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彩電中國芯處上升期 ,完全國產化還得靠精細化制造

不僅通訊芯片,中國的彩電芯片目前也大部分依靠進口。但海思、Amlogic等中國芯片商在彩電芯片市場的份額正處於上升期。創維等彩電企業也在推出自己的AI畫質芯片。

創維集團首席技術官(CTO)王誌國4月24日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彩電芯片要完全實現國產化,瓶頸在精細化制造和專利。他樂觀預期,三年內彩電芯片將能實現國產化。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彩電制造基地,但是“缺芯少屏”過去一直困擾著中國彩電業。隨著國產液晶電視面板產業的強勢崛起,彩電芯片將是下一個等待中國企業攻克的“堡壘”。

彩電中國芯多方發力

2018年初,美國CES上,創維展出了自主研發的AI(人工智能)畫質芯片。而早在2014年,創維便攜手華為旗下的海思,共同承擔國家核高基重大項目,一起開發了首款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電視芯片V800,填補了我國電視系統芯片的空白。

王誌國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創維率先把V800應用在互聯網電視上,這樣的電視已有幾百萬臺。

第一財經記者4月24日在創維30周年慶典上留意到,海思與MStar(晨星)、瑞昱(REALTEK)、SK海力士、東芝等中國臺灣、韓國和日本芯片企業一起,都獲得戰略合作獎。

而今年創維展出的自主研發的AI畫質芯片,則是與臺灣芯片企業Novatek合作的。“我們定義芯片,與它們一起設計,再找臺灣廠生產。”王誌國說,創維研發AI畫質芯片,是希望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讓老的影視內容也能實現畫質改善,從而實現彩電的差異化。

這款AI畫質芯片,會集成到電視的主芯片里,應用於創維自己的電視產品中,王誌國預計今年應用這款芯片的電視機會達到上百萬臺。

有意思的是,創維在深圳的總部大廈被稱為創維半導體設計大廈。王誌國透露,未來創維會繼續加大芯片的研發力度。創維數字公司已收購了一家芯片公司。此外,創維還與外部夥伴合作開發芯片。他甚至設想,未來國內企業可以聯手投資彩電芯片廠,設計定制芯片。

不只創維,海信、TCL、康佳等中國彩電主流企業在芯片領域也有涉足。

2005年6月,海信已研發出我國第一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並產業化的數字視頻處理芯片——信芯,打破了國外企業在數字視頻處理芯片的壟斷局面。海信還於2013年研制了國內首款網絡多媒體電視SOC主芯片,並實現整機量產。2015年,海信又發布Hi-View Pro畫質引擎芯片,成為中國擁有自主高端畫質芯片的彩電企業。

TCL集團董事長、CEO李東生去年曾透露,TCL自2013年起已經參股了兩家芯片企業,分別是敦泰電子(TW.3545)與晶晨半導體(Amlogic)。據了解,敦泰電子、晶晨均由美國矽谷芯片業的資深華人專家成立。敦泰電子2005年在美國註冊成立,2006年遷址回亞洲,在深圳和臺灣設立了研發及工程服務中心,致力於人機界面解決方案的研發。晶晨創立於1995年,總部在上海,主打智能電視和機頂盒智能芯片設計。

而康佳也自主研發了8K芯片,可控制屏幕每一個像素的灰度,實現全程8K信號處理。

臺系企業仍主導市場

目前中國臺系企業仍主導全球彩電芯片市場。

調研機構IHS的中國區研究總監張兵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說,在電視主芯片領域,MStar(晨星半導體)絕對領先,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40%;前三大供應商為Mstar、Media tek(又稱MTK或“聯發科”)和Novatek(聯詠科技),它們的市場份額大致為40%、16%和15%,而這三家均為中國臺灣的企業。

中國大陸的芯片企業也在崛起。張兵說,海思目前占據全球彩電芯片的市場份額超過5%,而Amlogic(晶晨)、RDA(銳迪科,已被紫光收購)等芯片廠商的份額都比較小。盡管份額不大,但是中國大陸芯片企業正處於上升期。

一位前晨星半導體(MStar)的員工告訴第一財經,全球彩電芯片市場,目前由兩家中國臺灣企業MStar、MTK主導。MTK已於2010年收購了MStar,兩家合占全球彩電芯片市場份額約60%。臺灣另一家企業瑞昱半導體(REALTEK)也是彩電芯片的重要供應商之一。

這位人士說,國產彩電芯片的供應商里,海思已有小規模的供貨;另一家供應商Amlogic,是由華人主導的美資公司,現正謀求在國內上市,已向小米OTT盒子供應芯片。這兩家企業,是臺系企業之外的主要力量。

第一財經記者從創維、海信、TCL了解到,目前Mstar都是它們最大的彩電芯片供應商。另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海思與國內幾家主要的彩電廠也有合作。創維集團CTO王誌國坦言,不同的彩電芯片商,各有所長。如,MStar擅長智能語音芯片,Novatek擅長畫質引擎,海思有國產自主知識產權。

目前,彩電芯片在電視機的總成本中,大約占比5%。張兵說,彩電涉及到的芯片大大小小10余種,包括電源管理、音頻處理等功能。創維、海信的AI畫質芯片和畫質引擎芯片,主要是畫質增強芯片,類似於索尼所推的X1 Extreme,對彩電圖像控制和處理進行增強,以達到更好的畫質。

因為彩電行業競爭激烈,對成本要求高,所以彩電芯片的集成度很高,涵蓋了中央處理器、圖像處理器等。WIFI模塊、AI模塊,未來也有機會集成到彩電芯片中。上述前晨星半導體(MStar)的員工這位人士說,彩電主芯片成本在10美元以下,包括主芯片在內的主板成本約100~200元人民幣,以55英寸液晶電視成本2000元左右計算,占比並不高。

但是,攻下彩電芯片的“堡壘”仍有重要意義。因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產基地,全球超過60%的電視機產量來自中國。奧維雲網(AVC)的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大陸出口到海外的電視及半成品電視達到1.02億臺。若再加上國內銷售的約5000萬臺,中國一年生產的彩電近1.5億臺。中國有這麽龐大的彩電產能,怎麽能讓電視機的“心臟”受制於人呢?

精細化制造有待突破

那麽,彩電芯片的國產化,究竟難在哪里呢?

上述前晨星半導體(MStar)的員工認為,中國彩電以前“缺芯少屏”,屏的國產化已逐步解決,而芯片還主要靠進口,主要是難在芯片開發和生產工藝。海思、Amlogic的芯片設計能力,已基本可以滿足彩電產品的需求,早幾年它們的芯片設計能力已達到14納米的水平。當然,芯片廠技術越好,集成度越高,成本越低。

在生產方面,中芯國際目前能生產28納米的芯片,而臺系企業已經可以生產10納米的芯片了。所以,海思、Amlogic設計的芯片,還是找臺積電來生產,否則沒有競爭力。

事實上,三年多前創維與海思聯手研發的V800芯片,是由中芯國際來生產的。而今年創維推出的AI畫質芯片則是找臺灣企業來生產的。

王誌國認為,彩電芯片國產化的關鍵還是在晶圓,如果從設計定制的角度看,彩電芯片的國產化早已實現,像Amlogic、展訊等都可以設計芯片,但是還是要找別人生產。所以,未來提升精細化制造能力,才能真正實現彩電芯片的國產化。

不過,王誌國相信,只要下大決心,國家重視、資源扶持、大企業參與,就可以打破精細化制造的瓶頸。他樂觀預計,三年內可以實現彩電芯片的國產化,當然還會遇到專利問題。

而張兵冷靜地說,彩電芯片種類眾多,很多都涉及到基礎架構、專利等問題,國產化不可能短期突破。然而,“中國有強大的本土品牌和制造基礎,而發展芯片產業需要經濟規模,這是海思、RDA等本土供應商所具備的市場優勢。”彩電SOC芯片目前主要采用28納米制程,未來1-2年中高端產品會往22納米走,芯片需求也將持續叠代,比如8K芯片。

“未來,中國品牌使用國產彩電芯片會越來越多;中國臺灣企業將逐步到中國大陸設立合資企業,以擴大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日韓芯片企業將沒落,但在存儲器上還是會很強;高通等美國公司還是占據高端市場,因為它們掌握ARM芯片。”王誌國預測說。

另一位業內人士也樂觀地說,中芯國際可以生產28納米的芯片,今後會不斷進步。未來彩電芯片國產化,將不是問題。整個芯片產業鏈正在向中國大陸轉移,如臺積電已在南京設廠,預計今年投片、明年量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2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