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殼機動隊》終於上映了。
這部由日本漫畫家士郎正宗在1989年開始連載、後被改編為劇場版和TV動畫的科幻“神作”,到了好萊塢的手里,卻不像預期般好評如潮。許多原著“粉絲”評論真人版“只有‘外殼’沒有‘靈魂’”。
人們更喜愛原著對人的精神與機器驅殼間關系的哲學思考。實際上,《攻殼機動隊》對於社會現實的前瞻性,亦是讓人拍案叫絕的。
TV版第二季《攻殼機動隊S.A.C. 2nd GIG》(以下稱《GIG》),描述了一個難民成群的日本。那正是今日的歐洲,甚至世界。
種種橋段與現實世界之相似,令人嘆服《攻殼機動隊》對社會問題預見的準確性。
《攻殼機動隊》真人版與TV版中女主角草雉素子的形象對比。(資料圖/圖)
在《GIG》中,世界經歷了第四次世界大戰。戰爭產生了大批難民,日本為了在國際社會上“裝好人”,對難民打開了國門。然而日本經濟也不景氣,就業率下滑,難民與日本公民的矛盾愈演愈烈。
這與當今的歐洲難民危機如出一轍。
自敘利亞內戰爆發後,大量難民湧入歐洲。以法、德為代表的部分歐洲國家站在人道主義的角度,對難民采取了接納的態度。但歐洲各國政府並沒有為接納難民做好準備,基礎設施、住房、後勤供應短缺,每一天難民所消耗人力物力相當於一支集團軍隊的消耗,使原本就經濟蕭條的歐洲更加入不敷出。
恐怖襲擊和難民犯罪的發生,引起了歐洲公民反對難民政策的高潮。在動畫中,難民為追求人權,實施了無差別自殺式襲擊,在小女孩的肚子里設置炸彈,將引信埋在牙床。如今在歐洲頻發的自殺式襲擊和“獨狼”式襲擊,像是這部13年前動畫的“翻版”。
難民在庇護國並非生活愉快,無論是動畫或是現實,他們都多少受到一些“區別對待”:動畫中軍官透過鐵絲網給難民小孩遞小玩意兒,並稱他“像猴子一樣”,在現實中,英國卡迪夫一家收容中心要求難民佩戴彩色手環,才能領取免費餐食;動畫的難民被安置在一定區域,逾矩會被射殺,後又居住在與日本島只有一橋連接的出島,現實中英國將難民安置在蘇格蘭偏遠的小島。
歐洲難民危機至今仍未解決,還有許多難民流離失所。(資料圖/圖)
《辭海》對於“移民”一詞的解釋有兩種:遷往國外某一地區永久定居的人;較大數量、有組織的人口遷移。
難民亦屬於移民,難民導致的問題,本質上也是移民問題。
《GIG》的第一集中,公安九課的一眾隊員在車內討論日本的難民政策,清晰地反映出了社會矛盾。身體大多保留人類肉體的陀古薩認為,戰後複興期間確實需要難民的廉價勞動力,但居高不下的失業率和稅率讓公民受苦,政府“裝好人”的後果還是要納稅人承擔。全身幾乎完全義體化的巴特則指出,其實一部分難民也是納稅人。
公安九課成員在車上討論難民政策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圖為巴特。(資料圖/圖)
回顧2016年的英國脫歐辯論,關於移民問題的辯論與動畫頗為相似。
脫歐派人士認為,移民占用了大量社會福利,還搶占了許多當地人的工作機會。對此,當時的首相卡梅倫也在向歐盟提出的改革要求中,包括限制歐盟移民來英4年後才有權申請在職福利及社會居屋。
但事實上,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指出,歐洲移民多為前來尋找工作機會的年輕人,他們在享受較少福利的情況下,還積極創造勞動價值,並向政府繳納稅金。
研究顯示,自2000年以來,移民享受福利的比例較英國本地人低43%,卻為英國公共開支貢獻超過200億英鎊。
現在英國已決定脫歐,移民所帶來的正、負面影響,也許都將大大減弱。《GIG》的結局里,難民獲得了拯救,而英國移民的何去何從,還是一個未知數。
社會的高度互聯網化,是貫穿所有《攻殼機動隊》系列的特點。故事里,無論是主角或是反派,都常常利用黑客手段入侵他人大腦,也就是數據庫。
和《攻殼機動隊》一樣,如今的網絡技術愈加先進,黑客們坐在電腦前,就有機會入侵國家級的數據信息。作為應對,許多國家都開始培養如女主角草雉素子般的“白客”,用超高的計算機技術,維護網絡的信息安全。
五年多前,中國解放軍建立了一支“網絡藍軍”,目的是為提高部隊網絡安全防護水平設立。
2016年9月,首屆湖北網絡安全技術競賽在武漢舉行,來自運營商、網絡企業和重點高校的27支“白客”隊伍,進行滲透測試、加密破解和漏洞修複等的網絡攻防戰。其中,許多“白客”們都是非科班出身的90後。
今年六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將開始施行,網絡安全問題提升至中國的國家層面。
美國更已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網絡黑客部隊——網絡戰聯合功能構成司令部。按計劃,整個美軍的網絡戰部隊將於2030年左右組建完畢,全面擔負起網絡攻防任務,以確保美軍的信息優勢。
日本則是搬出了素子,倡議大家重視網絡安全。2016年,日本內閣網絡安全中心與《攻殼機動隊》TV版進行聯合企劃,使用《攻殼機動隊》的角色來繪制關於網絡安全的普及類漫畫、海報等內容,旨在提高國民對於網絡安全的認識和理解,為未來培養出更多網絡安全人才打基礎。
日本網絡安全中心使用《攻殼機動隊》角色制作的網絡安全宣傳海報。(資料圖/圖)
《攻殼機動隊》中最為科幻的設定,莫過於人類的大腦可以數據化,可以在網絡上進行信息共享。
《GIG》里,難民的領導久世英雄將其大腦24小時開放給難民訪問,以求思想共鳴;最後一戰時,素子企圖將所有難民的大腦信息上傳至網絡,讓他們以另一種形式活下來。這都是現代社會無法想象的。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而今出現一種“超人類主義”概念,主張科學技術能使人們超越當前人類生理形態,將人類大腦意識上傳至計算機,實現人類數字化永生。谷歌公司工程部主管雷.庫茨韋爾更是認為,人類大腦意識上傳到計算機最早將於2045年實現。
這並不是天方夜譚。早在2014年,就有科學家成功模擬出蠕蟲的大腦,將其上載至機器人中,使機器人無需編碼就可活動。
然而人的大腦遠比蠕蟲複雜,要將《攻殼機動隊》的世界完全實現,恐怕還需要一些時間。
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中國機動車環境管理年報(2018)》,公布了2017年全國機動車環境管理情況。《年報》顯示,我國已連續九年成為世界機動車產銷第一大國,機動車汙染已成為我國空氣汙染的重要來源,是造成環境空氣汙染的重要原因,機動車汙染防治的緊迫性日益凸顯。
據《年報》統計,我國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增長。2017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到3.10億輛,同比增長5.1%。其中,汽車保有量達到2.17億輛,同比增長11.8%,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53.0萬輛,同比增長50.9%。
隨著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加,我國部分城市空氣開始呈現出煤煙和機動車尾氣複合汙染的特點,直接影響群眾健康。近幾年來,京津冀地區空氣質量總體改善,但二氧化氮(NO2)平均濃度下降幅度遠低於其他汙染物。重汙染天氣期間,硝酸鹽是PM2.5組分中占比最大且上升最快的組分。北京、天津、上海等15個城市大氣PM2.5源解析工作結果顯示,本地排放源中移動源對PM2.5濃度的貢獻範圍為13.5%至52.1%。
機動車汙染已成為我國空氣汙染的重要來源,未來我國新能源汽車替代己成趨勢。中汽協發布的4月汽車工業經濟運行情況顯示新能源汽車產銷繼續高速增長。4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1萬輛和8.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117.7%和138.4%。今年累計產銷達23.2萬輛和22.5萬輛,分別同比增長142.4%和149.2%。
此外,我國也從政策層面在推動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進入補貼後時代後,《雙積分管理辦法》要求在2019年大幅提升至10%的水平,將大大提升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規模,刺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需求。建議關註產業鏈上下遊龍頭華友鈷業(603799.SH)、贛鋒鋰業(002460.SZ)、宇通客車(600066.SH)和上汽集團(600104.SH)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