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思維的本質是資源配置 52mobile
http://xueqiu.com/4839966356/27638960一、投行思維的意義——要做資源配置者
1、世界上有三類人:
第一,資源所有者。其實,資源是誰的不重要,關鍵要有資源配置權。
第二,資源配置者。在人類物質生產生活中,從事資源的投入-整合-運營-產出工作,或稱資源玩家。
第三,資源出賣者。這類人本身就是被配置的資源或資源載體。
2、這個世界,看透本質的人,都是在玩資源配置的。
政治家沒有本錢,卻可以動用全國資源,甚至影響全球資源流向;金融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運用少量資本,就可以借助金融體系支配大量別人的資產。所以,資源名義上都是人民的,實際上都是資源配置者的。看一個人能量多大,關鍵是他能配置多少資源。
二、投行思維的本質——宏觀資源配置
1、概念(動態角度)——引導資源投向:從國家、產業、到企業。
資源配置,個人理解為推動資源投向最有配置效率(利潤率)的地方。空間上,表現為引導資源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國家和地區、最有效率的產業、最有效率的企業、最有效率的項目、最有效率的個人。按先生的話說,資本逐利,資本圍繞資本增值率而流動,資本使用效率牽引著資本形成。投行思維的本質是宏觀資源配置(國家、產業、地區、企業)。項目、個人等微觀領域資源配置則是運營層面的事情。
2)精髓(靜態角度)——結構重組
投行思維的精髓是結構重組。結構重組,即對資源的種類、數量等時空分佈進行調整,產生由「石墨」到「金剛石」的增值效果。宏觀重組,是全社會範圍內進行的資源重組,比如國有經濟重組;中觀重組,是某行業或區域內部的資源重組,比如電力行業整合、上海地區資產重組;微觀重組,是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資產重組,即投行業務中的併購重組。
三、投行思維的結構——五大要素、兩種結構
1、五大要素
1)金子——可以取得豐厚資本回報的價值窪地
2)地圖——取得豐厚回報的操作方法
3)自行車——金融技術、牽線搭橋等中介服務
4)你——客戶或戰略合作夥伴
5)我——投資銀行家
2、兩種結構
1)中介服務結構
即:我知道哪有金子,知道路(地圖),忽悠你過去搶,賣給你地圖和自行車。
比如,投行家會為客戶描繪產業整合後的美好藍圖,鼓動客戶實施併購戰略,並為其設計交易結構,提供私募融資服務。
2)投資控股結構
即:我知道哪有金子,知道路(地圖),忽悠你跟著我,給我自行車,我騎著去搶,分給你一點。
比如,一個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設計了一個宏偉的商業模型和實施路徑後,便開始尋找能提供局部資源的各類合作夥伴(公司或個人),並說服其加入自己的隊伍,項目成功後,給其分成。
四、投行思維能力——四大能力
1、畫圖能力(目標+路徑+時點)
優秀的投行家,編故事的能力極強,這是其核心競爭力。通過描繪一幅遠方美景,告訴人們哪裡可以投資成功,如何操作可以實現,在什麼時候出手。最終效果是,使人心嚮往之,甘願出錢賣力。
2、協調能力
併購項目,投行家作為總協調人,需要打理好與監管部門、地方政府、併購方、目標方、會計師事務所、律所、資產評估機構等各方關係,確保萬無一失;具備投行思維、操盤投資控股公司的老總,對於每一步獲取什麼資源,相處到什麼程度等,均能夠做到掌控自如。
3、表達能力(文案+口頭)
如何把故事講的動聽,讓對方樂於接受,是一門藝術。與政府打交道,需要站在官方的立場,使用公文式的規範語言表達;與大型外資公司打交道,需要使用國際標準,通用語言表達;與性情豪放的民企老總,江湖大佬打交道,需要比他還江湖……總之,寫文案,口頭溝通,需要因人而異,長袖善舞。
4、金融能力
投行思維最終要體現在行動上。系統的資本經營意識、嫻熟的併購技術、紮實的財務、法律知識,是投資銀行家展現投行思維的必備基礎。
五、投行思維的訓練
思維方式,是一種長久的習慣,投行思維亦是如此。只有在實踐中不斷訓練投行思維,才有可能理解到位。
具體而言,可以先從結構重組的微觀角度入手,投身投資銀行併購業務,縱橫捭闔,或者打造投資控股公司,親自控局,不斷積累實戰經驗,歸納各種操作模式,把握人性冷暖,努力做到收放自如。
如果這一層面的事情做得遊刃有餘,又有使命感與好心情,可以切入結構重組的中觀、乃至宏觀領域,將投行思維發揚光大,致力於提升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造福一方水土,善待百姓蒼生。
火鍋演義:52歲女老闆如何PK餐飲大牌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31/145302.html
陳靜今年52歲,是個悠閒的大忙人。一個月30天,她有15天住在重慶,作為一個絮絮叨叨的奶奶,照顧著剛上幼兒園的小孫孫;另外15天回到鄰水,「象徵性」地關心下火鍋店生意,履行著甩手掌櫃的最後一份職責。
陳靜很幸運。
2007年8月,她加盟奇火鍋,第二年,奇火鍋創始人謝莉獲得央視《贏在中國》全國總冠軍,這一獎項為「奇火鍋」品牌帶來至少兩億估值的媒體宣傳。在鄰水這個小縣城,陳靜的奇火鍋一夜成名,連縣委書記都指定要來這裡吃火鍋。
陳靜很簡單。
她首先是個女人,其次才是老闆。對於她來說,火鍋店不是生意,只是生活。
她不懂營銷4P,不瞭解SWOT模型,更不知道商業模式為何物。但是在鄰水,在這個離重慶只有一個多小時車程、常住人口不到20萬的小縣城,她將最初只有300多平米的火鍋店,做到了700多平米的規格;7年時間「幹掉」了小天鵝、德莊、劉一手、秦媽這些餐飲大牌。
品牌失效
創業者選擇加盟,目的通常有兩個:品牌和技術,在火鍋行業尤為如是。要麼品牌和技術一攬子全要,要麼只是技術加盟。在這個以火鍋底料為核心關鍵的行業,投資一家店動輒上百萬,單打獨鬥風險成本太高,加盟反而成了常態。
陳靜的奇火鍋在鄰水剛剛開張時,整個縣城只不過兩三家火鍋鋪子。彼時,與鄰水毗鄰的重慶,火鍋行業發展已是如火如荼,草根變土豪的故事正批量生產。
加盟奇火鍋後,儘管頂著「中國十大品牌火鍋」的光環,但是陳靜並沒有因此高枕無憂。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小天鵝、德莊、劉一手、秦媽……7年來,小縣城「火鍋演義」主角不斷更迭。在陳靜眼中,僅僅只靠著「大牌標籤」,無論如何也沒法在鄰水站穩腳跟。
在一、二線城市經營得風生水起的餐飲大牌,為何來到小縣城後品牌集體「失效」?
品牌背後是產品,前面是顧客。
一、二線城市人口流動大,同行業中可選擇品牌多,這就決定了品牌成為連接顧客與產品的關鍵「橋樑」。大城市少有長期消費,一家餐館吃完一次,通常要隔上至少一兩個月才會消費第二次。因此,更多時候,顧客不是消費產品,而是在消費品牌。
而在三、四線城鎮,人口基數與流動性都很小,巴掌大的縣城只能容得下有限的幾間館子,客戶的消費選擇很有限。這個時候,品牌連接客戶與產品的功能就大大弱化,人們消費更趨於長期消費。因此,決定顧客是否長期消費的,是以服務和產品為核心的體驗,品牌不再起決定性作用。
「別家火鍋店用的是凍鴨珍,我們奇火鍋用的都是鮮鴨珍;酥肉、南瓜餅等小吃不過夜,必須手工現炸;花椒在大家買25元一斤的時候,我們店都是買35元一斤的好花椒。」
問及為什麼這麼多餐飲大牌中,唯獨陳靜家的奇火鍋存活下來,陳靜講不出用戶體驗123,而是滔滔不絕卻零零散散地講了一條又一條實在的「乾貨」。
小縣城做生意,對於成本更容易斤斤計較,可是一旦因為成本掣肘損害了體驗,就會被顧客徹底打入冷宮。
7年來,陳靜要求所有食材必須採購最新鮮、品質最好的。火鍋行業內一週提色兩三次已算勤快,但是陳靜的奇火鍋每天都要進行提色。
奇火鍋品牌已有17年歷史,擁有重慶唯一一家獨立法人的火鍋研究所,火鍋底料的品質與口味自然不必說,加之7年來老闆對食材的嚴格「挑剔」,陳靜火鍋店的味道在鄰水縣鶴立雞群。
除了在乎顧客的胃,陳靜還懂得照顧顧客的「臉」。
面子經濟
中國人好面子,在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小縣城,面子問題更為重要。
4年前,陳靜換了新的店舖,面積從300多平米擴大到700多平米。新店舖總投資170多萬,其中裝修花費了100多萬。
陳靜講:「裝修如果不夠檔次,沒有人會願意來請客吃飯。」
縣城經營餐飲,做的都是回頭客生意。陳靜認為除了火鍋味道要好,還需要給足顧客「面子」,這樣他才願意長期消費。
給足顧客面子,除了要在店舖裝修等硬件設備上敢「出血」,還需要懂得人情關係的軟營銷。
在「國八條」出台之前,單位消費在陳靜火鍋店生意中佔大頭。據陳靜講,那段時間,每個月單是沒有報銷的單位簽單,足有三四十萬。為了維繫和單位上的關係,逢年過節,陳靜都要親自帶著禮物去熟客家探望,每年的人情花銷接近十萬元。
除了要求服務員服務積極主動、熱情周到,陳靜家的奇火鍋從來不對外打折,而是要求服務員,根據顧客消費情況給予靈活的「人情折扣」,給足請客人面子。
鄰水奇火鍋附近有幾家店,打折期限一推再推,折扣一降再降,生意反而越來越差。陳靜解釋,縣城裡的人請客吃飯,往往不願意去那些折扣店,這樣會顯得主人小氣;而且,店舖長期打折,顧客會認為是由於生意差、為了拉客才打折,這樣一來就更不願意去光顧。
儘管面子很重要,但是卻不能盲目信奉。
就在去年,離奇火鍋幾百米的地方,新開了一家豪華海鮮自助,300多萬的裝修極盡豪華。可是,開業三個月,賠進去了幾十萬,連半年時間都沒有撐過去。
據陳靜講,海鮮自助之所以垮得這麼快,首先是因為定價超出了縣城人群消費能力,奇火鍋人均消費50元左右,而海鮮自助人均消費價格是奇火鍋的兩倍;其次是因為鄰水地處山區,是內陸縣城,海鮮儘管稀罕,卻難以成為日常消費。
面子只是手段,並不是目的,所有營銷都需要基於本地消費狀況,才不至於矯枉過正。
企業管理講求外圓內方,儘管只有一個店舖,但是在人情複雜的小縣城內,管理起來也並非易事。
人情管理
所謂老闆,首要任務就是找到像自己一樣為企業操心的員工。
在山高路遠的小縣城,但凡有些志向的人都去了大城市闖蕩,留下的無非老弱婦孺、安分守己之人,老闆與員工只是簡單的僱傭關係,找到「對的人」很是困難。
美國通用電氣CEO傑克·韋爾奇曾說:「員工工資最高時,企業成本最低。」這句話後來被河南的胖東來奉為圭臬。多數老闆只考慮到會計成本,沒有考慮到機會成本,更沒有考慮到人的成本。
從開業至今,7年間,奇火鍋在鄰水縣城風生水起,跟隨陳靜一路走來的員工有10人之多,這和陳靜人情管理的「土方法」密不可分。
奇火鍋鄰水店現有39位員工,朋友多次建議陳靜精簡人員壓縮成本,可她一推再推,遲遲不願意減掉一個人。一方面考慮到縣城招工難,現在減人到逢年過節人手不足;另一方面,陳靜對菜品挑剔,炸酥肉、做湯圓都是專人負責,這也決定了員工數量的增加。
儘管人數比一般店舖要多,可是陳靜卻能夠調動起他們百分之兩百的積極性。
陳靜在店舖設定了激勵機制:服務員賣出的每一份菜品,每一瓶酒水都會有相應提成。這樣一來,為了推銷菜品酒水,服務員的態度與服務質量自發得到提升。
僅僅通過這一項,奇火鍋店內的員工比起其他店舖多了工資四分之一的收入,逢年過節生意紅火時,提成甚至都超過了工資。老闆捨得獎勵員工,奇火鍋也成為鄰水縣城爭相就業之地。
一方面捨得激勵,另一方面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員工內部不團結是服務業的大忌。陳靜規定,奇火鍋店內一旦發現員工吵嘴,必須開除。此前,陳靜姐姐的兒媳婦在店內任職,就因為在吧檯和另外一名服務員發生爭執,便被陳靜請回了家。
陳靜很看重店內團結。「人和萬事興」,為此,員工的工資7年來都是以信封形式發放,員工間彼此不知道對方的薪水,便少了眼紅妒忌。陳靜根據每個月員工的表現,都會有多則七八百,少則一兩百的額外績效,也是統一封裝進信封,無形中增添了員工對工作的希望與驚喜。
陳靜不在乎錢,她常常在人前講願意拿出一部分的營業收入來反饋顧客和員工。逢年過節,除了給客戶拜年,這個老闆還會親自給員工拜年,送上一個大大的紅包。
後記
比起大城市,小縣城看似水淺,實則其中水草縱橫,一旦理不清其中關係,便會栽上大跟頭。懂人情、沒野心、不愛財,陳靜正是靠著一招招的「土辦法」,7年時間在鄰水將奇火鍋做成了老字號。
52歲光明乳業總經理郭本恒提前10個月突然辭職引猜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7571.html
52歲光明乳業總經理郭本恒提前10個月突然辭職引猜測
一財網 何天驕 2015-06-26 10:45:00
就在5月份還信誓旦旦要提高光明乳業(600597.SH)市場占有率的總經理郭本恒,突然被光明乳業公告稱其已經提交書面辭呈,並已生效。這樣的突變讓很多剛剛沈浸在光明乳業整合複牌喜悅中的投資者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

6月26日,光明乳業突然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收到董事、總經理郭本恒的書面辭呈,郭本恒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職務,並已於26日生效。郭本恒的離開可謂事發突然,公告一出讓很多同行以及投資者感到震驚。要知道,一方面郭本恒對光明乳業今年的業績提出了高要求,並對達到業績目標顯示出強硬的姿態;另一方面,光明乳業正處在國資改革重組的關鍵時刻,郭本恒這樣一個對光明乳業發展起到重大作用的關鍵人物突然辭職,令外界非常困惑與不解。
任期未滿突然辭職
根據光明乳業的年報,郭本恒的任期應該到2016年4月19日,距離本輪任期尚有10個多月就提前離職,讓外界震驚不小。事實上,就算到了任期郭本恒沒有續任也足以引起行業震動。
郭本恒的離職太突然,一位乳業同行感嘆。事實上,就在5月20日,郭本恒還信誓旦旦提出了光明乳業的發展規劃。在光明乳業位於武漢的華中中心工廠正式動工儀式上,郭本恒當時稱,光明乳業正在全球範圍內兼並收購,努力提高市場占有率,公司將加快華中中心工廠建設,力爭早日建成投產。
郭本恒的離開有些突然,不僅僅沒有征兆,並且在光明乳業正處在國資改革關鍵時期離開也有些不合常理。就在6月8日晚間,光明乳業(600597.SH)公布了非公開發行(定向增發)預案,募資總額不超過90億元。定增目的主要是把母公司光明食品集團剛剛收購來的以色列最大乳企TNUVA大部分股權註入光明乳業。公告還稱,光明乳業將引入多個戰略投資者,有望增強多方在全球乳業領域內的戰略合作。與此同時,在國資改革背景下,光明乳業與兄弟公司上海牛奶集團的整合重組也在進行中。
可見,在國資改革背景下,光明乳業加速整合的過程中,曾對光明乳業業績提升立下汗馬功勞的郭本恒突然離職無疑將對光明乳業的各項整合帶來影響,此刻的辭職也就顯得不合時宜。
離職原因耐人尋味
對於郭本恒離職的具體原因,光明乳業以及母公司光明食品集團的相關負責人均以個人原因答複《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不過,業內人士分析,明明還有很長一段時間的任期,以個人原因為由突然辭職,一般而言,上市公司高層突然辭職的原因大概有兩類,一類是主動因素,包括個人家庭事務繁忙、跳槽、或者身體原因,光明食品集團前董事長王宗南就曾以身體健康原因為由主動請辭。跳槽可能性也不大,郭本恒在光明乳業工作多年,並且光明乳業給郭本恒的待遇並不算差,正常情況下郭本恒不大可能會跳槽。按照光明乳業2014年財報,目前郭本恒擁有20萬有限售條件的股份,如果按照光明乳業最新的股價,這部分股權市值近440萬元人民幣,另外,加上此前獲得的股份,郭本恒共持有光明乳業54.35萬股,市值超過一千萬元,並且去年郭本恒稅前收入也高達138.8萬元。第二類是被動原因,主要是指被調查。去年,光明食品集團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金楓酒業(600616)前總經理董魯平就曾因涉嫌受賄被立案偵查。雖然目前也有消息稱郭本恒可能被調查,但均未獲得權威部門證實,因而暫時不足采納。郭本恒具體的離職原因依舊撲朔迷離。
不管如何,郭本恒對於光明乳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公開資料顯示郭本恒生於1963年8月,食品學博士,屬於技術型高管,進入光明工作的時間已經超過15年。
郭本恒曾任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技術管理委員會主任,兼任江南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站長,中國食品科技學會理事,上海食品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畜產品加工學會副理事長,國家營養咨詢委員會顧問等職。
郭本恒上任總裁的八年時間,將光明乳業業績大跨步提升。在上任總裁之前,用郭本恒本人的話來說,光明乳業已經連續四五年處於零增長的狀態,在市場上被競爭對手徹底甩開。當時對光明乳業來說,發展是最大的壓力。
2007年初,郭本恒從王佳芬手中接過總經理一職,隨即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提出重大戰略思路,改變了王佳芬過於重視冷鮮奶、不夠重視常溫奶的發展策略,明確公司戰略為“聚焦乳業、領先新鮮、做強常溫、突破奶粉 ”,2007至2010年這三年,郭本恒確定了“複蘇、成長、騰飛”的光明發展三步曲,三年累計增長47.55%,2010年,公司銷售收入首次突破百億。2013年,光明乳業成功收購的新西蘭Synlait Milk乳品公司實現上市,光明乳業也成為國內第一家實現海外並購並海外上市的乳品公司。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一年呲牙52億次,聊天時你為何如此喜歡“呲牙”?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02/154152.shtml
看到條有意思的新聞。最近,騰訊發布了2015年QQ網民表情使用數據,在這項涵蓋8.6億網民的數據中,“齜牙”堪稱“國民表情”:過去一年,我們一共呲了52億次牙。榜眼和探花則分屬“微笑”和“偷笑”,這和人們的直覺大抵相符——分身數字世界時,由於溝通和投入成本的下降,我們已習慣不假思索地給予對方一種友善的幻象。而集“打招呼,禮貌回複,示好,可愛,緩解尷尬”等社交功能於一身的呲牙,自然會高頻次出現在裝扮虛擬人格時的間隙。
不只中國,以emoji為代表的表情符號正侵占整個網絡世界:牛津辭典將2015年度單詞賦予了“喜極而泣”(俗稱笑哭了)的emoji表情——相比呲牙,這個表情的理解更加模糊而多義;數據顯示,超過74%的美國網民經常使用emoji和表情貼圖;每天有超過60億個表情符號流淌在全球社交APP上,如繁花一般與各種文字共舞(譬如超過50%的Instagram的留言包含emoji);漢堡王等商家制作了自己的emoji;有人用emoji寫了一整本書;也有公司開發了一款能直接輸入表情符號的物理鍵盤……總之,人類似乎突然間多了一種近乎於普世的語言——畢竟,無論在哪個國家,笑容就是笑容,哭泣就是哭泣。
通常而言,人們將表情符號的進化起點定格在1982年9月19日,那天,卡耐基—梅隆大學研究人工智能的斯科特·法爾曼教授在大學的電子公告牌上建議,用“:-)”表示笑話,用“:-(”表示那些需要嚴肅對待的問題,以避免線上溝通產生誤解——三十余年之後,表情符號的形態和數量飛速演化,成為網絡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其作用似乎萬變不離其宗。
回憶一下你用emoji的經歷。基礎功能上,它可以降低溝通成本,譬如:當你和線上好友無話可說時,相比沈默或悉心造句兩種極端,甩幾個諸如呲牙的表情無疑是討巧之舉(貌似比“呵呵”和“哈哈”更得體);當你懶得與半熟不熟的人瞎BB又礙於禮貌,emoji也可以派上用場;除此之外,人們多少已經達成共識,回複一個表情符號,不過是代表“我看到了但真的不知道該怎麽回”——而上述場景,在動輒十倍於鄧巴數的朋友圈,emoji無疑可以讓你將“維系精力”花在更重要的地方。
當然,相比於維系,emoji更重要的應用價值在於傳遞情緒。這些呆萌的表情符號是人類在虛擬世界表達語氣,變幻手勢的工具,它們可以將空洞的口語文字疊加一個新的維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讓文字淪於蒼白——及其因此帶來的不便。
如你所知,在人類歷史長河的大部分時段,面對面——語言配之以表情,語調以及肢體動作——才是最重要的溝通方式,然而,至少在過去,科技在帶來低成本連接同時,也消磨了表達情緒的棱角。加之人們往往傾向於對自己的表達能力持樂觀態度,忽視了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情緒損耗,讓屏幕對面的信息接收者產生某種不適和誤解——某種意義上,視覺反饋和情緒暗示的喪失,正是“飯桌上可以談笑風生,微博上卻惡言相向”現象的解釋之一(順便說一句,無論社交網絡還是人機互動,情緒分析識別都是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令人欣慰的是,表情符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情緒暗示。有科學家表示,人腦在識別表情符號時是當作“非語言性信息”對待的,換句話說,人們在線上溝通時確實能通過emoji的選擇表達喜怒哀樂,活躍氣氛,緩解尷尬,完成真實情緒的鏡像和誇大。
另外,頗值一提的是,作為一種意外誕生的高頻次應用事物,有科學家們發現,人類大腦對表情符號的對待居然是一個逐步“升級”的過程:早期研究顯示,當人們看到表情符號時,大腦中負責人臉識別的區域並未被激活,但近些年的研究卻顯示,表情符號可以激活某些臉識別區域:這意味著,通俗的講,當對方發來一個笑臉,就好像你真的看到他(她)在微笑一樣。而作為古老共情本能在互聯網時代的延伸,你甚至有可能在看到對方笑臉時,在潛意識里調節自身表情,達到相對統一的情緒。
那麽,這一切意味著什麽?事實上,已有一些學者指出:隨著全球網絡將每個人連接起來,所謂“同感文明”正在迅速橫向擴張——數億人(甚至數十億人)開始將其他人(甚至陌生人)的經歷當作自己的經歷,每個人都會輕易感染其他人的情緒。
好吧,也許未來在“同感文明”的照耀下,和人聊天最為可悲的事,就是在表情符號里看了一圈,卻最終沒有找到合適的。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為您提供文字優雅的原創科技文章;微信公號:李北辰)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李北辰,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