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巴西前總統盧拉被捕 引政壇地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57974.html

巴西前總統盧拉被捕 引政壇地震

一財網 潘寅茹 2016-03-06 16:26:00

這位70歲高齡的巴西前總統被捕後,接受了警方長達3小時的質詢,隨後被釋放。當天,巴西警方還對盧拉位於聖保羅的家進行了搜查,同時,在聖保羅的盧拉研究所(Lula Institute)、盧拉兒子的住所等其他一些盧拉經常出現的場所也成為搜查的目標。

巴西國內愈演愈烈的反腐風暴已令不少政要陷入其中,而最新卷入的這位很可能引發巴西政壇地震。

當地時間4日,巴西前總統盧拉因涉嫌卷入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貪腐醜聞在家中被捕。

否認

這位70歲高齡的巴西前總統被捕後,接受了警方長達3小時的質詢,隨後被釋放。當天,巴西警方還對盧拉位於聖保羅的家進行了搜查,同時,在聖保羅的盧拉研究所(Lula Institute)、盧拉兒子的住所等其他一些盧拉經常出現的場所也成為搜查的目標。

巴西警方懷疑,多名政客涉嫌和巴西石油公司貪腐醜聞有牽連,其中不乏盧拉此前領導的執政黨工人黨的黨員。檢方也認為,有商人參與行賄,賄賂金額高達20多億美元(約合130億元人民幣)。巴西石油公司是巴西最大的企業之一,也是該國資本投資的重要帶動者。

巴西警方表示,當天的搜捕行動共派出200名警方人員,另有30位聯邦審計署人員參與。警方認為,盧拉在任職總統期間涉嫌從巴西石油公司的賄賂醜聞中受益。當時一些地產開發商為了以低價獲得土地,曾以重金賄賂巴西石油公司的高管和盧拉政府的官員。因此,警方認為,當時作為總統的盧拉,不可能對此事一無所知。

此外,調查人員還懷疑,這些開發商以幫助盧拉翻修其位於聖保羅的住宅為由,進行利益交換。同時,這些開發商還被指通過向盧拉研究所捐款,作為盧拉演講的酬金。

根據巴西國內媒體的報道,警方認為,開發商向盧拉研究所前前後後共捐贈了540萬美元,給盧拉的演講酬金也高達270萬美元。這些上了警方黑名單的開發商都不是小企業,而是巴西國內規模較大的地產開發商,項目遍布巴西全境,因此有足夠的財力與動機賄賂政府官員。

面對這些指控,盧拉研究所4日當天就發表聲明,指責警方的行動是“非法”、“不公正”的,並強調,“無論盧拉在任總統期間,還是卸任後,都沒有隱瞞任何資產的情況,或者非法得利。”盧拉研究所認為,警方如此興師動眾的目的,就是羞辱這位頗受民眾愛戴的前總統。

盧拉所在的工人黨也呼籲民眾站在前總統這邊,並在社交媒體推特上表示,“我們不能離開他。”

盡管盧拉早在2011年卸任,但依舊在巴西民眾中享有頗高的人氣與威望。最新民調顯示,盧拉目前的支持率高達83%。據海外媒體報道,盧拉近日曾表示如果工人黨認為有必要,他將在2018年總統大選時擔當該黨候選人。

在結束了3小時的警方質詢後,盧拉現身工人黨在聖保羅的總部。在那里,盧拉的支持者聚集在一起,唱著歌、喊著盧拉的名字,以示對其的支持。

政治生涯堪憂

其實,巴西警方對於盧拉的調查已經持續數周,他昔日的競選顧問桑塔納日前也已被捕。

盧拉的政治命運如何?目前仍不得而知,畢竟調查結果尚未出爐。但是卷入巴西石油公司的貪腐醜聞,無疑會危及盧拉的政治遺產,也使這位最受巴西民眾愛戴的前總統的光輝形象大打折扣。

巴西利亞大學政治學教授戴維·弗萊舍(David Fresher)表示:“盧拉是個標誌,但他已經不再遙不可及。他的形象受到了嚴重破壞,再度當選總統的希望也已破滅。”

上世紀80年代,盧拉創建巴西工人黨。2003年~2011年間,工薪階層出身的盧拉兩度出任巴西總統,當時被譽為“巴西之子”。在任期間,盧拉治理有方,通過各種福利項目,幫助數千萬巴西民眾脫貧,使巴西這個南美規模最大的經濟體實現了經濟飛速的發展。執政近8年間,盧拉的社會政策受惠家庭達1100萬戶;貧困階層收入五年間增長22%;2003年~2006年新增465萬個就業崗位;最低工資創下20多年來的最高值;中產階級占全國人口的比例從2004年的42%升至52%;赤貧人數在盧拉首個任期減少27.7%。

除了經濟上的亮麗成績單,盧拉還把巴西帶入了國際舞臺的中央。正是在盧拉政府的主導下,巴西躋身“金磚國家”,成為新興市場發展的領頭羊。同時,也是在盧拉的力促下,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成為南美第一個舉辦夏季奧運會的國家。3個月後,巴西里約奧運會就將如期拉開大幕。

由於巴西憲法規定,總統只能連任兩屆,因此,盧拉在2011年把他的“政治衣缽”交給了他最看好的“學生”,當時出任盧拉政府能源部長的羅塞夫。

陰影擴大

盧拉並不是巴西石油公司貪腐醜聞的唯一波及者,隨著調查的深入也給現總統羅塞夫政府的前景蒙上陰影。

羅塞夫上任後不久,2014年11月巴西石油公司的醜聞浮出水面,巴西幾十名政府高官因卷入該案而接受調查。再加上羅塞夫本人曾在2003年~2010年間擔任巴西石油公司的高管,因此,難免令人浮想聯翩。盡管目前尚無直接證據指向羅塞夫,但其在2014年僅以微弱優勢連任總統。

目前,醜聞已使得巴西石油公司去年虧損近20億美元。而巴西經濟也失去了往日高歌猛進的勢頭。巴西地理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巴西經濟萎縮3.8%,是自1990年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年。部分經濟學家預計2016年巴西GDP依舊將收縮3.45%。

自2014年起,巴西政府財政已連續兩年出現赤字。去年,巴西財政赤字規模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高達10.3%,創下歷史最高水平。穆迪、惠譽和標普三大國際評級機構均已將巴西主權評級降至垃圾級。

巴西政府上月宣布,為了應對經濟衰退,今年將繼續削減財政支出,致力於經濟的穩定發展。但鑒於巴西石油公司沒完沒了的醜聞,以及不斷爆出有政府高官牽涉其中,市場普遍對目前巴西政府的經濟改革措施沒有信心。

編輯:盛媛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968

這些美國政壇大佬為什麽缺席共和黨年度最大盛會?

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一向是美國共和黨全體人士以最飽滿的熱情齊聚一堂的最重大聚會,但是今年例外。在今年,除了參與的共和黨人員數量和知名度不如以往之外,大部分共和黨內的權威人士甚至紛紛選擇幹脆不出席。

每四年一次的美國總統大選季——7月份是美國氣溫最高的時候,兩黨黨代會還會顯示出比炎熱天氣更加火爆的架勢。

的確,還有比什麽提名兩黨黨內的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更重要的政治大事?更何況在這期間,美國政治界的權威人士們還會爭相搶奪黃金時段來發表各自的主題演講。此前競選落敗的候選人可能也會發表酸溜溜的“落獎感言”,各州的黨代表們還會互相比拼誰的帽子更拉風、更出格,就連說客集團等利益組織也會比拼哪家舉行的派對最火爆。

讓外界更關註的是,黨代會也是黨內新星露面的重要時刻,有潛力的代表將被選出做發言,在其黨內政治生涯上畫上鮮亮一筆。2004年,當時還是伊利諾伊州參議員的奧巴馬就被推選為在民主黨黨代會上發言的人,不僅讓他在民主黨內獲得了廣泛關註,也讓他在全國性的政治舞臺上“小試牛刀”。正因為如此,在2008年的正式競選中,奧巴馬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

然而,這些說的都是往屆的全國黨代會。今年,那些往年最活躍的政客、策略人士和募款專家們卻選擇在這個美國政壇最火熱的一周里“在家避暑”。

這些大佬都找了些什麽借口?

“我正好那個星期要去理發。”伊利諾伊州共和黨參議員柯克(Mark Kirk)在接受美國電臺采訪的時候給出了這個讓人忍不住發笑、“一聽就知道是假的”借口。如果說還有比這個借口更誇張的,那應該就是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參議員福來克(Jeff Flake)的“我要回家剪草坪”了。

參議院共和黨重量級參議員圖米(Pat Toomey)則比上面兩位參議員客氣一些,他將自己無法出席的原因歸結為“自己要在賓夕法尼亞州進行有關競選連任的緊張工作。”同樣用“競選連任”作為缺席理由的還有2008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此前,特朗普說出“越戰老兵麥凱恩才不是英雄,他被抓為戰俘,我不認為英雄應該被抓住”的言論之後,麥凱恩就曾暗示,自己應該不會出席今年的共和黨黨代會。

如果說有的共和黨大佬還“假裝”編出一個牽強理由的話,抵制特朗普的共和黨內權威人士則顯得更直接和坦誠。南卡州參議員格林厄姆(Lindsey Graham)和內布拉斯加參議員塞斯(Ben Sasse)等國會重要共和黨成員都表示,他們在那個星期沒什麽特別活動,哪都可能去,就是不會去克利夫蘭。

老布什和小布什也不給面子

但是,那麽多的共和黨知名人士都抵制今年的黨代會還不是最糟糕,共和黨籍前總統和前候選人們也選擇不出席,這才是讓本屆共和黨黨代會主辦者們最難堪的事。

佛羅里達州前州長傑布布什此前宣布競選總統時,美國媒體曾拍到他的父親前總統老布什和傑布布什握手的照片,而在傑布宣布退出競選後,老布什和小布什都表示,不會參加今年的共和黨黨代會。這兩位共和黨內“唯二”在世的總統也從未表示過對特朗普的支持。

此外,2012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也表示不會參加今年的黨代會。羅姆尼多次指責特朗普是個騙子,不僅宣布自己不會出席,還聯合特朗普今年的兩位競選對手傑布布什和俄亥俄州州長凱西克一起宣布不出席、不支持。

在這三位候選人中,最讓共和黨感到“沒面子”的應該是就在俄亥俄州主場(共和黨黨代會就在該州的克利夫蘭市舉行)的凱西克。凱西克表示,黨代會期間他會在俄亥俄州的其它地方參加活動,但不會參加黨代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895

英國政壇大震蕩,跟中國合作的核電項目有關

新上任的英國梅政府單方面暫停中法英三方在英國欣克利角C合作的核電項目,導致一些英國政壇官員不滿,並威脅辭職。

這一次提出要辭職的是“金磚之父”--英國財政部商務大臣吉姆·奧尼爾勛爵(Jim O’Neill)。他不僅對梅政府單方面暫停中法英三方核電項目不滿,而且也對新政府對待中方投資的態度不滿。

吉姆·奧尼爾勛爵

憂慮於英國政府有可能不繼續歡迎中方在上述核電項目的投資,奧尼爾對其朋友表示,除非英國首相梅可以解釋為什麽她希望他留任,否則他將在9月份辭職。

奧尼爾不滿梅政府對待中方態度

為同中方發展良好關系,前財政大臣奧斯本在2015年請奧尼爾出山,擔任英國財政部商務大臣一職,並授權奧尼爾,可以在吸引中方投資方面享有隨意行事的特權。

奧尼爾曾任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和高盛資產管理公司主席,並在在任期間提出了“金磚四國”(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概念,來形容世界領先的新興經濟體。

即便在其他金磚國家風光不再的情況下,奧尼爾仍然高度看好中國。在2015年上任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時,奧尼爾表示,關於金磚四國,盡管中國經濟在放緩,在近10年,中國仍比他預計的增長更迅速。

“我對於中國經濟放緩並不吃驚,我在5年前就持上述觀點。中國經濟放緩這件事情對於我而言沒有什麽負面影響,中國政策制定者現在更重視經濟增長質量,不過我有時候在想,為什麽有些腦子有點問題的人總希望中國增長在10%呢?”奧尼爾表示,“按照我對金磚四國構想的框架,2027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的最大經濟體,目前看來,中國還是比我預計的更快接近上述目標。”

此次英國政府換屆後,盡管奧斯本被撤職,英國新政府仍請奧尼爾留任。“他在考慮,為什麽新政府讓他留下來。”一位奧尼爾的朋友表示,奧尼爾正在思考新政府在中國策略方面的改變。

當梅決定將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暫停,“推遲到秋季再做決定”時,事前並沒有知會奧尼爾。

有消息稱,甚至英國財政部都不在梅提前通知的範圍之內。按照計劃,三方原計劃在7月29日舉行合同簽字儀式,而據法國媒體報道,梅在做出決定之前兩次知會了法國總統奧朗德,第一次是在前不久梅訪法期間,第二次是在宣布暫停之前,梅撥通了奧朗德的電話。不過法方政府也竟然沒有在第一次得到消息後通知法國電力集團(EDF)。EDF董事會則在7月28日如期批準了欣克利角C核電站項目。

在宣布將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推遲到秋季再做決定時,英國政府使用了想研究交易的“組成部分”這樣的詞語。英國媒體認為,在英國政府公文語境中,這樣的用詞是在委婉的指代“中國參與”。

實際上,在消息宣布後,奧尼爾曾希望立即辭職,畢竟正是他在此前向中國確保可以“逐步進入”英國核電市場。但是由於他仍然負責在二十國集團(G20)會議上推廣他的抗擊“抗生素耐藥性”議題,奧尼爾決定暫時留下。

那北部振興計劃怎麽辦呢?

奧尼爾是曼徹斯特人,在卡梅倫政府時代,他的另一項任務是推廣奧斯本的“北部振興計劃”。

北部振興計劃最早由奧斯本於2014年中在曼徹斯特提出。背景是英國北部地區自上世紀後半葉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落後於大倫敦地區,奧斯本擬通過北部振興計劃,將英格蘭北部打造成與倫敦並駕齊驅的第二個經濟中心。

北部振興計劃大體上涉及以曼徹斯特、利物浦、利茲、紐卡斯爾等城市為核心的英格蘭北部11個地區。主要措施包括權力下放、行政體制改革、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科研、優化產業升級等。奧尼爾也負責將此計劃推行給中國投資者們。

上一屆英國政府積極推介北部振興計劃。2015年9月中英財金對話期間,英商業大臣賈維德攜帶一份項目清單,率英格蘭北部地區政府官員和企業代表團,赴中國各省推行北部振興計劃,尋找合作夥伴和合作機會。

2015年10月習主席訪問英國期間,中英雙方發表《中英關於構建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聯合宣言》,其中特別提及,雙方對圍繞彼此重大倡議,即中方“一帶一路”倡議和英方基礎設施升級投資計劃及“英格蘭北方經濟中心”開展合作抱有濃厚興趣,將在現有機制下就中英基礎設施聯盟進行進一步探討,願結合中歐共同投資基金和互聯互通平臺探討相互對接方式,包括支持中方與歐洲投資銀行開展合作。

不過,擔任內政大臣期間,梅曾批評北部振興計劃過於偏重於發展一個區域;目前奧尼爾相信,中國投資者對於英國政府的政策已經感到迷惑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162

基辛格等美國政壇元老罕見不為候選人背書

一直以來,在美國總統大選中,誰能得到政壇資深元老的支持,誰的勝算顯然就會更大。但面對此次美國大選的各種不尋常,如今,這些資歷頗深的元老紛紛給出了不同於以往的答案。

當地時間9月2日,共和黨內的元老級政治家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和喬治•舒爾茨(George Shultz)發表聯合聲明表示,不會在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選邊站”,也就是說,兩位元老級政治家不會給予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或者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任何支持。相反,兩位政治家表示:“相比在大選中‘選邊站’,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彌合兩黨因為此次大選出現的分歧,鞏固美國在全球的地位。”

在歷屆美國大選中,兩黨的總統候選人都沒能得到基辛格這樣級別的政壇元老背書的情況,還真的不多見。

特朗普願望落空

身為前國務卿的基辛格是美國政壇最具聲望的政治家之一。1969年到1977年間,他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發揮了核心作用。除了是一位現實主義政治的支持者,基辛格還是位公認的國際政治學均勢理論大師。歷屆美國總統候選人都會在合適的時機向基辛格這位“外交元老”討教。

而出生於1920年的舒爾茨可謂美國政壇的元老級人物。他先後擔任過艾森豪威爾、肯尼迪、約翰遜和福特總統的顧問。1972~1974年成為尼克松總統時期的財政部長,1982年7月起又在里根政府當了6年國務卿。

基辛格與舒爾茨這兩位美國政壇元老級人物對此次大選的最終表態,一下打破了特朗普希望借兩位政治家的聲望為自己增添砝碼的最後幻想。基辛格與舒爾茨在聯合聲明中寫道,“我們不會在此次大選中給予任何主要黨派的候選人以支持。我們希望做的是,促成一個跨黨派的政策,並確保能在本次大選和選後順利落實。”

5月中旬,特朗普還專程拜訪了基辛格。據一名接近特朗普的消息人士透露,那次會面是特朗普與基辛格通過數周的電話交談促成的。一直以來,特朗普在外交政策上“信口開河”,爭議最大的包括在美墨邊境修隔離墻、威脅不再給予北約盟友援助、不允許穆斯林信徒進入美國等,讓人著實為他的外交政策捏一把汗。特朗普也因此沒少遭到外界的批評。

為了扭轉自己在外交政策領域“外行”的印象,特朗普尋求與外交政策元老基辛格會面,不僅顯示了他積極與共和黨內元老建立聯系、尋求支持的意圖,他也希望向外界展示他在國際事務上務實的一面。

今年8月9日,共和黨約50名國家安全專家通過聯名簽署公開信的方式警告道,特朗普如果當選美國總統的話,“或成美國有史以來最魯莽的總統”。公開信還直指特朗普缺乏擔任總統所需的“性格、價值觀和經歷”。

簽署聯名信的共和黨大佬包括首任國家情報局局長以及後來的副國務卿約翰•內格羅蓬特(John Negroponte)、前副國務卿及前世行行長羅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以及另外兩位前任國土安全部部長湯姆•里奇(Tom Ridge)和麥克爾•切爾托夫(Michael Chertoff)等,在美國政壇,這些都是重量級人物。

值得註意的是,在這封公開信中並沒有看到基辛格和舒爾茨的簽名,因此給特朗普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間。

希拉里也沒得到背書

如果說特朗普這邊最終沒辦法討得基辛格和舒爾茨等政壇元老的歡心,那麽,與基辛格私交還算不錯的希拉里那邊又如何?

一個值得玩味的細節是,今年2月,希拉里當時民主黨內的競爭對手、佛蒙特州聯邦參議員桑德斯就對媒體感慨:“很遺憾地告訴大家,基辛格不是我的朋友。”但他暗示,希拉里早在擔任國務卿期間得到了基辛格的指點。

上周,有美國媒體曝出希拉里將得到基辛格和舒爾茨的背書,所給出的理由是:在被問到是否會支持特朗普時,舒爾茨很堅定地告訴他的同僚“不”。但被問到對希拉里的態度是否也如此時,舒爾茨並沒有直接回答。而且,希拉里團隊此前也不斷與基辛格接觸。因此,美媒最後誤判兩位政界大佬將鐵定給希拉里背書。

但最新的表態則意味著,選擇不支持特朗普之後,基辛格和舒爾茨同樣也不會站在希拉里這邊。兩位元老級政客在公開聲明中著力把焦點引向影響美國發展的外部因素:“無論是他或她勝選美國總統,如果只關註美國國內事務的發展,毫無疑問會加劇當前的混亂。鞏固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要務。”

顯然,這不是希拉里團隊想要的結果。希拉里團隊最後只能將此歸結為“還不夠幸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77

輕松下海?卡梅倫徹底退出政壇

9月12日,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宣布辭去英國議會下議院議員職務,徹底退出英國政壇。他表示,他不希望成為新首相在後排的一個“幹擾源”:“在現代政治里,前首相很難在議會內當一名普通的後座議員……我今年只有49歲,我要開始政壇之外的新生活,同時,我會繼續為公共事務和國家做貢獻。”

卡梅倫並沒有透露接下來他的去向或目標。但是坊間多有議論說,這下卡梅倫可以輕松“下海”,賺個盆滿缽滿了。有人甚至算了這樣一筆賬:下議院議員年薪7.4萬多英鎊,首相年薪為14萬多英鎊(約合人民幣125萬元),但公職人員不可兼職或有任何灰色收入。現在解甲歸田,出個書,發表個演講,做個顧問或者去“避稅天堂”開個公司,一年賺百萬英鎊完全不在話下。

兩次食言,政治遺產所剩無幾

6月27日,英國公投決定退歐的第三天,卡梅倫辭去了首相一職,公投前宣稱無論公投結果如何都會繼續擔任首相的承諾被打破,讓很多投退歐票,但不否認卡梅倫政績的人大跌眼鏡;就在同一天,他表示辭去首相之後,會繼續議員職務,為他所在的牛津郡惠特妮地區選民服務。但這個承諾在他辭去首相後兩個月不到的時間又被打破。

“這就是為什麽卡梅倫留下的政治遺產所剩無幾。”《每日電訊報》專欄作者可科浦(James Kirkup)評論道,“而且他並不在乎。當事情不隨心意時,就甩手離去。” 可科浦認為卡梅倫是那種不會為維護自己的政治理念而舍身的人。

“卡梅倫很有天賦,但他不得不退出。”英國前國務大臣黑格則在媒體上撰文為卡梅倫開脫,“從威廉姆·皮特道瑪格麗特·撒切爾,前首相們都認為坐在後排有點尷尬,如果保持沈默,會被認為不作為;如果有太多動作,又會被視為對繼任者的幹擾。”另外,前首相布萊爾也是在宣布辭去首相職位之後的幾個小時,就徹底退出了政壇。

“他輸掉了一場自己設的政治賭博,在其中他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和名譽,他不得不離開。”《衛報》一篇文章這樣直指要害。

事實上,英國現任首相特蕾莎·梅和卡梅倫在政見上的相左已經極其明顯。梅目前所有的行動和言論,都是去“卡梅倫”化,去“奧斯本”化的。無論是最近“恢複文法學校”的提案,還是之前關於中國參與投資的核電站項目審批延後,或者是奧斯本竭力推進的北部發展計劃等,都證明了這一點。更何況還有啟動脫歐程序,開展各項談判,竭力主張留歐的卡梅倫,又怎能在後排坐得住?

“我支持梅,她的政治生涯開了一個很好的頭,但我不希望成為她在後排的幹擾因素。”卡梅倫坦言,作為一個前首相,不可能在很多問題上沒有自己的見解,這就很難在很多時候保持沈默。

政壇外的生活會是什麽樣

據英國媒體報道,辭去首相職位之後,卡梅倫全家搬進了他朋友的一座坐落在倫敦西區荷蘭公園,擁有7個臥室、6個廁所、3個客廳,價值1600萬英鎊的大豪宅。整個夏天,全家去了英國西南角的海邊康沃爾、西班牙的伊比莎島、蘇格蘭的朱拉島和葡萄牙多地爽爽地度了個大假。

盡管卡梅倫在辭去議員職務時沒有透露他的新生活究竟會是什麽內容,但是按照以往前首相的路徑,他可能會先出一本自傳。有報道稱,卡梅倫的朋友們透露說他將花一年時間寫他從伊頓公學、牛津求學、保守黨研究部門工作,然後攀頂政治高峰的豐富歷程。目前,市場上只有非正式授權的傳記,比如由阿什克勞馥(Lord Ashcroft)所著的、爭議很大的《叫我大衛》。

因為自己殘疾兒子去世,卡梅倫曾提到過想成立一個名為“生活機遇”的基金,致力於幫助殘疾等弱勢人群。

與此同時,有報道稱,他的設計師妻子瑟曼莎正在籌備一個新的服裝品牌。有猜測稱,這麽多年瑟曼莎為卡梅倫所做的支持和對家庭的貢獻,足以使人們相信,照顧家庭和年幼的孩子,應該也會成為卡梅倫新生活的重要部分。

當然,憑借11年保守黨黨魁和6年首相的經歷,他一定會像大多數其他前總統、前首相一樣,成為演講高手,邀約不斷。那些“出場費”會遠遠超過他的首相薪水。

或者也會像布萊爾一樣成為“和平使者”,也會像布朗一樣設立一個辦公室,為落後地區教育提供幫助,為中英經貿民間往來奔忙,來完成他所謂為公共事務和國家國際事務做貢獻的心願;或者成立一個顧問公司,為私營企業和部門獻計獻策。

不過,“我熱愛服務我的選區,我熱愛政治,我熱愛公共服務工作,這是我最關心的事務”——卡梅倫曾經的肺腑之言,目前來看,就這麽隨風飄散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871

英國政壇退歐大辯論,金融城醞釀大撤退

自10月5日,英國首相、保守黨黨魁特蕾莎·梅在保守黨代表大會上宣布2017年3月前啟動退歐程序時間表,並發表被視為決意“硬退歐”的言論之後,不僅在輿論界掀起軒然大波,英鎊兌美元更是一跌再跌,甚至閃崩下探1.15,創31年最低點,自退歐公投以來,英鎊累積跌幅已達17%。

無獨有偶,上周五傍晚,英國政府內閣一份尚未公開的所謂“退歐和貿易委員會”12名成員名單被泄露到媒體上。23名內閣成員中的6名退歐派大臣,包括退歐大臣戴維斯、外交大臣約翰遜、國際貿易大臣福克斯等,都毫無懸念地被列在其中。這份名單,使得人們對英國政府有意“硬退歐”的憂慮又添一成。

再加上投資者對英國經濟的信心動搖;工商界,特別是倫敦金融城對梅首相置移民於關乎英國經濟命脈的“單一市場”之先的鮮明立場,表現出強烈的疑問和擔憂。倫敦金融機構醞釀遷移的消息滿天飛;蘇格蘭宣稱本周發布第二次獨立公投法案;英國央行行長卡尼警告物價上漲,人們生活水準下降,法律人士質疑梅政府不通過議會投票啟動退歐的合法性;而英吉利海峽的另一端,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則態度一如既往地強硬:英國退歐“沒有蛋糕”可吃,只有“鹽和醋”(英國佳肴薯條和魚的基本調味品),要麽“硬退歐”,要麽“不退歐”。

一時間,仿佛可見退歐之戰烽火四起。有英國輿論稱,梅首相的政治蜜月期已結束,接下來她將面對難以想象的挑戰。

英鎊下行

10月5日,身著絳紅色連衣裙的梅首相在保守黨代表大會上,以民眾的五個疑問、她的四個意願開始了她信心滿滿描繪英國偉大前程的主旨演講。從她強調建設公平社會,為每一個人創造機遇,奪回主權,掌控移民,自由貿易,大聲疾呼成為全球的英國的演講中,市場卻獲悉了一些響亮而清晰的信號:里斯本50條不會遲於2017年3月啟動;寧願放棄“單一市場”也要嚴控移民;懲罰那些不培訓新員工而雇傭有經驗外來人員的公司;收緊海外留學生簽證等等。

梅的話音剛落,英鎊兌美元立刻跌出30年新低。

市場普遍解讀梅的講話,是預示著英國很大可能走向“硬退歐”,即很可能放棄關稅聯盟,不再為爭取單一市場而在移民自由流動問題上作出任何讓步。

10月12日,梅宣布同意議會對退歐進程有討論和投票權,英鎊在連續下跌4天後方有所反彈。但就在同一天,英國央行副行長康利夫(Jon Cunliffe)表示,脫歐未來將出現的更多狀況難以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英鎊在短期內預期會繼續下跌;而瑞銀財富管理專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則判斷,英鎊對美元應該會穩定在1.2左右,因為英國央行行長卡尼之前已經排除負利率的可能,而且從購買力標準來核定,英鎊兌美元已經遠遠低於1.59左右的應有水平。同時他表示,如果英鎊繼續下行,英國政府與歐盟方面的談判又無法獲得預期結果,長期來看,英鎊甚至有失去儲蓄貨幣的可能。

目前各大銀行繼續看空英鎊,高盛預測接下來的三個月英鎊兌美元的下行趨勢很難阻擋,最低累計可能會出現25%的跌幅;匯豐則更為悲觀預測稱,到2017年年底,英鎊兌美元基本會觸底在1.1。

然而,退歐派們對英鎊大跌卻非常“看好”。前英國央行行長馬文金(Mervyn King)則認為英鎊下挫是一種應該受到歡迎的“改變”。一些支持退歐的經濟學家也堅稱,英鎊貶值促進出口,外來投資熱錢湧入,促進旅遊,對英國經濟並非壞事。

“退歐”的合法性

梅首相此前曾宣布,啟動退歐將不通過議會投票程序。

然而從10月12日開始,英國高級法院正在就梅首相決定不通過議會投票,擅自決定啟動里斯本第50條的合法性進行為期三天的聆訊。

英國大法官帕尼克勛爵(Pannick)代表訴訟人基娜·米勒(Gina Miller)在法庭陳詞稱,沒有通過議會投票,由英國政府首相大臣們擅自啟動退歐程序,是不符合憲法的越權行為。帕尼克辯稱,“退歐程序一旦啟動,意味著難以避免地導致出現英國終止執行歐盟1972年法律的最終後果。”他認為這將意味著英國民眾一系列的法定權利失效,而政府大臣們是無權終止這些最初由議會制定或批準執行的法律和權力的。

帕尼克認為,該案提出了關於行政權力極限的基本憲法重要性的問題。帕尼克還對訴訟中指責米勒想阻止退歐的單純意圖進行反駁,認為米勒完全有權利要求政府通過法定程序來決定退歐。

另一位到庭的大法官海倫·蒙特菲爾(Helen Mountfield)則強調,“啟動退歐”是一個不可逆的行動,一旦里斯本50條被觸發,“目前沒有一個權力機構有可能扭轉‘乾坤’,因為退歐從未發生過,逆轉要觸及對歐盟法律的解讀。”

聆訊當天,高院第四法庭觀眾位座無虛席。蘇格蘭和威爾士議會都雇傭了法官在席旁聽,按照英國法律,他們有權在必要的時候參與到上訴環節。而英國政府法律代表將於10月17日周一出庭辯護。

觸發蘇格蘭再次獨立公投

就在保守黨代表大會結束一周後,蘇格蘭民族黨代表大會召開。

一向旗幟鮮明強烈反對英國退歐,並在公投結果出來後不久,就前往歐盟尋求蘇格蘭和歐盟關系不變的蘇格蘭第一大臣斯特金,在13日大會開幕講話時語出驚人:新一輪獨立公投法案的草案將於下周公布,蘇格蘭或在英國正式退出歐盟前再次舉行獨立公投。

輿論立刻猜測,蘇格蘭最快可能在5至10年內獨立出英國。

斯特金說:“如果蘇格蘭在‘英國中’的利益因為退歐而不能受到保護,那麽蘇格蘭就有權選擇不同的道路。”斯特金還指出,英國政府最近在限制移民以及歐盟單一市場方面的言論表明,保守黨已經被“瘋狂且排外”的右翼掌控。

另外,對於被媒體提前曝光、新組建的“退歐和貿易委員會”12位成員中沒有蘇格蘭、北愛爾蘭和威爾士的代表,蘇格蘭民族黨副主席安格斯 羅伯森(Angus Robertson)立刻在媒體指責梅首相的“輕視”行為,“這分明是梅首相之前承諾蘇格蘭會全程參與到退歐談判進程的嚴重忽視。”

倫敦金融城醞釀大撤退

多家媒體報道稱,就在英鎊“跳水”之時,倫敦金融城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們正在“蠢蠢欲動”。

10月11日,俄羅斯資本規模最大的VTB銀行已公開宣稱,為避免退歐幹擾,可能將投行部門遷出英國。事實上,在退歐公投之前,高盛匯豐等各大銀行就有類似表示。同一天,摩根斯丹利歐洲總部負責人羅伯特·魯尼(Robert Rooney)在倫敦的一個會議上表示,雖然圍繞英國退歐問題,各種言論紛紛擾擾,事實上事情並不複雜,如果留在“單一市場”,英國政府能夠實行“軟退歐”,那麽一切照舊;但如果是“硬退歐”的話,那麽一些業務不得不遷移到歐洲其他城市。

而且,有銀行透露,英國金融監管機構PRA(Prudential Regulatory Authority)已經開始到各銀行問詢,如果英國實施“硬退歐”,他們有什麽應急計劃。這也敦促金融機構不得不認真考慮新的“選項”。

另外有勞工律師透露,一些憂心忡忡、擔心自己所在機構有可能在英國退歐後,因為失去“單一市場”的“金融互換互通”而遷離倫敦的銀行職員、基金經理和其他金融從業人士,已經在向他們咨詢相關的法律事宜;然而業內也很明白,如業務遷移這樣的行動,所耗人力物力的成本難以想象。以匯豐銀行為例,為拓展北部業務,匯豐已經開始將1000個崗位遷到伯明翰,在那里建立一個中心,即使這樣的搬遷也將耗時3年。在公投之前,匯豐首席執行官曾預計,如果退歐發生,將有占比20%即5000個在倫敦的崗位會遷往巴黎。

法律咨詢公司奧利弗·懷門(Oliver Wyman)上周公布一個相關報告稱,如果金融機構不能自由地向歐洲大陸國家提供金融服務,英國將可能失去75000個相關工作崗位。還有業內人士認為,有些公司可能會就地裁員,因為一次性‘拗斷’賠償可能是更加簡單且花費相對低廉。

按照摩根大通分析師的預測,如果相關資本業務不得不搬出倫敦,美國八家主要銀行和歐洲銀行的相關搬遷費,接下來的五年,可能總共高達75億美元。

而且,在勞工律師們看來,在英國這樣一個勞工法律及其嚴謹健全的國家,要遷移一個員工離開居住地去他鄉工作非常不易,因為這關乎到員工的家庭成員就業、兒女求學、生活方式等各個環節,一旦員工不滿安排起訴公司,牽涉到的賠償成本最高可達每人80萬英鎊。

另外有報告顯示,如果退歐導致有局限地進入“單一市場”,英國金融業每年最多可能損失380億英鎊財政收益。

退歐花費幾何難以預料

正如離婚是件勞心、傷神、費錢的“買賣”,從結盟40多年的歐盟脫身“家產”易分,新賬難料,“舊賬”難了。

首先,根據《金融時報》的數據,英國要脫離歐盟,必須要完成為歐盟“欠款”和養老金的英國份額部分買單,所需金額高達200億歐元。而德國一家雜誌給出的金額數,還要比這個金額再高出50億歐元。但在歐盟英國退歐主談判人邁克·巴尼爾(Michel Barnier )看來,遠遠不止這兩個數字,雖然他們暫時沒有提出具體數額。

所謂“欠款”是指撥給歐盟中相對貧窮國家,幫助他們進行道路、橋梁以及其他經濟發展相關項目等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錢款。過去15年,由於歐盟東擴,瘋狂耗資,欠款金額累計攀升。2015年,歐盟“欠款”總數為2180億歐元。另外一項支出則是為1750名在歐盟工作的英國人承擔養老金費用,目前歐盟養老金需求總額達590億歐元;其次,雖然梅政府退歐大臣揚言在2019年前徹底脫離歐盟,但歐盟會員費可能因為支付條件和期限等原因,要最遲到2022年或2023年才能最後終止繳納;再有,按照目前非歐盟會員但享有“單一市場”進入權的國家每年交付費用,英國也不可能免費享用“單一市場”福利。

由此看來,退歐耗資不可小覷,究竟幾何不到最後一刻難以預料。

經濟動蕩時代該怎麽辦

一場由一個保守黨人執政野心引發的退歐公投,就這樣在一些不明真相又對現實不滿的小人物,受另一些野心政客鼓動下,演變成了一出將整個英國拖入史無前例的“硬退歐”大戲。

《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認為,“硬退歐”將英國經濟拖入困境:“英國政府的極端目標現在已明確無誤。投資者們采取了拋售英鎊,降低英國資產的價值來回應。目前英鎊的實際有效匯率接近2008年底金融危機爆發後的水平。英國資產的此番貶值是不可避免,反映了投資者對英國經濟前景已經惡化的判斷。英國過往糟糕的出口表現表明,此番貶值仍不足以帶來經濟結構的必要轉型,即使生產轉向可貿易的商品和服務。此外,在英國退歐後,當前龐大的經常賬戶赤字很有可能將無法維持。如果是這樣的話,相對於收入,英國將需要大幅降低總支出。而僅靠資產貶值不大可能實現這一點。宏觀經濟政策或許也需要收緊。但緊縮正是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及新的財政部班子極力想要避免的。”

事實上,英國與歐盟一刀兩斷的決定,特別是梅首相的一系列排外言論,引爆的不僅僅是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資本債券市場的洗滌,全球經濟增長的不穩定,也不僅僅是即將發生的英國及歐洲歷史性的改變或者英國民眾生活的改變。

自英國退歐公投結果誕生的那個早晨起,伴隨著發生在美國的總統選舉,學者專家們開始了對所謂“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重新認識和深刻思考,人們清晰看到了民粹主義在世界各個角落的猖狂的面目;所謂西方民主的偉大光環也沾染上了俗世的汙穢和非理性的癲狂。

英國學者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們確實生活在經濟動蕩的時代,有一點我們必須認識到,那就是我們不會長久停留在一個時期。我們現在所處時期與之前大不相同,經濟增長幾乎停滯,不同的歷史階段,必須以不同的政策策略來引領,但是西方社會對此認識並不充分。因為我們特別是美國和英國,一直與所謂的新自由主義、自由貿易為基礎的全球化等理念結合得緊密,但這已經過時了,我們需要新的解決方案。確實在1945年以後,西方統領了世界經濟,出現了社會福利機制,采納凱恩斯主義政策,高就業公共部門規模大等現象,但這些在1970年代走到盡頭;取而代之的是新自由主義、自由貿易等理念。在我看來,這也走到了盡頭。那麽接下來怎麽辦?政治上的左右兩派對此有不同的政見。有一點我們可以說的是,不能再繼續現在這個樣子了。一些政治性的變化已經出現,而且一定會有改變。為什麽西方民眾如此不滿足於目前的生活現狀?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他們的生活水平這些年來幾乎凍結;第二個是貧富不均問題愈發嚴重,人們對貧富差異尤其不滿,這是導致很多人支持特朗普和英國脫歐的主要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009

韓媒:彈劾樸槿惠明見分曉 不論成敗都將掀起韓政壇巨浪

12月8日,韓國總統樸槿惠彈劾案報告提交國會全體會議。9日下午,韓國國會將對彈劾案進行表決。

韓聯社8日評論稱,不管表決能否獲得通過,韓國政壇鬥爭都將更趨激烈。若原定於明年12月的總統選舉提前進行,保守和進步陣營間的全面沖突將也提前到來。

若彈劾案有望得到通過,韓總統樸槿惠將遭到停職,憲法法院將對彈劾案結果進行審理,審理期間最長達6個月。明年6月之前,法院將作出最後裁決,若法院認定彈劾理由成立,60天之內將進行總統選舉,屆時韓國將首次實施夏季大選。

韓國總統樸槿惠彈劾草案8日已在國會上正式被列入全體會議議題(圖:韓聯社)

韓聯社分析稱,在此背景下,朝野將先就代行總統職務的問題針鋒相對。在野陣營不願接受國務總理黃教安主政,而執政黨則認為此舉會招致國政更加不安。即使由國會重新推薦中立的總理人選,各方也同樣互不讓步,在野陣營將主導推薦總理人選,而曾以此抗拒彈劾的親樸派沒有理由接受得尺進寸的要求。

與此同時,在野陣營將同社會各界合力繼續敦促總統立刻下臺。但執政黨方面則認為若彈劾案已進入憲法法院審理流程,此時讓被彈劾者立即下臺有違憲法精神。尤其是,執政黨認為在野黨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讓下屆大選呼聲最高的潛在候選人文在寅通過提前大選掌握大權,因而更是大加反對。

3日,上百萬韓國民眾參加第六輪反總統集會(圖:人民網)

另一方面,若彈劾案被否決,韓國民眾壓抑在心中的憤怒將爆發,甚至會要求解散國會。如此一來,公開反對彈劾的親樸派必將首先成為眾矢之的,而在野勢力也同樣難以免於問責。因為在建議建立超然內閣、主動下臺和無條件彈劾的過程中,在野勢力同樣被認為只顧算計自身利益得失招致彈劾失敗。

據韓聯社分析,若9日國會否決總統彈劾草案,在野黨勢必立即召開臨時國會,重啟彈劾程序。但司法界認為,若重新提交彈劾案,原先的彈劾理由將被排除,且保守陣營將進一步集結,因此彈劾前景將更顯複雜。然而,即使彈劾案遭否決,樸槿惠也同樣無法照常履行職務。因為韓國執政黨方面要求樸槿惠4月提前卸任,在野陣營也不再承認總統職權,所以提前舉行大選依舊在所難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76

一周大佬說 | 世界政壇動蕩!聽卡尼、法拉奇怎麽說

本周三,意大利總理倫齊宣布正式辭職。在上周末舉行的意大利全民公投中,憲法改革未能獲得通過。目前,評級機構穆迪已將意大利債券評級從穩定下調為負面。

中國央行公布數據顯示,中國外匯儲備連續第五個月下降,11月下降690.6億美元至3.052萬億美元,為2011年3月以來最低。

周四,歐洲央行宣布維持現行零利率不變,同時繼續進行量化寬松至明年12月。但是,從2017年4月開始,歐洲央行的債券購買規模將從目前的每月800億歐元下調至600億歐元。

另外,新西蘭總理約翰·基周一宣布辭職,韓國國會9日下午投票表決,通過了針對總統樸槿惠的彈劾動議案。

世界政壇動蕩,讓我們一起聽聽本周大佬怎麽說:

【杜德利:現在判斷2017加息走向為時過早】

周一,“美聯儲三號人物”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現在就意圖強勢判斷2017年的加息走向,有些為時過早。杜德利還認為,目前提高經濟增長前景還不太成熟,時機未到。

【卡尼:英國正在經歷19世紀60年代後首個“失落的十年”】

周一,英國央行行長卡尼在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發表講話時稱,英國遇上了自19世紀60年代之後的首個“失落的十年”。盡管人類經濟生活進步巨大,但全球化與低收入、不穩定的工作崗位、無國界企業和驚人的不平等現象緊密相關。

【法拉奇:應重新定義民粹主義 2017會有更大的沖擊來臨】

周二,“脫歐先鋒”、英國獨立黨前黨魁法拉奇在接受CNBC采訪時稱,應重新定義“民粹主義”。在他看來,民粹主義的擁護者其實是信仰民族國家的真正民主主義者。在法拉奇看來,英國脫歐、美國大選的結果以及意大利公投的戲劇性結果都彰顯了少數人也可以打敗權力機構。法拉奇表示,2017年會有更大的沖擊來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140

王健林:接班人可能不是王思聰;紮克伯格考慮進軍政壇;iPhone8或上調150至200美元 | 黑馬早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211/160289.shtml

王健林:接班人可能不是王思聰;紮克伯格考慮進軍政壇;iPhone8或上調150至200美元 | 黑馬早報
i黑馬 i黑馬

王健林:接班人可能不是王思聰;紮克伯格考慮進軍政壇;iPhone8或上調150至200美元 | 黑馬早報

“王思聰不願意過我這樣的生活。”

2

Morning,艾瑞巴蒂

靜靜一想到馬上又要周末說再見就很“藍瘦香菇”!一想到明天是雙十二,靜靜就更“藍瘦”!更“香菇”!吃土的靜靜已經無法和你們一起剁手,一起買買買了……要剁手的小夥伴且買且珍惜,不剁手的小夥伴讓我們緊緊的擁抱在一起!

不多說啦,一起來看今天的早報。

1、王健林談接班人:可能交給職業經理人會更好

12月10日,“2016(第十五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在北京舉行。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在會上談及接班人時稱,接班人的問題,我問過我兒子(王思聰),他不願意過我這樣的生活,可能交給職業經理人會更好。“可以培養職業經理人,會在競爭中勝出職業經理人中的選擇。”

@vamos2011:福特汽車公司,第三代福特從公司底層員工做起,是有原因的。

2、董明珠:新能源汽車一定做

昨日,董明珠在“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演講中表示,最近自己成為網紅有三個原因,第一是收購銀隆,第二是辭任母公司格力集團董事長,第三是野蠻人事件。對於外界關註的收購珠海銀隆失敗一事,董明珠大方地承認:“我們收購珠海銀隆失敗了,但我宣布新能源汽車我董明珠一定會做。”

3、美圖以招股價下限8.5港元定價

據路透社援引一名熟知情況的消息人士周五表示,中國修圖應用程式開發商--美圖公司以招股價區間低端的每股8.5港元定價,香港IPO(首次公開發售)集資6.3億美元。美圖此前設定招股價區間為每股8.5-9.6港元,按初步擬發售5.74億股股份計,集資金額48.8-55.1億港元。美圖以低端定價,可能反映部分投資者對其高估值的憂慮以及市場上缺乏可比較公司。

4、2017年春運近六成車票網上購買將無需驗證碼

2017年春運,鐵路部門將對12306網站進行擴容改造,近期將推出在購票環節減少使用驗證碼的措施,近六成車票發售時旅客不再需要使用驗證碼,旅客購票體驗將大為改善。

@Cherysun:12306 終於要無碼了。

5、俄羅斯研發人形機器人 預計5年內亮相太空

俄羅斯正在研發的太空機器人Fyodor預計將在5年內亮相,屆時將前往國際空間站,俄總統普京還要求俄羅斯宇航局於未來15年內實現費多爾的登月計劃。

@空心船長:人類星辰大海的征途只能靠機器人來替我們實現了~

6、關於蘋果的兩則消息

iPhone 8售價曝光 或將上調150至200美元

據產業鏈消息人士強調:除了早就有消息曝光的十周年紀念版iPhone 8外,蘋果還會照慣例推出iPhone 7s系列,一是為了增加iPhone銷量,二是為了盡快用掉iPhone 7的零部件。iPhone 8的價格應該會貴上150-200美元。

@開森大菠蘿:有望……仿佛很期待漲價。

@雲祥航空:7我還買不起,更別提8了

供應鏈:iPhone7 Plus市場占比已提高至40%

根據一份來自供應鏈的報道顯示,目前 iPhone 7Plus 在今年蘋果新手機出貨量當中的占比已經達到 40%,相比前兩年的 30% 提高了十個百分點。而且供應鏈還預計,明年 5.5 英寸新款 iPhone 的占比仍會繼續擴大。此前的傳聞稱,蘋果明年將會推出三款新 iPhone,其中兩款是 iPhone 7 和 iPhone 7 Plus 的升級版,另外一款則是配備 5.8 英寸 OLED 屏幕的高端版。

7、關於三星的兩則消息

Verizon打臉三星:不會推送Note7斷網升級包

三星前段時間宣布將對還未回收的三星Note7推送系統更新,更新後Note7將無法接入通信網絡,但是,運營商似乎並不買賬。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最大的電信運營商Verizon表示,他們將不會向自己網絡下的Note7用戶推送這個更新。

@蜜豆中國:仍然持有小規模殺傷性武器且負隅頑抗的用戶,你們已被包圍,雙手抱頭,交機不殺。

外媒:三星將為特斯拉代工生產自動駕駛功能芯片

12月10日消息,據外媒報道,三星電子將供應半導體給美國電動車制造商特斯拉汽車,後者還將準備與三星合作,共同開發生產特斯拉汽車的自駕功能芯片,三星也將負責芯片的代工制造。

8、亞馬遜開辦免結賬實體店

亞馬遜在西雅圖開辦了一家無須排隊結賬的實體店AmazonGo,目前正處在測試階段。免結賬購物體驗依賴於大量攝像頭和麥克風,所采用的技術與自駕駛汽車類似。有了AmazonGo,排隊結賬這件苦差事將從此成為過去。

@FollowTheRabbit:幹脆人體植入芯片,確定身份

9、紮克伯格考慮進軍政壇

紮克伯格希望能在保持對Facebook控制權的前提下,從Facebook離職兩年,擔任公職。今年早些時候,紮克伯格希望將Facebook股票一拆三,創造一個新的股權結構,讓其在捐出99%股份給慈善機構的同時,保持對Facebook的管理權。

@桃花劍仙:繼段子手當總統之後,紮克伯格覺得也許投票送facebook會員真的是可行的…

今日思想

人會長大三次。第一次是在發現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第二次是在發現即使再怎麽努力,終究還是有些事令人無能為力的時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會無能為力,但還是會盡力爭取的時候。——佚名

王健林 iPhone8 紮克伯格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7298

視點丨英國政壇激戰“硬脫歐” 風險論層出不窮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定於17日在倫敦蘭卡斯特宮發表演講,闡述英國政府脫離歐盟的方案。據有關人士透露,特雷莎·梅將計劃放棄歐盟單一市場準入權,從而實現“硬脫歐”。

消息一經放出,英鎊兌美元匯率隨即下跌,為十月份英鎊“閃崩”以來首次跌破1.20美元。

對此,英國最大在野黨工黨領袖傑里米·科爾賓似乎並不看好特雷莎·梅的決定。他在1月15日接受BBC采訪時稱,特雷莎·梅的決定將會帶領英國“駛向一種廉價經濟”,這種經濟下企業稅收的水平會很低。科爾賓認為,英國將會失去一半的出口市場,“這個決策非常具有風險性”,因此他呼籲英國政府應對此“進一步討論和協商”。

針對英國財政大臣哈蒙德此前的言論,科爾賓認為哈蒙德“顯然是在威脅歐洲”,並稱哈蒙德強硬的表態可能會在未來造成與歐洲的貿易戰, 對此科爾賓評價“這不是一個很明智的方法”。

此外,科爾賓還表示,議會必須承認公投結果並同時展開脫歐的相關事宜,但未來英國還會“與歐洲就環境條例、消費者權益等方面進行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6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