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新聞網30日報道,日本前地方再生大臣石破茂,今天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公開表示反對自民黨內一部分安倍支持者準備修改黨章,讓安倍首相在2018年之後繼續獲得連任的企圖。
石破茂稱,黨內討論讓安倍首相超越黨章規定連任三期的問題顯然過早,對於這一問題必須慎重對待。對於執政的自民黨內成立專門機構於近日開會,為安倍連任創造條件的做法表示了反對。
日本前地方再生大臣石破茂
擔任過自民黨幹事長和防衛大臣等要職的石破茂,在去年就公開表示要接安倍的班。在8月初的內閣改造中,他不接受安倍希望他繼續擔任地方再生大臣的邀請,決定離開內閣當一名黨內的批判者,以籌集反安倍勢力。
目前,安倍已連續2期擔任自民黨總裁,任期將於2018年9月到期,因此日本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等人主張修改黨章將總裁任期延長至3期9年,並預計在2016年年內集中討論得出最終結論。
石破茂最近表示,希望訪問中國,與中國高層進行交流。
英國芯片設計商ARM的超過95%的股東周二同意接受軟銀的收購要約,標誌著這家公司此後將失去獨立地位。
另外,軟銀為了贏得英國政府的支持,軟銀CEO孫正義曾經在該交易宣布前專程拜會英國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May)。軟銀CEO孫正義表示, “這是我們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收購,軟銀集團正在捕捉物聯網帶來的每一個機遇,ARM則非常符合軟銀的這一戰略,期待ARM成為軟銀物聯網戰略前進的重要支 柱。”
此前,7月18日,據軟銀官網消息,提議以243億英鎊(約合314億美元)收購英國半導體知識產權提供商ARM Holdings ,收購價較上周五的收盤價11.89英鎊高出約43%。軟銀計劃未來5年至少增加ARM英國員工人數一倍,並增加英國以外的員工人數。軟銀計劃把ARM總部留在英國劍橋,將保留ARM的高階管理團隊。
國家主席習近平5日在杭州會見來華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的英國首相特雷莎·梅。
習近平首先祝賀特雷莎·梅就任英國首相。習近平指出,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二十國集團等國際機制重要成員,中英加強合作不僅造福兩國人民,也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中方願同英國新政府一道努力,不斷深化政治互信和各領域交流合作,推動中英關系更穩更好發展。
習近平強調,今年是中英關系“黃金時代”的開局之年,明年將迎來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45周年,中方願同英方一道,推動兩國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系邁上更高水平。
習近平強調,中英雙方要保持高層交往勢頭,繼續辦好高層對話機制,加強戰略溝通和統籌規劃,不斷深化相互了解和信任。繼續推進經貿投資、能源、 基礎設施建設、金融等重點領域務實合作,拓展城鎮化、高新技術、清潔能源等新興領域合作,深化文化、教育、衛生、體育、青年、媒體等交流,積極探討建立執 法合作機制,繼續推進在反腐敗和追逃追贓領域合作。加強在國際熱點問題和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框架內合作。雙方應該增進政治互信, 擴大共同利益,妥善處理分歧。
特雷莎·梅表示,祝賀中方成功主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英中正處於發展關系的“黃金時代”,兩國合作領域廣泛、潛力巨大。英方致力於積極深化英中全面戰略夥伴關系,增進相互理解和信任,期待著同中方密切經貿、投資、金融、安全、執法等各領域合作。
王滬寧、栗戰書、楊潔篪等參加會見。
“從統計數據來看,我們有太多孩子的命運受制於他們居住在哪個區域、他們的父母掙多少錢。我們要打破這樣的界限,進入好學校的機會應該屬於每一個孩子。”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在9日提出議案,誓言對英國教育體系進行改革。她希望回歸擇優招生的“文法學校”體制(相當於中國的重點中學),要求目前享有慈善特權的私立學校為公立學校提供更多幫助,否則慈善特權可能會被取消。
梅的教育改革計劃一出,立刻遭到保守黨同僚的反對:“這是一個錯誤的計劃。”一位政府大臣批評道,“恢複文法學校是好主意,但是不能損害私立學校的利益。”
私立學校的校長更是反唇相譏。有校長直接指責梅是為了“政治上得分”,並諷刺梅想出這樣的主意簡直太異乎尋常了,“在私立學校已經做了很多的情況下,還要求我們做得更多,有點厚顏無恥”。這位校長認為,梅應該更深入地了解目前英國私立學校的情況。
工黨、自由民主黨和蘇格蘭國民黨也紛紛表示反對,稱梅的舉措是走回頭路。前教育大臣更在媒體撰文表示,回歸文法學校會葬送最近6年政府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
就近入學還是擇優入學?
在人們印象中,英國擁有全球最發達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教育質量,但普通英國人的生活並非如此,從孩子出生起,為入學犯愁就已經開始。要不要到伊頓公學註冊?要不要搬去一個某知名學校學區附近居住?該不該在某名校旁租個房子住?諸如此類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年輕父母。
在倫敦一家保險公司工作的唐小姐前不久就因安排5歲兒子上學的事情一臉愁容。她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她結婚買房時就是挑了“學區房”地區買的,結果按照她所在地區的入學情況,最佳選擇學校沒有輪上,她的兒子只能被擠到第二選擇。去看了學校後,她覺得很不滿意。於是,她開始糾結,到底是送孩子去那個不理想的學校,還是花血本從此走上一條私立教育之路?她告訴記者,不是完全沒有能力送(私立學校),但是如果要第二個孩子的話,就不一定能承擔得起了。
住在東南倫敦的瑪格麗特是3個孩子的母親。她和丈夫都是高學歷畢業,有體面的工作,是英國較為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但一想到他們每年要承擔3個孩子共計5萬~6萬英鎊私立學校的費用,生活質量大打折扣。因此從老大開始,她就選擇讓孩子去公立的文法學校就讀,即便每天路程超過1個小時,她覺得能夠有機會考上好學校還是值得的。
目前,在英國的中學教育系統,公立學校以所謂“綜合學校”為主,另外也有164所沿襲過去傳統的“文法學校”,還有教會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等。
簡單來說,“綜合學校”以適齡少年就近入學為主,學習成績不分高低,無須進行入學考試,16歲之後或者為進入大學做準備,或為直接就業進行技術培訓。由於根據地區劃分,很多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進入一些好學校,就在這些學校轄區內置業。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中國家長非常熟悉的“學區房”,該地段的房價因此節節攀升。這就給一些沒有經濟實力的家庭很大壓力。
“文法學校”則被視為傳統中學教育體系,歷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代。一直以來,英國的文法學校一直以重人文科學、走學術道路、教育質量卓越等特點著稱,但是由於文法學校遵循“擇優入學”的原則,被指社會教育資源不平衡而遭到反對。上世紀90年代末,布萊爾執政的工黨時期,大量綜合學校替代了文法學校,教育資源開始向弱勢和貧困家庭傾斜。
不過,梅強調,此次恢複的文法學校的建議與以往不同,比如文法學校必須為低收入家庭設立一定名額配置。同時,她還提出其他一些教育改革措施,包括如果大學要提高學費標準的話,必須出資建立一所新學校或者資助一所表現不佳的現有學校;小規模私校教師要去公立學校授課;私立學校要拿出名額給貧困生等。
梅首相的教育改革計劃“太理想化”
“文法學校應該是為那些沒有經濟能力支付私立學校費用的中產家庭孩子,能在更優質的學校接受教育,提供了機會。而真正處於社會底層的困難家庭的孩子,估計沒有什麽競爭力。畢竟優秀的公立學校競爭極其激烈,那些想要報考文法學校的孩子,如果入學前沒有良好的家庭氛圍或者很好的家庭輔導等,就已經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了。”一位對英國教育體制頗為熟悉的留學中介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在這位中介看來,梅提出這樣的計劃,很顯然比較脫離實際,“是一個非常理想化的狀態,有點癡人說夢。”畢竟,英國的教育問題並非單純在教育方面,而是與整個社會體系、福利制度以及社會階層的長期固化有極其緊密的關聯,甚至形成一種因果邏輯。
“梅希望通過重建文法學校給弱勢家庭出身的孩子創造一條更好的職業和人生發展的通道,是非常好的想法。但是對國家來說,支持精英教育應該以最大可能提高、普及基礎教育水平為前提。”一位金融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如果從11歲就給孩子確定未來,有點殘酷。”
一位孩子在英國頂尖公立中學讀書的中國家長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英國的私立學校也沒有像梅說得那麽不堪。幾乎所有的私立學校都有獎學金和助學金,對所有孩子開放。”這位家長認為,就連英國的家長都在抗議學校考試太多,怎麽輕而易舉地恢複文法學校?“讓私立學校承擔更多責任,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位家長說道。
根據英國私立學校委員會網站的最新數據,私立學校每年為英國的GDP貢獻95億英鎊,甚至超過利物浦和英國廣播公司所貢獻的金額。同時,私立學校創造的全職就業人才達22萬多,年均納稅約為36億英鎊,每年為納稅人節省的開支高達30億英鎊,相當於每年可以興建460所免費學校。
暗指海外學生“爭奪”英國教育資源?
此外,在梅的講話中,她還提到,“自2010~2015年,私立學校的收費上漲速度是收入增速的4倍。與此同時,2008年以來,來自海外、在私立學校就讀的學生數量增長了33%。”她相信這些私立學校會給予英國其他社會方面的回報。
那麽,梅是否在暗指,33%的海外生源某種程度上“搶奪”了英國的教育資源呢?事實上,招收海外學生是英國私立學校賴於生存的資金來源之一。其中,來自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學生人數在英國私立學校海外學生中占比近38%。根據專業從事國際教育商業和研究機構的數據,2014/2015學年,來自海外的國際學生約有2.7萬人,來自中國內地的為5683人,香港地區為4785人。
從目前各方的強烈反應來看,梅上任後,力推的首個國內重要政策是否能在議會通過,依然存在懸念。
10月3日,英鎊兌美元受脫歐憂慮打壓,盤中觸及1.2849美元,創7月11日來新低,日內跌1%。另外,英鎊兌歐元觸及三年低點0.8739英鎊,日內跌0.9%。
此前,英國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在周末期間公開表示,英國脫歐進程將在明年3月底正式啟動,這嚴重打擊了市場投資者對英國經濟前景及英鎊匯率前景的信心。
在二季度因為英國公投“脫歐”結果而重挫10%以上之後,英鎊在三季度續跌2.5%,由此錄得連續五個季度兌美元下跌。9月份,英鎊兌美元下跌1.2%,亦為6月份以來最差表現。而在10月份第一個交易日因“脫歐”前景消息跳空低開的狀況,也顯示,英國脫離歐盟對其貨幣匯率的負面影響力仍未完全得到釋放。
14日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一項由學者發起的研究顯示,剛剛卸任的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因英國脫歐一事,被評為二戰以來英國倒數第三差的首相。
日前,利茲大學向全英國82名研究1945年以後英國歷史及政治的學者發起了這項研究,他們對二戰結束以後的13位英國首相進行評價。
其中9成學者認為,公投脫歐問題是卡梅倫最大的失敗。其中一名學者更形容卡梅倫的失敗,僅次於1782年的時任首相諾斯爵士失去對美國的統治權。
6月27日,卡梅倫發表辭職聲明
研究顯示,在戰後13名英國首相中,卡梅倫僅僅優於1963年至1964年時任保守黨首相亞力克·道格拉斯·霍姆,以及1955年至1957年時任保守黨首相安東尼·埃登。
學者們還對排名後五位的首相在社會、經濟、外交和英國在世界扮演的角色、政黨、民主等方面的影響進行評價,不幸的是,卡梅倫是唯一一位在各方面都得到負面評價的首相。
另外,這份榜單中,1945年至1951年執政的工黨首相克萊門特·阿特利被評為最佳首相,緊隨其後的是1979年至1990年掌權的保守黨首相撒切爾夫人,排名第3的是1997年至2007年的工黨首相托尼·布萊爾。
據外媒報道,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表示,英國公投脫離歐盟明顯是意在重獲移民控制權的投票,並稱她希望能確保英國在脫歐談判中為企業爭取到有利的協議。
特雷莎·梅19日對議會說:“政府非常明確,6月23日的公投就是為了確保將移民控制權從歐盟手中拿回,但我們希望能夠為與歐洲市場有商品和服務貿易往來、或者在其中有營運業務的企業爭取到最佳準入權。”
她表示,這是政府將努力的方向,將積極爭取。議會將有其發言權,這將是耗時較長的談判,為期兩年或更長時間。
特雷莎·梅也表示,她將尋求與英聯邦國家達成貿易協議的可能性。
她重申,英國並不是通過脫歐“背棄歐洲”,並承諾,直到脫歐程序完成前,英國都將會是歐盟中“負責任、積極參與的成員”。
本月初,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表示將於2017年3月底之前正式啟動脫歐進程。
特蕾莎正式確認了執行“里斯本條約”第50條款的時間點,該條款規定了為期兩年的脫歐進程。她同時承諾將在下一次女王在議會發表講話的時候施行“大廢除法案”,這將推翻英國加入歐盟的法案,歐共體1972法將被從英國法令全書中刪除。
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報”采訪時,梅表示廢除法案將標誌著“英國再度成為主權獨立國家的第一階段”,“這意味著權力重歸英國民選政府,同時意味著歐盟法律效力在英國的終結”。
另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特雷莎·梅18日晚承諾,英國將引入“有針對性的簽證系統”控制移民到英國。周六公布的郵件顯示,特蕾莎·梅可能是打算讓歐盟移民在被允許在英國工作之前擁有一門熟練的技能。
在經歷了長達10個月的無政府僵局和兩次失敗的選舉後,西班牙終於選出了新一任首相。
30日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當地時間29號,西班牙看守內閣首相拉霍伊,贏得了議會就“新政府首相人選”舉行的最終一輪信任投票,成功獲得連任。預計拉霍伊將於11月3日宣布新內閣名單,展開自己的第二個首相任期。
300多天的無政府狀態宣告結束
自去年12月以來,西班牙就一直處於無正式政府狀態。
在去年12月的議會選舉中,雖然拉霍伊所在的人民黨獲得28%的支持率,成為議會第一大黨,但未能取得執政需要的絕對多數席位。
今年6月,西班牙再次舉行選舉。雖然人民黨得票率有所提高,以33%的支持率保持第一,但仍未在議會取得絕對多數,還需與其他黨派協商以期聯合執政。
拉霍伊
據報道,雖然此次拉霍伊再登首相寶座,可這一次,他的就任之路遍布荊棘,他領導的第一大黨----人民黨,在國會350個席位中僅占137個席位。而第二大黨工人社會黨雖然投了棄權票,但卻強調:投棄權票,並不意味著該黨支持拉霍伊繼續執政。
經濟問題或成拉霍伊執政的主要挑戰
報道稱,盡管已經10個月處於無正式政府狀態,但西班牙經濟卻出現了不降反增的現象。歐洲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二季度西班牙經濟同比增長3.2%,環比增長0.7%,在歐元區僅次於斯洛伐克。
雖然拉霍伊采取的緊縮政策被認為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並使經濟得以複蘇,但西班牙中下層人民生活水平卻一再下降,就在投票前,數千人在馬德里街頭示威,反對拉霍伊政府再度執政。據悉,目前西班牙的失業率高達19.5%,在歐盟各國中排在第二,僅次於希臘。
據CNN報道稱,經濟問題將再次成為拉霍伊執政的主要挑戰。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問題研究所所長崔洪建還指出,西班牙新政府還將面臨削減不斷增長的財政赤字、應對加泰羅尼亞鬧獨立、完善社會養老制度、創造持續就業、縮小貧困差距等一系列問題。
據外媒7日報道,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向英國國會議員發出警告,要他們不要阻撓英國脫離歐洲聯盟的進程。
此前,特雷莎·梅曾表示,計劃在明年3月底正式啟動脫歐談判。但英國高等法院3日裁定,她無權動用行政權來啟動里斯本條約50條,英國政府必須獲得國會授權才可啟動脫歐程序。這意味著,整個脫歐程序將被拖慢,甚至面臨親歐議員的阻撓。
據BBC報道,特雷莎·梅6日前往印度訪問,她啟程前在倫敦機場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政府將對英國高等法院的裁決提起上訴,並將提出強有力的法律依據。
特雷莎·梅
特雷莎·梅表示,英國人民在今年6月的全民公投中作出了脫離歐盟的歷史性選擇,英國政府的責任是全力執行人民的這一決定,議會也必須接受人民的決定。國會議員不要利用高院的裁決來妨礙6月脫歐公投結果的落實。
特雷莎·梅指出:“我們現在必須把心思放在如何為國家爭取到最好結果。這意味著遵守我們的計劃與時間表、著手制定談判策略,並且不要將底牌都亮出來。……那不符合國家利益,無法幫英國爭取到最佳協議。”“當然,法官會審視法律論據,我們有強有力的法律論據,並且將把這些論據提交最高法院。”
據了解,英國下一屆大選將於2020年舉行,但有觀點認為,特雷莎·梅可能會提早進行選舉,以拉擡自己在下議院的優勢。
據日本共同社15日報道,正在美國訪問的日本首相助理河井克行14日在首都華盛頓與被視為與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關系親厚的國家安全局(NSA)前局長斯塔德曼舉行會談,轉達了“希望迅速與特朗普建立最高水平的個人間信賴關系”這一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想法。河井在會談後向媒體透露了上述消息。
日本首相助理會晤特朗普親信為安倍鋪路(圖:共同社)
斯塔德曼是應邀擔任特朗普選舉期間高級顧問的中央情報局(CIA)前局長伍爾西的親信。河井在會談時強調稱:“對特朗普而言,世界領導人中比安倍首相還要真正值得信賴的領導人別無他人。”
有關特朗普主張的增加日方對駐日美軍駐留經費負擔和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等,河井介紹稱“政權交接小組的成員構成還是個未知數,提出的政策也處於未知階段”,表示會談並未涉及細節。據悉,河井與政權交接小組正就15日以後舉行的雙邊會談展開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