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卡梅倫倫敦時間11日下午宣布: 本周三晚間,英國將迎來新首相。特雷莎·梅定於當地時間7月13日接替他的職務,就任英國新首相。
卡梅倫表示,他已經完成最後一個首相質詢,並向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女王遞交了辭呈。13日,他也將作為首相,最後一次亮相議會的首相答問,隨後將正式辭去首相職務。
剛剛從伯明翰趕回倫敦的特蕾莎•梅也在議會大廈前做了簡短的聲明。對將接替卡梅倫擔任首相一事,她感到“很榮幸,也很謙卑”,並分別向利德索姆和卡梅倫表示了感謝和敬意。之後,她重申了就職後將著手解決的首要問題,“我們需要在與歐盟的談判中為英國謀取最有利的協議,重新調整英國在全球扮演的角色,脫歐意味著真正的脫離歐盟,我們會成功地實現這一目標。其次我們需要團結國家,然後為英國的未來規劃一個穩固的、積極的藍圖,這個藍圖不會僅為優勢群體服務,它將服務於我們每一個人。”
7月11日早些時候,英國能源政務部長安德烈婭·利德索姆(Andrea Leadsom)宣布退出英國保守黨黨魁和首相的競爭。這使特麗莎·梅成為目前唯一一個競選接替大衛·卡梅倫的候選人。利德索姆在退選的聲明中表示,她退出的原因是沒有能夠得到“建立強有力和穩定的政府”需要的足夠支持。梅是“對英國人民來說,能夠在執行脫歐事宜上獲得最佳條款的理想人選。”
據BBC援引一名接近利德索姆的人士消息,利德索姆受到的“謾罵和攻擊太過分了,無法承受”。此前,利德索姆曾表示,她是一位母親,更適合於擔任(黨魁及首相)這個職務。而現年59歲的特里莎·梅一直沒有生育。利德索姆的這一說法引起爭議,她已經就此言論向特里莎·梅道歉。
那麽這位英國新首相到底是何許人也?
現年59歲的特蕾莎•梅畢業於牛津大學,從政之前曾在英格蘭銀行工作。她於2010年起擔任英國內政大臣,因在移民問題上的強硬作風和公開支持同性婚姻而著稱。正式赴任後,她將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二位女首相。
盡管梅自稱沒有政治偶像,但媒體喜歡拿她與1925年10月13出生的撒切爾夫人對比。她們不僅都有是一絲不茍幹凈利落的外形,牛津大學的學歷,還有相似的傳教士家庭背景和強硬的政治作風。撒切爾從林肯郡考到牛津化學系,而梅從公立語法學校考上了牛津大學的聖休斯學院學習地理專業, 她自稱:“從政,是因為自幼受到家庭影響為公眾服務”。英國媒體對其花樣繁多的高跟鞋和時尚裝束津津樂道,而撒切爾,也是當年少有踩著高跟鞋進入議會的女議員。撒切爾支持男同性戀行為合法化,梅則支持同性戀婚姻。
金融時報把梅比作英國的默克爾,是改革的保守黨,而獨立報認為她比鮑里斯更加保守,在反對移民以及孤立主義的道路上,比鮑里斯走得更遠。
比之其他的首相競選人,梅的從政經歷最為豐富。1986年梅當選倫敦市議員步入政壇,2002年曾被任命為保守黨主席,在樞密院宣誓就職。保守黨在野期間,在伊恩·鄧肯·史密斯、邁克爾·霍華德以及大衛·卡梅倫領導下,擔任影子內閣要職,包括影子內閣下議院領袖、教育與就業大臣、工作與養老金大臣,被稱為四朝元老。2010年大衛·卡梅倫任命其擔任內政及婦女平權國務大臣。2012年以後放棄後者,只擔任內政大臣。是英國歷史在位時間最長的內政大臣。和自由主義的撒切爾相比,梅也崇尚小政府。她大刀闊斧改革警察制度,減少繁文縟節。 改革了多項工黨政府期間的政策,包括讓警察打擊犯罪更有效率,對移民立場強硬,比如給進入英國的歐盟外移民數量設置上限,取消了工黨執政時期推出的為期兩年的海外留學生畢業留英尋找工作的(PSW)簽證,提高英國投資移民的資金門檻,將投資額從100萬英鎊上調為了200萬英鎊。以至於不少留學生聞風色變。
盡管有400多萬人簽名支持二次公投,梅在競選期間還是表示,“留歐沒有走後門的機會,不會有二次公投,退歐公投就意味著退歐”。
據中新社華盛頓7月11日電白宮當地時間11日表示,美方將與候任英國首相特雷莎·梅開展有效協調,保護並推進美英“特殊關系”。
特雷莎梅還曾表示自己是和德國總理默克爾打交道的最佳人選。
“我會讓英國更加美好,並讓退歐的結果變成一種成功”。她確認英國即將退歐,許諾將在英國退歐後將努力與歐盟達成最佳貿易協議,並建立英國在世界上的新角色。
把退歐當作契機,是否意味著梅將會更珍視歐盟外圍的關系?延續卡梅倫與中國黃金十年的外交策略呢?
可以預見的是,特雷莎將重新組閣,但2020年以前不會提前舉行大選,繼續推行減少赤字的計劃以及嚴格的移民政策,以及如何與歐盟周旋。
超長待機的女王,將在周三接見她手下第十二位首相,撒切爾當政時,並不令女王喜歡,這一次,會不會有所改變?
最重要的還是梅能不能將英國帶出混亂和低迷?一切都是未知數。
有趣的是,內閣辦公室確認,雖然唐寧街易主,那一只叫拉里的貓管家依然留任,繼續它無所事事的角色。政務官是走馬燈的換,而事務官卻不受其影響。
(綜合鳳凰網、中國新聞網、國際在線報道)
據BBC報道,英國首相卡梅倫宣布,Theresa May(特蕾莎·梅)將是下一任首相,她將獲得我的全力支持。
卡梅倫說,他將在7月12日主持最後一次內閣會議,英國將在7月13日深夜之前迎來新首相。
此前,英國國會議員Leadsom已宣布退出英國執政黨保守黨領袖的競爭,這也意味著Theresa May成為該職位唯一候選人,極大提高了其接替卡梅倫成為英國下任首相的可能性。
相關閱讀:
主張留歐的英國新首相梅伊,上任後選擇面對脫歐後的挑戰,移民立場強硬的她,立刻要處理的,是與歐盟關係、國內對立。 在柴契爾夫人下台二十六年後,英國又將迎來史上第二位女首相:內政大臣梅伊(Theresa May)在黨內議員投票高居第一名,她除了將接下卡麥隆(David Cameron)辭去首相的遺缺,也要收拾他留下的爛攤子。 二〇一〇年保守黨執政後,梅伊就被任命為內政大臣,是逾五十年來擔任此職最久者。她從不和報社編輯及遊說團體共餐,要求屬下絕對忠誠,議員同僚曾形容她「冷酷」,但此風格亦為她贏得不少民心。她對移民立場強硬,曾多次收緊簽證,提高移民入英門檻。被問到生活在英國的歐盟國家公民能否留下?她也未明確表態。公投前梅伊支持留歐,不過她表示出任首相後,不會辦第二次脫歐公投,「脫歐就是脫歐,我們會使它實現。」想翻案的留歐派只怕要失望了。 梅伊勝出後,將面臨「攘外、安內、增信心二二大任務。「攘外」自是英國的脫歐。過去她任內政大臣時,在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參加過數次司法與內政高峰會,與法國及比利時官員有豐富的周旋經驗,對手形容她二口出必行」。梅伊已表示,未來英國企業應繼續和歐盟單二巾場通商,但英國對移民數量須有更大控制權,這勢必和歐盟牴觸。因此未來英國和歐盟關係將更加緊張。 「安內」則是撫平因脫歐公投造成的對立。此次英國政經菁英大多主張留歐,多數民眾卻想脫歐。而蘇格蘭與北愛爾蘭一直想加入歐盟,英國這次公投脫歐後,它們也開始醞釀「脫英」。主張「蘇獨」的蘇格蘭民族黨(SNP)領導人司徒琴(Nicola Sturgecon)批評,梅伊不肯承諾歐盟各國國民未來能否留在英國,未來二次蘇獨公投,她應允將讓蘇格蘭境內的歐盟人民也能參與投票。弭平這些對立,將是新首相對內最重要任務。 更重要的則是穩定市場對英國的信心。脫歐公投後,英鎊匯價一度創逾三十年新低,上百億英鎊的商業地產基金也因投資者擠兌而停止交易。脫歐後倫敦恐失去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外企撤出,都使市場無法對英國的未來樂觀。未來的女首相若不能重振投資者信心,大英國協只怕將更加衰落。 撰文者楊少強 |
中國核電出海的標誌性項目——英國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C核電站的建設一波三折。
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裝機容量3200兆瓦,將是英國近20年來第一座新建的核電站,原定於當地時間7月29日上午正式簽署合同,然而就在落筆敲定的11個小時前,英國方面意外宣布項目暫停,“推遲到秋季再做決定”。
2015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英國期間,中國廣核集團(下稱“中廣核”)和法國電力集團(EDF)正式簽訂了該項目的投資協議。中廣核牽頭的中方聯合體將與EDF共同投資興建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並共同推進塞茲韋爾 C(SZC項目)和布拉德韋爾B(BRB項目)兩大後續核電項目。
中方擬出資60億英鎊(約合527億元人民幣),占總投資的1/3,開啟了中國企業在發達國家投資興建核電站的先例。
對於英方的舉動,作為中方聯合體牽頭方的中廣核在北京時間7月29日淩晨3時發表聲明:“鑒於欣克利角C項目對於英國未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英國新政府表示需要時間熟悉該項目,我們對此表示理解和尊重。中廣核已做好準備,將與戰略合作夥伴EDF一起,繼續推進該項目,為英國提供安全、可靠和可持續的能源。”
中國核電主管部門的一位退休高官、權威核電專家7月30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該項目不僅投資巨大,而且投資回報時間非常漫長,需要註意風險。
法方很震驚
對於英國而言,這一造價180億英鎊的核電站項目,除了擔負全英7%的電力輸出重任、惠及600萬英國家庭外,將幫助英國填補2025年後關閉所有燃煤電廠所導致的電力缺口。
這樣一座能為英國未來緩解電荒的核電站,英國新內閣表示要“等一等”。
英國新任商務大臣克拉克(Greg Clark)給出的解釋是,政府在決定前還要“仔細考慮”,將推遲到今年秋天再做決定。克拉克還表示:“英國需要可靠、安全的能源供給,政府認為核能是能源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實,就在英國政府叫停該項目的當天,法國時間7月28日早些時候,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已得到合資方之一的EDF董事會10:7票的批準,前景大好。
誰都沒想到,項目因英方的決定而停滯。這一決定也震驚了法方。
EDF的董事會原本計劃在7月29日與英方簽訂相關合同,EDF英國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德里瓦斯(Vincent De Rivaz)還期待著當天向公司高層匯報項目進展。
EDF稱,欣克利角C核電站一旦建成,將會成為歐洲最大的建設項目,也可作為EDF向世界輸出其反應堆技術的樣本。
在英國,目前核電成本每兆瓦時(即1000度電)比油氣發電成本高27.5英鎊,但在同等情況下,比風力發電便宜近20英鎊。按計劃,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將於明年動工,並於2025年完工,屆時將為當地帶來2.5萬個就業崗位。
不同聲音
為什麽英國新政府的態度突然轉彎?
前首相卡梅倫對該核電項目的建設傾力支持,不過其因英國公投選擇脫歐而下臺。新任財政大臣哈蒙德(Philip Hammond)在兩周前還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該項目,“我們將確保核電站建設按計劃進行”。
然而,新首相特蕾莎·梅顯然不是這麽想的,她對於該項目的建設以及與法方的合作有自己的“算盤”。英國首相府唐寧街10號的一位消息人士表示:“我們會把新的‘時間表’與法方協商,在今年秋天的早些時候做出最終決定。”
梅不按常理出牌。有分析認為,這是她上任後的“第一把火”——除了作為在脫歐談判進程中故意向法方施壓的手段,也踐行了她在就職演說時的論調。當時,梅站在唐寧街10號門口高調表示:“當外資進入英國的戰略部門時,英國政府有時有必要進行幹預”。
其實,梅在擔任內政大臣時期就流露出對該項目的不滿,對卡梅倫推進該項目的熱情不以為然。英國前商務大臣文斯·凱布爾(Vince Cable)在接受英媒專訪時也表示,如果他沒記錯的話,梅對中國國企參與英國核能建設表示異議。目前,梅尚未對凱布爾的說法予以回應。
梅的首相幕僚長尼克·蒂莫西(Nick Timothy)此前也極力反對該項目。2015年,蒂莫西曾在多個場合表示,根據政府內外安全專家的意見,中國參與這個項目,便可進入計算機系統,這會給中國人機會,他們將有能力阻礙英國的核能生產。他表示,這令人感到很擔心。
面對英國政府出人意料的決定,英國的行業工會表達了不滿。
規模最大的英國聯合工會成員凱文·科因表示,延後推進核電項目將帶來就業崗位的損失,進一步拖累英國經濟增速。“任何進一步的延遲或倒退,將拖累經濟增長。”科因說,“也將危及這一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帶來的數千的技術崗位。”
工黨影子內閣的能源大臣嘉德納(Barry Gardiner)直言不諱地說:“這項本應該惠及英國民眾的建設如今已陷入一片混亂。”他還指責政府對項目停工的欲蓋彌彰,“政府推廣這一項目已有2年多了,但顯然如今沒有B計劃。”
不過,嘉德納也對項目的造價持有異議。有數據顯示,建造該項目的最終成本將達到300億英鎊,發電成本也遠高於預期。但嘉德納表示,更傾向於改進這一建設計劃,而不是完全叫停。
投資的經濟算盤
一直以來,關於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的爭議從未停歇。支持者認為,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對滿足英國的能源需求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在2023年之前,英國現有的大多數核電站都將因老化而關閉;反對者卻認為,該項目在戰略、環保和技術等層面上,都存在眾多問題。
2015年9月,英國當地媒體曾發表一篇題為《我們支持核電,但欣克利角C應該被拋棄》的文章稱,該項目“在經濟上不科學”。
EDF同樣有這樣的擔心。今年早些時候,為了回應EDF內部工會以及管理人員的強力反對,EDF企業委員會決定請企業外部專家審議英國核電計劃的可行性。
今年3月初,EDF的首席財務官托馬斯·皮克馬爾曾向公司高層請辭,原因是在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上與公司的分歧無法彌合。他給出的理由是,在目前工會代表持續對該項目高昂造價日益表示不滿的情況下,公司不應當匆忙推進該項目,而且推進該項目會令公司的財務狀況面臨巨大風險。
由於法國政府握有EDF84%的股份,此事還驚動了法國經濟部長馬克隆。他曾在今年4月表示:“欣克利角C核電站兩座核反應機組的投資額相當於EDF一年的投資額。這項投資不會改變法電的財務軌道。”
他再次排除法國退出這個中法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首個重大項目的可能。
馬克隆還表示:“這個耗資巨大的計劃將是推廣法國技術的機會,這對法電集團立足英國是必需的,將可保存和保護國家核能工業的技術。”
英國政府推遲批準欣克利角C核電站建設,立刻在英國媒體上掀起軒然大波。很多媒體都敏感地直接將矛頭指向首相特瑞莎·梅對中國投資的態度以及她一直以來對中國的成見,特別是在人權和安全等問題上。
在脫歐派一直高舉“歐盟之外我們有美國、中國和其他亞洲新興市場”的宣傳招牌,並說服民眾相信英國離開歐盟會更好的時候,當了10年內政部長、以保護國家安全為首要任務的梅出任首相之後,在公開場合幾乎沒有提到過“中國”。
“她對中國存有天然偏見。”英國前商務大臣文森·凱博(Vince Cable)對梅在中國事務上如是評價,“在內閣討論欣克利角C的問題時,她就是反對的,而且對奧斯本等官員對中國投資特別熱心感到非常不悅。” 凱博上周末在接受當地電臺采訪時,透露了這樣的細節,梅的決定在他的預料之中。
欣克利角核電站俯瞰
安撫民眾為首要任務
梅的上任發生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歷史時期。6月23日的公投結果,清晰顯示了英國社會的分化和經濟不平衡。很多在保守黨執政期間由於經濟緊縮政策被削減福利,日子過得相當窘困的人群,特別是一些北部老工業聚集、福利資源依賴性極強、非發達地區的民眾,對卡梅倫政府甚至懷敵對態度。於是,安撫民心、討人歡喜,幾乎成了梅的首要任務。
“政府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社會的少數一族,而是為了我們每一個人。” 就職宣言中的這句話,鮮明地表達了梅希望盡一切可能,以建立公平社會的政治理念安撫民心,討好選民。
剛剛過去的周末,梅在《星期日電訊報》上發表署名文章,談的不是脫歐程序和脫歐談判,而是關於如何引領世界應對包括偷渡、奴役在內的人權問題。
“我們終於有機會發出自己的聲音了,我們終於看到政府關註到我們的問題和苦難了。”這是梅政府上臺後,說出那些難以擺脫自身困境,希望通過此次脫歐公投呼籲“改變”選民的普遍心聲。
與上任政府涇渭分明
在所有梅出席的公共場合中,很少能聽到她提及英國的貿易和商業等問題。然而,通過財政大臣哈蒙德傳達出來的信息卻異常鮮明,核心是不會延續卡梅倫和奧斯本的經濟政策,比如放緩削減赤字等。事實上,目前梅政府的經濟政策是不明朗的,決定不推出“緊急預算案”,意味著新政府的經濟政策不得不等到今年11月秋季預算案公布之後才面世。
“特瑞莎推遲建設欣克利角C的決定,是特瑞莎不會延續卡梅倫的明證。”《金融時報》有文章直言不諱,“這是要告訴民眾,這是一個新政府。”
英國輿論普遍認為,梅對內閣大換血,排除所有與前任首相和財政大臣親近之人的舉動,就已經證明她立誌讓保守黨以全新思路和全新面目出現,並打上她個人深刻痕跡的決心。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采訪一些英國經濟學家時問起,同樣是保守黨執政,梅為何不能讓奧斯本保留他的財政大臣一職?而這些經濟學家的回答幾乎一致:“因為經濟政策不可能延續”、“在經濟政策上,特瑞莎會采取更左,類似於工黨的政策。絕對不會如奧斯本時代那麽激進。”
記者此前在采訪英國國家經濟和社會研究院經濟部主任阿姆斯特朗(August Armstrong)關於英國北部發展機會是否繼續推行時,他狡笑表示:“那不是奧斯本的’寶貝’嗎?”確實,梅和哈蒙德在公開場合從未提過該計劃。
對中國有偏見嗎?
看來,在對待中國投資問題上,梅也不會像卡梅倫時代那麽“親華”。正如凱博所說,“她對奧斯本對中國的熱情非常不悅”。
雖然目前沒有事實證明梅在對待中國問題時仍然抱有那些對大英帝國懷著舊時感情、對中國有著制度性和意識形態成見的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英國社會,這樣的偏見依然深重。
現在所能回憶和看到的梅與中國的交集,就是對包括超過10萬中國留學生在內的歐盟外留學生留在英國工作一而再、再而三地設置障礙,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歐盟外投資移民門檻的投資金額加倍,對中國商務人士進入英國的商務簽證尚未進一步放寬。
按照凱博的說法,梅在保守黨和自由民主黨聯合執政時期就建議,要實施美國那樣的對海外投資進行國家安全審查的政策,當時針對的是華為在英投資問題。在凱博看來,梅推遲欣克利角C項目的批複,肯定會對中國在英投資造成負面影響,會對中英經貿關系罩上陰影。
普京最近很吃香,剛剛送走了“破鏡重圓”的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突然又接到來自西方制裁俄羅斯先鋒英國熱線電話,邀約相會在杭州。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8月10日,英國新首相梅上任後首次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通了電話。唐寧街10號新聞發言人稱,兩國領導人都對目前英俄政治和經濟的關系表示了疑慮和不滿。該發言人說,梅首相註意到英國和俄羅斯之間關系的重要性,盡管存在分歧,她還是表達了希望通過開放和誠懇的方式就一些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討論的意願。“雙方認為兩國人民都面臨著恐怖主義的威脅,特別是要加強在航空安全方面的合作,這是國際反恐事務中重要的部分。”
克林姆林宮方面則稱,普京和梅同意在不久的將來,雙方國家安全機構將就航空安全問題開展對話,雙方會面也已排妥日程。而早在7月13日,在特瑞莎·梅當選首相之後,普京在表示祝賀的同時,他就指出,克林姆林宮有意與英國進行建設性對話,共同為協調雙邊關系做努力。普京強調,挖掘和保持俄羅斯和英國之間,已經積累了較長一段時間、在各個領域合作的重要潛力,是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的。
就在兩國領導人進行首次熱線電話的第二天,英國外長約翰遜即刻跟進,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進行了通話。約翰遜熱切表態:經過很多年的敵視,現在是英國與俄國關系恢複“正常化”的時候了。他希望兩國盡快展開建設性會談,共同協商恢複雙邊關系“正常化”。拉夫羅夫在電話中也強調,渴望進行兩國之間的政治對話。
這是約翰遜上任外交部長之後雙方的首次接觸,在電話中,兩位外長還就恐怖主義和敘利亞問題進行了討論。俄羅斯方面還表示,希望能夠更多了解脫歐公投之後英國的情況以及國家未來的發展計劃,但對脫歐以後英國外交政策方面是否比較利好雙邊關系則沒有表態。兩位外長同意在9月聯合國大會期間,對雙方感興趣的話題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討論。
至於梅首相和普京則將於9月初,在西子湖旁“狹路相逢”,雙方是否真能冰釋前嫌,目前下結論為時尚早。
英國輿論普遍認為,此舉可以被看作英俄之間自2006年“間諜毒案”和烏克蘭危機以及其他爭議之後,首次采取改善兩國關系的意向性行動。
從全球角色和國家安全考慮
英國《衛報》認為,盡管與俄羅斯的關系是新首相面臨的幾塊“硬骨頭”之一,梅首相與普京的第一次接觸,首先是表明了梅依然希望顯示英國會繼續在全球舞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的決心。
就在約翰遜致電拉夫羅夫的當天,前英國駐俄羅斯大使托尼·布蘭頓(Tony Brenton) 在《每日電訊報》上,以“與俄羅斯解凍的時間來臨” 為標題撰文稱,“G20“普梅會”是個好消息,英俄關系相互敵對抵觸的時間已經過於長久,早就應該重新審視和考慮對俄關系。”
作為2004年至2008年的駐俄羅斯大使,布蘭頓目睹了導致英俄關系陷入僵局的多起“交惡”事件。包括俄羅斯間諜毒案,在俄運作的英國一些石油公司遭遇攻擊,甚至還經歷了一系列針對他本人的騷擾和恐嚇;之後,又因為在克里米亞問題、烏克蘭內戰、MH17空難以及俄羅斯對敘利亞阿薩德政府等問題上的對立,英國和俄羅斯的關系徹底冷若冰霜。
布蘭頓在文章中指出,英國可以說是西方國家中對俄羅斯態度最強硬的。英國主導歐盟對俄制裁,並將自己排除在德法與俄羅斯就烏克蘭問題進行談判之外,甚至在美國於去年11月在安塔利亞G20會議上主動尋求敘利亞和平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情況下,英國依然采取簡單態度,孤註一擲於阿薩德下臺。近兩年英俄之間,不僅僅情報機構斷絕關系,政府高層之間也“老死不相往來”。
在布蘭頓看來,在當今國際形勢和英國脫歐的政治背景下,有諸多因素促使他呼籲英國政府應該重新考慮與俄羅斯的關系。
首先是,俄羅斯和西方之間的“新冷戰”正在上演,北約在波羅的海的軍事力量部署越來越大。 在7月中舉行的華沙峰會上,北約出臺了一系列威懾俄羅斯的措施,其中最受外界關註的是決定加大在中東歐的軍事存在,將在愛沙尼亞等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共部署4個營的多國部隊;另一方面美國在歐洲的軍事開支增加4倍,俄羅斯也正重新武裝,並經常在波羅海地區“展示肌肉”,還常常有意無意地提到其龐大的核武器庫。俄羅斯軍備預算是整個北約的十分之一,是俄羅斯經濟規模的十二分之一,因此,俄羅斯絕不會將自己投入到一個不會贏的戰爭中去,“這樣的危險遊戲不能再玩下去了”。
布蘭頓認為,俄羅斯視英國是一個有領導力的歐洲國家,與俄羅斯恢複正常關系,是重要的外交一步。在新政府誕生時,為烏克蘭和平進程提供了協助推進的可能,在敘利亞的問題上,英國應該和美國一樣,與俄國人一起共同找到一個解決方案,更集中應對真正的敵人——伊斯蘭國。
俄成為脫歐後英國主要貿易夥伴
荷蘭拉得堡德大學(Radboud University)學者施耐德(Guilherme Schneider)日前撰文稱,在今後的幾年里,英國政府很顯然會遭遇諸多挑戰,在歐盟“不會給好果子吃”的情況下,除了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和美國所謂有著特殊關系的“老大哥”之外,俄羅斯,這個目前看來完全沒有可能的“大鱷”,會不會成為英國經濟貿易的一個“新寵”?而英國,又會不會成為西方和俄羅斯之間的一座橋梁,將是一件很有趣並值得期待的事情。
在施耐德看來,過去幾年,俄羅斯在“金磚國家”中有著不小的影響力,而且外交政策上有意改善其在東歐亞各國心目中的印象;“這些影響有可能可以延伸到英國,但這就要看英國對俄采取怎樣的政策了。”
事實上,俄羅斯與英國之間的進口額在2009年至2012年之間增長了75%,這使得俄羅斯成為了繼美國、歐盟、中國之後英國第四大貿易夥伴。但自從2014年,歐盟對俄實施制裁之後,情況發生了逆轉。2014年英俄貿易下降21%,2015年僅前5個月,貿易額更是下降了50%。
施耐德判斷,一旦英國從政治上,在一定程度改變對俄態度,重新開啟經貿對話,俄羅斯及其夥伴國,有從英國進口包括食品和農產品在內的極大潛力。在對俄羅斯進行制裁之前,俄羅斯50%的魚類、牛奶、牛肉和奶酪依靠進口,僅僅從希臘每年進口的水果就有16萬噸,價值達2億美元。英國脫歐之後,只要雙方同意停止制裁和禁運,俄羅斯的進口需求,很可能可以彌補英國由於與歐盟談判不利而造成的損失。而且,英國的公司可能會在俄羅斯感受到不同的投資環境,找到新的發展機遇。在俄羅斯工業園地、運輸集散地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等方面獲得新的投資機遇和發展機會。
施耐德在文中還特別提到,比起其他發展中國家,俄羅斯的金融行業私有化程度低。而對於英國來說,金融業是服務性出口最重要的一部分。第一財經記者查閱了有關資料所獲得的2014年相關數據顯示,金融保險業在英國服務業出口占比高達31.82%。而脫歐可能導致英國金融業失去“自由互換護照”而遭受沖擊的話,擴大對俄羅斯金融服務市場的輸出,也是歷史性機遇。很顯然,在重估需求和供給的各種因素後不難發現,俄羅斯很有可能成為有價值潛力的、英國後脫歐時代極其現實的貿易和投資沃土。
英俄經貿往來有現實基礎
“這兩年,英國與俄羅斯之間的經貿商業活動令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在布蘭頓看來,這是英國需要改善對俄關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實上,根據俄羅斯方面的媒體報道,盡管對俄制裁,但是英國公司和商業機構對俄興趣依然不減。目前大概有包括英國石油、阿斯利康、葛蘭素史克等在內的600多家英國公司在俄羅斯開展各種業務,英國是俄羅斯第5大外國直接投資國。英國和俄羅斯在金融、能源、零售、機械工程、金屬、礦產業、交通和醫藥以及房地產等行業都是最有吸引力的合作行業。倫敦證券交易所,仍然是俄羅斯公司進入全球資本市場的最主要基地。超過50家俄羅斯公司在倫敦交易所主板上市。英國醫藥巨頭阿斯利康2015年10月還在俄羅斯卡盧加地區增加投資了一座大型高科技制藥廠。
有意思的是,成立於1916年,長期幫助英國和俄羅斯公司和商業人士進行兩地貿易投資商業往來的俄英商會(The Russo-British Chamber of Commerce)今年恰逢成立100周年紀念。從其網站上記者發現,貫穿一年的包括投資論壇、商業交流和派對酒會在內的紀念活動相當豐富活躍。
就在8月4日,俄羅斯駐英國貿易代表鮑里斯 阿蔔拉莫夫(Boris Abramov)在倫敦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盡管歐盟對俄實施經濟制裁,但是英國公司和商業團體,並沒有失去對俄羅斯的興趣,“不可否認人制裁對雙邊經貿往來和商業活動產生了負面影響,特別在金融銀行業、石油和食品加工等領域。”
與此同時,俄羅斯駐英國大使亞歷山大 雅克梵克(Alexander Yakovenko)在近期也公開表示,莫斯科希望英國新政府的誕生,能夠為俄英關系”正常化”帶來機遇。
據外交部網站15日消息,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英國外交部政務次官沙馬會面。
昨天,王毅在北京應約會見沙馬時表示,中英關系近年來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習近平主席去年對英國的國事訪問推動雙邊關系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中方願與英國新政府一道努力,堅持雙方確定的兩國關系大方向,進一步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推動中英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繼續向前發展。中方歡迎特雷莎·梅首相9月來華出席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願同英方保持溝通協調,確保峰會取得圓滿成功。
沙馬表示,此次他來華傳遞的最重要信息是,英方高度重視英中合作,視中國為全球重要戰略夥伴。去年習近平主席對英國的國事訪問十分成功,具有里程碑意義。英國首相特蕾莎·梅以致函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表示期待出席九月在中國杭州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英方支持中方成功舉辦峰會,期待加強與中方在經貿和全球性問題上的合作。
王毅與沙馬會面
值得註意的是,梅在信中並未主動提及被其叫停的中資核電站項目。
上月底,剛剛上任的特蕾莎·梅因擔心中方投資帶來國家安全隱患,叫停了中國參與的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核電站項目。原定於當地時間7月29日上午正式簽署合同,然而就在落筆敲定的11個小時前,英國方面宣布項目暫停,“推遲到秋季再做決定”。
2015年習近平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有關方面達成了該項目的融資協議。英國前首相卡梅倫曾強調,欣克利角核電項目象征了英國以開放姿態接納海外投資。不過,梅新官上任三把火,卻幾乎把前任政績燒了個精光。延遲決定一出,讓去年由卡梅倫與習近平一手推動的中英關系“黃金時代”蒙塵。
最初,來自中國的回應普遍溫和、用詞謹慎。
中國外交部此前曾回應稱,該項目是中英法三方本著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精神達成的,一直得到英方和法方的大力支持。希望英方盡早作出決定,確保有關項目順利實施。
出資占總投資額1/3的中國廣核集團也強調,英國政府需要時間熟悉該項目,對此表示理解和尊重。
然而,隨著事態遲遲沒有進展,中方措辭越發嚴厲起來。
8月9日,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在英國《金融時報》發文指出,中英關系正處在一個重要歷史時刻,希望英國繼續對中國保持開放;如果項目得不到新政府的批準,將會危及兩國關系。《金融時報》稱,這是中國向英國發出迄今最嚴厲的警告。
而在沙馬與王毅的會面中,沙馬也未主動提及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對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對香港 《南華早報》指出,鑒於欣克利角核電項目被視作中英關系“黃金時代”的象征,沙馬不可避免要談到這個問題。
“英國公投退歐後,新政府特別需要與中國展開深入合作。梅一方面需要給出恰當措辭確保中國對其仍有信心,另一方面需要安撫英國國內的擔憂。”崔洪建說。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龍靜表示,中國官員一定會與沙馬討論核電站問題,但沙馬一行還不足以完全解除兩國心結。
特蕾莎·梅(資料圖)
據新加坡《海峽時報》報道,在沙馬啟程前往中國之前,英國政府官網援引沙馬的話稱:“中英關系穩健進步,對雙方助益良多。英國對商業活動保持開放,也是吸引國際投資者的勝地,當然包括中國。”
龍靜強調,退歐一事使得英國對中國地緣政治的重要性大為降低,“英國在歐洲事務中將不再扮演重要角色,為了獲取更多利益,如果中國不得不在英國與歐洲二選一的話,歐洲無疑是首選。”
數據顯示,中英貿易目前處於歷史最高水平。自2010年以來,英國對中國出口增長了57%,而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英國第二大外資來源國。
在高調宣布推遲有中資參與的180億英鎊欣克利角核電站建設項目後,英國新首相雷莎·梅派外交部政務次官阿洛克·沙馬低調訪華並向中方領導人遞交梅的親筆信。
據報道,英國首相府人士表示,由於這是私人信件,將不會公布內容,此舉動在於“向中方確保英國對於中英關系的承諾”。
8月15日,沙馬在同中國外交部部長會面時表示,“我此次來華傳遞的最重要信息是,英方高度重視英中合作,視中國為全球重要戰略夥伴。”他還表示,梅已專門致函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示期待出席9月在中國杭州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英方支持中方成功舉辦峰會,期待加強與中方在經貿和全球性問題上的合作。
《第一財經日報》獲悉,除北京之外,此次沙馬還將訪問深圳和廣州,包括同當地專家就清潔能源問題進行討論,會見中國商界領袖以及討論中國遊客訪英國等議題。
與此同時,沙馬在公開講話和會見中沒有提及欣克利角核電站建設項目,不過有英國官員對英媒表示,有可能在訪華行程中討論到上述核電站項目。
《第一財經日報》近日密集采訪了從事中英和中歐貿易人士均表示,梅政府剛剛上任一個月,希望給她一點時間。
轉交親筆信
在京期間,沙馬拜會了中國外交部,並得到了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以及外交部部長助理劉海星的會見。
沙馬是欣克利角核電站建設項目被暫停之後第一位訪華的英國外交部高官,也是英國外交部主管亞洲事務的官員。他此行希望能釋放兩層訊息:第一,中英關系強勁,並在不斷發展,雙方關系所產生的紅利惠及兩國民眾;其二,英國希望成為包括中國在內,對所有國際投資者都產生吸引力的國家,中英貿易已經達到了創紀錄的水平,中國對於英國企業而言,意味著巨大的貿易機會,英國希望英國企業能在此方面獲利。
王毅在北京應約會見沙馬時表示,中英關系近年來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習近平主席去年對英國的國事訪問推動雙邊關系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王毅表示,中方願與英國新政府一道努力,堅持雙方確定的兩國關系大方向,進一步深化各領域務實合作,推動中英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繼續向前發展。中方歡迎梅首相9月來華出席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願同英方保持溝通協調,確保峰會取得圓滿成功。
王毅並贊賞沙馬在英新政府成立伊始就來華訪問,相信英方將繼續奉行積極、開放的對華政策,中英進一步加強合作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於世界和平、穩定和發展。
劉海星在會談中表示,新形勢下,中方願同英國新政府加深相互了解和政治互信,擴大雙方各領域、各層級交流與合作,推動兩國關系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沙馬此次還承擔著向中方領導人遞交梅親筆信的任務。對此,《衛報》評論稱,在中方對英方暫停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表達不滿之後,梅派人訪華向中國領導人遞交親筆信,意在消除中方疑慮。
消除中法疑慮
在談到英國政府暫停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的決定時,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梅政府剛剛上任,希望給梅政府多一點時間。
而中國英國商會會長畢欣在就此問題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此舉主要是梅希望向剛剛投了退歐票的英國民眾表態有關,而非指向中國:梅希望向民眾展現出,她同卡梅倫等精英階層是有所區分的。
通過此次沙馬的行前表態可以看出,英方對於中英貿易關系有著清醒認識。
沙馬指出,自2010年以來,英國對華出口飆升57%,且預計中國將在2020年成為英國第二大外資投資者。這些對於英國公司而言都意味著巨大的商業機會。
畢欣也贊同“中國不需要英國,而英國需要中國”的看法,不過她也對記者指出,很多在退歐中投贊成票的英國選民,對當代中國沒什麽了解。
在現實中,梅政府已經就此次突然的項目中斷行為進行了補救措施。除了向中方派遣高官並攜帶親筆信之外,梅政府也在下力氣安撫法國政府。
此前,多家外媒指出,英國新政府做出上述暫停決定,幕後推手是英國首相的幕僚長蒂莫西,原因是出於對中方參與所產生的安全問題的顧慮。9個月前,蒂莫西發過一篇《政府正在把國家安全賣給中國》的文章,他在文中質疑卡梅倫政府為追求經濟合作而低估國家安全問題。
英國政府人員出面駁斥了梅在此問題上做決策時會受到蒂莫西左右的可能性。 保守黨議員林德爾·格萊格(Ian Liddell-Grainger)的選區就包括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所在地。他表示,“我百分之百肯定這個項目可以進行,且百分之百的肯定將按時在預算之內進行。”
他表示,“如果認識梅就知道,她是一個自己拿主意的強勢女人,當你向她發送問題,最終你得到的肯定是她本人的回答。”
工黨影子內閣的能源大臣嘉德納(Barry Gardiner)則表示,梅此舉十分糟糕,特別是在英國要開始進行退歐談判的時候,“這不是一個到處樹敵的時候,特別是跟法國人。”
目前,法國官員對於英國政府表示將在秋季做出最後裁決的決定表示可以理解。法國電力集團方面並表示,對於英國政府最終能夠批準這一項目有信心。
據共同社18日報道,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擬於9月前往美國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之際訪問古巴。日本政府有關人士18日透露了這一消息。如果成行,這將是日本首相首次訪問古巴。安倍擬通過此行確認強化雙邊合作,爭取擴大日本企業對古巴的投資。
圍繞日古關系,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曾於去年5月到訪古巴首都哈瓦那,成為訪問該國的首位日本外相。為了擴充日本的政府開發援助(ODA),幫助古巴推行經濟制度改革,雙方同意成立由兩國政府和企業人士參加的“官民聯合會議”。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8月27日報道,英國女首相特蕾莎·梅向政府法律專家進行過咨詢,她被告知,作為行政權力,她可以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在議會未進行投票的情況下,正式開啟脫歐進程。
《每日電訊報》報道截圖
英國政府此前多次聲明,他們需要時間準備啟動脫歐進程,但這在今年不會發生,同時也表明計劃在《里斯本條約》第50條正式生效前,進行初期談判。
但歐盟催促倫敦盡快啟動脫歐進程,並拒絕進行初期談判。此前有報道稱,英國關於第50條生效的正式公告也許將在2017年年初發至布魯塞爾。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工黨領袖競選人歐文·史密斯都曾建議通過議會投票來阻止脫歐。
此前,史密斯周三(8月24日)表示,除非政府承諾進行第二次公投或舉行大選,否則他將設法讓議會阻撓脫歐談判。史密斯還表示,英國脫歐的相關事務有太多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