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外婆薰陶 赴英讀紡織設計
1 :
GS(14)@2017-01-27 07:27:31【明報專訊】「我還未識行,已經被毛冷包圍住;小時候已經覺得自己體內恍似有編織的基因。」黃玉婷表示,她童年時與精於編織的婆婆一起生活。耳濡目染下,她自小已喜歡編織,更會用利是錢來購買編織工具和材料。由於婆婆當時常以毛冷編織咕?套等家品,所以她對於編織立體物品特別感興趣。
她在香港完成初中後,到加拿大讀高中,由於那間中學要求每名學生課餘都必須完成一定時數的義務工作,她那幾年亦織了不少頸巾,送給基層民眾。她的美術科成績亦一直很好,一心想在大學修讀一些藝術相關課程。
學院具名氣 終獲父母認同入讀
不過,父母覺得她的想法不太實際在他們的要求之下,她報讀了加拿大一間大學商學院,並獲取錄。但在辦理入學手續之前,她瞞着家人飛到英國,拿着藝術習作,事先未經預約,就跑上倫敦時尚學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希望該校能給予面試機會。
但當她到達時已經是周六,由於當日沒有老師上班,無法為她面試。在她再三懇求下,學院職員致電給一名老師,後者特別回校為她面試,並同意錄取她。最後,因為倫敦時尚學院的名氣,父親才勉強同意。
在倫敦時尚學院讀了1年之後,黃玉婷轉到中央聖馬丁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修讀3年的紡織設計課程,主修針織。入學後,同學對她影響深遠。有些同學居然用柺杖或水喉管作為編織工具,令她體會到編織有無限的空間,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及物料進行創作。
[生意眼 行銷攻略]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8356&issue=20170127
【專題籽】社工赴英上課 用LEGO幫學生規劃未來
1 :
GS(14)@2017-04-16 14:51:41大專學生歐錦鵬(左)首次用LEGO SERIOUS PLAY談夢想,覺得方向明確了,也因社工Kenneth的引導令他更明白如何向夢想邁進。
【專題籽:胚芽故事】「生涯規劃」經某個外訪多過留港處理要務的局長一講,幾乎難聽過粗口。學校為學生做的所謂生涯規劃總是簡化為學位規劃,按成績剖析你適合讀乜科。You have a dream?根本無人得閒聽你講。社工余修賢(Kenneth)最近把LEGO SERIOUS PLAY工具帶到學校,讓學生think with hands,用積木砌出夢想。
訪問當日我請Kenneth為讀市場學的大專生歐錦鵬(鵬仔)用LEGO SERIOUS PLAY建構夢想。等陣先,play(玩)但又要serious(認真)?媽,好亂呀!原來LEGO SERIOUS PLAY由LEGO前員工,丹麥人Robert Rasmussen創作開發,本來用於公司開會,要員工飛筆走紙,擠啲創意出來,後來慢慢發展為教授溝通技巧、領導才能、增加團隊精神的培訓工具,歐洲好多大企業都用過。LEGO總公司就一直支持呢件事,官網都有介紹。Kenneth兩年前到英國修讀由Robert親自教授的課程,成為註冊導師(Certified facilitator)。「嗰五日全日朝九晚九,其實好攰,每天用LEGO做比喻、講故事、解決問題。我會形容為hard fun,係個唔容易但開心嘅過程。」用LEGO砌吓砌吓,咁簡單就做到咁犀利嘅嘢?一切在於化抽象為實在。「呢套工具幫人表達意見,用手帶動腦袋思考,令想法形象化。」做慣輔導嘅佢講嘢有條理,而且總是適時提問,甚至用是非題令對方更易勾勒夢想藍圖。「有時佢哋冇意識砌咗啲嘢出來,可能有啲隱藏想法,就要用問題技巧帶出來。」
認清未來方向與終極夢想
鵬仔對未來方向頗清晰,知道自己希望從商開公司,而終極夢想是成為小說作家,但原來他甚少跟人提及這些想法。觀察Kenneth跟鵬仔的互動,Kenneth先借用一套四十多件的LEGO積木讓鵬仔形容自己,熱一熱身;再讓他挑選更多積木砌出夢想;之後請他想像達成夢想的三個影響因素。完成後鵬仔說:「我覺得成件事清晰咗好多,好似有盞明燈引路咁,易啲行。」他提到中學時很少人告之如何規劃人生。「我慶幸我有位有熱誠嘅老師,否則我會對自己的性格更陌生。」可惜這位老師,一個人要負責一個年級,而且頂多只能指導學生選科。Kenneth補充:「學校找我們這些外間機構做培訓,好多時希望立即解決問題,但往往唔能夠畀我哋單對單或小組形式做深入、長遠嘅夢想規劃。如果可以有兩三節課,或者一個全日會比較好。」
一開始Kenneth會讓人用這四十多件LEGO積木砌些簡單東西,再一步步深化。
兩年多前他赴英國上課,是首批獲得專業資格的香港人。
環環相扣的版圖讓人明白只要其中一環出現問題,有機會拖垮全盤計劃。
記者:葉青霞攝影:劉永發編輯:梁浩維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16/19990285
日本最美公主將赴英做交換生
1 :
GS(14)@2017-04-28 00:54:28日本宅男女神、秋篠宮文仁親王次女佳子公主,今年9月會前往英國利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短期留學,至明年6月結束才回國。22歲的佳子公主現時是國際基督教大學的三年級生,宮內廳周一宣佈,佳子公主今次是透過交換生計劃前往利茲大學留學,而在當地取得的學分,經審查後亦可轉為國際基督教大學的學分。宮內廳指,佳子公主一直有意出國留學,她與國際基督教大學教職員商議後,決定選擇收容不少來自各國的留學生、具有高度多樣性與國際性,而且可選修課程領域廣泛的利茲大學。去年10月佳子公主報名參加交換生計劃,今年3月收到利茲大學的取錄通知。日本《朝日新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27/20003479
邵仲衡赴英再拍ViuTV
1 :
GS(14)@2017-06-16 01:58:50ViuTV昨日於將軍澳舉行劇集《詭探》祝捷會,演員邵仲衡、尹揚明、蔣祖曼及趙碩之等均有出席,同場宣佈ViuTV開拍另外十齣不同種類電視劇,當中有科幻劇《藍橘子》、荒誕系列《賤民20》、校園系列《教束》及音樂劇《短暫的婚姻》等。
■蔣祖曼昨自爆在劇中食生牛肉一幕是以吞拿魚代替。
邵仲衡對《詭探》收視理想感到喜出望外,隨後他會參與《短暫的婚姻》演出,他說:「我唔係唱歌,會同Eason(陳奕迅)同場,佢係一個好有想法嘅歌手,到時會去英國拍外景。」蔣祖曼日前於劇中食生牛肉惹迴響,實際她是用吞拿魚代替,她說:「用生牛肉拍攝時,我問導演可唔可以舔,導演指牛肉放太耐怕唔乾淨,聞到真係好腥。」採訪:張俊銘攝影:陳慧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615/20056016
洗米嫂甜笑認舉家赴英
1 :
GS(14)@2017-08-06 11:38:51■洗米嫂前晚笑咪咪承認將與洗米華去英國。
「環亞美神大賽(香港)2017」總決賽暨慈善晚宴前晚在灣仔君悅酒店舉行,創辦人是前亞姐王錦睿,她以低胸大露背晚裝現身。嘉賓洗米嫂陳慧玲姍姍來遲,她見到傳媒時大方停下拍照,被問到是否跟丈夫洗米華周焯華即將一同到英國,她甜笑說:「係呀,全家一齊去呀!」然後匆匆入場。評審之一的周家蔚聽到好姊妹佘詩曼被指秘密拍拖一年,她說:「係咪真㗎?真係冇聽佢講過,以我所知就應該唔係,如果係嘅話我哋冇理由唔知。我唔識講大話,真係冇聽過。」問阿佘是不是心急拍拖?她說:「當然心急,但係佢咁忙,要有時間先得㗎。」另外,陳蕊蕊突然變靚,鼻又高又直,她說:「係咩?係咪因為我曬黑咗,可能因為化妝鼻影打得重手咗。」採訪:盧妹攝影:葉君海
■周家蔚表示沒聽過好姊妹佘詩曼講拍拖。
■陳蕊蕊突然變靚,笑言可能因曬黑和化妝問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805/20111811
【文化籽】喪親治療 監獄輔導 港女赴英當禮儀師開導生死
1 :
GS(14)@2017-11-13 03:42:45華人社會視殯葬業為厭惡性行業,偏偏馬曉芯毫無忌諱,出走英國當禮儀師兩年,越做越起勁。
【文化籽:胚芽故事】「原本以為我會驚的,因為未見過大體,但當你身處其中又不覺得恐怖神秘。」倫敦東南部的墓園Nunhead Cemetery,午後陽光映照在灰白色的墓碑上,馬曉芯穿着一身黑帶我漫步墓園,腳下踏着的枯葉嚓嚓作響。生如夏花、死如秋葉,弱質纖纖的她展露一臉大無畏的堅定。
「老死、急病、自殺、意外……」她喃喃地回憶,第一天上班便坐黑箱車去接死者,第三、四天去了一個停屍間,裏面放了三、四十具屍體。倫敦地廣屋大、人與人關係疏離,不時有獨居人士在屋內死去良久無人發現。「我見過發了霉的屍體、因放太久捲起來的屍體,怎樣也弄不直平放進棺木裏。」出走英倫五年半,兩年前馬曉芯通過訓練當上了禮儀師,如今倫敦黃皮膚的同業,她眼見只有自己。「一個葬禮是服務在生的人多於服務死去的人。這份工作最大的意義,莫過於安慰生者的心靈。」淡然面對生死是禮儀師的專業,但有一次卻令馬曉芯畢生難忘。「有一對夫妻的小朋友兩天前過身,那嬰兒只有三天大,夫妻倆剛領出世紙便再領死亡證,那是多麼難受的事。」看着這對小夫妻折騰了整個星期,在醫院寢食俱廢、痛極欲哭無淚。馬曉芯愛莫能助,只能默默為他們遞上清茶。「看見他們軟癱着難以接受現實,你可以做甚麼?陪伴、聆聽或許已是最大的幫助。」
西方思想開放 墓地散步遛狗等閒事
七歲喪父的馬曉芯回想,若當時自己或家人有人陪伴傾訴,悲痛的日子應該會過得容易一點。死亡在華人社會總被視為禁忌,我們在墓園聊天期間,不少居民在散步、遛狗,不像香港人見到墳場會兜路走。每天與屍體為伍的殯葬業本應沒有笑聲,但馬曉芯並不同意,指西方社會較開放,視死亡如茶飯,英國喪禮尤其洋溢英式幽默,讓她這位華人禮儀師為之側目。「他們會在葬禮上搞笑或講爛笑話,葬禮後會大夥兒去酒吧,不是去吃解穢酒,喪禮籌備過程更是無限創意,年輕人分期付款自己未來的葬禮也大有人在。」馬曉芯記得有一位小朋友的葬禮上,所有來賓包括禮儀師和職員都被要求穿上超級英雄裝束,亦有葬禮會播勁歌金曲,有利物浦球迷更要求狂loop球隊隊歌〈You’ll Never Walk Alone〉。殯葬場猶如大觀園,眾生相不遜美劇《六呎風雲》(Six Feet Under)既荒誕又感人。她見過有一家兩代人在殯儀館吵架,差點大打出手;也見過一位少女堅持為亡母修甲和塗色,作惜別禮。「殯儀化妝師的取態也不大同,西方崇尚自然,會刻意回復先人平時的髮型和鬍子等。」馬曉芯指化妝師有時更百無禁忌的拍下先人遺容,以示他們協助逝者以最真實的本相與親友話別。「外國人在喪禮上讚揚一個人的生命、紀念他們做過的事,多於愁雲慘霧地悲嘆這人死了,我們要穿黑衣和悲哀。」好似有一個家庭世世代代住在一個社區,當家人死去時,葬禮由家中出發,西裝履革的禮儀師拿着手杖在靈車前開路,特意繞一圈忘者最愛的公園、酒吧,沿路鄰居和親友不停向他致敬和獻花,非常人性化。
原不喜歡英倫 一份書店工打消回港
作為文字人,馬曉芯不時被逝者親友們陪葬的惜別信內容所感動,有些人會在瞻養遺容時朗讀。「對已死之人發表最後心聲,無人會再有顧慮,通常都是最誠實和真摰之言。」八十後的馬曉芯原為記者,五年半前跟隨另一半來到倫敦,最初斷言不會喜歡倫敦,本想留下半年便回巢。「至少告訴人我真係試過但不喜歡,便順理成章回港去。」誰不知,一份書店的工作扭轉了她的人生。書店的兩位老闆是從事口述歷史的學者,經常為猶太人記錄歷史。這工作讓她思考自己何以不面向草根,做有興趣又能回饋社會的工作,於是打消回港念頭。而更早時她投身心理治療專業,並常問自己,究竟人生哪一種痛最痛?她最後選了喪親輔導(Bereavement counseling)這範疇。「有甚麼地方好過在殯儀館找對象?那裏能接觸最需要幫助的家庭。」最初馬曉芯只想接觸有需要的群眾,沒料到竟然當上了禮儀師,與喪親者一同送行,為他們心理治療,一起度過哀傷期。心理治療與禮儀師,她正在雙線經營,現時每星期會替七至八人單對單心理治療,有單親媽媽、囚犯、釋囚、抑鬱症患者,最震撼是得悉這個時代還有人被「賣豬仔」來英國,一位大陸女生來英後被「蛇頭」禁錮了一星期勒索家人,身心被虐待至千瘡百孔,由醫生轉介她作心靈輔導,希望她能盡快在創傷中重新生活。
當上生活導師 開解大陸新移民
馬曉芯現時特別關注留英的華裔異鄉人,希望她們可以用母語暢所欲言,抒發情緒。一位大陸富二代來英國升學,參與了不少遊行集會、用化名在社交媒體表達對民主自由的看法,像重生一樣。畢業後被家人召回老家接手家族生意,臨走前患上抑鬱,害怕回到專權的國度。「特別是中國來的新移民是很孤立的,你無法想像待業、拿不到簽證,甚至文化衝擊都會對他們的情緒造成很大困擾,既懷疑自己又感前路茫茫。他們背負最大的心理壓力是一旦回鄉就等於承認失敗,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他們讓我自覺在香港出生長大有多幸運,引發我對自我價值和身份議題的反思。」她又經常輔導對家庭和前路憂慮的在囚人士,對於18至25歲的在囚年輕人,她更似一位生活導師多於輔導員。由不喜歡到愛上倫敦,馬曉芯很清楚理據所在。「香港很小,很難找到真正志同道合又有共同興趣與理想的人,我曾經好似一隻狼,好想找到自己的狼群。結果,我在異鄉找到了。」兩年前她受訓後當禮儀師的前一晚,寫下了當時的心情,「明天終於要開始禮儀師的工作了。把自己放在一個每天面對死亡的地方,好讓我學習年月日的價值。」「死亡,是人生唯一知道會發生的事。」馬曉芯說,工作令她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改變,讓她知死知生,更珍惜當下。
馬曉芯指華人忌諱談論死亡,很多時候沒留下一句話就走了。她認為葬禮是為生者服務多於為死人而做。
以前當記者,她特別喜歡發掘草根故事,但在工作層面交往流於表面,她希望對人對社會有直接的影響。
在殯儀業見盡眾生相,馬曉芯指英國人死也擁抱英式幽默,葬禮要賓客穿超級英雄裝束或其熱捧球隊的球衣大有人在。
馬曉芯曾經認為自己是一隻很想找到同伴的狼,結果在異鄉找到了很多soul mate。
投奔異鄉始終關心香港,三年前雨傘運動其間,馬曉芯也在英倫,以行動聲援香港。
兩年前她受訓後當禮儀師的前一晚,寫下了當時的心情,「明天終於要開始禮儀師的工作了。把自己放在一個每天面對死亡的地方,好讓我學習年月日的價值。」
採訪:鄭天儀攝影:王國輝(部份圖片由被訪者提供)編輯:黃世恩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112/20210560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