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ever ,每個傳媒有自己嘅取態,我得唔到自己期望嘅尊重,就冇再畀稿《主場》。
家下拎呢件事出嚟講,可能有人話我方丈。但我提出一點:信奉名牌呢種 old school 嘅策略,喺網上媒體戰其實未必行得通。你有幾可見過喺 Facebook 見到有人 share 梁振英同陳茂波嘅網誌?
http://news.imeigu.com/a/1329677340391.html
【搜狐IT消息】北京時間2月20日消息,度過了偷菜等遊戲所帶來的輝煌期,也經歷了用戶流量下降的輿論質疑,現在的開心網已然完成了戰略發展方向與組織結構的調整,低調地開始從原來開心網的軀殼中破繭而出。
2月16日,開心網郭巍接受了搜狐IT的專訪,在採訪中,他詳細介紹了開心網的組織結構和戰略發展方向變化,以及與騰訊合作的進展。
內部結構調整
2012年伊始,一則開心網裁撤無線部門的消息便引發業界諸多揣測,而這其實只是開心網結構調整的一部分。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開心網便開始調整內部組織結構,截至到目前為止,開心網已經劃分了三大業務線,包括平台部門、遊戲部門以及新產品部門,而在此之前,開心網沒有新產品部門,而遊戲業務與平台業務也並未「分家」。
「以 前,開心網的遊戲業務只為開心平台服務,在調整之後,遊戲部門相對獨立,同時,這一部門又包括自主研發遊戲組和webgame聯合運營組,其中,自主研發 遊戲組不僅開發適合開心平台的產品,也開發獨立的遊戲產品,可以在其他平台運營和推廣。而新產品部門更像是一個創業團隊,專注於社交類新產品的研發,今年 1季度內,有兩款產品有望面世。」郭巍稱。
而郭巍也坦言,上述的調整是根據開心網的人員特點進行的,調整的目的也很簡單,即為了讓團隊的開發和執行速度更快。
「比如,我們把之前開發偷菜、轉帖等熱門功能的部分優秀人員調整到新產品開發部門,也是為了更快地看到優秀的新產品。」郭巍稱。
發力移動互聯網
無論是對移動互聯網部門的人員調整,還是從給各部門設立的考核指標看來,移動互聯網都無疑是開心網2012年最為重要的發力方向。
日前,開心網撤銷無線事業部,將原無線事業部門人員全部充實到平台、新產品和遊戲部門中。郭巍則認為,這恰恰是因為無線業務是2012年開心網最重要的戰略方向之一,將無線部門力量分拆深入到各部門,切實提升各條產品線移動互聯水平。
「我 們對移動互聯網的重視也體現在對各部門的KPI上。比如,對於開心網的平台部門,公司要求他們今年實現手機上網用戶數的跨越式增長;對於遊戲部門,公司要 求他們加強手機端遊戲的開發和運營;而新產品部門的研發方向也都與社交、無線有關,比如新的圖片分享產品,我們也會很快地推出IOS系統的應用。」郭巍 稱。
而根據郭巍的表述,開心網對移動互聯網的看法較兩年前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過反思,我們發現,以前對於移動互聯網的看法是不夠開放 的。2009年,公司便開始做開心網的手機端,當時我們認為手機只是輔助性業務,是為主站帶流量的,因此,我們做的手機端是全能的,爭取複製開心網PC端 的功能。而從2011年開始,我們注意到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革命性的力量,至此,我們覺得必須改變思維。從最簡單最鋒利的功能做起,這可能更為適合移動互 聯網。」郭巍表示。
從經歷風靡全民的輝煌,到被質疑流量下降、邊緣化,開心網顯然已經將移動互聯網看作了重拾輝煌的重要機遇。
「我 認為,SNS公司應當十分關注Pinterest和Path這兩家公司在今年的發展,因為這兩種模式對國內SNS的發展,將具有深遠的影響,也很具有參考 價值。新的社交方式有可能會對傳統的社交網絡產生巨大的影響。儘管現在微博、微信等看起來已經是巨頭,但如果Pinterest與Path等類似模式的應 用迅速發展並引發熱潮,這也將對以前的巨頭產生影響,甚而在未來幾年內對整個行業的市場格局產生變化。」郭巍表示。
聯姻騰訊:低調務實
去年10月31日,騰訊戰略投資開心網,隨後雙方開展戰略合作。儘管這一交易因涉國內社交網絡市場的兩大知名公司而備受關注,但騰訊和開心網雙方卻異常低調,甚至未開新聞發佈會對外宣揚合作的前景。
「對於兩家公司合作的前景以及可能的難度我們都有預估,因此,這一合作伊始,我們和騰訊便都希望不要做出很大聲勢,希望能夠務實。」郭巍稱。
此 前,業內很多合作的高調宣揚與黯淡收尾可能也成了騰訊與開心網願意低調合作的原因。「許多公司之間的戰略合作初衷是好的,公司領導的願望和決心也是足的, 但在合作執行的過程中,因為涉及到兩家公司不同業務線,也因為不同公司執行人員KPI的不同,合作到最後往往便不了了之了。」分析人士稱。
騰 訊與開心網顯然也想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在我們發佈合作聲明的一週內,騰訊方面便與我們深入探討數小時,雙方都認為戰略合作的可執行性是關鍵所在,因此 我們定下合作基調,即從小事做起,不求快也不求聲勢。我們都約定,不管雙方在溝通過程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都要積極推動。」郭巍表示。
2011年11月,開心網接入了在騰訊平台表現不錯的三款第三方遊戲,而這也成為了開心與騰訊全面對接的演練期。
「騰訊是一家成體系的巨頭型公司,開心是一家創業公司,工作模塊的劃分相對模糊,同時我們還在調整結構體系,因此雙方的溝通和磨合還需要一段時間。」郭巍稱。
除了雙方在產品推廣和底層對接方面的磨合外,雙方的溝通也是耗費時間的一項工作。騰訊是一家業務線複雜的大公司,往往牽一髮動全身,一個改變便需要不同業務體系的參與,為了未來能夠全面同步對接,前期的演練和試驗是至關重要的。
「在把基礎性工作做完後,我們計劃今年二季度每月能夠同步接入兩款遊戲,今年三季度我們希望同步接入的進度加快。」郭巍表示。
此前,開心網便透露未來兩家還可能嘗試廣告與平台的互通。而根據郭巍的介紹,雙方廣告平台的對接也是希望先從一個個案例做起,積累經驗。
「我們希望在雙方合作一年之後再更多地向外界公佈成果,而不是在合作的一開始便高調宣佈。當然我們也制定了一些合作的規劃,比如開放平台對接、賬號互通、廣告對接以及開心網騰訊微博的關聯,希望這些合作規劃我們能夠實現。」(林豐蕾)
|
||||||
去年奪下台灣臉書應用程式總冠軍的社群遊戲,不是〈開心農場〉,而是〈開心水族箱〉。這款遊戲的開發商創業資金只有三萬人民幣,班底六個人,他們有什麼祕密武器,讓玩家牢牢黏住它? 撰文‧翁書婷 「尖嘴魚、小丑魚、絲蝴蝶魚在水族箱裡游來游去,澄澈湛藍的海水、飄悠的綠水草、買魚偷魚、養蝸牛、撿寶物??。」這可不是哪個知名水族館,而是臉書社群遊戲〈開心水族箱〉(my fishbowl)。 〈開心水族箱〉自二○○九年一炮而紅後,至今三十二個月,已是阿嬤級老遊戲,卻締造不少新紀錄。 三萬人民幣創業 快速暴紅市調機構創市際統計,去年〈開心水族箱〉以月平均二四五萬名使用者打敗〈開心農場〉,奪下台灣臉書應用程式總冠軍。目前〈開心水族箱〉全球每天有 一五○萬名玩家,至今仍然在全球前二十五名臉書遊戲榜中。而原本比〈開心水族箱〉熱門的遊戲〈開心農場〉,卻因為玩家流失,早就被剔除在榜外。 研發出〈開心水族箱〉的樂元素公司,繼美國最大創投機構之一的DCM投資五百萬美元,去年底再獲得聯想與DCM共三千萬美元的資金。相形之下,〈開心農場〉研發商五分鐘科技,今年卻傳出融資失敗、裁員、調整組織方向的消息。 「非常幸運,第一款遊戲就紅了,讓我們有些意外。」現年三十三歲的樂元素創辦人王海寧笑得靦腆。 ○九年在中國人人網任職高級總監的王海寧,觀察到社交平台的浪潮,想要大展身手的他集資三萬人民幣,辭去總監自行創業,成立樂元素。 樂元素基本班底六個人,大都從my space與人人網出身,對社群遊戲研發運作有豐富經驗,才二個月就推出〈開心水族箱〉,短短三個月就有三四○多萬用戶天天報到。 不過,〈開心水族箱〉的暴紅,對王海寧來說只是考驗的開始。要如何讓產品時時保持新鮮有趣留住玩家,才是難題。 「和耗資金及時間成本的線上遊戲相比,社群遊戲雖然開發成本較低,時間較短,但玩家也比較容易玩膩,生命週期通常僅有三到六個月。」拓墣產業研究所消費性電子中心研究員蔡卓卲指出。 為了滿足玩家喜新厭舊的心態,才兩年半時間,〈開心水族箱〉已經更新二五○次以上,「我們每個月都推出新玩法,每周上市新的魚種,如『林書豪魚』,端午節有龍舟賽,聖誕節辦派對,不停有新點子吸引玩家的眼光。」王海寧說。 向粉絲請益 提高玩家黏度不過,新玩法也得玩家買單才行,為此,王海寧向魚友們(遊戲迷)請益,「公司裡有粉絲關愛部門,專門處理粉絲的意見和回饋,前一陣子有個小女 孩寫信來說希望多一種魚叫『太陽魚』。」王海寧採納群眾智慧,提高玩家參與感,有五分之一的更新都是來自於粉絲需求,讓老玩家願意黏在〈開心水族箱〉中, 「現在有七○%的玩家,自○九年就開始在玩了。」除了快速更新,「在同樣是魚類養殖的遊戲中,〈開心水族箱〉定價較便宜。」除了免費的魚外,每條魚十美分 到一美元的價格,讓花錢的玩家不會有強烈罪惡感。此外,王海寧還設計「時間換取金錢」的策略,如魚飼料就分低檔貨和高檔貨,玩家若買較便宜的飼料,就要一 直按滑鼠餵魚餵到手痠,提供不想花大錢的玩家另一種選擇。 而完全不花錢的玩家也有升級的機會,「讓不想花錢的玩家能有玩樂空間,想花錢的玩家多花一點,兩年多來樂元素賣掉一千萬條魚、二百萬條海馬,我們是全世界賣最多海馬的公司了。」王海寧開玩笑說。 「〈開心農場〉雖然也想不斷更新改版,但受限本身故事架構,農場變化有限,很難讓玩家有新鮮感。」業界觀察,而且「社群遊戲玩家玩遊戲,只是想放鬆與朋友 交誼,忠誠度不高;如果要收很多錢,玩家除了會放棄外,遊戲公司還會被冠上黑心汙錢的惡名,廠商收益和玩家忠誠度很難拿捏。」像〈開心農場2〉就被網友吐 槽,「若不花錢就很難升級,任務大多要農民幣,連農地的開發都受限,怎麼會是開心農人?只有六格的佃農,彷彿仍在三七五減租的困苦時代。」一○年九月,當 許多開發商只注重臉書遊戲,〈開心水族箱〉也正紅火的時候,為了長期營運與未來發展著想,王海寧堅持不只專攻臉書市場,更要跨其他社群平台。 「就像好萊塢電影不會只在美國上映,在中國、韓國、台灣甚至南非都可以上映,大家也都看得懂,」既然要跨平台,樂元素研發出一個對接工具,就像小叮噹的任 意門,所有的新遊戲只要利用這個工具,即可直接轉換到別的社交網上。王海寧說,「現在樂元素的營收,超過一半來自非臉書的社交網站。」不過,樂元素也面臨 不少挑戰。能否產出接棒〈開心水族箱〉的遊戲是重點,像樂元素第二款遊戲〈我的王國〉,人氣就落後前者許多。 此外,隨著大眾把時間轉移到手機上,樂元素也要和成千上萬的手機APP開發商競爭。「近年來,社群遊戲產業的確因為行動裝置及平台的多元化而產生變化,但無論如何改變,遊戲只要有趣,就有可能成功。」遊戲橘子行銷副理陳韻茹為樂元素下了最佳注解。 樂元素 成立時間:2009年 執行長:王海寧 成立地點:中國北京 主要業務:社群遊戲開發 營收:2011年3000萬美元(道具部分) |
||||||
|
||||||
趙式芝的同性婚姻不為老父趙世曾 接受,阿爸甚至出五億利誘招婿,務求棒打鴛鴦。同是趙氏姊妹,系出名門,華光船務主席趙世光和何琍琍大女趙式明,即使拖友是男人同樣不被睇好,事關對方是 邱德根孫兒邱華瑋(Andrew),年齡比現年已三十八歲,被視為剩女的趙式明細了十六年,肥仔配熟女的姊弟戀,在上流社會被當笑料,難得當事人一笑置 之:「最緊要開心!」 趙世光與何琍琍育有三女一子,孖女式和(中)率先在○九年三月結婚,年底到細孖式平(左三)在巴黎出嫁,大家姐式明(右一)一直作嫁衣裳充當伴娘,今年家中唯一男丁式慶(右二)再添第二胎。 講男友 由廿一歲至今,趙式明認定拍拖六年的廣告界男友王世德為結婚對象,可惜分手收場;○五年她與九巴後人Warren Louey蜜運一年,無疾而終。後來跟合和太子爺胡文新撻着半年後又告失敗,最爆算是目前已維持兩年的姊弟戀。雖然年紀相差太遠,但最重要兩個人夾,我好 開心呀,沒想結婚了,為何一定要有個名份?當然每個女仔都有憧憬,幻想三十一、二歲時著婚妙結婚,但我過晒那段時間,我三十八歲,不是雜誌寫的四十歲呀! 而這年紀影婚紗相效果不會好,我過晒了,以前出街不用化妝,依家?真是大不同,至少無以前咁靚。 講生仔 有傳男友母親一直反對他們拍拖,主因怕三十有八歲的趙式明無法為其獨子繼後香燈。你問我想不想生?我又不是趙家男丁,媽咪又不催無施壓力。心態真是變了,我見到朋友拍拖、結婚到生仔,他們的感情變了,不是話變壞,總之就是變質,我覺得目前最緊要開心。 講Ball場 Ball場名門靚女買少見少,青黃不接,曾是常客的趙式明因為老父趙世光與譚玉梅的婚外情被追訪嚇怕,加上自身感情易成為焦點,近年少見報為妙,偶然去 ball都是單人匹馬,見記者如見鬼。「以前去ball場,因為純粹想玩,但近年ball場面孔不同,有幾多個可以坐埋認識傾偈?即使跟記者朋友,都是問 完幾句,OK,輪到下一位名人,大多數是hi bye形式。我的朋友大部分都結咗婚,要留喺屋企湊仔啦,咁得我一個人去好悶嘅?」(說時靦覥,兩隻食指互相點點) |
||||||
這樣的問題在中國的商業生態中並不足奇。鄧鋒、謝青、柯嚴——三個留美的清華學生,在1997 年共同成立的網屏(Netscreen),大概是有史以來中國留學生在硅谷創立的最成功的企業。以中國工程師為核心的這個團隊,把「網絡和安全」兩個功能相結合,將複雜的防火牆硬件化,簡單化,打造了世界第一的防火牆芯片。
2001 年在「9 · 11」 恐怖襲擊的陰影中逆風上市,2004 年以40 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Juniper。但在今天,當年與Netscreen 規模類似的安全公司F5 市值已經翻了幾倍,鄧鋒的夥伴和部下們先後創立的飛塔(Fortinet)、Palo Alto Networks、艾諾威(Aerohive ),山石網科, 每一個都崛起為網絡安全領域裡顯赫的名字。
鄧鋒總是解釋:「首先這不是我的公司,是一家公眾公司。網屏是我創立的,但我們創始人只佔很小的股份,不像中國創始人那樣都絕對控股,我更多的要考慮股東的利益、員工的利益,要站在董事會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
公司在第二年獲得紅杉投資後,鄧峰就退居技術研發職位,將公司的運營、財務交給硅谷的職業經理人。此後遇到公司控制權之爭時,美國商業文化中的職業主義精神,最終總能驅散鄧鋒的創始人情結。2004 年網屏獲得好價錢時,他選擇了出售。
「做企業要當孩子養,當豬賣,這個孩子不只是創始人的孩子,而是整個家庭——創始人、投資人和員工的一孩子。他們都要賺錢,你不能只顧你自己。」鄧鋒在講述時,沒有絲毫後悔。
「套了現也得工作。」鄧鋒的血管裡,從來流淌著不安分,他希望有自己的品牌和團隊,用投資建立影響力,「起初我想用一半時間做天使投資人,其餘時間在國內做一個智庫,利用自己在美國的資源優勢,幫助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從2001 年開始,他做了美國風投基金的有限合夥人,並個人投資了中文在線、神州億品等企業,以及後來上市的展訊通信,「我喜歡投資。最早是幫我的朋友,後來是幫助有理想的企業家,慢慢就發現自己思維有前進,看到一個概念慢慢生長,最後產品被人使用,很有意思。」
在美國投資界看來,鄧鋒擁有做投資的一切先決條件:創業成功的他獲得了財務獨立,享有很高的聲望;在硅谷,他創立華源科技協會,匯聚北美華人中最成功的一批創業英雄,在北京,他創立清華企業家協會(TEEC),擁有廣泛的校友資源;他的個人背景符合沙丘路青睞的「半導體—電腦—網絡設備—互聯網」的清晰脈絡。
如今坐在他的第二個創業公司——北極光創投的位於華貿中心32 樓的辦公室裡,身材高大的鄧鋒小口啜著咖啡,略帶倦容,他剛剛結束持續一週的年度有限合夥人大會回到北京。沒有風投大佬常見的自負,鄧鋒掛在嘴邊的是:未來怎麼走我也不知道。他相信中國風投業的分化時代已經來到,「在中國做投資,不指望出現美國那樣,做一個Facebook,成就美國歷史上最好的回報,今後十年不愁的案例。在中國,要抓住那些小的成功,才能生存。」
在鄧鋒歸來的2005 年時的中國,風險投資正風起云湧。但鄧鋒並不急,成立北極光後,他先和柯嚴、朱敏幾個老朋友用自己的錢做了一個投資基金。2006 年初開始和美國的LP 溝通,其中包括美國頂級投資機構NEA 和Greylock Partners,成功募集了第一期基金。
雖然遭遇過80 後創業者高燃和視頻網站Mysee 這樣的小波折,但鄧鋒在他熟悉的世界中屢有斬獲:北極光的代表作之一,展訊通信的兩位創始人都是他在硅谷就認識的朋友,2002 年鄧鋒以個人投資進入了展訊,「武平和陳大同兩人之前都取得過成功,市場大、團隊好、有創新,這是我投資展訊的緣由。」展訊的創始團隊與鄧鋒有著類似的成長經歷,武平、陳大同這樣描述自己:「都在國外做了十幾年,都雄心勃勃地想回來做一番事業。」
創業初期展訊選擇了2.5G 市場,軟硬件結合、集成單芯片的技術路線。第一份工作在英特爾參與設計芯片的鄧鋒嗅到了創新技術應用於現存大市場的機遇——這也幾乎成為後來北極光投資技術類項目的主線。與鄧鋒有相似眼光的海歸投資人也很快聚攏起來,朱敏的介紹下,NEA 會同另幾家機構先後向展訊投入了3,000 萬美元。
事實上,北極光初期投資的項目中,有4 個都是和NEA「協同作戰」,其中炬力集成、中信醫藥的成功退出都帶來可觀的回報。協同作戰之餘,鄧鋒也有自己的判斷,他長期看好展訊通信,但是擔憂MP3芯片製造商炬力集成,兩家公司如今的走勢印證了他的預言。
這原本是一個美好故事的開頭:創業英雄轉身成為頂級VC。但來自云端的北極光創投和鄧鋒遭遇了險惡的中國互聯網江湖,中國和美國兩個商業世界,比太平洋還寬廣的鴻溝,已經讓生於斯的北京人鄧鋒充分意識到這片經濟熱土背後的暗礁和潛流。
投過Facebook的鄧鋒,在開心網只有5 萬用戶的時候就介入了,「非常早期,所以價格並不高」,他認可程序員出身的程炳皓:理性與穩健。但在社交遊戲潮起潮落中,穩健讓開心網錯過了開放平台的窗口期。程炳皓的個性真實反映在決策上:「你讓我回過頭去說還會不會考慮那麼久,我說我還會這麼做的。」
開心網的興衰也讓鄧鋒學到了中國互聯網的第一課——巨頭壟斷。在新浪和騰訊的強勢下,鄧鋒最後選擇了「打不過騰訊,就賣給騰訊」,他多少有些無奈,「選擇和騰訊合作,因為他們太強勢的地位衝擊了開心網。中國互聯網成功的案例不多,我想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壟斷。」
如果開心網的失利源於壟斷,那紅孩子則把曾經抱有厚望的鄧鋒拖入到「風險投資VS. 創始人」的是非漩渦當中。雖然蘇寧以6,000 萬美元收購,但北極光投資的母嬰類垂直電商紅孩子卻成為「失敗典型」被放到放大鏡下檢查,回報也不如人意。鄧鋒不願意責怪創業者,他的失望溢於言表:「紅孩子的情況是,公司的創始人和另一個創始人發生糾紛,都來求助我們,最後我們選擇了人數多或者CEO 所在的那一方,這怎麼能夠說是風險資本和創業者的衝突呢?」
對於外界所言風投控制紅孩子導致失敗的說法,鄧鋒難得表達出強烈的情緒:「到現在為止,北極光從來沒有派出財務總監到下屬公司,也從來沒有看見哪家風投派出財務人員去控制公司,至少我沒見過。」
2012 年上演了諸多投資人和創業家的戲劇性對峙。和許多風投不同,鄧鋒不願意把資本方放在受害者的位置,「這還是那個老問題,誰的公司? VC 不能讓創業者覺得是為風投打工,但中國的創業者有時連自己的下屬都不信任,又怎麼能期待風投信任你呢?」
個人與公司賬戶不分;有些創業者連出納和會計分離這樣基本的財務常識都不知道;技術型的創業者不懂經營。從公司的搭建到人才的搜尋,鄧鋒都樂於調動風投的資源幫助。可遇到不懂遊戲規則的創業者,道德審判取代商業邏輯,讓鄧鋒有些無所適從。
在鄧鋒看來,如果投資人和企業家之間互相信任,以上的問題皆能迎刃而解。他與美團網王興的相處模式頗為有趣,這位有些桀驁不馴的著名連環創業者在外人看來很難駕馭。「但我為什麼要駕馭他呢?」美團算是北極光的「晚期」項目,當時美團可以進入業內前五,鄧鋒投美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王興和他的團隊,「王興雖然發散,跳躍,但是他發散的背後有清華訓練出來的那種理性和邏輯。」
鄧鋒看好團購,除了相中O2O 將傳統中小企業互聯網化的廣闊市場外,還有其獨特的邏輯:「團購是違反經濟規律的——賺錢之道是價格的差異化,而團購則相反。團購實質是獲取用戶的一個手段,未來的模式一定會變。」獲取用戶需要計算成本,由此屢遭挫折的連環創業者王興和鄧鋒在戰略上一拍即合:「不燒錢。」大前提一致時,鄧鋒願意給他充分的空間去施展。
鄧鋒不承認他的工程師氣質投射到了北極光的選擇,但互聯網領域的挫折,讓他轉變和尋求團隊支持。小時候6 次轉學的他自認擅長職業生涯的轉圜和適應,網屏上市後,眼看公司進入平台期,他躲進辦公室做起了GMAT 題目,最後順利拿到沃頓商學院MBA。
北極光創投要做一個真正的硅谷式風投:集中於「有競爭壁壘」的早期和技術性項目。鄧鋒大學時代養成每天工作12 個小時以上的習慣,一直保持到投資時代,「我確實喜歡工作,閒下來就覺得難受。」 他從建立各種資源和網絡開始,搜尋閃閃發光的公司,而不是等著創業者或財務顧問送到門前。
北極光投資的公司,超過一半是清華校友創立的,可即便是鄧鋒懷有深情的母校,也常常令他備感挫折,「教授觀念沒轉變,而學生寧願拿高薪去大公司,也不願意出來創業。有時我甚至會覺得清華人在企業家群體裡很弱勢。那些普通高校的學生,倒是有一種什麼都不怕的冒險精神。」
鄧鋒最新的項目是瑞星前研發總經理馬傑的網絡安全服務公司——「安全寶」,說起安全他的眼神裡總閃現光芒,作為前輩,他深知網絡安全從來不應該只是安全,而應該是和其他功能相結合,「安全寶代表了趨勢:云計算的情況下,大公司會在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和硬件領域發力,而小公司應該走把產品服務化的路線,安全的技術壁壘很高,並不是每個中小企業都有能力,這時候就需要有云端的服務提供。」
至今鄧鋒還保持著對技術趨勢的天然敬畏,「云的架構現在還沒有成型,會有很多的變化,安全要不要虛擬化,未來怎麼走,我不知道。」如同過去一樣,鄧鋒認可的是安全寶這個團隊,「他們團隊瞭解中國安全領域的現狀,也經過了幾次轉型,善於根據市場調整。」
很多人都在談論北極光7 年的轉型——從TMT 轉入了清潔科技和醫藥。在鄧鋒看來這種變化其實一脈相承:「投資的策略都不是一年兩年制定的,而是根據長期的趨勢:城鎮化、中產消費、產業升級和低碳經濟,這些都是不會變的,我長期看好,這些是中國獨有的、互聯網之外經濟真正蓬勃的地方。美國的清潔能源投資整個失敗了,但中國還有機會。」
北極光投資的不到20 家清潔科技公司,分散在新材料、LED、太陽能、石油服務和先進製造領域。「不能用錢生錢,資本密度要低,大環境不好時能活著,等到大環境好的時候才能起來。」多晶硅和太陽能薄膜,鄧鋒選了成本低、有技術難度的太陽能薄膜。鋰電和鈉電他一個都沒投資,北極光投資的普能科技押注在釩電上。「鋰電就算國家政策繼續扶持,又能有多少市場?我願意冒技術風險,但不願意冒市場風險。」
1997 年,鄧鋒和幾個朋友在西聖何塞他的新家裡第一次「開工」創業,那時是辭去工作,破釜沉舟。7 年以後的2004年,他售出公司,手中握幾億美元。北極光投資到今天也正好7 年,和中國商業環境戰鬥的鄧鋒還沒有能像上一個7 年那樣春風得意。
「我相信我們在推動中國的企業家精神和公司治理,不僅是賺錢,努力賺錢的精神中國已經有了,但敢於冒險、敢於創新的精神還沒有。」這位身材高大的投資人疲勞地靠在椅背上,對於曾經點燃過他的「硅谷之火」,鄧鋒從沒有懷疑過。
亨利: 是咁的,我同我女朋友下年結婚,依家o係九龍區租緊樓,月租$
年青人嚮往一個人住係正常心態,係香港呢個咁細地方更易理解。 但凡事有代價,搬出黎住影響儲錢進度,就當你交完租仲有錢置業,
咁搬出黎住冇話唔岩,對一些人黎講更是必要的。
你地應該先買入一間銀碼細而有裝修既屋苑樓,原因係你可慳租、
好多人都要先屈就的,冇屋企人幫或強勁收入係2012年第一間屋
如果想住好些少請你入元朗睇下,自己試搭一下西鐵或巴士,
你可能好frustrated點解間屋比你心目中細咁多! 我只能安慰你呢度就係香港,暫時忍耐。至於你財務上既安排,
| ||||||
他在Google的員工編號是一○七號,幫助Google建立第一個移動搜尋服務。然而,讓他聲名大譟,兩度登上《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頭版,受邀柏林世界和平節、白宮、聯合國與TED大會發表演說,不是因為電腦科技專業,而是他五年前轉戰人力資源部門時,規畫的一系列情緒管理課程。 他,陳一鳴,Google創辦以來第一位從工程師轉調人力資源(HR,Human Resource)部門的員工,也是Google首位擁有「開心一哥」正式職稱的人。二○○八年,他決定從工程師轉調HR,參與新成立「Google University」小組,規畫「搜尋內在自我(Search Inside Yourself)」課程。七週、二十個小時的內容,短短一年,就成為Google內訓課程最受歡迎的一門課。 有趣的是,「開心一哥」的故事,卻是從一個從小不開心的男孩說起。 十二歲自學寫程式》應徵Google,五分鐘就錄取 他出生於新加坡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商人、母親是家管,從小是資優生的他,智商一百五十六也體現在求學過程中:十二歲自學寫程式,十五歲便獲頒新加坡全國性學術獎,最後,進入新加坡理工翹楚的南洋理工大學就讀。 工作時,他把履歷e-mail到Google應徵,五分鐘之內被錄取,創該年錄取速度最快紀錄。他成了Google創始時少數華人員工,負責建立Google最早的行動裝置搜尋服務。 聰明的小孩多有早熟傾向。「同齡孩子在想電動怎麼破關,我想的是,越南和柬埔寨陷於戰爭中的苦難,」陳一鳴回憶,與同儕沒有溝通話題,間接也讓他陷入社交障礙,他更加不快樂。 三十三年不快樂》治內向,逼自己攀談名人 理性世界中,他是常勝軍;感性空間裡,他卻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我自然而然就是不快樂。表現好也無法讓我滿足!」他這樣形容三十三歲以前的自己,社會成就再好、進到世界第一流大企業、擁有美滿家庭,依舊無法解除禁錮多年,容易陷入「沮喪(depress)」情境的慣性。 本以為,0與1的電腦世界是他可預見的線性職涯,卻在三十三歲大轉彎。一日午後,一個靈感來襲:「我想創造世界和平,想讓生命改變,那就要行動。」這是從小徘徊於心的念頭,但卻因世俗眼光一直選擇安穩;他清楚,要不一樣,就要打破慣性,與人們建立新關係,影響力才會傳播出去。 他決定從與陌生人交陪開始,而且從最難的名人做起,這對於從小內向的他,是一大挑戰。 這個機會在二○○三年來到。那天,走在辦公室迴廊的他,見到警員與數名彪形大漢在Google總部內徘徊,他立即意識到一定有名人來訪,便衝到入口長廊等候。來訪者是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先深呼吸一口氣,他跑上前要求合照,沒想到卡特爽快答應。這個小動作,是他「開心工程」的起點。 嚴肅個性逐漸融化,他只要一聽聞知名人士將參訪,如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達賴喇嘛、名演員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等來到Google,他就刻意等候並請求合照。截至目前,已累積與逾兩百位名人合照,並將合照貼在辦公室牆外。 十次拜訪請來EQ專家》開心企畫讓公司上下瘋狂 驚奇的大膽舉動,讓每個經過長廊外的Google員工看見時,都發出會心一笑。連Google執行長舒密特(Eric Schmidt)都形容:「陳一鳴現象是Google幽默企業文化最活生生的寫照。」他發現一個小行動,帶來很大的開心磁場效應。 原本只是偶爾「搞笑」,但「不務正業」越做越大,慢慢的,「搞笑、製造開心」成了他的代名詞,也讓他意識到「快樂傳播」是他真正想做的,他開始思考「開心移轉」的可能。 二○○七年,當同事絞盡IQ,替下一波狂潮寫程式,他則邀請EQ(情緒智商)專家到Google演講,開始規畫「搜尋內在自我(Search Inside Yourself,簡稱SIY)」一系列課程。 受邀對象包括禪師諾曼.費雪(Norman Fischer)、「社會靜思心靈中心」創辦人米拉貝.布許(Mirabai Bush),以及將禪宗靜觀應用在醫療上的先驅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還有暢銷書《EQ》作家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 不下十次拜訪及陳述理念,打動專家們願意投入他的「SIY」規畫。隔年課程出爐,深受同事們歡迎,也吸引人力資源部門,號召他加入Google教育課程研發,他成了Google成立以來,第一位從工程師轉任人資部門的員工,「SIY」課程成了最受歡迎的一堂課。 以往,Google人資訓練課程,著重硬實力訓練,像是「談判課」、「經濟學」等,但這兩年,他規畫的「找尋內在自我」軟實力課程躍升為最。七週二十個小時課程,一年僅開四期,卻每堂爆滿。 為什麼這些課,能讓Google員工埋單? 「工程師也能教EQ」是關鍵。情緒管理早在十多年前,因《EQ》一書熱賣而廣為人知,然而,傳統人資教導概念時,著重於「What」的闡述,總引來理性腦袋的工程師疑問:「是啦,你說得是很好,不過EQ能幫我做什麼?」 兩分鐘法則瓦解心防》善舉數據搞定理性工程師 理工背景的陳一鳴從「How」下手,運用工程師語言,例如:善用數字。傳統教法是:「EQ能讓你成為更出色的領導人。」但他說:「高曼(《EQ》作者)資料分析證實,讓傑出領導人脫穎而出的關鍵特質中,高達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百就是EQ。」 他不泛泛談EQ有多好,而是透過大腦神經系統研究等科學證據,讓工程師相信,EQ也可以透過訓練增強。 他舉例,當受過一萬小時以上禪修訓練的資深禪修者,聽到負面聲音,例如,女子尖叫,大腦中主管情緒的杏仁核(大腦的衛兵,一直不斷的掃描對我們生存有威脅的大小事)活動較低,新手禪修者較活躍。以科學實驗讓工程師相信,抽象概念也可按圖索驥,進而打開心門願意嘗試。 又例如,他常跟同事們開玩笑:「兩分鐘最適合我們,因為幼兒和工程師的專注力極限就是兩分鐘。」「我稱之為『超容易法』,沒有目的的坐著每天兩分鐘,享受『單純的存在』就好了,讓快速轉動的腦袋、生活『煞車』一下。」 他以自身為例,讓工程師們相信,「像我這樣極度內向、靠大腦工作的工程師都訓練得來,大家一定也沒有問題的。」 網路新秀臉書興起,一向以創新為理念的「老大哥」Google也遇到挑戰,亟欲突破讓工作壓力升高;同時,需要更多社交能力,才能打破業務框架,而社交能力正是EQ課程中最重要一環,也是打動這群理工天才的最大內驅力。 《EQ》作者高曼、也是該課程規畫團隊成員,第一次到Google上課演講時,就驚訝參加課程員工之多。「在這個知識分子堡壘,我對這場演講其實有點惴惴不安,不知道這一板一眼的資訊工程公司,是否有人有興趣聽軟實力的主題。所以抵達演講廳,也就是Google總部最大場地時,我驚訝的發現場地大爆滿,人群都擠到走廊上。顯然大家非常有興趣。」他在書籍序文中闡述。 一門課讓開心擴散》內向男人,找到快樂秘方 為了讓更多人理解「搜尋內在自我」,將開心擴散到全世界,他也將課程濃縮成書籍《Search Inside Yourself》(中譯書名為,《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一年間已銷售二十二國版權,一上市在美國網路書店亞馬遜(Amazon)獲四顆半星好評。 「每人都有一個快樂設定點,很多人認為是固定不變的,但從我和其他人經驗看來,是能靠刻意訓練來改變的。」他分析,「我真正關心的是同事的快樂,所以課程教導才讓我這麼興奮。」這個從小就不開心的工程師,在幫助他人快樂的過程當中,也找到自己快樂的源頭。 |
| ||||||
最會行銷的澳洲旅遊局今年再度出招,向全球開出六個最棒工作的名額,台灣女孩謝昕璇從全球33萬參賽者中脫穎而出,進到「野生動物照護員」最後決選的三人名單之中。這位來自高雄的小女生,沒有華麗的人生履歷、也沒有富爸爸背後撐腰,唯一武器就是她那全世界最具感染力的笑容,來看她如何一路無懼地大膽追夢! 撰文‧顏雅娟 「夢想,用想的永遠不會達到,先做了再說!」膚色健美、說話永遠掛著笑容的謝昕璇,此刻與「全世界最棒的工作」僅有一步之遙。從躋身一一五人複賽,再進到三人決賽名單至今,短短兩個多月時間,讓她從沒沒無聞的平凡女孩,變身台灣家喻戶曉的人氣王。 二十四歲的謝昕璇,人生對她來說,就像一大塊空白的畫布等待她恣意揮灑。在鏡頭前,這位來自高雄的女孩總是不吝展現極具感染力的笑容;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燦爛笑容的背後,謝昕璇其實有一段動人的成長故事。 很另類 從小就當遊牧民族、藝術家踏著陽光與泥土長大的謝昕璇,有個崇尚自由、熱愛創作的藝術家父親,以及話匣子一打開就停不下來的樂天派母親。講起童年印象,謝昕璇側著頭回憶說:「小時候就是到處搬家,不斷在各個親戚家之間遷移,就像遊牧民族。」因為小時候家庭經濟拮据,謝昕璇從來沒有擁有過自己的房間,從高雄搬到台南,再到台中,幾乎全台灣都住過一圈。儘管家境不富裕,謝昕璇卻沒有因此失去笑容,反而意外給了她最不設限的發揮空間。 談起父親,謝昕璇毫不猶豫地說:「他就是個浪漫的藝術家!」從小,謝昕璇就跟著父親上山下海,深入大自然撿漂流木、石頭、圓磚頭等創作素材,還沒學會寫字,謝昕璇已經開始拿起剪刀、鐵鎚,跟在父親身旁學習創作藝術品,家裡鐵門貼滿報紙,就是父女倆隨興塗鴉的小天地。 大學就讀工藝設計系的謝昕璇,或許血液裡也遺傳了父親的藝術天分與崇尚自由的性格。謝昕璇說,她從小就是父親的專屬理髮師,就算父親被她剪成一頭亂髮,還是很驕傲地頂著新髮型到處炫耀。 從小就很愛趴趴走的謝昕璇,喜愛一切新鮮的事物。某個夏天,謝昕璇跟著父親一起到山上養鮭魚,一整個暑假都泡在山林中,養成了她十足野孩子的性格。這樣不受限的成長歷程,讓謝昕璇注定不是那種只會念書的乖乖牌。有這麼一個與眾不同的女兒,謝昕璇的母親不禁感嘆:「已經有個很失控的老公,沒想到女兒更失控!」不服輸 學衝浪甩掉失戀苦澀心情如果說陽光笑容是謝昕璇最大的外顯武器,那好勝、不服輸、凡事靠自己,則是謝昕璇隱性的成功基因。 「每次遇到不開心的事,我就用更開心的方式蓋過去!」講起小時候旁人對謝昕璇的印象,就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她在四樓笑,路人在一樓就聽得到,但其實,小小謝昕璇也有她不為人知的一面。 因為家庭經濟拮据,養成了謝昕璇凡事靠自己的行事風格。國小畢業旅行時,看著同學花大錢買了一整客套餐,謝昕璇只能拽拽空虛的錢包,倔強地說:「我不餓,我不想吃!」小時候雖然窮,但或許是想證明自己過得很好,從小謝昕璇與哥哥考試都維持在前三名,想起國小五年級,某次月考不小心掉到第六名,謝昕璇嚇到不敢回家,蹲在路邊哭了好久,還躲到阿姨家不敢面對爸媽。 大一暑假,謝昕璇嘗到第一次失戀的苦澀滋味,為了洗刷低潮心情,謝昕璇立志學衝浪。「那時候,我一心想要變成一個很厲害的女生,讓他知道我很酷!」在宜蘭烏石港的一次衝浪之旅,不僅衝掉了她悲傷的心情,更意外認識來自海峽另一端的日本、香港朋友,還與老闆一家一起吃熱炒、逛夜市,三天兩夜的旅行,陌生人滿滿的愛完全療癒了謝昕璇的低潮。 「旅行竟然可以遇到這些美好的事,而且是沒有計畫過的。」從此之後,謝昕璇愛上了這種旅行中不期而遇的驚喜。接下來,謝昕璇把野心放到半個地球之外的紐約。 靠自己 念書還一天兼三份工存旅費長到二十幾歲沒出過國的謝昕璇,為了紐約之旅,大二一整年幾乎成了女超人,念書之餘,一天兼三份工,白天到學校農產品中心賣咖啡,傍晚下班後再到餐廳打工,同時兼差學校行政工作,強迫自己每天只能花新台幣六十元,一大包豆漿喝上三天。 好勝心極強的謝昕璇,當時不僅拚命攢錢,還賭氣似地修滿二十五個學分,每天只能睡四到五小時,搞到後來身體機能失調、臉上長滿痘痘。但一心想到外頭看世界的她,還是堅持:「不管,我就是要去!」不僅沒錢,當時謝昕璇英文程度更是差到極點。或許很難相信,當時謝昕璇大學入學英文分班直接被分到最後一級,一整個學期除了教英文字母外,就停留在「What's your phone number(你的電話號碼是多少)?」的初階會話。 一開始,謝昕璇的爸媽都不相信女兒會自己跑去美國打工,直到家裡陸續收到英文信,他們才意識到「啊,是真的!」二○○八年暑假,個性倔強的謝昕璇,頂著一口「菜英文」,把辛苦攢下來的十萬元撒光,勇敢飛向未知的新大陸。個性獨立的她,沒有人送機,一個人扛著兩大卡皮箱加上一只大型後背包,搭車從雲林北上。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初生之犢不畏虎。在台灣憋了二十多年的謝昕璇,按捺不住第一次出國的興奮心情,出發前一天就像等待畢業旅行的小學生一樣睡不著覺。紐約對她來說,一切都是新鮮與未知,那時候光是打包行李就費了謝昕璇好大一番工夫,不僅帶了枕頭、一大疊書,就連一整箱鐵罐裝的八寶粥都背到美國去。 講起初到紐約的那一天,謝昕璇笑說:「當時因為英文太爛,行前說明會講兩小時、我睡兩小時,一心只想去玩!」沒在怕 菜英文也敢爭取站點餐櫃枱當時,謝昕璇的英文程度大多只停留在「yes、 no」的階段,連在紐約街頭買份熱狗都難。被分配到麥當勞打工的她,度過了一陣子在廚房煎肉的日子後,心想:「都飛了半個地球來到這裡了,就算使出渾身解數,也得想辦法爭取與客人聊天的機會!」麥當勞經理拗不過這個來自台灣小女孩的死纏爛打,答應讓謝昕璇擔任得來速窗口的給食物員,這個轉變,讓謝昕璇每天得以向客人說上一句「祝你有個美好的一天!(Have a nice day!)」就因為這樣一個小進步,謝昕璇每天都期待著上班! 或許,很多人在受過一次這樣有苦說不出的出國經驗,就不願再嘗試。但不服輸的謝昕璇,卻在打工旅遊之後開始發憤學英文,回到台灣,繼續與國外友人保持聯繫,讓自己在台灣也仍能沉浸在美國夢中。 直到大四暑假,習慣冒險的謝昕璇又一次踏上打工旅遊之路。這一次,雇主看謝昕璇已經有過打工經驗,直接指派她當店裡的收銀員。她回憶說,有一次客人過來跟她說:「我可以要支叉子嗎?」就因為謝昕璇聽不懂叉子這個單字,先向客人確認所有餐點,又叫客人拿出收據,直到雇主看不下去,才笑笑地拿出一支叉子拯救謝昕璇。 雖然英文極差、經濟條件克難,仍阻擋不了謝昕璇一顆想大力擁抱世界的心。因為兩次的打工旅遊經驗,謝昕璇有勇氣再去嘗試攀岩、跳傘、高空彈跳等各種極限運動,全速往「當一個很酷的女生!」目標前進。 也難怪謝昕璇的母親會感慨地說:「她和其他女生很不同,有錢不會拿去買名牌,都是花在高空彈跳這些刺激的事上頭!」還記得國小作文總有一題:「我的志願」,對謝昕璇來說,教師、醫師、律師從來就不是她的選項,從小她就立志以後工作要能東奔西跑、風吹日曬,每天都遇到不同的人事物! 抱持著「一切做了再說!」的想法,謝昕璇這次參加全世界最棒的工作選拔,事先沒經過縝密規畫,直到送件的前一天,謝昕璇才熬夜做出三十秒短片;在確定成為最後一一五人複選名單後,為了在網路上率先搶得十萬個「讚」,謝昕璇的親朋好友全部動起來,就連媽媽、阿姨都加入拉票行列。 最短時間內,謝昕璇成立粉絲團,找來林義傑、Janet等名人背書,一下子,謝昕璇成為家喻戶曉的公眾人物。謝昕璇說:「當你下定決心要做一件事的時候,會發現,全世界的人都在幫你!」與其留在安逸窩,倒不如有機會就出去試試看。 訪談最後,問起謝昕璇什麼是最棒的工作?她現出那一貫的迷人笑容說:「好玩的,每天可以遇到意料不到的驚喜!」儘管謝昕璇距離最棒的工作還有最後一步路未確定,但這次的競賽過程中,絕對是謝昕璇回憶中精采且一生難忘的旅程。 謝昕璇 出生:1989年 現職:富邦人壽行銷專員 經歷:華碩設計中心設計實習生學歷:雲林科技大學工藝設計系 家庭:未婚 |
2008年, 我們在非常短的時間內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成為了白領最喜歡的社交網絡,當時推出了爭車位、偷菜、開心餐廳和開心城市等社交遊戲。2011年,遊戲開始超過廣告成為開心網重要的收入來源。 2012年,我們開始把遊戲作為重要的業務來看,這是一個重大的轉折。
在移動遊戲方面,我們中長期的目標希望自己成為有實力的多屏聯動的遊戲開發商和運營商。未來兩年我們將加大自研的力度,多做遊戲,快做遊戲。
我們將怎麼樣加大投入?有兩種方式:首先,通過投資加快佈局,我們手游投資在2012年開始,目前投資了3個遊戲開發團隊,未來一年希望投入5到10個遊戲開發團隊。在遊戲開發團隊選擇上,我們希望尋找的是有經驗、接地氣、能夠快速學習和快速行動的團隊。第二,我們要大力引進遊戲的研發和運人員,開心網目前有兩個遊戲工作室,在未來的半年之內我們希望再建立兩個工作組。
為什麼會這麼做,有什麼優勢來支持我們去這麼做?過去5年我們積累了不少的經驗和教訓,這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和最寶貴的財富,我們積累的人才不管是技術、產品和設計策劃都是一流的。此外,在資金上比較充裕,可以把錢花在移動平台上的產品研發、推廣上。第三,我們有行業資源,我們有新浪和騰訊兩個戰略投資人,平台上也跟騰訊有比較深入的合作。
觀點節選:
一,手游更容易有大的突破,但就像大電影、大手筆,無法預知觀眾是否愛看,有很大的風險。
二,頁游像電視劇,現在的製作水準越來越高。
三,手游是微電影、微視頻,是真正適合大多數人的節奏,無論是端游、頁游、手游,扎堆都是不正常的現象,也沒有新意。遊戲開發者應該考慮在遊戲類型和玩法上有突破。手游產品更容易在類別和玩上有突破。
四,多屏互通是未來的方向,玩手機遊戲要利用碎片時間,將來在新的移動設備,比如像眼鏡、手錶、牆,桌面各種設備互通,可以滿足對碎片時間的需求,需要在不同的屏幕之間同步,並且利於屏幕的普及和推廣。
五,移動休閒、社交遊戲將成為未來的主戰場之一,玩遊戲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利用移動社交平台,移動社交遊戲能夠更多地吸引客戶。未來是無網絡,不社交,不社交,不遊戲。
(本文節選自程炳皓在Chinajoy產業高峰論壇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