如今,大宗商品市場十年繁榮落幕,“超級周期”已行至尾聲,商品資產投資需要創新思維。
即使在今年上半年,大宗商品市場還曾回暖。彭博大宗商品指數總回報率超過7%,超過美國股市、10年期國債收益率和美國企業債。
然而,商品市場在三季度重新回到陰雲密布的狀態,金屬、谷物和原油價格大幅走低是拉低商品市場的“罪魁禍首”。強勢美元則是重壓商品的另一個關鍵因素。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價格下挫可能沖擊任何改善的市場人氣。金融危機以後,大宗商品市場的人氣已經因為糟糕的回報率,以及與其他資產類別的緊密關系而變得很弱。
花旗集團數據顯示,今年內三季度,大宗商品ETF和商品類基金的資金凈流出總計高達82億美元,完全抵消了上半年75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花旗認為,攀升的供應和溫吞的需求增長令原油價格承壓,而難得一見的大豐收則可能將大規模供應推向市場,由此令谷物價格重創,美元持續強勢對貴金屬構成重壓。這些是拖累商品市場的主要力量。
目前,考慮到油價疲弱,谷物庫存可能觸及歷史峰值,基本沒人預期四季度大宗商品市場將改善。
很多分析師認為,大宗商品市場的“過山車”行情凸顯了更複雜投資策略的必要性。
在所謂的大宗商品“超級周期”階段,賺錢可能相對容易。而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超級周期”進入尾聲的時期,高庫存和強勢美元可能會令先前輕易取得回報的投資者失望。
瑞士信貸全球金屬交易部門主管Kamal Naqvi稱:
投資者仍然希望配置大宗商品資產,盡管大宗商品可以帶來多元化收益,但他們目前更希望該資產可以帶來絕對回報。
我認為,我們可以或者應當使用更為集中的風險敞口來投資單一的商品類別,這更像是“選股”的市場環境。
換句話說,投資者應做空那些基本面失衡的單一商品,而不是將資金投入到ETF這種追蹤大宗商品指數的投資品種當中。
花旗分析師Aakash Doshi稱:
如果今年做空大宗商品,你將所向披靡;而如果做多咖啡和可可這種軟性商品,做空谷物,你也將賺的盆滿缽滿。
在這種環境中,主動管理(做多/空和做相對價值)是唯一的方法。我們已經不再處於大宗商品的超級周期當中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致命病毒埃博拉目前已經走出非洲,開始在全球蔓延。歐洲、北美、南美均出現確診病例。美國的一名患者已經不治死亡,西班牙、巴西各有一例確診病例,巴黎出現一例疑似病例。世衛組織警告稱,東亞也存在被感染的風險。
西班牙:又有7人開始接受隔離
在繼護士Teresa Romero被周一確認感染埃博拉病毒後,又有7人開始接受政府的隔離。
Romero因為在馬德里的醫院照顧了兩名被派往西非執勤的工作人員,隨後感染了該病毒。7名最新接受隔離的人中,有兩名為Romero服務過的美發,以及與她接觸過的其他醫護人員。
醫院方面稱,目前該院有14人正在六樓接受隔離。
西班牙總理拉霍伊表示,政府已經建立了專門的埃博拉委員會,由副總理Saenz擔任主席。拉霍伊稱,埃博拉在西班牙境內進一步蔓延的可能性非常低。
巴黎:一名疑似病例有望周五確診
據法國當地媒體報道,法國政府正在巴黎調查一起疑似埃博拉病例,有望於周五得到確診。
疑似感染者是一名女士,政府擔心其在非洲感染了埃博拉病毒。據稱她不是法國公民。
巴西:成為首個確認埃博拉病例的南美國家
一名47歲的男子被確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正在卡斯卡維爾的醫院接受隔離治療。
該男子9月19日抵達巴西,被認為曾去過幾內亞。周四下午,他因為發燒去醫院接受急診,隨即被發現感染埃博拉病毒。
美國:嚴陣以待 防患於未然
10月8日,美國本土首例埃博拉患者、42歲的利比里亞人托馬斯·埃里克·鄧肯不治身亡。
美國政府數小時後宣布,美國5個主要機場將從本周開始對西非旅客進行體溫測量,進一步加強埃博拉篩查措施。
國家疾控中心已經發布了911電話操作指南,隨時準備接聽疑似埃博拉患者的求助電話。
東亞:正受到威脅
據中國日報,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向東亞發出警告,考慮到其貿易交通樞紐的位置,以及大量的流動打工者,該地區正受到埃博拉的威脅。
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地區負責人申英秀表示,該地區有著大量的旅遊、貿易人口,新加坡、香港、菲律賓等港口將勞動人群送往世界各地。
她表示,東亞過去一直是流行病高發地區,曾成功應對了SARS和禽流感。所以該地區在反應速度、公眾認知、監管強度和信息透明度上均強於其他地區。
全球:死亡人數接近3500人
下圖為最新的全球埃博拉病毒蔓延情況,紅色為病例數,黑色為死亡人數。目前,全球已有7493人確診感染埃博拉病毒,其中3439人死亡。(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來源:黑問
答1:【黑問導師】王青松--紮根網CEO
十條觀點需牢記
答2:【黑問導師】劉東林--山東中策管理公司總經理
判斷標準非常重要
答3:【黑問導師】吳京川--黑馬會員、客戶通創始人
自力更生提高實力
答4:【黑問用戶】叨叨
做熟悉的領域
答5:【黑問導師】楊子超--愛部落輕日記社區負責人
前期要全力以赴
更多精彩問答盡在【黑問】社區,歡迎各位導師及創業者加入我們的討論哦~~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question/1723
周三美國意外疲軟的零售銷售和PPI數據引發了全球股市的重挫。投資者擔憂通脹走低正在成為一種病毒,在發達國家之間蔓延。在市場一片恐慌的情緒下,投資者可能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畢竟經濟和市場行為從來不是完全吻合的。
經濟疲軟和股市下跌並沒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然而對於歐元區和日本經濟三重衰退的擔憂,以及大宗商品周期結束的恐慌還是讓投資者極度悲觀。
過去幾年,包括歐洲央行和澳洲聯儲在內的一些發達經濟體決策者曾經嘗試加息。不過市場最終證明他們的選擇不合時宜。對於央行的依賴使得美聯儲QE即將結束之際市場的波動和不安更為明顯。IMF調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拋售。
然而從另一方來看,市場的情緒可能因為從眾心理而受到了影響。IMF在預測世界經濟前景上面一向不靠譜,因此僅僅因為IMF的評估就認定經濟前景黑暗顯然有些武斷。
此外,股市和大宗商品價格的走低也不能反應經濟的實際情況。包括農產品和原油價格的走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市場供大於求的結果,並且原油價格的下跌是有可能幫助刺激消費並提振經濟的。
最為關鍵的一點是,第三季度全球GDP和PMI綜合表現來看依然保持穩健。除了歐元區之外,其他國家核心指標也暗示經濟情況尚可。尤其從美國數據來看的話,全球第一家經濟體的複蘇令人振奮。
從上述三個角度來看的話,對於全球經濟和市場前景過度悲觀缺乏真正的基本面支撐。市場真正的問題可能在於發達國家經濟決策者對於市場波動率加大應對不足。從2014年以來,多個市場的波動性已經明顯回升。如果政策可以多向安撫市場波動方面考慮的話,急漲急跌的過山車行情可能就不會那麽具有破壞力。(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文來源:TOMASZ TUNGUZ,譯文首發創之
作者簡介:知名風投紅點創投 (Redpoint Ventures) 創始人之一Tomasz Tunguz,對消費者互聯網、網絡營銷、數字媒體和軟件投資方面的全能型專家。在加入紅點創投前,曾任谷歌社交媒體商業化團隊的產品經理。
Benchmark 風投公司高級合夥人 Bill Gurley 和 Union Square 風投公司創始人 Fred Wilson 曾提到:資金消耗率是企業發展的關鍵所在。資金消耗率,也就是一家創業公司在贏利前消耗創業資金的比率。那麽,創立一家公司需要耗費多少資金?怎樣的一個資金消耗率對一個公司來說是具有風險的呢?
首先,使用經驗法則來評估一些仍處於投資階段的公司的資金消耗率。我將員工數乘以大概 1 萬美元來計算員工的薪資。但是舉個例子,舊金山的的薪資遠遠高於其他地區。所以由於每個地方的薪資水平不同,通過計算員工薪資來計算資金消耗,這個方法並不適合進行這類問題的分析。通過對 60 組消費品公司和軟件服務公司的研究,典型上市公司的收益模式更能說明資金消耗問題。
以下條形圖顯示了消費品公司和軟件服務公司每年的月平均資金消耗量:
從圖中數據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消費品公司在初成立的前五年所投入的資金多於軟件服務公司。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企業開始自己策劃收益模式,後五年公司的資金消耗量逐漸減少,第十年公司開始盈利。從圖中我們也能清楚的看到,消費品公司每年的月平均資金消耗量沒有超過一百萬美元。
軟件服務公司在第二年和第三年的資金消耗量基本上與消費品公司持平。月平均資金消耗量約為1萬美元左右。但從第四年開始,由於公司已經達到市場生產標準,開始迅速擴大銷售和市場團隊,對銷售人員和市場調查人員的培訓投入大量的資金,月平均的資金消耗量急劇增大到一百五十萬美元,收益狀況低迷。但從第八年開始,從外界籌得的資本和投資者的投資,資金消耗量再次下降到每月一百萬美元。
當然,這些平均值並不能表示具體的變化,因此我繪制了如下的箱線圖。中位值用白線標記:
現在,建立了基準測試,讓我們回到資金消耗率的風險問題上。對於每一家公司來說,我們無法判斷怎樣的資金消耗率是激進的或是保守的,但也有一些因素需要考慮:
首先,團隊和企業繼續籌集資金的能力是首要因素。這種能力一部分取決於公司團隊的工作能力、銷售定位和銷售計劃。另一個組成部分則是市場的接受能力,這是難以衡量和預測的。其次,當月資金剩余量是否能夠滿足下一步計劃的發展。最後,公司業務的單位經濟效益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業務的經濟效益高,就會實現公司資金增長,同時也會加大資金消耗。如果業務的經濟效益低,公司通常會減少該業務的開支。
管理團隊和董事會的主要職責是現金管理和財務規劃,了解公司業務的資金消耗率對公司發展的影響是其職責最重要的一項工作。
註:以上分析的凈收入是正對初創公司而言的,而對於一些大企業來說,FCF自由現金流可能是一個更好的資金消耗率的評估指標。
最優的20%人士得到晉升和提薪,70%的人給予培訓,激勵讓他們上升至最優秀20%的人當中,最差的10%員工必須走人,切不能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耗在這10%的人身上,這3個層次始終都是保持動態,隨時更換人員。
這是1997年以前,在那之後喬布斯回歸蘋果,至今想來,他在那一年說的兩句話和做的一件事,推動了這個星球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及影響了後來的各種思維,思潮和管理方法,包括今日的人力資源管理趨勢。
他的兩句話是“think different(不同凡想)”與“要麽傑作、要麽狗屎”,他做的那件事:將Mac變成了半透明狀,今天我們講各種互聯網思維,用think different來詮釋,概莫能外;今天我們猜想人類的思維正在透明化,引子不過那個半透明的Mac;今天引流潮流的企業如facebook,小米等在選才、用人的標準和方法上極速趨向二維化:要麽傑作,要麽狗屎,不傑出必須走人。連互聯網釘子戶公司netflix也只講:我們只和“成年人”一起做事。至於雷軍,那更是在習大大面前坦誠:自己成功最重要的是靠人。
移動互聯網時代考核評估體系已經滯後了嗎?將要失效了嗎?我們需要什麽新的方法?為什麽紮克伯格說:一名優秀的工程師能夠抵得上100個普通工程師?怎麽找到那名優秀的工程師?怎麽用好他?
2013年中,據說雷軍又給光景不好的凡客開了藥方:去管理層,陳年也不叫總裁了,就叫創始人,公司內部以後也不安排什麽副總、助理總裁了;去KPI,讓各事業部專心做好產品;去貪婪,產品沒必要做多。三個“去他X的”中,居然兩條和人力資源管理有牽扯。藥方有用嗎?陳看了五年沒能看明白,雷就一針見血一藥回春嗎?現在還不得而知。
但小米模式已然是確確鑿鑿,立在那了,背後的邏輯大家都懂:時代的商業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盯住典型用戶的核心需求,死磕,實現良好用戶體驗,然後借由互聯網的傳播,那些剩下的、所謂非典型用戶也竟然迅速的被影響為典型用戶,其過程宛如病毒傳播,最後取得的成績,令人炫目。而這一切發生,主要“靠人”。
近日,麥當勞宣布其首席營運官(COO)Tim Fenton將在今年10月份退休,而接下來一個略顯意外的消息是麥當勞宣布不會再任命新的COO,徹底取消了這個職位。在現代企業中,COO曾經是個很關鍵的職位,但從數據上看,現在這個職位已經不再重要了。不僅是麥當勞,《商業周刊》的報道稱,2012年只有38%的財富500強公司設有COO位置,而2000年這個比例是48%。去COO,去管理層,追求扁平化…
無獨有偶,海爾張瑞敏也屢屢提出“管理無邊界,企業無領導”,雖然他貌似並不是那個倡導“無邊界組織”的最合適人選。
在《消失的組織架構—超級節點化》一文中提及,以流程為導向的工作團隊的建立,即以發起流程的“節點”來驅動業務的進程,即人人都是核心,人人都不是核心,完全根據企業的需要可以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企業部門間和組織內部的界限日益趨於模糊,大多數工作將通過“虛擬團隊”來完成。
網絡經濟下的企業組織將越來越多地在企業內部和外部使用跨職能的任務團隊,人們必須學會(顯然現在絕大多數還沒學會)在沒有固定職務、沒有命令權威、既不是被控制也不是控制他人的情況下去進行管理,去完成任務,去實現目標。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人力資源管理何去何從?
幾個觀察如下:
1、我們知道,傳統企業的組織架構中,中層的作用主要是上傳下達:即向下級傳達上級的指令並監督執行,同時向上級反饋來自下一級的信息,其次才是人才培養和企業文化傳遞。但這部分工作將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管理工具的廣泛運用而逐漸被取代(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有此預言)。
2、傳統企業組織架構象朝鮮人民軍,兵種清晰,層級分明,基礎作戰單元以旅/團為主;而創新公司組織架構象美軍,由於信息技術發達,基礎作戰單元超級扁平化,以特種部隊(介於排和連的編制)為主,縱觀美軍最近幾年的行動,無論是抓薩達姆,還是刺殺本拉登,都是由五角大樓直接指揮特種部隊完成的。
3、也就是說,基於互聯網的創新公司老板本人必須要充當“五角大樓”的角色,而中層應該從一個純管理者變成特種部隊的隊長。傳統商業模式由於足夠成熟,老板一個月真正重大決策不會超過三次,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公司,由於變化快,現場管理和臨機決斷的事宜太多,所以必須縮短決策半徑,必須扁平化。
小米副總裁王川有句誅心的話:當年我們誤入歧途,都抓管理去了。2011年的冬天,索尼迎來了更慘痛的噩耗—年度虧損63億美金,為什麽會這樣?天外伺郎(索尼常務副總)說:績效主義毀了索尼!因實行績效主義,職工逐漸失去工作熱情。在這種情況下是無法產生“激情集團”的……
公司為統計業績,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卻敷衍了事,出現了本末倒置的傾向。如果你還死心不改,可以回想下諾基亞被收購的慘劇。
至於小米“毀三觀”的管理文化更是把“去管理化”做到了極致:沒有KPI;沒有管理層,超級扁平化;第三,沒有組織架構,不開會。沒有績效管理,沒有級別體系,沒有“員工活動”,沒有“內部溝通”,沒有“內部培訓”,沒有“企業文化”。
如果你說這尚是個例,那麽在北京東南方向千里之外位於有韓國矽谷之稱的城南市Techno Valley H-square 6層的Kakao Talk辦公區中,同樣的組織變革在進行,在Kakao這個擁有500多名員工的公司中,自上而下只有CEO、部長(職能部門負責人或項目組組長)、組員三個級別。
在傳統的韓國公司中如果一名工作多年的員工在晉升部長後重新被降職為主任,通常是一種變相開除的行為,此外新員工在短時間內升職也是不被允許的,而在Kakao這個公司中,員工們已經習慣了這種職能變換,特別是技術和產品部門,甚至沒有固定的組織架構,通常一個新的項目組成立時,過往的組長可能會因為一些技術特點而重新充當組員的角色,而那個提出新產品理念的人則會被任命為組長,沒人會對此有所芥蒂。
為了讓員工們感到更加平等,在Kakao公司內,所有的員工都用英文名字互相稱呼,譬如大家都直接稱呼創始人金範秀叫做 Brian,此外即便是新員工,如果有好的建議和意見都可以直接向社長或是CEO表達,而在傳統的韓國企業中這必須經過層層匯報才可以實現,跨級匯報甚至會被視為企業的一條紅線。
沿著這條不歸路推演下去,商業組織既然有可能三層化,那麽也就有可能兩層化,如果兩層化,那麽管理者必然被leader(領導者)取代,如果管理者被取代,那麽新生的領導者必須同時具備管理和執行的能力,我們可以稱之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leader波粒二象性”,就像量子物理學中描述的光的特性,同時具有管理的波特性,和執行的粒子特性。再大膽想象,在新的管理變革中,更多的“去他X的”將如雨後春筍:
從去管理層、去組織架構、去績效評估開始,到去銷售傭金、去開會、去副總裁、去人事部、去財務部、去運營部、去總裁辦…
而創業家,創新者需要做的僅僅是:讓業務管理來驅動員工管理;管理外部化“透明化”(讓用戶廣泛參與);遊戲化管理 (人人都是遊戲的一分子 )。
好吧,這個時代你擁有了更大的能量和權力,你知道,打造一個偉大的公司的,你只需要55個人就夠了(WhatsApp的55人團隊創造市值190億美金的價值)。最後再免費送你一句話:“營銷很重要,商業模式比營銷重要,產品比商業模式更重要,但牛B的頂尖人物才是最重要的!
墨博/文
EB-5投资移民项目受到中国人的热捧,但美国民众却对听上去类似于“售卖公民身份”的项目持怀疑态度,这显然不利于2015年9月后该项目的延期。解决之道其实并不复杂,最关键是要将其形象由移民项目转变为就业项目。
EB-5投资移民项目是美国政府吸引国外投资的一种方式。在这一项目下,个人可以通过在美国投资、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从而拿到永久居民签证。
最近几年,这一项目颇受欢迎,尤其是受到了中国投资者的追捧。但与此同时,在美国本土针对这一项目的争议渐起。海外的投资者若想保留EB-5,需要进行有策略的公关,以保证在美投资受到欢迎。
以投资换身份
表面来看,EB-5项目非常简单。来自海外的投资人只要在美国投资50万美元,并且在两年内能够持续提供至少10个工作岗位,就能获得美国的永久居民签证,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绿卡”,同时投资人的近亲亦能获得永久居民签证。但在这简单的规则背后,究竟什么样的就业岗位才符合规定,又需要哪些文件来证明,一系列定义和程序都相当复杂。当然,政府会更偏向于引导投资移民在失业率高的地区进行投资。
对投资移民签证项目的争议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美国境内有人批评这只是为了方便国外的富人购买美国公民身份,而他们认为美国永久居民权是一项不可出售的特权。另一方面,有投资者利用EB-5伪造项目获取身份,不断爆发的丑闻引起广泛批评。投资移民签证项目由美国移民局监管,造假者一旦被发现,就会面临钱财与身份两空的局面。
简单来说,投资移民签证项目的形象出现了问题。
在近期弗吉尼亚州长竞选中,投资移民签证项目成为争议的热点。一位竞选人被指控帮助一家中国技术公司的高管获取了投资移民签证,从而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不过,这一竞选人最终获胜,指控并未给其带来致命打击,但却说明了这一原本用来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的项目很可能被抹黑。
EB-5项目于1992年发布,在最初的15年里,几乎无人问津。该项目下每年有1万个签证指标,但在2009年之前,每年实际发放的签证都不到100个。之后突然间戏剧性爆发,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国内资金紧缺,政府意识到EB-5项目在吸引海外资本方面的潜力;另一方面,几乎在同时,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财富增长迅速,尤其是房地产财富膨胀。两厢结合,导致投资移民井喷式增长。2014年9月,EB-5项目的所有签证名额即已发放完毕,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而其中超过80%获得此签证的投资人来自中国。
如何“美化”投资移民项目
尽管投资移民签证项目受到了特定部门的追捧,但其未来一年内仍面临着挑战。最大的挑战在于,该项目将于2015年9月到期,需要美国国会通过才能获得延期。不巧的是,EB-5是一个移民项目,而移民话题目前在美国备受争议。一些美国人,尤其是保守派,认为美国应该更加严格地对移民进行管制。尽管,移民管制政策最初主要是针对拉丁美洲和南美洲,但与移民相关的政治很可能会将原本不相干的事宜卷入争议中。如果移民改革争议过大的话,EB-5项目很有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那么,投资移民项目的支持者应该如何做,以保证下一年的延期成功?最关键的一点是要将其形象由移民项目转变为就业项目。普通美国民众其实对此项目知之甚少,但他们对于一切听上去类似于“售卖公民身份”的项目都持怀疑态度。但相反,他们非常欢迎能够创造就业机会的项目。
事实上,有研究显示,在此项目下,海外投资者的投资总额已超过68亿美元,创造了逾5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大多数岗位都是近5年内创造的,而同时期美国的失业率正处于峰值。这一统计数据还不够拯救EB-5项目吗?答案很简单:“不能”。
坦率地说,数字太枯燥了。在政治辩论中,没有人会去听数字。EB-5的支持者们必须要采用更贴近人心的方式,讲述一些故事,举例说明这一项目能给普通人带来的改变。有人受益于这一项目,找到了工作,他们可以承担家庭开销,并给社区经济带来活力。
不仅如此,外国投资者们对美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不菲的贡献,他们为就业增长提供资金,同时积极融入当地社区。他们的孩子们在美国中小学及大学入读,为美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全方位的贡献。
最后一点,基于中国投资者在EB-5投资移民中占了绝大多数,这大大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要知道,民众之间的相互接触和交流是解决地缘政治争端的最好办法。
中美经济紧密相连。投资移民项目正是这种关联的一个方面,它创造了经典的双赢关系,美国获得了投资资金,中国投资者则可以享受到生活在美国的益处。2015年,美国国会就将考虑是否延长这一项目,支持者们要聚焦于其带来的实际利益,避免陷入更宽泛且具争议性的移民议题争论中。
隨著港交所公告滬港通啟動沒有時間表,市場預期滬港通10月啟動的想法正式落空。
周一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就滬港通發表演講稱,滬港通尚未得到批複。滬港通對中國內地和香港都很重要,滬港通啟動需要耐心。
交易所並非是最終決定者。港交所已準備好,上交所也已準備就緒。滬港通是香港繁榮的關鍵。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還通過電話會議表示,交易所在滬港通的角色是“修橋建路”,已完成準備工作,但滬港通何時開通非由他”按鈕“。他稱不知悉滬港通的開通時間,亦不願作出猜測,但他認為滬港通無論對本港及內地都是意義重大的項目,個人相信滬港通推出只是時間問題,而非”會否“的問題。對有報道指滬港通無限期擱置,李小加稱不清楚有關報道的消息來源。
當被問及滬港通延期是否與香港抗議活動有關時,李小加稱不作推測,但滬港通何時推出要綜合考慮技術安全、投資者信心及市場穩定等因素。他稱香港事件暫時對香港大部分經濟環境的影響不大,金融市場仍有序運作,但倘若香港事件長時間持續,香港付出的代價將愈來愈大。
港交所10月26日晚間公告滬港通最新進展稱:至今各方已就實施滬港通作好技術準備。然而,截至本公告日期,香港交易所尚未取得啓動滬港通的相關批準,因此並無實施滬港通的確實日期。當有關滬港通啟動的時間表有任何重大進展時,香港交易所將適時刊發進一步的公告。
據香港證監會與中國證監會於2014年4月10日的聯合公告所述,從聯合公告日期起至滬港通正式啟動,需要約六個月時間準備。因此,市場預期滬港通會於2014年10月開始運作。
實際上,滬港通推遲並非毫無征兆。按照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今年8月的說法,“滬港通”將在10月份某個星期一啟動,啟動前兩星期,監管機構將作出公告。而10月17日,李小加的口徑改為:“ 滬港通的實際開通時間需要由兩地監管機構決定,是否開通前兩周公布並不重要。”
《香港商報》近日援引不具名消息人士稱,受“占中”影響,“滬港通”已被無限期擱置。而上交所也已取消原定於25日舉行的滬港通開通彩排儀式。
據《香港商報》:
本月初“占中”初現時,原訂在港推行的一系列有關“滬港通”的宣傳活動就已取消,包括官員訪港行程,上交所在港的采訪活動等等。當時還只是計劃暫時推遲,擇機再做,但隨著局勢一發不可收拾,推遲已變成暫時不考慮做了。
不過,針對滬港通可能無限期延遲的說法,人民網發文稱,資深人士表示,滬港通屬於國家既定政策,不可能無限期推遲。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也認為 “滬港通”推出是早晚的事情,投資者無需多慮。
據人民網報道,一位監管層人士說,按照公告的時間點,“滬港通”技術條件等目前已經準備就緒,至於何時推出有待進一步確認。
仍有分析師預期滬港通年內有望啟動。
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分析認為,即使滬港通未必可在本月或下月推出,12月也是合適的時機。目前歐美股市動蕩,香港本地風波又起,延遲推出勝過倉促上陣。而且12月是基金經理粉飾成績的傳統季節,或有利於做好市況,給滬港通開通帶來適合的時機。
第一上海證券首席策略師葉尚誌也預計,滬港通年內推出機會仍高。他認為,市場不用過分解讀滬港通或擱置的消息,畢竟滬港通由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而且與滬港通相關的準備工作已做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作為制度經濟學一個分支的“轉軌經濟學”,興起於20世紀80-90年代,當時,原來實行計劃經濟的國家紛紛開始了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
轉軌經濟學與“制度變遷”(古典制度經濟學當中描述從一種制度向另一種制度轉變過程的概念)的差別在於,歷史上的制度變遷發生時,人們不知道自己究竟會向、要向什麽樣的目標模式轉變。而“轉軌經濟學”描述的是從一種已經存在的制度向另一種已知的、已經存在的制度進行轉變的過程。
這其實可以使我們更加清楚地理解鄧小平的一句名言“摸著石頭過河”——要過河,要去彼岸,這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僅在於如何過河,所以要摸著石頭加以探索。彼岸的很多細節我們可能也還不是很清楚,但是大致上,當時出國訪問過的領導人們知道我們要搞一個什麽樣的制度。“市場”這個概念很早就作為一個目標模式提出來,是能說明很多問題的。
這也說明,我們正在進行的,是一場歷史上很特殊的制度變革。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大批國家開始了體制轉軌的過程,用簡單的歸類法,可以說存在兩種不同的轉軌方式,一種是以俄羅斯為代表的“大爆炸”式的激進改革,另一種是中國的漸進式改革。那麽,兩種方式有沒有一個孰優孰劣的問題?
在我看來,中國與俄羅斯的差別,首先在於舊體制的覆蓋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前蘇聯幾乎90%的國內生產總值來自國有計劃部門,幾乎所有的勞動力都加入了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而1978年的中國,國有部門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不到60%,享受統一社會保障的只有占勞動力總數18%左右的國有企業職工。在俄羅斯,如果不改革國有部門,把勞動力和生產力釋放出來,非國有經濟就不可能發展。在中國,由於大多數勞動力都在非國有的農業部門,只要實行了農業改革,允許鄉鎮工業和服務業在市場上發展,就可以在先不進行國有部門改革的情況下,就開始非國有經濟的發展,通過“雙軌制”的方式,使新體制成長起來,逐步為改革舊體制創造條件。
其次,中國與俄羅斯在經濟發展階段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前蘇聯基本實現了工業化,人均收入水平較高,國民受教育水平較高。而1978年的中國仍屬於一個相當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這就決定了中國的制度改革必須隨著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展開。俄羅斯盡管開始階段會有較大的陣痛,卻相對容易引入發達國家的一些制度要素,可以較快地實現轉軌。在這個意義上,中國與俄羅斯的差別在於發展階段的差別。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歷史背景的差異。俄羅斯本來就是一個歐洲國家,宗教、文化、政治、法律,與西歐和北美有著諸多的共性,可以較大限度地發揮“後發優勢”或實現“知識外溢”,比較容易以一種簡單的方式移植西方的制度。而中國在過去兩千多年的歷史上與西方有著太多根本性的差異,從政治制度到宗教文化,走過了極不相同的歷史路徑。在一定意義上,中國的體制改革,不是簡單的轉軌,而是一個大方向基本明確前提下的“適應性體制創新”。幾百年後,各國的制度可能趨同(西方國家也一定要不斷改革和調整),但是各國走過的路徑,卻可能因歷史背景的差異而各不相同。
總之,確實存在一些可以稱為“中國特色”的東西,確實存在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轉軌。差別主要在於各國的起始條件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歷史背景不同,而不在於孰優孰劣。
就體制改革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而言,中國與俄羅斯的差別在於:俄羅斯是一個經濟已經較為發達的國家實行制度改革,而中國既是一個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體制轉軌國家。正因如此,我們要充分估計中國“雙重使命”的複雜性,充分認識到中國改革與發展的長期性。沒有發展,我們的制度就不可能完善,而沒有制度變革,我們的發展就會因效率低下而困難重重。
中國一個重要的後發劣勢在於,人們往往會用發達國家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制度來直接對比我們當前的制度缺陷,並不認真思考發展階段的差異和歷史背景的差異。許多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發達國家在歷史上與我們類似的發展階段中同樣存在過,但是當下的人們不會進行這種歷史的比較,而是每每做著當下“橫斷面”的直接比較,由此提出各種超越歷史的訴求,各種“大躍進”或“體制趕超”的主張就會層出不窮。作為經濟學者,我們的一個重要責任,就在於提醒人們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直面一個落後國家可能面對的發展與改革的特殊問題和特殊困難,積極推動改革,同時堅持以一種平和的心態走過我們必須走過的歷史階段。
(本文為《制度改變中國》(樊綱著)序文節選。作者為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繼午間日本央行意外擴大貨幣刺激規模後,行長黑田東彥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如有必要,該行不會猶豫再次采取行動”,“現在討論任何退出策略措施都為時過早”。
他還表示,日本處於結束通縮的關鍵時刻。“油價下跌給物價上漲帶來了壓力,不知為何消費稅上調影響已經延長了”,擴大寬松政策“以維持通脹預期向上改善,旨在結束通縮”。
華爾街見聞網站上午介紹過,日本總務省3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9月CPI同比增長3.2%,低於預期的增長3.3%,創半年新低。據彭博社,扣除了四月上調銷售稅帶來的影響後,日本核心通脹實際僅1%,這也是日本央行追蹤的核心指標之一。
“今天的決定展現了日本央行堅定的決心,日本央行將會竭盡所能達到2%的通脹目標”黑田如是說。
不僅是貨幣政策刺激,日本經濟財政大臣甘利明還補充稱,如有需要,首相安倍晉三還將下令財政刺激。
對於日本央行擴大貨幣刺激是否在為日本政府再次上調銷售稅做準備時,黑田表示:
日本央行放寬政策的行動與下次上調消費稅由關聯,日本央行的預測基礎是消費稅會再次上調,但仍是獨立舉措。
與此同時,他還撇清了與GPIF改革的關系,“日本央行和GPIF政策之間並無聯系”。
見聞網站今天還介紹過,日本厚生勞動省今天宣布,日本政府養老基金(GPIF)將於北京時間16:00宣布資產組合調整方案。
路透援引政府消息人士稱,日本政府養老基金委員會(GPIF)委員會批準把國內、國外股市配置比例從12%增持至25%。日債配比下調至35%、國外債券配置比例調低至15%。
繼今天早些時候日本央行意外擴大貨幣刺激規模後,行長黑田東彥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如有需要,日本央行不會猶豫再次采取行動。
日本的物價預期並不像其他國家那樣牢牢錨定。
不知為何消費稅上調影響已經延長了。
油價下跌給物價上漲帶來了壓力。
寬松政策以維持通脹預期向上改善。
日本處於結束通縮的關鍵時刻。
日本央行寬松旨在結束通縮的狀態。
今天的決定展現了日本央行堅定的決心。
日本央行將會竭盡所能達到2%的通脹目標。
刺激經濟的寬松機制依然在產生效果,日本央行寬松的目標不是匯率。
日本央行放寬政策的行動與下次上調消費稅由關聯,日本央行的預測基礎是消費稅會再次上調,但仍是獨立舉措。
日本財政健康是很重要的。日本央行和GPIF政策之間並無聯系。
無意在消費稅上調一事上影響政府決定。
日元貶值對日本經濟總體來說是利好,對制造業是利好。
負利率沒有問題。商品價格下跌幫助抵消了成本上升的影響。
現在討論任何退出策略措施都為時過早。
隨後日本經濟財政大臣甘利明表示:
已告知安倍市場對日本央行寬松政策的反應。
日本央行寬松是對經濟的及時反應。
日本央行寬松和消費稅決定不應被聯系在一起。
如有需要,安倍晉三將下令財政刺激。
第三季度GDP將是任何刺激措施的主要因素。
之後是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稱:
日本央行在慎重考慮後做出寬松措施。
日本央行政策、GPIF後,日本股市可能上漲。
在進一步政策上,日本央行和政府將進行合作。
黑田東彥講話期間日元繼續下挫: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