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伊斯蘭國”宣布對倫敦議會恐襲案負責

23日據多家外媒報道,“伊斯蘭國”(IS)宣布對威斯敏斯特恐襲案負責,該案兇徒被稱為“伊斯蘭國的戰士”。

數小時前,英國首相梅在議會就威斯敏斯特恐襲案發表講話。

梅在演講中表示,該襲擊案兇徒出生於倫敦,幾年前曾經因暴力極端主義受到軍情五處的調查。兇徒當時“獨自一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未來還會有其他襲擊。

梅表示,兇徒可能是受到了IS意識形態的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547

英首相梅:議會大廈恐襲案兇徒出生於倫敦 有前科

當地時間23日傍晚,英國首相梅在議會就前日威斯敏斯特橋恐襲案發表講話。

梅在演講中表示,該襲擊案兇徒出生於倫敦,幾年前曾經因暴力極端主義受到軍情五處的調查。兇徒當時“獨自一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未來還會有其他襲擊。

襲擊案中的40多名受傷者來自世界各地,其中有12名英國人、3名法國兒童、2名羅馬尼亞人、4名韓國人、2名希臘人、1名德國人、1名波蘭人、1名愛爾蘭人、1名中國人、1名意大利人和1名美國人。有3名警察受傷,其中2人傷情嚴重。

經證實,襲擊中所使用的汽車來自於租賃公司。

目前警方已經拘捕8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548

習近平就倫敦恐怖襲擊事件向英國女王致慰問電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消息,國家主席習近平23日就倫敦恐怖襲擊事件向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致慰問電,對恐怖襲擊事件表示強烈的譴責,對無辜遇難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傷者和遇難者家屬表示誠摯的慰問。

習近平指出,恐怖主義是國際社會公敵,中國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願同英國和國際社會加強合作,為維護中英兩國和世界安全作出積極努力。

英國警方最新消息顯示,倫敦恐怖襲擊死亡人數升至5人,另有約40人受傷。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當地時間22日晚就倫敦恐襲發表講話,梅稱發生在倫敦議會附近的襲擊是“病態和卑鄙的”,英國永遠不會向恐怖主義妥協,並表示英國目前依然面臨著嚴重的恐怖威脅。作為對恐怖分子的回擊,梅表示議會23日將正常開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555

多國政要譴責倫敦恐襲 稱與英國人民在一起丨視點

3月22日,英國倫敦市中心發生一起恐怖襲擊。第二天,英國倫敦警方確定犯罪嫌疑人為哈利德·馬蘇德。當天,極端組織“伊斯蘭國”聲稱對此次襲擊負責。

一時間,全球各國政要都紛紛發聲譴責此次發生的英國恐襲案及其背後的恐怖主義。

襲擊發生當天,美國白宮發言人肖恩在白宮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美國全力支持倫敦市以及英國政府。他還表示,必須依法處置襲擊者。

法國總統奧朗德也在事發之後表明,法國將與英國人民休戚與共。同時他也明確表示會緊跟事情發展動態,確保法國人民在英國的安全。

第二天,法國外長艾羅稱,嫌疑人選擇在世界上最古老的議會旁邊發動恐襲,這是對民主心臟的直接襲擊。同時他呼籲各國人民必須團結起來,反對暴力,反對恐怖主義。

蘇格蘭政府首席大臣斯特金在議會上表示,恐怖主義摧毀價值觀、破壞生活的企圖將不會成功。面對此前與英國政府就二次公投產生的不合,斯特金稱,不論分歧有多嚴重,但在民主核心價值觀、人權以及法律法規方面,他們仍將團結一致。

英國外交大臣約翰遜在聯合國總部參加會議時表示,襲擊倫敦就是襲擊整個世界。同時他也對恐怖主義放話稱,世界將團結一致打敗他們,並消除他們墮落、可憎的思想。

同時,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德國將堅定地與英國站在一起,與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作鬥爭。

除了英國的傳統盟友外,俄羅斯也向英國表達了悼念和支持。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紮哈羅娃表示,俄羅斯將會與英國一道同這股邪惡勢力作鬥爭,俄羅斯人民的心將和英國人民在一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765

吉利汽車投3億英鎊建廠 生產新一代倫敦出租車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3-24/1087974.html

據外媒報道,吉利汽車旗下倫敦出租車公司(LTC)在英格蘭中部的一座工廠周三正式開業,該廠投資超過3億英鎊,生產新一代電動版倫敦出租車TX5,年生產能力超過2萬輛。

LTC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古貝(Chris Gubbey)表示,新一代出租車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出現在倫敦街頭,並將從明年開始向國際市場銷售。

英國政府表示,英國商業、能源及工業戰略部向該項目提供了1610萬英鎊的資金支持。

英國政府周三還宣布投資6400萬英鎊,以促進電動出租車的使用。其中5000萬英鎊將用於插電式出租車補助計劃,還有1400萬英鎊用於建設電動出租車充電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905

博鰲丨脫歐後各銀行總部欲離開倫敦,但搬哪還不知道

隨著英國脫歐進程的推進,一旦倫敦作為傳統歐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出現變化,倫敦之外將有哪個城市會取而代之成為歐洲金融中心?對此,歐洲清算銀行董事長韓福德(Federic Hannequart)在25日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向第一財經記者謹慎表示“未來不可預測”。

有媒體報道,把總部設在英國的一些大型銀行正醞釀將部分業務從英國搬到歐元區其他金融中心。

“我覺得這需要取決於英國和歐盟就金融業的談判結果,這是談判的一個部分,這可能會對倫敦作為金融中心的地位造成影響。如果談判順利,可能會導致歐盟和英國之間產生一些金融服務業在歐盟內部的流動性,但較少會產生國際範圍的流動性,但雖然有這樣的一些影響,仍然在可控範圍內。”韓福德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歐洲清算銀行董事長韓福德(Federic Hannequart)(左一)

歐洲央行執行委員勞滕施萊格日前也表示,無論這些銀行搬到歐元區哪里,確保銀行業安全穩健運行是關鍵。從這個表態可以看出,歐央行並未否定銀行從英國搬出的趨勢。

“有一種可能性關乎到歐洲大陸的金融服務,這會把需要在歐洲大陸接受金融服務的人從倫敦轉移到歐洲大陸,這可能導致不同國家需要設立一些額外的資本目標。”韓福德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

3月20日,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宣布將於3月29日正式啟動脫歐程序,即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

而就在25日,意大利首都羅馬,歐盟舉行特別峰會紀念歐洲一體化的標誌——《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

但是,這場活動只有27個歐盟成員國領導人和歐盟機構領導人出席,英國缺席。

最新的英歐博弈是,歐盟方面向英國政府開出600億歐元的脫歐費用,包括歐盟官員的養老金等,容克的態度是,絕對不會“打折”。

ING銀行首席亞洲經濟學家提姆·康頓(Tim Condon)上周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訪問時表示並沒有感受到歐洲放松金融監管。

“歐洲銀行從美國放松金融監管的動機中感到了壓力,但現在要下結論還為時過早,至少在歐洲我還沒有感到任何這種松綁現有金融監管體系的跡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978

歐盟阻止德意誌交易所收購倫敦證券交易所的交易

3月29日,據美聯社報道,歐盟阻止了德國證券交易和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兼並案,稱其對該宗交易所將產生的影響“十分擔憂”。這宗兼並案於2016年3月宣布,早於英國脫歐公投。

彭博消息稱,歐盟委員會反對這項涉及金額達140億美元的交易,稱這會導致固定收益工具清算業務出現實際上的壟斷。歐盟在電郵新聞稿中置評,壟斷債券和回購協議的清算會對結算、托管和抵押品管理產生連鎖反應;交易還會消除比利時、荷蘭和法國公司單一股權衍生品交易和清算方面的競爭。

對此,德意誌交易所回應,對歐盟的決定表示遺憾,收購倫交所被否對歐洲來說是一個挫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522

來自倫敦的峰會:當人們談論金融科技時都在談什麽?

“從消費支付領域來看,中國的金融科技創新遠走在世界最前列,中國將可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無現金‘國家。”浦發矽谷銀行副行長賈智道在上周結束的2017全球金融科技高峰會上語驚四座。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他表示,“當今整個全球金融行業,正在進入到一場通過金融科技創新改變傳統金融商業模式和服務行為的長期革命。很顯然,目前各大銀行和金融機構,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包括監管的壓力,效力壓力,他們正在尋求金融科技創新來解決他們存在的各種問題。”

高峰會期間,倫敦金融城具有800年歷史的市政廳(Guildhall)里,智能技術和金融服務、另類借貸、區塊鏈、網絡安全、開放銀行、數字貨幣、保險科技、貨幣和支付方式,還有金融監管—— 這些“金融科技創新Fintech”的概念和名詞,在2000多人參與的的各個主題討論現場發起“風暴”。

在為期兩天的峰會上,第一財經記者對其中兩個話題興趣最濃:一個是目前最火爆的區塊鏈和分布式數據系統在未來資本市場運用:還有一個是“開放銀行”。

區塊鏈運用於資本市場或需10年時間

時髦的“區塊鏈”,遇到傳統的資本交易市場會產生怎樣的火花?區塊鏈真能如人們想象的那樣,可以直接植入傳統銀行的交易系統?成熟的資本市場交易方式受到了來自“互聯網新金融”思維怎樣的挑戰? 人們議論紛紛。

“當前情況資本市場的交易方式非常成功,監管嚴謹,但這並不能成為不再進一步提高效益的托辭,特別是在歐洲,在效率和交易成本方面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根據高盛的估測,其全球僅結算業務成本就高達110億至120億美元,用於客戶身份認證系統的費用也有50億美元,這些都可以說是巨額 。” IBM 全球金融市場部的吉斯 貝爾(Keith Bear)在峰會論壇現場上表示,他認為,目前的金融行業,如果能夠通過新的金融科技創新來解決這些問題,提升效益的空間很大。

“如果可以提升3%-5%的有效率,何樂而不為?”瑞銀創新部負責人維羅妮卡蘭格(Veronica Lange)介紹說,瑞銀在兩年前建立了創新實驗室,對分布式數據和區塊鏈進行研究,“我們稱之為'密文2.0探路者’(Crypto 2.0 pathfinder programme項目,我們選擇這樣的名字就是知道這不會是立竿見影的項目。經過過去一段時間的研究,我們開始對區塊鏈對我們目前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影響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到2017年底,2018年可能有一些進一步研究成果會宣布,這非常令人興奮。當然,開始時,會從瑞銀內部數據處理和管理以及外部一些可以信賴的金融機構結算業務入手進行測試;到中期,可能可以看到非經常性交易業務,如衍生證券(OTC derivative)進入實際操作; 我們幻想著能夠做到這些,但是事實上真正實施,還需要更加堅實和強大市場來部署”。蘭格的話語里有著一絲遲疑。

區塊鏈最早是支持比特幣加密交易背後的一個共享數據系統。用於保存交易參與者的每次交易記錄。很多金融服務商認為,金融界可以利用區塊鏈簡化交易方式,減少交易成本達數十億。

蘭格的觀點,得到了坐在一邊的法國興業銀行首席信息官安東尼·伍利(Anthony Woolley)的認同。在他看來,那些認為區塊鏈很容易就可以植入當前使用的、非常成熟的金融服務領域的假設,是過於樂觀了。“事實並非如此,在一些領域可以直接嫁接區塊鏈技術,但在金融業不行,而是需要技術轉換。我們實際上是為資本市場建立一個新的基礎設施,這並不簡單或微不足道。”

而就在倫敦金融科技周舉行期間的4月11日,英國金融行為管理局更新了2015年5月11日推出的、意在加速金融科技項目孵化的“監管沙盒”項目計劃,對區塊鏈在金融業務上運用的利弊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討論。英國金融行為管理局戰略和競爭部門的主管克里斯托弗 伍勒德(Christopher Woolard)在峰會上向業內來賓們對計劃進行了進一步的說明,他指出,在過去的兩年里,管理局方面看到了一些分布式數據系統運用的實際案例,英國公投退歐之後申請管理局支持的相關技術運用的金融科創公司從264個上升了到了321。“從實際操作運用的進展情況來看,我們認為現在是時候關註使用分布式數據系統可能對金融業務形成的沖擊影響了。”

而法興銀行的伍利確信,目前金融服務快速采用區塊鏈技術存在阻礙,這主要是因為金融市場的複雜性和隱私問題。他認為,區塊鏈技術真正能夠開始有實質性的運用,應該還需要5年時間。而瑞銀蘭格的預測則是10年,她戲言:“現在我們甚至仍然看到有人還在用傳真進行貿易融資呢。”

“開放銀行”時代即將到來

今年2月7日,英國競爭力和市場管理局(The Competition and Markets Authority CMA) 向銀行業發出最後指令,要求各銀行在2018年1月前必須執行開放客戶交易信息給第三方的規定。這項在歐盟金融管理(PSD2 支付指令2)法律框架下,以設有安全性能應用程序接口(API)技術來實現的、提高金融服務業競爭力的顛覆性舉措,被稱為“開放銀行”。而“傳統銀行一統天下的時代即將一去不複返的”驚呼聲,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已振聾發聵。

傳統上因風控而一直處於封閉狀態的銀行,在新的如區塊鏈等科技應用的日益普遍,去中心化特性也被引入金融體系之後,金融業重構系統架構,開放平臺成為一種不可回避的現實。“開放銀行”,是提高金融服務的競爭力,給予金融產品用戶以更多選擇,使得他們有更大的自由度來決定如何安排處理他們的儲蓄投資或借貸資金等。

“向傳統銀行普及應用程序接口(APIs)這樣的技術,是一件非常樂觀和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這打開了通向數字化銀行的大門,便於引進很多金融科創公司的創新產品和技術,那些恰恰是大銀行們缺乏的。” 來自皇家蘇格蘭銀行“開放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關系部”的阿倫洛克哈德(Alan Lockhard)在論壇上坦言,這是傳統銀行的出路。

同時具有支付貸款購物等業務的卡拉那(Klarna),是一家很特別的新金融公司,一方面嚴格接受瑞典金融監管機構的監管,一方面又是通過一個提供開放API等金融科技創新產品,與零售商合作,為消費者提供借貸選擇和交易結算的金融科創公司 。卡拉那公司英國總經理陸柯 格里菲斯(Luke Griffiths)談到“銀行信息開放“這個問題時,毫不掩飾其願望,“我們主要是從客戶端角度來看’開放銀行’這個問題,從我們業務角度來說,是希望要爭取更多的進入客戶信息數據的可能,更加豐富和便利我們的金融業務。”

對於第三方信息分享在個人隱私和信息保護方面必然存在的風險,是目前爭議焦點,洛克哈德對此卻並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即使是銀行開放數據信息給第三方,原則上也是必須通過客戶方認可和同意才能操作,而且客戶方也可以拒絕。但是,對於如果由於“第三方”利用銀行開放信息實施犯罪,誰來承擔罪責的問題,目前似乎仍未有清晰的分界。

在說到大銀行面臨新金融的巨大挑戰時,洛克哈德則認為,大銀行面臨的競爭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與科技公司和金融科創公司方面客戶量的競爭,另一個層面是信譽方面的競爭。“我不認為有很多人願意向各種公司四處開放他們的個人財務信息,他們對金融機構相對比較信任。即使是當前互聯網一代的年輕人,他們或許會對使用哪個應用程序挑挑揀揀,但是我相信他們不會像經常改用應用程序那樣,來變動他們的銀行選擇。他們的錢將被放在哪里儲存,還是會相對固定。”

事實上,傳統銀行面臨挑戰的並非僅僅是那些小的金融科創公司,而是谷歌、臉書、亞馬遜這樣的互聯網巨頭。隨著英國和歐盟“銀行開放客戶信息給第三方”指令奏效的那一天的到來,就是那些已經擁有了億萬用戶的互聯網公司撒開金融大網的時刻。

“中國金融創新走在世界最前列,因為他們的金融創新都依靠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有著超大規模用戶的互聯網公司開展起來的,這是在世界很多國家都還沒有發生的。” 浦發矽谷銀行副行長感嘆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619

倫敦將因脫歐丟近萬個飯碗 企業嫌2年談判過渡太倉促

自英國脫歐公投後,位於倫敦的大型銀行就紛紛發出要撤出英國的警告。根據這些警告,倫敦將失去至少9000個工作崗位。

根據路透社的最新調查報告,德意誌銀行是撤離倫敦的帶頭者,而倫敦的損失將成為這兩座城市的收獲——德國的法蘭克福和愛爾蘭的都柏林。

法蘭克福

上個月,德意誌銀行警告稱,超過4000個工作崗位將會從英國搬到法蘭克福或其他歐盟的中心。4000個工作崗位意味著該銀行在英國的一半人員都要撤離。

美國銀行摩根大通也準備把超過1000名銀行家從倫敦搬到都柏林、法蘭克福和盧森堡。盡管還在持續於倫敦建立新的總部,但高盛也表態稱,在馬德里、米蘭、巴黎和其他歐盟的城市,集團需要更多的人手。

在路透社的上述調查中,匯豐銀行、摩根斯坦利和花旗銀行也位列其中。但大多數銀行目前還沒有公布自己的脫歐計劃。

自今年3月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正式啟動脫歐程序以來,就有不少公司發出了計劃搬離倫敦的聲明。因為脫歐談判只有短短的2年時間,這對於銀行和其他金融公司適應脫離歐盟的英國來說,顯然是不足夠的。

周一的一份報告也呼籲稱,要給這些金融機構一個過渡時期,來讓他們建立新的商業模式以適應脫歐後的英國。

上述報告是受遊說組織TheCityUK的委托,由英國富而德律師事務所(Freshfields)操作完成。該報告提出:“在受影響的企業之間存在一種普遍的觀點是,里斯本條約第50條規定的兩年的脫歐談判時間不管是對英國政府還是對需要實現令人滿意的重組工作的企業來說都是不夠長的。”

英格蘭銀行曾提醒金融公司在7月14日前提交一份詳細的脫歐計劃,並做好應對一切後果的可能,包括硬脫歐。

倫敦金融城

就脫歐對於英國金融領域的工作影響有很多種預估,最嚴重的情況是可能會讓整個英國損失23.2萬個工作崗位。

對愛爾蘭、德國、法國、荷蘭、盧森堡這些仍在歐盟內的國家來說,英國脫歐帶來了一定沖擊,但在另一方面也是機遇。

愛爾蘭投資發展局中國區總監張哲偉此前就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作為英國的領國,愛爾蘭正在努力吸引那些可能從倫敦撤離的業務以及原本考慮去英國但因其脫歐而選擇其他目的地的投資項目。

同樣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德國法蘭克福和法國巴黎也在積極準備迎接從英國出走的銀行家們。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於今年初還專門邀請了約50名外國銀行代表到法蘭克福舉行會談,重點討論英國“脫歐”後金融機構如何調整戰略布局。匯豐銀行今年早些時候就表示,受英國脫歐公投影響,匯豐將把倫敦勞動力總數的20%,約1000個交易室和投行職位轉移到巴黎。

作為曾經的金融中心,與英國在語言、地理位置等多方面更貼近的荷蘭阿姆斯特丹也將成為金融企業的熱門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474

專訪倫敦金融城亞洲事務大使:金融城躍躍欲試 為“一帶一路”融資和提供保險

盡管被英國脫歐談判所帶來的不確定性所籠罩,但倫敦目前仍是全球頭號金融中心,關鍵是,其金融市場和服務所輻射的歐洲、中東以及非洲多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區域高度吻合。

“倫敦在融資方面的能力在全球來說都是首屈一指的:保險公司、養老金公司、主權財富基金等企業在倫敦市場上常年致力於尋找長期項目,其數量也是無與倫比的,而且上述企業都可以通過債券等方式對一帶一路項目進行融資。”倫敦金融城亞洲事務大使馬雪莉(Sherry Madera)日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對於倫敦金融城而言,一個重要的優先工作就是為“一帶一路”提供融資,不僅倫敦金融城作為一個公共政府機構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金融城中各機構利益相關者也非常有興趣參與。

馬雪莉還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支持“一帶一路”綠色金融可持續發展融資也是倫敦金融城的關鍵工作之一,為此她希望繼續加深倫敦市場有關“一帶一路”倡議的思考,以及商討如何參與其中進行融資。

倫敦金融城亞洲事務大使馬雪莉(Sherry Madera)

為“一帶一路”項目境外市場融資

據市場估計,“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基建投資總規模可能達到6萬億美元。亞洲開發銀行報告則顯示,到2030年,亞洲基建投資需求高達26萬億美元。

在建設“一帶一路”項目過程中,中資企業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在境外市場籌集資金已經成為趨勢。譬如,2016年以來,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中國鐵建和中國中車兩家公司在境外合計融資達11億美元。

馬雪莉也認為,“一帶一路”沿線項目“不僅需要公共資金支持,也需要私人資金的支持才能實現成功”。

當前中英關系良好,被認為是兩國的“黃金時代”,去年9月,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訪華時還重申“黃金時代”可以持續下去的願望。馬雪莉表示,從倫敦金融城的角度看,為“一帶一路”沿線項目融資是繼續構建這種關系的良好例證,不僅是金融城這樣的公共政府機構認為這是個好主意,金融城的各利益相關者也非常有興趣參與,包括來到倫敦金融城的投資者,也包括倫敦市場上像渣打銀行、匯豐銀行這樣的市場力量,都希望致力於把“一帶一路”倡議落實到具體項目上。

馬雪莉認為,在“一帶一路”的融資需求和倫敦投資者之間,存在真正契合點。

雖然面臨英國脫歐陰霾,但國際上主要的大型跨國金融機構,仍把倫敦作為其歐洲、中東、非洲等地區的區域總部,依托這樣的總部可以實現盡可能廣泛的人才輻射,從而對這些地區的業務進行條線化管理。

以渣打銀行為例,其辦公室遍布中東和非洲等地,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高度重合,馬雪莉指出,他們也認為可以把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知識同建設中的財務需求結合起來。

不過,金融機構的具體參與方式還有待商榷,比如,究竟是采取直接融資的方式,還是結構性貸款,或是建立可投資的債券或結構性產品,並隨後尋找投資者等,這有待於“一帶一路”項目參與者的回答。

剛剛結束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獲得了一系列成果,比如,中國將於2019年舉辦第二屆高峰論壇,各方共形成了270多項有代表性的成果,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相關協議的國家及國際組織總數達到68個。

馬雪莉希望峰會的成果能讓全球更好地理解“一帶一路”的內涵,和參會者密切合作,確定需要的融資方式。

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支持“一帶一路”中綠色可持續發展融資是倫敦金融城的要務之一,馬雪莉透露,倫敦金融城與由中國人民銀行領導的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正在共同努力制定“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希望能在今年9月完成。

此前,中英兩國央行共同發起成立二十國集團(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鼓勵商業部門加強綠色金融創新和境內外綠色債券市場互聯互通。中國銀行則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發行了首只中國綠色資產擔保債券。

保險業紮進“一帶一路”市場

除了融資,倫敦的保險業企業面對“一帶一路”所帶來的巨大商機也躍躍欲試。

此前瑞再企商保險有限公司發布研究報告稱,“一帶一路”計劃帶來大量基建項目和貿易自由化,也將促進國內外商業保險費的增長。預計2015年~2030年間,“一帶一路”將有望推升中國商業保險保費收入增長230億美元。

“我認為在這方面倫敦保險市場已經準備好發力紮進這個市場了。”馬雪莉對記者表示,英國保險業協會認為中國和亞洲地區是他們最有興趣的區域之一。

“我們認為保險和保險產品將發揮關鍵作用:在考慮融資時,人們會思考地緣政治風險和施工風險,所有這些風險都需要定價,而倫敦在保險業方面一直是領先者。”馬雪莉表示,看“一帶一路”國家時,可以發現各國的風險差異較大。“平時我們說一些事情‘不安全’,用財務角度講,就是存在高風險。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就不可投保,只是價格需要適合金融市場所承擔的風險。”

例如,如果要建立一個全新的電廠或港口這樣的綠地投資項目,就存在著建設風險、時間風險以及現金流風險。馬雪莉解釋,在這種情況下,充分考慮了地緣政治風險以後,尋求具有較短期限的銀行業務會更好,然而在第二階段開始運作時,有可能出現地緣政治風險,環境風險和操作風險等,此時需要創建一種在數十年內能長期使用的保險產品,在這些方面,倫敦市場非常成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5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