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一個人英明神武的時代慢慢過去,80 後創業者更有分享精神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02/144647.html2014 年以來,我見過數十位 80 後創業者,和其中的近十位深入交流過,有朋友問我,你覺得 80 後創業者有哪些特質?這些年我採訪的企業家,明顯可以分為兩個時代的人,一撥是 50 後、60 後,一撥是 70 後、80 後。
現今,80 後已經是創業的新生力量了,朝氣蓬勃,正在努力改寫中國的商業格局。他們是顛覆者,不過,50 後、60 後的企業家們,當年創業的時候何嘗不是顛覆者?雖然這兩代人做的事不相同,但都是代表著那一代人最具活力、勇氣的商業精英。
要說 80 後和他們的前輩之間的差異,我覺得在氣質上明顯表現出來的是,他們更具有分享精神。是的,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已經基本過去了,現在是依靠團隊開拓事業的創業時代。
自然,他們的前輩也有團隊,哪一代的企業家都是需要團隊來執行戰略、紮紮實實地建立起自己的商業世界。我採訪過的老一輩企業家也會強調團隊,但始終是和 80 後的創業團隊是有差異。前者是自上而下的,企業家是這個公司唯一的權威,比如我曾經採訪過的柳傳志、張近東、黃怒波等企業家,中國社會數千年父權文化在他們身上有明顯的體現。他是這個團隊的大家長,他幾乎沒有可與他平等對話的合夥人——即使是他的兄弟在公司中,也明顯地與他有著因權力帶來的等級差異。
我在採訪的時候明顯在一些細節上感受到。2013 年我在南京待了 20 多天,對蘇寧的高管層進行過全方位的採訪,他們對張近東永遠是非常的尊敬,張近東每天晚上 1 點才睡覺,第二天 6 點就起床開始工作了,他的高管們也始終和他保持步調一致,一年 360 天基本無休息。我四年前採訪黃怒波的時候,採訪公司的高管,一開始那位副總總是說一些套話,顧左右而言他,翻來覆去就是黃總多麼好,我急了,一拍桌子就對他說:某總,黃總告訴我,讓你講真實的故事。這下他才放鬆下來,擠了一些故事出來。
在 50 後、60 後的企業家那裡,你明顯感覺得到,企業家比起他的高管、他的員工更敢講,更真實、更鮮明。你也會發現,講到公司的發展,總是歸功於企業家一個人的英明神武。
但是,在 80 後那裡,稍微深入瞭解一下公司,你就會發現,公司能夠取得一點成就,與身為 CEO 的創始人本人能力緊密關聯,同時他的創業夥伴、這家公司的合夥人扮演的角色恰好彌補了 CEO 本人的短板。
因為這些地位更為平等的創業夥伴們,也會更為坦率地分享公司發展的故事,包括內部發生的衝突、矛盾。CEO 也不會諱言自己犯的錯誤,也會坦率談起其他合夥人對這家公司的貢獻。
我在《豌豆莢的秘密》一文裡,談到了豌豆莢三位合夥人之間出現過的矛盾,為著估值 10 億美元的豌豆莢賣還是不賣,1985 年出生的聯合創始人兼 CEO 王俊煜在沒有溝通的前提下公佈了不賣。這讓負責技術的聯合創始人馮鋒生氣,他覺得不溝通是不對的。王俊煜後來鄭重向馮鋒道歉,深入交流之後,豌豆莢的三位合夥人再次達成了一致,做一家獨立的公司。我怎麼知道這個故事的?另一個聯合創始人崔瑾給我講的。
就像王俊煜後來在發給我的微信裡所說:我覺得我們可以講一個更真實的故事,對自己的回憶也更珍貴一些。
豌豆莢不是個例。滴滴打車的創始人兼 CEO、1983 年出生的程維,直率地承認他創業的時候對技術一竅不通,也沒有任何熟知的工程師。滴滴打車的軟件一開始是外包給別人做的,據說是一家中專教軟件的老師帶著學生做的。這個技術短板直到他後來找到張博——滴滴打車聯合創始人兼技術負責人,才解決掉。張博也為這個外包而來的軟件擦了很久的屁股。張博也詳細談到當初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甚至你會在中層、基層員工那裡聽到真實的故事和看法。他們沒有那麼強烈的「為尊者諱」意識,而這種意識在 50 後、60 後的公司裡是常見的。
管中窺豹。這種明朗、自信、認為很多事情可以攤在陽光下談的氣質,從根子來說,是因為公司不是 CEO 一個人的公司,公司是你的、我的、他的公司。只有一個真正相信團隊精神、相信分享、相信共贏的創業團隊,才能造就這樣坦率、明朗的公司。
為何 80 後更相信分享?相信共贏?從外部原因來說,中國引進現代企業制度已經很多年,股權激勵經過這些年的資本市場教育,至少在關心創業的人這裡都普及得差不多了。當下的創業者想吸引人才放棄在大公司的優渥待遇,冒著風險加入一家創業公司,必須在長期激勵上給予足夠的吸引力。不同於過去創造財富的模式來自於佔有多少資源(例如礦產、地皮或者政府關係),當下創業者創造財富的源頭來自於知識型人才,優秀人才是稀缺資源,來自創業公司的機會那麼多,你不樂意分享自有別人樂意。
而這些創業者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豌豆莢創業不過 4 年,滴滴打車也不過 2 年,估值都是 10 億美元上下。像他們一樣年輕的公司,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裡,會達到前輩們可能花費 10 年才能達到的高度。變化劇烈的市場,機會稍縱即逝。簡單算算,從 2005 年之後,有多少波創業浪潮?視頻、微博、社交網站、LBS、團購、O2O、在線教育、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有的創業公司默默無聞地消失了,有的創業公司爆紅也暴跌。市場並未給與這些創業者足夠的緩衝空間去學習成長,他們必須在短時間內抓住機會、站穩腳跟,他們必須有得力的夥伴快速捏合成精幹的團隊,彌補他們的短板。
不過,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我覺得,80 後創業者更具有分享精神,因為這是他們的本心,他們相信這個世界是能夠共贏的世界,而非零和遊戲。
畢竟,這些年輕創業者生長在最安穩的時代,物質豐裕,也沒有經過殘酷的政治鬥爭,他們內心安全感更足,對人性持有更積極的看法。他們也是看著安徒生童話、看著日本熱血漫畫、看著好萊塢電影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與世界的普遍價值觀更融合。而在學校裡接受的教育,也是去階級鬥爭、去政治化的,主張科學、主張理性,他們更相信世界有其通行的規律。如果說 60 後的企業家的公司治理帶有權謀學的氣息,在 80 後企業家這一帶,他們更相信管理是一門科學,而非是帝王心術,而非是權謀。
這樣成長起來的 80 後創業者,他們沒有前輩們那麼強烈的政治抱負、家國情懷,他們的驅動力更多來自於,踐行自己對這個世界本質的認知,實現自我價值。
我和王俊煜有一場對話,他說: 和上一代企業家相比,他們做事的專注和面臨競爭時的快速反應值得我學習,但是,可能我們這一代人相對更單純一點,負擔也會少一點,比如說我們不是為了賺錢,也不是為了真的去打贏某場仗,也不是為了去成為一個什麼樣的霸主,我們存在的唯一價值就是我們創造出來的產品、服務比別人要好,這樣才是我們給這個社會,給這個世界創造的新的價值。
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年輕的創業團隊,多為同事、同學結合起來的,因為對於年輕人來說,能夠在長期的穩定關係中深入瞭解、結成信任關係,那基本就是同事、同學。有的創業者甚至通過互聯網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進而成為創業夥伴。過去基於血緣、姻親建立起來的信任關係,漸漸被基於共同價值觀和理念而取代。
慢慢收集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5500954
上一篇變陣迎戰一口氣做了16個trades,被讀者留言取笑:『每天買賣也有幾十萬,厲害,不過好像會有很多手續費吧。』這個留言,我就簡單地在這裡回應算了。首先,相隔一整年才做這16個trades,月度化後每月不足兩個trade,實在不能評論為「每天買賣」;至於手續費,年度化後,相對整個資產組合的總市值,到底是多是少?大家用自己心中的一把尺度一度好了。
回到組合,截至9月18日,9月恆指波幅達1260點;截至9月23日,波幅更達1520點,我相信,月度波幅已經足夠,因此,組合開始收集股票。豈料自己一心慢慢收集,不少目標已拒絕跟隨指數探底,組合僅僅以9月18日平均價買入少數目標。
不過,我頗相信,以指數或整體市況來說,未來數月仍然是沒有真方向的波動市,但若以個股為焦點,則部分股份或不會回到本輪調整的水平。因此,對仍然是持有大量現金的本組合來說,未來每次調整都是收集的機會
交易日18 Sept,
14
香港中旅 (308) $2.28 買入 16000股 金額$36,480.00
保利文化 (3636) $30.89 買入 1200股 金額$37,068.00
記錄日18 September, 2014
06年結表現:1,303,790.51 (+30.38%)
07年結表現:2,567,365.85 (+96.92%)
08年結表現:1,923,970.04 (-25.06%)
09年結表現:3,428,667.89 (+78.21%)
10年結表現:3,387327.89 (-1.21%)
11年結表現:2,723,979.89 (-19.58%)
13年8月16日表現:2,838,039.89 (+4.19%)
14年8月26日表現:3,432,179.89 (+20.93%)
14年9月18日表現:3,478,380.89 (+1.33%)
相關舊文:變陣迎戰
這裡慢慢失去了吸引力?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8/blog-post.html
跟朋友討論了對止凡新舊著作的意見,指的是《取之有道1》及《積財有技》,這位朋友在三四年前左右得知小弟這個blog,早已經很快地把blog內的所有舊文從頭到尾看過一遍,之後每有新文章都會看,成為了其中一個每天都到來的blog友。不過,與他討論之後得知,他近幾個月都不會每天到來看文,只會每隔幾天就看看有何吸引的題目,有的話才會按進去看看,亦沒有見他留言。
原因何在呢?原來朋友覺得看這blog的文章,很快能由頭看到尾,因為所談的都是淺白的大道理,沒有很多難以消化的操作,而看過不少篇章之後,再看下去都沒有太多新鮮感覺。他認為大道理是一理通百理明的,依他的估計,應該有不少blog友都是這樣想的,而對這個blog亦慢慢失去興趣。
朋友話這裡的文章是沒有時間性的,何時回看都有道理,都有知識在其中,這是優點。但他認為同時這也是缺點,因為既沒有時間性,又與即時市況不相關,blog友也可以不定時定刻來看,喜歡的話,一星期看一次也可以,一個月看一次亦可以,回看時又不是每篇都細閱,只選擇合適題目才按進去,又變成他所做的動作。
在討論中,我提出過幾期的瀏覽量高了不少,朋友估計這只是由於近日的著作出版與傳媒人氣所致,所以不斷制造了不少新鮮人進來的機會。好像某君第一次發現這裡,一口氣回看舊文,平均每人進來回看10篇,瀏覽量自然高。從瀏覽統計器能夠看到人次及點擊,朋友所說的情況是分辨到的,算是對錯各一半吧。
我直言,我深深明白要辦一個高瀏覽量的blog、要寫有時間性的文章、要吸引大量人瀏覽的方法,例如分析更實際的操作、緊貼市場、分享即市買賣點子、作出市場個股分析報告、提供工具讓人從這裡用作分析,不少blogger追蹤幾百支股價,在標籤上有過個號碼,每出業績時都分析一番,相關新聞又轉貼來評論一番,一年365日,要每天出三兩篇文,太容易了,不少blog的確產量多、人流多,但這又是否大家想要的一個地方呢?
朋友聽到這裡,他都明白,從瀏覽量主導blog的方向,這的確令這裡變質不少,亦不會再吸引他進來看文,但還是希望我可以想多些新點子,讓這裡更吸引。然而,我還是不確定這位朋友的說法能代表多少這裡的blog友,依我看,我這位朋友算是較急性、醒目仔、不浪費時間、講效率的一類,他看文章很快,拿了點子袋好後,多會再問「還有沒有?」。
例如財務自由、價值投資、註意現金流、買股票如做生意、物業投資放租、自住物業加按等等,他看完會把這類點子吸收,知道了這概念、這道理、這方法之後,我再多講都不是他所想要的,他想要的就是「還有別的嗎?」,所以若部份blog友也有這種傾向,的確很快會覺得這裡「悶」。
其實,這類概念不難明白,但要完全掌握實非一朝一夕,我常舉例話面對一個人,他算是高矮肥瘦,你可能一口便能說出,你不用磅,你不用尺,為什麼呢?因為你每天見太多人,看新聞看電視太多,豐富的背景資料讓你有這個能力。面對一個投資,消費支出,財務安排,我們又有否這種說出「高矮肥瘦」的能力呢?這需要大量吸收財務知識,只看這個blog是不足夠的。
說回這個blog的取態,這麼多年,定時都會思考這問題,而亦早已找到了定位。的確,不少人會覺得這裡「悶」,這就正正代表了一個事實,要財務成功的話,不一定需要刺激,反而刺激的操作多會出事,當然兩者沒有因果必然性。以打工仔角度,身邊小故事,純文字分享一些觀察,悶悶地交代財富累積經歷,這是一個興趣行為,沒有太多計算目的。這取態跟財演、金融江湖中人、學者名人完全不同的,我很高興這樣的聲音能在書店中佔了一點點空間,我想喜歡這取態的朋友,應該不想有太多改變吧。
還記得大約一年前,有blog友在巴黎兄處留言,表明不希望我出書,因為他眼見不少blogger出書之後,其寫作質與量都忽然產生改變,甚至慢慢地消失於blog界,這可能是配合市場,又可能是時間分配,原因不明。我對此亦有所觀察,某程度上的確有這現象存在。然而,今天算是出過三本財經著作,未知我這個「悶蛋」的blog有否被預期的改變呢?大家不妨作點提醒。
聯合集團: 可以慢慢贏的公司
筆者相信聯合集團是可以慢慢贏的公司, 請看以下事實:
如果有投資者在2011年12月30日以收市價19元買入聯合集團, 並且持有至今. 期間共收取股息4.85元, 以現價38.5元計算, 持有接近4年的總投資回報率為128.16%, 同時期如果持有代表恆生指數表現的盈富基金, 股價升值加上股息的總投資回報率為38%, 聯合集團跑羸盈富基金90.16%.
如果有投資者在2012年12月31日以收市價25.3元買入聯合集團, 並且持有至今. 期間共收取股息4.3元, 以現價38.5元計算, 持有接近3年的總投資回報率為69.17%, 同時期如果持有代表恆生指數表現的盈富基金, 股價升值加上股息的總投資回報率為9.32%, 聯合集團跑羸盈富基金59.85%.
如果有投資者在2013年12月31日以收市價30.9元買入聯合集團, 並且持有至今. 期間共收取股息3.15元, 以現價38.5元計算, 持有接近2年的總投資回報率為23.65%, 同時期如果持有代表恆生指數表現的盈富基金, 股價升值加上股息的總投資回報率為3.41%, 聯合集團跑羸盈富基金31.38%.
如果有投資者在2014年12月31日以收市價32.5元買入聯合集團, 並且持有至今. 期間共收取股息1.65元, 以現價38.5元計算, 持有接近1年的總投資回報率為23.65%, 同時期如果持有代表恆生指數表現的盈富基金, 股價升值加上股息的總投資回報率為負1.01%, 聯合集團跑羸盈富基金24.55%.
此外, 聯合集團也持續回購股份, 2011年12月5日, 聯合集團已發行股份數目有204,334,060股, 到了2015年11月4日, 已發行股份數目降至只有183,256,118股, 表示大約4年時間集團回購21,077,942股, 股份數目減少了10.32%.
聯合集團是筆者價值組合第7大持股, 聯合集團的分析報告, 下次有時間會寫.
家政企業O2O?慢慢來,比較快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0/155310.shtml
如今的家政市場有了58到家、大眾點評等平臺的參與後顯得格外熱鬧,有了這些互聯網平臺的參與,用戶預約家政服務除了以往的上門咨詢或電話咨詢外還可以在網上或手機APP上預約下單。可以說,在這個人們衣、食、住、行都能夠在手機軟件上解決的年代,家政公司互聯網化是恰好契合了消費者的需求,也符合家政行業發展進步的規律,這就是為什麽近兩年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的家政公司在嘗試家政O2O模式。
不過,筆者認為,整個家政行業現在處於比較混亂無序的狀態。數不盡的,大大小小規模不等的家政公司主要表現為三大陣營:
第一陣營,盲目跟風式。這部分家政公司也許並未真正領會到O2O的內涵,更不確定哪種模式才是適合自己的,只是一時眼熱能夠在短期內獲取大量訂單和用戶的O2O模式,便開始了瘋狂燒錢的節奏。當然,他們在燒錢的那段時間是獲得了更多地訂單和用戶,只是據了解,這些訂單多屬於鐘點工保潔服務,而其中的大部分用戶也是把優惠券使用完的一次性消費。所以,錢燒完了,這些家政公司並未如願。
第二陣營,急功近利式。這部分家政公司不甘於沒落,也想沾沾互聯網的光,借用互聯網的力量來獲取訂單。於是,他們選擇了入駐58到家、雲家政等這樣的家政平臺,借助其龐大流量入口來獲取更多的訂單和用戶。這種合作方式所有從平臺上下的訂單由各家政公司的阿姨提供服務,不過,合作規定由平臺所產生的訂單服務必須打的是58到家、雲家政等平臺的名號,家政公司不得使用自己的品牌。也就是說顧客只會以為這是58或者雲家政的阿姨來給他們提供的服務。這種模式雖然在短期內能為家政公司帶來一定訂單和分成,但是從長遠看,家政公司自己的品牌會逐漸被弱化,家政公司的訂單和阿姨資源也有被吞並的危機。
第三陣營,墨守成規式。這類家政企業,尤其是一些規模化的傳統家政企業,他們看到了目前家政O2O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繼而片面的認為,家政O2O模式整不出什麽名堂。他們普遍看衰家政O2O平臺,並對其表現出不屑一顧的輕蔑。當然,他們也樂觀地認為,僅憑他們數年來積累的阿姨資源和老招牌就能夠讓公司生意長興隆。所以,他們當中大多數寧願守著老套的管理模式,拒絕接受一切互聯網理念。
除了這三大陣營外,剩下的就是徘徊在各個陣營之間的家政公司,他們一籌莫展,或安於現狀,或為了改變現狀做一些掙紮,例如找平臺做推廣,花錢找人開發手機APP軟件等等,但多數是走了些形式,並沒有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在這個家政行業亂象叢生,家政市場混亂無序的階段,筆者認為,家政企業應該從自身商業模式出發,去尋求適合自己的O2O之路。
找準定位,培養核心服務。各種規模的家政企業中應該都有各自主打的業務,或是圍繞“人“,或是圍繞”物“,亦或是兩者兼而有之。圍繞“物“的服務主要是小時工保潔、家電清洗和保養等服務,這類服務需求頻率較高,能夠快速搶占用戶入口。但是,客單價低,沒有太多利潤空間,而且進入門檻低,所以,較難建立競爭壁壘;圍繞”人“的服務主要是利潤空間較高的月嫂、育兒嫂、老人陪護、住家保姆等長期固定的用工業務,但這類服務對阿姨素質的要求非常高,若是服務不好用戶家政企業會自砸招牌。所以,不管是主打哪一類服務,家政企業都得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切忌大而全卻沒有一技之長。
突破傳統,線上線下結合的互聯網家政發展模式勢在必行。抱著傳統模式不放,管理效率低下的傳統家政企業只能被動地坐等顧客上門咨詢,卻不知客戶量早已被一些家政平臺截取了一大半。而嘗試過家政O2O模式的企業都了解,傳統家政企業+互聯網的技術不僅可以為家政企業提高管理效率,還能夠幫助家政企業獲取更多的線上流量,增強與用戶之間的粘性,化被動為主動。據了解,目前已有一些電商平臺開啟了對家政企業轉型O2O的幫扶項目,如E生活家政系統,憑借一套電商SaaS系統和專業的電商解決方案能夠讓家政企業更好地融合線上線下業務,並且獨立品牌自主運營。
深耕服務質量,挖掘並留住“好阿姨”。不論圍繞“人”還是圍繞“物”,同所有上門服務一樣,家政服務平臺存活需要的是高認可度和信賴度,服務質量遠遠高於其他因素的影響程度。用戶體驗好了也自然會形成1:6的口碑效應(據相關數據統計,家政公司服務好1位用戶能夠通過該用戶的口碑帶來6位新用戶)。這也就意味著,家政企業對阿姨質量的把關,留住好阿姨很重要,應了家政業界的真理“得阿姨者得天下”。
互聯網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只會前進不會後退,家政企業對O2O模式帶來的便利和商機不能視而不見。不過,家政O2O並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從實質上作出改變,循序漸進。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烏克栗栗,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全球手機銷量大衰,Oppo卻逆勢增153% 這支「慢慢賣」手機 市占率勝小米
2016-05-16 TCW
|
|
中國製造廠向來和廉價畫上等號,但Oppo手機走別條路,堅持出生第一天就標榜「高大上」,八年後震撼三星和蘋果。 面對智慧型手機產業成長趨緩,全球各大玩家,還有誰笑得出來? 答案是中國行動通訊軟體公司歐珀(Oppo),而且,它還笑得合不攏嘴。 最新一季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統計出爐,歐珀是最大贏家。當蘋果iPhone遭遇問世九年來銷量減少一六.三%的大衰退,歐珀竟大增一五三%,擠進全球四哥位置。 在中國,主流的策略是快,小米創辦人雷軍強調「唯快不破」,善用網路「秒殺」賣手機,曾經創下一分鐘賣四千支紀錄。而歐珀選擇的策略卻是「慢活」。歐珀創辦人陳明永卻說:「不會過度運用互聯網思維,會恪守本分,不忘初心。」但這卻是一路跟對手比快,慘痛教訓下得到的智慧。 從二○○八年誕生第一天起,歐珀就把自己定位為高端品牌,售價向蘋果和三星兩位老大哥看齊,還找來國際巨星李奧納多當代言人。 不怕走反路 做消費者覺得了不起的事 當小米靠著新台幣約四千元的紅米機席捲市場時,它卻靠著滿足「消費者覺得了不起」的功能,如快速充電、旋轉鏡頭,以及超薄機身等,把身價拱起來,在中國的平均售價是新台幣一萬二干元,在台灣是一萬到一萬五千元。 如此二局大上」 (網路用語:高端、大器、上檔次的簡稱,用以形容事物有品味》的定位,對比同樣出身中國的華為、小米等「兄弟」,歐珀走的路數徹底相反。 歐琯台灣總經理何濤安表 示,早在二。。二年,歐珀就在全球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註冊品牌,光是為了歐珀該如何發音,還在十幾個國家進行測試,「它被賦予的使命就是做一個全球化品脾。」手機行業變化太快,歐珀上市以來,一直都跟不上潮流. 二。。八年,歐珀推出第一支手機,當時,iPhone已經上市,而全球市場上最紅的品牌是HTC,歐珀卻還在做搭配按鍵的功能性手機(feature phone)。 但,歐珀接下來學乖了,它兩次抓緊智慧型手機換機潮,力求轉型。二〇〇八年,當2G轉換3G,歐珀在不到一年時間,把手上的功能性手機產品線全部清理掉,產品大降價,生產線上把研發、設計團隊整批換掉。第二次是在二。 一四年底的3G換4G,它同樣快狠準的拋棄手上所有3G 產品線,代價是少賣了五百萬到一千萬支手機,損失營收達五百億到一千億元。 兩次變化,洗掉中國七、八百家手機製造商,留下的,是大家現在熟悉的中興、華為等業者。何濤安以吃飯換桌比喻決策壓力,「我們覺得,這是剩飯剩菜,再繼續吃,會拉肚子!」快速切換市場,雖然換來的是忍痛斷尾求生,但只能確保不被潮流淘汰。 最後,他們選擇要慢下來,專注打造產品。 因為在品牌力,可能比不上華為、小米,以及國外大軍壓境的iPhone和三星,而實體通路,就是陳明永認為讓用戶「體驗」產品的最佳管道。因此,過去五年,當中國百貨之王萬達廣場在半年內一口氣收掉十家店,歐珀卻在中國逆勢大擴張實體通路,從五萬家暴增三倍到二十萬家。 當所有手機品牌都在追求大量銷售與極大化市占率,深耕實體通路往往和庫存畫上等號。但何濤安卻說:「我們將庫存控制在三十天內,絕不塞貨給通路。」庫存天數三十天,相當蘋果的標準,比起其他品牌從三十五天到九十天不等,有著正反兩面意義,始終是手機品牌商的兩難。 台灣最大第三方通路商神腦國際,商品事業部通訊商品部協理蔡忠儒說,反面是,你不塞貨,經理人就得承受銷售績效不佳的責任;正面是低庫存,當你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變化,如新技術或是對手降價,可以快速做出促銷或是降價行動,不致使大量庫存導致價格崩盤。 正因為願意「慢慢賣」,保持庫存健康,讓歐珀的通路商願意「幫忙」,譬如幫忙教育訓練店員、舉辦路邊行銷(road show),甚至只是讓店員幫忙在消費者面前多美言幾句,就是天大的恩惠。 不直搗飽和市場 當東南亞年輕人的高階機 蔡忠儒和歐琯的關係已經從兩年前「姑且賣賣看」,變成「重要合作夥伴」。深耕近兩年,歐琯台灣的月銷量從兩、三干支成長到三萬支,影響力已經讓三大電信商全靠上來。 不追求過分成長,讓歐珀在競爭上不與對手短兵相接,不是它畏戰,陳明永曾經用圍棋比喻,「真正的圍棋高手是你圍你的地盤,我圍我的地盤,我們可能沒有任何廝殺,高下已見。」於是,當它二。二一年進軍海外市場,不走華為直搗歐美成熟市場的路線,而是從側翌《的東南亞市場如越南、菲律賓等起步,比小米、華為更早進入布局。 有意思的是,歐琯了解新興國家人均所得較低,但又無法撼動蘋果和三星地位,它在東南亞選擇當「年輕人的高端手機」,平均售價在新台幣六干至八千元,這招讓它另闢出戰場,如今在東南亞各國家市占率衝上前三名。 這位理當最具「中國味」的業者,在最急躁的市場裡,以慢制快,反而後發先王,走出一條「非典型」的路。 撰文者顏瓊玉 |
九倉大可以慢慢揀有線買家 中環客
來源: http://hkcitizensmedia.com/2016/09/07/%e4%b9%9d%e5%80%89%e5%a4%a7%e5%8f%af%e4%bb%a5%e6%85%a2%e6%85%a2%e6%8f%80%e6%9c%89%e7%b7%9a%e8%b2%b7%e5%ae%b6/
一直有傳,《香港01》有可能大手筆入主有線電視,以及同集團嘅電視及數據網絡。不過,喺9月4日投票日後兩日,九倉又發出公告,表示正同多過一個買家洽商賣有線電視,依家未同任何人達成協議。
俾著中環客係九倉,都會慢慢揀買家。因為9月4日之後,傳媒會好值錢,特別係有線電視有自己嘅數據網絡同埋內容,依家無必要咁急賣俾《香港01》幕後果位金主,可以等各方叫價,邊個價高或著數多至賣俾邊個。
喺9月4日之前,大家都唔知《成報》係乜水,只係知佢同亞視一樣,曾經一段欠員工人工同欠作為稿費,亦都試過因無水停刊。但依家呢份缺水嘅報紙,俾習系班友買咗入嚟後,就喺選舉日前發功打到689傻,仲要令689啲支持者選情受影響。換言之,689啲盟友,都唔會想有線電視落入習系班友嘅手後,日日攞到打689,否則689點連任。大家唔好唔記得,有線電視旗下有個叫奇妙電視嘅免費電視頻道,如果習系買咗落嚟打689,後果非同小可,大鑊過《成報》好多。所以,689啲盟友會周圍搵銀,然後嗌一個更高嘅價錢買有線電視落嚟。咁站喺九倉股東嘅立場,依家賣有線簡直傻的嗎,梗係未來呢一個月不斷迫啲買家嗌高啲價錢,得番嚟嘅錢就變成派息變俾啲股東。
不過九倉亦唔好太遲做決定,過咗特首選舉,或北京對下屆特首有明確意向,有線電視就無咁值錢,屆時想叫高嚟賣都難,貪字得個貧。習近平近排搵曾俊華握手,如果有再進一步動作,曾俊華幾乎九成機會做特首嘅話,就無人會想高價買有線電視,所以呢單deal,將會考驗九倉依家一眾當家嘅政治智慧。
中環客
騰訊的寂寞:誰願陪我慢慢變富 變老?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7/164675.shtml
騰訊的寂寞:誰願陪我慢慢變富 變老?
永恒之藍
當你覺得一季度的騰訊57%的利潤增長已經足夠逆天時,看到二季度的報表,你還好嗎?
來源 | 港股那點事(ID:hkstocks)
文丨永恒之藍
✦ 一、無敵是多麽的寂寞!騰訊二季度純利同比暴增70%!
當我們以為一季度的騰訊57%的利潤增長已經足夠逆天時,並且開始擔心這樣的高增長能否持續時,二季度的騰訊業績又狠狠的打了所有人的臉。
未公布業績前,二季度業績的預期如下:
收入:
1、花旗料騰訊第二季收入達530億人民幣,按年升48%及按季升7%,高於市場預期的526億人民幣;
2、交銀國際估計騰訊預計總收入為565億人民幣,按季增14%,按年增58%,較市場預期的526億人民幣高7%;
3、高盛預期騰訊今年第二季收入可達519.06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45%。
利潤:
11家券商預計,騰訊上半年純利料介乎270.72億至296.36億元人民幣,按年增加35.9%至48.8%。中位數279.06億元人民幣,按年增加40.1%。
然而今天的實際情況卻是:

騰訊二季度總收入56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59%;二季度凈利潤182.3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70%;自由現金流增長80%。
騰訊實際利潤增長的百分比(70%)竟比眾多券商預測的上限(48.8%)還要高出20多個點,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匪夷所思的事情:是券商們的專業度不夠?還是騰訊實在太寂寞,只能孤芳自賞了呢?
當然,這里面的差異或許是因為騰訊這個季度在“其他收益凈額”這個項目,表現實在太好,去年同期是9個億的收入,今天則增加到51億,其中的緣由是由於騰訊的投資實在做的太好(確實可以秒殺眾多風投),今年增加點包括共享單車的估值提升和韓國某手遊公司的IPO。
而即便是剔除這個因素,57%的經營利潤的增長,也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不多說了,我們就靜靜看幾張圖表,欣賞下吧。
1、騰訊近年來季度營收和凈利呈不斷上升趨勢

2、騰訊自由現金流的增速超過利潤的增長


自由現金流是最能反映公司真實業績的增長。我們看那些每天活得戰戰兢兢,每天想著怎麽多做點利潤怎麽粉飾報表的公司,其自由現金流一定不會好看,而且很大一部分公司的利潤是小於自由現金流的。
然而我們看騰訊,其利潤是遠遠超過自由現金流的,往往這種公司會因為利潤太高而煩惱無比,還要想辦法低調地下調利潤,讓盈利增長節奏把握在自己手中。2016年騰訊全年經營性現金流為655億元人民幣,拼命通過攤銷回撥(非現金支出,90多億),遞延收入(沖了錢沒用的道具不入賬,80多億),增加應付(簽了合同不付錢,70多億)等項目把利潤做到411億。

除了每天擔心主營業務太好了怎麽把握盈利的節奏,騰訊也考慮過多搞投資,說不定能虧點錢,沒想到事與願違,運氣太好,無論是入股的京東,還是市場上暴力購買的特斯拉都漲個不停,前段時間搜狗的上市又讓其大賺一把,一級市場的投資就更不用說了,所投項目估值都拼命的漲。
與此同時,騰訊還是個慈善公司,在現金流無比充裕的情況下,去年還找銀行借了500多億人民幣等值的美金無抵押貸款,成本年利潤1.9%,算是行行善,讓更多的金融界朋友脫貧奔小康。
3、分業務看二季度騰訊業績
手遊:收入首次超客戶端,同比增長54% ,主要是王者榮耀推動


廣告:廣告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5%


該項增長主要反映騰訊視頻服務的流量增長推動收入增長,以及騰訊新聞產品的信息流的發展。社交及其他廣告收入增長61%至人民幣60.71億元。該項增長主要反映來自微信(主要是微信朋友圈及微信公眾賬號)及其他移動端應用的廣告收入增長。
支付和雲服務:其他業務(主要是支付和雲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77%


騰訊收入結構不斷優化(廣告和支付、雲服務占比擴大)


4、需要註意的是QQ月活的下降,以及微信月活的增長趨緩


✦ 二、關於騰訊的天問:帝國的邊界究竟在哪里?
無休止的超預期,股價無休止的漲,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騰訊究竟是一家什麽樣的企業?騰訊帝國的邊界又在哪?更重要的是,對於持有騰訊者,能夠拿多久?
投資是一門兼具科學與藝術的學問,有時候我們死追數據,容易被數據綁架,分析騰訊的趨勢,我們需要從“歷史”和“未來”的角度去分析。
正如古往今來,人類對於“過去”和“未來”的思考從未停止。戰國時,屈原在流放途中曾寫下《天問》,探究“天地萬象之理,存亡興廢之端”,蘇軾也曾在中秋望月,把酒問青天,感嘆時空變幻,二位古代大賢均是懷著熱烈的情感對天發問,而之後,對於這個問題,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更是從科學的角度第一次解釋人類的起源和進化之理。
對於時空的探索,促使人類進步。的確,很多時候,當我們能解釋清楚“從哪里來”和“到哪里去”這兩個問題時,事情便更加清楚。
騰訊從哪里來?

上面這幅圖描述的是騰訊的發展和股價的關系。
騰訊這麽一家生於草莽,沒有爹,沒有黨的關懷,沒有北大清華的水草滋養的企業,這一路走來,著實不容易。從PC互聯網的世界到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期間披荊斬棘幹死了多少對手。


靠著最初的“抄襲”,到後來的微創新,再到現在的快速的“叠代創新”,騰訊從黑暗森林中殺出一條血路,四處出擊,建立自己的帝國城池。
如今這些城池均已羽翼豐滿,在業內數一數二。

如果說,從PC時代的,QQ打敗了ICQ、QQ群打敗了聊天室、QQTM打敗了MSN、QQ遊戲打敗了聯眾、騰訊網遊打敗了盛大,閱文集團收了盛大文學,騰訊的地位還不穩固。那麽,到移動互聯時代的,微信、騰訊新聞、騰訊視頻、騰訊音樂、手機衛士、瀏覽器、應用商店等等這些app對競爭對手的全面超越(騰訊的支付業務也正在趕超阿里),騰訊的地位已經完全牢固。
2016年,騰訊的流量已經占據互聯網江湖的半壁江山。
2017年6月份,top16里騰訊應用的使用時長竟已經占據四分之三的份額。
不得不說,上面這個過程,是一個奇跡——騰訊似乎不斷在互聯網這個血腥戰場虎口奪食,並且奇跡的是它每次都成功了!
王興曾在訪談里談起現在互聯網的競爭:
“在科技變革的前半段,風險非常大,所以要用小團隊去探索。但到了後半段,紅利變小,整合成為了釋放紅利的方式。這時候多業務公司會比單一業務公司更有優勢。”
這不正是騰訊的現狀。騰訊在冰與火、血與淚中建立的江山,當我們懷疑和感嘆它是不是徒有其表時,不妨看看其過去走過的路。如今,各個據點在手,相互聯結之後所爆發出的驚人威力,造就了今天的業績增長,造就了今天的騰訊。
這個過程很慢,一路跟著走來的人不多。
騰訊要到哪里去?
現在更重要的問題是,騰訊要到哪里去?換句話說,你還可以陪騰訊走多遠?
如今的騰訊已經成為一種基礎設施,一種像國家電網一樣,但比國家電網黏性更強的基礎設施。事實上,我們的消費、生活、工作、交往在很大程度上都已建構在騰訊之上。我們每天離不開水,離不開電(想想沒有空調怎麽過這個炎熱的夏天),開車離不開油,做飯離不開氣,出門離不開路,打電話離不開電信網絡。這都是政府承諾給人民的基礎公共服務,它們關系到人的發展水平。
那麽,我們每天離得開騰訊嗎?我們是在微信上消耗的時間多,還是在道路上消耗的時間多?騰訊正在成為中國商業史上從來不曾出現過的一類公司。
看看馬化騰 2013年的講話:
“我們再來看我們的使用時間,以我們的過去統計來看,大概每個人平均用PC互聯網是2.8個小時/天,現在移動互聯網,怎麽用呢?除了睡覺8個小時,16個小時是清醒的,跟它在一塊,不太容易丟開它,未必是每分鐘、每秒鐘在看,但是有消息到達,就會使用它,這樣的話就是16個小時,再加上設備本身,比PC多出十倍以上的使用時間。這里的空間我覺得是無比巨大的。”
移動的市場是PC的十倍,而這個市場最大的贏家是騰訊。在今天的中國互聯網行業,騰訊擁有近乎壟斷的平臺,龐大的人氣,源源不斷的現金流。
而目前的騰訊正在做著什麽事?我們看下面這張圖:


這幅圖有點誇張,但可以說,是微信的潛力,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能達到的高度。有了社交這個殺手鐧,就像微信,它占了熟人關系和高頻兩個維度。
互聯網上高頻具有極大的優勢。高頻打敗低頻的例子多不勝數,如滴滴打車打敗了 e代駕 ,因為當一個用戶一個月才一次的代駕時,想起的是幾乎每天在用的打車軟件,而不是找不到的代駕軟件。
騰訊會到哪里去?未來,它必然將擴展微信的邊界,可以想象一種極端情況,一款手機里也許只要一個微信app就好了,這是騰訊的終極目標。
如果你有信仰,也許你能陪它繼續走這段路。可是,騰訊的軟肋在哪里?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微軟的歷史。在1990年代的科技界,微軟同樣是這麽一家神一般存在的巨頭。他有錢,有人才,有技術,有壟斷的平臺,戰無不勝。但技術不是靜止不動的,不斷有新的技術生長出來,在成千上萬種技術中,有一種會長成參天大樹,利潤無比豐厚,取代原來的技術平臺,成為新的主流趨勢。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可以稍稍松一口氣了,但是在下一個主流技術趨勢到來的時候,騰訊能不能做好準備?
下一個時代是AI的時代,也許騰訊還能繼續茁壯,也許會沒落,但至少,陪騰訊走完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是沒有風險的。
你問騰訊的估值貴不貴?
我只能說,用移動互聯網的市場估算沒有邊界的騰訊的價值,大部分時候是會低估的。
✦ 三、騰訊的寂寞:誰願陪我慢慢變富,變老?
現在的騰訊建了一座城,給每個城里的人發放身份證,其他生老病死都有人來管,它向所有人提供服務,收取稅收。
這難道不像《楚門的世界》或者《西部世界》里那個布景一樣的世界麽?
這個世界的未來就是10%精英,開發的一個虛擬的遊樂場,90%的大眾在里面醉生夢死,而騰訊正是一個金字塔頂端的精英。
所以,既然認識到這點,你會陪著它走下去嗎?
在2000年的一個早上,傑夫貝索斯給巴菲特打電話,問巴菲特:“你的投資體系這麽簡單,為什麽你是全世界第二富有的人,別人不做和你一樣的事情?”
巴菲特回答說:“因為沒人願意慢慢地變富。”
這個過程很慢,但是不可逆轉。騰訊的寂寞,你們誰懂?
[本文系港股那點事(ID:hkstocks)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永恒之藍。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推薦關註微信公眾號(ID:iheima)]
騰訊
贊(...)
分享到:
股票慢慢上 賺錢最舒服 周顯
1 :
GS(14)@2014-02-24 10:24:40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大家都知道,我在近期的心水股票是中銅資源(0476),已經說了很多很多次了,也幸好它的走勢並沒有令我丟臉,在我初提及時,股價大約是0.68元,但在現時,股價則是0.84元,一步一步的走,也算是走得很穩陣。
我忽然發現了一件事,就是忘了利益申報。這股票我是持有的,一共有100多萬股,不過,這次並非是推介前買入,而是在上星期買入。 當然我的大原則是,不會一邊唱好股票,一邊馬上沽出股票。所以,我在此宣布不會在短時間沽出,至少不會在這兩個星期之內沽出,除非它急升至3元以上,咁好利潤,就梗沽啦。但我相信,這股票的走勢,將會是一步步推進,不是快炒快上也快落的那一種。
3元先沽 持中銅要有耐性
所以,持有它,也需要有耐性,但好處是,如果是慢慢的上,當累積了一定升幅之後,就可以「食住等」,放在一旁,袖手等賺錢,賺得好舒服也。
那天同朋友鋤弟,他也是識飲識食之輩,我們自然談得十分投契。我問他有什麼好吃的餐廳,他說浙江軒好吃,我說我去過一次,是政府新聞處的高官請我去吃的,水準很高,但不到值得推介的地步。他說,可能是新聞處的官員不懂得叫菜吧,那裏的幾道冷盤,可是真的好吃呢!好,在這個星期,一定要去吃一頓,試一試它的冷盤。
上星期五,在中環閒逛,到了一間叫Serapian的皮具店,是來自意大利的,款式大方,皮質很不錯。我看它的手袋,售價是Hermes的一半,我想,產品品質不是問題,但要賣這個價錢,店舖裝修要再高級很多才成。又﹕那位叫「Vivian」的店員水平很高,有禮貌兼熟悉產品,值得一讚。
[周顯 投資二三事]
2 :
香港自由人(32603)@2014-02-24 10:49:27佢成日買左先唱,有利益衝突之嫌喎~~
3 :
GS(14)@2014-02-24 23:42:36佢唔覺他錯
散戶買富通科技 慢慢等大戶炒起 周顯
1 :
GS(14)@2014-11-28 10:07:43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 ... mnist/en30_en30.htm
【明報專訊】富通科技(0465)是在2009年底上市的,當時的招股價是1.63元,當天也見了歷史高位,升至2.25元,其後股價便逐步回落,昨天早上執筆時報1.1元,相比起高位跌了一半以上,相比起上市價,也跌了三成以上。
公司穩陣 股價折讓三成
但是,論到基本因素,在它上市至今的這5年間,利潤大致保持平穩,沒有多大的升升跌跌,也有維持穩定的派息政策。它的客戶是IBM、甲骨文、華為這種巨無霸公司,左看右看都是十分穩陣的一間上市公司。
這即是說,和上市時比較,它的利潤不變,但股價已經折讓了三成,所以,現時的市盈率只是6倍而已。但這並非是重點,而重點在於2009年的殼價,是在1億至1.5億元之間;但現時的殼價,卻已經升至5億元以上,換言之,這幾年間的殼價上升因素,並沒有在其股價中反映出來,而它的市值,則只是3.4億元而已。
殼價升 並沒在股價反映
我認為,這間公司的真正價值,是在2至3元之間,現時是一隻超值的股票。只要一些有心人或基金,相中了它,又只要輕輕一撥火,其股價很容易便會被踢了上去。
但是,我們做散戶的,則只有在買了股票之後,慢慢的等待大戶進場。不過,這股票的downside不大,還有派息,等待的成本其實很低很低。
[周顯 投資二三事]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