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BUY in may & GO away:5月是港A股最後及最佳的上車機會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47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5-9 09:13 編輯

BUY in may & GO away:5月是港A股最後及最佳的上車機會
格隆匯評論



“Sell in May”很扯

5月調整如期而至,港股如是,A股亦如是。

很多人在慶幸自己遵循了“sell in May”的歷史經驗並及時離場了——但我相信,不需要太長時間,你就會發現這種缺乏大局觀的短線小聰明會讓你面臨怎樣的踏空尷尬。

廢話少說。先破除“sell in May”的迷信。最近看到很多關於sell in may(5月賣出)的文章,我只能說圖樣圖森破!投資如果真有這麽簡單,那麽任何一個認識SELL & IN & MAY這三個單詞的小學生,都能成為投資高手了。Sell in may就是一句以訛傳訛的戲語,你還真把這個當回事?

“Sell in May and go away”是華爾街的舶來品,其原因就是美國人民夏天都出去休假了。事實上數據顯示,九月份才是歷史上美國股票表現最差的一個月。從1950年以來,道瓊斯指數在9月份平均下跌1.1%。如果說打提前量的話,那最多也就是sell in Aug吧。壓根就不關5月什麽事。

“sell in May”在香港更扯。廢話少說,直接上數據:


上圖是過去近50年的數據。從長期來看,明顯5月漲跌是五五開的,甚至漲的還略多一點。哪怕是近25年來看,也是上漲略勝一籌!

回歸以來17年,5漲12跌,這大概就是sell in may深入人心的原因吧。但仔細追溯過往17年,共204個月的恒指,就不難發現5月蒙冤:97年回歸以後,短短17年咱們遇到了許多百年一見的事件——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納指科網股泡沫,08年次貸危機,10-13年歐債危機,滿滿的全是危機啊(見下圖)。


在這些事件的影響下,港股跌的何止是5月,而是全年啊!那里是Sell in May啊,簡直就是Sell in every year啊!

上圖清晰可見,剔除這些奇奇怪怪的各種危機,5月漲跌也是對半開的。更為重要的是,牛市里面的5月表現都十分亮眼。你問現在是什麽時候?現在不正是牛市嗎,特別是港股的牛市才剛開始啊!

buy in may(5月買入),and go away(享受詩和遠方)

既然sell in may如此不靠譜,那麽buy in may靠譜嗎?

是的,不僅靠譜,而且5月極可能是本輪港股大牛市最後、最好的上車時候。如果拉下了,你再獲得一個牛市位置,可能需要付出超高成本。

WHY buy?

這個貌似不用展開了:如果你確認這是一波過去十年沒有出現過、未來十年也極可能不會出現的超級大牛市,那需要做的唯一動作當然是buy and hold。

格隆匯對本輪港股為何是超級大牛市有連篇累牘的深入分析:有全球主要股市叠創新高,港股估值優勢凸顯的原因;有中國歷史上第二次戰略轉型,資本輸出的原因;有人民幣國際化,香港內地融合的原因……,等等,不易而足。

在此,我只是簡單重複一下格隆匯曾經的兩篇經典文章的標題:

1、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2015年3月25日)

2、關於港股未來的大膽猜想(2015年4月12日)


Why May——資金角度的解釋

四月港股疾風暴雨的上漲,讓很多資金的目光盯向了港股:這里有很多戰略看懂了並堅定做多的的資金,但也有不少騎墻的機會主義資金。所以一旦行情休整,就會出現逃跑的身影和懷疑的聲音:這是一波大牛市嗎?

我們先看看資金流向。

之所以資金最優說服力,是因為資金有三個特點:
1、資金做所有事情,只為逐利;
2、資金是聰明的,它天生知道該往哪里去;
3、資金從不撒謊的!

先看內資。

很多人以為內資機會主義成分居多,其實不然:更了解國內政策與脈搏跳動的內地“聰明”錢,在過去5個月一直在源源不斷流入港股,在4月達到一個高潮。


上圖是滬港通資金流向的情況。很清楚:滬股通有進有出,還是非常正常的。港股通則顯得有些詭異了,資金流入整體呈上升趨勢,而最為詭異的就是自從港股通去年11月推出以來,資金幾乎一直都處在正流入的狀態,有且僅有一次的流出是2月4號,金額只有區區900萬,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這說明南下資金的忠誠度極高,額度大小暫且不論,但是執行策略都是盡可能的買進,少量賣出,極大的暗示了對後市的樂觀情緒。

目前資金南下的渠道除滬港通以外還有QDII,但QDII額度非常有限,在資金南下的熱潮中已迅速被使用。截至4月23日,暫停申購的QDII基金有20只,暫停大額申購的QDII基金有6只。因外管局目前的外匯額度已經用盡,申請新的QDII額度需要先由外管局上報國務院批準後再下發,可能需要一兩個月的時間,所以有些QDII基金正在申請滬港通業務資格。

除了上面這些明面上的資金,還有巨量的從地下錢莊流向香港的資金,這部分資金不方便統計,但據我所知,地下錢莊最近常常出現兌無可兌的情形。

種種跡象都充分說明了:
1、港股4月“迅雷不及掩耳盜鈴”的行情,只是一個預演。港股現在仍處在埋伏階段,遠未到收割的時候。
2、諸多國內更接地氣,更掌握政府政策動向的先知先覺資金,是只買進不賣出!

看完內資咱們再來看看外資。外資的這一輪經歷了一些相對曲折的變化,由看不懂,甩貨,到迅速糾正錯誤,搶貨,其殺入也可謂是洶湧澎湃。


由於外資持續湧入,美元港幣匯率近期保持在7.75的強制兌換保證關口附近,導致香港金管局自4月9日以來已經註資約715億港幣,以遏制港元強勢,節奏和力度遠超2008年以來的4次註資大潮。要知道這個註資是基礎貨幣,只是用於遏制港元強勢,實際流入的資金必定是遠超這個數字的。

你可能會擔心這些熱錢的忠誠度,其實大可放心。資金是逐利的,特別像外資這些無利不起早的本性。美國一季度實際GDP年化季環比初值0.2%,大幅低於預期的1%和前值2.2%,而4月份美聯儲的議息會議也聲明承認經濟疲軟,這令短期內美國加息的預期降低,資金不急於回流美國。近期美元指數走低也印證了這一情況。昨天美聯儲主席耶倫又喊了話,說美股估值現在已經十分高了。

放眼全球,港股可能是最後一塊估值窪地,熱錢的流入可以說是一種必然選擇。所以,你萬萬不要把大摩、德銀等近期看空A股、港股的言論當回事:發表這種言論,除了他們天生的那種自以為是的高傲,更多的是策略分析師不接地氣的瞎掰——市場一旦開始上漲,他們會迅速忘記前面的說法——唱多做空,唱空做多,他們經常這麽幹。

事實上,外資進來不是當雷鋒支援中國建設的,他們是來賺錢的。根據金管局註資時間分析,外資這筆增量熱錢是從4月9日開始流入的,這時恒指是27000點,今天5月8號,恒指是27577點。這麽大一筆錢要走,交易成本是極高的,500點的空間,都不夠他們轉個身的。

如果哪天港匯大幅、持續走軟,也許他們真的在撤。但至少目前看(見下圖:過去三個月港匯走勢圖),他們是很安靜潛伏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上。


港匯走勢圖:很明顯指數一直盤桓在7.75強制兌換保證關口附近,完全看不到外資撤離的跡象。

中資,內資,外資,散資,遊資,閑資,險資,哪怕是小資,各種資都囤積在港股,他們幾乎單向流動,義無反顧潛伏下來,只是來看風景,打醬油的?

當然不是。

Why May——政改角度的解釋

為何說5月是港A股最後、最好的上車時候,還有一個最關鍵,也是絕大多數人忽略,絕大多數人沒看懂的一件事:香港普選投票的時間安排。

香港政改(普選投票)角力,被很多人視為是香港股市高懸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也是很多人選擇5月離場觀望的原因,也是5月初不少優秀的港A股出現調整的原因——這種簡單粗糙的理解,是典型的政治幼稚病,而得出的結論也必定南轅北轍——但也為聰明錢提供了絕佳的再次進場時機。

很多人註意到了政改,但很多人沒有註意到官方對政改投票時間的說法:幾乎所有官媒4月以來對政改投票時間的表述都是——投票表決將在六、七月份舉行。

你有沒有覺得聽起來有點不大順耳?政改立法會表決這麽一個嚴肅的政治大事,竟然不是一個確定的時間?現在都5月了啊

我的理解:政府不打無把握之戰!目前反對派剛好掌握1/3強的選票,而表決通過恰好需要超過2/3的贊成票。我相信臺面下的說服工作、利益博弈正熱火朝天。一旦哪天政府宣布確定的投票日期,就基本說明利益博弈、臺下說服工作順利完成,我們已經完全無需等待投票那一天以及投票結果。

那個時候,你覺得你還來得及去追那些必定“暴跳如雷”的港A股?

至於很多人擔心政改投票結果會有不確定性,那實在是太低估中央政府的實力了。可以大概率推測的是:政改方案一定會通過的,為此中央還會大概率給香港派紅包,而且多半是資本市場的定向紅包!

原因很簡單:以前扶持香港是輸出人口,輸出旅遊,輸出消費,結果搞得很多香港人怨聲載道的,因為咱們一不小心用力過猛,就把房子搞上去了,又把奶粉也搞上去了。那麽現在咱們就玩高端的,也不給你大香港添堵,咱們來輸出資本,這次咱把股市搞上去,是不是就皆大歡喜了呢?大家都有錢賺,總不會還有抱怨吧。要知道金融才是香港的支柱產業啊!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4月出臺的公募基金,保險資金南下的政策動機(當然也不全是因為這個原因)。要知道這只是前菜,後續還有深港通,甚至還有更多大夥意想不到的政策。

那你可能會問憑什麽必定會通過,我只能說圖樣圖森破!

憑對我黨的信任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在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香港的選舉制度應逐步向普選方向改革。要知道這可是國策啊,能不通過?


梁的話可以不聽,但是我黨的話一定要聽,錯過了這一次,就要9年以後。一國兩制50年不動搖,轉眼已過18年,還有幾個9年可以揮霍?

WHY may?——時間上的解釋

其實本文的核心內容就是為了解決“為何5月是港股最後及最佳的上車機會?”這一個問題的。

為何5月是最後的上車機會?答案很簡單,因為港股沒有漲跌停板,一有風吹草動,股價往往就是一步到位!如果說A股適合做右側,那麽港股最佳的時機必定是在左側。如果A股靠追,那麽港股則靠守!特別是受潛在事件或者政策沖擊的影響,那麽港股就更加需要在左側埋伏了。

4月8號(複活節後港股第一個交易日)這一天應該讓多數人懂得什麽叫“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懂得什麽叫“漲停板之上”,懂得了格隆匯4月8日那篇文章標題的深意:一買“港A”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

大家可以找出那篇文章來回味一下,也可以看下面這些數據感受一下什麽叫“漲停板之上”。這一天,港股漲幅超過50%的2家,40%—50%的10家,30%—40%的17家,20%-30%的45家,10%-20%的245家。不少在港股市場侵淫多年的朋友都感慨:沒有文化很很可怕,沒有漲跌停板更可怕。

這一天,格隆匯港A股100指數一天上漲了近20%,這意味著里面100只股票,平均每一只股票都漲了兩個漲停板。


啰嗦了這麽多,我無非就是想告訴你:

港股是不能追的,只能靠埋伏,尤其大資金。

因為港股不動則已,動起來迅如閃電,常常一步到位。

再說港股畢竟還不是A股,真的要追,還面臨諸多限制,例如系統問題(4月8號當天,大量的交易系統全面癱瘓了),資金問題(那兩天已經無港幣可兌換),額度問題(港股通105億,QDII全面用盡)

4月8日的暴漲,無非是受公募及險資南下的政策影響,要知道這只是預演而已。5月之後,類似的利好將會源源不斷的轟炸港股,每一發炮彈都必定會把港股炸上一個新的臺階,4月8日的暴漲就是前車之鑒,到時再追必定是來不及的,這就是為何說5月是最後的上車機會的原因——沒有sell in May的無厘頭恐慌,哪來你舒舒服服收集“港A股”籌碼的機會?

我不知道後續的政策有哪些,我也不知道政策具體什麽時候出臺,但我可以大膽猜測一下:

5月宣布深港通


6月政改落地



6、7月
解放軍正式成建制南下,香江登陸戰打響(4月出臺的公募南下,到6月剛好3個月了,基金改合同,或者新成立的港股基金,這個時點剛剛好!)

7、8月
中港基金互認(香港就700萬人口,與其說互認,不如說是單方面對香港開的口子)

深港通正式啟動

港股通額度擴容,門檻降低

所有國內公募基金放開外匯額度

。。。。。。

一切的一切,都劍指5月後。

而目前的無厘頭調整,則提供了極可能是最後、也是最好的港A股上車機會(見下圖):千金難買牛回頭,5月股市波動加大,給了更多收集便宜籌碼的機會,當然是最佳的上車機會了


AH溢價指數如今又重回130的位置:還記不記得上一次指數130以上,隨後發生了什麽——沒錯,4月8號的港股大爆發!


一切的一切,都劍指5月後。


5月後的港股必將脫胎換骨,以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速度,一路浩浩蕩蕩奔上4萬點,實現格隆匯提出的40-400-4000-40000目標。


最後一個問題:Why  go  away?


牛市最佳的策略自然就是buy  &  hold(買入!持有!),沒有之一!
buy in may & goaway,5月滿倉,然後享受詩和遠方吧!


格隆匯幾十萬優質會員集體已經幫你盯緊了港股,而你要做的只是盯緊格隆匯!


牛市之路,你不再孤單,格隆匯帶著你,你帶著錢,咱們一起擁抱中國的戰略轉型,擁抱港A股大牛市,擁抱格隆匯港A港股100吧!


Buy in May & goaway!


格隆匯聲明: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005

最佳政改宣傳大使 沙膽彤

2015-05-04  NM  
 

 

陳智思落區宣傳政改被茶客阿姐噴到一面屁,陳智思個老婆係自己揀嘅,梗係口啞啞唔識答,計小宗話最好問吓過來人,新地大少爺郭炳湘,八十年代初其父郭得勝睇中上海搪瓷廠家顧林慶個幼女顧芝蓉(Lydia Koo),欣賞她的才幹,年紀輕輕已為獅子銀行旗下獲多利地產基金經理,有助郭氏家族在商場發圍,在老豆安排下,郭炳湘八二年娶Lydia為妻,結果婚姻只維持半年就觸礁。老豆幫你搵老婆,肯定唔掂。

另一富豪鄭裕彤未出世時已經由老豆同未來外父「指腹為婚」,其外父周至元是周大福創辦人,彤嬸當時可謂富家女,而彤叔年輕時亦獲外父賞識,喺澳門周大福打工,獲外父扶持,後來沙膽彤在香港地產界大殺四方,威過外父;而彤叔兩公婆幾十年感情都仍然維繫到,真正白頭到老,咁睇由老豆安排嘅婚姻又未必唔掂喎;計小宗話,如果彤叔唔係瞓緊覺,佢應該係政府嘅最佳政改宣傳大使。

坐穩條船呀!

近排唔少財經演員吹捧一隻叫新華匯富金融(188)嘅證券股,吹其剛配股後有機會賣殼予大陸金融機構,做證券行最緊要有fans,新華匯富有唔少漁民嘅好友捧場,其大股東蔡冠深喺越南做海鮮及地產生意,所謂虎父無犬子,佢伯爺蔡繼有做海產商販時就成立新華財務,借錢俾漁民買船,出海捕魚,漁民嘅「魚獲」就用以償還債務,其實都係high risk high return,所謂行船跑馬三分險,分分鐘遇上風浪一鋪清袋。科網股之時,蔡氏家族喺創業板搞咗間「Silk Road」,口痕友謔稱為「屍路」,炒個不亦樂乎後就見到啦,家陣改為搞博彩業,改名中彩網通,睇check record,呢隻新華匯富大上大落機會好高,班漁民fans坐穩條船!

金融逍遙客午夜凶鈴記得封口

游走於中港台併購、私募投資的金融多棲動物,現為多間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及董事最近一單兇殺案,警察憑口供就老屈一名智障漢誤殺,做法人神共憤!做金融嘅,除了怕輸錢,一樣怕「午夜凶鈴」。曾被商業調查的人大概都有同感,打從收到風成為被調查對象的一天起,腦中必時刻盤算如何應對,那無形的精神壓力和折磨非外人可理解。曾有商界朋友清晨天未光被敲門請走協助調查,多年後的今日,晨早每當聽到門鈴聲,心還是會震一震!被帶走,最忌是神志不清時自辯。常與城中法律界人士吹水交流,聽其中一位大狀分享,原來在其接手的各樣案件中,大約八成時間(大狀按鐘收費),亦即八成費用,都花在推翻當事人被捕時不保持緘默而作的口供。面對陌生又恐懼環境,不做慣壞事的斯文人,往往傾向緊張地為自己辯解,主觀希望警察雪糕佬相信自己無辜。但經驗老到之士話齋,三更半夜帶閣下去一個陌生地方,應該不是善男信女。是不是害你姑且不論,應該肯定不是來幫你吧!退一萬步想,上到法庭再向法官講也不遲嘛,畢竟法治健全的話,法官才是掌握你命運的人,但若碰到中紀委,我勸大家還是早講早着,至少早點睡個好覺!

中環寸嘴大官上大官廳

工廈大王楊耀松長子,是各大有名食肆之VIP,喜歡研究已故及城中有錢佬對食之喜好,強調「貴」唔等如識食,自詡分享食經乃是提升讀者之水平。睇咗你哋上兩期Book B介紹羅傑承個女開嘅新食肆大官廳,即管去試吓,話晒我呢個順德佬係名正言順嘅「大官」呀!吖,個部長原來以前係四季龍景軒做過,叫Alan Tam;叫晒啲招牌菜,鬈毛豬叉燒、大官炒飯、黑魚子片皮鴨,都幾OK,最正係碗湯圓,用番薯蓉做餡,層皮透明嘅。話晒個地點係中環,以出品同價錢都唔算貴,遲啲有埋點心食,不過我問實Alan Tam,肯定唔會係隔籬,同樣係佢老細開嘅「來佬餐廳」攞啲點心過嚟至好喎!呢排個市都睇唔通,凡係唔上唔落嘅股票,我就同投行開Zero-cost option,話明Zero-cost,即係零成本,盡量唔使攞錢出嚟,好似我隻愛股中石化(386),個玩法咪買個put option,升到七個幾掟貨,呢隻為之上腳,但同時做番個call option,跌到六個幾我又兜番啲貨,此為下面隻腳,上腳對下腳比例做1:2,嗱,咁就真係有一腿啦!

擦鞋分層次

中環擦對鞋要收五百五十蚊,呢啲中環價值聽落真係嚇死人,五嚿半粗粗哋都買到對新鞋。小宗特意到置地廣場𥄫吓,見到午飯後時段,間鋪頭好鬼旺,洋人仲要排住隊等擦鞋。呢度有報紙睇,有冷氣歎,較戲院里疏乎好多;原來普通擦鞋七十至一百,師傅話五百五十蚊嗰款叫Mirror Shine,要花五至十日時間一層一層加鞋油,待乾再擦,讓鞋頭堅硬起來為之合格,唔少中環人喜歡著舊鞋(唔好誤會,皮軟,貪其舒適而已),再整次Mirror Shine,成對鞋立立令,所以擦鞋都分唔同層次。

猜猜我是誰

上個禮拜日黃昏六點幾,有個商而優則政嘅少爺一支公鼠咗入IFC間ZARA,猛咁摸人哋啲衫。莫非親自出馬,幫自己鋪頭抄橋?使唔使咁搏命呀?歡迎競猜呢位少爺係乜誰。請於香港時間星期三(13/5/2015)下午一時後來電郵提交答案。獎品係西班牙名釀Jaume Serra Cava(sparkling wine)一樽。只設一個名額,先到先得,不設上訴。

金牙大狀講嘢實時公布高官寫字樓溫度

環境局長黃錦星晒環保,話定有家規,要熱到28度至可以喺瞓覺之時開冷氣;佢仲話每個月都電郵電費單俾屋企人,以為警惕咁講。黃局長前任、冬姑‧廖秀冬定落,冷氣只可以開到25.5度嘅規矩,唔知黃局長以至所有高官嘅屋企同寫字樓可有遵守?本住資訊透明嘅原則,唔該各位高官實時公布屋企同寫字樓嘅溫度,等全個香港都知道佢哋有冇遵守官家定落嘅規矩。仲有,既然黃局長可以將電費單電郵俾屋企人,點解唔跟手上埋網,以昭告天下。既然黃局長可以咁坦蕩蕩,做乜特首同埋其他高官唔以黃局長為榜樣,將屋企嘅電費單、水費單、煤氣單通通公開?學前環保局長邱騰華話齋,環保係大家嘅事,萬勿以善小而不為。公開資料等大家有個知字吖,O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085

阿里巴巴1000亿美元收购ebay如何?内忧外患的最佳解决方案 李成东

http://xueqiu.com/1363266695/45099714
【东哥解读电商】2014年1月15日东哥微博写下:【如果我是pony,腾讯下一步电商战略怎么做?】腾讯战略投资某B2C,将腾讯电商实物部门,涵盖易迅网、拍拍、QQ网购、团购、旅游剥离出来打包作价出售给某B2C,轻装上阵。腾讯电商微生活微购物电商部门和财付通、微信整合新的商业化团队,所有资源和精力重心转向:打造微信去中心化的电商生态平台!

 2014年3月10日腾讯正式宣布战略投资京东,京东宣布收购腾讯旗下电商业务。当时腾讯被自营电商苦恼,而京东为流量为用户为上市找基石投资者而努力,各取所需,这笔战略投资交易最终在高瓴资本张磊的撮合下促成了。在当下充满野心和壮志的电商世界,真的是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今天东哥建议阿里1000亿美元收购ebay,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前一篇《跨境进出口电商冰火两重天,刘强东当年的短视》文章写到了阿里巴巴的国际布局远在京东之上,无论是自己做,还是投资,都是可圈可点的,但这远不足以满足马云的战略野心。
    在国内市场,阿里正处于劣势状态,微信切走淘宝小卖家,而京东唯品会等正切走天猫大卖家。京东借腾讯继续保持用户高速增长,而淘宝天猫在流量用户增长变得非常乏力,流量成本快速上涨,阿里生态持续恶化,阿里需要找到一个既符合短期又符合长期利益的终极解决方案!东哥以为——国际市场。

       阿里转折点,三大不利


       外部政策逆转,规范电商是大势所趋。

卖家假货问题,卖家税收问题,还是卖家刷单信用问题,突然在2015年爆发了,虽然这些问题以前都有,但没有人管的了。现在政府政策要规范,突然问题就变得严峻了。阿里不得不配合,强势人物行颠上台进行改革,业绩显而易见的处于下行通道,所以东哥建议那些与阿里关系比较好的投行抓紧时间修正一下阿里业绩预期数字。

      竞争压力凸显,火烧眉毛
     两年前的马云言论还一直在说不看好自营B2C模式,认为京东这样的公司会倒闭。似乎两年前B2C真的都在垂死挣扎,没有一个赚钱的,关键是体量都还很小,比如当当、唯品会、聚美优品等等。突然一下,如果不是特别关注电商的,突然一下这些垂直B2C都活过来了,而且在所在的品类影响力还不小,甚至比天猫更强。当然了,垂直B2C,还远不止大家看到的已经浮出水面的这几家。B2C平台模式天猫被自营模式肢解,已经变成了阿里当下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阿里如果认真审视淘宝的卖家数据,不是交易额数据,而是活跃卖家数,以及新增卖家数,就会发现两个指标都在下滑。因为微信来了,微信店铺和微信朋友圈电商。个人卖家,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替代解决方案,让开淘宝店变得多此一举。因为之前在淘宝开店,一样会把链接甩到微信和QQ好友,吸引流量。
    安逸久了,人不行了
  内部挑战,今年阿里换了很多人,有高层也有中层,有负责类目的小二总监,有负责无线的高管,还有......。应该说压力很大,为什么要换,因为做的不够好,因为之前用错人了。当然了,每家互联网公司都有用错人的时候,换人无可指责。
    马云说财散人聚,东哥有很多阿里朋友,在这个问题上,马云比京东的确强的太远,同样阿里也留住了大量混饭吃,不干活还影响别人干活的人。前一段时间有爆料吐槽阿里奇葩的企业文化,阿里的朋友和东哥谈到此类的故事不多!更多展现的是阿里积极的一面,愿景,事业心,创业者心态等等!不过,有一点说法是共同的,都说阿里HR系统很操蛋。
   阿里市场份额非常高,高到看上去已经垄断市场,但还远没有到一劳永逸的时候。马云在2013年初宣布退居幕后似乎有这样的感觉,阿里基于已经垄断电商市场,B2C竞争对手可能都挂掉为背景制定了整体战略。比如在其它领域做了大量的战略投资,而在本业上过去基本没太多作为。既然江湖地位已定,下面的员工业绩压力考核也减弱了,双十一双十二全搞一些花里花俏的东西,被卖家吐槽的不行。显然马云的行业判断错了,2015年2月底换行颠上台后,业绩不行的全滚蛋,继续上KPI,金牌卖家制度恢复。

      阿里的突破口在国际市场,收购ebay如何?
     阿里当下正是内忧外患,东哥以为行颠改革只能恢复生态,是不大可能逆转趋势的,而且显而易见对阿里短期业绩不利,依然不能解决长久流量增长问题,卖家流失问题。虽然问题非常多,但这些问题主要都集中在国内的在线零售市场,集中在14亿中国消费者,4亿网购消费者市场。
  中国之外,全球还有60亿消费者,超过10亿以上的网购消费者,欧美网购消费者拥有强大的消费购买能力。但是阿里小打小闹的投资并购,不足以让阿里快速扩张国际市场。一场电商界的世纪投资并购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毫无进取心,职业经理人化的ebay已经被亚马逊远超身后,市值700多亿美元。
   阿里巴巴1000亿美元拿下ebay,不仅可以拿到ebay全球2亿多活跃用户,快速进入欧美主流市场,给卖家注入强劲的流量。ebay旗下paypal,也可以帮助阿里支付宝快速进入全球支付市场。扩大出口正是目前政府努力推进的,政策上也是非常有利的。在国际市场,国内这些彪悍的电商,三五年内还看不到会对阿里构成影响!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东哥建议阿里巴巴收购ebay,都是当下阿里面临困境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也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就看价格怎么谈了,东哥以为1000亿美元也不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13

外資績效票選 大摩呂家璈拿下半導體最佳分析師 低調的新星如何擊敗老手出線?

2015-06-29  TWM

撰文•顏喻彤

外資圈每年大事之一——《機構投資人雜誌》票選結果出爐,今年由摩根士丹利的半導體分析師呂家璈掄元,這位「低調的外資半導體新一哥」如何擊敗陸行之、何浩銘等眾多外資圈的超級巨星,拿下頭獎?

五月十二日,《機構投資人雜誌》(Institutional Investor)票選結果出爐了!與往年不同的是,這個堪稱外資圈年度大戲的「II票選」,今年過程號稱史上最嚴格,出線者當然也就更令人矚目。

在一片驚呼聲中,由素有「摩根士丹利寶寶」之稱的呂家璈擊敗在台灣資本市場能呼風喚雨的巴克萊資本證券陸行之與美林證券何浩銘等眾多老手,拿下﹁亞太區最佳半導體分析師﹂的殊榮,呂家璈是何方神聖?著實讓外界好奇。

摩根士丹利證券堪稱是今年機構投資人票選結果的最大贏家,除了呂家璈外,還有呂智穎拿下亞太區下游硬體製造產業研究團隊、台灣區研究團隊,全都拿下第一名 桂冠,成就難得一見的「大三元」佳績。且摩根士丹利證券亞太區共拿下十七個研究團隊冠軍,這個成績對今年在台邁入第二十五年個年頭的摩根士丹利而言,意義 非凡。

扎實研究 準確判斷景氣轉折大摩的好成績並非偶然,就在絕大多數的外資券商因應中國A股興起,紛紛從全球調度好手,提高中國的研究團隊資源之際,摩根士丹利證券早就 採取更具高度的戰略,其將台灣、香港、中國三地同步增加資源,加上本來就有像呂家璈這樣的資深分析師長期蹲點,研究團隊更能發揮戰力,而這個對其他外資券 商而言,極具攻擊性的戰略方式,完全反映在今年票選結果上,一舉達陣。

「Bill︵呂家璈英文名字︶做研究非常扎實,是這個圈子少數讓我尊敬且可以學習的對象。」瑞銀證券亞太區半導體前首席分析師、騰旭投資投資長程正樺表 示;而他的同事也強調Bill最重視基本面,有自己的觀點、鮮少跟隨市場消息面起舞,加上又有摩根士丹利的平台,「在外資圈半導體領域躥出頭,只是時間早 晚問題而已!」但嚴格說來,呂家璈的研究之路扎根許多年,今年已經四十三歲的他,長期在陸行之等「超級明星」的壓力下,好多年的機構投資人票選,不是第二 名、就是第三名,總是與冠軍失之交臂;但這位潛力明星並未懈怠,他憑著扎實的基本功,不寫譁眾取寵的報告,但終究還是讓外界見識他的深厚功力。

一九九九年進入美國摩根士丹利證券後,呂家璈跟著當時的老闆、全球半導體產業研究團隊主管馬克(Mark Edelstone)練基本功,直到二○○六年,馬克想要擴大大中華區半導體產業研究團隊,在考量華人背景與家庭等因素後,呂家璈毅然由美國回到香港重新 開始。而當時台灣半導體產業有台積電、聯發科等世界級公司,光是成交量就占整體外資成交量比重的四成。也就是說,公司如果可以找到一位有辦法讓客戶下單的 半導體分析師,大概就成功一半,多年下來,摩根士丹利的成交量已衝上台灣市場第一名,呂家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研究聯發科、台積電奠定地位呂家璈表示,當時從美國轉到香港,人生地不熟,但幸運的是遇到好老闆,也就是時任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的何資文願意給他機會,沒 幾年,聯發科與台積電等大公司就陸續由他接手研究,「這是摩根士丹利證券非常重要的企業文化,就是沒有什麼明星分析師,很喜歡自己培養人才,大家都是從基 層做起,只要夠努力,老闆一定會給機會,像我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一接手聯發科與台積電,表現就一鳴驚人,以○七年二月將聯發科納入追蹤名單、大舉喊進為 例,直接搶搭中國3G智慧型手機需求起飛的風潮;又如一一年三月,看好台積電在智慧型手機晶片代工領域的潛在成長動能,率先調升投資評等,雖然股價一年後 才開始反映這項題材,但足以讓當時在低點布局的國際機構投資人大獲全勝,這兩個call(投資建議)奠定他在外資圈的地位。

大學念的是機械系,畢業後和同學一樣當起工程師,但工程師每天做同樣的事情,讓喜歡大格局思考的他深覺不太適合這項工作。「之所以選擇當分析師,是因為可 以看整個產業的長線基本面,加上摩根士丹利證券研究團隊文化特別強調這一點,因此,很多半導體業小道消息到了這裡都會被擋下來,因為客戶會信賴你,著眼的 就是能準確判斷產業景氣轉折,這就是我的價值。」同事形容呂家璈個性沉穩,無論思考或行動都是不疾不徐,不管是與亞太區半導體研究團隊,還是與台灣研究團 隊的互動,都有自己的一套。

「我訓練研究助理有自己一套邏輯,以工作時間配置為例,我會要求助理花九○%的時間把交代的工作完成,但要留下一○%的時間放鬆思考,思考對象可以是工作、人生,我們很多點子都是這樣腦力激盪出來的!」呂家璈說。

身為主管的呂家璈,還常常邀同事打籃球、到家裡做菜聚餐,因為他認為,一支團隊的凝聚力不能只建立在工作上,也包括家庭生活,「我們都是從基層慢慢爬上來,因此,對工作的想法當然也比較接近。」呂家璈表示。

隨著「低調的外資新半導體一哥」呂家璈的躥起,讓外界知道有這麼一位不跟外界譁眾取寵、工作態度嚴謹的分析師,在目前外資圈獨樹一幟。

呂家璈小檔案

出生:1971年

現職:摩根士丹利證券

亞太區半導體首席分析師

經歷:美國Piper Jaffrey半導體分析師美國舊金山摩根士丹利證券

半導體分析師

美國應用材料研發工程師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管理碩士(MBA)

呂家璈曾率先喊進聯發科、調升台積電投資評等,奠定他在外資分析師的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650

最佳財長稅改 正重傷長期投資人!

2015-06-01  TCW

五月報稅季,當大家忙繳稅,財政部長張盛和則赴亞塞拜然共和國,領取財經雜誌《銀行家》(The Banker)頒發的「二○一五年全球及亞太地區最佳財政部長」獎。得獎理由是:推動不動產及所得稅制改革,建立以「回饋稅」為主的財政健全方案,縮小貧 富差距,並改善國家財政。

但,現在房市與股市的新稅制,真的縮小貧富差距、改善國家財政了嗎?

重傷一:房地合一稅僅就獲利課稅,難防炒短線

按政院版規定,房地合一稅上路後,奢侈稅退場,非自用住宅僅針對獲利去課稅,持有一年內即售屋的短期炒作者,稅負反而銳減。張盛和解釋,原本在奢侈稅兩年閉鎖期內無法交易的物件,將逐漸釋出,短期內房市交易可望轉趨活絡。

檢視張盛和上任以來推動的兩大稅改,包括回饋稅和房地合一稅,雖讓他獲「最佳財長」頭銜,現在卻可能成為替股市、房市的短期投機者大開方便之門、變相打擊長期投資人的結果。

如果你是售屋者,適用二○%綜合所得稅率,在台北市買下一間二千五百萬元房屋,一年內以三千萬元售出,獲利五百萬元。按現行規定,須以售價一五%繳奢侈稅,故應繳四百五十萬元。

現行房、地分離課稅,若以最普遍的房地比三比七來拆算,你的房屋所得為一百五十萬元(五百萬的三成),再按二○%稅率課稅,須繳三十萬元;加上奢侈稅後,共要繳四百八十萬元。

但若改為房地合一稅新制,按獲利的四五%課稅,稅額二百二十五萬元,僅為原本四百八十萬元的四成多。

重傷二:回饋稅一年內賣台積電報酬多兩成

如果你是台股的長期投資人,一定也對「鼓勵短進短出、打擊長期投資」的政策,心有戚戚焉。看好台股上市櫃公司配息、配股大方、殖利率高,即便股息併入個人綜所稅計算,仍願意投資者,大有人在,但最近這種氛圍已產生質變。

主要是因為,在衛福部將股利所得納入二代健保的補充保費來源之一後,張盛和又提出「回饋稅」,包括新增一級綜所稅稅率四五%(號稱「富人稅」)、股利可扣抵稅額由一○○%減半至五○%。

也因此,假設你一年前以每股一百二十元買兩張台積電股票,並參與今年除息,台積電今年配發四.五元現金股息,帳面上領得九千元股利,以台積電去年可扣抵稅 率一一.二九%來算,折半後約五.六四%。兩張股票可扣抵額約五百零八元,股利總額為九千五百零八元(九千元加五百零八元)。

若你適用綜所稅二○%級距,九千五百零八元股息納入所得課稅,稅金再扣掉可扣抵額後,約繳一千三百九十四元稅金;而二%補充保費約九十元(超過五千元部 分,四千五百零八元乘以二%)。因此,扣掉稅金及保費,實領股利僅七千五百一十六元,若以五月二十五日股價來計算,殖利率不到三%。

反觀你的親戚,若以同樣價格買兩張台積電股票,並在五月二十五日以一百四十七.五元獲利了結,報酬率逾二二%。

除了投報率天差地別外,另一癥結點在於,願意長期持有、參與除權息的投資人,泰半是投資屬性相對保守、想賺取穩健配息的中產階級,政府拚命從這群人身上剝 皮,卻對短線殺進殺出、賺取豐厚價差的大戶輕輕放下,就連大戶條款(售股金額超過十億元者,須課徵千分之一證所稅)都延至政黨輪替後的二○一八年才上路, 已形同虛設。這也是為何證所稅上路後,「抓小放大」的質疑聲浪始終不斷。

重傷三:追討交易稅沒到繳稅門檻還要民眾舉證

還有另一齣更荒謬的戲碼,正在全國各地上演。按規定,僅持有首次公開募股(IPO)及未上市櫃、興櫃股票超過一百張者,才須繳納證所稅,但今年不少民眾收 到補繳證所稅的稅單,只因為最近一到三年間,曾買賣寥寥數張興櫃股票,民眾致電國稅局,得到的答覆是:「必須自行舉證購買張數和成本,若因故未繳,還必須 繳納罰鍰。」

儘管張盛和曾公開表示,這只是「輔導函」,並非追繳令,但對於國稅局這種「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的做法,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楊建華表示:「除非國稅局真的掌握到投資人買賣了一百張以上,否則很有爭議。」

甚至有會計師引用稅捐稽徵法第十二條之一指出,以此情況,國稅局應就其事實負起舉證責任,而非為了追稅,將舉證工作丟給一般民眾。

現在房地合一稅法案雖出爐,但從財政部今年追討興櫃股票交易稅的作為,到回饋稅與房地合一稅內容,不禁要擔憂:財政部是否將為了稅收,持續砍傷長期投資人,也變相助長短期投機的行為。

【延伸閱讀】新稅制恐圖利大戶、短線投機者—今年變革的新稅制內容與影響

房市

● 短期賣房者受惠? 原持有1年內即售屋者,按售價15%課稅,新房地合一稅改為按獲利45%課稅? 房地合一稅「日出條款」,2016年後才適用影響:? 炒短課稅不增反減? 未將過往投機、炒作者一網打盡,投資客可趁今年下半年空檔獲利了結

● 不利長期擁房者? 自住滿6年,賣屋獲利逾400萬元部分課稅10%,不滿400萬元免稅? 租金所得須納入綜所稅,稅率最高45%;超過5,000元部分須繳2%補充保費影響:? 以子女及人頭名義買房風氣恐再盛行? 租金收益降低,包租公寧可獲利了結

股市

● 圖利炒短者進出頻繁、售股金額逾10億元的「大戶」,按1/1,000稅率課稅,延至2018年上路影響:依舊課不到大戶的稅

● 打擊長期投資者信心? 股利須納入綜所稅課稅,稅率最高45%? 股利逾5,000元部分須繳2%補充保費? 可扣抵稅額減半影響: 不少受薪階級長抱股票賺股息,卻被剝最多層皮,情願賺價差後出場

資料來源:財政部 整理: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790

電子業市值打對折 最佳購併時機來了!


2015-08-31  TCW

八月二十四日,恐怖的黑色星期一,電子指數再狂瀉到二百八十四點,今年以來跌幅破二二%,蒸發掉近兩兆元。台灣電子股市值大縮水,已經超過一半的股價跌破淨值,意味著新一波的整併浪潮將順勢而起。

今年以來,全球半導體業界出現多起重量級購併案。相較之下,台灣卻顯得靜悄悄,直到日月光無預警宣布收購矽品,才正式引爆話題。

「台灣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秋,」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憂心忡忡說:「別人(購併)是主動出擊,我們是被環境所逼,為了要生存。」

目前來看,台灣電子股中許多指標性企業市值都打折到半價以下,過半跌破淨值。這意味著該公司在營運正常的狀況下,股價被大幅低估。

便宜的時候,就是最佳進場時機。「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股市崩盤,長期來說反而是好事,至少塑造出環境,強迫大家思考購併的可能性,」黃齊元說。

但,台灣到底準備好被購併,或是購併他人呢?或者我們再往前推一步自問,台灣,為什麼要準備好因應這股風潮?簡單的說:當前戰局,已經成為「你不趕快去購併人家,別人就來併你」的處境。

全球產業大者恆大是一趨勢。此外黃齊元指出,全世界的電子供應鏈,如今已變成「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混血關係,只有台灣還在一味防堵。例如台灣法規 規定,有陸資血統的公司在台灣設立子公司,要遭受不少限制。但目前陸資在全世界大買公司,過去原本屬於美資的台積電重要客戶豪威 (OmniVision),就因為今年被中國清華紫光購併,其在台灣子公司因此染上陸資色彩,而有被迫停止營運的疑慮,台灣相關供應鏈的訂單也被牽連。

「這會讓台灣越來越邊緣化,最後吃虧的還是台灣自己,」黃齊元說。

當全球購併浪潮方興未艾,陸資與美資、歐資越來越「混血」時,台灣要怎麼因應這股浪潮?

首先看台灣政府的態度。

法規、資金到位政府出資200億,可引出民間800億

今年六月聯發科股東會,董事長蔡明介罕見大談購併議題,開口呼籲政府應該要鬆綁管制。

政府嚴管,會把台灣隔絕在戰局之外。

中美關係的政治敏感度並不亞於兩岸,但在商言商,英特爾都可以二○%的股份入主中國的清華紫光,而聯想也在去年用二十九億美元買下摩托羅拉,以及兩千多項智慧型手機專利。另一家有官方色彩的私募基金,今年還買下美國DRAM大廠芯成(ISSI)。

相較於七、八年前的封閉,政府其實已經有進步。政大法律系教授劉連煜指出,今年七月剛通過的《企業併購法修正案》,雖然基於國家安全,對於陸資還是有相當限制,但已經簡化了非常多程序,開放許多購買方式。

此外,八月二十日,國發會匡列兩百億元投資基金,對個別購併投資基金以三○%為上限,其投資對象不限定任何產業,最快九月底可實施。這種做法類似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只是非由政府百分之百主導,也不是直接投資產業,而是與民間的基金合併。

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對此表示肯定。他認為,政府帶頭衝,可以達到讓中小企業「壯膽」的效果。他也分析,政府的兩百億元可以引出民間七、八百 億元,再透過銀行融資等財務槓桿,創造出三、四千億元的銀彈規模,對台灣的中小型與中大型企業來說,已經足以上場打亞洲盃甚至世界盃。

黃齊元也認為,這個基金對台灣企業來說是「及時雨」,可惜的是看起來並沒有找專業經理人來介入重整,比較像是投信投資。

政府往前跨了,那企業呢?是否有意識到蔡明介所說「企業要有競爭力,購併是必要手段,還(是)要趁『有價值』的時候被併購?」

放下「家產」心態大環境變,有價值時要設溢價空間

如果有能力,那就思考去購併他人。黃日燦觀察,台灣企業太習慣靠「右腳」,也就是自身業務成長去跑,但歐美甚至中國企業,已經很善用「左腳」,透過購併來 不斷壯大。「以前可以靠中國來維持『右腳』,現在整個環境都變了,再不用『左腳』,一定跑不了,」黃日燦說。台彎企業對「下一個階段要怎麼往前走很猶 豫」,但如今,已經沒有太多考慮的時間。

「全球產業已經出現大轉折,企業要趁有機會用購併手段壯大自己,不要只是斤斤計較購買價格,有時候機會錯過是不會再回來的,」劉連煜說。

如果產業前景不看好,自身規模又小,就要先做好「被購併」心理準備。一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負責購併業務的前主管建議:那就要放下「家產」的心態,趁著還有價值的時候設定好溢價空間,清出足夠的部位,讓買家有機會進駐。

不管如何,都不該原地不動,只是低頭苦作。

危機與轉機是一體兩面,只是被動、不賭注不代表就不會有風險,而是把主導權交給了別人。這,是這場購併風潮,提醒台灣最重要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最便宜打三折,百億元電子股跳樓大拍賣!

.公司名:聯電(2303)股價(元):10.45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6.8股價淨值比:0.63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台積電,半導體業內整併

.公司名:群創(3481)市值(億元):995股價(元):10.0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6.1股價淨值比:0.43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面板業相互整併

.公司名:友達(2409)市值(億元):898股價(元):9.34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5.3股價淨值比:0.48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面板業相互整併

.公司名:彩晶(6116)市值(億元):94股價(元):2.91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3.5股價淨值比:0.25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面板業相互整併

.公司名:仁寶(2324)市值(億元):719股價(元):16.55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7.2股價淨值比:0.80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聯想,打造從品牌到代工一條龍產業鏈

.公司名:宏達電(2498)市值(億元):367股價(元):44.35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3.1股價淨值比:0.57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華碩、小米、樂事,拓展手機業務

.公司名:宏碁(2353)市值(億元):321股價(元):10.65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4.8股價淨值比:0.54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聯想、華碩,PC業相互整併

.公司名:晶電(2448)市值(億元):251股價(元):23.0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3.5股價淨值比:0.51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中國LED龍頭三安光電,消滅競爭對手

.公司名:華邦電(2344)市值(億元):6.31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5.4股價淨值比:0.62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華亞科、南亞科,DRAM上下游整併

.公司名:健鼎(3044)市值(億元):223股價(元):42.5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6.8股價淨值比:0.87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PCB印刷電路板行業內整併

.公司名:欣興(3037)市值(億元):170股價(元):11.3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4.6股價淨值比:0.43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PCB印刷電路板行業內整併

.公司名:南電(8046)市值(億元):150股價(元):23.30對比今年初市值(折數):5.6股價淨值比:0.45潛在購併對象 / 傳言:PCB印刷電路板行業內整併

註1:市值對比2015年1月5日,購併對象與目標為本刊自行推測,不代表企業官方立場註2:此表篩選標準為市值百億以上公司、股價淨值比在1以下、有被購併傳言或業內整併可能者註3:股價資料為8/25收盤價

資料來源:Yahoo Finance、公開資訊觀測站整理:林俊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408

TVB和石堅的最佳角色 林智遠


2015-10-22  NM

乘了三程飛機,用了約20多小時,輾轉飛到加拿大的黃刀鎮,逗留了5天。據說,在北極圈旁的黃刀 鎮,一年中有約250天可看到北極光,近年成了追蹤北極光的熱門旅遊地點。計算一下,逗留5天,而任何一天也看不到北極光的或然率,應少於1%。最後,此 行到黃刀鎮的最深刻體驗,相信就是一絲北極光也看不到了!

「天氣不似預期」,投資如是,人生亦如是。什麼計劃都僅是預期中的計算或安排, 而現實並不是預期。可惜,大家近年彷彿只知在追逐中,一定要有成果;只知做了多年配角,就覺得有天一定要做主角;而不知現實往往並非如此。大家不但忘記 「失敗乃成功之母」,忘記失敗之後可再失敗,更忘記自己的最佳角色。

中期業績難言出色

追北極光以失敗告終,僅屬個人之事;以 股東的資金追夢,如以失敗告終,那就絕非受託人個人之事,上週的《給王維基的信》也是同一理念。文章刊登後,不同朋友都反覆追問,追問的竟不是港視 (1137),而是簡稱TVB的電視廣播(511)。也難怪朋友會追問,TVB的股價在5月中,創近年新高53.9港元後,已輾轉回落超過5成,上週五收 27.5港元,與52週低位的25.25港元相去不遠。TVB的股價跌幅,更甚於港交所(388)的股價跌幅,但TVB在8月公布的中期溢利,卻由7億港 元升至11億港元,自然吸引注意。單看2015年的中期業績,TVB的表現難言出色,因為當中已包括了出售台灣業務帶來的14億港元收益,及對聯營公司所 做的6億港元減值撥備。如扣除此等一次性項目,TVB的中期溢利,對比去年同期應是下跌約40%。更何況,TVB的中期收入也下跌11%,而中期毛利率也 由59%,收縮至55%,此中期業績表現說不上滿意。那麼,TVB的收入及溢利下跌是否短暫呢?試細看TVB的業務分類,大約可分為香港電視廣播及非香港 電視廣播。前者佔TVB的收入及溢利貢獻超過五成;後者,包括節目發行及分銷、海外收費電視業務、頻道業務、數碼媒體及其他業務,佔TVB收入及溢利貢獻 四成多。

溢利形成下跌趨勢

TVB的香港電視廣播,過去5年的收入都保持增長,但增長率已年年減少;可是,非香港電視廣播的增 長率更加低,到2014年更僅有1%的增長率。對比去年同期,兩者2015年上半年的收入都下跌。雖然TVB的收入持續上升,但溢利貢獻卻已在2012年 開始持續下跌。TVB的香港電視廣播溢利貢獻跌幅,在2014年更加劇,下跌達20%,在2015年上半年,更下跌達46%;非香港電視廣播的溢利跌幅, 雖不及香港電視廣播的溢利跌幅,但在2015年上半年,也下跌達32%。非香港電視廣播當中的海外收費電視業務,更在2014年開始轉盈為虧,情況持續至 2015年上半年,仍未改善。在香港電視廣播,TVB是主角;但非香港電視廣播貢獻TVB四成多收入及溢利,當中競爭卻從來是來自四方八面,近年最激烈的 競爭當然就是來自內地,相信TVB或也在尋找自己的最佳角色。綜觀TVB近年的數據及競爭,收入及溢利的下跌趨勢會否改善,或有待觀察。分析TVB,想起 已逝世的石堅,他一生參演接近600部電影及電視。演奸角無出其右的石堅,在TVB也演活慈祥的長者,備受尊敬,他當過主角嗎?不知在他參演的最後一部電 視劇《我係黃飛鴻》中,飾演黃飛鴻,算不算是主角呢?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152

六間房劉巖:創業狀態就是最佳的管理丨黑馬課堂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5/1123/152886.shtml

導讀 : 2005年和2006年是中國視頻網站成立的集中期,在這兩年間,土豆、優酷、六間房、PPS等網站相繼成立。十年過去,各自都有新的發展來面對競爭激烈的市場,其中,六間房開展的在線演藝業務成為耀眼的創新力量。下面來自劉巖在黑馬營課堂分享的一些自己在管理互聯網公司過程中的經驗和思考。

01300000002529122362254354365

嘉賓:六間房CEO 劉巖

來源:黑馬營十一期4課現場分享

2006年開始做六間房時,我們只有五個人,業務跟今天大家在6.cn上看到的不一樣,那時是做視頻分享。在談管理前,我想先聊聊影響一個公司成功的因素,看看已經成功的那些公司,他們很多都有一個強依賴的單一因素,比如說優酷,它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在合適的時機運用合適的資本,之後其它的問題都可以用資本解決;還有的公司是靠HR,比如阿里巴巴,馬雲當時的COO Savior是原美國GE醫療中國的總經理,GE是全球管理培訓的黃埔軍校,Savior幫助阿里巴巴總結形成了一套核心價值觀系統,然後用這套體系去管理,最後生產出了今天巨大的業務群。

下面我們說管理,其實我本人是淡化管理的,非常反感過分的管理,如果你的員工把每天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各種的申請、匯報、批示和往複的公文流程中,買個鉛筆還要一大串的簽字,這絕不是創業公司的效率。

在科技型的創業公司的管理中,我看中這幾個層次:

第一層:信

團隊相信他們的領導者,信仰大家共同的事業,我覺得這是讓很多公司沒有管理,但依然蓬勃發展,井然有序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在開始一個新的業務時,從不會去強迫我的團隊成員參加,但是會把我的信心充分地表達給大家,如果你信,我就邀請你加入,你不信,我不會做更多的說服工作。當你的團隊能夠跟你以及大家的業務目標建立這樣的信任時,我覺得管理這件事挺容易的,你不用說你看誰今天又遲到了,誰什麽事沒做好,其實他自己有內在的動力在里面,那個內核產生的能量相當強大。

第二層:發展

我自己的切身經驗,當一個企業在從財務收入、用戶數據,和市場影響力等各方面都在高速上升的時候,其實不需要什麽管理,大家的情緒和狀態都在服務那個可能勝利的未來,目標清晰,同時這個過程中,工作會越來越多,也沒什麽時間產生矛盾,鬥來鬥去的。最怕的就是一個企業進入平衡期、或者走下坡路的時候,這個時候就需要管理了,當需要管理的時候多數是出事的時候。

比如說你們今天看曾經如日中天的諾基亞中國,我猜他們現在每天都在開會,還在各種流程中繞呢,為什麽?大家的心勁不在了,能做的所有事都是很悲觀的,所有東西都是在救火。

當公司在走上坡路的時候,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每發布一個功能,每多100個用戶時,後臺支撐的開發工作量都會成倍放大?在這種情況下,只要你在發展,用戶量在漲,人就越不夠,工作越做越多,這種時候大家哪有時間勾心鬥角?誰把活辦了,誰將來就有前途,多拿股票、多掙錢,其實挺簡單。

而一旦發展進入瓶頸期,大家每天上班也沒什麽事幹,有大把的時間,然後就互相琢磨。我覺得在六間房,我們沒什麽公司政治,沒什麽可爭的,也沒有說誰去踩誰才能向上爬這樣的級別感,公司每天都有幹不完的事。我們很少開會,我覺得一個公司一旦不停地開會,一定是有問題的。開會要盡量少。

第三層:創業文化

這個文化要總結的話,我認為是體制的扁平化,但不適用所有公司,適用以產品為驅動的公司,如果你認為你是互聯網公司,或者是以產品內核為驅動的公司,我建議你可以嘗試用扁平化的管理。

六間房就是典型的扁平化管理,從我到公司到前臺之間其實是沒有層級的,他們誰都可以隨便來找我談事情,只是他要說得簡短,我們寫Email也是這樣。我們公司也沒有整天說誰要升級了,誰從經理到總監,總監又到VP了,沒有,這是一個非常原始的公司。但這個公司又像一個互聯網社區一樣,每個人都有他們超越行政職位的榮譽,只是這是個地位,不是一個職位。

我們公司文化是產品經理文化,產品經理是無冕之王,這里的產品經理也未必是那個現實的角色,而是所有具備產品思維模式和服務用戶思想的人,這里的用戶包括內部用戶,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財務人員也可能是這個文化下的英雄,本質上這是一種對智慧、能力、態度和價值的尊重。

當然這種扁平化對老板要求高一點,你需要一個系統的視野,能看到所有的人工作,要能夠盡可能的不遺漏同誌們的閃光點,當然也有錯誤,還需要跟團隊成員實時反饋,哪怕就是過去拍拍肩膀或踢一腳屁股,這點是需要做到的。如果人家做出好成績了,你卻沒看到,這種東西在扁平化管理的模式下,是對員工積極性比較大的傷害。

還有一點在管理方面的補充是,我推崇結果驅動,把結果給我拿回來,告訴我這件事辦成了,一句廢話沒有,你牛逼,分錢、分榮譽的時候,全是你的;你沒拿結果回來,給我各種合理的理由,只能證明你是一個有很多理由和借口的人,這樣的人下次繼續犯錯的還是他。

和大家一樣,我是一個在路上的創業者,所以我不敢以老師的姿態來講什麽理論。上述內容是本人九年來的一點點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241

共享經濟日漸風行,中國或已成為最佳沃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4/154554.shtml

導讀 : 近日,十部委印發《關於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支持發展共享經濟,而中國或已成為共享經濟的最佳沃土。

自2013年8月回國創業投身共享經濟到今天,我和凹凸租車已經走過了中國共享經濟萌芽期的2年。近日,十部委印發《關於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支持發展共享經濟,鼓勵個人閑置資源有效利用,有序發展自有車輛租賃,創新監管方式,完善信用體系”。這對所有的共享經濟“信徒”來說無疑得到了監管層面的肯定。我們看到,中國已經成為共享經濟的最佳沃土。

天時:釋放利好信號,東風來

從2015年10月“十三五”規劃首次將共享經濟正式列入國家發展戰略,此次十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都強調要大力支持共享經濟,後者更是明確指出有序發展自有車輛租賃、網絡預約拼車、民宿出租、舊物交換利用等重要細分領域。

可見監管層已經充分認識到共享經濟的發展勢頭,並且指出要“創新監管方式,完善信用體系”。可以預見,接下來政府將針對共享經濟相繼出臺既能推進又能維穩的監管細則,幫助市場健康成長。同時,信用體系的重要性更加被重視起來。

中國信用體系起步晚於歐美,但目前已經逐步走上正軌。2015年1月5日,人民銀行印發《關於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騰訊征信、前海征信等8家公司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現已過去一年多,芝麻信用、騰訊征信等公司通過與電商平臺、社交應用、租車應用、租房應用、金融貸款應用等場景化數據對接,將個人征信體系通過大數據整合,已經開始實現中國征信行業的重大進步。共享經濟各平臺也會通過交易數據、風控數據等信息為互聯網征信體系的完善添磚加瓦,平臺與征信體系可相互促進、推動成長。

地利:社會資源利用率亟需提升

中國人口密度大,在之前的經濟快速發展階段在不停的消耗珍貴的資源,跟發達國家相比,在資源利用率上我們仍有很多改進空間。

以最貼近人們生活的汽車為例:中國公安部交管局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中國私家車保有量為1.24億輛,而機動車駕照持有人數高達3.27億人,意味著有2億的駕照持有人有自駕需求卻沒有車開。這個數據未來還將大幅增加,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十年後中國駕照持有人會達到10億人,而中國眼下的道路和相關基礎設施對汽車保有的最大容量僅為3億輛,有本無車一族將達到7億。同時,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多個城市紛紛出臺汽車限行限購政策,汽車的供需矛盾異常突出。而實際上,據數據調查顯示,每輛私家的平均限制時間在22小時以上,將這個數字乘以全國的汽車保有總量,我們可以看到巨大閑置資源正在被忽略、遺忘。

共享經濟為人們提供了雙向收益的解決方案,既能調用閑置資源,與此同時還能獲得收益。比如,Uber將車主和閑置汽車變為專車,服務有出行需求的用戶;凹凸租車鼓勵車主將閑置汽車放到平臺上供租客出租,車主把閑置的車輛出租,獲得收益,解放了車主的私人時間,同時滿足租客的自駕需求。都是把閑置車輛作為資源進行高效再分配和利用,降低出行用車成本,優化資源配置。

同時,汽車的共享經濟更帶來節能減排的巨大社會意義。美國共享經濟協會數據顯示,每共享1輛汽車,可以減少13輛汽車的購買行為,減少75克二氧化碳排放量。預計,有效利用閑置資源將有助於緩解空氣汙染等城市環境問題。

人和:主要細分領域已初現格局,下一個巨頭在路上

來自《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6》數據顯示,2015 年中國分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 19560 億元(其中交易額18100 億元,融資額1460 億元),主要集中在金融、生活服務、交通 出行、生產能力、知識技能、房屋短租等六大領域。 分享經濟領域參與提供服務者約 5000 萬人左右(其中平臺型企 業員工數約 500 萬人),約占勞動人口總數的 5.5%。 保守估計,參與分享經濟活動總人數已經超過 5 億人。 預計未來五年分享經濟年均增長速度在 40%左右,到 2020 年分享經濟規模占 GDP 比重將達到 10%以上。 未來十年中國分享經濟領域有望出現 5-10 家巨無霸平臺型企業。

以中國發展最快的交通出行為例,目前在專車、拼車、租車、代駕等細分領域都已有一些企業占據山頭,這些企業都是激烈競爭和殘酷的淘汰賽脫穎而出。每個細分領域都目前仍不只一位玩家,未來的廝殺將會更加激烈,同時更加劇企業對產品的高品質把控以及用戶對產品的更高要求。市場與用戶共同推動企業進步與蛻變。未來出行領域可能會出現2-3家平臺級巨頭,整合中國的移動出行市場,推進中國出行效率質的提升。

有了天時、地利、人和,在中國日漸成熟的創業環境下,將會誕生令人期待的新一代產業新寵。它們推動著中國發展進步,帶給人們更先進、高效、創新的生活方式,一步步滲透到我們身邊的衣食住行。共享經濟“信徒”們的終極夢想,就在不遠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885

33歲舞蹈家,靠理工腦跳進國際 他用程式碼編舞 機器人變最佳舞伴

2016-04-18  TCW

庫卡(Kuka),是廣泛用於BMW、空中巴士(Airbus)、三星等知名品牌生產線的工業用機器人。舞者兼編舞家黃翊,被林懷民稱為「可怕的小孩」(Cnfant terrible,法文藝術天才之意)。當黃翊與庫卡,跳著令觀眾如痴如醉的雙人舞時,程式力,是不可或缺的創作關鍵。

黑暗中,舞台上簌、簌、簌傳出在工廠才聽得到、很「工業」的聲響,隨著燈光、音樂緩緩加入,隱約映照出黃翊與庫卡互動交纏的舞步。原本在生產線上運作飛快卻了無生氣的機器手臂,這時彷彿被注入生命,展現出探詢、遲疑甚至凝視的情緒。

「奇異的富有詩意(oddly poetic)」《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形容。

耳目一新的表現方式,讓這齣舞碼打敗眾多對手,應邀在全球科技藝術最重要的年會——奧地利Linz電子藝術節開幕式中演出,是台灣首度獲邀;它也獲選為二〇一五年國際表演藝術協會(ISPA)年會十大新作,是當年度唯一華人作品。

但亮麗成績的背後,是長達四年構思與反覆修改的苦功,為了讓庫卡舞出豐富情感,光是一分鐘的舞,就要花二十個小時編寫程式碼。編舞也要寫程式?黃翊的電腦底子,讓他在編舞者中顯得與眾不同。

黃翊從小立志習舞,但就跟同齡小孩一樣,他對電腦充滿好奇。他還記得,小學五年級時,原本富裕的家境,財務狀況已大不如前,父母親還是咬牙買了一部電腦,讓他格外珍惜。

從小習舞,學寫程式接案改善家境脫貧的動力,讓他發憤在網路上自學網頁設計、電腦動畫。到了高中,已能接案賺錢分擔家計。他的功力甚至吸引新竹科學園區公司委託建置網站。

藉由撰寫程式改善家中收入,別人眼中無趣的機器與程式碼,成了黃翊心目中的可靠朋友,「如果沒有這樣的成長過程,我可能對科技不會有那麼深的感觸。」黃翊說。

除了跳舞如吃飯喝水般重要,他形容,程式語言則是他的第二外語。「會寫程式,等於多會一種語言。」黃翊說,就像學會德文,就容易交到德國朋友,到德國旅遊有人接應。學會程式語言,有電腦當好友,「自己的世界就變得大一點。」當別人的想像力只局限在與真人跳舞,熱愛機器貓哆啦A夢、很會寫程式的他,大膽幻想:如果與機器人跳舞呢?

下對指令,機器能表現情緒所謂舞蹈,就是控制時間、空間、力量等元素,藉由移動的質感與力度,來表達出情感。但,如何將質感與力度放在沒有生命的機器人身上?黃翊分析,真人舞者會以自己的方式詮釋情緒,但機器人就像個非常被動的舞者,必須先拆解舞蹈的肢體動作,利用程式下達指令,告訴機器以什麼速度、轉多大的圈,精準表現編舞者所要的情緒。這,就是庫卡詩意的來源。

其實,與機器人共舞只是整合程式力的開端,實驗新科技早已成了他平日的重要戲碼。

最近,他開始在自家安裝人臉辨識與定位程式系統,他想知道,如果房子能辨識來客、知道客人走到哪個位置,可以有什麼樣的應用。「只在實驗階段,還不知道可以怎 應用。」他說,看到可用程式控制的新科技玩意,只要售價不貴,就會買回家測試。

但往往試了之後晾著,直到某個創作過程中,靈光一現,自然就用程式將新玩意與藝術「黏」了起來。

程式力同時也大大提升他的藝術創作效率。同時擁有藝術腦與理工腦的黃翊,常遇到合作的工程師很驚訝:「你怎麼懂我們的術語?」節省了許多溝通成本。別人視為畏途、往往委外處理的網路技術事務,他做起來也甘之如飴,「黃翊工作室」官網自己設計;舞蹈作品的影片,當然也全由他自己剪輯編排,「這樣比較快,也最能符合我的想法。」具原創性的創新,吸引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找上門合作。德國庫卡機器人公司也邀約黃翊到德國合作,找出機器人的更多可能性。

事實上,當一個舞蹈家能講流利的第二外語給機器聽時,不只他自己的世界變大,其他人的世界也都能一起變大!

黃翊如何與機器人一起跳舞?

精彩片段線上看!

撰文者蔡靚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