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18 11:38 編輯 沒人能夠阻擋的趨勢:從資本趨向看互聯網金融風口 作者:趙亞婷 沒有人能夠阻擋趨勢:從資本趨向看互聯網金融風口中的風口 揮舞著大把熱錢的VC機構,都在追逐什麽樣的創業公司呢?從投融資數據上,我們能夠看到互聯網金融正在發生的變化。 P2P領域,占據先發優勢的平臺地位日益鞏固,但專註細分領域的“小而美”平臺已經越來越受到資本的青睞;股票資訊及炒股應用等初創企業成為新崛起的一股力量;專為淘金者服務的金融IT服務商不滿足於只賣代碼,已經將業務範圍拓展到大數據、征信、支付等方向;分期購物或由兩強爭霸轉為三分天下…… 以下,就是這些趨勢的分類解讀。 一、股票資訊及炒股應用:即將迎來資本湧入及巨頭血拼 沒有人能夠阻擋趨勢:從資本趨向看互聯網金融風口中的風口 表一:股票資訊及炒股應用融資概況 ![]() 股票資訊及炒股應用是互聯網金融領域中新崛起的一個創業方向。從表一中可以看到,從2014年9月份雪球網獲得C輪融資之後,陸續便有8家初創企業獲得融資,其中有5家是天使輪融資。根據功能,這些企業的側重點分為三個層級:1、股票資訊及行情查看;2、關聯至券商賬戶,查看自己持有的股票漲跌情況;3、實現交易功能。一般情況下,都是由第一個層級作為切入口,逐步過渡到第三層級。 除了這些初創企業,BAT們早已將戰火燒到證券領域,支付寶、微信都已將股票行情查看功能接入一級入口,百度也推出“百度股市通”,3月11日,京東也在京接洽滬、深、港三大交易所的代表,籌劃網上炒股平臺事宜。(關於互聯網股票未來發展趨勢,可參見“以‘美’為鑒看自動理財趨勢”) 除了互聯網企業的迅速切入,政策層面也有動向。3月11日,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在互聯網+證券專業委員會成立儀式上表示,證券業要擁抱移動互聯網,發展互聯網金融業務,用3-5年時間把互聯網證券業務做大做強。可以預見,互聯網證券,或者互聯網炒股,會在2015年迎來蓬勃發展,資本的湧入和巨頭的血拼在所難免。 二、金融IT服務商:專為淘金者服務,悶聲賺大錢 沒有人能夠阻擋趨勢:從資本趨向看互聯網金融風口中的風口 ![]() 表二、金融IT服務商融資概況 P2P網站們有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長得都很像。尤其是剛上線的網站,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其實,它們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在互聯網金融(P2P為主)發展初期,由於競爭激烈,初創企業都在忙著趕風口,買個現成的模板,自己再加工下就成為必走的捷徑。於是,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層面就出現了一批悶聲發大財的科技企業,以P2P網貸系統開發、出售網站源代碼為主。 把基地打在沙地上必然是有風險的。2014年,我們多次聽說過這樣的消息:某網貸系統發現漏洞,多個平臺被攻擊……稍有實力的平臺,都會加強在技術上的投入,減少被攻擊的風險。網貸平臺們升級了,為平臺們的服務自然也要升級,於是,這些金融IT服務商也拓展到大數據、征信、支付等方向。而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這些服務也會向專業化深入發展。 三、分期購物(消費信貸):或由兩強爭霸轉為三分天下,京深杭地域大PK 沒有人能夠阻擋趨勢:從資本趨向看互聯網金融風口中的風口 ![]() 表三、分期購物融資概況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在發布的報告認為,在未來幾年內,消費信貸會成為一個競爭激烈的重點創新領域,年輕人更願意試信用卡分期(41%)及3C產品消費貸(43%)。在這個領域,我們看到了互聯網企業的激烈廝殺,在短短的一年里,就有多個平臺接連上線並迅速發展。 分期購物原本是趣分期和分期樂這兩家的天下,二者你追我趕,曾在兩天內先後宣布獲得億元巨額融資。但是,在2015年初,另一家愛學貸突然崛起,在成立四個月後即獲得4000萬美元B輪融資,勢頭之猛令人咂舌。 這三家的創始人背景很有意思,分期樂創始人肖文傑曾是騰訊財付通的產品總監,位於深圳;趣分期創始人羅敏曾是好樂買副總裁,位於北京;愛學貸創始人錢誌龍為支付寶元老,位於杭州,這三家競爭對手位於中國創業氛圍最濃的三個城市,或許更有利於三分天下的形成。 分期購物領域,巨頭們也有布局,如天貓分期購、京東白條,以及另外一些初創企業,喵貸、99分期、分期購等。 四、移動理財APP:理財才是記賬的終極,阿里巴巴是黃埔軍校 沒有人能夠阻擋趨勢:從資本趨向看互聯網金融風口中的風口 ![]() 表四、移動理財APP融資概況 他們有的是以記賬、財務管理為切入口(挖財、隨手記),有的是以信用卡管理為切入口(51信用卡),但他們千辛萬苦讓你記賬管卡,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讓你理財。當然,也有直接以理財切入的,如銅板街。移動理財APP的壁壘較低,數量繁多,但市場集中度較高,目前用戶們耳熟能詳的,也就挖財、隨手記、51信用卡管家等。 從地區上看,表三中的七家企業中,有四家是位於杭州,而兩位重量級企業的創始人,都與阿里有關:挖財CEO李治國曾是阿里巴巴第46名員工;銅板街CEO何俊曾在阿里巴巴與支付寶任職共8年,阿里可謂是移動理財創業的黃埔軍校。 五、P2P發展方向的細分化,“小而美”會是大勢所趨嗎? 沒有人能夠阻擋趨勢:從資本趨向看互聯網金融風口中的風口 ![]() 表五、P2P領域投融資概況 P2P網貸,目前仍是互聯網金融玩家最多的領域。2014年初,人人貸、有利網、積木盒子等占據了先發優勢的平臺們紛紛獲得了巨額融資,它們的地位也越來越鞏固。在網貸“早鳥”們已經賺了一票的情況下,新入局者的機會在哪? 我們從表五中可以看到,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獲得融資的P2P平臺所關註的領域更加細分化。僅從名字便可見一斑:票據客,專註票據;醫界貸,專註於醫療健康行業;沐金農,專註三農;短融網,專註資金短期周轉;百財車貸,專註車貸。另外,還有專註於配資、保理、供應鏈金融等的P2P平臺。也許,P2P領域中的精耕細作者,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期 新金融註:1、融資事件從2014年1月開始統計,截止到2015年3月1日;2、分類為不嚴格分類,以企業主營業務為準;3、融資金額為以企業公布為準,或與真實數據有出入。 除了以上五類之外,還有一些分類未被收錄,包括虛擬貨幣、眾籌、互聯網保險、金融網銷等。但是,在這些領域依然蘊藏著巨大的機會。新金融小編會在日後逐一進行整理解讀。 來源:投資界 |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5-4 12:56 編輯 巴菲特著名演講:價值投資為什麽能夠持續戰勝市場 巴菲特在2015年股東大會上談到了價值投資及其在中國的適用:“市場上價格和價值將繼續存在巨大的差異,那些熟讀《偉大投資者格雷厄姆和多德維爾》的人將繼續發財。(註:《偉大投資者格雷厄姆和多德維爾》是巴菲特撰寫的一篇鼓勵價值投資的文章,發表於1984年秋。)”“如果你能在股票便宜的時候投資,這並不是一場需要高智商的艱難遊戲。如果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這並不難。與美國市場相比,中國的投資環境相對年輕,這導致市場更多地受到投機的影響,而這可能給價值投資創造機會。” 每個價值投資人的投資業績都來自於利用企業股票市場價格與其內在價值之間的差異 --巴菲特 價值投資策略最終要歸根於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Graham)的思想。1934年年底,他與戴維-多德(David Dodd)合作完成了他醞釀已久的《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這部劃時代的著作標誌著證券分析業和價值投資思想的誕生。這本巨著在過去70年間共發行了五版,被譽為投資者的“聖經”。 紐約證券分析協會強調,格雷厄姆“對於投資的意義就像歐幾里得對於幾何學、達爾文對於生物進化論一樣重要。格雷厄姆“給這座令人驚嘆而為之卻步的城市--股票市場繪制了第一張可以依賴的地圖,他為價值投資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而在此之前,股票投資與賭博幾乎毫無差別。價值投資沒有格雷厄姆,就如同共產主義沒有馬克思--原則性將不複存在。”人們通常認為是格雷厄姆確立了證券分析的原則,所以格雷厄姆被尊稱為現代證券分析之父。 1984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紀念格雷厄姆與多德合著的《證券分析》出版50周年的慶祝活動中,巴菲特--這位格雷厄姆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投資課上唯一給了“A+”的最優秀的學生進行了一次演講,他在演講中回顧了50年來格雷厄姆的追隨者們采用價值投資策略持續戰勝市場的無可爭議的事實,總結歸納出價值投資策略的精髓,在投資界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可以這樣說,讀懂了巴菲特的這篇演講,就能夠抓住價值投資的本質,弄清價值的內涵。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巴菲特這位當代最偉大的價值投資大師的演講吧。 價值投資過時了嗎? 格雷厄姆和多德“尋找價值相對於價格具有一個顯著的安全邊際”的證券分析方法難道已經過時了嗎--許多教授在他們編寫的大部頭教科書中都作出這一論斷,他們口口聲聲地宣稱股票市場是有效的,也就是說股價反映了所有關於公司發展前景和經濟狀況的所有信息。這些理論家們聲稱,由於聰明的股票分析師利用了所有可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從而使股價總是正確無誤地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因此根本不存在價值被市場低估的股票。至於那些年複一年擊敗市場的投資者,只不過是類似彩票連續中獎的少數幸運兒。一位教授在他編寫的當今十分流行的教科書中寫道:“如果股價完全反映了所有可獲取的信息,這些投資技巧將毫無用處。” 哈哈,也許如此。但我想向大家介紹一群年複一年擊敗標準普爾500股票指數的投資者,他們的經歷無可辯駁地表明,那種認為他們持續戰勝市場只是偶然事件的簡單看法是很難成立的,我們必須深入探究其根本原因。之所以如此,一個關鍵事實是,這些股市大贏家我都非常熟悉,並很早就被公認為超級投資者,其中成名最晚的那位也在15年前就名揚一時。如果事實並非如此,我只是最近搜索了成千上萬的投資記錄,從中選出幾個業績優秀的人在此向各位介紹,那麽,你聽到此處就可以把我趕走了。我要補充說明的是,他們的投資業績記錄都已經過嚴格的審計。另外,我還要補充說明一下,我還認識許多選擇這些投資管理人的客戶,他們這些年來獲得的投資收益與這些投資管理人公開的投資業績記錄完全相符。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138
“政府要淡出一些,要能夠有所不為”訪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浦東新區區長孫繼偉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771孫繼偉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借‘49條’,能夠使金融中心的地位、功能得到基本確立,圍繞金融中心的建設,還有一系列的功能得到集聚。” “你看我們有些清單里的有些權力可能幾年都碰不到一次,政府改革不能自娛自樂。” “上海比較適合集群創新,體現國家意誌、綜合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 2015年4月27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完成了新一輪的擴區,把從前的28.78平方公里變為120.72平方公里,納入了陸家嘴、金橋、張江三個片區。這三個地方的GDP占浦東新區的80%。也就是說,這次擴區,實際上等同於將浦東新區整體變為了自貿區的試驗田。 2013年9月,自貿區花落上海。一個月後,曾歷任上海嘉定、徐匯兩個區主要領導的孫繼偉,開始主政浦東新區政府,擔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浦東新區區委副書記、浦東新區區長,幾乎全程見證了自貿區的發展。今年4月,擴區後,他兼任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 在6月的陸家嘴論壇,他表示自貿區金融改革“呼之欲出”,引起媒體爭相關註。2015年7月7日,在浦東新區政府大樓內,他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專訪。 我們的趕考剛剛開始南方周末:如果給自貿區的現狀與之前的期待相比打分(百分制),你會打多少分? 孫繼偉:說要打分,我覺得挺難的。整個自貿區建設可以分為兩段,擴區之前和之後。擴區之前我認為可以打90分以上。原來在28.7平方公里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內,以管委會的體制,做了不少制度創新,做了第一版的負面清單,成績還是非常突出的。擴區從4月27日才開始,如果比作要考試的話,我們現在趕考也剛剛開始,答卷還沒答完,所以後一段還打不出分。 南方周末:自貿區擴區,對政府而言,最大的變化在哪里? 孫繼偉:擴區之後上海做了一個很大的變動,不是用管委會這樣的臨時機構來做事,而是決定把管委會和浦東新區政府合一,就是合署辦公。 上海自貿區今後如果能夠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按照未來改革的需要,改造一個完整的政府,和其他幾個區相比,特點很明顯。 因為我們是一級政府,如果我們能夠完整地按照“負面清單+責任清單+權力清單”這樣的管理模式運行,對於“可複制可推廣”的意義、對於政府自身改革的意義還是非常之大的。 南方周末:具體來講,合署辦公之後,區政府的工作模式跟原來有哪些不同? 孫繼偉:這個問題我們也非常關註。不能合署以後,政府還是原來怎麽做就怎麽做,像人們所講的“一套班子,兩塊牌子”或者“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這個肯定不行。 自貿區沒有單獨的職能局,浦東新區的職能局同時也是自貿區的職能局。實際上現在自貿區有三個內設局(綜合協調局、政策研究局、對外聯絡局),和五個片區局(世博、張江、金橋、陸家嘴、保稅區管理局),擴區之初,在剛剛進行切換的過程中,這樣設置,會有一批人專門琢磨、研究、張羅自貿區的事,隨著政府職能的不斷轉變和完善,到一定的時候,自貿區的職能將會完全按照一個新區政府的正常運轉來做。 南方周末:在簡政放權方面呢? 孫繼偉:昨天(7月6日)下午市里面開了專題會議,主題就是新區政府職能的轉變。第一步,就是市里面的相關部門又下放了一百六十幾項權力。我看到廣東下放了六十幾項權力,覺得我們這個還是有點力度的。 為什麽?因為浦東新區在這麽多年來,所賦有的權力應該比其它區都大,而且市里面已經下放過200多項權力,在這個基礎上又下放了160多項,後面還有60多項準備再下放。 但是,我們所關心的下放權力並不是簡單地說我浦東新區把該要的權力都要到了。原來是市里批,現在改成區里批,這個沒有太大意義。 我們想拿到這個權力以後,根據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理清楚我們的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接下來我們會提出一個減權清單。 去年擴區的時候,我們提出了一個1.0版本的責任清單和權力清單。隨後會做2.0版,這塊還是要花比較大的功夫來做。 南方周末:有時間表嗎? 孫繼偉:有。今年年內要做出來。 南方周末:你比較關註的改革還有哪些方面? 孫繼偉:比如現在在投資領域和建設領域,還是非常複雜。一個項目,從開始立項、拿地,到最後建成,手續極為複雜。他們統計過,從開始拿地到允許建樓,所有手續走完大概要140多個圖章。而且周期非常長,基本上都是一年左右。 這里面還是有很多空間,跟國家有關部委已經溝通了,希望自貿區能夠做一個先行的示範區。 我們總體的思路,就是政府要淡出一些,把社會中介組織能夠引進來,各方的主體責任要明確。現在是政府為整個建築工程的全過程背書,而我們希望引進建築綜合保險、建築師負責制等,通過市場的力量去改變,讓政府管得少一點,同時管得更好一點。 金融改革“很快,很快”南方周末:在6月底的陸家嘴論壇上,你說新的金融改革政策“呼之欲出”,具體會什麽時間落地? 孫繼偉:很快,很快。就在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會以後,就可以通過。所有的流程都接近尾聲了。 南方周末:為什麽有說是“51條”也有說是“49條”? 孫繼偉:最後應該還是49條。有個別條款,可能因為國家部委還需要斟酌,為提高效率,擱置爭議,一致同意的,就是新的49條。 這對下一步自貿區的金融創新,還有加快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設很有好處。金融中心建設是上海的特色,也是上海所承擔的一個光榮使命。中央對上海實際上是寄予厚望,所以在2013年制定了支持金融創新的“51條”,這一次是《關於推進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以及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若幹意見》,也是我們講的49條。 我們希望借這個“49條”,按照我們的預定目標,能夠使金融中心的地位、功能得到基本確立,圍繞金融中心的建設,還有一系列的功能得到集聚,比如說保交所、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 南方周末:這次意見主要突破在哪些方面? 孫繼偉:資本項下的自由兌換應該是沒有問題,將進一步加大力度。還有個人合格的投資者對於境內外投資,也會進一步地開放。 改革不能自娛自樂南方周末:在5月的一次論壇中,有學者評價對自貿區前一段的感覺是“too small,too slow”(太小,太慢)。現在Too Small的問題解決了,Too Slow依然存在。對此你如何回應? 孫繼偉:太慢,我覺得主要跟人們對自貿區的期待相關。實際上有些舉措、改革,從中央到市里,已經力度蠻大了。但是我覺得跟我們所承擔的使命和要求相比,是還有“Too Slow”的感覺。 現在可能還有一些企業的需求或感受,跟政府的感受還是有一定差異,這是需要盡快填平的鴻溝。我們在自貿區建設過程中,應該更多地按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來,不能改革自娛自樂。 包括在政府行政審批方面,真正要改哪些呢?應該是企業迫切希望的,或者感受特別深切的問題。有些審批、有些權力,可能是企業根本都碰不到的事情,你看我們有些清單里的有些權力可能幾年都碰不到一次,這個對企業來講相對來說意義不大。 南方周末:這些幾年用不到一次的權力比如是哪些? 孫繼偉:比如關於狩獵或者捕殺野生動物的許可,這是目前不大可能在上海做的事,但是作為政府權力它是有的。 南方周末:在3月,美國商會公布了年度調查,他們在上海的370多個成員中幾乎3/4認為自貿區沒有為它們的業務帶來實在的利益;大約一半受訪者表示從自貿區啟動以來還沒發現業務上的任何變化。 孫繼偉:美國商會提出來的這些意見,後來我們查下來,他們反映的有些情況也是不太準確的,後來我們也跟他們做了一些溝通。我不知道他們當時樣本是怎麽選的,聽取了哪些企業的意見,這些跟我們掌握的情況並不吻合。當然,這可能從另一個側面說明,自貿區的政策還需要進一步,在更廣的範圍,以更大的力度去推介,境內外企業也一定會在關註自貿區的過程中發掘、抓住發展和壯大自身業務的機遇。 上海比較適合集群創新南方周末:現在全國的四地自貿區(上海、廣東、天津、福建)管委會之間有溝通嗎? 孫繼偉:有溝通。前段時間,沈曉明書記(上海市委常委、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主任、浦東新區區委書記)和我一起去了天津、深圳自貿區學習。沈書記還應邀到福建去給他們上了堂課,也在那邊學習參觀了一下。 各地都有一些好的做法。他們在創新能力、改革的大膽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南方周末:有參與自貿區規劃的學者說,對於“可複制,可推廣”的制度創新,各地心態不一,地方都希望自己的政策只適用於本地,外地的政策倒是能越快複制越好。有沒有這樣的心態? 孫繼偉:我們倒從來沒有這個感覺。因為浦東新區存在和開始的理由、它承擔的使命,就是幹這個的,就是要先行先試,改革創新。 包括今年浦東兩大任務,一個是自貿區的建設,還有是一個科創中心的建設。主戰場是張江。我們提出“雙自聯動”,把自貿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進行聯動。采取海關特殊監管和電子圍欄的方式,在張江同樣享受原來保稅區的免稅政策。我們還要改變原來孵化器的狀態,原來60%多是國企在做,接下來可能跟一些國際高端的孵化團隊合作,有創業導師,有自己的專業能力,不止是提供廉價的辦公空間。 南方周末:現在深圳的發展勢頭直逼上海,你上次去深圳調研的感覺怎麽樣? 孫繼偉:深圳有很多東西非常值得上海學習。比如有些東西他比我們要大膽,一旦看準了,就幹了。這個我覺得這可能是導致實踐中存在一些差距的原因之一,在有些改革方面我們可以做得更大膽更灑脫一些。 又比如怎麽樣能夠放手搞活,政府怎麽樣能夠有所不為,上海的政府往往有為的意識比較強,就是管的意識比較強。 真正怎麽樣能夠不為,我覺得是下一步在政府職能轉變中重點來做的。要盡可能少批或不批,政府厘清自己的邊界,也就是跟企業的關系,跟市場的關系,把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場的無形之手區分清楚。盡可能放手,給企業有空間,給市場有活力。 深圳這方面做得蠻好的,因為政府的不為,使得一批草根的、創新的企業能夠起來。現在大家所講的,騰訊、華為……確實出現了很多中國知名的企業。 但是上海還是有機會的。因為在下一輪的,比如科創中心的建設過程中,上海有自身的優勢。譬如大飛機、航空發動機、腦科學、生命科學,它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需要考驗一個城市的底子,這時候上海就會顯示出它獨特的優勢。比如說大飛機、航空發動機,對你的基礎工業、制造業、科研能力,材料科學、基礎科學、應用科學,都是一個全面的考量。 南方周末:為什麽改革開放三十年,浦東也有25年歷史,都沒出現馬雲、馬化騰這樣的企業家? 孫繼偉:我相信今後會有。這是一個經常被說到的問題,但我認為也是一個不準確、不完全說明問題的問題。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質和文化,有自己獨特的科技基礎、人文積澱,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說,它會結出不同的果實,很難用一個標準來說明和衡量這些果實。 南方周末:那麽,上海的城市特質究竟適合哪類創新或者哪類企業成長呢? 孫繼偉:就像廣州可以長香蕉,到上海就長不了香蕉是一樣,這是城市的特質、文化的差異性,不能簡單類比。從我自己的觀點來說,上海比較適合集群創新,體現國家意誌、綜合科技創新企業的發展。 我講個例子,上次馬化騰到上海市委做講座,他覺得到了“互聯網+”的時代,上海是很有優勢的。因為“互聯網+”是把互聯網作為一個基礎性的東西,跟原來的產業進行疊加,這時候如果做得好的話,有倍數效應,他認為上海這個方面基礎很好,很有優勢。 我曾經講過,現在大家一提創新就說BAT,現在上海不應該多想這個事情了,應該是更多想BAT之後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49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