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光電10月10日晚間發布澄清公告,公司目前就一項潛在的收購交易或合作事項,與歐司朗相關方進行了初步接觸,雙方僅有一次會面。
近日,《德國經濟周刊》、澎湃新聞等媒體報道了三安光電擬收購德國照明巨頭歐司朗的有關事宜。 報道稱根據目前歐司朗70歐元每股的市價,總收購成本估計為72億歐元(約合537億人民幣)。在2016年7月將燈具部門以4億歐元出售給某中國財團後,歐司朗又接到來自中國企業的橄欖枝。
為澄清媒體報道,三安光電10日起開市停牌。三安光電表示,經自查,公司目前就一項潛在的收購交易或合作事項,與歐司朗相關方進行了初步接觸,雙方僅有一次會面。截至目前,沒有對交易條款(包括範圍和價格)進行談判,沒有簽訂具有約束性的文件,收購交易或合作事項及相關談判是否發生具有重大不確定性。
三安光電股票自10月11日起複牌。
商業銀行市場化債轉股的步伐越來越快。
11月8日、11月9日,中國建設銀行(下稱“建行”)接連與廣東省簽下兩單債轉股合作協議,兩筆債轉股項目銀行及關聯方出資規模合計250億元。
廣東首筆市場化債轉股落地
11月8日,建行與廣東省國資委、廣東省廣晟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下稱“廣晟公司”)共同簽署市場化債轉股框架合作協議,由建行安排150億元資金與廣晟公司開展市場化債轉股合作。這是今年10月國務院出臺《關於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及《關於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後,廣東省內首單省屬國有企業市場化債轉股合作項目。
根據協議,建行及其關聯方將以權益投資等多種方式向廣晟公司及下屬企業提供約150億元資金,用於滿足廣晟公司“去杠桿、清僵屍、調結構”的需求,從而降低公司資產負債率和財務成本,增強其資本實力,有效防範債務風險。同時促進廣晟公司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生產經營能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分享企業成長發展收益,促進直接融資市場健康發展。
廣晟公司作為省屬國有企業占有重要地位,經過近二十年發展,廣晟公司已成為廣東省省屬最大的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之一,是以礦業、電子信息、工程地產、金融為主業、資產超千億的跨國企業集團,擁有22家一級企業,是境內5家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是中國電信的第二大股東。在當前有色行業低迷的行情下,廣晟公司面臨行業性周期,暫時遭遇負債規模壓力較大、財務費用負擔較高的階段性困難。
邁開布局債轉股的第一步
11月9日,繼廣東省首單國企市場化債轉股項目落地後,建行與廣州市國資委、廣州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廣州交投集團”)共同簽署市場化債轉股框架協議,由建行或其關聯方以貨幣資金的形式,出資100億元與廣州交投集團共同展開。
“今年來,建行啟動了企業去杠桿的‘春雨’計劃,廣東分行積極落實,主動與多家資產負債率偏高但具有發展前景的企業進行接觸。”建行廣東省分行行長劉軍表示,建行對市場化債轉股政策研究起步較早,提前做好符合條件的企業篩選。接下來,建行將全力落實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建行總行要求,積極探尋市場化降杠桿的有效方式,廣晟公司、廣州交投集團是建行在廣東債轉股布局落子的第一步。
自本輪國家債轉股政策落地後,截至目前,建行已經簽約了4單債轉股項目。對此,建行債轉股項目組負責人、授信審批部副總經理張明合表示,目前建行接觸的債轉股潛在企業已超50家,將利用其全牌照銀行集團優勢,聯合建銀國際、建信資本、建信信托等子公司,共同推進降債項目實施。為做到風險隔離,建行正積極準備申請新設立專門的債轉股實施機構。
美俄“黑客門”事件持續發酵。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在美國情報部門發布相關報告後,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13號發表聲明說,將對俄羅斯黑客通過網絡襲擊等方式幹擾美國總統選舉展開調查。調查重點還將包括競選團隊人員與俄羅斯政府接觸的情況。
13號,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理查德·伯爾和委員會副主席馬克·沃納聯合發表聲明稱,該委員會將對美國大選期間俄羅斯的網絡襲擊行為進行調查。聲明說,參議院情報委員會將舉行相關聽證會,並要求奧巴馬政府和特朗普競選團隊高層人士到庭接受問詢。如有必要,還將發出傳票,強制相關人員到庭接受問詢。聲明稱,全面調查俄羅斯情報人員對美國施加的影響至關重要。
英國《衛報》報道中提到,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理查德·伯爾在聲明中的表態與此前不同。就在前一天,理查德·伯爾還對媒體表示,相關調查將不會針對競選團隊人員與俄政府接觸一事,因為該調查與政治競選活動無關。
11號,特朗普在紐約舉行的記者會上,再次抨擊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最近的一篇有關“黑客門”的報道是“假新聞”。報道聲稱,特朗普競選團隊人員與俄羅斯政府的中間人有過持續交流,並稱俄有意隱瞞特朗普負面消息,幫助其贏得大選。俄羅斯方面也表示,相關報道完全是杜撰的,不符合事實,目的就是進一步破壞俄美兩國關系。
俄羅斯著名政治學者、俄羅斯國家戰略研究院院長列米佐夫認為,“黑客門”事件其實是美方對俄輿論戰的又一手段。列米佐夫認為,美國各黨派和媒體炒作他國網絡黑客的傳統由來已久,但此次“黑客門”事件掀起的風波卻反映出美國政壇目前存在的更深層次矛盾。
列米佐夫強調,盡管在特朗普的對外政策設想中,美俄關系是比較重要的一環,他在選舉前後也多次對俄總統普京表示贊賞,但目前美國的輿論氛圍,無疑從側面顯示出美國依然將俄羅斯明確定位為主要競爭對手,特朗普上任後不會在美俄關系上走得太遠,現在討論兩國關系的改善還為時尚早。
近日據多家美媒消息,根據美國情報機構不久前截獲的電話通話記錄等內容,美國總統特朗普團隊多名成員及特朗普的助手,曾在競選期間多次與俄羅斯官員聯系。
對此,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克里姆林宮認為,特朗普顧問與俄羅斯高官接觸並沒有什麽特別之處。
16日據俄羅斯衛星新聞網消息,佩斯科夫說:“很普通的工作交流。美國大使館的工作人員與俄羅斯官員經常接觸,進出俄羅斯外交部。美國外交官在俄羅斯與各地區代表交流,也經常在俄羅斯境內旅行。這都是理所應當的,都是普通的外交實踐。”
他還說,特朗普的顧問與俄羅斯官員經常接觸,也沒有什麽破例之處。
佩斯科夫還指出,與往屆的美政府相比,俄羅斯與特朗普政府的接觸並沒有特別的頻繁。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
美國方面,針對有關特朗普團隊在總統競選前後與俄羅斯“密切往來”的報道,特朗普本人則發布多條推特作為回應。
當地時間15日早晨,特朗普連發6條推文,譴責美國情報機構非法將信息泄露給媒體。
特朗普推特截圖
特朗普在推文中重申,有關“他和俄羅斯有聯系”的指控都是民主黨的陰謀,後者將信息故意泄露給媒體,為的是分散大眾對希拉里在競選中所犯下錯誤的註意力。
2月26號消息,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馬來西亞衛生部部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關於朝鮮籍死者的屍檢報告已經基本完成將隨時公布。目前已經確認死者死於VX神經毒劑,目前對於他們最大的挑戰仍是等待死者家屬提供DNA樣本確認死者身份。衛生部長還表示該男子是在接觸毒劑15分鐘之後,死在了開往醫院的救護車上。
美國官員披露,經過兩個月的研究,美國唐納德·特朗普政府確定了對朝政策:最大限度施壓,如果朝鮮改變其行為,再與其接觸。
按照白宮官員的說法,特朗普對朝政策目標是無核化,不是“政權更叠”。
【不尋求“政權更叠”】
美聯社14日援引多名政府官員的話報道,為促使朝鮮放棄核武器,特朗普的幕僚們考慮了一系列政策選項,既包括軍事打擊、推翻朝鮮政權,也包括承認朝鮮是核國家。
這些不願公開姓名的官員說,特朗普政府最終選擇向朝鮮增加壓力。《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已經同意這一名為“極限施壓”的新政策。
報道說,“極限施壓”旨在通過經濟制裁和外交手段讓朝鮮停止導彈和核活動,並不尋求“政權更叠”。如果朝鮮改變其行為,美國將與朝方“接觸”。
“本屆政府的優先目標是消除朝鮮政權裝備核武器帶來的威脅。這是我們的目標,”一名白宮高級官員說,“美國在這方面的國家安全利益在於(消除)朝鮮政權對我們以及我們地區盟友的威脅,因此這是我們的焦點。”
這名官員稱,如果朝鮮真的出現“政權更叠”,美國屆時會應對,“但現在我們專註於短期威脅”。
【要求朝鮮必須棄核】
接受《華盛頓郵報》采訪的白宮高官說,特朗普對朝政策的目標是無核化,而不僅僅是讓朝鮮暫停或凍結一部分核和導彈活動。
這名官員說,“極限施壓”還要求對協助朝鮮的企業和金融機構進行制裁。
美聯社采訪的政府官員同樣表示,“接觸”的目標是朝鮮無核化。
按照這些官員的說法,特朗普政府無意與朝鮮達成某種軍備控制協議或者削減朝鮮核武庫的協議,因為那樣會意味著美國承認朝鮮是核國家。
這些官員說,如果朝鮮進行新的核試驗,美方相信相關國家會支持強化制裁。
《華盛頓郵報》指出,特朗普政府的對朝政策仍有不少問題需要回答,包括:如何向合作解決朝核問題的地區國家提供某種保證?如果朝鮮願意改變,朝方必須采取什麽樣的具體行動?所謂“接觸”有什麽具體形式?地區盟友日本和韓國會接受嗎?
【會采取軍事行動嗎】
美國前任總統貝拉克·奧巴馬的對朝政策是“戰略忍耐”,受到詬病,被批評為放任不管。特朗普當選和上臺後多次展示對朝強硬立場。聯想到美國最近在敘利亞和阿富汗的軍事動作,一些人猜測,美國可能對朝鮮進行先發制人式打擊。
《華盛頓郵報》援引一些美國政府官員的話報道,如果朝鮮進行第六次地下核試驗,特朗普政府已經備好各種應對方案。
不過,一名不願公開姓名的美軍官員告訴美聯社記者,美國並不打算用武力回應朝鮮核試驗或彈道導彈試射。不過,這名官員說,如果朝鮮發射的導彈瞄準韓國、日本或美國領土,美方可能會改變計劃,但朝方做出這種舉動可能性很低。
特朗普“通俄門”又有猛料曝出。
18日據路透社消息,在2016年4~11月的美國大選期間,特朗普競選團隊的邁克爾·弗林和其他顧問和俄羅斯官員至少有18次電話及郵件接觸。
特朗普和弗林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這18次未經披露的接觸中,有6次是俄羅斯駐美大使基斯利亞克和特朗普顧問之間的通話,其中包括特朗普的首任國家安全顧問弗林。
11月8日大選日之後,弗林和基斯利亞克之間的交流“加速”,兩人的密談圍繞著如何在繞過美國國家安全機構的前提下為特朗普和俄羅斯總統普京之間構建一個溝通的“後門”展開。
今年1月,特朗普政府否認了曾在大選期間和俄羅斯官員有過任何接觸。然而截至目前,白宮方面和特朗普競選團隊顧問承認,大選期間發生過4次接觸。
除了與基斯利亞克有關的六通電話,特朗普團與俄羅斯的溝通還包括另外12次通話、電子郵件或短信,發生在俄羅斯官員或親近普京人士與特朗普的競選顧問之間。
據一名了解聯系細節及另外兩名知情人士指出,其中一名聯絡人為烏克蘭石油巨頭及政壇人士Viktor Medvedchuk。俄羅斯總統普京是Medvedchuk女兒的教父。
Medvedchuk究竟是與特朗普團隊的哪名成員聯系尚不清楚,但消息人士稱,聯系內容主題包括美俄合作。Medvedchuk方面否認與特朗普團隊的任何人有過接觸。
參與歷屆選舉的資深助選人士指出,競選期間與外國官員進行某些接觸算不上“非常之舉”,但特朗普幕僚與俄羅斯官員及普京關系人士之間的互動次數之多,已極不尋常。
不過,據上述多位知情人士稱,在特朗普競選團隊和俄羅斯的接觸和交流來看,並沒有任何顯示出“過失”或“勾結共謀”的證據。
“通俄”風波始末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其競選團隊不斷被指控“通俄”。俄羅斯方面堅決否認幹預美國大選,但最近兩周,其競選團隊的“通俄門”風波不斷發酵。
5月8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詹姆斯·克拉珀在參議院聽證會上指責俄羅斯對2016年美國大選的幹預程度“達到警戒線”,但表示沒有證據顯示特朗普“通俄”。
9日,特朗普在毫無先兆的情況下解雇了FBI局長科米。白宮當天發布的備忘錄顯示,建議解除科米職務的理由是科米對希拉里“郵件門”調查處理不當。有分析認為,特朗普解雇科米的真正原因就是後者對“通俄門”的調查。
10日,特朗普在白宮會見俄羅斯外長謝爾蓋·拉夫羅夫,這是自特朗普就職以來美俄兩國政府最高級別會面。然而卻被媒體爆料稱,特朗普在會面中與拉夫羅夫分享了機密信息,引發軒然大波。
1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接受NBC獨家采訪,就解職科米一事作出解釋。他表示,科米就是一個愛出風頭的人,在他的領導下,FBI一片混亂,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對於白宮發布的聲明中提及司法部長和副部長給出了解雇的建議,特朗普解釋稱,這(解雇科米)是個人作出的決定,與他人無關。
12日,特朗普發推特警告被解雇的FBI局長科米。“在科米開始向媒體泄密前,他最好指望我們之間的對話沒有‘錄音’!”特朗普寫道。
16日,特朗普連發兩條推特,坦陳自己在會面中和俄羅斯官員談及恐怖主義和航班安全話題,稱自己有權利這樣做,但並未確認或否認這些是機密信息。
17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稱,如果“美國認為合適”,俄羅斯願意將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會面的談話紀錄交給美國國會。不過,普京否認拉夫羅夫在上周與特朗普的會面中獲得並轉達任何機密信息。普京還評價說,美國患上了“政治精神分裂癥”。
同日,美國司法部指派前聯邦調查局局長穆勒(Robert Mueller)為特別檢察官,調查俄羅斯介入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及可能與總統特朗普競選陣營勾結的指控。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
繼8月23日中美華盛頓談判之後,各方對下一步的進展和安排高度關註。據熟悉談判情況的消息人士透露,中美之間工作層的主要團隊目前正在繼續保持接觸和磋商。
針對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帶隊前往美國進行新一輪的中美貿易磋商一事,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在8月30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雙方在磋商中就各自關註的問題進行了建設性的、坦誠的交流。他同時指出,雙方在華盛頓舉行的副部級磋商中同意,將就下一步安排保持接觸。
消息人士指出,中方在過去四輪談判中以及近期接觸中都提出了富有建設性的、兼顧雙方利益的建議意見,而美方仍然缺乏規劃、沒有具體框架和可執行的路徑。雙方目前仍在保持接觸和磋商。
此前商務部於8月24日在網站上發聲明稱,“應美方邀請,王受文率中方代表團於8月22日至23日在華盛頓與美國財政部副部長馬爾帕斯率領的美方代表團就雙方關註的經貿問題進行了建設性、坦誠的交流。雙方將就下一步安排保持接觸。”
近期,有外媒報道,中美雙方似乎沒有進一步談判的計劃。甚至有人提出,在11月美國中期選舉前不會再舉行中美貿易談判。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亦在例行發布會上指出,消息很明確,雙方將就下一步安排保持接觸。高峰也表示,關於中美經貿關系的未來,我們希望,雙方能夠通過平等、誠信、務實的對話,相互尊重,共同維護互利共贏的雙邊經貿合作大局。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