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讀書札記170127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 (一)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轉折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1/27/%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127%e4%b8%ad%e5%9c%8b%e7%82%ba%e4%bd%95%e4%b8%8d%e6%9c%83%e7%b5%b1%e6%b2%bb%e4%b8%96%e7%95%8c-%e4%b8%80-%e4%b8%ad%e5%9c%8b%e7%b6%93%e6%bf%9f%e7%8f%be%e4%bb%a3/

讀書札記170127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 (一)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轉折
掌門執筆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The China Boom:Why China Will Not Rule the World》(2015) 孔浩烽Ho-fung Hung
本書是本兼顧學術和普及的佳作, 主旨在於探討「中國經濟崛興」的歷史淵源;與及對當今世界的衝擊效應. 與書名一致,內容論斷中國的經濟利源依賴於當前的「新自由主義」環球秩序, 故而沒有意願,與及欠缺能力去改變世界. 更重要的一點,由於諸般內外因素, 中國經濟強勢擴張根本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如此又有何能力“統治” 世界呢?
作者是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學副教授, 曾獲美國社會學協會頒發五項著作獎,及 蘇黎世世界社會基金會論文獎.

本書專註於經濟史(而非國際關係面向),全書分為兩個獨立部分, 前半部綜攬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轉折〉歷程.
1中國經濟近代化始於 明朝嘉靖萬曆年間 日本和美洲白銀流入,促成民間經濟全面貨幣化, 加上美洲作物傳來,人口為之倍增,經濟規模大幅擴張.
但是這一擴張勢頭並未導致經濟轉型至「市場資本主義」, 究其原因,乃是儒家官僚的「輕/賤商主義」施政方針, 阻截了農業盈餘投入工商業成為首筆資本.**** 明清中國不乏盈餘, 只是地方層次的農業盈餘絕大部分重新投放在農地兼併上面, 再不然就是興辦教育,使子弟透過科舉晉身士大夫階層.*** 總言之,富者以正反饋方式加固其“地主–士紳” 社會階級, 而非形成有力量和厚度的 “商業–資本家” 階級. 至於國家層次,拘囿於保守意識形態, 除了主軸交通幹綫(運河驛站), 鮮少作出重大資本投資計劃.

2這種膠著狀況到了 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的「自強/洋務運動」才進入轉捩點. 自強運動的推手是 湘淮軍閥大員, 他們在太平天國亂後掌控了省級政治權力, 截留地方稅源(主要是戰時開徵的商業間接稅.)和 口岸關稅, 投資於大型工商、運輸和採礦業. 這是近代中國首次由國家主導的全面性資本投資計劃, 民間立即蜂擁效尤,從而萌發由農業經濟向工業市場經濟的初步轉向.****

由於經濟結構僵固和地域縱深,這股轉型勢頭未及深化, 便被「國民革命」浪潮和軍閥戰亂阻撓而成效不彰. 國民黨北伐統一全國,所謂 “黃金十年”過於短促, 不旋踵,日本侵華戰爭和國共內戰兵禍結連,經濟和社會根基毀壞不堪. 經濟層面的深度破壞卻造成政治層面的 “洗牌效應”, 千年邇來無法撼動的 “地主士紳階級” 被連根拔除, 為經濟制度改造廓清了道路.

新中國從廢墟中建立成為另一轉折處, 作者按經濟史觀點將其後的歷史割分為兩個時段:改革開放之前簡稱「毛澤東時代」, 之後是「鄧小平時代」. 這兩個時段都由中央以集權方式規劃或主控宏觀經濟進程, 但是中央的指導思想卻出現斷裂式轉向,臨界事件即是 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總政策」. 改革開放是迄今為止中國經濟史的終極轉捩點, 不單止對中國,也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3「毛澤東時代」全面奉行 蘇聯式「中央規劃經濟路綫」, 以 “五年計劃” 把地方農業盈餘強行徵調到中央設置的城市重工業部門, 再按垂直式生產規劃, 層層擴及輕工業部門.*** 這在缺乏工業基礎的農業大國實行經濟現代化的起步時期,是頗有成效的實戰策略.

但是徵集盈餘的戰略部署郤因農民不願按照官訂價格出售糧食, 寧可轉於自由市場脫手而遭到窒礙. “超英趕美,只爭朝夕” 的政府憤而將基層生產主權收回中央,*** 這便是 “大躍進–人民公社” 的過激政策,其災難性結果…..不消提起. 此政策雖然很快被廢止,但已收到預期效果,國家掌控地方經濟的能力大為加強, 農業盈餘按照進度穩定流入中央資本池,推動宏觀經濟建設. 可惜以這種缺乏誘因,跡近強制的手法治國效益甚微, “人口多,底子薄” 的中國經濟無從激活,一貧如故; 資本積累,亦一籌莫展.

4「計劃經濟」效率低下自不待言, 於是而有「開放改革總政策」的出臺. 1978年該政策在深圳試點; 1992年上演總工程師 “鄧小平南巡講話” 戲碼,正式推行全國,「鄧小平時代」正式來臨.

“開放”和“改革” 雙頭並進:
A首要為籌集資本,最直接是從國外引入, 最優先的是海外華僑資本(先中之先是香港,接著是臺灣和南洋.),次為日韓和西方集團國. 與資本同步引進的是生產和管理技術,與及向海外銷售產品的方法和渠道.
「開放政策」實質只是一種 “招商” 策略, 之所以大獲成功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低地租和 價格亷宜而高效率的勞動人口. 另外,華僑資本家在語言文化上容易與國內溝通,尤其在操相同方言的家鄉更然. 政府運用高強度的集權式行政能力,透過適切的法規保護外商的投資利益, 此點較諸其他發展中國家遠為優勝.
然而,最具決定性的是國際經貿大格局, 其時由「新自由主義」掀起的「全球化」浪潮勢不可當,貿易壁壘紛紛拆除, “中國製造” 得以長驅直進, 席捲各富裕國家的消費市場.**** “地利” “人和”又怎及得上 “天時” 那麼重要.

B稱為「改革政策」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治國哲學革命, 其要害是 “經濟權力下放”. 在空間上,權力由中央政府向下釋放至地方層級; 在組織上,企業由國家營運轉向獨立運營,最終是民間經營; 在運作上由中央計劃生產和分配,轉為由市場和利潤引導經濟活動.****
除了引入外資,國內的資本形成有三條並行不悖的路綫: a直接將國企資本民營化; b省政府運用稅收和底存; 及c將各種稟賦資源資本化,再向民間或外資招納資金.*** 在這過程中,境外的,後來是國內的,股票市場擔當了關鍵角色.

「開放改革總路綫」意料外的高度成功造就了羨稱為「中國崛起」的經濟奇蹟,震撼了整個世界. 中國成為經濟強權,重塑全球生產鏈和資源配置狀況, 進而影響了國際政局. 對中國人來說,社會脫胎換骨,意識形態天翻地覆, 堪說是 “換了人間”.

〈開放改革造成的經濟結構轉換〉
“經濟權力下放”玆事體大,中央政府可以說是“永久性” 地失去了前沿生產活動的決策權, 其角色轉換成 “宏觀管理人”, 一方面制訂政策指導經濟發展路向和規範市場作業方式; 另一方面以財政和貨幣政策調控宏觀經濟場域.**** 從「馬克思主義」轉向「凱恩斯主義」, 以「市場經濟」切換了「規劃經濟」,其戲劇性績效…..有目共睹.
反過來看,省級政府成為權力下放的最大得益人, 省成為經濟活動的單元網絡. 「地方主義」從此盛行,省考量本身的產業和就業狀況,爭取最大產出, 經常繞過中央的指令,與他省暗中較勁競爭, 導致全國產業佈局混亂,產能過剩和汙染嚴重.
前綫生產決策權則歸個體企業所有, 小型鄉鎮企業大量湧現,反映國內市場的需求; 而較大型中外合資企業則取代前此港臺等地的出口工業位置, 產品傾銷全球,滿足國際市場的龐大需求.***

生產體制改革確實千難萬難, 市場化意味著取消補貼,自負贏虧….. 被譏諷為 “老大難” 的國營企業首當其衝,雖然迄今仍佔有最大市場份額,但其佔有率和涵蓋面一路萎縮, 為此,每年有數千間國企轉型甚或解散,數以十萬計員工下崗. 民企和合資企業吸納這股解散出來的勞動力,抵消 “創造性破壞” 的衝擊波,一度險象環生. 幸而2001年中國果斷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中國廠商力打開國際市場,跨出了險境.

進入「鄧時代」, 採行市場策略即時激活了個體層次的生產力, 首先勃興的是鄉鎮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 行政和法規有效地保障了企業產權,這是改革成敗的根本關鍵之處.*** 優待外資政策令到海外資金源源不絕註入中國, 現今成為日韓臺港的最大境外投資場地.

社會激烈地向市場資本主義轉型,伴隨著基層經濟活動急劇擴張, 引起了很大的治理困難,包括最為人詬病的貪腐問題. 內部需求未足以支撐生產擴張則是最大病因,開放改革再遇重大難關. 再次幸運的是2008年金融風暴嚴厲打擊西方集團國的經濟實力,使其更傾向依賴中國生產的消費品. 那也是鄧時代的內部分水嶺,國家施行激烈的貨幣寬鬆政策,大力扶植出口工業, 中國產業終極轉型為出口導向型,****亦即是今日的模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068

讀書札記170206不統治世界(二)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2/06/%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206%e4%b8%8d%e7%b5%b1%e6%b2%bb%e4%b8%96%e7%95%8c%e4%ba%8c-%e4%bd%9c%e7%82%ba%e4%b8%96%e7%95%8c%e5%b7%a5%e5%bb%a0%e7%9a%84%e4%b8%ad%e5%9c%8b/

讀書札記170206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二)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
掌門執筆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
如前文所述,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2008年金融風暴後施行激進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大力扶植出口工業, 因緣際會,事遂功成,中國產業終極定型為「出口導向型態」.*** 亦即今日的模樣.

今日的中國是何等模樣? GDP約10.5tril US$,名列世界第二位(僅次於17tril的美國,高於4.5tril的日本); 出囗總值佔GDP比重(ie出口依賴度)兩成 ( 06年曾高達四成,因內需擴張而持續下降.), 且出口的幾乎全屬工業製品.
中國人口13億,本身消耗的製品已然甚多, 再加出口,工業總產量自是極度龐大. 可以將當前的中國設想為一間大得離譜的「世界工廠」, 全球無數消費品訂單都下到這裡,勞動人口中很多轉行當了工廠工人, 進口極大量原物料和燃料,製造和出口極多工業製品,狂賺了很多美元. *** (中國外貿八成以美元計價,連出口亦無例外.) 這種狀況和「日本崛起」如出一轍, 中國行的不是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骨子裡是 “日本特色的資本主義”. 

這 “大件事” 在國內外造成強烈的衝擊效應:
1工廠生產首先需要原材料和燃料,單靠國內供應根本無濟於事, 於是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材料和燃料輸入國.***
中國是現今全球「大宗商品」的最大買家. 以銅為例,消耗了全球一半銅產, 為了因應中國的需求,智利(世上最大產銅國)為首的拉丁美洲國家銅產量六年間增加了兩倍半!(事實上中國本身已是第七大產銅國.) 中國需求無遠弗屆,連非洲 贊比亞的銅都為其囊括. 鐵和鋁的情況亦相差無幾. “中國拉力” 是早前全球大宗商品大牛市的主力推手.

近十年非洲成為中國的投資熱點,而對象只能是採礦業.*** 中國在非洲強力執行「睦鄰政策」,與各國執政黨友好無間. 據說各國的在野黨都攻擊執政黨 “賣國”,並且控訴遭到強國 “殖民”.  工廠耗用無量能源,中國主要依賴波斯灣石油,次由中亞輸進. 中國是石油大買家,與中東伊斯蘭諸國過從甚密,尤以仇美的伊朗為然; 亦在中亞諸國大手購貨,多所投資. 當中「稀土」類金屬最令人矚目, 中國與(其附庸國)哈薩克斯坦蘊藏世上九成稀土,令西方工業國如芒在背.

2中國也需要大量採購零部件,其中高附加值的(如電子屏幕和蕊片.)從韓日臺買進; 而低附加值的向東盟諸國購入. 至於精密生產機械則從日本和德國進口.*** 這樣一來,中國無一例外地成為東亞諸國(包括日韓臺) 的最大貿易夥伴, 在中國帶動下,東亞GDP總和已達全球四成.**** 論者有說,東亞行將趕超西方,成為全球經濟活動的主舞臺.

至於精密零部件或複雜機械製品,需要先進生產科技和大量資本投資, 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由擁有技術和資本優勢的西方集團國轉移到生產基地的中國,以中外合資方式營運.***

3最後,因為產業結構轉型,中國甚至連糧食也要從外輸進,以填補消費缺口. (尤其沿海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區,從國外進口糧食反倒較為平宜.)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農產品進口國, 泰國大米不用說,還買了巴西出口大豆的四成. (大豆也有工業用途.) 十五年間巴西種植大豆的土地面積擴增一倍….. 亞馬遜森林有難了. 中國作興在南美國家購買大面積土地,用來種植糧食.

〈全球產業鏈的重塑〉
中國藉著無與倫比的「世界工廠」動能和體重, 重塑全球生產鏈,包攬了最下遊,即終端部位.**** 如此“奪宮”行逕,在國際經濟面造成強烈的洗牌效應:
a首當其衝,凡與中國競爭同檔次產品的出口導向型國家均深受打擊, 拉丁美洲國家是典型受害群.*** (其中墨西哥是最大受害者,經濟一蹶不振.) 「亞洲四小龍」的消費品出口工業也不例外, 香港最鄰近中國,也就受擊最重,工業盡數毀壞. 資本家第一時間把工廠全部遷徙大陸, 香港徹底轉型為金融和服務業城市,反而成為中國崛起的最早得益人.

b在東北亞,韓國是因應變局最成功的國家, “打不過你就上你的車”, 緊密配合中國終端製造者的角色,轉型為高附加值零部件生產商.(尤其在資訊科技領域, 如三星.) 目前韓國對中國出口等於對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加總,這在十多年前完全無法想象. 臺灣半採韓國,半採香港模式,亦順利向新形勢過渡. 日本既為中國製造精密機械,又在中國進行最大份額海外資本投資(對雙方而言均是如此.), 也藉著中國崛起而經濟復甦,走出了“失落的10+10年”.

c眾多東盟國家則扮演“幫傭” 角色, 為中國生產低附加值零部件,或提供農作物和糧食. 東盟各國多華僑,易於溝通, 近年中國沿海地區工資和地租急劇上升,中國資本有轉往該等國家設廠的態勢, 正如開放之初,港臺資本到大陸設廠一樣. 中國也向拉丁美洲國家購入農產品.

d至於生產鏈的最上遊,即原料生產方面, 近四成澳洲出口輸往中國; 中國很輕易地成為富藏原料的非洲和南美國家,與及中東石油國家的重大貿易夥伴. 中國對這類國家的外貿結餘清一色是重大赤字, 是她們的 “大豪客”.***

e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國際貿易結餘」正好反映出她在全球生產鏈所處的核心位置,**** 中國只對美國和歐盟獲取巨額盈餘, 對其他國家則近乎持平或是顯著逆差,端視乎對手居於生產鏈的若何位置, 當然是愈近上遊,逆差愈大.

透過國際貿易上的競爭和合作,中國對各貿易夥伴國內部經濟結構施加巨大的影響和壓力,***** 凡與其「世界工廠」運轉相一致者得到加強; 凡不能調適者均遭削弱(如墨西哥和南美東歐等國家.), 甚至連亞洲的經濟強國(印度除外.)亦鮮少例外. (這很有點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的味道,非常之對中國人的胃口. ) 然而從最廣視角來看,世界工廠的崛興大大加強了全球生產和貿易活動, 總體而言,諸國所得遠大於所失,*** 中國亦無所負於世界,除了汙染環境.

f時至今日,工業先進國家再無懸念, 原則上不會從事生產與 “中國製造” 直接競爭的中低檔次製品. 其上者如美國(及程度上的英德),集中資本和技術的優勢力量, 徹底轉向高端產品開發和設計(如資訊和生物科技), 與及金融和投資業務,賺錢比中國更多.*** 次者如英德法日韓,則集中生產高檔次工業製品和精密機械. 再次如意大利,最佳策略是生產頂級消費品(如名牌衣飾和跑車.)賣給中國的(暴)富裕階層.

〈毛時代的貢獻〉
頗值一提的是,本書刻意強調毛鄧兩個時代的承傳啣接, 以糾正視鄧時代純粹為對毛時代的背離和匡正之習見.*** 鄧時代達成豐功偉業的必要條件有兩:首筆資本,與及龐大而又低工資的優質勞動人口,**** 而兩者都是毛時代的遺產.

中國在毛時代實行 “勤儉建國”, 相對(其他落後國家) 更快地從農業盈餘中積累起首筆資本,用以投資工業部門. 在改革開放的起步點上,中國具有較為良好的工業基礎, 尤以重工業部門為然.

較有趣的是建國之初傾力實行的「掃除文盲」和「赤腳醫生」計劃, 令致新生人口讀書識字和體格健康.*** 識字意味著上過中小學, 除了較有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學會遵守紀律; 健康意味著能夠抵受得住苦活, 兩者對於成為優質工廠工人, 均屬不可或缺.

但最意想不到的毛時代 “遺產”, 卻是願意苦幹而又低工資的龐大勞動人口. 願意苦幹是因為實在太窮; 低工資部分原因在於嚴謹的「戶籍制度」. 該制度的建立原意是基層控制,阻截農村人口流往城市. 到了今時仍不廢除,人移籍不移, 大量流進城市工廠的「農民工」沒有戶籍, 喪失基本福利, 等同壓低了實質工資.**** 得益的是企業和政府, 本書論述「戶籍制度是一種隱藏的稅收」,確是高見.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The China Boom:Why China Will Not Rule the World》(2015) 孔浩烽Ho-fung Hu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405

演說1702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2/11/%e6%bc%94%e8%aa%aa1702%e4%b8%ad%e5%9c%8b%e7%82%ba%e4%bd%95%e4%b8%8d%e6%9c%83%e7%b5%b1%e6%b2%bb%e4%b8%96%e7%95%8c/

演說1702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
講者:掌門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The China Boom:Why China Will Not Rule the World》(2015) 孔浩烽Ho-fung Hung

本書專註於經濟(而非國際政治)面向,全書分為兩個獨立部分, 前半部綜攬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轉折〉歷程.
1中國經濟近代化始於 明朝嘉靖萬曆年間 日本和美洲白銀流入,促成民間經濟全面貨幣化, 加上美洲作物傳來,人口為之倍增,經濟規模大幅擴張.
但是這一擴張勢頭並未導致經濟轉型為「市場資本主義」, 究其原因,乃是儒家官僚的「輕商主義」施政方針, 阻截了農業盈餘投入工商業成為首筆資本.*** 明清中國不乏盈餘,只是絕大部分重新投放在農地兼併上面, 再不然就是興辦教育,使子弟透過科舉晉身士大夫階層. 至於國家層次,拘囿於保守意識形態, 除了主軸交通幹綫(運河驛站)和治水工程, 鮮少作出重大資本投資.

2這種膠著狀況到了 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的「自強/洋務運動」進入轉捩點. 自強運動的推手是 湘淮軍閥大員,他們在太平天國亂後掌控了省級政治權力,截留地方稅源(主要是戰時開徵的商業間接稅.)和 口岸關稅, 投資於大型工商、運輸和採礦業. 這是近代中國首次由國家主導的全面性資本投資計劃, 民間蜂踴效尤,萌發由農業經濟向市場經濟的初步轉向.***
由於經濟結構僵固和地域縱深,這股勢頭未及深化, 便被「國民革命」浪潮和軍閥戰亂阻撓而成效不彰. 國民黨北伐統一全國,所謂 “黃金十年”過於短促, 不旋踵,日本侵華戰爭和國共內戰兵禍結連,經濟和社會根基毀壞不堪. 經濟層面的深度破壞卻造成社會層面的「洗牌效應」, 千年爾來無法撼動的 “地主士紳階級” 最終被連根拔除,為經濟制度改造廓清了道路.

新中國從廢墟中建立成為另一轉折處, 作者將其後的歷史割分為兩個時段:改革開放之前簡稱「毛澤東時代」, 之後是「鄧小平時代」. 這兩個時段都由中央以集權方式規劃或主控經濟活動, 但是中央的指導思想卻出現斷裂式轉向,臨界事件即是 鄧小平提出的「改革開放總路綫」.
3「毛澤東時代」全面奉行 蘇聯式「中央規劃經濟路綫」, 以 “五年計劃” 把地方農業盈餘強行徵調到中央設置的城市重工業部門, 再按垂直式生產規劃,層層擴及輕工業部門.*** 這在缺乏工業基礎的農業大國實行經濟現代化的起步時期,是頗有成效的實戰策略.
但是徵集盈餘的戰略部署郤因農民不願按照官訂價格出售糧食, 寧可轉於自由市場脫手而遭到窒礙. 政府於是將基層生產主權收回中央, 這便是 “大躍進–人民公社” 的過激政策,***其災難性結果自不待言. 此政策雖然很快被廢止,但已收到預期效果,國家掌控地方經濟的能力大為加強. 可惜以強制的手法治國效益甚微,中國經濟無從激活; 資本積累亦一籌莫展.

4於是而有「開放改革總路綫」的出臺. 1979年該政策在深圳和珠海試點; 1992年上演總工程師 “鄧小平南巡講話” 戲碼,正式推行全國,「鄧小平時代」正式來臨.
“開放”和“改革” 雙頭並進:
A首要為籌集資本,最直接是從國外引入, 最優先的是華僑資本,次為日韓和西方集團國. 與資本同步引進的是生產和管理技術,與及向海外銷售產品的渠道. 「開放政策」實質只是一種 “招商” 策略, 之所以大獲成功,原因在於中國的低地租和 價格亷宜而高效率的勞動人口. 另外,華僑資本家在語言文化上容易與國內溝通; 政府運用高強度的集權式行政能力,透過適切的法規保護外商的投資利益, 此兩點較諸其他實行近似路綫的發展中國家遠為優勝.

B稱為「改革政策」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治國哲學革命, 其要害是 “經濟權力下放”. 在空間上,權力由中央政府向下釋放至地方層級; 在組織上,企業由國家營運轉向獨立運營,最終是民間經營; 在運作上,由中央計劃生產和分配,轉為由市場引導經濟活動.*****
除了引入外資,國內的資本形成有三條並行不悖的路綫: a直接將國企資本民營化; b省政府運用稅收和底存; 及c將各種稟賦資源資本化,再向民間或外資招納資金.*** 在這過程中,境外的,後來是國內的,股票市場擔當了關鍵角色.

“經濟權力下放” 使中央政府“永久性” 失去了前沿生產活動的決策權, 其角色轉換成 “宏觀管理人”, 一方面指導經濟發展路向和規範市場作業方式; 另一方面以財政和貨幣政策調控宏觀經濟場域.**** 原則上從「馬克思主義」轉向「凱恩斯主義」; 以「市場經濟」切換「規劃經濟」.
反過來看,省級政府成為權力下放的最大得益人, 省成為經濟活動的單元. 「地方主義」從此盛行,省考量本身的產業和就業狀況,爭取最大產出,經常繞過中央的指令, 導致全國產業佈局混亂,產能過剩和汙染嚴重. 前綫生產決策權則歸個體企業所有.

社會激烈地向市場資本主義轉型,伴隨著基層經濟活動急劇擴張, 引起了很大的治理困難,包括最為人詬病的貪腐問題. 內部需求未足以支撐生產擴張則是最大病因,開放改革遇到重大難關. 幸運的是2008年金融風暴嚴厲打擊西方集團國的經濟實力,使其更傾向依賴中國生產的消費品. 那也是鄧時代的內部分水嶺,國家施行激烈的貨幣寬鬆政策,大力扶植出口工業, 中國產業終極轉型為「出口導向型」,****亦即是今日的模樣.

本書的後半部論述今日的中國是何等模樣?對世界有何影響? 與及面對甚麼困難?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
GDP約10.5tril US$,名列世界第二位(僅次於17tril的美國,高於4.5tril的日本); 出囗總值佔GDP比重兩成 ( 06年曾高達四成.), 且幾乎全屬工業製品. 可以將當前的中國設想為一間大得離譜的「世界工廠」, 全球無數消費品訂單都下到這裡,勞動人口中很多轉行當了工廠工人, 進口極大量原物料和燃料,製造和出口極多工業製品,狂賺了很多美元. *** (中國外貿八成以美元計價,連出口亦無例外.)

這 “大件事” 在國內外造成強烈衝擊:
1工廠生產首先需要原材料和燃料,單靠國內供應根本無濟於事, 於是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材料和燃料輸入國.*** 中國是現今全球「大宗商品」的最大買家. “中國拉力” 是早前全球大宗商品大牛市的主力推手.
近十年非洲成為中國的投資熱點,對象是採礦業. 中國在非洲強力執行「睦鄰政策」,與各國執政黨友好無間, 據說各國的在野黨都攻擊執政黨 “賣國”,並且控訴遭到強國 “殖民”.  工廠耗用無量能源,中國主要依賴波斯灣石油,次由中亞輸進. 中國是石油大買家,與中東伊斯蘭諸國過從甚密,尤以仇美的伊朗為然; 亦在中亞諸國大手購貨,多所投資.

2中國也需要大量採購零部件,高附加值的(如電子屏幕和蕊片.)從韓日臺買進; 而低附加值的向東盟諸國購入. 至於精密生產機械則從日本和德國進口. 這樣一來,中國無一例外地成為東亞諸國的最大貿易夥伴, 在中國帶動下,東亞GDP總和已達全球四成.*** 論者有說,東亞行將趕超西方,成為全球經濟活動的主舞臺.

3最後,因為產業結構轉型,中國甚至連糧食也要從外輸進,以填補消費缺口. (尤其沿海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區,從國外進口糧食反倒平宜.)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農產品進口國, 泰國大米不用說,還買了巴西出口大豆的四成. (大豆也有工業用途.) 十五年間巴西種植大豆的土地面積擴增一倍. 中國也作興在南美國家購買大面積土地,用來種植糧食.

〈全球產業鏈的重塑〉
中國藉著無與倫比的「世界工廠」動能和體重, 重塑全球生產鏈,包攬了最下遊,即終端部位.**** 如此“奪宮”行逕,在國際產業面造成強烈的洗牌效應:
a首當其衝,凡與中國競爭同檔次產品的出口導向型國家均深受打擊, 拉丁美洲國家是典型受害群. 「亞洲四小龍」的出口工業也不例外, 香港最鄰近中國,也就受擊最重,工業盡數毀壞. 資本家第一時間把工廠遷徙大陸, 香港徹底轉型為金融和服務業城市.
b在東北亞,韓國是因應變局最成功的國家, 轉型為高附加值零部件生產商. 目前韓國對中國出口等於對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加總,這在十多年前簡直無法想象. 臺灣半採韓國,半採香港模式,亦順利向新形勢過渡. 日本既為中國製造精密機械,又在中國進行最大份額的海外資本投資, 也藉著中國崛起走出了“失落的10+10年”.
c眾多東盟國家則扮演“幫傭” 角色, 為中國生產低附加值零部件,或提供糧食. 東盟各國多華僑,易於溝通, 近年中國沿海地區工資和地租急劇上升,中國資本有轉往該等國家設廠的態勢.
d至於生產鏈的最上遊,即原料生產方面, 近四成澳洲出口輸往中國; 中國很輕易地成為富藏原料的非洲和南美國家,與及中東石油國家的重大貿易夥伴. 中國對這類國家的外貿結餘清一色是重大赤字.

e中國對其他國家的「貿易結餘」正好反映出她在全球生產鏈所處的核心位置,**** 中國只對美國和歐盟獲取巨額盈餘, 對其他國家則近乎持平或是顯著逆差,端視乎對手居於生產鏈的若何位置, 當然是愈近上遊,逆差愈大.
透過國際貿易上的競爭和合作,中國對各貿易夥伴國內部經濟結構施加巨大的影響和壓力,***** 凡與「世界工廠」運轉相一致者得到加強; 凡不能調適者均遭削弱,甚至連亞洲的經濟強國(印度除外.)亦鮮少例外. 然而從最廣視角來看,世界工廠的崛興大大加強了全球生產和貿易活動, 總體而言,諸國所得遠大於所失.

f時至今日,工業先進國家再無懸念, 原則上不會從事生產與 “中國製造” 直接競爭的中低檔次製品. 其上者如美國(及程度上的英德), 徹底轉向高端產品開發和設計(如資訊和生物科技), 與及金融和投資業務,賺錢比中國更多. 次者如英德法日韓,則集中生產高檔次工業製品和精密機械. 再次如意大利,最佳策略是生產頂級消費品(如名牌衣飾和跑車.)賣給中國的富裕階層.

〈全球美元秩序〉
當今天下大勢,一字記之曰「全球化」. 全球化築基於「布列頓森林體制」(由IMF, 世銀,WTO, 聯合國等系列機關所組成.), 在這個動態機制之下,貿易壁壘拆除,國際美元泛濫, 全球的公共和私人機構均壓倒地依賴「美元」作為跨國經濟活動的媒介和記賬單位.**** 美元是國際上使用得最廣泛的交易貨幣和儲備貨幣, 其主導地位被戲稱為「美元本位」.

美元在全球被廣泛接納此一事態, 使美國獲得了無與倫比,也是史未曾有的金融權力. 美國可以在全球範圍以低利率進行鉅額國際借貸(ie此即「美國國庫債券」.),到萬不得已之時可以印發鈔票清償.***** 美國可以透過調節國庫劵流量, 管控美元滙價,經常賬戶結餘,甚至環球利率, 達成種種宏觀政策目標.****

美國因此成為操作意義上的「單極霸權」, 這霸權不再以經濟生產力為後盾(如二戰後的美國.); 亦非純然以軍事打擊力為前提(如一戰前的大英帝國.), 而是以金融操作力為根基,再以軍力背書之.*** 美國的「經濟霸權」早於60年代已呈式微, 但其「金融–軍事霸權」卻在80年代更上層樓,迄今仍如日中天. 這是由於「布列頓匯率體制」和「冷戰結構」使西方集團盟國在金融和安全事務上極端依賴美國, 就算黃金柱早已傾頹和蘇聯最終解體,這種狀態仍一直順延下去.

「全球美元秩序」背後的條件設定是極大量的「國際流通美元」(現時是境內流通量的兩倍,主要存放在紐約華爾街和倫敦的大型銀行集團,即所謂 「美元池」.), 與及無可匹敵的軍事威懾力. 「保護傘」(「北約NATO」是其最佳化身.)下的諸盟國索性弱化其軍事,專註於經濟. 而美國則把相當比例的國力投註於軍力建設, 扮演「國際警察」的角色. 交換條件是諸盟國在國際政治上必須承認, 並且不得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 而在國際經貿上必須使用美元作為中介體.*****
最突出的事例是70年代石油危機之時, 沙地阿拉伯與美國達成秘密協議,日後售賣石油必以美元計價(ie「石油美元」); 且其龐大盈餘必須存放於紐約和倫敦兩地(這是「美元池」的由來.), 以換取美國的軍事保護. 錢雖是沙地的, 卻為美國所用,以構築其金融–軍事霸業.

因此,美國軍力保護的不是有形的國土,而是無形的美元威權,*** 骨子裡則是西方集團國的跨國經濟利益, 包括跨域投資,市場穿透和資源汲取.(所以被稱為「新殖民主義」.) 美元與美軍緊密關聯,美元靠美軍撐腰;美軍靠美元維持. 諸盟國是美元秩序的受益人, 因此都要分擔保護傘的運營成本,包括海外基地和征戰開支.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基本上透過舉債來維持龐大軍費開支, 但其債權人名單中卻包括了許多威懾對象國.*** 你借錢給我買刀子架在你頸項上面…..

然而中國卻遠非「美元秩序」的受害人, 反倒是除美國外最大的受益者.***
〈陷身全球美元秩序的中國〉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狂賺了極多美元. 然而中國實施滙率管制,廠商所賺外幣全都要按官訂滙價向中央銀行「人行」兌換成人民幣, 以支應開銷、分派股息和進行再投資. 換句話說,中國廠商每賺一塊美元,人行都要發行等值人幣兌為己有.*** 如是者歷年下來,人行積存了極多美元,而發行了極多人幣. 其結果是a中國成為全球擁有最多美元儲備的國家*** (雖經最近一年 “錢向外跑” 風潮,最新結餘仍有3 tril US$之多.); 與及b國內人幣浮濫, 經濟過熱,資產泡沫化…..

中國持有的天文數字美元在國內無法生息, 只能投放美元池,用以購買債券. 而世上流動性最高的債劵,自然只能是世上孳息率最低的「美國國庫債券」!如此這般,中國歷年辛苦所賺的 “血汗錢”, 全都借了給美國, 成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 *** (中國與日本合共持有總量的四成,兩國持有量約莫相等.)
而美國大體上用這筆借來的美元做兩件事:a維持龐大的軍力; 與及b借給國民以維持龐大的消費力.**** 再如此這般, 中國的工廠才有足夠的訂單,中國才能繼續經營其「出口導向型」生計.****

陳陳相因,中國循環地借出美元予美國,使她有錢購買 “中國製造”; 並持續地賺取由美國軍力擔保的美元, 而該支軍力則是用問中國借來的美元運轉的. 一切都是「美元」! 賬面顯示中國擁有愈來愈多的美元; 而事實表明美國擁有愈來愈強的軍隊, 其國民在產業不振的情況下仍可維持著(比中國人民更為)愜意的生活水準. Paul Krugman特地創造了「美元上癮」一詞, 來挖苦中國當前的窘境.

〈勢成騎虎的中美兩國〉
那麼美國不是太劃算了嗎?其實美國也是大有難處. 美國國債總額高達17.8 tril,相當於一年GDP,且勢頭仍在增長. 以美國的經濟力量,不單只無法在短期內削減其欠債總額(更莫說清償了.), 還得 “以債養債”,如雪球般愈滾愈大!這導致美國可見的危機必然是「金融危機」, 而後果則必為擴及全球的經濟大蕭條,其勢必將遠超1929年的慘烈程度.
美國的菁英階層並非昧於大勢,而是故作不見, 原因有二:首先,在現時的結構下此題為無解.*** 其次,進行「體制改革」必將造成社會動蕩,民生劇苦; 並且導致頂層階級(ie坐擁全國一半財富的top 1%階層.)利益受損. 如此勢難通過國會,亦必招權勢者的反彈. 反之,坐視不理的好處是:危機爆發之時,{其中一種最可能形式是美國濫發美元償付國債, 因此與中國(+日本?)進行 “貿易戰爭”.} 相對地,受損最輕的國家卻是美國; 而美國國內受損最輕的則是頂層階級.

中國的難處更大,根本原因正在「出口導向型」經濟上面. 你不繼續借錢給你的大主僱,他會破產,那麼你也會餓死!幸而中國的難題並非無解,且解救之道有二端.
a將經濟改由「內部需求拉動」. 刺激內需先要提高普羅階層的實質工資收入(連福利在內.), 其弊端又有二:已然過熱的經濟會爆破; 更為結構性的是工資上漲會削弱 “中國製造” 的競爭力!後者也會嚴重損害中國菁英階層的利益.
另一解為b分散市場. 可行辦法是將手上美元花掉,用來開拓新型投資活動和市場, 這就是設想中的「一路一帶」計劃.*** 但人民幣尚未自由兌換和國際化,此事沒有人知道應該怎樣進行才對.
當下中美雙方均勢成騎虎, 問題是 “誰才是老虎?” 你說呢?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
針對目前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作者的結論是:
a中國從根本上不想改變「全球美元秩序」, 因為她是遊戲的得益人. 當然,由中國徹底取代美國的地位又作別論,但現時是毫無頭緒.
b中國沒有能力以美國方式,或以任何其他方式統治世界, 因為綜合國力遠未足夠. 但最重要的是
c中國在內外政經層面上困難重重, 自顧尚且未暇,又何來餘力 “統治世界” 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95

讀書札記170210不統治世界(三) 陷身全球美元秩序的中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2/10/%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210%e4%b8%8d%e7%b5%b1%e6%b2%bb%e4%b8%96%e7%95%8c%e4%b8%89-%e9%99%b7%e8%ba%ab%e5%85%a8%e7%90%83%e7%be%8e%e5%85%83%e7%a7%a9%e5%ba%8f%e7%9a%84%e4%b8%ad%e5%9c%8b/

讀書札記170210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三) 陷身全球美元秩序的中國
掌門執筆

前文論述了「中國崛起」的內部條件, 然而 “地利” “人和” 又豈及 “天時” 更具先決性, 這時勢就是「全球新自由主義秩序」(又名「全球美元秩序」), 是為中國崛起的外部條件. “中國製造” 之所以橫行天下, 先決條件是國際貿易暢通無阻,支付工具充盈不缺.*** 設想遍地貿易壁壘,又或舉世貨幣短缺, 那麼沒有擂臺的 曹星如,又怎能達成二十連勝的霸業呢?

〈全球美元秩序〉
當今天下大勢,一字記之曰「全球化」. 全球化築基於「布列頓森林體制」(由IMF, 世銀,WTO, 聯合國等系列機關所組成.), 在這個動態機制之下,貿易壁壘拆除,國際美元泛濫, 全球的公共和私人機構均壓倒地依賴「美元」作為跨國經濟活動的媒介和記賬單位.**** 美元是國際上使用得最廣泛的交易貨幣和儲備貨幣, 其主導地位被戲稱為「美元本位」.

美元在全球被廣泛接納此一事態, 使美國獲得了無與倫比,也是史未曾有的金融權力. 美國可以在全球範圍以低利率進行鉅額國際借貸(ie此即響噹噹的「美國國庫債券」.),到萬不得已之時可以印發鈔票清償.***** (印鈔是 “內政”,誰叫你信我? 又,這是否一種“特別提款權” 呢?) 美國可以透過調節國庫劵流量, 管控美元滙價,經常賬戶結餘,甚至環球利率, 達成種種宏觀政策目標.****

美國因此成為操作意義上的「單極霸權」, 這霸權不再以經濟生產力為後盾(如二戰後的美國.); 亦非純然以軍事打擊力為前提(如一戰前的大英帝國.), 而是以金融操作力為根基,再以軍力背書之.*** 美國的「經濟霸權」早於60年代已呈式微, 但其「金融–軍事霸權」卻在80年代更上層樓,迄今仍如日中天. 這是因為自從戰後,「布列頓匯率體制」和「冷戰結構」就使西方集團盟國在金融和安全事務上極端依賴美國, 就算黃金柱早已傾頹和蘇聯最終解體,這種狀態仍一直順延下去.

「全球美元秩序」背後的條件設定是極大量的「國際流通美元」(現時是境內流通量的兩倍,主要存放在紐約華爾街和倫敦的大型銀行集團,即所謂 「美元池」.), 與及無可匹敵的軍事威懾力. 這力量的名字叫「保護傘」(「北約NATO」是其最佳化身.), 傘下諸盟國索性弱化其軍事,專註於經濟. 而美國則把相當比例的國力投註於軍力建設, 扮演「國際警察」的角色.(確切地說,是西方集團國的職業打手.) 交換條件是諸盟國在國際政治上必須承認, 更且不得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 而在國際經貿上必須使用美元作為中介體.*****
最突出的事例是70年代石油危機時, 沙地阿拉伯與美國達成秘密協議,日後售賣石油必以美元計價(ie「石油美元」); 且其龐大盈餘必須存放於紐約和倫敦兩地(這是「美元池」的由來.), 以換取美國的軍事保護. 錢雖是沙地的, 卻為美國所用,以構築其金融–軍事霸業.

因此,美國軍力保護的不是有形的國土,而是無形的美元威權,*** 骨子裡則是西方集團國的跨國經濟利益, 包括跨域投資,市場穿透和資源汲取. 美元與美軍緊密關聯,美元靠美軍撐腰;美軍靠美元維持. 而諸盟國都是美元秩序的受益人, 因此都要分擔保護傘的運營成本.(包括海外基地和征戰開支.)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基本上透過舉債來維持龐大軍費開支, 但其債權人名單中卻包括了許多威懾對象國.***(自然也包括中國在內.) 你借錢給我買刀子架在你頸項上面…..

然而中國卻遠非「美元秩序」的受害人( “受害人”是眾多 落後及發展中國家, 不過,只要環球經濟處於上升態勢,即便她們亦有所 “得益”. 當然,若然態勢倒逆嘛….. ), 反而是除美國外最大的受益者.***
〈陷身全球美元秩序的中國〉
前文提過: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全球無數消費品訂單都下到這裡, 於是出口了極多工業製品,狂賺了極多美元. 然而中國實施滙率管制,廠商所賺外幣全都要按官訂滙價向中央銀行「人行」兌換成人民幣, 以支應開銷、分派股息和進行再投資. 換句話說,中國廠商每賺一塊美元,人行都要發行等值人幣兌為己有.*** 如是者歷年下來,人行積存了極多美元,而發行了極多人幣. 其結果是a中國成為全球擁有最多美元儲備的國家*** (雖經最近一年 “錢向外跑” 風潮,最新結餘仍有3 tril US$之多.); 與及b國內人幣浮濫, 經濟過熱,資產泡沫化…..

中國持有的天文數字美元在國內無法生息, 只能投放美元池,用以購買債券. 然而世上流動性最高的債劵,自然只能是世上孳息率最低的「美國國庫債券」!如此這般,中國歷年辛苦所賺的 “血汗錢”, 全都 “入局成殺”,借了給美國, 成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 *** (中國與日本合共持有總量的四成,兩國持有量約莫相等.)
而美國大體上用這筆借來的 “天文數字美元”做兩件事:a維持龐大的軍力; 與及b借給國民以維持龐大的消費.**** 又是 “如此這般”, 中國的工廠才有足夠的訂單,中國才能繼續經營其「出口導向型」生計.*****

陳陳相因,中國循環地借出美元予美國,使她有錢購買 “中國製造”; 並持續地賺取由美國軍力擔保的美元, 而該支軍力則是用問中國借來的美元運轉的. 一切都是「美元」! 賬面顯示中國擁有愈來愈多的美元; 而事實表明美國擁有愈來愈強的軍隊, 其國民在產業不振的情況下仍可維持著(比中國人民更為)愜意的生活水準. Paul Krugman特地創造了「美元上癮」一詞, 來挖苦中國當前的窘境.

那麼美國不是太 “著數”(廣東話 “劃算”) 了嗎?
〈勢成騎虎的中美兩國〉
其實美國也是大有難處. 美國國債總額高達17.8 tril,相當於一年GDP,且勢頭仍在增長. 以美國的經濟力量,不單只無法在短期內削減其欠債總額(更莫說清償了.), 還得 “以債養債”,如雪球般愈滾愈大!這導致美國可見的危機必然是「金融危機」, 而後果則必為擴及全球的經濟大蕭條,其勢必將遠超1929年的慘烈程度.
美國的菁英階層並非昧於大勢,而是故作不見, 原因有二:首先,在現時的結構下此題為無解. 其次,進行「體制改革」必將造成社會動蕩,民生劇苦; 並且導致頂層階級(ie坐擁全國一半財富的top 1%階層.)利益受損.*** 如此勢難通過國會,亦必招權勢者的反彈. 反之,坐視不理的好處是:危機爆發之時,{其中一種最可能形式是美國濫發美元償付國債, 因此與中國(+日本?)進行 “貿易戰爭”.} 相對地受損最輕的國家卻是美國; 而美國國內受損最輕的則是頂層階級.***

中國的難處更大,根本原因恰好是死穴正在其最成功的「出口導向型」經濟上面.你不繼續借錢給你的大主僱,他會破產, 那麼你也會餓死!幸而中國的難題並非無解,且解救之道有二端.
a將經濟改由「內部需求拉動」. 刺激內需先要提高普羅階層的實質工資收入(連福利在內.), 其弊端又有二:已然過熱的經濟會爆破; 更為結構性的是工資上漲會削弱 “中國製造” 的競爭力!後者嚴重損害中國菁英階層的利益.
另一解為b分散市場. 可行辦法是將手上美元花掉,用來開拓新型投資活動和市場, 這就是設想中的「一路一帶」計劃.*** 但人民幣尚未自由兌換和國際化,此事沒有人知道應該怎樣進行才對.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國際政治和滙率方面的風險極大.

當下中美雙方均勢成騎虎, 問題是 “誰才是老虎?” 你說呢?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
針對目前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作者的結論是:
a中國從根本上不想改變「全球美元秩序」, 因為她是遊戲的得益人. 當然,由中國徹底取代美國地位又作別論,但現時是毫無頭緒.
b中國沒有能力以美國方式,或以任何其他方式統治世界, 因為綜合國力遠未足夠. 但最重要的是
c中國在內外經濟層面上均有著重重困難, 自顧尚且未暇,又何來餘力 “統治世界” 呢?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The China Boom:Why China Will Not Rule the World》(2015) 孔浩烽Ho-fung Hu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96

讀書札記170206不統治世界(二)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2/06/%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206%e4%b8%8d%e7%b5%b1%e6%b2%bb%e4%b8%96%e7%95%8c%e4%ba%8c-%e4%bd%9c%e7%82%ba%e4%b8%96%e7%95%8c%e5%b7%a5%e5%bb%a0%e7%9a%84%e4%b8%ad%e5%9c%8b/

讀書札記170206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二)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
掌門執筆

〈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
如前文所述,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2008年金融風暴後施行激進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大力扶植出口工業, 因緣際會,事遂功成,中國產業終極定型為「出口導向型態」.*** 亦即今日的模樣.

今日的中國是何等模樣? GDP約10.5tril US$,名列世界第二位(僅次於17tril的美國,高於4.5tril的日本); 出囗總值佔GDP比重(ie出口依賴度)兩成 ( 06年曾高達四成,因內需擴張而持續下降.), 且出口的幾乎全屬工業製品.
中國人口13億,本身消耗的製品已然甚多, 再加出口,工業總產量自是極度龐大. 可以將當前的中國設想為一間大得離譜的「世界工廠」, 全球無數消費品訂單都下到這裡,勞動人口中很多轉行當了工廠工人, 進口極大量原物料和燃料,製造和出口極多工業製品,狂賺了很多美元. *** (中國外貿八成以美元計價,連出口亦無例外.) 這種狀況和「日本崛起」如出一轍, 中國行的不是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骨子裡是 “日本特色的資本主義”. 

這 “大件事” 在國內外造成強烈的衝擊效應:
1工廠生產首先需要原材料和燃料,單靠國內供應根本無濟於事, 於是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材料和燃料輸入國.***
中國是現今全球「大宗商品」的最大買家. 以銅為例,消耗了全球一半銅產, 為了因應中國的需求,智利(世上最大產銅國)為首的拉丁美洲國家銅產量六年間增加了兩倍半!(事實上中國本身已是第七大產銅國.) 中國需求無遠弗屆,連非洲 贊比亞的銅都為其囊括. 鐵和鋁的情況亦相差無幾. “中國拉力” 是早前全球大宗商品大牛市的主力推手.

近十年非洲成為中國的投資熱點,而對象只能是採礦業.*** 中國在非洲強力執行「睦鄰政策」,與各國執政黨友好無間. 據說各國的在野黨都攻擊執政黨 “賣國”,並且控訴遭到強國 “殖民”.  工廠耗用無量能源,中國主要依賴波斯灣石油,次由中亞輸進. 中國是石油大買家,與中東伊斯蘭諸國過從甚密,尤以仇美的伊朗為然; 亦在中亞諸國大手購貨,多所投資. 當中「稀土」類金屬最令人矚目, 中國與(其附庸國)哈薩克斯坦蘊藏世上九成稀土,令西方工業國如芒在背.

2中國也需要大量採購零部件,其中高附加值的(如電子屏幕和蕊片.)從韓日臺買進; 而低附加值的向東盟諸國購入. 至於精密生產機械則從日本和德國進口.*** 這樣一來,中國無一例外地成為東亞諸國(包括日韓臺) 的最大貿易夥伴, 在中國帶動下,東亞GDP總和已達全球四成.**** 論者有說,東亞行將趕超西方,成為全球經濟活動的主舞臺.

至於精密零部件或複雜機械製品,需要先進生產科技和大量資本投資, 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由擁有技術和資本優勢的西方集團國轉移到生產基地的中國,以中外合資方式營運.***

3最後,因為產業結構轉型,中國甚至連糧食也要從外輸進,以填補消費缺口. (尤其沿海大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區,從國外進口糧食反倒較為平宜.) 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農產品進口國, 泰國大米不用說,還買了巴西出口大豆的四成. (大豆也有工業用途.) 十五年間巴西種植大豆的土地面積擴增一倍….. 亞馬遜森林有難了. 中國作興在南美國家購買大面積土地,用來種植糧食.

〈全球產業鏈的重塑〉
中國藉著無與倫比的「世界工廠」動能和體重, 重塑全球生產鏈,包攬了最下遊,即終端部位.**** 如此“奪宮”行逕,在國際經濟面造成強烈的洗牌效應:
a首當其衝,凡與中國競爭同檔次產品的出口導向型國家均深受打擊, 拉丁美洲國家是典型受害群.*** (其中墨西哥是最大受害者,經濟一蹶不振.) 「亞洲四小龍」的消費品出口工業也不例外, 香港最鄰近中國,也就受擊最重,工業盡數毀壞. 資本家第一時間把工廠全部遷徙大陸, 香港徹底轉型為金融和服務業城市,反而成為中國崛起的最早得益人.

b在東北亞,韓國是因應變局最成功的國家, “打不過你就上你的車”, 緊密配合中國終端製造者的角色,轉型為高附加值零部件生產商.(尤其在資訊科技領域, 如三星.) 目前韓國對中國出口等於對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加總,這在十多年前完全無法想象. 臺灣半採韓國,半採香港模式,亦順利向新形勢過渡. 日本既為中國製造精密機械,又在中國進行最大份額海外資本投資(對雙方而言均是如此.), 也藉著中國崛起而經濟復甦,走出了“失落的10+10年”.

c眾多東盟國家則扮演“幫傭” 角色, 為中國生產低附加值零部件,或提供農作物和糧食. 東盟各國多華僑,易於溝通, 近年中國沿海地區工資和地租急劇上升,中國資本有轉往該等國家設廠的態勢, 正如開放之初,港臺資本到大陸設廠一樣. 中國也向拉丁美洲國家購入農產品.

d至於生產鏈的最上遊,即原料生產方面, 近四成澳洲出口輸往中國; 中國很輕易地成為富藏原料的非洲和南美國家,與及中東石油國家的重大貿易夥伴. 中國對這類國家的外貿結餘清一色是重大赤字, 是她們的 “大豪客”.***

e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國際貿易結餘」正好反映出她在全球生產鏈所處的核心位置,**** 中國只對美國和歐盟獲取巨額盈餘, 對其他國家則近乎持平或是顯著逆差,端視乎對手居於生產鏈的若何位置, 當然是愈近上遊,逆差愈大.

透過國際貿易上的競爭和合作,中國對各貿易夥伴國內部經濟結構施加巨大的影響和壓力,***** 凡與其「世界工廠」運轉相一致者得到加強; 凡不能調適者均遭削弱(如墨西哥和南美東歐等國家.), 甚至連亞洲的經濟強國(印度除外.)亦鮮少例外. (這很有點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的味道,非常之對中國人的胃口. ) 然而從最廣視角來看,世界工廠的崛興大大加強了全球生產和貿易活動, 總體而言,諸國所得遠大於所失,*** 中國亦無所負於世界,除了汙染環境.

f時至今日,工業先進國家再無懸念, 原則上不會從事生產與 “中國製造” 直接競爭的中低檔次製品. 其上者如美國(及程度上的英德),集中資本和技術的優勢力量, 徹底轉向高端產品開發和設計(如資訊和生物科技), 與及金融和投資業務,賺錢比中國更多.*** 次者如英德法日韓,則集中生產高檔次工業製品和精密機械. 再次如意大利,最佳策略是生產頂級消費品(如名牌衣飾和跑車.)賣給中國的(暴)富裕階層.

〈毛時代的貢獻〉
頗值一提的是,本書刻意強調毛鄧兩個時代的承傳啣接, 以糾正視鄧時代純粹為對毛時代的背離和匡正之習見.*** 鄧時代達成豐功偉業的必要條件有兩:首筆資本,與及龐大而又低工資的優質勞動人口,**** 而兩者都是毛時代的遺產.

中國在毛時代實行 “勤儉建國”, 相對(其他落後國家) 更快地從農業盈餘中積累起首筆資本,用以投資工業部門. 在改革開放的起步點上,中國具有較為良好的工業基礎, 尤以重工業部門為然.

較有趣的是建國之初傾力實行的「掃除文盲」和「赤腳醫生」計劃, 令致新生人口讀書識字和體格健康.*** 識字意味著上過中小學, 除了較有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是學會遵守紀律; 健康意味著能夠抵受得住苦活, 兩者對於成為優質工廠工人, 均屬不可或缺.

但最意想不到的毛時代 “遺產”, 卻是願意苦幹而又低工資的龐大勞動人口. 願意苦幹是因為實在太窮; 低工資部分原因在於嚴謹的「戶籍制度」. 該制度的建立原意是基層控制,阻截農村人口流往城市. 到了今時仍不廢除,人移籍不移, 大量流進城市工廠的「農民工」沒有戶籍, 喪失基本福利, 等同壓低了實質工資.**** 得益的是企業和政府, 本書論述「戶籍制度是一種隱藏的稅收」,確是高見.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The China Boom:Why China Will Not Rule the World》(2015) 孔浩烽Ho-fung Hung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098

演說1703B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 (下)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3/05/%e6%bc%94%e8%aa%aa1703b%e4%b8%ad%e5%9c%8b%e7%82%ba%e4%bd%95%e4%b8%8d%e6%9c%83%e7%b5%b1%e6%b2%bb%e4%b8%96%e7%95%8c-%e4%b8%8b/

演說1703B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 (下)
講者:掌門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The China Boom:Why China Will Not Rule the World》(2015) 孔浩烽Ho-fung Hung

本書專註於經濟(而非國際政治)面向,全書分為兩個獨立部分, 前半部綜攬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轉折歷程; 下半部論述中國在當今天下大勢中所處地位, 與美國的糾結,及經濟上困難所在.

〈全球美元秩序〉
當今天下大勢,一字記之曰「全球化」. 全球化築基於「布列頓森林體制」(由IMF, 世銀,WTO, 聯合國等系列機關所組成.), 在這個動態機制之下,貿易壁壘拆除,國際美元泛濫, 全球的公共和私人機構均壓倒地依賴「美元」作為跨國經濟活動的媒介和記賬單位.**** 美元是國際上使用得最廣泛的交易貨幣和儲備貨幣, 其主導地位被戲稱為「美元本位」.

美元在全球被廣泛接納此一事態, 使美國獲得了無與倫比,也是史未曾有的金融權力. 美國可以在全球範圍以低利率進行鉅額國際借貸(ie此即「美國國庫債券」.),到萬不得已之時可以印發鈔票清償.***** 美國可以透過調節國庫劵流量, 管控美元滙價,經常賬戶結餘,甚至環球利率, 達成種種宏觀政策目標.****

美國因此成為操作意義上的「單極霸權」, 這霸權不再以經濟生產力為後盾(如二戰後的美國.); 亦非純然以軍事打擊力為前提(如一戰前的大英帝國.), 而是以金融操作力為根基,再以軍力背書之.*** 美國的「經濟霸權」早於60年代已呈式微, 但其「金融–軍事霸權」卻在80年代更上層樓,迄今仍如日中天. 這是由於「布列頓匯率體制」和「冷戰結構」使西方集團盟國在金融和安全事務上極端依賴美國, 就算黃金柱早已傾頹和蘇聯最終解體,這種狀態仍一直順延下去.

「全球美元秩序」背後的條件設定是極大量的「國際流通美元」(現時是境內流通量的兩倍,主要存放在紐約華爾街和倫敦的大型銀行集團,即所謂 「美元池」.), 與及無可匹敵的軍事威懾力. 「保護傘」(「北約NATO」是其最佳化身.)下的諸盟國索性弱化其軍事,專註於經濟. 而美國則把相當比例的國力投註於軍力建設, 扮演「國際警察」的角色. 交換條件是諸盟國在國際政治上必須承認, 並且不得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 而在國際經貿上必須使用美元作為中介體.*****
最突出的事例是70年代石油危機之時, 沙地阿拉伯與美國達成秘密協議,日後售賣石油必以美元計價(ie「石油美元」); 且其龐大盈餘必須存放於紐約和倫敦兩地(這是「美元池」的由來.), 以換取美國的軍事保護. 錢雖是沙地的, 卻為美國所用,以構築其金融–軍事霸業.

因此,美國軍力保護的不是有形的國土,而是無形的美元威權,*** 骨子裡則是西方集團國的跨國經濟利益, 包括跨域投資,市場穿透和資源汲取.(所以被稱為「新殖民主義」.) 美元與美軍緊密關聯,美元靠美軍撐腰;美軍靠美元維持. 諸盟國是美元秩序的受益人, 因此都要分擔保護傘的運營成本,包括海外基地和征戰開支.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基本上透過舉債來維持龐大軍費開支, 但其債權人名單中卻包括了許多威懾對象國.*** 你借錢給我買刀子架在你頸項上面…..

然而中國卻遠非「美元秩序」的受害人, 反倒是除美國外最大的受益者.***
〈陷身全球美元秩序的中國〉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狂賺了極多美元. 然而中國實施滙率管制,廠商所賺外幣全都要按官訂滙價向中央銀行「人行」兌換成人民幣, 以支應開銷、分派股息和進行再投資. 換句話說,中國廠商每賺一塊美元,人行都要發行等值人幣兌為己有.*** 如是者歷年下來,人行積存了極多美元,而發行了極多人幣. 其結果是a中國成為全球擁有最多美元儲備的國家*** (雖經最近一年 “錢向外跑” 風潮,最新結餘仍有3 tril US$之多.); 與及b國內人幣浮濫, 經濟過熱,資產泡沫化…..

中國持有的天文數字美元在國內無法生息, 只能投放美元池,用以購買債券. 而世上流動性最高的債劵,自然只能是世上孳息率最低的「美國國庫債券」!如此這般,中國歷年辛苦所賺的 “血汗錢”, 全都借了給美國, 成為美國的最大債權國. *** (中國與日本合共持有總量的四成,兩國持有量約莫相等.)
而美國大體上用這筆借來的美元做兩件事:a維持龐大的軍力; 與及b借給國民以維持龐大的消費力.**** 再如此這般, 中國的工廠才有足夠的訂單,中國才能繼續經營其「出口導向型」生計.****

陳陳相因,中國循環地借出美元予美國,使她有錢購買 “中國製造”; 並持續地賺取由美國軍力擔保的美元, 而該支軍力則是用問中國借來的美元運轉的. 一切都是「美元」! 賬面顯示中國擁有愈來愈多的美元; 而事實表明美國擁有愈來愈強的軍隊, 其國民在產業不振的情況下仍可維持著(比中國人民更為)愜意的生活水準. Paul Krugman特地創造了「美元上癮」一詞, 來挖苦中國當前的窘境.

〈勢成騎虎的中美兩國〉
那麼美國不是太劃算了嗎?其實美國也是大有難處. 美國國債總額高達17.8 tril,相當於一年GDP,且勢頭仍在增長. 以美國的經濟力量,不單只無法在短期內削減其欠債總額(更莫說清償了.), 還得 “以債養債”,如雪球般愈滾愈大!這導致美國可見的危機必然是「金融危機」, 而後果則必為擴及全球的經濟大蕭條,其勢必將遠超1929年的慘烈程度.
美國的菁英階層並非昧於大勢,而是故作不見, 原因有二:首先,在現時的結構下此題為無解.*** 其次,進行「體制改革」必將造成社會動蕩,民生劇苦; 並且導致頂層階級(ie坐擁全國一半財富的top 1%階層.)利益受損. 如此勢難通過國會,亦必招權勢者的反彈. 反之,坐視不理的好處是:危機爆發之時,{其中一種最可能形式是美國濫發美元償付國債, 因此與中國(+日本?)進行 “貿易戰爭”.} 相對地,受損最輕的國家卻是美國; 而美國國內受損最輕的則是頂層階級.

中國的難處更大,根本原因正在「出口導向型」經濟上面. 你不繼續借錢給你的大主僱,他會破產,那麼你也會餓死!幸而中國的難題並非無解,且解救之道有二端.
a將經濟改由「內部需求拉動」. 刺激內需先要提高普羅階層的實質工資收入(連福利在內.), 其弊端又有二:已然過熱的經濟會爆破; 更為結構性的是工資上漲會削弱 “中國製造” 的競爭力!後者也會嚴重損害中國菁英階層的利益.
另一解為b分散市場. 可行辦法是將手上美元花掉,用來開拓新型投資活動和市場, 這就是設想中的「一路一帶」計劃.*** 但人民幣尚未自由兌換和國際化,此事沒有人知道應該怎樣進行才對.
當下中美雙方均勢成騎虎, 問題是 “誰才是老虎?” 你說呢?

〈中國為何不會統治世界?〉
針對目前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作者的結論是:
a中國從根本上不想改變「全球美元秩序」, 因為她是遊戲的得益人.
當然,由中國徹底取代美國的地位又作別論,但現時是毫無頭緒.

b中國沒有能力以美國方式,或以任何其他方式統治世界, 因為綜合國力遠未足夠. 但最重要的是

c中國在內外政經層面上困難重重, 自顧尚且未暇,又何來餘力 “統治世界” 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165

28歲統治行業,30歲成中國首富,他說:人生有比當首富更有意義的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06/162413.shtml

28歲統治行業,30歲成中國首富,他說:人生有比當首富更有意義的事
華商韜略 華商韜略

28歲統治行業,30歲成中國首富,他說:人生有比當首富更有意義的事

有人說他從未離開,而如今,他真的回來了,但卻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

本文系華商韜略(ID:hstl8888)授權i黑馬發布。

“創立盛大,我想了三天,做這件事,我想了三年。打造盛大,我們花了10多年的時間,為這件事,我可以投入一輩子。”

“三天的思考”締造了史上最年輕的中國首富,三年的思考才決定做的“這件事”,陳天橋說:哪怕是一點小突破,也比做一輩子的首富更有意義。

盛大往事

3月11日,正在出席全國“兩會”的陳天橋約見三家媒體:新華社、財新、華商韜略。“你們是唯一的自媒體。”盛大雲CEO、陳天橋的複旦師弟諸葛輝說。

下午六點,陳天橋準時出現,他剪了短發,兩鬢微白,比之前略微胖了一點,但氣場依舊強大,握手很有力量,一上來就展現出與眾不同的路數、氣度和格局。

“不談生意,談一談最近這幾年我關心的事。”

過去11年里,陳天橋幾乎沒有接受過媒體的采訪。雖然,最年輕的中國首富——三網融合的先驅(盛大盒子)——10年前就設計當下主流的互聯網模式——成果井噴的盛大創新院……這當中的每一點,都可以拿出來講三天三夜,但他不喜歡回憶。

去年這個時候,華商韜略(微信號hstl8888)曾發表文章《帝國敗局——一代首富,因何退隱江湖?》,嘗試總結陳天橋的事業、金錢得失與價值觀。正是因為這篇報道,陳天橋記住了華商韜略這麽一個有點特別的自媒體。

2

那篇文章最後,我們提到這位31歲就走上財富之巔、十幾年前便做出宏偉布局、以家國天下為目標的企業家,不會像媒體猜測的那樣就此退隱。“陳天橋這樣的人,遲早會回來的。”

有人說他從未離開,而如今,他真的回來了,但卻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淡出公眾視線的這些年,他也並非退隱,而是尋找真正有價值、感興趣的事情。

十幾年前布局的“網絡迪斯尼”計劃,一度是陳天橋真正感興趣的事情,也是媒體談到他時至今繞不開的話題。

圍繞這個計劃,陳天橋鉆研IPTV、拿出了盛大盒子,構思出大IP、影視遊戲互動、“三網融合”、“硬件+內容+服務”生態,移動互聯社交……換言之,他在10多年前,就幹著小米、樂視、微信當下正在做的事情,如今的互聯網巨頭,除了電子商務之外,幾乎都是沿襲他當初的路數前進。甚至有人開玩笑說,陳天橋是中國互聯網這10多年發展的總創意師和設計師。

在這個宏大的版圖中,陳天橋曾接近“統一六國”,當時,新浪、百度、淘寶、騰訊等均按照盛大盒子的API(應用程序接口)做了APP,以適應轉戰電視的需求。如果他的藍圖得以實現,中國人將在蘋果IOS與谷歌安卓之外,真正擁有一個自己的生態系統,騰訊、阿里也有可能成為盛大的“臣民”。

3

但陳天橋沒有走到終點,天才抵不過天時,天時抵不過政令。2006年,廣電一紙文書叫停了所有IPTV項目,盛大盒子戛然而止。

總結盛大盒子失敗原因的文章不計其數、持續至今,陳天橋對其中的某些觀點並不認同。“有些人認為我過早,有人認為我過去幼稚。但如果只是超前,那持續砸錢就可以了,當時遊戲業務一年有幾十億利潤,以我的脾氣和個性,可以連續砸10年,一直砸到像喬布斯開始建立智能手機和APP服務生態的時候,當時盛大應該已經全部準備好了。”

但這一紙政令,讓他意識到很多事情里,理想的光輝真的無法照亮紛繁複雜的現實。

“這件事對我是一個非常大的震撼。社會的複雜程度超出年輕人的理解,年輕人想靠理想做一些偉大的改變世界的事情,在現實社會中不是那麽容易的。”

盒子之後,陳天橋開始思考“讓自己興奮、讓大家受益的事”的更多載體,他嘗試了很多方法,其中最為外界熟知的當屬盛大創新院。

2008年,盛大從全國各地招聘了500多位最頂尖的工程師,燒錢供他們立項研發。“前幾年我們賺足了錢,現在要將錢花出去反哺社會。”

盛大創新院先後設立了50多個項目,涵蓋雲計算、語音識別、大數據、搜索創新等各大前沿領域。其後五年內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所有方向,盛大創新院幾乎都做了。

盛大創新院最為鼎盛的2009年,也被認為是上海民企最具創新活力的時期: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創新院的嘈雜聲中,幾百位“大牛”爭吵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未來的路徑。這些爭吵最終“養活”了一批VC、PE,催生了幾十個項目,其中包含數個獨角獸(如wifi萬能鑰匙等),總市值不下數百億。

4

創新院鼎盛期,盛大集團也迎來第二個高潮。2009年,陳天橋剝離遊戲業務,盛大遊戲分拆上市後,他手握近40億美金的真金白銀。

是年,盛大遊戲的營收與利潤遠超騰訊遊戲,陳天橋依舊是中國互聯網“最具購買力”的人民幣戰士。他計劃買一批有潛力的公司,並先後接觸了360、優酷、迅雷、YY(歡聚時代)等企業。

其相中的都是當下繼“AT”(阿里、騰訊)之後,第二梯隊的中堅力量。如若收購成功,盛大的資產將翻升數倍。

但這個節點上,集團卻遇到了真正的難題:陳天橋的身體出了問題。“之前醫生告誡我不能坐飛機,一定要遠離緊張的東西,後來又出現了其他意想不到的身體問題,於是我選擇去新加坡養病一段時間。”

寥寥數語背後,是手術和其後長達二、三年的康複與思考。期間,陳天橋不斷審視人生與事業——自25歲創立盛大後,他從未有時間停下腳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手術後的第三天,他在洗臉時,透過鏡子看到了一道“白光”。

陳天橋第一次看到白光是在2001年。是年,盛大代理《傳奇》,陳天橋親自測試,玩到不可自拔。又一個通宵奮戰後,他的戰士角色升到了28級,掌握“神技”半月彎刀,伴隨著一道白光(技能特效),“他”揮舞出一記圓弧,很是霸氣。

5

白光之後,卻是悵然。第二天起床,陳天橋和妻子雒芊芊說:我練級辛苦得要死,結果就是美工多加了一道白光,技術改了點數據。說完這話,陳天橋卸載了《傳奇》測試版,沒再碰過其他遊戲。

那之後,經歷過首富榮譽、網絡迪士尼大計,生病直至痊愈後,陳天橋突然意識到:“我在人生這場遊戲中獲得的名譽、地位、金錢,和《傳奇》中“半月彎刀”的那道白光並無區別。”

“洗漱完畢後”,陳天橋決定出售帶給他財富的公司,轉身尋找白光背後的東西。期間,他“拆分盛大”的行為引發廣泛討論,媒體爭相分析盛大遊戲從私有化到轉手,盛大文學這一價值無限的板塊被售賣,其背後的原因幾何。

真實的原因很簡單:陳天橋不願再為他眼中徒有其表的“白光”所累。

最重要的“白光”就是首富的頭銜。

盛大遊戲私有化後,曾有朋友找到陳天橋,勸說他回歸A股。“盛大遊戲一年幾十億利潤,回來做成幾十倍PE不成問題,將是一家市值兩三千億的企業,你又可以變首富。”陳天橋反問道:“就算做一輩子的首富又如何?我30歲就體驗過所謂的首富,人生為什麽要重複之前的事情?”

2012年,盛大全面轉型投資公司,輿論則將之視為隱退。

即便轉型投資,陳天橋依舊延續著傳奇。剝離互聯網業務期間,盛大文學轉手騰訊,陳天橋賺了500倍,浙江傳媒花31.8億買下邊鋒,他賺了25倍……盛大一度坐擁近600億現金資產,即便在鋪開投資後的2016年底,盛大依舊擁有近5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在國內互聯網公司中首屈一指。

2016年底,媒體似乎“發現”了陳天橋的新棋局。是年,盛大先後成為三大紐交所上市公司的最大單一股東,包括管理過萬億美元的資產管理公司美盛集團(Legg Mason);全球最大P2P平臺Lending Club;美國最大醫院運營商之一的Community Health Systems(2016年排名美國500強第125位)……

6

投資企業的同時,陳天橋還在加拿大和美國收購了超過70萬英畝的林地。

除上述外,盛大的全球資產管理板塊還包括投資了120多家企業的盛大資本、盛大天地,以及盛大雲等等。

但這些外人眼里“驚人”的發現,並不是陳天橋眼里“真正有意義的事”。

從買第一臺電腦到買遍全球,在陳天橋看來,這些都是盛大往事。3月11日的訪談里,他在往事上花的時間不超過5分鐘,赫赫的投資戰績只字未提。

“我會花小部分時間管理投資,大部分時間是在做更重要的事情。”

“創立盛大,我想了三天,做這件事,我想了三年。我們花十幾年的時間打造了如今的盛大,為這件事,我可以投入一輩子。”

探索禁區

追尋“人生的真意”時,陳天橋首先想到了慈善中的治病救人,比如捐贈於某項絕癥的研發。2013年,他拜訪了很多捐贈與“拿錢”大戶,單癌癥領域就有凱雷創始人、KKR創始人,以及專捐前列腺癌領域、有“垃圾債之父”之稱的邁克爾•米爾肯(Michael Milken)

探討經驗期間,陳天橋不斷遇到新的問題:這些了不起的善舉,始終沒有觸及兩個最根本的問題,一是疼痛,二是死亡。

此疼痛泛指所有疾病的不適和痛苦、是疾病的癥狀,而死亡則是疾病以及所有人的最終歸宿,陳天橋把死亡看作是人類的終極疾病。如何治愈這個終極疾病?陳天橋和哈佛校長德魯•福斯特(Drew Faust)討論後一致認為:“治愈”死亡的方法是接受它,而不是恐懼它。人們之所以拒絕死亡,源自“疼痛”:即死亡過程中的肉體痛苦和精神痛苦——不舍和恐懼。

於是,陳天橋找到了目標,他想“解決”疼痛,進而“治愈”死亡。但是經過反複嘗試後,這個目標最終被證明行不通,因為疼痛源於大腦。

大腦是人類的根本,也是科研的禁區。腦科學是人類最複雜的課題之一,它橫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工程學、計算機學等領域,甚至,它還面臨倫理道德,直面衛道士的審判。

7

相較支配世界,人類在掌控自身領域不值一提。人類深入海洋,探索太空,對眉毛以下的部位可謂了若指掌,但眉毛之上卻布滿了問號。人腦內有800億個神經元,它們如何相互作用、發信號,仍屬未知,更遑論記憶、情緒的產生與把控。

“如果用電腦比喻人類,眉毛以下的部分都只是Input(輸入)和Output(輸出)的功能,只有大腦才是主機。我們需要研究我們的主機,整個世界在這上面研究得太少。”陳天橋說。

帶著新問題,陳天橋開始了新一輪奔走,他去了斯坦福、哈佛、卡耐基•梅隆,以及國內的大多數知名學府,遍訪名家之余,臨走時還拿走了別人的教材。

這些晦澀難懂的書籍陪伴陳天橋度過了兩年的時光,他考複旦時或許都沒這麽努力讀書。單論“東奔西跑”,陳天橋經營企業時都沒這麽“上心”——盛大上市的時候,他連敲鐘都懶得去。

鉆研和探討的過程中,陳天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論,他將之放在cheninstitute.org官網首頁上作為slogan:change perception ,change your world——你的感知決定了你的世界,改變感知就改變了你的世界。

8

感知是一個很寬泛的詞匯,它代表了外界事物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應,所有的信息都源自感知,包括疼痛。

依舊以疼痛舉例,陳天橋發現,人類的感知非常奇怪:“有人在戰爭中斷腿,但當時毫無痛感,因為他全身心專註於敵人;有人手斷了三年,依舊覺得手在痛,完全是出於大腦的反應。疼痛、快樂、興奮、抑郁、恐懼,這些都是大腦控制的。”

從對外界事物的感覺進入大腦,到形成感知,再到決定行為,中間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和過程?人類對此知之甚少。

如果能夠掌握大腦感知,改變人類本身,將發生怎樣的狀況?即便是想象力最豐富的科幻小說作家,也不能完全總結隨之而來的變化。

陳天橋認為,控制感知意味著控制一切。他引用《金剛經》的偈語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此觀。”

這樣的觀念似乎頗為唯心,但基礎的研究越是深入,唯心與唯物愈發趨於一體,典型的代表便是量子力學,而受限於某些條件,人類的“唯物”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唯物”。

9

“比如你在我面前,你的形象按照小孔成像的原理應該是倒立的,我的大腦將之翻轉,然後‘配色’,再根據我的記憶、知識、經驗等加工處理,最終形成你的樣子。但顯然這不是你真實的樣子,因為我們的眼睛只能捕捉可見光,還有這麽多紫外線、紅外線等不可見的光線,你應該是什麽樣的我不清楚,但是起碼不是我見到的樣子。”

“形象如此,世界亦是如此。”陳天橋說:“如果能控制感知,我們至少能決定個體眼中的世界。比如控制在你眼中,什麽是最美麗臉孔。”

“瘋狂的想法,可怕的技術。”陳天橋為之震撼,更為之興奮。理論上沈浸了三年後,他決定付諸行動。這次的求索,超越了他以往事業生涯中所有追求。

駭客帝國

2016年12月,陳天橋和太太雒芊芊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捐贈1.15億美元,用於大腦研究,“陳天橋雒芊芊腦科學研究院”隨即廣為人知。

10

公開資料顯示,這筆捐贈將幫助加州理工學院創建一個以陳天橋夫婦命名的神經科學研究所,除陳天橋雒芊芊的捐贈之外,加州理工大學還將出資2億美元。

這筆捐贈是陳天橋腦科學一期計劃的一部分,他為該期計劃準備了10億美元,每年至少捐出1億美元。

陳天橋給加州理工捐了1.15億美金,中國科學界“炸了”。消息傳回國內,引發了山呼海嘯般的討論,由於對腦科學所知甚少,討論更多圍繞著“國界”展開。

反對者認為陳天橋應該把這筆錢留在國內,支持國內新興發展的腦科學研究;支持者則認為這是全人類的事情,強行“國籍化”只會變成笑話。爭論從科學界展開,一直蔓延至圍觀群眾,聲勢愈演愈烈。

捐了錢還被“罵”是什麽感覺?陳天橋回答說無所謂:“國人的思想已經相當開放了,換做幾十年前,我這樣做可能會成為罪人”。

國界已經不是問題。他只關心兩件事,第一是選擇“傳球的正確的時間”,第二是將錢捐給“離球門最近的球員,不管他是不是外援”。

“(時間方面)我覺得重大突破的‘奇點’正在來臨,我見了很多專家,大家一致認為超級計算機、顯影技術和人工智能的加速會改變很多東西。比如超級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已經快趕上人類大腦的神經元運轉;再比如以前大腦只能拍X光、核磁共振,但現在可以通過細胞和分子層面的造影技術,拍到分子與細胞之間的運作。”陳天橋說,“所以最近幾年,我國國家層面也在發力,奧巴馬提出了大腦計劃,歐盟也提出了Brain計劃,腦科學的重大突破已經不是沒有可能。”

“離球門最近”則更好理解。加州理工是全世界諾獎得獎率最高的學校,迄今為止,3萬名校友貢獻了超過30個諾貝爾獎。

更重要的是,在腦研究領域,加州理工已經有了不俗的成果。神經科學教授理查德•安德森是腦機接口領域的佼佼者,其團隊已經為癱瘓病人開發出了能行駛認知功能的神經假體。

11

完成第一筆捐贈的同時,陳天橋也給“陳天橋雒芊芊腦科學研究院”制定了清晰的規劃,其探索包含三大主題:

其一是基礎性研究,了解大腦如何對信息加以收集和數據化,如何對知識、記憶、情緒、意識等加工整理,形成感知,感知又如何最後決定人的行為;

其二是腦類相關疾病的治療,分為兩部分,一是精神類疾病如抑郁癥、精神分裂等;二是腦部退化類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帕金森綜合癥等;

其三則是陳天橋最感興趣的部分——大腦能力的開發與延伸。

圍繞這三大主題,陳天橋的探索實際已經脫離了“企業家”的範疇:其他人都致力於改變世界,而他卻夢想著改變人類本身。

陳天橋相信,科技已經走到了革命性地認知和改變人類本身的臨界點,只有加深對人類本身的認識,很多新的科研才能繼續。若幹年後,他今天的探索,或許就將是人類科研的一個歷史分水嶺。

因為意義重大,談及腦能力的開發時,陳天橋的語速陡然提升。

“這是我最興奮的,因為它和改變人類、改變世界有關。現在人工智能很火,但是行業的發展遇到了瓶頸,計算機運算再強、學習再快,也不能像人一樣去思考和解決問題。不研究人腦,電腦、人工智能、機器人都深入不下去,比方說無人駕駛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讓攝像頭讀懂圖像,它局限於computer vision(計算機視覺)。”

“過往的科技發明,都是對於人類能力的補充,比如人的大腦從來不是僅為了計算而誕生的,因為計算的劣勢,我們才發明了算盤和計算機,因為怕冷有了衣服,因為近視有了眼鏡,因為不能飛所以有了飛機。人類的發展,從來都是增強自己,而不是造出新的‘類人’。”

12

“我認為AI的目標應該是對大腦不足的補充,是基於大腦延伸的產物,更應該叫做augmented intelligence(智慧擴增)而不是artificial intelligent(仿智)。很多科幻大片所展示的,實際就是大腦的增強與延伸,比如最新這期的X-man。一些當下新技術的追求,實際也是大腦的延伸與控制。比如VR和AR,實際就是通過欺騙你的視覺、聽覺來欺騙大腦。如果未來我們的增強技術能夠跳過cheat(欺騙)大腦階段,實現hack(黑掉)大腦,那將出現什麽情況?前者是繼續按照大腦的規則,而hack是改變大腦的規則,舉個例子,我們用新材料和納米技術將部分神經元替換掉,可以將你以前認為的醜陋變成美麗。無中可以生有,那‘駭客帝國’將變成現實。”

愚公移山

陳天橋喜歡用“超級英雄”的能力來類比某些大腦技術,他認為這些科幻片的場景在未來會成為現實:“我們這代人是非常幸運的,甚至有可能看到人變成‘神’。實際上對於古人而言,我們已經是‘神’了,比如我們能通過設備萬里傳音。《X戰警》里的人物對現實來說可以算是‘神’,其中最強boss(Professor X)的能力便是大腦。現在我們都在追求電腦和AI,但忘了對自身的研究,我覺得‘進化與改變人類’,才是更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以超級英雄類比,那陳天橋應該是鋼鐵俠,他們的“超能力”都是“有錢”、又“有瘋狂的理想”。

13

陳天橋的瘋狂理想面前,橫亙著一座大山:腦科學的基礎研究。在很多人看來,翻爬這座大山是一件異想天開的事情。

但陳天橋不僅一頭紮進其中,還設計了清晰的規劃,他給陳天橋雒芊芊腦科學研究院描繪了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借力”,通過捐贈世界名校、團結真正的世界級腦科學“大拿”,形成長期的戰略合作和夥伴關系。

研究院正與哈佛醫學院、卡耐基•梅隆等機構談捐贈事宜,在國內,研究院也聯絡了複旦、浙大以及中科院的校長與教授,相關捐贈與合作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

借力的基礎上,盛大的第二步是“育力”,即通過捐贈年輕科學家來培育下一代研發的中堅力量。

陳天橋希望借鑒VC(風險投資)的模式完成捐贈,挖掘、培養真正有才華的年輕科學家。“我每年捐100個,連續幾十年,這里面出一個諾貝爾獎,那也算我們對人類有所貢獻了。”

盛大的第三步是成立大學Tianqiao&Chrissy Chen University,按照陳天橋的規劃,這所大學將成為全世界唯一一所以最終解決“我是誰”這個人類終極問題為使命的大學,他們將以大腦為軸線,垂直整合神學、哲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生物學等多個學科的研究性大學。

14

從探索禁區到開發禁區以至於成“神”,一切看似瘋狂且無跡可尋。踏入腦科學領域的那天起,陳天橋便深知,自己面臨的將是巨大的付出和漫長的等待。

期間,他可能面臨數不盡的失敗,“即便失敗,至少我們也為後人明確了哪些路是行不通的。”陳天橋說,但是“如果實現哪怕一點點突破,也將是比Google更大的成就。”

至於實現“小小突破”的時間,陳天橋則不做任何預期,因為這是一件很“小白”的事情。

“我曾和哈佛的一位院士討論‘造夢’的可能性,並且詢問時間,對方思考了一下說,50年能實現。”陳天橋說,“我明白他的意思,實際就是在委婉地告訴我,你就別指望能實現了。”

對應時間上遙遙無期,陳天橋做好了愚公移山的準備,他的家人同樣如此。雒芊芊是陳天橋捐贈計劃的堅定支持者和推動者,她親自主導了與加州理工的整個談判過程。

甚至,夫妻兩人還商定,只留保障生活的錢給孩子,其他全部捐出,第一期的10億美金花完後,將有第二筆、第三筆……陳天橋現在不談錢,但依然是最會賺錢的人,而現在,他所有的賺錢,都只為一個目標:推動腦科學發展前進。

“有些成果我可能等不到,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很多人不願意將錢捐給腦科學領域。”陳天橋說,“我看不到,但是我還有我的孩子,他們會看到。”決定投身其中的時候,他鄭重其事地告訴小女兒:爸爸要去移走一座大山。

15

陳天橋還是那個陳天橋,常人難以理解的陳天橋。

13年前他要做盛大盒子,輿論無人能懂;13年後,懂他的人依舊寥寥。

和13年前一樣,依然有無數人說他太超前了,華商韜略也就此提問:你是否擔心,會像當初的盒子生態那樣,此路你開,此樹你栽,但卻後人乘了涼?

“是的,這確實會是企業家的悲劇,但這不正是一個慈善家的目標麽?”他認真地回應道。

盛大 WiFi萬能鑰匙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467

說史171010莫布圖的邪惡統治術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10/10/%e8%aa%aa%e5%8f%b2171010%e8%8e%ab%e5%b8%83%e5%9c%96%e7%9a%84%e9%82%aa%e6%83%a1%e7%b5%b1%e6%b2%bb%e8%a1%93/

說史171010
莫布圖的邪惡統治術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41

剛果民主共和國 (ie薩伊Zaire) , 首都 金夏沙Kinshasa, 1960年5月獨立.
同年9月,二十九歲的參謀長 莫布圖Joseph Mobutu在 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指使下發動政變奪權, 隨即與蘇聯支持的軍閥進行內戰. 1965年他統一全國,自任總統, 展開長達32年的獨裁統治,直到1997年被逐出國門為止.

剛果(金)是中非的大國, 資源豐富,盛產銅,鈷和工業鑽石.
〈sense:莫布圖的邪惡統治術〉
莫布圖的貪汙本領在當時的非洲屬於數一數二, 但他的 “邪惡統治藝術” 則在全世界無以尚之,極具特色,並且 “不算太殘暴”. 

他開創了一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流浪政治vagabondage politique」模式, 堪稱對付政敵的極品策略. 由於深知嫡系人馬過於無能,他提拔政敵出任高級文職, 但定期輪調, 撤職之時就下獄或流放國外,以防其在國內 “亂說亂動”,形成反對勢力. ****
一位美國記者這樣描述「流浪政治模式」:一般來說,除了莫布圖本人和他的家族, 全國只有80個有份量的人物. 無論何時,這80人中有20人出任部長; 20人在監獄服刑; 20人擔任駐外大使; 20人流亡國外. 每隔一段時間洗牌一次,莊閒輪值. 」簡直高妙無倫!

最佳例子是他的最強政敵 Nguza Karl-Bond,敵對部族族長的侄子. 1974年Karl-Bond被莫布圖任命為外交部長, 當時得令,外國報刊甚至報道他可能成為接班人選. 77年他被控犯了叛國罪,遭拷問,判處死刑, 然後獲得特赦. 79年竟然出任總理.*** 不旋踵,81年流亡西方, 大力呼籲推翻 “莫氏恐怖政權”, 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痛詆莫氏, 還出版了《莫布圖,薩伊病的化身》一書. 離奇的是,85年莫布圖 竟然x竟然 說服他出任 駐華盛頓大使, 稍後升任外長,然後第二次擔任總理.***
莫氏金句:「朋友要擺在近旁, 但敵人要擺得更近. 」**** 那是何等灑脫自信!

在這玩世不恭的背後,則是深沈的謀慮. 莫布圖在有需要開殺戒的場合絕不手軟, 平素表現出的“不算太殘暴” , 完全是針對美國主子(包括美國總統、國會和人民)的 “口味” 而設計出來的 “政治包裝”.*** 這就是莫氏不凡之處, 相比其他親美的亞非拉軍閥政權一味搶錢殺人,因而時常遭到主子厭惡和被替換, 莫氏“長治久安”, 非為無因.

莫氏剛果政權是典型的「CIA支撐政權」: 軍事獨裁,堅決反共,貪腐殘暴,*** 然而卻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屹立不搖. 這類型政權原是冷戰產物, 最終隨著1991年蘇聯解體,而兔死狗烹, 骨牌式傾倒,悉歸塵土.****

剛果算是較成功的一個CIA政權, 這完全歸功於莫氏的 “個人魅力”.
〈戲劇:超級擦鞋仔的演出〉
作為政客與政治演員,莫氏極度成功,遠比其他壞人成功. 成功之道在於他對CIA克盡忠誠,毫無二心. 莫布圖本人非常擅長巴結逢迎,是走狗中的極品, 以下是他的 “擦鞋素養” :

1963年首次訪問華盛頓,甘乃迺與他在玟瑰園合照. 莫氏要求軍事製備和訓練, 包括他本人在美國班寧堡空軍基地接受六週傘兵訓練. 甘乃廼大喜,送給他一架作指揮中心用途的飛機. 70年 尼克遜甚至無恥地對他說: “你雖然年輕,且來自年輕的國家,卻有我們可以學習之處.”

74年他在金夏沙舉辦 阿里和科曼的世界重量級拳王賽事「叢林之戰」.*** 老莫頭戴巴黎高級時裝設計師泡製的 “招牌豹皮帽”, 與史上最英俊,人氣最高的拳王阿里合照的 “老友鬼鬼” 相片傳遍全球,極討美國國民歡心.

82年老布殊以列根的副總統身份訪問金夏沙,與莫布圖訂立私交. 89年老布殊當選總統, 莫氏是首位進行國是訪問的非洲元首. 兩人在白宮南草坪見記者, 老莫點出他和老布已見過十三次面(註:老布殊任職副總統之前,曾擔任CIA局長.) 更曾在緬因州布宅與他一家吃過飯. 老布則不嫌噁心地恭維他是 “我們最看重的朋友.” “今天我們很驕傲,且非常非常開心…..”

《非洲The State of Africa:A History of The Continent Since Independence》(2011三版) Martin Meredith
作者是位高明的職業作家(有別於職業歷史學家), 其筆觸何止流暢,可說已達到散文家水準,使本書的可讀性大為提高.

「現代非洲史」既難寫又難讀,肇因於殖民時代遺留下來
〈邪惡的歷史包袱〉.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通常簡稱為 “漠南非洲”, 或者 “熱帶非洲”, “黑暗非洲”.) 諸國大體都在1960年前後獨立, 起因於 法英兩國海外殖民地政策的重大轉向, 而非本土族群有意識的反殖民抗爭運動.****
即是之故,獨立之初的政權大多為舊宗主國(法英葡比)所扶持, 由說歐洲語言的舊菁英階層全方位把持,*** 包括政治,經濟,企業和社會組織. 新國家訂立憲法,嫁接多黨制民主選舉政體, 氣象一新,非洲內外均寄予厚望…..

但是有兩個結構因素橫加阻截漠南非洲的現代化道路:a國界承襲舊殖民地邊界而未作調整,使得幾乎全部新國家內部族裔衝突非常嚴苛. 在持矛部族之間實行民主政制,其荒謬可想而知.
b基層社會組織十分落後,無從提振, 人民愚昧,目不識丁,基建貧乏,生產設施缺如.
在這樣子的混沌無望狀態下, 菁英階層,包括眾多魅力型領袖,迅速為權力所腐化, 貪汙盛行.*** (據說只有塞內加爾的 桑戈爾和南非的 曼德拉兩人能夠免受腐蝕.)

雪上加霜的是,c軍事部門的現代化步伐遠快於文治部門, 軍人具有組織能力發動政變,接管和運作整個國家.*** 但軍人抗拒腐化的能力卻又遠低於文人,而行事殘暴則遠過之.
這就是莫布圖崛起和執政的非洲大背境.

作者天才地以 司馬遷的「紀傳體」筆法著作這本非洲史. 全書雖按時間軸和以國別為經,卻以大人物為緯, 交織出當代非洲奪目多姿,而又暗黑得令人窒息的歷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074

比特幣:人類抵抗人工智能統治的最後一道防線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27/166651.shtml

比特幣:人類抵抗人工智能統治的最後一道防線
遠讀重洋 遠讀重洋

比特幣:人類抵抗人工智能統治的最後一道防線

不管你認為他將要失敗還是成功,我認為你都有必要去深入了解比特幣背後“去中心化”的深刻含義。

來源 | 遠讀重洋(ID:readabroad)

作者 | 吳顯昆

北京的中山公園一進門,穿過圓頂的亭子,後頭有一個相親角,大約每天有幾百位著急子女婚姻的大爺大媽在這里像擺攤一樣展示出子女的條件,以尋覓合適的女婿/兒媳。

1

其實你不要以為這里的男男女女都是因為條件不佳而遲遲沒有找到對象,恰恰相反,這里處處都是“留美博士”、“阿里巴巴高級數據分析師”之類的優秀人才,比起普通的人才市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所以,即使你為子女寫上非常光彩的履歷,也很少能引起大量關註。

然而這個周六我在中山公園閑逛,卻發現有一位大爺面前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好幾圈,我好奇,就上前看看這個大爺的孩子到底是何方神聖。

我擠上前,見大爺的面前就放了一張白紙,上面寫了十個大字:

“我兒子有一百個比特幣”

1

2017,比特幣之年

上面的故事當然是個段子,但比特幣無疑是今年熱度最高的事情。甚至有人為那些沒有比特幣的人專門造了一個詞,叫“Nocoiner”,意思就是“沒有比特幣的人”。

一枚比特幣今年年初的價格還不到 1000 美元,然而一年過去了,一枚比特幣的價格已經高不可攀,一度達到了 20000 美元。比起比特幣的漲勢,“萊特幣”、“以太幣”等其他“虛擬貨幣”(又稱“加密貨幣”)的價格更是翻了近百倍。

就拿萊特幣來說,如果你在 2017 年年初,以 20 元人民幣的價格花 2 萬購入 1000 枚萊特幣,那麽現在這筆錢已經變成了接近 200 萬人民幣。

不光中國陷入了一種投資“虛擬貨幣”的狂熱中,美國、韓國、日本,世界各地都被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貨幣”神魂顛倒。所以在美國亞馬遜 12 月商業分類的榜單上,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的阿蘭•諾曼(Alan T. Norman)所著的《加密貨幣投資聖經(Cryptocurrency Investing Bible)》,超越大熱的《原則(Principles)》和《導師天團(Tribe of Mentors)》,成為了排名第一的暢銷書。

2

這是比特幣瘋狂暴漲的一年,所以,年末,我們不如來借著這本書,重新審視,或者好好了解以下兩個問題:

1.到底什麽是比特幣?

2.比特幣會給我們帶來什麽?

不論你認為這種瘋狂的暴漲是不是一種“泡沫”,我相信你都有必要去好好了解一下這到底是一個什麽樣的東西,畢竟,投資的本質是認知的變現,只有不斷提高認知,才有可能坐上下一輛通往暴富之路的車。

2

到底什麽是比特幣?

2009 年,一位名叫“中本聰”的神秘人物發布了一篇論文《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交易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宣告了比特幣的誕生。

但是從“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交易系統” 的定義中我們確實很難真正理解比特幣到底是什麽。對此,我深有體會,因為在 2011 年的時候,我還在上高中,一位很好的朋友向我介紹了他在百度貼吧里看到的一個叫“比特幣”的新東西。

彼時他以數十元的價格購入多枚比特幣,幸運的是,他在比特幣漲到數百元一枚的時候決定將它們賣掉換一部最新的智能手機,不幸的是,他沒有想到後來比特幣可以漲到 2 萬美元一枚。

可惜,我沒有搞清楚它和 Q 幣到底有什麽區別,因此錯過了第一次和比特幣的親密接觸,一部智能手機都沒有賺到。所以,都是“虛擬貨幣”,比特幣和 Q 幣到底有什麽區別?

比特幣和 Q 幣的最大不同在於發行機制。

就拿 Q 幣來說,是由騰訊公司發行的虛擬代金幣,騰訊公司作為發行機構,它想發多少就發多少,Q 幣的數量完全由騰訊公司所控制。只要你願意用足夠的錢來兌換 Q 幣,就一定會有足夠的 Q 幣來跟你兌換。

所以問題就出現了,由於 Q 幣是可以由一個特定的機構無限發行的,它的數量沒有上限,所以很容易出現貨幣濫發超發的現象。

4

但比特幣是不同的。它沒有一個特定的諸如中國人民銀行和騰訊公司這樣的發行機構,而是被人“算”出來的。

可以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在比特幣的網絡里,系統自動出了一道非常難的數學題目,大家一起協作來解出這道難題。當系統給出的這道數學題被解開以後,參與解題的人就可以根據貢獻獲得一定數量的比特幣作為獎賞。這種獎賞不是由某個機構來分配的,而是由客觀的計算來度量的。

而且比特幣已經在系統設計上定死了,一共只會發行 2100 萬個比特幣,因此也不會出現超發濫發的情況。

簡單來說,Q 幣是由騰訊公司來發行的,我們稱之為“中心化的貨幣發行機制”,但比特幣是通過計算,經由貨幣網絡來發行的,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的貨幣發行機制”。

2013 年的時候我再次與比特幣相遇。2011 年的疑惑還沒有解決,新的問題就來了,當時我開始比較頻繁的使用支付寶、網銀等“在線支付”工具,那麽這些“在線支付”、“電子現金”又和比特幣有什麽區別呢?

比特幣和支付寶/網銀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存在第三方清算機構。

網銀和支付寶本質上是一個“工具”,在這些工具里的數字是人民幣或者其他貨幣。貨幣通過這些工具來進行網絡上的流通,但是本質上,是在改動銀行的數字大賬本。

微信圖片_20171227113958

比如說,你利用網銀給 A 轉賬 1000 元,那麽在銀行的賬本上,你的數字減少 1000 元,A 的數字增長 1000 元。但是在比特幣網絡中的轉賬,不需要經過第三方的機構的清算,而是在整個網絡上進行確認的。也就是說,在這個網絡上,每一個人都有賬本,記錄網絡上所有的轉賬。

舉個例子,如果想要改動你在網銀上的轉賬,那麽其實,只要改動銀行的賬本就行了。但是如果你在比特幣的網絡上完成了一筆轉帳,那麽在這個網絡上所有人的賬本都會記錄這一筆轉賬,顯而易見,如果想要進行改動,那麽就得對每個人的賬本進行改變。

簡單來說,網銀上的轉賬清算是記載在銀行的大賬本上的,我們稱之為“中心化的貨幣清算機制”,比特幣上的轉賬是記載每一個人手上的賬本的,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的貨幣清算機制”。

所以你看,其實所謂“電子貨幣”、“網絡轉賬”都不是比特幣的獨創,而比特幣真正的本質就是在於這四個字,“去中心化”。

當然,“去中心化”並不是這個世界天然正義的運營方式,我們更需要討論的是,所謂比特幣,所謂“去中心化”,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麽?

3

比特幣和“去中心化”的意義

2017 年,除了“比特幣”,另外一個重要的現象無疑是“人工智能”了。從我們之前在《信仰經濟》和《生命 3.0》的解讀和學習中,我們不難得出這麽一個結論:比特幣和人工智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兩大覺醒符號。

那麽比特幣和人工智能又有什麽聯系呢?

簡單來說,由於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人類的工作最終肯定會被人工智能替代的,甚至人類本身最後要被人工智能替代的。

但是問題在於,第一,馬克思說,人類的本質是勞動,如果剝奪了人勞動的權利,那麽人存在的意義是什麽?我們恐怕要在這件事真的發生之前把這個終極問題思考清楚。而在當下,人們往往是被消費主義的幻想迷惑了的。第二,如果人工智能不僅剝奪了人勞動的權利,而且要完全支配人類,我們還能為爭取獨立自主的權利,而做出最後努力嗎?

而比特幣就承擔了這兩個歷史任務。如果它失敗了,那麽人們在大夢初醒之後就會反思我們的人生以及我們這個世界運作的方式。如果它成功了,“去中心化”的屬性會讓我們能夠再多抵抗人工智能一會兒。

且聽下面的分析。

1. 如果比特幣失敗了,那它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 LSD

LSD 是一種 60 年代嬉皮士運動非常流行的迷幻藥物,服用這種藥物以後你可以產生 4 到 12 小時的感官、感覺、記憶和自我意識的強烈化與變化,想象力突然變得非常豐富。

在服用 LSD 之後,你可以在大腦里構建出來一個逼真的虛幻世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你無法分清現實和虛幻。

那為什麽說比特幣是一次會崩潰的泡沫,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 LSD 呢?

我們來對比分析一下曾經用 LSD 這種藥物驅動下的嬉皮士運動。這些年輕的男女用藥物構建了一個虛幻世界,然後反過來解構這個世界,展示這個世界的荒誕和不合理,號召人們遵從內心,不要被“現實”的幻像蒙蔽了雙眼。

但是,嬉皮士運動的結局是失敗的,他啟發了一部分青年的覺醒,但是對這個世界的根本秩序沒有什麽撼動。其實也是說明了這種虛無主義的覺醒運動是不可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覺醒的。

然而,比特幣作為一種“迷幻劑”,是從極度現實主義的角度出發的。

你可以認為比特幣是一場泡沫,但是在這場泡沫中,我們創造了價格、指數、完整的經濟理論、現代信息技術、龐大的組織協作,一切人類引以為豪的理性文明的要素,都可以在一層泡沫中得到構建。

那麽,我們過去認為理性的、堅實的、唯物的各種文明,是否也有可能是更為隱蔽的泡沫呢?因為我們過去證明某一個事物合理存在的論據,都可以從比特幣的世界中找到,不論是人還是理論。

房子是不是泡沫呢?

互聯網是不是泡沫呢?

紙幣是不是泡沫呢?

人類文明當前的運作方式是不是泡沫呢?

如果比特幣不斷增長不斷增長,以至於所有人都被裹挾到這一次瘋狂的迷幻實驗里,當泡沫破滅,大夢初醒,我相信會比嬉皮士運動更能啟發人們對人生的本質的思考。

所以,如果比特幣失敗了,那麽它對於人類的意義就是一次偉大的迷幻實驗。

2. 如果比特幣成功了,那它就是抵抗 AI 的最後一道防線

當然,比特幣一定會失敗嗎?我倒無法判斷。如果比特幣一敗塗地,那麽探討“去中心化”沒有什麽意義,而如果比特幣最終成功(雖然成功與失敗的標準不好確定),那麽“去中心化”的意義就會在人工智能的時代無限放大,成為我們抵抗人工智能統治的最後一道防線。

為什麽這麽說呢?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比“民主選舉獲勝”要簡單得多。

舉個例子,假設人類全盤接受了“去中心化”的想法,人類的所有權力都是由絕對透明的選舉產生的,那麽如果人工智能希望用非武力的方式讓人類接受他們的統治,必須要取得大多數人的同意,形成“共識”,才能統治人類。

而如果人類的組織形式是中心化的,那麽人工智能只要控制權力組織就可以啦。如果沒有透明的“去中心化”,那麽人工智能想要控制選舉也是易如反掌的。

再舉個具體的例子,如果人工智能希望獲得財富然後雇傭人類為他們工作,或者雇傭人類“聽他們的話”,他們在“中心化”的社會只需要修改銀行的大賬本就可以了。

如果我們這個世界使用比特幣作為貨幣,那麽人工智能是無法修改這個大賬本的,因此很難輕易地獲取大量財富。

所以說,如果沒有“去中心化”,那麽人工智能根本就不需要暴力手段就可以“文明地”完成統治人類的目標。

但如果比特幣為代表的去中心化的運作方式成為了我們這個世界的底層運作邏輯,那麽顯然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工智能統治世界的難度,因為在許多事情上,都需要和大部分人類形成“共識”,才能推進執行。

不過,在更遠的未來,人工智能可能再也不需要人類的存在了,那麽不管我們是用比特幣還是萊特幣,都沒有太大的意義了,所以我說,比特幣只能是最後一道防線,而不是不能突破的一道防線。

所以你看,站在整個人類的高度,比特幣的意義絕不是17世紀郁金香泡沫式的投機狂熱那麽簡單,不管你認為他將要失敗還是成功,我認為你都有必要去深入了解比特幣背後“去中心化”的深刻含義。

所以本文的意圖不是寫一篇比特幣知識大百科,其實只想提綱挈領,直達事物的本質。拋開紛繁複雜的幻象,你最應該搞懂的就是比特幣所代表的“去中心化”哲學的意義。

我們人類社會過去數千年都是中心化的運作方式,在人工智能的時代生而為人,面臨人工智能未來可能的拷問,我們必須要去思考怎麽樣才能應對這樣一個嚴峻的考驗?也許,“去中心化”就是一個解。

這就是比特幣的真正意義。

比特幣 支付寶 騰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062

女人仔看 Tec: Facebook統治世界?

1 : GS(14)@2010-11-20 16:59:42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681345

剛過去的星期二, Facebook公佈將會推出近似 Email的新功能,到時各 Facebook用戶將分到一個@facebook.com,用戶可把 SMS、 Email及其他即時網絡通訊訊息,集結於 Facebook收件箱,新功能更會幫你把訊息按朋友的名字去排列,亦會摒棄標題,像使用 MSN一般方便。 Facebook老闆 Mark Zuckerberg(下稱 Mark哥)表示,這功能並不是為了替代 Gmail,不過他認為電郵對現代年輕人來說實在太慢太正經。的確,高絲在非公事上的通話都已轉用 MSN或 Facebook等通訊方法,而由於電話比電腦更貼身的關係, SMS有時亦會成為公事上的聯絡方法。
有朋友問到:「 Facebook做那麼多新動作,為何仍未見真的賺錢模式?既然估值那麼高,不如賣盤賺一筆退休不就好了?」
高絲想了想,是的, Facebook收入的確不夠 Google等較成熟的網站多,不過高絲知道 Facebook有一樣東西一定多,就是用戶多,今時今日 Facebook用戶數量已可以用一個國家去形容。
Facebook要放廣告,收入一定不遜 Google,不過 Mark哥可能知道,如果現階段投放太多廣告,用戶將擔心自己的個人資料流到廣告商,或覺廣告太煩而放棄 Facebook。
生活將被入侵

因此高絲認為 Mark哥想要的一定不是超越 Gmail,而是要讓更多人跌入 Facebook的圈套。用戶人數不斷上升, Facebook將成為人類未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到時已不是單單超越 Google,而是統治了世界上所有人的社交生活,甚至是正常生活。可想而知, Mark哥的野心根本不着重於金錢,而是要控制大局,然後可以像卡通片的壞人般仰天長嘯:「我要統治世界!」
現時暫未有另一個社交網站可以做到 Facebook的市佔率,現在地球人要繼續得 Google和 Yahoo等老將打救,還是將會有新的英雄出場?真的要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6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