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海動保組織係騙局假意收養私下賣狗

1 : GS(14)@2016-12-07 08:00:54

所謂「最大寵物救助組織」竟是一個利用愛心的大騙局!在動保人士的圈子裏,「上海寵物救助領養網」一直很有名氣,但它被揭常年打着免費收養流浪動物的旗號,進行詐騙和非法販賣,不僅送養、領養兩邊收錢,送養的寵物更是來歷不明。有愛心人士給贊助費領養的狗狗,多數7天內就出現嘔吐、咳嗽、便血等問題,甚至死亡。上海《澎湃新聞網》記者近日明查暗訪,以領養寵物為藉口去到該組織對外公佈的地點——海寧路1403號。對方把記者帶到1399號金城大廈6樓612房間,該組織人員稱用假地址,是為了「防止被其他寵物機構黑」。入屋後,記者發現屋內有6、7個狗籠,裏面裝的都是一兩個月大的狗BB,看上去一臉病樣。而地上的狗箱,看起來是愛心人士送來的流浪狗。記者表示希望能夠領養一隻拉布拉多,負責人表示沒有拉布拉多流浪犬可供收養,但可以購買幼犬,但需要2,000元左右(人民幣.下同)。見記者猶豫,負責人便開始游說:「外面寵物商店一條純種狗都要5,000至8,000,我們這裏只要2,000,而且是純種狗。」但其實拉布拉多幼犬在當地的市場價不到2,000元,被問及為何狗籠內的幼犬看起來有點病怏怏,有否打過疫苗,對方表示所有狗狗都已注射過一至兩次疫苗,不會有病狗,且七天包退換。再問起是否可以收養其他品種流浪狗時,對方則表示可以收養,但會根據狗的具體情況,收取一定費用,「我們郊區有基地,有些是單獨送到人家家裏,照顧下,但是要給人家錢,就是這個道理」。上海澎湃新聞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07/1985784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602

再揭流行騙局真面目假CEO年呃15億 踢爆「國際巨星」愛情陷阱

1 : GS(14)@2017-01-02 14:21:11

2016-12-28 EW
負責統籌各類流行騙案相關偵緝、情報分析、制定打擊策略等的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拆解七大騙局當中的電話、物業及財務中介騙案後,另外兩位反騙專家,繼續揭開其餘四類流行騙局的真面目。

網絡情緣、CEO電郵、勒索軟件及投資騙案的最新犯案手法,騙徒只要扮鬼扮馬,透過不同的網絡渠道尋找目標,完全不用現真身,便可隔空向上釣者騙財。

近期最多騙徒設下「國際巨星」及「反恐美軍」的愛情陷阱,專向高學歷高收入的剩女大發冧功奪取芳心,將對方變成「提款機」;也有不少騙徒偽冒CEO,向目標公司的會計部發幾個電郵,一年合計便呃到十五億元;而專門設計一些「低風險、高回報」投資機會的騙徒,亦動輒騙得數以億計巨款。

網絡情緣騙案

今年首十個月,警方接獲九十宗網絡情緣舉報個案,涉款七千三百多萬港元,較去年同期的四十二宗上升逾一倍。受害者年齡介乎二十五至七十三歲,當中以女性為主,不過也有五人是男性,而去年則只有一名男子被騙。

專責網絡情緣騙案的總督察許綺惠分析,騙徒多數以「放長線釣大魚」手法,先在社交網尋找目標,然後按其留在網絡世界的「數碼腳印」,掌握對方的出身、工作、家庭及喜好等,便會模擬一個相信目標會落嗒的人物角色,再向其發出交友邀請。

「大部分騙徒都會扮成從商或是專業人士的白人男子,向答應交友的事主施展冧功博取歡心,他們會花時間與事主煲電話粥,不斷讚她貌美,正是自己夢中情人,不久更會提出想結婚,直至穩奪芳心,便開始以各種藉口索取金錢,最常訛稱在外地做買賣時,貨品遭當地海關拘查,或是惹上官非、意外之類,要求事主匯錢給他解決難題。」許綺惠說。

不過許綺惠表示,近期騙徒犯案手法有轉變,他們在編造的故事加入國際及時事元素,假扮是國際巨星,又或是派駐敘利亞的反ISIS美軍,與事主發展網絡情緣。

據悉,有不同個案顯示,她們在社交網結織疑似是國際級的荷李活巨星,「巨星」表示渴望與平凡女子拍拖,但過去的女子都因不能公開其女友身份而捨他而去,希望這次跟女事主能開花結果。當女事主被冧得失魂落魄後,「巨星」便會經常以各種不便現身的藉口,向女事主借錢,直至女方無錢畀或覺得有問題,「巨星」就會乘機反臉並從此消失。

至於美軍的故事有兩個版本,第一個是「美軍」聲稱在敘利亞進行反ISIS行動期間,意外搜出數百萬元美金巨款,擔心是ISIS用作發動恐怖襲擊之用,故決定將巨款交由海外的朋友保管。但匯款必須先繳手續費才行,而「美軍」因身份問題不便現身參與匯款,遂要求「女友」代辦。據悉,其中有受害者曾八次協助匯款,合共損失二百七十萬元。

假美軍求女友助退役

另一版本是假美軍向「女友」訴苦,表示上司突然要求他繼續留守敘利亞一段長時間,使兩人婚期要無限期押後,當女方感到焦急時,假美軍便透露,可嘗試用錢收買上司,換取即時退役,但恐直接匯款給對方會被查出,要求「女友」先代付。

警方早前聯同馬來西亞及尼日利亞執法部門,採取代號「箭網」行動,瓦解一個跨國網絡情緣騙案集團,拘捕十四人,其中三十六歲的尼日利亞男子及四十六歲的馬來西亞女子,相信為集團首腦,其餘十二人分別來自尼日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塞拉利昂。騙徒正是以白人照片假扮歐美跨國公司管理層或駐外軍人,在社交網站尋找目標,而涉案的八十六名受害人,七十三名是港人、十三名是馬來西亞人。

許綺惠說,騙徒主要以英語跟目標溝通,故上釣者多是高學歷及高收入的單身中年女性,她們被社會標籤為「剩女」,有很想結婚的心理壓力。騙徒正正捉住她們這些弱點乘虛而入。

為免誤墮網絡情緣騙局,許綺惠認為,應減少在網絡世界公開太多個人資料;不要用同一戶口資料,在不同的網站留言或貼圖等遺下太多「數碼腳印」;即使要在網上分享生活點滴及相片,也要設立私隱管制,只限認識的朋友可以看到,減低資料被騙徒利用。

CEO電郵騙案

根據警方統計數字,今年十月共有七百二十多宗涉及商業層面的電郵騙案,涉及金額高達十五億五千多萬元,為七大騙局中騙款最多。

同時負責CEO電郵騙案的許綺惠表示,騙徒會先鎖定一些目標公司,並按其公司電郵地址,偽冒一個擬似是該些公司高層的電郵名稱,然後將已植入釣魚程式的電郵發給公司職員。

只要有職員誤信電郵是高層傳來,並打開及點擊附件查閱,就等如為騙徒打開公司大門,令騙徒可入侵該公司的電腦系統,套取公司CEO或決策者的電腦及電郵密碼,然後輕易獲得公司業務上的機密資料,並廿四小時監察公司內部溝通方法及慣用的匯款程序等。

許綺惠說:「騙徒捉住員工多數有畏懼高層的心理,便會模仿CEO行文語氣,向財務部職員發電郵時再加入急件等字眼,指公司須緊急匯款,令職員不虞有詐,急急按指示行事。」

跨國公司被騙四億

由於騙徒專門揀選一些習慣做國際性買賣或投資的公司作為埋手目標,故每次騙款金額亦相當大。曾有一間跨國財務公司便曾中招,被假扮的CEO向會計部發出指令,聲稱公司正進行秘密的大型併購計劃,急需調動四億元款項,由於計劃須保密,接獲指令的職員便馬上秘密地匯出四億港元,令公司損失慘重。

許綺惠認為,做生意的公司,只要加強公司電腦保安系統,提醒職員不要亂開來歷不明的電郵,以及凡涉及金錢交易的電郵或即時通訊指令,只要使用其他方法,如直接打手機,甚至當面找發出指令者,核實相關指令,便會讓騙徒無所遁形。

假CEO呃錢三部曲

1 騙徒向目標公司職員發放釣魚電郵,只要有人開啟電郵便會中招,即可入侵公司電腦系統套取CEO的電郵密碼及搜集公司機密資料。

2 騙徒假扮CEO,用電郵指令會計部支付款項到指定戶口。

3 會計部職員按「CEO」指示透過銀行過數,騙徒便成功呃錢到手。

勒索軟件騙案

截至今年十月,警方接獲電腦勒索軟件的舉報只有五十六宗,涉款約七十萬元。不過根據香港保安事故協調中心,同期接到二百七十八宗投訴,是報警人數的五倍,可見這類騙案大多數受害人都不報警。

許綺惠指由於案件一般涉款數百至數千元不等,因金額不大,故被騙人士寧願付錢解決問題了事,卻低估了這類罪行的嚴重性。

她續說:「騙徒的攻擊手法是利用帶有惡意檔案的釣魚電郵,或入侵有保安漏洞的網站;或在網站附上帶有惡意軟件的橫額廣告,誘騙網民打開該些電郵或點擊登入網站後,其電腦的檔案便會換上如「.locky」、「.cerber」及「.crypt」等副檔名,即檔案被加密使其無法開啟,而事主的電腦視窗,同時會彈出要用戶在指定時間內以『比特幣』繳付贖金的畫面,若遲交贖金,金額將會提高,或會將上鎖的資料公開或銷毀。」

檔案備份愈多愈安全

許綺惠呼籲網民,不要點擊任何可疑網站或不明的下載程式,否則「一指錯,滿盤皆勒索」。而為防止被勒索,應替所有電腦檔案作多個備份,並儲存在確保沒有連接互聯網的硬碟內;公司層面的防範做法,只要限制使用者讀取公司資料的權限,即使不幸中伏,亦不會全公司的檔案一次過被加密。

專家分析 上當心理

騙案種類繁多,手法亦層出不窮,令人防不勝防,不過城市大學犯罪學教授黃成榮分析,其實騙徒來來去去都是捉住人們「貪便宜」、「做好人」及「機會到」三大心理來尋找目標,只要做到以下三招,相信騙徒就會知難而退。

便宜莫貪—對來歷不明或誇張不合理的優惠着數,應先問清楚獲得優惠需要付出的條件,再了解相關機構的背景及信譽,不要隨便交出個人資料。

拒做好人—收到不認識人士的求助訊息或交友要求,不應盡信對方的說話,更不要答應其任何要求,即使想做好心幫人,都要謹慎地用其他渠道,先起清對方底細。

計算得失—遇到素未謀面人士提供賺大錢機會,必須先冷靜想一想,對方為何要益陌生人?然後計算一下,交易後中途告吹的話,自己會損失甚麼,便會清楚來者是否騙徒。

投資騙案

今年一至十月,警方共接獲一百一十六宗投資騙案舉報,涉款五億八千多萬元,其中利用社交網找獲目標的個案更有急遽上升之勢,由去年只有七宗,到今年截至十月已至三十九宗,升幅逾五倍,當中涉款一千三百多萬元。

專責投資騙案的高級督察陳國偉剖析這類騙案的犯罪模式,騙徒主要透過純虛構的投資計劃,又或借用真實的投資項目,卻訛稱有特別辦法可獲得超高回報等,提供「低風險、高回報」的罕有搵快錢機會,引人入局。

「騙徒提出的投資種類可謂包羅萬有,有股票、物業、金融、外匯,甚至煤礦或虛擬貨幣都有。為提高像真度,騙徒會開設假網站,甚或在高級商業大廈租地方開空殼公司,並舉辦相關投資講座,令人容易信以為真。」陳國偉說。

「投資初期,騙徒或會提供少許實質回報,吸引受害人繼續加大投資,甚或向他們提供佣金,鼓勵事主協助找來更多『水魚』。當累積騙得一定金額後,騙徒便會趁騙局爆煲前,先行捲款逃走。」陳國偉續稱,近年騙徒的犯案手法已進化到連辦公室及講座都不搞,完全隱身在虛擬世界裏犯案。

假台灣樓花呃十萬

騙徒利用手機的即時訊息程式或社交平台,向事主發放假卡片、偽造的合約、證書或公司文件等,不用現身已成功令人上釣。

騙徒主攻受害人「搵快錢」心理,大部分為在職人士,部分更是專業人士,年齡介乎四十一至六十歲。曾有一名事主陳先生(化名),在手機通訊程式結識了一名自稱是來自台灣的物業代理,並傳來一張名片,表示可替陳在當地以低價買樓花作為投資。

騙徒為吸引陳入局,表示只需支付三萬元訂金便行。待陳上當後,騙徒又以不同理由,向他多次索款,最後更訛稱可替他以二、三百萬元賣出該單位,可是要先繳交當地稅項,於是再向陳索款五萬元,直至該代理失去聯絡始知被騙,損失合共十萬元。

為免騙徒乘虛而入,陳國偉呼籲市民投資前須「做足功課」,如有任何疑問,應向相關監管機構查詢,又提醒市民若明知或質疑有關投資屬騙案,切勿介紹予他人,否則同樣觸犯法例。

「童叟無欺」開心Share

警方早在一四年推出名為「童叟無欺」平台,向公眾傳達防騙意識。面對近年騙徒手法層出不窮,所觸及的範圍亦相當廣泛,警方為強化「童叟無欺」,首先是增設「最流行騙局」排行榜,按實況不定期更新最多市民中招的騙案類別。

防止罪案科則按該些流行騙案,製作了三十多條短片,拆解騙徒犯罪手法,並提供防騙須知,更邀請多位藝人如薛家燕、夏雨等參與演出,令觀眾睇得更投入。

防止罪案科署理高級督察黃錦說:「除了傳統的電視、電台、海報等宣傳渠道外,我們亦將精心炮製的防騙短片,發放到巴士、卡拉OK及醫院等地方播放,並透過港人最常使用的YouTube、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網絡程式讓網民可隨時點擊收看。」幾乎只要有電視屏幕的公眾地方,都會找到「童叟無欺」的蹤影。

另一策略是,將附有防騙短片超連結的防騙短訊,發給警隊二萬多人,讓他們再透過手機社交App,在不同群組「開心 Share」,藉以發揮幾何級宣傳威力。

撰文:李思華、蔡曉楓︱攝影:方少邦、吳艷玲、董立華︱資料:柳河東︱設計:美術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099

紐約華人揭驚天騙局標會被捲走200萬美元

1 : GS(14)@2017-01-19 08:07:59

「跟朋友借錢還要看人臉色,如果借兩、三萬,你借嗎?這麼多錢你不會借的嘛!」談到自己受騙的經歷,馬來西亞移民曾先生懊悔不已。為了借錢、融資方便,在紐約做批發生意的他,加入了東南亞地區盛行的集錢標會,沒想到短短數月時間,自己辛苦打拼來的6萬美元血汗錢(46.8萬港元),遭標會會頭捲款離境!而整個標會上下200多人,損失超過200萬美元(約1,560萬港元)!周二他與其他受害者代表,連同馬來西亞紐約聯誼會在紐約召開記者會,揭開這一驚人騙局。駐紐約記者:王筱辰洋曾先生表示,作為移民,在美國做生意常常要看人臉色,在銀行借錢更是難上加難:「銀行不僅要查你的信用和帳戶記錄,資金到帳速度也慢。但在標會借錢,通常周一開標,周三錢就能進帳。」他進一步解釋說,標會是一種籌錢的方式,每周都會開標:「標會裡的人多多少少都需要用錢,作為一種資金周轉方式,標會會員聚在一起,當周能夠支付最多利息的人中標,他也就能拿走這周標會集資人的所有錢,不僅將會返還本金,也要按照當初承諾的一樣,每周歸還一部份利息給其他會員。」據了解,這種標會普遍以每周每人繳納400至1,000美元不等的集資款,每個會員每周能拿到的利息,平均在60至80美元左右。然而讓人始料未及的是,曾先生參加的標會會頭林志成,竟在收受會員給他的200萬「融資款」後人去樓空,不知去向。談到這裡,曾先生心痛不已:「他做標會也十多年了,起初我們參與很少,但看到他人不錯,也講信用,就上了當了。」曾先生表示,自己跟隨林志成的標會數年時間,期間每次錢都能按時到帳,從未有任何損失,因此彼此之間也建立了信用。由於漸漸熟識,曾先生與其他標會裡的受害者便放鬆了警惕。每次開標時,會內並沒有簽立任何合約,而僅僅憑藉一張記錄人名和款項的表格為證。受騙4萬多美元的張先生說:「後來他走了以後我才發現表格有異常,也是我當時大意了沒有仔細看!」原來,表格中有數十個「會員」都用代號表示,並沒有真實的名字,經核實這些代號都是詐騙者林志成虛構的。「他(林志成)跟我們說別人中標了,我們就都把錢匯給他,結果那些人根本是不存在的!」張先生表示,目前林志成已經捲款逃離美國,不知去向。標會成員曾試圖找紐約警局報案,但由於這是私人行為,並未簽立任何字據,紐約警方表示不予受理。受害者們投訴無門,呼籲林志成盡快出面解決問題,馬來西亞聯誼會會長陳亞漢亦稱:「我們移民到美國是要生活得更好,而不是做騙徒,這讓馬來西亞人的尊嚴何在?」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119/199021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236

FBI突擊華人投資移民5,000萬美元騙局揭3名「紅色通緝犯」已取綠卡

1 : GS(14)@2017-04-08 19:39:48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及國土安全調查局(HSI)周三早上突擊搜查聖蓋博谷兩處民居及一間辦公室,調查一宗華人大規模投資移民(EB-5)項目和金融詐騙案,涉案金額高達5,000萬美元(約3.9億港元),揭發當中已成功為三名中國「百名紅色通緝犯」辦到臨時綠卡!《蘋果》為你直擊FBI調查人員於設立在聖蓋博市希爾頓酒店(Hilton)的涉案公司搜證過程,並剖解箇中來龍去脈。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兩個聯邦機構聯合發出三張搜查令,其中一個是針對在聖蓋博市(San Gabriel)希爾頓酒店的「加州投資移民基金」辦公室。早上11時多,數十名FBI探員在辦公室內搜證,最後檢出30至40箱文件及電腦等資料以進行調查;辦公室周三只有一名員工上班,亦已經協助當局調查。搜查令中披露,調查由2008年開始,目標是「加州投資移民基金」這家公司,涉及郵件詐騙、電匯詐騙、簽證詐騙以及洗黑錢等行為。該基金公司是以投資移民(EB-5)作招徠,吸引海外投資者申請EB-5,而申請EB-5的條件,是每人最少投資50萬美元(約390萬港元)於在美營運不善或全新的商業項目,並為美國製造10個職位。搜查令指出,該基金公司涉嫌雙向詐騙,同時對投資者以及美國政府訛稱,資金是用來發展酒店、零售、地產等項目,但所有項目全屬虛構。該基金沒有投資,反將收來的款項挪用作個人用途,例如在洛杉磯購買過百萬的豪宅。當投資者的投資移民申請被擱置時,基金公司甚至會將款項退回。但即使基金沒有投資在任何商業項目上,還是曾多次成功為投資者取得綠卡。事件中有超過100名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受害,每人最少付了50萬美元(約390萬港元),讓案件涉及金額高達5,000萬美元(約3.9億港元),當中有近1,000萬美元(約7,800萬港元)已退回,當局相信有部份投資者為同謀。搜查令透露,投資者當中不乏中國通緝犯,其中三名更在中國「百名紅色通緝令」榜上有名,包括中國「百名紅色通緝令」名單第13號徐進夫婦。徐進是前湖北省武漢市發改委主任,涉嫌受賄和濫用職權,而他的妻子劉芳亦是第66號通緝犯,為前中國人保湖北分公司副處長,涉嫌受賄;而第三個取得臨時綠卡的通緝犯,目前未有更多詳細資料。他們透過虛假資料及投資項目,成功取得臨時綠卡。搜查令指,徐進的臨時綠卡於2010年發出,至今狀態未明;而劉芳以及另一個通緝犯的臨時綠卡狀態仍然是活躍。基金負責人為加州執業律師陳??(Victoria)以及她父親陳達,當局除了搜查辦公室外,亦搜查了陳??位於埃爾蒙特(El Monte)的住宅及名貴跑車,惟記者到現場時,探員禁止任何拍攝。而當局亦有搜集位於阿卡迪亞市(Arcadia)另一所住宅。
FBI調查專員卡拉瑪(Cathy Kramer)表示,現階段調查仍在進行中,暫時仍未有人被捕或遭檢控,現時正在搜證階段,未有拘捕計劃。話你知:「紅色通緝令」是中國國家中信局針對100名涉嫌犯罪的外逃國家工作人員、重要腐敗案件涉案人等的通緝令,旨在透過國際刑警組織發佈,加大全球追緝力度,名單中大量通緝犯流亡海外,其中美國則是通緝犯的首選之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07/1998293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552

「解凍騙局」專呃老年人

1 : GS(14)@2017-04-28 00:54:24

【話你知】這次鳥巢大會派錢騙局,內地警方指與「解凍民族資產」這個已有數十年歷史的老騙局有關。騙徒會先包裝一個歷史民族秘密資產流落海外故事,通過各種偽造官方文件「佐證」,聲稱國家準備解凍資產分發特定普通民眾。只要交數十上百元「解凍費」,解凍成功後每人便能分得高達百萬元。由於受騙者遍佈全國,專捕捉中老年人心理,令他們易被洗腦,甚至甘心受騙。警方即使大力打擊,每隔數年又會改頭換面捲土重來,近年更善用微信等工具,網絡無遠弗屆下令更多人受騙。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27/200031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539

曾墮包銷騙局輸身家陳佩思感激黑仔幫手接job

1 : GS(14)@2017-04-29 23:24:43

騙徒嘅手法層出不窮,前年著名美國健康產品直銷公司康寶萊,喺香港嘅分公司捲入懷疑詐騙事件,藝人陳佩思亦係受害者之一,佢當時接受訪問話知道事件時,腦海一片空白,之後決定報警,惟警方唔受理,直至有議員幫手。講到佢因事件痛失全副身家幾十萬,仲患上抑鬱,訪問時佢仲激動流淚:「我真係好等錢使!好需要工作。」不過患難見真情,事關佢公開多謝黑仔姜皓文嘅幫助,話對方知道佢嘅情況,即刻叫經理人幫佢安排工作,希望可幫佢解燃眉之急。



難得生性暴龍哥創科眾籌夢,遭隱世肥報販秒殺! https://goo.gl/hnEB7D「蘋果VR」App
App store下載:https://goo.gl/0kW2cK
Google Play下載:https://goo.gl/4K7EHw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428/200040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852

華人投資移民騙局4事主提告索償千萬美元

1 : GS(14)@2017-05-21 13:16:13

今年4月初,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及國土安全局大舉搜查聖蓋博谷2戶民宅及一個辦公室,調查一宗華人大規模投資移民(EB-5)項目和金融詐騙案,事件中有超過100名來自中國的投資者受害,涉案金額高達5,000萬美元(約3.9億港元),受害者現時的臨時綠卡失效,就此周五有4名受害者家庭透過洛杉磯律師提出集體訴訟,控告該投資移民公司詐騙並申索懲罰性賠償,料整個訴訟涉及金額高達1,000萬美元(約7,800萬港元)以上。駐洛杉磯記者:張紫茵當局於大舉搜查目標是位於聖蓋博市(San Gabriel)希爾頓酒店內的「加州投資移民基金」,涉及郵件詐騙、電匯詐騙、簽證詐騙以及洗錢等行為。該基金公司是以投資移民(EB-5)作招徠,吸引海外投資者申請EB-5,不過對投資者以及美國政府訛稱,資金是用來發展酒店、零售、地產等項目,但所有項目全屬虛構,收來的款項挪作個人用途,例如在洛杉磯購買過百萬的豪宅。當投資者的投資移民申請被擱置時,甚至將款項退回。代表4個受害者家庭的加州律師王婧周五舉行記者會,她表示周五早上已向洛杉磯法院提交訴訟,其實受害人於2011年12月所簽訂的合同問題多多,其中法律服務部份合同主體是American Immigration Center Inc.,惟此公司早於同年9月已經註銷;另一個問題是被告所開律師事務所是以有限責任公司(LLC)的形式存在,亦是違反加州法律,該公司已於2017年3月註銷。「在詐騙訴訟的過程中,我們會要求申請精神損害賠償,因為當初在2011年時,申請人都是為了孩子申請投資移民美國,為了孩子的教育。」她又指如果現時再重新投資新項目,申請臨時綠卡又要再等幾年,小孩有機會失去與父母共同取得綠卡的資格,嚴重影響當事人的家庭計劃。因此,是次訴訟除了要求被告退還當初55萬美元(約429萬港元)的費用外,亦申索200萬美元(約1,560萬港元)的懲罰性賠償,因此4個受害人家庭總索償金額高達1,000萬美元(約7,800萬港元)以上。王律師亦打電話予其中一名受害人William現場接受媒體提問,他表示是透過朋友介紹,在國內與中介簽署合同,並將55萬美元(約429萬港元)匯到「加州投資移民基金」,雖然他在2013年取得臨時綠卡,幾年來就有多次到訪美國查看項目,不過被告方面每次都帶他查看不同的開發案,為他畫了一個美好的藍圖,所以即使臨時綠卡兩年期滿後,仍然願意延期繼續等,直到見到4月份FBI查封的新聞才如夢初醒。這項詐騙案當中涉及近百名投資者,當局相信有部份投資者為同謀。不過王律師表示,是次代表的4個受害人家庭都是無辜的受害者,而另外在FBI的名單上有約30名投資者從中有收過回贈或退款,就有機會被列成同謀,所以她呼籲無辜受害人要盡早尋求法律協助。回帶:FBI早前搜查加州投資移民基金的報道http://hk.apple.nextmedia.c......ional/art/20170407/19982936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21/2002844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874

摩通CEO斥比特幣是騙局

1 : GS(14)@2017-09-17 11:26:28

【明報專訊】中中國監管機構計劃關閉虛擬貨幣交易平台之際,比特幣價格轉趨波動,價格已由本月初的5000美元水平,跌至昨日在4000美元以下。摩通行政總裁戴蒙(Jamie Dimon)表示,比特幣是「一場騙局」,最終將會破滅,若有摩通交易員買賣比特幣,「我會一秒內炒掉他」,理由有兩個:第一是違反公司規定,第二是太愚蠢。

稱泡沫比「荷蘭鬱金香」更大

戴蒙在紐約的投資者會議時稱,購買憑空創造的貨幣並不明智,貨幣要有法律支持,否則只會破滅。他形容比特幣的「騙局」,比17世紀荷蘭人狂炒鬱金香球的泡沫更糟。戴蒙開玩笑說,他的女兒也買了一些比特幣,希望趕上這股一年內升三倍的投資趨勢,「現在她還以為自己是天才」。但他強調,不是建議人沽空比特幣,它在崩潰前可能升至2萬美元,但最終也會破滅,「我很驚訝有人看不到這點」。

戴蒙說,購買比特幣的唯一合理原因是,「如果你在委內瑞拉、厄瓜多爾或朝鮮……又或者你是毒販、兇手之類,你拿比特幣比美元好,以擺脫國家的制度。即使我說的是事實,比特幣也有市場,但這市場也相當有限」。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315&issue=201709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778

摩通CEO炮轟比特幣是騙局

1 : GS(14)@2017-09-17 17:32:33

【本報訊】摩通行政總裁(CEO)戴蒙(Jamie Dimon)炮轟比特幣(Bitcoin)是騙局!戴蒙指比特幣最終會毀滅,又批評比特幣無法律支持,言論一度觸發比特幣急跌。戴蒙周二談及比特幣,指它並非實物,不似貨幣般有法律支持,質疑監管機構會否在無國家監管的情況下容許比特幣存在,尤其是當有事發生時。「如果你是毒販、殺人犯,利用Bitcoin交易會比利用美元較好。」戴蒙又認為,倘有人因比特幣而死亡,政府就會出手,並指內地政府之前收緊比特幣監管。不過,戴蒙強調自己不是呼籲別人造淡比特幣,因為不知道比特幣於大跌前還要升到多高。他稱「比特幣較鬱金香狂熱還惡劣,不會有好結果。」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狂熱是有紀錄最早出現的資產泡沫,當年荷蘭從外引進鬱金香後,鬱金香成為投機對象且價格暴漲,最終泡沫爆破收場。


比特幣一度大跌8%

戴蒙更警告摩通交易員,炒賣比特幣的話將會遭到解僱,原因是違反公司規矩,而且此舉愚蠢。戴蒙又透露其女兒亦有買入比特幣,更在價格上升後認為自己是天才。戴蒙批評比特幣言論一出,該虛擬貨幣隨即受壓。據比特幣交易平台CoinDesk,截至本港時間昨晚9時,比特幣昨最多曾跌8%,低見3,812美元。虛擬貨幣支持者則紛紛反擊戴蒙,質疑戴蒙過往預測準確性,又指摩通金融海嘯期間需政府救助。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14/201525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177

《華爾街狼人》原型經紀﹕ICO乃歷來最大騙局

1 : GS(14)@2017-10-29 22:24:30

【明報專訊】荷李活電影《華爾街狼人》的原型、前「仙股」經紀Jordan Belfort向《金融時報》稱,近期備受市場追捧的首次代幣發行(ICO)是「歷來最大騙局」,終會將令很多人中招,「比我做過的一切更惡劣」。

Belfort曾因證券欺詐及洗黑錢而被判監22個月,在獄中寫下自傳《華爾街狼人》,講述自己由普通經紀變成巨富,瘋狂斂財、酗酒吸毒,最終財富夢碎的經歷。他的自傳於2013年被拍成同名電影。Belfort將ICO比作1970至80年代流行的「盲池」(blind pools)投資。在盲池集資的公司不會向投資者披露資金的用途,這些公司往往未作投資已經破產,只有經紀獲得大筆佣金。他批評ICO的鼓吹者正延續一場最嚴重的大規模詐騙,就算85%的人沒有惡意,但只要有5%或10%的人想騙你,那將會是嚴重的災難。

ICO今年以來集資234億

他表示ICO經紀的手段,近似傳銷的pump and dump伎倆,宣稱掌握內幕消息,又找來名人背書,吸引散戶投資,之後經紀沽貨獲利,令散戶蒙受損失。根據Coinschedule的數據,今年以來的202項ICO已募集超過30億美元(234億港元)資金。部分監管機構關注到散戶可能受騙。上月中國和韓國監管機構相繼下令禁止ICO,曾令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價格大跌,但比特幣最近曾升穿6000美元。

(金融時報)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453&issue=201710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2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