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題籽】本土創作復興 資深木匠×洗水師手藝狂熱

1 : GS(14)@2017-01-05 08:07:40

做木工幾年的阿Dom,夢想可以製作有用的木工成品,建造充滿木工成品的住家。



【專題籽:胚芽故事】新年伊始,少不免回顧過去一年工作,記者發覺有關手作精品工藝的報道也為數不少,訪問間也有職人表示本土工藝近年有復興之勢。的確,文青風持續大熱,手作市集遍地開花,但亦有人質疑文藝風潮只是大伙兒湊熱鬧,到底本土手作受歡迎是虛還是實,相信職人會最為清楚。我們就趁2017年初,找來兩位已有一定資歷的職人單位,分別是目前專注木工創作的Start From Zero及手工牛仔洗水的NI-MES,重新檢閱香港的手作工藝氛圍。

Start From Zero鬥木要夠快

Start From Zero已有差不多16年的歷史,其實創辦人阿Dom和拍檔一開始是玩街頭藝術,約5年前才開始專注於木工創作。「一開始是做street art,做一些貼紙、海報貼在街上,到後來又整衫開舖頭,那時開始自己動手做裝飾開始接觸木工。」之後試作木製工藝作藝術展覽,有做過木板畫、小木屋,才發現木工有市場。「一開始其實是自己造給自己,做展覽也沒預計要賣,後來有人問可不可以幫手做一張枱,又有人問可不可以教班。」誤打誤撞轉型木工,想不到可成為一門事業。對比起街頭藝術,他坦言木工的商業需求較大,但卻不是為了賺錢鬥木。目前Start From Zero除舉辦工作坊、售賣自家產品,也接定單,例如餐廳的枱凳、展覽用到的舞台等,甚至早前深水埗明哥到蘭桂坊義賣的餐車也是出自阿Dom之手。收入也只以僱用學徒幫手,但對阿Dom來說,木工和街頭藝術都是興趣。


不受潮流影響 夢想依然做木工

以往玩街頭藝術要做其他工作補貼支出,現在做木工也是靠勤力來補貼興趣,他展示一些木製廁紙盒、clipboard筆記板,用上複雜精妙的技巧將多塊木板拼合而成,但這類12蚊店買到的產品實在沒人願意以數百元的售價買手工,一直乏人問津。「得閒時就會做這些,沒有人買,但自己鍾意。」他覺得用來擺展覽的木工放兩三天就拆很浪費,夢想是製作可用的木工,建造一間住得到人的木工,入面有焗pizza的木窯爐和用柴火洗澡的大水桶。「用到先好玩嘛!」目前受制於地方有限,但已經在工作室的露台起了一間小型木屋。也因為十多年來一直也是興趣使然去搞創作,阿Dom也不認為會受潮流影響,不會太在意是不是真的多了人注意:「或者有人會因為現在興皮就做皮、流行插花就做插花,我只是喜歡木,所以一直在鬥木。」雖然木工既是興趣,也有穩定收入,但在香港以工藝創作作事業還是不容易。「做木工最難是甚麼?時間。可能客人會要求新年前要起好貨,但說這話的時候已是年廿八。」香港的節奏快速,雖做手作木工,但可能只有數星期時間要交貨,設計更要在數日內趕起。做得快、做得多才能生存,顯然和阿Dom的木屋式木工理念相違,但在香港地,職人已習慣了嗜好和工作並存:「本地還有另一木工團隊『廿一由八』,我們經常交流,如何避免做來都是交租,得出的答案是:做快啲。」另一個是空間問題,木工需要很大的地方,是香港最缺乏的。「我們一開始的工場是在柴灣,之後搬了去觀塘,前前後後都搬了大概10次。」加租、工廈改建都是搬的理由:「裝修完部?都變細,我們要搬木材會弄花地方,又要搬。」阿Dom形容地方比以前難找,但慶幸現時遇到良心業主。他認為做人和做木工也一樣,最重要是決心和耐性,當初學木工也是start from zero,看YouTube片、看書自學。「乜都唔識都做到,未試過有人上來砌不到一張凳。」阿Dom即場示範,利落純熟的手藝之間的灑脫悠閒,記者也感受到這種專注於興趣的職人精神。



一個木製衣架大概花了約一個半小時完成。

單是切木頭已有不同器材,這把drop saw用來切切口較短的「橫刀」。

「直刀」則要用table saw,切時會用木頭把手將木材推前,保證安全。


阿Dom把以前做街頭藝術的絲網印刷技術用在木工上。

用砂紙機做打磨是最累人的步驟,由粗砂紙磨到幼砂紙,會用一半以上的時間打磨。

Start From Zero
facebook:ratscave.sfz



記者:司徒港燊攝影:王國輝、劉永發編輯:劉曉丹美術:孔文彬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104/198852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396

【專題籽】百呎窗簾布店不敵加租 26年手藝暫別上水街坊

1 : GS(14)@2017-02-11 18:58:57

上水舖租上升,六年前舖租八千元,最近業主加租至兩萬,蔡錦蓮被迫把窗簾店關門大吉。



【專題籽:舖仔小店】近年本港舖租回落,小店鬆一口氣,惟獨上水反常——舉目四望都是為人民幣服務的水貨店,舖租加加加、小店執執執,經營窗簾店的蔡錦蓮(Pat),正是無得留低的受害者。最近業主獅子開大口,把舖位呎租加至200元,貴過中環食肆,她負擔不起,決定下月12日暫別上水,熟客大嘆不捨,但她堅信凡事有轉機,希望找新舖位繼續經營。



上水新功街是水貨客集中地,滿街喧鬧的普通話交談聲不絕於耳,走到後街以為可遠離煩囂,誰知仍逃不過水貨店的入侵,但有間紫色招牌的店舖尤其安靜,老闆Pat不慌不忙拿起布,量度尺寸,不受外在紛擾影響,開動衣車車窗簾,急速的車衣聲,不掩其氣定神閒,盡顯她26年車衣的深厚功力。每塊窗簾布堅持自家車,用料也講究,Pat解釋:「唔係大陸布,喺本港布行攞料。」可惜她難逃業主加租命運,「呢間舖一百呎,?家租金萬五蚊,佢加到二萬,唔包水電、差餉等雜費,小本經營好難做㗎。」她不禁回想六年前租下這個後街舖時,只用了8,000元,租金加幅逾一倍,都是水貨店惹的禍,「出面呎價未必有上水咁貴,業主唔租畀你,淨租畀賣水貨嘅人,佢哋唔介意租金,有吉舖就租,抬高晒租金。」中環部份食肆地舖,呎租都不超過100元,這裏呎租卻加至200元,業主獅子開大口,扼殺Pat此等小租戶,她聽說附近有些經營多年的小店也捱不住,「租貴,乜都貴,成條街變晒,以前有真正賣藥材的藥房,賣成衣、茶葉,?家越嚟越少,甚至唔見咗。」商舖百花齊放,變成千篇一律,社區還變得越來越陌生。



明柔布藝只有一百呎,麻雀雖小,卻是蔡錦蓮的窗簾工場。

上水街坊鄧太(右)是熟客,有空便來跟蔡太聊天。

窗簾店門外較少人,隔壁水貨店卻有不少水貨客光顧。


樓價高企生意卻淡薄

那些年製造業興旺,Pat亦跟很多車衣女工一樣學到一技之長,26年前朋友鼓勵下,便在上水開店賣窗簾,行業跟樓市唇齒相依,1997年她於將軍澳開店,生意不錯,可惜往後金融風暴,很多人變負資產不在話下,樓市差,窗簾需求自然下降,她無奈慨嘆:「啲人對窗簾無咁講究,覺得可有可無。」更無奈是租金照樣加,兩年後被迫結業,休息一年。2001年,Pat於上水另覓新舖重新出發,直至六年前搬往現址經營,現在樓價高企,生意相對淡薄,扎根上水多年,大多依賴熟客宣傳,有些更變成朋友,「有些客人隔了十年再買屋或裝修都嚟搵我。」熟客鄧太在Pat農曆新年啟市後首天,便帶孫兒前來聊天,得知店舖下月中結業感到驚訝,屈指一算,她們不經不覺相識20年,鄧太不忘大讚:「上水做窗簾手工最好係佢,唔係話讚朋友,行內人都知。」究竟點好法?「價錢大眾化,朋友拎上大陸車,手工唔好,或者車細咗,甚至客人度錯尺寸,唔係佢錯,佢都願意免費改。」謙虛的Pat意圖打斷鄧太,只因她宅心仁厚,不想怪罪客人,良心老闆就係呢啲。不做本行,出來打工更難,希望她在租金高企的世代,繼續於這行業發光發亮。



蔡錦蓮選用本地布行訂購的布料車窗簾,有品質保證。

上水有一些小店抵受不了昂貴租金,快將結業。

記者:梁慧琳攝影:梁志永編輯:梁浩維美術:利英豪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11/199242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415

【丟咗好嘥】退休漁民手藝勁 廢木重生益長者

1 : GS(14)@2017-02-18 00:51:53

石牛哥說:「有時喺垃圾房見到佢少咗一隻腳,你摷多一陣可能可以搵得番。要整番都好容易,要整門整櫃整傢俬都好容易,易過整隻船呀!」



之前都有過幾個關於木卡板重生的故事。回收用來做小木椅、衣櫃、書架、枱枱凳凳等等,今次訪問的石牛(牛哥),用來整漁船模型。牛哥四代是漁民,是否原居民?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從小在漁船上長大,廿年前上岸,童年日對夜對的漁船同港灣日漸消失。得閒就自己撿卡板,廢傢俬木「整船仔」。每隻船大概用一、兩塊卡板,牛哥逐片木板刨好,用火烘彎,再花二至四星期組合,為興趣,他不用圖則也不用太多計算,憑記憶與感覺造船,人們說他「入晒腦」。房仔內,廿四隻木漁船列陣,塞滿窗台,牛哥拆開船板,現出不同的船艙,「同真船一樣的有數格的,萬一這個船艙撞穿了,有船艙阻隔就不會全船入水,不怕沉了。」他指着綠色最小的船,「我小時候就住這種小艇的啊!」他還特意到澳門的博物館,拍下蝦艇模型,照造一隻,兩支桿伸展開去,是掛網捕蝦的地方,「現在香港沒有蝦艇了,我們是漁港嘛,看不到真的,有模型記錄都好。」牛哥的朋友專撿廢木,除了整模型船,還把那些支離破碎的舊家俬還原重組,柚木桌子少了兩隻腳,他找條木,按剩下兩腳的模樣刨條一模一樣的;跟足原有的入榫方式來還原,上好漆後,只有牛哥知道哪是新腳哪是舊腳。一整貨櫃的地腳線木板,他給慈善中心揼滿了櫃子、圍欄、木門、酒吧枱及桌椅,成屋都是他的作品。更多,是捐給了附近的佛堂、老人院舍,或有需要的地方。搵到源源不絕的廢木,靚靚中式傢俬已是奇,你有地方存放備用,都是難得啊。為人低調不願上鏡的Ada十年前退休後,開了家慈善中心想推廣環保與素食,三萬平方米的農地,種了菜分給附近的老人院一齊食,也想保護華夏文化。「而家地球空氣唔得、水唔得,資源全唔得,係因為我哋濫用。」那時她常路過西貢小村,見裝修的總丟下大堆大型傢俬垃圾,就撿回家,「現在的人屋細,像這種要配合空間的大型舊式傢俬,冇人要,亂丟的。而且百分之九十的傢俬都是拆散了的,連個樟木櫳都拆了個底部的,一來方便搬運,二來他不想你拿走。我就幫它補番,誰有用,就送誰。」認識牛哥前,Ada自己執,自己用膠漿把舊傢俬重修。確實修得幾核突(笑)。她以日薪請石牛師傅來幫忙維修,把廢卡板、廢木變做桌椅衣櫃等家品轉贈他人,所費話多唔多話少唔少,「慌死益你」vs「救得就救」,是門燒錢鬥法。她說香港廢品,塑膠、鐵、玻璃都有人處理,但木,政府都沒處理。「聖誕過後我看到好多松樹被丟到垃圾站,我看到甚麼?一條條屍體躺在那邊。」她頓了頓,「每樣東西都有生命的,雖然跟我們的生命不同,你就算把那聖誕樹、桃花拿到農地去燒,都可變成很好的天然肥料。就是用得其所。」訪問後路過垃圾房,看到那棵仍然茁壯,但已被鋸下橫躺垃圾堆中的聖誕樹,她惋惜:「你睇佢幾茁壯?」差點又叫架小貨車來搬它走。或者,當你像她一樣視一切為生命,你就會明:「呢個世界係唔係得我哋o架嘛。」記者:陳慧敏攝影:周芝瑩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石牛哥花四年時間,整了廿四隻船。沒人知,也沒博物館請他展覽甚麼的也沒所謂,他就想把小時候的漁港記憶重組出來。

綠色小船,小時候他一家十口就在這上面長大。

這桌子本來只剩兩隻腳,枱面都刮花了一撻撻色,他就跟着對方的入榫方法重做枱腳。


房裏的大堆儲物櫃,是石牛哥用被丟棄的地腳線製成的。他說:「啲木切好晒刨好晒,又實淨,揼起來好容易,最好用了。」這樣被丟棄實太浪費。

貴德樓還有好多這些大中小型的佛像,我以為這裏是佛堂,原來是:「好多人裝修就周街丟,我哋又搬番來囉!」

左邊是很多年前一位導演送Ada的木椅子,右邊卻是早年在垃圾房撿回的散件,牛哥又將之重組變成一對。


Ada說近年特別多這類型的古式傢俬被棄,「而家啲屋咁細,放唔落啦!」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17/199306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780

【飲食籽】偷師做龍鬚糖近40年 檔主交棒:望子發揚傳統手藝

1 : GS(14)@2017-02-26 13:24:48

澳門人阮天佑做龍鬚糖近40年,全因當年肯偷師而「學有所成」。



【飲食籽:追源尋味】「曾經有小孩在我檔口經過,說我的龍鬚糖超讚,是極品!聽到這句話,我就很開心了。」祐記龍鬚糖老闆阮天佑笑說。手做龍鬚糖已是買少見少,在澳門,祐記就是其中一間。快將70歲的佑叔,1986年在高士德大馬路紅街市旁的走鬼檔做起,後來政府發牌才入舖,在三盞燈開檔,直至最近將總店搬到文創村來。年輕時佑叔雖是澳門人,但在香港打工搵食。「我在香港紗廠畢業,以前學紗是不錯,達師傅級。但無奈時代變,紗廠式微,被迫要轉行。」眼見住在同層的紗廠師兄,在外偷師學做龍鬚糖,他又想學,可惜遭師兄拒絕。於是他就有樣學樣,偷上偷。「既然他能偷人師,我也有本事偷你師!他的糖有招紙,也會撕掉,怕我學會。但他撕剩些我就留起來,第二次又撕剩些,我又留起來。最後砌成一張完整的,我就知道是甚麼糖了,哈哈。」至於份量及拉絲方法,佑叔說摸索下便成功。就這樣,他就揹住箱子上街賣龍鬚糖。「他離遠看到我,跟我說:『該早點出聲吧,我教你。』我能夠揹箱子出去開檔,還需要你教嗎?那時我很沙膽,夠膽去做龍鬚糖。」後來他轉移陣地,回澳門賣龍鬚糖。看他將一塊原本晶瑩剔透的粟米糖拉成千絲,不禁問:不累嗎?「累也要做。無論邊行,覺得辛苦便是辛苦,不辛苦就不辛苦,取決於你的想法。」佑叔不易收徒弟,至今只教過兩人,因他相信,同行如敵國。最近他將店交給大仔接手,希望他將龍鬚糖這門手藝發揚光大。



原味龍鬚糖 每盒12件26元澳門幣靚的龍鬚糖,要軟熟及鬆化,拿起來不會黏住,否則就已溶掉。

佑叔說,龍鬚糖又叫天氣糖,好天拉成的絲會更多,潮濕時隨時拉不成。

祐記龍鬚糖澳門水坑尾街258號百老匯中心3C舖註:1元澳門幣兌換1港元



記者︰黃依情攝影︰鄧鴻欣編輯︰謝慧珊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226/1993912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163

嘆年輕人怕辛苦拒入行紙紮大王憂手藝失傳

1 : GS(14)@2017-04-04 08:59:26

高手在民間,位於西營盤東邊街斜路的一個角落便有一位。人稱「紙紮大王」的夏中建,從事紙紮業務長達三十五年,也是全港少數懂得傳統紙紮手藝的師傅,每逢清明重陽等節慶,工作多到應接不暇。訪問之時,他正製作一張輪椅,因客人要求輪椅下設一個馬桶,故需勞煩師傅出馬。夏師傅得意的說:「雖然我哋冇升過級,咁多年仍然係「佬」級,即係紙紮佬呀嘛。但係受尊重,點解呢?你想要嗰樣嘢,如果唔係靠紙紮佬,根本冇辦法做得到。」紙紮是一門冷門行業,一般要懂得做獅頭、龍頭、工燈、花炮和仙人祭品,全部懂得的,在香港不足五個。別以為紙紮來來去去都是倒模式工作,其實極講求創意與記憶力,夏師傅說:「做紙紮呢其實個名話咗畀你聽,紮作紮作,一路紮就一路作!個人最緊要夠創意,我好驟忌做完又做嘅嘢,真係冇乜癮嘅,冇晒挑戰性。」不過,他接受過的訂單也真的千奇百怪:「生前擁有千軍萬馬,死後又要千軍萬馬!開夜總會就做間夜總會;開酒樓就做間酒樓;爛賭咪訂隻馬囉!有啲成張百家樂枱我一比一做出嚟都係咁做。」有道教的地方,自然有紙紮行業。即使這行需求不絕,但入行的人卻越來越少,主要是因為後生一輩怕辛苦。夏師傅說:「勞工處我天寶樓長期登架啦!呢個行業唔係咁多年青人鍾意做,枱都冇一張,成日踎喺個地下度做。同一道理,點解冇人學呢?就係太過辛苦。」夏師傅亦有開班授徒,卻其實是自討苦吃:「開班係有嘅,仲好爽添!不過開班多數都係佢嚟玩我多啲,佢嗰個心態唔係過嚟學做紙紮,係當興趣班咁走嚟hea吓。」然而,夏師傅不擔心手藝失傳,因為後繼有人,他的兒子夏浩文(Jimmy)的紙紮工夫已經獨當一面。Jimmy說:「我細細個都已經睇佢紮嘢紮到大。我啲friend中秋節好鍾意我架,叫我紮啲燈籠畀佢嘛!」看着這兩父子時頂撞兩句時並肩作戰,你會漸漸明白「行行出狀元」原來是真理。採訪:馮國康攝錄:馮峰、吉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403/1997849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161

【旅遊籽】巴黎工匠非凡手藝 法國遮王+銀器大師

1 : GS(14)@2017-05-21 13:19:27

Michel於2013年獲法國文化部頒發「工藝大師」(Master Artist)頭銜,作為無形文化財產的保護者,全國只有124人。



【旅遊籽:法國五月】堅持堅持幾多茶匙?在快過淥杯麵的網絡世代,睇點擊率仲緊張過恆指上落,原來世上卻有人為另一種Clickrate而心跳加速。巴黎手作工房裏沒有滑鼠,換來是衣車與鎚擊聲組成的另類頻譜。做一把遮要縫線千百轉,職人的PV(Page View),只是與完美之間的距離。當世界不再欣賞你的默默耕耘,也毋忘初心,總有角落為你開花。



法國有一頭銜為「工藝大師」(Master Artist),參考自日本「人間國寶」,保護瀕危工藝,是由法國文化部頒發的最高藝術榮譽,全國只有124人。Michel是其中之一,他的傘店Parasolerie Heurtault在巴黎十二區橋底,2008年開設,門面作陳列,裏面是工作室。早年從事歷史修復、服裝設計,人到中年半途出家,「不知怎地,我從小就對傘有興趣。大約8歲左右,我已學懂將雨傘拆開,再組裝回原型。」他懂做陽傘、修復古董遮,因技藝幾近失傳,獲國家認證,然而所做的雨傘亦同樣出色。這種極其普遍又廉價的日常物品,幾十蚊就有一把,大家也不大介意甚麼模樣,能擋雨不就行了?他問我,「通常一把傘,你可以用多久?」嗯,大多一年多吧。「你能想像,單是在法國,每年就有150萬把雨傘被丟掉嗎?」我翻查資料,全球棄傘的數字是9億把,變成堆填區裏難嚥的一堆塑膠垃圾。「塑膠就像癌症,潛伏在地球的軀體內,我們對其漠不關心,但遲早一日,這個問題會爆發。」死因,就是粗製濫造。


儲近萬把 百年機器修復古董遮

他收藏近10,000把,由18世紀到20世紀中的雨傘、陽傘,又會翻看以往百貨公司的目錄,逐一研究。「當你回看以前的器物,發現即使最普通的日用品,都很講究耐用、設計及美學。但到1950年之後,一切變得量產、廉價,無獨特性。」當中他最欣賞19世紀的手藝,隨手拿來一把,牛角遮柄上精雕的鶴、幾十年不變的堅固遮骨,現今拿上手依然厚實硬淨。「所以我不用創造任何東西,只是將前人的好技術,帶到今天就好。」說罷,他即席示範。做遮骨、打窿、上釘、縫線,全人手製作。只見他一時雙手如蝴蝶穿花,在傘布上舞動;一時卻有板有眼,一鎚一釘固定遮身。他的遮布,不用膠同人造纖維,特地揀平日用來做高級時裝的比利時亞麻布、絲綢及綿。中棒用原條楓木或櫸木,又或者比鋼更堅硬的鎳(Nickel)造。傘尾部份會入釘,用來固定零部件,骨架的弧度計算精準,將整個遮面繃得很緊,遇到強風都不會如塑膠遮那麼易反。「做一把遮,你先要思考、分析,怎樣令每一部件更耐用。」



Parasolerie Heurtault的出品全人手製作,傘布上的花紋由Michel的徒弟負責。

中棒用原條楓木或櫸木,又或者比鋼更堅硬的鎳(Nickel)造。

遮的主幹、尾部都會入釘,用來固定部件。


一把$2,500 最耐要做三星期

工序繁多,好在有兩個徒弟幫手。他現在做一把遮,較簡單的最快一日,最耐的要三星期才做完。當然價格也不菲,一把遮賣$2,500,世人用銀碼量度物品價值,他最怕別人覺得是名牌,有客人就曾因此表示不捨得用,「我很討厭這個標籤。D&G用塑膠及低質的布料,做了一把賣900歐元的傘,然後你用三個星期就會爛掉了,那也叫作名牌。我要做的,是可以日日用,用足一世的器物,比你條命還長。」買一把用一世的,取代你一世人爛遮再買遮的總和,計落又不算貴。



為了修復古董遮,他特地引入200年前的機器,務求做到一式一樣。

遮骨、打窿、上釘、縫線,全人手製作。



部份遮柄用牛角造,相當堅固。

男士雨傘,$4,553起。

Parasolerie Heurtault地址:Viaduc des Arts,85 Avenue Daumesnil,75012 Paris時間:9am-7pm(星期六11am-7pm;星期日、一休息)網址:http://parasolerieheurtault.com



註:1歐元約兌8.6港元,文中價錢已折算成港元記者:甄俊宇攝影:潘志恆編輯:梁浩維美術:孔文彬鳴謝:Comité champagne、Business France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21/200267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914

【扮靚籽】延續媽媽心血兼手藝 屋邨美容店獨門瘦面按摩

1 : GS(14)@2017-09-17 12:59:09

長大後的Daine接手美容店,繼續傳承媽媽的瘦面按摩法。



【扮靚籽:美容絮語】「傳承家族生意」這6個字,看起來老套又乏味,不過沙田瀝源邨一間美容小店的老闆娘盧蒂恩(Diane),卻將媽媽傳授的按摩手法延續。小店至今已超過40年歷史,大紅色的霓虹光管招牌寫上「滿堂威」幾隻大字,Diane笑言不少人都話舖頭名字老套,不過自己就從來無想過要改名,「『堂威』是我媽媽的名字,醫生都會用自己的名字來開診所,我覺得無問題。保留名字,保留原址,保留一部份的裝修,同樣可保留我對媽媽的思念。」



美容店由Diane的媽媽一手創立,小時候Daine放學就同弟妹在舖頭做功課和玩耍,這裏是她長大的地方,講起店內的一磚一瓦,盡是感情。對着一堆護膚品、化妝品長大,Daine指自己貪靚的性格,就是這樣培養出來。小學畢業後,半推半就成為媽媽的學徒,別以為「太子女」有特權,媽媽反而更加嚴厲,要求她學好一門手藝。由在旁學習手法,到用假人公仔練習,至可以為媽媽試做,之後才可真正落手幫熟客做,所有過程一步步來,循序漸進。媽媽愛好日本文化,所以早在六、七十年代,已經學習當地的美容手法,而家傳瘦面按摩就是出自於日本,再由媽媽按香港人的面形,結合不同穴位研究改良而成。媽媽在數年前因病離世後,Daine為延續媽媽的心血,積極出國研習各種美容手法,現時店內已可提供超過20款針對不同顧客的療程。



Daine(前)和媽媽感情很好,她說媽媽是她的超級偶像。

一場來到,記者決定一試Diane的家傳瘦面按摩。本身包包面的我,平日寫稿愛托頭,更導致大細面的問題,按摩後,水腫明顯有改善,下巴位最為顯著,視覺上都看到面頰有提升。按摩手法偏向陰柔,是一邊按,一邊會舒服到睡着那種,按後皮膚沒有泛紅,立即上妝更加貼服。Diane指長期接摩可以改善大細面的問題,不過按摩屬徒手塑形,並沒有坊間標榜可以縮骨的「神奇功效」,對於天生腮骨或頭骨大的人,恐怕就不適用了。這種純按摩的瘦面法,雖然比起醫學美容要花上更多時間,才可以保持功效,但毋須植入或注射,瘦面同時享受按摩,喜愛天然的人可以一試。



滿堂威 Lucy beauty co.沙田瀝源廣場201號舖記者:劉芷晞攝影:張志孟(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馮秀珍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06/2014365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954

【好手藝】微型公仔場景砌足7年 日本達人:看細小東西很治癒

1 : GS(14)@2018-01-28 18:39:58

田中達也是個微型公仔場景達人。

日本藝術家田中達也(Tatsuya Tanaka)自2011年起,每天在Instagram發表一個新微型場景創作,如今followers已超過100萬。在IG世界,不乏其他國家的微型場景達人,照片也相當呃like,究竟「微型」有何吸引力?田中達也笑言不懂難解釋:「細小的東西很可愛,看了是很治癒的。


我的作品有一個特色,就是用日常物件來創作,希望大家發現在家見慣見熟的東西,原來可以變得很有趣。」他說小時候家中玩具不多,不時把信手拈來的物品,想像成可愛玩意。「那時跟母親去超市買菜,我把西蘭花看成一棵棵大樹,會帶同一個直升機模型去玩,放在西蘭花上飛來飛去。」


這個展覽陳設,將田中達也的「朱古力大廈」作品放大而成,他說坐在這裏,自己像變了微型公仔。

做微型場景達七年,他說最滿意的作品因心情而異,此刻最愛是這張麵包火車。

多年前的女友,亦即現任太太,曾送他這些微型牛公仔,啟發他開始做微型場景。



田中達也由從前打工做設計師,變成全職做微型場景,他說回想起來,多得太太啟發他。「我一向喜歡砌模型,與太太未結婚時,有年她在情人節送了一些微型公仔給我,後來我開始用來做微型場景,才有第一個作品的出現。」因工作關係,近年他的微型公仔當然越買越多,家中至少有一萬個。最近來港舉行展覽,他還用了購自香港「Tiny微影」玩具店的公仔,做了數個以香港及農曆新年為題的作品。為準備32個展品,田中達也在展覽開幕前一夜,只睡了四小時。有兩個小兒子的他,原來平常在家工作,也日夜顛倒:「常通宵工作,早上送了兒子上學,才回家休息。」也辛苦吧?「但我會繼續做微型場景,不然我都不知如何生存了!」


展品「本港香港」,日文的「本」(Hon)意指書,發音亦像Hong Kong的Hong。

展品「團團圓圓」充滿新年氣氛。

展覽有售田中達也的攝影集。



田中達也《mini CHOCOllection微型作品展》日期及時間:即日至2月25日10:00am–10:00pm地點:海港城港威商場地下長廊及大堂II記者:凌梓鎏攝影:張志孟、徐振國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26/2028575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5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