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觀點】中國員工為何勤勞卻不敬業?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3/57317.html

i黑馬認為“中國人勤勞但不敬業”這種說法相當駭人聽聞。本文作者信海光揭示了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對於各位創業者發掘和利用公司的人力資源有參考價值。從某種程度上講,低敬業度是中國員工對高盤剝率的報複。2011年中國員工的敬業度比全球平均水平低15個百分點,僅為51%,也就是說兩個中國員工中就有一個不敬業。這結果不出乎我的意料,但顯然與一般人對中國勞動者的印象大有差異。至少從外界看,中國勞動者不該與不敬業相聯系,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以來,人們見多了外國媒體對中國勞動者這樣的描述:他們匍匐在流水線上,不停的加班加點,他們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個小時,任勞任怨,生產著這個星球上最豐富的產品......在境外的華埠,中國人留給當地人的印象也大體如此,他們不停的工作,即便在法律規定禁止工作的周末和深夜仍在幹活,因此他們掙得比外國鄰居更多的利潤,擡高了租金,以競爭優勢蠶食掉當地的市場。難道這樣的中國員工,居然在全球敬業榜排名中敬陪末座?其實大家都沒錯,只不過對中國員工勞動狀態的觀察角度不同而已。這里有三個相關的詞匯:辛苦、勤勞和敬業,對於外部觀察者來說,他們看到得更多的是辛苦的中國人、勤勞的中國人,但其中有多少同時也是敬業的中國人,實不可知。不妨換一角度,以中國人的視角看外國勞動者,人們也常聽到那些來自外企中國員工對外國同事的充滿羨慕的抱怨,比如美國同事拒絕加班,拉美同事普遍懶散,歐洲同事不管有多少工作沒做完到日子都必須休假等等,他們如此“不熱愛”工作,難道還比我們敬業得多?中國人的勤勞一直受到世界的贊許,但現在是時候該關註一下中國員工的不敬業現狀了。理清楚這一問題或許大大有助於中國經濟以及中國勞動者未來整體競爭力的提高。中國員工為什麽敬業度低?這中間其實包含著兩部分人,一部分是那些既不勤勞也不敬業的員工,比如國企員工,他們的低敬業度是眾所周知的,薪酬福利好,工作輕松,但卻乏人敬業,這實在是個從國企改革時期就已經在談論的老話題,反而沒什麽可特別討論之處;關鍵是剩余那些勤勞卻不敬業的員工,他們為什麽會如此呢?一部分原因或許可以從造就這批勞動者的大時代背景中去尋找。在Hay(合益)集團這次調查中,中國員工敬業度較低的“樣本”更多的集中在25歲以下的基層員工、研發類人員中,可以與之相交的是80後、90後的代際人群,如果這一代人中不敬業現象更普遍,那麽對這代人教育的失敗難辭其咎。辛苦可以是被動的,但敬業一定是主動的,是更“唯心”的。雖然目前還沒有相關調查結果可以印證,但我以為,青年人的不敬業與這代人信仰的空虛與缺失有重要關系。或許有人說:我有信仰,我信仰金錢與財富!但這恰恰是心態浮躁的表現。過度註重金錢的積累,如果是個體業者或者老板,它能體現為勤勞與敬業的一致性,比如出租車司機,玩命拉活,你可以說他勤勞,也可以說他敬業。但對於雇員群體來說,過度的追逐金錢與現實利益,體現的往往是過高的離職率,而這又恰恰是不敬業的一個重要標準。然而,我們又不能把“不敬業”的主要責任歸咎於年輕人的浮躁。所謂敬業度實質是指“員工在組織中所展示的對於組織的忠誠度”,在這里可以看出“敬業”是個雙向責任,中國員工為什麽不敬業,不但要問員工,更要“向組織問責”。也就是說,有兩個問題需要解答:中國社會為什麽培養不出敬業的員工?中國的企業為什麽培養不出敬業的員工?除了教育之外,勞動者普遍缺乏安全感是另外一大原因,主要是指經濟上的安全感,低工資、低社保,對未來的低期盼,在這種情況下,甚至勞動者自身的職業理想都無從談起,當然更無法對企業和工作談忠誠,很多人不停的跳槽,只為追求一個經濟安全感。在企業中,忠誠是靠金錢買不來的,但沒有錢(投入),則一定沒有忠誠。按中華全國總工會集體合同部部長張建國提供的數據,中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達到56.5%的峰值後,連續下降22年,2005年已經下降到36.7%,而從1978年到2005年,資本報酬占GDP的比重則上升20個百分點。從某種程度上講,低敬業度是中國員工對高資本盤剝率的報複。就像奴隸無法向奴隸主敬業一樣,在血汗工廠里,當然更談不上敬業度,而這種低層次的雇傭關系卻是中國制造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當然,以管理學論,如何提高員工敬業度有一套複雜的方法,它涉及到企業文化、激勵機制、發展機會等各個方面,但大道至簡,說到底都可以歸結到一點:公司到底能為員工做什麽以換取員工的忠誠。而在現階段,大部分企業其實沒必要去講更高的追求,只需狠狠心向員工多投入一點,就能性價比最高的換取員工的敬業度。但或許這一點也是最難的,其障礙有資本貪婪的本性、企業的短視,還有中國員工長期以來辛苦、勤勞給外界留下的誤解,很多人以為,在這群人身上獲取忠誠度輕而易舉,不需要投入真金白銀,很多人以為,有這樣任勞任怨的員工,即便沒有忠誠度也無所謂。或許,只有在未來付出沈重、甚至難以挽回的代價之後,他們才會真正明白。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信海光 | 編輯:wangjingjing | 責編:王靜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774

【觀點】巨頭陰影下,大眾點評的自我突圍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07/57701.html

過去的一年中,張濤在公司內部做了很多痛苦而紮實的調整,大眾點評也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對自己的結構重塑。從UGC業務起家的大眾點評,在從事團購業務之前,它的產品形態是給用戶提供點評內容,並向商家售賣本地廣告。張濤意識到,大眾點評身上濃重的媒體基因無力支撐進一步的擴張。點評若想避開巨頭的鋒芒,必須提升服務線下商戶的深度和廣度,挖掘差異化市場中的潛在機會,構建自己新的競爭壁壘,而這麽做的第一步就是應該堅決地把業務展開。在浸淫團購3年後,張濤得出一個結論,“交易是一個入口,決策也是一個入口,後者才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和立身之本。”大眾點評在沒有預訂按鈕之前,對大多數人和絕大多數場合而言,需求介乎可訂和不訂之間。在App中增加了一個 “我要預訂”的按鈕,這個看似標準化的動作背後所牽涉的用戶決策軌跡其實更加複雜。大眾點評網CEO張濤最近在讀《伯羅奔尼撒戰爭史》。這場發生在2000多年前的戰爭沒有勝者――雅典和斯巴達兩敗俱傷,波斯人趁虛而入,馬其頓借機崛起,這場戰爭也成為古希臘文明盛極而衰的轉折。身處產業變革巨浪中的人們,總能從歷史中看到自己――2013年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軌跡讓人越來越嗅到“戰爭”的氣息。在本地生活領域,美團和大眾點評為爭奪團購市場頭名拼到筋疲力竭,卻不想微信、阿里、百度等巨頭紛紛圍繞O2O發力讓這個市場變成競爭慘烈的紅海。在本地市場之外,BAT、360這些巨頭彼此間同樣劍拔弩張,騰訊+百度聯盟與阿里和360的同盟圍繞移動互聯網格局的戰爭似乎不可避免,所有人都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市場中使出渾身解數尋求未來一個確定的位置。只是沒有人能知道,在多年之後的歷史中,誰是雅典和斯巴達,誰又會成為趁火打劫的波斯與趁亂崛起的馬其頓。今天還處於文明萌芽的移動互聯網就如同當年的希臘半島,每個人都圍繞有限的資源拼得你死我活,卻忽略了外面更大的世界和視野之外的潛在的顛覆者,也正是在這樣的零和思維下,流量、渠道、資金的優勢被評論家們過分放大,反倒忽視了一些更重要的東西――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和研究、對於內部組織架構的梳理以及學會敬畏對手並理順和外部商業世界的關系。這正如很多人對於今天O2O市場的看法:微信公眾號橫掃整個商業世界、阿里在本地生活市場進行了航母編隊般的全方位布局、發力移動互聯網的百度也借助地圖作為支點向線下釋放其流量勢能,這些外在環境的變化都讓大眾點評顯得不如前些年那麽前衛和先鋒了,有人甚至質疑,在巨頭們的沖擊和擠壓下,它的價值正在縮水,今天用大眾點評那樣一種苦哈哈的方式做本地生活究竟還有價值嗎?不過外界環境變化帶來的巨大挑戰,並沒有讓大眾點評網CEO張濤心猿意馬,過去的一年中,他在公司內部做了很多痛苦而紮實的調整,大眾點評也用一年的時間完成了對自己的重塑。結構重塑在浸淫團購3年後,張濤得出一個結論,“交易是一個入口,決策也是一個入口,後者才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和立身之本。”2013年年初是張濤這兩年最焦慮的時候。當時美團網和大眾點評在團購業務上已經僵持一年多,點評決定開辟第二戰場,於是將精力放在另一塊業務――本地廣告推廣上,然而這種多業務同時展開卻讓張濤感到“很無力”。只要他將重心放到一塊業務上,另一塊就會立刻受到影響。當時,整個公司沒有一個人真正對團購負責。結果是,當一個問題出現時,需要用兩個月時間去開會、研究解決方案,上一個問題的決策還沒做出時下一個問題又出現了。但在團購這個手起刀落的行業,步子慢是有生命危險的。雪上加霜的是,在與美團近身肉搏的同時,另一個更可怕的對手在視線之外悄悄崛起了,這就是微信。內部的糾結和外部的壓力將大眾點評困在其中。張濤意識到,根本原因在於這家公司身上濃重的媒體基因無力支撐進一步的擴張。從UGC業務起家的大眾點評,在從事團購業務之前,它的產品形態是給用戶提供點評內容,並向商家售賣本地廣告。本質上,這是一家媒體公司。媒體的業務相對比較單一,無非是產品和銷售兩部分,並且整個業務相對比較靜態,對執行力和部門合作的要求並不算高。然而團購則意味著數量龐大的交易,這涉及到從產品到支付到客服等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互相耦合在一起,並且不再是媒體業務中的流水線形態,而是各個環節都實時發生,這要求部門之間高效的合作與極強的執行力。拿團購退款這件事來說,並非產品部門決定退款就可以實行,它涉及到最前期的銷售訂單,到之後運營規則、產品規則制定,再到退款和最後的客服,這需要一個完整、高效的組織架構。而點評當時的情況則是,所有這些涉及到團購業務的部門都分散在公司各個角落中,他們中間的有些人甚至沒有見過面。此外,電商的每一個品類其實都是一個單獨的行業,在其背後是一個產業鏈。這對大眾點評網之前的組織架構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除了基因層面的不適應,另一個迫使大眾點評必須進行結構重塑的外部原因則是環境的變化。隨著移動互聯網線上的渠道格局已定,巨頭紛紛挾流量和資金的優勢向線下擴張,本地商戶成為戰火的重災區,這讓過去任何用標準化的方式幫助商戶解決互聯網化的生意都面臨釜底抽薪,點評若想避開巨頭的鋒芒,必須提升服務線下商戶的深度和廣度,挖掘差異化市場中的潛在機會,構建自己新的競爭壁壘,而這麽做的第一步就是應該堅決地把業務展開。大概半年前,大眾點評開始了內部組織架構調整,用BU化的方式根據業務成立不同的事業部,全面展開,分別是預訂事業部、團購事業部、結婚事業部和酒店事業部。對內來說,BU化帶來的好處是,一旦將各個業務線分開獨立運營,新業務就可以自由生長,而不再受到老業務的阻礙。這在銷售團隊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當兩套業務共用一個銷售團隊時,就出現了此前兩條業務此消彼長的奇怪現象。並且,點評此前的本地廣告業務和之後的團購業務對銷售人員的要求不同,這也讓團購銷售的招聘變得極為緩慢,直接影響了團購擴張的速度。在事業部劃分之後,點評正在進行目標拆解,清晰每個部門的責權,並明確獎懲制度,刺激團隊跑起來。例如以前的大眾點評,在發放年終獎時,業績最好的5%和最差的5%之間的差別是3個月和1個月,現在則是6個月和0個月。通過實行這種更強悍的HR制度,點評正試圖將以前不太重視KPI、比較溫和的企業文化改造得更有目標、更有狼性和激情。對外來說,新的事業部條線的劃分,標誌著大眾點評在本地生活領域從過去低調耕耘到全面展開,這家公司過去如冰山般藏在海底的部分開始浮出水面。從交易入口到決策入口在App中增加了一個 “我要預訂”的按鈕,這個看似標準化的動作背後所牽涉的用戶決策軌跡其實更加複雜。自打有了O2O這個概念,互聯網就用一種顛覆一切的氣勢橫掃整個本地消費市場。這種“互聯網沙文主義”的一個體現就是圍繞O2O的“流量決定論”。“我對大眾點評比較悲觀”,接連幾位資深互聯網從業人士在私下這樣評價。因為在他們看來,大眾點評所謂的線下門檻,並沒有所說的那麽高和難以逾越。在現今大公司都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有流量有資金,一旦下定決心來做,獲取用戶並非難事。況且,之前與本地相關的業務看起來也並不那麽複雜,從團購到優惠券再到電子會員卡,這些看似都是標準化的手段,都是互聯網能夠解決的,更何況除了對商戶更強的資金讓利能力,巨頭手中還握著一張更大的船票――支付。但張濤不這麽認為,在浸淫團購3年後,他得出一個結論,“交易是一個入口,決策也是一個入口,後者才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和立身之本。”互聯網巨頭可以憑借流量的優勢在交易和價格上大做文章,但消費決策由於它難以被量化和捉摸,如何恰當地捕捉用戶需求並影響到用戶的消費才會成為一個極高的門檻。找餐館就是典型的涉及到決策的過程。固然價格在選擇餐館時有一定的影響,但更多時候人們考慮的是口味、環境、服務等難以直接量化的因素,這都需要更多細致的工作,準確捕捉用戶的需求。這種需求點的拿捏無比微妙,“有時候就像一層窗戶紙,碰到了,就捅破了。”張濤說。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優惠券和團購。早在團購市場爆發之前,大眾點評就嘗試過做優惠券,但是效果不佳。優惠券和團購本質都是向消費者讓利,為什麽最終引爆市場的卻是團購?張濤認為,“一個要預付費一個不用預付錢,區別就在這一點。”對於商戶來說,預付費帶來了讓自己安心的現金流,而對消費者來說,預付費後帶來較高的消費轉化率某種程度也推動商戶做出更大幅度的讓利。大眾點評新上線的預訂功能,就是張濤所說的“捅破窗戶紙”的感覺,在App中增加了一個“我要預訂”的按鈕,這個看似標準化的動作背後所牽涉的用戶決策軌跡其實更加複雜。大眾點評在沒有預訂按鈕之前,用戶需要預訂的場景都是比較正式的場合,比如商務宴請。對大多數人和絕大多數場合而言,需求介乎可訂和不訂之間。因為相對而言,打電話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不僅耗時2、3分鐘,還得跟人對話,而對方的服務水平是不可控的。當初在孵化預訂業務時,點評內部對用戶需求的判斷是,預訂是個小眾需求,按預訂按鈕的人是直接撥打電話的人數量的1/3,現在的結果恰恰相反,預訂是打電話數量的3倍。用戶習慣非常微妙莫測,一旦預訂這件事變成只需要幾秒鐘、按幾下屏幕後,之前那些介乎可訂可不訂之間的人選擇了預訂,用戶的決策就這樣被潛移默化的引導了。預訂其實不是什麽新東西,美國的預訂服務網站Opentable 早在2009年就成功上市,但這個產品一直沒有在中國推廣開來。因為Opentable 的模式是在商戶端裝一套預訂軟件,用戶的訂單直接通過這個軟件傳送給商戶。這個模式對商戶是有門檻的,它們一般都處於中高端,有一定的信息化需求和管理能力,中國市場上能達到這個要求的商戶太少。大眾點評的做法是,用一套模擬語音系統將用戶的預訂信息轉化成語音電話撥打到商家的手機上,商家收到後可以通過不同的數字按鍵來操作是否接單。它的關鍵之處在於,不需要商家額外付出成本,並且沒有改變商家的既有業務流程。這一方面擴大了潛在的商戶群體,也因為不需要談判而加速了擴張速度,帶來了半年擴張20個城市、日均訂單量翻10倍的增長速度。這個速度是此前任何人都沒有預料到的。“我們要等一個行業成熟了再進入”,張濤說。而判斷一個行業成熟的標準則是這個行業是否實現了差異化。差異化和對品質的要求伴隨著用戶的消費升級而來。在眾多需求中,最先體現出差異化的是跟人最密切相關的需求,比如吃喝。在解決了這個需求後,人們對休閑娛樂的需求也更豐富,這是2013年旅遊市場上升的基礎。麗人、結婚、親子,這三個行業所涉及的需求先後發生在人生的3個階段,後一種需求需要更長時間來培養。這3個也正是點評正在或打算進入的領域。對於本地商戶來說,大眾點評另一個讓人難以輕易顛覆的優勢就是社區的氛圍。時至今日,在大眾點評的7000萬用戶中,真正貢獻內容的會員也只有1萬人。這些人願意在大眾點評上撰寫點評而不是在微信或百度地圖上,這就是點評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專門有團隊為這批人服務”,在張濤看來,這些人不是簡單地用錢就可以買到。並且,對一個點評社區而言,一旦內容涉及到金錢交易事情就容易變味。基於這些會員和他們所貢獻的獨一無二的內容,大眾點評以特定形態將它們呈現出來,幫助用戶做決策,從而影響商戶。無論今後大眾點評這條河有多少分支,流向哪些地方,那一批創造內容的會員都是它最初的源頭,這個源頭不是其他人可以輕易奪走的。正因此,縱觀整個互聯網,一旦一個社區成熟,很難再去複制另一個同樣的社區。無論是豆瓣還是19樓,或者Tripadvisor,全世界都只有一個。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紀雲 王偉  | 編輯:luhaitian | 責編:陸海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616

【觀點】你有什麽資格指責打車和叫車APP燒錢?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11/57829.html

打車APP給外界的印象是從未停止燒錢步伐,靠賺投資人的錢生存的商業模式也一直被業內詬病。但i黑馬今天分享另一種聲音:對一個試圖改變人們生活習慣的行業來說,早期教育用戶的成本是必須消耗的,只有通過這種不性感的燒錢的運營方式,才能最終慢慢培養出自己的用戶。你能想象麽:你肚子餓了,但必須站在路邊試著吸引飯館小老板的註意力,才能有口飯吃?你能想象麽:當飯館小老板經過你身邊的時候,僅僅是因為不喜歡你的長相或不想提供你要點的菜品,而故意擦身而過?這 兩個想象中的場景,擺在餐飲業是如此的滑稽可笑,但擺在出租車行業,卻讓人們覺得司空見慣。”Screw. That. That is not how the service industry should work” (靠,這,這不是服務業該幹的事啊)。Uber公司的“數據傳教士”(Data Evangelist) Bradley Voytek這麽說。為什麽Uber會改變人們租車的方式?是因為Uber擁有能夠實時判斷打車需求所在地理範圍的指揮中心?是因為Uber能在雨天及惡劣天氣狀況下仍能確保服務的確定性和可靠性?還是因為Uber能夠靈活調用地圖數據並提供可視化體驗?以上說的都沒錯,但與技術無關的答案卻總是很容易被人遺忘。Uber的CEO Travis Kalanick最近在接受華爾街日報的采訪時稱,不同於矽谷大多數科技創業公司“工程師至上”的企業文化,Uber的運營團隊和工程師團隊是“平起平坐”、一樣重要的。盡管在“極客”和大多數人眼里,產品運營的作用遠遠不如技術性感。Uber 已在中國上海、深圳和廣州三座城市開啟了試運營,因為尚未正式發布服務,Uber官方拒絕透露更詳細的戰略和接下來的舉動。但業內人們談論的興趣點顯然是 在“Uber在中國真能燒錢”這個點上――它們最近在上海的整體費率下調了近30%,每推薦一位好友加入Uber,雙方還將都獲得100元的獎勵積分。事實上,Uber不僅在中國這麽燒錢,在美國也是這麽燒錢――在舊金山和紐約,因為使用過一次Uber而被經常贈送Uber獎勵積分的事也司空見慣――而燒錢就是Uber最看重的、與技術平起平坐的運營的一部分。國內被批評“燒錢”的打車類app就更多了――著名的“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都是靶子。其中“上車貼補話費”、“搶單獎勵10元”等做法都被認為是燒錢的無底洞――似乎每個人都替這些打車app和叫車工具憂心忡忡,燒了快上億了,收入幾乎為零,怎麽搞?但如果你不燒錢呢?你是指望一個從來不上科技網站的用戶有一天自己醒悟:原來提前叫車比站在街邊打車更靠譜?你還是希望司機自己明白過來:車上裝一個平板電腦兩個智能手機同時開著兩個不同的app能接到更多的單――而且你還得自己舍得花錢去買那些他們過去嫌貴覺得沒用的手機和Pad?這些都是一點都不性感的、被人們詬病為“燒錢”和“沒前途”的運營。我們身邊的科技媒體 、評論家甚至一部分創業和投資者,關註的問題早已不是打車和叫車類的應用將會如何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如何縮短用戶、司機與app之間的溝通流程與成本、 如何計算市場投入帶來的用戶增長與司機接單率、技術架構和後臺如何能更適應運營的需要、地面推廣和線下推廣如何更有效率和更精準等問題。他們關心的,僅僅 是哪家融了多少錢,哪家又在哪個市場砸了多少錢。我也不知道掉進錢眼兒里的究竟是打車和叫車類app的創業者,還是那些看客?好在你們不關心,但那些創業者們仍然關心。沒有這些不性感的“燒錢”的運營,就會有更多人站在街上守株待兔地等出租車,就會有更多司機想拉的活拉不著,不想拉的活在眼前晃。等到這些“地推”和“燒錢”積累了足夠多的用戶和司機,有賺錢的日子在後頭。中國某打車應用公司最近稱:它們目前70%的用戶是在WiFi環境下叫車――這意味著路邊打車,甚至直到在路邊才想起來用打車app這種用戶習慣正在改變。 你也許會像我一樣感受到,不那麽“性感”的產品運營也真真切切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而無論它是Uber,還是易到用車或嘀嘀打車,都是你們最看不起的“燒 錢” 燒出來的。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童濱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048

【觀點】銀行電商不得不改變的五點錯誤做法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125/58258.html

電商捆綁銀行,銀行巨頭們不願再做中介方,奈何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余額寶來,銀行們開始擔憂了;百度百發推出了,銀行們還在抖抖腳看世界;微 信理財通來了,銀行們嚇倒了。短短幾個月時間,借助余額寶的作用,天弘基金躍居行業第一。互聯網巨頭全線進軍金融,讓銀行們何處安枕。 本來不太想寫互聯網金融這塊,後來還是看了幾條信息突然有感吧,不舒不快了,老黃看電商第二篇和將要的三篇都是討論銀行電商這塊,這篇主講銀行們的痛腳。 電商被銀行逼到墻角後,工行、建行、民生等銀行巨子陸續進軍電商,結果是沈寂的沈寂、夭折的夭折。為什麽?老黃為您分析銀行做電商中犯過五個錯誤。 (1) 慢 據數據顯示:建設銀行旗下的善融電商籌備一年才正式上線;工行融e購也需要七個月才上線;民生銀行電商準備三個月後,伊董事 長的辭職而癱瘓。銀行是一個如德國人一樣嚴謹的行業,無數的決策都是建立大量的數據上面。毫無疑問,銀行電商依然逃脫不了命運。銀行電商從初步意見到最終 拍板,老黃估計也是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來討論。而且從電商平臺的模式、規模、資金、人員等都需要時間來決定,所以等到產品真正的上線,市場環境變得相當陌 生。 事實告訴銀行人一個教訓:互聯網的產品跟銀行產品是有很大的差異,前者是立新創意快,後者是穩。2013年5月份工商融e購上線,而六月阿里余額寶上線,開始狂轉金融領域;隨後百度也不甘示弱,12月份正式上線;2014年一月份,騰訊微信的理財通快馬加鞭上線。 三家互聯網巨頭的產品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能夠完成產品的調研與上線,背後靠的是什麽?因為互聯網公司懂得互聯網產品的時間性,互聯網產品必須要用最短的時間來實現才能產生理想的效果。 (2)模式多樣化 電商模式眾多,電商企業的興衰告訴我們一個默認的模式:一個電商平臺只能有一種最適合的模式,銀行進軍電商必然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模式,但是它們確實一個系統支撐幾個模式, 大而全、雜亂無章,電商平臺的運營也很頭疼怎麽運營。 目前,老黃看到他們對外的一些所謂的內部消息或者數據,都能夠想象出基本都是資本的流動而非購物的流動的數據,大部分人都是明白的。 (3)選錯了對手 隨著互聯網巨頭強勢進駐銀行領域,銀行財主們一直擔心電商會侵蝕它們,所以大部分的銀行電商平臺的假想敵估計都是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巨頭,顯然它們是選錯了對手了。銀行跟電商的合作是一種互補的功能,而銀行電商的出發點不應該涉足購物領域,不然是以卵擊石,弄得自己滿身傷痕。 從阿里余額寶選擇一個知名度不大的天弘基金,百度百發選擇華夏基金,微信理財通華夏基金,三家互聯網巨頭一致的選擇基金合作,而不選擇銀行旗下的基金產品合作,可想到的一點是銀行對此產品的排擠,另外一點 的就是銀行認為余額寶的利率是在搶銀行的錢,所以余額寶等進軍金融時候都不約而同的對銀行的存款基金利率以及收益進行對比,進而產生有利的影響言論。(4)錯誤的數據分析 每個銀行背後都掌握著幾億不等的用戶群,但從銀行角度,用戶就真的需要電商平臺嗎?如果銀行只做供應鏈融資的話,那麽銀行們也不同意,所以這就是魚和熊掌 的問題了。銀行們做電商前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有多少的用戶,對於銀行電商而言,一切都是零,用戶的需求才是真正需要了解。只有在了解用戶需求後,跟本身有的 用戶數據進行匹配,才是銀行電商真正用戶量。 (5)繁瑣 銀行電商平臺都是依靠自身品牌來宣傳的,所以平臺的商家都需要經過嚴格的把關,但是客服入駐申請手續繁瑣,時間長,商家的入駐更多的是礙於銀行的雄威或合 作夥伴的角度;另外一個申請節日促銷依然沒有進行流程優化,一輪輪的申請下來都是節日後,那麽促銷還有什麽用。在銀行電商里面,銀行電商的負責人應該考慮 到這點,把所有的東西都簡單化,不能用銀行的思維來做電商,銀行的嚴謹遠勝於電商的嚴謹,但是不適用電商。 作為用戶而言,看到銀行做出改變是一件好事,起碼能夠改變下他們大哥的心態,讓他們更加的平民。對於銀行電商,老黃其實是有幾個不成熟的建議,看情況吧。 如果可以,會在下篇老黃看電商里面簡單的聊聊。本文風格不專業,更多的是一種想法的輸出,要指責的話請略過。(文/黃嘉榔) 本文系老黃看電商欄目系列文章,作者電商觀察家黃嘉榔(微信號:wo8013520)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黃嘉榔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911

【觀點】無孔不入的“互聯網思維”是個啥?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4/58626.html

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你可以不知道“定位”或者“引爆點”;你可以沒讀過《世界是平的》或者《影響力》;你可以不了解“4P”或者“4C”理論這都沒有關系。貌似你只要學會一招就能吃遍天,這招叫做“互聯網思維”。    先看看互聯網思維目前影響(似乎可以影響)的行業都有哪些:餐飲、內衣、電視、保險、電視臺等眾多傳統行業,也包括寺廟、青樓這種特殊集團,甚至還能影響到春晚這個持續數十年的連續劇。    從影響範圍來看,互聯網思維幾乎無孔不入。從影響行業來看,互聯網思維幾乎無所不能。更難能可貴的是,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制造。與以往C TO A的模式大相徑庭。不過,互聯網思維究竟是什麽?    互聯網思維的N種定義     根據百度百科顯示:互聯網思維一詞最早的提及者應該是李彥宏,出自2011年的演講《中國互聯網創業的三個新機會》。但是對於這個詞的概念闡述則略顯模糊。值得一提的是,從360、有道和goole中搜索不到這個詞的官方解釋或者出處。    新聞聯播說:“實業難做,要看怎麽做,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交互,知識分享的互聯網思維正在改變著中國的制造業。”似乎對於互聯網思維的定義是"信息交互,知識分享"。    而互聯網的大佬們對於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的描述也各執一詞。在此不一一敘述,總結起來就是只要具備互聯網思維, 你就會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    按照這個方向,下一步就是專家出書來闡述一下互聯網思維了。    德尼.狄德羅     在查閱與互聯網思維相關的文章和資料的過程中, 德尼.狄德羅這個名字突然進入我的腦海。熟悉法國啟蒙運動的人應該知道,他是百科全書派的代表人物,而百科全書派則主張一切制度和觀念要在理性的審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    姑且不論他們的主張是對是錯,但是如果把他們的主張換成“一切產品和行業要在XX的互聯網思維下受到批判和衡量”,是不是與如今的情況有些相似?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一個引用,某企業老大說:今天互聯網思維就是主流的思維,今天還沒有互聯網思維的,你就完蛋了!然而,在2010年的時候, “廣告人思維”貌似是他們的概念。    用四年時間,從“廣告人思維”變身“互聯網思維”,究竟是顛覆性轉變還是因為二者之間的共性從而華麗轉身呢?我認為後者的可能性更高。畢竟徹底顛覆企業的思維模式,風險太大。    李逵還是李鬼     難道互聯網思維真就是那個促使人類進步,經濟騰飛的大招?究竟是真概念還是假邏輯?    我更偏向於互聯網思維是“舊瓶裝新酒”,是在一群與互聯網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人,在事業取得階段性成功的背景下,找出其中與互聯網相關的因素,最後總結成為“互聯網思維”。畢竟這些年中國的互聯網市場實在太引人關註,也太值得人關註了。    自從90年中國出現電腦到2000年IT弄潮,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確湧現出大批優秀公司和青年偶像。同時締造出太多奇跡。或許這也是互聯網思維被熱捧的原因。    假設一下,如果這些年,媒體關註和報道最多,正面形象樹立最典型的行業是汽車業,或者是房地產行業等等其他行業,那麽現在互聯網思維這個概念會不會變成汽車思維或者房地產思維呢?    話說互聯網思維這麽厲害,你家人究竟知不知道呢?    文章作者微信公共賬號:豬三藏說,歡迎互動交流。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豬三藏說 | 編輯: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06

《老謝觀點》騰訊、阿里巴巴從電子商務拚到叫車服務 雙馬之爭 串起中國經濟下一個未來

2014-03-03  TWM
 
 

 

為了擴大經營版圖,騰訊與阿里巴巴集團各自拓展服務範圍,從叫車App、行動支付到基金投資,中國網路用戶的食衣住行正被兩大陣營逐步囊括。

撰文‧謝金河

就像金庸筆下《倚天屠龍記》裡的倚天劍與屠龍刀一般,進入馬年,中國十三億人都關注著雙馬之爭。這兩個馬,一個是騰訊的馬化騰,一個是阿里巴巴的馬雲,他們帶領了騰訊與阿里巴巴,從電子商務、社交、旅遊到學習,再由虛擬的互聯網一路打到實體世界,雙馬之爭串起了中國經濟的下一個未來。

最近中國各地流行一個笑話:馬雲把去年十一月一日光棍節人民幣一天三五○億元的消費,變成了馬雲的「淘寶節」;而馬化騰則把中國的春節變作微信的「紅包節」。前者指的是以B2B(Business to Business)起家的阿里巴巴在電子商務極高的市佔率,旗下天貓商城在網路零售市佔率逾五成,淘寶網在個人網購領域佔八○%,隨著中國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二○一三年在中國的線上購物市場,手機支付席捲了全中國。

在中國城市的大街上,在地鐵站、咖啡廳,放眼望去都是低頭族,年輕人時時刻刻都低著頭在滑手機,他們正透過移動互聯網追看電視電影,玩微博、微信聊天或購物、繳費;單單是一三年阿里巴巴旗下的線上支付系統支付寶,以超過人民幣九千億元的手機支付金額,打敗美國PayPal,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第三方支付。

馬雲創造「光棍」奇蹟 馬化騰「搶紅包」急起直追支付寶最近發佈「二○一三年全民年度對帳單」,顯示去年移動端的支付寶錢包用戶數年成長五四七%,用戶透過支付寶錢包進行轉帳、繳費、還款、儲值,服務總數量超過五億筆。去年光棍節、天貓、淘寶成交金額達人民幣三五○億元,有人稱這是馬雲淘寶節,值得正視的是,單單手機支付金額就超過人民幣一一三億元。

而從支付寶公佈的年度支付帳單和淘寶公佈的「二○一三年中國年度關鍵詞」,就構成了中國全民消費地圖,像去年一年,中國人均網上支出都超過人民幣一萬元大關;其中,浙江義烏的人均網上支出超過人民幣四萬元,而淘寶公佈的一三年關鍵詞,因為中國霾害嚴重,新上榜的「霾單」(指人民為防霧霾而支出的消費數據),成了淘寶一三年年度消費新的關鍵詞,這些都是馬雲改變中國的具體代表作。

至於馬化騰掀起的中國「微信紅包節」,指的是今年農曆春節期間,騰訊利用移動通訊平台微信推出「微信紅包」,藉著微信平台,派發春節時尚的紅包,使用者只要透過銀行卡連結微信帳號,便可向指定的朋友派發紅包,或向連結的朋友「群組」派發隨機金額的紅包,讓群組裡的朋友來爭搶。收到紅包的一方,只要有銀行卡帳號,便可拿到錢。

微信的派發紅包,只是一個簡單意念,有中國傳統節慶的習俗,又加上遊戲創意,完全符合遊戲的兩大特質:一是有爭奪的元素,二是令人感到好奇。發紅包是一個簡單的意念,但是用微信平台、群組概念演化成了社交遊戲,完全打中用戶胃口,讓微信平台暴紅。

微信派發紅包,讓每個人加入微信平台,必須使用銀行帳號。據統計,這次春節有八百萬人參與搶紅包,有超過四千萬個紅包在微信平台飛來飛去;有人民幣兩億元在微信平台流動,意外造就了微信支付系統,也讓騰訊搭建的互聯網金融逐漸成形。

微信發紅包,最後統計有超過兩億人的銀行資料被騰訊網羅到手,騰訊只花了幾天的時間,就達成了支付寶及餘額寶花了超過八年時間才達成的數字。微信後發先至,也讓人意識到這次臉書花了一九○億美元買下五十五名員工的WhatsApp,移動通訊應用平台的價值進一步浮現,而微信有六億人使用,含蓋了遊戲、支付、O2O(Online to Offline)等功能,價值遠遠在WhatsApp之上。馬化騰從QQ開跑,下一個在互聯網金流可能掀起更大風浪。至此,中國經濟已完全籠罩在雙馬之爭的輪廓底下。

手機網民崛起 雙馬之爭讓中國經濟出現新形態其實雙馬之爭在數年前已經開始了,只是進入一四年,雙馬之爭更加白熱化,移動領域之爭才是關鍵。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最新出爐的報告顯示,中國手機網民首度突破五億大關,到一三年底止,中國的網民有六.一八億人,較一二年又增加五三五八萬人,約一成;但手機上網的網民超過五億人,比起一二年的四.二億人,又成長一九.一%。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佔總體網民比率七三.三%。這等於說,手機上網的網民一年增加超過八千萬,這等於是整個德國的人口。

手機網民的崛起,最大成長動能來自農村網民的快速成長。去年一年,中國農村上網的人口增加一.七七億人,比俄羅斯人口一.四四億還多,有了雄厚的網民大軍,讓中國的網購成為一股雄厚的力量。「雙十一」淘寶一天營業額達人民幣三五○億元,支付寶人均支出破萬元人民幣。而CNNIC的數字也顯示,到去年底,中國網購用戶達三.○二億戶,年成長達二四.七%,而單是上網買東西的人數,就接近全美國人口三.一六二億。更可怕的是團購用戶規模也達一.四一億人,較一二年成長六八.九%,成為一三年成長最快的網路應用,團購和網購的高速成長,則與智慧手機的快速成長有關。

這兩年中國的智慧手機熱銷,滲透率大幅提升。根據資訊市調機構Gartner統計,一四年中國市場銷售的手機將達四.四三五億支,其中智慧型手機超過四億支,智慧型手機滲透率超過九成。在智慧型手機高滲透之下,智慧型手機創造移動時代的新商機,改變傳統商業形態。馬雲與馬化騰之爭,從網購延伸到物流、金流,讓中國經濟出現了嶄新的形態,連股市都出現了新生態。

網路雙雄大打購併戰 被併者股價「點石成金」一三年中國的上證指數下跌六.七五%,但資訊科技分類指數全年上漲六五%。香港恆生指數在一三年小漲二.八一%,但是香港人過去最不熟悉的科技股在一三年卻大漲六九%,最核心的目標是騰訊與金山軟件的大漲。馬化騰的騰訊是主導香港股市的漲勢核心,而馬雲與阿里巴巴主導的一輪商戰,更是串起港股漲勢的關鍵。

從去年以來,網路雙雄的爭霸焦點在購併,去年十二月九日,阿里巴巴斥資港幣二十八.二億元入股海爾電器二%,及海爾旗下的物流公司;有了阿里巴巴加持,海爾股價立即從港幣十.四二元大漲到二十四.九元。不久,阿里巴巴又與金蝶軟件合作推出商務企業財務管理軟體,也讓金蝶軟件股價大漲八成。而之前阿里巴巴也入股一三.三二%的擎天軟件,這是出口退稅軟體的公司,也讓中國擎天軟件股價從港幣一.三八元大漲到三.三元。

阿里巴巴的點石成金是與雲鋒基金入主中信二十一世紀,這家原由王軍主導的企業,以電子監管軟體服務為主。在阿里巴巴入主之前,股價是港幣○.八三元,阿里巴巴與雲鋒基金以每股港幣○.三元拿下五四.三三%股權;消息傳出阿里巴巴準備以中信二十一世紀借殼上市,一月二十四日股票一開盤就是港幣五元,股價瞬間大漲五倍,馬雲果真發揮威力。這些在香港上市的企業,都因為馬雲的點石成金股價飛漲。

馬雲的購併版圖又進一步延伸進入美國股市,去年五月,阿里巴巴以二.九四億美元入股網上地圖繪製公司高德二八%股權;今年二月又進一步以一一.三六億美元全資收購高德剩餘七二%的股份,每股作價較十個月前上漲五成之多。阿里巴巴購併了高德,有助於高德在地圖及導航業務提升競爭力。

而另一邊,馬化騰也沒有閒著,騰訊在一月十五日宣佈入股華南城九.九九%股權。騰訊宣佈這項消息之前,華南城收盤是港幣二.一七元,消息曝光後,華南城股價跳空開出港幣四.九九元的高價。華南城以批發商業用的交易中心為主業,是物流營運開發商,有了騰訊加持,威力大增。

緊接著不久,騰訊又斥資四億美元入股中國消費訊息與團購網站「大眾點評網」二○%。騰訊入股「大眾點評網」,可由「微信支付」將龐大的線上用戶資源引入線下最終實現消費,而這也讓中國最大的團購網「美團網」立刻受到巨大威脅。目前阿里巴巴持有一○%「美團網」股權,而去年八月百度也以一.六億美元收購「糯米網」五○%股權。這一輪團購網又有雙雄逐鹿。

同時推出叫車服務 大打優惠價格戰從買殼、入股到「打車軟件」,阿里巴巴與騰訊都纏鬥在一起,最早是騰訊推出「嘀嘀打車」,每名乘客可得人民幣十元優惠;不久,阿里巴巴又推出「快的打車」,除了乘客優惠人民幣十元,司機還可分得人民幣十五元,騰訊與阿里巴巴在App叫車殺得火熱,乘客與司機也樂得分享這個商機。

有媒體報導,上海的計程車司機從去年四月起就開始安裝「快的」、「嘀嘀」、「大黃蜂」、「打車小祕書」四個系統,不到一年,他拿到的獎勵金達人民幣四萬元,而阿里巴巴與騰訊的「打的軟件」大戰,也在中國頻生怪現象。

這個情況在今年初,阿里巴巴的馬雲原本聲稱打死也絕不做遊戲股,後來也跳下來在手機遊戲參了一腳。而且,馬雲也挑戰了騰訊行之有年的行規,過去遊戲開發商上了騰訊的平台,只享一成利益,騰訊獨享九成;現在阿里巴巴打破這項遊戲規則,由開發商獨享七成利益,阿里巴巴分兩成,一成捐給中國貧童。阿里巴巴逆襲,也帶動香港手機遊戲股大漲,包括IGG、雲遊、博雅互動,股價紛紛大漲。

最後決戰在移動通訊 騰訊的微信佔上風阿里巴巴與騰訊的戰爭最後聚焦在金流,阿里巴巴的「餘額寶」顛覆中國基金市場,讓過去沒沒無聞的天弘基金,搖身變成全中國第二大的基金管理公司。阿里巴巴在「支付寶」、「餘額寶」已累積六千一百萬用戶;而騰訊也推出微信支付,騰訊以理財通分銷華夏基金產品,威力也十分大。元宵節前後,騰訊再推「佣金寶」及「定投寶」,前者與國金證券合推,特點包括○.○二%的特低股票買賣佣金,還包括客戶資金在不買股票時,可用於投資貨幣基金,獲得更高報酬。

而「定投寶」則打出「申購和贖回費率零」的口號,這是與銀河基金合作推出的商品,全名是「銀河定投寶中證騰安價值一○○指數型基金」。「定投寶」一推出,阿里巴巴也立刻以「二代餘額寶」應戰,與珠江人壽合力推出「萬能險」。

阿里巴巴與騰訊的大戰一直延續到金流系統,騰訊下一步可能申請銀行。不過勝負關鍵,很可能是騰訊擁有的微信(WeChat)平台。騰訊由QQ起家,連同微信提供C2C(Consumer to Consumer)服務,賺終端用戶的錢。挾著微信數億用戶,縱然馬雲極力反攻,包括阻隔來自微信的介面,不能在淘寶、天貓購物。另一方面,阿里巴巴也推出自行研發的通訊App「來往」,透過員工動員,註冊用戶終於站上一千萬,但是和微信相比,威力仍相差甚遠。

阿里巴巴與騰訊之爭,最後一哩路可能是移動通訊的即時應用App,騰訊擁有的微信,或許是打贏阿里巴巴的關鍵。

雙馬網路之爭 進入貼身肉搏戰騰訊、阿里巴巴擴大版圖的佈局

阿里巴巴 騰訊

電子商務 淘寶、天貓、聚划算 易迅、QQ商城、大眾點評社群網路 新浪微博、來往 微信叫車App 快的打車 嘀嘀打車網路金融阿里小貸、餘額寶 財付通、現金寶結盟基金公司 天弘基金 華夏基金雲端計算 阿里雲 騰訊雲地圖導航 高德地圖 騰訊地圖線上遊戲阿里手遊 騰訊遊戲註:*嘀嘀打車、快的打車為投資項目,騰訊與阿里集團未掌控全數股權。

**阿里巴巴於2013年10月收購天弘基金51%股權,2014年2月收購高德地圖全數股權。

資料來源:騰訊、阿里巴巴雙馬楚漢之爭 京東扮韓信!

在中國網路界,如果馬雲和馬化騰是項羽和劉邦,與阿里巴巴業務相近的京東商城,董事長劉強東就是現代韓信的不二人選。當市場盛傳京東倒向騰訊陣營,劉強東如何表態,可能決定這場競爭的勝負,地位舉足輕重。

1月30日,農曆除夕當天,京東商城向美國證監會(SEC)遞交上市申請,此舉震撼業界,也讓市場對同樣準備掛牌的阿里巴巴有更多聯想,話題十足。

分析京東公開說明書,去年前三季營收人民幣492億元,超越2012年全年的413億元,毛利率9.8%;這雖然低於亞馬遜的27%,蘇寧的15%,但代表本業經營的營業利益率,縮減至負0.64%,幾乎損益兩平。在利息收入和政府補貼挹注下,前三季小賺人民幣6000萬元。海通證券分析,京東掛牌後,除了將搶進三、四線以下城市,還將調整商品內容、拓展便利商店等物流通路,藉此提高獲利能力。

京東創業10年,已有多家知名基金搶先入股,掛牌後,持股約24%的劉強東身價勢必暴漲;人稱中東股神的沙烏地阿拉伯王子阿瓦裡德(Al Waleed Bin Talal)、曾投資臉書的俄羅斯DST基金、知名創投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 Funds),及加拿大安大略省教師退休基金等大股東,預料也將荷包滿滿。

(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92

【觀點】小團隊打亂手游市場的機會正在消失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321/59764.html

Natural Motion的CEO Torsten Reil認為,小型開發商對移動遊戲市場造成巨大影響的機會在逐漸消失。

在和Zynga CEO Don Mattrick一起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Reil解釋了在移動領域競爭不斷加劇的情況下以5.27億美元向Zynga出售NaturalMotion的原因。

「雖然手游平台的收入可能非常可觀,即使很小的公司也能做到高收入,但現在對於行業知識的要求已經非常深層了」,他說,Zynga在這方面給工作室提供了很多的經驗和知識。

「 另一方面,創意是需要技術要求的,但如何組織遊戲結構也是需要技術的,如何長期留住玩家以及做好貨幣化工作都需要技術,這些知識都不是小事,過去12個月的趨勢已經表明,沒有經驗的小團隊很難達到這些要求」。

Natural Motion能不能算作小團隊或者沒有經驗的開發商還是個問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和Zynga的2000多名員工相比,該公司的確是小團隊,不過Natural Motion最成功的手游CSR Racing在2012年8月的一個月之內就獲得了1200萬美元的收入,這對於一個沒有經驗的小團隊來說,是很難做到的。

在不到一年之後,GungHo的《智龍迷城》就達到了每天400萬美元的收入,而且,如果Supercell的數據沒錯的話,Clash Of Clans在今年初開始已經實現了500萬美元的日收入水平。

Reil說,「未來對市場造成衝擊的將是新公司,但我發現,這些公司更可能是目前已經在打亂市場秩序的公司」。

「如果你已經在做手游,而且瞭解免費遊戲模式,這是個非常不錯的條件,這些基礎可以讓你用優秀的產品進入市場頂級位置。和幾年前相比,沒有經驗的開發商在免費領域生存越來越難」。

從這方面來講,Mattrick表示完全同意,他說,「隨著遊戲業的發展,成為領導者的自然障礙將會不斷出現,達到和手游剛起步時的成功水平,會變得越來越有挑戰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19

【觀點】】爛電影是如何洗錢的?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49
       對話背景:
  甄子丹新片《大鬧天宮》號稱5億製作費用,網友評價褒貶不一。
  對話人物:
  影視行業從業者Q先生,由於訪談者要求,在此匿名。
  電影卡片:
  最近大鬧天宮號稱5億製作成本,你怎麼看?
  Q先生:
  製片方一般能得到票房分成的35%左右,意思是投5億拍片,至少要賣到13億以上才保證不賠,吹什麼牛逼敢保證賣到13億。中國一年產多少電影,有多少是連院線都上不去的,有很多是院線一日遊的?大多數仍然不能在賬面上賺錢。
  電影卡片:
  那整個產業鏈大致是怎樣的?
  Q先生:
  商業地產的興起讓電影院熱度升溫。製片方投資拍攝成片,然後由影院排期上映,售賣產生票房。每個片子在發片之前,電影局會把各大院線經理召集起來弄個看片會,然後大家商定一個「最低票價」和發行的問題的等等。
  「最低票價」是政府保障製片方的一個方式,因為怕院線把價格殺得太低讓製片方賺不到錢。一般在20元起,製片方和院線按照這個價格對半分錢。最高是35元,就是製片方最多拿17.5元,其它歸院線收入。
  當年有部片子J覺得自己很牛,國內頂級導演拍攝,請好萊塢一線男星,想把最低票價拉到40元。後來看片會五大院線沒有一個人去,最後製片方妥協還是定在35元這一檔,但和院線就結下樑子了。J必然虧得一塌糊塗,原因特別簡單,院線不支持你。
  院線有大廳小廳,有黃金時段和非黃金時段。當時有部片子L,和J同期上映,場次一樣。但J全部是排在白天,晚上時段留給L,這是幾大院線對J的報復。
  很多電影票房很慘,看著虧本的生意,大家都願意投,那必然裡面要運作黑錢,這是公開的秘密。這個錢有礦的,賭的以及個人的,影視行業洗錢損耗算比較便宜,20%就可以。
  電影卡片:
  那麼這現象在國外也如此嗎?
  Q先生:
  包括美國電影的興起,實際是意大利黑幫的推動。意大利黑幫至今仍然壟斷著美國橄欖油等走私生意,《教父》等影片也有描述。尼古拉斯凱奇,喬治克魯尼等這些好萊塢當紅影星,背後也是意大利勢力。拉斯維加斯也是黑錢推起來的城市,娛樂業多是靠此支撐。
  香港向氏兄弟,97之前是多麼瘋狂,97後也有轉戰拍賣等行業。拍賣行業國際慣例是33%,比電影要貴,最實惠的洗錢方式還是電影。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越貴的明星越是有人請,觀眾也喜歡去看大牌演的片子。請一個演員預算1億,做兩份合同,一份1億是上稅給他的,很可能另一份1000萬才是他實際得到的。
  大家現在都盯著演員的稅收,其實演員也是有苦說不出。
  電影卡片:
  有簡單的案例嗎?
  Q先生:
  也是一位頂級導演的影片W,有港台明星還請了韓國型男。其賬面支出有一個W城,但至今沒人見過W城在哪裡。一個遊戲公司M在上市之前,特別把旗下電影製作公司剝離。上市了的遊戲公司不斷的把錢投到影視來,對外一直宣稱影視的投資是虧本。好多做基金,因為政府會對他們有要求,有百分之幾要投文化產業,也都瘋狂的砸到影視行業。
  洗錢各方需要比較緊密配合,所以一條線上資本,導演,明星會長期保持合作,這樣才會降低出問題的概率,牽扯利益太多也沒有人去砸大家的奶酪。
  電影局有個網站,上面羅列了跟海外合拍片的目錄,但很多片子市面上根本見不到,而且每年還是持續不斷。電影該賺錢的就賺錢,該賠錢的還是賠錢,現在為了電影一腔熱血衝進來的肯定是賠錢,沒有賺錢這麼一說。
  電影卡片:
  那影片質量如何保障,會一直這樣發展嗎?
  Q先生:
  首先好片一定是靠爛片堆起來的,再者所有拍電影的絕對沒有人想往爛的拍,每個人的審美不一樣,所以這個實際沒有好壞的標準。
  全球的慣例都是這樣,美國,日本,印度,香港都是靠這些勢力去推動發展。在香港中馬票,都立即有人加30%把你的獎券收走。何況在大陸的這種意識形態下,土豪又不斷增多,這種需求會更旺。
  實際中國的電影扔是很小的一塊市場,每年的票房也就兩百來億,只不過大眾娛樂業受到關注度會高些。現在的整體情況是二十年來最好的時候,當然表揚的多罵的人也多。
  來源:電影卡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719

【觀點】特斯拉CEO馬斯克:關於創業你不能忽視的四件事

http://www.iheima.com/thread-6798-1-1.html

以下為Elon Musk演講全文
伊隆·馬斯克:

謝謝大家,我只有很短的幾分鐘,我會努力利用好這僅有的時間。在這裡我想與大家分享四件重要的事情。其中一些聽起來可能像名言警句,但是經歷告訴我,它們確實實用。

第一點對於要創業的年輕人非常重要,你需要非常努力地去工作。努力工作意味著什麼?

當我弟弟和我一起創立Zip2的時候,我們沒有購置任何房產作為工作的地方,反而在一間又小又普通的辦公室裡開始我們的事業,我們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那個小小的沙發上。

我們互相討論想法,當時我們只有一台電腦,白天需要用電腦運營網頁,編碼只能在晚上進行。我們每週7天每天24個小時幾乎都在工作。當時我有一個女朋友,她為了跟我在一起不得不睡在辦公室的沙發上。如果你要快速成立自己的公司,努力工作是必須的。

你自己做一個很簡單的數學計算,別人工作50個小時,但是你工作100個小時,你會比別人多干掉兩倍的工作。

另外一點我想講的是,如果你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或正在管理一個公司,吸引優秀的人和你一起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人要不就是加入一個精英匯聚尊重人才的公司,要不就是和一群烏合之眾工作。企業的成功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一群優秀的人匯聚到一起做成了一個偉大的產品。不論這群人多麼有才,他們必須同心協力專注在一個正確的產品方向上,才能造就巨大的成功。

因此,創業者需要用盡一切手段去吸引優秀的人才。然後,我想將話題轉向如何去判斷企業是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很多人感到困惑,他們花的錢並沒有讓他們的產品變得更好,舉一個例子,在特斯拉,我們從不在廣告上花錢,我們把所有的錢都投在了產品研發及更好的產品設計上,我們盡全力把我們的車做的儘可能的好。

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的出路。所以,如果你想建立一個公司,你要不斷地思考,你們作出的這些努力是否使得你們的產品或者服務變得更好。如果沒有, 就不要再做這些事情了。除此之外我還想說,不要單一地跟著所謂的大趨勢走。從物理學第一原理的角度來講,並不是通過類比去論證,而是通過所有你認為最本質的元素去推論。
這樣一來你可以分辨出哪些是你應該做的,哪些只是你跟隨別人的腳步在做的。當然,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要付出很多努力。

但是,如果你想嘗試新的事物,這是最好的辦法。就像物理學家研究量子力學那樣去思考問題. 這是一個很強大的方法。最後我想說的是,是時候去冒個險了。你現在沒有孩子,或者你可能沒有孩子,隨著你變老,你的職責在增多。

一旦你有了家庭,你就不是單單在拿自己冒險,而是拿你的家庭去冒險。去嘗試那些可能失敗的事情會變得越來越難。
所以,現在就去冒險吧,在你擁有那些義務之前,我非常提倡你們去冒個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487

【觀點】《好聲音》團隊數十億身價從何而來?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174
很多人並不知道,在《中國好聲音》背後,站著國際傳媒大亨默多克。默多克在中國的媒體產業是星空華文傳媒,《中國好聲音》的製作方燦星製作,正是歸屬於星空華文傳媒旗下。

《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的廣告費多達10億元,燦星據傳拿走了70%。創造收入奇蹟的人,並非默多克,而是他的中國合夥人。在背後的股權角力中,默多克也將黯然離場。

就在今年以內,默多克將把自己在星空華文傳媒47%的股權全部出手,接盤者是星空華文傳媒的管理團隊和華人文化基金。
而星空華文傳媒的管理團隊核心,正是《中國好聲音》的幕後主創。接手默多克的股權後,星空華文傳媒將在香港上市。未來,好聲音團隊持有的股權價值保守估計也將有數十億元。

唱著搖滾的文藝青年們,將擁有「土豪」一般的財富。

默多克敗走中國,燦星救場

故事要從20年前說起,1993年到1995年,國際傳媒大亨默多克決心進軍中國傳媒市場,斥資8億美元從李澤楷手中買下星空傳媒。然而,由於星空衛視的落地始終受限,經營慘淡,星空傳媒成為是新聞集團的一個包袱。

2009年,時任上海文廣(SMG)總裁的黎瑞剛創立華人文化產業基金(CMC),這是一隻私募股權基金,但背後的出資人包括國家開發銀行等國有企業,黎瑞剛是這只基金的操盤手。這只基金的第一次投資,就是買下了星空傳媒53%的股權,默多克在星空傳媒的股權下降至47%。

如何拯救虧損中的星空衛視?黎瑞剛想到了東方衛視的老部下田明。田明曾任SMG副總裁、東方衛視總監。在東方衛視時,田明團隊曾製作《中國達人秀》《加油好男兒》等在國內廣受好評的娛樂節目。2011年,田明從東方衛視離職,前往星空傳媒任CEO。

如何振興星空傳媒,田明還是打算他最擅長的節目製作開始,燦星製作由此設立。在最初的設想中,燦星製作的節目既可以給星空衛視在境外播,又可以賣給國內的電視台。既解決了星空衛視的節目來源問題,又能給公司增加收入。

此前跟隨田明的一整個綜藝節目團隊幾乎都來到了燦星,雖是另起爐灶,但團隊裡仍是熟悉的搭檔,那時甚至開會還會去東方衛視的會議室。走出體制的人們製造了比《中國達人秀》更大的輝煌。《中國好聲音》成為國內一檔「現象級」的娛樂節目,並開創與電視台廣告分成的模式。通過與浙江衛視的收視率對賭,燦星製作拿走了《中國好聲音》大部分的廣告收入(業內傳言是70%)。燦星成為星空傳媒旗下最為賺錢的業務。

默多克估計怎麼都沒想到,是燦星拯救了搖搖欲墜的星空傳媒。多年的經歷也讓他認清了中國市場的現狀,再加上中國業務在整個新聞集團旗下無足輕重,退出中國市場成為老默的一個選項。另一邊,為了留住田明和他的團隊,黎瑞剛想到了MBO(管理層收購)。畢竟,以田明團隊的能力,從星空出走再成立一家新的公司並不難辦到,實行股權激勵很有必要。今年年初,默多克、華人文化基金、星空傳媒團隊三方達成協議,默多克將徹底退出中國,他手中的47%的股權將出售給星空華文傳媒的管理團隊,以及華人文化基金。未來,田明團隊將不再是老默和華人文化基金的員工,也要「翻身做主人」了。

MBO的資金來源作為縱橫商場的老獵手,默多克不會賤賣自己的股票。要想從他手中拿到星空華文傳媒47%的股權,需要田明和他的團隊拿出真金白銀。問題是,錢從哪裡來?這個難題難不倒田明。在《中國好聲音》的產業鏈上,還存在著另一家公司——夢響強音。這家公司與燦星製作簽訂了協議,全權代理《中國好聲音》學員的經紀業務。

吳莫愁的商演、廣告代言,《中國好聲音》與中國電信合作的百場演唱會項目,《中國好聲音》手游等等,這些全都由夢響強音經手。這家公司在2012年《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結束後成立,2013年就實現了5069萬元的淨利潤。

而夢響強音公司的主要股東,正是田明團隊和華人文化基金。田明團隊只要將夢響強音的一部分股權出手,就能獲得不菲的資金,從而為MBO提供可能。
今年4月,夢響強音40%股權被出售給一家A股上市公司——浙富控股,田明團隊套現6.3億元,華人文化基金套現2.1億元。田明團隊的這筆錢,將作為購買默多克手中股份的現金。

從默多克那裡收購股權並不是終點。在完成MBO之後,星空華文傳媒將在香港上市。

田明團隊的身價幾何?

中國的電視製作行業遠遠沒有電影產業的市場化,很多電視製作人才仍然在體制內,名編導、名主持的財富積累也遠遠趕不上電影電視劇的導演和明星。

通過一檔娛樂節目的成功運營,而實現財務自由,這在國內傳媒界並不多見。《中國好聲音》團隊堪稱標本。由於星空華文傳媒尚未披露具體的經營數據,田明團隊將在MBO中獲得多大比例的股份,目前也不得而知,他們的財富增值暫時還難以計算。但可知的是,星空華文傳媒旗下除了燦星製作,還有3個電視頻道,一個電影片庫,這些資產價值不菲。

但田明團隊在夢響強音的股權價值,已可以計算出來。在轉讓了40%的股權給上市公司浙富控股之後,田明團隊仍然持有夢響強音60%的股權。

在此次股權轉讓中,40%的股權賣了8.4億元,由此推算公司估值為21億元,則田明團隊持有的60%股權價值12.6億。未來,田明團隊手中的股票會分為兩塊,星空華文傳播,以及夢響強音,全部的價格保守估計也有幾十億元,對於中國電視製作行業從業者來說,這可能是一筆史無前例的財富增值。

在一次採訪中,田明曾跟我聊到關於「身價」的話題。
他說:「如果你不說,我好像還沒算過這個賬,如果真要這麼算,我覺得我們的價值還是被低估的。」
未來這些價值連城的股票將如何分配,現在還沒有明確的方案。在股票的分配上,有兩個關鍵點。

其一,是星空華文傳媒MBO的具體方案,都有哪些團隊成員可以持股,持股比例如何;

其二,是夢響強音公司的股權架構。此前提到的夢響強音60%的股權,目前的持有人為民星合夥,這是一家有限合夥企業,類似於私募基金的架構,出資人是一個員工激勵持股信託,操盤者是田明。

巨額的財富收益如何分配,將是《中國好聲音》一系列資產運作實現之後,必須面對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8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