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俞永福:“互聯網+” 將帶來增量與變量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44

俞永福:“互聯網+” 將帶來增量與變量
作者:俞永福

隨著“互聯網+”被提升為國家級戰略,這個詞就成了全民熱詞。俞永福談了幾點自己的看法。

增量和變量是互聯網+的核心概念

對於“互聯網+”,我的理解就是兩個關鍵詞,增量和變量。 今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中國經濟要開啟“雙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二是要改造傳統引擎,對公共服務和傳統行業進行改造升級,“互聯網+”在其中都能起到重要作用,成為中國經濟需求增長和產業變化的核心動力。

所謂增量利用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創造全新的模式和產品,比如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以前用戶在網上買東西是不敢網上支付的,因為擔心安全問題,而支付寶用第三方擔保支付的方式突破了這一瓶頸,方便了用戶,也推動了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的整體發展。但支付寶出現後,銀行卡和現金消費總量並沒有減少,所以它是一種增量。 LBS則是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增量。像高德地圖這樣的互聯網地圖之前,我們出門、開車只能靠查地圖+問路,智能手機的出現使LBS服務普及,產生了新維度的信息和服務,例如導航躲避擁堵、餐飲電影等生活服務的位置查詢,因此是典型的增量業務。

變量指通過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生產方式、商業模式進行改造。今天我們提“互聯網+”的概念,最大的改變是,過去僅僅集中在互聯網領域內的創新創業浪潮,未來會擴散到全社會三百六十行,對創業者來說,這絕對是一個好消息。

創業關鍵在於找痛點需求

上周央視《財經周刊》欄目報道了一個“火鍋快遞”的創業項目。假如今天天氣不好,不想出門,但是不想簡單地叫個快餐,想吃火鍋,但是絕大部分火鍋店都不提供配送服務,咋辦?有個重慶創業者就想了個辦法,他自己不開火鍋店,但專門為重慶的火鍋店提供送餐服務。我們先拋開這種模式可能面臨的一些問題,他的出現對商家、用戶和自己都有好處,它找到了傳統行業的用戶需求痛點,就是一種創新。

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創業、創新的關鍵就是找到真正存在的痛點需求。阿里巴巴集團未來的三大戰略:農村電商、大數據和全球化,其中農村電商瞄準的就是農村地區商品豐富度不足的問題。所謂農村電商不但要讓中國各地的特色農產品賣得好,農民賺到錢之後,也能購買到最前沿的產品和服務。中國人口13億,其中網民有6個億,而電商人群是3個億,從3億到13億的滲透,農村是關鍵的一環。

現在中心城市商品的豐富度已經非常高了,目前的痛點需求是快速獲取。而農村地區則不同,那里沒有大的ShoppingMall,用戶能線下接觸到得商品種類非常有限,但傳統物流成本又太高。這一痛點的背後就是創新的機會,比如農村用戶對商品的需求時間通常不如城市用戶緊迫,城市網購要求次日送達,而在農村三天之內就能接受,那我們能不能把三天的需求合並一次配送,另外商品一定要配送到每家每戶嗎?集中配送到街邊的小賣部是不是效率更高,成本更小?

傳統行業應該如何應對“互聯網+”的大趨勢?

在任何時候,商業都在發展,不進則退,互聯網作為一股力量未來對360行都有巨大影響,只是有快有慢。今天的百貨公司如果還是僅僅賣實物商品,一定會受到電商的沖擊,實際上,人們對體驗經濟和現場服務的需求是在不斷上升的,如果百貨公司轉型成集娛樂、餐飲、購物於一體的城市商業中心,就很難被顛覆掉了。面對變革,要麽被動被解放,要麽主動鬧革命,我一直強調觀點: 要敬畏“非互聯網”,傳統行業在互聯網面前,不必妄自菲薄。現在互聯網通用人才越來越多,反過來那些對傳統行業有深度理解的人才是稀缺的,所以未來對非互聯網行業理解的團隊會更有優勢。

“互聯網+”不僅適用於用戶服務,同樣有助於政府和企業提升運行效率,比如過去我們講“數字城市”更多指通過信息化的方式提升政府的辦事效率,而越來越多的數據開放能夠幫助比以往政府更準確的發現需求,更靈活的方式滿足需求。

高德是我在阿里負責的主要業務之一。高德一直專註於出行和位置信息服務,憑借專業的數據采集生產和大數據處理能力形成了專業的基礎設施平臺,不斷創造著新的價值。例如過去一年高德一直在做的《中國主要城市交通分析報告》,為相關機構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和決策參考。 現在我們要進一步開放這種專業能力,即將上線的高德交通公眾信息服務平臺,不但能夠生成某個城市具體到某個商圈、某個路段、某個事故的實時交通狀況,還能夠利用大數據處理能力,快速響應給出解決方案躲避擁堵,甚至反向預測未來的路況。

這些信息和能力,都能與相關機構共享,例如我們已經與多家交通電臺接洽合作,過去他們通常根據交通部委的數據播報路況,現在有了高德的平臺,不但能夠補充更全面的信息(例如歷史交通信息,用戶即時上報的突發事故,未來交通狀況預測),還能夠給出方案繞行,解決擁堵問題。 不久我們還會與交警、交通委等更多夥伴合作,將現有的交通公眾信息服務大幅升級,過去這些部門服務公眾的平臺是短信,現在可以通過高德地圖來實現信息的推送和告知,僅此一項就可以為一個城市的交管部門節省近十億的推廣費用,同時變單向溝通為雙向互動,讓用戶參與交通信息的共享和校準,讓管理部門搭上“互聯網+”的快車,更好地為大眾提供服務。

此外,“互聯網+”帶來的增量與變量還體現在提升中國企業的全球競爭力上。過去三十年的IT產業發展,在全球形成了兩大中心,一個是美國的創新中心,一個是中國的市場中心。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中國在全球都有先發優勢,所以在一些創新模式上,比如UC瀏覽器、微信都是有全球競爭力的,目前UC瀏覽器除了在中國和印度兩個全球人口最大的國家拿到了市場第一,同時已經在全球超過10個國家的市場份額突破10%。同時,過去在傳統行業,中國長期只能扮演制造基地的角色,而目前“互聯網+”不止在中國,在全球也是大趨勢,如果國內的一些傳統行業能夠抓住“互聯網+”的機會,快速實現轉型升級,我們將在全球競爭中占得先機。

作者簡介:俞永福,阿里巴巴事業群總裁,高德總裁
來源:企鵝智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832

俞永福兼任阿里媽媽總裁,阿里試圖走出電商構建更大生態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01/149466.html

俞 永 福
 

黑馬說:3月31日,俞永福正式兼任阿里集團旗下網絡營銷平臺“阿里媽媽”總裁職務。作為國內最大的網絡營銷平臺,阿里媽媽此前主要依托的是阿里龐大的電商體系,整合了大量優質的真實交易數據。在俞永福加入阿里媽媽後,考慮的很重要一點是如何做大做強阿里媽媽,打通電商和非電商,讓整個互聯網的生態更加多元化,擁有更多的變量。
 

文 | 本刊記者 孔明明
編輯 | 崔婧

 

3月31日,阿里巴巴集團首席運營官張勇宣布,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正式兼任阿里集團旗下網絡營銷平臺“阿里媽媽”總裁職務。

 

半個多月前,俞永福剛剛接任高德集團總裁,這是他加入阿里之後的第三次職位變動。俞永福在采訪中也表示,以後會把工作重心首先放在阿里媽媽。

 

作為國內最大的網絡營銷平臺,阿里媽媽此前主要依托的是阿里龐大的電商體系,整合了大量優質的真實交易數據。得益於電商業務的快速發展,阿里媽媽成為大阿里生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阿里媽媽將迎來新一輪的巨大機遇。“在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兩大產業變量的推動下,全數字媒體廣告還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間和增量價值,阿里媽媽的潛力也將得到進一步釋放。”俞永福表示。

 

阿里媽媽走出淘寶
 

 

阿里媽媽於2007年上線,最初定位於開放式廣告交易平臺,2008年,阿里提出“大淘寶”戰略後,阿里媽媽被並入淘寶,業務轉向以淘寶商家為主的廣告聯盟業務,品牌名為“淘寶聯盟”。

 

2013年12月,淘寶聯盟宣布重新啟用“阿里媽媽”品牌名,聯盟平臺從以服務淘寶系商家為主轉向面向全網所有廣告主開放的廣告交易平臺,幫助連接和匹配互聯網網站位置與廣告客戶之間的需求,實現廣告主的精準投放。

 

就在俞永福上任阿里媽媽總裁前一周,阿里媽媽發布了2015年的三大戰略:全域營銷計劃、達摩院聯盟、好望角計劃。全域營銷計劃基於數據、技術、產品和服務整合資源,和合作夥伴一起,共同推動客戶的數字營銷升級;達摩院聯盟第一次嘗試在國內構建跨行業跨平臺的數據聯盟,充分釋放數據價值;好望角計劃則提出要扶持10萬家媒體合作夥伴。

 

大會上,張勇提到阿里媽媽2015年的關鍵詞之一就是“走出淘寶”,即用更開放的心態理解受眾用戶和終端廣告主,共同打造創新的全渠道數字營銷平臺。

 

“阿里媽媽的未來,就是要沿著這種大媒體大平臺的思路去經營,而不僅僅是純粹的電商廣告營銷平臺。”俞永福在采訪中表示,“對於阿里來說,過去已經擁有了很大的電商、大數據平臺,集團思考的是阿里媽媽如何走出電商,走到更大的數據平臺,產生變量。”

 

阿里試圖構建更大的生態
 

 

過去一個多月是阿里集團的財年總結規劃時間,戰略委員會對阿里集團的各個業務分別進行了梳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開始考慮如何把阿里媽媽做大做強,提出是不是可以考慮俞永福加入阿里媽媽,加強整個團隊戰鬥力。

 

俞永福認為任命自己為阿里媽媽總裁有兩個原因:一是阿里媽媽原來已經有了電商的思考維度,他可以為阿里媽媽帶來不同的思考度,“think different”;二是他原來帶的業務更多的是偏技術類的用戶產品,他的加入可以為阿里媽媽技術和數據帶來更大程度的協同。

 

目前阿里媽媽營收占據了阿里集團大頭,整個團隊約1000多人,整個驅動為技術和數據。在俞永福看來,阿里媽媽的整個業務面臨兩個維度:一是服務客戶的維度,即從電商走到非電商;二是從媒體的維度,從行業媒體走到自有媒體。

 

事實上,從2013年馬雲就表示,阿里巴巴要做“四化”建設,即市場化、平臺化、數據化、物種多樣化,這樣才構成一個生態。在俞永福加入阿里媽媽後,考慮的很重要一點是如何做大做強阿里媽媽,打通電商和非電商,讓整個互聯網的生態更加多元化,擁有更多的變量。

 

在阿里近年瘋狂的投資並購背後,可以看出其所有的目的都是為其大數據服務。而阿里媽媽試圖利用大數據的算法及推送,通過深耕數據實現更多增值,提高移動時代用戶在交易過程中的種種體驗,從而為阿里構建更大的生態服務。

 


 

 

為了激勵黑馬哥寫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您可以掃下面的二維碼給黑馬哥適度打賞,金額有8.8和88元!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孔明明,編輯崔婧;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019

“空降班長”俞永福:我為什麽能將UC、高德整合成功?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30/149749.html

黑馬說:4月29日,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在北京召開戰略發布會。事業群的六大業務矩陣——神馬搜索、 UC瀏覽器、PP助手、高德地圖、九遊遊戲平臺、阿里文學共同亮相,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同時宣布阿里集團對UC和高德的整合順利完成。
 
會上,俞永福公布了阿里移動事業群的全新定位:為用戶創造簡單、可信賴的互聯網服務,同時用技術和數據創造變量,既要做阿里集團的變量,也要做中國互聯網產業的變量。


\文 | 本刊記者 孔明明
 
整合和自我整合
 
發布會上,俞永福坦言:2014年對他來說是非常複雜的一年,“心力”、“體力”、“腦力”都很複雜。一方面,以戰略決策委員會成員的身份去整合UC的用戶,這是一個“自我整合”的過程;另一方面,作為高德的“空降班長”,俞永福同時面臨著團隊、業務等各方面的壓力。
 
當然這一代價的成果也是巨大的。繼阿里巴巴雅虎、百度91整合失敗後,UC、高德的整合創造了中國互聯網的一個新紀錄:兩個團隊,超過7000多人,用不到1年的時間,成功實現了整合工作,並讓雙方的業務都實現了進步。
 
對於之所以能實現成功整合的原因,俞永福分享了幾點經驗:
 
一是整合的初衷一定要非常明確:支持被整合的業務做大做強,這點他認為必須作為天條,堅定不移。為這件事情,包括集團、領導、團隊都可以進行調整;
 
二是俞永福把整合的團隊分為founder、業務、職能三組,這三組人在遇到整合的時候,思考方式、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founder會有很多內心情感的因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好的未來;業務團隊最純粹,希望有更好的空間、更好的資源,把業務做大做強;職能團隊挑戰最大,是決定人的椅子的問題。但俞永福認為,只要天條明確,都能根據最終目的做出每個人正確的決定。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要把業務帶出來,這樣才能證明你能帶隊伍。
 
從整合方和被整合方的角度來說,俞永福認為雙方的關系就像大哥哥和小弟弟“,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對於彼此的互動沒有經驗,”小弟弟很緊張、對未來也很迷茫,這個時候大哥哥就要蹲下來,雙方進行平視溝通,“一碗水端平”。
 
發力非電商領域
 
整合後的阿里移動事業群六大互聯網業務分別對應了不同的領域:搜索、瀏覽器、應用分發、地圖、遊戲、文學。其中,瀏覽器,地圖、移動搜索,是三個互聯網入口平臺級的業務;遊戲、閱讀、應用分發,則是目前整個阿里移動事業群的核心業務線。
 
在此之前,除了整合難題外,此前業界對於UC和高德的未來還有一個疑問,那就是UC與高德是否會成為阿里電商業務的流量入口?當時俞永福的回答是,UC和高德在非電商領域把業務做好,才是對阿里最大的價值。
 
與電商流量入口的猜測相反,阿里集團似乎更傾向於將集團旗下的互聯網業務資產向移動事業群轉移。這在UC被阿里整合之前已有端倪,UC瀏覽器整合了淘寶瀏覽器業務,而神馬搜索則整合阿里的搜索業務和團隊。
 
今年3月,九遊宣布了對阿里手遊業務的整合初步完成。在原有入口資源基礎上,九遊還將獲得淘寶、支付寶等用戶過億的移動入口支持。4月29日,俞永福又宣布了兩項新的業務整合,一是移動事業群旗下的PP助手與淘寶手機助手整合。俞永福坦言,應用分發是目前移動事業群唯一不在市場前三的業務。但他同時指出,應用分發市場格局未定,目前的市場領先者百度、360都有模式瓶頸,隨著手機廠商勢力的崛起,阿里在應用分發領域仍有機會實現突圍。
 
發布會上,“阿里文學”也正式亮相,未來,其將以內容生產、合作引入以及版權產業鏈的雙向衍生為主。阿里文學也將獲得阿里旗下UC書城、書旗小說、淘寶閱讀等入口資源支持。
 
棄社交,要成為互聯網的更大變量
 
對於阿里一直耿耿於懷卻又未能成功的社交領域,俞永福明確表示:“我放棄了”。
 
俞永福把互聯網業務分為三種類型:技術型產品、運營性產品和運營類產品,運營類包括電商和社交。他們比較擅長的領域是技術型產品,不管是瀏覽器、搜索、高德、阿里媽媽,本質上都是技術和數據公司,雖然業務有跨度和區分,但團隊類型是高度相似的。
 
2011年,俞永福曾嘗試過移動社交。當時他邀請了李明遠加入UC團隊,成立UC樂園,經過一年的發展,情況並不理想。俞永福也得出結論:自己是理科男,並不擅長設計類和運營類領域。從那之後,俞永福放棄了社交領域,他覺得這不是理性思維能解決的問題”。
 
但俞永福認為,社交不是所有。他們對騰訊第一定位不是社交,而是通訊。通訊是平臺,社交是應用,社交是一種特殊的遊戲產業,有生命周期,所以,最重要是守住通訊平臺。
 
“我把移動互聯網看成互聯網移動通訊兩個行業。UC能夠取得今天的一個突破,某種角度我認為並不是因為互聯網做得比騰訊好,騰訊互聯網做得很好,但是在移動通訊上我們理解的更深。”放棄了社交的俞永福,並不願意讓移動事業群的業務被比作小騰訊,也否認其是制衡百度和騰訊的起點,他稱:阿里移動事業群相信技術和數據的力量,它不僅要成為阿里巴巴的變量,更要成為中國互聯網產業的變量。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孔明明,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導讀 : 互聯網能力是一個人的肉體,能讓你跑得更快,而傳統業務能力則是一個人的靈魂,能讓你跑得更遠。在發展互聯網相關的跨界業務、例如互聯網汽車時,千萬不能讓肉體跑丟了靈魂。

文/俞永福

最近兩年,汽車領域誕生了很多時髦的詞:智能汽車、互聯網汽車、車聯網,意味著這個產業正在經歷一些深刻的變化。場面很熱鬧,但我們需要想想:哪些會變化,哪些不會變化?

變化,起源於2004年的一個行業總結:從互聯網的視角看,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在四個中心以內——PC、Phone、TV以及Car,整體互聯網產業也圍繞著這四個中心在叠代。最近十幾年來,我們最先經歷的是“PC中心”互聯網,重新定義了一種生活方式,延展出許多細分行業;第二,就是過去8年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的“隨身中心”,也就是智能手機革命、移動互聯網,顛覆了許多原有產業格局,典型的例如卡片式照相機、MP3的消失;第三就是傳統客廳生活的中心——TV,從傳統家電企業到互聯網企業已經開始全力布局;最後一個中心就是汽車,從Feature Car向Smart Car進化。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十幾年也是計算機屏、手機屏、電視屏、車機屏四塊不同屏幕互聯網化的交替演繹。

其中,我認為汽車將會出現4塊屏幕中、想象空間最大的變化,圍繞著導航、數據、金融、通信、操作系統等多個維度,會引申出一系列的產業跨界,每個新名詞背後都將會出現史詩級的機遇。而要完成這種產業交接的基礎,最重要的第一個變化就是通信,汽車將從單機走向聯網。

這樣的變化——汽車互聯網,未來十年內我們將會共同經歷。而變革成功與否的關鍵,就是幾種專業能力的跨界整合。我認為智能汽車會是三個產業的跨界:第一,傳統的汽車產業;第二,地圖導航產業;第三,互聯網產業。這三個產業,分別代表著三種重要專業能力的積澱,交集在一起就是Smart Car產業。這里邊每個產業背後的積澱我不展開講,想強調的只是:汽車產業發展了這麽多年,有它很多方面的專業積澱,不是短期內可以快速被效仿的。換句話說,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再大,但用戶對於汽車本身的安全、動力的專業要求是不會變化的——你不可能因為能在車里上網聊天,就對車本身的專業性能要求下降了。

當年特斯拉剛出來之後,我第一時間就擁有了一輛。使用下來的最大感受就是,互聯網服務方面做得不錯,但在汽車駕駛、車內舒適度方面,與其他專業的老牌汽車廠商相比,的確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汽車”這個概念的主語還是在於“汽車”,“互聯網”只是個定語。對互聯網來講,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快”,無論是技術研發還是市場滲透,使用互聯網方式能夠以最快的速度讓用戶對你的服務和產品產生認知。但另一方面,主語才是我們能走到未來、走到終點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撐——對於智能汽車來說,在互聯網的另一邊,是傳統的地圖導航和造車能力。相比之下,這些業務轉型的時候,或許會有比較慢的反應,但放在五年、十年的視角里看,其實這些所謂的傳統行業才能保證你發展得更長遠。

打個比喻,互聯網能力是一個人的肉體,能讓你跑得更快,而傳統業務能力則是一個人的靈魂,能讓你跑得更遠。在發展互聯網相關的跨界業務、例如互聯網汽車時,千萬不能讓肉體跑丟了靈魂。

這就是在互聯網地圖這個行業,高德在過去一年多能保證自己增長率超過100%的重要原因:我們對於傳統業務能力的敬畏。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地圖導航數據+地圖導航應用+雲服務平臺”三合一的專業企業,我們在大力發展汽車業務時,也明晰了自己的能力範疇和邊界,只是專註於導航互聯網化,同時利用背後阿里巴巴生態的電商、營銷、雲計算等資源,幫助合作夥伴的汽車實現互聯網化,合作共贏。此前與本田的合作,最近與長安、吉利達成的合作都是這樣的模式,我們負責互聯網地圖導航的部分,合作夥伴則專註於他們擅長的汽車設計、制造環節,希望能夠創造出真正推動產業前進叠代的變量。

冷靜地說,經過PC、TV及手機互聯網的洗禮,到了汽車互聯網,其實產業整體目前僅僅處於預熱期,要真正爆發、進入高潮,至少還需要三、五年。所以所有智能汽車這個產業的參與者,是不是有發展三年、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心理準備,願意把自己的根基和底蘊做得更紮實?

這個問題的答案才是能否跑到終點的關鍵。


俞永福放炮:我不想批評別人,但整個產業要做產品公司,不是PR公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428/155463.shtml

俞永福放炮:我不想批評別人,但整個產業要做產品公司,不是PR公司!
i黑馬 i黑馬

俞永福放炮:我不想批評別人,但整個產業要做產品公司,不是PR公司!

俞永福隔空喊話某度,指出整個產業應成為產品公司,而非PR公司。"我記得某度公司兩年前發布那雙筷子去哪兒了?兩年前發布的兩個軲轆的自行車在哪兒呢?"

i黑馬訊  4月28日消息

在2016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GMIC)上,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群總裁俞永福作為“高德班長”,正式公布了高德“大出行,雙生態”戰略,並引用第三方調研機構數據,談到高德地圖手機版過去一年德每日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率達到189.1%。

“下一個十年,越來越多人會把關註視角從mobile phone轉到automobile上,這是每個人生活的兩個中心。”俞永福說。

同時,俞永福還隔空喊話某度,整個產業應成為產品公司,而非PR公司。

“(有些公司)天天急著說我們擁有自動駕駛了,我們又有這個那個了,我不想批評別人,但是我希望我們產業不要這麽浮躁。原因很簡單,我記得某度公司兩年前發布那雙筷子去哪兒了?兩年前發布的兩個軲轆的自行車在哪兒呢?所以說我們自己每個人都要相信自己是一個產品公司,不是一個PR公司,說出去的話都要兌現的!“

以下為俞永福現場演講,經i黑馬編輯如下:

我今天的身份是高德的班長,每年GMIC大會我都來,GMIC在業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個地方就越來越堵。我今天分享的主題比較應景,跟每個人都相關。

過去的十幾年,實際上我的工作重心在第一件事上,第一個Mobile,UC整個抓住了手機向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機會,成為了今天的UC。另外高德也在另外一個移動的中心,Auto Mobile,我們未來的視角會越來越多的時間關註在Auto Mobile。

如今,每個人的手機都已經移動起來,但是出行,對於每一個人來講是一個大麻煩。我們看到交通出行是所有的行業的用戶,也就是民生的幾大問題之一,我們天天在說越來越堵。

這是高德在2016年第一季度剛剛發布了我們第一季度的全國的城市擁堵的情況。北京歷史上我們有一個很著名的諧音叫“首堵”,如果用天津話說出來就更有意思了,應該讓郭德綱說。我有很久沒有去濟南了,我看到第一季度全國主要城市最擁堵的不是北京的時候,其實我也覺得很奇特,濟南發生了什麽事情?

我想今天在現場的大部分人就生活在這些中國的主要城市里邊,所以我們一天天都在變得越來越堵,我想跟大家先分享一下旁邊的這些數字的意義是什麽?

這是高德對於整個擁堵情況的一個計算指標,就是如果你在不堵車的情況下,你行駛這段路需要10分鐘,這個擁堵指數就代表濟南是2.1,就代表你在不擁堵的時候用10分鐘,現在你同樣的一段路要用21分鐘,所以這就是我們看到全國主要的城市擁堵的情況。

換一個視角,我覺得我們現在的工作越來越嚴肅,我們換一個輕松的視角來看一下,既然這里邊大量的是互聯網企業,我們從互聯網企業荼毒的情況看一下,左邊這張圖實際上是我們這些主要的互聯網公司所在的那個區域、片區的擁堵情況,最擁堵的是誰呢?360所在的區域,為什麽呢?它在酒仙橋,我相信在北京的同事還是非常知道著名的酒仙橋還是非常非常擁堵的。排第二的區域是滴滴,我不知道是去了之前更堵,還是去了之後更堵。第三個是百度,百度比較好理解,它從中關村去了上地,自從它去了上地,原來上地的企業就說My God,又來一個更堵的了。

右邊的是從單一的道路,看一下互聯網公司門口哪條路最堵,從單一道路來講,最堵的是百度門前的西二旗大街,這是最獨的單條路,第二個堵的是樂視所在的單條路是姚家園路。

看完了整張圖我還是很高興,說明榜單上沒高德、沒阿里,也沒有UC,原來UC在廣州的辦公室就挨著網易,後來我們搬了,那地兒實在太堵。今天來這個會還讓我幹另外一個私活,如果大家不堵可以去高德、去UC,整個北京擁堵的道路里程是北京主要的總里程大概是23%。也就是說我們在高峰時期主要的道路有23%是處於紅色的警示的狀態,那也就是說還有非紅的77%的道路可以行駛,如何利用好這77%道路的通行能力,把整個的擁堵問題解決掉呢?這是很多人努力的方向過去很多年這個工作主要在哪兒呢?主要在交通系統,其實用整個IT的技術如何用道路上的信息指示牌告訴車、告訴用戶哪條路、哪條路很堵。其實這個工作整個中國相比全球來講已經是進展很快了,全球沒有那麽多城市會有這麽大幅的交通指示牌,我們看到二環、三環、四環都有交通指示牌,這種解決方案是IT時代的思考路徑,完全是交通系統單向地在指揮車和人。

當然,也有一種解決方案,就是通過交通管制、領導先行,不可能所有人都變成領導,要領導先行,所以今天要能夠解決整個交通的擁堵的情況,要從IT的視角要轉換到DT的視角,就是數據的視角。這里邊所有的參與者要相互地影響,我們的核心思想“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這兒不是為了說三個小鮮肉,並不是說TF Boys,我們自己覺得一個社會的貢獻,其實實際上就是如何利用工具提高,像超人一樣,去把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變成可能,這是繼林誌玲、郭德綱之後,我們的新的TF Boys,新的高德三俠。

我們看近幾年我們做了什麽?過去的一年以北京舉例,通過高德的智能的導航、調度系統,我們每天為北京的用戶其實節約了68萬小時,時間怎麽算出來的呢?如果你不適用高德的智能的導航,你走原來的路,和我們給你做了新的路徑規劃之後節省的時間來計算。

右側是這個市場整個高德的情況,我不多展開,在這一年之中,高德依然堅持我們定位,就是專註、專業,做一張活地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依然堅持我們對這個產業的理解,這個產業其實是互聯網和傳統的地圖和大數據等一系列的一個交集跨界的一個市場,最重要的需要兩個能力,我們把它認為是上半身和下半身,上半身是應用的能力,下半身是數據的能力,如果你沒有數據相當於上半身穿著西裝,下半身穿著一個短褲,我們看央視只有在演播室的時候才能這麽著裝,當你走出市場的時候,我們用事實和結果來說明高德過去的一年,其實整個高德的業務我們的左右兩側如何服務好用戶,如何連接好整個生態,我們不說自己用一個第三方數據,就是說在2006年3月份發布的數據,整個過去一年高德地圖的年成長率是189%,百度地圖的成長率是40%,我們比競爭對手在這一年里邊成長超過了4.5倍。我想這就是專註而專業最後的結果,最重要永福的心態很好,我用5—10年的角度去做好一張地圖,因為我自己就是老板。所以我能決定我們的方向、我們的節奏、我們的未來。

而在另外一個緯度的話,就是高德對於整個產業、我們生態的合作,這里邊舉的僅僅是例子,不是說我們去年只跟三個城市交集,到今天為止整個全國主要城市已經有超過30個主要的城市,我們的交管的系統入住了高德交通雲的開放的平臺,這樣的話把整個交通系統擁有的指揮調度事件的數據和高德擁有用戶的大量數據互為所用,調度高德的系統。

另外一方面就是跟汽車企業,我們跟很多汽車行業從原來的離線導航到新一代互聯網導航大家走得越來越近。我們把它展開一下,在整個用戶端的話,其實我們看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是我們整個對於智能出行的一個理念。到今天為止,整個高德的活地圖里邊的數據已經有78%其實來自於我們外部的生態系統,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兩類用戶。一類用戶是使用手機的用戶,每天已經占我們數據的總里程的40%,另外一類就是汽車的開車的用戶或開車的這些合作夥伴占我們整個數據已經占到了38%,所以這是整個交通數據的一個力量。

整個我們專業的交通數據在去年我們發布了高德的交通大數據雲。在這個交通大數據雲里邊,我們把跟交通相關的這些專業的數據方連接在了一起,包括出租車的數據、眾包的數據、互聯網的雲狗,就是你的行車記錄儀,兩客一維,長途客車的數據、交警的交通數據的,包括攝像頭的數據,包括埋在路下邊的線圈的數據、紅綠燈的數據,ETC、高速公路收費占的數據,這些數據都在加速向整個高德的大數據雲進行匯集。

反過來,我們也是用這些數據服務於各地的交通系統、交通廣播系統和城市的建設系統,我們很多的城市現在要新建一條路的時候,都需要高德幫忙,對於歷史的數據進行模擬計算,預測整個建設的過程中和建設之後對於交通的整體影響。

這樣我想談一談現在非常時髦的互聯網汽車和自動駕駛,我覺得這個產業很熱,但是我們要很冷靜,它其實是三個產業的交際,分別是汽車產業、互聯網產業和地圖產業,這三個產業聚在一起,才可能把Smart Car做得更好,我們第一季度正式發布了高德基於互聯網導航的智能汽車導航的解決方案。在這兒我特別想說自動駕駛、互聯網汽車是一個5—10年的產業,絕不是明年就會爆發,後年就會結束的產業。其實我們整個的產業從業者更應該成為一個產品公司,而不是成為一個PR公司,天天急著說我們擁有自動駕駛了,我們又有這個那個了,我不想批評別人,但是我希望我們產業不要這麽浮躁。原因很簡單,我記得某度公司兩年前發布那雙筷子去哪兒了?兩年前發布的兩個軲轆的自行車在哪兒呢?所以說我們自己每個人其實都要相信自己是一個產品公司,不是一個PR公司,說出去的話都要兌現的。

到目前為止整個中國的開發者有超過30萬的開發者使用了高德的定位和導航的模塊和能力,讓你的產品的用戶體驗越來越好,這樣允許我先賣個關子。因為既然是個重量級的合作,我們需要單獨的一個場子談這個重量級的合作,請大家稍微再等待一些時間。

2016年已經到了4月份,我想整個過去一年和未來一年,我們給自己的定位和態度非常明確,在這一年里邊,我們會更加紮實地積澱自己的上下半身,讓自己的應用更加紮實,讓不同的用戶我們有更多的產業的合作的夥伴,實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樣的一個理想。

在企業經營的角度,我們更會讓自己成為一個產品公司,更專註、更專業,最後實現一個活地圖。

俞永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阿里俞永福:去年為建媒體矩陣花費近300億美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17/155886.shtml

阿里俞永福:去年為建媒體矩陣花費近300億美元
石慧 石慧

阿里俞永福:去年為建媒體矩陣花費近300億美元

所有的修煉最終的結果很大一個感受其實是輸在格局,贏在細節。

i黑馬訊(石慧)5月17日消息,阿里媽媽武林大會今日在杭州舉行,發布了阿里媽媽2016年戰略規劃,以及智鉆、品銷寶、AFP、分享賺四款產品,用阿里的商業數據賦能整個數字營銷體系,提升商家、媒體、合作夥伴的效率。

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兼阿里媽媽總裁俞永福向i黑馬表示,未來兩年將是數字化營銷格局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2016年,阿里媽媽要讓營銷更簡單,更有效

“簡單”一方面是通過升級現有產品,把原來“手動擋”操作方式升級為“自動擋”,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平臺提供“智能優化建議”;“有效”是指通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能力提升用戶選擇的精準度,並通過用戶跨媒體的數據閉環,洞察“品牌-傳播-銷售”的全鏈路。

俞永福認為,媒體形式、在整個媒體內容產業鏈都在快速變化乃至重構,整個阿里和阿里媽媽從過去到未來一段時間都將踏實地充滿媒體矩陣,過去一年在這部分估計花費200到300億美金。

今年武林大會,阿里媽媽發布了活火山型的營銷產品序列,為商家打造基於“品”、“傳”、“銷”一體的全鏈路營銷解決方案,包括國內首個智能營銷展示平臺“智鉆”;集合品牌專區+一夜霸屏+人群、專門為品牌客戶量身定制的“品銷寶”;數據化媒體商業流量管理平臺AFP以及全民互動分享的營銷產品“分享賺”。

加上此前發布的直通車、淘寶客等營銷產品,阿里媽媽串聯起一個營銷生態閉環。

過去商家最痛苦的是面對一堆數據但不知道怎麽用,而智鉆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阿里媽媽把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能力賦予到產品中,讓營銷計劃智能化,投放過程自動化。阿里媽媽電商產品負責人呂誌國對i黑馬表示,去年的1000家測試客戶平均CTR提升6.39%,ROI較以往平銷提升三成。

i黑馬了解到,過去一年,阿里媽媽整體客戶數突破100萬,合作媒體超過4000家,與10萬家APP達成合作,媒體矩陣日均PV200億,覆蓋中國98%人群。

373391165577922303_副本

以下為俞永福演講節選(經i黑馬刪減):

這是我第一次正式參加武林大會,今天特別興奮,因為每一個男人的內心都有一個成為武林大俠的夢想。說到武林大俠想到兩個關鍵詞:修煉、戰鬥,其實每一個人都在廣義的創業這樣的環境,每個人每一天都在修煉,都在做自己的業務,把業務從阿里媽媽從0到1,從1到10,從10到100,這樣一個過程之中,過去很多年驅動我們的八個字,影響很大,也是今天分享的視角,“仰望星空,腳踏實地”。因為所有的修煉最終的結果很大一個感受其實輸在格局,贏在細節,如果方向錯了,付出再大的努力都等於0。

先說仰望星空,實際上媒體產業還在快速的發展,這個發展是以移動互聯網為核心的,但這發展到今天這個時間點從用戶量上基本上達到了。一個因素很重要,中國人一半已經用移動互聯網,但是下一個三年在用戶過程中影響最大是時長,未來三年中國人花在移動互聯網時間還會翻番。

這屋里一大部分人是被移動互聯網影響的一代,,尤其是85後,他們在影響著移動互聯網媒體的發展,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不同,對於85後這樣一個分界線在移動互聯網的差異會越來越大。

第二個重要的變化是媒體形式在快速變化,未來兩年內三種媒體形式將是產業的風口:移動的信息流,短視頻、直播。尤其後兩種完全是85後的興趣引發的整個媒體形式的變化。

第三個快速變化的是整個媒體內容產業鏈,實際上它正在進行重構。現在整個在內容產業環節里最重要的變化在內容提供商正在升級為內容服務商,傳統的大門戶的形式其實在被內容平臺所替代。

說一下腳踏實地。整個阿里和阿里媽媽從過去到未來一段時間在媒體營銷產業很重視腳踏實地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腳踏實地的把阿里媽媽的媒體矩陣充滿,從品牌的媒體、傳播的媒體、銷售的媒體再到後面的社區的媒體,二次營銷、口碑傳播,這樣整個鏈條通過剛才的方式逐漸往前走。過去一年在整個媒體矩陣的豐滿上,我估計大概花200億到300億美金。

第二個腳踏實地做的事情是讓我們阿里媽媽原來傳統的經典產品變得經典永恒。阿里媽媽的班長應該在多在客戶里面多走多跑,過去一年這個方面肯定不合格,跟大家說的再多,最終落地還是在產品。

經典永恒還是很關鍵,過去一年阿里媽媽的在原來傳統品牌產品直通車、鉆展、淘寶客上都做了很重要的提升,其中一個方向是把我們大量的手動檔產品的設計和體驗升級為自動檔產品的設計和體驗。在阿里媽媽平臺上付費活躍的營銷客戶超過百萬,這些百萬的客戶有很多有自己的專業能力開好賽車,專業級的手動檔,但是相當多合作夥伴隨著技術能力變化應該把手動檔提升為自動檔,原來手動檔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今天屋里面在現實生活中有幾個人在開手動檔呢?有的話就是賽手級的選手。

第三個腳踏實地做的事情是圍繞新產品,整個數字營銷產業正在發生一個重要的變化,即是從單點的數字化精準營銷向鏈條或者全鏈路精準數字營銷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阿里媽媽整個新產品圍繞著兩個生命周期:第一個是消費者生命周期,從新用戶到老用戶到沈默用戶,第二個是圍繞商品的生命周期,從首發、平銷、轉貨,圍繞整個鏈路做我們的新產品。

回到今天的主題,也是我最後要分享的,我覺得每一個人都在修煉,這個修煉最重要是用一年、用三年還是用十年去考慮我們如何成為一個大俠。我有足夠的耐心,我覺得整個數字營銷過去提了很多年,有三五年的時間了,很熱,但是數字營銷從0到1,從量變到質變,還是需要時間。這個時間就是所有的在營銷的武林中的江湖人士,我們的武林好友,共同來打造。

最後用我的名字祝福一下大家,因為在這樣一個武林世界里面,每個人都在修煉,最終預祝每一位武林高手能夠成為自己內心終結的大俠,祝大家永遠幸福,謝謝大家!

媒體矩陣 阿里媽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阿里成立大文娛工作領導小組 俞永福掌舵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890.html

隨著逍遙子(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今天群發的一封公司內部信,一個名叫“阿里巴巴大文娛工作領導小組”的內部架構在公司內部搭建起來,背後是這個起家於電商的互聯網平臺從過去單打獨鬥布局文娛產業升級到集團軍作戰階段。

據該內部通知顯示,任命古永鏘為阿里巴巴大文娛工作領導小組產業發展委員會主席,協助逍遙子制定大文娛產業長期發展及投資布局戰略;俞永福出任阿里巴巴大文娛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全面負責阿里巴巴大文娛版塊的領導和管理工作。

這個小組的成員包括,阿里影業、合一集團(優酷土豆)、阿里音樂、阿里體育、UC、阿里遊戲、阿里文學、阿里數字娛樂事業部。相應的領導小組成員為,阿里影業CEO張強、合一集團總裁楊偉東;阿里音樂董事長高曉松、CEO宋柯;阿里體育CEO張大鐘;UC總裁何小鵬。以上成員均向俞永福匯報。阿里巴巴集團企業發展部副總裁張宇(語嫣)擔任領導小組秘書長。

在談及該架構成立初衷時,俞永福回複第一財經記者稱,過去幾年,集團在大文娛核心業務點進行了非常好的布局,各“隊員”都練就了一身本事,但從國際經驗和市場變化來看,最終將是一場“十一人制”的團體賽事。

在內部定位上,文娛已經是阿里集團核心板塊之一。逍遙子稱,“阿里集團將逐漸實現版塊化發展,最終聚成一個拳頭,形成一張大圖。”在這個圖中,以文化娛樂為代表的“快樂版塊”是阿里巴巴集團未來重要的戰略方向,是馬雲Double H(健康和快樂)戰略的一級。過去在音樂、影業、視頻等領域分散的競爭有望在集團資源下形成一股合力。

此前成功整合阿里移動版圖以及高德業務的俞永福被視為這個位置上的首選。他在隨後跟員工的交流中,對這場大兵團作戰的路徑進行了更為清晰的表述:“我們第一階段的重點就是先完成‘三通’,即信息通、人情通,最終實現戰略通,形成共同的‘一張圖’;推進集團整體戰略和資源與大文娛版塊的銜接,幫助版塊各業務線,減少刷臉,減少重複建設,增加資源分享,支持各品牌在專業領域取得成功。”

架構與崗位調整後,俞永福不再擔任阿里媽媽總裁,由朱順炎接任,其他工作不變。


阿里影業上半年營收同比增1022% 俞永福加入董事會

8月26日晚間消息,阿里影業發布公告,披露2016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2016年上半年阿里影業實現營業收入2.573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增長1022%。

阿里影業在財報中預計,2016年下半年的收入將比上半年體現明顯增長。同時,公司將基於完善生態鏈條建設,繼續尋找合適的標的展開並購和投資。

5月份,阿里影業宣布認購大地影院本金總額為10億元可轉換債券, 同時與大地影院簽訂業務合作協議。

投資大地影院之後,阿里影業又與廣宇長城沃美院線達成合作,並於近期宣布通過收購現有股權連註資,收購杭州星際合共80%股權,總價1億元。

公告同時稱,自2016年8月27日起,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俞永福將出任阿里影業非執行董事。

俞永福2014年6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團出任UC優視總裁,並於2015年3月起兼任高德軟件總裁。自2015年5月起,俞永福擔任阿里巴巴集團移動互聯網事業群總裁,同時擔任阿里媽媽總裁。2015年12月,俞永福當選為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2006年至2014年6月,在UC優視成為阿里巴巴集團全資擁有的業務前,俞永福擔任UC優視主席兼首席執行官。2001至2006年,俞永福於君聯資本歷任投資經理、副總裁。

阿里影業稱,俞永福加入董事會,將加快阿里影業與阿里巴巴大文娛版塊其他業務的合作與協同,有望推動阿里影業旗下業務實現更快發展。


俞永福:創業需要跨的九道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09/158659.shtml

俞永福:創業需要跨的九道坎
俞永福 俞永福

俞永福:創業需要跨的九道坎

我是一個稍微特殊一點的創業者

本文授權轉自投資人說(ID:touzirenshuo)。

對俞永福先生的好奇,來自前兩天與朋友閑聊間的提及,“俞永福是一位很有個人魅力的企業家,最早他曾是君聯資本的副總裁,2006年加入UC成為了一名創業者,在他的帶領下UC駛入了「快速道」,如今他又成為了阿里巴巴合夥人、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無論是做投資還是創業他都是一把好手,這麽優秀的人物「肚子里一定有很多貨」,為何你們不做一期他的內容呢?”

的確,這些天投投翻看了很多俞永福先生的內容,這位互聯網老兵這些年所做的一些觀察思考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示,相信今天的這篇文章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第一道坎

我是一個稍微特殊一些的創業者,在創業之前我還做了六年的投資人。本次我想跟你分享自己做創業投資以來的一些觀察思考。

我有一個感悟,成功的路有很多,但摔跤的地方總歸是那幾點。所以,我們雖然不知道創業成功的路在哪兒,因為需要自己慢慢找,但摔跤的地方分享出來,可以供你借鑒一下。我將這些摔跤的地方總結為「UC的九死一生」,其實也就是「創業的九道坎」。

第一道坎:產品——產品是1,市場和管理是0。

通常我們認為,在中國做互聯網企業要過三關:產品關、市場關和管理關。但我的基本認識是,在創業初期,產品永遠是一,市場和管理是後面的零。所以,剛開始,我經常開玩笑說公司里面有兩個最沒用的人,一個是我們前臺,一個是CEO,因為其他都是工程師,都在做產品。

這個時候,你提什麽市場,沒用,管理,管理做得再好又怎麽著呢。

在特別早期的時候,我覺得你的資源一定要在一個地方集中,就是產品。這包括在我們搭班子的時候,核心也是產品的班子,如果市場的班子進得過早,我看到太多的情況其實是對公司的幹擾。為什麽?動不動就在想,我們怎麽樣做Marketing,怎麽把用戶量發展起來,這個節奏是不對的。

第二道坎

第二道坎:融資——找個好副駕。

創業者應該把投資人當作副駕駛,創業者相當於司機。他們共同之處就是都在擡頭看路,看行業的未來發展,看企業;兩者的差別就是方向盤在司機手里,副駕駛再急也沒用,尤其在中國,基本不可能越界。

在美國,你還說我換一個司機,在中國,這個投資人千萬別想這個事,搶方向盤結果一定是車毀人亡。司機的樂趣在哪?雖然手忙腳亂,一手方向盤,一手掛擋,但是這忙的是樂趣,有人就喜歡開車,有人就喜歡坐車,像我就喜歡開車,所以我就創業了。

反過來副駕駛看路的能力也要很強,但不見得你要能開車,有時候人家急了,哥們兒車靠邊,你來開我坐那行嗎,也不行。

但是副駕駛有一個權力,人家選車,這麽多車人家要選一輛車,對於創業者來講沒辦法,我們天生只有一輛車,對於我們最大的挑戰,要告訴投資人我們牛逼的是什麽,往往奧拓開出奧迪的速度來,這是牛的,這其實是比我們司機的本事。

另外,我覺得找一個好副駕駛,越早的時候影響越大,因為無外乎今天這個市場,其實錢越來越多,原來投資人對創業者做盡職調查,現在越來越多的是創業者對投資人進行盡職調查。

比如,我們可以找幾個被投企業的CEO,問問那幾個兄弟,大家合作的是不是愉快,到底好不好啊。總之,副駕駛對於公司未來的發展,影響是非常非常大的,尤其在早期投資。

第三道坎

第三道坎:市場——避免「成長死」。

市場是很多創業者經常通不過的一個大坎,在這一個坎大量的創業者經常出現「成長死」這一現象。什麽意思,就是我們認為自己能力很強了,所以在市場上就跟打了雞血一樣投入資源。

但是企業,其實最後自己跑的速度過快,把自己累死了,這樣的案例特別多。就好象你才上路幾天,就開著奧拓直接上高速了,上高速不過癮還非要開到兩百邁。市場這一關在創業早期出現的時候,它最大的風險就是會打亂你的節奏與產品打磨。

我有一個很重要的衡量標準,如果出於商業化的用戶發展,在我整個用戶發展里超過50%,我都認為是紅燈區了。假如說你今天有十萬的用戶增長,有五萬是買來的,這絕對是紅燈區,也就意味著什麽,你產品自己去拉動用戶成長的動力是不足的,花錢你花得過BAT嗎,錢一停,你的用戶可能嘩一下就下去了。

第四道坎

第四道坎:中型企業——最危險的階段。

從我的創業經驗來看,我明顯感覺到UC發展的幾個階段是不一樣的,大概在一百人以前是一個階段,我覺得那個階段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就像遊擊隊,告訴大家,聽著明天我們向東打,整個幾十人都向東打,不分什麽產品、研發、組織,所有群體,我覺得遊擊隊的組織效率是最高的。

我開始第一次組織變革大概是在2009年的6月,那個時候我們接近400人,我明顯感覺到400人的管理要進行一次變革。為什麽,因為開始出現二級的管理架構。

這個時候,直接站在桌子上告訴400個兄弟我們明天向東打的方式,已經不太不好使。因為這時候你開始出現了多目標,你需要A小隊明天早上到達某個山頭,B小隊明天六點到達哪個地方。這就要從遊擊隊改成正規軍了。

當我們有2000人左右的時候,我們進行了第二次管理變革。這次管理變革的核心思想,又是從正規軍轉向野戰軍。前面需要正規軍,一點點習慣郵件的溝通,部門的會議,機構工作會怎麽開,我們需要對表等很多細節,但公司人員到了2000人左右規模的時候,我發現人數在上升的同時其實大家的效率在下降。

所以我說從正規軍向野戰軍,要把他分成幾大野戰軍,華北野戰軍,你這個軍團就是要全鏈條的能力的閉環,從目標的設定,隊伍的建設,到打仗,別事事都找中央軍委。

其實,中型企業最危險。因為當我們還是小而美的時候,拼的是速度;但當我上了一定的規模,速度降下來了,但是勢能卻不能像BAT那麽大。

第五道坎

第五道坎:競爭成人禮——要翻過去的幾座大山。

初創企業,是不願意和別人發生正面沖突的。但當問題真的來臨的時候,一定要直面競爭。

隨著你的業務發展,競爭、作戰就是你的成人禮。但你的競爭和作戰都不在早期,我看很多小公司說BAT怎麽超,我說開玩笑,俗一點的話,人家還沒看得上你呢。我的建議是,能當潛水艇絕對當潛水艇,別讓大家夥盯上。你一旦當不了潛水艇,真的就要快速上浮,必須立刻建立你市場的正面的品牌。因為在潛水艇的階段,基本上你的品牌都在發燒友的群體,並不是在大眾群體,一旦上浮,就必須立刻做品牌了。

第六道坎

第六道坎:創業中年危機——革命信念。

這里要講的是,看看你自己,還有你的隊伍是否有革命的信念。任何一個創業公司,時間上最完美的曲線是什麽,三個三年。第一個三年活下來,找對產品方向;第二個三年發展壯大;第三個三年實現理想。

大家想一想,任何一個BAT或者大型的企業沒有十年是達不到這個高度的。你看一兩年上去了,幾年他有個衰減,上得越快,說明你不紮實,摔得也快。

這里挑戰的就是創業團隊在時間上的壓力。23、24、25歲一票人創業了,創業七八年之後,你想想也是30到35了,這個階段結婚的壓力,買房的壓力,老婆的壓力,丈母娘的壓力,各種壓力都在上升,25歲的時候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沒那麽多壓力。

所以說你看到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到了創業8、9年,如果你沒達到一個高度的時候,其實這個創業中年危機問題特別容易爆發。這時候,如果你和你的團隊擁有革命的信念,說不定就能堅持下來了。

第七道坎

第七道坎:IPO——一場婚禮,一個儀式婚姻的開始。

我們看馬雲,看雷軍,上市的時候都很淡定。為什麽,首先因為不是頭一次了,其次因為這僅僅是婚姻的開始。市場好的時候結婚的人特別多。反過來你想想,中國的創業公司有多少人你今天就可以預測一定會離婚的,其實在國際資本市場里面沒有20億美金,根本都不會進入主流基金和投資公司的標的。

理性的講,IPO就是一場婚姻,如果你IPO了這才僅僅是這場婚姻的開始,而且婚姻之後,就不是戀愛的時候1+1的生活,一旦結婚了那是1+1+N的生活,你後面還有丈母娘,還有孩子,還有好多,你需要按季度報道的。

第八道坎

第八道坎:管理——文化、蛻變。

一個企業就像一個孩子,他有他的名字、性格、成長,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出人頭地,但是過了18歲以後,他的性格已經固化了,你已經很難培養他的性格了,所以我們企業的性格和企業的文化,就像孩子一樣,要看你早期怎麽建立。

時至今日我覺得UC沈澱了一個很好的企業文化,我們內部叫「大五文化」——大學五年級文化。為什麽叫「大五文化」?我自己覺得人生最有激情,最勤奮,最自我驅動那個階段就是大學的時候。

而互聯網團隊,激情、勤奮、簡單、自我驅動是最關鍵的,不是靠管理,這麽早就靠管理,那你後面這麽多人的時候怎麽管。

第九道坎

第九道坎:兄弟——福氣!義氣! 

大家想過沒有,創業時最大的風險是什麽?是班子,如果班子分裂了,其實意味著你這次創業失敗了。方向大家可以調整,錢沒了可以找錢,但是創業的班子分裂了,就意味著這次創業其實是失敗的。

我覺得創業,需要三個「F」:

第一個F就是Friends。創業的目標就是爬到山頂,爬到山頂的時候,是你一個人欣賞風景還是有一票兄弟跟你一起欣賞風景,我覺得有一票兄弟跟你一起欣賞風景是幸福的,一個人欣賞風景是孤獨的。

第二個F是Family。因為創業路上很難平衡,家庭的時間,事業的時間,馬雲有一句話叫做年輕的時候工作就是生活,老的時候生活就是工作。

第三個F是師父。就是在每一個階段,我們都能夠找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這種交流的對象,能夠在這種一些關鍵問題上能夠互動,點撥,我覺得這是很幸福的。

當CEO,當一把手,其實是一個非常孤獨的崗位,為什麽,有些時候有些事你連跟你的搭檔都不適合談,需要你自己想清楚,這時候你反過來需要一個在外面的你的這種師父或者是老師,這樣的人去溝通,所以我覺得如果你的創業路上能有這三個F,那你一定能很幸福。

俞永福 互聯網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整合者”俞永福再下一城 稱高德日活超百度地圖

自從加入阿里巴巴,俞永福就一直處在業界關註的熱點。從UC融入阿里巴巴,俞永福任UC移動事業群總裁,到接管高德並升任高德總裁兼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再到接管阿里媽媽,隨後成為阿里合夥人,緊接著又上任阿里巴巴大文娛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這些都發生在兩年4個月的時間里。第一財經記者看到,現在的俞永福,名片上已經印著“阿里文化娛樂集團(籌)CEO”。

然而這次在雲棲大會上出現,俞永福是以高德總裁的身份發聲。

10月15日,阿里移動事業群總裁兼高德集團總裁俞永福在杭州雲棲大會上發表演講時宣布,高德地圖手機客戶端的每日活躍數據已經超越百度地圖,排名業內第一。“至此,高德已經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完成了對於競爭對手的全面領先。”同時他還對高德公司發表內部信,稱繼2015年10月之後,高德再次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全年的用戶增長目標(阿里新財年從2016年4月1日開始)。

百度地圖方面暫時並未對此作出回應。

高德自稱已經超過百度地圖,所援引的是艾瑞mUserTracker監測的周均日活數據,高德地圖手機客戶端(不包含高德導航、蘋果地圖)的最新每日活躍設備數約為2983.19萬,在地圖導航類目中排名第一,排名次席的百度地圖每日活躍設備數據則為2808.87萬;此外,在每日使用頻度和時長方面,高德排在第一:高德地圖手機客戶端人均(單機)每日總使用次數為2.48次,人均(單機)每日總有效使用時間為17.08分鐘,百度地圖為2.06次和8.04分鐘。

而對於高德的商業化,俞永福對記者稱,高德日活不到一億用戶,就仍然不考慮商業化。但日後在大交通領域,商業化的空間很大。”商業化是產業自然發展的結果,去催生也沒有意義。“

事實上,高德地圖自2014年融入阿里集團以來,根據官方披露數據,高德地圖2015年活躍用戶增長超100%。

高德在融入阿里以來做了幾件讓用戶印象深刻的事,包括砍掉O2O業務,宣布三年無商業化目標,打出躲避擁堵的招牌。在9月28日的互聯網+交通出行論壇上,俞永福表示,在智慧交通領域,高德地圖同時成為用戶、應用、汽車、交警的標配。

產品上的舉措,根本上源自於戰略方向的選擇,在引領和制定方向上,俞永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40歲的俞永福,是阿里合夥人中的外生力量,最具電商以外的基因,也是在阿里巴巴互聯網生活基礎建設構想中橫跨移動互聯網與文化娛樂兩大航母的管理者。

從俞永福個人經歷可以看出,他的一步步離不開“整合”二字。2014年6月,UC優視全資融入阿里巴巴集團,組建阿里移動事業群,俞永福繼任移動事業群總裁,並進入阿里集團最高決策團隊——阿里集團戰略決策委員會。他接到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完成責阿里巴巴集團對UC和高德的業務整合,高德在同年2月宣布被阿里收購,7月完成退市,正式被阿里接管。

俞永福將對於高德的整合分為兩個階段,先接產品,後接公司。他深知,能夠拉升產品是穩定高德的關鍵。2014年8月,俞永福被任命為高德互聯網業務負責人,果決地砍掉了高德的業務方向上原本被視為現金流的O2O業務,聚焦做移動出行和位置信息服務。因為在他看來,不見得人們需要O2O,但人人都需要出行,並且LBS是非常典型的移動互聯網增量業務,而當時發展處於非常早期狀態。

後來百度不斷調整LBS業務在內部架構中的重要位置,騰訊在今年的開發者大會上也強調了定位響應次數,足以說明互聯網巨頭們對LBS重要性的認知,看到了LBS是移動互聯網基礎服務的重要意義。對於要打造中國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提供者”和“生活在其中”的多元生態平臺的阿里巴巴來說,LBS更讓其無處不在,在移動互聯網和車聯網領域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還具備相當重要的數據價值。

2015年3月,俞永福被正式任命為高德總裁。同年10月,俞永福宣布“一個高德 一雲多屏”戰略,研發一體化引擎,打通手機和汽車業務。這讓高德的地圖能力與互聯網能力聚合,加上數據與產品的結合,搶占互聯網地圖的下半場競爭。

對於高德地圖最新公布的“成績單”,俞永福表示,這只是實現了一個“小目標”,“但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有很多用戶痛點、用戶問題沒有解決,智能大交通產業也剛剛起步。”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