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813/1401048.shtml
每经记者 吴文坤 发自北京
昨日(8月12日),台泥集团宣布,旗下台泥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斥资38亿港元并购昌兴矿业集团在大陆的水泥业务已顺利完成。
这被公认为2009年水泥界的第一大收购案,一直被外界关注。昨日,台泥集团董事长辜成允不仅首次就此收购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还携“新台泥”团队集体亮相。完成此收购,台泥集团2012年水泥总产能5000万吨的目标,将在2010年提前实现。
昨日,前昌兴水泥总裁、现任台泥水泥杭州运营管理中心总经理吴黎康坦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融资已经比较困难,“昌兴集团为了 ‘战略转移’,台泥也需要昌兴水泥,实现市场联动。”
辜成允表示,昌兴拥有优秀的管理团队,在水泥生产线的选址上都非常不错,台泥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
业内一度曾质疑的融合问题,也得到了辜成允正面回应。他表示,并购不仅是强强联手,更要“两情相悦”,台泥不会恶意并购,也不会干涉对方已经营得非常好的业务。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双方的合作应该是“各取所需”。
由于对昌兴的收购完成,让辜成允提前拥有了5000万吨总产能的目标,台泥也一跃成为中国水泥前十强。
辜成允表示,水泥产业发展新政的出台及两岸经济合作框架(ECFA)的签订都使其充满了信心。
收购完成后,业内一度质疑,台泥的产业区域布局已经背离了“深耕华南市场”的初衷。
对此辜成允表示,未来的发展还是会以华南市场为主轴,其他市场的发展则是配套,这样对整个盈利及风险控制会有好处。
“只要有好的水泥企业,且‘两情相悦’就可以。”谈及未来有何并购计划,辜成允表示当前还没有特定的对象。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59167&time=2011-05-14&cl=115&page=all
年年喊控制,年年上台階——這正是近年電解鋁行業產能控制陷入的尷尬局面。
「從政策層面來看,這回上面是動真格的了。」河南一家電解鋁企業老總感嘆。但他進而評論:「可是這一輪控下來,恐怕依然沒多大效果。」
自2005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就已明確表示要控制電解鋁的新增產能。彼時全國電解鋁產能剛超過1000萬噸。2009年,國家發改委再度重申:三年內原則上不再核准新建、改擴建電解鋁項目。然而,電解鋁產能又越「控」越多,至2010年已突破2000萬噸。
今年4月中旬以來,工信部等九部委緊急叫停電解鋁擬建項目,同時取消地方對電解鋁行業的優惠政策。表面看起來,這一政策成為迄今為止抑制電解鋁 產能最嚴厲的政策。但財新《新世紀》記者獲知,在控制各省及自治區電解鋁產能的名單裡,被業內認為未來幾年電解鋁產能將迅猛擴張的新疆,卻未在明確限制之 列,這給新一輪產能限制的實際效果打上了大問號。
風雨欲來
電解鋁行業過快增長,挑戰著國內能源、環境、基礎原材料的承受能力;帶來的激烈競爭亦令企業叫苦連天。今年,國內電解鋁價格再度徘徊在成本線附近,一些電解鋁廠虧損經營。
2011年4月初,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在參加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下稱有色協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時,率先透露了即將嚴控的消息,「我們正在草擬一份全面叫停電解鋁項目的方案」。
消息放出,業內普遍持觀望態度。廣西一鋁廠負責人表示,對政策能否執行到位沒有信心。他「根據以往經驗」認為,最終很可能是折衷,即擬建項目不能都上,建成預期的一半。
隨後,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等九部門聯合下發了一個緊急通知(下稱《通知》),強調嚴格控制擬建電解鋁項目。《通知》指出,自下發之日起,各地要 立即叫停擬建電解鋁項目,堅決制止任何擴大產能的新建項目的違規審批;同時強調,各地一律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進行各類招商引資,要認真清理對擬建 電解鋁項目自行出台的土地、稅收、電價等優惠政策。
據工信部統計,目前全國擬建電解鋁項目23個,總規模774萬噸,總投資770億元。到2010年底,全國電解鋁產能2300萬噸,實際產量 1560萬噸,設備利用率僅70%。而2010年1-11月鋁冶煉行業利潤104.41億元,銷售利潤率僅3.59%,遠低於工業行業平均水平。
工信部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這次之所以拿電解鋁行業開刀,一方面是迫於節能減排壓力,高能耗的電 解鋁行業自然在控制之列。另一方面是由於國內缺電矛盾日益突出。「既要保證經濟增長,又要保穩定,以有限的資源發展經濟,就只能控制電解鋁的投資了。」
業內知情人士透露,對電解鋁嚴格限產的問題,「是由張德江副總理親自向溫家寶總理匯報,並最終敲定的」。
一位接近工信部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這次政策的強硬在於,要限制的770多萬噸擬建產能指標已被分解到了各省,「工信部、發改委手中實際上掌握著一份不公開的內部名單,對各個省規劃的項目作了點名,明確了這個項目能上,那個項目不能上」。
從2009年開始,國家發改委就明確表示,三年內原則上不再核准新建、改擴建電解鋁項目,但各地基於地方利益驅動,以新材料、下游加工等各種名 目設立電解鋁廠,電解鋁越「控」越多。「以前上面對各種巧立名目的項目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不點名。但這次限制明確了項目名單,地方想要鑽空子、假立名目 建電解鋁項目幾乎不大可能了。」前述人士稱。
儘管有關部委準備「嚴查死守」,但這一政策仍比最初的設想縮水。據參與政策制定的一位有色協會鋁部人士透露,新政出台前,最初擬定的基調是「叫停」擬建產能,「清理」在建產能,但在制定過程中發現,對在建產能的清理很難實現,只好放棄。
而被放過的這部分所謂「在建產能」,據中糧期貨研究員梁麗娟估計,約300萬噸,涉及陝西有色榆林新材料、新疆信發、寧夏錦寧鋁鎂新材料、中電 投、鄒平高新鋁電公司、甘肅東興鋁業、霍煤鴻俊、中鋁廣西等八家公司。「這些產能不在國家叫停的擬建產能之列,屬於在建產能,預計今年有一半會變為實際產 能。」她說。也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年電解鋁的在建產能會超過這一數字,達到五六百萬噸。
前述接近工信部的人士稱,從限制擬建產能的名單上看,「比較成型的、地方政府已經批的項目都沒有包括在內,所以實際被限制的只是那些僅停留在意向階段、不成型的項目。此外,中鋁的部分擬建項目也受到影響」。
新疆「隱憂」
新疆,是下一階段電解鋁產能發展最引人關注的地區。新疆被業內認為會在未來幾年掀起電解鋁建設高潮,這次沒有出現在此次限制產能的內部名單之列,很出人意料。
「新疆的產能規劃非常瘋狂,目前在規劃的就有上千萬噸。」多名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都表示。目前在新疆的電解鋁產能規劃中,僅 東方希望集團一家就已計劃建設超過300萬噸的電解鋁項目,其中80萬噸在建。河南神火集團也有100多萬噸的規劃;中鋁也與當地政府簽署了戰略協議,產 能規劃上百萬噸。此外,湖南雙排鋁廠、山東茌平信發鋁業集團、中電投等企業亦紛紛在這裡佈局。如果這些產能規劃全部實現,新疆的電解鋁產能很可能迅速突破 1000萬噸大關。
電解鋁未來的競爭集中在上游電力價格,而新疆的主要優勢是豐富而便宜的能源。梁麗娟說,在新疆,煤炭成本非常低,風電也頗具優勢,但這部分電力在當地用不完,又沒法傳輸到內地。所以,在新疆規劃建設電解鋁的主要目的,就是把目前白白被釋放掉的電儲存到電解鋁裡。
新疆地方也把電解鋁產業的發展視為帶動區域經濟,拉動就業、GDP和稅收的重要一環。當地普遍實行「煤電鋁」聯動的模式,即利用煤炭資源優勢建成自備電廠,再建電解鋁廠。
熟悉情況的業內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新疆經濟要發展」是當地政府和發改委等部門交涉的重要籌碼。「發改委對新疆四家公司的擬建或在建 項目亮了綠燈,包括山東茌平信發、河南神火集團、湖南雙排鋁廠、東方希望集團,每家各80萬噸。」不過,四家企業能否繼續擴張產能尚不確定。
上述人士透露,除了有低成本的煤炭優勢,這四家企業將聯手在昌吉自治州的准東煤田五彩灣礦區建設煤電鋁一體化基地。幾家集聚的優勢在於——如果 各家自備電廠的電走國家電網,上網費很貴,加上運輸成本高,會抵消新疆的資源優勢。「所以它們希望這些自備電廠能夠連起來,形成一個脫大網運行的小電網。 如此一來,電力成本大大降低,約合0.1元。」而內地鋁廠的電力成本通常在每度0.4元或0.5元以上。
由於成本低,這些電解鋁廠一旦建成,會對內地相對高成本的鋁廠帶來很大衝擊。「電解鋁產能向能源有明顯優勢的新疆等地轉移,長遠而言其實符合行 業佈局變遷規律。但國家政策的落腳點還在於要控制發展節奏,不要一哄而上,要結合當前國內市場消費能力的增長而同步發展。」五礦有色一位分析人員向財新 《新世紀》記者表示。
同時,多位行業內人士也對在新疆可能引發的環境問題表現出擔憂。電解鋁廠主要涉及氟的排放,建火電廠又涉及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在一個小區域搞這麼高產能的集中建設,環保究竟能不能達標?會不會影響噹地居民的飲用水?」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貿易人士質疑。
據新疆當地媒體報導,新疆自治區托克遜縣曾因環保因素否決過三個大型電解鋁項目。
2010年,有三家投資在200億元以上的企業前來洽談投資電解鋁,但這些項目屬重金屬高污染型,不僅會對地下水產生嚴重污染,每年耗水還高達4000萬立方米。雖然三家企業一旦落戶會給托克遜縣帶來每年20億元稅收,縣委縣政府商議後予以否決。
由於最富野心發展電解鋁的新疆並沒有在嚴控名單之列,業內普遍認為,此次調控的影響力比較有限。「新政的最大作用是令地方和中央達成了某種共識,暫時控制一下發展節奏。但總體而言,電解鋁產能增長的趨勢仍不可避免。」前述五礦有色人士分析稱。
梁麗娟認則認為,「接下來最關鍵的還是要看電解鋁主產區河南和山東限電的情況——一旦限電現象嚴重,供應面在瞬間出現實質的短缺,就可能對價格上漲產生支撐。」
隨著青島鋼鐵有限公司(下稱「青島鋼鐵」)搬遷時間表確定及山東鋼鐵(600022)集團(下稱「山東鋼鐵」)日照精品鋼基地行將建設,加上日照鋼鐵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日照鋼鐵」),在山東董家口到嵐山區這40多海里的海岸線上,將聚集1750萬噸的鋼鐵產能。
日照精品鋼基地預計靜態總投資1145億元,加上青島鋼鐵搬遷投資164億元,僅此兩項在這一區域的鋼鐵投資將超過1300億元。
按山東省政府規劃,到2013年,山東鋼鐵完成對日照鋼鐵、青島鋼鐵的實質性重組,但由於山東鋼鐵重組面臨諸多考驗,屆時是一家三口還是各自當家,現還不好判斷。
青島鋼鐵164億搬遷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青島鋼鐵官方網站上瞭解到,關於青島鋼鐵整體搬遷的環境影響公眾參與聽證會將舉行,同時公佈的搬遷環境影響報告書(下稱「報告書」)詳細公佈了青島鋼鐵搬遷的細節。
按照「報告書」, 青島鋼鐵搬遷項目總投資為164億元,計劃3年建成投產,青島鋼鐵老廠區全部生產設施關停或遷建。在投產第一年達產80%,第二年達產100%。全部工程在2015年6月建成投產。
按照計劃,青島鋼鐵完成搬遷後,力爭到2015年形成400萬噸鋼生產規模,主要品種包括銲接系列用鋼、汽車用鋼簾線、胎圈鋼絲等高端優質鋼材。
青 島鋼鐵現在有年產鐵、鋼、鋼材各400萬噸的生產能力,主要以優特鋼為主。其中,銲接用盤條鋼年產量70萬噸,佔全國市場50%以上,鋼簾線、胎圈鋼絲年 產量50萬噸,佔全國市場40%以上,均居全國第一位;汽車用彈簧扁鋼年產量48萬噸,佔全國市場30%以上,居全國第二位。
去年,青島鋼鐵生產生鐵330萬噸、鋼318萬噸、鋼材301萬噸。實現年工業總產值297.79億元,工業銷售產值299.47億元。
鋼鐵項目密集
青島鋼鐵的新廠址選擇在膠南市董家口臨港產業區內。
從環境評價的角度來說,青島鋼鐵的搬遷項目已經接近水到渠成。按照青島鋼鐵、中冶東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日前出具的報告,「青鋼搬遷項目從環保角度講是可行的。」
青島鋼鐵完成搬遷之後,從董家口到嵐山區40多海里的海岸線上,至少將形成每年1750萬噸的鋼鐵產能,從而使得這一海灣區域成為一片真正的鋼鐵生產基地。
這1750萬噸產能,包括行將建設的日照精品鋼基地850噸產能,保留的日照鋼鐵500萬噸產能,及青島鋼鐵搬遷之後形成的400萬噸產能。
「本 項目緊靠已建成的董家口碼頭,董家口港區具有建設深水港的條件,而項目使用的是進口礦,有利於充分利用國外資源;臨港建設鋼廠,可以緊靠港區礦石碼頭和成 品碼頭,使原料和成品的運輸距離大大縮短,既有礦石資源優勢,又有港口資源和低成本競爭優勢,供應鏈的競爭優勢突出。」報告書中如是說。
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這種臨港優勢無論是日照精品鋼基地還是日照鋼鐵,都能看到。但在這麼短的距離內,佈置這麼大規模的鋼鐵產能,未來的競爭將不可避免。同時,環境承載力將來也面臨真正的考驗。
整合還在路上
記者昨日致電青島鋼鐵相關人士,該人士表示,青島鋼鐵搬遷的投資還是青島方面來投入。
按照今年2月山東省政府公佈的《關於貫徹落實山東省鋼鐵產業結構調整試點方案的實施意見》,「到2013年,山東鋼鐵完成對日照鋼鐵、青島鋼鐵的實質性重組。」
時間還剩一年多,青島鋼鐵搬遷投資如此巨大,將來如何重組還是個未知數。
同時,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現在山東鋼鐵對日照鋼鐵的重組談判還在進行中,還沒有定論,但日照鋼鐵在重組後保持一個獨立經營法人實體可能性是存在的。
此前,日照鋼鐵準備啟動60億元債券項目,力爭在2012年10月底之前完成交易商協會註冊,隨後根據市場情況和公司資金需求情況擇機發行。這是日照鋼鐵第一次在債券市場上有所動作。
上述業內人士分析說,山東的鋼鐵重組還面臨諸多考驗。這包含地方的利益,也包含企業的利益。比如說,青島鋼鐵作為青島市唯一的鋼鐵企業和重點企業,對青島市經濟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地方政府未必沒有自己「單干」的意願。
據中國企業家網,今年3月起,瑞典快時尚品牌H&M在上海試行「舊衣回收」項目,顧客將家裡閒置舊衣服打包送到店裡回收,還可拿到一張優惠券。H&M上海的門店會將收到的舊衣服運回瑞典,交給當地一家回收公司I:CO做後期的循環利用。這將帶給這家服裝公司在舊衣資源、環保形象、促銷等多方面的收益。
然而,目前國內二手服裝的流通仍舊不允許,因為在傳統觀念看來,廢舊衣服非常不衛生。可對於服裝業年產值高達1.3萬億的中國市場而言,仍是一座每年千萬噸級、尚未充分開發的「富礦」,而且越早參與其中的人,越容易佔得先機。
如何回收?交給誰去回收?如何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中國企業家》以上海一家名叫緣源公司的舊衣回收為案例,將給讀者顯現國內如何嘗試建立「時尚垃圾」綜合利用產業鏈。雖然公司還處於扭虧為盈階段,若能給服裝以「資源」正名,不白白浪費這些昔日的時尚產品,就很讓人欣慰。實際上,在美國,全服裝行業參與的舊衣回收也才剛剛開始。
H&M門店內宣傳舊衣回收項目的海報
舊衣回收雖然困難重重,可仍是一座每年千萬噸級,尚未充分開發的「富礦」
這樣一幕正在上海淮海路的一幢四層樓的H&M旗艦店內重複上演:上午,店員剛剛整理好架上的衣服,一位裝扮清涼的女顧客提了一大包衣服來到店內,交給店員,衣服有襯衫、T恤、裙子,看上去八九成新,乾淨、疊得很整齊,之後便投進一個一米高的回收箱內,並遞了一張八五折的優惠券給她。女顧客隨即在樓上、樓下逛了一圈,挑了幾件衣服,用優惠券結賬離去。
從今年3月起,瑞典快時尚品牌H&M在上海的淮海路店以及陸家嘴正大廣場店試行「舊衣回收」項目,在碧昂斯為H&M代言的泳裝性感海報掛出來之前,臨街大幅櫥窗招貼畫就是這次的舊衣回收項目,綠白相間的紙板箱上赫然印著「經久不衰的時尚」(Longlive Fashion),呼籲不要讓時尚白白浪費,購物袋也全部換了這個環保新款。
上海不少顧客被「舊衣回收」計劃吸引,將家裡閒置舊衣服整理打包,送到店裡回收,然後拿到一張優惠券來購買剛剛上架的最新款夏裝。外地網友則在其官方微博上詢問,活動什麼時候輪到自己所在的城市。按計劃,這一項目將在下半年開始準備在全國所有門店推行。收到舊衣後,H&M上海的門店隔天會將收到的舊衣服送到位於崑山的倉庫,有人在那做簡單的分揀工作之後,統一運回瑞典,交給當地一家回收公司I:CO做後期的循環利用。
H&M舊衣回收
美國紡織回收委員會(CTR)董事長Eric Stubin曾說:「衣服是在自己家裡最可回收的物品。」但是,對於服裝業年產值高達1.3萬億的中國市場而言,舊衣回收是個大問題。如何回收?交給誰去回收?目前國內仍缺乏一條完整成熟的回收舊衣的產業鏈。在上海,一家名叫緣源的公司早在數年前已開始舊衣回收工作,但緣源這樣的公司與堆積如山的「時尚垃圾」的源頭——普通消費者相距甚遠。有著巨大市場號召力的快時尚品牌加入這一產業鏈,則有可能幫助補全舊衣回收產業鏈上最薄弱的一環。
雙重壓力
這一次,H&M回收範圍頗為寬泛,面向所有品牌的所有衣物,內衣也可以,甚至一隻襪子也可以。消費者的反應也出奇的熱烈。「平均每天能收到五六十袋衣服,週末可以有六七十袋。」淮海路的店長說。在這條上海最繁華的商業街背後,仍保存著很多上海老宅,不少住在那裡的老上海得知可以回收舊衣服,也會打包送過來,H&M的這項環保行動一開始被解讀為「促銷手段」,但店長解釋說,有些老人只是把家中堆積的、很久不穿的衣服送過來,並不收優惠券。「大概有50%的顧客會選擇用當天兌換的優惠券來消費」。
將H&M回收舊衣的動力理解為促銷需要,或許真是誤讀。在新一輪快時尚品牌的競爭中,它需要儘早祭出「環保」這面大旗。相比日本Uniqlo、西班牙Inditex旗下的ZARA,H&M對中國市場來說是「遲到的」。自2007年H&M在上海開設第一家門店以來,雖然目前已經在國內擁有126家門店,但依然排行快時尚品牌「老三」。
今年第一季度H&M淨利潤降幅超過分析預期,下降3%。H&M首席執行官卡爾-約翰·佩爾森(Karl-Johan Persson)表示,2013年將是具有挑戰性的一年,「在H&M的許多市場,流行服飾零售業的銷售顯示出面臨挑戰局勢的特徵。持續艱難的宏觀經濟環境和歐洲、北美本季度初的惡劣天氣都是原因。」中國市場隨之成為流行服飾零售商的「希望的田野」。
可是,環保問題一度成為H&M在華發展的絆腳石。H&M曾於2010年被上海質監部門抽檢發現一款針織休閒上衣pH值不合格,並於2012年1月再次因一款針織毛衣纖維含量實測結果與產品標註不相符而登上「黑榜」。舊衣回收項目顯然意在重塑環保形象。
從2009年開始,H&M即制定了「七個承諾」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其中包括可持續的舊衣回收項目。H&M負責大中華區、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總經理馬格納斯·奧爾森(Magnus Olsson)在接受本刊採訪時表示,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對H&M公司未來的發展和利潤的持續增長都至關重要。現在,世界範圍內95%的紡織品都可以被回收,但是大部分廢舊衣服都被拿去填埋垃圾場,造成了極大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這是舊衣回收計劃構想的初衷。
這一項目從2011年起在瑞典總部率先實施。2011年到2012年間,H&M在瑞典17家店中開展了舊衣回收。進展非常順利,H&M首席執行官佩爾森決定將這個項目擴展到全球。2013年2月開始,全球48個地區的H&M門店開始回收舊衣;在中國市場,首先在淮海路及正大廣場這兩家最主要的門店展開試運行。淮海路是H&M進入中國開的第一家門店,也是上海地區最大的旗艦店。
為了凸顯環保元素,門店專門設置了環保系列服裝專區,在門店內最顯眼的位置模特身著Conscious環保系列的衣服。這個「環保自覺行動系列」(Conscious Collection)是H&M於2010年推出的,所有的衣服都是由環保面料製造而成,包括有機棉、可再生滌綸、可再生聚酯以及環保大麻纖維等。最令人驚訝的作品是一條水紅色的時尚連衣裙,是用聚酯瓶子循環再造而成。根據H&M的數據,他們已回收利用了相當於790萬個PET瓶的聚酯樹脂。
自身介入回收產業鏈的H&M深知,設計使用環保材料,將極大降低產業鏈後端分解「時尚垃圾」的難度,能夠讓產業鏈下游企業更有效地回收再利用。
目前來看,上海的試行結果還算令人「滿意」,淮海路的回收箱第一週就「撐破」了,店員不得不盡快更換了一隻新的。他們同時承諾每回收一公斤衣服會向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捐贈0.2元用於慈善。
事實上,對於上海這樣一座人口擁擠,時尚潮流服裝品牌眾多、街頭轉角充溢著小資情調的城市,環保壓力也已經讓其不堪重負。有數據統計,上海每年製造的「服裝垃圾」是13萬噸。
按照過去的觀念,慈善、捐贈路線是舊衣回收主要出口,其實這是一種誤讀。國際上,捐贈只能解決大約15%的舊衣服,在上海,這意味著只有不到2萬噸的衣服被捐贈出去。這與居民家中的舊衣「存貨」總量相去甚遠。
另一方面,快時尚的流行加劇了這種缺口。物質生活的提高使得人們購買衣服的頻次增加,自然淘汰的舊衣服也隨之增加,但是,民政部門和慈善機構通常需要的都是冬季服裝,羽絨服、外套、棉襖、大衣,用來禦寒。對於淘汰率更高的輕薄衣服,傳統的扶貧習慣認為並不是必需品,因為穿暖是幫扶,穿著好看似乎不是慈善要做的事情。
於是,大量的廢舊衣服進入填埋場,加重了環境的負擔;另有一部分作為燃料進入磚窯等燃燒場,同樣污染環境。「現在人們對面料的要求,比如顏色要鮮豔、透氣性要好,使得單一纖維的使用越來越少,只有將近10%,90%的衣服都是混紡纖維製成的。」緣源公司負責人楊膺鴻介紹說,由於混紡纖維製成的衣服無法直接分離,因此填埋或者燃燒都會使其中的有毒物質釋放,造成對環境的污染和惡化。
世博會期間,上海發現自己面臨很大的環境壓力。從1980年代起,上海市的生活垃圾主要堆放在老港地區,即現在浦東新區以東,距離浦東國際機場很近。在方圓25公里地區生活的居民都可以聞到垃圾的餘味。經過有關部門研究、分類發現,其中舊衣服佔到3%到4%之間。於是,在世博會期間,上海市決定開始啟動上海居民區舊衣回收項目。
舊衣「富礦」
位於上海虹口的緣源從2011年開始在上海的社區、學校試點回收舊衣服。隨便在上海的居民區走走,就能發現幾隻肥碩的鐵皮「熊貓」回收箱,與人等高,頭部是衣服投放口,下方是工作人員取衣口。這樣的回收箱已經在上海的990個試點小區安置了1200多個,上年共回收舊衣物305噸。
今年64歲的楊膺鴻退休以後開始負責這個服裝回收項目。2008年緣源成立以後,經過上海市政府的批准,主要從事廢舊衣物的分類、整理以及調劑綜合利用。員工只有25人。
除了在上海的各個社區放置回收箱,也開通了預約和上門收取的服務。接到居民的預約電話後,通常有2位收運員和1位駕駛員一起上門稱重取衣。楊說他印象中最多的一次,楊浦區有一戶三世同堂的人家要搬家,一下子交出306公斤衣服,「整整塞滿了一卡車」。但是這種回收不產生任何費用,居民自願交出哪怕是非常新的衣服。因此,楊膺鴻說,「我們回收的舊衣服都是社會公共資源,對舊衣服的再利用實際上是社會剩餘價值的再分配。」
不過,在最新的《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辦法》中,廢舊衣物仍不在規定的「再生資源」之列,具體應該如何進行回收,楊膺鴻的公司也在摸索之中。
對於有穿用價值的衣服,按照國內通行的做法,都會捐贈出去。在每月回收的舊衣服當中,有多達10多噸的毛衣,除去完好、待捐贈的,大約有40%會拆開重新編織。他們組織了一批社區裡的阿姨來織毛衣,之後送到山東、安徽、廣西等地的希望小學。今年預計會捐贈3萬件重新編織的毛衣。而大部分夏天穿的短袖、襯衫、褲子都會整理好送到非洲,接濟當地的貧民,「我們經過挑選、整理、消毒,穿著會很有尊嚴。」楊說。
但是對於大部分不可再穿用的舊衣服,如何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是一個更具挑戰的課題。
緣源對大約70%的舊衣服按照面料進行分類:毛、棉、化纖、混紡以及皮革橡膠,從而進行回收處理,整個資源化處理的過程都在上海進行。目前,這個「廢舊服裝回收利用項目」已經作為上海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專項項目,列入上海2012-2014第五個三年環保行動計劃。而包括山東、江蘇的紡織工廠,以及Uniqlo、Only、Mango等服裝公司都在尋求和緣源的舊衣回收項目合作,建立回收產業鏈,或解決庫存問題。
在H&M的舊衣回收鏈條中,扮演緣源的角色的是瑞典一家年輕的科技公司I:CO。I:CO的母公司SOEX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專門從事紡織品和鞋類回收及再利用的瑞士集團。
I:CO的發言人Paul Doertenbach對《中國企業家》雜誌說,公司對廢舊紡織品的加工有五種不同的方式,包括再穿、再用、循環利用、原材料應用以及升級利用。I:CO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織品循環處理工廠和示範性的工藝控制體系,可以實現紡織品的循環再利用。
「現在紡織品的循環利用更準確的應該被稱作降級利用(down cycling),因為每個環節都會降低材料的質量,原材料的損失幾乎是不可逆轉的。」Paul Doertenbach說。但Doertenbach說I:CO正在改變這種狀況。「當材料的原有成分可以被分解和重組時,就意味著原材料在新行業裡可以被當作新的原料重新使用。」Doertenbach稱之為升級利用(up cycling),並且認為只有這樣服裝產業才能形成真正的可持續循環。
I:CO目前正在加強與循環技術專家、科學機構以及行業研究院的合作,它的目標是到2020年,在每一類別的回收物中都能找到至少一種材料可以使用升級利用技術。
數據顯示,I:CO收購的舊衣物大約有10%質量完好、可穿用的、經過消毒處理進入二手市場,30%到40%經過處理作為新材料使用,比如用作汽車以及建材的內裝材料、地毯襯墊材料、毛絨玩具的填充物、造紙業的原料等。還有一部分被改造成同等材料的產品,比如抹布。但這些衣物最終只有0.3%重新回到了服裝原材料中。因此,I:CO的發言人總結說,目前能降級回收30%-40%的舊衣服,而升級利用的還不到0.3%。
但不可否認的是,舊衣回收雖然困難重重,但仍是一座每年千萬噸級的尚未充分開發的「富礦」。據美國環境保護署估計,2009年美國產生1134萬噸服裝和家用紡織品,到2019年這個數量將增加到1587萬噸。來自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的國內最新的數字是每年2600萬噸;正因此,越早參與其中的人,越容易佔得先機。
有分析人士指出,就目前國內回收衣服的空白市場,如果H&M繼續像砸地鐵廣告一樣推廣此次舊衣回收項目,很大一部分舊衣物將率先被H&M公司回收利用。這將帶給這家服裝公司在舊衣資源、環保形象、促銷等多方面的收益。
「二手」困局
一個有趣的問題是,為何在瑞典可以產生像I:CO這樣的大型專業服裝回收公司?原因之一或許是,在歐洲、美國、日本等國家都有成熟的二手衣服市場,質量完好的舊衣服進入二手市場是有優先級的,但中國,目前對二手衣服的交易仍然是明令禁止。
不僅沒有專門的二手衣服市場,連民間的有償回收也是禁止的。在緣源的回收過程中,就有市民反映,萬一我們交出來的舊衣服被翻新再售怎麼辦?但在國際上,翻新再售是合法存在的二手循環,只是需要必要的消毒、處理以及標明是「二手衣」而已。
楊膺鴻在這個問題上有不同看法:「如何延長廢舊衣物的使用時間,是實現廢舊衣物綜合利用的最高境界。」換言之,能夠繼續穿用才是回收舊衣物的最優選擇,是舊衣回收這條產業鏈最頂端的一環。有分析人士指出,真正實現紡織材料循環的升級利用,仍需要5-10年的時間。
問題是:誰會買二手衣?對於很多國家來說,相比恥於買二手衣,更為羞恥的是沒有衣服穿。例如在非洲,他們每年購買最多的是來自美國的二手服裝,這已經成為美國出口體量最大的商品。龐大的產業鏈供養著美國成千上萬家二手服裝公司運轉。
但中國目前仍舊不允許二手服裝的流通。理由很簡單,傳統觀念認為廢舊衣服非常不衛生,其中可能會有病毒、細菌、寄生蟲。因此,中國禁止二手服裝市場的出現。
「實際上,消毒從技術上來講是很容易的。我們目前採用紫外線加臭氧消毒,半小時之內舊衣服上的細菌、病毒、寄生蟲都會被殺死,臭氧還有祛除異味的作用,化妝品的味道、煙味都可以除掉。」楊膺鴻介紹說。國外的專家和學者在這方面似乎早已經達成了共識:即經過必要的消毒、清洗工序之後,舊衣服就符合衛生健康的條件,可以再次穿用。而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人似乎表現出了尤為謹慎的態度。
業內人士認為,這條服裝回收產業鏈缺失的原因幾乎和國內所有物品回收產業鏈斷裂的原因是一樣的。環保、回收的理念才剛剛開始,缺乏回收的專業技術和設備,因此對於龐大的舊衣資源只能任其流失。在政策方面,由於舊衣回收對地方政府來說並不是顯著的業績來源,因此一直未被真正重視起來。
目前,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下的廢舊紡織品聯盟也僅限於對廢舊紡織品原料進行利用,服裝的回收和利用因為「太窄」尚不在他們的重點工作之中。在這方面,廢舊紡織品分揀技術方面,我國不僅缺乏設備,也缺乏技術,目前的分揀仍然採用人工分揀方式。
作為企業實體,如何維持投入產出平衡也是問題。緣源目前的所有收益來自破損的、沒有穿用價值的廢舊衣服的回收利用。據介紹,緣源每月運行費用在11萬元左右,每月平均回收舊衣服80噸,收益大約在9萬元,每月仍虧損2萬塊。楊膺鴻介紹說,等上海的回收箱體鋪到1500個的時候可以扭虧為盈,目前是1200個。
值得注意的是,緣源的模式正在引起更多人的關注。去年,西班牙的時裝公司Mango拿出200箱衣服交給緣源,公司通過民政局、婦聯等捐到了青海、廣西、山東、安徽等貧困地區。
緣源河南分公司於4月16日在鄭州正式成立,將在河南地區複製上海的這一回收舉措。同時,北京市委市政府也明確要做此類衣服回收,杭州、昆明、青島、大連、天津等將近30個城市過來考察,想借鑑緣源的做法。另外,在廢舊紡織品聯盟的推動下,幾家紡織品公司正在和緣源公司建立上下游供需關係,嘗試共同建立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產業鏈。
實際上,在美國,全服裝行業參與的舊衣回收也才剛剛開始,有人稱「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美國試圖調動服裝行業的所有部門和這個鏈條上的所有環節一起回收,包括消費者、製造商、零售商、慈善機構和回收機構。對楊膺鴻來說,這當然是最理想的回收鏈條,能給服裝以「資源」正名,不白白浪費這些昔日的時尚產品,才是最讓人欣慰的。
10月15日,國務院出台《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將有效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其中,作為產能過剩重災區,鋼鐵行業未來5年擬壓縮總量8000萬噸以上。
《意見》)指出,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工作重點,並將遏制重複建設、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工作列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指標體系。
此次化解產能過剩重點針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五大行業。數據顯示,2012年底,我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3.7%、71.9%、73.1%和75%,明顯低於國際通常水平。
據《經濟參考報》報導,按照業內的說法,75%至80%之間的產能利用率為輕度產能過剩,70%至75%之間為中度產能過剩,而低於70%就是嚴重的產能過剩。
目前,鋼鐵、電解鋁、船舶等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企業普遍經營困難。但是,這些產能嚴重過剩行業仍有一批在建、擬建項目,產能過剩呈加劇之勢。
國務院在《意見》中指出,如不及時採取措施加以化解,勢必會加劇市場惡性競爭,造成行業虧損面擴大、企業職工失業、銀行不良資產增加、能源資源瓶頸加劇、 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直接危及產業健康發展,甚至影響到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大局。
以鋼鐵產業為例,據預測到「十二五」末,我國鋼材需求量達到6.8億至7.12億噸,折合粗鋼需求量為7.16億至7.50億噸。而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到2012年底,國內煉鋼產能約9.76億噸。且鋼企的擴張衝動還在持續,2013年已開工項目510個,如果上述在建、設計、規劃項目全部投產,我國煉鋼能力將達到10.2億噸,產能過剩問題堪憂。
據《經濟觀察報》引用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截至6月末,全國86家大中型鋼鐵企業總負債已超過3萬億,其中銀行貸款達1.3萬億。與之相對應的是,這些鋼企上半年利潤總共只有22億。有35家鋼廠在虧損經營,虧損面已達40%。
據新華網消息,「從這份指導意見看,決策層已經充分意識到,產能嚴重過剩已成為中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中鋼協常務副秘書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指出,中國經濟已經過了追求速度的階段,現階段必須追求增長質量、效益。
此次《意見》針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和船舶等五個行業「分業施策」。
按照《意見》,鋼鐵行業要重點推動山東、河北、遼寧、江蘇、山西、江西等地區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整合分散鋼鐵產能,推動城市鋼廠搬遷,優化產業佈局,壓縮鋼鐵產能總量8000萬噸以上。要落實公平稅賦政策,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
《北京商報》報導,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認為,相較於10億噸的產能,8000萬噸雖然聽上去很多,但五年平均下來也沒多少,對整個行業的影響並不是很明顯,不足以解決目前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問題。
《意見》指出,水泥行業要加快制修訂水泥、混凝土產品標準和相關設計規範,推廣使用高標號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盡快取消32.5復合水泥產品標準,逐步降低32.5復合水泥使用比重。
據《東方早報》報導,一位不願具名的水泥行業資深分析師稱,「盡快取消32.5復合水泥產品標準」這一條意見會對一部分落後產能實現標準上的淘汰,會提高產品的整體質量和大企業的競爭力,「對於水泥消費的質量提升及總量控制都有非常明顯的用處」。
此外,《意見》還指出,電解鋁行業要在2015年底前淘汰16萬安培以下預焙槽,對噸鋁液電解交流電耗大於13700千瓦時,以及2015年底後達不到規範條件的產能,用電價格在標準價格基礎上上浮10%。
《意見》指出,各地方、各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核准、備案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各相關部門和機構不得辦理土地(海域)供應、能評、環評審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關業務。
據前述《北京商報》報導,「從嚴禁新增產能項目的表態來看,這次政府對化解產能過剩決心很大,比以往政策都更加嚴厲。」陳及表示,以往我們都是在努力淘汰落後產能,但效果並不理想,此次從源頭上控制新增項目,算是一個比較嚴厲的新舉措。
此前,多家媒體報導過一些省市存在鋼鐵等項目未批先建的情況。此次意見對於在建違規項目的處理提出分類妥善處理的方案。
《意見》指出,地方政府要對違規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凡是未開工的違規項目,一律不得開工建設;凡是不符合產業政策、准入標準、環保要求的違規項目一律停建。
對確有必要建設的項目,在符合佈局規劃和環境承載力要求,以及等量或減量置換原則等基礎上,由地方政府提出申請報告,報發改委、工信部並抄報國土部、環保部等相關職能部門,在委託諮詢機構評估的基礎上出具認定意見,各相關部門依法依規補辦相關手續。
| ||||||
一場餿水油流入市售食品的風暴讓全台人心惶惶。但這樣的黑心事件只是單一個案? 根據《今周刊》一年多來的追蹤調查,發現全台竟有一萬多噸的廢油行蹤可疑,不少證據更指向這些失蹤的廢油,可能製成新油流入市面,政府和廠商都欠全民一個交代! 撰文‧李建興、林麗娟 一位餐廳業者的疑惑, 給了我們追查 台灣失蹤廢油的線索…… 一位在台北木柵經營餐廳的黃姓(化名)業者表示,有一名宣稱是「星葉環保」員工,主動前往店裡詢問是否需要幫忙處理廢油,這位員工還說,木柵地區許多餐廳,包括萬興國小的廢油都是由他們回收。看起來頗具規模的公司,黃先生卻發現,印在收油貨車上的公司名稱卻被塗塗抹抹,當下黃先生心生疑慮。 孰料,幾天後,他居然撞見這同一輛貨車停在寧夏夜市,他語氣堅定地說,「這次並不是收廢油,而是把一桶桶沙拉油賣給攤商。」去年六月,他把所見所聞告訴本刊,希望本刊可以一追究竟……。 做菸酒批發的公司,暗地裡收廢油。 本刊查訪一個月後, 公司竟突然解散…… 一得知消息,我們上網查詢,發現這家登記在高雄的環保公司,在經濟部揭示的營業項目中,並沒有廢棄物處理相關項目,反而是食品油脂和菸酒批發,我們派員前往登記地址查看,門前果然高掛著紅酒招牌。紅酒批發公司暗地裡收廢油,這難道是一家掛羊頭賣狗肉的公司?還是被人冒用?令人意外的是,一個多月後,該公司竟然撤銷登記,宣告解散。 本刊轉移陣地,決定到夜市守株待兔,看看能否遇到這輛問題回收車。等了幾天,雖然沒遇到這家環保公司的車輛,但是卻看見不少連公司名稱都沒印上的回收車在夜市收油。我們拍下攤商貼在冰箱上的好幾家回收業者名片,後來竟發現,不同名片上居然出現重複的手機號碼,只是人名和公司卻各不相同,記者打過去,幾乎都是答錄機。 星葉環保公司的線索暫時沒有進展,但一連串疑問開始激起本刊編輯部好奇,決定要一探究竟。我們另闢採訪對象,先試圖聯絡合法的廢油回收業者,說不定可以從業界人士,了解這個行業不為人知的祕密。 就在找資料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項令人驚奇的事情:一家標榜合法的廢油回收業者,居然強調自己是「食用油及廢油一貫作業公司」,更是多家知名大型沙拉油品牌的代銷公司;而另一家國內規模數一數二的飼料大廠,在經濟部登錄的營業項目中則同時載明著,「飼料、食用油批發業、廢棄物清除業」三大業別。 一個是廢棄物回收,另一個是攸關民生食品安全的項目?何以做給人食用的油廠,還能兼營廢油回收?這合理嗎?會不會很容易讓業者越過那條界線,把兩者混在一起呢? 突破業者心防,讓記者坐上回收車一起作業, 看見重重弊端…… 經過多方努力,終於突破一名回收業者心防,他除了願意接受《今周刊》採訪外,更同意讓記者坐上收油車,一窺廢油回收業的真實作業情形。鼎峰環保陳炳杰坦言,這個行業充斥著很多問題和弊端。 首先在價格方面,陳炳杰說,他們向攤販、餐廳、飯店等收購廢油,並沒有公定價,依各店家討價還價而異,且會隨業內景氣、廢油供給量而浮動。近一、兩年來,收購行情大約落在每公斤十七、八元左右,也就是每桶(十八公斤裝)三百元左右;但市面上卻充滿著無牌業者(行內俗稱小蜜蜂),以個體戶的形式,開著自備的小貨車,拉高收購價格,與正牌業者搶貨。 這真是不可思議。原來在一般人眼中棄如敝屣的廢食用油,請人處理居然不用付錢,還能賺錢,而且賺得並不少。以市面上馬口鐵包裝、重量十八公斤的新沙拉油,大約賣七百元上下,用過的油竟還可以收回四、五成?據某業者透露,這還不是最高行情,有的小蜜蜂用每桶五百元高價進行回收,等於廢油行情已經接近新油價格的七成。到底回收廢食用油會有什麼利潤?可以用如此高價來收購廢油? 陳炳杰進一步解釋,依照環保署規定,合法的回收業者收來的油只能賣給生質柴油廠、飼料廠和肥皂廠當作原料,且要與上述廠商簽定合約,還得簽三聯單以備查詢流向。 據經濟部能源局石油及瓦斯組表示,二○一三年生質柴油使用從台灣回收的廢食用油數量為三萬○四一六噸;而飼料廠部分,主管機關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朱慶誠表示,飼料中的油來源複雜,有豬油、大豆油、牛油等,飼料中的廢食用油比例很低,很難取得確切掌握飼料廠一年到底用了多少廢食用油?於是我們再回頭詢問陳炳杰,他目前出貨給飼料廠的數量,大致與生質柴油廠相當。 至於用回收來的食用油做肥皂,牛津大學生化博士、朝陽科技大學助理教授陳耀寬則認為,這數量應該少之又少。他解釋,市售的肥皂、手工皂,大多從東南亞進口棕櫚油作為原料,不但成本低廉,且做出來的顏色偏雪白色,符合大眾需求;不像用廢油製造的肥皂會呈現近似牛皮紙袋的乳黃色,而且會有油耗味,因此廢食用油流入肥皂廠的量十分有限。也就是說,若循正常管道,台灣每年消耗的廢食用油則頂多六萬噸。 除了正常管道回收廢油,其餘流向不明,被重製成食用油可能性高……但問題來了,根據回收業界估計,全台一年回收的廢食用油大約是七萬五千噸。 如此一算,等於全台每年約有一萬至一萬五千噸的廢食用油不知去向;若把小蜜蜂私下回收的廢油算進來,黑市的廢食用油恐怕更多了。從這次郭烈成把餿水油賣給強冠公司的案例來看,回收業和學界就合理懷疑,這些失蹤的廢油,流向不肖食品工廠再製成新油,或被餐飲業者低價買回再使用的可能性極高。 而無法原諒的是,根據環保署的說法,目前所掌握的廢食用油回收量七○九○噸,居然比能源局公布的用量還少,矛盾至極。顯見,政府不但無法掌握廢食用油的回收量,亦無法管制好其去向。 陳炳杰透露,曾有團膳和自助餐業者向他洽詢採購回收油。回收業者將收來的油處理後再以新油的形式出售,陳耀寬認為:「不無可能!」他表示,收來的廢油,只要先經過活性碳除臭,再加入礦物沸石或高嶺土脫臭,然後用濾油粉中和酸價同時濾清脫色,外觀、味道幾乎就與新油無異了。「因此,若不肖業者把動過手腳的回收油,再裝入回收來的沙拉油鐵桶,小小加工,消費者根本看不出來!」對於不肖業者把廢回收油再製成新食用油販售,業者言之鑿鑿,為進一步證實,我們決定抽查食用沙拉油,尤其是在夜市通用的馬口鐵桶裝的沙拉油。本刊詢問師大化學系教授吳家誠、SGS(台灣檢驗科技公司)、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以及目前仍從事毒物化驗的林杰樑醫師遺孀譚敦慈等多位專家,他們表示,若「假新油、真回收油」,理應可驗出丙烯醯胺、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和重金屬等。 吳家誠表示,由於食用油在超過攝氏一二○度的高溫炸過後,就會產生丙烯醯胺,超過一六○度則會有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產生,而使用過的廢油也容易有重金屬殘留;且上述物質不像酸價、顏色和味道可以去除,所以一旦驗出,幾乎可證實是用回收油再製。 送驗知名大廠油品,竟出現不該存在的物質。 是廢油重製?令人起疑……去年八月十五日,《今周刊》委託餐廳業者在台中的建國市場購買餐廳、夜市攤販最常用的幾款十八公斤裝的沙拉油,於八月十六日送往SGS檢驗,而八月二十六日結果出爐。我們赫然發現,某知名廠牌的油同時含有砷和多環芳香烴。 台北榮總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學科主治醫師楊振昌則解析,砷可分為有機砷及無機砷,前者主要來自水產,對人體幾乎沒有毒性。相對而言,無機砷(如砒霜或雄黃)就對人體有相當毒性了,過量攝入,急性嚴重者會產生腎衰竭、血球減少、周邊神經病變,最嚴重者會導致休克及死亡;慢性則會導致烏腳病、血管病變、糖尿病、癌症(皮膚、膀胱及肺臟)。 偏偏在現行檢驗方法中,我們無法區分有機砷或無機砷。換言之,這桶被驗出有砷的沙拉油,究竟是有機砷還是無機砷?我們無從得知。至於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江守山指出,不少多環芳香烴已被界定為致癌物。臨床實驗報告指出,若長期接觸高濃度多環芳香烴的混合物,會引起皮膚癌、肺癌、胃癌及肝癌等疾病。 而砷及多環芳香烴是有國家標準的,這桶含砷及多環芳香烴的知名油廠的油皆在標準值內。吳家誠表示,國家標準比較寬鬆,實際上,食用油根本就不該含有這些物質,尤其不應該有砷。含砷的油幾乎可以斷定要不是曾經炸過海鮮,就是使用過濾油粉,它的危險性令人擔憂。 到底要不要公布這桶油?雖然專家認為根本不應該有這些物質,但政府有一套標準,這桶油在國家標準內。本刊編輯部經過詳細討論後決定,既然有國家標準,就以國家標準為主,因此很遺憾無法對讀者公布。 最終,這份回收油報導並未見刊,但這次餿水油事件已經暴露,台灣廢棄用油的處置存有相當大的問題。我們也會將當時相關資料交給衛福部。 對此,衛福部發言人王哲超表示,民間單位自行抽驗結果,並無法律依據,也無法律效力,衛福部不會就檢驗結果評論、分析或回應;但王哲超表示,歡迎各界將自行送驗結果轉交衛福部、主動提供情資,讓縣市政府的衛生局或環保局據此出擊,進行稽查。我們期待政府可以因小知大,徹底調查真相。 消失的1.5萬噸廢油 都進了你我的肚子? 全台一年回收的廢食用油為7.5萬噸本刊調查 生質柴油廠每年採購的廢食用油約3萬噸飼料廠一年收購廢食用油約3萬噸。 一年有1.5萬噸的廢油 不知去向 可能被不肖業者重製成新品上市而且還有更多、更多無法統計非法收購的廢油,流向更可疑回收油根本不該流入食品用油──廢食用油的正常回收流程 1.餐廳、攤販收集廢油 一般餐廳、攤販用的是馬口鐵裝的18公斤沙拉油,業者用過的廢油則倒入空鐵桶,或回收業者提供的180公升藍色油桶,油收集滿了,即通知回收業者前來回收。 2.回收業者到店家收油 接獲店家通知後,回收業者即前來收油,合法業者會身著制服,貨車並有環保認證字樣;反之則為非法業者,此為廢油進入不法流向的開端。 3.回收業者初步處理 回收業者收集廢油後,在賣給飼料或生質柴油廠前,必須進行初步處理,將酸價降至標準值;而非法業者則會進行濾清,準備賣給食品廠。 4.賣給生質柴油廠、 飼料廠、肥皂廠 廢油初步處理後,回收業者通知下游工廠如生質柴油、飼料廠等派油罐車前來取油;但非法業者極可能直接將廢油運往食品廠使用,甚至再製成新油。 整理:李建興 三步驟 回收油變清油! 要把廢食用油變成清油,沒想像中的難! 專家指出,只要經過脫色、脫臭以及降低酸價三大程序,消費者很難分辨這是廢油還是新油。 知名大廠 也用回收油? 本刊去年送驗的知名品牌沙拉油,就發現含有砷和多環芳香烴,雖並未超出國家標準,但仍不排除為回收油再製,我們已將資料提供給衛生相關單位進一步調查。 防廢油重製 日本靠法律層層把關 日本政府在1970年制定、2008年修訂的《廢棄物清理法》中,明確規範了廢食用油的兩大類:一為來自食品加工等產業的產業廢棄油,一為來自家庭或餐廳的一般廢棄油。 產業廢棄油的部分,首先在《廢棄物清理法》中即載明,廢食用油生產企業所委請的委託商,必須領有相關營業執照,並簽訂委託處理協定,嚴格監督廢食用油的搬運過程、流向以及最終處理結果。 其次從事收集廢食用油的單位,必須自各級政府取得「產業廢棄物收集搬運營業執照」,並且法律亦嚴格規定收集搬運單位,必須將廢食用油運至指定加工處理廠,不能擅自更換或販售油品。 此外,收集搬運廢食用油的車輛必須在相關部門備案,車輛的兩側也要標有產業廢棄物收集搬運車輛字樣、單位名稱、營業執照號碼等;搬運過程中也需要全程攜帶營業執照,各個流程填寫管理單,以便追蹤廢食用油回收、搬運、加工流程及加工品的流向。 最後,廢食用油的加工處理廠商需要備有「產業廢棄物處理營業執照」,在符合《食品循環利用法》規定的場所進行處理,並且也有明文規定加工內容,加工處理廠商不可轉包或擅自變更加工用途。加工處理過程中產生的二次產業廢棄物也要嚴格按照相關規範處理,一切細節也必須載入管理紀錄單,加工處理廠須以最大限度利用廢食用油,提高資源回收再利用率。 來自家庭或餐廳的一般廢棄油,則由中央政府至地方各級政府設立的環境政策局等相關單位規範,不僅設立許多廢食用油的回收據點,亦印製大量宣傳手冊,教育民眾廢食用油的分類與回收方法。 (張佳婷) | ||||||
近日,國家能源局提出進一步調控煤炭總量新規,要求東部地區原則上將不再新建煤礦項目;各地不得核準新建30萬噸/年以下煤礦、90萬噸/年以下煤與瓦斯突出礦井。
國家能源局在《關於調控煤炭總量優化產業布局的指導意見》中提出,
今後一段時期,東部地區原則上將不再新建煤礦項目;中部地區(含東北)將保持合理開發強度,按照“退一建一”模式,適度建設資源枯竭煤礦生產接續項目;西部地區將加大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統籌協調力度,重點圍繞以電力外送為主的千萬級大型煤電基地和現代煤化工項目用煤需要,在充分利用現有煤礦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新建配套煤礦項目。
各地不得核準新建30萬噸/年以下煤礦、90萬噸/年以下煤與瓦斯突出礦井。要對未按規定取得項目核準文件的煤礦建設項目,進行全面清理;已開工的違規項目一律停建,已投產的違規項目一律停產,履行項目核準等相關法定手續。同時,要加強對現有煤炭生產能力管理,查處超能力生產行為;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繼續淘汰9萬噸/年及以下煤礦,鼓勵具備條件的地區淘汰9萬噸/年以上、30萬噸/年以下煤礦,鼓勵各地主動關閉災害嚴重或扭虧無望礦井。
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煤炭市場持續疲軟,煤炭價格持續走低。
國內煤炭消費情況疲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預計,前三季度全國煤炭消費30.3億噸,同比下降1.2%。9月份的重點發電企業日均耗煤296萬噸,為201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同比下降了12.8%。
庫存高企也施壓煤炭價格。截至9月底,全社會煤炭庫存已經持續34個月在3億噸以上。
近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在公布三季度煤炭經濟運行情況時表示,目前有8個省區煤炭全行業虧損,全國煤炭企業虧損面仍在70%以上。
煤企三季度財務成績單也不盡如人意。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昨日,20家已經公布三季報的煤企中,超八成凈利潤有所下滑。
中煤能源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79.3%;每股收益0.05元,同比減少79.2%。公司預計,2014年由於國內煤炭市場供需形勢已發生較大變化,煤炭價格持續低迷,可能導致公司2014年累計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有較大幅度下降。
盡管秦皇島港動力煤價格已經連續兩周逆勢上漲,累計漲幅15元/噸。但業內稱,這主要是受到大型煤炭企業可能繼續調高煤炭銷售價格等因素刺激,僅能短期刺激煤價,後期上漲動力不足。
國家能源局還表示,要堅持優勝劣汰。按照上大壓小的總體思路,嚴控增量、優化存量,發展先進、淘汰落後,提高產業集中度和總體生產力水平。
能源局強調,要按照“控制東部、穩定中部、發展西部”的總體要求……確定煤炭產業發展格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據路透報道,中國國儲局2015年至少將從國際市場買入20萬噸銅。
該報道援引不願具名人士的消息稱,國儲局為2015年購銅罕見地定下了“彈性”計劃。因為銅價下跌,2014年購買量超過了當初的計劃。
路透援引兩名消息人士稱,2015年初步計劃是購買大約20-25萬噸,多數在上半年交貨。一名消息人士說,這些銅將用於完成在2015年底前建成200萬噸銅庫存的計劃。但國儲局想趁銅價便宜之際買入更多的銅,超出計劃的部分可能達30-50萬噸,計劃價格在每噸5000美元以下。“我們確定的一件事是,國儲局已搞到用於購買額外數量的銅的錢。”
另一名消息人士表示,由於價格較低,國儲局2015年全年購買量不會低於50萬噸。
本周一受到美元走強以及中國需求疲弱的影響,銅價再度大跌,刷新五年半新低。當時彭博曾援引三名知情人士稱,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欲收儲精煉銅,將從多個賣家手中至多購買2萬噸銅。因涉及機密,此三人要求匿名。
摩根大通最新研究報告則指出,目前銅價相對於油價高估,銅價可能在近期進一步下跌。摩根大通分析師Natasha Kaneva表示,隨著油價相對於金屬價格不成比例的下跌,金屬價格相比於油價估值已經高於歷史平均水平。這可能引起金屬價格的進一步下跌,因投資者將重新分配投資資金。
而在1月中旬,路透曾報道此前打壓銅價至五年新低的中國投資基金將關註春節後中國的銅消費情況,以決定是否再次努力推低銅價。
一位曾做空過金屬銅的上海基金經理向路透表示,“很多基金建立了銅空頭頭寸。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春節假期過後中國的需求是否將持續疲軟。如果需求持續疲弱,價格可能會進一步下滑。銅價當前沒有強勁支撐。我們認為跌至5000美元也不足為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