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記者手記】作為一個母親,柴靜與霧霾的私人恩怨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001

(柴靜的女兒,這個在2013年1月那場侵襲25個省市的大霧霾中被懷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診斷為腫瘤。汪韜/圖)

柴靜的女兒,這個在2013年1月那場侵襲25個省市的大霧霾中被懷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診斷為腫瘤。我才明白為何柴靜如此認真地去尋找霧霾元兇,正如她所說,這是一個母親與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

今天上午,柴靜關於霧霾的紀錄片終於登出了,名字叫《穹頂之下》。

昨夜00:13,我正在收拾行李,收到了柴靜的消息,她淡淡地說:“應該明天上午發。晚安。”

我想,柴靜這一夜應該沒有安睡。

她說,可能像你說的,不在霧霾天發出,片子不會引起大家的關心。也可能播出後會有很多想到不到事情,但是它有它的命運了。

我也沒有安睡。這個保守了一年的秘密終於要公開了,而柴靜和我都不知道秘密公開之後會發生什麽。

作為南方周末的環境記者,2011年秋以來,我一直在寫大氣汙染的深度報道,並笑稱要做“最大氣的記者”。2014年5月,在環保部的一次會議上我遇到了柴靜,互留了聯系方式後,她時常和我探討一些大氣汙染的問題,要一些專家的聯系方式。

我沒有對別人說起柴靜在關註霧霾的話題。這是記者之間最常見的交流,我並不感到驚訝。後來聽說她當了媽媽後,對於環境和食品安全問題越發關註。這正是我們南周綠色板塊關註的領域,我很欣慰。只是覺得她太認真了,大氣汙染的各個領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沒有看到報道。

而直到2015年1月,我被邀請去給她的演講提意見時,我才明白為何柴靜要花一年時間,為何要采訪那麽多人。

“聽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間,我覺得對她沒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診斷為良性腫瘤,在出生之後就要接受手術。”

我驚住了。

我做了那麽多的大氣汙染健康效應的報道,我知道空氣汙染可以導致肺癌、心血管疾病甚至過早死亡,但已有的研究在我眼中似乎都只是數字,霧霾天我自己也不采取任何防護措施。

而柴靜的女兒,這個在2013年1月那場侵襲25個省市的大霧霾中被懷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診斷為腫瘤。那些空氣汙染致病的概率似乎一下子變成了100%,我才明白為何柴靜如此認真的去尋找霧霾元兇,正如她所說,這是一個母親與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

那次模擬演講結束後,柴靜問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麽。我說,應該是柴靜女兒一出生就得了腫瘤,她懷疑和霧霾有關。

柴靜嘆了口氣,她說這也正是自己擔心的。她的家人其實很支持講出孩子的故事。但是從一個新聞從業者的角度出發,柴靜覺得,從一個受害者角度出發,可能有違客觀性。

我說,正因為你是一位受害的母親,才會有尋找答案的動力,去了解霧霾的健康危害,了解霧霾的原因和治理。我們不強調女兒的腫瘤和空氣汙染之間的因果關系,但空氣汙染的確會導致健康風險,雖然這種風險還有太多的未知,而這種未知更值得我們去發現,去呼籲,去阻止。

所以,在柴靜的片子中,最觸動我的場景便是她的小女兒,紮著倆小辮,伏在窗前,看著霧霾籠罩的世界。

臨走前,柴靜說,我一直在猶豫要不要放女兒的故事。這個猶豫一定會持續到片子錄制之前。

2015年1月27日晚上11點,白色絲質襯衫,淺色牛仔褲,平底皮鞋。柴靜以一個母親普通的裝扮,完美的完成了演講。

無數臺攝像機,黑色大屏幕,全程無人發微博、朋友圈,我坐在小劇場的地上,和數百人,靜靜的、秘密的觀看了這場演講。

演講依然以女兒的故事開始,我內心居然一下子釋然了。

柴靜張嘴就是“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這一句對於PM2.5的定義體現了極強的專業性。而一束光打下來,她雙手捧著這些看不見的顆粒,又像一場感性的訴說。

她真是太會講故事了,全程不超過三個磕碰。而這可是相當專業的故事,雖然是第二次聽,出於職業習慣,我居然還是記滿了三頁筆記,並標記出幾個小錯誤供後期修改。她記下了那麽多的數字,還要用形象的比喻描述出來。我深知這種難度,因為我在用文字描述的時候都極其困難,而她要講出來,甚至做出動畫表達出來。

片子分為三個章節,霧霾是什麽?從哪里來?我們怎麽辦?

這是典型的專業報告結構,可是現場的觀眾似乎在尋求這種專業。我旁邊的小夥子在演講開始前問我機動車到底對於PM2.5貢獻多少,當柴靜說到這里時,他緊縮眉頭,頻頻點頭。而像邢臺市的“為我市退出全國74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倒數第一而喝彩!”的橫幅出現時,現場一陣笑聲。當APEC藍下的故宮角樓出現時,那種稍縱即逝的美好使得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偷偷的舉起手機拍照。

回去的路上,我和幾個小姑娘同行,大家激動的表達觀後感。一個女生說,等片子出來後,我都已經想好怎麽宣傳了:如果你不想花時間看這幾年霧霾的報道,花兩個小時看這個視頻就夠了。

我說,你意思是我這三年多的報道都白寫了啊。

其實我的心里更為激動,大學里學習環境科學,畢業後從事環境報道,尤其是從事大氣汙染報道,我看到了這種轉變。這種轉變不只是重腕治霾的“氣十條”,不只是全球皆知的“APEC 藍”,而是猶如那些彌漫在全國各地的細小的汙染顆粒,對於空氣汙染的關註也滲入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我們。

正如2011年潘石屹轉發美國大使館監測PM2.5數據,接受外媒采訪居然還“受到了批評”。而今,賈樟柯拍《人在霾途》,柴靜講述自己的故事,甚至連過年回到家,家人都勸我離開那個“成天霧霾”的北京。

此刻,我在南京的火車站等候回京的列車,天氣陰冷,好在PM2.5只有十幾,空氣質量優。手機已被柴靜的視頻刷屏,一位在環保部門工作的同學發來消息稱贊這個視頻:“大家表示做得很到位”。

那就好。看吧,不在霧霾天發出也會有好效果的。

我想,柴靜今晚可以睡個好覺了吧。

南方周末近期將有詳盡報道,敬請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13

《天水圍的夜與霧(Night and Fog)》:公屋綜援養懶人

「養懶人」者,唔係「養『懶人』」,而係「『養懶』人」,令人磨蝕心志,甘願以最低層以的方式脫離「工資奴」的「跑老鼠圈」行列,達致「另類財務自由」;不過等價交換得來的是,扭曲了的價值觀,與及愈鐨愈深的牛角尖與及失控的情緒。


閱讀更多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4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