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樓市反彈訊號響起
1 :
GS(14)@2016-07-06 08:09:59轉眼進入2016年下半年,經濟前景仍備受關注,樓價則有回暖趨勢。畢竟,樓價自去年9月開始向下,樓價回調,想趁低吸納,人之常情,就如零售市道,八折七折散貨,都是想顧客「埋黎睇,埋黎揀」。今年樓市一如過去數年,備受息魔困擾,2014年,市場已不停呼籲要當心息魔來襲,加上樓市癲升多年,2015年被形容是加息年,全年樓市無運行,一眾想入市的買家,心大心細,結果講了幾年加息,終於去年底加一次,香港未有跟隨,對香港的低息環境影響不大。正當市場預期,美國今年有機會再加息,冷不防英國脫歐,金融市場突然大地震,股市急挫,英鎊大跌,美元轉強之餘,美國加息步伐料減慢,換言之,加息大有機會「向前行兩步,退後一步」,困擾樓市的息口問題突淡化,各項指數正在反映有反彈先兆。一向被指滯後的政府數據,顯示近月樓價回穩。差估署公佈4月樓價數據時,顯示樓價自去年9月後,首度止跌回升。不過,偶爾一次半次回穩,可能不能作準,市場總喜歡觀望後市氣氛再下定論。上周政府再公佈5月數據,樓價連續兩個月上升,豪宅市場領軍,樓價升幅比中小型住宅理想。地產中介提供的十大屋苑成交,自今年4月開始,連續三個月,每月錄超過200宗成交,交投量回穩,大型屋苑估值現上升,連全港最平私人屋苑嘉湖山莊,兩房單位由去年低位260萬元,至最新重上360萬元,八個月足足回升100萬元。樓價下跌力量快,回升速度亦不見得慢,假如量穩價回升,是反彈訊號,相信訊號燈響起了,而下半年新盤市場料繼續熱鬧,勢成測試水溫量度儀。記者:湯家明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06/19682770
貸評山下:中國債市響起警號?
1 :
GS(14)@2016-07-14 08:07:12今年上半年中國債券市場違約率顯著上升。據Wind資訊統計中國已有34隻債券違約,涉及金額達30億元(美元·下同),比去年全年增加近一倍,當中一半來自國營企業,包括煤炭、鋼鐵、有色金屬等產業。
公信力欠國際認可
亦有報告指出,下半年違約風險較高的債券,會以強周期性和產能過剩為主。例如食品飲料、運輸及房地產。而今年4月份,中國就因市場過於憂慮債市違約風險,決定取消原本要發行的150億元債券,令利差大幅上升之後開始穩定下來。若從環球債券市場規模來看,中國的債市規模並不小,若然發生系統性問題,也可能衝擊環球金融市場:美國債市規模以35兆元位於首位,日本以11兆元排名第二,中國以6兆元排名第三。當然,海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債市的比例仍低,雖然中國過去一年,放寬外國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銀行同業債市,並且把投資額度取消,但不少外國機構投資者卻抱有懷疑態度。主因是中國國內發行的債券欠缺國際標準信貸評級,使債券的公信力未獲國際的投資者認可。據了解,現時中國企業債當中有80%被評為AA級以上,但債券評級與債券質素是否對等,則要自行分析了。
穩定收益率吸引
又或者,我們可從全球領先太陽能板製造商——英利綠色能源(YGE)的違約事件中看出端倪。英利綠色能源企業擁有逾1.5萬名員工,而且英利一直努力擴大利潤,雖然最終都逃避不了違約的命運。但終於在過去五年來,即今年第一季度,錄得淨利潤7,960萬元人民幣,並與債權人就延長還債期限展開談判,以重組債務。目前中國債市違約風險看似有增無減,但從正面來看,首先中國已經放寬外國機構投資者在銀行同業債市的投資限制,就算有人因信心不足而卻步,但一定亦有人被中國債券穩定的收益率吸引,把握機會入市淘金,從而有助促進中國債市的流動性、擴散性及競爭力。
長遠利結構性改革
而且,雖然短期而言,中國債市違約風險上升可能導致部分投資者的損失。但從正面角度思考,這亦算是個好兆頭。因為當政府逐漸減少介入違約事件(特別是國企),這不止幫助減少道德風險,對中國結構性改革及長遠債市健康都有着重要效用。
黃元山大學教授、國際投行前董事總經理本欄隔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714/19693759
一路一帶:日本一天團對香港響起警號
1 :
GS(14)@2017-02-09 23:43:32香港去年的零售跌幅收窄,但零售寒冬是否吹走,仍是未知之數,但筆者最近發現,大陸人為了購物(順便走資),竟然瘋狂到參加日本即日來回購物團。最近,全國最富庶的上海,出現了一批即日來回日本福岡的購物團,由上海往福岡,機程只需要一個半小時,每日早上十時出發,下午六時回程,住在上海浦東區,朝早八時出門,晚上十時前就能回到家中拆戰利品,淨計交通時間,分分鐘快過住屯門的《蘋果日報》員工返工?福岡機場就是一個面積龐大的免稅購物區,出到禁區,仍有一個「福岡天神免稅店」,更提供運送商品到機場服務,客人只需回到機場再拎取貨品就得,慳水慳力。這種即日來回團,睇中大陸人商機,團中有一半是經營代購的營商者,每日接到柯打,翌日就可出發去日本買嘢,每張機票透過減價優惠,最平是1,000人民幣來回,閒日則是3,000至4,000人民幣不等,做代購絕對有利可圖。因為上海鄰近福岡,出現這種極端的即日購物團並不出奇,越來越少大陸富豪來港購物亦是必然事實,對香港是響起警號。香港商家究竟要怎樣突出重圍,明顯要放棄只做大陸人生意的想法,這種說法筆者已講了數次,都講到口臭,政府近期公佈的數據亦印證了,香港的國際客人數越來越多,香港旅遊業及零售業絕對要反思,而不是一味賴香港人歧視反對大陸人,出得嚟行,預咗要還,零售黃金十年過去,香港不能坐食山崩,要檢討自己的經濟及產業。中國三千年文化,現在能推銷外國的,只剩下中國菜及武打明星。中國菜,看不到有甚麼能衝出國際,反而香港本土點心添好運就剛剛打入美國市場,生意多到做唔晒。中國做得最出色的餐飲業,全都是外國品牌。至於武打明星,甄子丹之後,別說20歲,連30歲的武打明星接班人都冇。中國過去二、三十年的經濟,靠透支本土資源去發展,GDP增長就像癌細胞擴散一樣,當資源耗盡,就是埋單之期,中國人有錢,首先想到移民外國,有權有勢的,子女都持外國護照,次一級的,便來港置業及領取香港身份證。香港近十年的經濟發展亦像患癌,賺大錢的只是商家,有幾多錢能落打工仔口袋中?副作用是推高通脹、樓價、租金及物價,當有如止痛劑的大陸人不再來港,癌症痛楚便要快速擴散全身,到時香港是否有得救,真的很難講。開心share:福岡天神免稅店,提供代客運貨服務。11:45am前結賬,當日5:00pm就可以到機場取貨。1:14pm前結,當日7:00pm後仍可在機場取貨。斯郎
https://www.facebook.com/oneroadonebelt/本欄逢周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09/19922232
魑魅魍魎:剛剛,傳媒界響起警號
1 :
GS(14)@2017-06-25 10:09:55「6月13日阿姐生日當日,公司同事買咗蛋糕,諗住同佢慶祝……點知佢突然宣佈解僱24人,要我哋即日執嘢走!」要嚴選香港最殘忍的行業,傳媒界絕對數一數二。「小小超」李澤楷旗下信託基金去年成立的新媒體「Stakk Factory」,上周爆發裁員潮,近30人即日執包袱走人,矛頭直指被形容難以服侍的CEO勞小姐,反而並非老闆小小超。
Stakk是一個近年冒起的新媒體,風格與外國的Tasty和NowThis News有點相似,主要製作一些與吃喝玩樂攻略、小人物小故事、得意有趣的短片。可惜傳媒向來被視為燒錢生意,或許小小超對這些難以scalable和變現的小眾產品沒有有耐性,便決定裁走四分一員工,轉型擁抱所謂的「華文市場」,而非只做香港。以為Stakk很殘忍?其實此例子只屬傳媒界的冰山一角,商人搞傳媒,從來談金不談心。在社交媒體崛起的年代,近年不同機構已紛紛亮起紅燈,有些凍結請人quota、有些要求員工比一腳踢更一腳踢、有些削減花紅……就連行業龍頭也傳出要走外判路線,裁減記者編輯美術人手,讓傳媒機構freelance化,外判保平安,慳得一蚊得一蚊。事實上現今媒體賺錢難,困局重重,一來與Facebook敵友難分,往往白白斷送流量畀Facebook;二來社會KOL化,很多人寧可自立門戶也不去打工。這導致讀者不再忠誠和集中,廣告也隨之流失,玩眾籌、付費收費也徒勞無功。筆者身邊的傳媒朋友,都有一把火,會努力做好故仔(content),但不少身邊朋友最後卻也發現,任你故仔再多人睇,對社會再有價值,原來也難以變現(錢)。到頭來回想,傳媒的迷思根本不是點擊率,而是萬惡的資本。「裁員」兩個字,永遠就像傳媒從業員的夢魘,因為大家永遠不知道那道催命符,會在哪一天貼在自己身上。這陣子老闆可能想裁走前線的攝記大佬,過一陣子又可能想裁走人工高的資深記者。置身傳媒行業,試問又怎可能不會人心惶惶?十一少
http://www.fb.com/11mister本欄逢周五刊出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23/20065336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