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業維艱,誰是2017年美食圈最佳勞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02/162908.shtml

創業維艱,誰是2017年美食圈最佳勞模?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創業維艱,誰是2017年美食圈最佳勞模?

讓我們選出自己心中的五一勞模吧!

五一勞動節,大家一定會去各地旅遊並品嘗美食吧,但誰曾想過,餐飲和零食界大佬為了大家的口腹之欲作出的努力呢?那麽,今天野草君就帶著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這些大佬們所經歷的艱苦歲月,讓我們選出自己心中的五一勞模吧!

1、三只松鼠創始人章燎原

“為你吹過的牛逼去拼命!”

勞模自述

1994年,我表哥帶我一天消費了3000元。還買了3元錢的礦泉水洗手。這對當時的我來說非常不可思議,而站在我們旁邊,一個40多歲的中年男子正等著我們洗完手的礦泉水瓶。當時我就立誌要做表哥這樣的有錢人。之後,在我心中就有了個“改變自身環境”的夢想——創業。

從19歲開始邊創業邊學習營銷書籍,直到27歲之前大概幹了將近20件事,賣過服裝、冷飲、VCD,做過電工,開過摩的,卻從未成功過。由於沒有錢也沒有合適的機會,我就暫時放棄了創業的念頭,於是在老家安徽找了家小企業,去實踐自己多年積累的營銷知識。從營業員一不小心就做到了營銷副總經理的位置。沒有了賺錢的動力,於是我開始追求成就感,離開了企業,創辦了三只松鼠。

入選理由

章燎原在年輕的時候,不斷地學習的營銷知識在他的職業發展和創業道路上給予了極大幫助,在身居高位有房有車的情況下,看準時機,毅然辭職創業,有著一股與命運死磕的狠勁兒,他相信人生有起有落才能終成大將。於是我們看到了三只松鼠已於4月21日正式提交了上市招股書,擬登陸創業板。已過不惑之年的章燎原在打造自己的商業帝國之路上愈顯篤定。

2、百草味創始人蔡紅亮

“做食品電商是搭上了電商的末班車,幸運且充滿刺激。”

勞模自述

還記得1997年9月我從職業高中畢業了之後,就去橫店影視城做了電器維修學徒,過了三個月,我去了杭州打算開電器維修店,但是沒有找到合適的門面,只得進入康師傅旗下的食品工廠當起了工人。又過了四個月,我拿著借來的6000元開起了自己的電器維修店,可是一個月後只能關門大吉,我又回到康師傅做起了電器維修。

2002年的時候我在杭州發現了一個絕妙的商機:為下沙大學城的高校大學生開設一家專門買零食的店鋪。2003年看到淘寶的逐漸走紅我決定拓展線上的渠道。沒想到不僅僅是原料生產、產品包裝、物流和銷售,每個環節線上和線下都是截然不同的概念。第一次參加聚劃算他拿出三款單品做爆款,結果一天下來,所有的貨全都賣光,沒想到生產跟不上,供應鏈斷了。

當時我急得發瘋,像上了發條似的,完全感覺不到困,也不想睡覺。從提貨到發貨,每一個環節我都跟在邊上。一天晚上,我跟著司機的車從臨安趕往杭州發貨,淩晨四點天還沒亮,我在面包車里瞇了40多分鐘,醒來的時候心都快跳到喉嚨口了:“司機也睡著了,已經往中間的隔離帶開上去了,下面就是京杭大運河!”

之後我痛定思痛,深知自己不能再事事親力親為,但必須摸清所有電商流程。他花了一年,將電商的里里外外都學了個透,並用兩年時間來改善供應鏈、物流體系和用戶體驗。三年後,終於讓百草味的電商轉型成功。

入選理由

蔡紅亮在年輕時一直沒有放棄開店的夢想,借錢開的電器維修店倒閉了後敢於重頭再來,繼續借錢開了便利店,並抓住了大學城零食店鋪這一商機,成功做大。在如此風光得意之時能夠居安思危早早地把觸角伸到線上,使百草味最終成功地轉型。

3、周黑鴨創始人周富裕

“經營企業,逐利則敗;逐產品精進,則得人心。管理逐身先則得擁護,逐放逸則失愛戴。”

勞模自述

我在19歲從重慶窮困山區跟著哥哥姐姐來到武漢一家私人鹵菜作坊打工。艱辛的打工生涯和困難的生活現狀讓我明白了要想生活有所改變,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於是我在20歲時選擇了自主創業,在武漢市一家集貿市場有了自己的第一家鹵菜店。在我的不斷改進與發展下,終於有了今天的周黑鴨。

入選理由

彼時方才23歲的周富裕生意已經小有起色,本可以每天賺點錢打打牌喝喝酒,過上非常愜意的生活,周富裕卻認為,自己今後的路還很長,誰也無法擔保自己的未來,唯一能夠給自己保證的只有自己的不懈努力,所以他選擇了繼續開拓市場擴大自己的事業。

後來周富裕又去攻讀了商學院的EMBA課程,將原來對經營管理上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做到了與時俱進,實現了對人生的又一次轉型。如今周黑鴨在港上市,市值超過百億元。

4、喜茶創始人聶雲宸

“經營道理有很多,只有親自檢驗過才值得相信,好產品能帶來什麽我真的有信心。”

勞模自述

起初我開了家手機連鎖店,但是我發現依賴銷售源和缺乏自身品牌是硬傷,之後我就想做出自己的產品,於是我決定從門檻不高的茶飲行業切入,在開店前我用一年來調試產品,直到有一天覺得大家喜歡的味道,之後獨自裝修了門店,用電腦制作了廣告畫,自己調制奶茶,定制設計了菜單。

可是,開店後生意差的出奇,每天營業額只有幾十塊錢。當時沒有任何錢做營銷推廣,我能做的只有每天去微博搜評價,尤其是差評,從中了解顧客喜好,不斷不能修改配方,堅持了半年後,小店外開始排起了隊,我認為這是對我堅持做好產品的最好的肯定。今後,我希望把我的茶帶向世界!

入選理由

聶雲宸循著“奶茶就是奶家茶”這樣單純的思路,不斷找來鮮奶和茶葉進行調配,直到找到最適合的原料。直到現在,喜茶產品的研發、設計都是由他本人親自負責,這種事必躬親的精神和為顧客負責的態度值得廣大企業家多多學習。

5、海底撈創始人張勇

“我們不是在執行公司命令去關心員工,而是真正意識到我們都是人每個人都需要關心與被關心,而這個關心基於一種信念,那就是生而平等。”

勞模自述

對於高科技公司的員工來講,他們是追求幸福,但是我們的員工根本就不是追求幸福,我們追求的是做人的起碼尊嚴。所謂的家文化其實就是精神文明,但是當你沒有經濟文明做基礎的時候,什麽都是白搭。上市的話得有一個前提,你的企業可複制,標準化,流程化制度做的非常規範,我看不到海底撈有這種跡象。

我們上市的話基本上就是騙錢,因為我們現在口碑很好,大家給的估值很高,實際你拿了人家的錢,你自己的流程化標準化做不到。如果上天能夠讓我再選擇一次,如果有別的掙錢門道,我肯定不幹餐飲,太累……要是能天天玩,陪陪老婆孩子、打打高爾夫、玩玩牌,那多好。但今天海底撈已經成為了中國餐飲業一個“現象級公司”,我已是騎虎難下,還得繼續為海底撈籌謀。我怕風停的話我就摔死了……

入選理由

可能連張勇自己都沒想到海底撈能夠做到今天這麽大的規模。在張勇的帶領下,海底撈成功地經過了組織架構調整、分配與收入機制、高管調整以及開店策略調整,這麽大的企業張勇肯定不能做到事事都管,只能在安全、品牌、戰略、投資等大方向上做出一些把控。

由於身居高位,他的精神壓力非常之大,他希望企業越做越強從而能夠給予員工更好的薪資福利,所以才下了想出了不少激勵機制,但是這造成了員工之間的競爭,使得有的員工並不理解張勇的良苦用心,張勇對此也很無奈,可以說,張勇為了海底撈這個企業是操碎了心。

6、雕爺牛腩創始人孟醒

“學藝術的都知道,想成為大師,眼界比技法重要。眼界上去了,技法容易跟上。眼界上不去,技法越練,後果越慘——早日會被釘死在“匠”的層次。”

勞模自述

我在初三選擇了停學。停學之後,恰巧有一個親戚在做字畫生意,之後我就去幫忙,之後,我成為了一名培訓師,之後賣起了數碼產品,但是並沒有成功。我還是沒有放棄創業的念頭,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創業,賣美容儀器設備,比較順利地完成了財富自由。之後,我又創建了阿芙精油。

在2012年時,我花了500萬向戴龍買斷了獨家配方,開始做起了雕爺牛腩。後來我又開始進軍美妝行業,創立了河貍家,之後我又創立了三體空氣凈化、薛蟠烤串。我認為,人的一生不過匆匆幾十年,黃金時間,可能連二十年都不到,經不起浪費。

入選理由

白手起家的實戰派,亦是覽書無數的理論家,善於折騰的他已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連續創業者。

7、良品鋪子創始人楊紅春

“心誌決定視野,視野決定格局,格局決定未來,未來決定命運。”

勞模自述

1997年,我從大學畢業應聘到廣東順德的科龍總部做廣告策劃。和我一起去的同學嫌順德片偏僻,沒有去,只有我去了。最開始我被安排到生產車間做質檢工作,早上七點十五上班,晚上十二點下班,迅速地摸清了產品的生產流程。20天後,我就被調到了廣告策劃部做科員,9個月後被提拔為科長。

2002年我被調任為科龍廣西銷售部總經理,2005年,我的8年合同期滿了,我發覺自己更想體驗創業的激情和快感。無意間結識了上海久久丫連鎖企業董事長顧青,在一次聊天中,顧青無意中說道,如果將全國各地最好吃的東西放在一起賣,肯定是個不錯的生意。我認為這個生意完全可以做,經過周密籌備,對商業計劃書三易其稿,從三百多個店名中選出了“良品鋪子”。

為了開良品鋪子,我賣掉了一套位於廣東的房子,將60萬元全部投入於創業。三個月間,跑遍了全國20個省,跑了不下60家工廠,最後敲定了50余個品種。2006年第一家良品鋪子開業後一段時間都是入不敷出的狀態。我發現到,真正開始創業後,每天面對的是失敗而不是成功。能走到今天,朋友幫助也是非常重要的。

入選理由

楊紅春在科龍工作了8年,駐外時間就有5年,很少陪家人。在2005年開始將近一年的時間里,楊紅春一個人先後考察了不下150家食品生產企業,了解產品制作工程,僅機票費用就花了近10萬元。當時第一家店只有四個員工,楊紅春親自站櫃臺,去了解顧客口味的需求,這種認真鉆研對顧客負責的精神,堪稱勞模界的典範!

8、西少爺創始人孟兵

“在我們公司,產品的評價體系是1和0,而不是打70分、80分、90分。0分是你要覺得好吃,但是可能不會發朋友圈分享,這個就不行,這說明還是不夠好吃,沒有超出預期。1分就是合格,是不光好吃,還要發一個朋友圈、發一個微博,不光發了,恨不得自己還給自己點個贊,這個是1分。”

勞模自述

我的祖輩居住在西北縣城里,人們的世界觀十分固化,在那里,足夠優秀的小孩們被許以的最好前途,往往是一個會計。我有幸從封閉的環境中走出來,但同時要處理大量的認知落差,大家對我十分不能理解,說我從西安交大畢業後,居然沒有當公務員或做科研,反而跑到深圳那家叫騰訊的公司打工,他們覺得,這跟去富士康沒區別。我習慣於做一個過河卒子,不留回頭路。

自動化專業畢業後,完全不懂計算機的我帶著一張行軍床,一頭就紮進了騰訊大樓技術部,兩年後從百度離職時,我的技術職級高於任何一個計算機專業的同級校友。最初我們湊了12萬以繳納企業註冊資本,同時作為啟動資金,捉襟見肘的賬上數字,這就意味著每一筆房租、差旅和夥食支出都要嚴格控制,每天每人的夥食費標準定在20元,在長達半年的時間里,所有人都吃不飽。

開始的一段時間,我每天淩晨兩點才睡覺,五六點鐘就會起床,只能睡幾個小時。我每天會強迫自己花四五個小時去學習,學習怎麽管理,怎麽做好CEO。我的手提包里就放兩樣東西,一個是我的電腦,另外就是一本書。

入選理由

當初孟兵果斷放棄了30萬年薪的大公司職位跑去創業。2014年4月8日,西少爺五道口店正式開業。原本計劃在1整天送出的1000個肉夾饃,在中午11點就全部送罄,當日累計售出肉夾饃2300個。開業第100天,店鋪已累計售出20萬個肉夾饃。孟兵常常會將西少爺去對標麥當勞,所以他正在大力擴展規模,孟兵打算用西少爺的店鋪和品牌去丈量世界。

9、野草君李白

“歲月帶走了重要的人事物,而留下來的只有實在的脂肪。”

勞模自述

感覺自己一整天像狗一樣累,但是後來發現,狗都沒我那麽累……

入選理由

被這麽多的美食不斷誘惑而不能吃到,這或許是對吃貨最大的懲罰。

歡迎關註新消費第一媒體:野草新消費(ID:yecaoxxf)

微信圖片_20170428134145

五一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03

行業逐漸回暖,但風口已過的在線教育依舊會步履維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1106/165847.shtml

行業逐漸回暖,但風口已過的在線教育依舊會步履維艱
歪道道 歪道道

行業逐漸回暖,但風口已過的在線教育依舊會步履維艱

在線教育想要依靠技術突圍,可能依舊困難重重

8月23日,VIPKID召開D輪融資發布會,2億美元的融資金額打破了K12在線教育領域的單筆融資記錄,隨後不久,作業盒子也宣布完成2億元B+輪融資。

歷經五年探索,一度陷入資本寒冬的在線教育似乎開始有了行業回暖的跡象,一時間關於在線教育能否風口再起的討論甚囂塵上。更為關鍵的是,共享經濟的投資熱潮已然陷入尾聲,市場上同樣需要新的風口來刺激互聯網經濟的生長。

只不過單靠融資記錄的突破,恐怕並不能證明在線教育有成為下一個風口的趨勢,尤其是行業痼疾之下,新一輪的資本青睞可能也意味著新的風險。

巨額融資背後的理性回歸

據IT桔子最新整理的創投數據顯示,截止10月16日,2017年度在線教育領域公開的融資次數超過150筆,累計融資額超過80億元人民幣,其中K12領域融資公司有38家,融資金額接近41億元。表面上看,共享經濟席卷資本市場的情況下,在線教育還能獲得如此頻繁的融資次數,或許已經彰顯了該行業得到市場認可之後的商業價值。

但是與2014年投資風口不同的是,從近一年的融資狀況可以發現,其實市場上早已不是當初的那種投資熱潮,這就說明理性回歸可能意味著在線教育很難重新站在風口之上。

以融資的具體情況來分析,近幾年的融資多集中在種子輪、天使輪、Pre-A 輪、A、A+輪等早期輪次。例如今年1-3 季度中,早期融資事件都超過一半,達70%上下,但與輪次集中的狀況恰恰相反,融資金額反而主要加註於中後期融資階段的在線平臺。

數據顯示,2017年第三季度的69起早期融資,披露的融資總金額為18.42億元。而中期融資階段(B、B+、C、C+輪)的案例有16起,披露的融資總金額為22.96億元,後期階段(D輪以後及並購)的案例共4起,金額卻達到了22.03億元。

這種情況說明兩個問題,一方面投資在線教育的資本廣泛遍布早期項目,這側面印證了教育市場的需求確實在逐漸升溫,尤其是二胎政策的放開,使得家長對教育的關註明顯提升。另一方面,更為關鍵的是,資本還是青睞於較成熟的項目。換句話說,雖然在線教育行業並沒有形成穩定的格局,但隨著早期成熟項目或平臺對資本的吸引愈加集中,也就意味著其他相對弱勢的中小教育產品,將會面臨洗牌期的淘汰。

尤其是在市場探索階段中,各類平臺非但沒有一套成功盈利的商業模式作為支撐,反而盲目跟風,造成了平臺日益同質化的傾向。這種情形之下,依賴融資就成了平臺存活的最重要希望,而新晉參與者或小平臺恐怕在吸引融資方面沒有任何優勢。由此可見,投資理性回歸對整個行業來講,並不全是好事。

五年探索未果,成功的商業模式路在何方?

8月16日,培生集團宣布將其環球天下教育集團(環球雅思)的業務,以80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中國一家名為“樸新教育”的公司,而六年前培生買入的價格是2.95億美元。與此同時,華爾街英語也被宣布“尋找潛在業務合作夥伴”接盤,培生集團接連拋售在華業務,除了在本土化過程中水土不服之外,其實這些舉動也暗示著國內教育市場的步履維艱。

據央視財經此前報道,市場機構對400家主要在線教育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底,400家企業當中70%的公司都處於虧損狀態,僅有10%的公司能夠持平,而能夠盈利的僅僅占了5%,甚至有15%的企業瀕臨倒閉。

這背後的原因都在於在線教育平臺盈利模式尚未明晰,整體來講,內容付費、會員收費、平臺傭金和廣告等方式,看似都有可行性,但是應用到教育這一複雜領域就顯得異常不適,以內容付費為例,不管是內容本身還是盈利模式都存在大量現實問題。

一般情況下,為了盡快突破虧損困境,在線平臺都會將付費內容的戰線拉得過長,相應地內容管理和用戶體驗方面就會有所欠缺,而且從這些平臺的具體表現看,出現了兩種比較極端的反差。一方面,從教育機構轉型的在線教育企業,一般都會照搬複制線下的課程,雖然表面上打通了線上渠道,但其缺乏互聯網運營經驗。而另一方面,互聯網企業則盲目集結很多質量參差不齊的課程資源,利用互聯網為線上用戶學習服務。

這兩種情況都直接導致課程優質內容缺乏、運營管理不足,使本來就缺少忠誠度的用戶喪失興趣。而從盈利角度看,內容付費的實現也極大受限於模式缺陷,這主要是因為教育平臺為了低成本提升獲客量,基本上一開始都打著免費的旗號爭奪流量,而免費內容大範圍推行之後,用戶付費習慣就很難培養,到最後平臺只能靠著融資燒錢、彌補高額成本。

僅僅是內容付費,在線教育就已經是百般受困,更深度觸及國內教育痼疾的教學問題,基本上所要跨越的不只是獲客成本,而是觀念、教學方法、人力成本等一切挑戰傳統教學的多重障礙,這對任何平臺都是終極的市場考驗。

在線教育想要依靠技術突圍,可能依舊困難重重

在傳統認知中,十年育樹,百年育人,教育說到底是一個更考驗長期回報的領域,即使互聯網改變了教育的形式,但本質上這點決定了在線平臺的商業價值,還未能像普通快消品一樣獲得較快的收益回饋。可目前在線教育市場則恰恰相反,主要靠資本驅動的商業運轉,不得不受制於投資人的回報期望,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令平臺對商業模式的探索更加困難。

可能正是認識到這點,在線教育除了費盡心機地摸索盈利渠道,其實把更多的期望寄托到新技術身上。比如VR、AR、AI及大數據分析等等,不僅被認為是在線教育平臺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平臺效率的未來工具,更是挑戰傳統教育的最大核心競爭點。可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技術突圍可能只是一種幻想。

以去年紅極一時的在線直播教育為例,據悉,到2016年涉及到直播的公司,累積融資金額占在線培訓行業融資總額的84%,總金額約20.5億美金,相對應的錄播型只占16%,可見當時行業對直播給予了多大的厚望。

可是直播元年已經過去,再看看現在的直播教育基本上已不如當初的勢頭。這不僅僅是因為直播行業本身的“熄火”,還在於“教育+直播”模式,不但不可能一下子將在線教育盈利難的問題解決,而且很有可能受居高不下的直播成本所累,為在線平臺的虧損增添更重的負擔。

直播風口已過,VR/AR或者是AI技術還只是停留在概念層面,尤其是前者,風風火火的元年最後只換來一地雞毛,這說明新技術遠不到成熟落地的時間。也就是說,在線平臺所謂的虛擬課堂或智能教育,沒有強硬的技術實力支撐就等同於空話。

實際上,在線教育平臺的前景應該不止於作為對傳統教育的補充而存在,更遙遠一些,若是能通過線上渠道突破現有教學思維、方式的桎梏,那其商業價值和社會意義將會成倍增長,當然前提是先解決好盈利問題。

在線教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914

供應商屢被揭虐畜 防不勝防 良心品牌擴展 舉步維艱

1 : GS(14)@2016-09-04 09:56:01

【明報專訊】分店遍佈美洲和歐亞,連香港也有多家分店的高級戶外服裝生產商Patagonia,以「打造最好產品」而毋須有違社會良心的營商哲學,銷售各種貴價夾克、背包和長袖內衣等,打造了價值8億美元的服裝王國。不過,隨着Patagonia的業務不斷擴張,要恪守其企業承諾令Patagonia陷於兩難。

明報記者 黃展翹

Patagonia於1973年創立,總部設在美國加州。該公司自1985年將其1%銷售額捐給環保組織,並創立「捐1%給地球」(1% For the Planet)商業聯盟,推動商界為環保出力。該公司至今已向大量環保組織合共捐出逾7000萬美元。它的創辨人、愛好滑浪和登山的環保人士Yvon Chouinard出版了多本著作,闡釋商家的社會和環境責任,建議其他商戶提高採購程序的透明度。

供應商剝削外勞 虐待綿羊

2010年,德國動物權益組織Four Paws稱,證據顯示向Patagonia提供羽絨毛的養殖場採用強行灌食的方法養鵝;2012年,Patagonia發現其台灣工廠,有經紀向外勞收取數千美元的介紹費,這種收費被人權組織視為一種奴役。去年夏季,人道對待動物協會(PETA)在網上發布視頻,揭發向Patagonia供應羊毛的南美牧場虐待綿羊。

Patagonia的承諾一再失守後,該公司重新整頓供應鏈。在台灣與供應商合作,重新賠償工人。在其他地方,中止了部分供應商的合約,重新建立供應鏈,尋求在全球擴張業務。《華爾街日報》稱,自2008年以來,Patagonia的利潤增長兩倍,並盡量維持透明度和履行社會責任的聲譽。不過既要堅守道德,又要追求盈利是棘手的課題。麻省理工運輸及物流中心研究員Alexis Bateman稱,一般企業在掌握信息方面有很大困難,即使熟知供應鏈架構,知道牧場在哪,牧場負責人是誰,卻不知牧場一年到晚發生的事。

Patagonia的社會和環境責任主管Cara Chacon稱,公司團隊去年8月重新整頓羽絨毛供應鏈,當時管理層獲悉PETA計劃對Patagonia的羊毛供應商發起抗議,準備在網站發布視頻,展示綿羊被剪毛時所受的虐待。Chacon稱,一直有關注羊毛的供應,「我們知道養殖場的情况可能不算完美,但我們不知道裏面發生的事」。

Patagonia原向Ovis 21購買生產毛衣、帽子和襪子的羊毛,但不算其主要客戶。Patagonia事後隨即宣布停止從Ovis 21購買羊毛。為此Patagonia不得不押後提高羊毛製品產量的計劃,包括暫停公司花了3年籌備的一系列長袖內衣產品。Patagonia行政總裁Rose Marcario稱,產品非常受歡迎,但公司基本上要停止生產。

成立內部工作組 派員視察偏遠牧場

失去Patagonia對Ovis 21的生意額影響雖然不大,但失去一個知名顧客,對Ovis 21仍是重大打擊。Ovis 21的聯合創辦人Ricardo Fenton稱,雖然管理層不會專門調查動物權益,但有些做法是不當的。Ovis 21承諾與非牟利的紡織交易所(Textile Exchange)國際工作小組合作,在南美逾160個農場進行整頓,建立「負責任收集羊毛的標準」。為了從源頭改善供應商問題,Patagonia組織了一個內部工作組,重訂公司對羊毛業者的標準,並尋找新供應商。過去一年,Marcario定期與羊毛業者開會,親自批准羊群閹割、剪毛和母羊生產的標準。該公司職員又在畜牧專家協助下,視察偏遠牧場。Patagonia在7月宣布與美國俄勒岡州和猶他州兩個牧場達成協議,向它們收購製造襪子的羊毛。Patagonia又確定與另一羊毛供應商合作,但尚未簽約。户外產業協會(Outdoor Industry Association)經理Nikki Hodgson稱,雖然Patagonia對社會及環境問題的承擔仍堪當行內佼佼者,但該公司以至整個行業也應更積極主動地根治問題,因為當業界不清楚供應鏈發生什麼事,就有被揭發醜聞的風險。

[企業地球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884&issue=2016090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3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