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菲特投資中石油案例對於當下投資中國藍籌股的啟示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700&extra=page%3D1

巴菲特投資中石油案例對於當下投資中國藍籌股的啟示

作者:徐誌


一、巴菲特買入中石油的核心邏輯


(1)國際間相似公司估值間的差異是巴菲特買入中石油的邏輯之一



巴菲特於2002-2003年分批完成對於中石油H股的建倉,平均成本價格大約在1.62港元/股,而2003年的中石油的EPS是0.40元,2002年的EPS是0.27元,估算下來2002年的PE是6.36倍,對應2003年的PE是4.3倍。而同期查了美國幾家石油公司例如康菲、美孚、雪佛龍等的PE在8~10倍,據統計世界平均水平大概在17倍PE左右。同時2003年的每股凈資產為2.06元,2002年的每股凈資產為1.83元,對應2002年的PB為0.94倍,對應2003年的PB為0.83倍,而同期幾家美國的石油公司大概在2-4倍的水平。


通過國際間的比較,我們發現了當時的估值差所在,而巴菲特買入中石油的邏輯之一便是如此,也就是足夠的便宜以及豐厚的股息率。我們通過當時以及後期的采訪可窺探一二:2003年10月10日巴菲特曾經在沃頓商學院上課時說過:"要在中國獲利,你在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出現閃失。我們之所以購買中石油,只是因為它便宜而已。";2009年9月29日央視對話,巴菲特在節目上說:"在我閱讀中石油年報的時候,我認為這家公司當時價值1000億美元,我再看看市值,它當時的核心業務的股票市值只是350億美元,所以我覺得很值,我就買入了。";2005年4月30日的伯克希爾年度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說:"幾年前,我讀了這家公司的年報之後就買進了,這是我們持有的第一只中國股票。這家公司的石油產量占全球的3%,這是很大的數量。中石油的市值相當於艾克森美孚的80%。去年中石油的盈利為120億美元。2003年在財富500強公司的排行榜上只有5個公司獲得了這麽多利潤。當我們買這個公司時候,它的市值為350億美元,所以我們是以相當於2003年盈利(每股收益0.59港元)的3倍的價錢買入的。中石油沒有使用那些財務桿桿。它派發盈利的45%作為股息。所以基於我們的購買成本,我們獲得了15%的現金股息收益率。"

所以,以上的啟示很有意義,那麽對於現時,是否有操作意義呢?齊魯證券最近統計了國際間的估值差的比較,對於我們尋找類似的機會很有參照意義。


(2)對於未來油價的看漲,也就是當時貢獻中石油內在價值最重要的自變量,是巴菲特買入的邏輯之二


中石油屬於國有企業,2002年時管理、體制等都算不得優秀公司行列。究其經營而言,2002年之前,中石油的原油儲量基本維持原狀,天然氣是在國家2002年正式開工西氣東輸之後才出現較快增長的。2002年之前,中石油在處理98年石化行業大重組的事的時候幹得最有意義的就兩件事情:一個是處置一些小的非盈利資產,但是像化工和煉油這種長期虧損的資產是根本沒辦法處理的。另一個便是裁員,從上市的48萬人裁減到2002年的42萬,整整6萬人被裁掉,每年節省的人員開支有20個億。從上市到2002年,制定的節約成本的目標是90億元,截止2002年基本實現了。最後一點,開采成本從上市時的4.76美元/桶下降到2002年的4.34美元/桶,幅度挺大的。從以上三點可以看出來,上市後管理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是節約的成本的那點錢微乎其微,管理相比於一般的國企也只是好一點,但是離優秀有很大的距離。所以,核心的投資邏輯並不是投資中石油的管理上的。


很多片面理解巴菲特投資體系的"偽價值"投資人會對這樣的投資嗤之以鼻,以簡單的自以為是的"定性"分析來將其排出在外,其實是忽略了買入持有一個投資標的前搞清楚其核心變量的錯誤。我們依然可以通過當時巴菲特的只言片語來窺探一二:2007年10月,巴菲特接受央視經濟半小時采訪時說:"石油公司利潤主要是依賴於油價,如果原油在30美元一桶的時候,我們對未來盈利前景很樂觀。……中石油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未來十年原油的價格,不過30美元一桶的時候我非常肯定。"巴菲特的另一個投資行為也證實了這一點:巴菲特曾經在1994-1995年期間建立過4570萬桶的原油期貨合約。2003年的原油銷售價格為27.2美元/桶,比2002年大漲21%,而2002年較2001年是下跌5%的。


而如果拆分中石油的損益表,會發現整個公司的利潤貢獻由90%以上都是勘探和生產貢獻的,主要就是賣原油,有的年份甚至能達到100%的比例。所以,一個關鍵的企業模型的關鍵自變量便找到了。


隨著關鍵自變量原油的價格一路走高,中石油的盈利能力也一路走高:


所以,除了第一條中石油的估值便宜以及分紅率極高之外,便是中石油當時的利潤主要貢獻是原油價格波動,巴菲特看好原油的未來價格即中石油當時貢獻內在價值的最重要的變量。


二、巴菲特賣出的邏輯


巴菲特於2007年7-10月分批賣出中石油,中石油2006年和2007年的每股收益為0.79和0.81元/股,市盈率分別為15.82和15.43倍,而同期美國的幾家石油公司的平均PE為8~12倍,2006年和2007年的每股凈資產為4.87和5.79元/股,市凈率分別為2.57和2.16倍,而美國同行在1~4倍。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到買入時估值低於國際間同行的水平,而賣出則高於國際同行。之後,我們看內在價值的走勢,ROE也是隨著原油價格波動,在2007年達到歷史新高,隨後回落,而巴菲特正是在80-100美元/桶的時候進行清倉操作,顯然巴菲特覺得原油價格過熱了。


綜上,比亞迪一定程度上是巴菲特投資夥伴芒格的"產物",也就是說中石油基本是巴菲特唯一在中國市場的傑作,其操作手法並非簡單地長期持有,但是年化收益率卻達到了驚人的50%,就連主張忽略估值波動選擇成長股的芒格也感慨:"要是一直有這樣的機會該多美妙!"所以,我們可以從巴菲特對於中石油的買賣中得到很多啟示:


(1)很多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國際間的估值比較來發現市場錯誤定價;


(2)關於估算內在價值時,最關鍵的便是找到一家企業在這段時間內最為關鍵的自變量;(3)對待估值波動要遵行"低買高賣"原則;


(4)按照年化收益率來看,中石油的一買一賣達到了50%左右的水平,是巴菲特投資案例中最高的幾筆之一,所以"價值投資"不適合A股的言論基本被證偽;


(5)投資並不需要過於複雜化的數學模型:據報道:巴菲特當時用極短的時間(傳說:幾分鐘-幾小時) 閱讀了中石油的近幾年的財務報表,就估算出中石油當時的大概估值在1000億美元左右,而依據有可能便是中石油的市場PE與國際石油公司整體平均PE間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巴菲特對能源行業業務板塊深刻細致的了解,也同樣可以推測出,估值完全用不到複雜的數學模型。


(6)對於當下尋找和投資類似的低估值、高股息率以及可持續的高ROE的A股股票具備參考價值。


(7)A股的估值波動率相比於成熟市場更大,更利於我們"低買高賣"。


筆者借鑒巴菲特的投資思路對目前的A股進行檢視,發現以下標的具備符合此類特征,可以作為候選標的物:

以上的標的物的估值都低於國際間其他市場相似標的的水平,同時內在價值走勢保持向上的趨勢且股息率豐厚。(來自摩爾金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274

國美贏當下,蘇寧賭未來

2014-02-09  NCW 
 

 

在蘇寧陷入巨虧時,國美電器業績已連續八個季度逆勢增長,但投資者為何逃離◎ 財新記者 何春梅   文hechunmei.blog.caixin.com 曾參與中國商業史上最慘烈股權爭奪戰的貝恩資本,在投資國美五年半之後,近日悉售國美股權,了結了雙方恩怨。1月22日,貝恩資本盡售其所持國美電器(00493.HK)9.2億股,套現約10.6億元。完成交易後,貝恩不再持有國美股權。

貝恩離場,業界猜想紛紜。有分析認為,曾幫助國美走出資本困境,也曾聯手國美前董事會主席陳曉與國美創始人黃光裕對戰的貝恩,此番出走是在給即將出獄的黃光裕“ 騰地方”;也有分析稱,貝恩出走是因為對當下國美的電商業務不滿意。過去一年,國美線上業務“ 國美在線”發展迅猛,銷售收入同比增長80% 以上,但虧損額也同步放大。國美電器CFO 方巍的公開說法是:投資期限到了,貝恩要給投資者回報。

資本買的是未來。據一位熟悉國美與貝恩資本的業界權威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貝恩離場主要是因為對“ 國美模式”的想象空間不再有耐心。他表示,任何一項投資都要尋找退出時機,雖然當下國美的利潤表現相比其老對手蘇寧要強,但股價表現卻並不理想,而且“也看不到國美股價未來上升的契機”。

如果僅從去年業績看,國美在全球零售行業都可圈可點。1月22日國美電器公佈的2014年度業績預告顯示, 其上市公司部分去年綜合毛利率預計將 超過18%,預期淨利潤將同比增長約40%。而且, 電子商務總交易額(含平台交易金額)預期將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80%,四季度的增長還在加速。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零售行業持續低迷的大背景下,連續八個季度逆勢增長的國美十分難得,日子比老對手蘇寧雲商(002024.SZ)好過多了。根據蘇寧1月31日發佈的業績預告,已經連續 五個季度虧損的蘇寧2014年將盈利7.81 億-8.36億元, 同比增長110%-125%,但盈利主要是因為去年底蘇寧將其11家門店的資產證券化獲得了約19.72億元“補血”。

盡管國美業績表現不錯,資本卻更青睞蘇寧和京東。京東仍在虧損之中,但被認為代表了零售的發展趨勢,2014 年上市時資本市場給出了2倍于蘇寧、3倍于國美的估值。而堅決向電商轉型的蘇寧在經歷了種種痛苦後線上線下融合漸入佳境, 從2014年10月至今年1月,其股價已累計上漲30%。

在上述投資界人士看來,雖然國美去年也在大力衝刺線上業務,但更重視財務健康的國美,線上線下業務並未完全打通,至今仍無法解決電商發力節奏的問題。“想做大電商的銷售額,就必須虧錢;要限制虧損,就不能特別發力。”該人士稱,國美在線的發展空間依然受制于國美對線上業務虧損的容忍度。

蘇寧轉型意志之堅決不止體現在公開宣傳上,2015年伊始,蘇寧雲商在全品類之後將“ 引流器”蘇寧超市作為2015年的戰略重點。蘇寧雲商現在早已走出了家電零售的範疇,變成了“ 百貨”式的電商零售。但按照國美電器高級副總裁何陽青的表述,國美仍將聚焦家電3C,他認為如果沒有顛覆性的商業模式,進入不熟悉的品類“並不明智”。

國美甚至還在擴充線下渠道,重心放在聯合、整合三四線城市的線下超市、地方連鎖。何陽青解釋說,商業零售當下的一大變化是消費者有重返實體店的趨勢。他認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衝擊,將導致未來兩年內大批三四線城市的地方連鎖倒閉、退出或者被收購,國美打算佔領他們留下的市場空白。

電商平台市場基本已被阿里、京東壟斷,這部分還在不斷增長。而被蠶食的傳統零售渠道,不管是蘇寧、國美,還是沃爾瑪、家樂福,都面臨如何轉型的難題。快轉好還是慢轉好,只有做了才知道。蘇寧是“ 快轉派”,國美和沃爾瑪是“ 慢轉派”。快轉對現金流和融資能力考驗大,也對轉型部分業績的增長有更高要求,但短期陣痛也許會帶來 更好的明天;慢轉在財務上是更穩健的做法,缺點則是有可能失去搶佔市場的最佳時點,當然也取決于消費者倒向電商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以及具體的策略。

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國美實體店的營收增長已經放緩,三四線城市是否能成為增長點還未可知。無論如何,轉型實驗都在進行當中,說什麼還太早。

線下“跑馬圈地”

2014年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發展的高潮期。這一年,京東、阿里巴巴相繼赴美上市,萬達聯手百度、騰訊組建電商公司等標誌性事件不斷。

就在人們將目光聚焦在電商巨頭們如何擴品類、建物流、拼服務時,2014年,國美電器卻在其年初定下的“O2M 全渠道零售商”戰略指引下,開始與三四線城市線下渠道“ 強強聯合”或兼併收購。

據何陽青介紹,2014年國美已與北京物美、上海百聯聯華超市等達成合作,通過出租場地等聯營方式入駐。據國美電器總裁王俊洲2014年9月的介紹,到去年上半年,國美在物美超市的銷售額已超過2億元。

同時,國美還與廣州摩登百貨、武漢國貿、河南三毛百貨等達成戰略合作,進駐超市近160家、百貨11家,方式是在這些賣場門店中劃分出家電專區,並將賣場里家電品類的採購、銷售、配送、售後等業務全部收歸國美。

國美在過去一年裡還收購了大連營 口三星電器、南寧百色市百色電子和環球電器、河南商丘金寶電器、山西呂良佳美電器等二級市場地方家電連鎖企業近20家門店。

何陽青表示,未來國美將繼續加大對線下零售渠道的整合。他認為,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衝擊越來越大,未來兩年內將會有大批三四線城市的地方連鎖倒閉、退出或被兼併收購,但這些地方連鎖退出後的市場空白,其他電商企業受制于業務模式及能力等,並沒有整合意願。這正是國美的機會所在。

“ 近兩年,國美一直在做渠道下沉,加大對這一市場的開發。”何陽青說,電商打破了地域性壁壘,這些地方連鎖 不能依靠地域差價實現盈利了,“ 接下來將洗牌,我們會選擇門店網絡下沉,也會和地方百貨商超等業態合作。”聯營模式對國美的業績貢獻正在凸顯。財報顯示,去年前三季度,國美上市公司部分新增超市百貨聯營門店154家,其中,聯營門店在三季度的銷售收入為1.85億元,較二季度大幅增長36%。

按照國美的規劃,未來公司將繼續 加大對二線市場即傳統的三四線城市的網絡開發。為了支持國美在二級市場的高增長,國美還調整了組織架構,更加強調各分公司自主經營。

據王俊洲介紹,2014年, 國美將原來由一級分公司管理的75個二級分公司獨立為自主經營分公司,分公司獨立運行、獨立考核。而與

其相配套的四個管理大區

則變成七個大區,來管理130家分公司。王俊洲曾表示,國美要適度放權。

“ 與規模相關的部分權力集中,如資金、採購、供

應鏈;而直接與客戶有關

系的部分,則可以充分放權。各地區的消費環境和競爭環境不同,需要本地化。”王俊洲表示。

為了加大對二線市場

的支持力度,王俊洲稱,未來無論是在網絡布局、組織調整、供應鏈支撐上,從各供應商到國美自身的OEM 產品,包括自身的商品會全部直發到二級市場。

整個2014年,國美上市公司在三四級市場新增了58家門店。除了線下的門店網絡繼續下沉,線上渠道也會配合滲透。國美在線董事長牟貴先對財新記者稱,“ 未來隨著國美集團繼續 往線下縱深滲透,國美在線也會進行渠道的下沉。”對於當下阿里巴巴、京東和蘇寧等企業紛紛進軍農村電商市場,何陽青與牟貴先均認為“ 未來是趨勢”,只是當下沒有興趣。這主要是從成本考慮。牟貴先稱,農村電商在線下物流和服務等配套方面,依然偏弱。“ 從倉庫上考慮,剛下農村的電商們訂單肯定不多,相對成本會很高;從管理能力和管理成本的角度考慮,當下也存在問題;同時,在配套投入上,會是一筆很大的成本。”他說,國美不會明確表態一定要去搶農村市場,只會“一步一步往下走”。

堅持聚焦主業

強大的家電、3C 供應鏈,是國美得以加速在線下滲透的基礎;而開放供應鏈 的做法,也被券商們認為是國美業績得以保持增長的一大原因。

“ 當前,零售業的‘ 新常態’將不再是廣度,而是深度。”何陽青稱,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商業零售業態持續湧現,但其方向將是縱深為主。因此,國美線下業務仍將聚焦在主業消費電子產品領域;國美在線從去年開始嘗試平台化經營,引入了不少其他品類。據牟貴先介紹,國美在線的家電業務占比已從過去的90% 多下降到約70% 左右,但王俊洲稱國美在線的未來定位依然是“ 主流垂直電商網站”。

與之相比,國美的老對手蘇寧去年加速百貨化和投資蘇寧超市的步伐;據京東2014年三季度的財報,其日用百貨品類占比高達46%,已經接近半壁江山,且同比增長率為177%。

在何陽青看來,打造強大的供應鏈 是決定零售行業能否在渠道變革中不掉隊、不被淘汰的關鍵,國美的優勢在於家電3C,若進入不熟悉的品類,需要重建供應鏈上下游,國美並無優勢。“ 有些實體零售企業在電商快速發展時期盲目轉型互聯網電商,拋棄了線下的根本優勢, 轉型電商還沒完成, 移動電商又來了。”何陽青認為, 沒有高效率、低成本的供應鏈,無

疑會讓企業在行業變革期

陷入被動。

為了打造開放式供應

鏈,2014年, 國美將其採購、物流、IT 三大平台完全打通, 共享“ 線 上+ 線下+ 移動終端+其他社會化渠道”,走出

了一條區別于其他企業的

道路。

在保持原有商業模式

的前提下,國美設立了全新的採購平台,並新增四家專業採購公司,即電采公司、恒信商貿、戰聖商貿以及配件公司。這些公司分別負責國美平台上貼牌產品的採購、運行平台的代理業務如空調代理、大單採購以及一步到位價的採購等。何陽青介紹說,這些採購公司將根據門店終端、電子商務終端、移動終端反饋回來的大數據進行分析,預測未來哪些商品可能暢銷,從而調整相應採購比例。

目前,這些採購公司的業務量已經占到國美總體業務的30% 以上,即是說,國美有30% 以上的產品實現了自主定價權。何陽青稱,到2017年,國美的差異化商品比例將占到50%。

物流方面,國美也將其從各分公司中剝離,成立第三方物流公司安迅物流。結合內外部物流配送能力,2014年,國美推出了一日三達快速送貨服務。目前,國美在全國近200個城市可以做到一日三達。按照規劃,今年要在全國300個城市推一日三達,到2017年完成400個城市。

同時,在大件物流方面更具優勢的國美,從去年開始推出了小家電配送,不過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 物流行業不成文的規律就是由大入小易、由小入大難,國美開發小件送貨相對容易,其他企業布局大家電配送卻難上加難。”何陽青的規劃是,今年國美的物流能實現大小件“通吃”。

國美還改造了IT 系統。據王俊洲介紹,國美現在可以根據消費者行為分析出定制信息,並將這些數據與供應商共享,讓國美與運營商都能看到庫存情況,並隨時調整。“ 大零售商和大供應商之間的協同將保證國美在店面的商品缺貨率最低,在商品的價格調整至最低時,商品的庫存既能確保不缺貨又能夠保證最低價。”王俊洲說。

國美供應鏈的短板是金融板塊。據何陽青介紹,國美計劃打造以“ 自主開發+股權合作+ 第三方業務合作”的金融服務平台,在全渠道供應鏈的不同板塊產生支持、培養、互動的作用。不過,實現速度比阿里巴巴、京東特別是老對手蘇寧慢多了。

過去兩年,蘇寧一直圍繞“ 供應鏈 金融+ 基金保險銷售+ 消費信貸”的全產業鏈模式布局金融板塊;2015年初,蘇寧又將其金融板塊單獨出來成立了金融集團,打算利用蘇寧線上線下的用戶群體、O2O 零售模式和從採購到物流的全價值鏈經營模式,發展面對用戶的支付、消費金融、投資理財等金融產品和服務。除此,蘇寧金融還打算打造一個開放的金融平台,整合社會資源,滿足不同類型用戶的個性化、定制化需求。

據中信證券的預計,2015 年蘇寧的供應鏈融資規模可達200 億元以上;同時,2013年蘇寧的互聯網保險銷售業務上線,已為蘇寧售後、物流等服務商提供保險計劃;基金銷售業務以“ 零錢寶”提升客戶黏性。2014 年12 月蘇寧消費金融公司獲批。

國美早在2013年8月就註冊了“ 國美金融” 全套域名, 以及“ 國美金融.com”“ 國美金融.cn”等國美金融系列域名。另外,“ 國美銀行”域名、“國美銀行.net”等也在當天被國美註冊保護。王俊洲此前公開表示,國美正在針對互聯網金融準備方案,不過方案至今尚未對外公開。而去年國美入股徽商銀行受挫,或將國美在金融板塊的布局再次延後。這樁高達24億港元的交易從2014年11月11日國美宣佈後就一波三折,先是降低持股比例,繼而又在等待審批,最終,國美2月1日晚正式公告交易告吹。

這樁交易原本就不為市場看好。一位機構投資者直言,“ 看不出國美投資徽商銀行有什麼特別的邏輯”。他認為,國美可以做支付、消費信貸等金融業務,但投資銀行“沒有道理”。

電商業務尋找“風口”

去年5月,何陽青曾告訴財新記者,當時中國消費電子的整體市場總額是1.3萬億元,其中電商渠道如京東、天貓、蘇寧易購、國美在線等占比約8%,市場份額在1000多億元;國美和蘇寧的線下實體店占比約18%,市場份額在2000億元左右;另外將近73% 的市場份額,則由地方連鎖、百貨超市、廠商專賣店等渠道占據。

經過半年多來的發展,據奧維營銷 咨詢公司的數據,國美的“ 主業”家電產品向線上躍進速度很快。以彩電為例,數據顯示,2014年彩電線上市場零售量787萬台,同比增長79%,占整體市場的18% ;線下市場零售量3674萬台,同比下降15%。

起步稍晚的國美在線,在國美初步完成供應鏈整合的2014年,終於開始加速。國美的線上業務與家電起家的京東對標。2014年,國美在線在商品價格、物流速度、售後服務等方面都“緊咬”京東,幾乎每月都必出重招,其電商市場份額也從2014年一季度的第九位升至第五位。

不過,僅從線上家電銷售量來看,國美依然無法撼動天貓與京東兩強爭霸的局面。去年8月,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曾發佈《2014上半年家電網購分析報告》,其中顯示:去年上半年,京東的銷售額占整體家電網購市場的58%,大家電占到整體線上大家電銷售額的62% ;天貓在整體家電網購市場占到32%,在大家電領域占到23%。剩下僅10% 是蘇寧和國美在線及其他電商平台共同創造的。

“ 硬拼”已然不是好辦法。牟貴先告訴財新記者,2015年,國美將尋找可能的電商“新風口”。

“ 大家現在都在找風口,你若不坐到風口上,努力也沒用。”牟貴先介紹稱,2015年國美在線將在持續提升用戶體驗的基礎上,圍繞物流、“ 國美家”產品、社區加店面、渠道下沉以及互聯網金融五大方面發力。

國美在線去年推出了“ 計時達”和“ 限時達”產品。據牟貴先介紹,“ 計時 達”能夠做到中午12點之前下單,晚上8點之前送達;中午12點到2點下的單,晚上10點之前送到;晚上12點之前下的單,第二天中午2點之前送達。“ 比京東的‘211’速度還快,他們是上午11點之前下單,晚上11點之前送到;晚上11 點下單,第二天中午2點送達。“僅推出‘計時達’,國美在線的銷售增量就擴大了50% 以上。”牟貴先說。

為了保障配送效率,國美在線除了在技術方面如庫存、供應鏈配套、前台、訂單跟蹤、物流隊伍培訓方面加大投入,在配送方面也採取了很多變通做法。比如,根據消費者的購買習慣,每天有幾個“ 波次”是比較常規的送貨時間,除了保障這幾個常規波次以外,國美在線還成立了機動車隊,時刻準備著“ 有貨就送”。

“ 基本上50% 用原來的波次,50% 左右用的是VIP 送貨的機動車隊。”牟貴先稱,這意味著國美在線在物流成本上要付出更多,但卻提升了消費者的體驗。

目前,“ 計時達”和“ 限時達”已經占到了國美訂單總量的65% 左右。牟貴先稱,希望2015年這一服務能夠覆蓋到國美訂單量的90% 以上。

國美在線2015年還會加大對商品和物流的匹配與規劃力度。“ 物流如果不與商品同時規劃,只看物流將是電商的巨大失誤。國美會以城市為單位,分成幾個層面,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產品以及品類,哪些產品必須做到計時達和限時達,必須規劃清楚。”牟貴先說,商品管理以及物流配送能力的結合,對於2015年國美在線的發展十分關鍵。

牟貴先將國美在線的用戶分成了四類:家庭用戶、個人用戶、企業用戶以及汽車用戶。針對家庭用戶,國美在線打造了一個殺手級產品“ 國美家”,即以家為中心的整體家居裝修,同時提供包括家電、智能設備、家居、家裝等產品以及3D 家裝體驗。今年1月,國美悄然上線“ 國美家”頻道。國美家儲備了6000多個3D 房型圖,用戶可以在線上體驗虛擬裝修。這是牟貴先口中“ 自己親自帶隊,準備工作接近一年,其他企業想要進入沒有半年時間不可能的產品”。

他說,2015年國美家在全國哪怕只服務10萬個家庭,每戶家庭平均消費20 萬元以上,就會給國美在線帶來翻倍的銷售額。

而以個人為單位的用戶,牟貴先則設計出了“ 社區加門店”的服務產品。

不過,對於這一產品具體如何運作,牟貴先三緘其口。他只是表示,這項服務是基於移動互聯網的、人和人之間充分連接來做的。

“ 未來以個人為中心的基於個人連接的經濟模式會快速發生改變,所謂線 上和線下的界限未來會變得模糊。”牟貴先透露,他從2013年4月份開始,用一年零八個月的時間,研究了一套“ 社交加店面”模式,“ 和現有電商運營比起來,在品類、策略、模式和工具上都有差異,將是2015年國美在線的發展重心”。

互聯網金融也是國美在線2015年主推的板塊。牟貴先稱,國美在線會推出一些高收益且安全的理財產品,在策略上會更加靈活。“ 我會保證大家在我們這裡賺錢最多。”牟貴先稱,2015年的頭一個季度,國美在線就將完成包括P2P 業務、供應鏈金融、票據業務等產品的布局。

據招商證券近日研報數據,2014年國美在線電商銷售額約為120億元人民幣。不少券商看好其未來的業績增長能力,不過,利潤沒有轉好的跡象。

據齊魯國際分析,國美在線2014年的虧損大概在5.5億元左右,比去年的4億元左右有所放大。“ 電商整個行業都沒有解決虧錢的問題,甚至看不到切實可行的路徑能夠產生利潤。沒有一個老貼錢的商業能夠做下去。”上述投資界人士稱,國美不可能不做電商,或許內 部已經將這些虧損算作營銷成本了。

過去一年,蘇寧將主要精力用在線上線下的融合上面,其線上業務去年增長相對迅速。去年前三季度,其線上交易額已實現約200億元,四季度若增長與二三季度持平,則其全年線上交易額約在300億元左右。

2015年1月,面對互聯網環境對傳 統管理模式的衝擊,蘇寧雲商董事長張近東拋出了極簡管理的理念,任命原物流公司總經理侯恩龍擔任蘇寧雲商首席運營官(COO),負責營銷管理總部及各品類事業部日常經營工作,並統籌運營總部和連發總部管理工作。至此,蘇寧採購(各品類事業部)、倉儲物流(成立物流集團)、商品銷售(成立運營總部)全面雙線融合。蘇寧在頂層架構上開協同運營。

相比蘇寧的全面互聯網化,國美的線上線下並未完全打通。在運營團隊方面,國美線上和線下分別由不同的管理者牽頭,何陽青負責線下運營,牟貴先負責線上運營;而在後台支撐上,國美的線上與線下由於產品定位與營銷方式的差異,也無法完全融合。比如在國美線下覆蓋的上百個城市裡,國美在線也遠未能實現全面覆蓋。

人們能夠看清的是,O2O 是未來商業零售的行業趨勢。包括純電商京東在內,去年以來都加大了線下物流、倉儲投資的力度。但線上與線下的融合,誰能走到前面,誰能在融合中率先獲利,目前依然尚未可知。國美和蘇寧,這對昔日連鎖零售業的巔峰對手,再次在這個已經顛覆性創新的市場一決高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445

期權首發日和紅廟子的故事:時曾相識的瘋狂與當下的風險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367

期權首發日和紅廟子的故事:時曾相識的瘋狂與當下的風險

作者:洪灝


概要﹕歷史上,期權一直只是中國市場里的一種投機工具,正如 1992 至 1996 年和 2005 至 2007 年的情況一樣。A50指數 ETF 期權的模擬交易數據顯示,相對於認購期權,認沽期權的買入量急升,類似去風險事件前的情況。模擬交易中隱含波幅低於實際波幅,反映了市場下行的風險並沒有得到充份定價。面對貿易數據變差、中性的流動性環境和審慎的市場情緒,風險和回報仍然不甚匹配。市場有技術反彈的企圖,但 3,400 點仍然是重要的阻力位。

似曾相識的瘋狂時代?周一將是中國市場 A50 指數 ETF 期權的首發之日。其實這並不是中國市場對於期權交易的第一次嘗試,而之前中國市場已經有了兩次失敗的經歷。早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中國開啟深化經濟改革伊始,有關部門決定發行認股權證,並將其作為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然而在看到股價沒有達到預想的價格之後,有關部門匆匆地認為自己的股權有可能被賤賣了,並隨即暫停了權證交易。

但是此時叫停交易已經為時已晚,許多公司已經將部分國有企業的權證出售給公眾,並且交易已經啟動。這些權證公開交易一直延續到它們的到期日。然而這些交易充滿了投機,市場操縱,以及市場的大幅波動。例如,在深圳交易的期權市值只有 4 億人民幣,同時期股票市場的總市值為 330 億人民幣。但是期權的交易額達到 150 億人民幣,換手率超過 34 倍,而同期股票的交易額只有 2880 億人民幣,換手率只有 8.5 倍。許多期權的有效期很短,其中三分之一的交易日中可以看到超過 5%的期權市場價格波動,七分之一的交易日可以看到超過 10%的價格波動。期權市場參與者在期權交易或將突然被撤牌的絕望和期權交易或將如常交易的希望中仿徨徘徊。這樣的交易不適宜膽怯保守的投資者。

在以麻辣川椒而聞名的四川紅廟街,投機者已經忙於買賣許多還沒有公開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和認股權證。他們形成了一個近似自我監管的場外交易市場,在市場全盛時期這個交易市場擁有 50000 位投機者交易。紅廟街是一個關於中國市場如何運用任何機會來進行投機活動,而甚至會自行創造機制來把握投機機會的故事。但漸漸地,市場操縱和欺詐行為引起了監管部門的註意,並逐漸取締了合規的市場交易。1996 年,深圳市場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而被關閉。

2005 年 8 月 22 日,寶鋼權證的推出標誌著權證交易的回歸,作為國有企業持續改革的一部分。2006 年的前十一個月,37 個權證在中國上市交易超過 2300 億美元的總成交額,同期在港交所 2000 多個權證總交易額為 2000 億美元。在 2007 年狂熱的日子里,日成交額猛增至 1370 億元,而現貨市場高峰期的日交易額只有 2680 億元。但由於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充分支持,權證交易在 2011 年逐漸消失殆盡。這些事件提示了每當有一個新的投機工具時市場的瘋狂。而當下市場的風險在積累後仍然沒有消化完畢。




期權交易將放大市場情緒波動:在過去一個月里模擬期權交易一直有一些很有趣的現象。我們註意到看跌期權的成交量是看漲期權的一倍半,隱含波動率幾乎總是低於實際波動率。這一情況有些蹊蹺—看跌/看漲期權交易量的比率往往在重要的避險事件前突然上升。此外,期權賣方往往會因為承受有可能是無限的損失、放棄選擇權而得到補償—這個邏輯使隱含波動率一般會高於實際波動率。因此,期權交易員似乎在預期後市的壓力,並且風險並沒有被得到充分的定價補償。當然,這些數據是從模擬交易中取得,或不能完全反映市場真實的情況。

即使經過季節調整並同時考慮到大宗商品的價格暴跌,中國進出口數據也在迅速惡化,經濟放緩的勢態已很明顯。在過去,A50 的隱含波動率一直領先於歷史波動率~30 天(我們用了 2823 HK ATM 期權的隱含波動率作為 A50 指數波動率的估值)。隱含波動率已同市場一齊急劇上升,但也已經開始隨著市場的回調而平複。實際波動率也應將很快地見頂回落,如果歷史經驗重複的話。當下的風險是隨著實際波動率的回落,市場也將承壓。

(作者:洪灝,交銀國際董事總經理兼首席策略師,CFA)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758

【台湾股市大泡沫对A股当下牛市的启示】 浊静徐清

http://xueqiu.com/8315851674/40753271
回复@浊静徐清: 【台湾股市大泡沫对A股当下牛市的启示】
1,不要测顶。
但在上涨的第十个月后的几个月,要特别谨慎。
2,A股这轮大牛市,肯定也是分几个阶段来进行,大牛市中间甚至出现30%~40%的调整,都不奇怪。
3,券商赚钱会超出绝大多数人最乐观的判断,甚至令人感觉不可理喻。
4,最终小的一定比大的涨得多。
5,水会灌满所有的地方,潜伏很重要。近期港A,B股潜伏者开始尝到甜头。
6,创业板,铁路基建和非银几乎可以肯定是三大持续主攻的方向。
只是在不同阶段吸引力不同。
7,4000点引起大争论,犹如2000点的台湾股市。
但仔细想想,只能说存在结构性泡沫,六七倍的银行你能说高,10倍的券商你能说高?
所以,4000只是此轮牛市的一个站点,伴随着争议,牛市还将按自己的方向前行~//@浊静徐清:回复@浊静徐清:【大牛市共同的特征】美元兄说的对,台湾大牛市争议最大的时段在2000点。
看完"台湾股市大泡沫"后,感触良多:
第一,不要去测试牛市大顶,尤其在前两年;
第二,幸福的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
同样,所有的牛市都是一样的,熊市则各不相同。
台湾大牛市和当下中国A股大牛市,六七十年代美股大牛市,日本当年大牛市,共同的特征就是:
1,实体经济经过多年发展,资本巿场未给予足够反映。所谓的资本化率,未来中国最高去到200%的比率机率不低;
2,政府在当时需要一个持续的牛市来解决各自的问题;
3,货币环境持续宽松;
4,经济短期低谷,但长期平均又远高于其它经济体;
5,股市发展大致进入第20~25年(美国除外),居民投资股市比例尚低。目前中国股市投资占存款比例仍在5个百分点左右,空间很大;
6,亚大地区,尤其是大中华地区赌性大,人们攀比之心,容易让事情过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011

印度想當下一個中國 超難!

2015-05-25  TCW

五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訪問中國,雙方簽署一百億美元的二十四項合作協議。不過從領土爭議、區域勢力到市場開放,兩國仍有歧見,雙方進一步合作恐怕有限。

中國與印度關係似近實遠:兩國金融中心──上海及孟買,至今沒有直航航班;兩國首都北京與新德里間,一週只有三次航班。中、印一年貿易總額七百億美元,不及中、澳貿易總額一半。二○一三年,赴印度度假的中國旅客十七萬五千人,只有中國赴泰國遊客人數四%。

中、印關係冷淡,與歷史恩怨有關:中國有十四個陸地接壤鄰國,其中僅印度和中國有領土爭議。

目前藏南地區七萬七千平方公里土地被印度實際控制。此外,西藏流亡政府設在印度境內的達蘭沙拉;被中國當局定位為叛徒的達賴喇嘛,去年在莫迪就職總理典禮上是座上賓,這些都使中國對印度不滿。

對中經貿困境難解藥賣不進中國,難降入超

對印度來說,它與巴基斯坦有宿怨,中國與巴基斯坦卻是「鐵哥兒們」,並支持巴基斯坦控制喀什米爾(POK,印度亦聲稱擁有其主權)。中國推動的亞投行,印度已表態首任行長應由第二大股東的印度人擔任。中國推「一帶一路」,印度則推「季風計畫」(Mausam,印度打通印度洋周邊國家通路的計畫),這些都意味雙方未來仍是競爭大於合作。

這次莫迪訪中,兩國都想先拋開這些爭議,以經貿為先。印度對中國一年貿易入超四百五十億美元,莫迪希望把印度的學名藥(或稱仿製藥)賣進中國,以降低對中國入超。

目前印度生產學名藥所需原料,六五%從中國進口,不過用這些中國原料製成的學名藥,卻無法賣回中國。這是因為中國《藥品管理法》規定,進口藥須經臨床測試並有註冊藥號,才是真藥。即使在印度合法銷售的學名藥,未經中國監管部門批准,都算「假藥」,中國藥品店裡因此見不到印度藥。近年來有些中國病人不堪國內高藥價,直接向印度購買,也遭到官方逮捕。

開放印度學名藥進口,將衝擊享有行政壟斷的中國醫療藥品業,以及政府監管部門利益。本身也是醫生的印度國會議員賈斯瓦(Sanjay Jaiswal)表示,「中國更願意購買比印度產品價格高兩倍的歐洲藥品。」因此,莫迪想藉此降低對中國貿易入超,短期內可能性並不高。

對內基礎建設缺錢融資缺口仍高達7,500億美元

莫迪此行另一目的,是想吸引中國資金,改善印度基礎建設。儘管印度政府計畫從二○一二年到二○一七年,在基礎設施投資一兆美元,不過卻面臨七千五百億美元的融資缺口。

目前印度最大銀行──印度國家銀行(State Bank of India),去年十二月底資產規模四千億美元,只有中國工商銀行八分之一。印度金融體系無法負擔如此融資,勢必要吸引外資。

對中國來說,透過一帶一路輸出基礎建設是既定國策,但印度並不在一帶一路上。今年四月,習近平赴一帶一路上的重點國家巴基斯坦訪問,宣布投資四百六十億美元;相較他去年九月訪問印度,承諾投資金額只有五年兩百億美元。即使加上這次莫迪訪中,雙方簽署一百億美元協議,這對印度基建資金需求,仍是杯水車薪。

對國外投資者設限設高關稅,還回溯課公司稅

印度本身市場的封閉,也限制包括中國在內的外資對印度投資。印度不但是全球平均關稅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今年四月印度財政部長宣布,對外國投資者回溯過去七年收入,以課徵最低公司稅,外資因此多日在印度股匯市大幅賣超。

莫迪上任一年來,雖高舉改革旗號,但至今成果有限。今年二月底,印度公布莫迪上任總理來第一個年度預算案,訂下財政赤字占GDP目標三?九%,低於市場預期(三?六%)。今年度印度食物補貼金額,還比上年度成長二五%,這為印度政府帶來每年近三十億美元虧損。

降低財政赤字,是莫迪改革能否成功的指標之一。信評機構標準普爾(S&P)今年二月表示,印度須降低財政赤字,實現改革,才能上調評級。目前印度債信評級為BBB-,只比垃圾等級高一級。

然而莫迪改革前景並不樂觀。目前他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JP)在上議院二百四十三席中只占四十八席,無法推動重大改革。投資專家羅傑斯(Jim Rogers)今年四月就說,這一年莫迪的改革「說得多,做得少」,重大改革從缺,他已考慮出售印度持股。

有新興市場教父之稱的墨比爾斯(Mark Mobius)也說,印度地方勢力複雜,一個邦願改革,不代表其他邦也願意。儘管莫迪改革方向正確,進展卻令人擔憂,他認為投資印度者仍須謹慎。

今年十一月印度比哈爾邦(Bihar)將選舉,若印度人民黨失敗,莫迪在上議院推動重大改革將更困難。在擔任古吉拉特邦(Gujarat)首席部長時,曾三次訪問中國、並將該邦建設為「印度的廣東」的莫迪,若無法改造印度,這個國家前景恐怕不如想像中樂觀。

人口第二大,GDP卻僅中國1/5——中國、印度比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42

懷念從前vs珍惜當下 by 盧志威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5/07/28/%E6%87%B7%E5%BF%B5%E5%BE%9E%E5%89%8Dvs%E7%8F%8D%E6%83%9C%E7%95%B6%E4%B8%8B/

懷念從前vs珍惜當下

IMG-20150726-WA0000

 

《念念不忘》與《羅生門》大熱,令麥浚龍其他歌曲,在下載排行榜全部佔據高位,相信包括自已在內的面書,也被朋友洗版,呻吟之聲四起,粵語歌忽然之間再次形成主流。

每隨一段時間,都會在周末悠閒的下午,重溫「黃偉文作品展」,其實Wyman真的很有心,在近幾年粵語歌進入冰河時期,仍然努力填詞,甚至成立協會,令新晉填詞人和歌手能互相交流,在作品展上能邀請四十多位歌手到場,足以證明其人脈之廣。

香港樂壇常被當作已死亡,因為唱碟市場萎縮,只有開演唱會或北上表演才有望賺大錢,因為粵語歌的市場基本盤只有七百萬人,去到廣州或海外華人市場,要與普通話歌曲爭奪市場,在中國「揚普抑廣」的主流思想下,粵語歌的生存空間被有意無意壓縮。

不過物極必反,任何事情到了極限,都有谷底反彈的機會,現在互聯網和手機應用程式的熱潮,其實令大家聽歌變得方便,在地鐡和巴士上,很多人都帶上耳機,將聽覺與嘈吵的世界隔開,只不過播放的可能是舊歌、外語歌或劇集。

潮流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隔段時間熱潮就會起起伏伏,Wyman寫了二十幾年歌,累積下來的粉絲和人氣,在這一刻再創高峰,加上麥浚龍的形象,由被取笑的富二代,因拍過「殭屍」而變為熱愛電影的正面形象,兩者擦出火花後,今次應該可取得大成功。

《羅生門》歌詞的結尾,寫道「願如期團聚於冰島某地方」,應該還有下一首《雷克雅維克》,這類講長期單戀的作品,無論是如《秒速五厘米》般以放下為結局,還是像《求婚大作戰》得到美好結局,很容易引起共嗚,因為人在感情路上總有一個夢幻的憧憬,想求而求不得,最後在內心深處留底遺憾,創作人能令受眾將感情投射,就會大受歡迎。

希望Wyman和Juno下首歌,為這個延續十年,自已中學都熱唱過的K歌故事,畫上完美的句號,無論結局怎樣,出碟之日定必買入支持,也期望越來越多好歌,令香港樂壇復活,始終歌手、作詞人、作曲、幕後工作人員也要搵食,觀眾願意付款,才有資源做得更多。

股票跟感情一樣,最令股民若有所失,永遠是已升到爆機的股王,又有多少人懂得把握當下,珍惜現在所擁有,努力去找下一代股王?

Posted in 港股投資 and tagged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603

當下最火的三大創業風口,你在其中嗎?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561

資料圖:李竹 (CFP/圖)

2月23日晚,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夥人李竹,在清華大學推出的《創業導引——與創業名家面對面》學分課上,提到了他眼中的當下三大創業風口:文化創意、智能科技、共享經濟。

李竹198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是清華校友TMT協會會長。畢業後多次創業,2013年發起成立英諾天使基金,目前基金總規模16億元。英諾倡導合投,這也是矽谷流行模式。

李竹認為,以電影、電視劇、綜藝、動漫、遊戲、演出和出版為代表的文化創意領域,是當下一個創業風口。

一是日韓市場已經證明過,人均GDP超過7000美元之後,文化創意市場毫無例外迎來爆發。典型代表是日本動漫產業和韓國綜娛產業。而中國人均GDP正好在7500美元左右,龐大的中產階級群體已經形成,對文化創意的需求開始爆發。

二是大量有著內容生產能力的人才開始創業。比如傳媒離職潮,為內容創造市場提供了大量人力資源。

在李竹看來,以消費機器人、工業機器人、醫療機器人和3D打印人體器官等為代表的智能科技領域,是當下又一個巨大創業風口。

“智能科技的核心是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數字世界和現實世界正在相互融合滲透,這將催生一個巨大創業市場。”李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以低成本、深度連接和可持續為特征的共享經濟,是李竹認為的第三個創業風口。在他看來,未來是物權共享的時代,使用權的價值將超過所有權。而創業的核心正是利用已有的資源創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221

網上結緣--留住當下

巴黎:


昨天看到味皇兄出文說決定離開公司,因為他過去也曾出文說差不多要以息+租續回自己,所以我假設他己經不介意"暫時"屈就每年用數拾萬養住自己的日子。
當然以味兄的價值投資技術,每年穩定的七位數現金入息也將會是很快的事(或者己經是也說不定)。
 
回想8年前,Yahoo 財經Blog非常熱鬧,筆者是新仔一名,那時因為剛學價值法,於是就特別喜愛看市場先生和味皇的文,到今天為止,我認為二人仍是小數出文較接近Ben Graham的先分析價值,後比較價格,然後夠膽把個人交易寫下的Blogger。

多數的Blog主所說的交易都是事後補上,筆者也知道在當下交易就出文紀錄是需要很大勇氣,因為一旦把交易說出來,明白的人會明白,不明白的人就會衝來攻擊。
本來勝敗兵家常事,人誰無錯,但Blog主花心機出文,投資只對個人負責,輸了錢還要受別人評擊就絕不好受。味皇兄每能以自嘲面對損失,也令筆者配服不己。
 
幾年前有一位小子時常到我網誌請教,做Blog主有時也需要先調查才能回答別人,記得一次我花了很多時間講解換來小子的嘻笑, 一時發嬲Block了他,小子一面茫然.  後來三番四次以匿名攻擊,但我覺得是自己先不對,欠了他,所以就一直也沒有回口。
有朋友見我受攻擊後想知是那一位,我只笑笑口不說,分手無惡言,如果在朋友面前惡評另一人,朋友會懷疑一旦不合這人的標準, 他會在背後如何説自己。

後來知道小子C F A成功,入了行、也寫投資財經報章專欄和出書,筆者心底非常開心。雖然仍是認為若小子多投資、不要投機,前途會更無可限量。小子現在也有看我的文, 我還是想向小子道歉.

說開名氣,其實都是別人給,像味皇兄如此低調,但只要他肯,隨時都可以見報,皆因日久見人心,時間是最好的證明。如果新的朋友想在Blog界建立自己,不妨以誠實為策略,因為誠實的人永遠贏到別人,而遇到投資失誤時,自嘲一下, 大家都會明白的。

但所謂誠實並不是隨意衝口批評別人, 而是在表述個人意見前, 用同一把尺去度自己能否做到.

網上結緣,你永遠不會知道下一步走去那,像Allan兄的離去份外令人傷感。

網上大家都說希望早點財務自由, 筆者三十多歲時己經退休,但在不適當時做不適當的事是不會令人快樂和自由,那刻我便決定囘港做到死才會是我退休日,或者在捉到支二十倍股時開心得滯瓜了也不錯, Allan兄是在救了人之後步出手術室時離開的, 做自己喜愛的事至死, 是一种恩賜, 雖然我理想中的自己的會較爲滑稽.

人生只是一個經歷,筆者也從來沒有機心去辨課程、直播,只是當時間來到,突然心想人生己到此,有亦何喜,無亦何悲,why not 做一些從來沒做過的事。說到價值投資法,筆者一直在班上以發問、啓發和感染為主,因爲對於數字, 其實很多同學較我還好, 而我直覺也認為用啓發方式較易令學生叻過我。事實上過去有幾個聰明Blog友因受筆者感染,現在投資己經頗有成就,佢地那套,雖原則相同,操作都各自配合個人性格。

明天無盡的可能,可能家人一句"歸來吧 " ,我又會是一句"好的", 然後又囘到十萬公里外平靜的海邊看狗狗跑的日子。

但昨天已經過, 明天又太遠, 呢一刻才是最真實。

......................................................................
股票方面, 筆者昨天換出渣打和2828, 加碼互太和換入市場先生兄本期介紹的香港小輪, 都是以加強收息金額為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631

投資筆記:“我的工作並不是預測未來,而是最早地感知當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13/155817.shtml

投資筆記:“我的工作並不是預測未來,而是最早地感知當下”
USV USV

投資筆記:“我的工作並不是預測未來,而是最早地感知當下”

USV投資的是有差異化用戶體驗的,有網絡效應作為壁壘的,有粘性用戶的大型網絡型公司。

黑馬說

許多創業者都期待能夠準確預測下一個風口,從而更好地占領市場先機,獲得資本的垂青。但是太遙遠的未來只是大趨勢,對於創業者來說,深刻理解當下的投資體系,知道投資公司對於互聯網創業世界的世界觀,才能有效地分析判斷創業方向,更好的推動項目成長。本文要分享的是美國投資公司一套相對完整的投資體系與判斷標準,大家可以從中略窺一二。

文|USV

美國知名風投家Matt Cohler(風投公司Benchmark合夥人)曾經說過“我的工作並不是預測未來,而是最早的感知當下”("My job is not to predict the future, it's to notice the present first." )

這句話其實適用於所有的創業者和早期投資人。能夠預測未來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但太遙遠的未來只能是大的趨勢,而不是具體的落在應用層面的。能夠首先感知到當下機會的人,才是離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最近的人。

比如在2010年左右開始投身移動互聯網市場的人,其實開始的幾波多半都犧牲了(甚至於很多當時用戶上億的一些工具型應用現在也過得不怎麽樣)。再比如現在的VR/AR市場,其實很多資本方糾結的點不在於這個東西是否能夠起來,而是這個東西是否能夠在未來可見的一兩年內起來。如果太早,就很容易被當做炮灰了。

所以,對於一家投資公司來講,判斷市場走向是其最關鍵最核心的基本功之一。偶爾投出一家好的公司可以碰運氣,但要持續的投出高回報的偉大的公司,那靠的就是一整套的投資體系了,這個體系在投資界有一個術語,叫做“Investment Thesis”,意譯的話大概可以翻譯成投資理論、投資理念、投資主題、投資體系等等。

在美國,很多投資公司都是能夠很明確的說出自己的Investment Thesis,並公開探討,而國內的很多機構在這塊則略有些模糊不清。其實,一個好的Investment Thesis能夠:

1)幫助投資公司形成一套完整的投資體系與判斷標準,減少投資行為受市場的波動性

2)幫助投資公司圍繞一個主題搭建投資組合並逐漸產生協同效應

3)幫助投資公司在市場上立足,為自己打下標簽,吸引認同該套投資理論的優秀創業者前來

(甚至於可能有人說我的Investment Thesis就是投海歸,那麽到一定的極致以後,只要有海歸創業就都會來找這個機構聊一下,對於這個機構來講也是好事)

而對於創業者來說,按照這個體系的形成思路來分析判斷自己的創業方向與項目也是非常有益的。所以,作為一個創業者以後要找一個靠譜的投資人,不妨問他/她一句,貴司在該領域的Investment Thesis是怎樣的?如果對方回答不出來,那多半是自己也沒想明白就來湊熱鬧的投資人了。

下文中的這兩篇文章,是來自USV(Union Square Ventures,美國最成功的VC之一,投資了Twitter等公司)的分別在2012年和2015年的Investment Thesis的分享。從中可以看到他們是如何定義、理解自己的投資方向,這個投資方向又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的變化而推演的。

正如USV所說,Investment Thesis就是一家投資公司對於這個互聯網創業世界的世界觀,到底這個互聯網世界是怎樣的,大家可以從中略窺一二。

USV Investment Thesis 第一版(2012年5月)

VC(風險投資公司)有很多不同的運作方式和風格。比如,一些VC只專註在某些城市,有些則專註在某些行業,還有一些則有不同投資輪次的偏好。USV的投資重點已經逐漸演變成一種“論點”,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個宏觀層面的對於這一整個互聯網世界的“世界觀”,而我們的一切投資都是圍繞著這一套世界觀和方法論在進行的。

簡而言之,就像Brad去年(2011年)在Twitter上用不到140個字符所描述的那樣:

USV投資的是有差異化用戶體驗的,有網絡效應作為壁壘的,有粘性用戶的大型網絡型公司。而當進行投資決策時,我們會把這句話剖析得更加細化。

555607580420831087

“大型”顯然意味著規模 --- 推特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但這個大也可能是相對於某個特定的問題或群體而言的。Stack Exchange是由超過80個問答網站組成的,這其中的一些網站,比如Server Fault就是專為某個特定的群體設計的,但其目標是將這個群體中的大部分潛在用戶都發展成活躍的參與者。類似的,Behance就是專為全球的專業創意人士而設計的。 

“網絡”當然是指互相連接的組織或系統,但它們也有各自的風格定位。例如,網絡可以是人與人之間分享某種活動(例如Foursquare, Soundcloud),促成一筆交易(例如Dwolla),使某種創造性成為可能(例如Tumblr, Wattpad),某類C2C交易平臺(例如Etsy, Kickstarter),或B2C理財平臺(如Lending Club, Funding Circle)等。交易平臺是一種更有意思的網絡構成,利用高效的信息交換,交易平臺可以在各自專註的領域產生更優的或全新的經濟價值。比如,如果沒有Kickstarter,很多眾籌項目就不會真的被實現,沒有Workmarket's,就不會有那麽多人能夠找到兼職,沒有Funding Circle,就不會有那麽活躍的二級市場小貸交易。最後,網絡亦可以是數據網絡,正如DuckDuckGo(搜索),Indeed(工作),Flurry(移動應用)所做的:通過整合數據來為用戶提供數據層面的益處。

“用戶體驗”也是我們密切關註的點之一。我們最感興趣的是那些新奇的(差異化的)能夠幫助用戶解決特定問題,並且符合用戶體驗的產品交互方式。比如Foursquare讓人們通過簽到來探索城市,Codecademy讓人們通過在一個瀏覽器窗口中寫代碼來學習編程,Canvas提供了一套獨特的處理圖像的工具,讓人們更願意重新整合和分享圖片,再比如Turntable的整個設計都是為了讓你和他人一起玩音樂,而Tumblr則有非常創新的關註和反饋的控制面板。

獨特的用戶體驗不只體現在用戶界面上,更是整套系統的設計:系統如何運作,什麽是被允許的,什麽是不被允許的,什麽價值是未來產品中也該遵循的等等。Kickstarter的激勵/擔保系統,就是一個體驗與服務本身的目標(參與創造創新)很好地結合的例子。又正如Albert最近在寫Etsy時提到的:“專註於為網絡中所有參與者創造價值,而不是單純為其股東創造價值的公司才是這個網絡最好的長期管理者。” 

該投資理論的最後一個組成部分是通過“網絡效應”創造的進入壁壘(Barrier of entry),亦即是說越多的用戶使用該產品,該產品對於每個用戶的價值就越高。這個壁壘可能是某種專有的數據資產,可能是動態的買賣雙方,也可能是分享交換信息的社群。在如今這個時代,開發一個產品的初始成本已經被大幅降低了,市面上有成熟的可擴展的開源工具和服務,有在可變成本下可隨時被獲取的雲基礎設施,所以壁壘已經很難從代碼或技術層面產生了。

但如果每增加一個新用戶,產品就變得越有價值或越有趣,那麽壁壘很可能會從這里產生。在這一點上,推特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推特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潛在價值,簡單來說就是因為它是推文(tweet)以及推主/粉絲關系存在的地方,這類企業的價值往往就是由他們創造的這個網絡本身所構成的。 

綜上所述,USV大體上就是根據這些元素在互聯網中尋找可以投資及成為夥伴的機會的。當然,這些元素並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但反過來說,變化本身也讓這些元素變得更加有趣。

USV Investment Thesis 第二版(2015年12月)

一直以來,USV都是一家“理論”驅動型的公司。我們對待互聯網有自己的一套特殊的原則,這套原則指導著我們的投資。雖然諸如投資階段、或者地理位置等一些其他的因素也會起些作用,但我們的原則與觀點始終是指導我們決策的第一要素。

幾年前我們曾經寫過一次我們的投資理論(如上文),並試圖描述我們對於互聯網世界的觀點。同時,我們也提到這個理論是動態的,非一成不變的。幾年過去,我們也對自己理論的演進有了更好的理解。

從USV成立以來,我們就開始關註互聯網的應用層:在互聯網相對開放、健全和無需許可就能連接的基礎設施里,位於最頂端的應用層。最初,我們投資的應用層都是些“大型網絡”,也就是那些基礎廣泛、大多是2C導向的可以觸及上億用戶的網絡。

在2011年,Brad用一條簡短的推特概括了這個理論:USV投資的是有差異化用戶體驗的,有網絡效應作為壁壘的,有粘性用戶的大型網絡型公司。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行業的新進入者想要擴大規模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他們需要讓用戶把用在facebook這樣巨頭身上的時間移到自己產品的身上。所以,我們將註意力和理論應用轉移到了那些為大型網絡提供支持的服務上去(即所謂的“使能技術”),這種服務天生是橫向的,而且潛在可支持的網絡數量很廣。

基本上擁有這種使能技術的公司,都在為新互聯網企業提供基礎服務。我們的投資包括Twilio(通信服務),MonogoDB(數據庫服務),Cloudflare(網絡安全服務),SiftScience(防欺詐服務),Firebase(同步服務),和最新的一次投資Clarifai(圖像與視覺識別服務)。

在2012年左右,我們也將目光轉移到面向特定市場的網絡:那些只服務於特定領域,具有區分度和防禦性,價值較高的網絡。這些網絡的網絡效應一般比較微妙,不太明顯,因為它們更加特別。

這些投資往往屬於特定行業,比如學習教育(Edmodo,Codecademy,Skillshare,Duolingo,Quizlet,Stack Exchange),金融交易平臺(Lending Club,Funding Circle,Circle Up,C2FO),醫藥健康(Figure 1,Human DX,Clue),科學工程(Science Exchange,SimScale),法律(Casetext)和企業所有權管理(eShares)。這些微妙的網絡效應,也包括平臺的遷移,比如移動化(Amino,Figure 1或Duolingo),雲端轉移(雲端企業安全,比如Cloudfare),以及像Siftscience這樣,通過聚合成千上萬個域名的數據來實現欺詐防禦的數據網絡。

另外,我們最近也開始思考和討論區塊鏈和比特幣。當我們分析大型網絡平臺的網絡效應時,發現他們的部分壁壘是通過集中化的數據來是實現的,這包括用戶數據、交互數據和交易數據等。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認為區域鏈這種去中心化的數據結構,可能會逐漸侵蝕這些優勢。

所以我們把探索的方向,轉向了那些可能通過數據去中心化的方式對大型網絡產生顛覆性影響的方向上。雖然這個領域明顯還處於早期階段,但我們已經在該領域進行了數筆投資,包括Coinbase(銀行和經紀),OB1(買賣市場),和Onename(比特幣支付)。

最終,隨著基礎設施供應商向應用層靠攏,當新需求增加和新技術出現時,我們也會對底層的服務商和技術進行投資。因為互聯網本身就是創造和創新的推動者,我們相信像Veniam(物聯網)和另一項我們還沒有宣布的投資,會成為未來科技發展的基礎層。所以我們也對一些具有創新技術或商業模式(Access 2.0)的電信基礎設施領域的公司進行了投資。

484209841483864785

且重要的是,我們對某個方向的投資是持續的,並不會說因為發現新的方向就停止對之前方向的決策和投資。正如上圖所示,說明了我們從2004年至今的投資分布。

339727792841684708

像2011年所寫的那樣,我們再次用一句話概括出我們當前改進後的投資理論:

隨著市場的成熟,我們尋找的投資標的是 1)具備略不顯著的網絡效應;2)是新經濟的基礎設施;3)開放的去中心化數據的推動者。

CDD2.tmp_副本

投資 用戶體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823

《大數據時代》作者:當下數據隱私保護方式是完全錯誤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440.html

大數據可提供對世界更深入的洞察,對人類社會的促進作用自然巨大,然而,個人隱私如何保護?誰有權收集和處理某些數據?也是產業健康發展不得不解決的問題。

“我們當前的方式是詢問每一個客戶、個人是否同意搜集其個人數據,”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一書作者,在北京出席第八屆中國雲計算大會期間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他稱這種個人數據保護方式是“完全錯誤”的。

 

大數據被視為“未來的新石油”,大數據之中擁有個人、行業乃至國家現狀和如何演進的秘密,控制著邁向更智能、更高效、更健康未來生活的鑰匙。在維克托看來,大數據對人類社會的促進作用在於,“我們測量世界的能力、觀察世界的方式改變了。”同時,大數據整體上提升了人類社會的福利,並加速了人類生活中一切的改變。

然而,大數據時代隱私問題也日漸突出。收集和分析用戶瀏覽數據,可以提高廣告效應,收集用戶位置數據,可為附近商戶引流。人們能想到的用戶行為和隱私數據,事實上都有可能在利益驅使下被多方知名或不知名團體收集。即使下載一款簡單應用程序,有可能在授權時被擁有不同目的機構拿走隱私數據,用於商業或其他目的。

更大的擔憂在於,對用戶行為產生的數據匯聚而成的大數據,開采起來在技術上沒有太高門檻,但在法律上缺乏有力監管條款,用戶對個人數據擁有何種權利?個人數據如何保護?當前並沒有更清晰界定和獲得有力保護的措施。部分人士寄希望於行業自律和大數據價值觀的建立,然而,在缺少規則制約下,為利益驅使的人們敢於踐踏一切道德。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維克托也承認問題嚴重性。個人隱私失控了嗎?這位長期觀察大數據發展的作家表示,他雖然不知道中國情況,但可以告訴記者的是,“歐洲人也不知道他在幹嘛。”言下之意,個人隱私數據在歐洲也沒有得到很好保護。

“比如說醫療數據,有一些醫院依靠此類數據為病人治療,這個大數據的合理是合理,還有一些則用醫療數據提高保險公司保單,那就是不合理的。”對於收集、處理個人數據行為,維克托向記者表示,政府應做出某種程度上的規定,判定數據收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2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