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1973年1月17日: 友聯世界上市

圖片如下,稍後再寫,大家估下呢隻現在是乜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46

讀書筆記:巴菲特的信1973-1975年 By Damon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ofoz.html
 
在巴菲特1973-1975年的信中,股東權益回報率一路下滑,企業的整體運營令人很不滿意。在紡織業中出現了「V」字型的衰退,紡織業在1975年的後期已經開始急速回升。
   在保險承保業務中,由於被高估的盈利水平導致競爭的加劇;其他保險公司認為能源價格的上升導致事故低發,但理賠價格的上升降低了保險業的經營困難;本土化戰略的擴張受阻等原因造成了這一行業經營慘淡的局面。但巴菲特講到企業會繼續致力於壯大公司規模並使得盈利來源多元化。我們的目標是維持謹慎的融資和資本的高流動性,保持資產負債表的額外盈利優勢,同時堅守銀行及保險行業固有的信用責任,這樣會使得我們長期的股權資本回報率高於美國整體行業的水平。信中也提到了幾個收購計劃:首先是併購DiversifiedRetailing Company, Inc,後來被董事會否決,其表示還會尋找機會;增持Blue ChipStamps公司股票的計劃,也講述了如何將其財務數據和現有公司數據整合的問題;還有就是對Sun Newspapers,Inc.的收購,巴菲特說因為這家公司的財務狀況並不是那麼理想,所以一直沒有早年度報告中提到它,但公司的規模不一定和其出版的水平劃等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182

2013/12/24 讀書筆記 巴菲特的信1973年和1974年 by Roald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pax8.html

1973年的信中,巴菲特首先說明了1973年的業績令人滿意,營業利潤11,930,592美元,初始股東權益的回報率達17.4%,但是比去年的淨利潤率低。管理層的目標是,在運用合理的會計和債務政策的同時,長期的資金回報率能夠平均高於國內行業整體的回報率。下面分業務介紹了公司的業績表現。紡織業,1973年對紡織品的需求很大,並且價格管制委員會做了一些規定,帶來了一些副作用。保險業,國家賠付和國家火險經營的汽車和一般責任險業務在1973年的承保狀況都非常好,但是競爭很激烈,再保險業務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主營城市汽車保險的家庭與汽車保險公司這一年在芝加哥的經營狀況很差,其中一個影響因素是會計系統,它不能有效及時的把信息反映到管理層。銀行業經營,伊利諾伊州銀行與信託公司又取得了創紀錄的一年。併購多元化零售公司,董事們已經同意了將多元化零售公司併入伯克希爾公司。藍籌印花郵票,巴菲特介紹了該種業務的會計處理方法,以及子公司的業務情況。最後是關於太陽報業的情況,由於獲得普利策獎,經營狀況有很大改善。

1974年的信中,巴菲特首先說明了今年的整體運營業績並不令人滿意,原因在於保險業務表現不好,但是紡織業務和銀行業務都表現的非常好。下面是分行業進行業績介紹,第一是紡織業,1974年前九個月紡織業務很好,後面陷入疲軟,可能會一直持續到1975年,第二是保險承保業務,在1974年,保險承保業務的業績大幅下降,除了本土化公司以外,依照目前的利率水平,整個再保險行業或者是具體的公司的再保險業務很難在1975年獲得盈利。第三是藍籌印花公司,在1974年,我們增加了對藍籌印花公司的持股,大約持有他們公司25.5%的流通股。整體來看,我們很看好藍籌印花公司的業績和它未來的前景。最後是對於DRC公司的併購,巴菲特認為這項收購是值得的,並希望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重新開始這項收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994

1973年4月17日: 利豐第一次上市

1973年3月28日,利豐發出招股章程,以1.65元發行1,350萬股上市,集資約2,000萬,上市股本5,400萬股,市值8,910萬,保薦人為寶聯投資,今次上市目的是為使公司現代化,並擴大物業及貿易業務。

當時,其業務已遍及香港、新加坡、台灣及澳門等地,營業額年增長超過50%,營運表現良好,地產則遍及中環、山頂、葵涌及台灣,租金收入263萬左右,質素不錯。

雖然當時股市狂潮已屆尾聲,但超額反應仍熱烈,超額甚眾,在4月17日一上市股價已達3元,升1.35元或81.82%,市值達1.62億,但以當年保證盈利675萬計,市盈率達18.51倍,估值已高,但當年報紙25倍稱估值低,可見當時股市已到不合理地步,事後股價回降是必然。

其後,公司業務受客戶流失打擊,業務大受影響,加上股市不振,股價大跌,其後業務開始多元化,並成功取得更多外國客戶,營運才逐步回復,在1980年才大放光芒,但是承著1987年股災後,公司為解決分家問題,由馮國經、馮國綸購入家族人士及公眾餘股私有化,重組業務後,再重新上市,這才啟動利豐的盛世。這次私有化亦是一場亞洲區第一次成功的大型MBO的例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05

1973年股市狂潮之香港電腦招股廣告



香港電腦在1973年2月股票狂潮招股上市,當年發行300萬股,每股招股價1元,由東方財務包銷,創辦人之一樂秀章亦曾創辦香港天線,並在陳普芬的九龍交易所掛牌上市,上市當日,股價最高上升至10元,但其後隨著股市狂潮爆破,過了數個月已跌回不足1元水平,在沒多久後,公司已被除牌。

可見在股市狂潮期間,無論多垃圾,都是會被當珍珠,但潮退時,別人都是看到你在裸冰,但有實力的股票都是會還是會升回原來高位,大家真是要把經驗記存。

延伸閱讀:
香港天線樂秀章 第一代IT人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5249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13

香港恒生指數(HSI)市盈率(PE)歷史走勢1973年5月-2015年4月 摸啊摸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2w25h.html

香港恒生指數(HSI)市盈率(PE)歷史走勢

數據來源:恒生指數有限公司

數據時間:1973年5月-2015年4月

香港恒生指數(HSI)市盈率(PE)歷史走勢1973年5月-2015年4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895

1973年3月9日: 新世界發展(17)和大酒店(45)協議開發對方地皮為酒店



在一個股市高峰期間,總有一些重磅消息。

擁有尖沙咀半島酒店北翼及南翼(現九龍酒店)的大酒店宣佈,和已收購太古公司(19)藍煙囪地皮的新世界發展(17),發展其部分地皮興建一間最豪華的大酒店,預計在1976年完成。

同時,在該新酒店落成後,半島酒店現址會和新世界合作發展大酒店地段。計劃完成後,可以說這兩個大集團已壟斷整個尖沙咀海邊的酒店供應。但後來股市大跌,消息未尋獲,估計是告吹了。

藍煙囪地皮後來因修改規劃,因多次延誤,直至1980年完成,成為新世界中心,酒店部分為麗晶酒店,2001年出售予洲際酒店集團,近年由建生國際(224)家族為首的私募基金取得,建生國際持股約10%。2008年新世界中心開始重建,預計快將在2017年完成。至於半島酒店最後只重建南翼部分,在1985年改建為九龍酒店,次年開幕,並出售予長江實業(1),2015年重組後成為長江地產(1113)的一部分。

所以說,有資金的時候,計劃一定多,低潮時實力才見真章,才是影響執行力的時候。

1. 新世界中心

2. 新世界中心重建項目

3. 香港洲際酒店

4. 半島酒店

5. 九龍酒店

6. 新世界出售麗晶酒店公告

7. 基匯資本成功主導香港地標洲際酒店收購交易
基匯資本完成首個亞洲獨立帳戶投資交易

8. 洲際酒店73億易手 
每間房逾千四萬 貴絕全港


9. 大酒售出售九龍酒店公告

10. 建生國際入股洲際酒店交易公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260

1985年7月26日: 恆生指數直迫1973年高位


1985年7月25日,恆生指數升逾1.3%或26.43點,報收1,692.06點,創下今年新高,成立達到4.153億元,較7月24日增加1倍。當年受到東亞銀行業績轉佳、怡置系股價強勁帶動所致。此次不久後,恆生指數不久即破出12年前高點,經過一兩年打穩後,直至1987年升至3,800點才爆破。


由歷史回顧,恆生指數有直逼2015年大時代高點28,588點,直挑2007年31,958點的歷史高位。一般而言,破頂之時,如果氣氛像1985年低調,指數有望處更高水平,否則則是到達一時間之頂部,但今年似乎是前者居多,所以28,588點只是時間問題,破31,958點則是要看看市況。但如果升到31,958點,恆生指數似乎會向更高的水平進發,是否可以超過5萬點,則要看看港股未來是否爭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040

合和(0054)1973年假股票事件

原來是因為要取得股息,拿去登記處才發現,但其實只有3張是假,到現在你拿著一張一張的股票,很難知道是否真,但因為交收進度改進,應該能查得出股票的下落。唯一能出現假的,就是大股東拿到一大張的實股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577

比特幣的 1973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10/166349.shtml

比特幣的 1973
PingWest中文網 PingWest中文網

比特幣的 1973

貨幣最主要的用途是兩種,一種是拿來流通,一種是拿來貯藏。脫胎於區塊鏈的數字加密貨幣,優勢顯然是流通——可信交易,透明賬簿,來源可溯這都是流通領域的優點。但上文已經提到了,比特幣發展至今日,已經基本失去了作為流通貨幣的作用。

來源 | PingWest中文網 

作者 | 評論屍

2017 年 12 月 8 日淩晨,一度觸及 2 萬美元的比特幣短暫的重新跌回 15000 美元。一周之內上漲 100%,再下跌 25%,在比特幣領域已經見怪不怪了。

「比特幣就像美元」支持者說,但美元也曾崩盤。

1973 年 3 月,美元被世界各國瘋狂拋售,原本應當剛性定價的黃金從一盎司 42.22 美元漲至 96 美元,相當於美元對黃金一夜跌了一倍。

而這一次的美元危機,徹底摧毀了二戰以來建立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告別了美元與黃金的剛性掛鉤。各國也結束了以美元作為唯一外匯儲備的外匯政策,開始了各國貨幣多邊浮動化交易的時代。

而現在的數字加密貨幣世界里,似乎仍然維持著以比特幣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比特幣的布雷頓森林體系

1944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全球滿目瘡痍。

7 月的時候,44 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的布雷頓森林舉行了一次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這場會議的目的很明確,為了能在戰後的世界中快速的恢複各國之間的貿易,以促進各國的戰後重建和經濟發展。

在這次會議上,兩個至今依然活躍的組織被建立,一個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另一個叫世界銀行。但對歷史影響更深遠的,是後來被稱為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一系列貨幣協定。

815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是兩個強行的等式,一個等式是強行規定 35 美元等於一盎司黃金(約 28.35 克),另一個等式是強行規定布雷頓森林體系成員國每個國家的貨幣等於多少美元。

這一體系的優勢非常明顯,就是在信息不發達,計算力也不足的時代為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大幅提升了效率。簡單來說,就是 A 國想去 B 國買東西,不用通過複雜的計算(因為每個國家的黃金儲量不同)而是直接根據美元換算一下就可以了。

在許多幣圈的人眼中,比特幣在數字加密貨幣領域就如同現實中的美元,是統領其它貨幣和規避風險的存在。

比特幣也確實,承擔著如同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一樣的結算地位。只不過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的美元一樣,比特幣也是最脆弱的數字加密貨幣。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原因有很多,最直接的一個是隨著戰後國際貿易繁榮增長,美元很快就不夠用了。這時如果嚴格按照黃金產量去增印美元則會拖累國際間結算,破壞第二個等式。而如果為了保持結算效率讓美元與黃金脫鉤則會導致第一個等式被破壞。

這是根植於這一體系內部無法調和的矛盾,而這樣的矛盾在數字加密貨幣中也同樣存在。

如果將每一種數字加密貨幣,看做一個獨立的國家。那麽每種數字加密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所能產生的價值,就是一個國家的全民生產總值。

各國匯率之間的動態浮動本質上並不應該於其中的某一個國家掛鉤,而是應該與自身的經濟發展有關。

換句話說,比特幣為什麽永遠是幣圈長得最快,從不跌穿的哪一個呢?

「美元隕落」

站在 1944 年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上,以美元為中心建立一套戰後的貨幣體系是合理的。

畢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這個富有是字面意義上的富有。當時,美國占有世界已開采黃金總量的 75%。如果想要用一種法幣來取代黃金作為國際間結算的工具,那麽美元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但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前,美國已經流失了約 2/3 的黃金儲備,這也是美元無法維持其價值的直接原因。

在現實世界中之後的走向尚且不談,在數字加密貨幣領域似乎也是如此。

在發展多年之後,比特幣的原罪依然是沒有使用價值,而且是越來越沒有使用價值。而比特幣的後輩們卻漸漸擺脫了原罪,開始追求實際的意義。

1512870428872

現實中美元的漲跌與無數的國際事件相關,這些事件所直接影響的是美國,而美元只是一種代表大眾對美國這個國家未來預期的符號。但比特幣背後什麽都沒有,所謂的利好和利空,都對比特幣的使用場景沒有影響,因為比特幣沒有使用場景。

換用更直觀的例子來說,比特幣以後 ICO 的加密數字貨幣,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實際的使用場景,一些加密數字貨幣是專有價值:

比如迅雷的玩客幣其價值的基本盤雲計算的資產證券化,未來你可以用玩客幣來購買一定的雲服務;再比如以 5miles 的 CyberMiles 其價值基本盤是二手商品交易的流通手,通過它進行交易可以節省高額的交易費用。

而另一些加密數字貨幣是公有價值:

比如以太坊,其背後搭建的通用型區塊鏈計算平臺。用一個不恰當的比方來說,以太坊和 EOS 網絡本身就像是一臺完全分布式的超級計算機,任何人或公司都可以使用它來構建自己的 App、網站或者其他應用,而這臺超級計算機的支付方式就是以太幣和 EOS 幣。

這就好像是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的成員國,戰後各國百廢待興,你擅長生產鋼鐵,我擅長電解鋁,我們通過國際貿易都有了美好的未來。

而反觀在這一體系中充當美元的「比特幣」,卻並沒有戰後美國那樣的地位,也沒有黃金在世界工業、藝術品領域的使用需求。比特幣除了是加密數字貨幣中最早的一家之外,沒有任何價值基本盤,比特幣的挖礦過程就是費電,不產生任何使用價值。

在數字加密貨幣現有的模式下,比特幣虛高的「美元地位」甚至已經開始影響到其它數字加密貨幣的發展。

二手電商網站 5miles 是一個已經上線運行 2 年左右的外國版「閑魚」,在今年早些時候進行 ICO 時曾接受過 PingWest 品玩(微信號:wepingwest)的采訪。

1512870428847

他們使用區塊鏈技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降低二手交易過程中的交易費用——盡管 5miles 在用戶間交易時不收取任何費用,但用戶如果選擇線上交易,要被 Paypal 或其他第三方支付公司收取 17% 的交易手續費。而如果使用區塊鏈或虛擬代幣來完成交易,那麽每次交易的成本可以降低至交易額的 1% 以下。

然而,一旦 ICO,虛擬貨幣不可避免的將進入第三方虛擬幣交易平臺流通,難免與比特幣的價值掛鉤導致代幣價格的巨大波動。這對於真的想用代幣來進行現實交易的 5miles 來說百害而無一利。

在國內,被熱炒的迅雷玩客幣也是幣值劇烈波動的「受害者」之一,玩客雲的挖礦機制是通過用戶共享閑置帶寬和硬盤獲得。通過實現帶寬與流量的資產證券化,實現 CDN 等雲計算服務的動態調價和需求對接。但玩客幣炒家的湧入讓玩客幣的價格遠遠偏離了其所對應的 CDN 價值。

盡管基於區塊鏈的整個數字加密貨幣體系是分散的,但比特幣就是這個分散體系的中心,而托管式比特幣交易平臺又是比特幣中的中心。通過對交易平臺的監管,現實世界的政府可以有效的對其它加密貨幣的發行和兌換做出控制。

此前中國政府對比特幣交易平臺的管理可能是遏止整個數字加密貨幣體系的關鍵,而對平臺的徹底封殺,反而使得 ICO 和場外交易在暗地里變得更為活躍。

這也是在中國完全取締比特幣交易之後,比特幣價格反而大幅上漲的原因——並不是利空出盡,而是中心的消失對於一個分布式系統來說本身就是一件好事。

在早年比特幣剛剛出現的時候,以比特幣為支付手段的消費場景還曾出現增長趨勢,但隨著比特幣幣值常年大幅度波動,技術導致的網絡擁堵以及價格過高導致的交易費過高等問題。現在已經很少見到新的比特幣消費場景了。

在逐漸失去了作為匿名支付手段這一功能之後,比特幣也不再稱得上是完美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甚至,比特幣本身變成了一種中心。

比特幣開啟了大眾對區塊鏈的認知,曾經是區塊鏈唯一的應用,這讓它像是曾經的美國一樣強大,但現在呢?

不好說。

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需要本位貨幣麽?

說到底,在去中心化的世界里,尋找一種能夠避險、貯藏、穩定升值的本位貨幣,本身就是一件有些奇怪的事情。

貨幣最主要的用途是兩種,一種是拿來流通,一種是拿來貯藏。脫胎於區塊鏈的數字加密貨幣,優勢顯然是流通——可信交易,透明賬簿,來源可溯這都是流通領域的優點。但上文已經提到了,比特幣發展至今日,已經基本失去了作為流通貨幣的作用。

如果不能充當流通手段,那麽比特幣是否能發揮其作為貨幣的貯藏手段呢?

2017 年 10 月 31 日,中國官方取締比特幣交易平臺的一個月之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發文《比特幣、黃金和法幣間變換的經濟關系》論述了比特幣的貯藏價值,並打算在 12 月 18 日上線比特幣的期貨交易。

芝商所認為,比特幣的貯藏手段和流通手段存在內部矛盾,比特幣雖然作為流通手段十分不穩定,但和黃金一樣是十分好的貯藏工具。

但比特幣與黃金不同,他們的關系像是美元和黃金,前者是貨幣的符號,後者才是真正的貨幣。

換種說法,可以被貯藏的應該是可以被重新拿出來「用」的——100 年前埋下的黃金,在 100 年後大體上還可以用在工業生產或藝術品生產上。但 100 年前埋下的美元或比特幣,卻並不一定還能代表 100 年前同樣的使用價值。

在現實中的例子是國家信用破產,導致紙幣叠代,或者是因特殊需要更換紙幣樣式並廢除舊式紙幣。

在區塊鏈領域,這就是分叉——因為一些在此無需贅述的技術原因,加密貨幣都面臨著周期性的分叉,比特幣也不例外。軟分叉相當於發行了第六版人民幣,第五版還能接著用。硬分叉相當於發行了第六版人民幣,第五版不能用了,必須在指定的時間範圍內從第五版更換到第六版。

再從現實角度來講,黃金作為貯藏手段的最主要優勢其實來源於其物理穩定性。這一點在貯藏水平不高的古代尤為突出,黃金是少數極為穩定的貴金屬之一,不會因為一些意外而損失價值,這也是可以行使貯藏手段的基本前提之一。

而比特幣的物理穩定性非常低,在線的熱錢包頻頻被盜,價值成千萬上億美元的比特幣丟失已經不算是什麽大新聞了。

離線的冷錢包則嚴格依賴於存儲介質的壽命——而遺憾的是,人類到目前為止的數字存儲設備的平均壽命在 8 年左右,如果你真的像網上提到的那樣「買兩枚比特幣,把錢包放到硬盤里忘掉它」,最終的結果最大的可能是你會把這兩枚比特幣搞丟。

將比特幣存起來,更像是將紙幣存起來而不是將黃金存起來,現代國家發行的紙幣是貨幣符號而非貨幣本身。其並沒有貯藏價值,無論是將紙幣放在銀行還是放在床底下,發揮的都是其儲蓄職能而非貯藏手段。

黃金作為天然金屬可沒有這樣麻煩的事情,你把一坨黃金藏在床下大體不用擔心它的變質、損壞和過期,傳上幾百年依然可以重回流通市場,

所以把比特幣在貯藏手段領域的作用和黃金等價,並不高明。

1512870428741

各國政府倒是都樂於形成以比特幣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因為好監管

和現實中的貨幣體系叠代一樣,數字加密貨幣的匯率體系正在叠代,早期的數字加密貨幣 ICO 時往往只收取比特幣——這相當於布雷頓森林體系中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只需要儲備美元,而現在新的 ICO 中往往接受多種數字加密貨幣和法幣。

國際貨幣儲備體系經歷了黃金-英鎊、美元-黃金、美元和多種貨幣儲備四個階段,按去中心化的程度來說,目前所實行的多種貨幣儲備才是最去中心的——每個國家都儲備多個其它國家的貨幣作為結算貨幣,多邊匯率動態調價。

這仿佛是對提倡「去中心」的數字加密貨幣們的一次嘲笑,因為現在的數字加密貨幣結算體系似乎比現實世界還要中心化。

也許是時候讓比特幣退場了,這樣其它的加密數字貨幣會發展的更好。

比特幣 布雷頓森林體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54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