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湖南衛視持續十多年創新之謎:「芒果」青春之道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605一個真實的段子:全國開兩會,會議間隙中,大家圍坐在湖南省代表旁邊,話題全都是湖南衛視某某節目。一位經濟大省領導很不是滋味,回去就找到該省衛視台台長:「我給你投10個億,趕超湖南衛視!」 結果呢?至今沒有結果。 截止2014年5月的結果是,湖南衛視的全新季播欄目《花兒與少年》,繼《我是歌手》第一二季和《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之後,再次成為全國收視冠軍。而被其甩在身後的,是全國屏幕上俯首皆是的各路「爸爸」和芸芸「寶寶」。 即便如此,湖南衛視6月登場的《爸爸去哪兒》第二季還未開播,就已在眼球和收益上成了雙料大贏家。沒有人會懷疑它即將帶來的新一輪火爆。 是的,從1997上星至今17年來,湖南衛視給予了中國電視觀眾最純粹的快樂,留下了一連串青春常駐的足跡。同時硬碰硬的,從2003年起連續11年,穩居「全國省級衛視NO.1」寶座。 在一個經濟有限的農業內陸省,又在現有行業體制的侷限內,湖南衛視是如何實現脫穎而的? 湖南衛視的舞台,距離我們的車間、我們的賣場、我們的實驗室,貌似有些遠。但是,錄影棚與電冰箱,有一個共同的交集,一個令所有人都夢寐以求的交集,那就是:創新,可持續的創新。而在一個並非自由競爭的領域,一個本質上的事業單位,它能做到的,不更值得我們根紅苗正的企業們思考和借鑑嗎?「芒果」青春之道 時下,中國地方衛視的領軍者湖南衛視,正向視頻網站吹響「反擊號」。2014年5月8日,湖南廣播電視台黨委書記、台長、芒果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呂煥斌的一段表態引發業界地震:「今後,湖南衛視擁有完整知識產權的自制節目,將由『芒果TV'獨播,在互聯網版權上一律不分銷,以此打造自己的互聯網視頻平台。」 「芒果獨播戰略」意味著,在視頻網站聲勢壯大的今天,湖南衛視的熱門節目反而在對其他視頻網站說「不」。要知道,決定獨播前不久,僅是把《我是歌手》第二季網絡獨家播放權賣給樂視網,湖南衛視就淨賺了5000萬元。 如此「霸蠻」,湖南衛視的這一步棋走得險而絕。很顯然,這需要對自身節目的「持續創新能力」有十足的底氣。但是,這樣的底氣所從何來?為什麼有這種底氣的,全行業內首推湖南衛視?「芒果奇蹟」 偉大的創新,往往伴隨偉大的逆轉。 回顧湖南電視十多年的發展軌跡,除了湖南經視的《還珠格格》、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和《超級女聲》等首開時代先河的節目,近年來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非2012-2013的衛視大逆轉莫屬。 2012年浙江衛視推出全新選秀模式的《中國好聲音》後,一時聲勢驚人。「原來能把選秀節目做這麼棒的,不只是湖南人!」此消彼長,一直獨佔鰲頭的湖南衛視進入2012年後卻顯得銳氣不再,當時很多人頗有些擔心,這個統治業界長達十年的「娛樂節目大本營」,是否廉頗老矣? 那一段的收視危機甚至嚴重到了什麼程度?到2012年四月份,早已習慣於領先的湖南衛視收視率排名,竟然掉到了全國第18位!以至於湖南廣播電視台副台長、總編輯、湖南衛視總監張華立對《中外管理》唸唸不忘:當時在台內即便是電梯裡遇見的每個員工,都在「指導」我——湖南衛視下一步該怎麼辦! 但好戲都在後頭。和其他行業的創新一樣,做出一個產品創新不難,難的是持續做出產品創新,持續的組合拳才是真功夫。當《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的喝彩聲漸漸遠去,人們都在猜測「老大」湖南衛視會怎樣接招時,2013年元旦剛過,湖南衛視就一鼓作氣在上下半年陸續推出了《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一系列豔驚四座的全新綜藝節目,不僅一掃此前一年的頹勢,而且再次引領了行業潮流,甚至成為社會主流話題,成為「現象級節目」霸主。湖南衛視,再度一騎絕塵。 業界毫不掩飾地群起模仿,是對創新者最不公正但也最公開的另類褒獎。誠如當年的蘋果iPhone4,誠如一年半以來的湖南衛視。於是,如同蘋果的果粉一樣,湖南衛視憑藉其品牌實力,也形成了一大批死忠粉絲,他們將湖南衛視本來寓意魚米之鄉的橙黃橢圓台標,創新比喻成「芒果」。「芒果台」與「芒果粉」由是而生。 湖南衛視創造的一個行業奇蹟在於,雖然地處內陸山區的湖南省在經濟實力上僅列十幾位,但在追求時尚、投入巨大且競爭殘酷的電視行業中,湖南衛視卻從2003年起連續11年穩居「全國地方衛視NO.1」的寶座。這個寶座,意味著既要叫好,還要叫座。截至2013年年底,湖南衛視全年共獲得140多個全天收視第一;而作為湖南衛視母體的湖南廣播電視台,營收體量達183.4億元人民幣,而位居第二的江蘇廣電總台營收體量為123億元,只及湖南廣電的2/3。 其實「衛視NO.1」的位置非常難坐。不止是2012年,從2003年至今的11年裡,湖南衛視面臨過多次被超越的危險。除了江蘇衛視、浙江衛視等同行老對手的日益強大,視頻網站的衝擊、熱播劇收視率的下滑等,都在考驗著「芒果」的成色。但湖南衛視的奇蹟在於,每次考驗之後,都會迸發出更強大的創新力量。甚至考驗越大,創新中迸發出的反彈力度越大,透著一股湖南人特有的霸蠻精神。 「這其中有偶然和必然因素。在湖南廣電,創新是一種『遺傳』,也是一種動力。」曾一手孕育出《超級女聲》和天娛傳媒的張華立,對《中外管理》如此表示。 在中國企業普遍陷入同質化競爭的當下,企業創新難,能如湖南衛視這般十餘年持續創新並引領時代,則更難。2013年,履新湖南廣播電視台台長並擔任芒果傳媒董事長的呂煥斌曾多次在創新會議上提出:「今後湖南衛視一年兩次的新品發佈會,一定要有喬布斯風格。要讓所有電視人、觀眾都期待湖南衛視的內容新品。這些產品必須是絕對先鋒、絕對引領的——這就是我們的職業追求。」 那麼,「必須做絕對先鋒」、敢於搶吃螃蟹的湖南衛視,到底有什麼樣的獨特成長路徑?其背後有怎樣的創新機制和運營文化,在支撐「芒果奇蹟」?撞了南牆也不回頭 「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這句在湖南嶽麓書院大門的對聯,橫亙百年時空,氣勢不減。晚清以來,湖南人一直以此為榮。從1998年至今,他們的驕傲中又多了最鮮亮的一個——那個橙黃色的「芒果」。 「湖南衛視首創的『超女』、『快男』,引進的韓劇《大長今》、自制劇《回家的誘惑》,以及《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都創造過收視奇蹟,有的節目能達到全國6%的收視率,等同於擁有中國電視觀眾的1/4!這在擁有400多個電視台的中國電視行業裡,是沒有任何一家能超越的。」湖南籍知名傳媒人、電影製片人凌平對《中外管理》如此評價。 中國電視行業經過30多年的演進,逐漸發展成為中央台多套衛視頻道、省級衛視和地方電視台三級競爭體制,處於中間層的省級衛視一直承擔著所屬省份新聞喉舌的政治任務,以及廣告創收的經濟重任。雖然各省級衛視頻道都在尋求特色化、風格化的突破,但由於「雙重重任」在身,分身乏術,大多還停留在概念炒作的層面,很難抵擋市場大潮的衝擊。 「雖然這些年也有一些省級衛視實現了單兵突進,一些節目獲得了很好的收視率,比如《中國好聲音》、《非誠勿擾》等,但還只是某個『點』的突破,很難像湖南衛視早已實現了由點到面的全盤佈局。」凌平表示。而長期關注湖南衛視發展的中國傳媒大學廣告學院院長黃升民,則直接給出了這樣的結論:從「進化」的層面講,湖南衛視比其他省級衛視進步了足足十年。舉個例子,當同屬於「芒果森林」的湖南經視1997年拍出《還珠格格》時,其他同行在幹嘛? 因此可以說,湖南衛視不僅承擔著雙重責任,同時還主動扛起了第三重和第四重的責任:塑造文化品牌;引領行業方向。 那麼,哪些要素是這個「芒果」的保鮮基因和創新基因? 「在1990年代那個特定的時代當口,一波尋夢的幸運者,正好趕上一波好的領軍者,特定的時空下產生了特定的化學反應。」當年「超女」、「快男」的直接操盤人、湖南衛視天娛傳媒總裁龍丹妮說。 龍丹妮所說的領導者,就是跨世紀前後的兩任原湖南廣播電視局局長魏文彬、歐陽常林,以及現任台長呂煥斌、副台長兼總編輯張華立。在芒果人眼中,他們三代領導人都有著范仲淹《岳陽樓記》所說的「心憂天下」的那份使命和情懷。 共同的靈魂,不同的角色。在芒果人眼中,這三位不同時期的領軍人各有千秋。魏文彬被稱作是「畫了一個圈」的人,即1997年搶佔先機、迅速以娛樂突圍。「沒有老魏,就沒有今天的湖南衛視。」張華立由衷感慨。歐陽常林則用市場化的改革思路為台裡帶來了「真金白銀」,為今後的激戰儲備了足夠的彈藥;而履新一年的呂煥斌,則力圖從產業再造層面對湖南衛視進行升級。 黃升民對於湖南衛視的興起也感觸良多:「三位當家人,都有非常前瞻的產業化思維,且目光敏銳有勇氣、有魄力,始終堅定不移地以市場為主導走產業化道路。」 這些前瞻體現在17年來湖南衛視歷次重要改革節點上的抉擇與改革:1997年,剛剛上星的湖南衛視就在全國首創了「明星+遊戲」的電視娛樂模式,創辦了至今常青的《快樂大本營》;1998 年旗下湖南電廣傳媒首批上市;2000年成立全國第一家廣電集團;2002年最早提出鎖定快樂、鎖定年輕、鎖定全國的頻道定位;2004年開始聚焦打造「快樂中國」品牌;2005年《超級女聲》第二季首掀平民選秀浪潮,並通過旗下天娛傳媒開始全面拓展娛樂產業鏈;2006年開始實施「兩個走出去,一個立起來」的發展戰略, 即從體制內出去, 從國內走出去。就這樣,一個脫胎於體制的新市場主體立起來了。 龍丹妮還用另一句很沖的話,道出了她所理解的芒果創新文化內核:「不撞南牆不回頭,撞了南牆還不回頭!」這種倔強堅持的前提是,明白自己的使命,因此做節目時,首先問自己:為什麼要做?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每個人血液裡都流淌著這種情懷,就構成了湖南衛視的精神氣場。就是「搞不死」 說到湖南衛視精神氣場,最現成的案例還是2012年的壓力。 那是自1997年「上星」以來從未有過的艱難時刻。除了同行的步步緊逼,以及自身收視率的下滑,再加上外在的上級「限娛令」強力約束,及內部個別骨幹的流失、……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 巴頓將軍那句關於反彈的名言,此刻用於湖南衛視相當恰當。對強者而言,怨天尤人毫無意義。「因為應對政策出現失誤,整個衛視的氣場不對了,需要一個自己糾偏的過程。」張華立表示。他在5月召開的全台動員大會上表態:一定在2013年7月1日,帶領湖南衛視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其實,他心裡還很享受這次危機:湖南衛視天天第一名,有什麼意思啊? 大會之後的一個週五晚上11點多,張華立在工作會議結束後,留下代表湖南衛視核心構成的三位中心部門(即創新研發中心、節目製作中心和總編室)主任,將一個小時前台裡做出的決策,現場通知他們:「宋點,你從創新研發中心調到節目製作中心當主任;何小庭,你從總編室主任調到研發中心當主任;丁誠,從節目製作中心調至總編室當主任。」這樣跨部門、跨領域而且是幾大核心部門的全面人事輪崗,即使在湖南衛視這樣比較開化的體制內單位,也是非常罕見的。 在隨後60天開展的「五月大會戰」裡,湖南衛視上檔和翻新了6檔節目,翻新了《咱們約會吧》,上檔了《誰與爭鋒》、《百變大咖秀》等新節目,特別是決定上後來一炮打響的《我是歌手》。 「60天做出6檔新版節目,意味著節目生產連一顆螺絲釘都沒剩下,包括舞美全是新的。」湖南衛視副總監、時任節目製作中心主任的宋點對《中外管理》回憶。那些日子,他每天都要往返三四個片場之間,查看舞美和節目的進度。高強度的壓力,讓他有一次讓暈倒在了《快樂大本營》的錄製現場。 之所以勞累,是因為宋點所在的節目製作中心,是銜接節目生產與製片人團隊生產任務的樞紐,麾下有700多人。張華立認為:作為一個省級衛視,湖南衛視的單頻道節目製作量,能在全國連續六七年遙遙領先,與節目製作中心、總編室等部門的分工協作密不可分,這是維持如此大生產量而不會崩潰的原因之一。 「我們有很強大的領導決策群體,大家在台長的領導下將節目生產理順了,其餘就是我們三個部門主任執行了。」宋點表示。而自1996年湖南經視成立以來,不斷推進的市場化改革,更強化了湖南衛視堅持扁平化和動態管理的團隊風格與文化。 讓人們開心的是,6檔節目的推出,讓湖南衛視迅速奪回了收視第一的寶座。團隊氣勢上來了,整個氣場自然也回來了。 於是,向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湖南衛視決策層,再一次果斷而給力地提拔了一批在大會戰中作出貢獻的優秀「中生代」:《我是歌手》第一季總導演洪濤,升任節目製作中心第一副主任(主持工作)、《快樂大本營》總導演龍梅,被提拔為節目製作中心副主任。 其實,像這樣在艱難時刻完美逆襲的經歷,湖南衛視經歷過多次,比如2000年、2007年等都有這樣的時刻。「我內心把湖南衛視這種精神總結為『搞不死』,像漫山的野草一樣,充滿韌性。」身經百戰的龍丹妮如此總結。 「芒果人」的生命力 那麼氣場之中,湖南衛視特有的氣質是什麼?不同的芒果人會給出不同側重的回答:簡單、快樂、有擔當。而湖南衛視資深主持人、《星劇社》總導演張丹丹,給出的答案是——青春。 這樣說的第一個原因是,芒果人心態非常年輕,永遠朝氣蓬勃,嘻嘻哈哈。這與生理年齡無關,是一種向上的精神狀態。比如活躍在屏幕上的主持人何炅、謝娜等,雖然年紀一把依然童真可人。其實幕後的製片人團隊也是如此,一說起開心的事兒,歡呼雀躍得跟小孩兒似的。 這一獨特的氣質,湖南衛視自己也有過很精闢的總結。比如:「越成長!越青春!」的宣言,伴隨著2013年第四季度《爸爸去哪兒》的熱播而大火。這個宣言看似違背自然法則,卻傳達著湖南衛視特有的精神氣質。 湖南衛視持續「青春」的第二個原因,則在於對年輕人創新力的保護。「我們對年輕人是真好,生怕慢待他們,生怕有才華的人沒有被發現。」從主持人轉型製片人的張丹丹,對此深有體會。1998年張丹丹大學畢業正趕上衛視改革潮,通過開行業先河的全員招聘進入到湖南衛視,很快成為《晚間新聞》主持人開創了「說新聞」之風,後又被提到「七夕晚會」導演的位置上。 「這裡要憑真本事吃飯,一人給你一畝三分地,你去種糧食,種出來的是英雄,沒種出來的你也不要去埋怨。」張丹丹言及於此有點慷慨激昂。湖南衛視最年輕的製片人已是80後,而在不少電視台,長出滿頭白髮才熬成製片人的並不罕見。在張丹丹看來,人在年輕的時候,一旦想嘗試創新的心受到持久的禁錮,人到中年就基本廢了。其實人人都是天才,但若被庸俗一次次閹割、傷害,最後難免自我閹割了,自然會無所作為。湖南衛視,在做的恰恰是不斷激發團隊內本來就蘊藏的巨大潛能。 而員工創新精神的激發,絕對需要機制驅動。 據節目製作中心副主任龍介紹:台裡每年會有幾次創新招標大會。大概兩種形式,一種是命題式的:「比如2014年二三季度,我們缺少真人秀類的、校園類的,或者兒童類的節目,就由大家來投標;再有就是沒有命題,所有的人都可以去投標的,這是大範圍的,包括製片人和非製片人,甚至外台的人都可以投標。」 作為一個獨立製片人,會鼓勵團隊中的年輕人上交創意方案,很有可能你的創意很好,就圍繞著你的創意組成新的團隊。 張丹丹從一個剛畢業的小姑娘,到為人妻、為人母,成為多檔重大直播節目的總導演,她所親歷的16年時光,台裡從硬件到軟件到人,再到節目、欄目,都變化了很多,唯一不變的就是湖南衛視不斷創新的空氣、水和土壤。「這裡有特別好的土壤,它能夠讓各種莊稼生長,高粱、麥子、蕎麥……甚至不知道名字的植物,也不會有人把它給拔了。讓你管理自己那一畝三分地,等突然一回頭發現已經長成一大片。」她很感慨。改革總是在路上 是的,格局,做人做企業都需要有大格局。 尤其在不再需要依附於傳媒傳播渠道的互聯網時代,單純地依賴電視螢屏,是很危險的。 據悉,呂煥斌領銜的湖南廣電正在啟動新一輪改革,目標是建立未來的媒體生態,並「一云多屏」地推進「芒果森林」,最終打造全媒體集團。 「國際趨勢也是如此,商業電視機構都在向一個綜合性文化公司轉型。比如:日本的富士電視台與湖南衛視在中國的行業地位相近,他們把自己的傳媒功能也逐漸轉向內容生產商功能,旗下的非廣告收入已經佔到了一半以上,有自己的馬戲團、主題餐廳和旗艦店等。」央視財經評論員劉表示。 轉型對電視傳媒已不是什麼暢想,而是近在眼前的現實。眼下視頻網站對電視行業的衝擊,已大有咄咄逼人之勢。像阿里巴巴、百度、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大佬,都已滲透到娛樂產業,且來勢洶洶。而更可怕的還不是收入本身,而是用戶量。據出身湖南衛視的唯眾傳媒總裁楊暉介紹:他們與騰訊共同製作的騰訊視頻獨播節目《你正常嗎》,第一期的網絡點擊量就達到了4000萬,前三期點擊總量預計超過一個億!而電視機的家庭開機率,則在呈明顯下降趨勢。《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稱,受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的衝擊,北京地區電視機開機率從三年前70%下降至30%。很顯然,湖南衛視未來最強大的競爭對手,不是電視同行,而是網絡視頻。 那麼,在榮耀與強敵的共同挑戰下,「芒果」還能持續「保鮮」嗎?「只要改革不止步,管理層不腐朽,創新永遠不會止步。說。 採寫: 楊光記者: 孫春豔 謝丹丹文章來源:中外管理
關於高鐵走出去兼談南北車合併 青春的泥沼
來源: http://xueqiu.com/1062883669/33574997
承蒙
@唐史主任司馬遷 推薦,這兩天粉絲增加很多,弄得我不想寫都不好意思了,當然我這個人不善於寫長文,所以文章邏輯性肯定不強,只談觀點不談股票操作,請勿據此操作個股。列舉事例僅為說明問題,。不是行業內部人士,所以認識肯定不深,錯誤肯定有,歡迎批評指正。
一中國高鐵建設到什麽程度了(中國高鐵走出去的背景)?
都知道這幾年中國高鐵突飛猛進,那麽中國高鐵具體建設到什麽程度了?我們按照國家規劃的四縱四橫主要客運幹線來看一下示意圖

1四縱:京滬高速鐵路(2011年6月30日建成)
京港客運專線(分為四段,京石,石武,武廣,廣深港,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因香港居民阻撓,未建成,其余均已先後建成,大陸段於2012年12月底之前全線完成)
京哈客運專線(哈大高鐵組成部分2013年12月1日營運,京沈部分因為前期居民反對拖延,現在進出東北主要依靠沈秦客運專線)
杭福深客運專線(13年年底全線開通,中國動車最大一次事故就是在杭深客運專線的甬溫鐵路)
四橫
徐蘭客運專線(徐州到鄭州正在建設,鄭州到西安客運專線,西安到寶雞客運專線已經投入運營,寶雞到蘭州預計將會在2017年完工,蘭新鐵路二線已經於近期完工)
滬昆高速鐵路(上海到昆明高速鐵路,分段施工,東段施工早,預計今年春運上海將通車到湖南西部懷化,滬昆西部的長沙到昆明鐵路(現在主要是貴州和雲南兩省)將會與15年完工
青太客運專線(青島到太原客運專線,青島到濟南的膠濟客運專線08年就完工服務於北京奧運會,石太客運專線09年上半年投入運營,中間石家莊到濟南將會於16年或17年完工)滬漢蓉高速鐵路13年年底之前已經全部通車。
我們在看一則新聞:我國28省通高鐵 鐵路跨境新增24條線。
新疆已經於上個月16日開行動車組列車,今年年底之前甘肅青海貴州內蒙都要開動車,而雲南將會隨著15年完工的滬昆高鐵西段開通動車。
總結一下就是主要高鐵線路在14-15年(或是16年)大量完工,今年投產高鐵將會超過4000公里,超過某些國家一個國家的鐵路總長度。剩余的300時速以上的鐵路會有,但是更多的是250時速以下的支線鐵路和城際線路,而且中低時速鐵路肯定沒有高時速鐵路利潤高,所以國內企業又走出去的必要了。
二世界高鐵走出去的都有那些國家和地區
說完了我國高鐵要走出去的背景,接著說說接受外國技術建立高鐵的都有那些國家和地區。
中國大陸(接受日本和歐洲技術並完成消化吸收,建立世界最大規模高鐵網絡,但是負債巨大)
臺灣地區(當局因為資金問題由民資財團BOT特許經營35年投資,因為民資財團使用手段,中鋼等臺灣國營企業被迫進入成為股東,負債4500億元臺幣,營運以後雖然運量增長但是連年虧損500億元,接近資不抵債,政府意圖延長特許經營年限並采取補貼來支持)
韓國KTX高鐵(引進法國技術,建設期間因為亞洲金融風暴延遲,運營基本正常,但是李明博當政時期為緩解韓國鐵路補貼壓力意圖私有並推動高鐵上市未果)
土耳其高鐵(今年投入運營,采用歐洲技術,中方參與部分土建,因為延期和費用增加,土耳其高鐵被反對黨用來攻擊執政黨腐敗,土耳其檢方調查包括鐵路總局局長在內多名鐵路總局官員
西歐北歐國家高鐵,西歐國家靠近法德兩國,運用法德兩國技術建立主幹網絡。(俄羅斯和美國的阿塞拉列車未計算)
總結一下:高鐵技術從日本新幹線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算了,五十年時間了,推廣的總共就這一堆國家,而且建設運營以後還要面臨盈利問題,所以不是李總理不努力,也不是我跟總理過不去,而是高鐵這個東西不論是從接受國經濟,人口,還是技術條件等等多方面制約高鐵輸出。
高鐵這個東西體量在這里,不是手機為代表的通訊網絡,南車北車面臨的困難華為中興,因為高鐵工程投資額度高,每公里就要三五千萬美元,而且修還不是一公里兩公里,靠譜點的都是百公里以上,搞個輕軌都不便宜,國內況且如此,國外怎樣就不說了。大家可以看到非洲國家都能湊資金搞通訊技術,但是在高鐵領域日本,法國德國等有技術的國家在連美國英國(英國目前只有歐星是高鐵)這樣的國家都沒啥作為,
三為何明明知道條件制約還是要輸出高鐵?
其實最淺顯的一個道理是:一個事情越困難做好了成績就越大。
除了最前面講了國內高鐵建立的差不多了,自身需要走出去以外我再講一下走出去重要的外部因素:利潤高和金融機構推動。
鐵路行業兩車兩建都是上市公司,從各方面來說都有動力。利潤方面海外訂單肯定比國內高,企業訂單比鐵總訂單高。這個不用說高鐵,舉一個最簡單易懂的例子拿鐵路貨運車廂來說:國內招標一般有三個價格,鐵總價,神華價,其他企業自備車價格。鐵總最低,神華其次,其他企業自備車最高。鐵總采購量大本身自己又缺錢,鐵路行業的幾個大企業還都是原來從鐵道部分裂出來的,誰都不敢得罪鐵總,量多價低,鐵總就是晚結算一下,各個企業也不能撕破臉皮,鐵總要是不招標,就沒飯吃。鐵總價格比零散的自備車便宜五分之一也不是不可能。海外訂單那就更不用說這幾天就有新聞說南車株洲海外利潤創新高。
說一下金融機構推動,金融機構推動又分為內部金融機構推動或是國家金融機構推動。內部金融機構推動一般是集團下屬財務部門或是關聯關系企業金融機構推動,這個以通用電氣旗下的通用金融最為典型,所以我個人稱之為GE模式。國家金融機構推動一般是各國進出口銀行之類機構為主,我一般稱之為銀行支持模式。
兩種模式走好了都是理想的,比如今年南非鐵路機車招標,算是上半年一個比較大的機車車輛招標,國內媒體只報道南車和北車攜手拿下南非鐵路大訂單,對剩余中標機構基本沒有提及,其實通用電氣旗下的軌道交通運輸部門也是中標者。這幾個中標者有何相同之處?表面看不出來,其實是都有強大的賣方金融支持。中國進出口銀行去年就在國家領導人訪問非洲期間與南非談好了基礎設施升級改造貸款支持,GE則通過旗下GE資本公司也提供類似的支持。
GE資本通過信貸支持GE其他產業發展,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因為國家金融機構不可能只照顧你一個公司,但是為何中國學不來?美國利率低,加上通用信用好,借錢利率更低是金融方面原因,鐵路方面原因就是中國南車和北車最大的客戶是中國最缺錢的鐵路總公司,你懂得。當然學不來就學不來吧,但是中國有個好處就是跟外國不一樣,中國的進出口銀行和國開行都有錢,比外國還有錢,都能支持,然後最高層支持,額度比國外的類似金融機構都多的很。所以中國公司在金融支持方面不差於GE,甚至可能更好
四說了全球高鐵輸出的困難,再說一下中國企業輸出高鐵遇到的問題
都知道中國高鐵造價便宜,背後還有強大的金融支持,但是中國企業輸出高鐵遇到的問題也不少;
1技術標準得不到認同,即使中標也是賺點辛苦錢.典型案例今年投入運營的土耳其高鐵有中國鐵建的參與土建(也就是所謂的站前工程),中國鐵建只是參與土建,而且中標價格不高,以至於不少人士都抨擊說虧錢搶市場,不過我覺得虧錢到時不至於,保本應該問題不大,土耳其高鐵標準一水歐洲標準。又比如前幾年備受抨擊的中國鐵建沙特項目巨虧,不到18公里多點的項目,快18億美金投資的一個項目,國內即使是350公里時速高鐵一公里也就不到2億元人民幣,但是
$中國鐵建(SH601186)$ 為何能在這種1公里1億美元的項目虧了40多億人民幣,原因很多,各種原因都有,其中一個重要標準就是標準采用的是歐洲技術,中國自己有技術用不了。這就跟武林比武一樣:你拳法很好,但是要求你不能用拳頭只能用對手擅長用的腿法。
2對國外政治因素估計不足。前面也說了鐵路工程動輒幾十億元,就是輕軌或是地鐵都要數億美元,中國可能價格低,工期快,但是依然會被當成靶子。比如這次墨西哥招標,中國報價低,工期快,結果被反對黨說合作方跟總統家房子建設有關,又傳說中國公司行賄鐵路部門,只好拖延。再者土耳其高鐵,中國只是建設,標準等等還是歐洲的,結果土耳其的反對黨拿著整條鐵路工程延誤說事,同樣傳出腐敗醜聞,本來沒啥關系的事情,結果也無緣無故中槍。
同樣除了當地的政黨因素以外,還有國際因素。中國想向東南亞和印度推銷鐵路(高鐵,地鐵和貨運都有推廣),李總理訪問泰國時候剛和泰國政府簽署協議,說要推動鐵路建設之類雲雲,然後泰國立馬把首都大曼谷地區的鐵路工程給了日本,中國報價低照樣很無奈。又比如國內媒體最近接連報道印度可能招標高鐵,中國可能中標,但是中國媒體很少報道印度已經把印度與中國邊境地區(包括藏南等爭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的幾十億美元的工程給了日本了,日本還承諾繼續投資300億美元給印度的基礎設施領域
3缺乏國際人才,對國外情況不了解。我不想多說,還是舉一個例子,前面說中國巨虧的沙特麥加輕軌項目,中國鐵建派去的漢族工人進不去聖城麥加集團找信仰回教的人去麥加施工,還被迫在西北地區開始招聘,喜感吧。為何後來沙特招標麥加到麥地那鐵路,南車和鐵建以及西門子一想錢寧可不賺也不能虧損。話說一句西門子本來想自己參與的,但是考慮一下還是加入中國集團參與吧,後來幾家一合計,放棄吧。
人才不僅有熟悉當地情況的人才,還要有法務人才等等,麥加輕軌特方面就是利用部分漏洞讓鐵建把某些建好的工程又修改返工了,熟悉情況懂外語的法務人才還是缺乏的。
說完了中國,再說一下鄰國日本。日本人為何價格比中國企業高,還能中標?日本人準備的比中國早的多。歷史上日本人侵華之前就詳盡調查了中國非常多的情況這種事咱就不說了。從鐵路來說日本人為了歐洲剩余地方(英國和東歐部分地區)高鐵招標,在中國還沒有高鐵的時候就開始布局成立歐洲分公司了,這個日本人也確實無奈,法德兩個高鐵輸出國一向視歐洲為大本營,這幾年因為英國可能招標,提前好幾年就把歐洲總部直接搬到倫敦了。
4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不要奇怪我把這個因素列入鐵路走出去的負面因素。很容易解釋,中國走出去的很多國家都是有中國缺乏的大宗商品的,很多人也以為中國建立鐵路或是公路就能控制掌握資源,在資源民族主義日益高漲的今天還有這個想法只能說是幼稚,100多年前,德國人建立膠濟鐵路,山東人民多次抗議鬧事,又比如抗日戰爭時期,我黨帶領下的人民武裝不就經常破壞公路鐵路嗎。你要控制鐵路來獲取別家資源沒那樣容易的,現在更不是殖民地時期了。在國境之內問題就不大的,比如西伯利亞大鐵路從俄國歐洲部分修到太平洋沿岸,無壓力,為何,都是在國家範圍內。
接著說價格下跌。資源國靠出口資源來賺取外匯購買商品,現在大宗商品跌價,本來100塊錢美元東西,出口100件就能得10000美元,現在跌倒80美元,就必須把資源出口量增加25%才能獲得相同的10000美元,資源有限,價格還下跌,資源國肯定不好過,所以會委內瑞拉這種關系不錯的國家甚至對中國的貸款換石油協議違約,大難臨頭肯定顧及自己,拉美地區違約不是一次兩次了,當然國內因為企業自身資金不足,更多的是國開行或是進出口銀行或是中信保承擔風險,但是這些國有機構也不是傻子,下次這些地區在招標時候賣方貸款就不容易了。
五談一下南車北車合並
南車北車合並這事跟當初他們分離一樣,領導們決定的,市井小民插不上嘴的,但是咱們可以繼續走幾步說幾句:南車北車合並是為了走出去的時候減少拆臺,增強競爭力。但是你會發現國內情況可能是鐵總因為怕兩車合並來搞壟斷減少競爭,但是實際上可能競爭加劇的情況,從國外來看價格競爭是最低級的競爭了,國內企業走出去有金融支持和國家政策鼓勵,但是面臨的更多更棘手的是不熟悉國外政策,缺乏國際人才,準備不充分的情況。
國內鐵總一直缺錢,這兩年更缺錢,所以兩車兩建都有大量對鐵總的應收款,好在這幾年盛光祖上臺,鐵總缺錢,就把之前不讓兩車參與的神華給放開,兩車肯定樂意,神華雖然市場比鐵總小但是畢竟是中國第二大的,而且神華不缺錢,不僅價格比鐵總好,付款也順暢,兩車樂意。
神華之前在劉誌軍時代一直受限制,朔黃鐵路一直上不去量,雖然這里面有黃驊成港條件的原因,但是得不到兩車提供的新設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盛光祖時代放開了限制,這就可以看到了,
$中國神華(SH601088)$ 和南車株洲進行合作把引進國外技術的和諧型電力機車進行深度國產化搞了神華號電力機車,這幾年神華發展的快,很多是靠機車帶,朔黃鐵路在增長,與朔黃鐵路相連接的神朔鐵路也增長。神朔鐵路方面去年三月份神華才成功搞了萬噸列車牽引試驗,五月份就交付18列神華號累計得到200列萬噸列車的運輸了,這一年接二連三的交付,到今年八月底已經累計運營超過7000列萬噸列車了,南車株洲也交付神華的列車光神朔鐵路方面就六七十列神華號電力機車了,而現在神華9月底準池鐵路全線鋪通了,朔黃鐵路都完成2萬噸和2點5萬噸30噸軸重列車的測試了,比劉誌軍時代的神華可以說是脫胎換骨,神華可以直接從中蒙邊境運輸煤炭到渤海的黃驊港了。可以說盛光祖在鐵總缺錢給兩車關門的同時還是給兩車打開一扇窗的。
http://xueqiu.com/1062883669/32024551兩車合一,鐵總怕機車廠在合並後的中車公司有意無意暗示一下價格不優惠了,缺少競爭,企業競爭力不強。
鐵總缺錢,我認為這四個字是投資中國鐵路行業必須要牢記的。
但是我甚至胡謅某種情況:合並以後國內競爭會更加激烈。現在兩家公司旗下很多工廠,比如
$中國北車(SH601299)$ 兩家動車工廠,
$中國南車(SH601766)$ 也兩家(四方和四方合資公司),動車組競標會互相配合,內部先協調一下,雖然鐵總也照顧,不會讓某家公司餓死,但是鐵總還是會用采購訂單的形式獎勵優勝,在高價列車(350時速)的方面南車就略占優勢,如果合並以後雖然都是中車集團了,但是訂單可是協調少了,成了四家競爭了。(當然還是那句話,鐵總肯定不會讓某家公司餓死,但是不排除我胡謅的這種情況不發生)
在國外方面國內企業遇到的最大問題我倒認為不是互相拆臺,而是對國外準備不足,了解不夠,國內有科研人才但是缺乏走出去必要的國際化人才。
現在拿競爭來說技術中國不差,甚至可以青出於藍勝於藍,價格不用說基本是最低,甚至可以在競標的時候不賺錢,靠以後的維護保養檢修賺錢都行,金融方面又有兩大不差錢的土財主,但是為何還能出現爭議,為何還能出現沙特巨虧這種情況?為何即使找了當地企業參與還能出現墨西哥重新招標這情況?
解決辦法我就不說了,以上只是說一下我的看法,個人觀點肯定是表示個人立場的,不能表示完整說明事理。再次重申本文涉及多家公司,但並非股票操作指南
$中國中鐵(SH601390)$ @matias @天天靜心課 @加倉押錯 @大秦拿了40個月 @雲程泰訾源 @沒幹貨不廢話 @盧山林 @不明覺厲的小夥伴 @不明真相的群眾 @今日話題
致青春,牛市的那些日子 無盡時空
來源: http://xueqiu.com/6593199823/33772004
致青春,牛市的那些日子
牛市終於來了。辦公室的同事又開始談論股票,包括誰又滿倉踏空了。這情景讓我覺得好熟悉,好親切。7年過去了,青春隨著夢想漸漸遠去,我也曾以為牛市永不來,可是它還是來了,至少看起來像是來了。趁著大家數錢的功夫,我這個懷舊的人回憶回憶往事,就當是獻給已經逝去的青春吧。
我是2006年3月的1200點入的市,當時上證正在對1300點久攻不下,市場情緒有些焦躁。說句題外話,當時上100億就叫天量了。1300點就在若幹次天量中搖搖欲墜,但就是過不去。大家都對千點以來這段行情能走多遠心里沒底。我記得是4月底吧,兩會以後,市場開始突然猛漲,迅速突破1300點,從此絕塵而去。我買的第一支股票是民生銀行,股價好像是3塊多,一周內賺了7%,也就是400多塊,嚇的我趕緊扔了。我第一次意識到,股票賺錢竟然這麽容易!這是以後天天可以吃肉的節奏啊!
但一切只是剛剛開始,上證一路高歌猛進,從5月開始,連破1400, 1500, 1600,直到在1700點附近才停了下來,7月份終於展開了一場大調整。我記得當時市場又產生了很大的爭論,這到底是牛市還是反彈。證券節目里的嘉賓各執一詞,反正無論是說牛市剛開始,還是說牛市已經結束的人都是很普遍的。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是,這段時間內中國國航上市就跌破了發行價,這在牛市里被認為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當時有個大背景,股改送股!牛市不牛市不說,這個可是真金白銀的送股,只要買了沒有股改的,等它一停牌,至少來個十送三,十送五的,這部分就是無風險套利啊。所以當時市場並沒有在爭論中就此沈淪,我覺得和股改送股有很大的關系。當然,嘉實大盤精選基金的王貴文抓住了國航跌破發行價的低估機會,一戰成名,這是後話。
我當時沒有賣,反而加了倉。不是因為我看好,而是因為我不懂。我不懂得什麽是風險。我記得當時搭老板的車回家,路上無意中談起我在炒股,她問我收益怎麽樣,我說3月到現在(當時應該是6月)有40%多吧。她當時一驚,說有這麽高啊?我心里很不以為然,很高麽? 我操作的太差了,所以才掙這麽點啊。當時的我,從沒見過比40%更低的收益率,所以對收益高低完全沒有意識,只知道自己很菜。
到底有多菜呢,有這麽個例子。當時指導我炒股的朋友讓我買600813應該是生益科技吧,我記錯了記成600318中青旅,買了以後又正好遇上大調整,我就忘了還買了這個股票。幾個月後朋友問起來我的生益科技漲的怎麽樣了,我一看才猛然發現買錯了,被罵豬頭的同時,我驚訝的發現,中青旅翻倍了!這是我買到的第一支翻倍股。當時在車上和一個約炮的美眉談起這件事,美眉還嘲笑我說你這人根本不適合炒股票。說句題外話,那個時候,真的是純約啊,70後80初的人還是很理想主義的,約炮都很清純。那個美好的時代永遠的逝去了。
大象起舞。2006年秋天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還有什麽二八轉換,只賺指數不賺錢。那個時候,漲的最大都都是剛剛上市的工商銀行,中國銀行這些巨無霸。我當時除了一些股票,還有不少大盤基金,包括後來著名的華夏大盤基金,2006年的秋天,它剛剛開始嶄露頭角。雖然大家都抱怨不怎麽賺錢,但是市場就是一路扶搖直上,沒有任何調整。現在想起來,其實牛市就是這個樣子的,沒有調整,簡單粗暴。那些個一步三回頭的漲法是熊市的特征。2245點這個上輪牛市的高點,輕松躍過,甚至都沒有激起什麽討論。這段時間我還是賺了不少錢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07年春節。我後來總結,覺得這一段才是最好掙錢也最安全的階段,雖然一直有爭議,但事後看來,2006年是無可爭議的牛市,且不說指數翻倍,個股也是精彩紛呈,加上有股改送股的無風險套利,基本上這一年入市的,後來再跌也是很難虧掉本金的。
當然,2007年擴大投資的除外。世事往往就栽在這個除外上,這也是後話了。牛市剛剛開始,熊市還有很久才會到來,很久,起碼當時的市場上的聲音是這樣的。
很久,但不是永遠,沒有什麽是永遠的。
2007年春節一過,開市不久就出現異象。227大盤閃崩,上證跌幅近9%,基本上所有股票統統跌停,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先兆。當時的股評家到處找著原因,但是暴跌實在太突然,太無厘頭,大家的評論都聽起來頗為勉強。讓我記憶深刻的只有兩句,一個人提到說以後如果有了股指期貨,這樣的暴跌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血流成河;另外有人提到,無緣無故突然出現這種閃崩,可能是大盤的不祥之兆。
我當時也沒有賣。原因還是我不懂,我錢沒有掙夠,必須留在這個市場里,而且為了提高收益,還得擴大投資呢。
所幸的是,大盤很快恢複了生氣,再次扶搖直上,這次真正的狂歡開始了,死了都不賣就是那個時候產生的,消滅2元股,3元股,4元股,直到喊出消滅10元股。翻翻再翻翻是很常見的,這段時間如果自己的股票不是每天漲停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我身邊的同事大都是在這個階段入的市。新資金瘋狂湧入,滬市成交量直上2000億。僅僅在一年前,滬市過百億還被稱為天量。所謂的消息股題材股滿天飛,只要有一個理由,不管正面負面,就是一個字漲,兩個字漲停,四個字連續漲停。當時有人竟然在淘寶上開始賣消息,據說生意還不錯。現在剛入市的同學,覺得上面的描寫是不是很眼熟呢。呵呵,現在想起來,其實牛市就是這個樣子的。
我沒有參與這輪所謂的垃圾股操作,原因還是不懂,不知道竟然還有這麽容易賺的錢。不過畢竟水漲船高,投資大盤股,仍然賺了不少,只不過沒有翻幾倍罷了。
真正的警兆第一次出現是在07年4月底。我去上海出差,一天下午沒事, 從人民廣場沿著福州路往外灘走,路過申銀的交易大廳,突然想起來,自己炒了這麽久的滬市(當時自己只有滬市賬號,沒有開深市),卻從沒有見過上海的股票交易大廳,那可是真正的“滬市”啊。於是就走了進去。那天是07年4月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大盤再創新高,電子顯示屏上一片通紅。大廳里面人聲鼎沸,我見到的場景讓我終身難忘,那是一張張因為興奮而漲紅的臉,盯著頭頂的大屏幕,嘴里默念著漲漲漲。忽然有人喊了一聲,好像是大盤突破什麽點位了,大廳里一片掌聲歡呼聲。我深深地被震撼了,不知道什麽原因,我當時猛然覺得,這是災難即將來臨的樣子,那一張張通紅的臉,是大難臨頭的人才會有的樣子。現在也不知道當時為什麽會有這種無厘頭的想法。可能只是內心中一直隱藏的恐懼忽然間被揪出來吧。
五一節過後就開始漸漸賣出,不停的減倉。把年初加大投資的部分基本上都清掉了。只保留了大概半倉左右,要知道從1200點開始我可是一直滿倉,而且有錢立刻加倉的。正好又趕上06年初升職,工資翻了兩翻,所以持倉到07年4月已經接近06年的8倍了。
530就這樣突然來了。第一天大跌,大盤奔向跌停,我大力抄底。第二天強力反彈,我暗自得意。第三天再次大跌,第四天,第五天。。。好多股票連續跌停。我記得當時有連續3天跌停要停牌的規定,一多半的股票當時都滿足了這個條件,記得當時一個周末,同事們聚會釣魚的時候還在開玩笑,說周一過半股票停牌的奇觀咱就要看見了,不枉此生。不過後來好像這條並沒有嚴格執行,我不記得當時真的有千股停牌過。530是個分水嶺,我不是說牛熊。在530以前,市場的主流聲音是認為股改以後新人新氣象,政府再不會直接出手幹預股市,讓市場的歸市場。530之後大家統一了認識,我們就是政策市,沒什麽好說的。這個影響應該是一直持續到了今天的。當年決策的真相也許永遠塵封案底,可是市場的道德風險卻從此打開了地獄之門。再也沒有什麽市場了。這些大道理就此打住,當時大家的股票都損失慘重,有忙割肉,我在忙補倉,不過當時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的是,對大部分股票來說,牛市已經結束了。
530在當時持續的負面影響並不長,7月開始大象再次起舞,中字頭的股票再次強勢上漲。我當時20元買了中國鋁業,很快就漲到了40多,嚇的我趕緊賣掉。沒想到人家直接漲到60多,這個教訓如此深刻,讓我抱住手里的中石化再也不肯放棄!牛市里,誰賣誰是傻瓜。我記得當時的老板和我聊天,談的都是幾個月前買的萬科,翻倍後賣了,結果人家又快翻倍了,買的中國平安,中信證券,賣了以後,又漲了多少多少,總之一句話,炒股還是得捂啊!這是當時我的老板對我的忠告!
我想起了戴維·德瑞曼的一句充滿宿命論的話,”最終,我們誰也沒能逃走”.
老板在忠告我不久後,他26元重倉買了中石化,買入就立刻漲停漲到29元。後來發生的事情就廣為人知了。中石油上市。我拋掉了中簽的中石油,得到了牛市最後一筆利潤。滬市沖上6000點,在2007年10月16號那天,在報紙雜誌網絡上人們討論後6000點時代怎麽買股的聲音中,牛市走到了終點。
回首往事,我總是想起那個在2005年股市跌到1000點時鼓勵我甚至強迫我開戶的那個清麗白皙的女孩子,我無數次的懷念那個陽光斑駁的下午,我們手拉手走在後海的小路上,她踮著腳尖在小賣鋪的窗口前給我買水的情景。她笑著說你太能喝水了簡直就是個水罐子。我們因為股票而相遇,因為股票而分開,遇到她可能是我和股票結緣的最大收獲,可惜,我當時沒有來得及意識到。
謹以此文獻給已經逝去的青春。
希望大家都在牛市里賺大錢!
$中信證券(SH600030)$ $張裕A(SZ000869)$ $雙匯發展(SZ000895)$
鐵路行業:回顧2014,展望2015 青春的泥沼
來源: http://xueqiu.com/1062883669/34855521
寫這個文章是因為很多人要我給一些鐵路行業的投資建議,
2014年我提出的觀點:大秦鐵路(貨運)看漲價,廣深鐵路 看土地重估,鐵路建設從站前工程轉到站後工程,不看好高鐵走出去。總起來說除了沒有預計到年底的這一波藍籌行情以外還是基本正確:大秦提價了,廣深一二季度就有所謂土地重估行情,鐵路建設14年修建繼續給力,貴州甘肅新疆等省區修通高鐵,海外工程拿了不少,高毛利的高鐵沒有中標。當然寫這個文章不是為了誇自己的,是要回顧和展望鐵路行業的,是要選擇鐵路標的的。
2015年觀點是:貨運黑貨繼續看漲價,白貨改革會深化,廣深鐵路看客運漲價,從站後工程逐步轉向站前工程,看好鐵路為首的基建走出去,不看好高鐵(時速超過250公里鐵路)走出去。
下面可能會對14和15年的部分鐵路相關事件或是觀點進行點評,涉及部分標的,請註意投資風險
1去年是看好站後工程今年逐漸轉向站前工程。前年和去年都是是鐵路建成的一個大年,去年有滬昆高鐵東段,貴廣南廣大西高鐵,蘭新鐵路二線和青煙威榮城際陸續投入營運,投入營運大年肯定是鐵路領域已經是從站前工程(土建)轉變到站後工程(通信,信號,監控,售票等的年份。而14年發改委通過七八千億元的鐵路投資項目,將會在未來幾年陸續動工,動工肯定是從土建開始,工程中後期才重新轉向到站後工程,假設一個工程三四年,總不可能第一年就下訂單給站後工程吧,至少也要一兩年以後才可能,你說是吧。
投資標的來看A股里面鐵路行業股票從事基建的中鐵二局中國鐵建中國中鐵 等等,如果算上地鐵還有隧道股份 ,都是大塊頭,中小創的高鐵股基本上是站後工程的,明年實際收益肯定不如土建的大塊頭,真正收益可能還要二三年以後土建陸續結束,四電陸續開始才行。當然可能因為部分工程因為賬期原因延後確認。
2繞不開的南車北車。去年南車北車招標加總理推薦加上年底合並,真心繞不開。股價能炒到多少不要問我,我不是股神,說實話股神也做不到預測短期股價抄底逃頂這種,能做到的不是吹牛就是騙子。先說動車招標:其實去年是一個投產大年,而前兩年動車組招標不多,所以基本上大家都能預測出動車組大規模招標是正常的。15年我覺得動車組繼續招標很正常,因為現在年底開通的幾條線路來說動車組已經捉襟見肘了,勉強夠用,或者說不夠用,舉例子來說本想貴廣鐵路能緩解西南地區和珠三角之間的春運壓力,但是車太少,不夠用,能幫忙,但是緩解有限,真正解決還要等兩年車底多了以後才行,前兩年投入的線路也不太夠用,15年還有滬昆高鐵西段和合福高鐵的開通,京廣京福滬昆可以通聯,雲貴高原也就能開通到北京或是上海的高鐵了,所需動車組絕對不是小數字。合並這里不說了,附上一個鏈接吧
http://xueqiu.com/1062883669/33574997另外說一下說南車北車整合好了優勢立現,但是前提是整合好了,你覺得南車北車合並完全發揮效果1年就行?我覺得夠嗆,國際上企業合並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整合不好的也不是沒有。
3開通高鐵對旅遊,地產和貨運的影響。先說旅遊,去年年底成綿樂鐵路投入運營,終點站就通到了
$峨眉山A(SZ000888)$ ,而隨著貴廣高鐵的投入運營,桂林成了小樞紐,廣州到桂林也就兩個多小時,
$桂林旅遊(SZ000978)$ 客源應該會增加。類似的還有明年滬昆高鐵通道雲南以後的
$雲南旅遊(SZ002059)$ $麗江旅遊(SZ002033)$ ,京福高鐵合肥到福州段開通的
$黃山旅遊(SH600054)$ 。
隨著高鐵發展,中小城市到大城市更加方便,大城市的旅遊酒店會不會更好?到上北廣深做飛機去外國旅遊的會不會更多?旅行社和機場樞紐等等會不會收益?
$中青旅(SH600138)$ $眾信旅遊(SZ002707)$ 地產西部地區現在是鐵路投產高峰,舉個例子來說貴州現在到廣東和廣西都有高鐵,明年到雲南和湖南(滬昆高鐵沿線)有高鐵,兩三年以後到川渝也會有高鐵,可以說從西南部一個被遺忘的省份轉變成交通便利的省份,貴陽成了一個西南地區的鐵路樞紐,號稱鬼城的貴陽現存大量地產項目可能被消化,貴州地產龍頭中天城投會不會加速銷售,旗下旅遊地產會展地產會不會重估?甚至之前投資的新能源或是傳統資源會不會也成為炒作的理由?接連在遵義拿下鐵路公路爆破改造項目,又被保利集團入住的久聯發展會不會被各路資金發現成為一帶一路西南一側和國企改革雙重概念股?
再舉個例子現在蘭新鐵路二線修通,新疆與內地貨運空間打開,原來運輸不暢的新疆鐵路貨運會增加,前兩年借著羅布泊鐵路開通方便國投羅鉀鉀肥運輸的小學炒作過的參股國投羅鉀概念股冠農股份會不會再次被炒作一次?口碑不好的廣匯股份旗下煤田14年上半年列入發改委審批通過,現在接著運輸改善和一帶一路會不會走出新行情?
4鐵路客運價格漲價
鐵路普通客運漲價,14年四季度就有鐵路客運價格上漲的聲音,雖然經過辟謠,但是我從部分渠道得到不可靠消息說已經上報發改委,可能15年批準。能參與的標的只有擁有長途客運的廣深鐵路,不過你得防備著廣深鐵路的城際鐵路因為經濟形勢下降和珠三角制造業內遷導致的客流減少
5一體化交通思路
這兩年高鐵很火,於是乎民航和公路客運可能就會受到沖擊。所以甚至有個戲說是修一條鐵路上一個公路客運公司(渝利鐵路對應宜昌交運,廈深鐵路對應龍洲股份,成灌鐵路對應富臨運業)
之前我討論就說了交通是一個一體化系統,有競爭有合作,不會存在有了高鐵以後民航全面破產,公路客運完全消失的情況,都是為交通運輸服務,正所謂中央現在大部制以後有交通運輸部統管交通運輸事業。討論粵運交通的時候我就這樣說過。高鐵對公路民航有沖擊是不差,但是我個人認為這是回歸:以前鐵路客貨運運力緊張,鐵路出行收到限制,被迫由民航和公路客運補位,現在隨著鐵路發展,鐵路進行補位,民航和公路會回到自己的優勢里面。
一般國際上把200-800公里作為高速鐵路客運的優勢區間,當然說法不一樣,有專家把下限訂到80或是100公里的,也有部分專家把上限歸到1200公里的,隨著這幾天中國高速鐵路客運發展與實踐來看我個人把80-1500公里都能歸集到全國範圍內高鐵客運優勢或是部分優勢區間,當然不排除個別地區距離更短或是更長的情況。
說完了理論咱們開始說股票:現在各地都把高鐵站作為一體化交通樞紐來看待,要發展高鐵新城賣地,要帶動產業發展,公路客運,公交地鐵,出租都是在高鐵站周圍有配套,甚至部分車站不用出車站就能進行不同交通工具換乘。
那隨著東部沿海地區公路客運的逐步適應,公路客運會不會更好適應這個情況,最後再接著油價下降的因素成本下降利潤增加?公路運輸企業特別是地方國企很多都是有坐地收錢的客運站的,而且很多地方都對鐵路車站做了配套,會不會失之桑榆收之東隅?搞客車和公交車的宇通,中通,金龍等等會不會接著公路回歸和新能源客車概念發展?中東部地區客運企業會不會借著公路客運和公交客運線路重估被市場重新發現,最典型例子是江西長運,前兩年客運線路被政府回收,得到一大筆補償款,這兩年在滬昆高鐵和向莆鐵路等車站外面配合地方政府建設了公路客運車站,下了高鐵就能坐上客車到家門。
風險提示:本文涉及標的很多,篇幅原因肯定不全,更多是為各位提供一種從鐵路角度思考思路,不代表個股全部基本面,歡迎探討。股價走勢就別問我了,我要是知道股價走勢,我就整天忙著抄底逃頂了,你說是吧。
@唐史主任司馬遷 @O_Livia @天天靜心課 @超越聯合太平洋 @盧山林 @matias @Julian-Z @大秦拿了40個月@燕歸來 @江豐 @黃浦江水貨
七年級公務員自爆:我那浪費青春的工作
|
|
曾幾何時,「考公務員」變成年輕人的熱門選項,眾多國立大學畢業生、碩博士生都加入報考行列,讓窄門越來越擠。 據考選部統計,二○○八年金融風暴後,公職報考人數急升,二○一二年甚至逼近八十萬人報考,創歷史新高,其後僅小幅下修;全考科綜合錄取率則在二○一三年創下新低,去年統計尚未出爐。好不容易搶到鐵飯碗,這群年輕人卻並未「從此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本刊採訪十位一九八○年後出生的新世代公務員,他們分布於中央、地方、各部會局處和國營事業等處,從他們眼中,公部門的諸多荒謬,正考驗他們有限的青春,並邀請擅長人事行政與績效管理、曾任台北市府市政顧問的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副教授黃一?,針對亂象提出解方。 亂象1新人做到死,考績就是注定拿乙!解方:考績應依職等高低做分層評比 採訪過程中,許多年輕公務員對新人考績總拿乙一事,感到憤恨不平。 一位在地方政府社會局服務的公務員表示:「現在的公務體系,上面的長官,都是以前大家印象中的公務員,很多陋習無法改過來。反而新人能力比較好,但一開始考績就是乙,大部分都是這樣,雖然新人業務最重,但不管你做得多好,考績都是乙。很多比你老的,明明能力更差,卻拿甲。」 亂象2不適任公務員,免做事照領薪,也拿他沒轍!解方:仿效不適任教師退場制度,研擬公務員退場機制 一位已離開行政院轄下附屬委員會的前公務員認為,現行缺乏不適任公務員退場機制,讓勞逸不均更嚴重。他回憶:「之前有個三十幾歲的人,寒窗苦讀終於考上,但從職前訓練就跟大家互動不好,後來發現他精神狀況異常,會突然到同仁背後大吼或潑水,或尾隨女同仁。」「主管怕如果處分,會被報復或申訴,想說反正他的薪水也不是我出的,就算了。正常來說,那只是職前訓練,可以不要用這個人,結果他們想說,不然調單位,果然,後來他也會騷擾其他人,業務能力也不正常,變成不用做事。他可能一輩子不會升官,但照領錢。」 亂象3長官有交代,聽婉君(網軍)就對了!解方:訂定施政績效計畫與行動方案,並規畫政務官養成體系 一位在中央部會的公務員認為,政府怕挨罵,竟直接明示聽網友意見行政就好, 實在很「瞎」:「之前參加訓練,一個高層顧問,在簡報上寫『現在政府做什麼都會有人罵,所以什麼事都不要想:『我們要做什麼?』而是跟隨有影響力的人,例如柯P或網路名人,他們覺得什麼事情是對的,我們就去做。』你不覺得這樣很瞎嗎?你今天長長久久做好一件事,網友自然看得到,你越是去盲目追隨他們的腳步,越會被罵說你們在搞什麼。」 亂象4新進人員訓練,老鳥教菜鳥作弊取巧!解方:訓練時加強品行、精神狀態等訓練與篩選,減少專業科目,降低分數思維 公務員考上高考後要進行五週基礎訓練,一名在五院服務的公務員認為,訓練已變相為「陋習養成班」。 「我覺得那很像公務員陋習養成班。每一組結訓時,要上台報告,接受其他組提問,結果各小組瞞著考官,先讓要報告的小組知道,其他組會問什麼問題,讓他們去找答案,變成照劇本走,Q&A從頭到尾都是假的。輔導員會教我們這樣做,他們可能是退休的公務員,就我所知幾乎全國都是這樣。(訓練時)我們都在上創意思考課程,結果實際上這麼僵化。」 亂象5工作年復一年,做完也不會有鼓勵!解方:考選時加強性向測驗,選適才而非天才 年輕人低薪,公務員成為大家搶破頭的鐵飯碗,卻有一位曾在新北市政府服務的公務員,因不想「浪費青春」,毅然辭職。 他認為自己的工作可有可無:「工作實在太無聊了,缺乏成就感,事情做完,長官會覺得這是你該做的,不會有鼓勵。我會感覺這件事,是不是我來做都沒差。而且每個活動都辦過了,業務都差不多,年復一年,我覺得天啊!我要在那環境一直待下去,青春就浪費在這裡。趁我還年輕,二十幾歲還可以去看看別的領域。」 亂象6業務很忙,研習淪為打發時間或免費旅遊!解方:研習課程針對單位「客製化」切合需求 目前法令規定,公務人員每年至少需有四十小時以上的研習時數,雖然立意良善,但看在基層人員的眼中,執行卻大有問題。 一位在國立大學服務的公務員透露:「當然學習時數很重要,但大家都有業務要忙,不可能有那麼多時間去累積時數。有人會在網路上數位研習,變成一邊工作,一邊讓課程在螢幕上跑,有點好笑。或例如有些單位會辦兩天一夜研習,就會有一批人每次都會參加,因為那等於旅遊,是不用繳費的。」 亂象7老鳥拗新人做事,倚老賣老說「這是你的事」!解方:遇缺不補,主管積極運用現有工友與技工 一位曾在不同地方政府工作過的公務員觀察,無論在哪,勞逸不均的情況總是很明顯。「新進人員進去,就是撿別人最不想要的工作,其他人相對資深,就可以找輕鬆的工作。通常公務員還好,但老工友或職工,他們通常年資十幾、二十年,知道如何偷懶、刁難新人,會拗說『你幫我做,這是你的業務』,但那根本是他的業務,你把報表交給他,他也只是轉手交給別人,他只須交代別人做事、欺負新人或替代役。」 亂象8民代拚服務,開心到你、苦到公務員!解方:建立與民代聯絡的單一窗口,降低干擾 在十位接受採訪的公務員中,有不只一位受訪者提到民代關切,會影響工作節奏,並產生莫大的壓力。 一位在直轄市社會局工作的公務員認為:「議員都要做選民服務,但他們只是從表象上看到這個人有困難,就會pass到他覺得應該要負責的地方,不管實際狀況如何,我們就會有要回覆的壓力。特別是社工科,他們本來就有要服務的個案,又要應付這種臨時性的交辦事項,非常耗費工作能量。」 診斷》終結勞逸不均,三招打開考績法的結針 對這些亂象,黃一?認為,許多公部門勞逸不均,是「公務人員考績法」這個「結」打住了,要改善可從三方面著手:一,在現行甲、乙、丙等第外,增加優等,讓認真公務員能有被看見、獎勵的機會,否則再努力,頂多和七五%的人一樣拿甲,缺乏向上動力。 二,打考績時,應以職等劃分,做為比較依據,讓資深的公務員與同職等的人相比,新進公務員則與新進公務員相比,打破新進人員拿乙的亂象。 三,應改革數十年來不變、全國一體適用的考績評比項目,讓各機關能針對不能職務,制定評比項目,使項目跟該員工的職能相符,發揮評等效果。 |
|
“我的青春跟大家不太一樣” 蘇有朋從“奶油小生”到青春片導演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393

廣電總局方面在劇本創作階段就來跟劇組開會。對於“大家開會這件事”,蘇有朋早有耳聞,有機會親歷,他相當激動。他之前聽說,總局就是負責挑毛病,可後來他覺得,“他們是很誠心地希望你能夠創作出一個好的藝術作品。” (劇組供圖/圖)
2015年4月30日,作家韓寒在自己的微博上寫了短短的兩句話:“看完《左耳》,我很難過。這條請勿點贊。”配圖是電影中的一個場景:女主角李珥斷然拒絕了表哥遞給她的一本韓寒的書,直言:“我早就不看韓寒了。”而高三時,她的自行車筐里會放一本老版《三重門》。幾天後,這條微博獲得的點贊,超過了百萬。
《左耳》的導演蘇有朋擔心過這個橋段。他問編劇兼原著作者饒雪漫:“這樣子好嗎?會不會得罪人啊?”饒雪漫安慰:“沒事,我跟韓寒很熟。”
臺灣70後蘇有朋,接拍一個大陸80後的青春故事,很多事情不熟悉。況且這還是蘇有朋第一次擔任導演。電影上映後,他才發現:原來真的有水軍,“你會看到(微博上),隔幾天,不一樣的用戶,可是發的文字和標點都一模一樣。”
光線影業方面一早就對票房期望很高,他們報出一個預期的票房,蘇有朋當場就懵了:“那是一個很離譜的數字,我可承受不起。”蘇有朋的經紀人倒很興奮:“太好了,這次該你了。”
光線影業的“新導演培養計劃”,之前已有徐崢、趙薇、鄧超等演員轉型導演,票房都過億,連連創紀錄。
5月3日,《左耳》票房破四億。饒雪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電影在三四線城市的受歡迎程度,就連光線影業方面都頗為驚訝。
如果非常暗黑, 票房可能只有現在的十分之一
接拍《左耳》前,蘇有朋讀了原著小說。他被書中的暗黑和殘酷橋段吸引。
書里的壞男孩張漾,仇視自己的家庭和成長背景,想逃離貧窮的小鎮。他與有錢人家的任性姑娘戀愛,希望利用對方的經濟力量去北京;他同時與另一個“壞姑娘”戀愛,後來對方懷孕,為了防止這打亂他的人生計劃,他千方百計讓對方流產。
蘇有朋看中小說中強調的青春的疼痛,“疼痛之後大家才知道成長”。他覺得,那些殘酷的情節符合青春的設定,並且還不是缺乏自我意識的“白癡的青春”。
蘇有朋認為,小說中某些較為粗暴的語言,會有所幫助。電影中某些粗口經過了重新配音,但一些有助於保持“這種暗黑的電影調性”的次要詞匯,譬如“婊子”“破鞋”,都保留進了公映版本。
至於暗黑或者疼痛要到什麽程度,蘇有朋得仔細拿捏。他知道,疼痛程度有多重,除了關乎表達自己的思考與觀念,還會影響電影的票房收入,“如果你定調得非常暗黑,那些情節統統可以保留,可是對不起,票房可能只有現在的十分之一。”
劇組做過一些調查,有人反饋,如果男主角張漾真的如書中所寫,去踢一個孕婦的肚子,後面不管再怎麽道歉和救贖,都絕不可能獲得觀眾的原諒了,電影最後拿掉了這類令人反感的情節。蘇有朋希望男主角能夠體驗到年輕時荒謬行為的代價,從中獲得成長,“變成一個觀眾喜歡的角色”。
觀眾喜歡,只是問題的一方面。
蘇有朋沒聽說過臺灣電影管理機構對“早戀”問題有什麽特別規定,而大陸電影中“早戀不許成功”的潛規則,也是後來饒雪漫給他普及的。在蘇有朋的觀念里,初中談戀愛太早,但高中就“不是不可以”。
為了符合審查要求,同時又想保留故事精髓,電影把那些顯得殘酷的感情故事都挪到了高考之後。
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備案公示中,《左耳》的劇本梗概正面而宏大:“塑造了吧啦、張漾、許弋等一批性格迥異的年輕人的形象,展現了當下青年人成長時期的疼痛和美好。真實深刻地表現青春少年們生活理想與愛情,成長迷茫與救贖。用生動的語言和動人的情節譜寫了80後不可磨滅的青春記憶。”
在創作劇本的階段,總局方面就來跟劇組開會討論。
對於“大家開會”這件事,蘇有朋早有耳聞,有機會親身經歷,他相當激動。在他的印象里,開會的原因在於,小說《左耳》的讀者群比較大,影響層面可能比較廣,所以“有些東西希望我們不要太偏差”。他說自己完全同意:“大家還在摸索的時候,你給出一些錯誤的價值觀,我自己也覺得是不OK的。”
參加會議的有專業的導演和編劇,除了價值觀,也會討論劇本的結構問題、邏輯問題。“那一次我還挺感動,挺震撼的。”蘇有朋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之前一直聽說,大家覺得好像總局就是負責挑毛病,可是我經歷的那一次不是。他們是很誠心地希望你能夠創作出一個好的藝術作品。”

《左耳》的海報上,打出宣傳語:17歲,該愛了。在蘇有朋的觀念里,初中談戀愛太早,但高中就“不是不可以”。關於大陸電影中“早戀不許成功”的潛規則,他是後來才知道的。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特別憤怒,很不喜歡
一開始,蘇有朋並不想接拍《左耳》。做導演,是他過去從沒想過的事。
2005年,蘇有朋30歲,那時正是他接演電視劇的高峰時期。拍《楊門虎將》時,有一天他看劇本,忽然覺得:“這種言情的偶像電視劇,內容大同小異,有些東西只是為煽情而煽情,我自己看劇本,都覺得不感動,沒有辦法有眼淚,我要怎麽演呢?那個時候我的叛逆心又起來了。”
他開始想“做一個比較認真嚴肅的演員”。那時的他,因為小虎隊的乖乖虎、《還珠格格》的五阿哥,“奶油小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對這四個字,蘇有朋的感想是:“特別憤怒,很不喜歡”。
他開始接觸舞臺劇。2006年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邀請蘇有朋演了話劇《菊花香》。還是言情劇。而上海話劇中心看中他,他覺得,“可能還是我的偶像人氣,他們希望是粉絲來看,而不是真的做給票友看的那種話劇。”
最後票房還可以,演了七場,據說破了紀錄,但影評很差。年輕氣盛的蘇有朋很生氣:你們對我不公平,為批評而批評。
接下來,蘇有朋開始專挑有挑戰的角色來演,“不想做那些手到擒來、談情說愛的東西”,他在電視劇里演過新中國時期的團幹部,演過精神病人,也演過主旋律電影《康定情歌》和《少年星海》。
2009年有了《風聲》。蘇有朋演一個侍從官,過去是昆曲名伶。電影里他亮了一嗓子,有板有眼。小時候在臺灣,周日早上十點鐘轉播NBA,還有播國劇的節目,“誰看那個呢?都看NBA的”,蘇有朋就沒有想過有朝一日,他會跟戲曲打上交道。
因為這個角色,蘇有朋獲得第30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這是他為數不多的幾個表演類獎項之一。
蘇有朋這才松了口氣:“以前有一些是‘顏粉’:看重你的偶像氣質的粉絲。當我可以把自己完全當成是一個演員的時候,不見得我的市場也用一樣的眼光來看我。等到《風聲》出來,沒有太多反彈的聲音,我覺得已經很震撼了。”
2013年底,光線找到蘇有朋,問他有沒有興趣做導演,蘇有朋的第一個反應是:不要發神經,我不會。
基於禮數,他還是專門去了光線一趟。結果沒有拒絕成,“老板很正能量的,實在拒絕不動。”蘇有朋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第二天想想,還是覺得這件事情麻煩,蘇有朋還是想推。經紀人勸他,你先擱幾天。琢磨了幾天,蘇有朋又覺得,自己還是有些東西想說,想通過作品表達一些價值觀或者人生觀。
《左耳》的兩位主演歐豪和陳都靈都很年輕。作為過來人的蘇有朋評價:“歐豪是有過一些經歷的,加上他是個男人,可能會比較堅強;都靈,我很希望她不要受到傷害,因為成名可能未必如想象中那麽美好。”
蘇有朋自己的青春看上去順利、風光,他從小是好孩子,中學讀建中,大學讀臺大,都是臺灣最好的學校。
“我的青春跟大家不太一樣。”蘇有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知道自己的壓力跟別人不同。
“乖乖虎”的時候,蘇有朋還是中學生。有一天排練完,晚上十點多,他在路邊等計程車回家。路人看到他,過來問:“你不是乖乖虎嗎?十點多了你怎麽還不回家,怎麽還在路邊?”
“大家對我的期望嚴厲到一個什麽程度。在這種情況下長大,你覺得會特別開心嗎?”蘇有朋無奈地對南方周末記者笑。
兩三年前,佛教徒蘇有朋就在想給自己做減法:“我最輝煌的時候,反而是我人生最痛苦的時候,我覺得也許應該改變一下:事業也算OK了,歌壇、戲劇上也算有些代表作,還拍了電影,還要追求什麽呢?很多東西在周而複始,你的那些感受,從希望到失望,從榮耀到谷底。欲望也不能無止境去膨脹。”
《左耳》之後,蘇有朋還沒有接任何角色,也沒有安排新的工作。一個月前,光線的老總問他,要不你再拿幾部小說,去看看想拍什麽?蘇有朋沒有接受,他決定先放個長假。
老城區的青春進行曲
2015-12-14 TCW
|
|
台灣從北到南,越來越多老城區的巷弄區塊,因保有常民生活的歷史氛圍,成為城市旅遊亮點,這些地方過去被認為沒落、過時,但如今反而成為振興再起的優勢。
在台北,最早是已故作家韓良露在師大商圈帶頭推動的「南村落」計畫:後來則有觀光局整合永康街、青田街與龍泉街一帶,為「康青龍」的特色街區;晚近包括大
稻埕、富錦街和赤峰街等,這些老台北人的生活場域,因越來越多創意店家進駐,加上特殊的在地文化氛圍,在巷弄內被凸顯出來,形成對外來觀光客的獨特吸引
力。
台南更精彩。百公尺不到的正興街上,店家不但串聯成立自治會,甚至還發行了專屬的街道特刊《正興聞》,成為老區最有活力的新興商圈代表:而由民間基金會推
動多年的「老屋欣力」,更將古都老房子變身為木工坊、二手書店,或藝廊咖啡廳等。台中則是火車站前,昔日最繁華的中區,因有了宮原眼科、第四信用合作社,
再次匯集人氣。南高雄過去臨近軍港,小酒館與委託行林立的鹽埕區,也由於鄰近駁二文創園區,再遇新商機而逢春。 老城區之所以充滿再生的青春氣息,除官方與民間介入營造,也和國人旅遊形態,從消費轉變為體驗取向,存在直接關係。 也就是說,現在人們越來越希望,假日不光只是買東西吃東西,更希望多看、多體驗。 一開始是往郊區走,大都市輻射出去的城鎮,如北部九份、三芝,成為都市人的新桃花源,但前往這些景點,卻常常塞車且人滿為患,旅遊經驗不見得美好。
後來,有人倡議改造老城區,人們遂發現體驗式的旅遊活動,在都市裡的巷弄內就找得到,平日閒暇或假日進入這些區域,不但可以接觸到逝去的生活氛圍,例如充
滿歷史記憶的眷村,或存留在兒時回憶的老商家;還能參與具在地特色的文化體驗,包括逛文創商店、有機小店,或坐下來暍杯手沖咖啡,不必遠求就能得到充分休
憩與內心療癒,於是成為一股巷弄經濟的新動力。 有別於充滿消瞢一壓力的百貨商圈,老城區吸引人們「先體驗,後消費」。至於,進駐當地的經營者,做生意的思考,也和一般商業區的店家有很大不同,這些年輕頭家都是因為先喜歡那個地方,才去那邊開店,而不是搶現成人潮商機。 更因有自己的生活價值主張,每家店皆具備獨特風格,不但無法被輕易複製,一旦舊區成功再造,翻轉出來的商業利益也是最甜美的。 (整理.尤子彥) |
保青春大比拚
首選ASTALIFT JELLY
ASTALIFT 莹润精华霜质地润而不腻,非常适合广州的天气,天然雨生红球藻精华的强抗氧性,令你在护肤时不需要再添加别的抗氧化产品。
新观点
基础抗氧
释义:注重肌肤抗氧化护理已经不新鲜,许多品牌晒后、抗皱系列的产品都会重点表明产品含有抗氧化成分,对抗自由基。但是,紫外线无处不在,对肌肤会时刻造成氧化威胁,因此以ASTALIFT 为代表的品牌开始在基础护肤系列里添加强效抗氧化成分,从最基础的护理开始全效抵抗导致肌肤衰老的最大元凶。有意思的是,ASTALIFT 所属的公司是富士胶片集团。对于一个以影像科技开发闻名全球的公司来说,涉足护肤品行业似乎有点让人难以理解,对此品牌的解释是:其实影像材料技术中的很多原理和肌肤是相通的,例如自由基,它不仅会令肌肤老化,也同样会让照片无法长久保存,因而在ASTALIFT 的产品中,同样含有富士胶片集团尖端抗氧化成分以及纳米微小化等抗氧化科技。
对策:从爽肤水甚至是洗面奶环节开始,加入抗氧化修护,层层狙击自由基。另外,要更新观念,把防晒霜加入基础护理范畴,冬天也不例外。
当红成分:天然雨生红球藻精华
功效:它的抗氧化功效千倍于流行的抗氧化成分辅酶Q10。
作者:朱颖洁
王者歸來,誰的青春沒有一部諾基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5/154560.shtml
導讀 : “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麽,但不知為什麽,我們輸了。”——諾基亞前任CEO約瑪·奧利拉。
諾基亞2013年被微軟收購的時候,CEO說了這麽一句話,竟然隱隱聽的有些心疼。諾基亞真的沒有做錯什麽,我們也並沒有討厭諾基亞什麽,可是時代發展需要車輪下的犧牲品,諾基亞不幸剛好是其中一塊鋪路石。這也造成我們對諾基亞有天然的悲憫之心,所以對於它的回歸,大多數人也是開懷以待。
在今年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 2016)上,諾基亞新任CEO拉吉夫·蘇里興奮的表示:他們又回來了。是的,今年Q4諾基亞與微軟的合同將要到期,屆時諾基亞將可以重返移動市場。
所以,諾基亞歸來是確定了的,但到底是“王者歸來”還是“回光返照”卻還是個未知數,即使有廣大人民情懷的加持,但商業畢竟是商業,征服用戶只能靠“牛逼的產品”而不能靠“有毒的雞湯”。那麽我們就來看看,諾基亞回歸到底有多少“籌碼”。
情懷
用專業的話說這個叫品牌優勢。
你肯定還記得諾基亞開機時的那雙握在一起的手、很簡單卻成為一種符號的鈴聲、只能存200條的短信,玩的第一款遊戲“貪食蛇”、還有摔不壞的板磚的稱號,你記得這些,就是價值,就是諾基亞歸來的最強砝碼。
我們用過的第一部手機應該都是諾基亞,我們那時候以擁有一部諾基亞手機為自豪,他的強大新號、他的耐摔品質,都是我們心中對諾基亞的標簽。這個牢牢占據手機市場14年的巨頭企業,卻在短短的時間內轟然倒塌,不僅有感嘆,我們還有不舍。據在北美、歐洲和亞太等地區做過的市場調研顯示,95%的人都還記得諾基亞這個品牌。所以,雖然現在智能手機市場是一片”紅海“,但諾基亞在我們心中仍有一片”藍色記憶“,這些都是諾基亞回歸的最大力量。
專利
據日前諾基亞公布的2015年Q4和全年財報來看,諾基亞在2015全年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02%,更為驚人的是,第四季度的凈利潤為 17.9 億歐元,較 14 年同期增長了 304%。但是在手機業務上,已經完全被微軟lumia取代的諾基亞收入是怎麽來的呢?
專利技術。
這就是典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14年的老大不是白做的。諾基亞的收入主要來源於通信業務和技術部門,尤其是諾基亞的技術部門,經營著大量手機方面2G/3G/4G方面的專利技術。據研究機構 ValueWalk 曾統計,包括蘋果、三星、HTC、黑莓、LG、索尼、摩托羅拉、華為等近 40 家公司都需要向諾基亞繳納專利授權費。諾基亞每年光靠這些就能收取幾十億歐元的收入。
所以,依靠這些不能繞過的關鍵專利技術,諾基亞起碼在資金收入上不會發愁,而且還能有利的制衡對手,這是叫市場先入優勢。但也並不代表諾基亞完全可以高枕無憂,也許某天手機就能完全拜托這些傳統技術了呢?比如虛擬現實手機,所以專利是優勢,但並不是永久的可靠,諾基亞還需要不斷開拓新的技術。
5G
諾基亞在2016 MWC 大會上最引人註目的地方,就其展示的 5G 應用以及產品了。
5G網絡作為必將流行和普及的新的網絡制式,諾基亞精準了抓住了這個機會。看來在諾基亞被收購的幾年內,還真是臥薪嘗膽的準備東山再起呢!2015年4月,諾基亞宣布以 156 億歐元收購電信大廠阿爾卡特朗訊。此舉雖然很不被看好,但是對諾基亞卻是大有裨益。
和阿爾卡特朗訊合作,諾基亞發布新型的AirScale 無線接入產品,可支持包括 2G、LTE Advance Pro 和即將到來的 5G 技術。另外,諾基亞還推出了全新的基站,該基站擁有面向未來的基帶和下一代射頻(RF)元件,可為客戶帶來無與倫比的連接體驗。此外,和早前的 Flexi 相比,AirScale 可節約 60% 的能源。諾基亞在 5G 技術的研發上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物聯網/VR
有了5個技術的支持,諾基亞在物聯網布局方面也更有信心。WMC大會上,諾基亞也高調宣布了公司新的戰略規劃:引領新一代 5G 技術和物聯網發展。並且已經募集了 3.5 億美金布局物聯網投資。
除此之外,諾基亞還準備研發能夠捕捉全方位的音頻以及圖像的設備-諾基亞 OZO VR Camera。是一款支持WiFi,遠程控制並且兼容市面上的所有 VR 頭盔,主要用在高端 VR 電影電視制作以及體育賽事,音樂會的直播等等。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少先,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越老越開心的「後青春法則」 時常感謝、大笑 自己的幸福自己創造
2016-03-07 TWM
|
培養「離見之見」,從第三者的立場客觀看待自己,心情會變得輕鬆;時常大笑,將身心維持在高度的健康狀態。把握這兩個原則,你將有個愉快的老後人生。 隨著年齡的累積,在這世上活著似乎漸漸變得輕鬆而簡單了。年輕時想不去在意周遭人的動靜,是絕不可能的。只不過隨著年齡的成長,和他人互相比較的視線也慢慢減少了,光從這點看,就感覺輕鬆不少。或許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較能夠以客觀的視點來看待自己的緣故。 培養審視自己的能力 在日本室町時代集結能劇(日本特有的古典歌舞劇)之藝於大成的世阿彌,留下了「離見之見」這句話。什麼叫做「離見之見」?就是從各個面向仔細觀看自己的姿態,也就是以第三者的眼光,客觀地來看待自己。 世阿彌的這個「離見之見」,是為了提高自我的技藝而提出的,然而,不僅限於技藝這方面,透過客觀審視自我的眼光,將能更深一步地觀看自己。即使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之中,也應該培養能客觀地審視自己的目光,要從自己的身上抽離開來,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再從這樣的觀點看向自己。 當夫妻吵架時,如果某一方堅持己見、咄咄逼人,隨著話語的出口,將讓彼此間的嫌隙加深,最後事情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像這時候,就應當把心情加以轉換,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用自己的內心聽聽看,自己剛才所說出的話語。 當想要與某個人相互親近,卻一直沒有辦法做到時,我想,這個「離見之見」就是解答。常常在意識裡把「離見之見」反覆運用,最後就能漸漸地把客觀審視自己的能力了然於心。一旦能夠處於客觀的立場,就能知曉現在的環境,其實也是自己過去的映照,自然就會湧上一種「想要感謝」的心情。 睡前回想今天快樂的事 地球上所有的動物裡,會笑的大概只有人類了。 笑這件事,可以視為精神性高度發達的一種證明。 最近,觀看喜劇的風潮非常流行,透過這些藝人巧妙的談話,就會毫不矯揉造作地張口大笑。這種可以捧著肚子大聲歡笑的人,在身心方面一定都會維持在高度的健康狀態。 近年來,對於笑這件事所能提供的醫療效果,其相關研究也在不斷地精進中。在醫療現場,對於「笑的功效」也具有相當的關注。根據讓患者聆聽相聲的實驗結果,首先,笑的動作就能夠使腦部的血流量增加,能讓殺死癌細胞的自然殺手細胞(編按:是一種細胞質中具有大顆粒的細胞,由骨髓細胞發育而成)更具有活性,還能使得有關於免疫能力的淋巴球正常化等,具有諸多功效。尤其是發出聲音的高聲大笑,更具有較高的效果。 筑波大學名譽教授村上和雄根據實驗的結果,更提出「因為笑的緣故,使得讓身體狀況變好的遺傳基因,變得更加具有活性。」的說法。 發出聲音大笑也應該養成習慣,然而,以一個人獨居的狀態來說,在沒有任何人的家裡發出「哈哈哈哈哈」的大笑聲,或許會連自己都覺得滑稽。不過,笑這件事並不是只有對著他人才能夠發出的情感表現,更是對自己的心所發出的情感表現。 晚上入睡前,可以試著回過頭來看看今天一共做了多少回放聲大笑。如果能像這樣來結束一天的生活,腦內自然會分泌快樂的荷爾蒙,使得心情變好。只要能笑,不愉快的事情也會跟著煙消雲散,幸福就是像這樣,由自己所創造出來的。 (本文摘自第五章,孫蓉萍整理) 撰文 / 保坂隆 |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