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marsiceman 轉貼/關於Evernote的融資、收購和中國區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o1j.html

我看到的Evernote最棒的解釋分析貼,沒有之一/@marsiceman

關於Evernote的融資、收購和中國區

0.Evernote是我自08年以來一直關注的公司,第一次使用甚至追溯到剛上線那會。下面的討論是基於近期的一些事件的討論,對於Evernote的設立、特點、用戶規模等各類基礎知識,在此不做討論;如有興趣,可以多用用Evernote的高級功能,橫向比較一下這競爭對手同類服務的差異,以及Evernote的理念等。


1.融資:

半年前獲得2000萬美元上一輪融資的時候,Evernote在官方Blog裡提到自己並不需要錢,付費用戶足夠支撐公司本身的運營;融資金額甚至還躺在銀行賬戶裡。

那個時候,Evernote依然是一家不緊不慢的公司。

但是,這次7000萬美元的融資,公司的口吻開始發生變化,開始以高速發展為目標,並進入一個業務的擴張期。一方面是現金收購潛力公司;一方面是擴大公司人員規模和業務範圍;一方面是增加帶寬,備戰Dropbox、iCloud、GDrive、SkyDrive。

這半年消費云存儲領域發生了什麼大家心裡非常清楚:Dropbox在移動領域的威風八面和通吃,iCloud的高速擴張和即將迎來2.0改版,Skydrive終於從微軟深埋的三四線產品線中逐漸拔到了一級主打消費產品線的戰略級高度,GDrive無厘頭的發布和接下來可想而知的大手筆推廣。以Evernote的體量,無論是哪一家都是可怕的對手。

不過,我並不擔心apple、微軟、google的強勢地位,從云存儲的技術特點來說,它天生支持多設備、全平台、單一賬戶,這個是以鄰為壑的三巨頭所不能提供的,第三方的Dropbox不會被擊敗,反而生命力會越來越強,穩坐第一的位置。

Evernote擔心什麼呢?我認為是產品不夠有特色,有區分度,被Dropbox和Box所替代;或者份額被iCloud吞噬一部分;或者被其他的筆記類軟件所替代;害怕自己的服務不夠穩定,被其他對手輕易替代。作為小公司它足夠成功,但是那只是半年前;作為已經開跑的云存儲F1大戰,Evernote還僅僅是個小車隊,像Lotus,暫時還跟不上法拉利、邁凱輪這種傳統強隊。


2.收購:

增加軟件功能、建立差異點、擴大合作方的範圍(這一點應該是Dropbox的始創和最強項,iCloud這一點就非常慢且不友好)以增強用戶黏性和使用習慣、增加帶寬和存儲空間穩定服務器。

Evernote CEO和各位VC的董事們(VC深度地參與了Evernote的各項日常經營決策和投資決策裡,這從最近的各類行為中清晰地表現出來了!)將此作為樹立差異化、創造用戶需求、增強用戶黏性與付費意願的道路。

2.1 Clearly,這個是一個個人凱發展開發的網頁閱讀插件,Evernote將員工和代碼都買過來了,然後註銷了已發佈的各類軟件,統一到了Evernote旗下,並作為產品單獨放出。這是Evernote第一次收購,非常聰明!雖然收購、發佈晚於safari reader的出現,但是作為網頁輕閱讀的代表,Clearly體驗絲毫不亞於instapaper、readability、readitlater且與evernote這一保存網頁的神器無縫連接!

但是,推廣不力,影響力遠弱於其他各類競爭對手;不發佈單獨的App;在Evernote裡不支持建立獨立的文件夾收集和展示Clearly的內容;這就使得它僅僅是一個網頁插件而不是一個read it later的服務平台,將該軟件的戰鬥力從100萬的級別拉到了100分的級別!

2.2 Food/Hello,內部概念產品,不太成功;與Evernote的「記錄你的一生」的理念所契合,但是與核心付費用戶和活躍用戶的使用習慣差異過大,與Evernote的核心業務的結合度不高,而且居然還是獨立App,有點奇怪。推廣投入不少,但是效果欠佳。

2.3 Skitch,這個是移動領域的核心產品之一,Evernote志在將文件、網頁、筆記、塗鴉、圖片等都轉化為純文本存儲,基於移動設備的塗鴉Skitch是其短板;作為技術儲備或成熟產品直接收購過來,都是值得稱讚的!

2.4 Penultimate,這個收購是否划算取決於後續的整合和付出的收購代價。Penultimate是一款很有特色的單機產品,但是網絡屬性、存儲需求、share需求不大;Evernote解釋說可以幫助其更好地設計筆跡效果,但是Ipad不是一個很好的徒手記筆記的App;在Siri的強勢下,依靠外接鍵盤、專用筆輸入文字的方案肯定要被100%拋棄了。Evernote本身具備極為強大的文字OCR識別能力,也儲備了非常不錯的語音識別技術,Penultimate並不能增加什麼。未來Penultimate依然會獨立運營,並不會增強Evernote的用戶黏性;能想到的整合就是將所有的塗鴉全部保存到Evernote裡,然後再做一遍識別、存儲、以備搜索,其實跟Dropbox的差異化反而變小。


3.中國區

亂!一個問題:兩個服務器,居然還兩套賬號體系,還不能互聯互通;未來美國版用戶如何平移到中國服務器上是我最關心的。


4.什麼是Evernote的核心競爭力?

不是文件存儲、不是圖片存儲、不是網頁存儲、不是記筆記;這些都是Dropbox、iCloud干的事情,他們利用網絡替代了電腦的硬盤,按照邏輯分區或者App關聯分區的方式,以文件的形式保存。

Evernote是模仿大腦、擴充大腦的記憶過程;你記憶的是一個圖、一句話、一段聲音,它是一段信息,而不是一本書、一整篇網頁這種文字。

所以,當你想要回憶起你的信息或找到它的時候,你有三種方法:第一種,去Dropbox的文件夾裡按照文件的邏輯存儲位置去找到那個文件,然後下載下來,打開文件,進行搜索;第二種,你利用Dropbox或者Evernote的tags進行快速索引和篩選;第三種,利用Evernote無與倫比的文本化技術(在服務器端將PDF創建成純文本、將錄音文件轉化為可搜索的純文本、將掃瞄件轉化為純文本),直接搜索,快速關聯到你想要找的那句話!

因此大腦作為記憶體有三個功能:capture、access、find

隨心所欲收集(不管是照片、聲音、塗鴉還是文字、文件)、隨時隨地使用(對應Evernote的全平台,無論是單機版、網頁版、電子郵件還是移動版)、把信息轉化成為可存儲易搜索的形式(將文件創建為大腦更容易理解的tags或者直接轉換為純文本)。

這就是Evernote的核心功能和核心競爭力;也是區別於所有云存儲的地方。


5.Evernote還差什麼?

圍繞這三個核心功能,可以想像Evernote未來發展的短板。

第一,推廣:讓大家接受Evernote幫助你云存儲的是你的「記憶」而非你的「文件」的理念,Evernote基於的是你廣義的人生回憶(有自己寫的筆記、有聲音、有圖像、有塗鴉、有網頁、有郵件、有文件),這些不需要你保存成為各種word、ppt、excel,而是直接以最簡單的方式保存下來,稍作整理(標tags,進行適當分類)或不作整理。推廣基於兩個方面,一個是營銷的,一個是服務器能力的。

由於云存儲已經開展,Evernote不投入就會被淘汰,這是它半年融資的最大原因。

第二,Capture:主要的收購都是與Capture有關,這說明Evernote在這方面的能力有短板,這也是它想著力塑造差異化的地方,因為其他兩個功能很多公司也能做到。但Evernote不僅要提供這個功能,還要讓大家去使用它(尤其是獨家或者用戶體驗極為領先),否則這個收購或投資就是失敗的。Evernote在網頁、郵件、電腦客戶端的Capture上領先地位卓絕,但是移動設備上記筆記、照相、錄音、附加文件、塗鴉都不是很成功,剩下的分析在第三點Access裡分析。

第三,Access:現在Evernote最大的問題!!!!Evernote自發佈以來就以一個異常勤奮的速度更新各類版本的服務,基本上每個版本的更新週期都短於1個月,一切都是為了提升它的易用性。但是都不成功。一提到Evernote的iphone端,所有人都會搖頭:程序臃腫、啟動慢、反應慢、經常Crash、服務器抽風、同步上傳速度奇慢、更新之後會自動刪除全部文件夾、UI毫無美感、打字卡頓拍照卡頓錄音卡頓導入文件卡頓、前台更新看見就心煩、索引不方便。我個人幾乎從來不打開iphone上的evernote做任何錄入活動,只會用evernote去搜索我的數據庫,因為capture的體驗太差太差。

也許Evernote應該停止收購擴展Capture功能的公司,而應該好好考慮一下如何提升Evernote的易用性(Mac版的大升級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是Evernote在UI和易用性上從來就不是一個一流的標竿軟件!)。如果無法提升,這可能會是Evernote成長上最大的風險。我倒希望PenultimateUI設計師能夠更好地幫助Evernote完成軟件的設計(當然,移動版軟件的設計因為Evernote獨特的數據存儲結構受到了很大的牽制,這是純技術問題,可能無解)。

第四,Find:很完美,不解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44

iphone5和ios6,失望與希望 marsiceman

http://xueqiu.com/4174506993/22229220
1.發佈會最大的亮點:A6
消費者是一個奇怪的群體,他們通常只會關注一兩個關鍵詞或營銷G點,不會去關注背後的技術、綜合性能、缺陷。
在PC時代,是CPU主頻和內存數量;在手機時代,是跑分結果。
iphone5最後一個能在硬件上統治對手的只剩下了A6了。(想想iphone4發佈的時候,高分屏亮瞎所有人的眼,A4統治跑分榜,攝像頭秒殺一切,製造工藝甩開所有對手N年)
消費者買最貴的手機目的之一就是顯擺用的,「你看我的屏幕,細膩柔和不反光,能看1080p」,「你看我的cpu,四核怪獸,2G內存,跑分所向無敵」,「你看我的攝像頭,2.0光圈,2000萬像素,銳利無比」,「你看我的屏幕,5.5吋,比你那寒磣的4吋NB多了」
Iphone4是從內到外的全部細節都統治了世界,iphone5從內到外,除了手機製造工藝,再也沒有笑傲對手的G點。
A6有可能挽回一些損失,它是1.2GA9架構的A5雙倍性能,據傳是業內第一個雙核A15架構,可以肯定的是32nm製造工藝,內存未知。如果不是領跑跑分榜,至少也是前幾的位置。自從收購Intrinsity後,apple每年3月發佈新CPU,並將CPU應用在新iphone上,今年雖然推遲到了9月發佈,但是Intrinsity依然沒讓人失望,每次拿出的都是業內領先製作,這算是Apple最精明的一筆收購了。

2.早已失望過的ios6
每年iphone的發布都會有軟件、硬件的雙重亮點,但是這次真沒有。
個人認為早在6月份的jellybean、google glasses發佈會就已經是一個未來十年看都清晰無比的業界轉折點。

3.16:9的屏幕
戰略失誤!
升級4吋寬屏好處是啥?一,新機器,大屏幕,新賣點;二,據說會增強部分apps的操控(但是這是個偽命題,在發佈會上展示16:9屏幕優點的時候多數app都是橫屏操作,但是我很少看見有人橫著用iphone)
壞處是啥?資深粉絲口裡的最佳的單手握持感(類似於當年thinkpad粉絲抵制16:9寬屏一樣);16:9,4吋,與競爭對手高端產品相比,這是個過時的配置,業界領先者不應該的表現(其實改成16:10也不錯啊,總的優點差異化,不讓兩個產品產生直接對比)。
我更希望iphone6的時候會有3:2普屏的復刻版或者明年3月的時候,出一個4吋3:2比例的iphone5s。

4.其他:
更輕更薄,玻璃+鋁合金,新接口;不值一提了吧
LTE早已不是業內第一款,但是搭載的MDM9615基帶芯片確實有亮點
發佈會在配件上花費了很長的時間,這個在以前任何一次發佈會上是罕見的,也反證了主要產品的空洞無物

5.吐槽完了之後,再說點好事。
外觀設計和製造工藝依然還是夢幻的!
系統依然是最流暢的!
黏性越來越強,市佔率越來越漂亮!
Tim Cook的核心戰略到底是什麼?已經很清楚了!是用無與倫比的供應鏈控制能力,在每條中高端細分市場上佔據最大的利潤份額。
尤其是蘋果的供應鏈控制能力:
最近看了一系列德賽電池的文章,iphone為了能在電池領域佔據最佳位置,一上來就使用成本超高的聚合物鋰電池而不是液體鋰電池;同時深度跟進各種鋰電池的材料進展和工藝進展,iphone5搭載的4.3V聚合物鋰電池已經將材料潛力挖掘到90%,工藝潛力挖掘到100%;再往後提升至4.5V基本不可能,未來只能依賴別的正極材料。蘋果並不在乎聚合物電池的高生產成本,選定兩到三家核心供應商壟斷他們的製造線後,並要求持續降價。德賽的單只電池封裝價格是其他家的5倍左右,但是是以成品1.5ppm的極BT的工藝標準和質控標準作為代價的。業內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推動電池工業將比能量和製造工藝的潛力發揮到如此極致的程度。蘋果並不是像Dell、Toyota那樣去壓榨供應鏈的成本極限和JIT極限,而是通過自身的研發團隊和供應鏈管理團隊,將技術、工藝、質控同時推向極致;如果沒有這個供應鏈團隊,就沒有Jobs和Apple的成功和翻身。
同樣的策略比比皆是,從顯示屏,到硬盤,到晶圓加工(三星也借助40nm和32nm廠彎道超越)。屢試不爽,樹立業內標竿,觸到消費者G點,高成本但高利潤。比如ipod的超大容量硬盤,macbook的鋁合金一體造型,iphone4石破天驚的視網膜屏以及玻璃金屬機身,MBA的超薄和SSD硬盤,ipad聚合物電池帶來的超強電力,ipad3和MBPR的retina屏幕升級,這次的in-cell屏幕,都是一個路子。
反映到產品上就是業內領先3-5年的工藝製造水平,領先1年左右的Soc工藝和屏幕等等。S3,NOTE2,GalaxyNexus,Lumia920不是不想做成奢華的金屬機身,使用最先進的Soc加工生產線和最優質的屏幕生產線以及最好的電池,但是他們無力承擔背後高昂的供應鏈定製和批量生產成本。
同時,為什麼iphone每一年只有一款新品而不是走機海路線?也跟apple獨特的供應鏈戰略有關。所有的生產線都是為Apple專門定製的,從新品引入的時候的高研發成本、高製造成本;再到大規模供貨的時候的工藝提升、技術進步、成本大幅下降、採購價格逐步下降;再到新品推出,老產品轉為中低端生產,整個生產線還能繼續維持訂單,或者將多餘產能留給微軟、Acer、聯想、小米這種廠家發揮餘熱。這是Apple對供應商最大的吸引力。如果同時開賣N個新品,每個新品的銷量無法預測,也沒有穩定的技術提升、成本下降的路徑,哪有供應廠商願意為你定製生產線?等著用apple淘汰的生產線或者業內公版的產品吧!
但是Apple這次差的是什麼?Jobs挑剔的品味和超人的洞察力;TimCook是能把Jobs審美品位發揮到極致的工程師,但無法繼承那個品味和sense。
所以,iPhone5的平庸出世是可以預料的;但是,Apple還會站在整個行業最好的位置,因為TimCook最大程度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將蘋果的產品線延伸到了每一個可以延伸的市場角落,牢牢把持住中高端市場的競爭力,始終讓全世界最優秀的電子產業公司與製造者100%圍繞著蘋果,甘願任其差遣。壞消息就是,iphone的各類跑分成績和營銷G點都顯平庸,Android硬件怪獸們終將獲得劃江而治的地位;好消息就是,apple供應鏈的優勢還在不斷擴大,高毛利依然可以維持,至少三年內牢不可破。

6.有人推測此次的大規模洩漏是apple有意為之,個人不讚同這種說法。說實話,供應鏈研發、採購、壓價能力這麼強的Tim Cook,也該管管供應鏈上的信息洩漏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3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