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翡航自主破產清算 中行30億貸款懸空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8-10/100422358_all.html

 首家中外合資的航空貨運公司——翡翠航空,6月1日重啟了去年就提出的自主破產清算。

  2011年末,已經身心俱疲的翡翠航空股東們無心戀戰,提出自主破產清算,但主要債權人中國銀行依然希望通過重組來挽回損失。

  財新記者獲得的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1月31日,翡翠航空總負債43.87億元,其中銀行負債34.5億元,多數貸款來自中行,建行也有少 量債權;股東負債3.45億元,經營性負債5.92億元(包括抵押給中國銀行的三架飛機,每架飛機欠租金225萬美元,三架共欠租金675萬美元)。

  在重組提議遭到海航、國航婉拒之後,深圳當地的一家貨運集團友和道通決定出手一試。對於這家只有三架舊貨機的民營貨運公司而言,翡翠航空擁有的六架承擔國際貨運的新飛機,以及國內首個合資貨運航權,加上打了對折的銀行債務,無疑具有吸引力。

  僅三個月後,在不可預見的費用和難以控制的成本面前,這家公司的接盤希望破滅。今年5月底,友和道通在歷經多輪談判後,宣佈退出重組。

  清算組一位工作人員對財新記者表示,「友和進入後,發現各方利益糾葛的複雜程度超乎想像。」接近清算工作組的法律專家透露,早在兩三年前,國航 (深航為翡翠航空的大股東,國航為後者的大股東)已萌生退意,希望儘早從翡翠航空抽身而退,「越快越好」,即使破產也在所不惜。

  重啟清算後,中行依然在焦急地尋找替代方案。「以最大限度地保全銀行的資產。」一位中行人士說。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航空貨運業的情況不好,各方都避之惟恐不及,即便是中行旗下的租賃公司,亦對涉足貨運並無把握,所以此時願意接盤者寥寥。

  知情人士稱,上述貸款已經做了相應的撥備,所以此前中行對於上述貸款的處置並不急迫。但隨著翡翠航空經營狀況的每況愈下,企業瀕臨破產邊緣,新的成本不斷發生,銀行面臨的壓力也與日俱增。

  翡翠航空在給財新記者的官方回應中表示:「根據最新的事態發展,翡翠航空董事會已經決定自願解散公司,該進程取決於所有必要的政府批准。我們將作出所有努力以儘量減少對各利益相關方的影響。」

  「這個行業一旦出問題,就不是小問題,成本會急劇上升,波及效應很大。」航空租賃業的權威人士直言,銀行當時選項目時,對可能面對的問題和風險估計不足,導致現在騎虎難下。



損失幾何

  翡翠航空由深圳航空公司、德國漢莎貨運航空公司和德國投資與開發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成立,計劃總投資為9000萬美元,初期投資與註冊資本為 3000萬美元。其中,深航出資1530萬美元,漢莎貨運、德國投資與開發有限公司分別出資750萬和720萬美元,股權比例分別為51%、25%和 24%。公司全貨機運營。中國國際航空公司持有深圳航空股權51%。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了這家公司的興衰:公司成立之初,飛機出去時滿倉的中國商品,回來時滿載德國貨物而歸。後來市場開始疲軟,往返貨機通常只能裝到半倉,到去年,已經基本無貨可運。

  一位飛機租賃行業資深高管對財新記者表示,航空貨運業「水很深,銀行當初顯然沒有充分估計到可能出現的困難,由於國內航空公司的飛機多為租賃, 單是一架飛機每月就高達幾十萬美元租金,如果半年緩不過來,就會出大問題」。此外還包括場地費、安保費、維修費以及員工工資等大筆開支,雖然飛機停運,但 費用仍在不斷發生。

  一位與翡翠航空有合作的貨運代理公司負責人對財新記者表示,破產清算小組的財務人員曾告訴他們,「交完國稅、發完員工工資之後,就沒什麼錢給我們了。他們欠了我們上百萬元」。這家公司只是與翡翠航空有業務合作近十家代理客戶之一。

  對於翡翠航空股東們而言,自主破產清算並非一個不可以接受的決定,甚至對於急於抽身而退的外資股東而言,應該算是不錯的選擇,但對債權銀行而言,如何減少並鎖定損失仍是個難題。

  「實際處置過程中,各種歷史恩怨都來了,所以大股東是很難指望。」熟悉處置情況的銀行人士透露,中行還在多方想辦法。當務之急是為翡翠航空自主擁有的幾架飛機找到承租方,否則飛機仍在不斷發生的各種費用將加劇損失,但當前困難重重。

  首先是飛機能否取回。前述人士透露,中方已加入《開普敦公約》,根據該公約,原則上如果飛行器發生欠款,債權人可以在未走法律程序的情況下,將飛機拿走進行處置。

  而在《開普敦公約》實施前,銀行往往不願向航空公司大筆貸款,因為擔心向航空公司貸款後,一旦航空公司破產,貸款會血本無歸。此公約的上述規定 與國內《破產法》的相關規定有所不同。「公約的約定在國內還沒有成功的先例,東星航空就曾想據此進行處置,但以失敗告終。」前述人士稱,這也使得一旦進入 清算程序,中行能否及時拿回飛機鎖定成本,變得很不樂觀。

  其次,知情人士透露,中行此前一直在設法尋求飛機的出租或出售,但暫時沒有找到合適的承租方或接盤者,「各方利益交織在一起,如果沒有一方做出巨大讓步,處置就很難,在飛機的處置價格上就可能有諸多分歧」。

  他舉例稱,債權銀行自然希望盡快拿到飛機,租出去或處置掉,以鎖定成本。否則還會不斷有各種費用發生,拖得越久,市場估值越低。按照當前的市場行情和處置慣例,通常一旦進入出售程序,起碼每架先會砍掉30%。

  但對大股東而言,他們通常傾向於賣高價。因為股東的原始出資雖然已耗盡,通常股東還有擔保責任或需要承擔其他負債。

  「除非債權銀行願意對股東做出補償或同意買斷,不再對股東進行追索,解除擔保等附帶責任。但銀行肯定不能這麼幹。」前述人士稱,加之各方都是集體決策,既有程序問題,又有利益問題,很難達成共識。

友和淺嚐輒止

  翡翠航空面臨的另一現實問題是,在簽署飛機租賃協議時,因漢莎航空出面,獲得了較優惠的租賃條件,無需按慣例向租機公司繳納大修基金,也未在資產負債表上計提六架飛機的大修基金。

  參與處置的相關人士表示,這種做法儘管不違反會計原則,但卻違背穩健經營的原則,相當於將所有的大修成本延後列支,成為隱性債務。

  友和道通根據租機公司提供的大修標準測算,六架飛機的債務為5億-6億元,以七年為一個週期計算,2014年起每年增加1000多萬美元的債務,大大高於預計及承債能力。

  友和道通航空有限公司於2008年在湖北武漢註冊成立,自稱為國內首家獨立購置大型遠程全貨機的民營航空運輸企業。對於友和道通而言,翡翠航空的航權和飛機具有吸引力。

  今年2月28日,友和道通與相關方面議定了初步的重組意向,根據當時的方案,翡翠航空此前的34億元銀行貸款打了對折,即只需支付17億元。另外還有200萬元的保證金。

  但潛在的隱性成本和債務,導致友和道通最終止步。5月中旬,談判僵持不下的友和道通決定退出重組,並於5月22日終止了當初的重組意向。幾天後,翡翠航空進入自主清算程序。

  6月初,翡翠航空正式對外宣佈,由於往返中國的貨運航空服務需求持續疲軟,翡翠集團的重組努力宣告失敗,包括深圳航空、漢莎貨運在內的合資各方 已決定關閉該公司。據前述翡翠航空的貨代公司負責人透露,友和最初以為幾千萬元就可以啟動重組,一旦飛機起飛,就會有新的現金流產生,「後來發現幾億元都 搞不定」。

  不過主要的債權銀行仍在謀求其他的方案,雖然困難重重,但為最大限度地保全資產,中行並不願意接受自主清算方案。

  另一方面,中行尋找承租方和接盤方的努力也不順利。熟悉航空租賃行業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有可能接盤的是一些大的快運公司,但幾大快運公司基本 上都是自主採購或由專門的租機公司承租,且團體購機的價格相對便宜,他們對於接手翡翠手頭的貨機缺乏積極性,價格也未必能讓銀行滿意。

  此外,中行也在試圖與波音公司接洽,希望他們可以憑藉人脈和影響力,幫翡翠航空機找到合適的下家。中行依然在尋求新的出路,但前景並不樂觀。

  不過亦有銀行人士表示,自主清算對銀行而言,未必就是損失最大的做法,因為一旦重組,還涉及到追加投入,以及未來經營過程中的各種不確定因素,搞不好還會放大其風險和損失。

租約陷阱

  翡翠航空是數年前中行深圳分行從當地另外一家國有銀行手中爭取來的客戶,由於航空運輸是深圳市政府支持的四大戰略支柱產業之一,當時這個項目在當地曾被追捧。

  有中行老員工透露,中行在上世紀後20年,幾乎壟斷著絕大多數的與飛機租賃相關的銀行業務,當時90%以上的飛機租賃都是通過中行完成的,所以中行對飛機租賃行業不算陌生。

  前述人士稱,國內航空業的自有機通常很少,原始投入也很少,主要靠租賃和貸款,通常負債率都在90%以上。但是由於近年來國內客運航空發展迅猛,現金流通常都不錯,所以銀行比較願意給以客運為主的航空公司貸款。而其方式主要分為經營性租賃和融資性租賃兩種。

  經營性租賃不計入客戶的資產負債表,可以不受自有資本金比例的限制;融資性租賃則要計入航空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會對自有資金有限制,也影響企業 自身的資金運用,所以航空公司通常傾向於選擇經營性租賃。但對銀行而言,融資租賃與貸款類似,銀行更為看重客戶的信用,而非飛機本身;但經營性租賃,則要 求銀行懂技術、管資產,所以雙方偏好不同。

  在翡翠航空的經營過程中,除自主從波音購入的幾架貨機外,還有一部分飛機為租賃,問題就出在租約上。

  一位為飛機租賃提供過服務的律師告訴財新記者,租約通常存在租金係數,會根據各種情況來調整續租條件,如金融衍生品交易情況,燃油價格,當期新飛機的購買條件和目錄價格等。有時也會根據承租方做相應調整。

  另外一位熟悉飛機租賃業務的律師稱,通常租約的期限在10到15年左右,與飛機的壽命相當。但當發生重大的股東變更,或是出現財務困境時,就會觸發終止協議,需要重新進行租約的談判。

  在翡翠航空重組失敗後,中行深圳分行在給總行的內部匯報中承認,飛機租賃談判破裂是重組失敗的直接原因。

  當時翡翠航空的飛機主要是向註冊地在愛爾蘭的大型飛機租賃商AWAS和一家名為AMENTUN的公司租賃。

  銀行和重組方原本都以為,租賃公司作為經營性債權人,其債務將由重組方全額給付,應該會支持重組。但兩家租賃公司提出了極高的續租條件,令重組方望而卻步。

  此外,重組時提出的「依時付租換取年內不起訴,重組過戶後議定續租方案」的過渡性方案也被拒絕。

  知情人士稱,當時發放貸款時,銀行顯然沒有做足功課,沒有弄清楚對經營和貸款有致命影響的基本問題,所以當時的貸前工作有問題。

  租賃談判懸而未決,而復航可能面臨的風險,亦令重組舉步維艱。由於境外也有債權人,復航後飛機可能會在境外被扣押,所以翡翠航空自有的機隊也難以復航,令「重組成本急劇增加」。

  前述貨代公司負責人透露,友和介入重組後,一心想盡快復航,今年3月和5月都曾提出過復航,但因為市場和風險問題,遲遲未能實現。

  熟悉飛機租賃行業的銀行高管透露,通常國外的飛機租賃公司都有完備的自我保護條款,即便租約沒有到期想要終止,也要付出相應的違約金;而續租時通常也會重新談條件,所以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

經營不善

  翡翠航空行至此境地,各方都比較容易接受的一個理由是,市場疲軟,航空貨運業正面臨行業性的不景氣,多家國內外航空貨運公司目前都在虧損運營。

  翡翠航空的外資股東方之一的漢莎航空,今年上半年的航空貨運量較去年同期下降9.2個百分點;全球貨運業排行第二的大韓航空,今年二季度載貨量繼續下降,同期降幅達到12.2%。

  「如果經濟和國際的進出口形勢短期內無法恢復,那麼漢莎還將繼續虧損,經營形勢相當嚴峻,他們也力不從心。」一位接近翡翠航空的人士稱。

  前述貨代公司負責人亦證實,市場原因的確對翡翠航空的經營造成了極大困擾。據透露,在公司關閉前,「翡翠就經常取消航班」。究其原因,前述人士稱,貨運行業本身利潤就不高,而2010年6月之後,每公斤的運價只有十幾元錢,而成本卻在20元左右。

  翡翠航空對財新記者做出的官方回應稱:「由於對進出中國市場的航空貨運需求持續疲軟,翡翠航空的重組不能成功地結束。2011年底,翡翠航開已經被迫停航。」

  有風險管理背景的銀行高管表示,航空業本身就是親週期的微利行業,當負債率居高不下時,國內客運還可以勉力維持,保持微利狀態,稍有不慎就會虧 損;貨運行業更是高度依賴進出口形勢。當前全球經濟下行,歐債危機持續,都使得航空貨運和海上貨運首當其衝。翡翠航空的問題也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發生的。

合資衝突

  雖然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衝擊不小,但當時的翡翠航空曾在2009年下半年一度實現扭虧為盈。同年年末,深圳市副市長張思平與德國漢莎貨運航空公司總裁會晤時,雙方都表示了樂觀情緒。

  不過表面的風光背後,多位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及翡翠航空的股東內耗,對其經營和重組產生了致命的影響。

  知情人士透露,中外股東的思路、理念和利益訴求常常發生碰撞,「翡翠航空的管理從成立開始就沒好過。」

  這位貨運公司負責人透露,德國漢莎曾一度與翡翠航空共艙,雙方各佔一半,但德方在法蘭克福的地面服務則未向翡翠航空開放,所以翡翠航空的服務要遜於德國漢莎,因此要價也較漢莎方面低一點,「通常是每公斤便宜一塊錢,但我們這一行的利潤也就幾毛錢」。

  另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由於中外資股東的持股比例很接近,雙方勢均力敵,都想爭奪公司的控制權。深航雖在股權上有微弱優勢,但漢莎方面則控制著經 營權和管理權,二者的相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司的經營。在翡翠航空最終因經營而進入破產重組清算環節後,股東們仍各持己見,貽誤了時機。

  接近清算工作組的法律專家稱,一旦董事會有一票反對,議案就寸步難行,這也使重組和清算過程困難重重。「股東們對價格和處置方式往往很難達成一 致,互不相讓。」前述知情人士說,深航自身無力重組,國航無心過問,漢莎也想盡快將股份出手,雙方都無心經營,又在退出問題上僵持難下。

  「從資本金角度,雙方股東早期投入已消耗殆盡,但在如何處置問題上,仍是他們說了算。」前述人士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99

台灣受限一條法規 大陸受制一個承諾 是誰卡死兩岸貨幣清算機制?

2012-11-12  TWM
 
 

 

各界引頸企盼的人民幣清算機制已經確定延後上路,國台辦表示,正抓緊遴選時間,建議台灣能先以代理行方式展開各項業務;但央行卻堅持要走清算路線,銀行業者大力呼籲代理行模式其實也能讓人民幣上路,到底人民幣清算業務是卡在哪裡?

撰文‧許瀞文

原本該在十月三十一日上路的人民幣清算機制確定延期,可能要等中共召開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後,才能遴選出人民幣清算銀行。

這消息一出,讓殷殷盼望的台灣金融圈大失所望,心裡湧起更多疑問:「到底卡在哪?難道十八大後就真的能選出人民幣清算行?」某位與央行熟識的金控高層也提到:「這次確實是大陸方面暫時緩住了清算行的遴選。」或許大陸端真有自己的考量,但在台灣卻有一條法規卡住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的腳步。

根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三十八條第三項規定:「在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簽訂雙邊貨幣清算協定或建立雙邊貨幣清算機制後,人民幣在台灣地區的管理,就能回歸《管理外匯條例》,相關規範比照一般外幣。」銀行界呼籲先求有、再求好這也是為何國台辦發言人楊毅拋出了台灣能先以代理行制度展開人民幣業務,但央行卻堅持一定要有清算行才能開始發展。就算簽了「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MOU)已經超過兩個月的時間,人民幣業務在台灣還是無法上路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說,根據法令,沒有清算行就無法建立清算機制,台灣境內的人民幣業務就會一直卡住,在大陸還沒遴選出清算行,台灣又被法令限制住,找不到解套方式。

是否有預定的時程表?央行總裁彭淮南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上針對立委質詢時,僅表示會加快腳步。對此,本刊也致電楊毅,楊毅強調會抓緊遴選時間選出清算行。央行與國台辦這兩方都不鬆口,人民幣清算機制看似遙遙無期。

但引頸企盼的台灣銀行業者已經等不及了,呼籲先開放代理行模式。於是台灣在這情況下,出現民間希望以代理行先行、但主管機關不認同、而大陸遴選清算行沒給最後選出時間的窘境,三方各吹各調。

「至少DBU(外匯指定銀行)的企業戶能先行,畢竟先求有、再求好。」一位民營金控高層說,「其實只要央行肯放行,就能先以代理行模式承作人民幣相關業務。」這位高層提到,前提是「央行要承認代理行也是清算機制的一種」。

業者並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並沒有和中國人行簽訂清算協議,但人民幣業務卻在新加坡發展火熱。

據了解,在二○一○年底,新加坡與中國簽訂了一五○○億元人民幣的換匯協議,確保人民幣來源無虞後,積極地發展人民幣相關業務。

去年三月,中國工商銀行正式在新加坡成立「海外人民幣業務中心」,包含存款、貿易結算、信用卡、金融商品投資等,新加坡法人、自然人都能承作。換言之,新加坡只是沒有取得法律上的正式清算地位而已,其人民幣業務並不輸香港。

央行官員對此低調回應,代理行模式多處理貿易結算的業務,對國內發展人民幣業務沒有幫助,且若採行代理行模式就違反了上述法令,「必須要有清算行,建立清算機制後才算數。」央行對此相當堅持。

央行認為,如果走代理模式,人民幣存款會存在大陸的代理銀行帳戶中;但走清算行,國內所有銀行都會在台灣的清算行開一個帳戶,才能把資金留在台灣。

大陸說不出口的延宕

除了台灣自己的法規及認定上卡住人民幣清算機制,在大陸端也有說不出口的考量。

去年七月,香港回歸中國十五周年慶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港,親自承諾香港人民幣離岸清算中心地位不變,但若遴選一家人民幣清算行給台灣,台灣就成了全世界第一個與大陸互設清算行的國家,這豈不就違反了胡錦濤當時對香港的承諾?

但在央行與金管會的努力下,大陸也與台灣簽署「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同意在台遴選一家清算行。不過,大陸要如何不違反去年對香港的承諾?「大陸有關當局也還在細細思量相關配套措施。」一位中資銀行香港分行的主管提到。

另外,市場也有另一說法,就是牽涉到枱面下的政治考量。如無意外,在十八大之後,中國國家主席的大位將由習近平接任,如果將政治利多在習近平上台前都給完了,那麼習近平還能給台灣怎樣的利多呢?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等到十八大後,由新任中國國家主席宣布在台的人民幣清算行,並建立相關機制,釋出善意;而台灣目前也只能按兵不動,等待時機。

人民幣代理行制度 vs. 清算行制度

機制 簡介 優點 缺點

代理行 與其他國家的銀行建立往來帳戶,主要負責支付結算業務;目前台灣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就是以此方式進行能和多家銀行簽代理合約,人民幣匯價可以貨比三家 1. 人民幣量小的銀行,較難拿到優惠利率及額度2. 銀行必須和代理行建立默契,才有利業務推廣清算行 由單一家銀行擔任,負責調節台灣境內人民幣的拋補與拆借 能直接向中國人民銀行取得政策性支持 1. 由單一家銀行負責,匯率上較無彈性空間2. 由清算行自行決定給予各銀行的額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40

企業篇》深入分析匯兌避險、財務操作優勢 兩岸貨幣清算 串起台商資金斷鏈

2012-11-19  TWM
 
 

 

人民幣清算機制將在中國選出清算行後建立,這不只讓兩岸的資金流逐漸暢通,更對企業的資金避險、財務投資有正面幫助,牽起兩岸的資金鏈,才能給台商一個安穩的經營環境。

撰文‧許瀞文

兩岸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後的好處是什麼?相信在中國工作的數百萬台商最知道。這條走了二十年的祕密金流通道,從此看到陽光,風險降低,就是所有台商心中最大的企盼。

一家採三角貿易模式(總公司在台灣、商品生產地在上海、外銷歐美)的陳姓貿易商就提到,因為外銷歐美,客戶支付的都是美元,但要付給中國當地原物料商卻是人民幣,每次只要碰到美元貶值、卻又要換成人民幣支付給中國原物料商時,匯兌的損失就相當可觀。

以十萬美元兌換人民幣為例,以目前匯率美元兌人民幣為一比六.二三三,若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一%,這十萬美元會因為人民幣升值而損失六二三三美元,相當於台幣十八萬元。

降低匯損

免除兌換美元的匯差風險

除了匯損,資金調度更讓台商為難。因為受限於兩岸法規,需要資金時只能向「黑市」交易,這些負責黑市交易的人透過銀樓、甚至一般商店做掩護,推門進去卻能承作一百萬到數億元不等的資金,用他們「特有」的管道,幫台商調資金、做兩岸匯款,過去二十年,曾經是許多台商不可或缺的金流祕密管道。

但未來,在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建立後,台商就能以正常金融管道匯款,不怕被黑市吃掉,也能相對降低匯差。

澳盛銀行資深經濟學家楊宇霆表示,建立貨幣清算機制後,對一些和中國有進口、出口兩種業務的貿易商來說最受惠,「因為對人民幣準備部位可以大幅拉高,漸漸地大家會習慣用人民幣付款,相對降低美元部位,美元升貶對企業的影響就變小。」不過,降低匯兌損失對台商來說,只是兩岸貨幣直航的好處之一,對企業來說,最大的好處在於未來財務操作能更加靈活,投資以人民幣計價的各項商品,賺到利差及匯差,也有機會在台灣以較低的成本募到資金。

低利優勢

企業可望以更低成本募資

以國泰人壽為例,國壽積極地用壽險資金投資香港點心債市場,目前投資人民幣計價債券資金超過台幣五百億元,占海外投資四%左右,投資收益在三.五%至四%之間,再加上人民幣緩步升值,匯率、利率都能賺到。

且過去國壽的海外資產部位以美元為最大宗,每次台幣升值、美元貶值時,就嚴厲考驗國壽的避險能力,稍一不小心,匯兌損失就是數百億元起跳。未來,人民幣業務開放之後,可以酌量降低美元資產部位,轉往人民幣,增加資產多元化。

等DBU(外匯指定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後,本土企業便能參與人民幣計價的債券市場,尤其是台灣的上市櫃公司,將能創造更多的投資收益,對整體股市都會有所助益。

在金管會規畫的兩岸特色金融計畫中,當中有一項就是吸引在中國註冊的台商企業回台第一上市,簡稱為「台灣T股」。銀行業者表示,這些在中國經營有成的企業,一樣需要人民幣資金,未來更長遠的規畫,如果能開放以人民幣直接投資,對引進活水、活絡台股動能,相信有很大幫助。「據了解,政府也有意推動以人民幣計價買T股。」金融業者表示。

此外,目前因台灣的美元放款利率偏低,信用好的客戶不到二%便能借到,許多台商因此回台借美元到中國轉存或投資。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分析師符銘財表示,近五年來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客戶的美元借款持續走高,○七年至今年七月,美元放款從二三九億美元增至六六○億美元,成長三倍以上。

這些美元需求未來是否有可能轉成人民幣?一位銀行主管則表示挑戰較大。不論是香港或台灣OBU,人民幣放款利率皆高達五%,中國境內的放款利率更在七%至一○%之間,因為利率太高,較少人會直接向銀行借人民幣,大都是以發債方式募資。

除非未來台灣真能快速累積人民幣資金規模,讓銀行降低存、放款利率,人民幣的放款業務才有可能趨於熱絡。

因為過去的歷史、政治因素等,台灣和中國的文化、經濟交流,被繁雜的法律條文一條又一條綁住,成為台灣的重重阻礙,尤其是兩岸金錢流通,更讓台商傷透腦筋,而當兩岸貨幣清算機制完備後,等於牽起兩岸資金斷鏈,對台灣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相信絕對有正向幫助。

開放人民幣對台商的五大好處業務 目前狀況 開放後狀況 優點兩岸通匯 台幣→美元→人民幣 台幣→人民幣 節省美元貶值時的匯率損失外匯避險企業大多持有美元,美元貶值避險成本增加 企業能將部分美元轉成人民幣,減少美元避險成本 節省美元部位的避險成本法人可進行買賣的外匯商品僅有OBU客戶能交易人民幣計價商品 以人民幣計價的點心債、基金、寶島債等商品 創造投資收益

台商回台上市

(T股) 繞道新加坡或香港上市 可望以人民幣計價購買 增加持有人民幣意願及資金去處募債籌資 必須到香港募集點心債籌資 能在台灣募集人民幣計價債券籌資 取得資金成本有機會比香港低(目前香港點心債利率均為3%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64

滬指盤中暴漲 光大自承策略投資部門出錯 上證公告稱將正常清算

http://www.infzm.com/content/93566

上海證券交易所8月16日下午發佈公告稱,「本所今日交易系統運行正常,已達成的交易將進入正常清算交收環節。」至此,牽動業界、股民和媒體眼球的16日早盤集體大漲事件才告一段落。

8月16日早間11時05分左右,銀行、煤炭等權重股突現大手筆買單,兩市直線拉升,中石化、工行、農行、招行等多只權重股瞬間漲停,其他所有權重指標股,如浦發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信證券,海通證券,方正證券等,集體在一分鐘之內暴漲,金融板塊漲超6%,陸家嘴、金地集團、中華企業、南京高科等9家房地產公司漲停。這在A股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

隨後,據21世紀網報導,8月16日上午的A股暴漲,源於光大證券自營盤70億的「烏龍指」。「烏龍指」是指股票交易員、操盤手、股民等在交易的時候,不小心敲錯了價格、數量、買賣方向等。

16日中午,上交所網站掛出光大證券申請停牌的公告,光大證券下午停止交易,原因是有重大事項未公告。

午後,隨著眾多權重股回調,部分板塊甚至由升轉跌,滬深兩市紛紛高位回落,先後翻綠,滬指失10日線,回到早盤初。

16日下午兩點半左右,光大證券發佈公告,稱「今天上午,光大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策略投資部門自營業務在使用其獨立的套利系統時出現問題,公司正在進行相關核查和處置工作。公司其他經營活動保持正常。

21世紀網報導,光大證券的套利系統供應商是金仕達,光大證券官網2010年的一則消息顯示,這是國內首個Fix平台期、現套利程序化交易系統。

有傳聞稱,「導演」光大證券今日「烏龍指」事件為光大證券葛新元的團隊。但據財新網報導,葛新元公開表示:「今天的事和光大富尊葛新元團隊沒有任何關係。我們走的是光大的經紀業務通道,非自營席位。沒有那麼多資金。我們的模擬和生產是隔離的,財務與母公司也是隔離的。」

接近光大證券的一位人士也證實,策略投資部現任負責人為楊劍波,而非網傳的葛新元,後者負責另類投資等業務。策略投資部某交易員使用其套利系統時,操作失誤,由於該系統採取自動下單軟件,才造成多股集體拉升異動。

而關於此次事件對金融交易造成影響,據新華網報導,光大證券董事會秘書梅健稱,目前公司正在進行進一步交易核查。投資者關注的賠償問題會進一步討論,如有具體方案會通過公告公佈。

上海長盈股權投資管理中心投資經理鄭亞蘇通過新浪實名認證微博表示,光大證券此次烏龍事件損失有兩方面,一是直接損失,根據其交易額測算可能在數億元水平,如果因本次事件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最終獲得補償,則該補償可能高達數十億之巨,投資者獲得賠償的可能極低,因為沒有相應的法律支撐,且光大也並非故意為之;二是品牌傷害損毀,難以估量,但是應該遠高於直接損失。

新華網報導,針對光大證券自營賬戶大額買賣事件,證監會新聞發言人16日表示,證監會和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就異常交易展開調查,目前尚無結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48

德意志證券交易所正計劃在新加坡設立一個衍生品清算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635

FT的兩位消息人士表示,作為開發亞洲市場策略的一部分,德國交易所運營商——德意志證券交易所(Deutsche Börse)正計劃在亞洲的新加坡建立一個衍生品清算所

若在亞洲設立一個清算所,歐洲期貨交易所(德意志證券交易所的衍生品部門)就能夠在亞洲的交易時段為它們的基準利率合約和股指期貨合約提供清算服務。

其中一位消息人士稱,德國證券交易所在亞洲設立清算所的計劃尚處於早期階段。它可能需要一個戰略合作夥伴,也可能會獨立完成該計劃。他稱:

「問題是,德國交易所是與一個合作夥伴完成該計劃,還是獨立完成該計劃呢?」

FT認為,德意志證券交易所可能會與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合作。本週,德意志證券交易所旗下的證券結算和託管業務公司Clearstream已經向新加坡證券交易所簽署了一份合作意向書,希望與後者在亞洲共同發展抵押品管理服務。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SGX)的CEO Magnus Böcker也表示:

「作為本區域領先的清算所,新加坡證券交易所對那些能夠促進我們業務增長的合作夥伴持開放的態度。」

德意志證券交易所的另一個選擇是與新加坡商品期貨交易所(SMX)合作,後者為印度的Financial Technologies所擁有。

FT稱,德意志證券交易所的這個動作暗示,亞洲正逐漸成為全球最大交易所之間的下一個戰場。隨著亞洲資本市場的成熟,簡單的股票交易已不能滿足需求,交易員和企業對衍生品的需求日益增長。

據美國期貨業協會數據,亞洲地區交易所衍生品的成交量佔全球的15-20%,剩餘份額幾乎被北美和歐洲均分

德意志交易所的CEO Reto Francioni曾表示,未來幾年內,亞洲和拉美地區的衍生品市場將呈現突飛猛進的發展,而歐洲或美國可能不會出現這種狀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50

高盛:安倍經濟學即將“攤牌清算”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925

也許沒有什麽能比抨擊安倍經濟學更讓高盛上癮的了,至少對於該行首席日本經濟學家馬場直彥(Naohiko Baba)來說是這樣的。

這位仁兄繼此前發文三抨安倍後,近日再度發布報告強調稱安倍經濟學正處在失敗的邊緣,即將攤牌。

他在報告中強調:

對於4月份提高消費稅率所導致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表面假裝淡定,其實內心早已燃起熊熊烈火。鑒於二季度GDP大幅萎縮,市場一直認為日本政府將有可能在12月份開始討論於2015年10月第二次上調消費稅率,從8%進一步提高至10%。由於前一季度經濟表現實在糟糕,因此三季度GDP有可能出現一定程度回調,但日本糟糕的出口貿易以及實際工資水平的巨幅下滑給日本經濟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甚至有可能將原計劃於12進行討論的第二次稅率上調推遲至12月之後。

對於一個政府債務占GDP比超過200%的國家來說,把消費稅率提高至10%僅僅是加強財政穩定性的第一步,而如果不能成功提高稅率,這不僅意味著安倍通過稅收政策提高經濟效率的措施無效,更有可能被解讀為政府放棄重整財政,這對於國外投資者來說顯然是個不容忽視的尾部風險。所以如果你仔細想想,不難發現其實安倍經濟學正在逼近一個攤牌清算的時刻,政府需要在年底前克服數不清的挑戰。

不光如此,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學教授Yukio Noruch認為安倍政策只對財政問題有所覆蓋,而對於實現通脹目標基本無效,所以日本央行應該停止繼續施行寬松政策。

從短到中期來看,最為重要的一個問題在於安倍晉三及其新組建的內閣政府是否能讓選民一直保持支持他的立場;而另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則是日本政府能的改革進程能夠持續多久。

據民意調查顯示,安倍晉三的支持率在8月份穩定在50%附近,而在4到8月份之間則下降了6個百分點,從54%降至48%。安倍晉三及其內閣一直都很善於敷衍這些事情,因此在過去一年又三個季度的時間里並未引起公眾或是重要金主及選民的對抗情緒。

而即便是政府承諾的12月將消費稅率從8%提高至10%,要最終實施,安倍也需要向對立黨派做出妥協,可能會將生活必需品和生鮮食品從名單中剔除。

到目前位置,安倍政府一直在避免做出重大決策,以此避免疏遠自身與支持者的關系,但問題是,日本政府究竟能逃避多久呢?

相關文章:

《高盛:日本央行2%通脹目標缺乏理性》《高盛警告雷曼後最大危機:GDP恐萎縮6.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082

上海清算所:計劃在自貿區推動跨境人民幣資金投資銀行間債市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443

635211482229171315

路透社報道,中國銀行間市場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清算所)表示,將探索在上海自貿區開展債券業務的可行性,通過與境內外平臺合作,在自貿區賬戶體系下,按照有限滲透原則,推動跨境人民幣資金投資國內銀行間債市,並推動境內人民幣參與國際債券市場與境外托管機構等相關平臺合作。

在上海清算所周五舉辦的媒體通氣會上提供的資料並顯示,上清所將研發跨境人民幣計價的場外航運及大宗商品金融衍生品,面向自貿區內及境外投資者,上海清算所提供中央對手方(CCP)清算,初期大宗商品品種擬選擇以銅為試點。

此外,上清所還將探索為自貿區大宗商品現貨交易中心提供凈額清算服務,實現交易、清算、結算環節的嚴格分離,有效把控交易風險,促進大宗商品產業鏈在自貿區內集聚。

在利率和匯率衍生品方面,上清所將研發中央對手方清算業務,為自貿區及境外的金融機構提供匯率、利率衍生品的中央對手方清算服務,與境外清算機構合作推動人民幣匯率、利率衍生品的國際聯合清算。

上海清算所於2009年11月成立,是由中國人民銀行主管的中國場外市場唯一的專業化中央對手清算機構,也是直屬央行的股份制企業;目前,上海清算所托管結算的品種主要包括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金融類債券、信用風險管理工具。(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17

LME在137年歷史上首次啟動自營清算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484

fe7e8b039380715e751170848215fa7d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137年歷史上的首家自營清算所(LME Clear)將於今日開張。LME試圖以此在越來越開放的中國市場中鞏固自己的地位。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LME自營交易所項目總體耗資5000萬英鎊,歷時三年。這對其母公司香港交易所來說是個關鍵的組成部分。

LME是全球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工業金屬交易市場。該交易所三年前決定建立自己的清算中心,以便增加收入、促進新產品開發並改善風險監控。

港交所將LME視為企業和銀行在歐洲交易基本金屬、並對沖他們持有的與中國相關的風險敞口的關鍵。中國是多數有色金屬的國際性大賣家,比如,中國年均銅消費量占全球總量的40%。

原先的交易雙方向LCH.Clearnet繳交的結算費將“轉入”LME自營清算所。而自營交易所也將為LME未來的發展帶來更多彈性。路透社此前報道稱,LME Clear最初將負責清算LME所有交易以及OTC市場(Over-the-counter,場外交易)撮合業務中的所有撮合交易。

LME自營清算所執行官Trevor Spanner在6月時曾對路透表示,該清算所考慮擴大許可擔保品的類型,將倉單包括在內,人民幣也可能成為現金擔保品。

本月初,LME在公開聲明中表示,自營清算所依據歐洲市場基礎設施監管規定(European Market Infrastructure Regulation,EMIR)申請成為中央清算對手方,已獲得英國央行的批準。

監管機構致力於推動更多場外衍生品交易經過風險管理公司來審核,以便於為交易雙方提供更多保障。而清算所正好符合這個要求。即使某一個交易方違約,清算所也有能力介入並確保此宗交易繼續進行。

然而,分析師們卻質疑港交所此番開設自營清算所的目的。因其收購LME的價格要比LME當初作為獨立公司時的凈利潤高出了180倍。

LME去年的財報顯示,盡管該交易所營收高達12億美元,凈利潤為3.26億美元,但迄今為止,港交所對LME的投資成本遠比收益高。

清算所運營方對交易雙方每一次的清算過程收費,還可以通過貨幣市場參與者在清算所寄存擔保抵押品來賺錢。此外,相比於依賴外部清算所,自營清算所能夠令運營商對市場需求更加敏感,並大幅提高新產品推出的速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848

加拿大或將建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259

c714dbd7c8e90788d82517f192e7fff7

路透社11月5日淩晨援引消息人士稱,中加兩國預計將在本周加拿大總理哈珀訪華時宣布達成在加拿大建設人民幣清算中心的協議。

上述消息人士稱,雙方“預計將能夠落實並宣布這一貨幣中心”,該消息人士要求匿名,因為此事尚未公開。

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加拿大總理斯蒂芬·哈珀將於11月6日至10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哈珀總理還將應邀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有關活動。

哈珀訪華令外界更加相信,加拿大可能成為北美首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中國駐加拿大大使羅照輝日前表示,該中心設立的訊息,可能會在哈珀總理訪華期間公布。加拿大商界代表——加拿大行政總監議會行政總裁曼利(John Manley)也認為,設立人民幣離岸中心,是本次訪華代表團有可能取得的最重大協議。

中國駐加大使羅照輝9月28日在渥太華舉行的中國國慶65周年華僑華人招待會的致辭中表示,目前中加雙方的專業部門,正就在加拿大設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的問題進行商談,並會在11月總理哈珀訪華前或者訪華期間傳來好消息。

據新浪財經報道,11月加拿大或將設立北美首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從這幾個月的對外交涉中看到,今年9月建設銀行成立倫敦人民幣清算中心之後,填補了英國人民幣交易的一個空白。中國建立人民幣離岸中心,主要也是解決市場需求問題,政府只是市場的引導者而己,真正的推力還是以國際貿易人民幣結算壯大為背景。相信此次加拿大或將設立北美首個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也是出於此目的。”

事實上,多倫多和溫哥華兩地為爭當人民幣離岸中心,早已展開工作。今年8月份,多倫多的金融服務聯盟(TFSA)就成立了工作小組,專門籌備設立離岸中心的事項。溫哥華也設立了類似機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719

香港高鐵爛攤子應否清算? 思想花園

來源: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30.html



1、高鐵與港珠澳大橋同時上馬,造成香港建築費用飆升,樓價高企,讓所有市民承擔代價,誰來負責?

2、高鐵總站不選擇在較低成本的錦上路,而執意要在西九,和許士仁與新地勾結有沒有關係?

3、800億的天價鐵路,換來只是一條130公里時速的26公里長,還要一再延期(這次不能賴是泛民反對了),敗家以此為甚。

4、當年痛駡反高鐵人士“無知”的建制派,是否需要道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33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