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擘畫出未來一千天的科技趨勢,他斬釘截鐵地預言著PC榮景已不再,握有全球超過九○%電腦生產權的台廠,將如何蛻變重生? 撰文‧賴筱凡 科技業快速變化,競爭速度不再是以年計,而是以分秒計算,五年後的世界科技版圖會大洗牌嗎?依據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的預言,未來不僅會發生翻天覆地的 大變化,而且台灣經濟的重要支柱──個人電腦(PC)即將死亡,台灣科技業應該如何面對這場劫難? 對於大師的警告(詳見《今周刊》第七九五期),有人認為危言聳聽,公開駁斥,有人則早已聽到大師的警鐘,默默開始轉型,迎接即將到來的挑戰! 如果五年前有人說「光碟已死」,大概會被人視為瘋子,但是蘋果、華碩在二○○七年推動新革命,將光碟機及鍵盤消滅,在台灣PC生產供應鏈的光碟機、鍵盤、 軸承、機殼、電源器產業中,首先中箭落馬的就是光碟機、鍵盤與軸承。 求轉型 光碟一哥強攻車用電子 「你看看我們做過的產品,從CRT(傳統顯示器)、LCD(液晶顯示器),到光碟機,沒有任何一樣產品,能讓我們安心立命二十年,轉型、改變就是IT產業 的宿命。」建興電執行長廖學福早就從昔日的PC榮景裡醒來,去年,建興電以全球第一大光碟機廠之姿,衝出六一二.八億元的營收,改寫歷史新高,可是他沒有 半丁點興奮之情,因為危機已迫在眉睫。 建興電,全世界第一大光碟機廠商,握有三○%的市占率,不論是內建在PC、筆記型電腦,抑或外接式薄型光碟機,可說全球每三台光碟機裡,就有一台是建興電 出品。然而,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卻抵不過科技革新的浪潮! 一張、一張地秀出正在開發中的醫療器材照片,建興電執行長廖學福語帶興奮地介紹新生力軍,為了趕上變化,建興電決定大舉轉型,「今年我們要將三○%資本支 出投進車用電子,三○%拿來投資開發醫材,剩下的一樣用來研發新產品。」廖學福很清楚,不轉型就注定被淘汰。 他逐一檢視建興電的各項產品線,既然PC的光碟機需求不如以往,車用光碟機成了建興電轉型的第一步。 ○六年,建興電花了二十一億元,從飛利浦手上買來車用光碟機部門,坐擁地利之便的車用光碟機部門,成了建興電轉型的急先鋒。「從飛利浦手上接下來的德國團 隊,他們一直都與歐洲車廠有高度的合作,車用光碟機只是轉型的第一步,後面其他類的車用電子,才是關鍵。」廖學福說。 去年底,建興電開發出車用的智慧型手機無線充電器,相中消費者離不開智慧型手機的趨勢,又善用了建興電開拓車用市場的優勢,「原本要花一年以上的認證時 間,我們壓縮到一年以內,無線充電器只是起頭,我們甚至希望它能成為另類揚聲器,不用拿著手機就能通話。」如何搶進汽車裡的資訊產品市場,廖學福已有好些 個想法,今年建興電要將光碟機營收貢獻比重再往下降到七成,車用電子營收貢獻可望衝上一○%,一步步推動建興電的寧靜轉型。 於是,原本站在PC淘汰賽邊緣的建興電,瞬間領先跑在前頭,成了全球科技大變遷下,轉型的領先者,更從凱文.凱利口中的被淘汰者,變為率先走在趨勢的先行 者。 在過去的五千天中,凱文.凱利預言過許多科技大趨勢,仔細聆聽的如蘋果賈伯斯、臉書的馬克.佐克伯都成為科技贏家,在新一波的改變浪潮中,台灣還有哪些人 聽到改變的聲音? 拚整合 多合一功能產品新主流 在凱文.凱利全球科技大變遷的預言裡,除了PC將消失,被智慧型手機取而代之外,還有另一項重要觀點,便是科技產品終將整合在一起,智慧型手機將集多數科 技功能於一身,甚至有朝一日,我們連智慧型手機都不需要,處處都將是螢幕,讓我們隨時可以登入網路,邁向雲端。 凱文.凱利的話聽起來很抽象,然而,就在三年前的北美消費性電子展(CES),華碩董事長施崇棠在接受美國媒體專訪時,曾這麼說過:「為了讓數位家庭成為 可能,家裡所有的牆壁都將變成螢幕,鏡子也可能成為顯示器。」施崇棠口中的一席話,無疑是呼應了凱文.凱利所提出的「鏡子世界」理論。於是乎,當華碩從變 形金剛的平板電腦,到今年西班牙世界通訊大展(MWC)提出的PadFone,都開始看得到凱文.凱利預言裡的趨勢逐一兌現。 「很快地,NB將不再是你想像的那樣。」去年《今周刊》專訪施崇棠時,他在最後露出一抹微笑,留下這個看似懸疑的線索,其實,他只是在預告,PC已經回不 去了。 宏達電今年的關鍵大作「One系列」,也呼應了凱文的預言,整合的趨勢已經開始威脅到數位相機的生存,宏達電行銷長王景弘不諱言,「新產品媲美單眼相機的 高品質,就是要消費者拍照時只需要One,不再需要數位相機。」這也難怪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會逗趣地說:「我們也只能跟相機廠商說抱歉了。」總之,在凱 文.凱利所預言的全球科技大變遷裡,轉型將是全球科技廠都需要面對的問題,當然身為PC生產大國的台灣,尋找新產品更是迫在眉睫,但也不全然地悲觀,因為 在凱文.凱利看來,台廠還是具有相對優勢,「可喜的是,台灣擁有完整的生態環境,整體供應鏈一旦發動轉型,競爭力也遠比其他國家強,端看台廠能否走出自己 的路。」看來,台廠如何在後PC時代重新找到定位,關鍵還是握在台廠手中。 |
|
||||||
全球最大社群網站臉書掛牌,投資人不買單,股價從掛牌價三十八美元一路跌。而《今周刊》四月十一日邀請來台的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早就預料,他直指:「問題出在獲利模式。」 撰文‧賴筱凡 六月第一個交易日,位在美國西岸的矽谷是個大晴天,但東岸的華爾街證券交易所,卻宛如烏雲罩頂。以團購聞名的Groupon大跌八.九%,創下掛牌以來的新低,才剛掛牌兩周的臉書(Facebook),從掛牌的三十八美元,直落至二十七.七二美元。 看壞臉書上市 網路創新不等於獲利能力 當臉書投資人看著股價直直落,邊罵邊為投資虧損傷神時,臉書創辦人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則和新婚妻子在義大利南部馬爾菲海岸享受蜜月旅行,絲毫不為所動。 許多人不禁想問,網路創業夢破碎了嗎? 就在五月十八日臉書掛牌的前兩個月,初春的舊金山透著微寒空氣,坐在堆滿書籍的工作室裡,捧著三十年前寫的文章。那是第一次,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 (Kevin Kelly)預言「網路國家即將誕生」,他緩緩地開了口,「我並不看好臉書,即使至今,它都還沒找到獲利模式。」他曾是最準確預言社群網站誕生的觀察家, 卻也是最不看好臉書公開發行的人,這樣的答案或許令人意外,但凱文.凱利始終沒有改變他對臉書的看法。 分享、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這些是凱文.凱利觀察網路社群得出的最真切心得。他很清楚,分享將讓更多人「自願」地在網路上創造內容。 而臉書確實成功運用了這些要素,卻不代表臉書能用這些內容,進一步從中獲利。 看在凱文.凱利眼中,佐克柏與當年一手創辦Google的佩吉(Larry Page)、布林(Sergey Brin)一樣,都想改變世界。佩吉與布林曾經堅持搜尋網站可以靠著廣告獲利,「我們堅信,人與人的分享與連結,將會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認同分享、 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絕對是社群網路裡重要的一環,但重點是然後呢?如何從中獲利?這應該是資本市場最關心的議題。」凱文.凱利兩個多月前的分析一針見血。 就在臉書掛牌前幾天,巡迴法說也還在進行,摩根士丹利證券分析師Scott Devitt就出手下修臉書的營收預估,理由無他,當越來越多人使用智慧型手機上臉書,手機版的臉書貢獻獲利卻有限。 幾天後,臉書股價大跌,身為承銷商的摩根士丹利證券成為箭靶,而Scott Devitt則是一炮而紅,被喻為「網路天后」米克(Mary Meeker)離開摩根士丹利證券後,新一代的接班人。 姑且不論Scott Devitt發報告的時間點,試著冷靜一想,他所點出臉書的隱憂,不就是所有網站的共同問題——獲利模式。 不可諱言的,臉書帶起新一波網路創業潮,這是繼二○○○年網路泡沫後,前所未見的榮景。所以Groupon能以每股二十美元之姿掛牌,吸金一二七億美元; 臉書遊戲開發商Zynga用每股十美元掛牌,成功募到十億美元;甚至臉書得以改寫Google紀錄,成為史上最大IPO(首次公開發行)募資案。 資本市場現實 急於擴張不見得是好事 但激情過後,資本市場開始回歸冷靜,投資人要的不再是摸不著、看不見的夢,而是扎扎實實的獲利。於是,Groupon在員工持股閉鎖期結束的六月一日,股 價僅剩九.六九美元,Zynga股價則來到六.○一美元,臉書股價跌破二十八美元,誰又能想見數月前,Groupon、Zynga是何等風光掛牌。 網路創業大浪一來,身為老船長的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不忙著高興,卻把舵抓得更緊,「我們得更小心,Groupon的例子告訴我們,急於擴張不見得是好 事。」他分析,Groupon在美國的商業模式能成功,到了亞洲後卻又是另一回事,成功在資本市場募資,反而讓Groupon更有獲利的壓力。 不論如何,佐克柏確實寫下科技史的一頁傳奇,看盡Google、臉書等網路巨擎起落的米克,格外淡定,「狂熱、失望之後,回歸現實和成長,向來是科技股的正常循環。」或許,在臉書股價大跌,投資人失望情緒湧現後,就等著佐克柏帶領臉書回歸現實與成長。 |
1. 谷物價格下跌甚至崩盤, 肉類價格上升, 食物成本總體上升。
2. 固定資產類公司業績會好差, 全無起息。
3. 現貨煤價格平穩向下, 電力尢其是水電又是一個豐年。
4. 在30年來最冷的冬天影響下, 冬天發達類公司普遍做得不錯, 但零售類就有點麻煩。
5. 2013年10月前中央都不會有真正的大政策出
6. 出口很差, 大陸工資上漲速度是近幾年來最高, 繼續大量工業由沿海流向內陸
7. 城鎮化最受惠的不是鋼筋水泥, 而是醫療教育類
8. 香港樓價繼續創新高, 6個月內至少要再升5%, CY 會又再出新招
9. 油價下跌
10. 香港零售類普遍死火, 內地體育股火種都冇埋。150年前,這家來自芬蘭的企業正是憑藉著自己的造紙、製鞋、生產輪胎等業務發家,並最終涉足了後來使自己真正聲名鵲起的手機領域。在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席拉斯瑪專門就公司設備與服務部門被微軟收購以及此事有可能給3.2萬名員工所造成的影響這一話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在離開了移動設備和服務領域後,諾基亞將變得截然不同,但這仍然是一家強大的公司,並擁有著健康的財務表現和包括諾基亞解決方案和網絡公司(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Here地圖和先進開發技術(Advanced Technologies)在內的三大支柱業務。而且,它們中的每一項都是自己技術創新領域的領導者。」席拉斯瑪說道。
簡而言之,剝離了手機業務後的諾基亞將繼續專注網絡、Here地圖以及先進開發技術方面的業務發展。其中,諾基亞解決方案和網絡公司主要負責銷售通訊設備、移動寬帶的研發;Here地圖則屬於諾基亞的長期計劃之一,該服務已經成為了微軟Windows Phone默認地圖提供商,且諾基亞希望該服務能向車載導航領域發起進一步的攻勢;先進開發技術實際上就相當於諾基亞的一個未來產品研發部門。
在過去很長時間內,諾基亞已經建立起了一整套相當強大移動和數據專利組合,公司希望自己能夠借此而在未來進一步獲利。
「此前,我們已經成功建立起了一整套專利和技術授權流程,公司計劃在未來利用這一優勢來增加營收和利潤。」席拉斯瑪說道。
事實上,在目前微軟同諾基亞的交易中,微軟出資72億美元中就有約合21.7億美元被用於收購諾基亞的專利組合。外界擔心,在出售了自己的手機業務後,坐擁3萬個功能專利和8500個設計專利的諾基亞將有可能成為一個「專利流氓」,而這些專利的市場價值大約在60億美元左右。
目前,席拉斯瑪的主要工作是重塑已經沒有了手機業務的諾基亞,並為公司尋找到一位全新CEO。在失去了智能手機業務後,諾基亞的Here地圖技術或許是其同消費者之間的唯一紐帶。與此同時,其引以為豪的Lumia和Asha品牌現在已經歸微軟所有,因此該公司無法確保微軟會在這兩個品牌上繼續留下屬於諾基亞的痕跡。
可以肯定的是,諾基亞人可能會為公司同微軟達成的交易而傷心不已,但席拉斯瑪始終堅信「諾基亞的剩餘員工將再次提醒人們諾基亞的真正價值所在」。
| ||||||
啟動良性循環是關鍵 日圓先生榊原英資雖然對日本現況樂觀,但全球經濟結構的改變,讓他不禁為安倍經濟學的未來擔憂。 至於早稻田大學金融研究所顧問野口悠紀雄,更是悲觀預言,明年四月之後日本經濟恐見衰退。 整理‧楊卓翰、孫蓉萍 日圓先生榊原英資: 提振內需 才是安倍經濟學該走的路 日本一.九%的經濟成長率雖然比前二季低,但是還不算太差。別忘了,日本是一個很成熟的市場,不可能每一季都是四%的成長。因此,這不能說是一件意外的事,但若要討論日本經濟的未來,的確還有其他的事情需要擔心。 出口增加只是安倍經濟學的一個副作用,是在寬鬆政策、活絡金融目標底下的產物。今年日本股票價格漲了七○%、日圓貶值也超過二○%,由此來看,寬鬆政策至此可說是有效果的。但若問我這個「有效」的狀態是否能夠持續?我會打上一個大問號。 全球景氣衰退 安倍經濟學布陰影事實上,全世界的經濟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好。經濟到明年可能只會有二%的成長,在二○一一年,這個數字是三.九%,所以全球經濟成長的腳步正在慢下來。特別是新興市場,像中國和印度,衰退的速度是很顯著的。這些國家的高速成長,已經正式宣告結束,沒有了。 這很值得關注,因為全球經濟結構可能從此扭轉。新興市場沒辦法像過去十年那樣成長,現在全球經濟反而是成熟市場在拉動。同時,美國、歐洲、日本,都正在想辦法把工作帶回自己的國家,國內的經濟活動都在增加,並在想辦法減少逆差,所以我們才會看到現在出口成長率總是低於經濟成長率。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短期現象,但我會很小心地繼續觀察。因為,這對日本或是台灣這種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可以說是很危險的,很有可能會有更大的衝擊。我們的經濟成長都仰賴出口,也就是得靠其他國家的需求才能持續。至少就這個因素而言,已為日本明年經濟布上了一層陰影。 貶值只能階段 內需才是根本之道 因此,一切都要回歸到安倍的「第三支箭」,也就是實質的成長策略,藉以增加日本本土的投資、內需,而不再單靠出口。安倍政府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也在準備降低投資稅目、公司稅等。他們被迫這麼做,因為這才是日本真正的活路。 貶值,無法當成一個國家的長期目標,就我看來,日圓貶值的時效性,只有二到三年,僅是「階段性任務」。安倍一定要有中長期的成長目標才行,日本已經不是製造業為主的國家了,我們的服務業占了七成,振興這些產業,方法和過去大不相同。當貶值可以讓出口製造業獲利增加,像醫療、教育、民生消費等產業,則是要靠法規解禁、引進投資等方式才能成長。 當然,薪資成長也很重要。現在這個效果可以說來得有點慢,我們需要等到第三支箭發生效用,整個「安倍經濟學」才能說成功。像我之前所說的,全球經濟正在衰退,所以日本必須更快地發展內需。 我相信不管是中國、新興市場,或是美國,未來二、三年的出口一定會減弱。因此,日本高出口成長遲早會結束,我們一定得轉型。 我不是台灣經濟方面的專家,但從貿易趨勢來看,中國或是日本、美國,當你周邊的國家都已經在轉型,都想要讓內需成長,台灣的出口表現逐年下降的機會也相當高。我相信台灣一定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所以你們需要的,是一個更好的成長計畫,增加內需才行。 早稻田大學金融研究所顧問野口悠紀雄: 不見薪資消費成長 反而更擔心惡性循環 所謂「經濟良性循環」,是指政府沒有追加刺激措施,也沒有以各種方式振興出口之下,國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仍能自動自發地持續增加。政府告訴我們:「經濟正開始良性循環!」但我在七至九月GDP報告中看到的,並不是那麼一回事。 假設經濟開始良性循環,應該出現以下現象。首先,實質所得增加,實質消費增加;其次長期利率走低,設備投資增加;最後淨出口擴大。 但是以上的改變完全沒出現,尤其是沒有看到薪資與消費成長,而這是安倍經濟學中最重要的一點。日本的員工報酬出現首次負成長,實質消費成長率也降低;「物價如果上升,支出也會增加」,這是安倍經濟學的基本看法,但現實卻出現相反的現象,完全脫離劇本演出。 明年四月後 經濟開始大反轉事實上,從這一季的報告來看,經濟成長主要來自住宅需求、存貨投資,以及公共事業,但這些只能算「沒有持續性」的需求;住宅需求與存貨投資增加,或許與政府預計明年第一季調高消費稅率有關,等於把未來的需求提前「逼出」,以這種需求達到GDP成長,不但稱不上良性循環,更不會觸發良性循環。 至於安倍政府祭出狂推公共事業的政策,從中長期觀點來看,並不能強化日本經濟。因為公共事業的預算分配,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政治壓力,而非實際評估未來的需求,因此,難保不會蓋出一條「沒車走的高速公路」。在蓋公路的當下,或許會增加GDP數字,但不會提高日本經濟的生產力。 換個角度想,如果缺少了「被提前逼出」的種種需求,也沒有政府在公共工程上的大興土木,那麼,日本的經濟成長率會變成負○.四%,而這個數字,其實就是現在日本的實力。明年四月後,這個實力,就會變成實際的數字,也就是經濟負成長。 接下來,反而要擔心「惡性循環」了。經濟成長率降低,要求大幅增加公共事業的政治壓力就會更強,財政赤字會進一步擴大。而且政治上也可能出現調降法人稅率的聲音,在這種條件下,財政運作更吃緊,安倍經濟學也就更難照著劇本演下去。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發表第三季GDP當天,日本股價急漲,原因是日圓貶值;成長趨緩的數字竟能讓股價大漲,實在奇怪,股價和經濟脫鉤,幾乎只受匯率影響。 榊原英資 出生:1941年 現職:日本青山大學客座教授經歷:日本國際金融局長、大藏省財務官、早稻田大學教授學歷:美國密西根大學經濟學博士 野口悠紀雄 出生:1940年 現職:早稻田大學金融綜合研究所顧問經歷:一橋、東京、早稻田等大學教授、大藏省官員學歷:耶魯大學經濟學博士、東京大學工學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