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經濟非單靠減息 恍如重回2007年海嘯前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76
振興經濟非單靠減息 恍如重回2007年海嘯前 作者:John M
近日與投資界以至身邊的友好交談,發現大家心情愈來愈忐忑不安,無論是專業市場觀察家、交易商還是不常留意金融市場的旁觀者,都對當前形勢大惑不解。金融市場異常波動不在話下,就連經濟數據看來也自相矛盾,今天有數據顯示發達國經濟逐漸放緩,翌日卻有正面數據出爐;經濟仿佛像一艘無舵船,隨波逐流飄泊不定。
家父每遇見失常的人和事,就會稱之為「半個氣泡偏離了正中央」(about a half a bubble off dead center)。此話源自老一輩利用氣泡水平儀測量平面是否水平或垂直,再引申過來的。
經濟金融狀況顯得不對勁,必定事出有因。筆者相信,各國中央銀行想盡辦法恢複流動性及經濟增長,同時亦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相關後遺癥如今開始浮現。本文將回顧央行過去幾年出於好意的種種行動,以尋找未來經濟形勢的線索。
流動性陷阱揮之不去
數年前,筆者與泰珀(JonathanTepper)合撰《殘局》(Endgame)一書,探討債務超級周期進入尾聲時所出現的「流動性陷阱」。環顧世界各地,「流動性陷阱」果然無處不在,各國央行紛紛采取相當激進的手段應對,以當時情況而論實屬恰當,但就像那接上勁量電池的小兔子一樣,激進行動沒完沒了,一直維持下去。
今時今日的中央銀行有能力制造便宜且用之不缺的資金,但這些新增資金既沒有在經濟體系流動,亦未能刺激需求。央行可以用力踏油門,為引擎註入更多動力,問題是傳動裝置失靈,輪胎自然不會運轉。同樣道理,在缺乏傳動機制之下,貨幣政策一樣徒勞無功;學術研究已一再顯示,以成本效益而論,量化寬松未能收到央行的預期效果。在某些信貸危機案例中,央行事後即使把名義利率減至零,也不足以刺激經濟複元,部分經濟學家稱之為「流動性陷阱」。
金融海嘯令經濟陷入「流動性陷阱」,面對此情此景,不少人發現手持現金更劃算。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世界多國陷入「流動性陷阱」,日本1989年泡沫爆破至今,大部分時間亦備受「流動性陷阱」煎熬。研究「流動性陷阱」的經濟學家發現,一旦經濟處於這種困局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經濟定律亦不再適用,例如巨額預算赤字無法推高利率,狂印鈔票不會引發通脹,削減政府開支會對經濟帶來異常大的打擊。
事實上,看看繼債務危機而來的不同經濟衰退個案,不難發現經濟增長十居其九都非常疲弱。霍伊達(Oscar Jorda)及泰勒(Alan Taylor)兩位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學教授聯同波恩大學經濟學研究院教授舒拉里克(Moritz Schularick)進行的研究就顯示,隨著信貸多年高速增長而來的經濟衰退,幾乎一定比普通經濟衰退嚴重;他們的一大發現是,債務泡沫過後要恢複經濟增長,難度極高。
然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Krugman)日前大贊現時最流行的經濟模型,認為美國經濟複蘇正是拜此所賜,又批評歐洲拒絕照辦煮碗:
「的而且確,當年預測到金融海嘯來襲的經濟學家絕無僅有,但自此之後,教科書式基本經濟模型卻行之有效,這是經濟學界幹幹凈凈的小秘密。這些模型反映經濟衰退及複蘇的應對方法,半世紀前念經濟的學生定不陌生,問題是歐洲政策制訂者拒絕這些基本模型,寧願采用另類救市措施,雖然創新又令人興奮,但卻大錯特錯。」
其實,美國經濟之所以比歐洲強勁,幾乎全拜頁巖油革命所賜,歐洲正是缺少這方面的助力。假如沒有油產推動增長,美國經濟增長恐怕連疲弱的2%平均值也不保,只能錄得1%左右增幅,最近一季的經濟增幅相信亦只有1%。
今時今日的中央銀行公開表示,希望通脹能處於他們認為溫和的2%左右水平,但只適用於短期而非長期(在當前經濟環境下,他們大概願意忍受通脹升至3%至4%一段時間,然後才重手加以壓抑)。
正如美國聯儲局主席耶倫(JanetYellen)所言,向來一言九鼎的央行一旦要對未來通脹作出承諾,就會出現信譽問題。假如大家深信一旦通脹失控,央行就會把價格升勢壓下來,那當局要刺激當下通脹升溫就會非常困難。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央行為今之計是采取更大膽、更瘋狂的行動,借用太平洋投資管理(PIMCO)前首席經濟師麥卡利(PaulMcCulley)的妙語,就是要「負責任地不負責任」(responsibly irresponsible)。愈來愈多一本正經的經濟學家及觀察家提出,讓利率保持在零水平6年之久才算到位。
一旦出現「流動性陷阱」,經濟法則亦隨之改變,行之有效的做法頓告失效,上述提及的經濟模型不僅變得不可靠,所建議的對策甚至可能對經濟造成相當嚴重的破壞。
債務黑洞引發經濟奇點
經濟模型何故失效?理解複雜問題的最佳方法莫過於打譬喻,筆者2012年借用數學概念提出「經濟奇點」(EconomicSingularity)之說,想不到跟過去幾季的經濟發展不謀而合,值得再次重溫。
「奇點」(singularity)原為數學概念,意指沒有解決法的方程式。此外,物理學亦證明,宇宙間巨大星體一旦塌陷,最終會形成黑洞。黑洞本身引力極大,足以在時空結構中產生「奇點」,以致不少標準物理學方程式亦無從破解。
黑洞又有所謂「事件視界」(eventhorizon),一旦越過界限,則任何模型也無法發揮作用。在黑洞之中,此界限也就是所謂的「不容折返的臨界點」(the point of no return),只因其中引力極大,任何事物都擺脫不了。
當前環球經濟狀況實可與黑洞相提並論,任何形式的經濟泡沫都可演變為黑洞,其中尤以債務泡沫為然。泡沫一旦爆破就會如星體塌陷時一樣變成黑洞,處於「事件視界」以外的任何傳統經濟模型都會徹底失效。任何經濟理論若未能兼顧過度舉債所形成的特殊情況,將無法提出解決經濟危機的有效對策。更有甚者,根據傳統學理依本子辦事,更可能令危機進一步加劇。
金融市場快將超越「事件視界」,屆時投資數理分析將不再管用;從傳媒報道所見,歐洲約25%的債券出現負利率,德國債息過去3年徐徐下跌,如今8年期或以下的國債孳息率全部見負值【圖1】;瑞士如今發行的10年期債券也是負息。歐洲貸款活動回勇了嗎?瞇著眼晴細看,也許會發現貸款活動略有起色【圖2】。然而,仔細檢視經濟數據,當可發現近日貸款額增幅幾乎全數來自金融業,而非家庭或商戶。
歐洲國家相繼壓低利率,同時任由主權債日積月累,超過相關國家按常理所能負擔的水平;希臘只是首例,其他歐洲國家亦會走上同一條路。各國央行自以為擁有超自然力量,可以讓環球經濟免於被政府制造的債務黑洞吞噬,卻反而把大家推到「事件視界」之外;筆者相信,真相自會大白於天下。
由討論債務跳到經濟增長也許有點奇怪,但要理解當前經濟困局,就不得不搞清楚經濟增長從何而來的問題。克魯明與筆者均認同,類似美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經濟增長,最能解決債臺高築的煩惱。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至7%,預算赤字不出2%至3%(有時更錄得財政盈余),可以大大減輕債務負擔。經濟增長不僅有助減債,更可創造就業,並提高民眾生活水平,可謂法力無邊的靈丹妙藥。
經濟增長從何而來?不妨重溫克魯明上述見解:
「教科書式基本經濟模型行之有效,這是經濟學界幹幹凈凈的小秘密。這些模型反映經濟衰退及複蘇的應對方法,半世紀前念經濟的學生定不陌生。」
問題是上述模型大多把因果關系與相關性混為一談,根據「教科書式」模型,在利率低企及資金唾手可得的環境下,經濟增長自會出現。因此,中央銀行一旦減息,就會預期經濟增長轉強,職位空缺亦會增加,實情似乎亦確是如此。
對於減息的短期刺激作用,筆者並無異議,然而,日本壓低利率,刺激作用並不顯著;歐洲過去數年采取相同策略,也不太成功。筆者相信,振興經濟不是單純放寬貨幣政策這麽簡單。
振興經濟非單靠減息
實則經濟衰退過後,企業家及商戶均會調整生意模式,最初可能透過裁員及降低總體經常性開支以減省成本,假以時日可望逐步扭虧為盈。大部分商戶的目標就是利用一部分利潤擴充業務,自由企業家在正常情況下亦總會想到辦法把生意做大做強,美國近700萬商戶及2200萬自雇人士各自打拚力爭上遊,綜合起來就是經濟增長動力。
商業信息網站BusinessInsider年多前刊出一張圖表,羅列美國小企業的各項統計數據,內容豐富,極具參考價值,以下是部分有趣數據:
‧美國五成勞動人口受雇於小企業;
‧自雇人士超過2200萬,其余近700萬商戶則合共聘用近1億勞工;
‧1995年以來,職位凈增長超過65%來自小企業;
‧每月新開業的公司多得驚人,達54.3萬家。過去數十年來,開業的商戶一直比結業的多,但情況已經逆轉,創造職位的引擎已告停頓。
‧創業風險很高,10個新雇主中有7個可以支撐兩年或以上,一半可以屹立5年或以上,三分之一可以經營10年或以上,經歷15個寒暑仍然健在者則只有四分之一。
‧自雇市場占GDP比例超過6%。
經濟衰退過後重拾增長,是數以千萬計大大小小企業力爭上遊的結果,認為經濟欣欣向榮,貨幣政策及央行功勞最大,不僅捉錯用神,甚至可以說扭曲事實,形同歸功於載貨車廂,抹煞拉車馬匹的功勞。
沒有生機勃發的創業活動,就沒有聘用成千上萬雇員的大企業,問題在於監管嚴苛及稅制複雜,以致創業難上加難。
約在10年前,聯儲局推行寬松政策,任由息口在過低水平徘徊過久,成為日後樓市泡沫及金融市場扭曲的溫床,為經濟大衰退埋下伏線。聯儲局如今又重蹈覆轍,任由息口在過低水平徘徊過久,所制造的扭曲在世界各地釀成泡沫,新興市場的情況尤其嚴重。
利率不尋常地低企,變相鼓勵大家為求回報而押註更高風險的投資,營造富貴險中求才是常態的環境,仿佛中央銀行官員及經濟師均認為,小市民太笨,不懂得盡力為自己謀幸福,因此要鼓勵他們冒險投資,問題是小市民的積蓄及資金理應投放於較低風險項目,本金收益理應足以應付退休後多年的生活。
恍如重回2007年海嘯前
主要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再一次扭曲實體經濟,以為逐步把利率加至區區兩厘,企業就會賺不到錢,這種想法未免太離譜。在利率處於零水平才能支撐下去的企業只是茍延殘喘,根本無法在正常的經濟情況下立足,為了支持這些企業而壓制存戶,摧毀畢生勤於儲蓄者的收入,代價似乎太高,變相犧牲存戶投入實體經濟的消費。為了讓金融機構得益而這樣做,值得嗎?這些金融機構正是對上一次經濟危機的始作俑者。學界中人近年抨擊的貧富懸殊問題,正正是當前貨幣政策主流思想的產物。
過去7年,全球負債急升33%,總額達驚人的57萬億美元。筆者憂慮,「明斯基時刻」(MinskyMoment)將再次來臨,債臺高築加上中央銀行不斷扭曲經濟,終歸釀成另一場金融危機。
一切是否恍如2005年,大家不久之後就要自食其果?抑或現時更近似2007年年中,大家必須為另一輪環球經濟危機做好準備?在該兩段時候,金融市場均顯示一切相安無事;但在2007年,大市轉趨波動之象逐漸浮現,經濟增長看來亦轉弱。環顧四周,閣下看到是哪一番景象,可有時光倒流2005年或2007年的感覺?對筆者來說,世界如今恍如水平儀上的氣泡偏離正中心一樣。
(來自前沿思考/Thoughts from the Frontline)
|
減息浪接浪 中小企仍乾塘 信貸要鬆綁 明冬始有望 (10 Nov 2008)
(News / Report consolidated by www.redmonkey.hk)(節錄自香港經濟日報)
全球央行近期史無前例聯手減息,奈何出拳卻像打空氣似的,這邊廂中小企繼續告急,那邊廂美息減3次,港息才勉強跟一次,關鍵依然是銀行收縮信貸之過,無奈這個痛苦的緊箍咒,可能要捱到明年底或後年方能鬆綁。
銀行少做少錯 盼理順財政銀行收縮信貸,是去槓桿化(deleveraging)的必經之路。所謂去槓桿化,是指銀行減低風險的過程。在信貸危機前,銀行就像過度擴充及冒險的公司,進行大量高風險的業務,但當市況逆轉時,公司自然因為這些虧本生意元氣大傷,固本培元的方法,自然是少做少錯,慢慢理順財政。
這與銀行今次的做法並無二致,環球金融機構在今次海嘯中已出現近7,000億美元(約5.46萬億港元)虧損,這些虧損要直接在股本中扣除,由於銀行做的每單買賣,都需要一定的股本來支持,這些寶貴的股本的流失,意味銀行要相應減少貸款或投資來降低風險。高盛經濟師Jan Hatzius早前便估計,單單美國的信貸收縮,已導致貸款減少達1.96萬億美元。
銀行收縮業務的結果,分分鐘導致百業蕭條,企業及消費者未能取得所需融資,又或需要付出高昂息口,都會令經濟嚴重收縮;更甚者是金融機構的去槓桿化,會令中央銀行的減息政策,未能發揮應有的刺激作用,減息雖令銀行的資金情況改善,但明哲保身的銀行,卻不願把資金拆借出去。
若不想銀行大舉收縮生意,可以怎樣?其中一個有效的途徑,便是補充銀行的股本,讓銀行有更大的風險及錯誤承受能力。事實上,過去一年,銀行向私人機構爭取注資入股的金額已達到4,200億美元,連同美英政府承諾注入銀行的近3,000億美元資本,已足以抵銷7,000億美元虧損(見表)。
向國庫打主意 補虧損缺口既然銀行的股本在注資後,已回復風暴前水平,為何信貸緊縮的情況仍未解決?這是因為在樓市及經濟低迷下,銀行未來的壞帳仍繼續擴大,市場目前預計銀行將出現7,000億至9,000億美元的虧損,這些虧損若得不到填補,銀行依舊要收縮業務。
不過,過去1年入股的主權基金或投資者,莫不以損手收場,這7,000億美元的缺口,很難說服他們再慷慨解囊,除非各地政府肯身先士卒,但這筆資金是英美政府已承諾出資的一倍有餘,意味銀行仍要向國庫打主意。
現時市場的共識是,美國樓市及經濟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有望見底,則銀行的傷亡點算屆時才結束。信貸緊張的情況,亦要到那時才得以紓緩。
利世民:減息無助增長
1 :
GS(14)@2012-07-10 00:22:31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fin/20120709/109431
上周人行不對稱減息。大陸官媒引述「專家」稱:「齊讚利率走向市場。」就連LIBOR(倫敦銀行同業拆息)都爆醜聞,明眼人一睇就知,全球金融業越來越扭曲,同市場距離越來越遠。大陸官媒淨係識跟指定線路,之前講好話利率要市場化,人行每次做嘢就條件反射式話「走向市場化」。今次就算唔係有預謀同歐洲央行夾埋,都係預期人家會做嘢。有人話,人行同歐央行一齊減息,顯示G20有決心處理問題。減息就係有決心?原來o依家央行行長嘅水平,竟同未來社會棟樑差唔多,「肯搵份工都算上進」。
經濟問題,如單靠寬鬆政策可解決得到,呢個世界就太簡單,可惜真正問題非出在流動性不足。其實寬鬆政策去到呢個地步,係變相逼人買資產投機,但之後又點算?
當前世界經濟問題係增長不足!歷史話畀我哋知,資產價格泡沫,對增長幫助唔大。只有當經濟裏面創造價值嘅成份增加,就業先會改善,其他問題亦迎刃而解。就連我個七歲嘅女都識講:Growth isn't only about getting bigger. We become stronger and more complex too.(增長唔只係變得大,仲係變得更強同更複雜)。
市場係乜,唔通央行行長、分析師真係唔明?
利世民
專欄電郵:SharpHK.Simon@gmail.com
Facebook專頁:
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2 :
鱷不群(1248)@2012-07-10 00:36:29民企借不到錢要搵大耳窿,點減息都不會有用
3 :
GS(14)@2012-07-10 00:53:552樓提及
民企借不到錢要搵大耳窿,點減息都不會有用
根本唔會放水啦
學生貸款減息掀投機潮
1 :
GS(14)@2012-08-21 15:20:23大家有錢就要借盡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821/16621849

學資處為減輕學生還款壓力,並打擊拖數問題,將於新學年推出大專貸款改善措施。「資助專上課程學生資助計劃」(俗稱 Grant Loan)貸款,年息由2.5釐減至1釐。至於「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俗稱 Non-means)的年息,將風險利率由1.5釐撤銷,令浮動貸款利息(與最優惠利率掛鈎)由現時3.1754釐,大減至1.6754釐,三年後再作檢討。還款期則可「攤長」,兩者由原來的5年及10年,齊延長至最多15年。學資處回覆本報查詢時稱,最新年度學生平均貸款額44523元,料新計劃有逾22萬個貸款賬戶受惠。
借10萬買領匯 15年賺7.2萬
按照舊制,假設學生讀三年大學,每年借盡 Grant Loan計劃中的生活費貸款上限39650元,畢業後連本帶利每季還款約6346元,新措施下,學生每月債務負擔勁減66%至約713元。雖然還款期延長,不過由於低息,攤長15年還債,比5年之標準還款期所付之總利息支出,僅多出6141元,故畢業後可留起資金,為投資鋪路。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李兆波認為,即使有足夠能力還,部份畢業生亦可趁低息「攤長」還,以維持現金流的舉動合理,「人工唔高就更加會攤長,等人工有改善先考慮縮短番。」
事實上,現時一般銀行私人貸款最少6釐,而且貸款額及還款年期制肘多多。如在學時錯過低息借貸機會,將來需要資金周轉時,息率定必比學生貸款息率為高。另一方面,現時市面有不少穩陣之投資工具,回報率亦最少達3釐。
假設學生借10萬元貸款,用作投資年息3釐之債券基金,15年後可享5.58萬元回報,扣減7808元總利息支出,淨袋4.8萬元。如將該10萬元資金買入領匯(823),假設股價未有大幅波動,每年股息率4釐,扣減利息支出後,更可獲利約7.2萬元。但有專家提醒,由於借貸年期達15年,其間股市已經歷多個高低潮,故買入股票長揸,要有捱價的心理準備。
面臨加息風險 切勿濫借
李兆波強調,不鼓勵學生借 Non-means炒股,因金額不大,要贏必須精心部署。以往 Non-Means息率與一般藍籌回報率相近,因此較難賺;現撤銷風險利率,贏面似乎變大,但他指息率仍跟隨市場調整,因此須面對利率風險。此意味15年內,息率隨時向上,屆時學生貸款利息支出,將比目前所預期急增。李兆波提醒,還款期間尚要面對不同的財務負擔,長期負債會影響個人的財政平衡。恆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蘇偉文亦指,「教育已經係對自己最好嘅投資,係咪真係要賺到盡,學生真係要諗嚇。」
小知識:何謂套息交易?
套息交易( Carry Trade)指投資者借入低息貨幣,再買入高息貨幣或資產,從中賺取利息差價。
由於日本80年代經濟泡沫爆破後一直實行近乎零的低息政策,自此引發以日圓為主要目標的套息潮。
不過,倘日圓滙率升值,則有息差收窄的風險,而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各國不斷減息,部份發達國家利率已屆歷史新低的水平,因此近年美元及英鎊,亦成為套息貨幣新寵。
2 :
GS(14)@2012-08-21 15:21:03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 ... 99ad33b1dd69fdcacf5
文章由 greatsoup » 週二 8月 21日, 2012年 12:57 pm
當年無Grant Loan 我連炒股個本都無,不過我個方式都是做carry trade
是畢業之前借錢是唔計息的
文章由 greatsoup » 週二 8月 21日, 2012年 12:58 pm
我改左15年還,但是我已經還了3年幾...不過要下年先生效
3 :
GS(14)@2012-08-21 15:21:38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821/16621850
學生貸款條款現時可謂超筍,息口劈至最低1釐,還款期更可大幅延長。受惠今次學生貸款新措施之樂壇組合 C AllStar成員梁釗峰(釗峰)直言,絕對會將還款期延長,多出的閒錢可尋求其他投資途徑,賺取差價。
邦民女畢業後即還款
2010年於城市大學工商管理畢業的釗峰表示,他所借入的免入息審查貸款,息率亦會有所下調。他認為畢業生收入不高,如將近兩成收入用作還債,實在相當吃力,倒不如趁年輕,儲起資金再作投資,「話唔定過多幾年回報夠還哂啲錢」。投資方面,他表示留意到目前糧食供應緊張,因此會投資相關基金,同時亦會考慮購入藍籌股長揸收息;他又建議學生可借今次新措施多付家用。
將升讀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四年級的邦民女 Anjaylia指,自己曾借學生貸款,但因現已有能力賺錢,因此會在畢業後即時還款。事實上,不少學生亦不想延長還款,多付利息,釗峰對此表示,只要學生有財務學的「現值」( Present Value)概念,就明白即時還款的代價實際較高。
另剛於科技大學環球商業管理畢業的學生,須於今年10月起還債。他稱很大機會延遲還款,並指投資 iBond回報達3至4釐,明顯較學生貸款息率高,可賺盡回報。他坦言,或會刀仔鋸大樹,將資金買衍生工具。
4 :
conandea(16520)@2012-08-21 23:16:57話時話好似我d grant loan 都有息減.... (唉其實我未還晒...)
5 :
GS(14)@2012-08-22 12:41:034樓提及
話時話好似我d grant loan 都有息減.... (唉其實我未還晒...)
me too,有得長就長啦..
6 :
conandea(16520)@2012-08-22 22:50:145樓提及
4樓提及
話時話好似我d grant loan 都有息減.... (唉其實我未還晒...)
me too,有得長就長啦..
哈....唉, 我因為某原因已經申請過delay tim lu...
7 :
GS(14)@2012-08-23 09:16:276樓提及
5樓提及
4樓提及
話時話好似我d grant loan 都有息減.... (唉其實我未還晒...)
me too,有得長就長啦..
哈....唉, 我因為某原因已經申請過delay tim lu...
唔緊要delay 我朋友都試過
瑞典減息 加碼買國債
1 :
GS(14)@2015-03-20 01:23:55
【本報綜合報道】瑞典央行繼上月將指標回購利率由零降至負0.1厘後,昨日再度於非例行會議期間,無預警下減息15點子,至0.25厘,並將上月展開的購買國債規模擴大至三百億克朗(約265.2億港元),遠高於先前的一百億克朗。
計劃擴大寬鬆規模
消息公佈後,瑞典克朗滙價應聲急挫,兌歐元跌逾1.5%,至每歐元貶值至9.3487克朗;兌美元亦同步跌1.6%,跌至每美元兌8.8266克朗,為二○○九年三月以來新低。至於當地股市則升逾1%,創紀錄新高。瑞典央行表示,通脹開始上升,但上升趨勢受到了克朗轉強的威脅,故負0.25厘的利率水平將至少持續至明年下半年。央行同時表示,將買債的範圍延長至二十五年期的國債,並準備進一步擴大寬鬆規模。央行亦指出,將購買三百億瑞典克朗國債,此前該央行已經完成了購買一百億克朗的國債。指標利率甚至有可能進一步下調,央行亦可能出手購買更多國債。此外,央行稱,已準備啟動一項通過銀行的對企業貸款計劃,以及央行還有很多其他措施可以採用,包括可能干預滙市或買入其他資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319/19081477
內地資金湧港 銀行紛減息中銀人幣存息跌穿3厘
1 :
GS(14)@2015-04-29 02:29:35【本報訊】市傳中央開展量化寬鬆,加上預期自貿區資本賬即將開放,人幣資金流入本地,資金池進一步擴大,定存息率創今年低位。本地龍頭行中銀香港(2388)一年期定存年息跌穿3厘,多間銀行亦削人幣存息,分析認為息率將持續向下行,貼近內地息率。記者:周家誠 黃珮琳
本港首季人幣資金持續緊絀,中銀香港存息上月曾高見4.2厘,踏入第二季後拾級而落,昨日一年期息率僅見2.9厘,門檻為2萬元(人民幣.下同),另一間大行渣打(香港)亦將3.6厘優惠息率存期縮短,存期由6個月減至3個月,門檻為10萬元。另外,星展銀行(香港)亦減3個月及6個月期年息,由3.9厘降至3.7厘,華僑永亨4個月期年息亦降至3.8厘,交銀香港理財客戶息率更低見3.31厘。目前僅大新銀行(2356)及永隆銀行維持逾4厘高息(見表)。
料跌近內地息率
渣打(香港)個人金融業務存款主管麥傑良解釋,人幣經港股通流入本港增加供應,惟市場資金需求在復活節假後明顯減少,料未來息口逐步回落並追貼內地。上海商業銀行產品拓展處總監陳志偉表示,離岸人幣拆息持續下跌,貸款需求難支持高息,「最誇張有啲貸款息率同資金成本係4厘,根本冇錢賺」,惟今回有大行削息率步伐遠超預期,相信未來存息均在3厘樓上。該行亦轉陣吸港元定存,存6個月年利率為1厘。永隆銀行助理總經理黃睿相信,內地未來將繼續降準及減息,資金成本亦會隨之下降,料本港人民幣未來會進入低利率時代。惟資金池不會因而縮減,因為現時人民幣經已由套利為主的投資工具,轉變成企業用作結算的實際用途,以避免滙率波動風險。
可換馬人債基金
創興銀行(1111)財務及資本管理處財務總監陳凱傑表示,金管局多番入市使銀行體系資金充裕,雖然流入資金並非一定屬人幣,但由於銀行以整體資金池作監察,加上資金可兌換成人幣,料人幣充裕下,未來季結前夕,息率亦最多僅3.5厘。人幣存息低處未算低,定存到期後可轉換至其他低風險資產,新鴻基金融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表示,市面上風險回報與人幣定存最接近產品,應選人民幣債券基金,如中信証券人民幣收入基金,過去三年平均年回報為5.7厘。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428/19127847
人行半年三減息 升市料短癮
1 :
GS(14)@2015-05-11 14:17:33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511/news/ea_eaa1.htm
【明報專訊】內地4月份通脹數據遠低於目標,人民銀行在昨日送上母親節禮物,兌現市場期望,宣布減息四分之一厘,存款及貸款利率減幅一致。經濟師相信,若本周公布的新增貸款等數據繼續不理想,降準之日亦不遠。但有分析員表示,市場對減息已有充分預期,政策對股市刺激有限,短期內港股仍然在高位整固。
存息上浮區間上限擴至1.5倍
人民銀行昨晚宣布,今日起把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厘至5.1厘,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厘至2.25厘。同時結合利率市場化改革,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至1.5倍,意味存款利率上限,在減息後變相從3.25厘增至3.375厘。
人行解釋,是次減息主要是因為國內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快,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同時物價水平處於低位,以致實際利率高於歷史平均水平。國家統計局在周六宣布,4月通脹率只有1.5%,低於市場預期,連續多個月遠遜於3%的目標。人行亦解釋由於目前存款利率「一浮到頂」的銀行數量已明顯減少,即使把存款上浮區間擴大至1.5倍,預計銀行基本不會用足上限。
興銀:或預示次季難「保七」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則稱,是次減息更有可能是中央預計第二季經濟增長難以「保七」,下一步將視乎本周公布的數據,估計很快便會降準。本周內地將繼續公布一系列經濟數據,包括新增貸款、貨幣供應、零售銷售及工業生產等。
渣打財富管理投資策略主管梁振輝認為,從減息到實質利率下跌,最少要半年時間,估計這輪寬鬆政策的效果在下半年才會體現。他認為內銀股及內房股仍會受惠流動性增加,但相信刺激有限,「大家已預計會放水,而真正不明朗因素是中證監會否再出招。」
事實上,今次是內地自去年11月底以來第3次減息,連同兩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半年內密集地推行了5次寬鬆貨幣政策,但除了第一次減息帶動中港股市大升,其餘時候對股市刺激不大,上月降準後甚至出現大跌市。
赤柱股神:若升市不宜追入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估計,此次減息後股市走勢會比上一次降準後更差。「上周股市下跌力度大,市場心態多是趁好消息沽貨。」儘管減息,他不看好內房走勢,認為難以回到早前高位。他認為投資者應跟進外圍,吸納匯控(0005)及恒生(0011),主要炒美國加息。
赤柱股神張程光認為,減息後若股市升,適宜觀望,不宜追入,尤其是A股ETF已很貴,估計內地很快再批出新股,抽乾市場資金。他自己則在上周跌浪中大手掃入港交所(0388)。
明報記者 廖毅然、顧冷冰
2 :
GS(14)@2015-05-11 14:17:50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511/news/ea_eaa2.htm
人行急出手 免次季GDP再跌
2015年5月11日
【明報專訊】儘管外界早已料到央行會再「放水」,但在日前公布通脹數據差過預期後,翌日便立刻宣布減息,反應之迅速令經濟師感驚喜。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坦言,過去央行「好聽一點是穩健,其實是反應滯後」,今次反應如此快,是調控思路的重大改變,代表降準將陸續有來。
其實自上月底宣布大幅降準1個百分點以來,內地1個月回購利率已有所降低,反映措施有效,市場息率正在回落。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廖群相信,未來即將公布的貨幣供應或工業生產等數據,估計相當差,令中央等不到下半年就急要保增長。「首季經濟增長已從去年第四季的7.3%降至7%,中央不希望第二季再大幅放緩。」
澳新:實際貸款利率仍逾6厘
澳新銀行高級經濟分析師楊宇霆認為,這次減息是為了和持續下跌的通脹率掛,自從佳兆業(1638)、永暉(1733)等內地公司先後出現債務違約,銀行借貸非常審慎,風險胃納不高,即使人行連番減息,實際貸款利率仍高達6厘以上,因此降準才對流動性有幫助。他估計若新增貸款表現差,人行很快會再降準。
楊宇霆又特別提到,近3次減息都有調高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估計本月推出存款保險制度後,內地已具備利率市場化的條件,下次減息可能取消存款利率淨動區間上限。
3 :
GS(14)@2015-05-11 14:19:00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511/news/ea_eaa3.htm
渣打:今年最後一次減息
2015年5月11日
【明報專訊】渣打大中華區研究主管丁爽上周稱,6月前央行一定會減息一次。昨日減息後,他接受本報訪問指出,目前貨幣政策的寬鬆形勢與2009年四萬億的刺激政策「毫無可比性」。他又估計,此次減息是央行年內最後一次減息。
丁爽認為,央行減息主要目的是降低實際利率。4月通脹率按月維持1.5%。以名義利率2.5厘上浮10%為例,減去通脹率,實際利率1.25厘。此次減息後,實際利率接近1厘。他料下半年通脹回升,導致實際利率進一步下行,一旦實際利率低於1厘,央行將不會再減息。
瑞信:市場早預期 內房難大升
丁爽預期下半年央行會再降準1個百分點,「降準與資本流出有關係」。由於資本外流,國內流動性不夠,央行希望通過降準來補充流動性。「只是寬鬆傾向,不是刺激政策。」他認為,央行此前的寬鬆與2009年投放4萬億的刺激政策不可比。「無論是領導層的理念,經濟下滑的程度和改革的目標,都決定了管理層不會推行強刺激政策。」
另外,瑞信內房主管杜勁松認為,此次央行減息市場早有預期,上周五股市反彈已有體現。他認為內房板塊難以借此大升。
倘減息降準 港股可重拾升勢
1 :
GS(14)@2015-06-22 14:10:07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622/news/ec_eca1.htm
【明報專訊】上證綜合指數上周累跌逾13%,上周五更跌穿4500點,雖然今日A股休市,市場難免擔心本周A股繼續調整,甚至拖累港股。有分析師認為,A股今次調整應該接近尾聲,相信已經準備喘定,估計本周恒指維持26,500點至27,200點,若未來一周半遇上人行放水,更可望刺激港股上揚。
上周A股與港股均告回落,恒指雖然跌幅不及A股,但亦回吐逾500點至26,760點,惟臨近半年結,下周卻可能踏入悶局。中國銀盛財富管理首席策略師郭家耀表示,市場對希臘債務危機已經有心理準備,即使希臘要脫離歐元區,相信其震盪亦不及2年前,所以外圍因素尚算穩定,預料本周港股會在26,500點至27,000點之間上落。不過,市場同樣會觀望人行會否放水,若有減息或降準,相信港股可重拾升勢。
臨近半年結 港股或踏入悶局
他提到,雖然今年上半年人行放水時,港股未必每次都受刺激,但觀乎今次A股回落後,市場不會擔心估值過高,因此預料今次放水可望帶動A股及港股上揚,令金融、內房、本地地產股受惠。
新鴻基金融財富管理策略師溫傑亦同意不用太擔心A股,只因滬綜指上周已經回吐逾一成,相信4,400點為初步支持,加上估計在A股上市的國泰君安本周將資金解凍,相信本周港股將率先回穩,但若希臘債務危機惡化及A股不穩,則可能拖累恒指跌至26,200點。他認為,由於內地一線城市房地產做好及交行(3328)改革混改制,所以推薦內房及內銀板塊。此外,內地政府亦可能增加修橋補路,以推高固定資產投資額,相信基建股可望受惠。
市場對港股走勢偏向樂觀,暫時以牛證街貨量較熊證多。根據大和認股證網站資料顯示,現時恒指牛證重貨區,正處於收回點數介乎於26,200點至26,599點的區域,街貨多達15.51億份,對相關期指為2684張。反觀收回價介乎27,200至27,599點的熊證則僅為7.51億份,對相關期指為1263張。
新股熱鬧 5新股今起路演
此外,雖然本周港股難期突破,但新股市場卻非常熱鬧,單計今日已有5隻新股舉行路演,分別為魯証期貨、國聯證券、環球醫療、和美醫療及彩客化學,集資額最多共約54.2億元。至於半新股大連萬達(3699)在香港掛牌已屆半年,禁售期今日解禁。
明報記者 鄭智文
PPI跌幅擴大 匯豐料本季再降準減息
1 :
GS(14)@2015-07-10 16:13:41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710/news/ec_ecb2.htm
【明報專訊】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及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前者按年升1.4%,比市場預期的1.3%略有上漲,已是連續10個月通脹低於2%水平,累計上半年CPI為1.3%,距離官方全年3%的目標尚有一大段距離。PPI則按年倒退4.8%,跌幅大於市場預期的4.5%,反映製造業仍然疲弱。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屈宏斌表示,6月CPI顯示食品價格和非食品價格均有改善,然而PPI降幅擴大,反映工業需求疲軟持續且有所惡化。總體來說國內通縮風險仍然顯著,預計第三季度或有0.25個百分點的減息和1個百分點的降準。
民生證券:固投增速放緩 跌幅續擴
民生證券則分析,CPI基本平穩,而下半年考慮到油價及豬肉周期供給壓力,預計第4季CPI將回升到2%左右,但從5月份工業投資和6月數據看,內地總需求依然穩而不強,通脹壓力有限,不會觸碰到政策容忍上限,貨幣寬鬆不會轉向。PPI則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加上上游採掘、原材料產能過剩,令跌幅可能繼續擴大。
新西蘭經濟失色 市場料續減息
1 :
GS(14)@2015-09-22 02:28:00【本報綜合報道】新西蘭上季經濟增長從兩年低位反彈,主要得益於農業和礦業出現增長,但表現仍略遜市場預期,意味該國央行仍有可能減息。紐元昨日反覆偏軟,最多曾跌0.43美仙(0.7%),報63.26美仙(4.0929港元)。
有可能下月行動
據新西蘭統計部公佈顯示,第二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季增長0.4%,較首季錄得兩年低位的0.2%改善,但低於市場估計的0.6%升幅,與去年同期比較,第二季GDP增長2.4%,較首季的2.7%及市場預期的2.5%為低。此外,ASB首席經濟師Nick Tuffley表示,上季經濟表現不及央行預期般樂觀,佔該國出口相當比重的乳類製品價格,近期價格反彈,主要是受減產因素所推動,故此,該行仍相信央行10月或12月可能再減息0.25厘,以提振經濟。新西蘭儲備銀行本月9日減息0.25厘,令官方指標利率降至2.75厘,是連續第三個月減息,會後聲明明言倘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經濟進一步放緩拖累其經濟,央行可能再減息。彭博調查顯示,受訪13位經濟師,8人預測央行下月減息0.25厘,主流意見預期明年利率將於2.5厘橫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0918/19300209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