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24 i-money | ||
常見公司出手回購股份,傳統智慧指,這是公司對企業有信心,有利股價,但事後股價是否真的跟升呢,原來回購後股價大多靠穩。 公司出手回購(Share Buyback/Repurchase)股份,是指公司利用股東資金購回已發行的股份。回購後,該批股份會作註銷,使發行股數減少,每股盈利相對提升,引致市盈率(PE)降低,造成「抵買」效果;公司回購股份,需要動用公司資金,但此舉正反映公司資金相當充裕,回購後亦可能減少派發股息。 更重要的信息,由於公司本身是最了解自身的運作或前景,故此公司出手回購,很大程度上反映公司看好企業前景,又或是認為現價偏低。當然,亦不排除大股東刻意托價,為日後的融資鋪路。 和大股東增持不同,大股東增持需動用自己的資金,回購則使用公司資金,故同樣看好公司前景,大股東增持的啟示強得多。不過,大股東增持並沒有令發行股數減少,故沒有「抵買」效果;反之回購後由於發行股數減少,同一股價有「抵買」的感覺。 僅18%跌穿回購價 回購既反映公司看好自身前景及現價偏低,回購後股份又具「抵買」效果,股價會否上升?筆者為今年以來所有作回購的股份作了個統計,至今共有90隻股份作 出回購,而回購後股價走勢分為三類:一、回購後跌穿回購價有16隻(18%);二、在回購價上下限附近上落有50隻(55%);三、顯著升穿回購價有24 隻(27%)。 結果反映,股價持穩或上升的機會為82%,其餘18%為股價下跌。以個別例子而言,回購後股份下跌幅度(以現價及最低回 購價計)可超過三成,例子有勞氏環保(00309),跌30%及大昌微綫(00567),跌46.4%;至於上升股份中,亦有超過五成(以現價及最高回購 價計),如卓悅(00653),升70.1%及聯想(00992),升53.8%。 經常回購則無起色 另一發現,是公司經常回購,股份大多仍會在回購價附近上落,例如利興發展(00068)、富豪(00078)、樂聲電子(00213)等。事實上,不少公司回購的股份,為二、三綫細價股,一般散戶較少留意,故回購後股價無甚起色。 總括而言,吼實股份回購大抵可找出抵買股份,原因是回購對股價一般有穩定作用。然而,買股是求升,不是求不跌,如上述回購股份超過五成機會股價靠穩,故要發掘有潛力上升股份,應從其他地方如基本分析、行業、盈利能力等着眼。可以說,回購股份僅僅是股價上升的充分條件,而不是必要條件。 greatsoup: 他 們說漏了一些,公司回購可能是伴隨著拿公司錢的行為的。買回購股,最緊要是研究公司的基本因素及管理層,他們沒有研究過利興發展(68),因套現兩項資 產,所持現金已多於市值,所以不停回購,我有研究過,但時間關係未推出,總的來說,回購股票多數是利好,但是要注意管理層是不是好人,以分析他們是不是拿 公司錢。 |
| |||||||||||||
思捷環球(330)昨天公布管理層變動,委任領匯(823)執行董事及首席財務總監周福安【圖】為該集團的財務總監兼執行董事;有關任命於明年六月一日 或以前生效,接替在今年七月離職的前副主席兼財務總監潘祖明。思捷人事變動的消息於昨天中午時分公布後,股價顯著造好,重上五十元水平,收市報五十元一 角,升超過一成三,成交金額三億三千萬元。 稱沒有意見分歧 思捷主席兼行政總裁高漢思、前任主席邢李㷧及前副主席兼財務總監潘祖明堪稱思捷「鐵三角」。三人合作無間,不但實現統一全球思捷的夢想,但及後都先後請辭離開。 而領匯上市三年,管理層更替頻繁。周福安上月請辭,預期明年正式離職。學者不排除領匯管理層經常更替與大股東「安插」友好及壓力過大有關。 根據領匯的通告,周福安於上月二十七日提出辭任首席財務總監,但將繼續留任,為期最長六個月,以協助交接。當繼任人安排落實後,將向外公布。 消息人士透露,周福安在領匯工作二十二個月,因為有其他高就才離開,與董事局並沒有意見分歧。 領匯高層更替頻密 根據領匯年報顯示,周福安今年四十六歲,自去年二月開始出任執行董事及首席財務總監。他於倫敦Ernst & Whinney受訓並取得特許會計師資格,並曾任職於香港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亦曾於嘉里建設(683) 任職多年。 領匯在二○○五年上市之初,董事局成員共十二人,其中鄭明訓出任主席,蘇慶和出任執行董事,不過在TCI二○○六年躍升為領匯單一大股東(持有領匯百分 之十八點三五權益)及委派何志安進入董事局後,要求加快提升租值的步伐。其後,鄭明訓、財務總監彭沛然及蘇慶和相繼離職。 科大經濟系教授雷鼎鳴指出,一間公司管理層經常更替,不外乎二個原因。第一,大股東希望「安插」友好進入公司,於是進行換血行動。第二,來自上層的壓力過大,員工下堂求去。在領匯的個案,相信二種成分兼備■ 2008-12-11 AppleDaily
|
| ||||||
近 日看年報如尋寶一樣,時常發現一些股票,股價連每股現金都不如,像剛公布的利記控股(00637 )和晶門科技(02878 )。之前Victoria 都有一個想法,便是認為只要這些公司蝕錢的情況不是太嚴重,它們股價比每股現金出現折讓是不應該的。但是近日聽完朋友對這些公司的一些看法後,對這種想法 來了個180 度的改變。 以利記控股為例子,它是以採購及分銷有色金屬來賺錢,即是做有色金屬的貿易。首先,市場是極之不喜歡貿易公司,尤 其是這種價格波動的商品貿易公司。其實它的業務跟自己炒金屬沒有分別,賺錢的道理在於低買高沽。在一個價格不停向上升的大市中,低買高沽當然是容易。相 反,如果價格一直下跌,要繼續低買高沽談何容易。因此,○七年初佔了集團銷售額很大比重的鋅,其價格開始下跌。從那一刻起,集團便一直蝕錢至今日。 雖 然這兩年集團是蝕錢,但是從其於逆市中經營的手法,可以看出集團是非常有經驗的。○八年集團主要貿易的有色金屬價格繼續下跌,集團便採取了「只沽不再買」 的策略。它持續沽出手上高價買入的有色金屬存貨,而拿回來的錢則不再買貨。因此,○八年集團的存貨,應收及應付貸款都大幅下降,導致現在集團現金非常充 裕,有成8.6 億現金,而銀行負債則只得7 千多萬。集團股數為8 億股左右,即是每股有差不多1 元現金。 一元現金的合理值 現在的問題是究竟它的股價是否應該做回每股現金以上。而我的新看法是,其實這樣的一間貿易公司實際資產不多,跟工業股不同,後者起碼還有一些可以運作賺錢的機器。前者做生意主要依靠公司跟供應商及客人的關係。 嚴格來說,這種關係並不可靠,因此基本上我們可以把這種關係當作是零資產。那麼現在利記唯一值錢的資產便是它的現金。 於 股票市場上,沒有人會以一元去買值一元的東西。因此集團股價是應該比它的現金出現折讓的。但問題是究竟折讓多少才是合理。現在股價比現金折讓了大概40% 左右。以利記這樣一間有多年經驗的公司,我認為是過多了,合理的應該是20% 左右。因此其股價如果有能力升到0.8 元左右,我認為有貨的投資者便應該要考慮沽貨了。 王雅媛(Victori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