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泰金開第一槍 擋不住《保險法》修正 壽險業聲音從此在董監改選上絕跡

2014-05-26  TWM  
 

 

無視業者反彈,五月二十日,《保險法》修正案依然強勢通過;未來壽險業對被投資公司的董監改選案,將沒有投票權,金管會鐵了心修法,就是不願看到「上市櫃公司被壽險業買光光」的亂象。

撰文‧張舒婷

五月二十日早上,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保險法》修正案,確定保險業持股單一公司維持一○%現況,但未來保險業投資單一公司,就是「純財務性」投資,不得參與董監改選投票。保險業在行使股東權利時,亦不得與被投資公司或第三人以信託、委任或其他方法進行股權交換或利益輸送。

事實上,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曾多次公開表示,目前壽險業有超過十五兆元資金,且以平均每年增加一到兩兆元的速度成長,若業者不斷加碼投資,可能不久後,許多上市櫃公司都將成為壽險公司可控制的轉投資公司,這個現象,恐怕「不符合社會期待」。

金管會統計,目前壽險業者持股比重超過五%的上市櫃公司,共有八十一家,其中近三十家今年股東會將進行董監事改選。也就是說,原本這些公司若掀起經營權大戰,且壽險公司「選邊站」的話,極有可能決定公司經營權花落誰家。

殷鑑不遠!

金管會急推「中信金條款」政府大動作修法固然其來有自,二○○四年,中國人壽投資開發金控,最後協助中信辜家取得開發金的經營權;去年也曾發生國寶人壽差一點拿下龍邦國際的經營權大戰,最後還是金管會出面才制止。

而近期最受矚目的案子,當然是南山人壽投資中信金控一事;據瞭解,南山人壽持股中信金四.八九%,是法人第一大股東,讓中信辜家高度警戒;因此,這次金管會在今年股東會旺季已起跑一半,卻急呼呼修法並趕在今年執行,也讓業界戲稱為「中信金條款」。

「拿保戶的錢去投票進行董監改選,決定許多上市櫃公司由誰主導經營,這樣究竟適不適合?我認為很有爭議。」前金管會委員、交大財金所教授葉銀華如此表示。未來,這股「保險業」的影響力,自然是不復以往了。

但另一方面,這次修法一通過,可能引起的業者強烈反彈,可以想見。事實上,早在五月六日,長期茹素、個性溫和的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就罕見地在上百名法人代表和媒體記者面前,抨擊金管會政策,只因為曾經有業者利用壽險資金搶奪公司經營權,竟然主張修法廢除所有壽險資金的投票權,「因噎廢食,就要大家以後都不要吃飯了!」業者不爽!

雙重標準 與國際脫軌

不只國泰人壽,另一家知名壽險業的一級主管也抱怨:「其他先進國家的保險業都可以拿保戶的錢來投資,為何只有台灣不行?而且按照WTO(世界貿易組織)規定,外資來台灣買股票可以行使投票權,但全台的保戶卻不能,為何要對內資外資雙重標準?這個政策顯然與國際脫軌!」金管會保險局官員聞言後,卻反問:「國外的壽險業者投資公司,通常不會去投票,更不會涉及經營權,但台灣的壽險業呢?」葉銀華指出,國外雖無類似限制,但因國外的壽險業者投資其他公司,都是純財務投資,即使持股可能超過五%,也只是純外部股東;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也說,國外壽險公司的背後股權普遍分散,基本上就是以專業經理人的思惟來經營,而台灣的壽險業,多半是家族企業,背後被單一大股東主導;兩者從股權結構到經營思惟,確實不太相同。

在雙方拔河的過程中,為了拉近官方與壽險業者的差距,有業者退而求其次建議,金管會可採取「限制」而非「禁止」,也就是規定保險業行使投票權時,只能支持被投資公司的既有經營團隊,若不支持則直接棄權。

不過,針對這個提議,保險局官員回應:「這樣還是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壽險業每年五%、一○%買進上市櫃公司股權,未來把上市櫃公司買光光了,對整個資本市場來說,是不健康的。」如今修法已通過,更凸顯主管機關與壽險業者看待此一政策,有極大落差;壽險業者認為,正是因為慎重地管理保戶的錢,才更需要以「投票權」來確保保戶權益,未來一旦失去投票權,反而使這些資金成為「啞巴錢」,保戶權益被漠視;在主管機關眼中,此修正案是為了防堵壽險公司拿保戶的錢,直接干涉被投資公司經營權,是為了捍衛保戶的權益。

雙方都拿出「保戶權益」為盾牌,但無奈修法迅速三讀通過,情勢底定,未來,壽險業者雖然被取消董監改選的投票權,但對其他議案仍可行使投票權;保險局官員私下指出:「有業者說,修法通過,會使董事會無法運作、甚至連股東會都不用開了,根本是危言聳聽,因為持有(股份)本身就是一種很大的勢力了!」由此可見,即使壽險業者的投票權被取消,但主管機關仍忌憚手握大筆資金的業者,勢力太過龐大,成為資本市場背後的巨獸。至於日後壽險業者對被投資公司還能發揮多少影響力,從今年開始,勢必成為股東會焦點之一。

十年內,上演三次經營權大戲——壽險業資金影響公司股權結構事件

事 件 內 容

2013年

南山人壽插旗中信金 傳出南山人壽對中信金控的持股拉高,威脅到中信辜家的經營權。

結果:目前南山人壽並未再加碼。

2013年

龍邦集團和大股東國寶人壽爭奪經營權 龍邦進行董監事改選,國寶人壽罔顧金管會警告,參與董監事投票。

結果:火速遭金管會重罰,不但被禁止投資股票、海外基金等高收益商品,更不得介入股東會表決投票。

2004年

中國人壽投資開發金 中信辜家持續透過旗下的中國人壽,大舉買進開發金股票。

結果:遭輿論強烈抨擊,動用保戶的資金購併公司,漠視保戶權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40

矽品啟示 留意董監持股偏低績優股



2015-09-14  TWM

面對紅色供應鏈 整併案將持續上演日月光冷不防出手,公開收購矽品二五%股權,逼得董事長林文伯引進鴻海救援,整個事件同時也凸顯,董監持股偏低的好公司,未來得更加留意競爭者購併攻勢,這也指引了新的投資方向。

半導體封測大廠日月光(二三一一)在股災期間宣布以三五二億元天價公開收購矽品(二三二五)二五%股票,為了抵制和鞏固經營權,矽品也引進「白衣騎士」鴻海進行交叉持股,一時之間,小股東看得眼花撩亂,但明眼人卻發現,矽品大股東持股比率偏低,才是整場戰役的導火線。

按照公開資訊觀測站資料,矽品董監事持股僅四.八一%,其中董事長林文伯個人只有二.二%,整個家族成員估計僅約一成,日月光出手狙擊並不意外。林文伯家 族早期從事國外精密儀器進口,但隨著代理權被中止,於是和菱生精密(二三六九)前生產部廠長蔡祺文(現任矽品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合作,共同進軍封測產業。

不只是矽品

電子業大股東普遍持股低

換句話說,林家和蔡家是創辦股東,不是單純專業經理人,一開始持股應該不低,尤其後來林文伯以擅長下圍棋的布局方式,陸續投資矽格、京元電、全懋、南茂、 泰林等封測廠,採用虛擬集團策略,讓矽品躍居為全球第三大封測廠。如今連蔡祺文名下持股也只剩一.三七%,外界不得不懷疑,大股東是不是「賣過頭」!?

其實不只是矽品,台灣電子業經過數十年發展,加上不斷增資、員工分紅、合併,很多公司董監事持股都不高,像晶電(二四四八)董監持股才四.二%,董事長李 秉傑只有○.一四%;億光(二三九三)董監持股七.九%,董事長葉寅夫只有四.三三%;中美晶(五四八三)董監持股六.六%,董事長盧明光一.八九%。

日前頻傳可能遭敵意購併、公司對外喊話「放馬過來」的宏碁(二三五三),董監持股僅有五.九四%,創辦人施振榮持股二.六%;泛集團其他成員友達(二四○ 九)董監持股七.一%,前董事長李焜耀持股○.一%;佳世達(二三五二)雖然董監持股達一八.四%,但扣除友達持有的九.五%、開發金(二八八三)持有的 七.六%,幾乎所剩無幾。

這樣的「空手道」經營方式,小股東看在眼裡不知作何感想?

因此,未來台股再發生敵意購併的機會仍然存在,尤其在紅色供應鏈威脅下,合併同業擴大經營規模,成為求生存的管道之一。

但並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被購併價值,這次股災,上市櫃公司一度多達七百多家跌破淨值,很多是屬於夕陽產業或中低階產業鏈,購併者反而興趣缺缺。

未來,小股東應該留意董監持股偏低但經營績效不錯的公司,如股東權益報酬率高於一○%、毛利率較高,且負債比率不高(低於五○%);另外,外資持股也是重 要觀察指標,像這次日月光有意購併矽品,因出價較高(四十五元),不少外資「樂觀其成」,在研究報告上偏向日月光,表決投票時自然具有一定影響力。

股權結構已洗牌

聯發科外資持股占六成

在選股名單中(如附表),聯發科(二四五四)董監持股僅二.九%,董事長蔡明介就占了二.六%,即使妻子李翠馨持有近三%,在前十大股東排行第一,但兩人 合計不過五.六%;另外已退休的前副董事長卓志哲為一.九%、現任總經理謝清江○.二五%,仍不算太高;聯發科原為聯電(二三○三)重要轉投資,○三年時 還持有高達一三%,隨著多次申報轉讓,○九年已全數賣光,如今外資持有六成,成為左右經營權的最重要勢力。

近年來中國大力扶持半導體產業,展訊緊追在後,面對紅色供應鏈,蔡明介以這種擔憂「太沒志氣」回應,近期更公開收購立錡(六二八六),但聯發科董監持股不高,反而是蔡董應該留意的地方。

其他半導體相關公司如頎邦(六一四七)、聯詠(三○三四)、京元電(二四四九)、力成(六二三九)、晶豪科(三○○六)、矽格(六二五七)等,董監持股比率只有個位數。

頎邦過去五年,平均稅後EPS(每股盈餘)都在三至四元水準,上半年則有一.五元,但董事長吳非艱持股只有一.一%,重要大股東仁寶(二三二四)持股三.四%,目前公司市值約三百億元,只要花三十億元,就可以占一成股權,對購併者而言相當划算。

至於近期飽受營收衰退之苦的義隆電(二四五八),董監和外資持股都不高,董事長葉儀皓持股一.二七%,從前十大股東名單來看,葉家控制的投資公司約占一 成,一千張以上股東只占三六.四%,持股二十張以下的小股東合計達三五%,顯示籌碼相當分散,目前市值也萎縮至一四○億元,值得大股東警覺。

撰文 / 張弘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039

大盤欲振乏力 董監持股成未來亮點 低量求生術 跟著大股東找機會

2016-06-27  TWM

大盤一周上演兩次長黑,市況轉趨保守,下半年投資風向怎麼看?

股東會旺季快結束,一旦大股東加碼、外部人士擠進前十大股東的企業,可望浮現轉機。

反彈過後,台股缺乏量能支持,無法繼續從八七五四高點向上推升,挑戰前高,反而在一周內兩度上演長黑大跌;加上歐美股市陸續回檔,短期而言,大盤轉為相對保守。美國聯準會一如預期,沒有宣布升息;陸股儘管未能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但市場也恢復平靜。剩下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即將揭曉,成為近期最具衝擊力的主要變數。

康和證券投資總監廖繼弘指出,雖然國際股市下挫連帶使得台股拉回,不過從技術指標來看,九周KD值尚未轉折向下,而且指數的低點,仍守在六周、十三周、二十六周與五十二周線之上,因此預期台股量能雖偏低,但將維持高檔震盪。他建議,此時選股最好選擇技術面與業績皆較為強勢的個股,例如:下游應用擴增的半導體類股,受惠新政府政策加持的生醫、航太族群,以及有旺季效應的食品股等。

大手筆加碼

象徵看好公司營運前景

從時間來看,六月底已是股東會旺季尾聲,各公司股利政策陸續定案,小股東也透過股東會,得知老闆們對未來景氣與產業局勢的看法。但對股價較有影響力的大股東,究竟如何看待下半年的台股後市?透過董監事與大股東持股增減,或可略窺一二。

一般而言,董監持股變化是解讀內部人態度,最直接的訊號,若加上前十大股東的持股增減,判斷更準。

尤其是,當前十大股東出現新面孔,而且與經營團隊沒有直接關係,那可能是看好公司發展而進場的大戶,以籌碼面而言,市場籌碼往往因此更集中,對後市通常有利。

以此為篩選基準,大股東在五月加碼、或出現新成員的台鹽(一七三七)、興農(一七一二)、大成(一二一○)、統一(一二一六)與六福(二七○五),不妨作為投資人未來追蹤的標的。

以大成來說,最大股東福聚投資自去年十二月起,逐月增持大成數百張,五月又加碼七九一張,總持股來到約五.九萬張;較去年同期五.六萬張、前年四.一萬張,數量顯著提升,目前股價也比去年底大漲近五成。

儘管今年前五月,大成營收較去年略微衰退,不過第一季財報,大成稅後EPS(每股純益)○.七三元,為三年來最高數字,而且毛利率、營業利益率也是金融海嘯以來最高,顯示整頓營運逐漸看到成果。今年以來大股東的加碼,顯然也看好公司未來發展。

食品股龍頭統一,大股東高權投資五月也加碼統一七百張,數量不多,但這已是連續二十二個月加碼,對照統一本業、獲利能力創四年來最佳成績,大股東似乎是頗具信心。在統一、大成帶動下,食品類股指數已在五月創新高,是各類股當中最強勢的族群。

老牌農業生技股興農,前十大股東近來也見到新面孔。五月資料顯示,有一位自然人劉雲松,個人以六八○三張持股,成為第二大股東;此外還有能率集團旗下、生產數位相機零組件的應華,也以持股四七五一張,躋身興農第六大股東;由於應華與興農業務關聯不大,且興農坦言,應華並未與公司聯繫過投資事宜,此時浮上枱面,動機引人好奇。

新股東進駐

興農、台鹽列追蹤名單

興農近年陸續出售興農人壽、興農牛職棒隊等轉投資,少了這些包袱,興農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有緩步成長趨勢,一一年為七.三八%、一四年為九.八四%,去年受到巨額匯損影響,ROE降至六.七%。

籌碼分布則顯示,今年二月初,興農前任董事長楊文彬逝世,由副董事長洪博彥接任,目前的董監持股比重約四.七%,並不算高。

由於明年興農將改選董監事,接下來應華若繼續增加持股,可能讓市場聯想,明年上演改選行情的可能性,籌碼面的潛在變化,是未來興農股價的變數,不妨持續觀察。

剛舉辦股東會、改選董監事的台鹽,前十大股東也突然浮現「威剛科技」這個名字,目前累計持股八八三七張,占比約四%;此外,兩岸知名美容企業克緹集團,更持有約二成股權,目前前十大股東合計擁有台鹽約五二%股權。台鹽去年稅後EPS達一.三四元,為上市十餘年來次佳成績,以公司在各地持有的可觀土地資產,及持續改善的獲利,受到資金青睞並不意外。日後若民股進一步加碼,台鹽股價應該不會寂寞。

四月曾有大股東增持,但五月暫無進一步動作的個股,包括大榮(二六○八)、華新(一六○五)及瑞智(四五三二),也可持續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37

恒大地產:目前未實際控制廊坊​發展 未來將推薦董監高

廊坊發展10月31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收到恒大地產發來的說明,表示因並未向廊坊發展委派任何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未對公司形成實際控制,不存在取得公司控制權的明確計劃。未來12個月內,恒大地產將根據增持計劃的具體實施情況,再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同時,目前沒有在未來12個月對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的調整計劃。本次權益變動後,恒大地產將向公司推薦合格的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候選人。廊坊發展股票明日複牌。

恒大地產於2016年10月28日以自有資金合計557,791,346.46元,通過上交所集中競價交易系統在二級市場合計增持公司19,007,498.00 股股票,約占公司總股本的 5.00%。截至 2016年10月28日,恒大地產持有廊坊發展的股份數量為76,032,050股,約占其總股本的 20.0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410

新易盛:2016年度擬10轉20派3.5 董監高擬批量減持

新易盛12月1日晚間公告,公司一致行動人和實際控制人2016年利潤分配預案的提案為:每10股派3.50元(含稅),轉增20股。

同時,公司發布2016年業績預告,預計2016年度盈利9,500萬元-10,500萬元,同比上升0.58%-11.17%。

公告顯示,未來6個月內,公司高管擬批量減持:股東廖學剛擬減持股份數量不超3,989,250股;董事、副總經理李江擬減持股份數量不超253,125股;董事、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匡安榮擬減持股份數量不超45,000股;監事會主席宛明擬減持股份數量不超5,622股;監事袁吟擬減持股份數量不超5,622股;監事王誠擬減持股份數量不超3,379股;副總經理戴學敏擬減持股份數量不超174,383股;副總經理陳巍擬減持股份數量不超9,278股。

公司表示,具體利潤分配及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預案尚需 2016年度審計報告出具後,經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後方可實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5760

新三板連載投資者教育 監控掛牌公司董監高

12月2日,全國股轉公司再次發布投資者教育問答,對公眾公司“三會一層”治理結構和“董監高”的職責進行介紹,這是股轉公司11月首次發布投資者權利義務問答以來,第二次以通知公告的形式進行投資者教育。

股轉公司稱,新三板掛牌公司作為公眾公司,由於有更多外部投資者參與,掛牌公司理應建立更為規範、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其中有效運轉的“三會一層”架構體系是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的基石。

股轉公司指出,目前新三板掛牌公司中有相當部分是家族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的傳統家族企業情況比較普遍,內部治理不太規範,容易出現一些家族企業的通病,“一言堂”的情況較為突出,進而出現違法違規的問題。

股轉公司舉例稱,某掛牌公司A為親屬共同創辦的企業,董事長亦由家族成員擔任,A公司直接向控股股東B公司(集團公司)以收購保證金的名義劃轉上億元資金,構成關聯交易,卻未經過董事會、股東大會的任何決策程序,該劃轉事項發生後也未及時披露關聯交易公告,鑒此,對該公司董事長和董事會秘書實施了自律監管措施。

今年11月1日,股轉公司首次發布《投資者權利義務問答》,問答解釋了掛牌公司股票投資者擁有知情權、表決權、提案權、質詢權、優先認購權、救濟權、剩余財產分配請求權等各項股東權利。投資者可以通過正確行使自己的權利參與掛牌公司事務,督促公司規範經營,保護自己利益。

目前,新三板定位為機構投資者的市場,對投資者設有500萬元的證券類資產和專業性準入門檻,並且以投資者自負盈虧為導向。不過,分析人士指出,新三板屬於新型資本市場,90%的投資者是個人投資者,並且市場風險較大,仍然需要投資者教育。

南北天地(430066.OC)董秘崔彥軍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一些掛牌公司治理不規範,是因為剛接觸資本市場,原來是家族企業,只有幾十個人,往往老板說了算。現在一下子要健全,會出現潛在的風險,比如跑路和侵犯小股東利益的情況。所以監管是必須的,還可以通過公司培訓和各種宣傳教育市場。”

11月2日,股轉公司下發通知,要求申請掛牌公司應在取得掛牌函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向轄區證監局報備,由轄區證監局安排掛牌公司參與“監管第一課”培訓,以提高掛牌公司合規意識和規範運作水平,完善事中事後監管。若未按要求參加培訓,掛牌公司、公司董監高將被采取監管措施。

記者向掛牌公司了解到,近日,股轉公司要求掛牌企業董監高填寫《董監高信息報備表》,填寫內容包括兼職情況,以及家庭主要成員。分析人士指出,這些信息都將被采集到股轉公司的監控系統,把掛牌公司董監高都納入監管視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179

張家界:三位董監成員辭職 趙文勝任新董事長

張家界晚間公告稱,董事王章利、董事侯啟雄和監事會主席劉世星辭職。同時,董事長袁祖榮因工作調整辭去董事長的職務。而經公司審議通過,選舉趙文勝、王愛民為公司第九屆董事,選舉萬自鋒為第九屆監事。另外,選舉趙文勝為新一屆董事長,自2016年12月16日起生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854

新三板掀起失信人自查 聯合懲戒“排雷”問題董監高

1月12日,安信證券對金洋新材(832490)發布風險提示,因為金洋新材董事、總經理桂賢友被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屬於失信聯合懲戒對象。股轉公司失信主體聯合懲戒問答發布以來,失信人自查正在掛牌公司中展開。

安信證券公告稱,早在2016年6月13日,桂賢友就因民間借貸糾紛被宜豐縣人民法院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原因是其拒不履行宜豐縣人民法院判決的支付申請執行人劉誌生款項79.95萬元及利息的義務,同時法院裁定對桂賢友、金洋新材的部分財產進行凍結扣押。

2016年12月30日,股轉公司發布《關於對失信主體實施聯合懲戒措施的監管問答》(下稱“問答”),以落實《國務院關於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33號)。

《問答》明確,將對被列入相應政府部門公示網站所公示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等失信聯合懲戒對象實施懲戒措施。失信聯合懲戒對象不得擔任掛牌公司董監高,掛牌公司現任董監高屬於失信聯合懲戒對象的,應及時組織改選或另聘。問答發布後,多家掛牌企業展開了“自查”。

安信證券表示,已經按照相關規定,督促金洋新材及時組織改選或另聘,但公司及董監高規範意識薄弱,如果公司管理人員不能學習並嚴格執行股轉相關制度,提高規範運作水平,可能會產生公司治理風險,損害股東利益。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桂賢友為金洋新材第二大股東。但從2015年8月開始,桂賢友就開始連續減持金洋新材股份,持股比從26.46%降至18.57%。桂賢友的減持動作還曾遭到股轉公司自律監管,其在2016年初的7天內連續賣出金洋新材股票,卻均未及時發布權益變動報告書。

此外,由於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金洋新材及其高管在2016年兩次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在公司違規擔保、中報難產、官司纏身種種亂象的背後,是其業務經營的危機。2016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97萬元,虧損就多達680萬元。

根據33號文,失信聯合懲戒針對的主要有幾類行為,一是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為,二是賄賂、逃稅騙稅、惡意逃廢債務等嚴重破壞市場秩序的行為,三是在司法機關作出判決後,拒不履行、故意逃避執行等嚴重失信行為。四是拒不履行國防義務,危害國防利益,破壞國防設施等行為。

本月以來,新三板共有包括金洋新材、佳瑞高科(832244)、海益寶(831955)、安科文化(839533)、博匯股份(831213)在內的5家公司人員涉及失信被執行人名單,所涉及的失信行為多為在司法機關作出判決後拒不履行或故意逃避執行。

其中,海益寶為創新層企業,但自2016年以來,公司共收到主辦券商銀河證券9封風險提示公告,今年1月更是先後被山東證監局和股轉系統實施監管,公司涉及關聯擔保、控股股東資金占用、股份凍結、違規交易等多項問題。

銀河證券指出,截止2016年9月23日,海益寶累計對外提供擔保金額達3.32億,占公司最近一期審計凈資產的4倍之多,且擔保部分貸款已經出現逾期,而這數億元的被擔保方均是公司大股東山東海益寶。2016年11月28日,海益寶股票被股轉公司暫停轉讓,從今日開始複牌。

(本報實習生王天然對文章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209

中毅達信披違規遭處罰 責任高管三年禁任上市公司董監高

上海證券交易所2月6日晚間發布了對中毅達的處分公告。公告稱,中毅達在履行信息披露義務方面、相關責任人在職責履行方面存在違規,遂決定對有關責任人予以公開譴責並公開認定有關責任人3年內不適合擔任上市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決定。

相關負責人包括時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劉效軍、時任代董事長兼總經理任鴻虎、時任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林旭南。該項紀律處分,上交所將通報中國證監會和上海市政府,並將記入上市公司誠信檔案。

公告顯示,經查明,上海中毅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毅達或公司)存在以下信息披露違規行為。

一、虛構2015年三季報收入,財務信息披露嚴重失實

2015年7月3日,公司的子公司廈門中毅達環境藝術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廈門中毅達)與井岡山國際山地自行車賽道景觀配套項目發包方簽訂合同總金額為8450萬元的施工合同。根據該合同,第三方已完成該項目工程量約80%,尚余約20%的工程量將由廈門中毅達施工。公司在2015年三季報中將第三方已完成的工程量確認為公司三季度收入,由此虛增三季報營業收入7267萬元,占三季報營業收入的99.56%(公司2015年第三季度營業收入為7299萬元),占全年營業收入的108.19%(公司2015年度營業收入為6717萬元)。公司在年報中以第四季度營業收入全部沖銷三季報確認的營業收入,導致第四季度營業收入為-7447萬元。

公司在2015年三季報中,將第三方已完成的工程量確認為公司的收入,由此虛增收入達7267萬元,幾乎為第三季度公司全部營業收入,違規情節嚴重。同時,公司直接將他人完成的工程量認定為自己的收入,違反基本的經營常識和會計準則要求。公司以會計準則適用錯誤提出免責,不能成立。公司在履行季度報告信息披露義務時存在重大缺失,造成公司財務信息虛假記載,違規性質惡劣。

二、業績變化重大信息披露不及時,股票交易異常波動核查不充分

2016年,公司股票先後於1月14日、18日、22日、28日4次觸及股票交易異常波動,並分別於1月19日、20日和29日停牌核查。公司分別於1月15日、21日、23日發布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均稱無應披露未披露重大事項。直至1月30日,公司才發布業績預虧公告,並在同日發布的股票異常波動公告中提示2015年度業績預虧情況。經核實,公司於2016年1月22日即向公司全體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通報,2015年度預虧776.53萬元。這一情況表明,公司2015年度業績預虧信息於2016年1月22日之前業已形成,但公司在1月15日、21日、23日發布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均稱無應披露未披露重大事項,遲至1月30日(非交易日)方予以披露,次一交易日(2月1日)公司股票以跌停收盤。

年度業績是對公司股價和投資者決策產生重大影響的信息,公司理應在規定的年度業績預告期間內,認真核查並披露年度業績預計情況。在股價已經發生異常波動的情況下,公司及相關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更應當采取有效措施盡快核查並披露業績信息。公司提出因尚未完成內部流轉程序無法對外披露相關信息的理由不能成立。即便公司尚未履行完內部流轉程序,但在已經知悉三季度報告虛增收入、年度業績預虧等基本事實的情況下,也應當披露當時已經形成的重大信息,並向市場和投資者充分提示風險。公司年度業績變化信息披露不及時,股票交易異動核查不充分,嚴重侵害公司投資者的知情權。

三、重組標的資產被司法凍結的信息未及時披露,重組失敗的風險未充分揭示

2015年10月27日,公司披露重大資產重組報告書(草案),擬以現金方式購買江西立成景觀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立成景觀)61%股權;2015年11月19日,公司股東大會審議通過重大資產重組預案。經核實,2016年3月22日,公司委托太平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平洋證券)對立成景觀進行再次盡職調查;4月中旬,太平洋證券發現立成景觀股權被司法凍結。2016年4月15日,重組交易對方吉安市萬源泰投資有限公司告知公司,其所持標的資產的股權被司法凍結,並商議解除司法凍結事宜。然而,公司在知悉前述事項後,未及時披露重組標的資產股權被司法凍結的信息,並直至2016年4月26日才予以披露,且仍未提示該凍結事項可能導致重組失敗的風險。

重大資產重組標的資產股權被司法凍結,直接影響到重組能否繼續開展,屬於重組發生重大變化的信息,公司理應及時披露,並充分揭示可能導致重組失敗的風險。而公司4月中旬即從聘請的中介機構和交易對方處得知標的資產股權被司法凍結的信息,但直至10余天後才進行披露,重大信息的披露嚴重滯後。經進一步核實,相關司法凍結信息已在指定網站上公示,公司也已從指定網站獲取該信息,但公司並未及時予以披露。而且,公司在披露重組標的資產被司法凍結時,在明知可能導致重組失敗的情況下,仍未充分揭示該風險。

在責任人方面,時任公司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任鴻虎、劉效軍和林旭南,在上述3項違規行為中均未能履行忠實、勤勉義務,嚴重違反了自身承諾,對公司的上述違規行為負有主要責任。具體而言,任鴻虎在2015年10月26日至2015年11月24日期間任公司代董事長兼總經理,對公司第一項違規行為負有主要責任,其在2015年11月25日至2016年5月24日期間擔任公司副董事長,對公司第二和第三項違規行為同樣負有一定責任;劉效軍在2015年11月26日至2016年5月24日期間擔任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對公司第二項、第三項違規行為負有主要責任,對公司第一項違規負有一定責任;林旭南在2014年11月5日至2016年5月24日期間擔任財務總監兼董事會秘書,作為財務負責人和信息披露事務的直接經辦人,對公司3項違規事項均承擔直接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487

監管處罰重心轉向自然人 上市公司董監高要當心

近期,監管層正在研究加大對董監高及中介機構的責任,強化對違法違規責任人的經濟處罰和責任賠償,以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信息披露是資本市場的核心環節,信息披露違法也是資本市場三大違法類型之一。究其背後,違法成本過低是主要原因之一。除了行政處罰輕、民事索賠難、刑事追究不到位,處罰落點重法人輕自然人也是一大問題所在。

“上市公司作為法人主體, 其違法行為是由股東、董事、監事、高管等自然人幕後操縱實現的。目前投資者索賠對提高違法成本有明顯幫助,但是索賠一般都是起訴公司而非股東或董監高,賠償責任落不到自然人身上,威懾力還是有限的。”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臧小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公司在賠償投資者之後,還有一個環節一直都被忽略了,那就是選出股東代表來代表上市公司向有責任的個人高管來追償,即進行股東代表訴訟。不過在她看來,隨著法制環境的完善,特別是以投服中心為代表的公益性組織的活躍,未來股東代表訴訟也可能會漸成趨勢。

板子打到“人”身上

監管層對違法案件當中自然人的責任越來越重視。2017年2月3日,證監會公布了對益盛藥業(SZ.002566)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處罰主體除了上市公司之外,還包括董事長、董秘等21名責任人,幾乎覆蓋公司全部董監高。不過,這只是去年以來眾多違法案件當中非常普通的一例。

在全國“兩會”召開前夕,證監會對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8824號建議中有關完善退市制度的建議進行了答複。退市過程涉及多方利益,監管層關註的是責任追究及投資者賠償,不能“一退了之”。

證監會表示,將落實對公司負有責任的董監高及相關中介機構的法律責任,投資者賠償方面著力優化方便投資者獲得民事賠償的機制和途徑,研究完善對退市違法違規責任人的經濟處罰和責任賠償機制,強化對違法違規責任人的經濟處罰和責任賠償,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目前對違法案例中上市公司責任的追究已經比較成熟,證監會作出行政處罰或法院作出相關判決後,投資者就可以啟動索賠。按照法律規定,證監會罰款金額一般有60萬元上限,單以行政處罰而言,威懾力較為有限。不過近年來A股市場投資者通過法律維權的意識不斷提升,索賠案例、人數、金額都有較大提高。

比如海潤光伏,公司截至2016年12月31日,總計收到728起證券虛假陳述股民索賠案件,訴訟金額達到1.45億。這一金額對上市公司而言,是一筆不小的資金。海潤光伏今年1月25日發布業績預告稱,2016年經營業績將出現虧損,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預計為人民幣-3.8億元~-4.8億元。

臧小麗律師告訴記者,對於被處罰的高管或股東,投資者也是可以起訴的,但是對個人高管的起訴實踐中存在一定障礙。首先,難以獲得涉案人員完整的個人信息,起訴到法院也很難被受理。第二,難以獲知被訴個人的居住信息及聯系方式,且就算獲得了也可能是一個非實際居住地址,因此法院只能對案件進行公告。“公告的時間非常漫長,起訴要公告、開庭也要公告,一個公告期就是兩個月,案子就會被拖的遙遙無期。”

另外,投資者是作為公司股東去起訴的,與涉案的股東或高管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起訴高管僅是連帶賠償責任,因此投資者單獨起訴高管的意願並不高。

她建議,由社會公益性組織比如投服中心,可以在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索賠訴訟完成後,作為股東代表,代表上市公司,向有責任的大股東或董監高再進行追償,讓最終的責任人真正負起責任。

他山之石——董責險

董責險的概念進入國內已經多年,但是發展非常緩慢。上海市金融法研究會副會長方樂華此前曾表示,在法治不健全的環境下,上市公司相關責任人承擔的風險小,也就缺少投保的意願。

2016年證監會對欣泰電氣欺詐發行做出從重處罰,為了便利投資者索賠,其保薦人興業證券業組織進行“先行賠付”。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先行賠付制度還缺少救濟方式,存在法律缺陷。

“依據現行的先行賠付制度的設計,首發證券企業及其控股股東、董監高等,都是賠付的買單人,其實,讓這些相關人投保董事責任保險,在處罰決定生效後,由保險公司出面理賠,也是一項應當考量的方案。”上海漢聯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宋一欣告訴記者,與上市公司相比,起訴自然人往往是比較難的,會遇到更加明顯的對抗性,不配合。而引入保險制度,既能減少“無力賠付”的情況,也能促進公司治理機制。

他告訴記者,從性質上講,董事責任保險屬於一種特殊的職業責任保險。在海外,董事責任保險被認為是“將軍的頭盔”,是公司良好風險管理的表現。集團訴訟與董責險制度二者相互配合,共同發揮對公司治理的制衡作用。

董事責任保險,也稱“董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責任保險”,是指由公司或者公司與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共同出資購買,對被保險的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在履行公司管理職責過程中,因被指控工作疏忽或行為不當(其中不包括惡意、違背忠誠義務、信息披露中故意的虛假或誤導性陳述、違反法律的行為)而被追究其個人賠償責任時,由保險人負責賠償該董事、監事或高級管理人員進行責任抗辯所支出的有關法律費用並代為償付其應當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的保險。

董責險的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包括公司、董事、獨立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現在所有A+H、A+B的上市公司董監高都購買了董責險。”宋一欣稱,國內此前已有相關理賠案例,比如廣汽長豐虛假陳述民事賠償案,2011年公司支付投資者索賠金額98萬元,但因為提前已購買董責險,公司最終獲得保險公司理賠80萬。

隨著法律條件的完善,以及監管處罰重心的平衡,上市公司股東及董監高也不得不更加小心。

“對中國內地而言,監管法規還處在發展階段,中國證監會在推進市場改革的同時,強力監管也使投行、上市公司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在IPO過程中承擔了重大責任。”美亞保險(AIG)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鄭藝(Eric Zheng)對第一財經表示,新趨勢的出現,要求上市公司越來越需要仔細審視其董責險計劃及需求。

他告訴記者,目前僅有約10%的A股上市公司購買了董責險。不過可以看到,一些海外上市中國公司的醜聞促使越來越多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意識到董責險的重要性。隨著中國IPO規則的改革,中國A股上市公司也可能會面臨類似的情況,尤其是當前A股市場正從審批制向註冊制轉變。

“董責險會激勵公司高管去為利益最大化的選擇努力,而非僅僅是為了追求一個最安全的目標。”鄭藝以美國市場為例解釋稱,最優秀的董事往往也最為熟悉董事會的職責、義務及潛在的責任。這也意味著對於這些人來說,購買董責險成為他們決定是否加入公司董事會的先決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董責險能幫公司吸引最優秀的人才加入董事會,從而提升公司治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2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