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騰訊高管一篇滿是干貨的演講:訪問美國互聯網公司後的感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2018.html

講座現場精彩回顧

來自聽眾的課後感悟——

夢想是什麼,夢想就是一種讓你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 —— 中國合夥人

這其中也包括「美國夢」,吸引著全世界渴望通過堅持不懈而實現夢想的人們,也誕生了Google、Facebook等偉大的公司。用戶體驗設計(UXD)作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行業最火熱的設計概念,也正是發源於美國。抱著學習交流的目的,看看他們是怎麼幹的,騰訊移動互聯網設計中心的周陟先後到訪美國各大互聯網公司包括Google、Andreeessen、KABAM、Unity、Facebook、Evernote、Flipboard、Linkedin,以及Berkeley大學,並在近日向我們分享了他的經歷,包括移動互聯網產品設計的最新趨勢和優秀公司UX設計方法與管理經驗。

通過交流,周陟的感悟是,中美文化上具有差異但是並不絕對,在設計上技術層面、智力層面的差異也不大,差異最大的在於體系建設、設計原則和思維上。而對於美國那邊來說,他們覺得中國設計師很累但又沒做出什麼東西來。

總體上看,其中最觸動他的幾點是:開放信任的體系、跨職能能力、只專注於一件事情、精細化思維、開闊的視野、對管理的弱化和自驅力的強化、實用主義貫穿整個設計流程。

以下是周陟在訪問不同公司組織期間的感悟:

⊙Google——20%創新時間、數據驅動、扁平化文化

一、Google鼓勵員工用自己20%的工作時間來進行創新,並以此實現工作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綁定。

這裡往往會誕生出很多有價值的創新,比如Google早期實現的拼音模糊匹配(輸入漢語拼音」beijing」也能出現關於」北京」搜索)以及每逢節日出現在Google首頁的動態圖片等。

二、堅持數據驅動的價值觀。在產品設計方面,Google基本不做定性調查,他們認為,產品設計之美=合理邏輯+合理數據,相比定性調查,PM的直覺更重要。從產品全球化的角度來看,定性調查由於區域性強並不是很合適Google的產品形態。

三、跨級別和主題地午餐會。Google內部將午餐時間看作同事間寶貴的交流機會,和美國大多數互聯網公司一樣,Google的員工中午普遍不睡午覺,通過協同工具來實現」約飯」的流程化,而只要是員工,制度上是可以實現任何級別之間的會餐,這也是其公司扁平化文化的一個體現。

PS:Google的三個保密級別最高的項目:Google Glass;無人駕駛汽車;Google Wallet。

⊙Andreessen——不會犯錯的決策、中國用戶的基礎慾望、Pre-sales

一、作為一個掌管著27億美元而不會犯錯的公司,Andreessen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中國互聯網公司正在向美國硅谷學習,而美國互聯網公司也在關注著中國市場的發展。

二、中美市場的用戶在線消費方面有著一定的區別,中國用戶更願意為基礎慾望而付費,這是美國互聯網公司所驚訝的,特別是QQ空間裡面大量的增值服務,而這種狀況,在10年內特別是二三線城市仍然是主流。(PS:中國網民的需求聽張小龍講要低一個層級,即同時存在生存感壓力和存在感渴望的屌絲用戶群體)

三、設計交流BD中的Pre-sales環節,通過設計交流這個角度切入,更容易獲得美國互聯網公司的接待,這可以為其他欲訪人員做個參考。

⊙KABAM——堅持策略遊戲定位、圍繞用戶需求價值設計、用故事性來打破複雜



一、對精品策略遊戲的堅持。KABAM作為在Facebook上成功的策略頁面遊戲公司,在技術層面上擁有具有高度複合型的設計人才,包括UI artist(負責遊戲2D到3D等整個製作過程)、UI designer (遊戲交互、視覺、流程的設定製作),即使是這樣,KABAM仍然堅持自己的策略遊戲方向,而不切入技術上更容易實現的社交休閒遊戲。

二、尊重遊戲氛圍和習慣,不打擊script行為。對於遊戲中的玩家喜歡使用的script外掛,KABAM採取的是幫助優化和選擇性推送的手段,這點和國內的外掛封殺有著很大的區別,在遊戲設計上向用戶需求傾斜,甚至會在下版更新中引入外掛的功能。

三、移動端遊戲可以容忍一定的複雜性,可以用增加故事性來讓其更有趣。在美國,還是相當數量的玩家對具有複雜性的策略遊戲情有獨鍾,KABAM認為通過設計讓玩家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時間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Unity——人人都能做遊戲、開放的插件市場、模塊化的流程


一、以人人都能做遊戲為創業宗旨。著名遊戲開發商Unity旨在通過開放遊戲引擎、為遊戲團隊製造設計工具來實現企業價值。

二、通過免費開放遊戲引擎,以引擎本身的易用性來吸引用戶,並通過打造付費插件市場實現工具提供方向內容提供方的改變。

三、設計流程的模塊化和全球化。通過模塊話設計,Unity已打造出了全球化的在線工作網絡,實現了非中心化的彈性工作制度。


⊙Facebook——拒絕文檔、代碼質量決定一切、貫穿品牌特性



一、幾乎沒有文檔的快速迭代。Facebook公司中有很多10人以內的小團隊,往往由產品經理、開發人員和設計師組成。在產品開發的流程中你將很少看到產品文檔,取而代之的往往是一個小白板,早上設計團隊在公共白板上畫出原型並開始進行快速迭代,用照片記錄,晚上就可以將成果打包到公共庫裡進行共享。

二、代碼質量連坐問責制度。Code review是重點KPI考核的對象,實行連坐制,如果因為代碼質量問題,那麼產生的KPI責任包括領導30%、直接負責人50%、審核人員20%。

三、品牌顏色要貫穿始終。這裡是訪問團和Facebook設計團隊雙方產生分歧的地方,因為Facebook的產品線比較單一,所以顏色的統一有其合理性而騰訊產品線比較豐富,就沒必要統一顏色風格。

⊙Berkeley+Zpark——濃厚創業興趣、實用性追求、激情和多樣性

一、這裡的學生創業興趣很濃,學生還沒畢業就開始進行一些實戰的項目。

二、有很多技術型和設計型人才,考慮招聘,看中其實用性,而中國的學生則往往缺乏這一點。

三、學習氛圍充滿激情和多樣性,這裡的青春沒有被狗吃了,當然狗也願意吃這樣的青春。為了給大家加強下印象,筆者補充如下配圖:


⊙Evernote——不以數據定設計、危機公關、要事第一

一、設計上從來不看數據。Evernote 5.0版本進行了一個較大程度的改版,即Card View 平行導航。Evernote 的設計團隊認為用戶手機端的應用場景更多的是閱讀,而原來的導航設計已承載不到用戶需求了,即使這次改版缺乏數據支持,也有必要進行創新。

二、實用性的危機公關。Evernote 曾經因為黑客攻擊事件而大量帳戶洩密,他們採取的策略很簡單:承認錯誤》補救(所以版本進行更新推送,並指示用戶更改密碼)》向公眾承諾更安全的保密措施。這些手段都非常直接而實用。

三、只在乎為用戶做最重要的事情,不關注細節數據也不走商業化捷徑。作為重度用戶,這裡周陟嘗試給設計方提出關於打造經驗社區實現知識扁平化的建議,收到的回覆是美國用戶個人主義比較強,喜歡分享而非閱讀其他人的分享的內容,此外,公司的價值是幫助用戶」remember everything(見上圖)」,遠離公司價值觀的事情不會做。

四、用戶需求和客服的結合。這裡周陟分享了和自己相關的一件小事,作為產品重度用戶,在對於產品信息同步不一致問題在微博吐槽後,發現Evernote客服的快速反應,並實現在一個工作日從回覆吐槽、解決問題到回覆跟進整個流程。這裡可以看出Evernote產品程序架構清晰程度,設計團隊跟進執行力和客服服務能力。這反觀國內的大多數設計團隊和公司都很難做到。

PS:美國互聯網公司往往都比較開放,開會是很少關門的,在探訪evernote公司的時候,在討論開會中間就有產品經理拿著筆記本電腦直接進場,記錄完後不等結束直接走人。

⊙Flipboard——極致匹配的設計、以內容為中心、無隔板的辦公環


一、One model的極致匹配設計。針對硬件規格不同的版本適配問題,Flipboard的應對方法很簡單。專注做好某一款手機的設計匹配,IOS選擇iphone、Android選擇三星S3,而對於其他手機款式則採取」被適應」策略。

二、以內容中心,簡單而獨特。針對不同的內容類別進行排版適配,比如美食類別,Flipboard會研究各大美食雜誌的排版,包括字體和顏色等細節,細節上的實現精益求精,從而實現最好的用戶體驗。

三、兩種戰略思維的結合——小步快跑的版本快速迭代+精品化的大版本更新。大小兩個版本同時進行保證了產品本身的進化能力。此外,為了促進團隊之間的交流,Flipboard採取的是無隔板的辦公室設計,並通過物品(零食or飲品)的合理放置來進行溝通的」導流」。

PS:美國互聯網公司中不乏視野開闊的精兵強將,因為先天優勢所在,他們往往有勇氣去為自己的夢想而進行選擇,而在選擇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鍛鍊了跨界的能力和提高了視野,比如Fliboard的CTO,從原來的軟件程序開發師到影視製作、風險投資再到移動互聯網,多次的跨界和選擇成就了他。

⊙Linkedin——專業人脈SNS平台、People you may know、買Linkedin股票

一、從職位基地到專業人脈的SNS平台。Linkedin從職位信息發佈平台起家,目前擁有2億用戶,其中70%是美國本土用戶,通過專業關係鏈來為行業活動的發起提供平台作用。

二、為了轉換率和老闆打個賭——關於」你可能認識的人」(People you may know)欄目是否需要點擊跳轉問題,Linkedin的主設計和老闆曾經產生分歧,並以此進行打賭,當改用信息浮片來替換點擊跳轉後,老闆不得不裸體置身於蛋糕中示眾了(提升了34%的轉換率)。從這點我們也可以看出其公司平等和包容的文化氛圍。

三、行業Ranking和跨行業大數據的交流。Ranking功能是否有用有兩個要點:用戶是否知道評價的維度;用戶是否知道提升排名的途徑。而Linkedin採用的方法是通過對用戶tag設置的相互投票,當投票票數在前100名,則統一為這些用戶標註專家(expert)標識。此外,由於Linkedin本身的數據積累優勢(量大而客觀),因此在行業趨勢分析上具有很大的潛力,在垂直行業服務上能創造更大的市場價值。因此,從這點來看,買Linkedin股票還是不錯滴。

PS:美國互聯網公司處理問題往往直接了當,比如Linkined的設計師在收到APP不同平台版本特性不一致的反饋後,直接致電給相關人員詢問並解答問題。

最後感謝騰訊大講堂、感謝周陟給我們帶來那麼豐富的見聞分享,對於中國的UX設計,我這裡也想引用中國合夥人成冬青的一句話——掉進水裡不會淹死,呆在水裡才會淹死,你只有游,不停的往前游。

我們現在已經掉進了水裡,可能方向還比較模糊,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不能「呆」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54

「非嚴肅新聞」BuzzFeed在新媒體時代的經典逆襲:月訪問量1.4億,估值2億美金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4/144659.html
i黑馬註:在訪問量超越《紐約時報》之後,BuzzFeed已經是美國第三大新聞站點。BuzzFeed完美的演繹了新媒體的逆襲之路,讓我一起來回顧這家月訪問量1.4億,估值2億美金的新聞站是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如魚得水的。

\

1.網絡媒體擁有得天獨厚的傳播優勢,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可以將內容快速地擴散到億萬網絡讀者面前;

2.輕量化、低門檻、逐條陳列的病毒式內容更受大眾歡迎,讀者樂於主動轉發此類文章;

3.在建立初期規模和影響力之後,新題材和嚴肅報導的加入可以幫助網站聚攏新的讀者群;

4.廣告同樣可以像病毒式內容一樣得到大範圍傳播,但前提是它得「不像廣告」——內容要有足夠新的創意,並且還得迴避生硬的營銷說辭。

新媒體運作標竿

在訪問量超越《紐約時報》、躍居美國第三大新聞站點之後,BuzzFeed儼然成為了新媒體運作的標竿。儘管它的內容質量一直為嚴肅的傳統媒體所詬病,但評論家們的毒舌阻擋不了BuzzFeed一路高漲的流量——今年3月公佈的一組數據顯示,BuzzFeed每月可以吸引到1.4億次訪問。

創始人喬納·佩雷蒂(JonahPeretti)又一次成功了。2005年,他和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等人創辦了《赫芬頓郵報》,後者憑藉「分佈式」新聞挖掘和社會化新聞交流模式獨樹一幟。2011年3月,美國在線宣佈以3.15億美元收購《赫芬頓郵報》;2012年,哥倫比亞大學又將當年的普利策新聞獎授予它——《赫芬頓郵報》同時獲得了資本市場和傳統媒體的認可。

2006年,身處《赫芬頓郵報》的佩雷蒂得到了肯尼斯·萊勒(Kenneth Lehrer)提供的小筆種子基金,開始醞釀新的想法。

一.新媒體進擊之路

BuzzFeed成立之初只是一個試驗項目,編輯們用它來測試、追蹤和創造可能會在網絡大量傳播的病毒式內容。它的首款產品是即時通訊工具BuzzBot,主要功能是向用戶推送當日熱門的信息鏈接,信息的優先級基於鏈接的點擊上升速度。BuzzBot會從數百個合作博客中抓取內容,然後從中篩選可能受到歡迎的文章,最後再根據讀者的分享次數,進一步提煉出最受歡迎的內容。除了這些,BuzzBot還能搜索新的鏈接,向其他網站擴散。

2011年,美國在線收購《赫芬頓郵報》之後,佩雷蒂開始全面發展BuzzFeed。同年12月,BuzzFeed聘請美國頂尖政治作家本·史密斯(Ben Smith)擔任網站的新主編。史密斯上任後推出了政治和科技頻道,同時招納更多新聞記者,撰寫深度原創新聞。此後不久,BuzzFeed又推出體育和女性版塊,開始覆蓋更多題材。

2012年末,佩雷蒂在Business Insider的採訪中透露,BuzzFeed開始重新強調人工編輯的重要性。社交網絡的崛起,讓BuzzFeed從搜索引擎優化中走出來。時下人們消費內容的方式已經悄然改變,分享變得比搜索更重要——人工編輯顯然比機器更瞭解大眾喜歡分享哪些內容。

調整後的BuzzFeed開始將精力更多地投放在社交媒體上,他們在Facebook、Twitter、Pinterest等主流社交平台上均有駐紮,內容也全面向社會化分享靠攏——萌寵、誇張的GIF圖片、奇聞怪趣的荒唐新聞……充斥在社交網絡的好友圈裡。

二.一切以「分享」為先

1.網站結構:瀑布流與無所不在的分享按鈕

和大多數新媒體的網站框架一樣,BuzzFeed同樣在網站頂欄放置熱門新聞和頭條文章,主體頁面被分割為3部分,從左至右分別是全部新聞、經過初級提煉後的「BuzzFeed News」以及當週分享次數最多的熱門新聞。網站的訂閱頻道以及廣告和招聘信息同樣分佈在最右端。
 

\

 

左側和中間的內容模仿Pinterest的瀑布流排版,持續下拉後頁面依舊能源源不斷地刷出新內容。此外,新內容發佈後,BuzzFeed還會像社交網絡一樣,在網站左欄頂部以及瀏覽器的標題欄上進行提醒。

單篇文章的排版則類似社交媒體Mashable。兩家媒體都篤信傳播才是媒體最核心的競爭力,因此BuzzFeed同樣把社交網絡的分享按鈕安放到網站的顯眼位置。

\

作為BuzzFeed的重要內容,圖片也同樣被加入了分享功能。當鼠標移至圖片時,圖片左側會自動彈出Facebook等社交網絡的分享按鈕,用戶可以隨意點擊分享。

為了更好地展示內容,BuzzFeed部分組圖內容還添加了互動元素。比如一篇反映吸毒者面貌變化的文章就加入了互動插件,鼠標在圖片上左右滑動,可以分別顯示吸毒者吸毒前後的面貌。它比單純拼接圖片更加衝擊眼球。

2.移動頁面結構:同樣分享優先

為了迎合時下日趨明顯的移動趨勢,BuzzFeed的移動頁面針對手持設備進行了多項優化,比如桌面端上的Google+按鈕,在移動頁面上就被換成了WhatsApp。WhatsApp可以簡單理解為美國版「微信」,它在今年2月被Facebook以190億美元收購。

\

如果手機預裝了WhatsApp,點擊BuzzFeed移動頁面上的WhatsApp分享圖標後,頁面就會自動跳轉到手機上的WhatsApp應用,與好友的對話氣泡中會自動添加想要分享的文章的簡介和鏈接。

\

同樣為了鼓勵分享,BuzzFeed移動頁面的底欄還加入了Facebook、Twitter、Pinterest和郵件的分享按鈕。4枚按鈕不隨著頁面上下滾動,它們始終保持在頁面底欄。

3.內容特點:獵奇、有趣、病毒式傳播

BuzzFeed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大量適合社交網絡快速傳播的病毒內容,萌寵、排行榜、明星八卦、奇聞怪事……幾乎無所不包。

把深度內容和BuzzFeed聯繫到一起,似乎可以參選年度最佳笑話。但事實是,原創深度內容同樣是BuzzFeed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佩雷蒂一直沒有否認原創新聞的重要性,相反,他會在病毒式內容的推薦位放上不受大眾歡迎的深度內容,以便讓它們獲得更好的傳播。

 

最近登上BuzzFeed推薦位的是一篇由懷亞特·威廉姆斯(Wyatt Williams)撰寫的萬字長篇。文章趕在民權法案成立50週年前發佈,刻畫了一位抵制密西西比州反同法案的廚師。

傳統媒體推崇的各類人物特寫技法——細節描寫、故事鋪陳——都可以在這篇文章中看到。BuzzFeed為長篇內容賦予了多項特權:普通文章右側的相關內容推薦等影響閱讀體驗的元素,在長篇文章中通通看不到;頁面版式也對長篇文章進行了優化——大尺寸人物肖像圖片,提煉後的精華言論和對話——它的精緻程度不遜於傳統的印刷雜誌。

佩雷蒂在2012年將邁克爾·豪斯汀斯(Michael Hastings)招致麾下。豪斯汀斯是政治暢銷書作家,他在2010年撰寫的一篇報導直接導致了駐阿富汗美軍總司令斯坦利·麥克里斯特爾(Stanley McChrystal)的引咎辭職。

2012年3月,BuzzFeed又發表了前白宮記者馬克·安賓德(Marc Ambinder)撰寫的時政著作《秘密軍隊:獨家披露美國軍方的10大秘密》。佩雷蒂表示,現在讀者關注的內容幾乎覆蓋全部領域,包括嚴肅新聞和獨立報導。「我們已經意識到,隨著轉型的發生,我們需要覆蓋能在Facebook和Twitter中顯示的全部新聞。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擁有固定信源的採編團隊。他們能提供信息和突發性新聞,向讀者講述他們不知道的故事。」

三、用創意賣廣告

BuzzFeed上看不到傳統的橫幅廣告,廣告商的推廣內容同樣被處理成了文章。BuzzFeed會在文章標題下附上高亮文本予以提示,但類似的提醒並不怎麼影響傳播——BuzzFeed上的廣告充滿創意,多數讀者仍然願意分享這些內容。

一篇題為《能夠教會你的10次旅行》的文章羅列了旅行的各種裨益:遊客可以在印度的水療館中放鬆身體,可以在美國科羅拉多高原鍛鍊野外生存技能,也可以在意大利學習烹飪技藝——只看內容,這篇文章滿足旅行文章的全部特點。但實際上,它是互助保險公司State Farm投放的一份廣告,目的是為了說明——「無論你從何處開始,State Farm都會隨時提供幫助」。

2012年,廣告代理商前高管、Facebook元老傑夫·格林斯潘(JeffGreenspan)出任BuzzFeed的首席創意官,他的主要工作是讓廣告商將他們的想法翻譯成符合BuzzFeed風格的創意文章,而不是使用簡單粗暴的橫幅廣告。在BuzzFeed看來,後者的傳播效果並不好。

通用電氣(GE)是BuzzFeed的頂級廣告主之一。他們曾經製作了一段廣告片,內容是用遙控飛機拍攝仍在建設中的GE發電廠。廣告發佈後,BuzzFeed和GE委託分析機構Vizu去調查消費者對GE的情感變化。調查的依據之一就是消費者收看這則廣告的來源。

結果顯示,與直接收看廣告的消費者相比,通過社交網絡分享收看視頻的消費者給予了GE更高的評價。GE全球數字營銷和項目主管保羅·馬庫姆(Paul Marcum)說:「我們深知與競價排名或無意間瞥見的東西相比,好友或社區成員分享的東西更受用戶歡迎。」

BuzzFeed的收入全部來自發佈品牌廣告。BuzzFeed首席運營官喬恩·斯坦伯格(Jon Steinberg)在2011年表示,BuzzFeed的廣告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了一倍多;2012 年,知情人向Business Insider透露,在避開標準媒體盈利方式後,BuzzFeed當年的利潤將近2000萬美元。

四、快速發展3要素

BuzzFeed CEO喬納·佩雷蒂是研究爆炸性互聯網現象的專家。2001年在耐克的血汗工廠事件中,佩雷蒂就曾利用互聯網的病毒式傳播成為社會紅人,NBC甚至派遣專機來接他到紐約參加訪談節目。

今年3月,佩雷蒂在社會化寫作平台Medium上發表長篇公開信,表示BuzzFeed快速發展的原因主要在於3個因素:技術、規模和多樣的人才。

BuzzFeed過去建立了強大的信息發佈平台,目前出版系統可以實現列表、測驗、視頻、長篇特寫、短篇文章、突發新聞、圖片合集等多媒體內容,同時還能進行統計,分析,優化和測試框架。除此之外,BuzzFeed還擁有強大的社交媒體影響力,多平台的移動應用以及對用戶友好的界面設計。

在紙質出版的黃金時期,百萬級讀者被公認為是現象級的規模。但現在,互聯網讓優秀的內容提供方有機會享受全世界的人口紅利。BuzzFeed今天的讀者量比20世紀50年代《時代週刊》、《生活週刊》、《紐約時報》以及《華盛頓郵報》的讀者總數還要多。

不斷積累的平台優勢和讀者群幫助BuzzFeed建立起高門檻,任何對手都很難在短期內複製它的成功,越來越多的優秀編輯開始考慮加入BuzzFeed。現在BuzzFeed不僅在紐約招人,同時在倫敦、悉尼、聖保羅、巴黎等海外城市組建編輯團隊,拓展海外市場。

總結:創意吸引注意力

數字新媒體正在取代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產的門檻不斷降低以及互聯網巨大傳播力的影響下,「內容為王」的論調越來越成為一個過時話題。信息氾濫的情況下,如何抓住讀者眼球成為媒體從業者的新命題。

在網絡快速新聞熏陶下成長的年輕讀者對長篇深度報導越來越沒有耐心,輕鬆幽默和離奇古怪的淺顯內容更容易吸引到他們的注意力。

在建立初期規模後,如何協調娛樂內容和嚴肅內容的比例,從而留住更多讀者?BuzzFeed的做法值得學習。他們創立的全新廣告形式同樣值得嘗試,在厭惡廣告和熱愛創意這點上,全世界的讀者是一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090

諸葛就是不亮訪問 諸葛就是不亮

來源: http://xueqiu.com/2325980630/30968950

在雪球網上,“諸葛就是不亮”已是知名度不小的名人,尤其是他撰寫的《關於產業鏈條的分析》一文,甫一發布,便被論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廣泛轉載,並引起讀者熱議。

  在網絡上,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身份,只是從字里行間知道,他是遊走於股市、債市、期市,以及內盤與外盤之間套利的對沖研究者,似乎沒有市場是他不了解的。他信奉的交易哲學是“市場永遠是錯的”,如福爾摩斯般從細節入手分析行業格局,進而抽絲剝繭推敲市場拐點則是他的拿手好戲。

  由於他只願意在保持一定安全距離的範圍內暢所欲言,中國證券報記者便通過網絡平臺與其來了一次E時代的“隔空”采訪。以下是此次訪談的詳細內容:

  中國證券報:您的交易經歷是什麽?如何進入股市、債市和期市?

  諸葛就是不亮:我2001年進入證券市場,最初是從學習債券起步的。此後進入股市,經歷過2000年到2001年半個大牛市,2001年到2005年的大熊市;也經歷過2006年和2007年的超級大牛市以及2008年以來大熊市,到現在算是已經經歷了兩輪牛熊,見識過市場最瘋狂和最恐懼的時候。

  我實戰出身。曾經在券商工作過,受過系統的正規軍培訓,並在實戰中逐漸形成系統的交易邏輯和交易哲學。

  2003年末我開始接觸期貨,主要是受身邊的期貨圈影響,但當時一心還在股票上,期貨也就是淺嘗輒止,畢竟期貨需要盯盤,當時很難做到。一直到2008年,整個商品市場進入熊市格局,錯失做空良機,這才意識到,整個交易理念要有突破,不光會做多,還應該能做空。

  我最初做期貨以投機為主,也練習過炒單。2010年股指期貨的出現對我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它讓我打開視野,迎接對沖時代,以後的交易就開始偏向以對沖和套利。我應該是國內最早的股指期貨期現套利的實踐者,從最初的無風險策略,到後來的增強型配置,再到後來與商品搭配,到各類對沖策略都嘗試過。

  我自認不是最有天分的人,但我比大多數人都刻苦。操作上,基於長線的邏輯我會配置長線對沖品種,日內就在品種間來回短打。

  中國證券報:您的交易理念是什麽?如何形成的?

  諸葛就是不亮:做交易必須要有完善的自洽的交易哲學,這樣才能形成相應的交易系統。交易哲學簡而言之有“市場正確論”、“市場錯誤論”等。

  如果認為市場永遠是對的,那麽就要跟隨市場趨勢;如果認為市場是錯的,也就是認為市場大概率是不均衡的,均衡只是小概率,那麽其實就是在猜測拐點。市場是錯的=做拐點,市場是對的=做趨勢,這是邏輯出發點。

  我的交易哲學是“市場永遠是錯的”,我只需要在市場出大錯的時候介入,等到市場回歸正常便離開。簡而言之:“市場正常,我觀望;市場扭曲,我介入”,其實質是抓住市場扭曲機會,去猜拐點。

  做拐點,首先要尋找拐點出現的依據,這一依據我用背離、用期現結合、用扭曲、用速率下降去衡量。其中的關鍵是要找到:其一,定性的偏離依據,這是基本面的問題;其二,定量的度量參照,這是技術面的測量。

  舉例說,倫敦銅和國內銅都是銅,一個商品在匯率一定的情況下為何會有進出口利潤的大幅度波動?過往幾年,每年都會有進口大額虧損的時候,然後這個大額虧損無法持續,導致進口利潤回升,這里到底發生了什麽?

  仔細研究會發現,為何虧損還有人願意進口,因為人民幣在升值,因為有融資的需求,進口虧損就是融資成本。那麽,這個極限在哪里?

  價值5萬元的物品,進口虧損4000元,是不是已經到了極限?如果到了極限,那就應該買國內拋國外,俗稱反套;如果進口虧損很小,是不是應該買國外拋國內,俗稱正套。這是對基本面背離和扭曲的識別。

  長期大額虧損不可能,而長期小虧損乃至盈利在高融資利率的情況下也不可能,也許進口虧損在1000-2500元左右是常態,所以扭曲實際上會發生在這個區間之外。比如今年在內外盤機會方面,3月開始的銅期貨的反向套利就是超級機會。當時由於國內債券違約新聞的沖擊,導致融資類各項業務普遍受到關註,而銅也走出了少見的在下跌過程中比價收窄的行情,上海/倫敦比價最低時只有6.79,當時進口一噸銅要虧損4000元以上。這是非常確定性的好機會,也是所謂的拐點特征集於一身的標的。

  這里的拐點特征有幾個:第一,比價的下跌一般依賴於上漲,主要因為國內是銅進口多,因此當銅整體開始上漲,總是國外漲得多,國內漲得少,但這次相反;第二,現貨銅升水非常高,換言之國內期貨價格跌,而現貨與期貨出現背離,且有拉大的趨勢;第三,進口虧損4000元/噸的情況,上次出現是2012年4月末,當時滬銅在58000元/噸附近,這次是在45000元/噸,這說明扭曲的力度更大;第四,市場對於融資銅的誤解和誤讀太多,甚至很多外行也大談融資銅爆倉。種種跡象實際上在提醒,上海/倫敦比價走到這個地步,其實只是投機力量的扭曲,所以應該堅決介入。

  假如在6.85的比價介入,而後一直持續到今年6月份平倉,三個月的時間,半倉操作也會有20%以上的整體盈利。這幾乎是可以躺著掙錢的一個頭寸。對應到6月中旬,滬銅的貼水逐步收窄,而比價也相對恢複正常,同時人民幣也重新回歸升值步調,因此可了結頭寸。

  中國證券報:目前,哪些行業存在拐點機會,邏輯是什麽?對於下半年商品市場的機會怎麽看?

  諸葛就是不亮:我個人判斷,商品市場的投資機會大體上有這麽幾個:

  其一,能化行業整體複蘇的力度。化工行業的產業鏈條非常長,因此整體複蘇會帶來大的投資機會。具體品種而言,有前期一直操作的PTA和下半年的重點觀察對象甲醇。從套利結構來看,PTA的高貼水非常適合做多。此外,由於煤化工行業大量開工,對烯烴類品種會帶來供應壓力,這個壓力的體現是緩慢的,但市場會給足夠的貼水,比如PP和塑料,因此可關註買甲醇拋PP的套利機會。

  其二,黑色金屬臥倒在地已經是大概率事件。整個黑色金屬產業的發展方向依然是去產能化。很多市場專業人士不認可鋼材的去產能化趨勢,在我看來,螺紋鋼、熱卷表現強勢,以及黑色價格越跌鋼廠利潤越大本身就是去產能的具體標誌。在鋼鐵行業去產能逐步完成的時候,黑色金屬大概率會用“L型”躺倒的方式向右突破,反彈或者上漲都用升水擴大的方式來體現,這樣看來,煤焦簡直是最完美的做空配置品種。當然,要講究時機,畢竟市場格局也會伴隨政策而出現變化。

  其三,基本金屬已經回歸基本面,不再過多地受到宏觀政策的影響,尤其是在海外市場上。自2008年以來,逢討論行情必談QE如何如何的邏輯要逐步遠去。基本金屬的基本面相對黑色金屬要好很多,但由於龐大的國內產能和庫存未解決,外強內弱情形的概率較大,這一點在小品種如鋅、鋁和鉛市場上更加明顯。

  其四,農產品方面,長達兩年的粕類牛市在6月底基本結束,後期將進入相對不確定階段,這時期應該以震蕩操作為主,有了利潤就應兌現,而不是長期持有。外盤方面,值得關註的是美盤玉米和大豆的套利交易,目前兩者比價在2.8以上,屬於較高區間,後期回歸的概率較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382

數字解讀“冰桶挑戰”:基金會網站日訪問量增長7775%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5/145485.html

i黑馬:通過Facebook在全世界迅速傳播,火爆互聯網和名人圈的冰桶挑戰旨在提高公眾對ALS疾病的認識。雖然也引來了不少關於此活動慈善本質的質疑,但活動確實給該組織帶來了巨大的關註度和捐款額,截至9月2日,該機構共收到超過300萬冰桶挑戰參與者的捐款,捐款總額達到1.06億美元。事實證明,冰桶挑戰還是對病毒式文化基因瘋狂傳播的有趣研究,本文用數字來解讀。

loading...

旨在提高公眾對ALS疾病認識的“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以事實證明,除了永遠擺著一張臭臉的“不爽貓”(Grumpy Cat)和滑稽舞蹈視頻外,其他事情也可以在網上風靡一時,甚至是慈善活動。雖然有不少人質疑,人們將冰塊澆在自己頭上的做法並不是ALSA(抗擊ALS疾病的非營利組織)募集善款的最佳方式,但結果表明這些擔憂都是杞人憂天:根據ALSA.org公布的數據,截至9月2日,該機構共收到超過300萬冰桶挑戰參與者的捐款,捐款總額達到1.06億美元。

ALSA.org表示,他們收到的捐款額從最低1美元到最高20萬美元不等,捐款既有來自個人,也有來自企業和其他基金會。捐款額在10萬美元至20萬美元的個人包括好萊塢影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大衛·史派德(David Spade),以及T-Mobile CEO約翰·萊格爾(John Legere)和Carnival Cruise Lines公司董事長米基·阿里森(Micky Arison)。

冰桶挑戰使得公眾對ALS和相關研究的了解進一步加深,但同時也令ALSA協會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攻擊,迫使其對一些惡搞網站的批評做出了有力回擊。這些網站宣稱,人們在社交媒體上就像對待重大新聞事件一樣來分享“冰桶挑戰”。(正因為如此,Facebook正在分享的新聞故事中測試“惡搞”(satire)標簽——Facebook用戶顯然難以將真相與偏見和謊言區分開來。)

loading...

在一個充斥著有關戰爭、暴力和恐怖主義等壞消息的年份,風靡一時的冰桶挑戰應該會重新激發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的期許,但部分媒體仍然給這種慈善活動引發的積極而溫暖的感覺潑了一盆冷水。例如,Quartz就指出盡管ALSA獲得了大量捐款,但卻讓其他慈善機構蒙受了損失。Vice也表示冰桶挑戰是“打著利他主義旗號的自我陶醉”,但BBC為冰桶挑戰進行了辯護,稱這種活動可能並不是一件壞事。

瘋狂傳播

事實證明,冰桶挑戰還是對病毒式文化基因瘋狂傳播的有趣研究。8月初,Facebook數據科學家對6月1日至8月17日的數據進行了分析,繪制了冰桶挑戰在全美的傳播圖譜。冰桶挑戰傳播結構的中心在波士頓,Facebook認為這主要是歸功於2012年被診斷患有ALS的前波士頓學院著名棒球運動員皮特·弗雷茨(Pete Frates)。

這是一個重要的數據點,因為冰桶挑戰的起源目前還不是特別的清楚,外界將其歸於多個來源,包括源於美國北部的“冷水挑戰賽”(cold water challenge),KnowYourMeme.com對此有著更為詳盡的記錄。這種挑戰賽的原始版本要求一個人跳入冷水中,然後提名另一個人做同樣的嘗試。這種比賽後來演變為倒冰塊,如果拒絕參與,那麽他們必須向一家慈善機構捐款。2014年7月底,這個慈善機構被命名為ALS基金會。

loading...
loading...

這個比賽通過Facebook在全世界迅速傳播,在以下國家掀起熱潮(按照參與先後順序排名):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墨西哥、巴西、德國、菲律賓、波多黎各和印度。

根據Facebook的數據,在此期間,共有超過2800萬人參與了冰桶挑戰,他們或是發布和評論相關帖子,或是對提到冰桶挑戰的帖子點贊。

與此同時,有關冰桶挑戰的分享視頻也在Facebook視頻平臺上瘋傳。Facebook表示,期間共有240萬個視頻片段在其網絡中被分享。

loading...

名人、歌星、音樂人、體育明星、電視節目主持人、企業CEO和其他高管紛紛參與,讓冰桶挑戰得到進一步傳播。我們在TechCrunch網站上報道了一些與科技企業高管有關的冰桶挑戰視頻,其中包括比爾·蓋茨(Bill Gates)、蒂姆·庫克(Tim Cook)、蘋果高級副總裁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馬克·紮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謝麗爾·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薩特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拉里·佩奇(Larry Page)、塞吉·布林(Sergey Brin)、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菲利普·卡普蘭(Philip Kaplan)、凱文·羅斯(Kevin Rose)、埃文·威廉姆斯(Ev Williams)、布萊恩·梅森(Bryan Mason)等等。

根據媒體分析師耶利米·歐揚(Jeremiah Owyang)整理的數據,在接近8月底時,YouTube網站上共有2,330,000個與冰桶挑戰有關的視頻,同時谷歌上面有關冰桶挑戰的搜索次數超過了加沙、弗格森鎮(Ferguson)和伊拉克的搜索次數總和(見下圖)。後一項統計數據可能讓人感到沮喪,但冰桶挑戰的搜索熱門程度超過時政新聞焦點的事實對其成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人們需要一個亮點來轉移對這些新聞事件的視線。

視頻分析公司Strike Social在八月底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演員查理·辛(Charlie Sheen)的冰桶挑戰在TMZ YouTube上面的點擊量為16,743,369次,以微弱優勢擊敗比爾·蓋茨,後者在其個人官方網站TheGatesNotes的冰桶挑戰視頻點擊量為16,031,256次。其他點擊量位居前列的冰桶挑戰視頻還包括皇馬球星克里斯蒂亞諾•羅納爾多(Cristiano Ronaldo)和“青蛙柯密特”(Kermit the Frog),以及其他名人的挑戰視頻。

互聯網分析公司SimilarWeb還對YouTube上面排名前五的名人視頻做了調查,並根據給YouTube帶來流量的搜索引擎熱門程度進行排名,結果發現查理·辛在這項數據上再度擊敗比爾·蓋茨,克里斯·普拉特(Chris Pratt)、Lady Gaga和美國超模凱特·阿普頓(Kate Upton)位居三到五位。

當然,由於新觀眾每天都會意外發現冰桶挑戰視頻和Facebook上面的帖子,相關視頻數據也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

對ALSA.org和其他網站流量的影響

雖然有關冰桶挑戰的數據迄今主要側重於視頻點擊率和不斷增長的捐款額,但SimilarWeb還對此次活動熱潮對ALSA.org本身及其他慈善機構的影響進行了分析。該公司追蹤了3000萬個網站的數據——它們在2014年7月和8月間的點擊量總計達到1.1萬億次——最終得出了一個結論。

在冰桶挑戰之前,ALSA.org日平均訪問量接近8000次。在隨後的4個星期內,這一數據發生了顯著變化,日平均訪問量驟升至63萬次,增長了7,775%。

loading...

在7月份,11%的訪問者點擊ALSA.org上面的捐款按鈕進行捐款。ALSA.org透露,截至8月24日,它已經募集善款7020萬美元,共有130萬人捐款,而在去年同期(7月29日至8月24日)獲得的捐款額僅為250萬美元。

SimilarWeb報道顯示,這項數據追蹤了測量期間訪問ALSA.org網站的1030萬訪客,這意味著轉化率達到了10%,也就是說10%訪問該網站的人最終捐款。

此外,SimilarWeb 報告還指出,報道冰桶挑戰的新聞網站同樣受益匪淺。例如,ALS已成為將流量吸引至CBS News網站的第七大趨勢新聞關鍵詞,是福布斯網站上第四大流量關鍵詞,平均每周有20萬人輸入ALS和冰桶挑戰這兩個關鍵詞進行搜索。

冰桶挑戰甚至還對維基百科帶來影響,有關ALS的頁面訪問量增長了100倍以上,這表明公眾對ALS的認識的確有所增強。

loading...

病毒式營銷的成功範例

當然,冰桶挑戰並非沒有受到批評。除了上面提到的對其他慈善機構的潛在傷害,或者對一代人自我放縱的鼓動外,還有人提出這種比賽還是“懶人行動主義”(slacktivism)的典型例證,即做出一種嘩眾取寵的慈善姿態並不會給慈善機構和捐款人之間帶來良性循環。

這種說法或許是對的,不過鑒於超過1億美元的善款要歸功於冰桶挑戰,ALSA暫時應該不會為“錢景”擔憂了。一旦ALSA用光這筆善款,世界上可能又有人發起第二次“冰桶挑戰”。

總之,冰桶挑戰之所以大獲成功,是因為它采用了“病毒式內容創造”這一簡單模式,同時作為一種易於複制模式的一部分增加了慈善請求。

在“哈林搖”(Harlem Shake,即哈萊姆搖擺舞)在網上掀起模仿熱潮以後,TechCrunch網站也曾對這種“共生文化基因”結構做過研究。簡而言之,這一創意就是先制作一段短視頻,然後由用戶在等式中插入自己的變量,並用視頻制作技能來複制這一過程。將冰塊澆在自己的腦袋上,或是讓朋友這樣做,都是很容易模仿的。

冰桶挑戰的遺產是,它可能會成為病毒式營銷取得成功的範例,讓其他慈善機構紛紛效仿。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只要讓“愛自拍的一代人”將攝像頭再次對準自己即可,唯一的例外是給這種行為灌輸更高的目標追求。(翻譯:皓嶽)

The Ice Bucket Challenge, By The Numbers

來源:techcrunch中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857

Asia Fund Space 訪問 – HK Analyst Thumbs Up On Thru-Train by 盧志威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4/10/23/asia-find-space-%e8%a8%aa%e5%95%8f-hk-analyst-thumbs-up-on-thru-train/

Asia Fund Space 訪問 – HK Analyst Thumbs Up On Thru-Train

AT JUST 28, Mr. William Lo already has couple colorful feathers in his fedora – he has not only published his first novel but is also an influential portfolio manager with Ample Capital in Hong Kong. He told Asia Fund Space the Shanghai-Hong Kong Stock Connect share trading scheme comes not a moment too soon.

He must be doing something right as the portfolio he manages has risen 12% this year, compared to just a 2% rise for Hong Kong stocks overall.


Not yet thirty, Ample Capital Portfolio Manager Mr. William Lo is not shy on the lecture circuit.

Asia Fund Space:  You just published your first book last month, 一個80後告訴你他為什麽是有錢人 (A Twenty-Something’s Take on How the Rich Get Rich). What made a young busy professional like you decide to write the book and give us the lowdown on what’s inside?

Mr. William Lo, Portfolio Manager, Ample Capital:  I’ve been interested in finance since as long as I can remember. More recently, when I was 17, it was the year 2003. And anyone who was in Hong Kong – or Greater China at the time – remembers the atmosphere of dread we all felt, oftentimes afraid to leave our homes for fear of contracting 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But I found great peace, solace and a sense of security studying securities that year, mainly because not only were my peers wary of going to crowded places for much of that year, but they felt much safer locked up at home with their gadgets and games.


一個80後告訴你他為什麽是有錢人
(A Twenty-Something’s Take on How
the Rich Get Rich), by Mr. William Lo

I soon found that I could virtually have libraries to myself, and I would sit in virtual solitude that year in Hong Kong’s nearly empty reading rooms poring over the vast financial and investing sector research materials they had on hand.

At the time, I was too young to put money in the market under my own name, but did have relatives willing to stand behind my hunches and allow me to buy and sell under their name, thus giving me my initial immersion into the business of share trading.

With this in mind, I wanted to write a book that would not only encapsulate my experiences as an analyst and investor, but also inspire other would-be, up-and-coming financial sector professionals to succeed by way of my career example.


The benchmark Hang Seng Index (above) is up just 2% YTD, whlle Hong Kong investor Mr. William Lo’s portfolio has risen 12%.
Chart: Bloomberg

But it’s not just a tome about good and bad picks, or my history of bullish and dud choices.

I would say only about 20% of the book’s content is devoted to the nuts and bolts of investing while a good portion concerns what I have noticed and learned about good business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short, it’s an advice book on how successful people make their money, whether via investing or developing their own businesses.

I also devote a chapter to how some of the world’s headline actors and entertainment sector celebrities have managed to make more money than the chairpersons of well-known blue chip enterprises.

So the book is not just about seasoned veterans in the commercial spaces and how they became rich, but is more about how a wide cross-section of the wealthy from various social strata and occupations, became well heeled over time.


Author of his Success:  Ample Capital Portfolio Manager Mr. William Lo published his
first book last month, 一個80後告訴你他為什麽是有錢人 (A Twenty-Something’s Take
on How the Rich Get Rich).

Asia Fund Space:  The Year of the Horse has not been particularly kind to the region, either in terms of GDP performance or equity market prices.

How do you think the Hong Kong stock market will finish out the year?

Mr. William Lo:  I expect sentiment to improve as the year draws to a close, and assuming there are no major shocks in the fourth quarter, I expect the benchmark Hang Seng Index to be rangebound around the 25,000 level.

I also anticipate sentiment further improving next, as I don’t expect the low China GDP growth figures to continue on much longer, thanks to what are likely to be a new raft of stimulus measures from Beijing should the economy maintain such stubbornly sluggish expansion rates into 2015.


Ample Capital Portfolio Manager Mr. William Lo keeps a close eye on market
trends in both Hong Kong and the PRC.

Asia Fund Space:  The Hang Seng Index is currently hovering around 23,000 points. That’s 3.4% higher than year-earlier levels and up 2.2%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However, it’s currently down sharply from the well-over 25,000 achievement seen early last month.

Given the recently sluggishness – and street protests in Hong Kong — investor chat these days is abuzz with talk of the Shanghai-Hong Kong Stock Connect — a market mechanism which could kick off as early as this month that enables international investors to buy shares in Shanghai while also allowingPRC investors the opportunity to buy stocks listed in Hong Kong.

But some are predicting significant growing pains for the scheme as given the quotas that keep a lid on the amount that can be traded, as well as a proscription on day trading, both regulations that have often been phased out in other more established capital markets overseas.

What is your take on this potentially game changing gambit?

Mr. William Lo:  It may launch by end-October but I think it may be pushed back to November.

The delayed start can most clearly be blamed on differences in the two markets between regulatory issue, especially in terms of taxation.

That being said, it can’t be blamed on either side in particular and I think both sides are so far unprepared on the whole.


House Rules:  Will Singapore and Hong Kong-listed China New Town Development
get a big boost from Shanghai investors finding its easier to investor in Hong Kong
listcos following the imminent launch of the Shanghai-Hong Kong Stock Connect plan?

Despite the delays, the plan cannot be launched a moment too soon as I think it is highly anticipated by both sides, and overseas investors as well.

The markets have become even more efficient, and the A/H share premium that was a wide gulf a few years ago has already become something much more resembling dual-listed parity.

And following the Shanghai-Hong Kong Stock Connect launch, premiums on either side of the de facto border will become a thing of history.

I think Shanghai will be the bigger beneficiary of the Connect, both in terms of more enhanced transparency and will open up A-shares to global investors, thus making terms like QFII and ETFs potentially relics of history someday.

Overall, the plan is very helpful in bringing about a true, freeflow of capital between markets and continents.

by Andrew Vanburen ([email protected])

盧誌威
《鴻鵠財誌》創辨人盧誌威,現任豐盛資產管理組合交易經理,證監會持牌人,Yahoo財經欄名《鴻鵠經誌》出自史記「燕雀安知鴻鵠之誌」,鴻鵠於古中國是白色鳳凰,善高飛,寓意,燕雀身小深信貧富不問出身,只憑誌氣決心。
Posted in 港股投資 and tagged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488

接受報章訪問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11/blog-post_4.html

話說上星期一個晚上,止凡接受東方集團訪問,昨天東方報及太陽報都有登出,昨晨在facebook page已經偷偷鼓勵大家買份東方或太陽報來看。一些blog友看到後在blog內留言貼出連結,不如今天自己再貼一些剪報版本,反正多些人能看到文章內容也不是壞事。



今次接受訪問的故事題材為「悶股」,我想構思應該是按市場先生近期建議過不少「悶股」,於是記者希望拿這為題材,並以市場先生作為主角,多找一些blog友給點意見點綴。當記者作資料搜集時,在網上意外地找尋到我這個悶blog,於是才接觸我,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我有上報章的知名度。

做這個訪問時,我知道市場先生都會接受訪問,更會有大半版,當然感到很榮幸。雖然最後刊登出來,我的身份是「一名blog友」,感覺有點「路人甲」,我的著作blog址也沒有機會被介紹。但我也沒有介懷,這也十分配合我這個blog界「小薯仔」的身份,能在報章上表達個人投資理念,滿足矣。


整個訪問做了超過兩小時,而且有八九成時間都是我在發表「偉論」,年輕的記者放好錄音機,發問後就聽我說及低下頭不停寫,我把自己的投資概念都用力地解釋得盡可能詳盡,最後還怕記者難以組織內容,因為整個過程的內容實在不少,我想當晚我所說的,應該可以寫十篇八篇文章出來也可以,最後刊登出來的版本被濃縮為這幾段文字,讀起來感覺還算不錯。

在登出來的報導中,就只記錄了一支「悶股」,即金利來,但我記得我說了不止一支的,而最想表達及說得最多的亦不是金利來。不過,可能她們編稿時覺得這支股票較特別及較有賣點,所以就這樣選擇吧。還有,很多訪問內容都沒有登出,相信亦不可能把沒有採納的內容當成日後的故事題材來用,這些內容應該會被註銷吧,對於接受訪問經驗不足的我,當晚變相說了太多廢話,浪費記者時間,下次還是點到即止,快而準的提供意見就行了(如果還有下次的話)。

今次實在感謝記者的大膽,因為她夠膽找我作訪問,不怕我說話亂七八糟,有機會影響她們的編稿計劃。同時亦多謝她們帶給我一個反思機會,透過訪問回答問題,很直接地觸及一些需要思考的地方,加上看到報導刊登時市場先生的部份,比我更大體及更權威的說法,讓我有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

這篇報導,就當作為一個紀念,可能是人生唯一一次噢,實在要好好珍惜,希望照片沒有嚇壞人,在街上認出我不妨打聲招呼吧。


報導連結:


孖妹S檔案:專家教路 悶股生金蛋 - 東方日報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41103/00269_001.html


SUN MONEY:守摣悶股長線有So - 太陽報
http://the-sun.on.cc/cnt/finance/20141103/00434_055.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670

6/11 明報訪問:八十後「交易經理」盧誌威:買債收息租樓住更靈活 by 盧志威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4/11/07/611-%E6%98%8E%E5%A0%B1%E8%A8%AA%E5%95%8F%EF%BC%9A%E5%85%AB%E5%8D%81%E5%BE%8C%E3%80%8C%E4%BA%A4%E6%98%93%E7%B6%93%E7%90%86%E3%80%8D%E7%9B%A7%E5%BF%97%E5%A8%81%EF%BC%9A%E8%B2%B7%E5%82%B5%E6%94%B6/

6/11 明報訪問:八十後「交易經理」盧誌威:買債收息租樓住更靈活

IMG-20141106-WA0004
一個80後告訴你『他』為什麼是有錢人

假如你是一位「八十後」,出來工作後仍與家人同住,事業順利,已儲得數百萬元而即將結婚,會有何打算?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置業,和另一半享受二人世界。從事金融投資的豐盛資產管理組合交易經理盧誌威,正是上述的「八十後」,他雖早有足夠資金買樓,卻另有打算,計劃將投資組合中約200 萬元撥出來買入高息債,實行用收到的債息租樓住,理由是覺得這樣更靈活,更有利尋找或等待其他投資機會,賺取更高的回報。

提供現金流足以支付租金

盧誌威坦言,他十七歲已開始炒股,之後入讀理工大學的工商管理學位,在學期間認識了知名基金經理黃國英,獲其賞識而幫他兼職做分析工作,及畢業後加入黃國英剛成立的資產管理公司,成為該公司第一位非後勤員工,除了負責分析工作,及後更獲分派一定金額「操盤」。

「其實我算是好彩,畢業正式出來工作是2008 年,已過了雷曼事件,正值全球股市低位,之後邊做邊學,並開始獨立操盤,也令自己的投資日趨成熟。」

置業計值博率現水平唔抵買

他說,將會短期內結婚,自然要搬出來住,雖有能力,但不打算買樓。「對我來說,樓主要作居住用途,租樓也可以,要投資有其他方法和工具,我的計劃是將擁有的投資金額,撥出約200 萬元買高息債或相關工具,提供的現金流便足以租樓住。」

盧誌威指出, 現在一些內房債如雅居樂(3383) 的孳息接近11 厘, 他便有興趣吸納,再配合其他一些較短期的高息債以平衡風險,平均派息一定遠高於住宅平均2 厘多的租金回報率,這樣既不用供樓,也足可抵消租樓支出,餘下的資金便可更靈活作投資。

讀書時收入已超申公屋資格

「買樓與否,除了自用,肯定有投資成分,如此便一定要計算值博率,以現時的樓價水平,再升空間肯定有限,並不適合大手落註。」雖然現時一些大學生在讀書已開始申請公屋,盧誌威說從沒此意, 「一來申請公屋,便等如將註碼放在升值有限的工具,二來自己在讀書時的兼職收入,一早已高於申請公屋的收入上限,除非打算瞞騙政府,這又何必呢。」

盧誌威的個案,或可反映一些年輕人指沒辦法買樓,便沒有出路的說法極有問題。「只要有寬廣視野,處處是投資機會,最重要是肯學習,多看世界,自已最近賺得最多的一筆投資,便是交易歐羅兌捷克克朗的交叉盤,對一般人而言可能從未聽過有這種工具,但多看多發掘,機會多的是。」

事實上,慮誌威剛出了一本新書《一個80後告訴你『他』為什麼是有錢人》,書名中的「他」,是指已賺得大筆金錢的富豪,而書中指出,這批富豪可分為八大範疇,當中靠買樓或投資物業發達的只佔其中之一,證明買樓並不是致富的唯一出路。

著書分析有錢人致富未必靠樓

那置富的八大範疇是什麼? 「一是自己做老闆, 即創業者。二是做企業領導人或當CEO。三是慧眼識英雄, 當猛人的『二把手』如巴菲特的拍檔芒格或李嘉誠的『頭馬』霍建寧。四是以名氣換財富,當名人或明星。五是用別人的錢賺錢,比如做基金經理。六是做發明家,用想像力改變一切。七則是最多香港人希望的靠買樓致富,其實是利用槓桿。而最後則是藉長線投資股票,利用複式增值效應。」

買樓發達 其實在利用槓桿

沒有研究,便沒有發言權。盧誌威雖然不打算買樓自住或投資,卻也有深入研究物業市場,並在新書特闢一章專論樓市。

書中述及,靠投資物業發達,尤其是要做大富豪,一定曾利用極高的槓桿,而買樓最有趣的地方,便是可以只付首期,然後透過按揭,如樓價急速上升的話,利潤可以極其驚人。

量力而為 以「神童輝」為鑑

不過,運用槓桿是「雙刃劍」,順風順水可以快速置富,但當一旦市況逆轉而樓價大跌,又不能及時出貨,便會變成負資產。盧在書中指出,因香港樓市而令身家大上大落的表表者,當數有「神童輝」稱號的羅兆輝,由一名普通經紀,短時間內因炒賣物業而獲得數以億元,甚至十億元以上的身家,但貪勝不知輸,九七年後樓市大跌因炒過龍不及走避,最終要破產甚至潦倒得客死異鄉,無疑給予大家投資時要量力而為的教訓。

養成儲蓄習慣 吼低入市

盧誌威在新書中指出,其實香港現時樓價已偏高,因現時就算月入3萬元,大約每月只可供1.2萬元的樓價,這樣大概可買一層在新界或新市鎮約330萬元的樓。「不過,根據政府數據,每月就業收入有3萬元以上人口,只有58.7萬人,即是說只有8.2%的人口,能負擔獨自在新市鎮置業(不靠父母或另一半的資助)……當買樓成為只有8.2%人可以獨自負擔的事,更別說香港人到底要預備多少錢才能退休?這個社會真的能安定繁榮?」

盧認為,「地產作為一項商品,會遵從自身的周期運行,除非香港的發展可以永遠欣欣向榮,否則總會有回落向下周期。」所以勸喻年輕人不要因買不到樓而灰心,如力有不逮,可以等待,但更重要是有持之以恒的儲蓄習慣,以待樓價回落時也有首期可以上車,不會白白錯過。

 

明報記者 陸振球

攝影 劉焌陶

盧誌威
《鴻鵠財誌》創辨人盧誌威,現任豐盛資產管理組合交易經理,證監會持牌人,Yahoo財經欄名《鴻鵠經誌》出自史記「燕雀安知鴻鵠之誌」,鴻鵠於古中國是白色鳳凰,善高飛,寓意,燕雀身小深信貧富不問出身,只憑誌氣決心。
Posted in 人生哲學 and tagged ,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362

[此博文通過手機撰寫(手機訪問sina.cn)] 你願選擇哪條路?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5pc.html

    年輕同事小W,於2007年瘋牛頂部差不多6000點時入市,還好,投入資金一點點,套住無所謂。而他正式炒股是從2011年開始的,只見他幾乎每天無時無刻地盯著盤面,短線操作,全身心地投入,非常努力。

    今天,我閑步到他那兒,我們談起他炒股之事。得悉,從鴉片底(1849點)起算,至今,他總資產增長了大約20%多點,遜於大盤,而大盤同期上漲了32%。還得知,他經常見好就收之後,把錢空著,直到尋找到下一個目標而殺入為止,今天他大部分倉位就都空著。

    小W自己也覺得業績不盡人意,於是問我如何改進。

    小W炒的都是中小盤股,而代表中小盤股的中證500指數同期上漲了86%,這樣一比較,他的業績確實差了一點,原因顯然是常常方向做錯和空倉踏空之故。倘若一直這樣下去的話,那炒股就毫無意義了,還遠遠不如買指數基金了呢(註:事實上,絕大多數人是跑不過指數的)。

    “哪怎麽弄?”小W有點沮喪。

    針對小W的情況,我講了這些意見:

    一、你短線操作是立足於兩個基本點的:一是日K線及分時線的走勢,二是個股信息。對於前者,你是根據短線技術指標而進行預測並操作的,由於股市是不可預測的,這條“定律”早被無數歷史事實證明了,你還非要這麽去做,怎會如願以償呢?對於後者,我們小散得到的信息幾乎都是滯後的,而有關這些利好或利空消息常常都已反映在股價上了,等你下手,行情往往已經過去,不可輕視市場在這方面的有效性。

    看來,你這樣短線炒股兇多吉少,如此下去恐怕死路一條。

    二、芒格說:“我想知道我會死在哪里,這樣我就永遠不到那里去。”先知死,才知活。既然那樣短炒是走死路,那活路在哪呢?有!拋棄短線操作,改做長線投資。股諺有雲“長線是金”。那麽支持長線投資的理由是什麽呢?

    股市最最基本的一個屬性就是,它是個長期多頭市場,漲多跌少,永遠是向上的。為什麽?因為股票代表上市公司的股權,它是資產,而資產會增值的,所以股市將面向未來而上行。鑒於這一屬性,對股市應該根本性地看多才是,不能看空。這些觀念非常非常重要,必須牢牢記住!你現在潛意識里是把股票當作類似賭場里的籌碼了,整日里提心吊膽,生怕跌沒了!這種心態可不行,必須強制性地矯正過來。

    三、如果決定做長線投資,相應的操作方法也就自然而然地會徹底改變。之前,你是全然不管企業怎樣的,也不管估值高低,只重視短期的漲跌,認為能漲的就是好股票。以後可不能這樣了,因為你買入之後要長期放著的,買錯了或買高了,結果就慘啦!這樣,就逼著你要去研究企業了,你不得不去比較市盈率、市凈率、凈資產增長率、市值大小……評估價值,掂量價格。於是乎,你的眼光就會從每天盯著的走勢圖上移到企業上來了。

    這個轉變可是本質性的啊!

    我以前看到過一篇文章,說有統計表明,練就一套依靠看盤技術而制勝的功夫,平均需要18年時間,而著重於評估企業而取得一定的收益,只需3年時間。你說,你願意選擇走哪條路呢?

    “看來,我得徹底改變改變!”小W點點頭說。

    不知他是否真的能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19

[此博文通過手機撰寫(手機訪問sina.cn)] 重談「知」與「行」的問題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70a.html

    今天,滬深兩市總體放天量滯漲,似乎狼真的要來了吧?

    一位前不久自稱皈依價值投資的青年朋友,前陣子還信心滿滿地滿倉面對股市的震蕩,說已懂得投資真諦,根本不怕調整下跌,這會兒不知怎麽的,抖豁起來,遂想落袋為安,並打算等到股市調整至低位時,伺機再買回股票。

    這可算是(價值)投資“知易行難”的一個實例吧?此事讓我想起自己2010年7月寫的小文:

                     

知與行

    有道是,(價值)投資知易行難,即道理看起來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

    竊以為,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知”上面,正因為“知”是主導因素,投資者認知不充分,才於關鍵時刻暴露出恐懼或貪婪的人性弱點,貌似“知易行難”。比如,誰都知道股市下跌是常態,跌完了就會再漲,這是一條常識性的基本規律,似乎人人懂得,然在實際中,遇到連續下挫,很多人厭惡損失的本能油然而起,習慣性思維占據了主導地位,覺得跌了還會再跌,遂對這條基本規律產生懷疑,信念隨即動搖,於是恐慌中在低位或熊市末尾把籌碼稀里糊塗地交了出去。倘若對(價值)投資真正理解的話,就能把握正確方向,做到心里有底,情商自然而然地能夠相應提高,“行”也就變得容易起來。

    當然,知與行始終是相輔相成的,“知”需要在“行”的實踐中不斷提高和完善,而“行”又將在“知”的指導下做得更好,兩者在互動中提高。知與行是統一體,但“知”是事物的主導方面,行始於知。懂得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特別重視對“知”的認識,並有意識地進行強化訓練,加強學習和獨立思考,提高理性水平,這樣的話,就可少走彎路,避免重犯錯誤,使得投資更加順利,早見成效。如果樣樣知識都要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與實踐來取得,那代價可就太大了!正如芒格諄諄告誡的:“一定要掌握別人悟出的道理中最精彩的部分。我不相信僅靠自己坐下來,就夢想出一切觀點。沒有人是那麽聰明的。 ”

    然而,許多人偏偏認識不到間接知識的重要性。舉個實例,我有位朋友,他是個數學尖子,多年來致力於研究股市數理方法,想要建立一套數學模型來準確預測股市。他認為,股市波動一定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找到這些規律,就能建立模型,從而如同預報天氣那樣來預測股市,或者說,如同有了照相底片就可印出照片來一樣。殊不知,投資的基本規律就是未來的高度不確定性,市場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這條常識性規律早已被無數歷史事實歸納總結了。所以,對於這個典型的複雜適應系統的股市,任何數理方法、模型都不能完全覆蓋其不確定性部分的,它的運行也是不能用數理方法演繹推理的;任何數理統計手段頂多只能部分解釋已經發生的事件及其過程,卻無法完全預測未來的走勢。這位朋友顯然漠視了股市幾百年來的這一重要事實,忽視前人所付出的巨大代價以及慘敗教訓,還去一味地複制早已被證明是錯誤的設想,再去重蹈覆轍,楞是憑興趣和情緒去挑戰不可能,十分悲壯!再比如,對於價值投資來說,股價是市場先生隨意吆喝出來的,根本不必當回事,可許多人偏偏會受其牽制,心緒跟著股價波動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

    由此可見,倘若認知發生錯誤或偏頗,就不能堅定正確的理念,會導致信念搖擺,情商低下,錯誤增加,甚至誤入歧途。

    所以,(價值)投資特別須要提高理性認識水平,也就須要學習、學習、再學習;思考、思考、再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68

止凡又有訪問見報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38.html

不知道大家今天有否看東方日報,上星期止凡跟記者做了一個簡短的電話訪問,今天登出來了。今次比上次低調得多,連相片都沒有,只是短短幾句,算是幫記者朋友交稿吧。



很有趣,在上次的報導,見《接受報章訪問》,我被標籤為「一名blog友」,而今次則是「網上投資網誌作者」,感覺好像小學生獲升班了。在接受了第一次訪問之後,我還有跟記者保持連絡,可能他們因此開始明白原來我都有寫blog的,而所寫的文章都有一點點人會看,所以今次介紹名稱不同了。

記得上次訪問,面談說了兩個多小時,最後只寫一小段文字,內容沒有我所說的十分之一。有了上次的經驗,今次電話訪問就有問有答,點到即止,不說太多,了解記者想報導的方向,說夠了就行。其實多說了,記者都不一定理會,感覺他們好像很專註工作要求,只要在我的訪問中找到他們想要的資料就夠,多說的都未必會太上心。

其實,做財經記者,能接觸財經專家的機會都比常人多,所以不容易得到對市場及對財務知識的不同思考角度,如果能好好掌握、過濾及消化,必將練成不錯的功力。他們的工作有這個優勢,如不把這工作只看成一份工作,而是好好吸收當中的精華,必將前途無限,亦能提升報章質素。

今次在訪問所討論的是美股投資,這是我拿來當成一個另類儲蓄的戶口。有人會買保險保障家人,有人會買黃金收藏家中,有人會供基金以籌劃未來,這些舉動都很有趣,就是某程度上使資金在你眼前消失了,到你急用錢時又會跑出來。我本身主要的投資都在港股,但偏偏多年前在etrade開了投資美股的戶口,金融海嘯時還因AIG及花旗蝕過不少噢。這多年來就拿這個etrade戶口作儲蓄動作,不時讓部份資金從我眼前消失了。

買賣美股有個有趣的操作,就是本身可以1股去買,沒有碎股的問題,正因為這個操作,就算普通自己散戶作買賣,也可以定期定額買股,做到供股計劃的效果。例如定期買入2萬元的美股,股價低時自然會買更多股數,股價高時會買入更少股數,自然做到「平均成本法」的操作。

其實,以上這些觀點我都有在訪問中略略解釋過,但記者及續後的專家們都總是集中描述買入什麼股,如何看後市,應投資什麼市場。坦白說,看完整篇報導,我不覺得太有可閱性,可能我們這班blogger比較另類吧。

唯一值得欣喜的是有個概念被報導了:「會揀選業務簡單易明、盈利有可持續性的美股投資」,希望能借傳媒分享這類投資概念予更多人。給股票號碼、預測後市、短炒投機,還是留給「專家」吧。


理財Campus:專家開年貼士 理要睇 - 東方日報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finance/20150106/00269_001.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3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