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豈能因貪婪而拒絕常識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6/1812702.html
家消費返利網站正一個個相繼倒下。在江西「精彩生活」、福建「百分百返利網」、溫州「百業聯盟」崩盤之後,最新的一家,是浙江金華的「萬家購物」。這家返利網,號稱是國內返利銷售模式的始作俑者,且為同業中最大的返利網。

「萬家購物」被關閉,具有標誌性意義。金華警方6月11日發出通告稱,「萬家購物」因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已被立案查處,公司實際控制人也已被警方控制。

本報昨天的相關報導對「萬家購物」所謂的創新模式介紹得很清楚。網站以分紅權誘惑消費者,每500元劃為1個分紅權,即消費者購買500元商品,可得到1個分紅權,每個分紅權每天最多可返利1元。理論上說,500天後,消費者可收回全部消費款,最終成為「零成本消費」。

可是,看起來挺有創意的返利模式,本質卻是一個騙局,一個最終只能依靠下線維持長線的傳銷騙局。消費返利網站最終從「返利促銷」變成「返利投機」的 金融遊戲,直至涉嫌傳銷。正因此,此前崩盤的一些返利網站負責人,在面對資金鏈斷裂危機時,選擇了捲款「跑路」。「萬家購物」的控制人沒能跑掉,等待他 的,或將是漫長的牢獄人生。

傳銷二字,人們並不陌生。在過去很多年中,傳銷行為從來沒有真正銷聲匿跡過。各式各樣的傳銷,名頭不一,內核相似,大多是借助所謂的會員費、加盟 費、資格費、技術轉讓費、培訓費、出售產品等名義。要害在於,傳銷行為背後的項目,或是價格與價值嚴重偏離,或根本沒有實質性的服務。

說到底,傳銷的本質是欺騙。組織傳銷者,必然會編織各種謊言,製造一個個財富幻覺。整個傳銷網絡,只能是依靠下線人員繳納的金錢維繫運作。這樣的騙 局,最終有泡沫破滅的時候。等到騙局被戳穿時,也就意味著有很多人捲入其中,錢財受損。其後果,將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嚴重的,甚至會製造出家破人亡的悲 劇,並帶來棘手的社會問題。過去的教訓表明,此類例子並不鮮見。

諸如「萬家購物」這樣的消費返利網站,披上的是電子商務新商業模式的外衣,極具迷惑性。但是,與早些年中那些更「傳統」的傳銷行為無異,這些消費返利網站同樣也是騙局,同樣也會最終走向崩盤,同樣也會造成許多人的損失,給許多家庭帶來災難。

不錯,「萬家購物」們的謊言更具欺騙性,會讓一些人信以為真。但只要稍微動些腦子的,就會清醒和明白過來,這樣的「創新模式」,如何可能持續下去 呢?說白了,很多人要麼是拒絕常識,要麼是被利益所誘惑,沖昏了頭腦。組織傳銷者喜歡說一句話,「可以將石頭當成金子賣」——在很多成為下線的受害者那 裡,不是不知道這裡的金子不過是普通的石頭,而是在利益誘惑下,以為「擊鼓傳花」的遊戲能夠永遠玩下去。

不必諱言,處於轉軌期間的不少人,在貧富差距愈加明顯的背景下,眼見他人發財致富,內心躁動不安。「財富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誠然,財富本 身不是問題,但不能因為財富就心生貪婪之心。許多傳銷行為原本謊言拙劣,卻欺騙了為數眾多的人,其中不乏有文化者。原因無他,就是因貪婪之心的驅使,而使 人拒絕了常識,遠離了理性。

天上不會憑空掉下餡餅。在變換著名頭的傳銷「模式」之下,總有人「前仆後繼」,天真地以為財富就在眼前,而全然忘記各樣的教訓。「萬家購物」的出事,當是又一記響亮的警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08

理性投資 - 策略技術化:破險式 ; 希望恐懼貪婪絕望 ; 再論OT(11) 港股博弈 clcheung

http://clcheung.wordpress.com/2012/12/06/%E7%90%86%E6%80%A7%E6%8A%95%E8%B3%87-%EF%BC%8D-%E7%AD%96%E7%95%A5%E6%8A%80%E8%A1%93%E5%8C%96%EF%BC%9A%E7%A0%B4%E9%9A%AA%E5%BC%8F-%E5%B8%8C%E6%9C%9B%E6%81%90%E6%87%BC%E8%B2%AA%E5%A9%AA%E7%B5%95/

1. 獨孤九劍,天下無敵

風清揚道:「一個從未學過武功的常人,拿了劍亂揮亂舞,你見聞再博,也猜不到他下一劍要刺向何處,砍向何處。就算是劍術至精之人,也破不了他的招式,只因並無招式,『破招』二字,便談不上。只是不曾學過武功之人,雖無招式,卻會給人輕而易舉的打倒。真正上乘的劍術,則是能制人而不能為人所制。」他拾起地下的一根死人腿骨,隨手以一端對著令狐沖,道:「你如何破我這一招?」令狐沖不知他這一下是甚麼招式,一怔之下,便道:「這不是招式,所以破解不得。」

。。。

風清揚道:「好在天色已晚,你約他明晨再鬥。今晚你不要睡,咱們窮一晚之力,我教你三招劍法。」令狐沖道:「三招?」心想只三招劍法,何必花一晚時光來教。風清揚道:「我瞧你人倒挺聰明的,也不知是真聰明,還是假聰明。倘若真的聰明,那麼這一個晚上,或許能將這三招劍法學會了。要是資質不佳,悟心平常,那麼——那麼——明天早晨你也不用再跟他打了,自己認輸,乖乖的跟他下山去吧!」

。。。

風清揚笑了笑,道:「那便很好。」抬起了頭,沉思半晌,道:「一晚之間學會三招,未免強人所難,這第二招暫且用不著,咱們只學第一招和第三招。不過——不過——,第三招中的許多變化,乃是從第二招而來,好,咱們把有關的變化都略去,試試看是否管用。」他自言自語,沉吟一會,卻又搖頭。

。。。

風清揚道:「九劍的第一招『總訣式』,有種種變化,用以體演這篇總訣,現下且不忙學。第二招是『破劍式』,用以破解天下各門各派的劍法,現下也不忙學,第三招『破刀式』,用以破解單刀、雙刀、柳葉刀、鬼頭刀、大砍刀、斬馬刀種種刀法。田伯光使的是單刀中的快刀法。今晚只學專門對付他刀法的這一部份。」

令狐沖聽得獨孤九劍中的第二招可破天下各門各派的劍法,第三招可破種種刀法,當真是又驚又喜,道:「這九劍如此神妙,孫兒直是聞所未聞。」風揚清道:「你師父是聽見過,只不過他不肯跟你們提起吧了。」令狐沖大感奇怪,問道:「卻是為何?」風清揚不答他這問題,道:「這『獨孤九劍』的第三招『破刀式』,講究以輕御重,以快制慢。田伯光那廝的快刀是快得很了,你卻要比他更快,那有什麼法子?似你這等少年,和他比快,原也可以,只是或贏或輸,無必勝把握。至於我這等糟老頭子,卻也要比他快,唯一的辦法,便是比他先出招。你料到他要出什麼招,卻搶在他的頭裏。敵人手還沒提起,你長劍的劍尖卻已指向他的要害,他再快也沒你快。」

。。。

 

真神奇啊!之前說的策略技術化,就是希望將市場買賣原理技術化,整合成一套博奕心法,買盡天下爆升股,咁就發喇!雖然時候尚早,發白日夢都可以的。

 

2. 獨孤求勝:第一招 - 破險式

 

不確定性原理 :市場如果不是在大牛或大熊時,投資者將會迴避不確定性高的股票,買入確定性高的股票及給予較高溢價。當不確定因素消除時,估值會急速上升。相反,當確定性因素有變化,高溢價情況會快速消失,估值會急速下降。

 

大牛,即是樓下看更的士大佬都比你強時,不用選股。

大熊,即是現金為王,真正股神都輸俾你時,也不用選股。

 

非牛非熊時,如今年,市場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但不是絕望),所以股市沒法全面上升。然而,市場還是有一些已確定因素及事實,投資者傾向放大已確定因素,從而選擇確定性高的股票,並且給予較高估值。危機心態下市場直接反應是從已確定之事項去尋求回報最佳化。

 

此原理可以應用及無限引申至長中短期博奕,例子:

  1. 為何REITs大熱:

    未來2年極低利率已成定局

    本地中低檔零售消費正常增長,盈利增長前景沒有不明朗因素

    => 不確定因素極低,息率確定,市場認為是接近零風險資產,比現金強。

  2. 為何買入燃氣股:

    政策風險較低

    增長前景快速穩定

    盈利率不見大跌

    => 成為不確定因素低的板塊。

  3. 為何2012年內地電力股大熱:

    內地經濟放緩,煤價難以上升已成定局

    用電增長有限,但是亦沒有大跌風險

    => 成為不確定因素相對低的板塊。

  4. 為何2012年頭買入# 0052 大快活集團及# 0573稻香控股:

    食材價格放緩已成定局

    最低工資影響輕微

    中低消費正常增長

    營運效率獲得確認

    => 不確定因素低,息率確定,市場認為是低風險資產。

  5. 為何# 1382互太紡織 中期業績後股價大升:

    中期業績顯示工業股兩大問題(銷售額及利潤率)均沒有對公司業績帶來太大沖擊

    確定股息強勁

    => 中期業績消除不確定因素,高息支持股價,下跌風險有限,未來經濟轉強時必然受惠,所以估值急速上升。

  6. 為何 # 2331 李寧 炒不起來

    板塊壞消息依然不斷

    營運數據不理想

    => 不確定因素相對高,投資者傾向迴避;

    => 明年如果有好轉跡象,估值會急速上升;

    => 或是,當市場轉牛,貪婪心理蓋過避險心理, 估值會急速上升;

  7. # 1234中國利郎 中期業績不錯,為何炒不起來

    投資者不確定營運模式是否OT

    => 不確定因素相對高,投資者傾向迴避;

    => 或是,當市場轉牛,貪婪心理蓋過避險心理, 估值會急速上升;

  8. 12月基金經理放假?

    星期初,恆指倒跌,獲利盤湧現,又有人話雙頂,基金經理放假

    昨日A股大反彈,港股破頂

    => 不確定因素其實是A股何時見底,不是基金經理要放假,一旦不確定因素轉弱,市場看淡一方被逼投降。

  9. Apple

    昨晚AAPL大跌,新聞話因為中移動同落機呀依依泣泣。

    => 其實Apple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中,加上股價累升太多。所以大家急於收割。

 

3. 希望,恐懼,貪婪,絕望

 

市場是由以上4種情緒操控。一般是說,市場貪婪時,大家要恐懼。市場絕望時,你要貪婪。其實是很不人道,因為違反人性。

 

違反人性去操作股票時,犯錯機率有機會大大增加。我的看法是:市場貪婪時,你要更貪婪。市場絕望時,你要更絕望。當然前題是你比別人快。

 

另外一個可能性是,你有無限現金流,可以等。在市場絕望時,不斷加碼,之後慢慢離場。

 

掌控4種情緒,好困難。

 

4. 再論OT

 

之前寫的開OT系列,其實有一些文章沒有刊登。因為會影響了不少人的買賣決定,或是飯碗,或是獲利機會。OT股,不一定是令人輸錢,尤其是市場情緒由恐懼轉為貪婪時。

 

當然,認識OT股是有需要,但是不應以此為核心研究項目,時間浪費了,回報沒有因而增加。是是但但知道了便是。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604

貪婪才是真正的普世核心價值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2/12/blog-post_28.html
近日Bloomberg有幾段新聞令筆者甚感興趣。首先是一篇《Heirs of Mao's Comrades Rise as New Capitalist Nobility》,內容描述了中共太子黨有所謂鄧(小平)、薄(一波)、陳(雲)、宋(任窮)、彭(真)、王(震)、李(先念)和楊(尚昆)八大家族,他們均是在當年毛澤東死後恃機聯手推翻四人幫的政治集團,功成後其子孫亦順利成為掌管中國黨、政、軍的骨幹人物。Bloomberg這一個反動的西方傳媒當然大肆「抹黑」太子黨貪瀆已經蠶食了中國未來發展契機這些香港人耳熟能詳的「新聞」。正如Bloomberg另一段新聞《U.S. Family of Mao's General Assimilates, Votes for Obama》記述,當年在天安門城樓上親手為毛澤東戴上「紅衛兵」袖章,現於美國隱居的宋彬彬便這樣評價毛主席對高幹的態度:「⋯Chairman Mao's strictness made sure there were basically no special privileges⋯。」老毛一去,這班高幹老戰友登場,當年大家都一窮二白的平等美好共慘主義時代便一去不復還了。
美國校園槍擊案再次令人聯想起說客(Lobbyist)在美國政壇的角色,皆因縱容美國維持擁有重火力槍械的權利便是軍火商長年累月遊說的結果。剛好Bloomberg又有一篇文章《Citigroup Among 5 Banks Fined Over Muni-Bond Lobbying Costs》報導了五間華爾街大行為了一些不恰當的遊說(Lobbying)費用而被罰款共4.48球美金。所謂遊說,在美國政界被稱為「合法行賄(Legalized Bribery)」,乃是指美國政商利益集團透過說客支付天文數字遊說贊助上至總統,下至各級議員的競選經費。在西方民主政治體制中,競選工程比實際政績對政客當選來得更重要,因此對西方政客來說金主比選民來得更重要。當政客嬴得選民信任順利上場後,便是利用職權影響政府政策以答謝金主慷慨資助之恩。有人認為西方民主制度催生民粹和福利主義,但政客聯同說客便玩「耳記(Earmark)」制。為了實現曾對選民增加福利的承諾,民主政客當然大有理由慷政府的慨向市民以福利大灑金錢。但新福利的具體實施除了向說客和金主回佣耳記的分紅外,尚未計執行機構是否亦是相關政黨自己友「圍威喂」過水濕腳。七除八扣後又有多少實際進入受助者的口袋呢?此外,美國政客既然受得以一球球美金計的競選經費,何苦不順手在任期內撈一筆呢?
據說美國政壇中執說客業一哥地位非由殿堂級教父Gerald Cassidy開立的Cassidy & Associates莫屬。根據Open Secrets記載,1998至2010年度內美國蓆面的遊說費用便高達美金289.20億美元。近年有關說客醜聞時有發生,比較有名的便是「Jack Abramoff Indian Lobbying Scandal」。事件中星級猶太裔共和黨派系說客Jack Abramoff便被指收受印第安人高達85球美金的遊說費用以影響噹年以共和黨多數派領袖Tom DeLay為首的代議士制定對印第安人賭權有利的政策。後來這單醜聞由共和黨議員John McCain(即後來與奧巴馬爭總統寶座的麥凱恩)執行打老虎工作。據說John McCain如此落力,是因為有其他說客集團希望藉機推倒Jack Abramoff取而代之。由此可見美國比中共優勝的地方是因為美國沒有貪腐的問題,皆因優越的美式民主令行賄合法化了。
中共太子黨也好,美國民主政客也罷,究竟他們是漁肉人民還是為民請問這些筆者興趣不大,反而中共元老陳雲的孫女陳曉丹更值得多多留意。陳雲及其子陳元可謂自中共建國以來便手執中國金融體系領導之金融世家,陳雲在建國前蘇區乃至建國後成為少數受毛公潤之信任訖立不倒兼長期掌管全國金融的大掌櫃。當年美金脫離金本位之際,陳雲竟然有膽色兼得到老毛信任沽美鈔換黃金,可見這名長期執行老毛極左經濟路線的財金大臣其智慧亦非泛泛之輩。陳雲子陳元亦曾任職中國人銀行副行長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至於陳曉丹是哈佛商學院生,在2006年巴黎「克利翁名媛舞會」上,陳曉丹以紫色Oscar de la Renta長裙亮相驚艷全場。據說全球只有250位系出名門的千金小姐才能拿到請柬參加這個舞會的,但擁有Blue Blood的名媛還要合乎三大條件,包括年齡必須在17至21歲之間,漂亮且身材苗條和俱備高學歷和聰慧的頭腦。被㨂選的「公主」必須事前用近36小時做準備工作來為這個只有五個小時的Debutante Ball作準備。在這件事情上,美貌與智慧並重太子女曉丹真的可謂為國爭光!難怪另一名太子薄瓜瓜亦曾拜倒其石榴裙下哩!
近日香港的電子傳媒乃至政治人物不斷重覆又重覆什麼捍衛人權、民主、自由、法治這些普世核心價值。但依筆者愚見,真正的普世核心價值只有一個 – 貪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058

巴菲特的恐懼與貪婪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4/2663206.html
中國傳統文化中,「陛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基因。其含義是「我很卑微,沒資格看著您,和您說話,只能通過您台階下的人來上達天聽」。如有哪位大臣抬頭叫聲「皇上」,他一定是急了,或是要做直臣,和皇帝「翻毛腔」了。因此國人是很容易用對待陛下的態度來對待巴菲特的——還沒研讀就已跪下,口稱陛下了,因為他是God——上帝,至高無上的神。

中國文化中還有「聖人」基因。雖有「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成大善者不拘小惡」,但那是邊緣之說,我們內心深處是排斥這一點的——聖人制禮樂而教化天下,他本人肯定是「聖之又聖」,不能想像他會做一些非教之事。君不見,當我們崇拜一個人時,就把他捧到天上,一旦知道了某些事情的真相,再怎麼偉大的人物也立刻被貶得一錢不值。因此在解讀巴菲特時,我們是很容易採取選擇性注意的,對一些有違聖人形象的東西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至於教外的東西更是迴避、排斥。

中國文化中還有「述而不作」的傳統。它由孔夫子創導,因「康雍乾」三代文字獄而登峰造極。所有讀書人都去編《四庫全集》,做校注,玩考據,不再有新的思想、觀點、研究,以至於龔自珍沉悶地發出「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吶喊。但是,在這種文化熏陶下,我們很難出格。述而不作,只宣講,不解剖,成為最保險、最討巧的巴菲特研究。

到了近20年,這種述而不作傳統又演化成標準答案式的應試教育,我們獨立思考、追根溯源、系統化解析,「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能力和精神追求受到了極大摧殘。因此,我們只會根據巴菲特明確告訴我們的話去講解巴菲特,不會從巴菲特躲躲閃閃的言語、言行不一致的地方,以及他的投資行為中顯示出來的其他投資風格、投資策略的痕跡中尋找一個真實的巴菲特。一旦有人這樣說就立刻嘩然,各種板磚就拍上來了。

上期關於巴菲特銷售金融衍生品的故事本來是不想說的,因為本系列只討論巴菲特如何做股票。但既然說到這份上,再說一個不算是特別秘密的秘密吧:《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不全是巴菲特寫的,有部分是他的長期摯友——某著名資深財經編輯執筆的。瞭解這一點,你就會算:巴菲特的話是講一半,留一半,他的《致股東的信》又不全是他寫的,那麼,完全按「巴菲特的話」去複製巴菲特的真實投資世界,究竟有多少完整性?

巴菲特真實投資世界很難用幾句話說全。他的言論只反映了他真實投資世界的一角,僅這一角,他也只講了三分之二:好公司、好價格。對好時機卻一直諱莫如深,所以,全球避險基金「教父」邁克爾·斯坦哈特稱巴菲特是現代最偉大公關,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就像我們說過的,在股價本已不便宜的情況下,將選時要素引進價值投資中並不是有害的,它可以為我們的投資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保障。這些要素包括:公司時機,公司當前盈利狀況良好;價格時機,處在適合或必須買進階段;宏觀與大盤時機,沒有重大的系統性風險。前兩個時機已經講過,現在來講宏觀與大盤。

先說幾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1987年10月,可口可樂跌到除權前的15美元以下(巴菲特1988年底買進價是22美元),巴菲特為什麼不買?看看兩個背景:

1)1987年可口可樂的利潤只增長了1.66%,這是連續幾年高增長後,業績增幅首次大幅下調,任何一個人都難免會有一絲疑問:它的高增長階段是否已告一段落?

2)1987年10月美國股市大崩盤,指數暴跌了34%。後人常常把它歸咎為程序化交易,但實際是德、美兩國嚴重的貨幣政策對立和已劍拔弩張的貨幣戰,引發了人們對即將發生金融危機的擔憂和恐懼。是不是可這樣推理:巴菲特對宏觀經濟與大盤的系統風險沒把握?

第二個故事:1996年,在麥當勞從高位回調的第5個月,他斥資12.65億美元殺進,成為有史以來最大單筆投資。應該說,這筆投資非常成功,買入價就是當時最低價(也是ABC浪的C浪底)。但一年後,他就幾乎以原價賣掉了——只賺了一年紅利。原因?可見的是麥當勞的銷售量停止了增長,同時,其股價只小小漲了一下,又跌回原地。

但在巴菲特賣出後不久,性情古怪的市場先生卻將股價狠狠拉上去1倍多,讓他和芒格深感後悔,總是嘮叨「少賺了10億美元」。

2003年2月,彌補後悔的機會來了,麥當勞股價跌到了他當年賣出價的一半,但這時的巴菲特卻視而不見,無動於衷了——雖然他在很多場合仍說它是好公司。看看兩個背景:

1)2003年1月下旬,麥當勞公佈了47年來首次季度虧損——在計入項目開支後,每股-0.27美元(撇除項目開支是盈利25美分);

2)中國發生了非典(其時唯有國人還不知道發生了非典),作為麥當勞最重要的海外市場,這對它的盈利會有巨大影響!公司依然是好公司,股價也變得更加便宜——與它長期複利增長相比,唯一不對的是時機!無論公司當時的盈利狀況,還是宏觀運營背景。

只是麥當勞沒像當年可口可樂和美國運通那樣,反彈後進入盤整,等待宏觀背景和公司盈利好轉,而是走了一個我迄今看到的最大的V形反轉,一騎絕塵,快速上升,整整漲了7年多,漲幅達8倍之巨,年均複利收益30%,比這8年中他「一生持有」的任何一隻股票都好上N多倍!

第三個故事:也是1997年,巴菲特講了一段與宏觀、大盤有關的話。在做了「我們從不試圖猜測股票市場的整體動向(即大盤走勢,筆者注)」,「雖然我們從來不去預測股市的動向」的鋪墊、轉圜後,他露出了真容:「不過卻試著評估其合理價位的高低」。如果巴菲特的投資和大盤沒關係,他為什麼要「試著去評估」?還有,評估和預測究竟有多大區別?只不過一個直接一點、明確一點,一個間接一點、委婉一點而已,結論其實都一樣,都是有關大盤會不會跌的問題。

那麼,巴菲特是如何「試著去評估」的?首先,他說「當前市場整體股價水準已嚴重侵蝕了格蘭厄姆『安全邊際』的投資基石」。其次,他認為兩個條件存在,大盤還能支撐。一個是利率維持不變或下降,一個是公司整體盈利仍能維持在較高水平。

正是基於這兩個原因,1997年巴菲特只賣出了15.5億美元、佔其倉位4%的股票,其中還包括了12.65億美元的麥當勞。

巴菲特不是說過「即使明天格林斯潘坐在我身旁,告訴我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如何,我也不會改變決定」嗎?把這段明明白白告訴我們的話和上面曲曲折折的話對照起來,你不覺得他的顯性語言系統有很多靠不住的東西嗎?不覺得在情景對話中說的話,一定會「此巴菲特」和「彼巴菲特」打架,當巴菲特說「即使明天格林斯潘……」時,他是一切都已料定,不會再做改變了。當他說「我們試著去評估……」時,他是真的需要看宏觀貨幣政策來決定其投資組合的進出狀況。真正讓我驚訝的是,我們的巴迷們、巴學家們竟會對如此明顯的事實和「供詞」集體失聰、失明,進而得出「從不考慮宏觀、大盤」,「從不考慮貨幣政策」,「只考慮……」等這樣的結論。

其實,巴菲特言行不一致的地方很多——這在西方文化和價值體系中不算錯誤,只要不侵害別人利益,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天賦人權,神聖不可侵犯。比如,他一直高唱「別人恐懼我貪婪」,但從1987年以後的三次大調整來看,這早已淪為了一種說辭。

1987年美國股市大崩盤,到年底,除增持了1萬股美國廣播公司股票,耗資172.5萬美元,巴菲特沒有買進任何一隻股票,相反卻只賣剩了3只股票——他「一生持有」的四大股票中的3個!

2002年熊市底部,伯克希爾·哈撒韋年報顯示,他沒有增加一股股票。難道標普500指數跌了50%,仍沒有一隻股票入他法眼?

2008年,當巴菲特高調買入某股票(當他希望某種效果時,他總是高調的;反之,就如他說的:如果我告訴你我買了什麼股票,接下去我就會殺人滅口),我國媒體一片「別人恐懼我貪婪」的讚歎聲。但事實是,這一年巴菲特清倉了5只股票,減持了3只,增持了5只,沒有新增品種。累計買入金額75.02億美元,賣出金額卻高達104.16億美元,是買進金額的1.39倍!換言之,當我們以2008年巴菲特投入280億美元大撿便宜貨,而將此作為「別人恐懼我貪婪」的範本時,殊不知,這280億美元的絕大部分,購買的都是和我們無關的資產,就股票市場而言,該年是淨撤資,而非增資!再和全市場都很貪婪的2007年他只賣出6.75億美元、買進72.11億美元股票相對照,你更會覺得再用30年前的「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來套巴菲特是一件非常滑稽的事!

巴菲特早已今非昔比,更上一層樓了。而我們這些比他年輕幾十歲的人,卻還停留在30年前,這才是問題所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78

貪婪(二) 股壇老兵鍾記

http://blog.yahoo.com/_W7IRY52UUXB7Z6MXPPNXD2UOR4/articles/1230457/index
今天,恒生指數跌破21,000點,壞消息很多,市場情緒頗悲觀,既擔心美國將會退市(減少買債或提早加息),又擔心中國經濟放緩(第二季度的經濟數據的確欠佳),加上最近港府有位重要官員說勢要令本地樓價下跌20%至2012年初的水平,地產股成為重災區。

當別人恐懼的時候,我開始貪婪,趁機買入我心儀的股票,這次我的對像包括匯豐、友邦、港交所、新地、金山、金蝶、比亞迪、廣汽等。

我認為現水平大盤的估值已經很便宜,恒指今年預測市盈率只有9倍,明年更低,接近過去十年的低位了,現在不買,還待何時?

百貨公司現進行大減價清貨,我的太座最歡喜,因為可以8折甚至7折買到她心儀的產品,平時嫌貴不買,現在可以痛快地買,何其快樂!

其實,投資和購物差不多,應該趁減價的時候出手。當然投資者必須檢視產品(股票)有否變質,如果公司的基本因素變壞了,即使股價下跌,也未必是抵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7665

大陸醫界首位台籍女總座胡珮瑜:我拍桌回嗆嚇退貪婪廠商

2013-09-09  TWM
 
 

 

中國江蘇省徐州,公家單位流傳著一句話:徐州京城醫院有位漂亮的台灣女總經理很強悍!從台灣小護士到大陸醫院總經理,胡珮瑜在狼群中殺出血路,她自信地說:我寫的故事很精采!

撰文 施禔盈

徐州京城皮膚病醫院隸屬祥雲醫療集團,標榜北京、台灣、徐州兩岸攜手打造。這個來自北京的集團,兩年前選定徐州開業,總經理胡珮瑜來自台灣,她也是大陸醫界首位台籍女性總經理。

過去,她是台灣知名整形外科醫師曹賜斌聘用的護士,在台灣醫界工作了近二十年,待過加護病房、做過開刀房護士、跟過門診、坐過櫃枱。二○○七年,一個在北京開業的台企美容事業缺經理,找上胡珮瑜,當時所有的聲音都是:那邊很危險,不要去、去了就回不來了……。

思考一個晚上後,她決定試試看自己的能耐。剛去時,她哭過、委屈過、不解過,但環境造就她硬起來,更把她的狼性逼了出來,終於,她找到奔馳的舞台。胡珮瑜,一位六年級前段班的台灣女子,如何勇赴對岸與狼交手?

來到徐州前,我待在北京,我常在坐地鐵時放空自己,冷眼旁觀身旁推擠到不行的畫面,那種「擠」的企圖心與功夫,真是一絕,但這透露了什麼?你不擠,就坐不上地鐵;就算你耐心等候五班車,你若不擠,還是上不去。狼性怎麼來的?要歸咎於環境。

文革走過來的人,鬥爭性、目的性特強。進到祥雲醫療集團後,我一個台灣女孩一來就擔任管理要職,他們怎麼可能服氣?尤其,醫院裡的老員工是一批經歷文革時期的人,在我剛上班的第二個月,他們就出手了。

面對狼群圍攻 我調整心態、披上羊皮趁著把我挖去的總經理不在時,他們開了一個高層會議,參與的人有院長、副院長、業務副總、護理長等,他們一人一句炮轟,「憑什麼要聽一個台灣人的指揮?」「為什麼胡珮瑜說的,就一定要做?」「胡珮瑜來的目的是什麼?」「還花那麼多錢請她來!」……。

一連串的猛攻,只有護理長幫我說了句話,她挺身而出保證我不是他們口中「有目的」的人,那次我算是勉強留了下來。我知道他們是擔心我的企圖心強過他們,集體用傳統的鬥爭方式來對付我。雖然傷痕累累,但我調整心態,把自己變成披著羊皮的狼,柔軟但內心非常堅強。

論積極,大陸這群人比我更積極,我想通了,積極不是他們要的,積極會讓他們備感威脅。於是,我把營銷的想法與醫院的一群年輕人分享,年輕人聽得懂我在講什麼,就這樣由下往上收服人心,我才慢慢脫離被鬥爭的生活。

情緒的調整,這是我在大陸學到的第一課。就像你看地鐵上那些人擠上車的衝勁與不禮貌,你要生氣嗎?退回來想,這是環境讓他們變得如此,就算是溫良恭儉讓的一個人,到了那裡,肯定也要發揮狼性了。

我早晚召開兩次會 追出驗收進度去年七月,集團決定到徐州來開業,我被拔擢成總經理,當家了,醫院建置的大小事,包括施工、領證、驗收、檢查都要一一參與,其中最讓我氣結的是消防領證的過程。

大陸當地蘊藏許多潛規則,「買」消防證是其一,施工後期接手才發現,消防承包公司拿錢不辦事,只要一跑證,就伸手來要公關費,也因此消防安檢這關足足卡了兩個月,讓醫院無法順利開幕。

有一天,消防承包商又來要錢,擺著臭流氓的態度嗆聲:「不給錢,事情沒法做。」我終於忍不住心中的火,在辦公室裡用力拍桌子,回嗆:「要幹,就把事情給我幹完,我照著合約內容一毛錢不少你;要不幹,現在拍屁股走路,我自己幹,你後面這些沒理由來跟我要半分、半毛錢。」講完,這群流氓似的大男人,摸摸鼻子離開。之後,我自己跑消防證,還是跑下來啦!而這一拍桌,我的員工們才發現原來我也會生氣,強悍的名聲不脛而走。

記得醫院開業前,有高達兩百多個項目要驗收,那三個月的期間,我天天早上八點一次會、下午五點一次會,每天追,員工都快瘋了,但我就是不放棄,我追我的員工要給我說法、完美的作法,才能過關。所以我敢說,醫院的一切設施、建置都是扎扎實實,並非「用錢」買得的,這是我的態度與堅持。

來中國工作,狼性拚搏的企圖心不能沒有,我想過,如果我的那份堅持、執著動搖、放棄了,如果我擔心群狼的圍攻,我就是隻道道地地的羊,然後收拾書包回家去。

但最終我走過了「撞牆期」,而要求自己成長是必須的,所以,剛到集團的第二個月,我就向公司提出讓我去念EMBA的要求。從事醫療管理,得有學理的底子,北大一年半的日子,我認識了好多來自全中國醫療院所的院長、書記、總經理……,這種回饋是無形的。

從北京再到徐州,目前我帶領一百多人的團隊在醫療事業上求進步,而這是用每一個委屈、每一個更辛苦的過程所換得的,所以,我認為把自己丟到狼群中的經驗很苦、卻可貴。

我也曾想過,如果留在台灣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可能就一直待在診所,日復一日溫吞地過吧!因為在台灣我不會遇到這麼多的衝擊與磨難,如今,我敢自信地說,我在大陸拚搏的故事很精采。

北漂族肯吃苦 兩小時五十元台幣也賺不只是我,我發現大陸的年輕人也很想為自己寫一本精采的故事。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群人多麼想要崛起、多麼想要光耀門楣啊!

很多人「北漂」到北京,再苦也不走,在北京,我就曾見過三年沒回家的年輕人,因為錢還沒存夠,因為回家鄉沒辦法為父母親爭光,所以繼續「蹲」著。然而,就像狼一般,奔跑前,不就需要先屈膝蟄伏嗎?

最近在醫院也看到一個讓人心疼的狀況。醫院中午得有人值班,但因人事緊繃,護理長於是想到內部護理人員支援的辦法,條件是犧牲兩個小時的午休,換得十元人民幣的報償。結果,很多外地來的人願意做,兩小時、不到新台幣五十元的收入,他們看在眼裡、他們非常珍惜。

可是當我回到台灣時,我看到的景象是,年輕人可以為了打電玩不眠不休,狼性用在拚過關上頭,兩相對照,確實令人感觸很深。安逸的生活,讓台灣年輕人每一封履歷大同小異、有一大票人想開咖啡廳,如果沒辦法在生活環境中去塑造一個不同的情境、寫不同的故事,我覺得這很可惜。

我很喜歡一句話:革命軍人「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在中國,職場上的付出多到我可以體會什麼叫失眠、體會什麼叫放不下、體會到什麼叫不用拜託你加班,你還是會按時出現在辦公室的心境。現在我把我這塊磚搬到中國徐州,用狼性的正面能量拚搏,我很驕傲。

胡珮瑜

出生:1971年

現職:中國徐州京城皮膚病醫院總經理學歷:北京大學EMBA、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化妝藥學管理系把自己丟到狼群中的經驗很苦、卻可貴,我敢自信地說,我的拚搏故事很精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76

國內移動互聯網廣告平台的7宗罪? 貪食、色慾、貪婪、暴怒、懶惰、自負、傲慢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3176.html

而今天筆者所披露的,和宗教及信仰完全不沾邊。但作為一個密切關注國內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從業人士,我卻希望這個文章能夠給對這個行業不夠清楚的人們以一些清晰的瞭解,給相關的從業者一些警示。筆者對移動互聯網的健康發展抱有高度熱情,但是如果國內移動IN APPS廣告平台的操作者為了獲取訂單而不斷踐行下面的這些行為,就真的成為中國移動互聯網逆發展的原罪了。如果有閱讀者作為從業人士感到不適或不滿,歡迎對號入座。

第一宗罪:貪食

以多數人難以理解的技術辭藻騙取信任。各大移動廣告平台,均不斷美化其技術能力、資源優勢,從而要騙取廣告主的廣告預算。無論是RTB(REAL TIME BIDING)還是DMP(DATA MANAGEMENT PLATFORM)技術,目前只有後者在無線廣告平台有所應用,但是遠不到精準分析,依據數據模型進行技術與投放分配的階段。而經常宣稱自己的RTB 及 DMP技術有多牛的公司,大多是在「拉大旗扯虎皮」。

前者(RTB)是因為目前國內移動互聯網廣告投放及消耗預算機制,遠沒有達到國外先進平台的運作模式,亦沒有傳統互聯網搜索引擎廣告的成熟度。在2012年5月即宣稱發佈國內首家RTB技術的艾德思奇,看起來也沒有相關技術的實際投放應用。美國的廣告市場和投放模式是人家的,中國的國情、行業現狀、廣告主習慣均大有不同,相提並論在我看來目前並無大用。

而後者(DMP)需要建立在非常大的數據量基礎上,通過大量的技術投入和研發,並且根據多個廣告主大預算投放不斷進行優化和調整才能做到,且可以不斷優化,這是沒有盡頭的工作。別說是拿到幾百萬融資的小廣告平台,幾家拿到千萬級融資的大廣告平台,在這方面的研究及投入也是極其有限的。

根據業內人士透露,和大家宣稱自己的防作弊系統多麼成熟的公司,另一隻手也往往在運維著作弊系統。

第二宗罪:色慾

作弊成為常態。在一面拓展所謂的優質APP媒體資源,一面暗地裡圈養用來大量消耗廣告主廣告費用的站長,掛著羊頭賣狗肉。把廣告主投放在真正優質APP的廣告預算,偷樑換柱,大部分投放在有著巨大流量的低質媒體群上。我看到,每個廣告平台的領導者都對外宣稱移動廣告平台的運營是核心,並強調自己的運營團隊是多麼強大。確實,各種效果優化、媒體投放選擇、甚至拉大平台的利潤率,大多是由運營部門牽頭完成。而往往作弊的行為,也由運營部門牽頭。整體的把控、摻不摻水、摻多少水、摻水後如何解釋、露餡後如何彌補這些工作,只有廣告平台幾個核心人物最為知曉和瞭解,在面對著於公於私巨額利潤的誘惑下,他們也是決策的下達和直接執行者。

除此之外,某些廣告平台運營團隊的員工職業素質低下,也成為詬病。前幾日,我在和現在位居某「著名」移動IN APPS廣告平台的運營經理的交流中,她居然認為在有效用戶量和廣告點擊行為一定的情況下,流量大會提升CTR(CLICK THROUGH RATE,指廣告點擊率)的數值。這種連分子、分母都分不清的事情,筆者暗自笑掉大牙。

究竟有幾個運營經理,在潛心仔細研究ASO優化方法呢?

第三宗罪:貪婪

浪費行業資源,綁架開發者。國內幾家著名的移動互聯網廣告平台的媒體介紹資料上,都宣稱自己平台上容納著眾多嵌入自己SDK代碼的IOS和安卓應用,以5、6甚至8、9萬來計算。一方面,這裡面的水分很大,另外一方面,這裡面只有極少的、數的過來的高質量APP媒體。

很多APP的開發者,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因為沒有較強的銷售和商務資源,因此不得不轉而尋找能夠替其銷售流量的公司。這時候廣告平台就會趁虛而入,要求其嵌入某家(最好是獨家,因為這樣就又成為其在客戶面前炫耀平台媒體資源的一面旗幟)的SDK。這樣,廣告平台經營者手裡就有了雙刃劍。不但可以通過不斷許諾APP開發者投放廣告、增加廣告填充率、保證收益外,還可以在各個廣告主面前吹噓又有一款知名APP「投靠」在自己平台旗下,藉以誇大平台影響力。

最壞的情況是,因為嵌入SDK,因此廣告平台的技術後台可以對該APP應用的流量、用戶活躍度等機密核心數據一覽無遺,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向廣告主全盤抖落出來,藉以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可憐的APP開發者,只能在大多數時候被廣告平台所綁架,空空等待所謂的承諾銷售額,不愉快的事情時有發生。幾個月前,《宮爆老奶奶》的一款遊戲APP的開發者和安沃廣告傳媒大打口水戰,我猜測是因為這個原因。

因此,繞過IN APPS移動廣告平台,力爭和優質APP直接合作,一種聰明的辦法。

第四宗罪:暴怒

大大貶低了行業價值。國內移動互聯網廣告平台的某位掌門人經常在各大會議上講「我們要一起把移動互聯網廣告這塊蛋糕做大」。但是實際上,他們卻在做著毀壞這個市場、把蛋糕不斷做小的事情。由於行業認知不同,很多企業都把移動互聯網廣告看做自己的銷售渠道,尤其以電商、遊戲客戶和部分品牌客戶為主。他們投放在移動互聯網的IN-APPS廣告,多以CPA進行結算。而每個CPA的價格,在廣告主公司內部成為考核市場部相關人員的KPI,價格高了自然不好交代。

因此,每一個成功達到考核KPI的投放單價,會不斷被擠壓,廣告主期望可以更好的壓低推廣成本,獲取真正推廣底價。這個訴求沒有錯誤,任何一個企業或者個人,都希望這樣做。但是接盤的公司呢?為了不斷獲取該廣告主的投放預算,不斷誇大自己的媒體能力、技術優勢、投放效果,從而超額承諾廣告主的心理預期,以達到獲取廣告訂單的目的。但是任何一個媒體、渠道、或者平台,都有其最基本能力和最大能力。超過了這個能力,任何一家都無法做到無限制的優化廣告效果。那接下來的事情,自然就是作弊、摻水了。廣告主會慢慢發現,越來越大的廣告投放預算,帶來的是越來越大的的收穫(KPI)。而精明的廣告主會發現,後台轉化能力越來越差。這樣一來,這個市場充斥著虛假、欺騙、不信任。長此以往,移動廣告平台以短時行為獲取的訂單,卻使得整個行業不被認可被貶值,蛋糕怎能做大?

由幾個台灣年輕人創始的Vpon (威朋)IN-APPS廣告平台,以LBS精準定向投放為核心,也做過幾個成功的品牌廣告案例。就是因為過高的運營成本和過低的銷售收入,入不敷出,而今已經改弦易幟,不再做前端銷售了。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犧牲品。

所以,如果某位IN APPS廣告平台掌門人堂而皇之的告訴大家,我們成功的降低了廣告主准入門檻,那就讓他去死吧。

第五宗罪:懶惰

浪費投資商的錢。目前幾大國內互聯網廣告平台,均獲得了少則幾百萬,高則幾千萬的機構投資。但是這個市場經營了至少2年,還沒有一家能夠收支平衡。而各大廣告平台的銷售人員,無不告知廣告主,這單我們只要流水、不要利潤。哪裡啊,往往很多廣告投放單,不但沒有利潤,反而要貼進去很多錢財。這樣賠本賺吆喝的事情,也許有人可以看做是市場爆發前的必要投入,我卻看作是不正當競爭,是在浪費投資商的錢,做一個沒有頭尾的事情。

而為了壓低成本,一個平台獲取的廣告主預算,或者被浪費投放在流量質量極低的APP 群上;或者被以幾分到幾毛錢差價,轉包給91、安智等平台,甚至架勢廣告這樣的三流平台;或者更有甚者,廣告平台把廣告主投放在自己平台上的預算直接用於購買谷歌移動廣告平台ADMOB的廣告,一個點擊才3-4美分。這種利用信息的不對稱,而通常用於腐敗工程轉包的模式,也被普遍用於IN APPS廣告平台的經營。

第六宗罪:自負

對於品牌廣告主偷樑換柱。品牌廣告主通常按照CPC或者CPM進行移動互聯網廣告平台的購買(90%的廣告主採用CPC方式購買,其他的會以CPM進行購買IN-APPS廣告)。這是目前最痛苦的事情之一。究其源頭,還是要提一下國內最早做移動互聯網廣告的公司MADHOUSE(上海億動廣告),在2005年移動廣告還停留在WAP網站的階段,該公司就提出不同於傳統互聯網廣告的收費模式(CPD=COST PER DAY 或 CPT=COST PER TIME),以其精準、定向、智能投放來獲取廣告主的青睞,並且以CPC的方式進行結算和製作排期。由於該公司在銷售、創意、服務等方面的傑出表現,獲取了眾多品牌廣告主的認可。但那個時候,品牌廣告主就被教育,移動互聯網廣告是按照CPC進行售賣,不再考慮任何以CPD或者CPT的方式進行採購。這為今日移動互聯網廣告無法按照時間售賣造成了一種慣性的影響,也許MADHOUSE創始人也在暗自後悔。

因此,品牌廣告主在投放時,在一個CLICK上的討價還價,就成為必要的過程。每個點擊的價格,就像一個過山車一樣,在不到1年的時間裡,從最高2元錢一個,下跌到幾毛錢一個。而為了爭奪客戶,大大小小不同的廣告平台,競相殺價,還在不斷的降價。每個點擊1毛幾分錢的單子,有好多廣告平台都接過。這樣的結果就是,與4A廣告公司簽訂的投放排期,在投放時被偷樑換柱。對於那些合作單價高,媒體質量好的APP應用,做「蜻蜓點水」式的投放,而為了控制成本,品牌廣告主大部分預算都被悄悄投放在一些質次價低的APP上,如果這也算WEB2.0 「長尾理論」的一個踐行的話,該名詞的提出者美國人克里斯?安德森怕是要睡不著覺了。

第七宗罪:傲慢

對於年輕從業者職業發展的錯誤引導。最為筆者所痛斥的,是這些廣告平台對一代年輕從業者的職業灌輸。雖然平台的核心機密永遠掌握在幾個人或者一小群人手裡,但是作為職員,很多年輕從業者也都間接和片面的瞭解操作過程。而這些年輕的從業者,是抱有對移動互聯網的一腔期待和熱情才加入的行業,並且為了職業發展和生計不斷的努力著。

目前國內移動互聯網IN APPS廣告平台的現狀,對於這一批年輕人的職業觀發展,以及對該行業的認知,起了非常消極的作用。誠然,作弊行為在整個廣告界都有存在。但是對於這樣一個新興的、所有人都寄於高度期望的行業,這些行為會成為非常不好的力量,去試圖改變行業發展的方向。而往往很多從業者,考慮到自身職業的發展,即便換了工作平台也默默不語,甚至作弊方式互相借鑑,就更加使得廣告平台的經營者為所欲為。

 

 

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一種新型產業的快速前進,無不奠定在良性、合理、誠信的發展氛圍基礎上。這七宗罪成為困擾國內移動互聯網IN APP'S廣告平台的弊病,相關從業者是否應該有所反思?

或許這就是一場所謂的資本遊戲,是一場看不到硝煙的戰爭?其實這更像販毒,就好比每一個大毒梟剛開始都會犯以上的所有罪惡,目的是控制市場、壟斷市場、消費這個自己搶奪來的市場,但是大毒梟也會被其他毒梟所替代,而一層層緊密的產業鏈條、利益鏈條,正在驅使我們把一個剛起步的移動互聯網市場毒害掉。退一步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中國,無利不起早的至理名言被運用的比比皆是,究竟是廣告平台的原罪,還是廣告主的壓迫?究竟是瘋狂?還是墮落?還是留給諸位去思考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711

思考的碎片---20131015 非理性繁榮 傳染性貪婪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des6.html

昨天看到 Shiler得到炸藥獎,有點覺得好玩

大概上個星期和Kevin聊天 問他論文題目時候,說起小樣論文中引用的證券市場相關數據都是跑Shiler個人網站抓的。跑網站一看原來是他。

因為我大約05年前後開始寫blog,最開始在space 就是用的這組名詞


非理性繁榮 irrational exuberance /Robert Shiler

傳染性貪婪infectious greed/Alan Greenspan


非理性繁榮正是Shiler 互聯網泡沫時期的書名。單就書名就抽象的表達了幾乎所有的內涵。


沒想到隔了一個週末就看到他得到炸藥獎 有趣。


話說為何我用這兩個名詞作為博客的題目


說來兩個緣由

第一是我覺得這是一個提醒 雖然最後還是在金融危機中虧錢哈

看來無論如何的提醒總是沒法避免犯錯。


第二 我覺得這兩個英文比較難記哈

特別是exuberance哈。所以為了記住單詞特意選了英文做博客名字 每天可以看到。


其實呢在我看來何為非理性,何為傳染性。這是結果論還是前置的?

這是泡沫過後的貌似睿智的批評還是後視鏡裡看到的全貌?


要是真牛B 就應該學Paulson 直接在非理性和傳染性中賺上10B刀,那才是牛B這才是可證偽的。

這才是需要在沒有成功前承受足夠壓力。以至於要去中央公園跑步。

事後的評論不過是理論正確更多是學術價值。更多是歷史性描述和一般性的積累。

價值比事前判斷小99%


so 經濟學教授去炒股如果不是內幕消息我相信不會比普通平民老百姓好多少。


當然社會需要知識的積累 這是另外層面的東西。


總結下,非理性的繁榮 和傳染性的貪婪幾乎是泡沫的充要條件。

但是文字的描述無法前置判斷。

以此恭喜shiler 得到炸藥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8402

《解決方案》已有國際範例 國內也有法源依據 速推「限額理賠」 別幫貪婪業者買單

2014-08-25 TWM  
 

 

金管會原本計畫比照日本接管問題壽險的方式,推動「保單不全額賠償」措施,且研議已久,但最後卻礙於擔憂保戶無法接受,沒有上路。

事實上,台灣若要比照日本辦理,已有法源依據和各界共識,端視政府有無決心。

撰文‧張舒婷、歐陽善玲

這次金管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接管國寶、幸福人壽,約莫一個月的作業時間內,沒走漏風聲或引起紛亂,讓各界對金管會的魄力另眼相看。

但美中不足的是,金管會原本計畫將比照日本接管問題壽險模式,推動「保單不全額賠償」措施,雖研擬腳步從未間斷,最後卻胎死腹中。

所謂「保單不全額賠償」,是為避免經營不善的壽險公司,用低價或不合理的預定利率搶賣保單(一般情況下,預定利率愈高,保費愈便宜)。保險公司一旦遭接管,高利率保單將打折,保戶無法全額領回,可避免其他無辜民眾買單。事實上,台灣若要比照日本辦理「保單不全額賠償」,已有法源依據。《保險法》一四九條之二規定:「接管人得報經主管機關核准,調整其保險費率或保險金額。」業者以優惠價格、佣金促進保單銷售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彭金隆說,該法條即符合日本精神。一九九七年,日本的安定基金接管問題壽險業者「日產生命」後,公帑已耗盡,此後連續接管數家問題壽險,即採取保單限額理賠的方式。

既然有國際範例在先,甚至連法源根據都有了,為何最後仍無法推動「保單不全額理賠」?

據了解,係因金管會高層考量到,以台灣目前的社會氛圍,尚未成熟到接受這種作法;更擔憂一旦兩家壽險公司合計約五十三萬名保戶走上街頭抗爭,將耗費更龐大的社會成本。

「以目前台灣保戶水準,未必能理性到接受保費無法全額領回。」本身即為國華人壽(現已被全球人壽收購)保戶的彭金隆舉自己為例,十多年前,國華人壽也屬於「績優生」,當時自己購買其終身險保單時,也只是純粹想買個保障,詎料國華人壽竟走向被接管的命運。「保戶的心態一定是:『這是金管會核准的保單,如今業者倒了,就叫我回家吃自己?』對多數當事人來說,一定很難接受。」彭金隆表示。

國寶、幸福人壽一定不乏有像彭金隆如此單純的保戶,只是,要全體民眾概括承受五十三萬名保戶的權益就公平嗎?政府作為問題壽險公司的最後擔保人,等於變相鼓勵業者升高經營風險,最終卻讓納稅人幫不肖業者買單。

比較問題壽險和一般壽險的商品,以終身健康險為例,三十歲男性購買幸福人壽「帳戶型終身醫療健康保險」,年繳保費約一萬元出頭;而富邦人壽的「安心寶倍終身健康保險」,年繳則需一萬五千元。

表面上,兩張皆為終身保險,且幸福人壽的保費較低,但富邦的保障內容較多,包括壽險保障、意外身故及全殘扶助保險金等。

再看看保險內容更單純的儲蓄險,二○一二年七月、今年四月及六月,國寶、幸福及富邦人壽分別推出「得意年年增額終身壽險」、「幸福美滿增額終身壽險」及「好富利增額終身壽險」,雖然保額及年繳保費皆不同,很難一眼判斷優劣;就預定利率比較,三張保單皆為二.二五%,也沒有明顯高低差異。

政府須未雨綢繆 不能只靠安定基金儘管如此,但問題是,多數民眾購買保險前,一定會請「專業人士」協助、提供建議。據了解,一般保險經紀人公司推銷國寶及幸福人壽儲蓄險商品,佣金收入約為二六%,而富邦人壽佣金只有二○%。

在利潤考量下,保險業務員可能優先銷售國寶、幸福人壽的商品;且當客戶質疑保險公司體質時,多數業務員會打包票回應,「放心,政府一定不會讓保險公司倒,保單權益絕對不會受到任何影響。」衝著「有政府當靠山」的心態,業務員昧著良心推銷問題壽險的保單,坐視國庫失血,也形同政府眼看著業者、業務員、保戶形成的「三角貪婪結構」耗費公帑,卻束手無策,最終還是由小老百姓買單。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一旦安定基金財源不足,台灣自會朝日本模式進行,但政府最好直接杜絕問題壽險公司的存在。彭金隆則建議,除了透過立即糾正措施,加速剩餘的問題保險公司自救,也應盡快納入保單不全額理賠的措施,才是長遠之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830

品火鳯(42):君子貪婪/小人無義(第11冊第89回)

來源: http://notcomment.com/wp/?p=23308

網上有很多有心人收編《火鳳燎原》的精句,今次講的是經常被引用:

「貪婪天下之王道,無義天下之小人,正是陳宮眼中的霸主。」

這句話多人講,筆者卻找不到有人解釋此句,筆者就試一試。

 

第十一冊,第八十九回 貪婪道義

貪婪道義01

貪婪道義02

貪婪道義03

 

很多引此句的留言,均只引上兩句,卻忽略了第三句,就是陳宮認為呂布是霸主。
甚麼是霸主?這名稱始自東周春時代的春秋五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C%B8%E4%B8%BB

在先秦古籍中,「伯」「霸」兩字可以互通,「霸」本來是指諸侯中的長者,就像「伯」是指家族中的長子一樣。春秋五霸在古籍中往往也寫作「五伯」或「五侯伯」。

春秋時期的第一個公認的霸主是齊桓公,他是周朝第一大非宗室諸侯國齊國的國君,藉助名臣管仲的輔佐,多次舉行諸侯會盟,救援被戎狄進攻的衛國、邢國,壓制北進中原的楚國,並調解周王室的繼承危機,有「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之稱。齊桓公舉行的諸侯會盟,周天子的代表經常出席,為齊國的霸主地位帶來了合法性。

齊桓公之後,曾經稱霸的諸侯還有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歷史有春秋五霸之稱。鄭莊公、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等諸候有時亦在其列。

後世士人研究帝王稱霸的方法,稱霸道,與王道相對。

這裏留意:王道和霸道,是兩個概念。太平盛世,自有其規律秩序,為政者當以仁德行王道。
可是到亂世,原有的規律秩序已被打破,若要天下重回正軌,當行霸道,單憑義理已不管用。
貪婪和無義,正是講為建立新秩序而不揀手段。

 

貪婪道義04

 

《論語·里仁》:「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所述,是君子所考慮的是道德(義),小人所考慮的是利益(利)。
在盛世中,當然可以高談道德義理,但在亂之中,空有仁德之虛名,是不會成功的。
火鳳中,陶謙所代表的是義,呂布所代表的是利,陳宮棄陶謙而就呂布,正是他看到呂布的霸道。

儒家經典中常有君子、小人這兩個詞的出現。
除了分辨兩者在道德上的高低外,也含有在上位者君子,在下位者小人。
所以也可以這樣理解這句話:「貪婪,天下之王道;無義,天下之小人。」
正如呂布所說,要貪婪才有原動力,行王道也要有利益才有推動力。
至於小人,反正都沒有甚麼地位,也就不能顧得上道義了!

 

作者網誌:http://blog.tokuhon.org

780 total views, 9 views toda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9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