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法律140523合約法(二十一) 補償2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5/23/%E6%B3%95%E5%BE%8B140523%E5%90%88%E7%B4%84%E6%B3%95%E4%BA%8C%E5%8D%81%E4%B8%80-%E8%A3%9C%E5%84%9F2/

法律140523

合約法(二十一) 補償2

蕭律師執筆

 

〈遙遠的損害 Remoteness of Damage

受害人不可以討回蒙受的所有損失,因為法庭會裁定某些損失因太遙遠而被告人無須負擔。***

這個原則最初由Hadley v Baxendale, HL1854一案定下:

原告人是一位麵粉廠主人,他和被告運輸公司訂立合約,由被告運送一個破損的麵粉機軸作為樣版去原廠換取一個新的機軸。原告人並無後備的機軸。被告原應允在一天內運送,但卻延遲到一周。原告人控訴被告,追討由於破損機軸的延運而導至停產所引致的利潤損失。大法官Alderson在裁決時說了這一番話:「當雙方協約而一方毁約,受害一方應得的賠償應是事情自然發展的公平和合理、或是雙方在訂約時曾合理想及的損失。」

 

初審時,陪審團的確補償了原告因磨坊停工所蒙受的利潤損失,但上訴庭下令重審。 大法官Alderson說了以上一番話後,推演出兩個能支持原告追討的可能理由:首先,照一般情況,沒有了機軸,整個磨坊會完全停止生產;但這種情况不常發生,因為原告可能已有後備機軸──這是正常情況。 其次,在此特殊情況下──沒有後備機軸──原告已完全讓被告知悉,沒有機軸會令磨坊停產,並導致原告會有利潤損失。但本案案情並非這樣。 案情所透露的訊息只是:須運送的物件是一件破損的機軸,及原告是麵粉磨坊的主人。 就是這些,陪審團實不應將利潤損失納入計算補償的考慮。上訴庭裁定原告不得獲利潤損失作補償。

 

Hadley v Baxendale定下的原則其後獲上訴庭在Victoria Laundry (Windsor) Ltd v Newman Industries Ltd, CA1949案中確認:

原告從事洗衣及漂染業,欲擴充業務。為此,並想獲得某種漂染及獲利非常豐厚的特殊合約,他需要一個大鍋爐。 被告是一間工程公司,與原告訂立合約,應充在六月五日交付某個容量的鍋爐。 但這鍋爐在移動中損毁而被告要延遲到十一月八日始能交貨。 被告熟知原告生意的性質,並在合約還未到期前不止一次被原告以信件提醒「十分渴望能於最短可能時間內」使用該大鍋爐。

原告以被告毁約起訴,追討(a)因大鍋爐遲交及擴充營業的利潤損失,以£16一星期計算,這代表“正常”利潤損失;(b)£262一星期計,代表原告從漂染合約應得高利潤損失的補償。 上訴庭認為以被告的工程經驗及他們擁有的專業知識,他們很難合理爭辯他們對原告可能有所損失而無所預見;但他們事實上卻不可能預見原告可從而獲得高盈利的漂染合約,由是被告不須為此負責原告所謂「高盈利」合約應獲得的利潤的補償。因此被告須負責(a),但不須負責(b)。

 

由於Hadley v Baxendale及Victoria Laundry兩案的裁決,遙遠損失可分為以下兩類。 要使法庭滿足某類損失不算太遙遠,以下二者必須符合其一。 所以,原告可獲以下補償:

(i)由毁約產生的 「當然natural損害」 作為一個明理人,毁約者應知會有甚麼損失;*** 或

(ii)(和特殊、不正常或不尋常的損害有關)一些損害雙方在達成合約時應合理地聯想到毁約可能產生的後果

 

再者,法庭曾裁決:如果某類損失雙方曾合理地聯想,但損害的嚴重幅度遠超過雙方所能想像,損害也不算太遙遠。***

H. Parsons (Livestock) Ltd v Uttley Ingham Co Ltd, CA1978:

原告擁有一個廣大的養猪農場並畜養了一群頂級的豬。 為了飼養豬,他們需要一些設施儲備大量的落花生。 為此,原告與被告訂立合約,由被告建造一個龐大儲量的大漏斗。 被告知悉漏斗使用的目的,而合約中有一條欵,列明「要有通風的頂」。 被告違反此保證,在運輸時漏斗是封閉的,但在安裝時沒有解開而仍任由其封閉。 結果令一些落花生發霉。原告以為落花生安全而以之繼續餵飼豬群。 由於吃了發霉的飼料,豬群染上腸胃病,結果有254頭死亡。原告追討損失的豬。 上訴庭裁定原告須為落花生的損毁而負責,但雙方在訂約時無法想到豬群會受此病所感染,因此不須為此負責。

 

Hadley v Baxendale所定下的原則在Transfield Shipping Inc v Mercator Shipping Inc, HL2008受到上議院大法官的檢討,其中兩位對「遙遠」的測試採用異於傳統的標準。

其中要問的問題是:毁約者在成立合約時,是否合理地被視為須為原告的損失而負責?在此構想下,問題不單只是是否雙方在訂約時已想起某類的損失,同時在想法中是否有關於此損失責任的想法?牽涉的是整體合約在某特定商業背景下的詮釋問題。現在仍值得懷疑Transfield v Mercator一案是否在合約法中已引進測試「遙遠」的新準則。在Sylvia Shipping Co Ltd v Progress Bulk Carriers Ltd中,法庭仍視傳統標準為大部份案件的標準。

 

在Jackson v Royal Bank of Scotland, HL2005,上議院裁決,決定損失是否太遙遠的時間是在成立合約的時間。***

 

歸納以上討論,在追討時,先要考慮追討的損失是否太遙遠?如果答案是正面的,不必追討,否則會輸官司及堂費;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要考慮索償的基礎。如基於預期性損失,則可追利潤的損失及隨之必然的損失;如基於依賴性損失,則可追討已花掉的開支;如基於復原補償,則可追討被告須交待因毁約而得的利潤。以上三者可單獨或合併追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321

說史140521最寒冷的冬天(二十九)李奇微登場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5/21/%E8%AA%AA%E5%8F%B2140521%E6%9C%80%E5%AF%92%E5%86%B7%E7%9A%84%E5%86%AC%E5%A4%A9%E4%BA%8C%E5%8D%81%E4%B9%9D%E6%9D%8E%E5%A5%87%E5%BE%AE%E7%99%BB%E5%A0%B4/

說史140521

最寒冷的冬天(二十九)李奇微登場

蕭律師執筆

 

沃克Walton Walker一直不顧一切地在可怕、狹窄冰封的路上驅車趕路。他們逃亡之路一直延續到1950年12月23日。沃克和他的駕駛員、助手以及貼身警衛擠在一輛吉普車裡,沿著公路旁狹長通道向南行駛,通路擠滿了南下的車輛。突然一輛運載武器的南韓軍車閃進他的車道,事故就此發生。吉普車被撞翻,連車帶人一起滾下路邊的溝渠,其他三人活了下來,沃克當場慘死。以這樣的方式結束軍旅生涯顯然不夠光彩,他指揮軍隊堅守「釜山防衛圈」立下的戰功將被人淡忘,而鴨綠江畔的災難將成為他的墓誌銘。

 

準備接替他職位的人是二戰後期冉冉升起的軍界新星李奇微Matt Ridgway。他是少數能同時得到華盛頓和東京認可接替沃克的合適人選。他是美國陸軍最優秀的將領,他有能力重整第八集團軍這支潰敗的軍隊。他臨危受命,匆匆辭別妻子上任。他毫無幽默感,既嚴於律已,也嚴於責人;他不像麥克阿瑟那麼浮誇,但絕非缺乏魅力。他和麥克阿瑟不同之處,是承認韓戰是一場有限度戰爭,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東西方決戰的主戰場該是在中歐某一處,在那裡集中了蘇聯最精銳的裝甲師。

 

李奇微體型健美,外表強悍、衣著整潔,是個極富魅力的人。儘管他身高只有五尺十吋,但個性的力量使他比實際身材顯得偉岸得多。他還是斯巴達主義者,一直擔心美國人會因過分強調物質享受而墮落。他認為缺少肌肉是美國小夥子在韓戰初期表現令人失望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過度依賴武器和技術。因此,他上任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們從吉甫車和卡車的暖氣裡拉出來,像他們的前輩一樣在寒冷中長途行軍、跋山涉水。即使他們不能和敵人分享別的東西,但至少和敵人分享這份嚴寒。

 

在李奇微的軍旅生涯中,至少有三次是國家最需要時挺身而出:第一次是1944年六月的諾曼第登陸,他率領一支空降部隊進攻法國;第二次是在1954年,一支法國部隊在奠邊府被越共包圍,美國被廹出兵營救;第三次就是1950年十二月底接管混亂不堪的第八集團軍。在短短兩個月裡,他就讓這支疲憊的軍隊恢復了旺盛鬥志,重新找回原來的尊嚴,擊退了中國軍隊試圖把聯合國軍隊趕入大海或迫使美國動用原子彈的一次大規模進攻。

 

韓戰初始,李奇微就是參聯會負責這場戰事的人。戰爭初期,美軍使用的火箭筒無法打穿蘇製T-34坦克,他於是親自監督新型3.5吋口徑火箭筒的生產和運送。儘管當時還沒有聯邦快遞,但李奇微創造的超級配送系統,很快便抵消了北韓在武器運送方面的優勢,阻止了他們對釜山的進攻。

 

在抵達南韓前,他先飛到東京與麥克阿瑟會面。麥克阿瑟告訴他:「你認為怎麽做比較好就做,馬修。第八集團軍是你的。」就這一句話就意味著韓戰第一階段已經結束—- 以前所有命令都來自東京,現在所有命令都來自李奇微。此刻最重要的問題是:他能否讓自己的軍隊不被趕出這座半島?

 

李奇微抵達南韓後,馬上視察前線。呈現他眼前的現實讓他震驚:失敗的烏雲籠罩全軍,指揮官悲觀喪氣,士氣極度低落。他找不到任何有價值的軍事情報。他在視察中遇到一名軍長,這位軍長竟然連附近河流的名稱都不知道。最讓他憤慨的莫過於很多司令部裡的地圖。每支美國部隊似乎都湮沒在無數小紅旗裡,而每一面小紅旗都代表中國的一個師。很多部隊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周圍有多少中國人,因為他們根本沒派出偵察隊。他馬上就攻變了這種狀況,乘搭小飛機走訪了每個司令部,不只是師部或團部,甚至親臨營部和連部。有些地方甚至沒有跑道,只要他覺得必要,就絕不錯過。

 

很快,他就推出一個「李奇微」式的沙盤地圖。他首先觀察只有一兩面紅旗的局部地圖,詢問該部隊最後一次接觸中國軍隊的時間。指揮官的回答一般是四、五天—-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多數美軍部隊實際上離中國人非常遠。於是,李奇微就會以極輕蔑的姿態從沙盤地圖拔去這些紅旗,按新的規定,只有在四十八小時內遇到的中國軍隊,才能在對應位置插上一面紅旗。如果他下次回來時,發現他們沒有執行這項規定,這個指揮官就會消失。

 

其中道理很簡單,因為李奇微有資格和東京談條件,而這對於沃克只有做夢才能想到。如果李奇微需要一個身在華盛頓甚至是東京的指揮官,那麼這名少校、中校甚至准將第二天就得上路。與華盛頓的其他人不同,只要有必要,他絕不懼怕與麥克阿瑟攤牌。以前,華盛頓的將軍們見了麥克阿瑟就發抖,但是現在李奇微是韓國戰場的主角,身在東京的麥克阿瑟已變成旁觀者。把麥克阿瑟掛在嘴邊只是李奇微禮貌之舉而已。至於誰是韓國戰場的總指揮不言自明。

對於那些還待在華盛頓的文官武將來說,這樣變動絕對是大解脫。儘管李奇微可能也會提出要求—- 例如補充大量的砲兵部隊,但他對華盛頓面臨的問題一清二楚:他所指揮的戰爭只是一個更大地緣政治鬥爭中的一部分。從戰爭開始以來,華盛頓與韓國戰場的指揮官第一次取得共識—-這是一場有限度的新型戰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323

法律140530合約法(二十二) 補償 3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5/30/%E6%B3%95%E5%BE%8B140530%E5%90%88%E7%B4%84%E6%B3%95%E4%BA%8C%E5%8D%81%E4%BA%8C-%E8%A3%9C%E5%84%9F-3/

法律140530

合約法(二十二) 補償 3

蕭律師執筆

 

〈補償的量度 Measure of Damages

如果損失不太遙遠,下一步就是如何量化補償。 一般是從接受悔約日起計算,但有些特殊例子會考慮隨後事件的發生:The Golden Victory, HL2007。

 

合約法中沒有量化補償的原則:量化是法庭的事

但有例外,就是和售賣商品有關。商品條例訂明,如果賣方沒有交貨,買方提案起訴毁約,如果有市場可買到該貨物,補償的計算就是合約價與應交貨日期市場價的差價。*** 同樣,如果買方拒收貨物及拒付貨欵,如有市場可以賣出該批貨品,補償的計算應是合約價與應該收貨日期市場價的差價。

如果售賣者是商人,補償的計算就是如果貨物獲接收他所能獲取的利潤;*** 如果賣方能找到另一個買家,以相同或更高價將該批貨品賣出,補償只能是象徵式nominal:Charter v Sullivan, CA1957。如果貨物供過於求(即賣不出),商人可獲全部利潤的損失。

 

在W L Thompson Ltd v Robinson (Gunmakers) Ltd, 1955案中,被告拒收一部他同意向原告購買的Vanguard汽車—- 原告是售買新車與二手車的車商。 車價由供應商訂定,車商不能更改。為減輕mitigate被告的補償(稍後討論),車商想說服供應商收回該車。 被告承認毁約,但引用商品條例第五十條,辨稱他只須負責象徵性賠償,因為車商可將該車售與另一顧客、或將該車退回供應商。在此假設下,原告的損失確實輕微。但法庭不接納此辯護。商品條例第五十條只提供一個表面的原則;如果合約價與市場價的差價不足以彌補原告因被告毁約而招致的利潤損失,這條欵將不適用。原告的損失就是他在該項交易中應得的利潤。法庭判原告獲£61 1s 9d賠償。

 

任何種類的合約,即使補償涉及一些投機因素,亦不能阻止補償的獲取。

Chaplin v Hicks, CA1911:被告是一位演員及劇院經理,與女原告訂立合約:如果原告出席一個場合,連同另外四十九位女演員參加面試— 實質上是一個選美會,他會從五十位中選出十二位,同時會給予每位優勝者雇用酬勞。被告毁約,不給予原告出席面試機會。原告起訴。被告抗辯稱原告只應得象徵性賠償,因為即使她出席,成功機會只有四份之一,同時亦有其他不可量估的因素。陪審團判原告獲得£100。被告不服上訴,但上訴庭支持陪審團判裁決。 Fletcher Moulton LJ說:“一個人依合約有權利成為一個有限階層的競爭者,他就擁有一些價值。若這種權利遭剝奪,陪審團的責任就是去評估其金錢上的價值。”

 

建築合約有兩種主要的補償計算:(i)相差的價值difference in value;(ii)復原的成本cost of restoration。

Ruxley Electronics v Forsyth, HL1955是一宗有關建築合約毁約補償的案件:

原告承建商同意替被告建造一個游泳池。 泳池合約規定泳池最深處是七尺六寸,但建成後卻只得六尺九寸。 原審法官認為泳池對潛水非常安全;深度的差異對泳池的價值無多大分別,判原告獲£2,500作為設施上的損失。上訴庭以多數推翻原審法庭的裁決而判原告獲£21,000全數維修費。 但上議院一致推翻上訴庭的裁決而支持原法庭法官的裁決,認為如果判原告獲全數重建費太不合理時(因池深九寸的差異對游泳安全毫無影響),適當的補償是兩者(七尺六寸和六尺九寸)相差的價值。原審法官所判的£2,500正代表這種差異。

 

〈減輕補償 Mitigation

法律不容許原告利用補償去彌補他的損失。 他須採取一切合理步驟去減輕因毁約而導至的損失。 究竟原告有沒有這樣做是一個事實問題。如果被告認為原告沒有這樣做,舉證責任落在被告肩上。

如果租船者沒有依約落貨,船主在正常情況下應接受其他貨運、並盡可能獲取最好的運費以減輕被告的補償。如果被告能舉證原告沒有努力去替他減輕補償,他不須為這一部分的損失負責:Payzu Ltd v Saunders, 1919。

 

在Bruce v Calder, 1895,被告是一間四人合夥人生意。不久,合夥人要拆夥,由是導致原告人遭非法解雇。其中兩位前合夥人邀約以相同薪金雇用被告,但遭拒絕。被告起訴原告追討兩年薪金。法庭裁決被告只得象徵性賠補,認為被告不應拒絕二位前合夥人的邀約。

 

原告人一般都是無辜者,故他只須採取合理的行動;他不須為了減輕補償而去從事有風險或不確定的行動:Pilkington v Wood, 1953

 

〈定額賠償和罸欵 Liquidated Damages and Penalties

定額賠償」是一個協議的定額賠償。 法庭會認可一個真實和預計的損失而不須原告證明確實的損失,儘管確實損失是大於或少於合約協議的數目。

 

罸欵」是合約內列明的欵項,不是一種真實或預計的損失,更多是對對方的一種恐嚇迫使其履約,如:承建一幢新界村屋延遲完工須「賠償」十萬港元一天的損失。這是叫「罸欵」,「賠償」只是美其名。這種罸欵性條欵是無效的;*** 原告只能得到實際的損失作補償。

 

究竟有關合約的條欵是「定額賠償」或是「罸欵」是一個銓釋問題,視乎雙方訂約時的意圖。

Dunlop Pneumatic Tyre Co Ltd v New Garage and Motor Co Ltd, HL1915:原告是被告汽車輪胎的供應商。他們之間有一個協議:被告不能以低於定價出售輪胎,否則被告須付給原告每個違約售出輪胎£5「作為定額賠償而非罸欵。」上議院裁決這並非懲罪條欵,其性質是定額賠償。減價肯定會損害原告的生意,準確的預計是不可能,合約內所訂的定額在此環境下是合理的。

 

此案定下以下的引導性原則:

雙方在合約內所指的數目叫什麽名堂是無關的。它可以叫做「議定補償agreed damages」,但實質上是罸欵,反之亦然。

 

(1)如果定下的金錢數目是過份與無良,與最大損失作比較時,這損失可推想是由毁約而來,那是罰欵。

 

(2)如果毁約與不付欵有關,而在毁約時所需付的欵項多過協議的欵項,那是罰欵。 因為由毁約而致的損失是可以精確計算的,厘定一個更大的數目不可能是或然損害的預估。

 

(3)受以上原則所限,如果「定額賠償」是基於一件事件的發生,那的確是定額賠償。

 

(4)這是一種假設,如果應付的金錢數目基於一件或多件事件的發生,而有些事件嚴重,其他則否,這個金錢數目是罰欵。

Ford Motor Co v Armstrong, 1915, 31 TRL 267:被告是零售商。原告向被告供應產品,被告應允不會以低於定價銷售產品、不售買福特汽車給其他汽車經銷商、及未經原告同意不得展覽原告產品。被告同時同意,如破壞以上規定,被告須付每條毁約£250作為原告所蒙受「議定的的損害」。法庭裁定£250是罰欵;那不單是一筆可觀的數目、霸道,兼具威嚇In terrorem,很難接受是合理的預估。

 

(5)如果損失的準確預估為不可能,金錢數目可以是定額賠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14

法律140610合約法(二十三)補償4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6/10/%E6%B3%95%E5%BE%8B140610%E5%90%88%E7%B4%84%E6%B3%95%E4%BA%8C%E5%8D%81%E4%B8%89%E8%A3%9C%E5%84%9F4/

法律140610

合約法(二十三)補償4

蕭律師執筆

 

〈按勞計酬 Quantum Meruit

如果一方履行部份合約,但因對方毁約而無法繼續,法律不會容許他被剝奪勞力的果實。 當然,他可以對方毁約為由起訴追討補償,但也可以「按勞計酬」,追討合理酬勞:Planche v Colburn, 1831。這是追討損失以外的另一途徑。

 

雖然應允者已部分實現合約責任,有可能在某種環境下雙方發展出一份新合約,那麼已完成的工作應得到酬勞。 如果發展合理,原告可以「按勞計酬」,追討合理比例的酬勞。

一條船要載貨去漢堡,但被當地政府禁止靠岸。 收貨人接受貨物改運去另一個港口,合約隱含條欵要收貨人按路程比例pro rata itineris繳付合理費用:Christy v Row, 1808

 

一個隱含支付的承諾暗含允諾者會得到利益, 但取得利益本身並不足以證明此種含義。 也不能推定有承諾,除非受益者在接受或拒絕工作利益中有選擇。*** 如果部分履行售賣商品合約縮短了付運的時間,此種選擇權就存在。 如果付運不足數量的商品,但買方不拒收貨而選擇接受,他必須依合約價付欵。

 

此原則卻不適用於Cutter v Powell, 1795。被告與Cutter協議,Cutter當一條由牙買家到利物浦的船的大副second mate,他可得三十guineas,八月二日啓程。但Cutter在九月二十日在途中去世,而船早了十九天抵達利物浦。Cutter的遺孀索償議定酬勞的一部分,但失敗,因為合約規定Cutter要完成合約指定的責任才能獲得金錢。Cutter在旅途中死亡並無毁約,但他得到的酬勞是基於他完成整個海程。

 

同樣,在Sumpter v Hedges, 1898,原告協議替被告蓋建兩間屋和馬厩,合約價為£565。 原告只將工程做了部分就放棄,已做部分的價值約£333。被告無奈自己完成工程。原告索償£333失敗。

 

在Boltan v Mahadeva, 1972:原告同意以£800替被告的房子安裝中央暖氣。安裝後系統效率非常差,被告拒付欵。上訴庭裁決被告得值,不須付原告分文。

 

由上數案可見,被告獲得原告部分工作的成果而不須付分文,遭到批評毫不為奇。法庭為對合約雙方維持公平,遂發展出一套叫「實質履行原則The Doctrine of Substantial Performance」。這原則已在「合約的解除」中討論過,於此不贅。

 

〈強制履行令與禁制令〉

強制履行令和禁制令是衡平法的補救equitable remedies,不是必然的權利,是法庭的酌情權discretion。 這種酌情權只有在衡平法上有需要時才行使;除特殊情況外,一方困難也不一定是行使的理由。

 

強制履行Specific Performance

強制履行是法庭下令強廹被告履行他的合約責任。 法庭在頒下此令的同時並有權附加補償,或以補償代替強制履行令(或強制令)。

在Patel v Ali, 1984一案中,法庭拒絕強制賣方、一個不識講英文、患重病並須鄰近親友照顧的被告出售及遷出房子。 原告只能據普通法追討損失賠償,因頒發強制執行令會對被告產生極大困苦。

 

強制履行令受以下限制:

(1)強制履行令只能在補償不充份時才頒發。 強制履行令多發生在破壞土地售賣合約上,因為土地一般是獨一無二的,普通金錢補償一般是不足夠。 所以法庭不會下令強制履行商品售賣合約,如一台沒有特別價值的鋼琴(Whiteley v Hilt, 1918)、一套普通椅子(Cohen v Roche, 1927),因一般的補償已十分充份。

 

(2)如下命令頒發後還需法庭經常監察命令是否遵守,法庭就不會頒法此令。在Ryan v Mutual Tontine Westminster Chamber Association, 1893,一個樓宇單位出租人lessor同意雇用一位傭工為租客清潔公共走廊與樓梯、送信及代收及保管租客物品等。 出租人雇用了一位專職是厨師的傭工。 這位傭工每日都遲到數小時,因他也是鄰近一間會所的主厨。 在這傭人缺席期間,他的工作由幾個不住在該樓宇的兒童和清潔女工執行。 法庭認為被告確是毀約,但原告唯一能做的是追討賠償,法庭拒絕頒發強制履行命令。

 

(3)強制履行令也不會頒發與個人服務有關的合約。

舉例:如果A同意用全部時間為B服務,A不能以任何身份替B以外的人服務。法庭不會下達強制履行令或禁制令去強迫B替A工作— 在強制令下,A被廹要替B工作,兩者的關係怎會好?

 

(4)除非原告與被告有互通性mutuality,否則強制履行令不會頒發。

未成年人不能要求強制履行令,因為相同命令不能加諸他身上:Flight v Bolland, 1828

 

禁制令

禁制令可以是制止性prohibitory或是強制性mandatory

 

在合約法中,制止性禁制令是要求停止某些行為的命令,如:不得每朝早上五時響起教堂鐘聲(Martin v Nutkin, 1724)、除原告製造的啤酒外,不得售其他啤酒(Clegg v Hands, 1890)等,禁止被告做他以前應允不會做的承諾。

在Warner Bros Pictures Inc v Nelson, 1937,女演員Bette Davis與原告協議,她在一年內不會為其他電影公司拍戲。 但在此期間,她確替另一間公司工作。法庭頒下禁制令,禁止她這樣做。禁制令的效果是鼓勵而非強廹履行合約;她可以用演戲以外的方法謀生。

 

相反,強制性禁制令是還原式,命令被告採取積極行動返回未毁約前曾做的事:他可以被強制拆毁他不依約建造的建築物(Lord Manners v Johnson, 1875)或移去一條他興建的道路(Charrington v Simons, 1970)。

 

某案大法官強調禁制令不應隨便頒發,除非頒發可達致公平後果。原告得到的利益必須和被告可能受到的損害取得平衡。“原告不應由於對被告的不利就被剝奪他正當享有的權利,但另一方面他不被容許堅持某種自己紓解方式,此種方式對自己無大好處,但對被告卻是很大的傷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19

華誼二十年轉型:從廣告公司走向全產業鏈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17/144200.html
i黑馬註:2014年6月16日,華誼兄弟傳媒集團對外發佈公告將斥資2.66億收購賣座網51%股份,繼去年收購銀漢科技、常升影視後,華誼兄弟又開始佈局其O2O業務。從1994年創立的華誼兄弟廣告公司,到如今成為覆蓋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實景娛樂等九大業務的綜合娛樂軍團。二十年間,華誼兄弟書寫了一部屬於自己的中國夢故事,也見證了中國文化娛樂產業二十年的發展歷程。

第一次轉型:從廣告公司轉為娛樂公司

 

1994年,從美國留學歸來的王中軍帶著10萬美金,連同弟弟王中磊的十多萬元,共同創辦了華誼兄弟廣告公司。那時,王中軍為了節省開支,每天騎著自行車上班,創業的苦頓期的故事在如今也成為華誼兄弟的背書。幸運的是,當時的市場環境已經開始接納和鼓勵民營資本,憑藉靈敏的商業嗅覺,兩兄弟很快拿到中國銀行的合作單子,也足以讓這個公司短期內運轉下去。隨著越來越多的廣告單,華誼兄弟也開始在業內小有名氣,1997年,華誼兄弟已經成為國內十佳廣告公司,廣告公司的收入成為了他們最初的積累。

 

對他來說,華誼兄弟的第一次轉變應該是在1998年。「98年,我們投資了馮導的《沒完沒了》,之後參與了一些電視劇和電影的投資,和後來華誼兄弟的業務也就比較接近了。」從廣告公司轉型為娛樂公司,對兄弟兩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公司的品牌。從1998年到2004年,華誼兄弟開始參與多部電影和電視劇的投資拍攝,也開創了「華誼兄弟和馮小剛捆綁+每年一部賀歲片」的模式,成為電影業不可複製的成功。2000年,太合控股投資2500萬元,公司更名為華誼兄弟太合影視投資公司,在王中軍看來,雖然這沒有帶來實質性的變化,但是太合的入股意味著華誼兄弟作為家族企業的性質已經發生轉變。

 

 

電影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產業,需要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王氏兄弟必須找到更強大的後盾。2004年,王中軍在酒店大堂偶遇TOM集團的CEO,沒聊幾分鐘便談起投資的事宜,最終TOM集團以500萬美元現金和500萬美元可轉債的投入成為華誼兄弟的戰略投資者,持股27%。這個故事後來也多次被媒體報導,王中軍更是被冠以娛樂圈中最善於資本運作的人。如今,在王中軍看來,當初的合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市場的潛力很大。「我覺得那可能是華誼兄弟發展中比較重要的一個轉折點,2004年之後,我們開始有了上市的概念。」

 

第二次轉型:上市是新起點

 

如果說TOM的投資開啟了華誼兄弟的合夥人時代,那麼馬云的加入就讓這個公司離上市更近了一步。2005年底,馬云接手了Tom減持的股份,之後又牽頭了華誼兄弟的第三輪融資。據說,馬云和王中軍和幾個投資人一起吃了頓飯,每人掏多少錢,佔多少投資,就當場敲定了。最後,分眾傳媒CEO江南春聯合其他投資人共同投入了2000萬美元。

 

2008年6月,華誼兄弟向中小板遞交了申請,因為下半年金融危機加劇,華誼兄弟不得已撤回申請,又在次年轉向即將推出的創業板。2009年10月,華誼兄弟在創業板掛牌上市,成為在創業板上市的第一家文化娛樂企業。這次上市華誼兄弟募資12億元人民幣,IPO收盤價較發行價上漲147%,發行市盈率達69.7倍,遠高於同類企業在香港及美國市場約10-15倍的市盈率。王中軍擁有的財富超過了30億元,他的弟弟王中磊擁有的財富超過10億元。

 

 

上市之後的華誼兄弟已經從一個影視劇製作公司開始逐步向綜合娛樂公司轉型。在二十週年的慶典上,王中軍談到華誼兄弟不止是個電影公司,只拍電影不是華誼兄弟。事實上,在09年上市之後,在和華誼兄弟高管的會議中,王中軍不止一次提到這個觀點,華誼兄弟應該成為一個大娛樂集團。「華誼兄弟如果只拍電影,它一定不是一個好公司;但是華誼兄弟不拍好電影,也不是個好公司,電影是它的符號,對華誼兄弟非常重要。但是你要對你的財務,未來的收入考慮,如果把壓力都放在電影,我覺得這公司是很難把它做大的。」面臨各方的質疑,以及被扣上「不務正業」的帽子,王中軍堅持一個公司用你的品牌、資本和市場能力去賺錢才是硬道理。

 

第三次轉型:打造全產業鏈

 

上市之後,華誼兄弟在鞏固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這三個具有領先優勢的版塊之後,開始將觸角伸向其他業務。2010年,華誼兄弟投資了互聯網遊戲公司掌趣科技,當時,掌趣科技估值6億元,華誼兄弟投資1.485億元成為第二大股東,佔22%的股份。不到三年的時間,掌趣科技成為了一家市值達到150億元的公司,華誼兄弟的賬面投資收益20億元左右,套現了不到4億元現金,還持有掌趣科技17億市值的股票。

 

王中軍回憶說,投資掌趣並非一時興起,當初在考慮娛樂公司該怎麼樣像互聯網轉型,我們探索了視頻、互聯網營銷、粉絲產品等等,但最後看來真正盈利的基本是遊戲和廣告。所以後來我們切入到遊戲,也是和我們內容製作比較接近的一個行業。

 

 

投資掌趣之後,華誼兄弟在2013年又投資了銀漢科技,正式將互聯網遊戲納入其產業鏈之中。除此之外,發展實景娛樂項目,投資影院,推動新媒體業務。華誼兄弟娛樂帝國的版圖也在不斷擴大發展中:以「三駕馬車」——電影、電視劇、藝人經紀、影院、音樂、娛樂營銷為代表的傳統業務板塊,電影公社、文化城、主題樂園為代表的實景娛樂板塊,遊戲、新媒體、粉絲文化為核心的互聯網板塊共同驅動。

 

如何去看待一個市值近300億的公司?是上市之後他給股東們帶來的財富,還是二十年間它復刻出眾多中國的一線明星,抑或是它創作出近百部電影的記錄,但毋庸置疑,華誼兄弟的二十年離不開他們口中的 「兄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620

鼎泰豐小籠包全球逾百家店 貢獻二十億營收 楊紀華:服務做到透 不怕客人不排隊

2014-08-11  TWM
 
 

 

「鼎泰豐小籠包」已成為台灣美食的代名詞,全球展店一○三家,暢銷書《大數據》作者麥爾荀伯格也盛讚其「不停探尋極致,為顧客帶來不斷的驚喜」,而這股動力,來自鼎泰豐第二代楊紀華的堅持。

撰文‧許瓊文

一顆小籠包要有幾道工法?麵粉與水的比例要多少?內餡要幾公克?表皮要有多少摺?開一家店也許不需要這麼清楚,但若想要開連鎖店,那麼SOP(標準作業流程)就變得很重要。

鼎泰豐自一九五八年第一家店營業,將近四十年沒有開第二家店。直到一九九六年,楊紀華從父親手上接棒的隔年,在日本高島屋台北事務所所長佐野功太郎的邀約下,到東京開設分店。

其實,這間海外第一家分店,是佐野歷經楊紀華多次拒絕後,才爭取到的。由於佐野的鍥而不捨,讓楊紀華難以推辭,甚至開出很高的條件,要求對方派人來台灣學習一年,並通過認證考試,一一過關後,才答應品牌授權。

「如果沒有和日本合作,也不會有今天的鼎泰豐。」楊紀華回憶。

十八年前,日本員工來到台灣,楊紀華大方地打開廚房讓日本師傅跟著學習,不料,一連串的問題讓他難以招架,因為當時鼎泰豐只有「製作過程」,沒有「製造流程」。

建立全球SOP

十八摺、餡料秤重成經典

一向講求精準、追求極致職人精神的日本師傅,對於台灣的小籠包到底要怎麼做才好吃?沒有精確的步驟、數字,真的很難理解。這也促使楊紀華從中思考,並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從而逐步建立起DPS(DinTaiFung Precision System,鼎泰豐精確係統)。

首先,楊紀華從材料、重量、作法等細節,一一建立標準作業流程,「十八摺的小籠包、每個餡料都必須秤重」成為鼎泰豐最講求細節、極致的經典案例。

日本開店成功後,各國尋求合作的邀約也接踵而來,負責海外展店的鼎泰豐總經理祕書方婉阡就說,「幾乎每年都會收到超過四百封尋求品牌授權合作的e-mail。」

海外夥伴第一關

用心至上,來台受訓半年如今,楊紀華接班十八年,鼎泰豐從台灣一家店,到目前擁有九家,第十家預計今年在台北新光三越南西店開幕;國外分店更高達九十四家,遍及日本、新加坡、美國、中國、澳洲等十多國,接著中東杜拜也即將簽約。

這塊鼎泰豐招牌到底有多「燙金」?鼎泰豐去年全年營收,包含海外貢獻,已超過二十億元。不過,想要找楊紀華談海外品牌授權展店,十之八九會是被拒絕的。

以即將簽約的杜拜商場為例,對方是規模很大的商場美食廣場經營者,不管資金、地點及經驗各方面都很合適,卻還是被婉拒了。

直到對方透過楊紀華的友人推薦,請他親自走一趟杜拜,才有了進一步的互動,楊紀華說,「透過認識的人介紹,多一份信任感。我看到他們也是兩代共同經營,感覺比較放心。」楊紀華表示,他不在乎合作夥伴的規模大小、有無餐飲經驗,或財力是否雄厚?他只在乎對方,「有沒有用心,願不願意學。」因此,在每一個品牌授權合約中,鼎泰豐均要求對方自費派人到台灣學習至少半年以上,人數越多越好,這對許多餐飲服務業來說,是非常高的成本。比起一般餐飲業者希望三個月內開一家店,鼎泰豐的門檻顯然高出很多,但這就是楊紀華對於品牌的堅持。

插旗最熱鬧地段

分店業績稱霸百貨商場

此外,這幾年,鼎泰豐的展店有幾個共通點,第一、一定是該地區最熱鬧、最國際化的地區,例如台北一○一、日本新宿、上海新天地、中東杜拜等。第二、集中於百貨公司,除了台灣信義、復興等幾家獨立店外,其餘九成都在百貨商場內。

「一定要在人潮最多、最精華的地區,道理很簡單,為什麼大品牌都要擠進一○一,這是一個品牌地位的指標。」楊紀華驕傲地表示,「在百貨公司裡的鼎泰豐,幾乎每一家都是該商場餐飲中的業績第一名。」找對好地點,加上肯用心經營的加盟主,經營一間鼎泰豐,就成功一半了。至於另一半關鍵,則是靠軟實力。

每年四月,是鼎泰豐的春宴(類似公司春酒),這個時節在台灣的鼎泰豐店裡,可能會發現有外國人面孔的服務人員穿梭其中,帶著溫暖的笑容接待客人。

原來,為了讓教育訓練可以跨國E化管理,楊紀華請來兩位編導,為鼎泰豐每一道菜拍攝製作流程,上傳至網路,「但是服務這件事,就必須要親身感受,才懂得拿捏分寸。」楊紀華強調。

每週都會到鼎泰豐用餐的政治大學教授李仁芳,對於同樣擁有「鼎泰豐基因」的外籍員工表達肯定,「鼎泰豐的國際化不只是海外展店佈局,企業文化也融入到人的服務裡,很厲害。」問楊紀華是怎麼做到的?他一連說了十數次:「這很難、真的很難。」他繼續說道,「如果海外加盟主派來受訓的時間愈長、人愈多,成功的機會就愈高。」

投資人力不手軟

打造有溫度的企業文化

每年春宴,就是這些海外店最好的回訓時機,上午在店裡實習,下午回總部上課,便能隨時隨地感受到鼎泰豐有溫度的「企業文化」。

要讓人員服務具有一定的水準,最大的關鍵在「人事成本」,楊紀華不斷地與海外加盟主分享「人力成本佔總成本五二%」的成功關鍵。

例如,上海的鼎泰豐薪資成本佔比也高達三六%,雖然不及台灣,卻讓上海兩家分店成為各大五星級飯店服務的學習指標,「這些五星級總經理都問,為什麼鼎泰豐在中國可以找到這麼好的服務人才,我們找不到?」提高人員薪資,就是為了降低人員流動率,提升服務品質,這是經營者第一步要能做到「讓利」的決心,雖然沒辦法要求每一位加盟主都這麼做,但是楊紀華希望能透過台灣總部的高業績表現,讓加盟主認同。

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前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在為鼎泰豐第一本正式授權出版的書《鼎泰豐——有溫度的完美》寫序時也提到,「表面上看來,鼎泰豐是源自於大陸的小籠包點心,但是鼎泰豐的獨樹一格,反過來回到大陸,甚至推廣到世界各地,大家都公認這是台灣的產品,多麼難得不易!」至今,每天仍有不少人捧錢上門請求品牌授權,楊紀華多半還是拒絕,「我沒有什麼展店計畫,只求把每天每件事情做到最好。」凡事要求完美的他表示,台灣鼎泰豐將一直是全球各店的學習指標,各個海外店也要比照這樣的模式,把服務品質做到頂尖,「不擔心客人不來排隊!」

楊紀華

出生:1956年

現職:鼎泰豐董事長

經歷:花園新城交通調度員學歷:淡水工商專科(已改製為真理大學)家庭:已婚,育有三子鼎泰豐開分店超嚴格,

從產品管到人才

鼎泰豐提供加盟主「整案服務」(Total Service Solution)輸出的品牌授權,從產品到品牌服務,整套的標準作業流程,甚至包含成本控管、人才培育等。雖然當地經營權歸經營者所有,但必須接受總部的管理,並且支付加盟金以及營業額的固定百分比率。

鼎泰豐

全球103家版圖

香港3家店

澳門1家店

上海9家店

北京5家店

天津2家店

杭州、寧波、無錫、青島、成都、深圳、大連 各1家店

泰國2家店

馬來西亞4家店

新加坡18家店

印尼13家店

澳洲6家店

台灣9家店

韓國6家店

日本13家店

美國5家店

統計至2014年7月21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78

“手撕鬼子”千千萬 “水炸油條”二十年橫店野路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207

《滿城盡帶黃金甲》在橫店的布景場面。 (CFP/圖)

地處荒僻,沒有任何地理資源優勢,橫店集團生生靠炸山造出了全國最大的影視基地。再加上“免場租”的模式,政府給影視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讓影視產業鏈在橫店落地生根。強人控制的集體所有制經濟,則為這個模式提供了堅實支撐。

這里是全中國最容易“穿越”的地方。紅墻綠瓦之中,陳列著從春秋到民國任一時代的標誌性建築。清明上河圖外的摩天輪,秦王宮殿門口的摩托車和大宋提刑府背後的腳手架,又不斷地讓這種穿越感破滅。

這里也是全中國最容易“入戲”的地方。國產影視內容制作量最大的影視基地與景區混為一體,遊客一不小心就能夠進入劇組的拍攝範圍。演員公會里,聚集著超過萬名的註冊群眾演員。“出戲”也在轉瞬之間:一個乞丐先變成一個商人,再變成日本軍官,死上個三五次。

浙江東陽市橫店鎮的這個中國最大的影視基地,還是包括華誼兄弟(股票代碼:300027)在內的大大小小的影視公司紮堆的地方。最近,15家在浙江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實驗區(以下簡稱“實驗區”)註冊的影視企業正進入上市程序。

橫店集團,這個誕生於1975年的集體企業,是怎麽打造出如此炫目的商業景觀的?

“清水炸油條”

“造明清宮就炸了7座小山,用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整個東陽50年的炸藥量。”

橫店鎮中央兩條南北走向的主幹道康莊路和萬盛街好似一條扁擔的兩頭,挑起了橫店集團和創始人徐文榮建設十余年的影視城景區。由北向南,從萬盛南街開始,就是橫店鎮的中心。

華燈初上,橫店的“縣城模樣”在大街上,但是“村子模樣”就在拐角的巷子里:黢黑的小巷沒有路燈,一兩層的特有舊式建築,還有些未平整的路面又顯出了村鎮本來的面貌。

橫店地處丘陵地帶,田不多,是苦地方,當地許多人需要靠手藝吃飯,東陽也是遠近有名的“木雕之鄉”。

1993年,徐文榮想在橫店搞旅遊,這一想法被所有人都視為是異想天開。但他仍以2億元的大手筆搞了一個“農民兄弟度假村”,主要遊客來自四鄰八鄉。

1996年,導演謝晉為迎接香港回歸而拍攝《鴉片戰爭》,尋找半年多沒有找到合適的拍攝地。通過東陽籍的一位宣傳部領導牽線,謝晉與徐文榮二人一拍即合。《鴉片戰爭》的炮火,打開了橫店的影視城之路。此後,香港街、清明上河圖、明清宮苑等景區相繼拔地而起。

2013年,這些景區一共接待了超過1200萬人次的旅遊量。橫店集團總裁助理徐長征介紹,這個數量在國內僅次於故宮和張家界。

橫店集團新聞總監施衛東說,徐文榮自己將這段創業歷程比喻為“清水炸油條”——無中生有,沒有條件的情況下硬上。

水怎麽可能炸出油條呢?事實是,徐文榮“炸油條”用的是炸藥。

“造明清宮就炸了7座小山,用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整個東陽50年的炸藥量。”橫店集團副總裁殷旭在接受采訪時曾說。另一名集團高管介紹,目前在建的萬花園項目,也已經用了超過1萬噸炸藥。萬花園中的一部分正是模仿圓明園建造,也彌補了徐文榮曾經欲修圓明新園而被叫停的遺憾。

橫店原本地處荒僻之地的區位劣勢,反而成為了土地成本低的資源優勢。省去了審批的麻煩,這種方式也得到了政府的認可。橫店集團一名高管說,“新中國成立後,金華地區的炸藥大多用在這兒了”。

為了盡量避開難以征收的耕地,用炸藥“削山頭”的工作往往在橫店鎮四周半丘陵半山地的區域進行。橫店鎮鎮長趙耀亮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這也是橫店鎮後來的發展能夠打開格局的一個重要條件。

影視城的勃發迅速帶動了周邊產業。橫店的餐館往往註明“提供給劇組送盒飯服務”,複印店則專門說明“複印劇本”,道具、服裝、群眾演員產業鏈都在影視城周邊瘋長起來。

看到了影視城建設帶來的好處,村民們對於征地、拆遷也大多變得更為樂意,因為征地可能直接推高其所在村的物業價格。良渡村的一位老泥瓦匠對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他放棄了長年在江西的工作,回到橫店。每年的征地費、三層高的樓房和在集團工作的兒子兒媳,已經可以讓他安度晚年了。

實驗區養“魚”

所得稅優惠,營業稅優惠等等措施都指向了566家實驗區的入區企業。

2000年,在徐文榮拍板下,“免場租”的政策降低了劇組拍攝成本,使得橫店影視基地吸引大量劇組前來,在與國內其他影視城的競爭中取得優勢。

不少來過橫店的影視產業學者都認為,橫店的社會化服務做得好,極大降低了劇組的成本,提高了效率。拍戲作為一種商業行為,如果哪里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哪里就最具有吸引力。

徐長征介紹,這里一年四季分明,除了雪景,一年中絕大多數景都可以取到,“背靠義烏小商品市場,道具物資也充沛。《滿城盡帶黃金甲》40萬盆菊花只是一個訂單的事,但在別的地方,就很難有這麽高的效率。”

在橫店影視基地逐漸成型之後,橫店鎮所屬的東陽市政府也看到了此地吸納稅收的潛力。

政府操辦的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實驗區經兩次擴容,從25平方公里到97平方公里,最後到365平方公里,擴展到多個周邊村鎮,完全打破了行政區劃的限制。2012年5月,東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橫店鎮發展的若幹意見》,將影視產業實驗區主任高配至副處級。

為了吸引影視企業來橫店註冊,東陽市政府的文件顯示,稅收回流作為專項支持資金,所得稅優惠、營業稅優惠等等措施都指向了566家實驗區的入區企業。

由於實驗區享受著諸多財稅優惠政策,華誼兄弟早在2009年就宣布,總部已基本移至橫店。據一名熟悉華誼兄弟的人士透露,華誼兄弟橫店部分的職能主要是內容制作及後期技術等,其他藝人經紀、營銷、音樂及新開展的遊戲等業務,包括華誼的多數高管仍然在北京朝陽門或順義辦公。

浙江省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實驗區管委會副主任朱國強說,“上市過程你會需要找政府蓋21個章,這在其他地方沒有一兩個月辦下不來,但是在我們這里是2天。”

東陽政府部門還曾專門找來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金融單位進行調研,針對影視企業資產輕的特點,設計特殊的金融產品。最終,影視企業得以通過對知識版權的質押從銀行獲得資金支持。

實驗區管委會一位負責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2013年,區內影視企業總營收為108.9億,稅費共10.8億,由於今年多家公司排隊上市,1至7月份,這兩個數字就分別達到了70億和10.3億。

這樣的數字和增長趨勢確實有十足的誘惑力。

朱國強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實驗區管委會給每一家有上市意願的公司都進行個性化的服務,細至每個環節的培訓。遇到問題,“市政府、管委會牽頭解決”。

據南方周末記者統計,在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實驗區等待上市的這15家公司,被上市公司並購或部分註入上市公司的有8家,借殼上市的4家,進行IPO的只有3家。

實驗區的目標是成為一個養大魚的“魚塘”。“這15家在走,後面是不能斷檔的。”實驗區管委會負責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經歷了一次嘗試後,橫店集團與影視業務相關的公司也在準備打包上市。盡管2009年才開始運作,還未引入IPO的“三駕馬車”(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和券商),但成長速度很快,“一直都想上市”。

被加速的浙中小鎮

橫店鎮上甚至經常出現勞動就業率超出100%的情況:因為七旬老人和三歲孩童都有做群眾演員的機會。

相比橫店集團投入的工業和高科技產業,文化產業對本地居民和小鎮面貌的輻射效應深遠得多。

由於涉及劇組拍戲的周邊產業,當地人和一些外地人早就操持起了各類生意:複印、餐飲、住宿、道具等。盡管種地的農民少了,但是大多數人“離土不離鄉”。

只有站在小鎮北面的218省道邊,才能體會到橫店當年作為驛站的感覺。走進鎮子,儼然已是縣城,繁華程度甚至超過許多中西部的縣城。南江穿鎮而過,兩岸待價而沽的新樓盤林立崛起。

橫店鎮上甚至經常出現勞動就業率超出100%的情況:因為七旬老人和三歲孩童都有做群眾演員的機會,所以不在勞動年齡段的人仍在工作的屢見不鮮,達數千人之多。不僅外出打工的明顯變少,金華當地媒體還曾報道,由於影視旅遊帶動起橫店良好的就業環境和優惠政策,“本地媳婦外來郎”甚至成為橫店的新現象。

30輛黃色老爺出租車為劇組的道具和拍攝器材運輸特別設計:車廂寬大,乘客可以正反兩側坐,仍能留下巨大空間。它們偌大的軀殼在鎮上轉悠,仍舊難以滿足需求,更多的交通工具還是由三輪蹦蹦來解決。

在三輪蹦蹦的駕駛座和沙縣小吃的蒸鍋前,外地人已經進入了橫店的外圍勞動力市場,他們來自福建、江蘇、江西等省或是鄰市,自稱已經占到了此地總人口的五六成。

物價也就此被推高:在此工作5年多的演員曾建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除了房價,橫店的其他物價堪比深圳。

橫店集團早期在遠離鎮中心位置部署的景區,恰為鎮向小城市的發展拉開了局面:打通景區間的道路交通,開拓鎮中心到景區的荒地,都成為順理成章的事。

橫店集團的崛起速度幾乎就是橫店鎮的速度。

《橫店鎮小城市培育試點三年行政計劃》披露,2011年-2013年,橫店非國有投資占全社會投資比重的91.6%,包括橫店四共委、橫店集團在內的非國有投資三年來用於小城市建設的資金高達百億。在未來三年的計劃中,非國有投資的比例仍保持在90%以上。

這很符合橫店集團創始人徐文榮“企業辦社會”的理念。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這個理念曾引導許多傳統國有企業在上世紀最後幾十年自己辦學校、建醫院,如今別處的“企業辦社會”紛紛作古,在橫店卻正當其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867

車險改革二十年 保費還是這麽貴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3417

2013年的中國汽車銷量超過2000萬輛,保費超過4000億元。 (CFP/圖)

收權、放權,二十年來,中國車險一直搖擺於價格管制和市場化之間。在幾乎沒有競爭的車險市場,三家大公司坐地收金,小公司普遍虧損。新一輪車險改革再度釋放出了市場化的信號,“如果你的風險記錄良好,保費會明顯下調”。

“我都好幾年沒發生事故了,怎麽保費還這麽貴?為什麽不能便宜一半或者打三折呢?”2014年8月,車險無憂網站CEO帥勇說,這是他創辦網站兩年以來被客戶問得最多的問題。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大國,2013年的汽車銷量就超過兩千萬輛。但奇怪的是,商業車險卻長期處於非市場化的狀態,定價權牢牢掌握在保監會手里。在這個無法競爭的市場上,大公司(如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太保財險)盈利無虞,而大批小公司則掙紮在虧損線上。

不過,業界呼籲多年的商業車險改革最近有望重新啟動。7月底,中國保監會向各保險公司下發了《關於深化商業車險條款費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簡稱“征求意見稿”)。緊接著,8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草擬了《機動車綜合商業保險示範條款》,在內部征求意見。

8月13日,時隔八年,國務院推出了保險業發展的新“國十條”(《關於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幹意見》),明確提出了“市場主導,政策引導”的發展方向。

事實上,過去20年來,商業車險的費率經歷了收緊、放松、再收緊的改革歷程。此次強調“市場主導”的新一輪改革,是否真能讓保險公司展開競爭,把定價權還給市場?

核心是費率改革

新一輪車險市場化改革其實發端於2012年。

“當時保監會的通知很快就掛出來了,但是後來發現這個事兒越商量、越研究,越是不敢放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系教授庹國柱還記得當時的一個規定,達到四條要求(資本、償付能力、車輛承保數額、經營時間)以上的公司可以自主定價,“結果大家算了一下,全國就那麽兩三家可以達到標準”。

又耗了兩年時間,2014年6月27日,在長沙召開的中國車險承保人聯席會議上,中國保監會再度宣布了車險費率自由化的改革方案。一位參會者在會後記錄,“這是一次勢必將記入史冊的會議,很可能將徹底改變未來3-5年中國財產險的市場格局。”

征求意見稿目前只在保險業內流傳,尚未對社會公眾公開。但南方周末記者采訪的多位保險業內人士均表示,改革的方向主要集中於條款和費率兩個部分。

條款以通俗化、標準化為方向。就內容來說,附加條款大量減少,由過去的38個減少為11個;第三者責任險中“誤撞自家人,不予賠償”的免責條款被刪除;車險生效時間由“次日零時”變為“即時”。

“如果說條款改革是豎立拳擊臺邊上的柵欄、搭好比賽的同一平臺,那麽費率改革則是放開了拳擊手的手腳,允許保險公司在改革的櫃架內逐步實現自由競爭。這次改革幅度最大的就是費率改革,這也是我們最能體會監管思路和決心的地方。”一位與會人士說。

費率改革的變化體現在保費計算公式的三個基本變量上:基準純風險保費,附加費用率,費率調整系數。

在以往的計算中,純風險保費和附加費用並未截然分開。保險的產品定價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損失的概率,比如這個車未來一年內發生碰撞的概率有多大,業內叫它純保費;還有一部分是附加保費,就是管理成本,比如廣告營銷,給4S店等中介機構的費用。

在基準純風險保費之外,附加費用率是保險公司可以自主控制的部分。它主要指經營成本,尤其是渠道的變化,電話銷售、網絡銷售、4S店等中介機構銷售,成本各自不同。

費率調整系數也發生了變化:過去的費率系數有14個,而根據最新的信息,改革之後只有4個:NCD模型、交通違法系數、渠道系數和自主定價系數。後兩個系數是保險公司自己做主,是可以充分競爭的部分。

車險無憂網CEO帥勇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改革後,保險公司大約60%的保費都是要基於風險定價,對消費者來說,保費會有明顯的變化。如果你的風險記錄良好,保費會明顯下調。

改革的另一個方面是加強保險業與汽車4S店博弈的能力。一位上述聯席會的與會人士寫到,“保監會勾勒的方向是車型定價,雖然實現起來非常艱難,但是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奇葩的‘汽車零整比’問題,讓保險公司的人在汽修行業人的面前多一點反制的手段,多一些尊嚴,保護整個行業的利潤。”

“零整比”是指汽車所有零配件價格之和與其售價之比。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與中國汽車維修協會4月發布的“零整比”報告顯示,每輛車的全部配件費用都至少能夠再買兩輛新車。系數最高的是北京奔馳C級某車型,高達1273%,也就是說更換這款車的全部零配件費用可以買12輛新車。

據帥勇透露,中國保監會下屬的中國信息技術管理有限公司已於2014年1月成立,其目的就是要調查整個行業數據,幫各家保險公司整合零整比數據。零整比經過測算以後,保險公司會有一個基於各個車型零部件價格的指導保費、基礎保費。在保險事故的維修成本中,汽車零配件占比約為70%。

對於此次的征集意見稿,一位保險學教授對南方周末記者稱,“以行業示範條款為主導,創新性條款為補充,費率和條款的改革基本上都是這個原則。沒有完全放開,應該說是一種比較穩妥的做法,漸進式的。不像我們2003年的市場化改革,步子邁得快了一點,狠了一點。”

放開競爭,但不能倒

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8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列出:今年前5月,車險占整個財產保險保費收入的比重達到72.60%。截至2013年底,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為1.37億輛,全行業共承保汽車1.2億輛,汽車投保率從2007年的64.40%提高到87.34%。

也就是說,在汽車年產銷量世界第一的中國市場上,有近90%的汽車都購買了車險,車險已經與停車費、加油費一同計入了購車者的剛性支出。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13年汽車保險行業實現保費收入4300億元左右,同比增長7.8%。

在汽車保險中,分為交強險(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和商業車險。交強險須強制繳納,商業車險則是自願購買,後者是前者的補充。例如,交強險可覆蓋的保險金額約為12.2萬元,然而發生交通事故甚至威脅生命安全時,這些金額可能遠遠不夠,那就需要通過商業車險來彌補損失。

“交強險就像防護堤,在最前面擋著,把最初的責任承擔了,如果‘洪水’超過了這個‘壩’,再到商業車險,特別是第三者責任保險里面來。”庹國柱介紹。

在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的文章中,梳理了我國車險改革“從收緊到放開又收緊的螺旋式發展過程”。

1995至2002年間,車險費率條款由監管部門統一制定。保險公司在虧損時可以要求監管部門提高費率,因此“旱澇保收”,彼此之間缺乏競爭意識,管理粗放,產品單一。

2001年,隨著中國加入WTO的步伐,市場化的呼聲也進入了車險領域。同年,車險費率的自由化在廣東省率先試點,深圳更是成了全國車險改革的試驗田。

兩年後,費率市場化推廣至全國。“一下子就放開了,各個公司你就自己幹吧,願意定多高價格,只要你能承受得了就去幹。”今年70歲的庹國柱說。

價格放開後,市場活力被激發,各公司積極推出風險細分的新產品,市場上的險種由原來的兩個基本險和九個附加險激增到數十個險種。與此同時,價格戰也悄然打響。華泰保險公司率先降價,整體平均價格下降30%以上,其中黨政機關公務車費率甚至下降55%。之後,各個公司開始降低費率,爭搶業務,平均降價幅度在30%以上。

庹國柱說,“有的公司一下就把費率降到了原來的一半,有的按兵不動。結果當年的經營水平和效果急劇下降,甚至虧損。一年之後,就有公司開始提高保險費,我印象很深的是,有的公司一年就漲了四次價。”

價格戰直接導致的結果是保險公司追求保費,缺乏風險評估和準備,出現財務問題。他還記得,“後來保監會就介入了,說不讓這麽幹,大概是2005年。”

200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家保險公司中華聯合財險因連續三年巨額虧損,被保監會正式接管。在中華聯合當年的網站上顯示,該公司2006年的全國保費收入為150.6億元,相當於2002年6.28億元的20多倍。在他們“強攻”的保費中,車險正是大頭。2006年、2007年,車險保費收入占其整個保費收入的八九成。

就那輪市場化失敗的原因,在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中,得到的普遍答案是:市場環境還沒有準備好。在費率完全放開後,車險市場缺乏細分市場的數據準備,保險公司的成本沒有分類,盲目下調費率,甚至不顧及自身的償付能力。

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有人進場,就有人退場。不過,如果保險公司破產而引發社會事件,卻是監管者不願看到的。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再把定價權管起來。

收回定價權之後

2006年,市場化費率被叫停。監管機構再次推出行業內統一標準:由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制定商業車險A、B、C條款費率,供各保險公司選擇使用。這三類條款分別以中國人保、中國平安、太平洋財險為主導。

這三類標準,實際上差別並不大。南方周末記者以新車車主身份逐一詢問了人保、平安、大地保險三家公司客服,以15萬左右的車型為例,商業保險的保費幾無差別,均在4000元左右。據客服人員介紹,三類標準的主要差異在於“前後大燈,倒車鏡和天窗”的理賠條款不同。

庹國柱介紹,當時三類條款的產生也是平衡考量的結果:“保監會制定標準,開始就找了中國人保一家,後來別人說不行,只找一家公司不公平,就把平安和太平洋也拉進來了,就等於制定了略有差異的三款產品。”

然而,在費率統一後,2003年前出現過的問題再度發生,保險公司主動提升管理水平的內在動力不足,車險費率條款的主動調整機制缺失。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文章中說,“由於經營者的市場主體地位不明確、法律責任不明晰,一旦消費者提出意見,保險公司就以條款費率制定與己無關為由故意推諉。以至於一些社會公眾誤以為監管部門是保險公司的保護傘或者是代言人。”

消費者對於統一定價也有怨言。2008年,中國反壟斷法出臺後,最早的案件之一就發生在車險行業。一位重慶市民因私家車享受的車險折扣與其他地區不同,狀告重慶市保險行業協會。而後該協會修改了條例措辭,這位市民在開庭前一天撤訴。

目前的車險市場,大小險企的盈利差異很大。在此前公布2013年度車險承保利潤的49家保險公司中,除人保、平安、太平洋三家上市險企實現承保獲利外,其余46家公司全線虧損。

在車險無憂網站6月底做的一次覆蓋32萬人次的調查中顯示,79%的人選擇了中國人保、中國平安和太平洋財產保險三家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566

時隔二十年 德國財長再提建立歐元區核心國家集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658

德國財長朔伊布勒再度呼籲建立一個率先實現經濟和政治整合的歐盟核心國家集團,而他20年前的類似提案因為法國反對沒能實現。(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朔伊布勒和德國CDU黨成員 Karl Lamers在英國《金融時報》聯合撰文呼籲建立一個歐盟委員會(EU commissioner),這個委員會將擁有否決違反赤字紀律的成員國預算法案的權力;他還提議歐洲成立“內核心”國家議會。

文章中稱:“為了促進歐盟各國的發展,應該重拾我們在1994年提出的雄心勃勃的方案:應該在歐盟內部建立一個新核心,從而讓那些有意願加大整合力度歐洲國家率先發展。”

朔伊布勒認為,一些成員國家依然對歐盟實現更密切的政治同盟猶豫不決,其中包括向歐盟讓渡更多主權。

另一些國家,比如英國提出歐盟歸還部分權力,而歐盟則應該把精力集中在國內市場、貿易、金融市場、氣候、環境能源,以及外交和安全政策問題上。

1994年朔伊布勒和Lamers就在法國《世界報》提出建立一個“核心歐洲”推進歐洲政治一體化,但是當時左翼法國政府對此沈默則讓這一計劃沒能啟動。

盡管德國和法國共同奠定了二戰後歐洲一體化的基礎,但是法國曾兩次拒絕了歐洲政治同盟的方案,包括1954年的歐洲防衛同盟,以及2005年的歐盟憲法提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468

誕生超級富豪最多的二十所大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522

Img328861157

瑞銀集團(UBS)與全球超級富豪情報機構Wealth-X共同發布的2014年《億萬富翁普查》報告顯示,十億美元級超級富豪中,本科就讀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比任何其他大學都要多。

在這些超級富豪中,有25位本科就讀於賓大,緊隨其後的哈佛為22位,耶魯為20位。

美國的大學占據了前二十名大學中的十六席,並且包攬了前八名。

以下為UBS與Wealth-X列出的前二十名大學和相應的十億美元級超級富豪人數:

1. 賓夕法尼亞大學 -25 

2. 哈佛大學 -22 

3. 耶魯大學 -20 

4. 南加州大學 -16 

5. 康乃爾大學 -14 

5. 普林斯頓大學 -14 

5. 斯坦福大學 -14 

8.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12

8. 孟買大學(印度)-12 

10.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英國)-11 

10. 羅蒙諾索夫莫斯科國立大學(俄羅斯)-11 

12. 達特茅斯學院 -10 

12. 密歇根大學 -10 

12. 得克薩斯大學 -10 

15. 杜克大學 -9 

15. 紐約大學 -9 

17. 布朗大學 -8 

17.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8 

19. 麻省理工學院 -7 

20.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瑞士)-6

在其去年的調查中,Wealth-X把本科生和研究生放在了一起,哈佛以52席奪冠,賓大以28席摘得亞軍。(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