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1:【黑問導師】楊子超--愛部落輕日記社區負責人
答2:【黑問用戶】武拾柒--嗨後創始人
答3:【黑問用戶】李政澤
答4:【黑問用戶】李杭群
答5:【黑問用戶】徐潭
答6:【黑問導師】吳京川--客戶通創始人
更多精彩問答盡在【黑問】社區,歡迎各位導師及創業者加入我們的討論哦~~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question/1192
答1:【黑問用戶】徐張生--微信生意寶CEO
答2:【黑問用戶】王有效--邁道營銷集群創始人/CEO 二手車界網創始人
答3:【黑問導師】吳京川--黑馬會員,客戶通創始人
答4:【黑問導師】周寧--寧哲網絡創始人,區域互聯網顧問
答5:【黑問用戶】逸--life
答6:【黑問用戶】牟聯華
更多精彩問答盡在【黑問】社區,歡迎各位導師及創業者加入我們的討論哦~~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question/590
答1:【黑問用戶】徐張生--微信生意寶CEO
還是要拼產品和服務
答2:【黑問導師】徐磊--布丁移動/微車創始人
流量能力最為關鍵
答3:【黑問用戶】孫濤勇--微盟CEO
如何打開流量入口
答4:【黑問導師】吳京川--客戶通創始人
難以形成規模
答5:【黑問導師】陳宇豪--筷子兄弟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微店前景不一定樂觀
答6:【黑問導師】楊子超--愛部落輕日記社區負責人
不論成敗都要嘗試
更多精彩問答盡在【黑問】社區,歡迎各位導師及創業者加入我們的討論哦~~詳情請戳:http://ask.iheima.com/?/question/4129
| ||||||
鄭有餘以三百萬元為本金,十三年來在股市累積出六千萬元的財富,累積報酬率達二十倍。 這個過程中,他操作落難龍頭股、景氣循環股以及趨勢成長股的三大心法,是他累積財富的關鍵技能。 撰文‧謝富旭 二○○一年鄭有餘踏進股市時,拿出三百萬元當本金。前兩年,這三百萬元「很幸運地」僅虧掉一百多萬元,但這一百多萬的「學費」效果驚人,在○三年至○八年的五年間,二百萬元竟滾到九百萬元。他將戰績歸納成兩點:第一、他根據技術分析前輩教的「月KD值向上黃金交叉」,以及以投資時鐘作為進出場與加減碼的依據,總是能買在大盤相對低點。 其次,他的「落難龍頭股」的心法已初具雛形,買的股票價位通常是淨值打個好幾折,進場的個股價位也落在低點。因此,在雙重低點(大盤低點與個股低點)的保護下,投資自然賺多虧少。 初次嘗試成長股,瑞智獲利一五%鄭有餘去年及今年的目標是挑戰自己不擅長的趨勢成長股。今年他鎖定了壓縮機製造大廠:瑞智精密,成本大約在二十七元,部分持股獲利二○%。 他分享,趨勢成長股的思考在於:公司有沒有開發新產品,而這個新產品有沒有足夠大的新市場胃納它。鄭有餘表示,瑞智除了壓縮機本業外,近年研發出來的直流變頻馬達會比傳統馬達省電三成以上。「以後電費愈來愈貴,省電產品是趨勢。」他分析道。直流變頻馬達會逐漸運用在洗衣機、烘乾機等電器上。換句話說,瑞智可能因此從單純冷氣壓縮機製造商,轉變成白色家電關鍵零組件製造商。 回顧早期的投資中,台灣貨櫃車拖車頭龍頭股的陸海公司給他很大的啟發。陸海的貨櫃車拖車頭市占率不僅居台灣第一,在重機械運送吊裝、倉儲港勤業務也居於領導地位。在九○年代台灣電子業蓬勃發展之際,陸海跨入電子製造與代工,卻成為這家老牌公司的拖油瓶。 ○三年陸海決定整頓轉投資的電子業,一次打銷虧損高達上億元,導致當年度公司股價從九七年最高的五十八元,跌至六元左右的雞蛋水餃股。 鄭有餘認為陸海本業每年獲利穩定,貢獻每股稅後純益(EPS)大約在○.七至一元之間。轉投資一次打銷之後,○四年可望轉虧為盈。而該股當時的每股淨值高達十四元,以六.五元買進,等於打對折。買進等個一至二年,可高度期待報酬率達一倍以上。 果然,○四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過後,外銷景氣轉佳,陸海在丟掉轉投資包袱後,光本業就賺進EPS達一.八元,股價收復淨值。鄭有餘原設定的目標如願達成,在陸海獲利達一二○%。 ○三年至○七年,鄭有餘操作雞蛋水餃股如陸海、太設等獲得倍數以上的利潤,一直到○七年,投入股市的三百萬元資金即將翻至一千萬元關卡,報酬率接近三倍。不過,他也發現初入股市時,加權指數約三千點出頭,○七年也漲至九千多點,同樣也是三倍。「我自認是用功的人,但精算起來,還比大盤略微遜色。」「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六年內股市累積獲利約六百萬元,折成年薪的話,算是賺到時間,也賺到薪水!」這時候鄭有餘的財富,雖離設定的六千萬元現金目標仍有一大段距離。不過,他表示「雖然錢沒賺到太多,但也夠用,若因此而忘記初衷,那不反被錢綁住了!」於是,他決定暫時遠離市場,更專注地從事志工。 利用公式,精準掌握公司未來潛力這一離開就長達近三年之久,直到一○年,好友向他報了一檔「明牌」—在新加坡上市的中租控股。中租股票○七年於新加坡掛牌上市,未獲當地投資人認同,加上業績平平,以致一.一五星幣掛牌後的股價成交量低迷,一路緩跌最低至○.三星幣。「朋友說,中租的淨值在一星幣,股價已不到淨值的四成。若回台上市,以台灣金融股平均一.二倍股價淨值比評價,起碼可漲回淨值!」鄭有餘花了好幾個月研究中租的產業特性及財報,並請教金融業的老同事意見,最後他發現管理學上,用來評估產品開發的「波士頓矩陣(BCG Matrix)」模型,可精準掌握中租的未來潛力(詳見上頁圖一)。 這個模式由金牛、老狗、問題兒童與明日之星四個方塊所組成。所有企業都希望能從金牛擠出資源,來發展明日之星產品,然後退出老狗產品;如果問題兒童有救,則把它發展成明日之星。 鄭有餘分析,中租在台灣市占率最高,員工年終獎金都在三個月以上,但成長率低,屬金牛。近幾年中國與越南市場成長快、燒錢也快,算是問題學生。美國市場虧損連年,成長率也低,是老狗產品。而中租想從新加坡下市,重新在台灣上市,從媒體上可看出經營階層企圖:殺掉老狗市場,在台灣上市,找出資源投入問題學生市場,期待把中國與越南變成明日之星。 相信自我判斷重押中租,打敗大盤鄭有餘在中租跌至○‧四星幣時開始買進,一路買至○‧六星幣,把之前在股市賺的六百萬元以及三百萬本金,總計九百萬元全數投入。連報「明牌」給他的朋友都吃驚地問:「要搏這麼大嗎?」鄭有餘說:「我之前無法打敗大盤,問題並非出在選股,而是對自己的判斷不敢重押!」中租一一年自星國下市後,一二年回台登錄興櫃。鄭有餘在中租三十幾元時處分九成,才一年半的光景,就讓九百萬元資金滾成三千萬元,報酬率超過三○○%。 一二年在中租大賺逾三○○%,一三年的投資也是大豐收。一三年DRAM產業慘賠,讓他想起了德國投資大師柯斯托蘭尼的話:「投資就是要逆勢思考!」再看到本刊發行人謝金河先生發表的文章:「投資DRAM這種景氣循環股,要買在大虧,賣在大賺。」鄭有餘心想,何不投資DRAM股作為一次練習。 他選擇純DRAM股中看起來「最不會倒」的美光,再輔以少量買進華亞科與威剛。「華爾街投資景氣循環股的通則是,買在淨值打六折,賣在淨值兩倍。我決定要買美光時,股價已從五美元漲至八美元(淨值約一元),已錯失最完美進場點。」「不過,景氣循環股暴跌如同下墜的刀子,最好等刀子落地彈起來、跳幾下,等不動了再進場較妥當,八美元就是那種不動了的價位!」鄭有餘從中租的獲利拿出一千五百萬元投資美光,一三年一至二月以八美元成本,到同年十月漲到十五美元分批出場,部分處分在二十美元,美光獲利平均達一○○%,三千萬元的股市資金,不到一年又滾至四千五百萬元。 同年,他分別拿出四至五百萬元投資日本夏普與香港壹傳媒,獲利在三○%至一○○%之間。他透露,他得知鴻海投資夏普,心想郭台銘一定看到了這家虧損企業一般人所看不到的價值。 發展動新聞跟上趨勢,看好壹傳媒至於壹傳媒,則是因處分壹電視產生龐大虧損,股價跌至港幣○.八元時買進,漲至港幣一元以上賣出。「壹傳媒的《蘋果日報》與《壹週刊》是獲利不錯的金牛,黎老闆(黎智英)打算解決掉問題兒童(壹電視),集中資源發展明日之星(動新聞)。網路看新聞是未來趨勢,我認同這種作法,投資幾個月後就獲得極佳的報酬!」與此同時,加上夏普與壹傳媒的獲利,鄭有餘在股市的資金臻至六千萬元大關。 用心學習,找到適合自己的獲利方法,讓鄭有餘得以從一介平凡退休上班族,成為數個志工團體的重要財務捐助人,不僅使自己的生活與心靈更富足,也得以為社會貢獻更多,這種成就與喜悅是金錢難以衡量的。 落難龍頭股 選股要訣: 1.擁有可以產生穩定現金流本業的產業龍頭公司2.股價跌到淨值1倍以下3.經營階層透露出想要重整的企圖與動作分析要訣 : 利用「波士頓矩陣」,找出潛力標的(圖一)以中租為例,中租擁有台灣、美國、中國等市場,根據這三大市場發展策略分析中租是否值得投資。 獲利 市場成長率 明日之星 (成長率與獲利均高的搖錢樹)問題兒童 (未來不確定性高的產品線) 例如:中國、越南金牛(會產生現金流量)例如:台灣老狗(策略上應該放棄此產品線) 例如:美國結論 : 1. 中租租賃市占率台灣第一,每年都很賺錢,雖成長率有限,台灣市場堪稱是金牛。 2. 美國虧損,經營難度又高,屬於老狗。中國與越南成長率高,但投資也大,需要燒錢,屬於問題兒童。 3. 殺老狗,擠出資源來,把問題兒童養大,培養成明日之星。 實戰:中租控股 大部分賣在35~40元 少部分賣在50幾元鄭有餘在新加坡掛牌時買進中租,當時成本約12元 景氣循環股 選股要訣: 1.買在大虧,賣在大賺。通則是買在淨值打6折,賣在淨值2倍。 2.商品報價出現止跌回穩趨勢。買美光科技時,DRAM顆粒在淡季價格仍上漲。 實戰:美光科技 8美元買進 15美元開始往上賣 最高賣在20美元 趨勢成長股 選股要訣: 1.有沒有出現新產品、新應用、新市場。 2.也不能買太高,最好是EBITDA的六倍上下。 實戰:瑞智精密 鄭有餘看好瑞智近年研發出來的省電新產品,因此在去年與今年鎖定投資。 |
客觀一點分析成功原因有:
1991年前蘇聯解體以來,美國投入數十億美元幫助俄羅斯管控核基礎設施網絡,避免核原料落入極端組織和“危險國家”之手。如今俄羅斯遭受西方最嚴厲經濟制裁,與西方關系緊張。近來一些跡象顯示,俄政府可能就此結束與美國的核安全合作。
《紐約時報》報道稱,俄羅斯已通知美國,明年計劃減少與美方在俄境內保障核原料安全的合作。相關俄羅斯國家核能企業負責人Sergey V. Kirienko向美國能源部部長等美國高官表示,在“當前環境下”,俄政府並未提出明年任何新項目的“構想”。同時,他表達了和其他國家在核安全問題方面開展合作的意願。
上述報道認為,俄方之所以主動減少合作,可能不僅源於今年烏克蘭危機以來俄羅斯與西方關系急劇降溫,也是俄羅斯希望擺脫給外界留下“需要外部援助”的印象所致。
上周俄羅斯宣布,計劃抵制美國總統奧巴馬2016年主持的國際安全峰會。但Kirienko的以上表態首次發出了俄美政府關系日趨緊張將威脅兩國某些實質合作的信號,兩國自冷戰結束後為保護俄境內核原料安全的合作可能受到幹擾。
克林頓執政時期負責監管研究保護俄羅斯境內核原料的哈佛大學教授Mathew Bunn表示:
“二十年來美俄保護俄原料安全的合作真正面臨危險。它會在今年年底終止。我們取得的一些進展可能悄然消失。”
一位美國高官稱,美國仍在計劃與俄羅斯及第三方展開核安全合作,希望說服俄政府繼續在俄境內的合作。
據《紐約時報》介紹,通常美國能源部會與俄羅斯的實驗室或其他機構簽署協議,進行提供安全升級或者培訓方面的項目。這些項目包括:確保減少現有核原料的存放地;讓使用高濃縮鈾的反應堆改用低濃縮鈾;在邊境地區安裝輻射探測的裝置,幫助防止核原料走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4-11-10 TWM 他不是社會主義者,和馬克斯一樣預言了資本主義的末日。 《今周刊》專訪《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幫台灣貧富差距這項民怨找解方。 撰文‧楊卓翰 那一天快來了。資本主義造成的貧富差距,讓九九%的人忍無可忍,發動對頂層一%的全面戰爭。不再只靜靜地坐在華爾街,那些領著最低工資的暴民闖進大門,推開僕人,把頂層的權貴一個個拖上街,被掠奪者變為掠奪者,世界顛倒了。 如果那一天來臨,很多人會把罪怪到法國經濟學家,《二十一世紀資本論》(Capital in the 21th Century)作者湯馬士.皮凱提(Thomas Piketty)頭上,怪他寫的書、怪他挑起的仇富,注定了這場革命。 這個時代的相對論: 資本所得大於勞動所得但皮凱提不想挑起貧富之間的戰爭,他的眼光更遠。他書寫的對象是經濟學者和當權者,而非一般人;批評的對象是資本主義與體制,而非富人。但皮凱提卻給了這場戰爭充足的武器和彈藥。他厚厚的經濟書熱銷全球,獲得數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背書,掀起了二十一世紀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潮。 這位當紅的經濟學家接受《今周刊》越洋專訪,認為自己像醫生。他只是想指出讓資本主義蓬勃發展的「資本財富」,一直有像癌細胞的恐怖繁殖力。過去我們希望這個癌細胞,能夠不藥而癒。但是,他用七百年的資料告訴所有人真相:自由資本的「繁殖力過剩」,超出所有人想像。 皮凱提看到問題,提出解方。在他眼中,在貧富差距感受甚大的台灣,面對全球化的貧富差距,又該怎麼做,才能阻止資本累積造成的一%與九九%的差距惡化? 我們要先問,貧富差距的真相是什麼?就像愛因斯坦的E = mc2重新定義了物理學,皮凱提和他的同事用複雜的數學模型與歷史資料,導出一個最簡單,卻又最具破壞力的公式:r大於g,證明了全球資本正在瘋狂累積,到了失控的地步。 「全球貧富差距的戰爭,實際上就在於『資本所得』︵r)和『經濟︵勞動︶所得』(g)的差距不斷擴大。」皮凱提說:「我們看經濟發展良好的二十個國家的歷史,資本所得與勞動所得之間的關係,並不像大家想像中那樣穩定:資本所得累積的財富,其實一直在上升,而勞動所得則不斷下降。」沒有人能阻止資本的無限累積,東德、蘇聯這些共產試驗全部失敗。但是,「錢,不應該毫無節制地生錢。」皮凱提斬釘截鐵地說。 「當然,錢生錢不是壞事。如果可以投入經濟,讓更多人工作,那就是好的。但是,我們信奉自由資本市場的結果是什麼?」皮凱提不是馬克斯的信徒,他相信資本主義,卻對資本主義失望。 「金融海嘯後,我們已經看到自由市場的潰敗,資本主義出現了許多問題。但我相信在此同時,我們需要堅固的民主制度,讓資本主義可以走在對的方向,能對大眾有利。」面對這不能沒有,卻又無限增長的癌細胞,皮凱提所提出的解藥,就是稅制。 自由市場派相信政府不要插手,透過輕稅,這場資本主義病就會自我痊癒。皮凱提反駁了這個觀念,還提出了「對高收入者課八○%的重稅」的化療級苦藥,也成為眾人對皮凱提的應用普遍解讀。 但是,為了抑制薪資所得和資本所得的差距,要對症下藥。事實上,除了針對所得提高稅率,皮凱提更在意「對什麼東西課稅」。 「如果課稅對象的課稅基礎(稅基)只有財產的一○%,那就算把最高邊際稅率提高到八○%、甚至九○%,都還是起不了作用!」皮凱提解釋。 「我認為應把財富在不影響投資意願的情況下,用累進稅率方法課稅。富人們『看不見的財富』自然也該在其中。」他主張,對個人財富課稅,會比所得稅來得有效。對於這些最頂層富人,他們的房屋、土地,連所持有的股票、債券、基金等非勞動所得,不論交易和持有,都應該每年用高幅度的累進課稅。 舉台灣的房地產為例,就是皮凱提口中「看不見的財富」之一。台灣的房地產尚未實價課稅,稅基不到市價的十分之一,每年持有稅及資本利得稅,等於隱形一樣,政府不但不知道,更別說課到稅。 因此,為了掌握有錢人,皮凱提認為,現在各國政府,包括台灣,都應該要跨國建立起完整的財富資料庫,以掌握富人們難以捉摸的「資本所得」。 這樣的烏托邦,固然與現實有很大的差距,也被許多經濟學家強力抨擊太過極端。但是,若比較台灣目前的稅制改革,離皮凱提的重稅、資本稅烏托邦,可是距離十萬八千里,遠遠的在另一個極端。 所得稅不該是薪資稅,該課的是資本利得稅「台灣財富不均的問題,比皮凱提書裡講的先進國家都還要嚴重。在台灣,你幾乎課不到資本利得稅。」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平說。如前所說,台灣的房產交易雖然打算實價課稅,但是每年所繳的持有稅,也就是房屋和地價稅的課稅基礎,卻遠低於市價。 課不到這些資本利得稅、財產持有稅,那台灣政府的稅收從哪裡來?答案:從所得分配不斷衰退、卻傻傻地一毛錢都逃不掉的勞動者下手。 「如果看我們的綜合所得稅結構,資本利得像股利、財產交易,只占一四%;大部分的稅,都是老百姓每天勞動賺來的薪資所得。」王平進一步解釋。 經濟學家馬凱雖不認同皮凱提的結論,卻也認為資本利得稅是台灣稅制重要的問題:「台灣人都覺得稅很重,但全世界稅率最低的地方卻是在台灣,租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只有一二%。和大家的感受不一樣,其實我們很輕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矛盾?什麼地方發生了問題?是稅制本身出現了漏洞。」「很多真正的有錢人不是薪資所得者,是炒地皮的人,他們繳的稅微乎其微,讓一毛錢都逃不掉的薪資所得者負擔高稅,但有錢人卻不用交一毛稅。」馬凱說。 不擴大稅基,提高邊際稅率真的有效嗎? 按照皮凱提指出的資本主義病症,台灣所得稅的結構已經扭曲,勞動所得者負擔的稅率過高,而資本利得稅偏低。重點是,在稅基不足的情況下,提高稅率並沒有效用。但令人不解的是,財政部的稅改方案卻仍將對收入一千萬元以上的高收入者提高邊際稅率,將稅率從四○%提高到四五%。 「我非常不認同台灣應該先提高邊際稅率。有那麼多該課未課、又跑不掉的財產稅擺在眼前,為什麼要先拿能自由移動的所得稅動刀呢?」王平質疑。事實上,所得千萬元以上的富人,仍有二三%是薪資所得,想要滿足公平之餘,卻也傷害了皮凱提在書中沒有計算、不當一回事的「人力資本」。 一家中大型綜合券商的總經理就說:「我們主要競爭人才的國家薪資所得稅只有一五%~一七%,因為我們兩稅合一,所以薪資所得稅達到四七%。我們一直希望把台灣人才留在台灣,鼓勵外國人進來,結果根本在做相反的事。﹂馬凱也認為:「薪資所得稅那麼重,拉那麼高也沒用,身價百億千億的人卻都不用繳稅。所以稅制的改革應該往(擴大稅基)這個方向走,把漏洞去掉,減輕薪資所得稅負擔,把總稅收提高。」中研院研究員陳明郎更指出,與其提高邊際稅率,不如廢止所得稅兩稅合一:「兩稅合一不但沒有造成鼓勵投資的效果,反而讓企業主的資本利得,可以透過一七%的低營所稅與抵減,反而更課不到資本利得稅。」他指出,「台灣稅制應該恢復兩稅分離,讓薪資比率下降,勞動者的負擔可以減輕很多。」台灣必須和鄰近國家進行租稅合作「我不知道台灣這樣的所得稅率適不適合,但我很樂見台灣保持一定程度的累進稅率。」皮凱提說。他也特別提醒台灣:「考慮到租稅競爭的問題,台灣也必須同時和其他鄰近國家進行租稅合作。」像台灣這樣的小型經濟體,面對全球化與資本流動,很難在租稅上有主動權。在皮凱提的烏托邦裡,他期望:「台灣可以走在對的道路上,從鄰近小國開始,再和中、日合作,建立完善的區域租稅制度,更透明地交換金融、銀行資料。」「這不簡單,但這是全球的問題。打擊財富的不公平,我們需要更多國家的政府一起努力。」皮凱提終究是戰爭的煽動者,但他挑起的並非貧富之間的革命,而是讓人們把火力集中在資本主義,「革體制內的命」。如果當政者再不聽勸,難保哪一天,人們會集體上街,連同政權一起革掉。 湯馬士‧皮凱提 (Thomas Piketty) 出生:1971年 現職: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主任、巴黎經濟學院(PSE)教授經歷: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助理教授學歷:倫敦政經學院經濟學、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博士 台灣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以家庭可支配所得來看,過去30年最高級距與最低級距的所得差距,越來越大。但皮凱提所說的財富差距,比政府能收集到的資料更巨大。 有錢人的主要收入來自錢滾錢,並非薪資收入... 各階層申報所得稅收入來源1000萬元以上 薪資占收入比23.5% 非薪資占收入比76.5% ... 但台灣稅制不公,稅收多數來自薪資... 各類所得占個人綜合所得稅總稅收比率註:其他包括利息所得、租賃及權利金所得、營利所得、執行業務所得、財產交易所得、退職所得、機會中獎所得、稿費所得等。 薪資所得 73.5% 股利所得 14.5% 其他12% ... 因稅收主要來自薪資階級,所以 一般人覺得稅很重,但台灣整體租稅負擔率卻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