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振球﹕減稅好過政府亂使錢
1 :
GS(14)@2018-02-26 11:46:24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4258&issue=20180226
【明報專訊】股神巴菲特上周六公布旗艦巴郡的年度業績增長23%,跑贏了美股標普500指數,不過巴菲特指業績好並非全歸功於經營增長,相當部分是受惠美國的稅改。投資有趣的地方就是,正如鄧小平所說﹕「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便是好貓。」大部分人買股票,最在乎的是股價升跌,管它背後原因是什麼?
以上當然是說笑,經濟增長,公司經營有道,公司賺多了錢,盈利增長推動股價上升,這是合理和令投資更放心的投資。如果是單靠政策催谷,造就經濟虛火來推升股巿,中短線尚好,長線則要小心「出得來行,遲早要還」 !
不過,從政策層面分析,減稅始終比政府亂花錢亂投資來催谷經濟為佳,因為錢留在私人部門手裏,運用時的效率都會比公營機構高,因為花自己錢消費或投資,一定會更為負責和小心,這亦是朋友王弼一向推崇的奧國經濟學有關自由經濟的理念,王弼近年亦以奧國經濟學的理念進行投資而獲得不錯的成績。
《明報》本周五(3月2日)和王弼成立的香港奧國經濟學院合作,邀得知名分析員及基金經理陸東舉辦「美酒‧佳餚‧高手論投資」晚宴,名額有限,詳情及報名請登入:link.mingpao.com/53297.htm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輝:退休人士忌買欠成交股票
1 :
GS(14)@2018-02-27 08:03:56【明報專訊】退休人士的資產管理,筆者認為最重要只有四個字:「謹慎理財」!因為我們必定要知道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當你退休之後,錢只有花出去沒有賺進來,古語有云:「坐食山崩」,就是這種寫照。
雞年投資市場風起雲湧,很多人都會覺得賺錢十分容易,而且退休人士通常都有一種偏執的己見,經常掛在口邊:「我食鹽多過你食米!」筆者眼見很多長者經常聚集在銀行的免費報價機前,不斷按號碼看股價,還高談闊論,但筆者覺得十分危險,因為這樣的情况代表他們連最基本的報價裝備也欠奉,可以推斷沒有做足功課。投資市場是鱷魚潭、英雄塚,就算那些基金經理也極可能在短時間內丟盔棄甲、敗下陣來!退休者沒有再生金錢的能力,就更難收復失地。
筆者認為投資首要是千萬不要投資到問題股之中,有些股票買了就有如入了黑店,或沽售困難、或不斷下挫、或被停牌甚至被除名結業,風險巨大。因此,選擇股票就變成了首要的問題。假如不是專業投資者,如何分辨股票好壞呢?
筆者在此提供一個簡單方法作可行指引,就是看每日平均成交額,若金額僅數十萬元就絕不沾手。因成交額太少,股價就很容易受操控,投資者買入後就會不自覺地陷入險境。以筆者個人經驗,若以月計的每日平均成交額沒有逾1億元(即不能以單日計), 就不宜投資,這可是數十年來「血的教訓」,投資者不可不慎。
陸振輝(聽琴的牛)《退休做中產》作者
[優游歲月]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308&issue=20180226
陸振球:着眼收息 買股債勝買樓
1 :
GS(14)@2018-03-10 10:08:01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1131&issue=20180310
【明報專訊】投資股巿也好,樓巿也好,不外乎着眼升值及收取的股息或租金回報。九倉(0004)日前公布業績,投資者除了關注其核心盈利增長了14%至157億元,也留意到集團披露在2017年下半年起再投資達705億元,當中255億元或36%投資於上市股票,255億元中六成或153億元投資於CME2(新經濟股份),其餘四成投資包括藍籌地產股組合及非地產的相關行業股份。
九倉主席吳天海解釋,除了買地起樓,集團也大手投資股票的目的是為資金「泊車」,因不能「守株待兔」再依賴買地收納土儲,在未能買到地皮下,投資地產股等為中期過渡投資方案,「變相買地,就先買股」,並指出本地地產股有三成以上折讓及有數厘股息。
本港地產股比房託折讓近四成
根據券商高盛研究,撇除房託以外,香港的主要地產股確有約接近四成的折讓(見圖1),筆者看一看九倉同系的會德豐地產(0020),股息率高於3厘,買地產股收息,遠比買地起樓乾手淨腳。如大家不善忘,應記得年前恒基地產(0012)主席李兆基便一再表示,買地產股好過買樓,當時亦指自已公司的股票較資產折讓四成以上,屬非常抵買,自己也身體力行不斷增持,其實對於一般投資者,買賣地產股更不用付高昂的物業印花稅。
差餉物業估價署最近公布各類型住宅單位的最新租金回報率,其中面積431方呎以下最細類型單位,今年1月的租金回報率維持在2.7厘,實用面積431至752方呎的一般單位,同期回報率按月跌0.1厘至2.4厘。至於753至1075方呎單位,回報率維持在2.3厘的低位。同時,實用面積1076至1721方呎較大型單位,1月份租金回報率亦跌0.1厘至僅約2.1厘水平。最突出的是實用面積1722方呎或以上最大單位,租金回報率守住2厘7個月後,終在今年1月份跌至僅1.9厘,按月下跌0.1個百分點,其餘四類面積單位回報率都為歷來低位。
各類住宅租金回報遠低於美債息
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是名義租金回報率,買樓收租,還要支付管理費、差餉,維修及其他稅項,所以實際租金回報,大部分住宅單位的實質回報可能只略高或貼近2厘,豪宅更應只低於2厘,現在美元大額1年期定期存款也隨時有2厘,如買10年期美債,其孳息更高近2.9厘(如認為息口向上,更可買浮息償,日後利息上升,所收到利息也會上調),高於上述差估署公布的香港各類住宅租金回報率(見圖2)。
以上數據反映,如只是着眼於收息,買地產股,甚至只是買債,收到的股息或債息隨時都高於買樓收租的租金回報率,地產股也明顯存在資產折讓,不過,投資行為往往受偏好影響,只要擁有資金的投資者繼續偏好持有物業,樓價便繼續會有支持,雖然現時樓價已脫了大部分港人的購買力,但資深投資者林一鳴最近出版的《林一鳴的投資世界》卻有分析指出,香港或可能有七成人買不起樓,但餘下三成最高收入的家庭,其購買力足以撐起樓巿。
最高30%收入人士樓價仍可負擔
林一鳴引述統計數據指出,截至2017年底,香港勞動人口約396萬人,就業人數385萬,交稅人口約185萬,他們的平均年收入為52萬元,餘下53%共211萬人口是不需要交稅的,扣除小部分有本事避稅的人(例如的士司機),估計大部分在該群組的人,年收入低於12萬,除非他們早已買入樓宇,或有其他不靠工作的收入方法,否則以他們賺取工資的能力,應該並非樓巿的參與者。林續稱,在其他需要交稅的185萬人,約100萬人的年收入在30萬元以上,50萬人年收入在50萬元以上(見圖3),即是說,對於最高收入的30%的香港人而言,樓價負擔便不如大家想像般辛苦。
祥益:新界西北二手樓價超銀行估價
昨天收到主力經營新界西北二手物業代理的祥益地產一份研究研告,根據該公司的成交紀錄,以及3家主要銀行的平均估價,再綜合數據計算成交價與銀行估價相差的幅度,以平均估價及成交價對比出同步值而計算出的「銀行估價指數」,自今年1月17日起,有關指數都出現正值,即反映該區二手樓的成交價都傾向高於銀行的估價。出現此一現象,可能是樓價升得過急,以致估價跟不上,又或銀行趨於審慎,不論是哪一種原因,如情况普及化,買樓人士便要小心一點,因一旦銀行估不足價而買家又未能籌得足夠資金上會,小心會被迫撻訂。
[陸振球 樓市解碼]
陸振球﹕化危為機
1 :
GS(14)@2018-03-12 14:29:49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2035&issue=20180312
【明報專訊】曾聽投資老前輩教路,投資兩大原則:一是居安思危,二是化危為機!踏入2018年,股巿明顯變得波動,站在居安思危的角度,最好是減低槓桿,各種利淡因素,包括最近特朗普打貿易戰,對美國和對手國家包括中國的股巿都曾構成壓力,但同時也利好一些行業,上周五納指更率先再創新高,便值得思考如何化危為機。
基金經理黃國英認為,就算真的出現貿易戰,也只會對舊經濟板塊構成不利影響,世界已逐漸轉型由新經濟主導,科技股明顯在貿易戰陰霾下表現硬淨,今回貿易戰也損害了美國和一些盟友國家的關係,這反而對中國開拓美國以外國家的巿場和建立更密切關係有利。
另外,如曾淵滄教授所指,貿易戰會令中國減低依靠出口拉動經濟,將更專注以內部消費支撐經濟增長,大家可以留意相關板塊。
另一名朋友盧楚仁則分析,特朗普對鋼和鋁作為發動貿易戰的引子,或許是預示美國快將啟動大型基建,會對鋼和鋁以至銅等基本金屬的需求大增,因此美國透過徵收關稅,讓本國的相關行業受惠,好過肥水流別人田,因此基本金屬的行情其實可以看好。
另外,盧楚仁將在本周六(3月17日)與《明報》合辦「金股匯商品10大贏錢攻略」投資課程,詳情及報名可登入:link.mingpao.com/53248.htm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輝:退休可投資 投機要小心
1 :
GS(14)@2018-03-19 05:04:28【明報專訊】假如你是一個早已在股票市場中打滾的沙場老兵,筆者相信你可以區分投資和投機,但假如你一直沒時間涉獵這個市場,到了退休有一筆資金,加上閒暇,想有一點經常現金流的話,投資股票是可以理解的選擇。問題是對這方面的金融知識不多,筆者覺得首要從投資和投機之間取得抉擇和了解。
很多人在市場傳聞和友儕之間得到很多不當的信息,例如說在股票市場中很容易賺錢,但也有另一派的說法是風險很大和很容易虧本。這種現象的出現,就正正是問題的癥結的所在。同樣的一個市場、同樣的買賣股票行為,但給別人的觀感卻可以是南轅北轍。
投資就是有些公司希望集資而上了市,把股份放到交易所供公眾人士買賣,我們就有了操作機會。最重要是這家公司經營良好,管理層品格純正,生意也已經上了軌道,在股票市場集資是為了謀取更好的發展。作為投資者的你,看到這家公司業務蒸蒸日上,每年都有盈利和派息,這樣對投資者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此如果你想成為這家公司的股東,只需要到交易所去買入這家公司的股票來長期持有,你就可以分享到這間公司的股價上升和盈利,這就是投資的最基本情况了。
投機卻是另一回事,你可能根本對這公司的營運並不了解,只見股市中有資金追逐這股票,因此你也見獵心喜,想去乘一趟順風車。就是人買你又買,在短時間內就想沽售出來賺取其中的差價,這就是投機的基本概念了。可以看到,投資是較為長線的、投機卻是較為短線的,那你就要撫心自問了,你究竟把資金投入到市場之中是投資抑或投機呢?投資的風險其實相對較小,但投機來說風險就很大,這就說明為什麼人們對股票買賣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了!
《退休做中產》作者
[陸振輝(聽琴的牛) 優游歲月]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835&issue=20180312
陸振球﹕超人投資哲學
1 :
GS(14)@2018-03-19 11:04:21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6475&issue=20180319
【明報專訊】上周五「超人」李嘉誠趁旗下四大藍籌公司公布業績,一併宣布將在5月辭任長和(0001)和長實(1113)的主席職銜,交棒予長子李澤鉅,自己將轉任集團的資深顧問,並「換上新戰衣」,專注其視為「第三個兒子」的慈善基金事業。
記得和李嘉誠的第一次近距離接觸,乃是2000年左右當時的和黃剛成功賣掉了英國的Orange流動電訊業務獲利逾千億港元,轟動全球,之後他又獲劍橋大學頒發名譽博士學位,筆者便趁機前往英國訪問他,並與他一起用早餐。之後回港也多次在長江中心頂樓茶敍或飯局,每次傾談都長了不少見識,受益匪淺。
李嘉誠不止一次向筆者表示,知識改變命運,十分認同江澤民的科教興國理念,又說古人之中,他極為佩服曾國藩屢敗屢戰,絕不輕言放棄的精神。投資和做生意方面,李對筆者說一定要有誠信,並要緊守「穩健中求發展」、「發展要穩健」的原則,永不要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內,如長實剛公布的業績便顯示其負債比率低至6%,極為重視控制風險。現在不少港人都將所有資金投放在地產上,一些人更是「靠父幹」或發展商的高成數來勉強入巿,對「穩健」二字拋諸腦後。
大家可能最關心李嘉誠退休後長和系股票會否一蹶不振?朋友湯文亮就認為,李嘉誠已安排妥當,甚至預留好方案予接棒者,長和系股票未來兩三年應有意外驚喜。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貿戰風高浪急 宜減倉儲彈藥
1 :
GS(14)@2018-03-26 11:01:45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2916&issue=20180326
【明報專訊】上周四凌晨美國聯儲局宣布再加息0.25厘後,早上港股一度升破2月份高位,但未幾巿况即急速逆轉並以大陰燭收巿,收巿後便傳出騰訊(0700)南非大股東Naspers首度售出約2%的持股,套現近800億元,隨後兩天美國總統特朗普動真格開打貿易戰,港股進一步大插,上周五曾跌穿2017年初以來引伸的上升軌,到了上周五晚美國道指再多400幾點,恐怕今天恒指有頗大機會裂口低開,如收巿明顯失守上升軌,宜減持避一避風頭。
現在主流分析,一是認為特朗普一貫風格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加上港股估值低,認為貿易戰只會是過場或討好美國選民的一場政治騷,不用太過擔心,不過也有認為隨着中國這個「老二」崛起,中美不論政治和經濟的摩擦和矛盾只會愈來愈深,貿易戰只是前奏,投資者最好做好防風措施,小心駛得萬年船。
其實自去年初至今年2月高位,港股恒指累升了四成有多,迄今調整幅度約一成多,就算未能把握在高位套現,在現水平減持一些股份,甚或半倉操作,也仍有可觀利潤,只要不是全面清倉,就算港股短時間內拗腰向上甚至再創新高,也不用太可惜,相反能增加手上彈藥,若局勢急速惡化而港股再大跌,便可伺機再在低位撈底買貨,好過堅持滿倉,甚至用槓桿,萬一真的看錯巿,便可能後悔不已。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走出去闖天下
1 :
GS(14)@2018-04-03 12:22:49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1572&issue=20180403
Share
【明報專訊】數天長假,不少港人趁機外遊,筆者應邀到毗鄰新加坡的馬來西亞新山巿,參觀由內地發展商碧桂園(2007)在當地開發的一個名為森林城巿超大型樓盤,可說大開眼界,並得到不少啟發。
這個大型樓盤主要分作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透過填海打造4個面積合共約20平方公里的人工島,並在島上大興土木,計劃分期興建料會超過10萬個住宅單位,連同酒店及商業等項目,另一部分為距離數公里,在紅樹林生態區旁的土地,興建高爾夫球場連住宅及酒店項目等,佔地達10平方公里,兩部分總面積大概等同澳門面積!發展期可長達30年!
據發展商表示,森林城巿單在2016年已售出約1萬個住宅單位,套現約200億元,去年再售出數千個,首期可在今年下半年開始交樓。
該項目規模宏大令人印象深刻,不禁令筆者聯想到,其實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政策之前,內地不少雄心壯志的企業家,早已有走出去、闖天下的決心,除了賺錢之餘,也同時會如數百年前鄭和下西洋一樣,將中國的影響力在世界不同層面深化。
回看今天的香港,卻有不少人畫地為牢,在投資上只看着眼前的兩塊磚頭,甚至如高鐵的一地兩檢,以至大灣區中港融合明顯的利多於弊,也只會為反對而反對,拖慢香港的發展步伐,能令人不痛心嗎?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 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貿戰陰霾下 妙用Pair Trade
1 :
GS(14)@2018-04-09 11:54:19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3783&issue=20180409
Share
【明報專訊】發動任何戰爭的目的,都求損人利己,不過最近美國總統特朗普向中國開打貿易戰以來,不論中港股巿和美股都同時受壓,筆者將中國A股的上證指數和美股的標普指數進行相關系數分析,發覺在貿易戰以後兩者的變動相關系數竟高達0.9,在統計學上,兩者相關系數愈趨近0,代表兩者的關係愈小,愈接近1或接近-1,則代變關係愈高(接近1為極度正相關,接近-1則代表呈相反關係),現在兩者的相關系數高達0.9,意味貿易戰對兩國至少在股巿的傷害幾乎相等,美國向中國打貿易戰而引致中國還擊,絕對是損人不利己的雙輸行為!
現在大家都關心貿易戰會如何發展下去,以及應如何應對?筆者早前已在本欄勸喻大家應趁早減持一些股份甚至半倉操作,減少風險並儲子彈以待一旦股巿大跌可趁低撈貨,至今效果應不錯,《Money Monday》的一些作者,以及今期訪問的道富徐志傑,更先後建議可增持金礦股,以至直接買金對冲巿場風險。
筆者最近在facebook提出另一種做法,就是貿易戰其實也反映地緣政治升溫,所以一直看好美國的軍工股ETF——ITA。局勢愈緊張,其相對美股標普的走勢愈強,事實上ITA相對標普指數的比例近期便屢創新高,如大家操盤技巧高,可同時長倉ITA而沽空標普指數,成為最佳的Pair Trade!
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主編的話]
陸振球﹕新富戶政策推升了私樓樓價
1 :
GS(14)@2018-04-14 09:03:30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2027&issue=20180414
【明報專訊】港元終於跌至7.85的警戒線,金管局按聯繫匯率機制終於出手接盤,導致銀行拆息開始抽升。同一時間,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最新報177.42點,連續3周創新高後回軟,按周跌0.11%,但這主要反映兩個多星期前的巿况,稍後如港元繼續挑戰7.85而銀行拆息續升,會否對樓巿構成壓力,尚待觀察。
香港樓巿是否過熱,言人人殊。高力國際最近一份研究報告,指截至今年2月香港的中小型住宅樓價以半年計升了約6.9%,有關變幅仍屬1個標準差內(+12.5%),所以樓巿仍未算過熱,不過,筆者發覺由年頭至今計算,中原樓價指數已升了約7.5%,若上升速度保持,上半年中原樓價指數便可升逾11%,已貼近1個標準差,而1996年以來,按高力的統計,每當中小型樓價半年內升幅高逾1個標準差,不久樓巿便有調整壓力,而若半年升幅明顯超過兩個標準差(+21.5%),如1997年,樓價之後更會急跌(圖1)。
樓價首季急升,發展商開盤售價也愈來愈進取,根據美聯物業的統計,原來首季一手新盤開售價較二手樓高出溢價已升至18.7%,在2016年首季,有關溢價只有0.7%(圖2),而一手樓價能以遠超二手樓價開售,也令到二手業主更加心雄,於是形成互相強化的作用。當然,能賣得愈貴,發展商獲得的邊際利潤也愈高,不過,也要留意原來首季新盤的銷售金額只有529.1億元(圖3),按季減少了6%,而更值得留意的是,新盤銷售金額在2017年首季創出684億元的高位後便連跌兩季,去年第四季稍作反彈在上季又跌,由高位計累跌了接近四分之一,反映了發展商雖努力托價,能賣出的單位金額卻在萎縮,似不能單以「惜售」來解釋,而是巿場的承接力有放緩迹象。
新盤銷售額萎縮 承接力似放緩
文首說到今年首季樓價升勢頗急,一個可能原因是政府的公屋新富戶政策,事緣政府去年10月修訂公屋富戶政策,新政策下,若公屋戶的家庭入息超過入息限額5倍,或家庭資產超過入息限額100倍,必須遷離公屋。或許有住戶為避過被標籤成富戶,紛紛申請刪除家庭成員戶籍,以留住公屋居住權,或避過多繳屋租,以致觸發大批公屋戶刪除家庭成員戶籍。原來,在新富戶政策實施後,房署去年第四季批准刪除9300個家庭成員戶籍,全年數字錄得4.11萬宗,按年升了兩成,更是2013年以來新高。另外,截至去年底全港約有77萬戶公屋家庭,過去5年房署就批出近18萬宗相關申請,佔公屋戶總數23%。
大家想想,那些因避開富戶政策而主動刪去公屋戶籍的人士,會去了哪裏居住?大概離不開租樓或去了買私人樓,他們亦往往成了細單位的租客或新買家,反而推升了有關住宅的租金和樓價!另要留意的是,雖然有關公屋單位刪除了部分家庭成員的戶籍,並非全個家庭會遷出,所以並不會交還有關單位予房署而讓申請公屋人士可加快上樓。
施永青:放寬地積比可讓港人住千呎單位
香港的房屋問題,除了樓價貴,還有人均居住面積細,中原地產老闆施永青最近在獅子山學會的一個研討會上指出,香港經濟發展好,但香港人住得差,若以生產力和香港相若的地區比較,一個香港家庭應該有能力居住在1000方呎的單位。施永青認為,香港亦不是欠缺土地,現在只用了7%的土地作住宅用途,市區住宅只佔整體的4%,如果政府可以放寬地積比率至3倍,7%用地已經足夠每個家庭住1000方呎,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政府需要確定規劃目標,並決定撥出多少用地來興建住宅。
研討會上另一講者香港奧國經濟學院院長王弼認為,香港已用作發展的24%土地當中,只有7%用作住宅用途,這7%的住宅用地當中,有3%更是以低密度鄉村形式發展,因此香港沒有足夠土地用作住屋用途的說法是不成立的。王弼又稱,現時很多討論中的土地供應方案「有你無我」,但只要動腦筋,加入想像力,很多問題就可以解決。
王弼:不回收粉嶺高球場也可建10萬戶
王弼以粉嶺高爾夫球場為例,只要改變場內的球洞分佈及周邊建築的位置,在不喪失一個球洞的情况下,不單可以保留高球場,還可以提供10萬個住宅單位;假設每個單位住3人,就可以容納30萬人,對比坊間其他有關高球場的改劃用途建議,例如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收回整個高球場並興建13,200個單位,又或是環保觸覺收回整個高球場以供10萬人居住的建議,兩者均不及獅子山學會提出的方案成效的三分之一。
其實,筆者上周在本欄也指出,只要香港能容許大規模填海和引入大量外勞起樓,要在10年內額外增加以十萬計、呎價僅二三千元的住宅單位並不困難,屆時樓價高,土地或住宅單位不足,以至港人居住面積偏細等問題都可一一解決,只是大家願不願意而已。
[陸振球 樓市解碼]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