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了2015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最新情況。
據數據顯示,2015年1-6月,全國電影票房收入203.6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全國電影票房多出66.2億元,同比增長48%;其中,國產影片票房收入95.36億元,同比增長43.7%;進口影片票房收入108.27億元,同比增長52.3%。
在票房收入前10名國產影片中,《澳門風雲2》以9.74億元居首,其次為《天將雄師》7.44億元、《狼圖騰》6.98億元;前10部電影票房共54.96億元,占上半年國產總票房的57.6%,可謂占掉了半壁江山。
2015年1-6月票房收入前10名國產影片 (廣電總局官網截圖)
在票房收入前10名進口影片中,前三位為《速度與激情7》24.26億元、《複仇者聯盟2》14.66億元、《侏羅紀世界》12.93億元。前10部電影票房共88.85億元,占上半年進口總票房的82%。
值得註意的是,其中《速度與激情7》自上映以來,打破記錄無數,上映第一日斬獲3.91億人民幣的票房收入,成為了中國電影歷史上首日票房最高的影片。最後,《速7》超過《變形金剛4》、《阿凡達》等電影,成為內地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
2015年1-6月票房收入前10名進口影片 (廣電總局官網截圖)
分地區看來,全國上半年票房前十名的地區中,廣東、江蘇、浙江、北京、上海、四川6省市,上半年票房收入均超過10億元。
2015年1-6月票房收入前10名地區 (廣電總局官網截圖)
在票房收入前10名的電影院線公司中,前三名分別是萬達電影院線股份有限公司、中影星美電影院線有限公司、廣東大地電影院線有限公司。除了以上3條院線外,還有上海聯和、中影南方新幹線、廣州金逸珠江等3條院線,上半年票房均過10億元。
此外,據統計,2015年上半年,全國銀幕總數超過2.8萬塊,城市影院達到5660余家,日均新增銀幕近28塊。
2015年1-6月票房收入前10名電影院線公司 (廣電總局官網截圖)
一向被視為房市領頭羊的豪宅,總能在價格上發揮「打個噴嚏,全房市都感冒」的效應。 知名豪宅代表,北市仁愛路「宏盛帝寶」最新成交紀錄出現在去年三月、每坪近二百一十八萬元,不僅是實價登錄上路以來最低價,與二○一三年七月每坪逼近三百萬元的紀錄相比,重挫近三成。 此後,豪宅的行情即明顯被拖累,信義計畫區最貴豪宅「皇翔御琚」去年七月來到每坪約二百九十萬元的高價,十二月竟跌至每坪近二百四十三萬元,不到半年即「縮水」近五十萬元。 當豪宅價格大跌,市場對房市更趨悲觀之際,根據近日公告,影劇圈「驚世夫妻」名模洪曉蕾、老公王世均,登記在「久大國際文具公司」名下、位於台北市仁愛路 豪宅「禾康世家」,以底價二億四千七百萬元被法拍;新光金控董事長吳東進夫人許嫺嫺名下豪宅「新光瑞安傑仕堡」,也以一億六千多萬元價格遭法拍,兩件法拍 案皆在下個月執行。 帝寶市價行情沒了流入法拍市場,明年釋出 但更震撼的,恐怕還不只如此,因為鮮為人知的是,帝寶也有三戶將被迫法拍。 嫻熟法拍市場、誠信國際地產公司董事長蔡璟柏指出,其中兩戶即將進入查封程序,只差貼上封條,另一戶還在等候判決書,但流入法拍市場也是十之八九的事。 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這次房子遭法拍的當事人,是多次高調炫富的「帝寶貴婦」,當初以一坪約二百四十萬元的價格入主此處,但現在負債比太高,若要還清債務,必須以每坪三百五十萬元售出,遠超市場行情,不可能成交,故選擇直接流入法拍階段。 業者表示,按正常程序,房子從查封到估價,至少要半年時間才會正式對外法拍,估計最快明年上半年,這三戶帝寶法拍屋就會釋出。 事實上,帝寶遭到法拍並非第一次。大有巴士前大股東林富慧因官司纏身,以名下公司「國際山霖汽車」持有的帝寶被拍出,最後在二○一一年由投資大戶劉媽媽(劉月釵)趁二拍時撿便宜,以每坪近一百九十八萬元得標。 儘管這次帝寶將遭法拍,同樣是屋主淪為「落難王孫」,必須填補財務黑洞的個人問題所致,但業界一致認為,以帝寶在房市動見觀瞻的地位,勢必讓原本就因為政府打房而冷颼颼的行情,雪上加霜。 房地合一再補一刀加劇房市「多殺多」慘況 按慣例,一拍比照市價、二拍打八折,且通常二拍才會有人為了撿便宜而搶標的情況來看,這次帝寶將面臨每坪價格跌破兩百萬元的保衛戰。 「未來豪宅價格的修正幅度,震盪會很大!」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表示,以最新確定的成交案例,力晶前董座黃崇仁以每坪二百零九萬元買下「文華苑」而言,價格看似維持高檔,但與先前成交價(約每坪二百五十萬元)相比,跌幅不可謂不大。 自二○一二年央行步步緊縮豪宅貸款成數,以及財政部針對豪宅進行實價申報查稅(編按:台北市總價七千萬元、新北市六千萬元、外縣市四千萬元以上之屋主若無舉證成本,即課徵售屋所得一五%稅金),無不令買方聞之色變,不願輕易出手。 永慶房產集團研發中心經理黃舒衛指出,房市已走了十年多頭,有能力持有豪宅者,也買得差不多了,如今在豪宅稅、實價查稅上路後,買盤只剩全盛時期的三成;等明年房地合一上路,再補一刀,已無太多富豪想再置產。 儘管豪宅並非一般人所能購買,但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分析,豪宅始終是屋主的比價基準,一旦價格疲軟,拖累周遭房價,久而久之,建商不願高價搶地,房市就無上升動能可言。「帶頭大哥(豪宅)不見了,房市就如同一盤散沙,灰飛煙滅了。」 「一般人的想法是:豪宅跌,房價一定跌。」徐佳馨認為,在豪宅領跌、甚至遭法拍的情況下,市場對價格的信心再度重挫,預估明年不少區域「多殺多」局面將加劇,特別是推案量大、二○一二年高點期間湧入大批投資客的市場,包括新北淡水、桃園青埔。 高端市場大洗牌富麗堂皇不再是主流口味 曾敬德則建議,近期自住客不妨多方看屋、大膽砍價;若想撿便宜,盡量迴避屋主於二○一二到一三年、房市位於高點時買進的物件,因為惜售心態可能相對強,較難如願。 帝寶打入法拍,還有一點值得留意的是,未來買方對豪宅口味可能大幅轉變。黃舒衛認為,未來受青睞的豪宅,不再會是像帝寶這種標榜大坪數、富麗堂皇形態,卻 沒有其他鮮明特色者,而會轉向如「亞太會館」這種綠建築、物流管理更特殊的產品。但這種豪宅更少釋出,這也代表著,未來豪宅市場更容易呈現猶如窒息般的交 易量了。 【延伸閱讀】 豪宅指標帝寶,9個月每坪跌破220萬—帝寶2013、14年每坪單價(交易年/月)2013/7 298.2萬/坪:創實價登錄上路以來,每坪單價最高住宅紀錄2013/8 236.6萬/坪:仍處於相對高檔,因物件為低樓層衝擊價格2014/3 217.7萬/坪:政府打房,每坪首度跌破220萬元 註1:實價登錄上路日期為2012年8月註2:2014年3月為最後一筆交易物件資料來源:內政部不動產交易實價查詢網、台灣房屋智庫整理:張舒婷 |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506/t20150605_750492.htm
从2004年一家经营困难、股权只值数百万元的小企业起步,欧菲光在过去十年间先成为红外截止滤光片领域的龙头,再及时跨越到智能手机等更大的行业,成长为触控屏和摄像头模组等领域的领先企业,其股权价值也经历了过2亿、20亿和200亿元这三级跳。
在这场财富盛宴中,原始股东完全退出,成为旁观者;而中途接盘的大股东蔡荣军则在奋斗10年后,以45.5亿元身家登上2015“新财富500富人榜”的442位。欧菲光的股权价值还能否再上台阶?在这样的盛宴中,我们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值得思考。
在中小板上市的欧菲光(002456),目前主要业务包括智能手机的触控屏与摄像头模组等。其触控屏业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摄像头模组业务也快 速成长,目前处于国内第二。同时其也通过国内外并购获取微机电摄像头和视频压缩与传输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并与国外领先的指纹识别公司合作,共同拓展快速成 长的指纹识别模组业务。
大概因为欧菲光做的是智能手机器件,属于B2B业务,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消费品牌,所以在大众中的知名度并不高。但就财富创造和股权价值提升来说,这家公司绝对值得一提。
在过去十年中,这家公司的股权价值完成了三级跳:从2004年9月的约439万元,迅速提升到2007年6月的约2亿元;再经过三年时间,到 2010年8月上市前,已经接近约22亿元;上市后的四年中继续快速发展,2014年8月增发时,市值已经超过200亿元(以上股权价值均未包括新募集资 金)。其股权价值过2亿、过20亿、过200亿元的三级跳,也成就了陪伴公司的创投、大股东以及相关的合作伙伴等。
在这场财富创造的盛宴中,背后的关键驱动因素有哪些?主要的受益者包括哪些?创投陪伴企业走了多久?谁又与巨额财富擦肩而过?未来欧菲光的股权价值是否还可以更上层楼?这些都值得讨论和思考。
大股东并非企业的创始人
和绝大多数中小板与创业板上市企业不同,欧菲光目前的大股东蔡荣军、蔡高校兄弟并非公司创始人。欧菲光网络于2001年3月成立,由香港迅启和 深圳智雄电子共同创办,分别持股约80%和20%。这家公司最开始的定位是做光纤通讯精密薄膜元器件,不过产品的开发并不顺利,加上当时正值科网股泡沫破 裂,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于是公司原股东邀请蔡荣军来接手企业。蔡荣军当时刚好30岁,在外企柯达工作的几年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行业经验。经过考察,蔡荣军决定把产品方向 转向消费电子产品的精密光电薄膜元器件,并与原股东商量好承包的利润分成。不过,经过两年的发展,公司并未盈利。于是在2004年9月,两家创始股东将公 司股权作价约439万元转让给蔡荣军、蔡高校兄弟。转让价格以蔡荣军承包经营初期公司净资产约821万元为基础,并扣除了长期待摊费用等潜在亏损。两家创 始股东就此完全离场,在后面极速的财富创造故事中成为了旁观者。一声叹息。
陪伴企业价值飞跃的两家创投
经过此后两年的发展,这家公司已经在红外截止滤光片领域有了一些根基和地位,业务也快速发展。2006年10月,其迎来了两家创投,包括深圳创 新投资集团(下称“深圳创新投”)和同创伟业创业投资机构(下称“同创伟业”)。两家公司分别投资1941万元和706万元,持股约11%和4%,入股价 以公司2006年9月底净资产为基础,溢价略超过1倍(107%)。同年10月下旬,同创伟业又受让股东蔡高校的老股约4.06%,作价约222万元。此 时,公司估值约1.5亿元(不计新募集资金)。
到2007年6月,深圳创新投和同创伟业又分别追加投资1039万元和 661万元。公司关联方恒泰安科技也投资约700万元。至此,深圳创新投总投资约2980万元,持股约14.72%,同创伟业投资约1589万元,持股约 9.37%。2010年8月欧菲光上市前,深圳创新投和同创伟业分别持股约1060万股和674.6万股。以招股价30元/股计算,欧菲光上市时的估值已 经达到21.6亿元(未计新募集资金),四年时间深圳创新投和同创伟业所持的股权价值分别为投资额的约10.7倍和12.7倍(表1),年复合成长率超过 了80%,两家创投和它们的投资人应该是相当满意了。
两家创投的股份上市后锁定一年。2011年8月初锁定期满后,两家创投都选择了减持,但节奏明显不同(表2)。
根据欧菲光年报披露的信息,同创伟业在2011年底前就减持了超过90%的持股(其中8月到11月初以平均约20.5元/股的价格减持518万 股,套现约1.06亿元)。如果剩余售股用20.5元/股的价格保守计算,同创伟业最终套现应在2.8亿元以上,实际回报超过17倍。回头去看,欧菲光 2011年下半年的经营情况并不理想。当时其正在建设苏州和南昌基地,收入快速成长,利润明显下滑。加上2011年10月左右,蔡荣军辞任总经理,也有董 事和监事离任,投资人也挺担惊受怕的。
锁定期满后高位退出,锁定利润,顺理成章,属于创投的规定动作,无可厚非。对比而言,深圳创新投的选择就明显不同。
根据欧菲光年报披露的信息,到2011年底,创新投仍持股约5.58%,减持了约一半。剩余的股份在2012年又减持近一半,到2012年底仍 持股约2.97%,这些股份约在2014年上半年才全部减持。此外,在2013年1月和2014年8月,欧菲光非公开增资扩股时,深圳创新投又分别投资约 1.92亿元和2.48亿元认购,继续陪伴公司成长。
2011年8月解禁期满后到2012年5月,深圳创新投共减持了约55%的持股,套现约2.5亿元(价格区间在18-24.8元/股之间,均价 估计约21.3元/股)。根据欧菲光历年股价和售股数,大致估算深圳创新投上市前的老股合计套现约7.7亿元,实际回报约26倍(创新投持股比例降到5% 以下后,后续的减持和价格等信息不再发公告,上述估算供参考)。
深圳创新投在所投资的企业上市后,两次继续增资,这就与大多数创投不同了,属于PIPE类投资(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nterprises,即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上市公司),打破了传统创投主要在企业上市前投资的界限。如果从阶段性结果来看,2013年1月,创新投认购 了520万股,每股价格37元,合计投资约1.92亿元。经过2013年上半年和2014年上半年的两次1:1转增股本,2013年1月的1股,已经是 2014年6月底的4股。以2014年6月30日欧菲光股价21.36元/股计算,一年半时间账面回报约2.3倍,还不包括现金派息,不是相当好的回报 吗?
这就涉及了创投对于成长性企业的定义。欧菲光上市时的规模并不大,2009年全年的收入约3.7亿元,净利润接近6000万元,虽然已经是红外 截止滤光片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但其实还属于中偏小规模的企业。上市前公司已经在智能手机触控屏领域取得突破,上市后的4年中,从红外截止滤光片领域转战 智能手机触控屏,并后来居上,成为全球智能手机触控屏领域的领先企业。公司的收入也从2009年的约3.7亿元,成长为2013年的91亿元,年复合成长 率达到122%;净利润也从2009年的约5100万元(归属母公司股东利润),成长了约11倍,达到2013年的约5.7亿元。这样高速的成长,背后是 智能手机市场的快速发展。在高速发展的行业里,把握住快速成长企业的机遇,不正是属于成长性投资吗?
深圳创新投在欧菲光上市前的2980万元投资,经历年高位减持,估计带来超 过7亿元的利润(表 3)。其2013年1月通过增发追加的约1.92亿元投资,如果仍然持有,目前账面价值超过4.6亿元(目前账面价基于2015年3月6日收市价约 23.19元/股)。深圳创新投在2014年8月通过增发继续追加的约2.48亿元投资,结果会如何?目前还不知道,但可以说有危有机。危主要包括大的产 业环境不如从前,发展明显放缓;触控屏领域有技术路线的演变,由苹果iPhone 5带起的In-Cell等方案,将触控模组内置于显示屏内,使得触控屏厂商面临传统显示屏厂商的冲击,而且,触控屏产业内也有欧菲光这样的薄膜方案和台湾 宸鸿(3673.TPE)等的玻璃方案之间的竞争;摄像头模组虽然快速成长,但核心器件属于外购,业务毛利率低等。机会则包括指纹识别属于新兴成长领域, 欧菲光在指纹识别模组领域结盟世界领先公司,已经建成量产的工厂;而且也通过国内外并购,布局微摄像头和移动视频等领域,后面将详细讨论。
被迫锁定赚大钱的高新投资担保等投资人
在欧菲光的投资案例中,深圳创新投和同创伟业是主角。不过,也有两位配角值得关注。2008年2月,深圳高新投资担保公司及其负责人吴学东,通 过投资恒泰安科技162万元和108万元,间接持有欧菲光0.9%和0.6%股份(这两个小股东也曾在2008年1月以同样金额参股蔡荣军持有的欧菲控 股,不过已经在2009年4月略有溢价退出)。
恒泰安科技属于蔡家兄弟的关联方,曾与两家创投同期入股,因属内部人,曾有历史贡献,入股价较低。
恒泰安科技2006年10月的720万元投资,换取了欧菲光约14.55%的股份,以2010年7月欧菲光上市前21.6亿元的估值计算,约合 3.1亿元,不到4年升值约43倍。在2013年8月三年股票锁定期结束时,恒泰安科技持有股份约为9%。恒泰安科技在禁售期结束后,于2013年9月至 11月期间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了约一半股份,平均价格约为39.7元/股,套现约8.3亿元。持股8年间,升值约230倍,年投资回报率约97%!
深圳高新投资担保及其负责人吴学东也搭上了这一程财富增长的快车。因为是通过欧菲光关联方恒泰安科技间接持股,股份在上市后被迫锁定3年,也就 被逼成为亿万富翁。其2008年2月投资的162万元和108万元,分别占恒泰安科技约6.19%和4.12%的股份。不到6年时间,其市值已经分别达到 约1亿元和约6840万元,减持一半,也落袋了约8560万元现金。此外,还有市值近亿元的股票继续追随公司的财富增长。
假如深创投和同创伟业的持股也同样在上市后锁定三年,按照与恒泰安同样的价格减持,那么两家创投将分别套现16.8亿元和10.7亿元。相比最初的投资额,分别增值约55倍和66倍!看来有时锁定期长一些未必不好,尤其是经历行业和企业快速成长的阶段。
耐心的企业大股东才是大赢家
在这场财富创造的三级跳中,蔡家兄弟才是真正的主角和大赢家。蔡荣军2002年受邀加入公司,2004年9月完成收购。上市前的两次融资,都没 有出让过老股,上市时也没有配售过老股。直到2013年8月股票锁定期结束前,他实际上都只是纸上富贵。欧菲光历年现金派息也不多,显示蔡家兄弟相当有耐 心。而且蔡荣军在其股票三年锁定期到期后,还两次追加锁定期(到2015年8月),一股都没有卖,确实不是一个赚快钱的人。
这种耐心和付出的汗水也有非常好的回报。根据欧菲光招股书披露的信息,蔡荣军在2002到2003年间陆续投入约1666万元(包括2003年 自行筹资以原两家股东名义投入的150万美元设备和400万元现金等),计入2004年10月收购公司时出资约224万元,以及2006年出资103万元 向蔡高校收购约3.1%股份,合计投资约1993万元。上市前通过欧菲控股持有欧菲光约36.4%股份(蔡荣军持有欧菲控股约99%股份),约合7.85 亿元,6年时间约39倍的回报,年回报率约84%。到目前市值接近47亿元,十年内回报约236倍,年回报率约73%。
蔡高校的投资回报也相当不错。根据欧菲光招股书披露的信息,他在2004至2006年间分两次投入共约1100万元(包括2004年10月共同 收购公司时出资约215万元和2006年10月以价值约884万元的设备作价增资)。但2006年10月他就已经通过一系列股份转让,套现约1045万 元。也就是说,在欧菲光上市前,蔡高校所持有的25%股份(价值5.4亿元)基本上是净收益了。蔡高校所持有股份目前市值超过32亿元。根据欧菲光 2014年中报,他所持有的股份也没有减持。在2015年“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上,蔡荣军以45.5亿元身家位列第442位。
表4整理了这场财富盛宴中的主要受益人。看看这张表格,想想我们自己,在这样的财富创造的盛宴中,我们的位置该在哪里?
“工字不出头”,传统谚语有它的道理。不过,以欧菲光为例,不要忽略了蔡先生在财富三级跳之前的积累(类似于不短的助跑),以及三级跳之中的付出和磨炼。就好像《真心英雄》中的一句歌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值得投资者思考的问题
欧菲光股权价值的三级跳和其中参与者的故事,值得思考。
1.企业在发展中的转身和蜕变,大池子养大鱼
欧菲光是一家比较特别的企业,善于转身和后来居上。2006和2007年间,两家创投投资的时候,其刚扭亏为盈不久,所专注的领域也只是红外截 止滤光片这个细分市场。我想两家创投的投资人不会预期到智能手机行业的高速发展(苹果的iPhone在2007年中推出),更不会想到欧菲光后来会成为智 能手机触控屏领域的世界领先企业。
就好像毛毛虫是美丽蝴蝶的过去,蝴蝶是毛毛虫的将来,投资者需要有动态的视野。企业家如果善于把握新的市场机遇,及时调整和转身,飞身一跃,就有机会鲤鱼跳龙门。
红外截止滤光片业务目前在欧菲光的收入中已经微不足道。小池子不能养大鱼。欧菲光2009年收入只有3亿多元时,就已经在这个市场中占有全球约 25%的份额,可见这个细分市场的全球容量不过10亿元左右。在初期这个小市场可以供企业成长,大企业不愿意涉足。不过,企业站稳脚跟之后,要再有大发 展,就必须要寻找更大的市场,就好像欧菲光抓住了智能手机触控屏领域的大机遇。当年在红外截止滤光片领域位居第二的浙江水晶光电 (002273),2013年收入约6.3亿元,已经不可与欧菲光同日而语。
2.持续把握成长企业的发展和投资机遇
如前所述,两家创投在股票锁定期满后的选择很不相同。同创伟业很快减持完股票,套现获利离开。而深圳创新投则在减持一半股票后,其余持股陆续逐年减持,而且还分别在2013年初和2014年8月继续投入1.5亿和2.5亿元,参与企业上市后的扩股募资。
像欧菲光这样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和有很强执行力的企业,发展其实是一波一波的。上市前的发展,奠定了公司在红外截止滤光片细分市场的领导地位,并 在触控屏领域有了积累;上市后有了资金等支持,加之携手触控IC领域的敦泰科技等公司,抓住了国内智能手机快速发展的机遇,4年就成为手机触控屏领域的全 球领先公司;2013年开始,又在摄像头模组发力,2014年上半年摄像头模组的收入已经超过11亿元,是上一年同期收入的十倍(虽然利润率不 高);2014年底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指纹模组制造工厂,携手瑞典的指纹识别领先公司Fingerprint Cards等,进军快速成长的指纹识别模组市场。按照欧菲光过往的纪录,要成为这个领域的世界领先公司,可能不需要很长时间。
如果创投只是参与企业上市前的发展阶段(更不用说做Pre-IPO,赚些快钱的那些聪明人),获利终究有限,就好像上市前投资腾讯的IDG等 VC。通过企业上市后的增发等机会,把握企业持续成长的机会,继续投资在自己已经熟悉的行业和企业及企业家,不是更合理的逻辑吗?何况国内企业上市要经历 审批排队等重重关卡,何必一定去挤那条独木桥呢?
3.被迫锁定与被迫赚大钱
就好像这个案例中恒泰安科技的股东,也包括高新担保这两个小股东。知风险,但不畏风险,难。欧菲光2011年的经营状况和管理层变动,很像一家 上市后业绩就变脸的新上市企业。在锁定期长达三年的这群股东中,相信有的是不畏风险(如大股东蔡荣军等),有的可能就属于被迫锁定,被迫与企业共同经历三 年中的起落,但最后也被迫赚大钱。投资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啊。看来不仅是对企业和企业家不能看得太死(就好像欧菲光从前不赚钱,以及曾经专注在红外截止滤光 片领域),对于退出等安排也需要两方面看待,快速离场未必就好,多锁定几年未必就不好。当然,实际操作中,创投也面临自身基金存续时间的限制。
4.企业困难阶段的选择:不一定要完全离开
就好像欧菲光案例中过早离场的两家原创始股东。如果以小股东的形式存在,既可以是对蔡先生的一个支持,也可以是对未来投资机遇的一个期权。“无心插柳柳成荫”,可以做不是创投的创投。
5.受让老股未必一定不好
创投多数不喜欢受让原股东的老股。因为老股东熟悉企业,如果老股东出让老股,容易给人的感觉是看淡企业的发展前景,准备套现离场。但需要具体情 况具体分析,就好像2006年10月同创伟业受让蔡高校出让的股份,222万元就受让了约4%的股份,相当于1.65元/股。这部分股票在2010年8月 公司上市前已经价值近6000万元,回报很好。
2006年下半年,大股东之一的蔡高校需要200多万元来周转,4年后欧菲光上市时蔡高校身家已经过5亿元,目前持股的市值更高达30多亿元。 公司早期发展过程中,大股东常会经历一些后来不容易想象的困境。这样的例子很多,就好像老恒和酿造(02226.HK)的大股东陈卫忠,2004年收购经 营困难的老恒和时,还需要向朋友借钱200多万元(这位朋友以可转换债的方式投资,2014年公司上市时持股价值超过4亿元)。
如果多结交一些年轻、有潜力的企业家朋友,相识于微时,在对方需要资金等支持时给予帮助,保留债转股的权利,没准几年后成为亿万富翁的就是你。
欧菲光的下一级跳?
欧菲光能不能延续过去十年三级跳的传奇,再给投资人带来惊喜?看来有希望,但不容易。
从行业环境来看,经过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已经很高了,2014年的发展已经明显放缓。触控屏领域竞争激烈,几家欢喜几家愁, 如触控屏领域的台湾领先公司胜华科技(Wintek,2384.TPE),本是小米等公司手机触控屏的供应商,2014年下半年已经宣布破产重组。触控屏 领域本身也面临一些重要的技术变革和方案路线选择,有风险。
从欧菲光业务的新增长点摄像头模组来说,其核心器件包括影像传感器和摄像头等,分别由美国豪威科技 (OmniVision,OVTI.NSDQ)和台湾大立光电(3008.TPE)等公司供应。单纯做组装业务,毛利率只有10%左右。而且这一行业的进 入门槛相对较低,产能在快速扩张。虽然高端摄像头模组相对短缺,但不掌握核心器件能力,前景难言乐观。欧菲光2014年投资约3950万美元,收购美国 Tessera公司(TSRA.NSDQ)全资子公司DOC公司的微机电摄像头等技术(MEMS摄像头),大概正有弯道超车的想法(传统光学镜头领域,大 立光电等已经是绝对优势)。不过,估计这笔投资不容易在短时间转化为商业效益。
在指纹识别模组领域,公司结盟了瑞典的指纹识别领先公司FPC(Fingerprin Cards)等,并已经在2014年底建成亚洲最大的指纹识别模组公司。由苹果iPhone带动起了手机指纹识别的热潮,华为最新的手机也加入了指纹识别 功能,用的就是FPC公司的技术。这家公司有技术,但量产能力估计欠缺,与欧菲光正好互补。之前欧菲光在发展触控屏业务时,就曾经同台湾领先的触控芯片公 司敦泰科技合作,互相成就。看起来欧菲光有希望继续复制这种合作模式。
2014年中,欧菲光也收购了国内视频压缩和传输等领域的领先公司融创科技,投资8亿元,进军移动视频领域。不过具体怎么转化成商业效益,还不大清楚。
欧菲光目前在资金层面还算充足,尤其是2014年8月刚通过增发,募集了约20亿元。但公司在2014年6月底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约75% (公司现金约23.4亿元,短期借款约32亿元,另有长期借款约8.4亿元,3年期债券约8.9亿元)。欧菲光又持续扩大产能,资本开支很大,2013和 2012年的自由现金流分别为负11.4亿元和负6.8亿元,靠融资解决资金需求。而且,2014年上半年欧菲光的收入虽然是上一年同期的约2.5倍,但 经营现金流为约负10亿元,有隐忧。如果后面资本市场形势逆转,再融资困难,而银行因经营环境转差(如房地产泡沫破裂),受制于自身经营的困难,需要企业 还钱等,难保胜华科技被内地银行追债的悲剧不会在欧菲光身上重演。其他风险还包括欧菲光是否可以继续保持客户的大单(胜华科技一直是苹果iPhone触控 屏供应商,直到iPhone5出现重大设计变化,采用In-Cell方案,在显示屏内嵌触控功能,丢掉了苹果的大单),以及欧菲光的客户(主要是国内品 牌)是否可以在智能手机大战中获胜。如果客户落败,也难免会殃及欧菲光等器件供应商。
有危有机,祝福欧菲光。估计即使业务发展理想,其市值翻倍还有可能。但相信像过去十年那样,每三四年股权价值就翻十倍的盛景,已经成为历史。公司的基数大了,行业高速发展的阶段,也告一段落了。
十年磨一剑。前面几年是积累。之后几年是助跑,持续努力五年,应该就可以初步见到成绩了。再努力五年,应该有所小成了。在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持 续努力,会逐渐看到大众看不到的机会,不一定都要去捕捉黄金、地产、电子商务等大家都看得到的机会。“财富可能只是持续专注和付出的副产品”,向下扎根, 向上结果。祝福大家。
我们看到自己相关领域未来三到五年的机会了吗?我们在为这个机会做实际的努力了吗?我们抓住这个机会了吗?我们抓牢了吗?
那些成就了你的,到最後也能毀滅你。
34個漲停後,今年3月下旬上市的暴風科技(300431.SZ)從最高的每股327.01元重挫至144.6元,在連續戲劇般的暴漲暴跌背後,在這一幕戲劇般的暴漲暴跌中誰扮演了主角?剛剛出爐的中報數據揭開了這一謎底:截至今年上半年,共有32家公募基金和3家券商集合理財合計持有暴風科技633.43萬股,持倉市值約為19.5億元。不難看到,在二季度的這波行情中,重倉的公募基金成為最大的贏家,在一些基金公司中也出現了抱團持倉的現象。
7月13日複牌後,暴風科技5個交易日連續跌停,窄幅震蕩幾日後繼續2個跌停。一位在二季度將暴風科技作為重倉股的基金經理稱,目前並不看好這一品種。不過,還有一些基金經理曾試圖在股價狂跌時試圖護盤,但無奈頹勢已成,放棄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上漲1760%的背後推手
3月24日上市的暴風科技趕上了好時候。其時行情如火如荼,加之屬於“互聯網+”熱門題材,暴風科技創下連續29個漲停後接著5個漲停板的記錄,中間打開漲停板的那一日,暴風的漲幅是5.89%。
統計顯示,上市至今暴風科技登上龍虎榜的次數為41次,其中4月份有7次,5月份有18次,6月份有4次,7月至今有9次。
4月29日,通過營業部買入暴風科技2.97億元,到6月8日,買入金額均在1億元以上,最高時合計買入金額達到10.3億元,當日龍虎榜上買入金額排名前五中有4個席位均是機構席位,6月10日同樣如此。
本報記者也註意到,在5月13日之前的19次龍虎榜上,通過營業部的凈買入均為正,凈買入最高出現在5月4日,當日凈買入金額為2.84億元。
機構對暴風科技的“圍獵”從二季度正式開始。
截至一季度末,暴風科技中投資者的機構包括社保基金、工商銀行、華泰與華福證券以及10余家基金公司,他們也是為數不多的有幸中簽者。
到了二季度,這些機構股東幾乎全部撤出,新的機構投資者入場。這一次,機構投資者的持股量從36萬股激增至633萬股,占流通股比例也從1.2%增加至21.11%。
顯然,公募在二季度成為暴風科技1757.25%漲幅的一大重要推力。
據統計,二季度中包括博時、廣發、泰達宏利等至少19家公募的32只基金對暴風科技展開追逐,其中廣發的三只基金合計持股約131萬股,博時的兩只產品合計持股約84.7萬股,農銀匯理持有63.5萬股,泰達宏利價值優化成長也持有66.5萬股。
對同一家上市公司的偏好反應在基金公司中,就是一些公募旗下的數只產品、不同基金經理對同一個品種達成了同樣的認可——集中且大量地持有,這在暴風科技中也有較為充分的體現。
例如,民生加銀的6只產品均持有暴風科技,合計持股為43.2萬股。旗下的民生加銀優選持有的暴風科技占基金凈值比例是4.99%,其在6月11日達到基金凈值最高的1.789後,在這輪的系統性暴跌中凈值也跌破了1。
“寵兒”遭棄
風雲突變,二季度的“寵兒”暴風科技在最近的一個月卻成了機構眼中的雞肋。
7月13日暴風科技複牌,開盤毫無懸念的趴在了跌停板。從當日的龍虎榜可以看到,前五大賣出席位中,前面四個席位均是機構專用。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7月14日和7月20日,公募等買方機構從此前的多頭轉眼間變為了空頭。
7月13日以來,暴風科技9次登上龍虎榜,通過營業部的凈買入金額均為負,凈賣出最大發生在20日,當日凈賣出金額為3.05億元。
不過,同樣有一些機構試圖力挽於狂瀾,試圖護盤止跌。暴跌開始後,龍虎榜顯示買入金額榜上機構席位出現了5次,但護盤力度不大,這五次買入金額合計大約為1.1億元。
13日,招商證券出了一份研報表示暴風科技目標價看到400-430元,理由是上市公司與深圳手勢科技有限公司達成投資意向,將通過增資5100萬元獲得“手勢科技”新設立公司的51%股權,正式介入互聯網演藝平臺運營領域,此外半年度擬每10股轉增12股。
然而這番公告並沒有作用,腰斬的股價也給招商一記悶棍。14個交易日來,暴風科技市值損失高達195.5億元,按照29日的收盤價,意味著暴風又回到了5月5日連續29日個漲停的時候。不過問題是,在不確定的市場行情中,暴風能否再回到300多元?
這恐怕也是基金經理的擔憂。若放在正常行情下,很難想象,基金經理對同一個品種的偏好程度會在短短的時間內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現在不怎麽看好暴風,上半年牛市的時候有機會,現在趨勢不明朗,表現也就很一般。”北京一家排名前三分之一公募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日報》稱。該基金經理管理的一只產品的二季報顯示,暴風科技是其第一重倉股。
在今年5月中旬時,也有一位80後基金經理推薦了暴風科技,當時暴風的市值約為300億,他當時認為看到1000億沒有問題。
但兩個月後,他的觀點也發生了180度的逆轉。29日下午,記者問他是否保留兩個月前的觀點時,他堅決地予以了否定。
“暴風科技不推薦,因為它已經不適合現在的市場風格了。你看今天就沒有漲。我覺得其他品種的機會會更大。暴風的問題主要是股價太高了,估值也(高的)沒法看。5月份的觀點和現在不一樣,因為市場也大不一樣。”該80後基金經理說。
|
||||||
不受上緯股價下挫影響,董事長蔡朝陽近來反而滿面春風,一掃過去愁容。原來,困擾他兩年之久的離岸風力發電場貸款問題,終獲得決,多家銀行聯貸二二六億元拍板定案,七月起分批撥款。 「謝謝《今周刊》報導,銀行高抬貴手了!」蔡朝陽看到本刊記者,高興地報好消息。 蔡朝陽從生產巨型風扇所需的複合材料,進而變身為支持政府發展綠能的風電開發商,光是標案、選址、環評、與漁民協調,到和政府簽約成為首位拓荒示範業者,這段路就走了五年。 去年底,蔡朝陽接受本刊專訪,提到他在苗栗後龍外海的風力發電,因政府不願背書,「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拿不到貸款。彼時,他一個頭兩個大。「後來,政 府和國泰世華、玉山、第一銀行同我談了數次,不再堅持實體抵押擔保或砍碼少貸,只要上緯母公司背書擔保,就能聯貸給我。」蔡朝陽說。 「再給妳一張新名片。」猛一看,看不出差別。蔡朝陽露出兩個招牌大酒窩笑道:「我終於打上『上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頭銜了。」新公司終於確定走得下去,首期資本額六億元入戶,蔡朝陽說,第一期兩支示範風電機組的建立,也就近在眼前了。
(林麗娟) |
今天,互聯網被兩件事情刷屏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進行國事訪問,舉辦中美互聯網論壇;真格基金舉行真格論壇,著名天使投資人徐小平召集他所投資的年輕創業者齊聚一堂。
到場的有帥哥聚美優品創始人陳歐,他僅用4年零2個月時間,就創造出一家市值超30億美元的公司,讓徐小平獲取超過600倍、2.4億美元的回報;有中國最大的知識社區平臺創始人周源;有中國最懂女性的“大姨媽”的移動APP平臺大姨嗎創始人柴可……無疑這些傑出的創業者都在為真格基金和徐小平捧場。
從2011年開始真正做真格基金,徐小平的天使投資生涯也經歷了4個年頭。據真格基金CEO方愛之說,真格投資的天使項目有近80%比例進入A輪,40%進入B輪,這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筆者拿到一份真格基金4年來投資項目列表,有200多家,仔細分析後可明顯發現真格基金近4年來投資風格的變化脈絡。
2011年,徐小平和親密戰友王強創建真格基金剛進入天使投資領域,從最熟悉的教育領域進行投資,算上2010年,真格公開披露的項目有25家,教育就占了10家。51無憂英語和一起作業網後續都成為真格旗下的明星項目。
2012年開始,真格投資了大量電商、本地生活服務類移動產品,這些項目一方面是熱門大趨勢,另一方面也容易讓真格團隊看得懂,比如大姨嗎、美餐、優曼家紡、搖搖招車等。這些項目有成有敗,比如大姨嗎就很好,而搖搖招車就在打車軟件大戰中徹底消失了。
2013年開始,真格開始加速在企業級服務項目上的投資腳步,比如萬維思源、廈門神鷹等。其中不乏一些具備較高技術含量的創新項目,其實真格兩個創始人徐小平和王強在不同場合都提到,他們雖然是文科生,但一直期待能投那些非常牛的技術型初創公司。這倒是非常有意思,也許正如徐小平說,看不懂的項目才更覺得牛X?
從格靈深瞳(深度視覺監控)開始,真格之後陸續投了地平線機器人、青藤雲安全(自適應雲安全平臺)、億航(無人機)等,這些項目都是有較高的技術創新含量,可解決一個巨大剛性的難題,同時也獲得很高的投資溢價。
以格靈深瞳為例,這家高科技公司致力於通過人工智能和識別技術讓計算機可以“讀懂”真實世界,在2013年4月就獲得真格基金數百萬元天使投資,2014年就獲得紅杉資本數千萬美元的A輪投資。公司創始人趙勇博士是前Google研究院高級研究員,GoogleGlass團隊核心成員之一。徐小平對其未來的估值是5000億美元。
另一家地平線機器人由原百度深度學習研究院負責人余凱創建,項目是生產機器人專用大腦芯片,一旦成功,價值相當於機器人時代的Intel和高通。
億航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專註於無人機的科技公司,2014年1月獲得真格、樂搏資本數百萬元投資,2014年12月獲得紀源資本1000萬美元A輪投資,2015年8月獲得金浦投資4200萬美元投資,估值比公司成立之初漲了100倍。
真格還投資了青藤雲安全,這也是一家技術實力極強的公司。其創始人張福是國內少有的同時具備互聯網企業研發和安全攻防經驗的技術專家,還網羅了風寧等一批網絡安全技術牛人加盟。他們的產品青藤自適應安全平臺在概念階段就獲得了徐小平領投的650萬元天使投資。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代,越來越多的企業互聯網化並進行雲遷移,產業需要一款“面向互聯網企業需求打造的安全產品”,幫助企業防護線上核心資產,不然,中國“大眾創業”產生大量創新互聯網業務的同時,也會埋下大量有可能帶來隱私暴露等網絡安全問題的“定時炸彈”。這正是青藤的巨大市場空間。據知名調研機構Gartner預測,2015年全球安全開支將達754億美元,這是一個大藍海。
其實,真格基金在理性地進化,但真格基金的靈魂人物徐小平,從人的角度看,其投資風格並沒有太明顯的改變,還是那麽感性。
徐小平喜歡投聰明的年輕人,“把徐老師一忽悠,他頭一熱就投了。但如果誰能讓我頭一熱就投了,這個人也必定有一定的能力。”徐小平不忌諱別人這樣評價他的投資風格。我們看到,無論是陳歐,還是柴可、張福,都是非常聰明的年輕人。
今天,徐小平還發表了“致未來的中國青年領袖”的演講,用充滿了詩意和深情的語言回顧了自己的創業歷程,我想,願意跟徐老師一起感動的創業者,都應該找徐老師聊一聊,說不定他一激動就投了你呢?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盧旭成,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關鍵能力 *對數字與產業有感 *化繁為簡 *跨部門協調 *企畫定位準 *談判溝通好 *數理邏輯強 *優化網站流程設計 *當使用者與程式工程師之間的橋樑 *什麼產品都能賣 *使用者經驗研究能力:進階者能負責較複雜的大型網站建置或改版 *精算成本,使廣告效益最佳化 *夠敏感,能搭時事趨勢去行銷 *說出商品的故事,打動消費者 *從報表中發現問題,進一步預測趨勢 *具備跟人打交道的溫暖特質 *反應敏捷,化危機為商機 *思緒清楚 *體力要好 *高階者能優化倉儲流程、掌控安全庫存 ●平常我們都在做什麼? 1.閱讀各部門報表如業績分析、廣告導流、客服、倉儲等2.即時做決策,「喬」各部門出資源3.環節中「抓漏」,提升整體績效1.與供應商「交關」談判,找出適合網站定位的商品陣容2.上網、上街到處「逛」,掌握潮流3.靈活管理價格、組合商品促進銷售 1.即時修正系統問題,網站不卡卡,瀏覽體驗更有效率 2.確保綱站與第三方金流、物流服務串接時流程順暢 1.看到不同商品,立刻提出讓消費者一眼就愛上的設計方案 2.分析各類綱頁設計、規畫閱讀動線,能駕馭多種風格,增加點閱率 1.研究去哪裡下廣告、 怎麼把人帶進來,用最能打動他們的話,把流量轉換為成交量 2.檢視廣告成效,根據經驗值調整廣告素材或溝通媒體規畫貼文內容,讓網友覺得我是「自己人」 1.看數字找黃金,協助行銷人員找到投資廣告的最佳方案 2.製作各種報表,從中抓出消費者樣貌,並預測下個熱門商品 1.為消費者介紹產品、查詢訂單,回應出貨進度 2.安撫消費者情緒, 缺貨時能推薦替代商品,創造新生意1.進貨、理貨及出貨是必備作業2.電商是速度戰爭,能聰明調節流程,讓產品準時出貨才高竿 ●學經歷背景 *科系:不拘 *要有零售相關經驗 *科系:不拘 *做過採購、業務尤佳 *科系:資訊相關開發ioS/Android App尤佳*科系:數位藝術、商業設計、視覺傳達、傳播相關 *具基礎商業攝影能力尤佳*科系:行銷、傳播較佳 做過媒體採購尤佳 *科系:行銷、傳播較佳 *科系:經濟、統計、企管、行銷 *受過數字分析技巧訓練 *科系:不拘做過電話行銷尤佳*科系:不拘做過倉管尤佳 ●軟體技能:無 ●軟體技能:Excel ●軟體技能:Facebook、Google等廣告投放系統 ●軟體技能:會Photoshop尤佳SQL語法、雲端運算平 ●軟體技能:台Hadoop、分析工具Google Analytics等 ●軟體技能:無 ●軟體技能:無 ●軟體技能:Javascript(專精)Ruby/Python/Node js/Java/PHP等●軟體技能:Photoshop(專精) 、Illustrator等,語法HTML、 CSS(包括RWD)等 賣料來源:方城市行銷執行長蔡瑞音及視覺設計師古明林、安布思沛行銷董事總經理蔡歪麗、幸運數碼科技執行長林聖傑、商線科技、雅虎奇摩電子商務事業群商品設計部資深經理金晧天、富邦媒體科技總經理特助林川程、聖洋科技營運副總陳瑞絃、寶徠國際行銷企畫經理陳修德等。 (以上按公司筆畫排列) |
從電視誕生開始,就有很多人預言廣播的“末日”就要到了。但直到今天,連電視都已經步入衰落期,而廣播依然還是我們生活中,特別是開車的朋友不能缺少的夥伴。進入網絡時代,廣播也開始面臨轉型,從新的平臺和形式出發,我們身邊出現了像喜馬拉雅、蜻蜓FM這樣新的廣播流媒體。
在美國,這股潮流也越來越勁。這樣的新媒體到底如何玩?筆者帶著這樣的問題走訪了前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節目制片人Alex Blumberg,他創辦了一家新媒體播客(Podcast)公司Gimlet。
2014年夏天,Alex毅然離開了與之相伴15年的百萬廣播粉絲,創建Gimlet,幾乎同時推出了記錄自己創業過程的全新廣播節目“StartUp”(《創業》),一炮走紅。短短幾個月,Gimlet訂閱量過百萬,博客排行榜上躋身前十。Gimlet還被《Fast Company》評選為全球十大新媒體公司之一。
Alex告訴我,他離開NPR的心情是不舍的,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因為廣播載體的變化,讓他看到了強大的契機和更大的靈活度,可以做一些在傳統媒體不能做的事。但是,他並不認為傳統媒體即將沒落,“人們預測廣播會死,這個說法已經有50年了,但有一些特定的事情,廣播能做得更好,比如直播報道,這些都是播客節目做不到的。”鳳凰FM總裁呂靖也有類似觀點,他同樣認為傳統廣播並不會被完全取代,在中國最火的路況播報就是廣播市場很大的一塊,而且體驗一直非常好。
不可否認,新媒體在這場較量當中的優勢也是非常明顯的。第一,新媒體具有時間和內容的靈活性,不受有限的平臺資源和時段的限制;第二,人才和內容的極大豐富給新媒體帶來了更好的競爭機制。新媒體平臺本身的門檻比較低,有才能的人都能展示自己的天賦,有好的創意就能脫穎而出。而這些優點也讓播客在美國人中加速發展,根據Pew Research的數據,1/3的美國人聽過播客,經常性聽眾達到2008年時的兩倍。
說到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區別,Alex認為,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內容為王”。他給出了自己對於好內容的定義。“第一,真誠、真實性,當人們真摯地表達感情時,你是能聽出來的,你能在一定程度上將真誠賦予播客之中;第二,陪伴感,當你在聽播客的時候,播客上的人會讓你感覺他們是你的朋友。”
中國的新媒體行業也是越來越火,大家最愛談的一個話題是新媒體如何掙錢。美國的播客圈也有著同樣的疑惑,Alex在融資時一開始四處碰壁,投資人也是對於他們的經營能力和發展速度存在疑問。而抱著“好內容不缺買單人”的信念,Alex也在節目盈利模式上,有了很多嘗試,首先就是革新廣告。我們平時看節目、聽廣播,最反感的就是其中插播的廣告。然而,Alex通過紀錄片的形式,把廣告和節目內容真實融為一體,通過一些和投廣告公司的有趣對話,用直白、實誠的廣告形式,反倒贏得聽眾的支持,自然讓節目和贊助方真正做到雙贏。
除了贊助外,擁有200萬粉絲的Gimlet,還在今年7月正式開通會員制。在免費節目外,提供給付費會員更多額外資訊及幕後資料。Alex認為,對於媒體公司,盈利模式很多,但粉絲、聽眾是必須要抓住的一塊。所以,他專註做為會員提供付費內容這個項目。事實證明,很大一部分聽眾願意為此買單,為能收聽更多的內容而付費。
現在的Alex已經開始淡出錄音棚。過去的一年里,他花更多力量選出新人,推出新節目,自己則更願意做一個策劃人,不斷嘗試新的想法,推出新的節目。無論如何,他對內容的執著還會一直堅持下去。
作者簡介
陳一佳,80後著名雙語主持人和財經評論員、路透社北美地區唯一華人女主播,紐約三橙傳媒創始人兼 CEO,《創業美國》制片人和主持人。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陳一佳,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