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網今日複牌樂視影業一年內註入樂視網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6172

2014年12月8日,因重大重組停牌一個多月的樂視網今日複牌。 (東方ic/圖)
因重大事項停牌一月有余的樂視網(300104)今日(12月8日)複牌。同時,樂視網還公布一系列重要公告:未來一年內,要將原本欲獨立上市的樂視影業入註樂視網;第二大股東賈躍芳計劃減持股票,並將所得資金全部借給公司。
樂視影業將註入樂視網
10月27日,樂視網開始停牌,並稱有重大事項要籌劃。
11月26日,出國近半年的樂視網CEO賈躍亭通過微博確認,已回到北京,但至今尚未公開露面。
12月6日,樂視網發布公告稱,“公司與標的方就估值方面無法達成一致,因此決定終止籌劃本次重大事項。”至於重大事項具體內容是什麽,公告並未透露更多細節。
另一方面,樂視網突然宣布,“為了進一步發揮樂視生態的協同效應,從根本上消除樂視網與關聯方樂視影業的關聯交易,擬在未來一年內的合適時機,以合理的方式,按照中國證監會有關規定,啟動將關聯方樂視影業的控股權轉讓給公司。”
樂視影業是由樂視網母公司樂視控股控制,與上市公司並無關聯。據《每日經濟新聞》介紹,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等業內人士認為,樂視影業本來準備獨立上市,但經歷“系列風波”後的樂視網終止重大事項,若將樂視影業註入上市公司可提振資本市場信心。
此外,一家深圳創投公司方面人士對大智慧通訊社分析,由於樂視網和樂視影業之間的關聯關系一直很難消除,如果樂視影業獨立在A股上市並不會有想象中的順利,雖然未來政策是基於放開的趨勢,但需要的時間則存在很大不確定性,而資本市場對電影板塊的估值未來是否存在變化也很難說,因此註入上市公司或是好的選擇。
二股東賈躍芳減持樂視網股票
根據公告,股東賈躍芳承諾,計劃在未來1個月內,通過協議轉讓或大宗交易集中轉讓的方式處置自己所持有的樂視網,將其所得借給公司作為營運資金使用。該筆借款將用於樂視網日常經營,借款期限不低於60個月,免收利息。
賈躍芳與公司實際控制人賈躍亭先生系姐弟關系,其本人持有公司36,034,600股,占公司總股本的4.28%,為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據《新京報》消息,過去幾個月,賈躍亭不斷通過股票質押來解決樂視網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截至今年7月,賈躍亭已質押其所持有的樂視網股份總數的70.52%,占公司總股本的31.17%。2014年8月,樂視還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45億元,用於補充公司流動資金。
賈躍亭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樂視會逐步釋放出一些非上市公司的股權來做一些股權融資,一方面其個人的投資壓力就不會那麽大,另一方面,樂視自有的非上市業務現金流快速回籠,然後來償還貸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式。
火線停,火線複A股奇觀:千股“停複牌”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648

跌不起躲得起!滬深兩市超過1600家公司停牌自救,占全部上市公司的57%。 (CFP/圖)
千股集體停複牌,對“誠信”“真實”的基本商業規則和倫理要求造成的破壞,值得上市公司管理層、證券監管者以及投資者們重視和警醒。
從2015年6月迄今,中國股市,上演了一出從暴漲到暴跌,再由暴跌“似乎”回到暴漲的“過山車”般的大戲。
大戲的小小一角,是自7月以來,中國股市出現了上千家公司,以高度雷同、不值一辨的理由,紛紛停牌;等到7月9日,大盤開始好轉,千股漲停時,又以千奇百怪的借口,火速要求複牌的種種鬧劇,令人啼笑皆非。
鬧劇之所以能上演,或許主要是因為“形勢所迫”;但由此造成,對“誠信”“真實”的基本倫理和規則要求的傷害和破壞,值得上市公司管理層、證券監管者以及投資者們,重視和警醒。
停牌者
放眼望去,上市公司的停牌公告理由,大都是語焉不詳的“謀劃重大事項”。
“我們是4月份停的牌,為了一宗並購,是真並購。6月份複牌,到現在不到一個月,又要求停牌,可能不太合適吧?”
2015年7月7日,中午12時許,浙江省內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邵傑(化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然而,僅僅六小時之後,這家公司就發布了新的“停牌公告”,理由是“籌劃重大事項”。
面對記者的疑惑,邵傑解釋:“沒辦法,只能停了。股價連續跌停,股民們把公司的電話打爆,要公司停牌。周邊的上市公司,好多也都停了。”
在7月7日這一天,下午4點30分左右,包括邵傑所在的企業,有170多家上市公司,向深圳證券交易所(下稱深交所)提出了停牌申請。深交所隨後表示不再受理。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
“微信群里,上交所的人,跟大家喊話,說沒有真正重大事項,不要申請停牌。”一位在上交所掛牌的北京地區上市公司高管馬高(化名)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他所說的微信群,是交易所與諸多上市公司的工作人員日常聯系工作時所用。
但幾個小時後,也就是7日晚8點,情況又變了。
深交所突然通知,重新放開受理停牌申請。“據我們了解的幾家,當時只要申請停牌的,基本都批準了。”邵傑說。
包括在上交所上市的企業,僅僅在7月7日這一天里,滬深兩市共有超過500家上市公司發布了停牌公告。
加上此前已經停牌的企業,7月8日開盤時,滬深兩市共有超過1300家公司停牌。7月8日當天,滬深兩市,又有321家公司申請停牌,其中就有馬高所在的公司。
至此,停牌者超過1600家,占到全部2800家上市公司(滬市1071家,深交所1729家)的57%強。此番情形,不僅中國金融史上僅見,放眼世界,也罕有聽聞。
“這樣的事情是從7月初開始的,前面幾天,交易所網站的上市公司公告欄里,每天基本是2頁的停牌公告;到後來,每天多得都不想再看了,幾乎滿目皆是。”一家私募基金的基金經理對南方周末記者抱怨。
“千股停牌”的背景之一:是2014年夏天以來,中國“牛市”凱歌高奏,在2015年6月上旬達到最強音。以上證綜指為例,6月12日,盤中摸高至5178.19點,為2008年2月以來,也即7年多以來的巔峰。
隨後股市開始大幅度下滑,期間雖偶有反彈。但在7月1日,大盤更加速狂瀉。以上證綜指為例,當天大跌5.23%。隨後的交易日里,不斷下挫,至7月9日,盤中摸低至3373.54點。
個股方面,“千股跌停”的景象,更是不斷上演。不少股票甚至回到了大盤在2000點時的水平。
放眼望去,上市公司的停牌公告理由,大都是語焉不詳的“謀劃重大事項”。
西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002673.SZ,簡稱西部證券)的一位中層做了隨機統計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大致上,10家停牌企業,有8家‘謀劃重大事項’;1家是出臺員工持股、激勵計劃;還有1家是其他原因。”
“在7月份停牌的,所謂‘謀劃重大事項’,其實大家都知道,包括交易所也知道,就是編個理由,要停牌避險,避免股價繼續暴跌而已。”邵傑說。
而股價暴跌,對上市公司可能帶來的危害,包括持有大量股票的大股東及高管切身利益受損;質押在銀行的股票,觸及“補倉線”,銀行要求增加質押股票數;以及機構和散戶投資者們的強烈反感等等。
馬高所在的公司,是在7月8日晚發布的停牌公告,他們的理由是公司與海外客戶將有重大交易,“目前上述合同正在洽談過程中,……該事項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不過,“到現在,這是什麽樣的合同,乃至有沒有這樣的合同,至少我和我們的財務總監都不知道。”7月14日,馬高對南方周末記者如此坦陳。
不過,即使是7月停牌的,也不是100%的“不靠譜”理由。
“在7月9日開始停牌的一家,雖然公告也是說,‘正在籌劃重大事項’。但他們是真要做重大收購——之前他們準備被收購的目標企業,並不是太願意這筆交易,但現在收購方公司股價大跌,采用換股交易的話,被收購者,可以換到收購者更多的股份了;正好收購者此時有要停牌的迫切需求,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一位接近交易的知情者,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
根據上交所、深交所,以及創業板的《股票上市規則》,“上市公司應當披露的重大信息如存在不確定性因素且預計難以保密的,或者在按規定披露前已經泄露的,公司應當第一時間向本所申請對其股票及其衍生品種停牌,直至按規定披露後複牌。”
而對“重大信息”的界定是,“所有對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種交易價格可能產生較大影響的信息。”
不停牌者
暫時找不到真實合理的停牌依據……已哭暈在鍵盤上。
在最艱難的時刻,還在堅持交易的一千來家公司,不停牌理由,也“各個不一”。
成都紅旗連鎖股份有限公司(002679.SZ,下稱紅旗連鎖),是女企業家曹世如個人控股的企業。其公司股價,在2015年6月12日,收盤價達到18.49元的峰值,隨後的交易日里,隨大盤一路狂跌,至7月7日,以跌停價收盤9.05元,不到一個月,股價即遭腰斬。
7月8日9點23分,開盤前幾分鐘,曹世如在其個人實名認證的新浪微博上說,“昨天有些人勸紅旗停牌。作為大股東的我不會選擇停牌,紅旗連鎖已被跌成這樣!有必要去湊熱鬧嗎?公司凈資產都有201655萬元,(其中:固定資產:80693萬元,未分配利潤:69143萬元)固定資產房屋土地是購買時入賬價值。公司的無形資產未評估入賬的。公司資產再重新評估下可能已是現在的股市市值了。”
當天,大盤繼續下挫,深證成指下跌2.94%;紅旗連鎖卻神奇地逆市上漲了4.97%。
當天晚上,紅旗連鎖發布公告稱,曹世如將在2015年年內,通過二級市場,最少增持100萬股股票。在此之前,曹世如持有4.428億股紅旗連鎖的股票,持股比例55.35%。
7月9日、10日,大盤複蘇飆漲,紅旗連鎖也拉出兩個漲停。
在7月13日,周一早上8點13分,曹世如又發聲了,行文如打油詩:“僅僅休息兩日/啥樣大事沒幹/外面翻雲覆雨/深感莫名其妙/處於雲里霧里/股市笑話遍地/停複牌千古記/笑看人生悲喜劇/送一言請君記/理智切莫失去/祝親愛的你/周一順利。”
這一天,紅旗連鎖繼續漲停。
一位曾在證監會法律部任職的人士,則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上市公司董事長的這些言行,有違規之嫌。
證監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規定,“董事會秘書負責辦理上市公司信息對外公布等相關事宜。除監事會公告外,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應當以董事會公告的形式發布。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非經董事會書面授權,不得對外發布上市公司未披露信息”,同時,“信息披露義務人在公司網站及其他媒體發布信息的時間不得先於指定媒體,不得以新聞發布或者答記者問等任何形式代替應當履行的報告、公告義務,不得以定期報告形式代替應當履行的臨時報告義務。”
新浪微博並非證監會的指定媒體。
7月14日、15日,南方周末記者亦兩次聯系曹世如,但她沒有回應采訪請求。
與紅旗連鎖不同,一家註冊地在湖南,實際控制人為央企的上市公司,卻是“自主權”不在己手。
7月7日,該公司一位高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上半年經營業績很好,不管是主業的鐵路設備,還是風電設備,都不錯。至於股票,是不是停牌,或者是否增持,其實並不由管理層說了算,而是大股東來決定。”
這家公司的股價在6月上旬達到頂峰,隨後一路下滑,並連續跌停,至7月8日收盤,已跌去六成有余。
“已哭暈在鍵盤上”的珠海世紀鼎利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050.SZ,下稱世紀鼎利)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
世紀鼎立的股價,在2015年6月3日,達到46.71元的峰值,隨後一路下滑,至7月8日,盤中達到15.89元的低谷,股價折去約66%。
7月8日,在全景網的網絡交流中,面對股民要求停牌的訴求,世紀鼎利的工作人員回複說,“暫時找不到真實合理的停牌依據,又處於半年報窗口期不能增持,前期有減持,半年內又不能短線交易……已哭暈在鍵盤上。”
全景網為深交所下屬的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絕對控股。
北京銀信長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231.SZ,下稱銀信科技),則對投資者介紹,其向深交所提交過停牌申請,但未獲批準,因為公司暫時不具備可停牌的事項。
深圳市漫步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351.SZ,簡稱漫步者)、新疆北新路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2307.SZ,簡稱北新路橋)、現代投資股份有限公司(000900.SZ,簡稱現代投資)、中通客車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0957.SZ,簡稱中通客車)等其他幾家公司則表示,他們各自的公司沒有可以達到停牌標準的重大事項,不能隨意停牌;而且,“監管部門會對無正當理由停牌進行處理,不當停牌,會導致不良影響”。
上述提到的未停牌公司的股價,從7月9日開始,都有相當大幅度的反彈。但只有“已哭暈在鍵盤上”的世紀鼎立,以及“被交易所拒絕”了的銀信科技,從7月9日至14日的四個交易日里,雙雙拉出了四個漲停。
複牌者
總算趕上了點反彈的好時光。
面對洶湧的停牌潮,交易所除了偶爾“拒絕”上市公司的停牌申請外,也在努力恢複正常的交易秩序。
7月8日上午,深交所給包括邵傑公司在內的諸多停牌企業打來電話,要求如果是因擬出臺員工持股、股權激勵計劃而停牌的企業,在7月10日,必須複牌。
馬高也對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上交所也要求停牌的公司盡快複牌。
從7月8日開始,整體局勢出現變化的跡象。
那天上午,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為恢複市場正常交易,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將在繼續維護藍籌股穩定的同時,加大對中小市值股票的購買力度,緩解市場流動性緊張狀況。”
面臨巨大的贖回壓力的基金公司,迎來了實質利好。同日,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就向華夏基金等五家基金公司,申購了2000億元主動型基金份額,每家400億元。理論上,這些基金可以購買幾乎所有類型的股票。
在此之前,有銀行人士甚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7月以來,他們曾與基金公司一起“練習問答”,“就是當有基民來贖回基金時,我們用什麽話,來勸說他們不要贖回”。
當天,中國人民銀行也通過自己的官方網站——而不是如之前那樣,“假道”證監會——發言稱,“為支持股票市場穩定發展,中國人民銀行積極協助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拆借、發行金融債券、抵押融資、借用再貸款等方式獲得充足的流動性。”
這一天,創業板在大幅度低開後,開始走高,收盤竟上漲0.51%。此前幾乎全面跌停的創業板上市公司、中小板公司,有很多報紅收盤。
在7月8日晚上,有28家上市公司,就申請複牌。
7月9日的情況,進一步好轉,出現“千股漲停”的局面。
要求複牌的企業,更增多了。
“7月9日,我們向交易所申請複牌,但他們要求必須要有‘實質性利好’,才允許複牌”,邵傑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現在乘著行情好,趕緊複牌;過幾天再複,不知道情況又會怎樣。”
7月10日,成功複牌的企業,有66家,但不包括邵傑公司在內。這66家公司里,停牌時間超過5天的,僅僅5家,也就是說,90%的企業,“火線停牌”,又“火線複牌”。
至於複牌的理由,同樣千奇百怪。
海潤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0401.SH,下稱*ST海潤)稱,該公司“因相關事項是否涉及重大事項存在不確定性,故於2015年7月8日申請了全天停牌。經過核實,上述事屬於公司日常經營業務的一部分,不涉及《股票上市規則》的停牌事宜。為了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根據相關規定,經公司申請,公司股票將於2015年7月9日起複牌。”
簡言之,*ST海潤是“沒搞清該不該停牌,但停了一天後,發現搞錯了,於是複牌”。
著名企業家尹明善出任董事長的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777.SH,下稱力帆股份),複牌理由也屬奇葩。
7月12日,該公司公告稱,因籌劃員工持股計劃,於7月8日停牌,但“考慮公司及下屬子公司員工人數眾多且分布全球,難以在短期內一一通知落實並向員工宣傳講解到位公司擬籌劃員工持股計劃的目的、員工持股計劃的主要內容、員工持股計劃的管理、員工持股計劃的實施程序和本次征求意見的安排等具體內容。因此,公司管理層經討論並充分考慮,決定暫時終止本次員工持股計劃,待此後時機成熟再擇機實施。”
類似*ST海潤、力帆股份,這樣有明顯虛假嫌疑的複牌理由,在諸多火線複牌的上市公司里,舉目皆是。但最常見的理由是:有重大合作要談,於是停牌,停了兩天,發現合作談不下去,於是停止此事,申請複牌。
邵傑的公司,就是以這樣的理由,在7月13日,成功申請複牌了。“沒有‘實質性’利好,這次交易所也同意了。”
複牌後,邵傑的公司,連拉了兩天的漲停,“總算趕上了點反彈的好時光”。
在這場千股停牌、複牌的鬧劇里,證監會、交易所及上市公司們,似乎都忘了證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里,對於公司信息披露“真實性”的要求,也似乎忘了“誠信”這個最基本的商業倫理。
陸家嘴股份今日複牌 國資改革正式啟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091.html
停牌近4個月後,陸家嘴股份(600663.SH)於5月18日複牌,開啟陸家嘴集團國資國企改革的第一步。
而接下來,按照成熟一塊改革一塊的原則,陸家嘴集團要不斷提高資產證券化水平。
近日,陸家嘴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陸家嘴股份董事長李晉昭接受采訪時表示,陸家嘴股份是陸家嘴集團唯一的資本運作平臺。“資產何時註入,註入什麽資產,目前不能給到確切答案,但是國資國企改革我們會非常努力,加緊改革步伐。”
李晉昭說,陸家嘴集團現有一些板塊的資產,成熟度已經很高,比如前灘、臨港、禦橋的資產。“陸家嘴集團將持續推進自身改革進程,不斷提高資產證券化水平,增強國企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實現國有資本做實、做大、做強、做優。”
目前,陸家嘴集團的資產證券化率,還不足40%。
哪些資產待註入?
根據公告,陸家嘴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陸家嘴股份),擬通過現金支付方式,收購陸家嘴集團、前灘集團和土控集團合計持有的陸金發100%股權,陸金發資產預估值約為109.31億元。
此次重大資產重組,是陸家嘴集團國資改革的第一步,也就是以上市公司為平臺,註入金融資產,實施“雙輪驅動”、“產融結合”的發展戰略,最終要把陸家嘴股份打造成為戰略目標清晰、治理結構規範、激勵約束機制完善、競爭優勢突出的金融控股集團。
第二步,陸家嘴集團還將加強對系統內資產的運營管理,堅持市場化運作,成熟一塊改革一塊,逐步推進集團資產證券化的進程。。
陸家嘴集團黨委副書記、陸家嘴股份總經理徐而進說,陸家嘴集團此前是功能性、保障性、市場類的職能融合在一起,現在明確是市場競爭類企業,因此公司很多業務會發生變化,也會利用陸家嘴股份的平臺,把市場化資源逐步註入上市公司。
從1990年成立至2015年底,陸家嘴集團合並報表賬面總資產已達1185億元,並形成了1個投資中樞(陸家嘴集團)+4個產業板塊(商業地產、金融、新興區域開發投資、戰略投資)的發展格局。
不過到目前為止,作為陸家嘴集團唯一的上市平臺,陸家嘴股份只是商業地產板塊的平臺。
年報顯示,2015年度陸家嘴股份各項營業總收入約96億元。其中:土地和房產銷售收入(含預收款)56億元;包括公司持股50%及以上的下屬公司在內,實現物業租賃收入28.2億元;物業管理及服務性收入11.8億元。
而金融投資板塊的平臺公司陸家嘴金融發展公司,將在此次重組完成後進入上市公司。
不過,新興區域開發板塊的平臺公司上海前灘國際商務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陸家嘴城市建設開發投資有限公司;以及戰略投資板塊對上海迪士尼樂園中方股東單位上海申迪集團的投資,都不在上市公司。
這也就意味著,陸家嘴集團在前灘、臨港等地的資產,未來有望實行證券化。
前灘國際商務區占地2.83平方公里,規劃建築總量350萬平方米,其中,前灘公司自持樓宇項目規劃總量超過150萬平方米;
陸家嘴在臨港的首個投資項目總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總投資近100億元。目前已實現開工。
“我們還計劃與港城集團、高鴻地產共同在臨港開發綜合性室內冰雪世界——上海臨港冰雪世界項目,建築面積約25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0億元。”李晉昭說。
陸家嘴集團還持有上海申迪集團45%股份,自2010年至今,對申迪集團已完成近百億元的投資任務。
值得註意的是,此次重組,陸家嘴股份擬以現金支付方式完成,陸金發的資產預估值為109.31億元,陸家嘴股份使用自有資金比例約為40%,也就是 43.72億元。
徐而進解釋說,選擇現金支付的方式,是因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可以最快地完成重組。
而且,陸家嘴股份的現金流比較充足,資產負債率也比較安全、穩健。數據顯示,陸家嘴股份的有息負債2015年末總額為 171.91 億元,約占公司總資產的 32.8%。
“現金支付不會對公司的經營現金流造成重大影響。而且也沒有增加股本,投資者的回報會更加豐厚。”徐而進說。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今後進一步的資產註入會繼續用全部現金支付的方式,李晉昭說,今後會在兼顧效率的前提下,研究多元化的融資方案。
地產+金融雙輪驅動
自1990年成立以來,陸家嘴集團一直負責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城市開發,最初以單一的土地開發為主,從2004年開始,陸家嘴實施主營業務轉型,將主營業務轉向以土地開發和功能性商業地產項目建設並重,並逐步演變成以商業地產項目為主營產品。
此次重組完成後,陸家嘴集團的兩個核心產業板塊——商業地產、金融,就都集成在了陸家嘴股份的平臺上。
此次重組的標的陸家嘴金融發展公司,也是陸家嘴集團金融投資板塊的平臺公司,主要從事金融持牌機構及相關產業的投資與管理業務。
目前,陸金發已控股或共同經營3家持牌金融機構,分別是愛建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陸金發持股超過51%)陸家嘴國際信托有限公司(陸金發持股超過71%)、陸家嘴國泰人壽保險有限責任公司(陸金發持股50%),同時參與了金融創新試點項目、參股股權投資基金,逐漸形成“證券+信托+壽險+基金”的公司基本業務架構。
與其他地產類上市公司不同,陸家嘴股份的資產結構中,長期持有物業的租金收入是其中一個主要收入來源。
年報顯示,2015年度陸家嘴股份各項營業總收入約96億元,其中物業租賃收入28.2億元。2015年,陸家嘴股份實現凈利潤超過19億元,其中長期持有物業出租毛利率為83.7%,對利潤總額的貢獻率為43.35%。
不過,從長期發展而言,陸家嘴股份融資模式單一,持有型物業占有大量資金,業績短期難有爆發性增長,資金回收較慢,從而影響後續投資項目的規模化拓展。因此,逐步改變一業為主的狀況,打造以商業地產為基礎,商業零售及金融投資領域並進的核心業務格局,是陸家嘴股份的改革思路。
李晉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商業地產有很強的金融屬性,但是陸家嘴集團有大量物業長期持有,導致資產的流動性不是很高,而目前,陸家嘴通過前期金控集團的打造,已經形成了很好的資產管理和開發能力,未來可以通過持牌金融機構的運作,通過Reits等產品提高流動性,充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要擁有更多金融牌照
所謂的地產+金融“雙輪驅動”,李晉昭說,未來的預期目標,是地產和金融兩大板塊的業績,實現50:50的格局。
但對於金融板塊而言,目前陸金發所持有的3家持牌金融機構的規模較小,盈利能力也不夠強。
未經審計數據顯示,陸金發2015年度實現營業總收入21.56億元,凈利潤5.19億元。與陸家嘴股份地產業務板塊的規模和體量相比,尚有距離。
而接下來發展金融板塊業務,一個重要的思路,就是與陸家嘴股份現有的地產項目融合。
李晉昭說,陸金發註入上市公司後,金融的資金來源,增資擴股的渠道就打開了,可以更多利用資本市場的資金渠道,做大做優做強保險、信托、證券。
此外,要確保陸家嘴股份系統內保險、證券、房地產項目融資等各類業務,均依托3個持牌金融機構予以協調,實現內部優先合作與支持;
與此同時,還要積極探索地產與基金、嘗試樓宇資產證券化等金融產品的業務創新,提高融資能力和整體資產收益率,逐步形成陸家嘴金融集團大業務鏈條,促進整體業務發展。
借助於陸家嘴股份的資產優勢,陸家嘴還將繼續發展金融板塊的財富管理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等增值創新業務,研究進一步擴大金融資產的資產規模和業務規模,平滑業績的周期性波動,支撐金融板塊的穩健發展。
三大金融持牌機構之間的聯動也會加強,挖掘“基金+投行”、“基金+壽險”、“債券承銷+基金”等的創新深度協同效應。
李晉昭回應稱,未來的預期目標,是地產和金融兩大板塊實現50:50的格局。
完成重組後,陸家嘴集團還將會積極尋找市場機會,在現有的保險、信托、證券3家持牌金融機構之外,繼續增加持牌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