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奧斯本的大難題:削減120億英鎊福利支出 養老金成最大障礙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990

英國財政大臣奧斯本周一表示,在保證不削減老人養老金的前提下,未來的保守黨政府將會削減120億英鎊福利開支。而養老金恰恰是社會福利開支最大的項目,奧斯本的壓力可不小。 奧斯本稱,為了實現2018年財政收支平衡的目標,大選過後保守黨政府需要減少250億英鎊財政開支,其中包括新增的120億英鎊福利開支,需要自大選後的前兩年完成;將會采取減少住房福利、取消富人住房補貼等措施達成這一目標。 上個月,英國財政金融研究所表示,如果不減少社會福利和其它可控開支,政府各部門的開支在2016年4月之後就要減少3.7%,而2010年到2016年每年才減少2.3%,如果政府各部門的開支在2016年4月之後不減少3.7%,繼續減少2.3%,就需要削減福利開支120億英鎊。 首相卡梅倫上周末表示,如果保守黨下次大選勝出,政府養老金將保證每年2.5%的漲幅。同時,奧斯本也承諾,不對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削減開支。在這些前提下,削減120億美元福利開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奧斯本可能不得不染指花在年輕人(大部分是殘疾人)上面的930億英鎊開支。 奧斯本表示,將砍掉25歲以下購房者的住房福利,但是節省下來的資金只有不到12億英鎊,還不及目標120億英鎊的10%。 因而,再次審視養老金承諾對下一屆政府非常關鍵。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表示,養老金承諾實際上保證每年將增長50多億美元,如果不增加這一塊,就節省了50多億英鎊,基本上相當於120億英鎊的一半。 如果砍掉燃料補貼、公交免費等老人福利,也能一年節省40億英鎊。 奧斯本的減支計劃招致了批評。自由民主黨人士稱,奧斯本的計劃太“極端而且不公平”,他需要明確說出要增加哪些稅、在哪些方面減開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72

英雄地的福利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2/blog-post_6630.html
香港向來都是資本主義社會,但止凡發現近年香港政府越來越多扶貧政策,把多來自中產一群的稅收都安排到低下層去,未來又會面對人口老化問題,這絕對令香港發展有一個重大變化。一個地方的政治取向及人口政策,會吸引及排斥不同人士,這絕對會影響這個地方的發展。

從來香港都沒有太多天源資源,只有極有限的土地,而由於地少人多的關係,如何發展,要看人口政策如何制定。英國殖民地時代,英國人選擇了讓香港發展,令香港變成一個很有競爭力的地方。香港這個地方過去發展了幾千年都還是一個漁港,但在英國人統治了百幾年就成為一個世界大都會,到底發生什麼事呢?

首先,當然是推行資本主義的關係,但還有一個很要害的政策,就是英國人把香港環境變成一個適者生存,不進則退的地方。政府不用花太多心神在政策的細節上,只需要想想這個地方最需要什麼樣的人,最不需要什麼樣的人,就把政策定得對某部份人有利而吸引他們,對某部份人不利而排斥他們。

香港就是這樣成為一個低稅率、簡單稅制的地方,吸引不少企業家來港開公司賺錢,海洋公園董事局主席及有「蘭桂坊之父」之稱的盛智文先生都是因為這個原因而在港發展生意,同時對上進的人亦十分有利,因為在香港所賺的錢的大部份都能進自己袋,不同很多其他地方的個人收入稅率高得驚人,好像法國近年通過的富人稅稅率高達75%。

高稅率的地方多能支持不少公共福利,然而香港環境一直都不利退休享福,沒有工作能力又沒有積蓄的長者實在難以在香港生存,因為香港的公共福利比起其他地方一向不太好,這都是對這類人士的一種排斥,以及警告今天在工作的人要加倍努力賺錢,否則靠政府的晚年將會相當淒涼,這都是政策下的潛台詞。

在這樣的政策之下,留下的人自然會是強者,只要競爭力差一點就會想離開這個地方,難道大家沒有聽過不少人想退休後移民到其他國家嗎?或是拿退休金到內地找個好地方慢慢用嗎?為何他們會有這個心態?因為在香港這個高節拍的環境,物價又升得急,公共福利又少,對退休人士實在不利,這些人自然想走,減少人口老化的負擔。

所以要看一個地方未來發展如何,應要看看今天這個地方的人口政策如何。歐洲國家的國民到退休時不知多麼願意留在國家內,因為福利十分好,環境又好,從來只有其他國家的國民會到歐洲國家退休,很少聽見歐洲國家到其他地方退休。相反,要做生意,要工作,要賺錢,又不會有太多人專誠到歐洲去,多會聽到美國等地。這個現象都是政策所造成的,從這個現象想想看,最有經濟推動力的人都不選歐洲,但安享晚年的人都會到歐洲,在這個勢頭之下,可以想像到這些地方的人口老化問題有多嚴重。

這都是政策鼓勵什麼人留下的後果,當訂立一個政策之時,單單計算一下庫房支出如何,未來變成經常開支又如何之類,實在低估了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應該再要考慮之後的連鎖反應,政策間接地對不同人士組群的鼓勵及排斥,如何影響社會風氣等等。說回香港近來大學生輪候公屋的問題,可以深入一點想想為何會有這樣的結果?為何鼓勵了這樣的一個行為?香港的經濟動力又會有何變化?

美國原為英國殖民地,獨立至今只有二百多年,但為何如此厲害,冒起得如此快呢?因為資本主義?英國本身都是走資本主義的,曾經雄霸很多地方,但都不及美國今天的地位。這與美國所定立的移民政策關係密切,這鼓勵了世界各地的頂尖人士、科學家、專業人士及企業家都會跑到美國去。而美國對落後一點的地區人士,可能連過關入境去旅行都不太受歡迎。

類似的政策,在新加坡亦然,吸納人才的政策十分積極,只要是專業人士或企業家之類,都受新加坡歡迎,容易申請移民。早幾年更有不少香港的「尖子」,在會考或高考拿超級好成績的學生,能免費的到新加坡升學,更自動入籍新加坡,可見新加坡對人才的積極吸納態度。

香港近期的人口政策又如何呢?這會直接影響香港的未來。大家都知道人口老化問題將會在香港出現,到我退休之年,一個工作人口不知道要養多少位老人家,若到時你是其中一個工作人口,你會想留下嗎?而你是老人家,你又會想離開嗎?不夠年青人,要增加年青人口,政府做了什麼呢?不記得嗎?看看北區的學位問題,到底從政者有多瞭解問題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905

全球最便宜油價:用錢堆出來的委內瑞拉福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097

委內瑞拉國民享受著地球上最便宜的汽油,而代價就是該國政府必須為此犧牲高達13%的GDP。(更多精彩財經資訊,請到各大應用商店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按照巴克萊近期的分析報告,委內瑞拉的汽油零售價僅為每加侖0.05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每升1.17元。這是按照官方匯率計算的,若按照黑市匯率計算,該國公民僅需為每加侖汽油支付0.01美元。

這個價格大概會讓很多國家的人民震驚,比如挪威、土耳其、香港和以色列,因為他們承受著世界上最貴的汽油費。

巴克萊預計,這種便宜的幾乎不要錢的汽油是委內瑞拉政府犧牲了將近270億美元的外銷石油利潤換來的。這筆巨資相當於該國12.5%的GDP,以及超過90%的公共部門赤字。

這也正是委內瑞拉政府為何長期以來都想減少汽油補貼的重要原因,甚至連激進的民粹主義領袖、已故總統查韋斯都認為汽油應當漲價。委內瑞拉新任總統馬杜羅也令開車的人們意識到,他想提高燃油價格。

不過,委內瑞拉政府可不敢輕舉妄動。他們不會忘記發生在1989年的那場大騷亂,導火索正是汽油漲價。

上世紀80年代,國際油價大跌,導致極端依賴石油出口的委內瑞拉出現財政危機,外債高企。1989年,委政府推行新自由主義改革,減少國家支出、緊縮社會福利,其中就包括上調燃油價格,最終引發民怨。2月27日,大批國民走上街頭遊行示威,但這卻演變成了一場暴亂。抗議者焚燒汽車,四處劫掠。他們被稱為“加拉加索(Caracazo)”,其含義為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的“暴力風暴”。3月1日,政府出動軍隊鎮壓。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有數百人喪生。而民間則預計有上千人死亡。

然而,當前的委內瑞拉政府再度面臨經濟重壓,經濟改革的動機仍存。華爾街見聞網站早前提及,截止今年1月下旬,該國黃金與外匯儲備已降至210億美元,流動資產僅剩20億美元。而當時該國非金融性應付賬款總額超過500億美元。

為緩解經濟壓力,委內瑞拉在今年7月開征奇葩稅種——機場呼吸稅。這就是說,每名乘客都要為他們呼吸到的空氣繳稅20美元。

委內瑞拉長期處於高通脹環境。5月,該國年化通脹率高達61%,比阿根廷還糟糕。高通脹也是導致該國政府和民眾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今年以來,委內瑞拉已經爆發了一系列抗議活動。

換句話來說,無論委內瑞拉政府漲不漲油價,大街上總少不了高聲抗議的人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66

事業單位職工福利30年:曾有過哪些福利?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1-18/891410.html

80年代,食堂自制食品發福利

老任工作的單位,屬於事業單位,剛進單位時,他被分配到了業務崗位,工作了幾年後,領導覺得老任性格沈穩踏實,做事細致耐心,於是一紙通知,將他調到了工會,自那時起,老任成了一名工會幹事。“誰能想到,我在工會一幹就是30多年呢。”他說。

工會的工作很瑣碎,職工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什麽都要管,這讓老任一開始有些難以適應,不過,那一年的年底,發職工福利的事情,算是讓老任真正見識到了工會工作的多面性。“中秋和端午,發的是月餅和粽子,這都是外面采購回來的,”老任說,“年底的時候,領導就想讓食堂自己做一些東西發發,一來節省一些成本,二來也比較實惠。”最終,商量的結果是——讓食堂的大師傅做肉圓子發。

聽說要發肉圓,幹部和職工們倒是挺開心,過年正好可以吃,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做獅子頭還是小肉圓?做紅的還是白的?”老任說,“職工雖然都不正式提意見,但每個人見到我,尤其是比較熟悉的,都會湊上來說兩句。”老任說到這,不禁笑了起來,他表示,後來領導才發現,肉圓怎麽做根本就不是個問題,更關鍵的問題在於,單位里有不少回民,發肉圓那不是自討沒趣嗎?

“後來,肉圓還是發了,給回民同事換了別的東西,這是我在工會里,第一件讓我記憶猶新的事情,現在想來還是很好笑。”老任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812

超低利率福利 歐洲成為亞洲“新金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78

為了借到廉價資金,亞洲的企業和政府已經開始加快腳步向歐洲投資者推銷債券,目前歐洲的利率在歐版QE的刺激下處於極低水平,同時歐元也在下跌。

根據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除日本外的亞洲主體今年發行的以歐元計價的債券是去年同期的五倍,達到22.9億美元。去年全年的發行量達到127億美元,同比增幅為43%。

亞洲投資者的湧入給買方和賣方都帶來了好處,一方面亞洲投資者基本能夠以世界上最低的利率借到錢,另一方面渴望收益率的歐洲基金經理們可以獲得更高的回報,現在歐洲不少國家的國債收益率已經為負值。

中國國有企業成為赴歐洲發債的“先鋒”,今年以來,建行亞洲完成了5億歐元5年期高級票據發行,最終票面利率僅1.5%。國家電網也成功發行總值10億歐元的債券,上周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發行了5億歐元的債券,寶鋼也在考慮發行第一筆歐元債券。

《華爾街日報》援引巴克萊亞太地區債券資本市場主管Jon Pratt稱,亞洲企業想要抓住歐洲舉債成本低的機會。“就算今年亞洲主體發行的歐元債券比去年增加三倍,我也不會意外。”

此前德銀曾指出,歐洲面臨史上最大規模的資本流出,這是比經濟長期停滯更嚴重的危機。

該行分析師George Saravelos在報告中寫到,歐洲經常帳盈余可以達到4000億美元/年,超過中國在上個十年的水平,如果繼續擴大下去,將成為全球金融市場歷史上最大的盈余,大量盈余意味著歐洲將成為21世紀最大的資本輸出地,歐洲將主導接下來幾年的全球資本流動方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557

超低利率福利 歐洲成為亞洲“新金主”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378

為了借到廉價資金,亞洲的企業和政府已經開始加快腳步向歐洲投資者推銷債券,目前歐洲的利率在歐版QE的刺激下處於極低水平,同時歐元也在下跌。

根據數據提供商Dealogic的數據,除日本外的亞洲主體今年發行的以歐元計價的債券是去年同期的五倍,達到22.9億美元。去年全年的發行量達到127億美元,同比增幅為43%。

亞洲投資者的湧入給買方和賣方都帶來了好處,一方面亞洲投資者基本能夠以世界上最低的利率借到錢,另一方面渴望收益率的歐洲基金經理們可以獲得更高的回報,現在歐洲不少國家的國債收益率已經為負值。

中國國有企業成為赴歐洲發債的“先鋒”,今年以來,建行亞洲完成了5億歐元5年期高級票據發行,最終票面利率僅1.5%。國家電網也成功發行總值10億歐元的債券,上周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發行了5億歐元的債券,寶鋼也在考慮發行第一筆歐元債券。

《華爾街日報》援引巴克萊亞太地區債券資本市場主管Jon Pratt稱,亞洲企業想要抓住歐洲舉債成本低的機會。“就算今年亞洲主體發行的歐元債券比去年增加三倍,我也不會意外。”

此前德銀曾指出,歐洲面臨史上最大規模的資本流出,這是比經濟長期停滯更嚴重的危機。

該行分析師George Saravelos在報告中寫到,歐洲經常帳盈余可以達到4000億美元/年,超過中國在上個十年的水平,如果繼續擴大下去,將成為全球金融市場歷史上最大的盈余,大量盈余意味著歐洲將成為21世紀最大的資本輸出地,歐洲將主導接下來幾年的全球資本流動方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778

技術進步帶來的福利,移動醫療將成下一個大金礦?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606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12 14:40 編輯

技術進步帶來的福利,移動醫療將成下一個大金礦?
作者:經濟學人智庫 動脈網

經濟學人智庫的調查表明移動科技有能力改變醫療健康。成功屬於那些擁有創新想法、創新設備、創新服務和創新商業模式的先行者。而現在正是投資移動醫療的最好時機。

制藥業試圖把握移動科技帶來的新機會

制藥公司開始涉足移動健康領域,開發幫助醫生和患者監測疾病和療效的監控工具。目前,拜耳、默克和諾華三個公司,每一個公司都開發了超過100個的健康管理應用。不過,2014年的一份報告顯示,消費者在下載和使用應用的時候會猶豫。雖然默克的 App 很成功,使用人數也不到一百萬,其他的應用用戶則更少。此外,人們現在對藥企普遍缺乏信任也是藥企面臨的挑戰。不過對藥企來說,一個顯而易見的的機會就是,利用移動醫療手段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體驗,提高臨床療效,減少醫療成本。

可穿戴智能設備扮演重要角色

根據EIU的調查,79%的受訪者認為現在移動醫療技術的主要角色是提供教育和信息。這些信息可以是短信的形式,也可以是個人利用網絡設備向醫生進行咨詢的形式。不過,提供教育和信息的功能只觸及到了移動醫療的最表面。在問到未來五年移動醫療的角色時,只有11%的受訪者認為是提供教育和信息。他們認為最大的三個作用:

1.讓患者更加主動地參與他們的治療(50%)

2.減少醫療服務的成本(50%)

3.通過自我管理提高個人健康認識(29%)

首先是給人們提供更多健康信息和數據。






首先是給人們提高更多健康信息和數據

第一步就是各種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如Fitbit、Apple watch 和Strava。

第二步,是在醫院、醫生辦公室、實驗室使用的收集醫療數據的設備。GE的超聲波儀器和初創公司AliveCor的心率測試儀已經榜上有名。其他更多的可穿戴的傳感器和控制器在不斷湧現。三星已經發布了一個數字健康計劃,致力於研發可以監控血壓、血糖水平和生命體征的傳感器。三星同時在和加州大學合作,計劃將此設備運用到臨床上。

其次,移動醫療同樣可以和大數據結合。

比如研究人員和藥企都可以對心臟的監測數據進行挖掘,發現導致心臟病的新線索,以及尋找最好的治療方案。大數據還可以時不同的信息之間相互連接。患者也可以通過接觸大量的數據來獲取更多的醫療信息和資源。

最後,移動醫療可以和遊戲產業相結合。

遊戲的競爭性和其他遊戲化特征可以激勵行為的改變。目前,遊戲已經被成功運用在治療創傷後精神障礙上。精心設計的遊戲可以幫助提高生理和心理健康。






患者被賦予更多權力

多方互聯的醫療有巨大的潛力來重塑醫療健康和生命科學產業,在創造許多新機會的同時也威脅著一些根深蒂固的利益。如果移動設備幫助人們在家就能管理他們的生命體征、進行檢測並且診斷疾病,那麽現在發達國家的很多醫療基礎設施都會變得多余。至少,能夠減少醫院和診所超負荷運轉的壓力。

對患者來說,接觸到更多地信息和數據,患者能夠對自己的健康有更多的掌控力。移動醫療可以使飛速提升醫療行業的管理效率,促進科學家、藥企和醫療設備公司以及醫院之間的合作。從患者處獲取的大量數據,可以顯示不同治療方案和流程的最終效果,除去不必要的治療環節,節省現今醫療系統中的浪費的大量資源。只要有移動信號的地方,就能夠提供更好的醫療體驗。


什麽是最有可能的盈利模式?

移動醫療的未來不會一帆風順。最大的挑戰就是為新的設備、服務和相互關聯找到一個有效的商業模式。EIU的調查中顯示,排名最高的兩個可能的商業模式是提供醫療服務(41%)和付費訂閱優選內容和建議(38%),還有就是出售數據。


數據安全問題亟待解決

移動醫療的第二個挑戰是技術。用戶的健康數據的安全該如何保障?EIU的調查顯示,接近半數的人(49%)認為對個人隱私的擔憂可能是人們接受移動醫療的障礙之一,51%的人認為數據隱私風險是他們最擔心的問題。

對此,肯尼亞的Ampath項目的做法是,對所有的數據進行加密,如果手機丟失或者被盜,可以對數據進行遠程清空。53%的人表示,人們可能會對數據產生誤解導致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此外,企業擔心監管機構跟不上科技發展的速度導致新設備的審批拖延。在發展中國家,大量的預付費手機和經常換號的行為造成難以持續追蹤。




總之,EIU的調查表明移動技術有能力改變醫療。新的設備和服務能使人們在自己的健康問題上更加主動,保障人們的幸福健康。移動技術可以提高產出和減少成本,同時提高整個醫療行業的效率。

在未來的移動醫療領域里,成功屬於那些擁有創新的想法、創新的設備、創新的服務和創新的商業模式的先行者。而現在正是投資移動醫療的最好時機。

來源:鈦媒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570

【晚安福利:历史上8次暂停IPO,A股上涨与下跌的情况】 上兵伐谋zgz

http://xueqiu.com/6078380931/50229557

【晚安福利:历史上8次暂停IPO,A股上涨与下跌的情况】这是第一财经日报整理的历史上8次暂停IPO A股表现表,其中第八次IPO暂停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该期间监管层开展了史上最严的IPO公司财务大检查,IPO实质处于暂停状态, 由于监管层一直没有明确表态,因此无明确数据(实际上第八次处于横向震荡状态)


第一次暂停

  1、总计交易日:98天

  A股期间涨幅:+65.75%

  1994年7月21日-1994年12月7日

  暂停背景:

   1994年,年轻的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大洗礼,指数出现最惨烈的暴跌。1994年7月28日,上证指数低开低走,收在339点,跌8.43%。这是连续 长时间下跌后的再次暴跌,杀伤力极大。股民仓惶而逃,股价惨不忍睹。7月30日,监管层出台“三大救市政策”: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 配股规模;扩大入市资金范围。

  市场表现:

  从1994年7月20日粤宏远A发行后,一直到当年12月8日中炬高新 发行,新股暂停发行近5个月。在停发新股后,大盘没有应声上涨,而是一度快速跌落至325.89点,但很快在8月1日后展开一轮大幅度上涨,到9月13日 高达1052.94点。但随后就是回调,12月7日,又回到了650点附近。

  1994年12月新股发行重新启动后,大盘继续探底,并在次年的1月19日下探至571.36点。期间最大跌幅达到17.82%。

  点评:

   经过绵绵不断的下跌后,监管层三大救市政策让投资者看到了曙光,上证综指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9月13日的1052.94点,累计涨幅 215.33%。投资者再一次领教了“政策市”的威力。但是,虽有政策利好,大盘也并没有走出牛市行情,在1994年10月以后,市场走势就渐趋平 静;12月,指数回到了650点附近。这说明,停发新股后,指数虽有反弹,但为时不长,不能根本改变股市的原有运行趋势。

  第二次暂停

  总计交易日:96天

  A股期间涨幅:+18.36%

  1995年1月19日-1995年6月9日

  暂停背景:

   在1995年年初,市场上的资金大多集中在国债期货上,而股市因为缺乏资金则延续了1994年末尾的消沉,每天成交仅几十万元,股指也像长睡不醒一样一 直在较小的区间内波动。3月,国债期货市场爆发了震惊全国的“3·27事件”。IPO也在重启后仅1个月即告再度暂停。

  市场表现:

   1995年1月18日,仪征化纤招股后,到当年6月12日,创业环保招股,期间新股暂停发行时间约5个月。大盘在IPO暂停的背景下,一度走出一波大幅 度上涨行情,从524.43点起涨,到当年5月涨到最高的926.41点,在5月的月K线上留下了长达226点的上影线。其后,市场重现弱势。

  重启新股发行后,6月12日大盘已经跌破700点,至7月初,大盘已经跌至610.33点(1995年7月4日),期间最大跌幅为13.92%。

  点评:

   这一次新股停发,距离上一次重启仅一个月的时间。但这次的暂停并没有带来A股的上涨,1995年年末的时候上证指数收在555.29点,年跌幅 14.29%,连续第二年下跌。这充分说明了停发新股对提振二级市场的作用有限,促进市场供求动态平衡,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新股发行体制市场化改革, 增强市场自身调节作用。

  第三次暂停

  总计交易日:128天

  A股期间涨幅:-12.60%

  1995年7月5日-1996年1月3日

  暂停背景:

   1995年7月4日东方电气公开发行后的一段时间内,A股市场只有洛阳玻璃、东北电气两家新股发行。1995年8月下旬,四川长虹转配股上市引发市场动 荡,8月26日在沪市挂牌的辽源得亨、西安黄河中期业绩亏损,这是上市公司首次出现业绩亏损。到1996年1月4日,黔轮胎招股后,新股发行才密集进行, 因此,这段时间也可作为暂停新股发行来看待。

  市场表现:

  此次IPO暂停距上一次重启也仅有1个月时间,暂停期间股指先后走出两波小幅上涨行情,但之后一路下滑直至1996年初。黔轮胎的新股发行后,大盘很快到达阶段性底部513点。此后股指一路走高,展开一轮大牛市,至1996年年底时股指已经升至1259点附近。

  1996年1月3日IPO重启后,大盘1月19日探底512.83点后,一路上行,展开一轮大牛市,在当年年底飙升至1258.69点,并于2001年6月14日达到2245.44高点。

  点评:

   这次停发新股距离上次又是仅有一个月的时间。从连续两次仅相隔一个月就停发新股可以看出,主要是市场的低迷让新股发行停止,但停发新股并没有挽救股市。 虽然每一次暂停周期不长,但期间大盘也并没有走出牛市行情。相反,在新股发行重启后,虽然市场扩容,但由于当时的中国经济基本面发生变化,通胀得到成功治 理,上市公司业绩有了较大改善,证券投资基金的面世也改变了投资者结构。在此背景下,A股迎来了一波大的行情。

  第四次暂停

  总计交易日:69天

  A股期间涨幅:-13.57%

  2001年7月31日-2001年11月2日

  暂停背景:

   2001年6月22日,国务院五部委联合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第五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 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且减持的价格执行市场定价。但是,该方案一经公布,立即引发轩然大波,股市自此狂泻不止。

  市场表现:

   截至2001年10月20日左右,上证指数一口气从2245点跌到1520点,短短四个月跌去了700多点,跌幅超过三成。其间证监会完全停止了新股发 行和增发。面对一泻千里的股市,10月22日,证监会紧急暂停《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宣布暂停在新股首发和增发中执行国 有股减持政策。

  11月2日IPO重启后,市场经历三年的震荡期,并于2003年11月13日达到1307.40点,直至股权分置改革实施。

  点评:

   国有股减持是一项探索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方面,触及到很多深层次问题,会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造较好条件,相关 政策的把握需要很高的艺术。当时的减持方案让二级市场上投资者怨声载道,认为国有股按市价减持简直就是圈钱,证券市场本应是投资者投资的场所,但却变成了 国企大股东的提款机。大家纷纷“以脚投票”,对新发、增发的股票弃而远之。因此,市场出现了新股上市跌破发行价、增发股票没人要的被动局面。

  此次IPO暂停,源于国有股减持,又终结于暂停国有股减持。IPO暂停期间股市没有重新走牛,IPO恢复后也没有大幅走低。不过,市场倒是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资本市场。

  第五次暂停

  总计交易日:101天

  A股期间涨幅:-7.86%

  2004年8月26日-2005年1月23日

  暂停背景:

  2004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而在方案正式出台前,IPO被暂停。

   一直以来,股票的定价,包括新股发行、增发的价格,都是按照监管层的“规定”操作。新股发行20倍市盈率定价这一“潜规则”的形成,源于长期以来管理层 对扩大国有企业的融资规模并且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考虑。然而政府控制股票定价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证券市场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和资产配置的合理性。而充分市场 化的IPO定价原则将有利于联通原本割裂开来的一、二级市场,还市场以公正,制造更宽松的证券市场的发展空间和法律环境。

  针对这一情况,《通知》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及其保荐机构应通过向机构投资者询价的方式确定发行价格,询价应采用累计投标询价的方式。

  应该说,这一规定的出台体现了市场发展的要求,标志着中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市场化定价机制的初步建立,对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推动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次IPO暂停之前,双鹭药业搭上了“末班车”:2004年8月1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核准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的通知》(证监发行字[2004]140号)称,核准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1900万股。

   直到2005年1月,华电国际的发行,宣告暂停三个多月的IPO重新启动。2005年1月12日证监会公布的《关于核准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 行股票的通知》(证监发行字[2005]2号)称,核准华电国际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股票不超过7.65亿股,其中,向中国华电集团公司配售不超过 1.96亿股。2005年2月3日,华电国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

  市场影响:

  这次IPO暂停时,A股 仍处在2001年以来的熊市当中。暂停期间,A股市场虽然也出现了多次反弹,但是下降趋势十分明显,市场再度创出新低。由于新的询价制度对当时的股价形成 不小的冲击,扩容也对市场造成一定影响,因此IPO暂停并没有给股市带来强势逆转,新股发行重启后,大盘出现了短暂的反弹,上证综指从1180点附近反弹 至1300点之上,但这次的反弹持续时间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

  点评:

  这一次的IPO暂停,虽然并没有给市场带来转折,但是对市场的长期发展和制度完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询价制度给了市场和投资者更多地尊重,流通股股东在证券市场拥有了更大发言权。

   同时,这一轮改革给予了中小投资者以和机构投资者相对对等的申购条件。《通知》要求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在累计投标询价完成后,应将其余股票以相同价格按 照发行公告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公开发行。个人投资者在此后将能够搭上机构研究的便车,以与机构投资者相同的价格申购新股。

  第六次暂停

  总计交易日:264天

  A股期间涨幅:+49.53%

  2005年5月25日-2006年6月2日

  暂停背景:

  这是A股历史上,新股发行暂停时间最长的一次,因为股改的启动,新股发行暂停了一年。

  股权分置改革是彼时我国资本市场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于2005年4月29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

  “开弓没有回头箭”。对于股改,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这样表示。同时,根据《若干意见》的总体要求,试点工作按照“市场稳定发展、规则公平统一、方案协商选择、流通股东表决、实施分步有序”的操作原则进行。

  当时,有交易所领导称,当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市值超过总市值的50%之后,证券市场新的定价机制可能就形成了。政策非常明确地指出IPO和再融资要等股改之后进行,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市场的稳定,二是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市值超过总市值50%,否则没有新的定价机制。

  市场影响:

  由于股权分置改革,IPO暂停了一年时间。这一轮空窗期开启后不久,上证综指跌至历史低点998点,而当空窗期进入尾声时,股指开始大幅度回升,新的牛市随之来临。

  2006年6月5日,新老划断第一股中工国际招股,虽然导致了短期市场的回落,股指也从1700点附近最低回落到1512点,但随后很快就创出新高,此后更是一路上涨到6000点之上,A股最终迎来了史上最大一轮牛市。

  点评: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想用停发新股来救市,效果已越来越不明显。而此次重启IPO后,由于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继续保持健康增长势头,加之股改 和汇改的制度改革红利,股市在此期间走出了空前的牛市,这也再次表明,新股发行与否对市场的影响只是短期的,绝不能改变市场的大趋势。

  第七次暂停

  总计交易日:191天

  A股期间涨幅:+43.09%

  2008年9月16日-2009年7月10日

  暂停背景:

   2008年9月,在寻找买家未果后,曾为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公司递交破产保护申请。消息一出,美元和美国股指期货齐声下跌。2008年9月 15日纽约股市开盘后三大股指均大幅下跌近3%。在欧洲方面,当天德国法兰克福、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等地股市主要股指也大幅下跌,跌幅一度均超过4%。

  在亚太地区,新加坡股市海峡时报指数下跌3.27%,印度孟买股市敏感30指数下跌3.35%。澳大利亚悉尼股市主要股指下跌1.8%。当时有分析认为,当天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等地股市因公假日休市,否则亚太地区主要股市跌势会更加明显。

  A股市场方面,9月18日,大盘最低见1802.33点。在此背景下,IPO暂停。

  市场影响:

  在此次IPO暂停期间,受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A股在经历了6124点的疯狂之后一路下行,至2008年12月时已经下跌了1年多,股指最低1664点。进入2009年后,市场一度走出2008年至今最大的一波反弹行情。

  2009年7月10日,桂林三金、万马电缆在深交所挂牌交易——IPO在自2008年底暂停半年多后重启,上证指数当日最高触及3140点,并助推股指在1个月后站上3478点。但此后不久,股市一路阴跌,多次徘徊在2000点附近。

  点评:

   此次A股市场的暴跌,有人说是因为新股大量发行造成的,有人说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也有人说这是股市“疯狂”之后必然会出现的一个现象。其实,归 根到底,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影响股市的最基本因素是宏观经济基本面。同样,国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一个稳定健康的资本市场。停止资本市场的融资功 能,相当于自废武功。当然,在新股发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样需要重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能变。因此,IPO的暂停常常伴随着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的改 革,2009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拉开了新一轮中国股市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大 幕。

  第八次暂停

  总计交易日:待定

  A股期间涨幅:尚无法统计

  2012年11月16日至2013年12月

  暂停背景:

  此次IPO暂停,虽然监管层一直没有明确表态,但事实证明,IPO确实是处于暂停状况。这一次IPO暂停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其中一个原因,是从2009年8月开始 A、B股一路下跌,连续3年成为主要经济体表现最差市场,而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欧美国家股市反而率先走出低迷,股指连创新高。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管层开展了号称史上最严的IPO公司财务大检查,以挤干拟上市公司财务上的“水分”。

   2012年12月28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中介机构在开展2012 年年度财务资料补充和信息披露工作时,应严格遵守现行各项执业准则和信息披露规范要求,勤勉尽责,审慎执业,对首发公司报告期内财务会计信息真实性、准确 性、完整性开展全面自查工作。并要求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应在2013年3月31日之前将自查工作报告报送中国证监会。

  2013年 1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又发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相关问题的答复》,称如果确实出现在3月31日前无法提交自 查报告的情况,根据证监会审核流程,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可提出中止审查申请,待其提交自查报告并经审核后,证监会仍将对该部分企业按比例组织抽查。

  2013年4月,首批30家抽查企业产生;6月,再次产生10家抽查企业。

  市场影响:

   A股市场IPO暂停后,指数在创出所谓的1949点的“解放底”后,开始为时两个月的反弹,以美丽中国概念和城镇化建设概念为首的相关个股领涨两市。今 年春节过后,由于对IPO重启的担忧及国外热钱回流的影响使指数再度调整。随着第两轮IPO自查的进行,指数在5月出现小幅反弹,但由于经济数据的不理想 以及IPO重启时间窗口的临近,指数近日出现快速下跌,一举击穿年线及半年线支撑。

  点评:

  任何一个市场都不可能只涨不跌或者说是只跌不涨。融资是资本市场的功能之一,通过行政之手,来人为地控制新股的发行节奏,使市场失去融资这一功能,显然是行不通的,新股的发行节奏,理应由市场来把握。同时,还要理顺各方的关系,让市场回归理性。

  2013年6月7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开启新一轮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业界认为,本轮改革有别于以往若干次改革尝试,将是证监会成立以来最彻底的一次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

  同时,这一轮改革提出将从五个方面入手,内容包括推进新股市场化发行机制;强化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等责任主体的诚信义务;进一步提高新股定价的市场化程度;改革新股配售方式;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切实维护“三公”原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40

2014年中央部門決算首次公布工資福利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7-18/931200.html

今年是新預算法實施的第一年,繼今年4月中央各部門依照新法要求公開2015年中央部門預算後,7月17日,中央各部門又迎來了公開2014年部門決算的日子。

Cfp-____.thumb_head

今年是新預算法實施的第一年,繼今年4月中央各部門依照新法要求公開2015年中央部門預算後,7月17日,中央各部門又迎來了公開2014年部門決算的日子。

公開是最好的“防腐劑”。新預算法規定,政府預決算信息未按規定公開或作出說明,將被追究行政責任。作為中央政府向社會公開部門決算的第五年,今年公眾不僅關心各部門“亮細賬”有多少亮點,更關心不斷細化的“賬本”背後政府支出是否花得“明明白白”。

公開信息現諸多新數據

新預算法對財政預決算信息公開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如明確提出要對機關運行經費的安排、使用情況以及政府采購情況等重要事項作出說明。

記者註意到,17日各部門公開的信息中,出現了諸多新數據,包括政府采購支出、機關運行經費和國有資產占用等情況,各部門發放人員工資福利等數據也一並對社會公開,凸顯公開力度“再加碼”。

如17日率先公開“賬單”的中國記協,其決算報告顯示去年該機構機關運行經費支出449.76萬元,相比2013年減少40萬元,減少8.17%;政府采購支出255萬元,其中政府服務采購支出220萬元;在工資福利方面共花費608萬元。

記者從財政部了解到,今年各部門公開的機關運行經費是指為保障行政單位(包括實行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運行用於購買貨物和服務的各項資金,包括辦公及印刷費、差旅費、會議費、福利費、日常維修費及一般設備購置費、辦公用房水電費、取暖費、物業管理費、公務用車運行維護費等。

此外,首次對外公開的各部門政府采購支出,按照采購貨物支出、采購工程支出和采購服務支出分別列示。

各部門花錢仍存違紀

審計署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最新審計報告顯示,當前中央各部門在“三公”經費、會議費等管理使用中仍存在不少違反財經紀律的問題。

如因公出國方面,衛計委、貿促會等5個部門和單位的8個團組擅自更改行程或境外停留時間;公務用車和接待方面,科技部、文化部等33個部門和單位長期占用其他單位車輛;工程院、商務部等10個部門和單位超標列支公務接待費等。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指出,審計中發現的很多問題,最終反映出部門法律意識的淡薄。當前關鍵是落實好新預算法的各項要求,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大公開力度,同時要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從預算編制到執行,不能要錢的時候著急,花錢的時候就不急,要從完善制度的層面繼續強化管理。

■關註

有部門公車購置費為零

中央各部門“三公”經費一直是輿論關註的焦點。記者瀏覽各網站發現,和往年相比,今年各部門都在“三公”經費註釋說明上下功夫,在以往公開出國(境)團組及人次、公務用車購置數及保有量的基礎上,首次公開公務接待費相關的批次及人數。

如農業部公布其去年公務接待費為929.87萬元。其中,外事接待支出331.76萬元,共接待426批次、3075人次;國內公務接待支出598.11萬元,共接待7150批次、55598人次。

值得關註的是,去年公車改革的推進帶來了公車費用的減少。

如國家工商總局,去年公車經費實際支出504.49萬元,比預算減少了33.92萬元,而且全部都是養車費用,購車費用為零。

今年各部門還首次公開了國有資產占用情況,其中重點列出了各部門不同層級和用途的公車數量。

如審計署,截至2014年12月31日,該部門共有車輛193輛,其中部級領導用車24輛、一般公務用車169輛。再如農業部共有車輛4010輛,其中部級領導用車34輛、一般公務用車1959輛、一般執法執勤用車1065輛、特種專業技術用車369輛、其他用車583輛。

財政部數據顯示,2014年,中央部門“三公”經費支出合計58.8億元,其中因公出國(境)經費16.2億元,比預算數減少3.56億元,下降18%;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35.99億元,減少5.28億元,下降12.8%;公務接待費6.61億元,減少3.87億元,下降36.9%。 據新華社

  • 新文化報
  • 李凈翰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550

七成留學生欲歸國 僅高端人才享受政策福利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08477.html

七成留學生欲歸國 僅高端人才享受政策福利

一財網 何天驕 2015-11-06 22:54:00

最高端的人才就是金字塔的頂尖,僅僅是極少數的部分,更多的是處於發展段的留學生和中間段的人才。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會逐步需要更多中堅力量的加入,這就需要相關政策在內容上,對這一群體投入更多的關註。

11月6日,國際人才招聘解決方案綜合服務商是HelloCareer發布《2015海外留學生歸國意願調查報告》(下稱“報告”),報告顯示,七成海外留學生願意歸國就業。這對招聘行業特別是從事海外招聘的公司或許是利好,然而,由於海歸們對工作的期待與現實有一定差距,海歸求職達成率並不高。此地調查還顯示出海歸對歸國政策的評價不高,普遍反映歸國引才政策對海外留學生幫助不大,希望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歸國引才政策。

七成留學生欲歸國

為幫助在海外的留學生與中國企業之間建立起更為有效的溝通橋梁,了解雙方在歸國、就業方面的不同看法,HelloCareer特針對1146名留學生進行了歸國意願調查。

根據報告,超過七成的受訪者是有歸國意願的,28%的受訪者選擇了“我很願意回中國發展”,另有45%選擇了“有此意願,但待更周全考慮後決定”,兩者之和占了總樣本量的七成。其中,幾乎所有碩士博士學歷受訪者的選擇都為有意願歸國者,反而學士學位的學生群體中,有一部分人群不願考慮回國。

具體促成海外留學生願意回到中國的重要因素中,“希望回國與親人朋友相聚”(60.3%)位列第一,可以明顯看到情感因素促成的重要驅動因素,其他相對較高的因素還有:“中國就業創業機會多”(36.9%)以及“中國經濟飛速發展”(36.3%)。細分來看,海外留學生自我定位歸國就業的優勢,選擇最多的仍是語言能力,其次較為突出的是“對多樣文化的包容與適應能力”。

值得註意的是,雖有45%的受訪者選擇了“願意歸國”,“但需要進一步更為周全的考慮”這一選項卻暗示了其中的變量還有很多。包括國內生活質量與社會文化等因素均稱為令海歸人士卻步的重要因素,此外,國內就業環境以及理想薪資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也讓很多留學生進退兩難。

薪資偏低令留學生苦惱

受多種因素影響,海歸們的光環漸漸褪去,這直接反映在薪資水平上。

調查報告指出,行業發展與薪酬收入不論在歸國就業考慮因素中,還是影響工作滿意度的變量因素中,都是海外華人的首要考量標準。在囊括了薪酬、行業發展、經濟態勢、就業地、家人朋友圈等12個歸國考慮因素中,行業發展與薪酬收入的選擇率平均高於其他因素的選擇兩倍以上,分別為70.6%和63.7%,而在影響工作滿意度的變量選擇中,薪酬收入也是拋開了其他選項,以69.2%的絕對優勢高居榜首。

根據國家教育部發布的2014年中國留學生回國就業藍皮書中所提,多數“海歸”剛回國後的月薪在1萬元以下。73.5%的博士生、86.6%的碩士生、88%的本科生月薪都不到1萬元。另外,還有32.8%的博士生、40.86%的碩士生、47.74%的本科生月薪還不到5000元。如此收入水平與國內同等學力的畢業生相比,優勢並不明顯,“海歸”的光環在國內不再那麽耀眼。

參與調查的留學生中,45%的群體期望年薪主要在10萬-15萬之間,經歷過往屆“海龜”變“海帶”(留學歸來在家待業)的現象後,留學生們似乎對國內的就業情況和薪酬範圍有了一定的了解,將原本的高期望漸漸放寬了許多。比起國內的學生,海歸留學生在薪酬上的優勢似乎也正在慢慢減弱。

即便已經下調了對薪資的預期,依舊有不少留學生無法找到理想薪資的工作。由於不少國內企業由於不了解國外招聘市場與相關行業的發展現狀,常會出現沒有能力吸引或留住候選應聘者的情況。最直觀的體現就是開出的薪資過低,這讓很多留學生遲遲不願意歸國,在歸與不歸之間進退維谷。

社交媒體招聘地位凸顯

在海歸們尋找工作過程中,因為信息量龐大、選擇多,專業招聘網站仍是留學生尋找國內工作的主流渠道,占調查人群六成以上。對於一些“目標”明確的學生,會直接關註企業官網了解最新招聘動態。但同時,調查也發現,隨著社交媒體在人們生活中的比重越來越高,通過朋友圈或是其他社交媒體尋找工作機會的留學生達到了42.5%,社交媒體成為了海外留學生了解國內市場動態、新機遇的重要渠道。而社交網絡的爆炸式成長,加之很多招聘平臺的服務跟不上發展的需求。通過這些社交媒體平臺,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夠更快拓展朋友圈子、了解就業信息,甚至不少人借助這些工具與自己喜愛的公司的負責人“說上了話”,更加增加了社交媒體的職場色彩,奠定了其在職場的重要地位。

這讓很多公司開始考慮使用社交媒體的全新方式進行人才招聘。求職招聘網站CareerBuilder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每五位負責招聘的經理之中就有約兩人會借助社交媒體調查了解應聘者,這些利用社交媒體的經理表示,基於社交媒體上搜到的一些信息,他們做出了不錄用某些應聘者的決定。

正如該調查所說,這樣的求職方式也會存在一定的弊端,海外留學生在分享生活的同時,需要更加註意自己在社交平臺上的一言一行,免得對自己的職場道路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歸國引才政策也在調查報告中被提及。

根據調查報告,35.6%的受訪者認為,目前的政策“受惠對象集中在高端人才,尤其是攜有科研項目的人才,對普通的海外留學生並不具備更廣泛的適用性”。另外,針對引才政策的評價也並不高,認為政策多關註短期效果,對人才在中國的長期發展支持力度不夠。

這一問題,其實不僅是吸引海外留學生會面對的,也是吸引所有海外高端人才的政策推廣到一定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最高端的人才就是金字塔的頂尖,僅僅是極少數的部分,更多的是處於發展段的留學生和中間段的人才。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會逐步需要更多中堅力量的加入,這就需要相關政策在內容上,對這一群體投入更多的關註。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