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給放榜生:你得嘅!

1 : GS(14)@2015-07-22 23:36:20

陶傑指二十至三十年代,共產黨滲透上海文藝圈,強迫文人寫抗戰題材,引起梁實秋與左傾人士之間的筆戰。



【專題籽:放榜逃生】放榜當年,儼如家國之大事,驀然回首,原來小事一樁。被梁文道稱為香江第一才子的陶傑,甚至做會考逃兵,到英國留學。今天能有其筆,就是因為「勤」;若說才子贏在起跑線,集主持人、藝術史學者、台灣旅行達人於一身的謝哲青,就是輸在起跑線上,有讀寫障礙的他,都靠一個「勤」字;註冊營養師黃志榮會考捧蛋,亦說:「除了勤力,別無竅門。」但正如同樣捧蛋的拳王曹星如所言:「考試只是人生的一部份。訂立目標,排除萬難,定能創出自己的一片天空。」香港學生們別小看你自己,你得嘅!

才子陶傑:會考逃兵 讀筆戰

雖然陶傑堅決否認與梁文道筆戰,不過最近陶與梁在報章上被指「筆戰」事件,剛巧兩位主角小時候都不精於學業。道長高中三年全班倒數第三名,而陶傑更是會考逃兵,陶說:「自知會考考不進大學,中四便到英國留學。」然而,二人讀覽群書,如今喜歡旁徵博引。問及陶傑的筆是如何練成?他說如雞尾酒,自家調出來的:「我讀左派的報紙、明代小品、清朝筆記、台灣六七十年代最好的中文,加以英法小品混合出來。」明代小品如散文家張岱,講求文字精簡;十八世紀末法國文學可學大仲馬的短小精悍;英文小品則學其幽默與氣派,「Now I am a global happy cocktail。」他說。



何為量度 罵道長儍仔因愛錫

雖云從來不參與筆戰,但陶傑的幽默、氣度、精煉文字、尖銳的筆鋒,卻從過往精采的筆戰中讀懂回來。筆戰最高層次固然是學術的討論,「胡適、梁實秋的文章見其風度,均屬這高等。」西方筆戰更見高章,陶傑讀過最精采的有1860年牛津大學的《Oxford Evolution Debate》、1948年羅素在紐約學院教學時被天主教領袖Father Copleston層層緊扣的一場「神學與科學的筆戰」,「好看在於兩者為自己的信仰爭論。」第二層次,兩者間有觀點討論,但忍不着指名道姓。不少中國文人的筆戰均屬這類別,陶傑曾在近期「筆戰」的文章中提及,「中國文人的基因,是酸澀,有『打筆戰』之惡習」,他舉魯迅為例,「他的文章很酸,為人自大,欠缺幽默感。」他更以茶記扒餐和美國肉眼扒比喻中西筆戰之高低,「當我用英文、法文多讀高層次的筆戰時,等同你吃和牛、到美國吃肉眼扒後,不會再喜歡茶餐廳的牛肉。至於最低層次的「不理觀點,一開口罵人走狗之類人身攻擊」,才子陶傑感受甚深:「那些多年來如野豬般追擊我文章的人,我稱之為文字stalker(追蹤者)。你咪鬧囉!慘得我點撃率咁高咁多人睇。」記者:「但你狠批他是『儍仔的才將』、『僵固的腦袋』、『讀書不精』,算是人身攻擊嗎?算是有風度嗎?」陶傑:「難道我說得不對嗎?喂!儍仔不是惡言批評,像媽教仔:『儍仔,你不要這麼頑皮好嗎?』這是愛錫的表現。我沒說他是蠢仔。」哈!是次陶梁的「文字交流」,記者於訪問中就領略到才子所談筆戰的幽默與氣派。



日背八小時 試前興奮劑提神

放洋英國,豐富陶傑一生。由中學時期一般程度的英語水平,到修讀英國文學,領略筆戰的樂趣,陶傑不只有才,還有勤,倒值得學生借鏡。記者讀過他的訪問,陶起初寄居包租婆家,本想幽她一默說其「撻」了他的襪子,結果說成You have stolen my sock.「撻」變成「偷」,包租婆憤怒了。中五時要念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他一小時,只讀完二十五行字,因為要逐個字查字典。即使考入華威大學英國文學系,修讀中古時期英語,他每日背七、八小時,背到凌晨四時才睡,臨入試場前一小時,還吃興奮劑提神。當然,媾來一位文化水平甚高的女友亦有幫助。記者問:「那要學英國文化,要學你媾女乎?」「不要學我,因為你們都學不來的。」陶傑斬釘截鐵地說。



筆戰之層次



最高層次:理性討論。1948年羅素與天主教Father Copleston辯論神存在,是一場精采的筆戰。

中等層次:有觀點討論,卻「忍不住name calling」。中國文人有打筆戰的惡習,卻見酸澀,如魯迅。

最低層次:人身攻擊。猶如野豬,盲目追擊。如《大公報》抨擊金庸,直至金1981年赴京會面鄧小平才肯收筆,「呢啲咪低層次囉!



葉健文:茶記作家 活出所想

雖然才子陶傑以美國肉眼扒和茶記扒餐,對比英中文人筆戰之高低,「吃過肉眼扒,就不再吃茶記了。」但事實上,有些人是適合吃茶記。自稱為「茶餐廳作家」的七十後葉健文,兩次會考均得一分,如今是兩本散文集的作者。其文筆不在學府,卻是每天趁在茶記吃早餐的半小時讀讀書,練過來的。健文雖然小學經已留班,成績欠佳,卻是個乖孩子,不好動,不打機,偏偏對讀書提不起勁,甚至懷疑自己有學習障礙,會考一分當然是意料中事。會考後他去了珠海書院社工系,當時書院尚未被認可,工作出路也受影響,最後到教會從事青少年工作至今。2007年因看了電影《孤星淚》而讀雨果的原著,人生頭一次一口氣地讀畢一本書,原來人生確有無盡的可能性。驀然回首,他寧願人生依舊不太順利,經歷磨難挫折,更懂珍惜。如果當初會考得廿分,今天的他未必會成為作家。「人總會有長處,發揮得最好之處未必是讀書與溫書,活出所想才最重要。」今天的他常跟年輕人如此說,因為他走過經歷過,「即使成績差,也一定有出路。」



會考一分葉健文會考兩次,都是一份收場,現於教會從事青少年工作,曾出版兩本散文集。

書名叫《茶餐廳遇上的一個作家》。


讀寫障礙謝哲青慶幸父母沒有事事替自己張羅,讓他可以在失敗中找到成功。

謝哲青:台灣藝術史學者 輸在起跑線

集節目主持人、作家、藝術史學者、登山家於一身的台灣旅行達人謝哲青,是「輸在起跑線」的代表。父親是建築工人,母親長期患有情緒病,家裏從小比同輩貧窮,他不善於表達自己還患有閱讀障礙症,學業成績平平唯一喜歡看書寫字,他以為自己會一事無成。出走海外成為了他卑微的夢想與逃生門,更在獨自旅行中找到自我。經過多年努力,他克服了先天缺陷,更成功把歷史與生活聯繫上,以文字和演講成就自己的旅行事業,他主持的演講總是人頭湧湧。少年謝哲青的閱讀障礙令他所讀的字過目即忘。他沒有停過埋怨家裏的貧窮,只想離家脫貧,最後終於以自己的勞力換取了升學外地的入場券。為了治療,他每天逐字朗讀報紙、默寫內容,甚至用拉丁語、意大利文朗讀加深記憶,最後考得倫敦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考古學和藝術史雙碩士,畢業後曾任大英博物館、倫敦國家藝廊研究助理、佳士得策展人,近年更竄紅於電台及電視圈,原本有口難言的他,居然靠說話搵食。他喜歡引用哲學家尼采所說:「年輕人處於一無是處的階段,但在成就偉大之前,先要尊重一事無成的自己。」更說:「我不頂尖但一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很多年以後這些經驗終於產生價值。」多元發展的謝哲青,認為最完美的身份和舞台「就是作為謝哲青」。他說得直白,更引用英國歷史學家Thomas Carlyle所說:「人一生下來就是成就自己的偉大,並非豐功偉業,而是能夠做你想要做、也只有你才能做的事情。」懂得獨處,就懂得跟世界相處,這是謝哲青送給年輕人的一番話。


會考一分葉健文會考兩次,都是一份收場,現於教會從事青少年工作,曾出版兩本散文集。

黃志榮:營養師 Give it a try

貪玩,只顧課外活動,以為會考至少有幾分,結果1992年會考捧蛋回家,當頭棒喝。本想出來打幾年工再升學,幸得父母鼓勵,最後選擇了報讀清水灣三育大專部。大專部的課程可以令他在香港讀書,卻拿得美國大學的學分。後來他更拿到港安醫院的獎學金到美國升學。一個捧蛋學生相信自己的能力,惟有自我催眠:「Give it a try,要試才知可行與否。我跟自己說:『我一定做得到。』」黃說除了勤力,讀書還可有甚麼竅門?讀大專部時,由早讀到晚,直至自修室晚上十時關門。他憶起初到美國第一堂課:「嘩,講乜嘢?」英語只聽到兩成,但兩三個月後就完全上手了。如今,他是美國註冊營養師,亦是香港港安醫院膳食及營養部主管。「找到目標,排除萬難,想盡辦法以達到。」這是志榮給年輕人的話。


會考零分曹星如會考零分,後來成為拳擊手,2012年成為亞洲洲際金腰帶得主。

曹星如:堅持努力 考試只是人生一部份

曹星如(Rex)會考零分,放諸當下難免被標籤為「廢青」,就讀嗇色園可藝中學的他以懶散出名,整日無心向學,成績自然差,在家人鼓勵之下,Rex仍然參加會考,本來想着找份政府工,結果零分收場自然無望。Rex說當時自己尚未清晰找到人生目標,每天都是漫無目的地過,對會考成績也沒多大期望。會考後他做過倉務及跟車,卻沒有一份做得長,直到後來踏上拳擊之路。2012年他成為亞洲洲際金腰帶得主。職業生涯至今保持不敗,錄得16連勝,被傳媒冠以「神奇小子」的外號。當日他覺得會考與出路並沒關聯,反而今天回望,反覺得要珍惜讀書的機會,畢竟從中也獲得許多知識,對訂立目標也有很大幫助。他希望以自己經歷啟發其他年輕人,「考試只是人生其中一部份,就算成績未如理想,但只要能夠定立目標,堅持付出無比的努力,勇敢克服困難,必定能發揮所長並創造出尋於自己的天空。」



記者:陳芷慧、劉東佩、鄭天儀攝影:梁志永編輯:陳芷慧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715/192194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607

【專題籽】擺脫書展愛搗蛋

1 : GS(14)@2015-07-22 23:36:24

扭蛋機藏着由不同作者創作的蛋誌,宛如迷你書展。每期蛋誌均會運到尖沙嘴及觀塘的Kubrick書店,現正推出第18期。一顆$30



【專題籽:場外閱讀】書展,美其名是展出書籍,近年卻淪為散貨場,各路人馬搶閘出書,旨在分一杯羹。百萬讀者乘興而來,現場人山人海、喧鬧如市,入場人次當然屢破紀錄。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書展由推動閱讀文化的場所,變成藝人明星宣傳造勢之地,與原意越走越遠。「主流」以外,民間形式反而更顯多元,手作人黃天盈把迷你手作書藏於扭蛋之內,以細取勝;灣仔富德樓的舊課本展示館,則展出不同年代的數學課本,回憶學生年代的青葱歲月。

手作蛋誌 一口知識

朋友說Kubrick、艺鵠書店,或中環PMQ概念店Open Quote有一部「蛋治」扭蛋機。聽此奇聞,於是前往一看,喔!原來是「蛋誌」,而非蛋治。隔着扭蛋機,未能看清扭蛋裏是何物。入錢,一扭,蛋應聲出來,定睛細看,原來是一本迷你書。顧名思義,蛋誌是扭蛋內的小雜誌,每逢單數月份出爐,作者根據主題各自人手裝裱,形式不拘,可是三尖八角、可是一串紙條,藏於扭蛋之內。記者抽到一本像字條的小書,開合之後,書裏的手掌圖案便連接起來,正切合今期的主題——「半」,滿有詩意,任由讀者聯想。


書本藝術家黃天盈,是蛋誌及香港迷你書協會的創辦人,去年開始策展「香港書本藝術節」。

隨機閱讀 獨立創作

蛋誌猶如生活小便條,一個窩心的訊息,如同蛋治,可作精神食糧。蛋誌創辦人黃天盈(Tiana)說每顆扭蛋猶如不同專欄,要獲得心儀的迷你書,需要一點運氣,也是其有趣之處,「隨機性讓讀者有更多機會接觸各類書籍,相比書店的『豬肉枱』,賣出的機會也較均等。」她希望藉此挑戰讀者的閱讀習慣,「為何書一定是長方形?為何只能一頁頁地翻?」在她看來,閱讀、書籍、寫作,均有許多可能性,正如書展,可以是一部扭蛋機。蛋誌來到第18期,從最初八位迷你書手作人,慢慢增加至三十多位作者輪流創作,至今合共出版了逾百本迷你書,藉此推廣book art(書本藝術)及獨立出版。事實上,獨立出版人早已在倫敦書展尋獲生機,香港的卻兀自隻身打拼,「獨立出版沒太多掣肘,由設計、內容到物料都有很多可能性。」讀書時期,Tiana主修繪畫,十多年前已嘗試手做迷你書,視之為減壓興趣。她亦曾出版正常尺寸的著作,但覺得所需心力很大,常思考如何輕鬆一點、繼續創作,「這代人不要說寫長篇小說,即使看都很困難,但是否因為寫不了五萬字而停止創作呢?偶爾寫詩或短文又是否可以?我覺得寫作不一定很複雜。」2011年,她遠赴日本學習製作迷你書,在當地見識了名為「豆本」的扭蛋迷你書,「那是一些簡單摺叠的書本廣告傳單。」無獨有偶,她本身有儲藏扭蛋機的興趣、也出版過迷你書,覺得這個閱讀概念很有趣,於是靈機一觸,回港後與朋友創立蛋誌。





由黃天盈創作的第18期蛋誌,開合之後,手掌圖案便接合。

第18期蛋誌的主題是「半」,不同作者各自演繹,作品多元有趣。

在中環PMQ舉行的「小書本.小旅行」展覽中,展出部份蛋誌迷你書。



舊書回顧 細「數」歷史

專門出版數學教科書的勤達出版社,其董事總經理吳其華提及香港書展,立即搖頭嘆道:「現在變成散貨場,入場人士水過鴨背,未曾細讀便買書,讀者與作者難以交流。」說話出自出版社之口,份外具說服力。適逢40周年,勤達捨棄書展,寧與灣仔富德樓的舊課本展示館合作,展出不賣的書。「我們蒐集了一群本地的數學教授、老師數十年來所用的書及工具,可說是集體回憶。」記者在中學時期以計數機內的方程式來計算函數,而在七十年,其華則用手上那把白色的函數間尺,他說:「富家子弟用較長的款式,數字較大,容易看;我們這些窮小子則在國貨公司買一把短身的,兩元一把。公開考試時單看其尺,就知其家底。」擔任展覽導賞員的出版社助理總監鄭Sir奸笑道:「我是晚輩,未曾用尺,八十年代已用對數表。」他又拿起一本外國出版的應用數學課本,說:「那些年,甚少人升讀高中,沒有本地出版教科書,只好購買外國書。」不論男女老幼,上來第一句話必是:「啊!我以前都是用這本書的。」記者對數學課本的印象模糊,舊課本展示館館長劉智聰搶着揶揄:「你肯定沒有用功讀書。」記者斜睨智聰,反唇相譏:「咪扮嘢喎!你兒時也不愛讀書,收藏舊課本也是為了圖畫,你不覺得這個展覽沉悶嗎?講呢啲?」他答道:「酸甜苦辣都是一種經歷。我不精於數學,但數學科的確是我曾經歷過的故事。」的確,提起sin、cos、tan,憶起寒窗苦讀的情景,到現在總有雨過天晴的感覺。讀書多年,數學書只作堂上枕頭,從未想過它們背後有群敬業樂業的功臣,原來他們都是數學老師,其華說:「發現教師的工作有點像零售,老師灌輸知識給學生,像即炒即賣。但出題、編輯、出版數學書,卻是坐下來,花大量時間在數學身上。」日計夜計,對着毫無感情的數字,出版社的辦公室定必鴉雀無聲,「不!我們出版數學書,同事間多年來為數學辯論,是一個非常刺激而有趣的過程,甚為珍惜。」數學不是黑,就是白,有甚麼好討論?其華續道:「錯了!一條數學題有很多種解題方法。」「初轉行,老闆吩咐我讀畢一叠會考試卷後起題十條,我還以為易過借火,誰知起題時才明白解題方法千百種,起題更難。」



一課一冊 厚若磚頭

這個展覽,招徠四方奇人異士,訪問當日還遇上他們的故友、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講師黃家樂。黃年輕時亦於A&E出版社兼職出題,寫教科書。八十年代中期,黃家樂首創綜合應用題,將不同理論集於一題;九十年代嘗試加入活學遊戲的趣味形式,及至現在於每課後加入歷史冷知識,「自有人類歷史以來,就有數學。讀數學,正如讀音樂,是人類文化的一部份。」記者暗罵:「當年讀得咁辛苦,原來因為你……哼!」然而,慶幸生於八十後,看見其華當年用一堆「磚頭」般厚的數學課本便嚇儍了眼,「當年幾何圖形及函數等各有一本」,本本厚如字典,鄭Sir道:「八十年代中學有淘汰制度,高中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數學題目全都是解難題,不像現在分幾部份作答,以前真的有人捧蛋走出試場。」通常音樂家會說人生是一首樂章;文青會說人生是一首詩,我只是扮有深度隨口一問:「你們認為人生像一道數學題嗎?」哈!他們果真如此!「我們喜歡數學的人,也許認為人生有許多問題,可以從一個角度經歷和理解。算術,為的不是一個答案,亦不是一個工具的理解,而是一種文化。」其華:「一條數學題,可以一個、五個或十個步驟來完成,解題比答案還重要。」的確,人生的路如ABC餐,有人一步登天,有人高低彎曲,其實殊途同歸,死路一條,還是自得其樂更重要。



(左起)勤達出版社董事總經理吳其華、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高級講師黃家樂、勤達助理總監兼展覽導賞員鄭Sir及舊課本展示館館長劉智聰同稱,展覽數學教科書的樂趣,在於找回自己曾讀的課本。幾位不同年代數學人,拿着課本,長幼排序,讓人哭笑不得。

還記得sin、cos的函數嗎?七十年代計函數用尺,八十年代用對數表,至於幸福的九十後,則用計數機內的方程式。

記者埋怨當年苦讀數學,原來七十年代以前每本課文厚得像一本字典。



那些年,高考分A-level及O-level兩種程度,因此大學會出版不同的課本,讓考生選擇。

館長劉智聰又於展覽中展出民國時期的算術課本,十分珍貴。



舊課本展示館灣仔軒尼詩道365-367號富德樓



記者:陳芷慧、劉東佩攝影:鄧鴻欣、劉永發編輯:陳國棟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715/1921936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608

【專題籽】同志教子 性教育高於生殖教育

1 : GS(14)@2015-07-23 01:33:48

2005年Tommy(左)認識現任美籍男友Leslie,Leslie當時與前妻已育有兩名分別六歲及四歲的兒子(Mathew)。兒子們與Tommy每周有三天與Leslie同住,但因當時美國未通過同性婚姻合法,Tommy未能繼續居於美國,便與Leslie一同回港。兩位兒子則與母親和繼父生活。



【專題籽:人言無畏】美國全國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全球掀起Facebook彩虹熱。同性婚姻合法與領養問題唇齒相依,美國早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研究並討論同志領養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但香港臨床心理學家葛琳卡坦言,香港鮮有這方面的研究。若香港有一天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領養問題不能再逃避。香港同志組織「香港彩虹」創辦人Tommy早於2002年向社會福利署申請領養小孩不果,同志領養議題亦未有引起社會輿論。今天,Tommy的情人已換畫,新伴侶Leslie育有二子,長子是四歲的Mathew,令Tommy初嘗為人父親的滋味。

兒子:我不當他父親是朋友

記=記者  M=Mathew  L=Leslie
L:我從來沒有把兒子當成小朋友看待。當時我向兒子們介紹Tommy是我的朋友,我亦從沒解釋或刻意隱瞞我和Tommy是同性戀人的關係。記:Mathew,你對於父親中途轉「基」,有何感想?
M:我內心曾有少許掙扎,但漸漸地我開始明白他們是戀人。不過,沒有甚麼大不了,反正我不能改變已發生的事情,而且世事從來難以掌握。記:你把Tommy當成父親般看待嗎?
M:我沒有當他是我的父親。他,是我的朋友。我與現在的繼父的關係都只是朋友。



若要Tommy給Mathew起一個中文名字,那是勇。因為人生遇到任何事,都需要勇氣面對。



假如Tommy領養一個女兒

Tommy當年欲領養殘障的小孩,不是自己想當父親,而是希望讓小朋友有更好的生活環境。不過,現任伴侶已有二子,便打消領養念頭。若他有一個女兒,父女關係會面對甚麼問題?


Tommy2002年與女同志結婚,有名無實,但各有同性伴侶,嘗試一起到社會福利署申請領養小孩。


記=記者 T=Tommy女兒3歲…記:若女兒問,「爸爸,為甚麼同學有爸爸和媽媽,我只有兩個爸爸」,你會怎樣回答?
T:我會說「哦!其實這個世界很多元化,有些小朋友長於單親家庭,或者不同種族,甚至經濟情況不同。我們要擴闊自己的眼界。你很獨特的,所以我們的家庭都很獨特。」記:如果她真的想要一個媽媽呢?
T:我會慢慢跟她解釋,人有很多時候都有很多期望,有些同學或說想要一個富爸爸,或一個更漂亮的母親。我們要一起學習,我是無法給她所有東西,同時我會竭盡所能給她最好的環境。女兒8歲…記:如果女兒說,是你令她在學校被同學取笑,你又會如何做?
T:首先我會向她道歉,對她說「如果爸爸給你的愛不夠,對不起,但我已盡力給你最好的環境。你要明白這個社會充滿很多歧視,我們反要把握這個機會學習如何面對。」女兒10歲…記:女兒上常識科後,會學到人類的生殖系統,也會知道男女間的性行為能生育小孩。如果她問到你和男伴的性行為,你會如何回答?
T:如果說生殖,要有一男一女才有生育能力。不過性和性教育卻遠高於生育,幾乎所有動物中都找到同性性行為,關於同性性行為的書很多,我可以與女兒慢慢詳談,讓她了解更多。女兒12歲…記:如果女兒進入青春期,問你「M巾點用」,你會如何教她?
T:我會跟她一起看說明書,一起研究。作為爸爸,我會陪她一同面對。




兒童心理學家 葛琳卡博士


臨床心理學家、美國婚姻與家庭碩士,曾主領「父母秘笈」、「了解兒童的情緒及行為」等工作坊。記:父親除了工作賺錢,父和母的角色有何分別?兩父或兩母能否替代?葛:0至3歲的小朋友透過父母學習異性相處。即使同性母親是硬朗型,她只是母親,不會變成爸爸。男孩會視父親為模仿對象,女孩亦需要父親作異性認同。記:擁有同性父母的小孩,等同在單親家庭中長大嗎?葛:同性父母比單親家庭多一份愛。但孤兒本來有所缺乏,在非典型的家庭中長大,會對他的心理發展造成影響。同輩中難以找到認同,容易變成邊緣人。


英籍搖滾歌手Elton John與伴侶David Furnish聘請代母生子,現時育有兩子。

美國同性家庭

根據美國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y,有研究指現時約有六十萬個由同性伴侶撫養子女的家庭。



香港領養兒童

根據香港社會福利署指引,根據《領養條例》,已婚或單身人士,只要符合香港的本地領養條件,都可以申請領養兒童。(若已婚)夫婦需結婚不少於3年、有穩固的婚姻關係,能為兒童提供一個安穩的家及無犯罪紀錄。



記者:陳芷慧攝影:黃子偉編輯:李寶筠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718/192230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735

【專題籽】地產街堅離地 踢走40年老鞋店

1 : GS(14)@2015-07-23 02:02:30

掛上大大塊「結束營業」的橫額,乃希望促銷清貨。這個落閘的情景將於九月初成真。



【專題籽:舖仔小店】跑馬地黃泥涌道的「九珠連環」奇景,讓所有路過的人都驚呆了!美聯、中原、利嘉閣、琦琦鞋店、利嘉閣、美聯、中原、香港置業、中原、Q房網,九家地產代理中間夾着一家老鞋店,蔚為奇觀。逆境波打了10年,業主突然開出天價租金,快夾狠的一球,琦琦鞋店最終接不了而要離場。一條曾經琳瑯滿目的皮鞋街,九月就要換上乏味刻板的地產一條街。鞋子貼地而行,樓市離地騰雲。琦琦結業,印證了甚麼?


霸權讓香港走向單一。我懷疑,幾年後「逛街」一詞不再適用於這城,街道已沒有供我們購物的商舖,除非你經常都買樓、買奶粉、買香水、買金器。一條街開滿同類型店舖,實在便利,所以你會走到波鞋街、金魚街、花墟。除非你有選擇困難症,才會對這類主題街道避之則吉。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禮頓道交界至近體育道的一段黃泥涌道曾是一條鞋街,全盛時期有十多家鞋店。這裏周末是女人戰場,她們帶備彈藥一家家進攻,然後帶着戰利品離開。



大約四年前,黃泥涌道還有另一家鞋店與琦琦「相依為命」,但後來也結業了。

兩父子從2000年起拍住上經營店舖,一直克勤克儉。兒子伍啟明笑說爸爸是工作狂,星期一至日都回來坐鎮。

幻想之鞋街眼花撩亂的鞋街已成往事,只能回味。沒見證其風光歲月,只能幻想它是這個模樣。



得知結業的消息,大批舊客湧來買鞋。有位五十多歲的太太說她由少女時代開始幫襯,當年懷孕特地來買平底鞋,貪其舒服又不跣腳。

1975年開業時,花籃多得佔了半條街,非常熱鬧,往事如煙。

早年替店舖做鞋的都是居港的上海師傅,他們窩在荔枝角的山寨廠密密做。



店主無奈 老顧客不捨

俱往矣!熱鬧的鞋街隨着區內豪宅增多,2000年後多個地產代理插旗而褪色。十減一得九,九減一得八,現在碩果僅存的琦琦鞋店(Gi Gi)於1975年開業,初時賣歐洲來路貨,後來主攻量腳訂做,是店主伍松富的畢生心血,最終要含淚離場,慨嘆?惋惜?欷歔?都不足以形容他的心情。老人家感觸地說:「不捨得也冇辦法,好無奈,但業主開出嘅金額,我哋真係負擔唔到。如果將鞋嘅價錢調高,啲客倒不如去買外國貨啦!」他一向與業主關係良好,交租準時,店內的小修小補他都寧願自己找人做,不麻煩業主。即使近幾年,租金加幅較多,憑幾十年的熟客群,一直絕處逢生。「做得唔好要結束,我心甘命抵,但我哋出品質素好,客人又滿意。唉,我唔識解釋。」店舖結業,他要賠員工遣散費,也要蝕住清貨。想重整旗鼓東山再起,談何容易?承租按金上期再加裝修等,要近百萬。這個年頭,做業主定必比東主逍遙,業主根本操小店的生殺大權。清貨、特價、結束等大字報令本來井井有條的店舖變成臨時散貨場,一雙鞋低至$100已有交易,連鎖鞋店必賣過千元的高跟鞋只售$300至$400。店舖這兩星期時刻人頭湧湧,路過執平貨的人多,四面八方回來向老闆問好的老顧客更多,伍松富握手也握到手軟。「搵到新舖記得通知我。」、「唔好唔做呀,我冇鞋着呀。」、「呢條街變到好悶呀。」、「唔捨得你哋執。」、「伍老闆真係好好人。」每句都為他打氣。店舖與顧客不只買賣關係,購物一樣可以購出濃得化不開的情誼。



陳太光顧了23年,家中有數十對鞋都購自琦琦。有趾骨隆起的她說:「着Ferragamo都痛。」所以在這裏訂做高跟鞋及長靴,欣賞老闆待人親切,店員度腳夠仔細。「香港很需要訂做服務,琦琦執咗我都唔知去邊度做鞋!」

經營訂做鞋生意前,伍松富每年都飛往巴黎及意大利引入最時尚的鞋款。

香港的地產代理插滿旗,而最新一員則是有大陸背景的Q房網,其進駐估計推高了此街的租金。有傳它有意在兩年間在港開200家分行。



用心做鞋 陳方安生捧場

琦琦賣的全是自家出品,歐洲潮流追得緊貼。要留住顧客,教她們買足二、三十年,連陳方安生、鄧蓮如、一些富商太太都是捧場客,心思與專業少一分也不行。早年一班巧手老師傅背後發功做鞋,近年就跟北上設廠的香港廠家合作。「有啲人腳形好特別,可能係腳掌特別闊,皮膚特別薄等。有扁平足更頭痛,矯形鞋墊不能放於普通鞋內。鞋係工藝品,我哋好用心做。不過而家放幾多心血落去都冇用了。」



陳方安生

鄧蓮如



伍松富年輕時在廣州跟舅父學做鞋,經歷過戰爭,見過人餓死,不安畫面銘記於心。捱過鹹苦,往後做事克勤克儉。「不能怕蝕底,做人要搓得圓按得扁。」來港後一直在鞋業打滾。三十多歲,與人合夥開設琦琦鞋店。明白守業難,所以當合夥人開始胡亂揮霍,便分道揚鑣。兒子伍啟明本是結構工程師,眼見爸爸獨力支撐店舖,加上自己念了工商管理碩士,決定回來幫爸爸打理生意。「是情意結吧,這是爸爸的心血。」兩人一起經歷了風雨飄搖的十多年,眼見行家一個個離開這條街,覺得很欷歔。「以往每家店都有不同特色,有些款式較年輕,我們着重舒適。行家之間沒有惡性競爭,唔會好似許冠文主演的《雞同鴨講》那樣跟同行鬥生鬥死。」捱過89動盪、97移民潮、03沙士、08金融海嘯,最後掐死小店的是脫離民生、令人費解的高昂租金。鞋街苟延殘喘的最後一家店,都要結束,這不是個別事件,請不要麻木。



訂做前先沿着客人的腳形在「度腳簿」畫好。

晚裝鞋用上Swarovski水晶,極閃。由於華貴,穿的機會較少,清貨較慢。

私家鞋楦寫有客人名字,白色的部份是隨着客人的腳形變化後修改的。



藍色皮革平底鞋特價$300

啡色蟒蛇皮高跟鞋特價$400



琦琦鞋店跑馬地黃泥涌道171號地下



記者:葉青霞攝影:伍慶全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722/192272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09

【專題籽】無壇可論聽心聲 謝志峰要做白姐姐

1 : GS(14)@2015-09-18 02:15:36

謝志峰原來好鬼馬,拍照時自創太極與功夫甫士,幾乎笑到我跌低。設計圖片



【專題籽:人言無畏】周日的正午,拳頭總是硬,電視很危險。近年,看《城市論壇》變成自虐行為,血管投訴:我要爆了。當我隔着mon都快崩潰,謝志峰在現場頂了十多年,還頻說好玩。於謾罵聲中榨取理性討論空間,平衡正反兩方,是他的拿手好戲。這個公道的裁判有個不公的下場:被退休。邀他訪談,我才看到不一樣的謝志峰。


約謝志峰於港台做訪問,他到來即要求:「畀兩分鐘我剃鬚。」我目測只有1mm長的鬍子,他不說,我根本看不到。「你好貪靚。」「唔靚才貪」。好,姿整無罪。等你。「青靚白淨」的他跟我想像的不同。


這張他辦公室內的空凳,下一手主人會是誰?

稱職調解員

與其說謝志峰是論壇主持,他更像調解員,三扒兩撥擺平維園一干滋事分子。時間煉成身手。他笑謂:「總之有汗出有糧出。」。鏡頭前他一聲令下,霸氣外露;鏡頭後他與各論壇常客關係不錯。傅振中知他離任,主動跟他自拍留影。其實聽着邏輯盲無恥說歪理,真能持平?「我堅守一個宗旨,他們個個都係我老闆,我畀他們發言,但要守規矩。」他提到自己處理得稍欠得體的,是某次李偲嫣質疑為何他請何君堯任嘉賓而非她,更反問:「我口才唔得咩?」她連珠炮發,他有點動氣回答:「你同佢比?差九皮。」事後他覺得自己把話說得太死。「雖然我覺得我無錯。」罵李偲嫣會反省,不是人人做到。



EQ之王者

他在城市論壇有個外號,叫「謝狗」。「我會回應唔狗點做記者?我係看門狗。」娘親被問候無限次,他從不上心。「做得呢份工,就預咗要聽粗口㗎啦!我理解他們的怨憤,咪畀佢哋發洩下。」生勾勾的謝志峰早前還收到死人花牌,叫他一路歸西。他笑謂:「我問佢哋做乜咁破費,驚佢哋claim唔番錢。」


鄧忍光以政務官身份空降出任廣播處處長,有指他將調任海關關長。

敢言酸秀才

自從鄧忍光當上廣播處處長,港台的中高層幾乎全面洗牌。「嘩,呢件都得?咁我可以做特首。」沒相關專業知識卻能上位,嗯,你懂的。今次不情不願地退休,政治打壓,別跟我說沒有。「港人治港50年不變,即50年後變。派得政務官來管,一定係跟政府路線。」不服氣但抗爭不了。「難道抱大腿?我呢種酸秀才有啲傲氣,唔多,但都仲有啲。」



未來白韻琹

「我的退休大計係返工,退休前大計就係搵工。」他笑自己是隔夜電池,不知還有沒有老闆吼。他的新目標竟然係「做白姐姐」,喂,寧教人打仔……喎。「在媒體做情緒輔導,是永恒的,以前佢形象最突出。」講真香港壓力爆煲,戾氣沖天,說不定訴心聲節目能爆到jam線。「諗埋㗎啦,請專家講,講足成日都得。」除了維園阿伯,常令我有衝動打爆電視的,還有建制派的青年軍,絕招是瞪大眼講大話。「我相信好多人講嘢,自己都唔信。佢哋好坦白,會話唔入建制派,點發達?從政為咗圖利,放棄理想,邊得㗎。」見慣風浪的他說時有些感觸,正因恐怖得太赤裸。



我不是猶大

對於政改方案,他曾叫大家「含淚袋住先」,後被批評賣港,加拿大居留權成為攻擊點。「我話袋住先,唔係因為我覺得係真普選,只係戰略運用,我冇為政府說話,只係認為咁做除笨有精。如果你話我啲策略好屎,我接受;但如果話我出賣香港民主,對唔住,我唔接受。」他說時有點激動。整個訪問他罵政府施政、建制、地產商、教育制度,談出賣的確說不過去。謀略就……《城市論壇》對政策沒甚麼實質影響力,可是它反映政府對民意的雅量。今天主持人被退休,節目被消失,這天還會遠嗎?



李偲嫣曾在港台門口示威,抗議謝志峰主持節目不夠公允。

他曾擺空凳「招呼」拒絕出席論壇、討論國民教育爭議的吳克儉及胡紅玉。



記者:葉青霞攝影:徐振國編輯:謝慧珊美術:吳子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802/1923876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254

【專題籽】Backstage的最後一夜

1 : GS(14)@2015-09-18 02:15:40

即使Backstage需要暫時結束,Vicky希望一直支持這裏的朋友把Backstage Moment記在心裏。


過去六年的星期三,Backstage live Restuarant的Music Break把不同人聚集在一起,無論是唱歌、聽歌、jam歌,觀眾和音樂人也打成一片,無分彼此。六年後的今天,餐廳因難捱貴租而無法繼續經營。這個造就無數感動時刻的場地,在支持者擁戴下終要曲中人散。「這裏曾有過很多特別故事和經歷,已超越音樂本身。」Backstage負責人之一,音樂人馮穎琪(Vicky),稱已渡過最傷心時刻,希望帶着溫柔與堅定重新啟航。「當年live house文化不盛行,我們一班傻人決定冒險開backstage,是因為覺得每個大城市也需要一個屬於聽音樂的地方,這些音樂是有活力、有互動的,而非酒店式大堂音樂。」2007年,Vicky與金培達等音樂人眾志成城,合資攪起這音樂樂園。逢周三晚,Music Break開放表演舞台,有駐場樂手即席配樂,要唱歌就寫紙條遞上台,沒有既定歌單,毋須輪枱號,只需等主持大局的鋼琴手Loli邀請上台,「很多人也奇怪,為甚麼琴手Loli甚麼歌也識彈,哈哈!」



Vicky認為,Backstage不止是音樂場地,很多人情味故事也在這裏發生。

在這裏,陌生人會跟你一起同喜同哭,這種關係已超越音樂本身。


每逢周三晚也有的Music Break,這夜終要曲中人散。


女顧客為博八十歲帶病父親一笑,在Backstage上高歌送給輪椅上的他;朋友因為一首歌而認識另一半,由陌生人變為情人再變為夫妻;姊妹們farewell將往外地工作的友人,全場合唱《捨不得你》,比K房更有feel。許多個憑歌寄意的星期三,陌生人跟你同喜同悲,同聲同氣,生離和相聚,都發生在這裏,「好像透過首歌傾了場計,大家都未必認識,也會感安心。有時巨星級歌手朋友來到即席jam歌,因為不方便公開所以叫在場的人不要拍片,台下真的自覺收埋相機,他們的尊重讓藝人感到舒服,就變常客了。」
Backstage是香港少有的live house,經營八年,音樂人惺惺相惜,孕育不少有才華的歌手,「Gin Lee第一個live show是在這裏;AGA未正式出來前,每星期也見她上台jam歌。又如黎曉陽,當時認識的男孩,已由街頭音樂人變成歌手,他們的成長,是我在這八年見證着的。」Vicky認為香港有許多歌手,觀眾單看電視演出或查網上資料,未必能真正感受他們的音樂,「走進來才會發現,很多人情味故事也在這裏發生。」在香港玩音樂,除了要克服租金帶來的土地問題,其他因素又是否足以支撐這文化產業?「租金是恆常問題,重點是當文化藝術變成一門生意來維持時,我們需要學習更多,撞板後才找到對的路。我們不想Backstage只是音樂餐廳,而是能在音樂工業中發揮功能,攪好香港音樂生態。」
Stagéjàvu Festival集資計劃:
Vicky與一班音樂人希望在七天內籌集五萬元,作為告別節目《Stagéjàvu Festival》的製作統籌及營運資金,召集歌手與樂手單位在8月5日至30日重返「後台」,在最後的八月跟大家好好說再見。音樂蜂集資:https://musicbee.cc/backstage-stagejavu-festival 記者:王秋婷攝影:梁栢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802/1923993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255

【專題籽】無業蔡錦源信港視不死

1 : GS(14)@2015-09-22 02:32:02

兩年前因港視免費電視牌照爭議,蔡錦源在政府總部公民廣場留守19天,今天該處已加建重重鐵欄變得難以接近,他慨嘆:「是很可悲一回事」。



【專題籽:人言無畏】距離香港電視播完自家製劇集不足一星期,不經不覺,港視落空免費電視牌照引發萬人政府總部集會,經已是兩年前的事。當年留守到最後的前港視資深導演蔡錦源,過去一年與港視分道揚鑣後,進入「半無業」狀態。悲觀但積極,是他的做人態度,抗爭令他難以再在電視台找到一份長工,他就轉戰社會最前線,關心香港未來政制民主發展;對於港視完劇,他依舊悲觀但積極,相信現階段只是一個停步,「港視不會死的,正如香港的精神一樣。」


兩年前,政府總部公民廣場因港視失落免費電視牌照,引發萬人集會;其後,這個地方加建了約三米高圍欄,「門常開」變「門常關」,可遠觀不可接近,「一個應該屬於香港人的公眾地方,卻害怕人民發聲,要找重重鐵閘包圍自己,是很可悲一回事。」蔡錦源說。人稱阿蔡的他,重返當年曾經留守19天的地方,如今給鐵欄阻隔只能遠望公民廣場,感覺既悲憤又無奈。



悲觀但積極 為港民主出力

「現在好聽點叫自由製作人,實則即是無業。」自從去年7月港視製作部宣佈解散,阿蔡隨即加入失業大軍,過去一年不定期拍攝外判節目,自己也承認已「半隻腳」脫離電視行業,「我想自己經已找不回一份電視業的長工,一來年紀問題,二來多謝傳媒『捧場』,將我放在顯著位置的抗爭路上,我不相信現有電視台會有胸襟接納我。」不過,阿蔡無悔當初決定,悲觀但積極,是他形容自己的做人態度,「有些事明明看到沒出路、或根本前景堪虞的,但你覺得應該做的,你就要去做。」免費電視牌照風波令阿蔡失去工作和穩定的生活,卻是一個契機讓他「公民覺醒」,頻頻走在社會最前線,去年雨傘運動,他長期留守金鐘五十多天,而未來,他還期望自己可在香港政制民主發展路上略盡綿力,「我不敢說做到甚麼,只是當有何需要時,我隨時可身在其中。很多事我們即使知道結果都要去做,如雨傘運動,我早知道結果是爭取不到甚麼,但你都是要去做。不是為了事情成功與否,而是應否去做的問題,你不積極,便永遠改變不了現狀。」港視現時力谷購物網站HKTV Mall,雖然早前宣佈位於將軍澳的多媒體製作中心動工,預計落成後用作製作電影,但在下周四播完最後一套劇集《開腦儆探》後,短期內就再沒有劇集推出。蔡錦源認為,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個循環和終結,如今港視境況,可能只是中間一個停步,他相信港視過去兩年抗爭,就如香港的獅子山下精神在市民心目中永垂不朽,「我相信港視不會死的,正如香港的精神一樣。」今年54歲的蔡錦源,2012年加入港視擔任高級編導,拍攝旅遊節目《挑戰》,曾靠近瓦努阿圖火山口和身處烽火大地阿富汗,「那兩年充滿挑戰和刺激,未曾試過可以這樣拍攝節目,在港視可以真真正正將累積的經驗發揮出來。」阿蔡的編導生涯經驗豐富,惟獨就是對短短兩年多的港視時光回味無窮,「好像談戀愛一樣,不需要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我相信曾經是港視的員工,都會覺得是其電視生涯很值得紀錄和珍惜的一段時間。」



港視工會撤離政總後,蔡錦源(後排左二)為首的10名員工,以個人身份繼續留守,後被稱為「留守十子」或「港視十壯士」。

22歲時的蔡錦源(右)一臉稚氣,擔任無綫「婦女節目組」助導,與《婦女新姿》主持陳齊頌合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余 瑋攝影:楊錦文編輯:謝慧珊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918/192993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437

【專題籽】黃藍綠絲 谷氣飯局

1 : GS(14)@2015-09-25 01:25:33

世伯(左)動作多多,相當鬼馬。由於沒有資金,Ronnie每次拍片都要在家取景,訪問也順理成章在家做。



【專題籽:傘後一年】幽默感在香港似是陽光空氣,沒有的話,隨時死於荒謬玩弄中。還記得兩條熱爆的「公屋潮文」短片嗎?盧宛茵收埋碟雞一幕令人笑中有淚。背後發功的導演趙羅尼(Ronnie),剛推出最新短片《雨傘飯局》,取景點再次係佢屋企,沉默的世伯(Ronnie父親)依然沉默。去年佔領期間,尋常家庭的一餐飯都可變成戰場,黃藍綠絲罵戰連場。影片反映三方立場,更讓人自選角色,你會點揀?


飯,日日都要食,一頓飯變成家庭角力之場景,真是無語問蒼天。一場雨傘運動,令我們立場更堅定,但對方到底諗乜?Ronnie嘗試站在較客觀的角度看,把三種立場都拍出來。當藍絲媽遇上黃絲仔,再加一個綠絲老竇,是否就是六國大封相?「去年跟家人為此嘈過交的,一定有共鳴。」Ronnie在佔領期間構思了故事,但複雜程度前所未有,所以老早定了在一周年前推出。「我估會有人罵我是港英走狗。」這個世代,做甚麼也可能被罵,他當然不理。



沒有出路 化悲憤為創作力

雨傘運動結束後,很多年輕人都覺得挫敗,Ronnie也不例外,「我少了看新聞,因為無力感太強了。好像做甚麼都沒用,看不到出路。」他化悲憤為創作力量,把心中所想變作影像,也娛樂一下大眾,大派幽默,功德無量。「歌舞昇平都冇乜靈感,好笑的東西都從悲劇而來。」之前兩條大熱短片已在走苦中作樂的路線,笑完覺得so sad,這就是香港人的長期心情。雨傘運動期間,常見朋友跟藍絲家人爭吵的例子,有人甚至要斷絕關係。「原來社會可以撕裂成咁。搜集資料時,發現網上有很多好笑的吵架故事,當中有精警對白。」例如兒子受不了經常發表偉論、只埋怨子女唔識諗的媽媽,於是駁嘴:「如果你目光咁遠大,我哋就唔使捱窮了。」低下階層受盡剝削,卻偏偏站在既得利益者的一方,我摸唔清,我睇唔透。



成名作 昔日短片《公屋.居屋.私樓》已破百萬瀏覽率,盧宛茵啜核對白,的確精采。

續篇 個人更喜歡公屋續集《沉默的男人》,道出老婆奴的辛酸。世伯完全入戲,呢幕幻想式振夫綱令人難忘。

新作 在Ronnie最新的作品《雨傘飯局》中,這三口之家是香港縮影,反映了三種立場。



題材敏感 知名演員唔敢掂

繼《公屋》短片後,Ronnie繼續讓爸爸演出,我很是高興。世伯對白極少,卻令整場沉悶的爭吵變有趣。「他每次想救火調停,卻總是火上加油。」可愛的世伯是個冷面笑匠,在片中他的角色最富驚喜,他更是故事發展的關鍵。「當初拍公屋短片,他只是湊數,心諗吃飯冇可能沒『爸爸』在吧,反正在家拍攝,就叫他坐下來拍,點知大家咁鍾意佢。」不論角色怎樣,爸爸都義不容辭,可是今次好演員難求,皆因題材涉及政治,很多知名演員聽罷都推辭,「幸好最後找到有演舞台劇經驗的Edith與肥谷,效果也很不錯。」世伯眼見兒子自掏數萬元拍攝,晚晚工作至半夜,再犧牲休息時間剪片,言語間感到他的心痛。「咁辛苦又冇實質回報,放上網反應也不一定好。像做蝕本生意。」不過世伯看到之前的短片瀏覽率如此高,嘴角上揚的笑意掩藏不住。「他的每條片我也看很多次,還會check hit rate,看何時過60萬,過100萬。」他又提到早前出街有人認得他,更要求合照,「而家先知道YouTube的威力。」家人冇得你揀,Ronnie慶幸自己不用處理像片中的爭吵,爸媽跟他立場相同。世伯說絕對理解年輕人為何常上街。「現在太多不公義的事,政策混亂又過時。」他提到自己成長的年代,買樓不是夢,人生滿希望。片中他是一名綠絲,到結尾有個非常深刻的經歷,還望所有自以為中立,其實不聞不問的人也有反思。



要道出三方立場,故事草圖前所未有咁複雜,需要拼拼貼貼提醒自己要拍甚麼。

小小的居室拍攝時塞滿器材,拍攝絕對認真專業。

你會點揀? 影片播放一小節後,讓人自選立場,以顏色絲帶區分。



《雨傘飯局》短片http://youtu.be/r_ydeuDqn48



記者:葉青霞攝影:梁志永編輯:黃仲兒美術:吳子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924/193066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612

【專題籽】中西琴俠 維修達人之心聲

1 : GS(14)@2015-10-07 01:44:03

唐健垣,中國古琴學會副會長,外號「箏怪」,南音愛好者稱他「南音箏聖」。又有人稱他為「雜家學者」,研究甲骨文、古琴、古箏、南音、粵曲、茶藝、文玩等等,現建立「正聞琴坊」製作和雕飾古琴。



【專題籽:音樂入魂】常言道,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在這物質豐盛的年代,物件壞了,可以買新的;人寂寞了,連醉生夢死都可以買。久而久之,放棄比擁有更容易,「買過新」、「換過新」的習慣,讓人忘記修補的意義。可是對於音樂人來說,伴隨自己的樂器豈只是件物件般簡單?彈指間抒發內心感受,不是「換過新」就能取代,就像小王子始終如一鍾愛自己星球的玫瑰花一樣。於是乎,中西樂的維修達人,擔當的都是同一使命──為樂器修補裂縫岔子,注入新生命,讓它重新發出真正屬於它的聲音,再次替樂手說話。

修古琴 還原大自然聲音

修理的意義何在?其實,觀乎怎樣對待自己喜愛的事物,已略知其人一二。修補,就是不貪快,重新梳理問題的癥結,從歲月年輪的裂縫中,尋回舊物的價值,回憶喜歡的初衷,過程裏學到的是珍惜,是生活。自言「此生只為雅琴來」,唐健垣一生與琴有緣,中學時期受國學大師饒宗頤啟蒙,其後師承梅庵琴派吳宗漢、台灣民族藝師山林派孫毓芹。1967年開始學琴,兩年後開始做琴和修琴,46年來修理過唐、宋、明和清的古琴,也會利用明、清古杉木製仿古琴。「一花一世界,大自然透過花草樹木與人對話。」每塊古木都有自己的聲音,每張琴都有它要說的韻事,唐師傅說修琴就是要搶救先人的藝術結晶,「古人做琴技術高明,即使是一張被水浸過的古琴,現在拿上手只要風乾依然完整有味道;二胡琵琶就算新造也容易找到好音色,但古琴是文化的聚集,以木做的樂器一定以舊為好。」



古木越老越好 新琴像小孩說話

做古琴的木最大特性就是木身夠乾透,木質越老,泛音、顫音的頻率越高,令音色更加蒼古回甘;要令木身夠乾必須經過歲月的沉浸,即使利用高溫焗或烘乾,其音色也不夠純正。「學彈琴,好少人會買新樂器,新琴極其量只是有音無韻,發出的只是鐵線味,好像小孩子說話般;但木頭、灰漆老化能讓琴音有甜美韻味,共鳴好舒服。」唐師傅覺得古琴比其他樂器敏感,不像鋼琴,按一下鍵便拉動琴內槓桿,然後敲響弦線發出聲音,關係疏離;古琴是手指與琴弦直接發生關係,弦下無琴碼,好的修琴師先要把中國文化融會貫通,才能把琴的神韻細膩表達。唐師傅雖然年屆七十,依然熱衷修琴與彈琴,每每眉飛色舞,引經據典,確實是位文人雅士;彈指間關節時而靈活有力,時而輕描淡寫。他邊彈邊說,當初學琴時發現老師們用的古琴都是明琴、清琴,破破爛爛,而他們往往都是靠自己修理,認為彈琴一定會碰到琴的不同毛病,於是趕快學習修琴技巧,「很多古琴都來自宋朝、明朝,飽經歲月侵蝕已經脫漆,琴身開裂,脫漆便用天然材料鹿角灰加生漆樹的汁液,把琴身磨平;琴身開裂便釘合,有些木頭太重我就乾脆把琴鋸開減薄,木頭有裂縫就將它修補。修琴最重要的是知識,不是技巧,選對木材,還要懂得使用,即使年輪疏密都有影響,還要兼顧灰漆比例的配合等等。」



拆大宅 牆身藏唐代古琴

除了頭痛醫頭外,有時遇到千年古琴,唐師傅也會直接破開琴身修理,務求改善音韻。他最難忘的修琴體驗發生在某次廣東新會拆古宅時,在古老大屋的夾層牆上出土了一些小古董,其中發現了一張琴,「初初覺得木頭很重,於是我將它破開,以為是宋琴,後來發現裏面是用雙層面板製成,一層是杉木,一層是梧桐木,硬軟木組成如陰陽結合,只有唐朝製的琴才會用這個方法。」大喜過後,唐師傅用毛筆掃走琴內的灰塵,發現刻了「貞觀二年製」數個小字,彈奏時聲音古雅,琴身斷紋清晰,「相信是當時屋主逃難,又不想隨便掉棄這一張琴,於是就藏在牆身裏。」修琴,既是修補瑕疵,也是修補古人與現代人的歲月斷層,重現古樸淡雅的聲音,唐師傅作總結:「古琴的聲音要有內容,有餘音,不過份張揚。作為修琴人,職責就是挖掘它應有的內容。」珍惜古人留下的餘音,同時在過程中還原大自然的聲音,以此達到調劑性情,道法自然的意境。



要令琴身重現光潔,需用砂紙打磨,配以乾磨或濕磨,直至琴面平整均勻為止。

這些銼木頭的專用工具,已跟隨了唐健垣不知多少日子。

古琴若脫漆,便用天然材料鹿角灰,加生漆樹的汁液混合而成的灰漆髹漆。



經典收藏,唐「貞觀二年製」的雙層面板琴,琴背面的「琴外韻」三字,是饒宗頤為琴而題的名字。

這兩張均是北宋古琴,(上)雲表龍璈琴、(下)紀侯鐘琴。



修結他 彈出人性化聲音

長髮大男孩Kenneth Angus在結他維修界無人不識,本身是獨立樂隊Nowhere Boys主音結他手的他茹素,酷愛六七十年代英倫搖滾和結他手,大學一年級時因太熱愛結他中途輟學,到美國MI(Musician Institute,是一所流行音樂學院,提供當代音樂界多種學士學位、副學士、證書課程)修讀結他演奏,其間他第一支擁有的電結他Gibson Nighthawk損壞了,「結他頸損壞嚴重,柄與頭完全分離,曾經給木匠修理,最後發現還用錯了膠水。」經MI老師搶救後,整支結他竟然可以修補得天衣無縫,沒有任何破爛的痕迹,Kenneth驚覺維修結他的樂趣可能比彈結他更好玩,之後進修結他技術課程,師承John Carruthers(他修理過結他大師David Gilmour、Santana、Richie Sambora等名人的結他),學曉製作電結他,同時也練得一身維修好本領。「以前結他壞了就修理壞的部份,不會想去改良結他,近幾年全世界的趨勢是大家都開始好願意花錢,大家的耳朵好像比以前更靈敏,現在的人肯花錢、肯研究pickup、cable等的分別,不斷改良自己的樂器。」



毒的浪漫 修畢結他拍照放面書

Kenneth認為他的職責就是為結他發出它應有的聲音,加強它的表達能力,可以彈出較人性化的聲音,「要做到這點,本身一定要是結他手,不一定要彈得好好,但必須知道聲音的原理和構造是怎樣,興趣比耳朵的靈敏更重要。」現在結他唾手可得,但願意花錢維修的依然大有人在,好多人是因為一份情而維修結他,即使醫番都嘥藥費,幾百元買回來的結他都有人願意維修,「曾經維修過好幾支結他,維修費差不多等如結他本身價錢,我早說不化算,但原來是老婆送給他的,或者是先父留下來的。」紀念價值勝過一切,最教他難忘是為家強修理家駒留下來的Dobro(Beyond《長城》MV內家駒用的銀色結他)結他,「家駒影響我彈結他,那年代好多結他手都受他啟蒙而接觸搖滾樂,維修時我好激動,對我意義也很重大,可以親手維修自己喜愛的結他手的結他。」木工、電工一直都是男人最「毒的浪漫」,「我最享受的是修理好,抹乾淨然後拍照,放上facebook那一刻。」再毒點,連焊接都是一種不能自拔的樂趣,「就算是焊接一條線,或用不同方法繞線,發出的聲音都不同,以電結他舉例來說,用不同的ground(地)線,用PVC線焊接,還是用古舊的push back(布編織連接線),聲音已經有好大分別,影響整支結他的輸出。」



最貴不一定最好 用樂器表達自己

久經年月,結他品牌不同系列的年份、生產地及零件運用,品牌如何有系統地downgrade,從而縮減成本或真正改良哪一部份的聲音,他都瞭如指掌,「越來越多人懂得guitar setup,要令自己的結他多點特色,就要在modification上比別人多想一步,不是把所有最貴的物料放在一起就一定最好,發出的聲音會好古怪,失去原有深厚的特性,有時不斷實驗,加加減減反而效果更好。」
Kenneth說即使是電結他,小至連螺絲長短粗幼都有影響,拾音器(pickup)不是最大影響,hardware對聲音的準確性才是最大影響。維修多年,他開始發現一個現象,「好多樂手都本末倒置,不斷改良樂器但又無好好練習技術,沒思考怎樣利用樂器表達自己。選對自己的樂器,即使用好一般的樂器都可以好利害,你看Nirvana的 Kurt Cobain,他的結他不知從哪裏拾回來的,好平宜,但他就是幾個chords已經表現到好強的statement(表達)。」訪問期間,他多次強調玩音樂一定要有個人statement,如他喜愛的英國殿堂級結他手Jeff Beck、David Gilmour,往往就是簡單幾個音都有意思,真正懂得用樂器說話;而我相信他一雙手,就是樂器與樂手間的橋樑,幫助尋找樂器裏等待發掘的聲音。



Kenneth Angus,結他維修達人,酷愛六七十年代英倫搖滾,大學中途輟學,往Musician Institute進修,維修家駒的結他時最激動。

Kenneth說買齊工具成本差不多幾萬元不等,但修理一支結他才不過幾百元至千元,所以收徒弟真是無能為力。

修理結他基本工具,多年來由ebay不斷購入。



Kenneth的珍藏結他
Gibson Lap Steel

這支是英年早逝的創作歌手兼結他手Jeff Buckley的父親Tim Buckley彈過的結他,Tim Buckley同樣是民謠唱作歌手奇才,Kenneth說賣家跟Tim Buckley是老友。

60s Gibson Hofner Galaxy是Kenneth珍藏結他之一。



記者:胡靜雯攝影:黃子偉、徐振國編輯:陳漢榮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1006/193216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780

【專題籽】太空館35年大翻新 三千萬製造失重空間

1 : GS(14)@2015-10-07 01:51:49

現任館長梁偉明將帶領太空館與時並進,首要任務是將兩個使用了24年的展廳進行大翻新,全面更換近百套展品。



【專題籽:胚芽故事】35年前,一顆蛋形建築降落尖沙嘴,成為香港地標之一。35年後今日,這個可能是全港最大的「菠蘿包」,講了多年,兩個展覽廳終於要來個關閉大翻新,明年底變得「更太空」與大家見面。說起太空館,不得不提去年與世長辭的創館館長廖慶齊,這位「香港天文之父」雖然經已離開了,惟那份對天文宇宙的探索熱誠,經已交由他孕育的無數追星族薪火相傳。


被譽為香港天文學界泰山北斗的廖慶齊,有不少人受到他啟蒙而成為追星族,現任太空館館長梁偉明就是其中之一。他童年家住九龍城,晚上只要天朗氣清,家中打開窗戶已可看到閃爍星空。兄長是天文愛好者,試過用鋁鐵通和鏡子,自製一支望遠反射鏡,一次在港大報讀課外天文課程,因而有機會向廖慶齊學習天文,回到家便向當時仍是小學生的弟弟分享觀星技巧,「我對天文的興趣,與哥哥積極參與天文活動有一定影響。」及後,梁偉明開始閱讀天文書籍雜誌,數量可能比兄長還要多,主修物理的他,畢業後留在大學實驗室研究多年後,踏出校園就應徵太空館助理館長,矢志要將興趣變成職業,最終成功被錄用。1990年他開始任職太空館,之後被調遷,在科學館服務十多年,直至兩年前才重返這個尖沙嘴地標,接任陳己雄成為第六任太空館館長。梁偉明入職太空館時,廖慶齊已退休移居美國,二人未有合作機會,不過天文令二人相遇。1991年7月,梁偉明到墨西哥觀看日全食,即月球逐漸遮蓋太陽,遇到同樣特意前來觀星的廖,造就首任和現任太空館館長有一次「世紀對話」。談到這位老前輩,梁偉明對他推崇備至,「從早期太空館建立的設施,會覺得他所做的工作真的很有前瞻性和遠見。」天文既可說是實在,也可說是虛無縹緲,梁偉明就覺得,「透過人類的科技,讓我們可以認識遙遠的宇宙是甚麼一回事。」



創館館長天文熱誠 孕育追星族

太空館的外形設計,不少人說它像個菠蘿包,原意又是甚麼?「外形是創館館長構思,他想做成蛋形配合館內的天象廳,方便觀眾可以舒服地躺着仰望天幕星空。」黎淑貞如是說。她是太空館的一級設計師,負責製作展覽海報及拍攝天文照片,任職35年,是開館元老之一,不過當年純粹由新聞處調派到來,「我初到太空館時天文知識是零。」觀這星,望那星,一直效力一間機構已不容易,何況35年。這位「外行人」,有賴創館館長廖慶齊嚴格教導,加上身邊同事盡是天文達人,假日會聯群結隊租度假屋觀星,久而久之,黎淑貞也買了雙筒望遠鏡,加入成為追星族,自此觀星變成她每次旅行的指定行程,「最難忘是入職太空館三年後去北京旅行,自己以為對觀星已很熟悉,在當地抬頭望才發現滿天星,甚麼星座也分不清。」所謂薪火相傳,在黎淑貞身上體現。她由擁有雙筒望遠鏡,到手執星座圖學典故研究,兩名兒子耳濡目染下開始接觸天文。不過,在現今科技發達的世界,市區觀星機會難逢。她說,昔日觀星毋須山長水遠到郊區離島,即使在九龍公園仰望夜空,也可清晰看到牛郎織女星,可是現在光污染日益嚴重,市區觀星變成奢想。



引入多媒體裝置 體驗做太空人

佔地8,000平方米的太空館,分東、西兩翼,廣為人知的半球體建築是東翼,內設天象廳,當中共有14個展覽區的「太空科學展覽廳」和「天文展覽廳」,由1991年起使用至今已24年,今日起終於要關閉翻新,耗資3,200萬元,全面更換展廳約100套設計展品,預計明年年底重開。因工程影響,今年11月1日至明年3月1日,太空館全館包括何鴻燊天象廳及演講廳亦會關閉4個月。翻新後的兩個展廳,會分別改名為「宇宙展覽廳」和「太空探索展覽廳」,介紹宇宙天體、航天發展和人類在太空的生活等科學知識。梁偉明透露,屆時展廳會耳目一新,由傳統展覽佈置,利用燈光效果和裝飾,讓參觀市民恍如置身宇宙環境,並引入多媒體互動裝置,如模擬在月球彈跳時的重力及太空站內飄浮的失重狀態等。不過閉館不代表停止工作,其間館方會在西貢天文公園和遙控天文台舉行觀星活動,職員又會攜同觀星設施到訪學校推廣天文。



美國著名天文雜誌《天空與望遠鏡》1974年4月號,以廖慶齊上水家中的私家天文台做封面。

天文展覽廳(左圖)今日起翻新一年,將會佈置成宇宙環境(右圖),令參觀市民耳目一新。





太空館於1977年動工興建,東翼設計成蛋形是希望配合觀眾在天象廳仰望天幕觀星。

黎淑貞和梁偉明有感光污染嚴重,市區觀星不再如昔日般容易。

廖慶齊(右)去年離世後,黎淑貞(左)有份參與太空館籌劃的悼念展。圖為兩人於2005年合照。



未來一年重要天文現象

2015年12月中:雙子座流星雨2016年3月9日早上:日偏食


西貢天文公園

太空館關閉後部份活動

10月7日:「天文快樂時光」望遠鏡觀測月球(太空館天台)10月20日:「天文嘉年華」認識太陽系(何鴻燊天象廳)12月5日:「談天說地遊穹蒼」親子觀星活動(西貢天文公園及遙控天文台)詳情:http://lcsd.gov.hk/CE/Museum/Space/zh_TW/web/spm/activity.html



太空館35年大事記

1961年:市政局初步建議在維園興建一所天文館1973年:政府決定選址尖沙嘴興建太空館1977年:展開興建工程,造價約6,000萬元1980年:10月7日至8日,太空館落成,正式開放市民參觀1991年:「太空科學展覽廳」和「天文展覽廳」啟用1998年:小行星6,743以首任館長廖慶齊的姓氏命名為「廖」;同年首次在網上直播日偏食





2003年:8月28日至29日逾4,000市民館外排隊用望遠鏡看「火星大衝」(左圖),是7萬多年來火星最接近地球的難得一見奇景



2003年:10月15日至27日慶祝「神舟五號」成功升空舉辦「中國載人航天科技展」2004年:天象廳命名為「何鴻燊天象廳」,命名權為期15年2005年:10月8日至12月28日舉辦「情繫穹蒼──廖慶齊先生的星路歷程」展覽表揚廖慶齊對香港天文貢獻2008年:西貢麥理浩夫人度假村落成遙控天文台,內有目前本港最大的專業級天文望遠鏡





2009年:7月22日,館方舉行「日偏食觀測」活動(左圖),以投影法讓市民觀測本世紀最長一次日全食



2010年:香港首個有觀星設施的天文公園開幕於1月30日,位於西貢萬宜水庫,由太空館設計及管理,面積約1,200平方米2012年:天象廳升級使用立體球幕投影系統2014年:計劃引入專業級太陽望遠鏡,料2016年啟用



記者:余 瑋攝影:梁志永、陳永威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1005/1931849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8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