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為企業業務收入起跳,數字化轉型進入深水區

在最新發布的年度財報中,擁有著巨型體態的華為向外展示了自己仍能“跳舞”的實力,但面對數字化洪流時代,運營商業務上顯現的疲態數字似乎在迫使它加快其他跑道上的速度。

在此前從華為內部流出的2018年銷售收入目標中,企業業務的目標被定在了106億美元(約668億元人民幣),雖然和其他兩位主營業務“老大哥”在體量上不能相提並論,但從增速上,該業務被華為的高管給予了最大的期待。而從華為目前的“三駕馬車”來看,在5G機會發酵前,消費者業務和企業業務是華為增速最快的兩個業務部門,但在數字化轉型中,顯然,面向垂直行業的企業業務身上的擔子更加重。

“我們對外說的是今年要跨越百億美元,但實際上我負責的EBG業務要遠遠大於106億這個數字。”在4月9日舉行的華為企業業務業績溝通會上,華為企業BG總裁閻力大在接受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華為在數字化轉型領域發力速度並不慢,甚至早於互聯網公司,但在過去,數字技術是輔助的技術,技術在企業中的投資比例可能連5%都不到,而到了今天,數字化技術開始真正成為生產系統的一部分,這是我們的新機會。

但值得註意的是,在華為企業業務面前,並沒有一個像“蘋果”一樣清晰的對手,老牌IT企業的整體低迷和互聯網新秀的猛烈攻擊不免讓外界對於華為的“硬件出身”存疑,但對於華為來說,不作為、不試錯、不駛入無人區,也許機會點會消失的更快。

“蘋果是手機行業里改變規則,把產業做大的,誰可以在數字化轉型行業做大?我想,華為要擔當這個使命,做領頭羊。”閻力大對記者說。

 

“做最肥沃的黑土地”

“走向智能社會的路程中,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但不可否認這其中誕生的種種,會成為新一輪增長的機會與拐點。任何企業要抓住機會,必須成為數字化的組織,也唯有如此才能不掉隊。”在一場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在智能社會中任何企業都無法獨善其身。

他甚至表示,“希望IT廠商之間的競爭來得更加猛烈些,倒逼行業加快數字化的同時,華為才越有可能實現自身業務數字化轉型需求,而在那之前,華為只有不計回報的投入。”

也正是基於對這種趨勢的判斷,華為在2011年正式成立企業BG,主要在內部擔任著華為ICT轉型的重任。

但外界對於這項業務起初並不看好,2014年的時候,作為華為企業市場當時的競爭對手,思科原CEO約翰·錢伯斯在一場演講中表示,在過去的幾年中,思科最初的競爭對手大部分已經被市場淘汰,而到了2018年其他競爭對手將所剩無幾,其中就包括華為在內的眾多廠商。

但從現階段的發展來看,顯然思科輕敵了。

這一切都源於2014年的轉型。在剛開始的三年,華為的企業業務主要是在賣“盒子”(硬件)。彼時,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還在討論“該不該做”的階段,用於ICT支撐的預算很少,這讓華為企業業務剛一出生就面臨巨大的挑戰。2014年3月,閻力大出任華為企業BG總裁,並在當年10月召開幹部大會宣布正式從賣盒子向做平臺進行轉型。

“當我們說我們要做平臺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問你和其他平臺有什麽不同?借用友商IBM的一個調研結果,未來數字化轉型的主導權將回歸到傳統企業手中。”閻力大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數字化進入深水期,不是說企業開一個網店或者商城,把銷售環節數字化了,真正的數字化是生產流程再造、創造新的業務或者全新的產品,這是一個完整的過程,這時候最難的是對這個行業的理解。

閻力大認為,純粹掌握數字技術的公司無法真正深入行業的內在。“我認為未來的數字化轉型更多的來自於業務的驅動,傳統企業、傳統經濟將會拿到數字化轉型的主導權。”

換句話說,當客戶要麽成為平臺,要麽成為平臺的一部分的時候,華為要做的,是成為支撐平臺的平臺,成為土壤。正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內部講話中所說,“華為的實質是通過聚焦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終端,提供一塊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的‘黑土地’,這塊最肥沃的‘黑土地’上可以種玉米、大豆、高粱、花生、土豆,是讓各個夥伴的內容、應用、雲在上面生長,形成共同的力量面向客戶。”

百億美元下的挑戰

在華為的2017年財報中,華為企業業務的銷售收入達到549億元,同比增長35.1%,銷售收入兩年翻番,其中197家世界500強企業、45家世界100強企業選擇了華為作為數字化轉型的合作夥伴。

同為華為輪值董事長的胡厚崑在年報現場表示,“華為的判斷是,ICT基礎設施將成為智能世界的基石,過去認為ICT是一個垂直行業,在未來整個變革中,ICT將會變成一個平臺,自身去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變的使能器。”而在此前,他在新年獻詞中提到,5年內希望企業業務可以成為公司業務的頂梁柱。

面對業績增長壓力,閻力大對記者表示,2018年的EBG占華為整體比例將超過10%,在整個公司的占比會繼續提升。但每個業務有每個業務的特征,運營商業務做到今天的地位,少說有20年了,這是2B業務發展的必然規律,而對於終端業務,我們一直說感謝蘋果,蘋果改變了整個產業的格局,甚至照相產業都被吸到手機終端產業,產業的領導者值得受人尊敬,他們改變了整個產業的格局,把餅做大了。

“現在EBG面臨兩個挑戰,一是傳統IT占的比例仍然很重,我在傳統IT競爭中一定要取勝,才能維持每年30-40%的增長。如果我僅僅在傳統IT里取勝,這個市場的空間沒那麽大,如何成為幾百億美金的產業,對我來說有另一個挑戰,如何把數字化轉型的蛋糕做大,不僅是我一家公司,而是靠整個產業的齊心協力,共同把蛋糕做大。如果把蛋糕做大了,我認為這個業務的想象空間非常大。”閻力大對記者表示,“我經常被問到如何讓企業業務實現指數級增長,我認為拐點是數字化轉型全面實踐的來臨。今天只是初始階段,我們看到的是行業領軍企業在探索和創新,在做數字化轉型。把它變成全行業共同的東西,這個蛋糕才是真正的做起來。過去做到每兩年增長翻一番,如果過了100億美元的概念,兩年200億,再過兩年是400億,這是指數級增長的概念。現在並不是我從這個蛋糕搶百分之多少的問題,而是大家一起先把蛋糕做大。”

但可以看到,傳統的IT廠商面對投入有著自身的困惑。

“資本的天性是追逐利潤的,在短期內看不到清晰的回報的時候,很難讓這些傳統的企業有更大的轉身空間,特別是在華爾街里。”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IT行業對記者如是說。

而面對利潤的問題,華為企業BG邱恒對記者表示,企業BG在2015年已經實現盈利,但利潤並不是我們當前最關心的問題,在行業蛋糕被做大後,合作夥伴,商業機會和利潤都會隨之而來,而目前行業需要解決的仍然是蛋糕問題。他表示,在一個小池塘里當一條大魚還是小魚不重要,未來在大海中處於什麽位置這是最關鍵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045

配方奶粉競爭進入深水區,乳企加碼特殊配方市場

9月2日,在美贊臣剛剛宣布引進美國特配奶粉產品安敏健LGG之後,惠氏旗下啟賦也緊隨其後,發布了啟賦首款特殊配方奶粉啟賦敏適,其他幾大奶粉企業諸如達能也在加速布局特殊配方奶粉市場。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浦濱兒童醫院院長金星明向記者指出,中國0~2歲寶寶發生過敏癥狀的比例超過四成,且有增加趨勢,亟需引起家長們的重視。

正因此,特殊配方奶粉作為防止過敏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乳業高級專家宋亮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中國特殊配方奶粉市場規模大約有30億元,未來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預計到2020年,特殊配方奶粉的市場規模有可能增長到100億元。這也讓本以陷入增長放緩困境的嬰幼兒奶粉企業看到希望,紛紛加速布局。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在全國33個城市開展的現況調查顯示,中國0~2歲的孩子家長報告寶寶曾發生或正在發生過敏性疾病癥狀的比例高達40.9%。濕疹、腹瀉、便秘、吐奶和哭鬧等寶寶多種日常問題均可能與過敏有關。

全國兒科哮喘協作組調查也表明,過去10年我國城市兒童哮喘累積患病率增加52.8% 。這一趨勢不僅僅出現在中國,在新華兒科高峰論壇上,來自比利時的嬰幼兒臨床和營養等領域的兒科專家Yvan Vandenplas教授介紹說,嬰兒過敏趨勢在全球範圍內都增長迅速。

對於預防寶寶過敏,金星明向記者指出:“很多媽媽都有個誤區,以為寶寶出現過敏癥狀再進行治療即可,但其實已經太遲。因為寶寶過敏歷程一旦激發,可能伴隨一生。應對嬰兒過敏問題的核心在於預防——預防重於治療。而母乳餵養是嬰兒防止過敏的最佳營養選擇,國際權威機構建議存在過敏高風險嬰兒出生後頭4~6個月純母乳餵養。在母乳餵養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可以采用特殊配方奶粉等產品替代。“而這也給廣大乳企看到了發展的空間。

特殊配方奶粉一直就存在,不過近期市場反饋顯示,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入局的企業及產品都有快速增長的趨勢。對於這背後的原因,宋亮向記者表示,主要有三方面因素,第一、傳統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增速放緩,乳企迫切需要尋找到新的增長點;第二,隨著寶寶過敏情況的增多,以及家長對過敏的了解度提升,帶動特殊配方奶粉市場增長;第三,特殊配方奶粉可以進入嬰幼兒行業“流量大本營”醫療渠道,相當於可以給品牌導流,帶動其他產品的銷售。

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6年,我國嬰幼兒奶粉的市場規模從不到600億增長到2016年的1225億元,年均複合增速高達16.9%。然而,進入2016年後,我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增幅進入個位數時代,行業增長速度在放緩的同時,國家放開二胎的政策卻並沒有實現市場預期的新生兒增長。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和人口出生率均下降。

配方奶粉行業的競爭一步步升級,從原來的國產奶粉,到進口奶源,再到有機奶粉、羊奶粉等一步步升級,如今,隨著幾大乳企將目光瞄準特殊配方奶粉市場,意味著配方奶粉市場競爭已然進入深水區。

尼爾森統計數據預測,近年,中國特配產品市場銷售持續增長,其中牛奶蛋白過敏市場從2015到2021年預計增長125%,年複合增長率將達到20%。目前牛奶蛋白過敏市場容量約為12億元人民幣,到2021年有望達到22億元人民幣。

不過,特殊配方奶粉並非誰都能進入。中國食品行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特殊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雖然是目前行業新的增長點,但其具有三大壁壘,技術壁壘、品牌壁壘、規模壁壘,這三大壁壘決定了目前只有一些頭部的乳企有實力進入這塊領域,一些中小型企業,包括貼牌代工企業都很難進入這塊市場。

惠氏營養品大中華區總裁瞿峰向記者表示,隨著過敏發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未來市場對於科學的特殊配方奶粉的需求將越來越強烈,啟賦也專門成立了特殊配方產品工作部門,加速對特殊配方奶粉市場的布局以及產品註冊工作。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樂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003

IPO造假深水区:曝光利润操纵八大手法

1 : GS(14)@2010-11-21 12:35:40

http://bbs.esnai.com/frame.php?f ... .com/forum-4-1.html
IPO造假深水区:曝光利润操纵八大手法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12日 07:46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杨 冬
  昨日,在北京召开的2010年第6次保荐代表人培训会上,监管层再次强调,要谨防IPO申报企业存在的利润操纵和财报造假问题。
  据某大型投行负责人透露,对于利润操纵,监管层目前的态度是从严审核从重处罚,如果申报企业存在财务作假、重大事项隐瞒或遗漏的问题,不但企业过会无望,相应保荐机构也将受到监管提醒、监管谈话、暂停业务甚至取消保荐资格的处罚。
  不过,虽然监管层“重刑以待”,但仍有部分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恶意闯关”。
  证券时报记者通过对多位投行人士和会计人士的调查发现,IPO申报企业涉嫌操纵利润的常用手法有八种。
  手法1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
  当一家企业进行财务作假时,首先想到的办法往往是运用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手段,此种方法最为简单易行同时也最为隐蔽。
  记者获知,为了解决关联交易中利益输送过于明显的问题,投行一般采用“卖”的操作手法,即把关联公司股权转让给第三方,拟上市企业由此开始与转让后的公司或第三方展开隐蔽且通常是大宗的交易。
  “通过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处理,既可以增加收入,也可以提高毛利率,还可以变相冲减费用,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原关联企业向拟上市企业低价提供原材料,或高价购买产品,或对企业财务费用进行报销。”独立资深财务人士孙进山指出。
  对于此类操作手法,一位投行人士指出,监管层在审核的过程中,重点会关注交易的程序是否有问题,以及交易的价格是否公允。如果交易的价格明显高于或低于公允价格,就有理由进一步认定是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如果最终被认定,监管层将要求企业注销原关联公司或者直接否决IPO申请。
  手法2
  隐蔽的非关联方利益输送
  由于拟上市企业对于重大关联交易负有详细披露的义务,因此有企业开始进行隐蔽的、灰色的非关联方交易以规避披露义务,进而实现操纵利润。
  据一位投行人士透露,此类较为隐蔽的利益输送手法主要有:员工减薪、供应商减价供应、经销商加价提货甚至囤货,PE股东通过皮包公司为拟上市公司报销费用或虚增收入、地方政府通过减税或增加补贴收入等形式。
  该投行人士以员工减薪以及供应商减价供应为例说明:“在实际操作中,企业会向员工和供应商等关联利益方做出承诺,即实现上市后进行利益补偿,然后双方达成默契从而进行隐蔽的利益输送。”
  此种操作手法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警惕。据了解,比如一家企业存在严重的税务依赖时,过会的概率就不会太大;如果进货或销售价格明显不符合市场水平时,预审员将会要求保荐机构对此进行详细核查并予以充分解释。
  手法3
  明显的关联方利益输送
  虽然重大关联方交易历来是监管层核查的重点,但仍有拟上市公司频繁利用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
  以近期一家被暂缓上会的拟上市企业为例,预披露招股说明书显示,该企业于2005年成立伊始并没有购买厂房和设备,而是转向关联方股东进行低价租赁;在2005年末和2006年初,该企业两次与关联方股东签订大额销售合同;此外,该企业于2008年还向关联方低价购买多项专利。
  深圳某券商投行部总经理指出,这是典型的关联方利益输送,被监管层认定为缺乏独立性且涉嫌不当的关联交易。
  手法4
  开发性支出资本化
  新会计准则规定,从2007年年报开始,开发性支出可以有条件资本化。由此,部分拟上市企业开始利用这一规定进行不当的降低费用进而增加利润。
  孙进山指出,技术开发费用只是在能够认定技术开发成功或确定持续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时,才能进行资本化,即计入无形资产而不用计入当期费用。但实际操作中,企业将研发周期进行延长,进而将开发费用在各期摊销,最大程度上降低每期摊销额,进而减少对利润的冲减,可以视作是虚增利润的一种。
  监管层在审核时对此操作手法十分关注。据投行人士介绍,监管层审核时会剔除开发支出资本化对利润的影响,进而审核企业近年利润增长率是否符合上市条件。
  手法5
  毛利率作假
  投资者有时可以看到这一类的拟上市企业:毛利率在逐年攀升,净利润也在持续增长,但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却在不断下降或明显低于行业水平,同时现金流量表中提供劳务销售商品所得的现金却越来越少。
  如果是这一类企业进行招股,那么投资者就要保持充分的警惕性。
  此类企业在A股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如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红光实业。数据显示,1995年该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竟达到118%,但同期存货周转率却明显低于行业水平,1996年末存货总额甚至同比增长了110%;该公司最终被曝光财务作假而受到重罚。
  一大型投行负责人指出,此种行为既不属于财务包装,也不属于适当的利润调节,而是赤裸裸的财务作假;监管层在审核此类企业时,会关注毛利率水平是否明显偏离行业公允水平,存货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现金流动是否对毛利率和利润的增长构成支撑。
  手法6
  偷税漏税
  对于一家拟IPO企业而言,偷税漏税是比较低级的利润操纵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此类企业并不少见。
  据投行人士介绍,偷税漏税的手段一般是虚增费用或隐瞒收入,多发生在企业申报IPO材料的前几年,但通常企业会在上市前一年补缴此部分税款试图符合审核要求,但此时会造成申报材料前2年至3年期间净利润基数较小,客观上造成上市前一年企业利润增长率大幅提高,这从表面上符合了创业板企业连续两年保持净利持续增长的上市条件,但实际操纵中,监管层会剔除这一因素对利润增长率进行还原。
  手法7
  提前确认收入
  提前确认收入是拟上市企业操纵利润的惯用手法。据深圳一位注册会计师介绍,在实际操作中,企业提前确认收入与应收账款的增加息息相关,一些企业为了到达上市目标,与经销商签订虚假的销售合同,计入应收账款,从而增加收入和增加利润;或者企业直接利用开具假发票、白条出库等手段进行收入虚增。
  一位投行人士指出,在IPO审核过程中,如果预审员认为收入存在虚增的行为,会让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详细核查并出具报告。
  手法8
  推迟费用确认
  对于企业利用推迟费用确认的手法“调整”利润,上述深圳注册会计师指出,一些企业将本在当期发生和了结的费用刻意延迟到下期确认,或分期进行摊销,这都会造成降低成本进而虚增利润。
  “一些拟上市企业绝对利润很小,不符合上市的条件,但同时此类企业的利润‘调整’空间也最大,推迟费用确认和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法在这些企业中最为常见,监管层应对的办法通常是对企业的行业地位和产品占用率进行核查,如果较低,存在刻意‘调整’利润的行为。”一投行负责人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7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