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策影視PK華誼兄弟 影視業併購引發模式之爭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298.html

最近一週內,華誼兄弟與華策影視兩家國內影業大佬相繼完成重大重組。華誼兄弟斥資6.72億元收購了廣東銀漢科技50.88%股權,而華策影視則以16.52億元的巨額資金對上海克頓傳媒進行全資收購,後者也因此成為目前國內影視業的最大單筆併購案。

資料顯示,銀漢科技在今年一季度手游市場中,市場佔有率位居第二、僅次於騰訊;而克頓傳媒則是國內影視行業「大數據」開發應用最成功的先行者之一。

然而對於這兩筆資產併購,資本市場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反饋。自7月24日復牌後,華誼因手游概念題材而備受資本市場追捧,截至7月29日,華誼兄弟連續4日漲停;而華策影視方面,7月30日復牌以後,僅當日一個漲停,31日上漲5.06%,8月1日才再次出現漲停板。

對此,華策影視常務副總裁金騫對本報記者說:「現在資本市場關注的熱點是什麼?大數據、移動網遊,你踏出任何一步都會受到資本的追捧。但外界看到的都是當下,最終誰能夠讓併購標的真正起到整合效應,現在是看不出來的。哪個更好,誰對誰錯,現在還言之尚早。」

藝恩諮詢副總裁侯濤認為,華策的投資路徑與華誼兄弟外延模式形成巨大反差,國內影視娛樂產業集中化與多元化的模式之爭才剛剛開始。

「另類」克頓傳媒

「因為他們(克頓傳媒)是行業的『另類』!」對於這筆收購的理由,金騫的回答很直接。

在傳統影視公司中,內容製作基本都是以導演為核心的創作模式。但在克頓,模式變成了:由總部劇本中心、數據中心、製片人中心下發各類劇本給各個分公司、製片團隊,導演更多成為了執行者。金騫喜歡用「麥當勞的中央廚房」來形容克頓的這種模式。

這種基於「大數據」的分析模式早年在業界十分鮮見。根據相關資料,克頓的創業團隊此前都任職於電視台,而後轉戰於4A廣告公司,早期克頓的雛形其實是由實力傳播公司(隸屬於陽獅集團)旗下的一個數據部門。

「他們這群人對電視台的習性相當清楚,包括每個電視台的定位;某個時間段什麼題材適合什麼樣的觀眾;哪類演員、哪類劇本適合哪個電視台;克頓都有非常完整的數據。」金騫說。

目前,有兩個數字經常被華策方面提及:一個是根據「大數據」的指引,去年克頓在自制影視劇方面的成功率達到86%,即這86%的作品都超出同比過去的(收視率等)數據,以及同檔期其它競爭方的數據。

第二是,由克頓出品的《愛情公寓3》單集價格竟然賣到了466萬元的天價,其中傳統電視台花費300萬元以上,視頻網站出資在150萬元以上。

「你說《愛情公寓》這種戲才多少成本啊,華策投拍的《天龍八部》耗資巨大才賣100多萬一集,投入比他們大多了。所以你不得不服,他們的大數據有針對性。」金騫對記者說。

目前,華策影視對克頓的整合預期已十分強烈。除「大數據」以外,克頓的產能規模以及渠道談判能力都讓華策感到興奮。

今年6月,華策影視總經理趙依芳曾向記者表示,公司未來的產能規模希望能增長到600~1000集/每年。從披露信息來看,2012年克頓傳媒共有11部、共359集電視劇取得發行許可證,再加上去年華策17部約711集的產能,二者的結合已經達到了趙依芳的產能目標。

有業內人士指出,在目前傳統電視劇增長趨緩的行業背景下,通過併購取得增長是更直接有效的方式。

與此同時,金騫向記者暗示,克頓創始團隊的背景都非同一般,與買方市場的各大電視台有不淺的交情。

記者查詢資料獲悉,其創始人吳濤曾為安徽衛視副台長、創始人劉智曾任湖南衛視廣告部主任。

「雙方的前五大客戶中,除了像湖南衛視這種外,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安徽、陝西、四川的電視台,我們以往就很少涉足,這些市場如果能通過克頓拿下,受益就更直接明顯了。」金騫表示。

成長模式之爭

拋開掌趣科技和銀漢科技不說,僅2012年一年,華誼兄弟就對外進行了14筆股權投資,業務覆蓋電影、電視、音樂、遊戲、股權投資、旅遊地產、影院、藝人經紀等諸多板塊。

相比華誼兄弟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華策影視的表現多少顯得有些「老實」。許多業內專家認為,華策專注地固守在影視劇領域,相比華誼為代表的多元化發展路徑,華策更喜歡通過對影視劇領域的資源追加來發展。

但從2012年的業績表現來看,華誼兄弟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是1.54億元,而華策影視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為1.91億元,後者還略佔上風。

「大家的夢想都是一致的,每家都想成為中國的頂尖娛樂集團。但哪家的發展模式究竟是對的?不是說我華策影視就一定是對的,也沒有說多元化一定就不對,現在沒有這個經驗。」金騫對模式之爭如此回應。

「我們也可以進入到各個戰場,但首先要把大本營的籬笆扎得夠高,讓對手知難而退,望而生畏。這是華策的核心觀念。」

2012年,華誼兄弟影視劇及衍生營業收入3.8億元,華策影視對應的影視劇收入約6.7億元,而克頓傳媒去年影視劇收入達到5.85億元,資產重組後,意味著華策在影視劇板塊去年收入已達到12.5億元以上,約為華誼在這一板塊的4倍左右。

金騫說:「華策也完全有這個實力一年投20部電影,但我們不希望以試錯的方式來探索發展模式。比如華策就不會去碰文化地產,你可以去試,但發現不對的時候你付出的代價可能會很慘重。」

金騫還表示,至明年8月份,華策一定會有1~2個新板塊依託電視劇主業成長起來,其中最有可能脫穎而出的就是藝人經紀。而這一板塊上,華誼兄弟是業內毫無爭議的領頭羊,2012年,華誼藝人經紀及相關服務板塊營收高達2.3億元,而華策在年報中甚至沒有進行單列。

而對於模式的選擇,華誼董事長王中軍在今年6月接受本報採訪時也曾發表看法:「你不做內容,你就不可能成為一家好公司,但是你只做內容,那麼市場對你只能是二線公司的估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69

華誼急 “娶”張國立

2013-09-09  NCW
 
 

 

收購價格與交易結構引發市場質疑,以“老交情”為基礎的收購,

還需獲得中小股東同意

◎ 本刊記者 劉冉 文liuran.blog.caixin.com 華誼兄弟在挑起手游熱潮後,再次引發市場關注,這次的主角是張國立。

9月2日晚,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300027.SZ,下稱華誼兄弟)宣佈擬斥資2.52億元收購著名演員、導演張國立執掌的浙江常升影視製作有限公司(下稱浙江常升)70% 股權,進而增強華誼電視劇板塊的內容生產能力。

交易宣佈之後,市場對收購對價和交易結構設計以及信息披露的方式產生了很多質疑,認為此舉不僅構成關聯交易,而且涉及大股東變相套現,浙江常升資產狀況不清晰、無未來業績承諾。

盡管如此,華誼兄弟股價自9月3日以來,連續多天上漲,截至9月5日午盤,已較9月2日的48.41元 / 股收盤價上漲至57.60元/股,漲幅達19%。

12倍定價

根據公告,華誼兄弟受讓南京弘立星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下稱弘立星恒)和南京嘉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下稱嘉木文化)合計持有的浙江常升70%的股權,股權轉讓價款2.52億元,華誼兄弟將全部用現金支付。

其中,嘉木文化持有的10% 股權對 應的轉讓價款為3600萬元。而弘立星恒持有的60% 股權對應轉讓價為2.16億元,但其中的1.52億元弘立星恒收到後,只能用于向華誼兄弟實際控制人、大股東王氏兄弟購買華誼兄弟股票,並鎖定三年,每年解除鎖定的股票數量不超過其持有的股票總額的三分之一。對於弘立星恒將以多少價格購買華誼兄弟的股票,公告沒有披露。

華誼兄弟發佈的公告僅披露,浙江常升法定代表人為張國立,註冊資本、資產總額均為1000萬元, 目前沒有負債。

公告中未披露浙江常升的業績情況,也沒披露浙江常升的歷史沿革。

浙江工商局信息顯示,浙江常升成立于2013年5月23日,僅三個多月。浙江常升的兩個股東弘立星恒和嘉木文化也成立不過三個多月,二者成立的時間分別為2013年5月8日和2013年6月4日,法定代表人分別為張國立和馬保華。

馬保華是張國立多年搭檔,在多部張國立作品中做制片人,並任北京國立常升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下稱北京國立常升)的總經理和法定代表人。

影視行業業內人士透露,北京國立常升與浙江常升為同一家公司,大股東均為張國立,其中北京常升負責影視業務的日常製作及運營,浙江常升作為一個空殼,主要是為了享受浙江地區更優惠的稅收政策。

對此,一位接近交易的資本市場人士表示,浙江常升確是為了本次收購專 門成立的公司,但並不是為了享受稅收優惠,而是因為成立于2005年的北京常升時間太久,歷史沿革複雜。 “對於華誼兄弟來講,肯定想要一家乾淨的公司,把核心資產裝進去。 ”根據轉讓價格2.52億元和70% 的股權,公司整體估值為3.6億元,意味著此次收購溢價高達35倍。而對於一個成立剛三個多月的浙江常升來說,則充滿不確定性。一位投行人士表示,公告沒有披露浙江常升資產情況,也不知張國立以往以及未來的電視劇版權是否都歸屬進來,從而不能判斷其未來業績情況,所以無法判斷此次收購浙江常升的定價是否公允。

華誼兄弟董秘胡明表示, “準確地說,我們收購的是張國立的整個影視業務,雙方為了完成這筆交易,對張國立影視業務的法律結構進行了重組,才有了國立老師的浙江常升。 ”胡明表示,與其說是收購一家註冊資本1000萬元的公司,不如說是購買了張國立在影視業務的全部核心資產,包括他本人的品牌、創作能力、電視劇項 目運作經驗、代表作品的知識產權等,更直接點說,張國立全部影視製作業務、知識產權及未來工作重心都將重組到新公司,這才是本次收購的真正核心價值。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張國立的《康熙微服私訪記》系列包含在浙江常升內, 《鐵齒銅牙紀曉嵐》系列、《我這一輩子》 《金婚》等電視劇作品由於版權方較多,除了張國立,還有上影寰亞等其他方,因此還在一一協商中。

胡明表示,收購價格是依據北京國立常升的業績,評估未來五年的收入來確定,實際市盈率約在10到12倍之間,符合現在 A股市場對文化企業的估值。

存量收購

根據收購公告,在華誼兄弟收購浙江常升的同時,張國立又以1.52億元購買王中軍、王中磊所持有的華誼兄弟股票,等於張國立拿到“1億元 + 市價1.52億元的限售股票” ;王氏兄弟三年後拿到1.52億現金,大股東王氏兄弟成功套現了。有人戲稱這就是一場 “創新式減持” 。

一位投行人士向財新記者分析, “這個交易結構,不僅浙江常升的兩個股東收到2.52億元後需要繳納所得稅,王氏兄弟賣股也需繳納較高稅費。如果定向增發,則可省去稅費,又能綁住張國立。 ”該人士稱,如果張國立的公司70% 股權只值1.5億元,而非2.5億元,而王氏兄弟用上市公司的2.5億元買了1.5億元的資產,回過頭來張國立又用其中得到的1.5億元給王氏兄弟套現,這樣王氏兄弟獲得的要比單純套現獲得的更多。

“應該說會有這種衝動的” 。該人士分析,“除了這個原因,我想不出為何會做這樣的交易構架。 ”對此,胡明答複財新記者,華誼也希望可以用發行股票的方式完成收購,但目前銀漢科技的收購還未完成,當前規則不允許同時向證監會申請兩個發行股票購買資產項目,所以只能用存量發行,比純現金交易結構更符合股東利益。

證監會審批也還需要三四個月時間,對於華誼兄弟來講,當然希望更快地把張國立收編進來。

胡明表示,由於華誼是用一次性現金來並購標的公司,而張國立也期望比較高額地持有華誼的股票,但從二級市場買股票不穩定,不適合本次協議的大額購買。選擇從公司實際控制人那裡購買,主要是因為操作方便、簡單,又不損害中小股東的利益。

究竟王氏兄弟會以多少價格賣給張 國立,華誼兄弟並沒有回答。王氏兄弟會以一定的折扣賣給張國立,這是肯定的。價格會基本合理,像馬雲、江南春等股東都沒有對此提出異議,具體交易時間要等到股價穩定的時候。

胡明介紹,其實王氏兄弟根本不想套現,做這樣一個方案完全是為了配合公司完成這筆收購,沒想到被市場誤解。

如果王氏兄弟要繼續減持股票,是不需要如此麻煩的。

另一位接近交易的資本市場人士則透露,華誼兄弟急於買下張國立公司的原因在於華誼兄弟出現了競爭者,有其他上市公司在與張國立談,並給出更高價格;而且張國立公司下半年的兩部戲——由吳秀波主演的《槐樹花開》和由張國立、蔣雯麗共同主演的《愛情最美麗》已與各大衛視敲定播出,預計將帶來較好的盈利, “如果再遲幾個月買,肯定就不賣這個價了。 ”

“老交情” 交易

市場對價格和收購方式存疑的同時,對於沒有公佈被收購公司的業績預測也感到疑慮。

不同于以往收購的是,此次公告中並沒有業績預測。一方面,浙江常升的近年業績沒有予以公佈;另一方面,也沒有對浙江常升做出業績預期,以及如果達不到預期,浙江常升原股東也沒有對上市公司股東做出的補償承諾。

“如浙江常升的未來業績並不理想,造成此次收購價格過高,則兩大股東的風險都已得到鎖定,而其他股東卻沒有這種好處。 ”上述投行人士說。

一位文化產業PE 人士表示,影視公司屬於輕資產公司,最重要的就是創作人才和經營人才。 “換句話說,你能否完全綁定張國立的團隊?”一位接近交易的資本市場人士表示,收購不一定都要對賭,對賭本身是對收購標的把握不大的表現,而張國立本身已經得到市場的檢驗, “並且對於他們太傷感情了” 。該人士解釋,雙方的合作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王中軍、王中磊和馮小剛、張國立都是多年的老交情,情感因素也是張國立放棄其他公司邀請而獨獨鐘情華誼的重要原因。所以雙方沒有簽訂對賭。

廣大中小股東能否理解大股東王氏兄弟的“用心良苦” ,還需看投票情況。

金杜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鄭志斌告訴財新記者,此次交易已明顯構成關聯交易。凡是關聯交易,關聯方個人必須要迴避表決。

華誼兄弟在9月2日召開的董事會全票通過收購案,關聯董事王氏兄弟迴避了表決。交易還需提請股東大會審議後方可實施。鄭志斌表示,該方案能否通過將完全取決于其他中小股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98

華誼兄弟的市夢率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8jn.html

華誼兄弟(300027SZ)的股價在高歌猛進,可公司大股東和其它高管卻通過二級市場不斷減持套現而激流勇退;華誼因持有掌趣科技(300315SZ)浮盈近20億元,但減持掌趣的錢立刻被公司大手筆花了出去。資本市場造出的市夢率,賜予大股東的是真金白銀,而等待小股東的只能是夢醒時分。

 

影院的量本利分析:叫好不叫座

近年來,國內的電影產業發展迅猛,無論是上游的製片發行,還是下游的院線影院,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產業資本蜂擁而入,身邊新建的影院如雨後春筍;金融資本眾星捧月,像光線傳媒(300251SZ)和華誼兄弟(300027SZ)今年以來股價已經漲了300%以上。

 

那麼,電影行業的盈利狀況如何呢?

华谊兄弟的市梦率

1的上座率計算公式以2012年的數據為例,假設每張銀屏有120個座位,每天排片6場,平均票價36元(2011年均價為36元,2012年均價36.4元,今年上半年均價為35.7元)。

 

2012年全國影院每天滿座收入:(9286+13118/2銀屏*120座位*6/*36/=2.9億元;2012年每天實際票房收入:170.7/366=0.47/天;

2012年上座率為:0.47/2.9=16.1%

 

由於每張銀幕平均120個座位和每天排片6場的假設相對較保守,所以實際上座率可能更低一些。

 

我們再對影院做一個簡單的本量利模型測算,假設:


1、二三線城市位置一般的影院,單座位固定資產、裝修等初始投資成本1萬元,一個影院按5塊銀幕計600個座位算,總投資600萬元。按5年攤銷,每月10萬元;
2、租金水電及低耗品每月10萬元;
3、工資及其它每月10萬元。

13項合計,基本固定的開支約30萬元;

 


4、票價平均36元,加10%的賣品和廣告收入,按票價40元計算;
5、假設票價毛利率50%(假設影城和院線分50%,稅和發展基金8.3%,製片和發行分41.7%);
6、每銀屏每天排片6場,即每天3600個座位,每月10.8萬個座位,扣除設備故障和檢修等情況,每月按10萬個座位算,全月滿座是400萬元;

那麼:
1、保本銷售影票數=300000/40*50%=15000個座位;保本銷售額是30/50%=60萬元;
2、保本上座率=1.5萬座/10=15%
3、超過保本量的部分,超出部分的50%即為所得稅前利潤。

华谊兄弟的市梦率

 

 

從上圖1的單幕金額來看,2010163萬為最高峰,近兩年不斷下滑,表明新建影院增長速度超過了觀影人次、票房的增長速度。這使得近兩年的上座率明顯下降,已經接近15%的保本點。也即影院的盈利能力明顯下降,整個中國的影院已經跌到盈虧平衡線水平,形勢並不樂觀。

 

影院的位置和內部管理對上座率有影響,但決定上座率主要因素是:

 

一、日期和時間,比如節假日明顯比工作日高很多,晚上與白天相差很大,很多影城在工作日的白天,一個廳可能只有幾個觀眾,甚至一個觀眾都沒有;

 

二、影片的質量,當有好片上映時,一票難求;而絕大部分影片則無人問津。比如2012年國產的745部故事影片,上映227部,進口影片76部,合計上映303部電影。170.7億的總票房中,票房排名前5的影片合計44.6億元,佔26%;排名前20的影片合計98.1億元,佔57%。即數量不到2%的影片佔了票房的26%;數量不到7%的影片佔了票房的一半以上。

 

所以,要提高影院的利潤,關鍵是要提高上座率;要提高上座率,關鍵是要增加工作日白天的觀影人數和提高影片製作的質量。

 

目前,中國的平均票價約為36元,看起來比美國的平均票價約49元(8美元)要便宜,但美的人均GDP是中國的8倍多,所以從個人的消費能力來看,中國的票價實際是美國的6倍,非常貴。一方面是廣大想看電影的群眾平均2年進不了一次電影院,另一方面是85%的影院座位長年空置,這是一種非常畸形的狀態。

 

所以,如果能大幅下調票價,那麼上座率有望得到一定的提升,與之相關的賣品和廣告收入也能隨之增加。在影院收入和利潤不變的前提下,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觀影需求。但不管怎樣,影院的盈利能力都難以明顯提升。

 

最近三年新開的影院,由於地理位置要差且競爭加劇,以及前期有市場培育的過程,所以整體上肯定低於15%的上座率,鐵定虧損,一些管理不善的影院,連現金流都無法做成正數。但如果要提高上座率,那就必須降票價。而降票價,製片方的分成金額就會減少,製片的投資風險就會加大。

 

電影製片的生意模式不理想

一部影視作品,從前期的拍攝到後期的製作,所有的成本開支都得由製片人先行墊付,影片上映前發行人還要做推廣,而銷售收款得等到播放完後才進行票房分賬,這個時間跨度長達一年以上,這導致製片方的經營現金流嚴重負數,資金鏈會很緊張。

 

並且,影視最終賣不賣座是個很不確定的事,收入無法預測,可成本費用卻已經先行既定,所以從盈利角度來看有很大的風險。像美國幾大著名的電影公司,因為某部電影投資數億美金最終不賣座,從而導致整個公司陷入困境,甚至最終被收購的事已經發生多次,那些不出名的小公司就更不用提了。

 

國產電影情況只會更差,去年一共製作的745部故事影片,能上映的227部,佔比30%,票房過億的才21部,佔比不到3%,其中過2億票房的僅6部。1億的票房,製片方分成不到4000萬,扣除編劇、製片、導演、演員和其它各種拍攝費用,能有多少利潤?而剩下的97%724部票房低於1億的呢?大家只記得《泰囧》《畫皮》賺了錢,可曾想過其餘700多部賠錢的?

 

從企業競爭力的角度看,製片方對下游的票房收入無法確定,同行之間又競爭激烈,若進口片引進完全放開,國產片的市場份額還會明顯縮小。而製片方對上游的導演和演員完全沒有定價能力,觀眾認的是演員和導演,不是製片方,長期來看,製片方基本是給演員和導演打工,這和足球籃球之類的體育運動很相似,俱樂部沒幾家賺錢的,球星們卻是天價收入。

 

今年A股最受追棒的股票之一華誼兄弟(300027SZ),是集影視製作、發行、院線和影城為一體的綜合性民營娛樂集團。過去5年來,它的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42%,略高於國內總票房39%和國產片票房36%的複合增長率。但5年利潤複合增長率只有33%,明顯低於收入的增長速度。

 

 华谊兄弟的市梦率

儘管收入和利潤增長較快,但華誼的ROE只有13%,在A股裡處於中低水平。華誼兄弟的業績,應該可以做為國內電影行業的代表。在股價高歌猛進的同時,華誼的高管們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華誼股價高歌猛進與高管激流勇退

92號,華誼兄弟發佈公告,擬收購張國立控股的浙江常升70%的股權,耗資2.52億。浙江常升是今年5月剛成立的新公司,賬面淨資產僅1000萬元,但華誼收購的估值達到了3.6億,溢價35倍。

 

其中嘉木文化持有10%的股權用現金0.36億支付;張國立所有的弘立星恆持有的60%股權折2.16億元,分成兩部分支付,一部分是現金6400萬元,另一部分1.52億元要求張國立購買華誼大股東兄弟倆的股票,按當時的市場價格大概可以買300萬股。

 

這實際上就是大股東減持300萬股或1.52億元,張國立收到6400萬現金和約300萬股華誼股票,而上市公司則是支付了2.52元,買下張國立5年的加盟權。

 

由於市場質疑大股東聯手張國立侵害上市公司利益,公司於910號發了新的公告,擬規定張國立收到的1.52億元用於在二級市場內增持華誼的股票,而大股東兄弟則擇機自行減持股票,即將這兩者的關聯割裂開來,實質結果其實相差不大。

 

在此之前,華誼兄弟的高管們就曾頻繁減持自家的股票,僅今年以來已累計套現7.6億元,再加上本次擬減持的1.52億元,合計金額超過9億元。其大股東王忠軍、王忠磊兄弟的持股比例已經降到31.6%(不算擬減持的1.52億元),控制權比例已經處於偏低的水平。

 华谊兄弟的市梦率


市夢率與糟糕的經營現金流

華誼兄弟今年中報利潤4.03億元,但近8成來自出售掌趣科技(300315SZ)的股權收益。公司目前尚持有掌趣科技4241萬股,中報市值14億(目前市值近16億)。

 

公司應收預付及存貨合計金額20億元,扣除應付預收後的餘額和2012年收入差不多,現金循環週期近一年,這導致它的經營現金流很不好。過去5年華誼的經營現金流負4.4億元,自由現金流更是負8億,算上股權投資支出,其IPO時融的12億元早已經消耗殆盡。华谊兄弟的市梦率

中報後的724號,華誼公告以淨資產溢價15倍收購銀漢科技50.88%的股權,做價6.72億(PE約為12倍,因為今年預計利潤同比增長9倍,否則就是100倍的PE),其中2.24億以向銀漢的原股東定向增發761萬股份支付,另外4.48億用現金支付。同時再對特定投資者定向增發845萬股,募集資金2.24億做為銀漢未來的發展配套資金。

 

由於92號公告擬收購張國立的浙江常升又耗資2.52億元,這樣,公司中報賬上的9億現金將所剩無幾。照這個趨勢下去,估計公司一方面將繼續減持掌趣科技的股權,一方面得準備明年再增發融資。

 

而公司目前市值高達420億元,PE超過100倍,PB超過10倍。2012年全中國的國產片總票房才83億元,若製作發行分4成即33億,20%的銷售淨利率(華誼平均18%應該是比較高的了,大部分製片公司的利潤率應該是負數)也就6.6億元,按30PE算,華誼可以用200億把整個國產電影行業全買下來了,剩下的220億順便買下全中國的電視劇。

 

有朋友說去年中國總票房才170億元(折27億美元),而美國票房是中國的4倍,高達108億美元,說明成長空間還很大。若以人頭計,美國人均年電影票房34美元,是中國人均2美元的17倍,空間更大。

 

筆者認為用GDP做為權數來對比會客觀一些,畢竟消費得量力而行。由於美國的GDP接近中國的2倍,所以中國的總票房實際只有1倍的成長空間。也就是說,中國電影產業的高成長時代即將過去而轉入緩慢成長的成熟期。那麼,前述買下全中國的30PE除以2,也仍15PE

 华谊兄弟的市梦率

 

還有朋友說,我們的國產片可以像美國一樣出口,空間很大。電影屬於文化創意產業,是價值觀的體現,試問中國目前有能力向美國輸出價值觀嗎?

 

 

聲明: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本人未持有文中提及的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585

華誼兄弟和《地心引力》 坐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cgda.html

兩個月前到華誼兄弟電影院辦了一張卡,預存500元,今天沒錢了,準備續費,竟然被告知這張卡要作廢,讓我加錢換卡。買卡的時候工作人員說的有效期是兩年,這幫人說話太不算話了,換卡多收我六十塊,說是看電影打四折,我原來的卡是五折,但實際上享受的還低於四折。換的新卡帶有U盤,看電影帶張卡已經夠麻煩的了,還搞張U盤帶著,多煩啊!呵呵,我不得不吐槽華誼兄弟的管理!本來覺得這家電影院服務還不錯,好不容易因此對華誼兄弟有了點好感,可通過這件事情我發現,現在比較火的一些企業,其實功底並不紮實。後來影院經理出來解釋,我看電影已經開映,就沒多計較。

今天看的電影是《地心引力》,進到放映廳晚了五分鐘,屏幕上是兩個博士在太空當修理工,他們飄在空中,遠處能看到地球,3D效果,非常美!坐下來就知道沒白來,這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電影裡的人和物幾乎從頭到尾都處在失重狀態,連眼淚都變成水珠懸浮在空中,今後寫電影史的人一定會拿這部電影說事。可惜《地心引力》的影評和海報做得並不好,我想在網上找個能反應我觀影時感覺的圖片都找不到。唉,好的東西常常就這樣被埋沒。強烈推薦一下!《地心引力》今天第一天上映,愛看電影的千萬別錯過。

《地心引力》說的是很多個偶然組成的故事。人們都追求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可人真的很渺小,在太空更顯得微不足道,作為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做的事情其實非常有限,關鍵是要控制自己,尤其是,絕望的時候給自己希望,告訴自己堅持。呵呵,做投資未嘗不是如此,控制自己的情緒,別人貪婪的時候告訴自己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告訴自己貪婪,難熬的時候多半是光明快要到來……

​這幾年,中國跟美國相比,電影行業拉開了不少差距,不管是3D片、2D片還是動畫片,都被美國遠遠拋在了後面。華誼兄弟的《狄仁傑》在中國3D電影裡算是最高水平了,可要跟《地心引力》相比,簡直就是爛片,不過,票房肯定高過《地心引力》,誰讓你《地心引力》是美國的,不懂怎麼賣給中國人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14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私人訂制、馮小剛、華誼兄弟

來源: http://xueqiu.com/6146070786/26709126

一、《私人訂制》:一部中規中矩之作昨晚看了《私人訂制》,晚場,90%滿座,人民群眾對金三角“馮小剛+王朔+葛優”熱情很高,觀影過程中不時有笑點,但爆笑程度大不如以前的馮氏喜劇,很多笑點老化,最典型的是那個坑爹的結尾對白,十年前的老段子嘍!回顧去年賀歲檔,光線傳媒《泰囧》屌絲逆襲,小成本搏取12.65億票房破華語片記錄,《西遊降魔篇》票房12億。《私人訂制》無法複制《泰囧》以小博大的輝煌,但可以維持票房8億的基本判斷。整體來說,算是一個中規中矩的賀歲電影,作為金三角,這個水平確實大幅低於預期,豆瓣評分5.3,時光網評分5.9,但同期的華語大片實在太爛,《私人訂制》在同檔期是沒有對手的!《無人區》看了,太暗黑,不適合作賀歲片,估計和《一九四二》一樣,叫好不叫座。《四大名捕2》,今年最爛大片,無與倫比之爛!當時放映廳坐了不到一半人,臺詞極其亂搞,情節簡單幼稚,諸葛先生穿著睡衣走來走去,冷血是頭中國人獸,追命是個打醬油的,鐵手是大叔愛上小蘿莉,無情不但男變女而且健步如飛。大Boss是個連名字都沒有的白胡子老頭,像極了指環王的巫師甘道夫,而且最坑爹的是竟然最後沒有打Boss就電影結束了,看來還要拍第三集,坑爹吧!陳嘉上,自從《畫皮》之後就是一爛片之王!馮小剛導演則保持了一貫的質量穩定,至少是不糊弄觀眾的導演。《私人訂制》在馮小剛的作品里算中乘吧,三段喜劇小品拼湊,手法是一貫的諷刺+溫情,最後很矯情,藝術成就比不上《一九四二》、《集結號》,討好程度比不上《非誠勿擾》、《天下無賊》,其實就是《甲方乙方》的2013版。只不過《甲方乙方》是在1997年,人民普遍不富裕但有幸福的期盼,對未來充滿希望,70後一代人的心態是昂揚的、向上的,結語葛優那句“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意味深長;《私人訂制》是在2013年,16年後,70後一代人都富裕起來了,拿著土豪金,開著mini,才發現其實失去的更多……。二、馮小剛:一位想要退休的導演因此,《私人訂制》最後的結尾是道歉,向大自然道歉,向歷史道歉,向人民道歉……。這個結尾太矯情!其實,我看馮小剛真正想道歉的,是向一直支持他的王氏兄弟道歉,向一直支持他的影迷觀眾道歉。華誼兄弟的起源,是因為馮小剛。當年馮小剛拍電影沒錢,做廣告的王中軍冒險投資給馮小剛才有《甲方乙方》,才有了後來的馮氏賀歲片,才有了華誼兄弟這個資本市場的神話!《私人訂制》是向馮氏大片的起點《甲方乙方》致敬,歷史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馮小剛用《私人訂制》還王氏兄弟一個情,一個了斷。馮小剛老了,馮小剛累了,很可能下一步馮小剛要做的是退休。這不是新聞,是舊聞,自《一九四二》開拍以來,外界頻傳馮小剛“鴨梨山大”,馮小剛曾在微博中透露厭倦拍戲,“主要是拍這個電影體力上太累,我現在時常在想自己是不是變得嬌氣了 吃不了苦了,我經常在想,不能讓電影成為我生活的全部。”更早在2010年宣傳《唐山大地震》時,他就直言自己59歲一定退休,“多一年都不行。不過我和華誼還有一個五年的合約,打算把這五年的五部戲拍完了,就好好享受一下晚年的人生。”於是,這才有了馮小剛導演的道歉。該還的情還了,該道的歉道了,該懷的舊懷了,該致的敬致了,輕輕地,我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三、華誼兄弟:一個成年人的童話一部大片能竟然讓華誼的股價漲停跌停?馮小剛老了退了,華誼還是不是那個華誼?其實這都是偽問題,無論有沒有大片,無論有沒有馮小剛,華誼根本就支撐不起350多億的市值,這是一個確定無疑的事實。(一)商業模式拍電影純粹就是賭博,每一部大片都是一項風險投資,明星薪酬、制作成本越來越高,動輒投資過億,但上線公映只有十幾天,票房收入靠天吃飯!廣告收入只有那幾個大導演、大明星、大制作才有號召力。電影業的老祖宗好萊塢,20世紀福克斯投資大片《埃及艷後》票房失利差點破產,曾經的影業巨頭米高梅已經破產了!為什麽電影公司這麽脆弱?用波特五力簡單分析一下:上遊:觀眾是沖著名導、明星進影院的,明星是真正的稀缺資源,身價越來越高,跳槽風險巨大,影視公司議價能力有限;下遊:觀眾口味越來越刁,連馮小剛、陳嘉上這種級別的名導,只要一不接地氣,隨時被挑剔的觀眾拋棄;競爭對手:沒有差異化,都是燒錢拍大片、建院線、挖大明星,這個行業有錢就能攪局,燒錢就能顛覆……;潛在的進入者:影視業沒有門檻,土豪有錢就能殺進來,完美等網遊公司進入了,優酷等視頻公司的進入了,萬達等房地產公司也進入了,而且一簽就簽張藝謀……,這個行業將面臨著無窮無盡的競爭對手。老實說,除了航空、鋼鐵幾個奇葩行業,還真找不到這麽惡劣的行業環境,這麽屌絲的業務都能被資本市場打扮成白雪公主!華誼兄弟就是在給股民講一個成年人的童話!(二)行業空間電影市場這些年確實高增長,主要得益於票價一直沒漲,相對收入而言便宜了,導致屌絲消費升級,從看盜版升級到看影院。但看電影人多電影公司就能賺錢?坐飛機的人多航空公司就能賺錢?天底下哪有誰靠拍電影發財?記得香港一個混跡影視圈的老戲骨說過:香港的鄒文懷搞了一輩子電影,嘉禾也就那麽點身價。邵逸夫是有錢,80年代人家就想悟出這個道理了,毅然結束邵氏業務轉型搞無線電視臺,其實邵逸夫發達靠的是地產而不是影視。(三)成長性和盈利能力公司高估值一定要有強大的成長性和盈利能力支撐,高估值才有可能被消化。把資本市場講的故事拋開,我們來看一看華誼兄弟真實的盈利能力和成長性吧。華誼兄弟過去5年,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42%,利潤複合增長率只有33%,明顯低於收入的增長速度。這個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借了這幾年中國電影票房整體增長的光,也就是池塘里的鴨子,隨著水位線上升而上升,並不是靠自己的能力飛翔。要知道,當初馮小剛拍電影,王氏兄弟投資完全是基於友情贊助,其實華誼的電影業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是虧損或微利的。在高增長中,我們都會發現,華誼兄弟長期的ROE只有可憐的13%,在A股里基本處於屌絲級別,別說跟銀行、白酒這些高富帥行業,甚至跟很多上檔次的制造業都沒法比。而且這個娛樂龍頭的現金流是一直是入不敷出的,過去5年里經營現金流負4.4億元,自由現金流更是負8億。從ROE和現金流也完全可以印證,拍電影根本就不是一門靠譜的好生意。(四)業務拆解王牌業務:電影2013年前三季實現營收10.23 億元,同比增44.5%,凈利潤4.12 億元,同比增207%。但仔細分析的話,業績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是《西遊降魔篇》3.9 億元票房入帳,以及出售部分掌趣科技股權獲得3.25 億元的投資收益。依賴一部大片,獲得的高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很難保證每年都有N部《泰囧》或者《西遊降魔篇》,事實上華誼的《大明猩》票房表現就不盡人意。出售掌趣科技的3.25億收益是非經常性損益,更是不可複制的。而今年的高業績除了為馬道長和王家兄弟高位套現改善生活之外,對小股東沒有實際意義,反而提高基點,為2014年的低增長埋下顆地雷!大片是華誼的唯一的救命稻草,因為其他業務更是慘淡,基本上是萎縮和倒退。電視劇:前三季公司電視劇收入1.42 億元,同比下降35.5%。《孩奴》、《連環套》、《我們的生活比蜜甜》等,在異常激烈的電視劇市場,無聲無息。經紀業務:藝人經紀收入1.07 億元,同比下降29%,還是大幅下降。院線業務:影院收入1.54 億元,同比增83.3%,利潤僅僅是有望扭虧。共有15 家影院投入運營,新增4家,院線是靠資本投入獲得的增長,而影院業務是典型的重資產業務,和萬達、橙天、UME比,華誼沒看出有什麽優勢。中國的院線是典型的重資產、低回報行業,而且競爭極為激烈,從院線的單幕金額來看,2010年163萬為最高峰,然後不斷下滑,表明新建影院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觀影人次、票房的增長速度,資產回報率極低,院線大躍進本身就是一個大大的泡沫。手遊業務:這個是市場最愛講的華誼的故事。華誼以6.72 億元的對價,收購銀漢科技50.88%的股權。銀漢科技股東承諾13-15 年凈利潤不低於1.1 億、1.43 億和1.859 億元。這筆投資按13年承諾的利潤是10倍市盈率收購,不算貴。但這點利潤根本不可能支撐起華誼兄弟350億的市值。就算按承諾的13年利潤以創業板的60倍市夢率計算,銀漢股權也僅值30億,就算比成本價增值5倍,也不及華誼350億市值的一個零頭而已,靠手遊怎麽支撐?!而且從收購價可以看出來,手遊公司在一級市場收購價也就是值10倍市盈率,翻一番也就20倍估值,否則人家為什麽賣給華誼?手遊業務為什麽不值錢?因為手遊是典型的多輸市場,客戶黏性極弱,競爭門檻極低,研發團隊叛逃極易,成功極度依賴渠道,手遊的利潤其實都被91這種渠道分成賺走了……,高風險,高競爭,低壁壘,低回報,這種市場最終進入者將會沒有贏家,全是輸家,就像老巴描述的航空業,輪子上企業,典型的多輸市場,除非像91、360、QQ那樣掌控渠道,否則沒有任何長期價值。(五)結論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讓我們把如夢如幻的華誼兄弟和A股著名的大爛臭招商銀行和貴州茅臺比一比:招商銀行,2002年上市,2002年凈利潤17.34億,截至2012年凈利潤452.73億,上市以來,凈利潤增長26倍,複合增長率38%,ROE穩定在20.6%。結論:秒殺華誼兄弟;貴州茅臺,2001年上市,2001年凈利潤3.28億,截至2012年凈利潤133億,上市以來,凈利潤增長40倍,複合增長率為39%,ROE穩定在28.35%。結論:秒殺華誼兄弟。綜合方方面面的信息來看,華誼兄弟只是一家平庸的公司,經營著一門屌絲的生意,只不過我們經常看娛樂八卦,對這個名字比較熟悉而已,熟悉的公司不代表是好公司。與A股真正的好公司相比,華誼兄弟就是個笑話。可見,市場先生是瘋狂的,華誼兄弟,超過20倍市盈率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兒,A股創業板真是個童話王國啊!華誼的真實ROE根本就很慘淡,盈利模式極不穩定,每一部大片就像一次賭博,盈利高度依賴明星和名導的個人魅力……,這種盈利模式就沒法高估。騰訊入股是產業資本基於戰略合作的考慮,這種不差錢的大金主是不在乎成本價的,就像嘉士伯的重啤收購價,這個價格不能作為估值標準。如果讓我買$華誼兄弟(SZ300027)$ ,我最多只肯出每股6元錢,2倍PB,對應的是12年盈利的15倍市盈率,這個估值已經是非常公道的了!超過6元錢買華誼,根本不是投資,而是在賭市場熱度的變化,擊鼓傳花,玩博傻遊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496

不看好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 坐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cyzu.html

最近幾天生物鐘有點亂,早上很早就醒,然後迷迷糊糊睡不著,起床後很不想做事。出現這種狀態,首先想到的是看電影。

前天早上去電影院,有兩個片子可以選擇,《無人區》和《四大名捕2》,我惦著上市公司光線傳媒,於是選擇了《四大名捕2》。我從來沒有在看電影的時候睡過覺,看名捕破案竟然睡了幾分鐘,醒來後實在看不下去,中途就撤了。今天上午看《私人定製》,倒沒睡意,中途憋著尿也沒離開,但還是有些失望。

出了電影院,有個朋友正準備買票,問起我對《私人定製》的觀感,我說這是一部黔驢技窮、畫蛇添足的片子。聽我這話他就不想看了,我趕緊說:「還是有些亮點,沒事的話可以看看。」是的,前半部分還是很不錯滴,聽到了觀眾的多次笑聲。我很喜歡看早場電影,便宜又人少,今天是我兩三年來見到觀眾最多的一次。喜劇片能贏得笑聲,說明觀眾還是被調動了起來,可惜的是,後面一個小時,沒有再聽到笑聲,出場還聽到有觀眾評價說「爛片」。

《私人定製》宣傳已經好久,喜歡電影的人肯定都知道這部片子。前段時間,《私人定製》通過片審的消息出來,製片方華誼兄弟股票曾大漲了幾天。我常去的電影院,同樣是早場電影(2D),美國片的票價是20元,中國片原來是25元,最多30元,最近,《四大名捕2》把價格提到35元,《私人定製》也是35元。中國電影這幾年進步不大,營銷水平進步不小,畢竟,中國人更瞭解中國人。呵呵,跟營銷水平的進步比起來,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的股價「進步」更大。

我一直認為,中國電影跟美國比,差距在拉大。動畫片的差距最大,如果說美國動畫片是處在大學水平,中國動畫片恐怕還在幼兒園階段。3D片的差距也很大,《風暴》、《狄仁傑之神都龍王》等影片被做成3D效果,我看只有一個目的:提高票價。這種片子,看3D和看2D沒有多大差別。反觀美國的《地心引力》和美俄聯手製作的《斯大林格勒》,那個3D效果,太棒了!

中國電影進步不大,跟市場環境和電影企業的理念有關係。我當房地產顧問時,聽說過一個故事,那是在2004年的某個中等城市,由於開發商的心思都用在跟政府、銀行搞關係,在產品上花的心思很少,竟然有一家開發商在房子建好才發現主臥室忘了開窗戶。中國電影審查很嚴格,《私人定製》確實受限於電影審查,不然第一個故事會更精彩,而且就不必再講第二、第三個故事和最後畫蛇添足。這個世界變化快,人都比較浮躁,打著藝術家旗號的商人很難靜下心來創作經典產品。嗯,總想著討好觀眾,盯著觀眾的錢袋,哪會有好的作品?

但世界總在進步,越是浮躁的社會,也最需要經典。如果看一兩部電影就下結論確實不好,但我確實不大看好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理由就是他們的基因決定了他們孕育不了經典電影。中國未來的電影巨頭一定是具備孕育經典的企業,這家企業也許還沒有誕生,或者還處在默默無聞的幼兒階段。

最後吐槽一下,算是畫蛇添足:馮導和王編應該考慮退休了,再幹下去恐怕晚節不保!春晚也許就是馮導的滑鐵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661

【大買家】華誼兄弟補電視劇短板:擬3.9億購永樂影視51%股權!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5/57381.html

i黑馬12月24日晚消息,影視行業並購風起雲湧。華誼兄弟繼收購張國立的“浙江常升”之後,再準備吞並一家影視公司浙江永樂。華誼兄弟昨晚公告稱,擬以自有資金人民幣3.978億元收購浙江永樂影視51%的股權。華誼兄弟董秘胡明表示,其先後並購的兩家公司會讓華誼的電視劇業務板塊進入一個提速發展的快車道。華誼擬3.9億購永樂影視51%股權:包含對賭協議!華誼兄弟此次交易永樂影視的估值為7.8億元,即2013年凈利潤12倍。華誼擬向售股股東購買永樂影視51%的股權,股權轉讓價款總額為3.978億元。各方同意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後,將就後續投資事宜作進一步協商。和此前收購張國立的浙江常升簽訂了“對賭協定”類似,永樂影視控股股東程力棟也承諾:永樂影視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經審計稅後凈利潤分別不低於6500萬元、8,450萬元、10,985萬元和14,280萬元。永樂影視於2004年成立,目前註冊資本為6000萬元,法定代表人為程力棟,其持有永樂影視50.8175%的股權。永樂影視的子公司及附屬公司包括上海青竺影視文化有限公司、上海青竺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及象山永樂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華誼兄弟表示,由於公司與程力棟目前簽署的《核心條款清單》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因此該項目的投資尚存在不確定性。華誼兄弟方面表示,永樂影視的制作能力非常強,作品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比如《隋唐演義》,《封神榜》系列、《新西遊記》、《新水滸傳》等等;另一類主要作品是弘揚主流價值觀的,比如《焦裕祿》、《大村官》、《雷鋒》等等。“和永樂影視的合並是對華誼兄弟電視劇業務的一個加強”胡明如是說。“在2014年,有永樂影視和張國立老師的浙江常升一同發力,會讓華誼的電視劇業務板塊進入一個提速發展的快車道。目前華誼兄弟的電視劇業務也在持續發力,胡明介紹說,最近正在熱播的彭三源老師作品《無賊》,反響很好。元旦期間,永樂出品的開年大戲《利箭縱橫》將在安徽衛視、黑龍江衛視、貴州衛視及重慶衛視黃金檔上星播出,將會是明年華誼兄弟電視劇業務提速發展的一個好的開端。影視公司並購重組頻頻遇挫一方面是不斷有資本在影視板塊圍獵,一方面是電視劇產量和制作公司不斷增加,但整體而言仍處於散亂狀態。如果按照機構平均產量計算,2012年國內持有電視劇制作許可證機構的平均產量僅為0.94部3.30集。今年下半年開始,傳媒板塊上市公司輪番在電視劇業務進行並購,向來以電影業務擅長的華誼兄弟在電視劇業務上並沒有占太多優勢。被譽為電視劇第一股的華策影視早在7月份就宣布布以16.52億元收購上海克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創下了國內影視行業並購交易額之最。是時,華策影視董事長趙依芳向媒體表示,此次收購完成後,華策影視將有望成為國內電視劇行業中首家市場占有率超過10%、黃金檔達20%份額的公司,生產規模將擴大到年產電視劇1000集以上。不過隨後該筆交易因涉嫌內幕交易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但12月6日,證監會已經恢複了這次並購重組的申請。這意味著這筆交易或將繼續推進。於2013年5月30日申請停牌的中視傳媒,8月31日公告預案宣布斥資10.2億元收購金英馬影視文化公司並於9月2日複牌,但一個半月後公司即公告稱董事會討論重大資產重組終止事項而後自10月21日起連續停牌。但11月27日,公司發布公告決定終止對金英馬影視的並購。今年9月,華誼兄弟以2.52億元人民幣的股權轉讓價款收購張國立旗下浙江常升70%的股權。華誼兄弟支付股權轉讓款2.52億元人民幣,還約定張國立要在三個月內將1.52億轉讓款從二級市場上購買華誼兄弟的股票並鎖定三年。公司近日公告透露,截至2013年12月5日,弘立星恒已經將浙江華誼支付的股權轉讓款人民幣1.52億元全部在二級市場上購買“華誼兄弟股票”。雖然最終這筆交易順利完成,但最開始的並購方案中張國立並非是從二級市場購買華誼兄弟股票而是購買大股東王中軍、王中磊二人所持的公司股票,因為如是設計被質疑大股東變相減持最後進行了修改。此外,樂視網還斥資9億元購買了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018

解讀華誼財報:為何在春晚大量植入?華誼面臨五大困局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4/58381.html

2014春晚落幕,相比於往年網友吐槽春晚節目,今年的春晚焦點發生在了節目之外。之前藍鯨財經發文分析稱春晚被疑淪為華誼利益輸送大平臺,引來熱議,並得到華誼回應。i黑馬分享的這篇文章,是藍鯨財經再次發文,從財報的角度分析華誼困局,解讀其為何在春晚大量植入。明星如雲,高朋滿座,這是華誼;佳麗三千,霓裳羽衣,這是華誼;廟算神謨,清野春晚,這是華誼;然洗凈鉛華繁華落盡,還有另外一個華誼:囊中羞澀,寅吃卯糧。藍鯨財經記者工作平臺(下稱藍鯨)發現,華誼現在主要收入靠投資掌趣等企業,他的主營業務方面:影院急速擴張卻陷入虧損,電視劇越做越虧,電影業務靠天吃飯,大將馮小剛連續折戟,跨界發展的房地產業務更是一片淒風慘雨。華誼今年初公告,董事長王中軍自2014年1月15日到2014年1月27日12天時間內,分三次向給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質押了共計6550萬股華誼兄弟的股票,市場價值19.65億元。同從減持掌趣套現了2.62億元。從2011年開始,王中軍、王中磊兄弟多次向信托等金融機構質押華誼兄弟股票,截至今年(2013)一季度,共質押股權8380萬股,占比達41.4%。幾年間王氏兄弟不停質押,到期解押再質押,雖然沒有公布質押股權的真正用途,但華誼兄弟缺錢已成市場共識。華誼困局之一:快速建設的影院陷入虧損根據國家電影專資辦數據,截止2013年年底,華誼旗下共計20家影院,一共產出1.88億的票房。這個數據看似華麗,但請註意,這僅是實際票房產出,影院實際收入僅占票房收入的38%-43%。按照最高的43%計算,華誼兄弟2013年全年影院收入為8084萬。以華誼兄弟2013年1-6月財報為切片數據:2013年上半年,華誼兄弟旗下影院半年經營成本為4206萬。在不計算下半年新增五家影院的情況下,華誼兄弟影院全年經營成本約為8412萬。即:2013年華誼影院全年收入僅為8084萬,在影院運營上,華誼兄弟2013年凈虧損約328萬。機構曾指出:華誼做院線業務是策略性失誤。2010年初到2013年末的四年,既是中國電影院數量飛速增長時期,也是影院建設價格急速增長階段。據2011年3月18日《中國影院建設面臨泡沫》一文數據:每個擁有1000個座位的影院建設成本,在2011年就達到了2000萬元人民幣。華誼是踴躍的參與者,從2010年7月華誼兄弟第一家影院望京華彩店開張到2013年年底,華誼兄弟在三年半的時間內在全國一共建設了20家影院。華誼兄弟旗下擁有20家影院,只有五家座位數不足1000,座位數最多的沈陽鐵西店甚至達到了1800個。這意味著,哪怕按照2011年的價格,建設這家影院至少需要3600萬。但在2013年,這家影院僅僅貢獻了500多萬的票房。以2012年的數據為例看看華誼院線全局:2012年數據顯示院線業務虧損超過3000萬元,同期營業成本同比增幅卻達到206.87%。華誼兄弟已建成的13家影院主要分布在上海、重慶、武漢、合肥等直轄市、區域性中心城市或者省會城市,與行業老大萬達經營的網絡高度重合。萬達院線捆綁商業地產共同發展的運營模式,撇開行業老大萬達姑且不提,其他前十院線以及地方性院線在各自地盤經營多年,其競爭力也足夠讓華誼兄弟疲於應付。華誼困局之二:電視劇越做越虧根據華誼兄弟2013年1月-6月財報,華誼兄弟2013年上半年電視劇發行收入8655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7.06%。外行看這個數字沒太大問題,實際上暗藏玄機。按照每部電視劇30集計算,華誼兄弟2013年上半年每集電視劇發行價格僅為16萬元。在影視演員價格飆高的2012年,每集16萬的價格意味著僅僅只夠支付1位1線主演加1位3線偏上演員的片酬。具體來講,這個價格只夠請一位男主角或者一位女主角,再搭配一位男女三號角色,至於劇組其他人,包括設備租賃跟場景搭建都需要義務勞動加免費使用。在2013年,被稱為非常扣的某一線衛視,對電視劇每集的收購價格為80萬,一些沿海省份衛視價格早就在百萬以上。華誼兄弟的電視劇能以每集16萬的價格賣給電視臺,簡直跟白送沒有區別。(研究這個,生生將財記小鯨逼成了圈里人-_-=)低廉的出售必然帶來巨額的虧損:若根據2012年電視劇低標準制作均價35萬/集來計算,2013年1-6月華誼兄弟電視劇發行板塊至少虧損10620萬。哪怕按照電視劇最低制作標準20萬/集計算,華誼電視劇發行板塊也虧損2160萬。另:這還不算已經拍攝完成但沒有發行的電視劇積壓集數。至少在2013年1-6月,華誼兄弟電視劇板塊已經從過去賺錢的項目變成了虧損項目。華誼困局之三:看天吃飯的電影綜整個華誼板塊,相對樂觀的消息是電影:根據華誼兄弟財報,2013年1-6月,華誼兄弟在電影板塊上收獲頗豐,共計收入4.73億,比去年同期增長229.54%。正是電影業務掩蓋了華誼的虛空。從數據上來看,2013年上半年華誼兄弟在電影方面收入增長非常的迅速,實現了翻番。但這是財務計算上的問題。實際情況是,2012年賀歲檔是《金陵十三釵》跟《龍門飛甲》的天下,華誼所倚賴的賀歲檔明星馮小剛在2012年的賀歲檔並無作品。2012年華誼兩部票房收入過億的影片《畫皮2》跟《1942》上映時間都在2012年下半年。也就是說:2012年上半年,華誼電影的收入本來就少。2013年賀歲檔華誼兄弟有《西遊降魔》《十二生肖》兩部大片橫掃賀歲檔。在這個基礎上對比2012年賀歲檔空白的收入,2013年上半年票房收入翻番也不足為奇。再細化一步,為華誼2013年電影業務帶來主要收入的是周星馳――在單部影片方面,國產電影票房第二的《西遊降魔》為華誼兄弟帶來了3.92億的收入,占華誼兄弟2013上半年整體收入的52%!而這唯一有亮點的數據存在可疑之處:用2013年4月17日媒體的計算,根據華誼公告中披露的分成比例估算,同時作為發行方和投資方的華誼,將從《西遊》的大陸票房部分收入獲得稅前凈收益約2.76億元。其中1.1億的票房誤差究竟在哪里?做為上市公司的華誼兄弟一直沒有披露。進一步分析華誼的2013年下半年。下半年,華誼兄弟共計出品《狄仁傑之神都龍王》《大明猩》《海嘯奇跡》《控制》四部電影,實現票房收入8.01億。按照制片發行方回收整體票房40%的高標準計算,華誼兄弟在2013年下半年實現票房收入3.2億。這個數據拋去成本會非常難看。《狄仁傑》投資1.5億人民幣;《大明猩》2000萬美元,約1.3億人民幣;《海嘯奇跡》為批片,預估引進成本1000萬元人民幣;《控制》雖然查不到官方投資數據,但根據同等級別影片演員陣容,可以預估成本為2500萬元人民幣。即:華誼兄弟2013年下半年賺了3.2億,但投資卻有3.25億。整個2013年下半年,華誼兄弟在電影方面不僅沒賺錢,還虧了500萬。到了2014年,華誼的亮點是《私人定制》。1月,《私人訂制》創造了7.05億的票房,僅此一片華誼兄弟就能獲得2.82億的收入。如果王中軍所說《私人訂制》廣告植入有8000多萬人民幣,那麽就基本消化了該片1.1億的制作費。華誼兄弟在《私人訂制》一部電影上就能賺取2.5億左右的利潤。但這也是華誼在電影方面最大的問題:臺灣監制陳國富離開華誼後(小鯨這都知道~哈哈),現階段華誼兄弟在電影上的問題,想賺錢就得過分依賴馮小剛。這讓馮小剛壓力很大,他說:不希望公司的利潤都系於一個人的身上,這對於一個公司來說是不健康,希望華誼能夠盡快的有多線並進的發展。這就回到華誼另外一塊雞肋般的業務上:跨界地產。華誼困局之四:跨界地產淒風苦雨如上文所述,做為華誼兄弟最重要的幾塊業務,電影制作收入並不穩定,電視劇收入在虧損,影院勉強能養活自己就謝天謝地。藝人經紀在王京花走後就開始向藝人工作室轉型,旗下大牌藝人合約到期後大多有單飛的意願。曾經風靡一時的華誼音樂在集團財報上竟然沒有了單列一行的權利。比起其他的上市公司,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收入來源多少有些淒慘。華誼的方向是跨界地產,但: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一直視為夢想的“在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題公園”項目卻進展緩慢。以地產為基礎的電影衍生品板塊亦是如此。自2009年上市籌備開始,看好迪士尼發展模式的華誼兄弟就已屬意主題公園,並先後在青島、成都、北京等城市進行嘗試,但均石沈大海。2011年以來,華誼兄弟確定投資的4個影視地產項目中,已經動工的只有海南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此外,蘇州電影主題公園項目僅僅舉行了推介會,深圳坪山和上海嘉定兩個文化城項目進展緩慢。華誼兄弟在文化旅遊地產領域的投資陷入了迷霧。據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李陽稱,華誼兄弟於地產這塊失利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與文化旅遊地產開發運營經驗不足,產品線待完善,從青島鎩羽而歸就是一個實證;另一方面,華誼兄弟的資金不夠充足,畢竟投資旅遊文化城是一筆巨資,華誼兄弟在此期間並不想投入真金白銀。華誼兄弟2012年年報顯示,註冊資金為1億元的上海嘉定項目的運營公司上海嘉華影視文化產業公司在2012年營業收入為零,營業利潤為-13萬元,凈利潤為-9.4萬元,很難想象,一個進展順利的文化城項目公司全年的員工工資等費用僅有13萬元。而深圳坪山項目在2012年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凈利潤三項的賬目全部為零,項目進展頗緩。華誼電影公社項目中,目前進展比較順利的只有海南馮小剛電影公社項目。此項目被馮小剛通過將海南旅遊搬上春晚的形式進行營銷。藍鯨在前文中已述。上海某證券公司分析師對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表示,在運營模式上,迪士尼的發展思路是齊頭並進,動畫、主題公園等同步推進;並擁有自己的核心人物、主題,有完整的產業鏈。上述種種均不是華誼兄弟所具備的,沒有核心人物,題材也不夠鮮明。“還有,迪士尼是行業龍頭企業,每年能生產50多部電影,這還不包括電視節目和舞臺劇。華誼兄弟未來計劃10年40部電影的成績單多少略顯單薄。”上述研究人士表示。綠維創景主題公園分院院長馮錦凱說,華誼兄弟做的電影公社模式已經過時。華誼困局之五:錢錢錢上述一二三四就是華誼面臨的主要問題。通過以上,不難理解以下:1、掌趣科技年初發布公告稱,王氏兄弟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公司股份77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09%。去年三季度,華誼兄弟還持有掌趣科技流通股7633.44萬股。但截至2014年1月28日,華誼兄弟其持有的流通股或已降至6093.44萬股;短短四個月,華誼兄弟在掌趣科技上累計套現達5.09億元。在2013年6月17日-2014年1月21日期間,華誼兄弟就曾減持掌趣科技股份1070萬股,套現3.4億元。2、華誼今年初公告,董事長王中軍自2014年1月15日到2014年1月27日12天時間內,分三次向給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質押了共計6550萬股華誼兄弟的股票,市場價值19.65億元。從2011年開始,王中軍、王中磊兄弟多次向信托等金融機構質押華誼兄弟股票,2013年一季度的數據是,共質押股權8380萬股,占比達41.4%。幾年間王氏兄弟不停質押,到期解押再質押,雖然沒有公布質押股權的真正用途,但華誼兄弟缺錢已成市場共識。通過此文,你或許可以理解華誼以及華誼股東春晚總導演馮小剛,為何在春晚對華誼進行赤裸裸的植入式推廣了――壓力所致。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張文雄 徐安安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665

春晚後仍不看好華誼兄弟 坐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do16.html

這幾天有個沸沸揚揚的話題,源自一條長微博——《春晚被疑淪為華誼利益輸送大平台》,很快,華誼兄弟進行了回應,大致意思是「華誼壟斷春晚是外行說法,陰謀論解讀很牽強」(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40201/082518129609.shtml)。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每天都會冒出不少熱門話題。再熱門的話題,議論幾天,等新的話題出現,就沒人提了。可我覺得,「春晚涉嫌利益輸送」這個話題不應該就這麼過去。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樣本,值得某些專家或智囊好好研究。

中國有句古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可我們還是常用「私心太重」來批評人,或者用「大公無私」來表揚人。其實,「大公無私」的人深究一下也是出自私心,他是為了自己心安才大公無私的。

兩千年前,孔子把「君子」和「小人」常掛在嘴邊。他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追求將事情辦得合理,不會偏私苟合;小人會偏私苟合,辦事不講原則。用現在通俗的話說,君子是底線比較高的人。

可我發現,底線高的人很吃虧。比如做工廠,同行都偷工減料、生產假冒偽劣產品,你實打實的,成本自然高過同行,就會被淘汰;再比如,女演員想在娛樂圈混,同樣條件的兩個人,敢脫的一定比不敢脫的成名快、獲得的機會多——用更形象的詞來描述這種現象,就是「劣幣驅除良幣」。

如果你滿眼看到的幾乎是「劣幣驅除良幣」,說明大家都在競相降低底線,於是,小人越來越多,君子變得鳳毛麟角。

我不是說馮導一定是小人,但從他導演春晚涉嫌向華誼兄弟輸送利益來看,至少有小人之嫌。按說,坐在春晚總導演的位置上,腦子裡想的應該是把春晚辦好,讓儘量多的觀眾滿意,呵呵,結果他倒是讓極少數人滿意了。當然,他可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種事情不少,坐在一個有尋租機會的位置上,常會被利益團體綁架,想不尋租都難。

華誼兄弟對這事的回應有點越抹越黑。有人甚至揣測,馮導擔任春晚總導演,是華誼老闆運作的結果。至少從邏輯上說,有這種可能性。

無論是搞藝術,還是做企業,無論是演藝、體育明星,還是政治家,真正的高手還是那些君子。利益熏心,小人為了私利常常會放棄原則,而真正的頂尖高手把事業看得甚至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一些眼前的私利怎能讓他們動心?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人脈是資源,同時也是掣肘。對於君子來說,可以做到「舉賢不避親」。可小人呢?常常被人情所困,那恐怕就是「舉賢都是親」了。

要是央視是私營機構,倒也沒什麼好說的。央視是國有的,國有就是每個中國人都有一份。那麼,像春晚這個收視率全世界最高的節目(我猜的,不知道說它是全世界收視率最高的節目對不對),理應在春晚總導演的選擇和節目安排上有一些規則,而不能變成少數人尋租的私器。

一個半月前,我看完《私人定製》,寫過一篇《不看好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的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cyzu.html)。看完春晚,我的觀點沒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741

論兩大民營電影公司:華誼與光線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62.html

光線傳媒:與華誼無相似之處

截至2月11日,《爸爸去哪兒》的電影票房累計突破6億。

早在2月9日,華誼兄弟高調宣佈,當時5.7億的票房已超過光線傳媒2012年全年營收的一半(2013年度業績未公佈)。

6億票房,還是光線傳媒2013年淨利潤(預期)的兩倍,接近於華誼兄弟去年全年的淨利潤(預期)。

與豪華陣容,超大製作的《大鬧天宮》相比,這個用五天拍成的電影,賺錢顯得更為容易。

從去年的《泰囧》火遍中國,到《爸爸去哪兒》「躺著數錢」,電影給光線傳媒帶來了豐厚的收益,外界也常將這家「電影公司」與華誼兄弟相提並論。

但對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而言,這不是他想要的。他表示,光線仍是一家傳媒公司,與華誼兄弟沒有相似之處。

票房大熱股價下挫

「我當時認為這個片子會到7億。」2月12日,光線傳媒有限公司總裁王長田告訴記者。之前曾大大低估過《泰囧》的他,這次對《爸爸去哪兒》卻「心裡有數」。「這個節目在電視上播出後,品牌影響力已經非常大了」。

王長田說,「我們光線畢竟還是一個傳媒公司,我對傳媒的力量是非常清楚的。」

2月13日,記者在北京西城區的某家影院裡看到,上映兩週且已經度過最高峰期的《爸爸去哪兒》,在排片表上仍然不落下風,當日排片6場,而與之同為1月31日上映的另一賀歲檔電影《澳門風雲》已僅剩兩場。

晚上七點多,《爸爸去哪兒》的購票者仍為數不少,其中多半是「家長+兒童」的親子組合。

2月14日,瞄準情人節檔期的新片們已經擠上院線。據時光網數據顯示,當日北京共有86家影院315場次繼續熱映《爸爸去哪兒》。

早在2月9日《爸爸去哪兒》票房達5.7億時,光線傳媒即已公告,5.7億的票房成績「超過公司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營業收入的50%。

截至目前,《爸爸去哪兒》單片6.2億的票房數字更具說服力:數據顯示,2012年光線傳媒全年營收為10.3億(2013年度業績未公佈)。

不過,在《爸爸去哪兒》熱映期間,光線傳媒的股價卻並沒有隨著票房曲線上揚。

2月10日,《爸爸去哪兒》上映十天,也是春節後股票開市的第二個交易日,光線傳媒逆勢跌近3%,隨後一天繼續下跌。截至2月13日收盤,光線傳媒跌6.26,報46.10元。

對於「電影票」和股票的差距,光線傳媒有限公司總裁王長田認為「很正常」。「本來就不應該根據一個公司單個產品的動向去判斷投資價值。」王長田告訴記者。

對於此前外界猜測光線在《爸爸去哪兒》中投資比例低因此未受資本市場看好,他認為「也有這種可能性」。

去年12月,公司宣佈「少量投資《爸爸去哪兒》並負責該片發行」,但對於「少量投資」的金額究竟幾何,公司始終未予公開。

與此同時,多家券商的研報表示,光線傳媒在該片中的投資佔比約為10%。對於這筆投資的具體情況,光線傳媒並未公開,只表示,由於票房高,公司仍能從中得到可觀的收益。

光線與華誼「沒可比性」

「《爸爸去哪兒》票房的成功,會進一步增強光線傳媒在電影領域的地位。」某業內人士分析稱,去年《泰囧》大熱的時候,市場大多認為光線的成功是「偶然性爆發」、「小概率事件」,但之後《致青春》、《中國合夥人》相繼表現出眾,讓作為電影「新兵」的光線迅速被人們記住。

「我們現在已經成為中國票房排在前兩位,國產片市場佔有率也是前兩位的公司。」王長田說這話的時候,上述三部電影已經為光線創下了超25億元的總票房。

近日,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雙雙發佈2013年業績預告,華誼兄弟去年淨利約為6.35億元—6.84億元之間,光線傳媒約為3.1億—3.4億元。

以電視節目製作起家的光線傳媒,目前是國內最大的民營電視節目製作公司。2006年,光線宣佈進軍電影界,當時業內對其前景的判斷並非一片樂觀。

這個時期,華誼兄弟的電影業務正憑藉「馮氏喜劇」一家獨大。

有人甚至稱,相對於華誼,在電影市場裡光線將是「永遠的配角」。近兩年,光線的電影業務現逆襲之勢,市場更習慣性將光線與華誼兩家放在一起比較,甚至在一些投資論壇裡,網友稱光線就是華誼的「翻版」。

對這樣的說法,王長田向記者表示,自己並不認為光線和華誼兩家之間有什麼可比性。「我看不出我們兩家哪裡相似。可能我們的業務有些交叉而已。但投資者應該很清楚,華誼兄弟更偏重於娛樂公司,而光線是個真正意義上的傳媒公司,這個方向從來沒有發生過實質的改變。」

「娛樂公司的運作模式是項目化,一個項目的收入對應一個項目的成本,一部電影大賣並不意味著下一部走紅;而我們做傳媒的理念是,長期持續運作而並非項目化運作。」王長田曾表示。

但事實情況是,從2013年年初以來,光線最耀眼的光環幾乎都來自於電影。

對於電影帶來的「江湖地位」,王長田有著憂患意識,他曾表示,電影製作最大的問題就是項目連續性不強,光線影業則正想辦法規避對單部電影過度依賴帶來的財務高風險。

《泰囧》「創造歷史」的時候,王長田有過這樣一番話:「我做了十三四年的公司,這個時候卻變成了我最風光的時候,這是一種悲哀。說明我做的其他東西,沒那麼成功。」

「娛樂傳媒集團」暗戰

按照王長田的理想軌道,光線傳媒所要參照的,是美國大的傳媒娛樂集團的路子:又生產內容,同時擁有渠道,在內容方面,電影、電視節目、電視劇、音樂、遊戲、甚至包括主題公園等等都是他們的內容。

從光線上市以後的投資行動來看,似乎正在朝這一方向佈局。2011年8月上市後,光線傳媒先後投資了網遊公司、電視劇製作公司、互聯網視頻公司等項目。王長田告訴記者,他的目標是光線傳媒要成為「中國最好的內容公司」:「在原有的幾個領域比如電視電影方面繼續擴展之外,我們在不斷地開展新業務,找新的增長點。動畫、遊戲、演出這些都有涉及。」

「不難看出,對於文化行業而言,大的公司會將觸角伸至更為廣闊的領域,跨界整合將成為年內熱點。這跨界背後的目的和未來的前景值得深究。」來自虎嗅網李拓的分析文章稱。

「面對一個有著同樣抱負、而且財大氣粗的華誼,光線願景中的『娛樂傳媒集團』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一位行業觀察人士稱,「不僅僅是華誼和光線,隨著文化領域新老公司不斷的跨界佈局,彼此間的重合和交叉會越來越多,未來少不了正面交鋒。」

「我們歡迎競爭,因為沒有辦法壟斷市場,市場是開放的。」王長田對記者說,「我們要做得比別人好,但不可能一家獨霸。誰都不可能。」

華誼與光線的對比

一,公司形式:

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都是上市公司,但有一個區別,華誼的主業是電影,然後是影院投資以及藝人經紀,再往後數才是電視劇啊神馬的。華誼兄弟上市,電影是主業。而上市的光線傳媒,主業是電視欄目,廣告啊什麼的,光線影業只是光線的一個分公司,上市部分並沒有包含光線影業。嗯,是這樣的。

二,關於電影:

既然兩家公司比較,當然要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兩家公司的交集,就是電影。

華誼兄弟是最早涉足製片業的大型民營公司,這大家很明白就不多說了。培養和締造了很多大導演,大明星,而植入廣告,包括貼片廣告的創始人也是華誼的王中軍,可以說華誼兄弟是一個具有開拓者一般素質的公司。

光線傳媒是做電視欄目起家的,大家熟悉的娛樂現場啊什麼的都是他家做的,做電影開始比較晚,加上影業高層的張昭和徐林在光線和樂視之間來回跳,也是件挺好玩的談資。光線對於電影的投資很小心,大部分都是以發行形式投資的,或者加磅投資,光線的發行團隊,是張昭在光線的時候建立的,這種矩陣模式(就是每個城市都有發行人員駐地)是當時新穎的發行模式,現在樂視影業在國內的發行團隊也是矩陣模式,當然這算題外話了。

單從影片本原說,華誼不管在項目的策劃,拍攝的質量和票房結果看,都大大強於光線,光線在這方面實在是不能跟華誼相提並論,在這一點上,光線甚至弱於小馬奔騰。

三,關於電影發行:

這個問題要單說的原因是,我估計大家都挺感興趣的。華誼的發行是很傳統的模式,中規中矩,而光線標榜的矩陣模式就顯得很特殊,所以,光線利用這種模式拉來了很多大片發行權,包括致青春等等,但除了這種模式,還會有票房保底等等模式。

這也是比較有操作實力和預見力的模式,有人願意給我保底票房,我當然會欣然接受啦。不多分析,大家明白就好了。

四,關於掌門人:

華誼的王氏兄弟,想必大家都很清楚,王中軍在美國學習奮鬥,回國後跟弟弟接手了華誼廣告公司,致力於企業VIS(視覺識別系統)設計的工作,王中軍的作品包括「中國銀行」,大家很熟悉的「中國石化」的logo,還有「國家電網」的logo等等,而後做了電影,也開創了很多個第一,包括植入廣告,貼片廣告,找銀行抵押版權融資方式等等,在我看來,王中軍王中磊做的一些事,影響了整個電影業。

光線的王長田先生,早年間是電視台的工作人員,離職後開創了中國電視界製播分離的先鋒者--光線傳媒,並因此而名聲大噪。但很多年過去了,他依舊保存著那種張力,依舊是一位優秀的電視人。

五,結語:

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都是中國文化產業的生力軍,是兩家非常好的公司。華誼兄弟一如既往的對電影痴迷,光線一如既往的電視電影全面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