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520國宴,將台灣食材特色發揮到極致,也呼應蔡英文總統強調扶持在地產業與在地經濟; 再加上近年國人重視食安問題,安心在地食材商機可期。 蔡英文總統領導民進黨重返執政之路,大家也在看哪些產業會重返榮耀之路。新政府提出五大創新產業,包括綠能科技、生技醫療、國防航太、智慧機械及亞洲矽谷(物聯網與智慧產品),是大家的普遍共識(common sense),這些明牌眾所周知,但我的看法是,在地食材產業有可能是異軍突起的黑馬產業。 有兩個例證擺在眼前,一個是資本市場,大家注視著浩鼎重返五○○元,生技股再展雄風,但若從股市的表現來看,五二○之後,台股意外上漲,帶領台股走高,分類指數創新高的,只有食品股分類指數創下一四四五.七五點的歷史新高。 驚奇》食品類股創新高 大成、卜蜂大漲很多平常大家不太注意的食品股意外創高價,像是大成長城從十五.八五元漲到二十六元,卜蜂從十七.四元漲到三十二.五元,中流砥柱的統一企業創下六十二.一元新高紀錄,福懋油脂也漲到三十八.二五元,大統益八十一.一元。很少人注意食品股,但是食品分類指數在五二○之後創了歷史新高,統一、大成、卜蜂等股價居然大漲,背後代表了什麼樣的內涵? 另一則新聞是,大家注意到蔡總統的總統府午餐和馬總統的午餐有什麼不同。馬總統八年來,都是吃著名的「中興便當」,三菜搭魚或肉解決;蔡總統也是吃便當,不過是由家人調製料理送達。同樣是午餐大事,蔡總統似乎充滿「玄機」。 我受邀參加五二○國宴,比起參加過的前兩次國宴,這次有很多匠心獨具的地方,我特別要強調的是在地食材與產地農民的介紹。 在國宴之前,我有一次受邀到蔡總統的永和住家談經濟的問題,那天請來的外燴,特別強調來自雲林的當地食材,這次國宴菜單,更是把台灣當地食材的特色,發揮到淋漓盡致。 國宴前菜有三樣,先前媒體報導最多的,是雲林莿桐鄉大美村農友陳喆彥提供的野生刺蔥帝豆;第二樣,是台中大甲蔬菜產銷班第十二班提供的芋頭;第三樣,是醋漬木耳蓮藕,由嘉義中埔鄉社口村旭嶺農場提供。國宴就由充滿地方特色的三道小菜揭開序幕,其中,每人三顆刺蔥帝豆端上枱面,這或許是刺蔥帝豆首次成為國宴大菜,相當有看頭。 主菜有六道,包括冷盤的「福爾摩沙之春」,主菜蔥蒜蒸龍蝦,及爐烤快樂豬或香煎羊小排二選一,之後有百合綠食蔬、樹子蒸龍膽、客家炒粄條及錦繡菊花雞湯。其中,錦繡菊花雞湯最令我印象深刻,因為這是以細膩刀工從豆腐切出來的,用豆腐切絲的「菊花」綻開在湯上,也顯示萬豪主廚的功力;雞湯則來自桂丁雞,由南投縣信義鄉的農民全慶雄提供。 這些年,大家都在找又好又安全的雞,像樂活科技總經理葉顯光與大眾電腦董事長簡明仁從巴西引進巴西蘑菇,取名為「香檳茸」,用蘑菇養出的雞,除了提煉雞精,也出售很多相關產品,包括整隻全雞及雞蛋。他們賣的雞蛋一顆要價一英鎊,照樣供不應求。在國宴上,桂丁雞煉出來的雞湯,配上豆腐雕出來的菊花,成了一道美味湯品。 這次主菜中的三道葷菜,都強調台灣的在地食材,像樹子蒸龍膽,樹子就是家庭常用來蒸魚的「破布子」,樹子生產在低海拔山區,有增加蒸物鮮美的作用;龍膽石斑則來自屏東枋寮鄉龍佃海洋生技公司所養殖,用樹子蒸出來的味道十分鮮美。 另一道也是海鮮類的蔥蒜蒸龍蝦,採用宜蘭三星鄉的蔥,由「蔥滿理想」農場的農友林東海提供,龍蝦則來自澎湖水域養殖的全興水產,用蔥蒜來蒸龍蝦,保留了龍蝦的原味。 肉類主食則是香煎羊小排及爐烤快樂豬,我吃到的是快樂豬,這是來自雲林斗六的三源畜牧場。牧場於一九八二年由德國慕尼黑大學微生物學博士陳永雄夫婦創立,面積約四公頃,飼養母豬一千頭,肉豬一三五○○頭,樂活豬吃專門調製的優格長大,豬舍內每天播放莫札特音樂,讓豬隻在心情愉悅的環境中長大,以標榜衛生、乾淨、快樂環境,創造出獨具一格的三源樂活豬,讓這道爐烤快樂豬成了國宴亮點之一。 接著前菜出場的冷盤,有春筍、淡菜海鮮凍、燻雞、山藥及水蜜桃佐檸檬醋醬。其中,綠竹筍由五股觀音山區農友吳國池提供,黑羽雞來自苗栗後龍標裕牧場,水蜜桃來自高雄那瑪夏山區。提供水蜜桃的那瑪夏果樹產銷班,後來大力推銷國宴水蜜桃,名氣大增。 亮點》嚴選在地食材 連粄條也令人驚豔主食是客家炒粄條,粄條是苗栗後龍的栗園米食提供,段木香菇則來自桃園復興霞雲村的農友田金豐。客家粄條是我們吃客家菜必點的主食,一般客家粄條容易炒得太油,萬豪主廚手藝極佳,我在現場問了很多賓客,很多人覺得客家粄條最好吃,粄條是通俗的食材,要炒得恰到好處很不容易,這道菜也是國宴一大亮點。 吃完主菜、湯品,接下來是甜點,國宴的甜點取名「花園寶島繽紛盤」,有黑糖糕、金鑽鳳梨酥、烏龍茶馬卡龍、牛軋糖、芝麻巧克力、桐花綠豆糕;水果則有燕巢芭樂、金鑽鳳梨、西瓜、木瓜牛奶冰淇淋,其中芭樂來自高雄燕巢青隆果菜運銷合作社,西瓜來自花蓮鳳林的中心埔蔬果運銷合作社。 這一道繽紛盤極盡巧思,把台灣小吃中的甜點發揮到極致,水果甜度也極高,不過,國宴近尾聲,大家肚子已填飽,能夠吃下整盤甜點的人並不多,很多人淺嘗一口,都驚呼好吃。 曲終人散前的飲料有茶與咖啡,茶是東方美人茶,來自新竹北埔的農友彭國謀,咖啡則來自古坑咖啡,供應有機咖啡的是雲林古坑鄉華山村的農友劉慶松。 古坑咖啡在國宴顯身手,也別具意義。台灣咖啡市場產值一年超過七○○億元,但是九五%的咖啡豆都來自國外,這次國宴上採用國產咖啡豆,意義很不一樣。 劉慶松在古坑有一.二公頃的咖啡莊園,他從種茶改種咖啡,有一段特別的心路歷程。古坑華山的咖啡原本全台馳名,大家慕名而來喝一杯五百元的原生豆咖啡;因生意太好,不肖商人進口外國咖啡豆來摻,從此命運急轉直下,現在古坑咖啡仍在重建中。 我曾向雲林縣前後任縣長蘇治芬及李進勇建議,古坑鄉最好能推咖啡產地認證,一方面鼓勵村民種植咖啡樹,一方面強調在地產製的認證,讓遠道而來的賓客能喝到原生種的咖啡,即使價格貴一點,大家也會覺得甘願。若是用魚目混珠手法,標高價欺騙消費者,很快信用就玩完了。 這一點,我也提醒台南市賴清德市長,對正在發展中的東山鄉咖啡,要用心經營與保護。 啟發》推產地認證 食安產業跨出大步有別於陳水扁總統及馬英九總統都屬於隨遇而安,吃飽就好,小英總統對食材的選擇相當用心,我把國宴菜單保留下來,這是一份很特別的菜單,因為通常我們拿到的菜單,只會標示今天出菜的清單,很少會提供食材供應者的店家或商號,有了這份菜單,我可按圖索驥,找到食材提供者,而這是食安產業跨出的第一步。 這些年,食安風暴一直困擾台灣民眾,從吃下肚的海鮮產品、青菜水果、各式肉類,甚至到食用油,都爆發一連串的食安問題,小英總統從國宴跨出產地認證第一步,像斗六陳博士夫婦經營的三源快樂豬,其實是台灣豬農面臨美豬開放,能力擋美豬的典範;樂活科技用香檳茸養出來的樂活雞,同樣賣高價,卻能得到市場青睞。 近年我走訪全台灣,意外發現,很多新一代創業者回鄉從漁牧產業起家,像雲林口湖的好蝦冏男社,李富正合夥七年級生的同班同學,在雲林口湖養無毒蝦。 李富正的祖父原本養鰻魚,後來用藥太多,最後枯竭收攤。這位好蝦冏男重回古法養殖,引入海水,池中放養多種魚類與蝦子共生,蝦子在水中必須身手矯健才不會被魚群吞下肚,或者體力不繼浮上水面,又被覓食的鳥類吃掉。他說,他的無毒蝦,就是那些身手矯健的健康活蝦。 今年我到台南北門參觀引海水養殖虱目魚的黃國良,他曾在深圳的高科技公司上班,後來罹患肝硬化、膽囊癌,回鄉養病,意外接下父親的魚塭事業,他也強調古法養殖,每年魚塭養魚半年,然後曝曬太陽讓魚塭休息。 他在台南得過海宴獎(國內水產界最大獎項),也成了產銷履歷達人,是第一個拿到歐洲虱目魚認證的養殖業者。 生機》新一代返鄉養魚蝦 拚出在地生命力像李富正、黃國良這樣的年輕人,重返古法,標榜對環境友善,提供安全食材給消費者,在網路時代,更懂得透過網路行銷,產品很快打響知名度,而且供不應求。黃國良開在北門的長盈海味屋,阿正在魚塭旁的海鮮餐廳,如今都成了休閒觀光景點,為在地產業帶來新生命力。 在小英總統的國宴上,我看到一個可能很快會崛起的產業,像同樣養豬,三源的陳博士夫婦養得出類拔萃;樂活的葉顯光先生告訴我,他在台東山上養了三千隻雞,滿山奔跑,又健康又強壯,這種專門以蘑菇根部餵養出來的雞,連生出來的蛋,膽固醇含量也特別低,這是台灣農業走上精緻化、高值化的第一步。 一般我們到市場買雞蛋是算斤的,但是樂活的香檳茸雞蛋一顆就賣五○元,在食安陰影未除的情況下,大家越來越講究食品衛生安全,此時能提供安全又有保障的食材業者,將來透過網路行銷,就可能創造大商機。 小英總統上任以來,一直強調扶持在地產業與在地經濟,如果我們循著國宴菜單食譜上提供食材的農戶,可以發現,台灣孕育著盎然生命力的在地食材產業,正散發著再起的力量! 撰文 / 謝金河 | ||||
| ||||
「不能解決食安問題的政府,就是一個不及格的政府。」 這是蔡英文在競選時所做的宣示。520國宴中,蔡英文用一張張食材履歷身分證, 悄然地掀開英世代的食安革命。 在食安恐慌的時代,打著溯源當道的食品身分證, 身價鍍金多兩成,成為農業顯學,也造就了台灣新一波的良食商機。 「四月接到電話,對方問我們家的芭樂是不是有身分證?說是一些重要人士要吃的,叫我先寄一箱過去試試看,以後再付款,我聽得霧煞煞,乾脆說,這麼麻煩,這一箱送給你們吃啦!」張厚深後來才知道,芭樂是要送進國宴主廚,就在「花園寶島繽紛盤」中。 二十七歲的張厚深憨笑起來,頗有網路名人蔡阿嘎的喜感,斗大的「芭樂哥」Q版漫畫,就貼在包裝正中央。他的芭樂在通路貨架上,也在國宴餐桌上,全憑的就是一張產銷履歷。 蔡英文總統五二○國宴上,與往年不同,八道菜色中,共採用十五種食材,每一種食材,都有一張身分證 。 這些貼著「產銷班」、「合作社」、「驗證機構」看似細節繁瑣的生產者資料,卻是宣告小英政府在食安政策的啟動密碼。 「『食品追溯』是一個新名詞,幾年前,甚至在課本上還很少看到。」台大食安中心執行長、台大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許輔說:「二○一一年台灣爆發塑化劑事件後,食安開始連環爆,死豬肉、飲料、農藥等,每次發生時,消費者就會恐慌,對政府信心下墜,產業受創。有些人就在想為什麼不在事情發生之前,花小錢做些食品追溯,這樣反而最經濟。」其實,許多深陷食安風暴的國家,都是透過溯源制度的建立,才擺脫食安連環爆的噩夢。 國際新顯學》 沉睡十年,食安風暴後重視溯源機制例如,一九九六年英國發現狂牛症,當時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國,每年七百億英鎊的牛肉出口瞬間停頓,產業受創嚴重,英國開始推動最嚴苛的牛隻追溯體系,從每頭小牛在哪裡出生、其父母親的狀況是如何都詳細記錄。 後來才追查出,原來是飼料中一種蛋白質骨粉所致,英國當初的「小牛生產履歷」也是最早的追溯體系。 而日本廣島縣在○三年出現疑似狂牛症感染牛隻,消費者信心崩潰,連著名的蓋飯「吉野家」都宣布停止賣牛丼。當時的首相小泉純一郎把「在一○年前,實現所有食品的生產履歷」當作首要目標。第一步就通過國會立法,並編列十一億日圓預算,針對日本國內生產的牛隻(約四五○萬頭),每一頭牛出生、品種、移動紀錄等都列管。 同樣的,台灣在近二十年來的國際食安風暴中,並非毫無知覺,農委會在○七年就從日本的「生產履歷」取經,更名為「產銷履歷」。 但,這張立意良好的追溯身分證,卻是出師不利。推出九年來幾乎是一攤死水,直到近年來因為食安風暴,才開始快速攀升,至今也才二%左右的農民響應。 「履歷乏人問津,講白了,是政治因素,因為這是扁政府推出的政策,馬政府上台後,打入冷宮。」台大公衛學院教授吳焜裕因為毒物研究,參與過多次食安事件提供意見,被民進黨政府列為不分區立委名單的第一位,也是負責蔡英文食安政策的主要操盤手。 吳焜裕說,小英在選前,公布她的食安白皮書,針對台灣近年層出不窮的食安風暴,提出食安五環政策,其中第二環「重建生產管道」,指的就是從產地到餐桌,透明安全的遡源機制。 新政府上台第一天,就讓沉睡多年的「食物溯源」在國宴餐桌上,甦醒過來。 除了政黨輪替導致政策中斷之外,農民的參與意願不高,才是主因。 難題一》 增加小農支出,標章浮濫又缺公信力「芭樂一斤才多少錢?產銷履歷申請一年要二萬多元,農藥檢驗一次費用六千元,而且貼了履歷標章的芭樂,也不見得比較好賣,要說服老人家們參加認證標示,非常困難。」張厚深所處的高雄燕巢農會有八十幾位芭樂農夫,三年前他申請產銷履歷,僅能說服八位農夫跟他一起投入。「三年下來,還是僅有我們這一個產銷班。」芭樂哥苦笑著:「這次看我的芭樂因為有身分證,上了國宴,其他農民們才開始考慮跟進。」「以前,一包小白菜二十元,有履歷的是二十四元,大家會去買便宜的那一包,食安風暴後,大家開始重視,我吃的東西是誰種的?怎麼種的?願意多花點錢買履歷產品。」全聯生鮮副理王志偉說:「全聯計畫在年底之前,希望所有上架的蔬果,都要有溯源標示。」問題是,台灣目前不是沒有標章?而是標章太多了,眼花撩亂。根據記者在通路上看到,除了政府發給的「CAS優良農產品」、「產銷履歷」、「吉園圃」等標章,農畜產單位也各推各的品牌水產、畜產品牌,光是市面就有十八款標籤,規格不同,揭露的訊息也未必一致。 有些標章的核發單位,是食品業者組成,缺乏公信力;有些標章核發後,缺乏管控,例如年紀高達三十多歲的「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前幾年因為仿冒嚴重,標章公信力快速下降,雖又推出二.○版,在市場上已是欲振乏力。 而年紀最輕的「產銷履歷」也傳造假, 去年發生嘉義東石鄉合法的履歷水產業者, 實際認證牡蠣出貨八百斤,卻印了一一二○斤的標籤,盜印了三二○張,偷渡上架,直到在超市才被稽查員查獲。 水產業者透露,產銷履歷的產品價格比較高,但因為驗證費用高與面對現場稽核,投機的業者都由一家出面申請,再拿其他未申請生產者來填充,一來逃避稽查;二來降低成本,偷印履歷「電腦養魚、電腦種菜」的狀況,只要沒被查獲,就蒙混過關。 最後這樁履歷仿冒案,僅以罰款六萬元,停權、下架收場。 難題二》 偷印履歷只罰六萬,食品詐欺難重罰同樣是履歷造假,反觀歐盟,一三年愛爾蘭超市發生進口牛肉混有馬肉事件,由於代理商是瑞典、製作商是法國,原料提供者在荷蘭,錯綜複雜的多邊貿易,外界推想應該追不到元凶,結果歐盟只花了一星期時間,就靠著食品包裝上的追溯流水碼,查到荷蘭供應商是禍首,一二年自南美洲進口馬肉摻雜在牛肉中,這位荷蘭商人一審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 為什麼「標示不實」、「拿他人貨來頂售」這種食品詐欺行為,在台灣無法根除?一來是業者標籤造假的罰則輕,譬如牡蠣業者偷印履歷,不過罰六萬元了事;其次是,法律的基礎太過薄弱。 「台灣的食品詐欺無法重罰,因為我們缺乏『食品身分標準』來釐清食物的真正長相。」吳焜裕說,在WHO與聯合國共同成立的「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 有二三一種食品身分標準。 吳焜裕表示,「例如豬油,在國際間,就是九○%從豬隻的自體組織中取出的,才能叫豬油。」但是台灣並沒有這種制度,上回頂新出事的黑心油,包裝標示「精煉豬油」,從越南進口飼料油 ,透過精煉設備榨取,用「豬油」名義來賣,雖引起爭議,但因為台灣食品規範根本沒有定義「豬油」的長相,法律上要認定詐欺,相當困難。 吳焜裕說:「食安風暴的過程,我們花太多時間人力,去推敲包裝上標示不清,質疑廠商做了哪些非法添加?曠日費時,也難以掌握。正本清源,應該跟國際接軌,直接規定「食品身分標準」規範,例如番茄醬要有九○%的番茄,一百公斤食材只能出九十罐成品,廠商卻做出一二○罐,從進貨資料就可以推算出來廠商造假與否、一追到立即處分,不用再到通路端去下架、回收,讓消費者埋怨早已吃下肚。」目前「食品身分標準」已經增列在《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二十二條中, 交付衛環委員會,預計在年底會修法完成。 食品遡源制度的建立,除了後端的認證、稽核之外,還是要回到源頭風險管控,就是田間管理,尤其是台灣食安中,令人聞之色變的農藥殘留問題。 難題三》 老農夫耕法難改,過度依賴化學農藥因為農民的用藥不當,台灣人每年吃掉三.七萬噸農藥,平均每人吃掉近一.六公斤的農藥。每次農藥檢出的新聞一出來,又是造成消費者一陣恐慌。 「產銷履歷除了讓消費者知道食物的源頭之外,整個種植過程,都得在安全使用農藥的管控中並上傳到雲端,這對一輩子實施慣性農法的老農而言,是很大的壓力。」農委會企畫處長傅子煜表示,台灣的農業從業人口平均年齡是六十二歲,很多人一輩子依賴化學農藥耕田,不但作物殘留農藥,對身體也有很大傷害。」「很多耕田阿伯不識字,田間有蟲害,捉著去問農藥行,這隻蟲要噴什麼藥?有些沒良心的農藥行當然推銷越多越好,其實芭樂只要噴三、四種藥即可,甚至有阿伯噴了十五種,其中一半都是重複的化學肥料藥,只是包裝不同而已。」張厚深說,加入產銷履歷必須逐一登錄並定期受農藥使用抽檢,農民自己要嚴守田間管理,才能重建消費者的信心。 終結食安噩夢》 通路不能只當收銀機,須自主把關「要找到合格的農家,非常困難,家樂福推出﹃嚴選生鮮﹄標章十多年下來,也只有十三家農戶,可以符合我們的規定,穩定供貨。」家樂福全國公關經理何默真說:「農藥殘留問題,一直都是通路之痛,我們也曾經在賣場設置快篩站,讓消費者可以自己檢驗,但後來想想,也不是長久之計,應該從農民的田間管理就開始管理、追蹤。」親自跑到產區看芭樂的何默真說,張厚深因為有了產銷履歷標章,才能選為家樂福的契作(契約合作)農戶。 「對於農民而言,消費者是看不到的非專業買家,通路才是有制約性的專業買家,只有通路的施壓,農民才會徹底的更改耕作方式。」綠色和平食品安全專案主任羅可容說:「消費者踏入賣場,就是信賴你的招牌才來,對於農民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通路應該要更積極,而非只是一台收銀機的功能。」綠色和平從一二年開始,針對國內六大通路展開農藥殘留的調查,持續四年,雖有改善的趨勢,但根據一六年「超市及量販店農藥管理評鑑」資料,還是有將近七成蔬果被驗出農藥殘留檢出率。 「我們要通過二五一項農藥檢驗,才可以上架,公司也有四十幾位田間管理員,去實地觀察契作農戶的種植狀況,但我們還是曾經碰過貼著產銷履歷的檸檬,被抽到藥殘過高,結果是農戶偷偷收別人家的檸檬來交貨,事後遭取消契作身分,下架懲罰。」全聯生鮮中心副理王志偉說﹕「我們也開始在賣場上與消費者溝通,例如檸檬晶瑩油亮的外表很多都要靠噴藥出來的,而不噴藥導致外皮鏽色的檸檬,風味不減,卻乏人問津,通路在這方面,應該給消費者更多的教育,讓他們知道醜蔬果也是健康好吃的。」「拿到政府發的履歷,就等於解決食安問題?一張紙,或許可在信任破裂的食安縫隙中,稍作彌補,但長久之計還是要建立農民與消費者的信任基礎。」一直在推廣社區共同採買的好食機創辦人謝昇佑說,台灣有許多努力又友善的小農,他們種植的產品沒問題,但市場上,若主張履歷當道,逼大家都得花錢去搞驗證,「一包認證小白菜二百元,一條認證魚八百元。」只會肥了一堆認證單位,搞出一堆履歷貼紙,對認真守分的小農並不公平。 所以除政府推動「第三方認證」由驗證機構出示標籤之外,謝昇佑認為,市場上也應該並存「第二方認證」的機制,也就是自主管理能力的中小型通路。 「你看里仁、主婦聯盟等商店,他們並沒有貼農委會的產銷履歷標章,消費者對其選購,仍是充滿信任,這就是友善通路可以做的事情。」謝昇佑說。 越來越多通路體認自己不只是販賣食材的一家店,應該也要肩負起生產端與消費者溝通橋樑的搭建。 「例如,年初我們預購了四百箱葡萄,結果天氣異常,六月要交貨時,果農苦惱,今年葡萄受水害,轉色不足,他無法如期供貨,而且顏色也不如以往漂亮。」謝昇佑後來把果農的困境po 給共同採買者知曉,「大家要繼續等葡萄處理好再出貨?還是直接退掉訂單?」結果四百箱葡萄中,只有一人退貨。 「如果是以往,果農就把藥噴一噴,漂亮出貨,消費者只要漂亮蔬果,不了解先前歷經的天候干擾,沒人幫農民承擔這些風險,他就會僥倖闖關,雙方的互信裂縫就越來越大。」謝昇佑說。 回歸終途,食安拆炸彈,不光是探討要貼幾張標籤,而是從「生產者友善耕作—通路自主把關—消費者自覺權利」 三方共同付出,才能重建起信任與誠實的文化。 從小英國宴餐桌上,看出了新政府針對千瘡百孔的食安漏洞,已經有了捉漏準備,而台灣是否能從食安困境中,翻轉出新食力,也是台灣國民素質的大考驗。 產銷履歷 農產品自生產、加工、分裝、販賣之可追溯的完整記錄。並經「第三方認證機構」檢驗,藥物殘留符合標準後,由農委會依產量核發「TAP」的標章。 從不被看好到被國宴「花園寶島繽紛盤」(左圖)選上,27歲張厚深(上圖前排者)與27年次的老農們一起種出的產銷芭樂,為農村注入另一股新食力。 重新學買菜, 學會看食品身分證 1.看標籤 2.掃描QR Code 3.檢視完整履歷及生產紀錄到賣場選食材, 必問關鍵六題 1.這蔬菜有定期檢驗嗎? 2.「無毒」、「安心」、「嚴選」是什麼意思? 3.「有機驗證」是去哪裡驗證? 4.通路有沒有自主抽驗蔬菜? 5.有沒有快篩站,我要去試試看? 6.蔬果農藥的檢驗報告多久做一次? 要去哪裡看? 追蹤食品源頭,看先進國家怎麼做! ——台灣與歐洲、日本官方標章比較由歐洲主要超市通路集團聯合農產品生產者,採取B2B(企業與企業間的電子商務)機制。為全球最普遍認證單位,遍及超過100個國家。若查出有不合格事項或生產者變更, 將遭制裁 (警告、中止或註銷)。 原產地標示不符將對該公司相關從業人員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易科百萬日圓罰金。 註: 1.「CAS」與「產銷履歷」標章行政裁罰,依據《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 ✽擅自使用或繼續使用遭停用標章,最高處100萬罰鍰。 ✽足使他人誤認產銷履歷之文字與標章,可處6萬元~30萬元罰鍰。 ✽標示不完整,可處3萬元~15萬元罰鍰。 2.「吉園圃」標章依據「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管理作業規範」。 ✽使用於未經核准或擅自套印標章,限期一個月內改善,若未改善,終止標章使用。 資料來源:農委會、GLOBAL GAP、日本農林水產省 、JAS協會多數通路還是不及格! ——神祕客對產品資訊透明度大調查調查說明:台灣綠色和平邀請400位消費者匿名去八大通路(大潤發、全聯、家樂福、頂好、愛買、7- ELEVEn、COSTCO、全家),針對「產地標示」、「生產者標示」、「生產日期及上架日期標示」與「賣場人員對產品農藥殘留資訊完整度」等四項資訊透明度進行調查。 33%祕密客表示, 產地資訊標示不清楚 56%祕密客表示, 生產者標示不清楚 45%祕密客表示,生產與上架日期標示不清楚85.6%賣場人員,無法回答農藥殘留資訊完整度調查日期: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資料來源:台灣綠色和平提供 國際範例》 台茶除了要身分證 更須借鏡法國葡萄酒制度台灣食品安全透過產銷履歷,可以監控管理本地生產者的產品品質,但對於來自世界各國的進口產品或原料的管理,以及來源的產品標示,卻仍有改善空間。 就以台灣茶葉為例,每年的茶葉市場需求超過四.五萬公噸,但去年國內自製的茶葉產量僅一.四萬公噸,等於將近三萬噸的茶葉須仰賴進口,其中又以進口越南茶為大宗,總計一.七萬公噸,占總進口量五四.五二%。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資料,茶葉主要四大進口國(越南、中國、斯里蘭卡及印度)的農藥不合格率就高達一一%。由於台灣茶形象鮮明,成為許多國際觀光客的伴手好禮,不肖業者為了牟利,常混入低價越南茶銷售。越南茶葉曾被查驗農藥超標嚴重,混茶的結果,也損及台灣茶葉形象。 為了杜絕混茶現象,去年四月起,食藥署已連續六個月,針對四大進口國採取「逐批查驗」的管制措施;每次連續抽驗三批,若發現某業者的不合格產品過多,會機動調整產品的抽驗機率,最高可至百分之百逐批抽驗。如此施行下來,截至去年十月為止,不合格率已下降至二%。 同時,為了強化食品業者自主管理責任,自一五年七月開始,食藥署針對輸入茶葉業者實施強制性檢驗,每季或每批須至少對農藥殘留檢測一次,並納入食品追溯追蹤制度管理。 在商品標示方面,食藥署已修訂︽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要求不論是包裝食品或散裝食品,皆須標示出原產地(國),標示不實者最高可處四百萬元罰鍰。若是混裝食品,則應依各食品混裝含量多寡,由高至低標示各別原產地(國),以利消費者辨認茶葉之真實來源。 此外,農委會則實施「產地標章」及「產銷履歷」兩項國產茶葉認證制度,提高國產茶的辨識度。 儘管如此,還是有商家為了抬高標售價格,企圖以標示不實的產品蒙混過關。譬如,標示為高山茶,但茶葉內涵實際上卻非高海拔的茶葉,消費者付的卻是高山茶的價格,類似標示不實的情況,仍然造成消費者荷包損失。 去年十月,立委丁守中就曾針對混茶情況質詢,認為台茶應向法國葡萄酒制度看齊,進行分區、分等分級制。 其實,針對產地標章,法國政府早在八十一年前,就幫葡萄酒做好了「身分證」標示。 法國一九三五年就為葡萄酒設立規範AOC(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olée),這組法文的意思是「原產地控制命名」,用於管理葡萄酒的製造。一○年起,則進一步改革分級名稱,把AOC改為AOP。 此標章由第三方公正機構INAO所發行與認可,其內容包括葡萄酒的地理生產區域、葡萄品種、成熟度、酒精度、葡萄種植技術、採收方式、產量和釀酒技術等。若標示不實,罰則可能處以兩年監禁、四萬歐元(相當於台幣一四○萬元)的罰鍰。在規模較大的食品批發市場,法國農業部甚至設置專人,每天二十四小時抽查各種商品。 經過明確分區、分級後,只有法國香檳區的氣泡酒類的產品,才可以叫香檳,其他區只能叫氣泡酒。 法國農業部這整套分級與產銷履歷制度,讓法國的葡萄酒乃至於相關的起司、蔬菜等產品,能受消費者信賴,而成為法國葡萄酒行銷國際市場的利器,甚至是中國推廣普洱茶師法的對象。中國仿照法國作法,也為普洱茶大推產區履歷與分級,進而帶動了普洱茶的市場與身價,這不失為小英政府想推動國宴身分證時,可思考的方向。 (陳前康、洪依婷) 法國葡萄酒等級劃分 AOP法定產區葡萄酒 IGP優良地區餐酒 VDF非法定產區酒 酒標上沒有產區提示的葡萄酒AOP:Appellation d'Origine ProtégéeIGP:Indication Géographique ProtégéeVDF:Vin De France 撰文 / 陳玉華 |
中國是世界第三大肥肝生產國,魚子醬產量占到全球總量的20%。這些傳統意義上被認為是舶來品的西方高級食材,正以一種不為人知的姿態打上了中國制造的標簽,並改變著高端餐飲中高級食材被壟斷的局面。
在近日的國際食品飲料行業峰會上,國內外不少相關企業探討了全球經濟承壓之下,食品行業如何突圍困境,然而一些以鵝肝醬、魚子醬等為代表的中國高級食材制造企業卻在這輪經濟壓力中逆勢成長。
消費升級下的市場增長
鵝肝醬與魚子醬、黑松露一起被稱為世界三大美食。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生產肥鵝肝和肥鴨肝約22300噸,其中80%由法國制造,但96%的法國肥肝是肥鴨肝。而過去6年中,國際市場對魚子醬的需求上漲了10.8%。
隨著中國消費者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費者對奢侈食品的需求也在增長,消費升級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行業數據顯示,中國市場每年對鵝肝醬的缺口達到了4,000至5,000噸。
“實際上鵝肝醬這個市場是剛剛開始,鵝肝是分兩個部分。一個我們叫鵝肝是原料部分,然後是鵝肝醬,鵝肝醬是原料加工後的產品,也就是深加工的產品。實際上從鵝肝原料來講,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就進入了我國,一直持續到今天。鵝肝醬的加工是早在2000年就開始了。”在第四屆食品飲料創新論壇(FBIF2017)上,東大品證控股有限公司CEO王溢炯接受了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就表示。
通常人們對於食材的興趣和崇尚與其相關的地域屬性或多或少存在一定關聯。像是“法國鵝肝醬”、“西班牙火腿”、“俄羅斯的魚子醬”等等,如果可以具體到悠久的歷史、富有人文的故事,那這些食物則會散發出更加獨特的誘惑力。畢竟食物不像其他制造業,它的改良和傳承,與時間、手工緊密聯系在一起。
中國制造信任回歸
現在,回歸到了“中國制造”,被替代了地域概念的食材要怎樣贏得更多人的信任?事實上,在法國近96%的肥肝都來自鴨子,而非鵝。法國農業公司優利斯(Euralis)旗下子公司露傑(Rougie)是世界最大的肥肝品牌之一,目前歐洲消費中30%的鵝肝以及北美消費的35%都是露傑制造,但露傑更多生產的是肥鴨肝,且露傑公司產品是機加工。
中國禁止禽類進口的政策,讓露傑把工廠直接搬到了江蘇連雲港。2014 年,露傑在連雲港投了1.08 億元人民幣建立新基地,包括了一個連雲港生產中心、上海配送中心和北京銷售中心的布局。目前,中國市場快速增長的需求量,使得露傑把他們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目標,從之前的8%增長到50%。
除了露傑這樣的外資企業把工廠搬到中國,成立合資公司是“中國制造”一部分內涵,也包括中國本土企業涉足鵝肝醬這樣的西方高級食材。
北京的東大品證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專註在國產鵝肝醬的中國企業。從1990年至今的27年間,這家公司逐步實現了從祖代到種禽,到飼養再到加工生產的一體化模式。這個完全是中國血統的公司所生產的是鵝肥肝及其深加工產品鵝肝醬。記者了解到,這在脂類加工業內與機加工有著明確的區分。
為了保證對產品安全具有相當的控制力,該公司僅供應4種鵝肝醬。而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全世界對肥肝類加工產品的種類,從重量到口味包裝,罐裝不同的瓶形加起來,達到2300種。
“有些東西我們是不能夠用非專業的方式去增加的,我們品種越多賣得越好,我不認為是這樣。任何一個產品多了,工藝會多,責任多,環節控制多,那產品的控制能力相對就弱。所以,做好最能夠做好的產品,我們把所有的能力都在重複上。”王溢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應運中國制造在高端食材行業中的快速成長,這一領域正在發生激烈的變化,盡管像是鵝肝醬、魚子醬這樣的高端消費僅僅是大眾消費中很小的一塊市場,但奢侈食材遷徙愈加顯著。本地化生產,給這些企業帶來直接的優勢顯而易見,相對較低的成本以及高新鮮度。
成都世紀城天堂洲際大飯店廚房運營總監林述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高端食材消費大概占酒店餐飲收入的5%~10%,大部分高端食材還是國產為主,無論是鵝肝醬、魚子醬還是火腿這些,國內企業生產制造水平生產不遜色於海外企業,甚至許多外國的餐飲企業也是進口中國制造的高級食材。”
內銷轉向出口
除了高端餐飲和個人消費者,國產高端食材的下一步已經瞄準更為巨大的世界市場。據了解,目前卡露伽生產的魚子醬只有10%供國內使用,其余90%都出口往美國、法國乃至俄羅斯這樣的魚子醬原產國。
根據浙江檢驗檢疫局官網顯示,2016年度共出口魚子醬56.5噸,出口數額達到1866.9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6%和5%。據悉,中國魚子醬80%以上的出口量來自浙江。而這樣的數據貢獻里,不得不提起一家成立於2003年的中美合資企業卡露伽供應了世界上20%的魚子醬。而這家公司也僅供應6種魚子醬,並兼營熏鱘魚肉產品。
卡露伽的養殖基地在浙江千島湖地區,面積達到 20 萬平方米。因為引進了循環自凈技術,而獲得了當地漁業生產許可。目前除了一罐難求的野生鱘鰉魚,世界大多數的鱘鰉魚養殖都在陸地上進行,即在陸地的廠房內的水箱中飼養,這對水處理要求尤其高。而千島湖的水質是國家一級水源,當地 87% 森林覆蓋率,無任何工農業汙染物排放,湖水可視度高達 7 米以上,接近野生鱘魚的生態環境。
此外,卡露伽的加工基地位於衢州,這個錢塘江的發源地同樣擁有優質的水質資源。卡露伽最初派技術骨幹去歐洲學習加工技術,又聘請伊朗和俄羅斯有幾十年經驗的加工師來進行指導。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的這些企業只是眾多鵝肝、鵝肝深加工產品或是魚子醬生產商中的大戶,未來中國制造的標簽要撐起高端食材這一市場還需要更多不同規模的各類品牌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