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GGV童士豪:我為什麽做互聯網投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02/159576.shtml

GGV童士豪:我為什麽做互聯網投資
GGV紀源資本 GGV紀源資本

GGV童士豪:我為什麽做互聯網投資

電子商務伴隨著消費升級,將在未來成為最重要的趨勢之一。這令我熱血沸騰,也讓我時刻充滿鬥誌。

本文由微信公號GGV紀源資本(ID:GGVCapital)授權i黑馬發布。

童士豪在風險投資、互聯網創業及科技投資銀行等領域擁有超過18年工作經驗,連續3年入選美國福布斯雜誌Forbes Midas List全球最佳創投人榜,並被《創業家》和《第一財經》雜誌評選為中國十大最受創業者尊敬的風險投資人之一。

謀定而動,順勢而為,碩果累累。職業生涯起步於投行的他,是如何走上風投的道路,並最終專註於互聯網投資的呢?他撰文作出了解答。

文|童士豪 (Hans Tung)

我本科畢業於斯坦福大學。當時我周圍的同學們都在追求投資銀行或者咨詢的職業生涯,於是畢業後我就去了紐約加入了美林證券的投行部,在那里工作了兩年。藉由這份工作的契機,我去了香港。1995年的香港是中國央企和國企赴美上市的核心樞紐,這段經歷也讓我見證了中國制造業的產業升級更新換代。之後,我在香港、新加坡、臺北和上海做過一段時間的投資業務,在這期間,我發現了科技才是我的真正興趣所在。 

這個時候,一個叫做互聯網的東西誕生了。當時我讀了楊致遠先生的一篇文章(現在我們是好朋友並一起合投了多家公司),那個時候我只知道他也是斯坦福的校友,並且他的名為雅虎的公司十分有趣。 

1997、1998年代的互聯網創業公司還十分有限,我覺得當時中國的互聯網距離騰飛還有一段時間,所以就回到了美國,加入了位於矽谷的Bessemer風險投資。當時,剛好是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的時候,確實有很多公司賺了很多錢,但是一切都被哄擡的很高,不知道世界的其他地方還要多長時間才能趕上來。 

當我2004年在Goldman Sachs做市場調查研究中國互聯網的時候,我註意到了數字用戶線路DSL對中國互聯網的影響。當時中國有5000萬到7000萬互聯網用戶,但是其實如果沒有DSL解決用戶上網最後一公里的問題的話,無論用戶在互聯網上花多少時間,他們在網上能做的事情都十分有限。DSL拓寬了互聯網的想象空間。 

中國互聯網在這十幾年中的增長速度是驚人的。攜程2003年上市時的市值是幾億美元,現在是200多億美元。當時攜程去哪兒董事會的成員在上市的時候能夠想象市值在今後的10多年間翻了100倍嗎? 

幾乎沒有人在當時能夠預見到今日中國互聯網的發展。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一直以來都把美國公司當做目標,向美國公司學習希望能縮小差距。 

在2005-2010年間,中國的公司實行的是“搬回中國”的模式,將美國的技術、商業模式搬回中國。在這段時間里,我們見證了非常好的將外來模式本地化的過程和中國創新研發能力快速增長的過程。 

之後,智能手機快速普及,基於移動互聯網的公司開始快速崛起,越來越多以前不曾在美國出現過的事情開始在中國第一次出現。微信就是其中的代表。 

中美科技公司之後的賽跑,將會是一場接力賽。有些跑道會由美國公司領跑,有些跑道會是中國公司領先。中國和美國之間的相互競爭和聯合會進一步促進世界科技的發展。就像歐洲的文藝複興一樣,當時歐洲的國家法國、英國、德國、荷蘭、西班牙都在互相競爭和快速發展,最終為工業革命萌芽奠定了基礎。如果你的體系不夠有效率的話,你就吸引不到人才和資金,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也是一場戰爭。 

我是一名籃球粉,經常在推特上發布籃球相關的推文。科比·布萊恩和邁克爾·喬丹是天生的對勝利的追求者,無論和誰比賽,他們血液中都充滿著對贏得比賽的追求。科比·布萊恩連續20年早上4點起床練球只為追求勝利。但是也有很多優秀的選手雖然也十分渴望勝利,但是他們卻做不到像科比一樣全力以赴。高超的個人突破能力外也需要完美的團隊配合,就像入選美國奧林匹克國家隊的全明星隊一樣,盡管團隊中的每個人都非常有天賦,他們在邁阿密16場比賽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這是因為他們風格不同,他們不知道作為團隊如何在一起取得勝利。 

這和創業公司組建團隊的道理是相通的,你需要有一個足夠有趣的想法把團隊凝聚在一起。就像小米的誕生、京東的誕生、阿里的誕生一樣,創業者需要找到方法讓團隊中的人才能夠在一起有效的工作。 

對於GGV的團隊來說,作為一支團隊橫跨兩個市場的投資,GGV的管理合夥人們頻繁往返於中美兩地。GGV的美國合夥人Hany在過去16年間去過100多次中國,Glenn在過去十年間去過50多次中國,Jeff在過去5年間也去過超過20次中國。Jenny,績勛和我也是一年之中多次往返於亞洲和北美兩個市場之間。如果沒有年複一年的堅持,很難做到如此投入。我曾在上海住過6年,在北京住過2年。 

在矽谷,人們很容易對前沿科技感興趣,現在最熱門的是人工智能、機器人、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這些領域的創業公司因此也往往有很高的估值。如果看看我工作的最底層的動力,那就是馬雲在阿里巴巴股東信中談到的消費升級。下一個十年中最重要的趨勢第一是國際化和全球互聯網,第二就是中國的消費升級。中國消費者的購買能力是驚人的,任何一個小長假,無論是五一還是十一,消費記錄一直在不斷被刷新。 

如果你曾為上世紀80年代看到日本消費者的購買能力而驚嘆,當今中國的購買能力在各個量級上都要比當時的日本大很多、也更具有可持續性。以前很難想象電子商務會占據中國75%的消費市場,電子商務伴隨著消費升級,將在未來成為最重要的趨勢之一。這令我熱血沸騰,也讓我時刻充滿鬥誌。

GGV紀源資本

互聯網 創業 投資 電子商務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749

GGV紀源資本童士豪:好的消費升級品牌是這樣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8/162884.shtml

GGV紀源資本童士豪:好的消費升級品牌是這樣的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GGV紀源資本童士豪:好的消費升級品牌是這樣的

在日本你看不到摩拜和ofo,整個中間的細節可能還是會不同,但絕對是朝著更有效率和方便的方向走。

當下,消費升級無疑是一個熱門話題,從周黑鴨、絕味等食品企業爭相上市,到最近新零售、共享充電寶獲得多輪融資。創業者的湧入,資本的助推,產業的變革,都讓消費領域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一些世界性品牌正在中國孕育。

【投資人看新消】第二期,野草君采訪的是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作為小米最早的投資人之一,童士豪於2013年加入紀源資本,重點關註中美兩地具有全球化潛力的消費級移動互聯網、跨境電商等領域,並主導了跨境電商平臺Wish、海外購物社區小紅書、時尚買賣平臺Poshmark、運動休閑品牌Lively等項目的投資。

在野草君的本次采訪中,對於近來消費產業的變化趨勢,中美在消費產品上的異同,消費品牌的評判標準,以及消費品投資心得等問題,童士豪做了一一解答。

口述 | 童士豪

整理 | 張曉軍

迎合85後、90後的新品牌將不斷出現

過去一年里,我在紐約投了不少消費品項目,觀察下來,不管是消費者和品類上都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各種快消品的細分領域,包括寶潔下面所有產品系列,都可能出現迎合85後、90後的新品牌出現。這些品牌的玩法,一定是在社交平臺上粉絲會很多,很活躍。同時打包產品時,里面會添加一些個人化元素,用戶參與度會更高,自主能力也會更強。

不管是function of beauty、wear lively,或是dirty lemon,這些公司都已經有類似的產品。講白了,就是小米和蘋果模式,尤其是小米的打法手段,在其它細分領域都是可以出現的。包裝的手法可能會比較國際化,但宗旨是類似的,就是讓用戶參與度高,能夠玩的嗨,而且有一定的定制能力。

同中國用戶一樣,美國用戶也希望有參與感,不然就不會用Airbnb。Airbnb是用戶去旅遊時,發現這種住宿方式很酷,可以了解當地人怎麽過日子,結交一些當地朋友。開心回來之後,便很願意參與到類似的社區建設,自己也變成新房東,讓房客有意願來住,形成某種共同體。

Airbnb在中國相對水土不服的狀況下,用戶還能成長這麽快,也在於中美的用戶群體彼此的共同性很高。大家基本是85、90後,喜歡嘗試生活,喜歡到各地去看,和世界接軌,不會只待在家里。

這種參與度比較高的服務平臺,利用住宿環境和風格,具備自身拓展的能力,是之前你所去的酒店得不到的。而對應的消費方式,在快消商品領域也會逐漸出現。

中國消費者改變的速度比預想的快

中美消費者在快消領域,差異並不大,在發質、皮膚等方面面臨的問題,其實可以通過科學、技術手段解決。從價值觀角度來講,相同度比我們想像的要高。

雖然在品類或者品牌宣傳上,中美兩地會有一些本地化的策略,玩法要了解當地流行文化,要打動用戶的心,所以落地部分的比率還不小,但背後的宗旨、打法和想法有很多的共同點。

像是Airbnb上面有日本的Airbnb、美國的Airbnb、英國的Airbnb,沒有對中國的用戶做太多的定制,但是當你選擇的時候,不會覺得每一個是和你無關的。當你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選擇喜歡的房子時,其實被給予的選擇很多,不是每一個都迎合你,你卻可以在里面找到和自己的價值觀或者品位相類似的。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專門針對你做推廣,但是他的風格是你認同的,所以你願意來。

從快銷品來講,拿Zara做例子。Zara的店在上海、北京和在美國、西班牙的差別不大。不管是流行的風格,還是每個禮拜的新款,會有一些本地化的需求,但產品本身的品質和設計必須是世界級的水準,對於這個水準,中國的用戶也會逐漸認同。

這也是中國消費者消費升級的重要部分。中國人買Zara並不是因為品牌是Zara,而是我喜歡這個東西,我願意穿,我認同這個產品本身的品質和設計。

其實,中國消費者改變的速度比市場預想得要快,一年前誰願意騎腳踏車,這是小時候幹的事。但當我們發生交通擁擠時,有一個ofo和摩拜很方便,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大家轉變觀念的速度也會很快,比美國消費者都快。這也是我們喜歡在中國投消費類產品的原因。

消費升級的背後是產業升級

在現在很多的消費升級討論中,我們談的很多都是升級,然後怎麽買東西。但終究要回到這個產品是誰給你產出的,所以消費升級的背後是產業升級。誰能夠把中間的B2B做好,後進發展的力量就很大。

B2C最後的結果就是,B2B的部分一定會加強,你要把生態鏈打造起來,給生產者更多的刺激,讓他們把品質提升的更好,生產出來一些自由的品牌。

相對來講,這些公司的IT都不是很強,所以你可以提供一些應用,把應用變成OS(操作系統),讓他們有更多的CRM(客戶關系管理)服務通過應用來完成,這是一個巨大的趨勢。因為農村的生產者都用過微信,只要用過微信和QQ,你對應用就有一個基本的概念,比如上面的下單和生產,這給做CRM非常好的機會,也是我們看好的。產業升級應該是最後一個結果。

此外,我們投的項目多了以後也發現,當某種公司的消費者花的時間越來越多,行為改變了以後,第二、第三波的用戶自然會出現了。如果前面C2C不夠強的話,是無法影響B2B的。到一定的規模可以再往上,最後會造成產業的升級。當升級夠了,那麽服務就可以做的更好更多。

新零售火爆的三個原因

對於消費領域一些新的投資熱點,比如說新零售為什麽火起來,包括阿里、京東都在做相應的布局,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電商的驅動,實現了半天之內送貨到家。但有很多的城市一天之內都不能送到,在整個服務的水準,後向能力都跟不上的時候,做線上線下結合就更有意思。

二是因為微信的存在,很容易掃碼購物。你在各地地鐵,看到一些你需要的服務時,就很自然願意用微信掃描。只要服務速度夠快的話,想要什麽半天之內可以收到貨品,能夠快速地滿足沖動和欲望。

簡單來說,這兩者的結合,造就了新零售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另外,沒有地鐵的時候很難做新零售。我以前常常去日本,日本圍繞地鐵的文化發展非常豐富。

地鐵多,周邊的服務速度也會變得很快,各個商業點對你的刺激,能夠讓你願意消費的沖動點變多。日本幾乎所有的地下站里,都充滿了商店。你坐地鐵回家,不管是從離公司近的站,或者離家近的站出來,都可以買到很多東西,而且服務水準極高,線上可以下單,線下拿到東西,貨也可以很順利送到便利店里。

當便利店更普及的時候,地鐵+便利店,地鐵+滴滴,地鐵+摩拜,生活的整個節奏變得極高,你消費的方式也會很快捷,因為太方便了。在日本,到了東京或者大阪的機場,不需要拉著行李到酒店、上高鐵,你只要從機場下來,就會有人把東西送到你的酒店。因為你的酒店經常在離地鐵站不遠的地方,後面的流程也都跟得上。未來中國會有這樣的服務,只要有足夠的量,讓它的服務體體系能夠建立起來。

人口密集的地方是最有效率的,在日本你看不到摩拜和ofo,整個中間的細節可能還是會不同,但絕對是朝著更有效率和方便的方向走。

消費品牌最重要的評判標準

別人經常問我如何評判一個消費品牌?在我看來,消費品牌的評判,更多的是這個團隊對於消費者的需求和認知有多強,然後是對細分領域產品的執著有多深。因為產品品質,設計能力,以及整個包裝不夠強的話,消費者會覺得你是在騙他,不夠實在。

CEO本身的價值觀和執行能力,在你和他聊過兩次以後,隔一段時間可以看出來。一兩次聊不完,覺得不錯的我們會再花時間做一些用戶調查。通過用戶調查,你會看很多的數據和反饋。當你和他再聊,把這些數據反饋和他分享時,可以看看那個CEO是怎麽想這件事情的。

比較開放和聰明的,他不知道會承認說這個沒想過,你會發現他拿到數據以後在學習和成長,而不是給你辯。只是辯的話,沒有什麽意義,證明誰對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公司怎麽樣不斷的成長,尤其在公司的早期階段。所以,CEO本身的成長速度,在聊完兩三次以後,大概可以看出來這個人未來成長空間可能有多大。

我們曾經錯過一些因為溝通時間不夠、不太了解的接地氣項目。那些公司現在做的很好,非常了不起。但是一個VC成功的機會,最多是20%、30%,有的項目大家就是沒對接上。對此,也不會有太多的後悔。我更後悔的是想投但是沒投成的項目,YY、去哪兒、京東、滴滴,都是很早有機會投資的,但很多的原因導致無法投資這些項目。

投資人與創業者最好的合作方法,就是投資者和CEO或經營者彼此有很多的共同語言和觀點,那麽做很多事情的成本是極低的,不需要管它,大家的思維模式是可比可溝通,類似的,很自然地在很多事情上事半功倍。

但公司是姓創業者的姓,投資人只是幫忙而已。你需要擁有一個好的關系,彼此互信和擁有共同的價值觀,遇到分歧時能夠比較理性的討論。如果背景不一樣,然後溝通方式或者價值觀不同的話,那麽一起生活也是非常痛苦的,有分歧的時候很難解決。

回歸到歷史中做投資判斷

我當初投過谷歌中國,投過開心網,投過凡客。不管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投資人,或者是海外過來的華人,都會遇到不成功的項目。水土不服或是沒有經營好,這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每個人從失敗的經驗過程當中,怎麽樣快速地學習和理解。

相對來講,我覺得我可以抓住十年前中國互聯網市場的崛起和四年前跨境時代的崛起機遇,對於這個市場的改變的把握還是比較不錯的。

關於背後的投資邏輯,可能我的答案可能不會讓一些人滿意。我之前去過很多國家和城市。每次去一個新的地方,新的領域,或者說從頭學起的時候,我都會逼著自己最短的時間之內分析這個社會,也許細節沒有當地人懂的多,但是對於趨勢的把控和國家發展必須經過的路程,都會有比較清晰的感覺。

1993年我大學畢業去紐約,兩年之後去香港,在1995年,剛好遇到去紐交所拿錢的第一波中國國營公司。1997年去了臺灣,看到了臺灣半導體行業的崛起。然後1998到1999年在新加坡,是新加坡建國30周年的經歷。你看到這些國家在這幾十年年來,在美國想辦法領導消費市場的情況下,找到了自己在這個供應鏈或者價值鏈應該有的位置。整個的生態鏈的變動,讓我有很深的印象。

所以當我在看小米做生態鏈時,不會覺得之前沒有見過。其實十年前、二十年前我就已經看到過,只是那個規模形態,是美國、日本、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的生長態勢。我自己特別喜歡看中國歷史、歐美歷史,日本歷史,歷史上面各種國家的崛起和沒落,看多了之後,你會對整個趨勢、國家變化,產業變化比較有感覺。這樣長期的累計下來,三十年累計下來,哪怕別人再聰明也是沒有辦法彌補這個差別的。

所以我的建議是,其他人想要做投資的話,應該多看歷史書、歷史劇,然後多看中日美歐這些國家經歷的比較,看的多,頭腦風暴多的話,對於自己判斷的趨勢會有更強的把握。歷史應該往哪個方向走,我在這中間不會感到糾結。遇到挫折沒有問題,想辦法繞過去就可以了,我不需要擔心一定走哪一條路線,路線意識對我來說不是問題。

不喜歡看歷史書的人,另外一個方法是,特別喜歡研究用戶和產品,對於用戶和產品特別理解,如果你喜歡的產品和關心的用戶剛好是一個成長速度快的族群的話,那麽你對世界趨勢不懂都不要緊,你可以幹出來直播這樣子的東西來。

可以說,全世界的人,其實無論黃種人還是白種人、黑種人,追求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他施展的手段可能不同,但是歷史的方向,我覺得很難改變,不是誰能夠左右的。可能一段時間內會走彎路,包括我也走了一些彎路,但是不影響,不可能要求所有事情一帆風順,走彎路不是問題,怎麽解決問題才是重要的。

歡迎關註新消費第一媒體:野草新消費(ID:yecaoxxf)

微信圖片_20170428134145

消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3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