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獨家】上海自貿區首單地方政府債即將發行

隨著人民幣正式納入SDR貨幣籃子日期的臨近,境內外投資者對於人民幣資產的配置需求明顯增加,業內對於我國債券市場持續開放的呼聲也日漸高漲。近日,第一財經記者獲悉,上海市政府有望於近期在自貿區發行首單地方政府債。此外,自貿區債券發行系列創新業務也將陸續面世,包括信貸資產支持證券(ABS)、綠色債券等都有望在上海自貿區率先推出。

一直以來上海自貿區作為我國金融改革的試金石,債券業務的推出,不僅為境外投資者提供一條進入中國債券市場的可行路徑,同時也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後續開放積累經驗。

在今年6月舉行的“陸家嘴論壇”上,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主任鄭楊曾表示,今年上海將通過自貿區向全球發行多種債券。他認為,在上海自貿區發展債券市場是“應有之義”。

人民幣“入籃”催生債市投資熱

7月2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表示,將制定新版SDR計算方法,更好的為10月份人民幣正式納入SDR貨幣籃子做準備,屆時人民幣將與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並列成為全球最主要的儲備貨幣,我國將迎來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市場開放的新起點。

伴隨人民幣加入SDR,國際機構在資產配置中對人民幣資產更為關切。債券市場作為境外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的最佳切入點,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

據中國國債登記公司(“中債登”)最新數據顯示,6月份境外機構持有人民幣債券余額為6635億元,比5月份大幅增加401億元,無論是余額還是增幅,均創下歷史新高。與此同時,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數量已達到328個,其中大部分是非境外央行的機構投資者。

這意味著,除境外央行增加人民幣外匯儲備,越來越多的境外機構也將人民幣資產納入資產管理組合,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帶來全球人民幣資產投資熱潮正在興起,人民幣國際儲備貨幣功能進一步增強。

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總經理張朝陽分析稱,境外機構對於人民幣資產配置的熱情,主要由人民幣匯率、中國債市開放系列政策出臺以及外部環境波動三方面因素推動。

去年8月11日“新匯改”後,人民幣經歷短暫較大幅度波動,引發全球市場關註,境外機構對於增持人民幣資產有所遲疑,但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後,境外機構充分認識到中國並無意推動人民幣持續貶值,匯率的雙向波動是更加市場化、公開透明的表現,隨著匯率波動恢複穩定,投資者信心明顯回升。

與此同時,2015年以來,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向境外機構開放銀行間債券市場,調整事先準入制,引入備案制,並取消了額度管理。這些措施不僅適用於外國央行,而且也推廣到其他境外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他資產管理機構(包括這些機構發行的投資產品),以及養老基金、慈善基金、捐贈基金等中長期機構投資者,大大便利了這些境外機構投資人民幣債券。

值得註意的是,在全球經濟複蘇乏力,貨幣寬松成為長期趨勢的背景下,發達國家資產收益率不斷走低,相較之下人民幣資產無論從穩定性、多元化、收益等方面都更具吸引力。

今年以來,歐美債券收益率一路走低,尤其是6月份英國“脫歐”觸發全球避險情緒,進一步推低歐美國債收益率,全球債市已普遍進入“負利率”時代。中美國債收益率利差擴大,2年期利差從去年底的140基點擴大到今年6月底的200基點以上,這引發全球資金尋找新出路,對人民幣債券的興趣大幅上升。

“預計未來這股人民幣債券增持熱潮有望持續,未來幾個月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機構購買人民幣債券每月都有望維持數百億元。”張朝陽表示,在今年10月1日新的SDR貨幣籃子生效這個時點前後,外國央行還會根據自身的需要調整外匯儲備,對人民幣債券的需求必會增加,而央行的行動又會帶動其他境外機構增持人民幣債券。

下半年多種自貿區債券發行可期

隨著境外央行、機構對於人民幣債券配置需求的明顯增加,我國也在加緊研究債券市場的進一步對外開放,上海自貿區作為金融“試驗田”,下半年債券業務有望迎來突破性進展。

在今年4月28日舉行的“2016自貿區論壇”上,上海金融辦副主任李軍曾表示,中債登上海分公司已經在探索面向全球投資者發行地方債,募集長期優質資金。

此外,本報記者獲悉,此前引發市場廣泛關註的上海自貿區發行資產支持證券(ABS),有望於下半年落地。ABS以人民幣為計價和交易貨幣,除了境外投資者,也向自貿區以外的國內投資者開放。

與此同時,自貿區首單跨境人民幣債券業務也在醞釀當中。據悉,目前上海清算所已完成與國際證券托管機構之間的跨境互聯準備,自貿區人民幣債券的發行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上海自貿區人民幣債券業務在市場架構、托管結算模式方面建立了更符合國際債券投資人習慣的制度安排,有助於國際投資人更便捷參與人民幣債券業務,對國際投資人具有較強吸引力。

值得註意的是,7月24日在成都剛剛落下帷幕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強調在環境可持續前提下的全球發展,有必要擴大綠色投融資,具體措施包括支持本地綠色債券市場發展,以及開展國際合作來推動跨境綠色債券投資等。

今年上半年,我國綠色債券市場共計發行549億元,占全球規模的29.3%,遙遙領先於其他經濟體。但相比於綠色金融3000億元的預期目標,這一規模尚有較大距離,業內普遍預期,下半年我國綠色債券市場還將迎來井噴式增長。

近日,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上海市正在與有關企業和金融機構合作,探索在自貿區發行向區內註冊的境外機構開放的綠色債券,預計將於年底前簿記發行。“首次嘗試在自貿區發行綠色債券,旨在借助創新性的外資管理政策,為我國推進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構建多元化資金渠道發展綠色經濟提供有益的探索”。

債市的發展不僅有利於完善我國金融體系,同時對於人民幣國際化也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此前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在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進程中,需有債券市場的支撐,而在我國未來的金融開放進程中,在上海自貿區發展債券業務應是其中一個重要選項。

對境外投資者而言,自貿區債券將為他們提供一個進入中國債券市場的途徑。國際資本市場協會總裁馬丁斯切克此前表示,“一直以來,境外投資人都希望可通過更便捷的方式、不受投資額度限制地進入中國債券市場,而自貿區債券業務正是通往這一目標的橋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997

1800億國家PPP基金今日將首單落地 瞅上內蒙軌道交通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中國政企合作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政企合作基金公司)首個投資項目花落呼和浩特市軌道1、2號線項目。政企合作基金公司負責運作1800億元規模的國家級PPP融資支持基金。

參與呼和浩特市軌道交通項目的大嶽咨詢項目經理徐威告訴第一財經記者,7月27日政企合作基金公司采用股權方式參與的內蒙古軌道交通項目將正式簽約落地,這是政企合作基金公司參與的第一個項目。

呼和浩特軌道交通1、2號線建設工程是呼市有史以來投資額最大、建設周期最長的基礎設施工程,去年8月開工,一期工程線路總長51.4公里,工程投資共計338.8億元。

根據當地政府公布的初步投融資方案,呼和浩特軌道交通1、2號線一期工程建設項目總投資338.81億元。資本金占總投資的50%,分別由自治區、市兩級財政資金共同籌措解決,資本金以外的資金采用國內銀行貸款等融資方式解決。兩條線路擬采用PPP模式下的“BOT+工程總承包”的投資方式建設,目前由呼和浩特市交通投資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項目實施。

內蒙古財政廳消息稱,今年3月、4月,自治區財政廳張華廳長帶隊會同自治區相關部門先後兩次赴財政部,對接中國PPP融資基金相關事宜。4月15日,應自治區財政廳邀請,周成躍董事長來當地察投資項目,並明確表達了要股權投資呼和浩特市城市軌道交通1、2號線項目的意願。

徐威告訴記者,目前了解到,政企合作基金公司占呼和浩特市軌道交通項目公司股權擬為15%,具體數字還有待最後確認。

政企合作基金公司董事長周成躍6月份公開表示,公司投資團隊已與部分省市進行了具體的項目對接,已經與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方共同探討了78個PPP項目的合作可能性,涉及規模9120億元,對項目的合作模式進入了深入交流,就股權、債權等方式進行了多輪的磋商,近期即將完成數個項目的簽約。

另外,他稱,按照公司管理要求,在一個PPP項目中最高投資額不能超過項目總投資規模的10%,因此公司將會參與總計2萬億元以上的PPP項目。

目前中國政企合作投資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已面向全國征集需中國PPP基金提供融資支持的項目。該基金管理公司是一家PPP項目專業投資公司,主要業務是接受上述政企合作基金公司和其他機構委托資金,通過市場化運作和專業化管理,實現其管理基金的穩健、高效運行,促進PPP項目的落地。

該基金管理公司負責人表示,該公司項目篩選的標準主要包括:一是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專項規劃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其他重大項目;二是納入財政部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www.cpppc.org);三是項目總投資額原則上不低於30億元,有重大政治、社會意義的可適當放寬條件;四是項目前期準備充分,各項審批手續齊全,近期有明確融資需求。

截至目前,該基金管理公司已先後與10個省(自治區、計劃單列市)相關政府部門及部分社會資本方進行了項目對接,洽談重點項目136個,涉及總投資規模達14741億元。其中,具有初步投資意向的項目20個,涉及項目總投資規模2170億元,基金投資占比約為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402

金額6.5億 發行利率4.05% 獅橋首單車輛類ABS落地

8月3日,獅橋宣布發行第四期ABS,募集6.5億資金,發行利率4.05%。

據悉,此次發行ABS仍然采取“過手攤還”的償還模式,優先級AAA評級,計劃管理人為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

據了解,此次是獅橋自發行了首只融資租賃ABS之後,接連成功發行的第四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發行利率4.05%也是歷史上最低的一次。

獅橋董事長兼CEO萬鈞先生表示,“債券市場目前成本不斷地在下降,我們的債券融資成本低於從銀行融資的成本,還有持續下降的空間。隨著獅橋在市場越來越高的曝光度,投資者越來越了解獅橋,綜合成本下降的趨勢是明確的。”

可以看到,獅橋四期ABS符合小額分散的資產特征,這也是獅橋公司一直秉持的零售金融的主要特征。在萬鈞先生看來,采取零售分散的原則,客戶分布在各個不同行業領域,不同經濟區域,這樣不容易產生系統性風險。

而在此之前,獅橋發行的三期ABS,目前也都在正常運行之中,基礎資產管理良好,對應的租賃資產運營情況良好,回款情況穩定。其中,獅橋一期已完成了前五個優先級證券的兌付,次級證券本金償還額現階段超過86%。這也再次佐證了其“深耕行業、產融結合”的理念得以充分落地,形成的優良資產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高度肯定和認可。

事實上,正是在這樣的風控理念之下,獅橋發展飛速,現有23個省公司、近2000位員工、覆蓋全國696個縣級市,2015年12月完成70億人民幣的資產投放,2016年5月與世界銀行集團成員國際金融公司簽約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

獅橋租賃成立於2012年4月,是一家經商務部批準成立的外商投資融資租賃公司,註冊資金2.376億美元。2014年9月,由美國私募公司貝恩資本(Bain Capital)收購,控股80%。成立於1984年的貝恩資本是全球領先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之一,主要業務為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私人投資,是以咨詢管理為基礎開展私募股權投資業務的引領者,也是全球實力最強的資產管理平臺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486

首單互聯網保理ABS上交所掛牌 募資規模20億

8月5日,“京東金融-華泰資管2016年1期保理合同債權資產支持證券”(以下簡稱“京東金融第一期保理ABS”)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發行規模20億元,管理人為華泰證券(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據悉,這是國內資本市場首單互聯網保理業務ABS,背後對應資產是京東金融供應鏈金融業務“京保貝”的債權。此前,5月初,京東金融就曾經披露,京東金融第一期保理ABS已經獲得上交所掛牌轉讓的無異議函。

根據京東金融第一期保理ABS的發行安排,募資規模20億,分為優先A級(72%,AAA評級)、優先B級(27.95% AA評級)、次級(0.05%)資產支持證券。在發行利率方面,優先1級資產年化利率4.1%,優先2級資產年化利率5.9%。

此外,京東金融第一期保理ABS設置了“2年循環期+3個月攤還期”的結構,資產支持證券期限為27個月,前24個月為循環期,以入池標準挑選合格基礎資產進行循環購買,循環期內每年兌付優先級投資人的利息;後3個月為分配期,專項計劃每月過手分配優先級本息;待優先A級及優先B級本金全部償付完畢,專項計劃將剩余收益支付於次級投資人。

所謂保理業務,是指為企業簽訂的貨物銷售或服務合同產生的應收賬款,提供貿易融資、信用風險擔保等金融服務。京東金融供應鏈金融的“京保貝”是互聯網模式下的供應鏈保理融資業務,服務於京東商城供應商及其他電商平臺客戶。

正是由於供應鏈資產具有標的資產豐富且分散的特點,因此成為ABS理想基礎資產。由於商業保理公司開展業務時風險資產不得超過凈資產的10倍,在實踐中商業保理公司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除了一些大型國有、上市公司背景的保理公司之外,大部分的保理公司無法從銀行獲得授信,也無法與銀行合作再保理業務。保理資產資產證券化業務由此而受到追捧。

目前,“京保貝”根據多種供應鏈模式、鏈條上的各種融資需求整合為企業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保理業務“京保貝”以服務京東電商系供應商用戶達2000多家。

業內人士指出,由於應收賬款市場屬於信用市場,保理業務作為一種金融工具,是應收賬款市場買方和賣方的中介,進行資產證券化則需要較強的產品結構設計能力,通常機構投資者的顧慮在於市場上一些保理業務的底層資產不透明,風險資產不夠分散,其質量難以權衡。

京東金融結構金融部負責人郝延山指出,在風控上,京東金融運用了大量的機器學習,搭建大數據模型系統,用機器學習替代人工審批,同時,采取動態化的風控和授信策略。

本報記者註意到,這並非是京東金融第一次涉足互聯網資產ABS。2015年10月28日,京東金融曾在深交所發行互聯網消費金融京東白條ABS。同年12月,於深交所發行了“京東白條二期應收賬款債權資產支持專項計劃”,規模12億元。此後,自2016年1月至2016年4月,先後發售四期京東白條ABS專項計劃,實現京東白條ABS發行常態化。

2014年11月銀監會下發《關於信貸資產證券化備案登記工作流程的通知》明確了對基礎資產不再“開包”審查,簡化了流程後,資產證券化呈現了井噴式發展。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證券化研究組發布的《2015資產證券化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共發行1386只資產證券化產品,總金額5930.39億元,同比增長79%,市場存量為7178.89億元,同比增長128%。

目前,京東金融已經建立了七條業務線,分別是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財富管理、眾籌、支付、保險、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828

百億額度全國首單銀行保貼類票據資產證券化成功發行

票據資產作為一種期限確定性較強的資產,無疑比應收賬款更適合作為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基礎資產。近日, “中信證券-民生銀行票據收益權1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 取得了報價系統100億元發行額度的無異議函後,並於8月8日成功發行,這標誌著國內首個銀行保貼類票據資產證券化產品成功登陸標準化交易場所發行。

目前,中國民生銀行“中信證券-民生銀行票據收益權1-10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取得了報價系統100億元發行額度的無異議函,這也是報價系統首個采用儲架式發行的資產證券化產品。該專項計劃設置了超額利差、票據質押擔保、票據保貼等增信措施,並安排資產置換的風險防範措施,優先級資產支持證券獲中誠信證券評估有限公司AAA評級。

據介紹,該專項計劃中,中信證券擔任計劃管理人,中國民生銀行擔任原始權益人之代理人及資產服務機構,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為本項目提供了全程法律服務。

今年3月下旬,江蘇銀行和平安銀行相繼在上交所和深交所發行了商業承兌票據資產證券化產品,是我國商業票據領域資產證券化的有益探索。與此前的票據資產證券化產品采用的全額保證金或者銀行保證等增信措施相比,“中信民生融聚1號”開創了銀行信用介入票據的新模式——商票保貼。

民生銀行內部人士介紹,在基礎資產入池前,民生銀行已對各個票據貼現文件按照規定進行了嚴格審查並出具保貼函,鎖定貼現利率和貼現利息的支付方式,並通過超額利差、票據質押擔保以及資產置換等一系列交易安排,使之在權利結構上閉合、完整,也使銀行信用的實現路徑以及救濟措施確定、可行,保證了該項目基礎資產的回收具有較強的增信效果,使資產支持證券獲得較強的兌付保障。

業內人士指出,“票據資產證券區別於傳統的票據融資方式,不僅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盤活了企業的存量票據資產,並且也改善了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而就票據資產證券化業務來說,商票保貼模式不論在法律關系上,還是在流程設置上都具有較大複雜性,對銀行的票據業務運營能力、計劃管理人的創新能力和持續管理能力、以及項目律師的專業能力都提出了較高要求。

據了解,“中信民生融聚1號”也是民生銀行首單票據資產證券化項目,得到了報價系統和投資機構的高度認可,是民生銀行在票據業務領域的又一重大創新,有利於民生銀行票據業務的進一步發展。

本次發行共有7家原始權益人、9筆資產參與,涉及石油化工、工程機械租賃、建築、醫療、化纖制造、高速公路建設等行業,行業、地域分布呈現多樣性,並有部分資質良好的中小企業參與。民生銀行主導的市場首單銀行保貼類票據資產證券化業務受到了交易所、中介機構、市場的投資者廣泛關註和高度評價,再次展示了民生銀行在產品創新和跨市場協作的持續研發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083

公募首單險資“借殼”:中原英石更名太平基金

泛資管時代,公募牌照已然是兵家必爭之地。

8月23日,新晉保險系基金公司中原英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中原英石”)正式更名為太平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太平基金”)。與此同時,太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太平資產”)在完成收購後又對太平基金進行了增資擴股,截至目前持股約15900萬股(據Wind數據),持股比例70%。

這是中國保險業首次通過並購方式絕對控股一家公募基金公司。換句話說,太平基金是保險公司首次“借殼”公募基金。作為經營不善的被“借殼”對象,在行業擴容的大背景下中原英石的轉讓價格顯然不低,無論較去年中原證券的擬轉讓價格及年初同城的金元安順出讓價格均有溢價。

基金業首單保險“借殼”

在被中國太平保險集團(下稱“中國太平”)子公司太平資產收購後,中原英石一如預期般更名為太平基金。

7月26日,證監會發布公告稱,核準太平資產收購中原證券持有的34%、安石投資持有的32%中原英石股權,轉讓完成後,三大股東持有中原英石的股權結構分別為太平資產66%、中原證券17%、安石投資17%,對應的出資額分別為1.32億元、3400萬元、3400萬元。

證監會還核準中國太平的基金管理公司實際控制人資格。由此,這一交易行為成了中國保險業通過並購方式絕對控股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首單。換句話說,這是保險公司通過“借殼”而不是新設基金公司的方式拿到了公募基金牌照。

在證監會核準之後,太平資產正式入主基金公司。8月23日,中原英石發布公告稱,公司中文名稱由中原英石變更為太平基金,並已按有關規定在商務部、工商局辦理完畢相關變更登記手續。與此同時,太平基金註冊資本由人民幣2億元增加至人民幣2.27億元,2700萬元增資額由太平資產全額認購。由此,太平資產持股15899.08萬股,持股比例增至70.04%。

同一天,中原英石還發布了三份高管任職公告。董事長湯海濤、總經理宋小龍、副總經理金芳均自2016年8月22日起在太平基金開始正式任職。

三人中,湯海濤、金芳均來自中國太平。公開資料顯示,湯海濤2013年7月加入中國太平,歷任太平資產市場部總經理、北方項目事業部總經理、產品開發部總經理;太平養老投資總監;太平資產市場總監等職務。

金芳更是在中國太平旗下平臺任職超過13年的老臣。自2003年7月加盟中國太平以來,歷任太平人壽投資部副總經理兼投委會秘書、太平資管運營保障部副總經理、市場服務部總經理、金融市場事業部總經理。

有別於從“總部”空降而來的兩位,宋小龍則是外部招聘引進。投研出身的他,先後任職於富國基金、長信基金。他在富國基金時,從基層做起,先後擔任高級研究員、基金經理、投資部總監擔任投資部總經理;2012轉會長信基金後擔任了長達四年的副總經理,分管投研工作。

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內部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總經理畢竟是主持日常事務的人,而保險公司的資管部門跟公募平臺還是有差別的,招聘有經驗的公募管理人應該更適合公司的發展。“選投研出身的人擔任總經理,這說明太平基金定位應該是業績主導,像上海的匯添富、北京的華商基金差不多都是走的這種模式。而行業內也有一批基金公司走的是銷售主導模式,依靠強大的渠道銷售能力,即便業績不好,基金照樣大賣,基金公司的盈利能力始終強勁。”

在這位業內人士看來,收購案完成後,太平系人員入主是必然。早在今年2月份,中原英石就發布公告稱,總經理林偉萌和副總黃竹平離職。兩人的離職早已為太平員工“入駐”騰挪出空間。

“殼”的價值

自2013年6月新基金法推出後,公募基金的準入門檻大幅降低,擴容潮起。

據基金業協會統計,截至2016年6月底,我國境內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04家,相比三年前81家的數量,大幅增長了近30%。其中中外合資公司44家,內資公司60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資格的證券公司或證券公司資管子公司共12家,保險資管公司1家。以上機構管理的公募基金資產合計7.95萬億元。

在公募基金擴容的過程中,牌照資源變得不再像以前那麽稀缺,公募基金的價值大幅縮水。

2007年12月, 招商證券以63.2億獲得金信信托轉讓的博時基金48%股權。對應的股價約為130元/股,創出了公募基金有史以來的成交天價。當然,之所以會出現天價博時股權事件,除了牌照稀缺的因素外,也有賴於當時牛市的賺錢效應。

在此之後,公募牌照價格出現了縮水,甚至是跌跌不休。到了今年2月,上海泉意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4500萬收購金元順安49%股權時,對應的交易對價僅為0.37元/股(wind數據)。而在此之前,中原英石的公開轉讓價格也是格外便宜。去年6月,中原證券通過河南省產權交易中心公開掛牌轉讓中原英石34%股權時,掛牌價格為4430萬元。據Wind統計,彼時中原證券共持有10200萬股中原英石股份,持股比例51%。按當時的掛牌價計算,中原英石的交易價格為0.65元/股。不過也有接近太平基金的人士對本報稱,各股東實際持股可能與wind等統計略有出入。

不過若按wind統計,這一次,太平資產的收購價相較去年6月的掛牌價大幅“溢價”。深圳一家合資公募副總對《第一財經日報》稱,收購一家公募,資金成本較高,整合難度大,優點是可以快速占位,不需要像新設公募進行漫長地層層審批。據證監會網站數據,截至目前,申請設立公募待批的仍有33家公司。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王群航對《第一財經日報》稱,通過收購還是發起成立公募基金,均有利弊。新設一家基金公司容易,但達到可以運作的標準卻很難。就拿團隊搭建的問題來說,新成立一個公募遇到的問題是,必須招兵買馬,找到大批合適的人才;有公司籌備了兩三年時間,卻始終沒達到可以運營的條件。

在王群航看來,通過收購方式獲得公募的問題是,必須調整原來團隊。“一個公司為什麽被收購,肯定是這個公司做的不好。”

但無論如何,中原英石是一個幹凈的“殼”。這也是太平資產看重之處。上述副總稱,那種沒發過公募產品或者只有1-2個產品的基金公司,尤其是經營不善的,極有可能成為被收購對象。

據去年6月掛牌時的信息披露,經過評估,截至2015年3月31日,中原英石資產總額6882.07萬元,負債總額670.68萬元,凈資產6211.39萬元。截至目前,中原英石(現太平基金)旗下僅有一只規模不足千萬的靈活配置型混合基金以及兩名基金經理。從這種意義上來講,中原英石確實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殼。

保險系基金崛起

中國第一家保險系基金是中國平安集團控股孫公司平安大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它由平安集團子公司平安信托與新加坡大華資管及三亞盈灣於2011年發起成立,其中平安信托持股60.7%。平安大華的成立僅僅算是保險行業獲得公募牌照的一次嘗試,真正的行業發展機會還是在新基金法的實施之後。

2013年6月1日,《基金法》經過修訂之後,正式實施。新《基金法》的出臺,大幅放寬了大股東的準入標準,其規定基金公司“主要股東應當具有經營金融業務或者管理金融機構的良好業績、良好的財務狀況和社會信譽,資產規模達到國務院規定的標準,最近三年沒有違法記錄”。

隨後不到一周時間,保監會、證監會於6月7日聯合發布《保險機構投資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辦法》明確規定,保險機構投資設立基金管理公司,可以采用發起設立或收購股權等方式。同年的12月27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管理公開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有關問題的批複》,第一次明確規定符合條件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自然人,均可申請設立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

公募基金準入門檻的降低,也成為了公募基金擴容的契機。截至目前,公募牌照數量擴容至109家。如今公募基金行業已湧現出了多家保險系基金公司,如平安大華基金、國壽安保基金以及擁有公募牌照的泰康資產,等等。證監會最新公布的《基金管理公司設立審批表》顯示,33家待批的公募基金中,還有安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太平洋等保險系基金公司等。

不光是保險系入主公募,現在的公募行業已經發生了“百家爭鳴”的格局。銀行系、券商系、保險系各有一塊“領地”,更有多例自然人辦公募的情形。

泛資管時代,公募牌照已然成為金融大鱷必爭之地。在當下委外市場大幅擴張的背景下,銀行、保險等機構收購公募,可以多一個專業的資管平臺,而基金公司顯然將受益於委外資金的投放而獲得擴張機會。從這一點意義上來講,保險公司收購公募基金無疑是一種雙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759

複星牽頭民營控股高鐵首單 參投462億杭紹臺項目

第一財經記者剛剛獲悉,在9月28日舉行的“浙江省綜合交通投融資建設簽約大會”期間,複星集團牽頭民企與浙江省交通投資集團等簽訂了“杭紹臺鐵路PPP項目合作協議”,標誌著國內首條民營資本控股的高速鐵路——杭紹臺鐵路正式落地。

作為國家級鐵路PPP示範項目、浙江省PPP項目一號工程,杭紹臺高鐵項目總投資規模預計達462億元,其中靜態投資416億元,是國家首批引入社會資本的8個鐵路示範項目之一。作為項目具體實施方之一,複星集團成員企業、複星地產旗下星景資本將與各方共同推動杭紹臺高鐵項目的實施。

據記者了解,杭紹臺高鐵項目是國內沿海快速客運通道的組成部分,是長三角城鎮化地區綜合交通網和城際快速交通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條集路網、城際、旅遊及沿線經濟開發功能為一體的客運專線鐵路。

該項目位於浙江省中東部,線路北起杭州樞紐杭州東站,利用既有杭甬客專至紹興北站,而後接新線引出,經紹興市越城、上虞、嵊州、新昌和臺州市天臺、臨海、椒江、路橋、溫嶺等縣市區,終於新建溫嶺站杭紹臺場南端。杭州東站至溫嶺站運營長度約270.8公里,新建正線長度225.514公里,疏解線及動車走行線14.614公里,合計240.128公里,紹興和臺州兩市均約120公里,其中臨海至溫嶺段(約53公里)作為今後規劃沿海高鐵的共線段。

值得註意的是,近年來,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鐵路建設、投資和運營的政策不斷出臺,但國內大型民營企業對投資高鐵項目一直比較謹慎,這主要與目前鐵路定價還沒有市場化,投資鐵路的收益率很難確定有關。

同濟大學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教授孫章就曾告訴本報記者,投資鐵路的金額巨大,高速鐵路一公里就要2個億,投資回報周期又長,因此現在吸引民間資本進入的更多是煤運等貨運專線。

對於首次參與投資高鐵項目,複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認為,我國的有效基礎設施投入還有很大空間,比如地鐵、高鐵這些能夠大大提升城市功能效率的基礎設施人均占比與發達國家比較還有一定差距。“這次浙江像杭紹臺高鐵這樣的重量級項目也引入民營資本來主導,複星作為參與者,希望能夠整合浙商的資源和優勢把這個項目做好、做精。而且未來在浙江成功經驗基礎上,共同往全國甚至全球發展。”

據記者了解,作為複星集團成員企業,複星地產旗下星景資本是複星在PPP領域的重要投資平臺。目前,星景資本在全國範圍內PPP儲備項目規模達到近5000億元,覆蓋北京、天津、山東、河南、江蘇、浙江、福建等多個省份,並正在全國區域內溝通落地多個省級、市級母基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949

上海推全國首單海事訴訟保全責任保險 航運險產業鏈正快速形成

在上海航運保險市場建設進程中,優良的海事司法環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海事訴訟標的資額大、情況複雜、利益關系多等特點,在上海保監局和上海海事法院指導和支持下,近日上海保險業推出了全國首單海事訴訟保全責任保險。而隨著近年來上海航運保險的發展,航運險產業鏈也正在上海快速形成。

據了解,所謂海事訴訟保全,是海事訴訟過程中,海事法院根據海事申請人的申請,為保障其海事請求的實現,對被申請人的財產所采取的強制措施。

而海事訴訟保全責任保險主要承保由錯誤保全造成的海事保全被申請人或第三人的直接經濟損失,作為一種新型的海事保全擔保方式,與現金擔保、保證擔保等傳統保全方式相比,該保險產品具有成本低廉、手續簡便、保函格式化特點,能夠有效降低海事保全申請人訴訟成本。

“這是訴訟保全責任保險在海事訴訟中的首次運用,也是商業保險機制服務司法治理的又一典型案例,相信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上海保監局副局長李峰表示。

而推出海事訴訟保全責任保險的制度創新正是在上海保監局、上海海事法院日前共同簽署的《關於共同促進航運保險發展 服務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合作備忘錄》框架下誕生的。

據悉,雙方的合作備忘錄明確建立六大合作機制,包括國際航運保險制度創新合作機制、工作溝通和信息共享機制、航運保險業務及法律問題研討機制、航運保險法律和實務領域相互培訓機制、航運保險案件信息與違規線索提供機制,以及航運保險糾紛化解協作機制,共同加強航運保險領域司法與監管工作交流和信息共享。

李峰介紹稱,近年來,上海航運保險市場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果。航運保險產品註冊制改革成功實施,一年註冊產品數量就超過前五年監管部門備案產品數量總和;全國11家航運保險專業機構全部落戶上海,包括保險機構、專業中介以及海損理算、海事律師、保險精算咨詢等機構在內的一整條航運保險產業鏈正在上海快速形成;航運保險業務快速發展集聚,2016年上半年,上海船貨險保費收入全國占比超過三成,其中,船舶保險保費收入在全國占比超過50%。

值得註意的是,上海航運保險協會代表中國成功加入全球最大的航運保險協會組織——國際海上保險聯盟,提升了中國航運保險業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上海不僅成為中國航運保險市場的領頭羊,而且正在向國際航運保險中心加速邁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819

Uber首單無人駕駛送貨完成 滿載5萬罐啤酒跑了120英里

據法新社報道,周二,今年8月被Uber收購的無人駕駛卡車初創公司Otto宣布完成首次商用無人駕駛送貨,將五萬罐百威啤酒從科林斯堡運輸至科羅拉多斯普林斯,全程約120英里,所獲報酬為470美元。

運貨卡車是配備了攝像頭、GPS和傳感器的沃爾沃大型卡車,Otto公司聯合創始人Lior Ron表示,科羅拉多運輸部的官員參與了路程規劃並監督了自動駕駛的整個流程。同時,在拖掛車行駛時,一直有科羅拉多的巡邏隊跟隨。測試全程,拖掛車的平均時速達到55英里/小時(約合88千米/小時)。Lior Ron稱,監控的巡警表示看到卡車在行程中多數情況下保持安全狀態“很欣慰”。

同時Ron指出,有94%的事故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自動駕駛卡車可以通過消除不必要的加速來降低保險費用,並提高燃油利用率。

Otto今年1月才正式成立,起初它們只有40位雇員,不過這些人此前都是來自蘋果、谷歌和特斯拉等公司的技術人員,例如Lior Ron在創辦Otto前是谷歌地圖部門的負責人。

5月,Uber已經在美國匹茲堡的Uber先進技術中心開始測試自動駕駛汽車。

8月,Uber則與沃爾沃牽手組成3億美元同盟,以開發自動駕駛汽車,兩家公司在初期將把資源集中於開發XC90運動型車的自動駕駛功能上,並平均負擔投資;當月,無意成為汽車制造商的Uber還斥資6.8億美元收購專註無人駕駛卡車的初創企業Otto。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516

全球首單雙重綠色資產擔保債券成功發行

今日,第一財經從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央結算公司”)獲悉, 11月3日,中央結算公司作為擔保品管理人和執行人,成功支持中國銀行倫敦分行在境外完成“綠色資產擔保債券”發行定價,揭開了國內銀行以境內資產擔保在境外發債這一創新業務的序幕。

近年來,綠色發展已經成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作為綠色發展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綠色金融”,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今年9月落下帷幕的G20杭州峰會已正式將“綠色金融”作為新增重點議題,倡導各國政府部門在該重點領域深化國際合作。今年1月,中、英兩國央行共同發起成立G20綠色金融研究小組,並擔任聯席主席。

本次中國銀行就以倫敦分行為主體在境外發行“綠色資產擔保債券”,並在普通高級債券的基礎上增加了資產擔保結構,即以其總行在境內持有的綠色債券作為擔保資產池,為境外發債融資提供擔保。

中央結算公司在該期債券發行中履行擔保品管理人和執行代理人義務。本次債券募集資金5億美元,品種為三年期美元固定利率品種,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票面利率1.875%。

值得註意的是,本期債券系全球首單兼具“雙重綠色屬性”的綠色資產擔保債券。在資金用途層面,債券募集資金將用於支持中國銀行的綠色信貸項目,項目篩選、資金使用和管理、信息披露遵循國際市場通行的《綠色債券原則(2016)》。在擔保資產層面,入選擔保資產池的債券均為“中債-中國氣候相關債券指數”的樣本券,資金用途、行業類別等方面同時滿足國內外綠色債券相關準則。

中債-中國氣候相關債券指數是由中央結算公司與中節能咨詢有限公司、氣候債券倡議組織(以下簡稱“CBI”)合作編制,該指數的樣本券在中債-中國綠色債券指數樣本券的基礎上,經CBI與中節能逐一評估符合氣候債券分類方案(Climate Bonds Taxonomy)及《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2015年版)》後納入指數。中債-中國氣候相關債券指數是全球首只氣候相關債券指數,該指數樣本券符合國內外權威綠色債券標準,是中央結算公司綠色金融領域國際合作的新嘗試。

數據顯示,該指數基期日為2009年12月31日,基點值為100。截至2016年10月31日,指數成份券共298只,指數總市值約為1.39萬億元人民幣,平均市值法久期為5.56年,近1年財富指數回報率為7.7%。

中央結算公司參與本次發行成為響應國家構建綠色金融政策體系、拓展跨境擔保品管理服務領域、踐行創新違約處置方式的重要舉措。

首先,中央結算公司此次以專業化的擔保品管理機制支持綠色資產擔保債券發行,助力構建全球化、全方位的綠色金融政策體系、推動全球綠色經濟轉型、加強綠色金融國際合作。其次,國際化的擔保品管理服務為金融機構的跨境交易提供安全閥。國內銀行以境內綠色債券擔保在境外發債,這種模式既有效防範了風險,又起到了較好的增信作用;同時推進了人民幣綠色債券擔保品的跨境使用,實現了境內外綠色債券市場的互聯互通。

作為執行代理人,中央結算公司在此次綠色擔保資產債券的相關協議中也進行了突破性的嘗試,即通過質押雙方事先授權的方式,在發生違約時,中央結算公司有權采用拍賣方式處置擔保品。這種模式實現了質押券的快速處置,既有效規避了當前中國法對擔保品的快速處置缺乏明確規定而對跨境業務造成的障礙,又是建立國內債券市場違約處置機制的有益嘗試。

據悉,中央結算公司的擔保品管理服務是其“十年磨一劍”的拳頭產品,目前,已應用到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實施、國家現代化支付體系、社保體系、金融市場交易的方方面面,蔚然可觀,管理中擔保品價值已經突破10萬億元。

未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市場的對外開放,推進跨境擔保品合作業務、確保交易安全可靠也將成為中央結算公司擔保品管理服務新的著力點。站在全球投資新風口,中央結算公司擔保品管理在綠色金融領域的應用,將推動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綠色金融市場發展。中央結算公司的多功能、跨市場、國際化的擔保品管理服務,也將繼續發揮全球綠色金融市場穩定器和流動性中樞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1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