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銀: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央行放水是窮途末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54
德意誌銀行策略師 Jim Reid周五表示,盡管在全球範圍來看,幾乎沒有央行能夠抵禦QE的“誘惑”,但是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央行的放水其實是窮途末路。
Reid稱:
周四我參加了多個會議,最大的感受是,市場第一次開始真正討論“直升飛機式”的寬松已經窮途末路。雖然我們在2013年就開始研究這個話題,但是大多數投資者此前並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或許對於央行來說,全球性的寬松無法避免。而且在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放水這種簡單的操作方式也很難停止(更不要說逆轉寬松,轉為緊縮了)。日本政府本周延遲消費稅上調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我們認為,日本已經邁出了貨幣化的第一步。雖然市場的反饋不會是一朝一夕。但是我相信,既然越來越多人談及這個話題,那麽市場對於QE的思考可能會越加深刻。
當然,中國央行可能不這麽看 ....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網絡配資走向末路 “創新”亦不可踩過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4713.html
網絡配資走向末路 “創新”亦不可踩過界
一財網 洪偌馨 2015-07-13 20:34:00
盡管最近一段時間,監管層都在重拳整治場外配資,但不少網絡配資平臺仍心存僥幸地認為,這次清理只是切斷了部分資金來源,而從網上獲取資金的P2P配資方式仍可持續。但今日,證監會和網信辦的公告無疑徹底掐斷了這個念想。
去年末才逐漸興起的網絡配資就像這輪牛市的行情:來得猛,也走得急。
盡管最近一段時間,監管層都在重拳整治場外配資,但不少網絡配資平臺仍心存僥幸地認為,這次清理只是切斷了部分資金來源,而從網上獲取資金的P2P配資方式仍可持續。但今日,證監會和網信辦的公告無疑徹底掐斷了這個念想。
7月12日,證監會發布《關於清理整頓違法從事證券業務活動的意見》(下稱《意見》),同日晚間,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信辦)也通知各門戶網站、網絡平臺和媒體單位,全面清理所有配資炒股的違法宣傳廣告信息。
隨後,7月13日,包括米牛網、尋錢網、658金融在內的多家網絡配資平臺先後發布公告表示:“停止股票質押借款的中介服務業務”。而一些上線了網絡配資業務的P2P借貸平臺也已內部緊急通知撤下廣告,完全暫停此項業務。
就這樣,一夜之間,曾經風風火火的網絡配資業務便走到末路。
零壹研究院提供的數據顯示,2014年涉足股票配資並且已有交易數據的P2P借貸平臺有15家,交易規模在15億元左右;2015年上半年,對應的平臺增加到60家,交易規模達到150億元左右。
以目前規模最大的網絡配資平臺之一658金融為例,去年底上線的網絡配資業務,到2015年3~5月,月度增長率均在60%~80%以上,盡管6月增幅降到10%以下,但當月的交易規模也有8.5億元。
而另外一些民間配資公司直接從線下轉到線上,如贏在投資,雖然用戶從線上獲取,但資金基本都是配資公司自己提供給配資用戶,杠桿可高達10~15倍。據零壹研究院初步估算,這類網絡配資平臺上半年規模估計在300億~500億元。
盡管網絡配資在整個場外配資中的占比並不算高,但其輻射人群之廣、增長速度之快都不可小覷。即便是今年初受到嚴查場外配資的影響,不少網絡配資平臺依然沒有收手。
一位從事資金批發業務的民間配資公司人士介紹,雖然從今年4月起,監管部門便開始整治場外配資,後來也通過“禁傘令”切斷了部分網絡配資的資金來源。但不少網絡配資平臺仍通過P2P產品的形式從網絡、民間籌集資金。
“只要有需求,市場就還在。”該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過去民間配資公司的客服要打幾百個電話可能才獲得一個配資客戶,現在網絡配資突破了傳統民間配資模式下獲客難、成本高的問題,配資供需旺盛。
前幾日,本報記者從多家網絡配資平臺了解到,雖然前段時間的大跌讓不少配資客戶被迫平倉,但股市稍有反彈配資需求便又回來了。但如今看來,證監會、國信辦兩個通知無疑切斷了網絡配資的網上資金端和流量端。
當本報記者致電幾位從事網絡配資業務的人士時,收到的回複無一例外是“太突然”。對於這些隨著牛市而興起的網絡配資平臺而言,他們並沒預料到這麽快便要面臨著轉型或倒閉。
這兩年,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大風口”,不少民間金融玩兒法被轉到了線上,而在冠以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名號後,這些原本遊走在灰色地帶的做法莫名“被”合理化。
還記得去年末網絡配資剛剛興起時,也曾打著“創新”的旗號招搖過市。趁著股市回暖的勢頭,一時間不少P2P平臺都上線了網絡配資產品,而一些專註於網絡配資業務的平臺也開始湧現。
傳統的民間配資通常門檻都在百萬元規模,而券商的兩融業務過去最低門檻為50萬元,且開戶須滿18個月。去年起,部分券商為了提高這一市場交易活躍度逐漸調低門檻至10萬元、20萬元不等(各家券商規定不同),開戶時限降低至6個月。
而網絡配資業務則繼承了互聯網金融低門檻、受眾廣的優良基因,參與門檻最低千元起,並且線上操作不再受時間限制,24小時均可申請。同時,因為金額普遍較小,網絡配資也省去了信用審核環節。
而在資金來源渠道方面,網絡配資平臺也是無孔不入,線下通過民間配資公司、線上則通過P2P產品籌集資金,還有通過傘形信托接入銀行、信托、券商的資金等等。
此前本報記者接觸到不少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士,他們普遍有種觀點認為“法無禁止即可為”。尤其,隨著今年監管層頻頻表態支持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之後,這種觀點似乎被越放越大。所以,盡管網絡配資一直爭議不斷,但卻並沒有令它的發展止步。
當然,網絡配資的興起與沒落或許是一個比較極端的案例,但對於當下湧現的各類互聯網金融產品而言也不失為一個警示——那就是,互聯網金融的創新亦不可踩過界。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山水文化1486筆核銷轉增收入作罷 保殼“財技”末路?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1003.html
山水文化1486筆核銷轉增收入作罷 保殼“財技”末路?
一財網 陳楚翹 2016-01-19 13:59:00
歲末年初,*ST公司為保殼各有高招。而山水文化的1486筆負債核銷轉增收入受到交易所三度質詢,最終只能作罷,下一步又該怎麽保殼?
2015年最後一天, *ST公司各自為保殼奔波。或是出售資產,申請破產重整,或是獲得財務補助,得到債務減免。然而類似於山水文化 (600234 SH)這般,通過核銷1486筆應付賬款,轉增營業外收入 1301.74萬元,並以此避免ST的公司,確實不多見。
不過,交易所對於該筆核銷負債並不“買賬”,上證所對此已經進行了三次監管問詢。 1月19 日,公司宣布暫緩核銷程序。公司問詢回函中表示,需進一步確認債務 “確實無法支付”的原因,出現時點,及核銷時點。並與律師,會計師溝通一致後,再重新履行核銷審核等相關程序。
本次應付賬款核銷未果,導致公司 2015年度業績預計虧損1091萬元。公司由於 “三連虧” ,進行了 ST風險的提示。前後相反的審計師專項意見,也再添質疑聲。一位上市公司財務總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即使是出於獲利目的,一般我們不主動核銷應付賬款。原因之一是在公司運營中,允許有長期應付賬款存在的空間;二是專業機構把控嚴格,不允許公司主動核銷。 ”
被核銷的1486筆負債
2015年 12月31 日,山水文化在房地產業務轉型未 “定音” 的情況下,做出了核銷長期應付賬款的決定。 1301.74萬元的應付賬款均來源於山水文化前身太元天龍集團,並且多數來源於2007年之前的多筆債務。1486筆債務涉及應付賬款金額從180元-10 萬元不等,債權人有上1486人之多。
公司因為本次核銷負債的財務操作,轉增的營業外收入達到 1301.74萬元。再加上公司自有房屋租賃業務年底結轉的租金收入,山水文化業績在 2015年度扭虧幾乎是沒有疑問的。
上證所卻對該筆債務核銷多次問詢,山水文化在上證所問詢回複中亦多次提及核銷應付賬款的原因。回函表示,該筆債務在移交至公司後,債權人一直未對公司進行追討,公司也未曾主動支付。目前債務賬齡均超過5年以上,法律訴訟時效已過,債權人已發不受法律保護。也有專項法律意見書認為,山水文化在法律上承擔上述債務的可能性很小。
另外一方面,山水文化認為其應付賬款“確認無法支付”的原因是部分債權人工商資料無法索引。公司成立資產清算、債務核查小組對資產進行全面清查。調查結果顯示,債權人公司(個人)1486家中工商狀態顯示1202家為吊銷、吊銷未註銷、註銷、破產、停業或者已無信息;284家顯示存續。
然而有律師卻認為在山水文化有上千名債權人的情況下,律師事務所出具低風險專項意見並非萬全做法。
一位律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談到: “如果具備法院對於負債的判決文書,公司主動地核銷負債的行為會更加穩妥。在賬款未償清的情況下,公司作為債務人的角色很被動。只有被動地等待債權人起訴,並通過法律判決債務無效。而目前的情況是,山水文化核銷債務涉及的債權人有上千名,我不認為這種穩妥的做法能夠實現。”
“另外,在大多數債權人工商狀態無法索引的情況下,公司就確認債務無法支付,這種做法本身缺乏嚴謹性。”上訴律師表示,即使債權人工商信息註銷,或是破產,其公司股東,破產清算小組等利益相關者也有追償權利。不能簡單地因此主觀上確認應付賬款無法支付。
“財技”末路?“意見相左”的專項意見
上證所三度問詢之後,公司決定不在2015年度進行應付賬款核銷。由於核銷債務進程暫緩,公司預計2015年度凈利-1091 萬元,並且公司進行了可能被實施退市風險警告的提示。
值得註意的是,審計師並非 “一票否決” 本次債務核銷方案。
去年 12月31 日,在審計師曾首度出具的專項意見中,審計師認為公司核銷債務的財務操作合規。首份專項意見《關於山西廣和山水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核銷應付款項的專項意見》顯示, “我們( 審計師)認為,山水文化經過經過恰當的內部審批程序,核銷長期掛賬的應付賬款。山水文化將無法支付的款項計入當期營業外收入的會計處理,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
正是審計師出示的該專項意見,成為了公司回複問詢函的“擋箭牌”。公司在回複上證所受封問詢中,曾引用專項意見表示:“根據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的規定,確認無法支付的應付賬款,應按其賬面余額,計入營業外收入。”
然而,在上證所“不舍”地三次問詢後,1月19日,審計師再次出具了“不同”的專項意見。
1月19日,審計機構發布的《關於山西廣和山水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有關核銷長期應付款事項的問詢函(三)》的專項意見顯示,對本次核銷的 1486筆應付賬款,上市公司沒有進行過全面的資產、債務的核實工作以及核銷程序。山水文化 2007年、2010 年沒有核銷 1486比應付款項的行為,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謹慎性與公司會計制度。
對於前後意見不一致的專項意見,有業內人士表示,在交易所對核銷情況進一步追問的情況下,審計機構沒有做好進一步信披的準備。該人士表示,“在各方證據齊全的情況下,公司核銷長期掛賬的應付賬款是合理的。上市公司實際操作中,也有這樣的案例。但是山水文化應付賬款大額,且涉及企業眾多,賬務核銷需要從長計議,且需要逐一核實是否符合註銷條件。"
山水文化在沒有進行全面核銷程序,債務核實的情況下,提前宣布對應付賬款核銷,並且審計機構曾出具了合規的專項意見。上訴人士對此談到,"目前國內審計機構風險控制水平參差不齊,交易所的問詢或許是對上市公司財務制度的再次把關。”
值得註意的是,山水文化在2015年第三季度曾進行過類似的財務操作。據公開資料顯示,公司在 2015年第三季度已經核銷的應付賬款達 594.42萬元。
編輯:黃向東
大可樂之死:一個草根手機品牌的窮途末路 | 小敗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analysis/2016/0312/154666.shtml
導讀 : 3年前,丁秀洪帶著他的夢想開創了大可樂手機。3年後,大可樂手機走完了它的最後一程。
i黑馬 楊博丞 汪晨 3月12日報道
大可樂終究還是沒能撐住。
3月8日晚,大可樂創始人丁秀洪在微博中發布了暫停大可樂手機業務的公告。
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年初,中國的手機品牌仍有540余家。而到2014年末,140家已經消失。2015年更有媒體直接曝料,原點手機宣布解散團隊,天語手機業務接近停滯,銷售系統的部分業務員“被放假”……
有人說,這是市場優勝劣汰必然的結果,也有人說,這是行業競爭過熱的副作用。那麽,成功又該屬於誰?

2014年3月1日,大可樂手機CEO丁秀洪闡述即將面世的產品/CFP供圖
“草根”中走出的互聯網品牌
大可樂是手機行業中的“草根創業者”,而另一個草根代表則是尼彩手機,它倆的關系還頗有淵源,它們有著共同的投資人蔣德才。
蔣德才在開創摩能國際之前一直從事保健品銷售和電視購物行業,掙了20 億元,同時他還從事手機無店鋪銷售業務。
尼彩的掌控者盧洪波和蔣德才是20年之交的好友,兩人雖然均積累了不少的人脈渠道和資金,但他們並不想吃老本。
2010年,智能手機市場剛剛進入紅海,iPhone 4火爆的發售,直接刺激了兩人的神經。兩人一拍即合,決定進入手機行業。
同年10月10日,盧洪波與蔣德才達成協議,投入重金並購了摩能尼彩科技集團50%股份,成為新的“掌門人”,並鄭重其事的創立了“尼彩”品牌。
彼時,盧洪波提出的品牌策略是:在能抓住消費者體驗和保證供貨的前提下,盡全力壓低手機生產成本。而銷售上的基本定價策略,就是每部手機永遠低價,只賺10塊錢。他自己的心理準備是首期投入1億元,虧完再追加。
“從大哥大到洋品牌再到國產手機,手機行業一直是一個充滿了暴利和欺騙的行業,今天,這一切該結束了!”盧洪波曾喊出了這樣的口號。
此後的尼彩手機,以山寨蘋果外形和超低價流行於中國二三四線城市,但399元左右的價格帶來的則是“山寨機質量”和近乎不存在的“售後服務”。
2013年,有媒體相繼曝光尼彩手機店超過大半已經關店,之後尼彩便杳無音訊,目前網上也找不到任何關於尼彩生死存亡的相關新聞。
之後,尼彩的“魂魄”似乎“附體”到了大可樂身上。
2012年6月27日,丁秀洪從網易離職,推出大可樂手機。但其後融資中,摩能國際的蔣德才赫然在列,並成為了大可樂的監事。根據此前曝光的消息,大可樂在2012年獲得首筆6000萬元人民幣的融資,並在此後一系列增資中累計拿到了約2億人民幣的資金。
2012年下半年,大可樂第一款手機發布後不久,有人爆料大可樂和尼彩使用的是同一家名為易派的代工廠。(此後有疑似官方人士在大可樂官方社區留言表示,當時大可樂只是借用易派的執照而已。)
某種程度上,借助蔣德才的支持,大可樂獲得了一定的成績。2012年11月,大可樂首款產品推出,截止到2013年9月,大可樂產品的銷量超過百萬臺。
丁秀洪一直相信“互聯網是免費的”,他認為大可樂是一個互聯網手機品牌,希望能夠在手機行業挑戰一次免費商業模式,比如眾籌。“大可樂眾籌希望有一萬名夢想合夥人,這一萬人可以為大可樂出謀劃策,能夠與大可樂並肩同行。”
2014年12月,大可樂3開啟了手機眾籌模式,25分鐘籌得1600萬元,聲名鵲起。
萬萬沒想到的是,大可樂3卻成為丁秀洪的夢魘。據媒體報道,眾籌結束後,由於內存供應出現問題,大可樂3正常交付受阻。好不容易完成眾籌交付後,大可樂3不僅產能沒有快速提升,而且接連曝出質量問題,其中用戶吐槽最嚴重的是屏幕易碎。
辛苦眾籌賺來的人氣,一經產品試用,便大打折扣。營銷做得再好,卻沒有過硬的技術團隊,產品銷量未有起色,品牌依然小眾化。
此後,大可樂手機再無動作,未發布一款新品,甚至連手機諜照也未在社交網絡流出。

“累了,想休息一下”
大可樂倒閉的消息在業內從去年10月就不脛而走。
當時,多家媒體報道稱,大可樂品牌所屬的北京雲辰科技有限公司面臨破產清算,幫助雲辰科技做供應鏈管理的雲辰基業也早有倒閉、拖欠供應商款項的傳聞。而丁秀洪則於2015年9月就已離職(雲辰科技的法人代表於2015年9月28日變更為楊瓊華)。
丁秀洪當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早已淡出日常管理許久,主要原因是“累了,想休息一下”。
對於手機行業洗牌的加劇,丁秀洪坦言,“原本我們也抱著毅然的決心堅持戰鬥,但是手機行業的洗牌比預期更快、更殘酷。我們挺過了產品競爭、營銷競爭,但隨著更多互聯網巨頭的加入,手機行業的競爭已經轉移到資本競賽。不期而遇的資本寒冬,導致原本談好的投資協議,最終難以兌現。”
對於大可樂之死,一位爆料人稱,摩能國際的後臺實際上只是用大可樂來做尼彩的補充,而最後在代工備貨上不足。這次摩能不在對大可樂投資主要是因為通過這兩次的失敗,摩能對手機行業沒興趣了,從而轉投其他行業。
還可以佐證的是,蔣德才曾在接受媒體采訪說,“我覺得最大的能力是感知外界變化的能力,很多企業的衰落更多的是因為所處的行業已衰敗。”蔣德才現在的身份是一家女性私護產品生產公司董事長。
但這些並不是大可樂倒閉的首要原因。對於丁秀洪的退出,蔣德才認為,退出公司是因為公司團隊對手機行業的發展方向出現分歧。同時他也承認,這幾年手機行業遇到了大問題,創業公司很難活下來,大廠商也有類似問題,“手機行業發展到現在,拼的是資本,和足夠強大的團隊。”
小辣椒創始人王曉雁也對i黑馬表示,“手機廠商最為重要的就是資本,如果沒有資本基本上是無法存活的,資本可以幫助你搭建一個團隊,但這個行業的門檻很高,還是先活下來最為重要。”
“很多廠商倒閉最大的問題在於資金供應鏈沒有把握好。” Counterponit國際分析公司分析師閆占孟也同樣認為資本對於手機行業來說最為重要。
在中國手機市場洗牌、用戶向少數品牌聚集的背景下,只靠制造互聯網營銷事件是沒辦法在競爭慘烈的手機血海里存活的。大可樂的倒閉是市場清洗的正常結果,這個借用飲料的名字和模仿蘋果手機的廠商不是第一個倒下的互聯網手機品牌,更不是最後一個。
億通、百分百、博沃等手機品牌早已是隕落的手機品牌,而此前被稱為“吃貨”系列的互聯網手機品牌青橙、大米等手機品牌的生存狀況亦不樂觀。
大可樂的死,似在訴說著手機市場的清洗加速了。
成功該屬於誰?
可以說,國內手機市場早已過了“風口”時代,在市場日漸飽和的情況下,他們要麽實現品牌向上走,要麽從單純比拼參數和性價比,轉變為比拼專利、服務或其他附加值,從低端走向中高端市場,要麽大力尋求和開拓海外市場。
經過幾年的混戰,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格局已基本定型。華為、VIVO、小米等手機廠商將占據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和關註度,並越來越集中。而像諸如大可樂一樣的三四線手機品牌,將逐漸從人們視野消失。
有一組數據可以支持。據《2014-2015中國國產手機市場研究年度報告》顯示,在2014年國產手機品牌關註比例上,華為、聯想、魅族等品牌占據了將近90%的關註比例。而百度指數的數據也顯示,在2015年11月11日的“今日手機產品排行榜”中,整個榜單被蘋果、三星、華為、魅族、小米等8家廠商瓜分。
“手機行業要想做成華為這種體量的高溢價品牌已無機會,事實上成為OPPO、VIVO這樣的機會也幾乎沒有了。但低價手機還是可以獲得增長,畢竟有低收入人群和農村市場。”小辣椒創始人王曉雁向i黑馬表達了他的觀點。
我們不難發現,曾經的四大巨頭“中華酷聯”,包括OPPO和VIVO,均是基於傳統向互聯網中進軍的企業,屬於“傳統+互聯網”模式,而新興互聯網品牌,如小米、奇酷、樂視等,它們均屬於從互聯網下沈到傳統模式的手機廠商,屬於“互聯網+傳統”模式。
對於這兩種模式,Counterponit國際分析公司分析師閆占孟認為,並不存在一種模式成功,另一種模式就會消失的問題。“‘互聯網+傳統’,例如大可樂的倒閉,而‘傳統+互聯網’也有倒閉的,例如億通。每一種模式要有自己核心的條件。”
“互聯網+傳統”的模式,要求廠商具有足夠的粉絲影響力或粉絲互動溝通能力,而大可樂不具備這種能力,對於資金的支持也是必備的。
相反,“傳統+互聯網”模式,則必須擁有自己的產品,包括自己的研發團隊,以及供應鏈方面。只有滿足這幾點條件時,才能依靠這種模式來生存。這種模式的特點,必須要有極強的供應鏈優勢,同時還要有足夠強的渠道能力。
而在低利潤時代,只有出貨量很大的企業才能生存。想生存的手機廠商,要麽渠道有優勢,要麽設計有長處。
對於那些打互聯網模式的新晉品牌,在研發上有企業支持還有機會,但門檻會高的無法企及。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楊博丞、汪晨,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網盤末路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157
六大網盤紛紛宣布關閉,這下急壞了網友,“我的蒼老師和老公宋仲基金秀賢李敏鎬怎麽辦?!”但單一的盈利模式終究無法支撐其巨大的帶寬及服務器成本,盡管手握大量用戶,但是沒有把用戶“變現”,網盤也自然成為各大網絡公司的“燙手山芋”。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網盤關閉潮來了該怎麽辦。
網盤的免費時代即將結束,諸多主流網盤留給網民的時間只剩最後一個月。
5月3日晚間,華為網盤告訴網民們,即日起停止用戶數據存儲分享服務,所有用戶數據將保留到2016年6月30日止。
兩個月來,已經連續有迅雷快盤、UC網盤、金山快盤、微雲中轉站、115網盤、新浪微盤等,紛紛宣布停止個人存儲服務。這意味著,網民的免費網上存儲功能將徹底告別歷史舞臺。

(南方周末資料圖)
此前,網盤從未經歷過如此兇猛的關停浪潮,這一次的關停在短短兩個月間,諸多網盤公司相繼退出,是互聯網行業內從未有過的風波。
針對為什麽關停,多家網盤公司並沒有透露具體的原因,但是多家發布的公告解釋了部分原因,“為配合國家有關部門積極開展網盤上涉黃、涉盜版內容的清查工作,對不良訊息進行集中清理”。
這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早有預兆。
早在去年3月份,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就部署開展“凈網2015”專項行動,目的就是要打擊網上淫穢色情信息。
在官方看來, 從誕生至今,網盤已經成為傳播淫穢色情信息的渠道之一,而且“情況較為突出”,所以多地“掃黃打非”部門都約談了多家網盤企業,並要求其刪除有害信息,立即整改,一些企業還接受了行政處罰。
但這樣的行動並未取得真正的效果。在今年3月2日,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中央網信辦、公安部、工信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等五部門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全面開展打擊利用雲盤傳播淫穢色情信息專項整治行動。
這無疑是網盤關停最直接的導火索,但是真正的原因或許不止於此。或許從網盤的發展脈絡更容易尋找其根本原因。
2005年前後,Gmail的海量存儲空間逐漸被人用來存儲本地文件,在網上存儲文件的概念開始在國內興起在2009年左右,出現了專門用來存儲企業和郵箱、即時通信附帶的個人文件夾,這也將網盤帶入了2.0時代,將文件上傳到網絡進行分享,也逐漸成為用戶的一大需求。
2009年,華為將DBank服務更名為華為網盤,成為國內最早的人雲存儲服務提供商。華為網盤提供的分享類服務,也成為國內最典型的個人雲存儲應用之一。

(視覺中國/圖)
之後很多大型互聯網公司以及一些初創型公司,也逐漸開發自己的網盤服務。成立於2009年5月20日的115網盤,可以稱得上國內雲存儲服務商的元老級公司。
通過網絡將文件上傳下載,自開始就是一種免費的分享模式,簡單的操作,巨大的空間,一下子吸引了諸多的網絡用戶。而這是包括115網盤及其他網盤主要的生存之道。
但是免費模式背後卻是大量的資金成本——巨大的服務器硬件和帶寬資源。除了百度、華為等資本巨大的公司,對於一些初創型的公司來說,這必定是個燒錢的生意。
隨著網盤數量的飆升,競爭也越來越激烈,網盤免費使用空間直接飆升至數GB、數十GB,乃至上百GB。另一方面,技術也在進步,網盤的同步功能隨著Dropbox而逐漸推廣開來。通過雲計算,同步類雲存儲實現了讓用戶的全部終端保持數據一致。
不過,技術的升級除了一方面滿足更多用戶需求,更一方面,還要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
例如在美國,模式單一的雲存儲公司Dropbox,就利用網盤來盈利。首先,Dropbox只提供2GB的免費空間,除了邀請用戶可以免費獲得500M的空間外,提供使用空間的唯一辦法就是付費。
另一家主要的雲存儲公司Box則從一開始就主攻企業用戶,大企業如果進行數據存儲必須付費,國內的大多數互聯網公司從網盤獲利,走的也多數是這種路徑。遺憾的是,Box在2015年上市之後,財報並不好看,幾乎季季虧損。投資界幾乎已經放棄了這類公司。
在國內,網盤卻又走出了另一種路子。海量的空間加上免費的模式,吸引了大量的用戶,而上傳的內容類別也從文檔向音樂、視頻等大容量擴散。這恰好為盜版及色情內容的傳播撐起了一片“地下空間”。盡管“技術無罪”,但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監管部門的註意。
於是,“掃黃打非辦”來了,一次次地警告無效之後,在今年3月,網盤迎來了最為嚴厲的一次專項整治清理行動。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網盤盈利模式都比較類似,除了向企業用戶和會員收費,就是廣告收費。這種單一的盈利模式終究無法支撐其巨大的帶寬及服務器成本,盡管手握大量用戶,但是沒有把用戶“變現”,網盤也自然成為各大網絡公司的“燙手山芋”。
在這種情況下,本來燒錢不賺錢的網盤,順勢被停掉似乎成為互聯網公司們的一個不錯的“借口”。網盤的關閉了,對於習慣雲存儲的用戶來說,卻不是一件好事,甚至有網友吐槽,網盤關了我的蒼老師和老公宋仲基怎麽辦?!當然,以後如果還想繼續使用就要找可以付費的網盤,或者回歸硬盤時代吧。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ios版本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花樣借殼”末路 “殼密道”遇阻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664.html
6月17日,證監會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並明確此次修改《重組辦法》的重點就是進一步規範借殼上市行為。
“監管層推出這些政策調整,時間節點上並不意外,但內容上略超預期。”在證監會宣布就修訂《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後,上海某券商投行人士表示稱,從近期一系列的監管政策調整來看,這塊監管空白“遲早會被註意到”。
在其看來,現行規則對借殼上市的定義較為寬泛,極易被規避和繞開,相關案例屢屢發生且愈演愈烈。事實上,由借殼上市而引發的資本市場亂象,早已引發監管關註。多起規避借殼的交易案例遭監管層關註和問詢,亦有上市公司有意規避借殼上市的重組近期被否。此次修訂現行法規,究竟祭出了哪些大招?遏制投機套利、鼓勵並購重組又是否能夠安枕無憂?
“類借殼”成重點監管對象
證監會在上述通知中提及,去年股市異常波動後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其中就包括一些不符合標準條件的公司試圖規避借殼上市認定標準。由於IPO排隊時間較長,一批“紅籌”企業謀求從境外退市後回歸A股市場,“殼”資源稀缺、炒作升溫。
“對於收購資產規模的限制,新標準多管齊下,想要通過控制收購資產規模的方式規避借殼上市基本上已無路可走,而保持上市公司控制權不變的‘二股東’套路也面臨更多的限制。規避借殼的常見‘創新’方案受到抑制。”對於新規的實際影響,華興資本董事畢晟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道。
按照現行的規定,判斷是否構成借殼上市只需同時滿足三個要件,一是上市公司發生控制權變更,二是上市公司向收購人及其關聯人購買資產,三是購買資產總額占上市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的前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合並財務會計報告期末資產總額的比例超過100%。
而在此次修改中,借殼上市的多項標準均有明顯的細化,並新增多項約束性規定。首先,對於控股權的界定,修改後的《重組辦法》參照成熟市場經驗,主要從股本比例、董事會構成、管理層控制三個維度完善控制權變更的認定標準。此外,征求意見稿中還明確指出,上市公司股權分散,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可以支配公司重大的財務和經營決策的,視為具有上市公司控制權。
監管層的政策調整向來是彈無虛發。在變更控股權上做文章,早已成為部分上市公司涉險闖關的密道。據本報此前報道,三變科技年內發布的定增預案顯示,其擬以發行股份和現金支付的形式收購南方銀谷100%股權,資產預估值28億元;而截至2014年末,三變科技資產總額為13億元。此次交易完成後,三變科技的控股股東也發生變更。
上述兩點,已觸發借殼上市的兩點要素。但三變科技在當時的公告中表示,上市公司股權比例較為分散,不存在實際控制人;不符合《收購管理辦法》對於收購人的認定,因而不符合借殼的認定條件。
“這(控股權變更的認定)解決了標的資產股權分散、無實際控制人從而以收購人來規避借殼上市的情形。”對於新規的此條修改,東吳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策略分析師袁淵如此點評稱。
在此之前,規避借殼的花樣繁多,西藏旅遊收購拉卡拉的交易曾一度被視為規避借殼的經典案例。今年2月,西藏旅遊公告稱以110億元收購拉卡拉100%股權。西藏旅遊2015年末的總資產為18.53億元,不足拉卡拉的資產總額的20%。上述交易完成後,上市公司控股權也發生變更。但由於新任大股東及一致行動人在交易後合計持有拉卡拉15.8%股權、對應卡拉卡資產為17.38億元,占前一年度西藏旅遊資產總額的93.79%,因此上市公司簡稱並未構成借殼上市。
但在此次修改《重組辦法》的征求意見稿中,對於購買資產規模的判斷指標正全面升級,類似西藏旅遊這類的交易或將無處遁形。征求意見稿顯示,計算購買資產占上市公司前一年度的指標,由原來的總資產這一項擴圍到總資產、凈資產、營業收入、凈利潤和股本五項。任何一項指標超過100%,都將觸發借殼。
此外,即便購買資產的計算指標並未觸發借殼,但若此項收購可能導致上市公司主營業務發根本變化,以及出現證監會認定的其他情形時,也有可能被認定為借殼上市。
“用5項指標加上對主營業務的監管,基本上可以杜絕利用資產比例來規避借殼的操作。”袁淵強調稱。而監管層自由裁定的表述,也被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是用以應對新規未覆蓋的具體個例。
備受市場關註的,還有借殼上市認定標準中對“首次累計原則”期限的明確。
所謂首次累積原則,即按照上市公司控制權發生變更之日起,上市公司在重大資產重組中累計向收購人購買的資產總額占前一年資產總額比例累計、首次達到100%以上的原則。此次新規的將此原則限定為60個月,即5年。雖相較此前無明確期限而言,市場預期更為明確;但相比香港市場的24個月期限仍大幅趨緊。
“60個月期限的推出,消除了原重組辦法中‘一旦收購上市公司,終身累計計算’的血統論烙印。60個月的期限雖然偏長,但仍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前進。修法後,首次累計原則如何適用,亟待關註。”畢晟向本報強調稱。
其介紹道,根據原先經驗,執行首次累計前提下,借殼是一次性事件,在收購量累計達到100%時觸發,之後再註入資產不受借殼限制。而香港對借殼的監管有所區別,借殼監管期內,任何觸發100%規模的收購都視為借殼,可以多次發生。“如果本次修法與香港的監管思路全面接軌,首次累計原則的適用也會變化,則控股權變更後60個月內,註入資產將持續受限,對收殼後的進一步資本運作形成顯著的抑制。”
嚴厲遏制投機套利
一系列更為嚴厲的監管措施,正指向借殼上市中的投機套利。
在修改後的《重組辦法》中,證監會將市場約定俗成的“借殼”明確稱之為“重組上市”,同時宣布取消重組上市的配套融資,延長相應股東的鎖定期。具體來看,原控股股東與新進入的控股股東一致要求鎖定36個月,其他新進入的股東從目前的12個月延長到24個月。證監會稱,此舉是為了遏制收購人及關聯人在重組上市的同時獲取高額融資牟利,以及限制原控股股東、新進小股東通過重組上市套現退出。
市場對借殼中配套募資的追崇,來自此前將配套融資規模占比由25%提升至100%之時。但在低價成風的趨勢中,部分配套融資卻成為了瘋狂牟利的通道。尤其是現行規則賦予配套融資鎖價發行的機會,套利空間大,發行規模上限高,部分交易中突擊入股、短線套現的不規範行為頻發。
“配套融資本來是解決註入資產資金需求、適當平衡交易各方利益的潤滑劑。但配套融資上限提升至100%後,個別案例脫離了公司經營的本質,將配套融資作為稀釋公眾股東利益、平抑殼公司對重組方稀釋的手段,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殼公司炒作。”畢晟表示,配套融資的取消,直接沖擊了原有的交易格局和利益平衡;但配套融資完全取消後,借殼上市交易中的現金支付將失去資金來源,對於PE股東的現金退出和個人股東的所得稅款籌劃,都將產生不利影響。
“新老股東的鎖定期調整,增加了老股東‘坐轎’的成本。未來老股東更有動力在交易前出讓控股權,而單純為了財務收益而收購殼公司控股權的行為將有所減少,供需關系改變,公司估值可能向理性回歸,這對構建健康市場或有助益。”其同時強調稱。
與之相呼應的部分政策調整,還包括證監會同日發布的有關上市公司的業績補償承諾、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同時募集配套資金的相關問題與解答。文件強調,重組方應當嚴格按照業績補償協議履行承諾;募集配套資金不能用於補充上市公司和標的資產流動資金、償還債務。
此外,新規還將強化對違法或失信公司的約束。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若存在被司法機關立案偵查、證監會立案調查或涉嫌犯罪或違法違規行為未滿36個月,且最近12個月受到證券交易所公開譴責的,不得重組上市。《重組辦法》還增加對規避重組上市的追責條款。
規避借殼是否還有機可乘?
按照證監會的起草說明,此次修訂是為促進市場估值體系的理性修複,並繼續支持通過並購重組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然而,全面填堵監管空白,是否就意味著規避借殼的操作即將絕跡呢?
對於聰明的市場資金而言,該定論或為時尚早。對比現行規則下的借殼上市三要素,控股權變更、向收購人及其關聯人購買資產、資產總額占比超100%中,購買資產計算指標在修訂後極難回避。因而,前兩條因素仍是當前規避借殼的突破口。
三變科技就是典型的案例。在上述公告宣稱公司無實際控制人後,三變科技於此次新規發布之前突然“改口”。在近日回複深交所對重組是否構成借殼的問詢中,三變科技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後公司認定了新的實際控制人,但本次交易中上市公司購買的資產並不是新實控人擁有的資產,因而不符合借殼認定條件,不構成借殼上市。
相比明顯規避卻變更說辭,市場還有更為隱秘的玩法。有PE機構人士就向本報透露,其目前正幫助一家上市公司做跨界轉型和重組,並未觸及借殼,該PE也未在上市公司中擁有較多持股;但該機構與上市公司大股東已達成合作意向,後續還將繼續註入PE機構所投的的相關資產,“雖然沒有控股權但實際卻在控制著上市公司”。還有市場人士指出,可以采用先以重大資產重組置入資產,再通過大股東減持和股權轉讓、簽署一致行動人協議等,變更控股權進而實現規避借殼。
“欲正面規避借殼,只剩保持控制權不變這一險招。但重組方需承擔較大稀釋,同時控制權不穩定,‘類借殼’可能收斂。”畢晟強調稱。
他同時表示,借殼上市對於擬上市企業而言,面臨稀釋和各種成本,也是無奈之舉。借殼上市既是一種行政審批事項,也是企業的市場化選擇,不論IPO也好,借殼也罷,希望給優質企業更加便利的證券化機會。“在強調炒殼的終極抑制同時,還是需要疏導IPO堰塞湖,形成相對通暢的上市通道,或者提升新三板流動性,讓想上市的企業能有相對快捷的其他路徑可走。”其強調。
說史170129真.張保仔傳奇18 英雄末路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1/29/%e8%aa%aa%e5%8f%b2170129%e7%9c%9f%ef%bc%8e%e5%bc%b5%e4%bf%9d%e4%bb%94%e5%82%b3%e5%a5%8718-%e8%8b%b1%e9%9b%84%e6%9c%ab%e8%b7%af/
說史170129
真.張保仔傳奇18 英雄末路
朝日執筆:十八世紀末「華南海盜」興衰史(十八)大結局— 英雄末路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上回講到,嘉慶皇帝接到 林則徐的奏章,深感張保仔的疊次超升,實在非常傷害廣大士大夫的感情。遙想當年 康熙朝時,楊光先力拒 湯若望新曆法時的名句:「寧可使中夏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今日「寧可海防無好將領,不可使要職有投誠人。」整個官僚系統的士氣和穩定,當然比個別職位是否得其人,重要得多。況且,嘉慶早於張保仔招安初期,已曾密諭 百齡,表達其對「匪首」出身者的憂慮。
不過對於百齡來說,他對張保仔的「愛才之心」,當然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他並沒有向 張保仔傳授官場中最重要的「韜光養晦」之道,反而鼓勵他不斷地立功出鋒頭,連連超升。無論「科舉」抑或「招安」,反正「門生」表現出色,節節高升,就是對「座主」當日「為國拔才」、「知人之明」的最大肯定。「門生」的功績或多或少也會算在其「恩師」頭上,很有點傳銷「上下線」的味道。至於張保仔由此招惹的多少妒忌和不滿,日後會有什麼麻煩,也就不在百齡的考慮之內了。畢竟二人的年齡相差三十餘年,張寶縱是有何報應,也大概「來不及」牽連老百齡了!
對於之前 張寶在百齡的庇蔭下步步高陞,嘉慶也是一直默許的,但如今讓張保仔掌握海防要衝,其中的風險因素委實太高。不過正如嘉慶以前所說,「繩之,又虞激變。」既然要奪他的權,就要一蹴而就。於是皇上密諭閩浙總督 董教增,以「商辦公務」為名,先把張保仔誘至省城福州,奪其兵權,再仔細調查其任內過犯。
張保仔雖仍保有「從二品副將」之名,但被軟禁城中,投閒置散。更不幸的是,嘉慶皇帝及主理此事的董教增,過了不久相繼去世,有關處理張保仔的事宜無人接手,變成「無頭公案」。加上新皇登基,大事尚且千頭萬緒,形勢也是晦暗多變,此等小事當然沒有人有閒工夫和膽量去接了。案件於是一拖再拖,此亦官場常態,不足為奇也!可憐張保仔連想得到一個痛快的發落,也變得遙遙無期。
拖沓和銷磨,大概就是對一個英雄最大的羞辱和摧殘。不過,張保仔所要面對的,還有其他有形無形的壓力。當初張保仔被調離本鄉,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仇口」多。只不過,他到福建後屢破大案,無可避免得罪了不少既得利益的本土勢力人士,「仇口」累積速度與其升官速度不遑多讓。之前官運正隆,重兵在握,出入前呼後擁,自是相安無事。不過今非昔比,龍困淺水,就算沒有人上門找麻煩,賦閒無事的張保仔也難免胡思亂想,杯弓蛇影,惶惶終日。加上張保仔與整個文官系統的「結構性矛盾」,他們就算沒有落井下石,冷嘲熱諷也自是不免。反正,張保仔在城中的日子絕不好過。
也不知是幸或不幸,張保仔這些艱難的日子,也沒有持續多久。道光二年(1822),也就是被調回省城一年左右,張保仔就以「從二品澎湖協副將」之職,在任上暴亡,死因不明。史載其「以怨仇多,不自安……怏怏而死。」曾經叱咤南海,呼風喚雨,統領數萬部眾的海盜之王,就這樣不明不白地猝死於英年,時僅三十六歲。
昔日率領紅旗幫號令南海的幾個傳奇人物之中,鄭一與張保仔先後英年早逝,如今就只剩下 鄭一嫂,或者稱為張夫人了。我們下面也交代一下這位曾經的「海盜女王」,再度成為寡婦後的去向吧!
可幸張保仔早前在本鄉也置下了產業,加上擔任「要職」多年,也總有些積蓄。他死後,石氏就帶著他與張保仔的親子 張玉麟,回到澳門(一說廣州)定居,其故居就在今日 沙梨頭麻子街附近。據說堂上敬懸百齡畫像,早晚必領其子焚香跪拜。人死已矣,況且張保仔死時畢竟尚是「從二品副將」,朝廷也依例讓其獨子玉麟受蔭為「正六品千總」。張氏母子二人仗著官威,在澳門開賭為業,生活也算安穩。
也不知其中是否當真有不為外人所知的私怨,令張保仔「怏怏而死」的始作俑者,還是覺得正義沒有得到伸張。道光二年(1822),也就是張保仔死的同年,父親已然康復,並得道光皇帝破例重授官職的林則徐,升任「正三品江蘇按察使」。他人在江蘇,也不忘張保仔的事,乃向道光皇帝上書,謂張保仔子玉麟本蔭「千總」,但卻並未投營,更聚眾賭博,請求奪其父蔭。道光三年(1823年),兩廣總督 阮元亦上疏求奪張玉麟父蔭。可幸,道光皇帝最後還是有點人情味,並沒有削去張玉麟的官。
不過,林則徐和張石氏孤兒寡婦的恩怨並未就此完結。道光二十年(1840),廣州知府接到一宗「大案」,同時也是一宗「奇案」的呈狀。獨子剛死,老來無依的張石氏,以「二品誥命夫人」的身份,狀告「賞三品頂戴」十三行領袖 伍崇曜。狀詞稱嘉慶十五年(1810)張保仔招安上岸之初,除在澳門的朝廷賜地置產建宅外,還曾經將白銀二萬八千兩,交予伍崇曜,托其在省城代購宅邸。後來張家調遷福建,遂無跟進。如今附上伍崇曜親筆收據,要求他立即將款項歸還。
伍崇曜是 伍秉鑒的第五子。而伍秉鑒,就是中國(以至世界)首富,更曾被《亞洲華爾街日報》評為「「近千年世界最富有五十人」裏,六位華人富豪之一的「伍浩官」!伍崇曜雖然沒有乃父厲害,但也以「浩呱四世Howqua IV」之名在洋商間極有聲望,當時也是廣州首富。一方是「賞三品頂戴」省城首富,另一方是「從二品副將遺孀誥命夫人」,知府不過是從四品的「小官」,見與訟雙方「來頭」甚猛,當然秉持典型「中國式」做法,呈報上級,以作請示。
其時也正是多事之秋。去年底,中英已在虎門爆發「穿鼻海戰」(「鴉片戰爭」的前哨戰),更大規模的正式交戰只是時間問題。不過,儘管局勢如此緊張,當時駐節廣州的「查禁鴉片欽差大臣兼兩廣總督」林則徐,對此事還是費心處理。他以案情已過三十年之久,指示不予受理。而且,總督大人還註意到石氏的狀詞中,以「命婦」下款。林則徐覺得其中有所不妥。義理體統乃大是大非的問題,於是在大戰如箭在弦的當下,制臺大人還是特意為此向道光皇帝上奏,指出再嫁婦人,僭享「誥命夫人」尊號,有違禮法,故請奪其「命婦」資格。林則徐當時算是聖恩正隆,大權在握,此等小事,朝廷當然準奏。
張石氏討債(抑或敲詐?)不成,反被削爵,可謂欲哭無淚。可憐一代「Queen of the Pirate」,老來竟落得孑然一身,孤苦無依的結局,也是教人感慨良多。又過了四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張石氏/鄭一嫂病逝,終年六十九歲。
華南海盜的傳奇,終於正式落幕了!
不過,正是在東南海盜一靖之時,鴉片的進口量也開始不斷增加了!由道光元年開始至鴉片戰爭前夕,鴉片進口量增加了十倍!到了「末代海盜王」徐亞保和十五仔就擒後,鴉片數量更是變本加厲。
曾經為禍數十年的南海盜患,終於沈寂下來了。只不過,大清朝的海疆,卻反而變得更熱鬧,更不得安寧了。
後記:
有謂「鴉片戰爭爆發時,鄭一嫂仍然積極抗戰,為林則徐抗擊英軍出謀劃策。」查史無據,按上面提到林則徐與張家的恩怨來看,當非事實,大概是某種「愛國史觀」的創造吧!
又,由石氏的晚景,也可以猜想所有「張保仔寶藏」的傳說,大概都是假的吧!除非,張保仔的「私己錢」真的收得這麼密,連老婆也不知道……
主要參考書目推介:
(二手研究)
Dian Murray《Pirates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 1790-1810》
重點參考資料。本書由作者博士論文改寫而成,堪稱是研究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華南海盜的超經典之作。今日言鄭七、鄭一等事蹟者,無不以此書之研究為本。作者Murray(穆黛安)對中國近代民間組織研究頗精,另一本有關天地會的研究The Origin of the Tiandihui: The Chinese Triads in Legend and History亦不妨一讀。
鄭廣南《中國海盜史》
作者為福建大學歷史系教授,專研中國海上交通史。此著算是中國國內首部具分量的海盜史研究著作。鄭氏後來與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合作,將本書擴充改編為《新編中國海盜史》一書。
葉靈鳳《張保仔的傳說和真相》
一名葉林豐,蘇浙人氏,早年就學於上海,1938年開始定居香港。葉氏除文學創作外,亦為早期少數系統研究香港史的名家之一。其著作《香港方物誌》、《香島滄桑錄》至今仍有可讀之處。
蕭國健著《粵東名盜張保仔》
蕭氏現任教於香港珠海書院,為著名香港歷史及掌故專家。
(一手史料)
《清史稿》
與張保仔有關的史料散見於百齡、董教增、林則徐等人的傳中。
《香山縣誌》《番禺縣誌》《廣州府誌》《新會縣誌》等
華南海盜事蹟亦散見於沿海各府縣的地方誌中。
袁永綸《靖海氛紀》
重點參考資料。原書僅存於大英圖書館。此書篇幅不長,卻是將朝廷整個「靖海氛」過程的來龍去脈,一一仔細道來,更附有插圖及地圖。袁氏與張保仔當為同時代人,只知是順德橫岸人氏,具體身份不明。葉靈鳳謂其為百齡的幕僚,似亦不無可能,只是查史無據,葉氏也未言其說之所本。
專題報道:全城篤爆月子公寓 「雙非」末路
1 :
GS(14)@2012-03-06 00:00:33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6126496
記者早前接到不少市民「篤爆」一批匿藏雙非孕婦的月子公寓後,便逐家前往查看,發現最多月子公寓的油麻地和佐敦,不少大廈住客正自發性趕走「雙非」。油麻地澤豐大廈的居民陳小姐稱,大廈內的街坊在電梯門口貼上「未經香港醫院預約的雙非孕婦是違法的」警告字句,嚇得一些「衝閘雙非」紛紛搬走。另一個有「月子公寓」的觀塘立成大廈,因為住客報警,稱大廈內多個劏房住有雙非孕婦,引來警員上樓巡視,亦嚇得「雙非」相繼搬至附近賓館。

IS搶地盤資金新血阿蓋德窮途末路
1 :
GS(14)@2015-06-15 01:06:12「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近年極速冒起,昔日聖戰和恐怖主義組織龍頭阿蓋德(al-Qaeda),卻走上窮途末路。多名阿蓋德中人指在IS搶地盤、資金和新血下,阿蓋德已從內被撕成片片碎,領袖扎瓦希里(Ayman al-Zawahiri)又跟指揮官隔絕,組織運作架構早已崩潰。
IS原是阿蓋德伊拉克分支,但因屢次不聽扎瓦希里指示,去年被逐出阿蓋德。IS反目後在敍利亞大舉攻打往日同道,現時把這場「聖戰內戰」擴大至歐亞大陸和地中海地區,年輕一代的IS分子佔盡上風,所到之處對阿蓋德「前輩」極盡羞辱之能事,粗口辱罵有之,令阿蓋德有「水浸眼眉」之嫌。
■IS每控制一地,都要將其他聖戰組織趕盡殺絕。
只靠效忠者運作沒架構
巴勒斯坦裔激進伊斯蘭學者邁格迪西(Abu Muhammad al-Maqdisi)和約旦教士卡塔達(Abu Qatada),被視為阿蓋德兩大精神領袖。兩人接受英國《衞報》訪問時,齊聲指摘IS拿了他們的思想著作去吸納新血,去打擊阿蓋德和屬下分支,卻毫不尊重任何人。卡塔達形容IS是「聖戰運動的癌症」,但不能不承認IS針對阿蓋德的宣傳戰和地面戰,都在打勝仗。邁格迪西指阿蓋德前領袖拉登(Osama bin Laden)在生時,是不會容許IS的不敬行為,但扎瓦希里欠缺拉登的魅力和權威,對組織的控制亦薄弱得多,當聖戰運動重心轉到伊拉克和敍利亞,扎瓦希里仍藏身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山區,跟前線隔絕。他更指阿蓋德的組織架構早已崩潰,扎瓦希里「只能靠效忠者運作組織,沒有組織架構,只有溝通渠道和忠誠」。
賣電腦汽車套現買食物
IS現在除了攻佔伊拉克和敍利亞大片土地,更從阿富汗至西非都有效忠分支,又霸氣聲言在其地盤不容其他聖戰組織活動,不加入就要死,上周在阿富汗將十名塔利班成員斬首,前天將阿蓋德利比亞分支的頭目殺死。約旦阿蓋德老將薩邁拉(Munif Samara)認為,IS正在「阿蓋德內部發動政變」。他經營診所免費醫治受傷的敍利亞戰士和平民,指目睹阿蓋德往日數十萬美元的捐款「陰乾」,捐款人不是轉向IS捐錢,就是為免雙方再流血而兩面都不捐。有消息更指阿蓋德在巴基斯坦部族地區的總部,去年一度沒錢到要賣手提電腦和汽車,套現買食物和交租。《衞報》指IS雖勢取代阿蓋德,但從美國總統奧巴馬、國務卿克里到情報機構高層,都仍將兩者混為一談。有前情報分析員指美國情報機構有一大班人緊盯阿蓋德十多年,或因此忽視組織以外的變化,追不上形勢發展。英國《衞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612/19181261
狂想我城末路 電影場場爆滿 《十年》導演盼改變港未來
1 :
GS(14)@2015-12-28 14:35:21■製作費有限,導演伍嘉良指幸台前幕後都是有心人,藝人廖啟智亦有參演。受訪者提供圖片
為香港寫下「超現實警世預言書」的獨立電影《十年》,在小眾戲院獨家上映引起熱議,一日7場仍然爆滿。有教育團體包場,即使是向來「歌舞昇平」的聖誕黃金檔期,也得為這套催淚的本土製作加開午夜場。發起人兼導演伍嘉良說,電影反映的未來,沉重卻未絕望。由自焚者的出現到廣東話消失,5種關於香港未來的極端想像,儼如警世寓言,他期望與港人一同走出困局:「由今日開始反思未來,一定唔會太遲」。記者:呂麗嬋
《十年》上周四平安夜特別加開午夜場,冷門電影居然全場爆滿。「開拍前冇計算市場,甚至冇想過可以喺戲院公映」。就如電影中有這樣一句:「不要想可不可行,要想啱唔啱。」也許正是創作人的寫照。這套被資深影評人舒琪形容為「今年最重要」的香港製作,由5個短篇組成,觸及敏感港獨的《自焚者》、雞蛋無路避走寶島的《本地蛋》,還有標誌廣東話沒落的《方言》,似遠還近。5個導演,5種未來10年的想像,演繹手法各異,卻一樣沉重。
成本有限客串路人甲
「睇落荒謬嘅將來,但只要回想近幾年香港嘅情況,其實未算荒謬」。伍苦笑謂,也許是這份無奈,觸動港人情緒,引起共鳴。「《十年》計劃,上年初已構思,當時仍未經歷雨傘運動,但已睇到過去幾年香港的倒退」。合法規格下的暴力、無寸進的政制發展,不談政治,還有民生議題如鉛水風波和TSA困局,「好多人一講現在就好灰,講將來,反而仲有好多可能性」。捉緊命題,他致電導演好友歐文傑,輾轉找來另外3名年輕導演談合作。「大家諗法好似,同意香港而家好唔掂,要搵出路,大環境未必(即時)有改變,但人的選擇,當前面對的掙扎同困局,卻可改變未來」。5個人,關注的議題各有不同。10年後,會出現自焚者嗎?廣東話消失,怎樣影響基層市民的生活?製作成本有限,身為導演,也需客串路人甲,內容卻沒限制。「自由,對於我哋呢代創作人嚟講,係好吸引的條件。」《方言》導演歐文傑說。這或可明白5名導演為甚麼甘為超支貼錢,都願意「下海」。
落畫後社區巡迴放映
據知,落實開拍《十年》之初,籌得的資金僅約60萬元,由5名導演均分,再各自尋求資源。「好好彩我哋遇到嘅都係有心人,好信任,最初只有大綱,連故事都未有」。在自由創作也需勇氣的今天,伍說:「最希望凝聚到多啲人參與討論,就算落畫,都繼續喺社區巡迴放映,引發反思。」早前教育團體「進步教師聯盟」就牽頭在戲院包場,聯盟負責人陳智聰謂,《十年》是延伸討論香港未來的起點。「戲入面好多內容都值得反思,如廣東話的應用,另一短篇《本地蛋》觸及的問題,現實上係已有不少紅色團體搞交流活動」。即將在電台開咪,陳計劃邀請導演上節目分享創作緣起,又籌辦教育講座,以電影作起點,探討未來。多間大學的學生會正計劃在校園籌辦放映會,讓同學參與討論;甚至有網民睇完戲後,在討論區發表潮文,引起迴響。對於小本創作激起千重浪,伍嘉良與歐文傑也感到鼓舞,伍說:「未必一定有解決方法,但至少一齊面對」。理解感受,引發共鳴,也許正是香港創作人在「最緊要入到內地市場」以外,早遺忘了的初衷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51228/19429083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