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吳念真」三個字,是溫暖帶著情感的溝通符號。 他的文案感人、產品熱賣,靠的不是販賣力,而是感動力。他說:「也許你不善言辭,但一定要打開觀察力、拿出同理心,必能產生共鳴。」導演吳念真走進「快樂學習協會」新北市三重的祕密基地,老師向教室內的小朋友介紹:「今天有幾位像天使一樣的人,來看大家喔。」小朋友歪著頭,舉手問吳念真:「你真的是天使嗎?為什麼你沒有翅膀?」吳念真張開雙臂做出飛翔狀:「喔,因為我剛下班,翅膀拿下來,休息一下。」「溝通不是自說自話,而是你要看今天講話的對象是誰?以同理心去理解,說出他們聽得懂的話。」被稱為台灣最會講故事的人,吳念真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演講,是對著三千多名警察大學學生的講話。 「我生平最痛恨的人,就是警察。」他的開場白,讓台下學生豎起耳朵。「小時候,父親賭博,我寫信給警察,還畫了賭場地圖。」結果放學回家,發現警察來家裡,桌上還擺著檢舉信,笑著對阿爸說,「這囝仔很有才情,批(信)寫得很好。」父親當場舉起掃把怒砸他:「這麼細漢,就當抓耙仔(告密者)!」 拍廣告不找大咖 拍「保力達」說出藍領心事吳念真自嘲慘事,引來台下學生哄堂大笑。「這是一種情感與情境的連結,演講不是你想講什麼,而是台下的聽眾想聽什麼。」不管是警察、扶輪社的貴婦,還是難搞的青少年親子問題,吳念真都有辦法在第一時間,找出對方聽得進去的劇情。 也因為說話的共鳴度強,吳念真一直都是廣告商的最愛,其中合作最久的,是長達二十年的「保力達」廣告系列。 當初對手「維士比」找了港星周潤發拍出「福氣啦!」廣告,保力達也找上同樣是港星的成龍上場,效果奇慘。一籌莫展的廠商登門,吳念真分析:「喝藥酒的人都是藍領勞工,不會相信港星也喝這一罐。 」他改拍泥水工、捕撈烏魚子、拉麵線、曬紅柿等各行各業勞動者的故事,讓保力達在藥酒市場市占率從三成躍升到七成,至今穩穩領先。 「寫文章、演講,或是拍廣告,我定位自己不是創作者,而是一個溝通者。」吳念真認為,講出吸引人心的話,不是天生具備的口條魅力,可透過後天的心智鍛鍊。他的祕訣是:「開口前,先細心觀察對方的處境,抱持同理心回應,必能拉近距離,讓對方感受關注,產生共鳴,自然會跟你站在同一邊。」 面對陸網友挑釁 「反擊是必要之惡」 因為吳念真一言九鼎的說服力,讓他這次大選中,成為比候選人更關鍵的助選員。民進黨的友人請他錄製政黨票催票廣告,他也為導演好友柯一正,站上時代力量的造勢舞台。當「吳念真打吳念真」的標題出現在媒體,外界逼他表態時,他僅回覆:「相信初心,不要改變。」這句話,也是他一貫的處事風格,就算掉入政治漩渦,也不會昏頭轉向。蔡英文當選總統後,吳念真的微博湧入大量中國網攻,開罵「台獨狗,滾回去。」他想起二○○八年綠營慘敗後,他到中國演講,台下網友酸他:「我知道你是深綠分子,說說看你們那兩位總統,對台灣有什麼貢獻?」吳念真說:「李登輝對台灣的貢獻,就是當總統後,罵總統不會被關;陳水扁對台灣的貢獻,就是總統下台後,仍會被關。前者叫言論自由,後者叫司法獨立。」他的神回,引來台下滿堂喝采。他至今得意:「面對敵意與挑釁,反擊是必要之惡。」 隨時培養觀察力 一句話溫暖大夜班工讀生 吳念真說,神回覆功力雖然不是與生俱來,但觀察力是可以後天訓練的。 隨時啟動同感度,可以讓你的話語更有溫度,人緣更好。他說,前幾天到住家附近超商,遇見一位沒有見過的店員,從衣領露出學號。「很辛苦吧?下課還要來打工?」小女生驚訝地回答:「是啊,來上大夜班。」結帳時,吳念真說:「辛苦了,回家要小心喔!」頓時小女生眼中閃著淚光。店長隔天對吳念真說,小女生感動得不得了,在臉書上PO文:「今天遇到一位心腸很好的老先生。」吳念真笑回:「哎喲,告訴小女生,下次不要這樣形容,要說,今天遇到一個資深帥哥。」 搶救最在乎的兩個女人 吳念真用廣告逆轉選情 身為廣告代言人,許多廠商會要求吳念真不要在選舉場合站台。 「我可以理解廠商的顧慮,但2016年這場選舉太重要了,涉及到台灣的轉型與世代正義,我在乎的人,我一定要幫。」吳念真掛念洪慈庸與蕭美琴這兩位女性,因為她們的參選,代表新舊政治力的翻轉。所以他繞過半個台灣,二度到花蓮陪同蕭美琴掃街;去年12月底,幫洪慈庸錄製助選的錄影帶,更為選情投下震撼彈。 「大家好,我是吳念真,我今年63歲……,」選戰前兩周,吳念真招牌的口語出現在洪慈庸競選影片。「助選與拍廣告一樣,你要精確地掌握你的訴求對象是誰。」吳念真當時觀察,洪慈庸可以拿到年輕票,但缺乏年長者的選票,尤其是婦女票。所以影片開頭「我63歲」,拉近與被訴求者的年齡,再以一個疼女兒的心情娓娓道來。 根據一月初民調顯示,素人洪慈庸與對手有26年政治資歷的楊瓊瓔(兩屆省議員及五屆立委),是四比六的戰況,吳念真廣告一出,局勢逆轉;也讓洪慈庸所屬的「時代力量」知名度大增,支持率一星期內從7%暴衝到14%,政黨票甚至危及民進黨,嚇到黨主席蔡英文選前一周出來喊話,要綠營選民「集中投票」。 1月16號開票當天,看到兩位女性的逆轉勝,吳念真和朋友振臂歡呼,因為,這是他今年最滿意的代言作。 |
品牌策略的本質,並不是“提升形象,感動用戶”,而是“在用戶心智中,針對競爭對手確定有利位置。”
策劃一個品牌策略,目的是什麽?
最經常的回答是:
• 要感動我們的用戶;
• 要讓我們的品牌更有溫度;
• 要讓用戶和品牌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聯系。
但這其實是“形象包裝”而不是“品牌策略”。
因為品牌策略的本質,並不是“提升形象,感動用戶”,而是“在用戶心智中,針對競爭對手確定有利位置。”
今天李叫獸這篇文章,就講講形象包裝和品牌策略之間的區別。
為什麽要使用“品牌策略”,而不是單純做品牌包裝?
先用李叫獸遇到的真實項目舉例。
有個做熟食新鮮海鮮夜宵外賣的創業公司,叫「海鮮到炕(kàng)」,如果要規劃品牌策略,你會怎麽做?
如果是形象包裝術,大致思路是這樣的:
1、確定人群
“誰最可能吃這種海鮮?哦,單價30-50元,主打新鮮、便捷、健康、好吃。
所以主打人群定為“崇尚健康並且繁忙的一線城市新中產白領。”
2、如何感動這群人?
好了,既然人群定了,我們就要尋找“consumer insight”(消費者洞察)了,看看能否利用他們生活中的某些小細節,來打動他們。
“這些新中產白領生活雖然很精彩,但是工作壓力大、節奏快,與家人、朋友的聯系也比較少,所以我們希望他們更多地關心自己的生活,更多地關心自己愛的人。”
所以就把slogan定成:多點關心,多點海鮮。
如果對這句話心里沒底,就再按照廣告提案的通行慣例,想2個60分的當做備選吧:“鮮,讓生活更有味道” 或者 “愛生活,愛海鮮”。
3、如何根據策略來打造品牌體系?
既然有了“多點關心,多點海鮮”這句slogan,那麽接下來就可以制定所謂的品牌體系了——
“品牌理念:最新鮮的食材,給最關心生活的你。”
“品牌調性:愛心的,活力的,溫暖的,健康的。”
“公司使命:讓人們更關心生活,吃到更新鮮的海鮮。”
“公司價值觀:用戶至上,追求極致,與眾不同,良心經營。”
……
而這些就是傳統的“品牌形象包裝術”。(不過被很多人當成了“品牌策略”)
上面的方案中,一切都那麽容易讓人信服,一切都切中了創業者的內心,一切都體現了對消費者的洞察,好像只要使用了這個策略,就會有無數消費者被感動,就會讓他們覺得你說出了他們心里話,進而瘋一樣地來購買產品。
但這個策略最大的問題是什麽?
這個策略最大的問題就是:假設市場上只有你自己,你說什麽用戶都會聽。
實際上,市場上有很多競爭對手,用戶每天看無數個廣告,也有無數人想打動他們。
品牌策略的目的,並不是感動消費者,也不是讓消費者覺得你很走心,而是針對競爭對手,確定有利位置,從而贏得消費者的選擇。
按照品牌策略(而不是品牌包裝術),該怎麽做呢?
1,找到你的競爭對手。
我們需要給用戶一個買你而不買別人的理由,所以需要首先找到你的競爭對手到底是誰(註:競爭對手不一定是同行,任何阻攔消費者購買你產品的,都是競爭對手)。
那麽在夜宵的市場,你的競爭對手到底是誰?
可能是不吃夜宵的習慣——很多人不習慣吃夜宵,自然也不會買你;
可能是去外面店里吃夜宵或者自己做——很多人寧願麻煩,也不想吃外賣;
可能是其他的外賣夜宵(比如各種小龍蝦外賣、烤串外賣等)。
對比這幾個選擇,自然容易發現:第三個才是我們關鍵的競爭對手。
畢竟,讓本來想去店里吃的人改變生活方式開始點外賣,是餓了麽和美團外賣這種巨頭要做的工作,並不是我們這個創業團隊能做的。
所以,我們的目標其實很簡單:首先在消費者夜宵的選擇中切一個市場。
既然要切市場,自然要看這個市場的領導者是誰。稍微詢問下就知道,現在北京夜宵市場,領導者大致是主打小龍蝦外賣、燒烤外賣的一些店。
好了,找到了競爭對手,開始下一步。
2,確定有利位置
找到了競爭對手,自然要尋找它們的缺點,從而讓消費者放棄它們選擇我們。
直觀一看就能發現,主要的競爭對手價格都很貴(小龍蝦人均經常100多塊)。
那麽我們能打“更具性價比的夜宵”這個點嗎?
當然不能。因為高價格是競爭對手的“直接缺點”,而不是“最大優勢中的固有缺點”,而進攻直接缺點往往是無效的。
我們要做的,是在競爭對手賴以生存的最大優點中找缺點。
那麽麻辣小龍蝦、烤串等最大的優點是什麽?人們為什麽選擇它?
自然是爽、刺激——沒有什麽比晚上和兄弟們一起擼串更爽的了。
但任何硬幣都有正反面,“爽”、“刺激”這個優勢中,有什麽固有缺點?
很多人覺得是“很重口”(有些人晚上想吃點夜宵,但是不想吃太重口的以致於有負罪感)。
所以,我們的定位就出來了:“夜宵,吃點海鮮不重口”。
一直以來,我們認為品牌規劃的重要目的就是“打動消費者”,就是為了想出更多感人的語句來讓消費者潸然淚下,但實際上這並不是品牌規劃最重要的目的。
如果這樣做,實際上做的是“形象包裝”而不是“品牌策略”。
真正的品牌戰略,必須能夠幫助一個公司針對競爭對手確定有利位置,並且最終贏得顧客的選擇。
那麽為什麽這樣呢?
為什麽我們要放棄傳統的“單純形象包裝”,而使用真正的“品牌戰略”?
因為單純的“形象包裝”,經常存在這些問題:
重戰術,輕戰略
沒有找到關鍵競爭對手
沒有找到有利位置
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劃分市場
迷信單一手段
1、重戰術,輕戰略
“重戰術,輕戰略”是很多人在營銷上經常犯的錯誤。
具體的表現在於:迷戀形象包裝,認為營銷就是包裝形象、促進傳播,花費大量精力糾結於小細節,但是卻對大戰略(比如定位)不夠重視。
前段時間李叫獸跟朋友聊到手機行業的營銷,有人問到“哪個手機公司營銷做得最好”,大部分人認為錘子手機的營銷是最好的。
每次公關都是有力回擊,每次文案都被瘋狂轉發,每次發布會都引來社會關註,還有大量的宗教信徒般忠誠的粉絲——這在國內幾乎沒有什麽公司可以比肩。
但顯而易見的一個現實是:錘子手機並沒有多少人買。
我們知道,衡量營銷能力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看它“創造並保留顧客的能力”,錘子手機創造並保留顧客的能力並不高,為什麽大家認為他營銷做得好?僅僅因為每次公關戰、文案戰的勝出嗎?
這讓我想起了我喜歡的美劇《權力的遊戲》第二季中,斯塔克家族的Rob說的:“I won every battle, but I am losing the war.” (我贏得了所有的戰鬥,但是我即將在整個戰爭中失敗。)
而這是“有小聰明沒有大戰略”的典型(雖然我個人非常喜歡Rob這個角色)。
相反,在手機行業,去年我認為營銷做得最好的是華為,雖然華為的文案寫作、公關反應、發布會等都差了錘子不是一點半點,但華為去年在整個營銷戰略上,打了一個漂亮的側翼戰。
本來國產手機第一是小米,在用戶心智中的優勢是“高性價比”,這個時候試圖在性價比上超越小米是不可能的(即使你的產品性價比是小米2倍,但因為小米已經牢牢占據這個定位,你怎麽喊也沒用)。
而最應該做的,是尋找小米最大優勢中固有的劣勢。(就像前面說的)
那性價比這個優勢暗含著什麽劣勢?自然是“給人感覺很屌絲和低端。”
所以華為通過Mate8等機型的上市,主打高端定位,一舉占領市場。
在軍事中,真正能夠贏得戰爭的軍隊,往往是占據了有利位置,然後讓敵人不得不以劣勢進行進攻,而不是單純計較一城一兵的得失。
在營銷中也是這樣,真正贏得市場的公司,往往是在用戶心智中占據了有利定位,而不是單純去計較某句話有沒有打動消費者。
任何的形象包裝,只有在定位正確的前提下才有意義。否則,片面地追求形象包裝和感動消費者,最終的結果必然是只感動自我,而這是典型的“有小聰明,沒有大戰略”的行為。
2、沒有找到關鍵競爭對手
以“形象包裝”來替代營銷戰略的問題在於:沒有找到關鍵的競爭對手,憑借一腔熱血去呼籲消費者,但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針對什麽。
之前李叫獸看到一個小旅行社寫的傳播文案,希望李叫獸幫忙診斷一下,文案大體是這樣:
先無視這個文案在寫作上的問題(比如沒有順應認知),單純在策略上,就是完全不及格的:根本沒有找到競爭對手是誰,就想通過打動消費者來營銷。
那我們假設一種最理想的情況,你的文案寫得特別好,真的打動了消費者,接著會發生什麽呢?
假設我是一個處在生活高壓中的普通白領,剛被領導罵了一頓,看了這個文案,感覺簡直寫到我心里去了。
“是啊!我整天這麽忙這麽累,它說的對,我真的應該去旅行啊!”
想著想著,他就下定了決心。掏出手機,打開去哪兒,選定了目的地,直接把票買了。
“恩,就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等等!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一個問題:按理說這個文案很感動人,但整個過程中,寫文案的那個“XX旅行社”去哪了?怎麽故事的後半部分沒有我們偉大的廣告主啊!
為什麽感動了消費者,但最後沒有買我的?
這當然很正常!
為什麽呢?因為文案作者腦中裝的都是“如何打動用戶”,而忘記了先找到“競爭對手”。
在這個文案中,作者定位的競爭對手顯然是“用戶不去旅遊的習慣”,並且希望通過文案讓更多的消費者選擇去旅行而不是待在辦公室,從而擊敗“用戶不去旅遊的習慣”這個對手。
但這是你真正的對手嗎?
必然不是。因為你並不是旅遊行業的行業第一,也不是大多數人去旅行的第一選擇,這個時候你真正的競爭對手是其他旅遊公司,你需要提供的是一個“為什麽要選你而不是選別人的理由”,而不是一個“為什麽要去旅行而不是待在辦公室的理由”。
而想刺激更多人去旅遊的後果就是,這些用戶會直接參照過去的行為習慣(比如用去哪兒直接訂票),就沒你什麽事兒了。
所以,廣告人不能拿起筆來就想著怎麽打動用戶感動用戶,應該先找找:我們現在關鍵的競爭對手到底是什麽?我想讓用戶放棄什麽來選擇我?
否則即使打動了也沒有用。
3、沒有找到有利位置
單純的形象包裝還有一個問題是:往往只是讓你的品牌看起來更加有溫度,但是並沒有在用戶心智中確定一個有利位置。
在幾年前的杯裝奶茶大戰中,市場上兩大巨頭是優樂美和香飄飄,他們采取了完全不一樣的策略。
優樂美主打“你是我的優樂美”,拍了非常感人的廣告,打動無數人的少女心,如果當時也有微信朋友圈的話,也一定能刷爆朋友圈。
而香飄飄就主打“繞地球XX圈”,看起來很惡俗,也打動不了什麽人。
但結果是香飄飄在大戰中勝利,而優樂美卻一蹶不振。
“你是我的優樂美啊”,表面上感動了很多人,但實際上沒有有效傳達任何“定位信息”(即使有的話,可能也只是輕微地暗示了“戀人專用”這種定位)。
而香飄飄的“銷量繞地球XX圈”,傳達了“我是行業第一”這個有效定位,讓用戶清晰地了解了它到底處在什麽位置,然後大量的人就通過從眾效應自然購買了。
廣告宣傳的重要目的,是讓潛在用戶明確知道你想填補什麽位置,而不是宣傳該產品到底有什麽好處。
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也並不是看廣告是否引人註目、讓人興奮或者感動所有人,而是看是否在潛在用戶心中牢牢占據了你想占據的有利位置。
“哦,原來香飄飄是行業第一。”
“哦,原來神州專車主打安全。”
“哦,原來華為Mate系是國產高端機!”
很多人覺得某個定位很打動我自己,所以就選擇它當做品牌slogan,殊不知能打動你和消費者的話多了去了。
比如李叫獸之前遇到一個電商APP的公司,賣高端生活品,slogan大致是“不跟隨,做自己”,創始團隊覺得特別打動自己,同時也有很多用戶反應的確很喜歡這句話。
但是你和你的用戶都喜歡,並不代表它可以成為slogan——定位語的目的是有效傳達定位信息,而不是讓大家感動。
如果說雙方都喜歡就行的話,那我建議直接把這句話換成高曉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然後你再進行一輪問卷測試,可能會發現:
這次,你的團隊和消費者,可能都更加容易被高曉松這句話打動!
如果這樣打動就行,我們也不需要學習戰略定位和品牌營銷,只需要不斷在歌詞里找靈感就行了。
這當然是不行的,因為這些詩句並沒有說明你為什麽會比競爭對手更能打動消費者,也沒有給消費者一個選擇你而不選擇競爭對手的理由。
所以,單純品牌形象包裝的問題就在這里:沒有傳達位置信息。
4、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劃分市場
單純品牌形象包裝還有問題在於:他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劃分市場。
在大量的品牌策劃書、品牌白皮書、品牌戰略提案中,李叫獸見過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們定位城市新中產階級。”
類似的表達還有:
“我們定位25-40歲的城市新白領。”
“我們定位70-80後的城市中產。”
(話說“城市新中產”這個群體到底招誰惹誰了,被這麽多公司定位?)
至於為什麽一定是定位這個群體,為什麽要采取群體劃分的定位而不是情境劃分的定位等,就回答不上來了。
而李叫獸之前寫文章講過,應該按照“你的產品如何滿足用戶需求”來定義市場,而不是單純用自己的標準來假想一個市場。(比如奶昔定位成“幫早上開車上班的人,單手解決早餐”這個市場。)
李叫獸之前遇到一個做職場社交的公司,說要做河南省最大的職場社交軟件。
這存在什麽問題?
這個問題就是:這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標準假設劃分的市場,而不是按照消費者的標準劃分的。
用戶在用職場社交軟件的時候,會區分這個軟件是哪個省份的嗎?
除非河南省社交習慣和其他省份出現巨大差異,或者河南省建了互聯網防火墻,禁止外省軟件,否則這個市場的劃分毫無意義。
這就像一個學生說自己是“清華穿44碼鞋的學生當中,成績最好的”一樣,幾乎毫無意義。因為這是按照學生自己的標準,而不是企業用人單位的標準劃分的。
所以,傳統“品牌形象包裝術”的問題就是:經常是先按照自己標準假定一個群體,然後在這個群體內尋找consumer insight,而這樣往往是無效的。
5、迷信單一手段
單純的“形象包裝術”經常認為只要感動了消費者,用戶就會購買,過於迷信單一的手段。
所以我們看到大量的廣告提案,都倡導“主打感情牌”、“產生共鳴感”,不論是回憶起戀人之間的點點滴滴,還是遠在異鄉的兒子表現對爸媽的思念,還是老婆支持丈夫的夢想……
體現在各種slogan上,就充斥著:讓愛發生,讓溫馨永遠相伴,為夢想而生,心無間愛無限,不跟隨、做自己等各種感動表達。
但是實際上,“感動”、“打動”並不是產生購買的必要條件,更不是一個slogan一定要解決的問題。
為什麽?
眾多關於廣告的研究發現:在享樂品、用戶思考程度低以及產品代表某種關系時,情感類廣告會產生較好的勸服效果。
比如蒂芙尼的鉆戒,代表了關系,也是享樂品,打情感感動的訴求,非常適合。
而在強調功能的使用產品、用戶思考程度高而且與人際關系無關時,情感類廣告產生的效果非常差,遠遠不如理智訴求的廣告。
比如給房間配把鎖,“更多人選擇的家用鎖品牌”這類信息,遠遠比“愛家人,就要守護她”有效得多。
實際上,到底是否應該打感動牌,是在確定了品牌定位後,根據相對複雜的篩選條件最終進行選擇的結果(李叫獸之後會專門講怎麽選擇),而不是拿到一個新產品,立馬就要開始構思怎麽感動消費者。
並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需要被感動。
結 語
我相信即使說到現在,大部分人仍然會更喜歡“不跟隨,做自己”、“多點關心,多點海鮮”這種定位。實際上,我也是,因為這些話本身就像歌詞那樣討人喜歡。
但這完全不妨礙這些定位導致一個品牌的滅亡,也完全不妨礙你喜歡那個旅行社的文案,最終卻還是在去哪兒上選了另一家,因為市場規律就是這麽現實,它不以你的個人喜好為轉移。
品牌策略的目的,並不是想辦法提升品牌形象從而感動更多消費者,而是針對競爭對手確定有利位置,並且把這個定位準確傳達給潛在顧客。
很多所謂的品牌策略,實際上只不過是“品牌包裝術”。單純進行品牌包裝,而忽視真正的品牌策略,會讓一個品牌缺乏持續的競爭力。只有明確了有利位置,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謹慎的包裝才有意義。
所以,我們要做“品牌策略”,而不是單純的“品牌包裝”。
市場不相信眼淚。
推薦人:常皓靖
推薦星級:★★★★
閱讀時長:4分鐘
推薦理由:我們往往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很多創業者都在自我感動。今天推薦的進擊波(ID:jinjibo)這篇文章,試圖告訴創業者——“其實,創業歸根到底是生意,是一件無核心壁壘沒法成大業的事情。”
據說,每個創業者的案頭都擺著一本書《創業維艱》。
其中最著名也是引起創業者共鳴的是“在擔任CEO的8年多時間里,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的8年幾乎全是舉步維艱。”
盡管都是艱難,但每個創業者遇到的境遇不同,對創業的理解也不一樣,從創業中學到的也並不一樣。
一位創業者這樣寫道:
我所理解的創業是一個永不停息的人間戰場。它可以使你永遠痛並快樂著地沈浸在其中,無法自拔。
既然你要去觸摸蠟燭上最亮的光芒,那你就得受得了疼,別叫,沒人讓你去摸。
以下是他在幾年的創業中學到的幾個感悟:
一切皆有代價
我從創業中學到的第一課便是,一切皆有代價。一切。 你選擇快速大量融資,那可能會死於對企業失去掌控力,或者死在資本的扭曲中。你選擇精耕細作,可能死於上下同行的惡性擠壓。選擇低門檻進入的行業,那麽很快會發現那就是血海。
選擇所謂的藍海,99%基本上是前人全死了的死海。選擇吹牛逼,那麽就得吹下一個牛逼來圓上一個謊言。選擇實幹,那就得耐得住寂寞。選擇抱大腿,就可能站錯隊。選擇低價出貨,那就得承受被拖死的可能。 永遠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萬般皆好的狀態和選擇,如果有,那就是做夢。
選擇任何的發展方向都需要付出代價。真正的戰略在於根據自己的資源和優勢,去選擇戰術和作戰目標。一切與自身情況不匹配的戰略,都是狗屎。
創業歸根結底是生意
我學到的第二課便是,創業歸根結底還是生意。 “創業”到底是什麽鬼?為什麽很多人說他不是生意,很多人看不起做生意。我也是一直沒有想通。
以前我是沒想過跑來“創業”的,我所想做的是“下海經商”,不知道為什麽這兩年做生意好像成為貶義詞,非得說成“創業”。
一切的創業,最終都是“生意”,無論你是想短期套現,做大了賣掉,或者自己一輩子搞下去。“生意”是底層的元邏輯,不可顛覆,不可忤逆。一個創業者必須直面生意的殘酷,理解生意的本質,尊重“生意”的鏈條和生態,才有機會往下走。想長期走下去,以及能走得下去,便是事業。 單點的生意,基於當下的價差,但價差會變動,所以往往難以形成事業。但有本事也可以把不停做各種單點生意變成你的事業,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當一個生意人選擇把一個倒買倒賣的事情變成了長線作戰的時候,他就向企業家走出了第一步,走向了事業,此刻便會發現,原來解決二維的事情就可以了,現在多了時間空間人事等更多複雜因素,一下子變成四維了。管理難度成幾何倍上升。
這就是為什麽很多人覺得,當年做點買賣挺好賺的,非得做事業,一做事業感覺都白賺的原因。
付出N倍的執著和堅忍
我學到的第三課,是想做事業是需要付出N倍執著和堅忍的力量。別動不動賺了點小錢就覺得自己很牛逼。其實差得很遠很遠。
企業發展的瓶頸和問題多到難以細數,也就是不存在一刻完美狀態。在大公司幹的時候,覺得有N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如今覺得有N+1可以改進的地方,但為什麽不做,無外乎資源,精力及回報的考慮和限制。
往往返回去看一家活了N年的公司的當年的產品,都是覺得像狗屎一樣。所以做事業不是做藝術家,不是作一幅完美的畫,而是做出持久的生命力,即使他一開始不怎麽完美。 所以從旁觀者而言,關註一家企業,必須關註5年以上,方知任何的戰略都有代價。任何的模式皆有瓶頸。任何的奇跡都是幻象。任何的存在皆為合理。不因一朝一夕之波動,而浮躁。不因一時之困境,而動搖。不因他人之流言,而百念生。方可撥開千絲萬縷,找到這家企業真正的成功之道。
今天的報道里說三星因為S7的銷量劇增,股價大漲,於是一片贊美。然而一年前無數評論員都在黑三星,正如今天被黑的小米一樣。
所以不懂節奏者,不可操大盤。
無核心壁壘沒法成大業
“無核心壁壘者,無以成大業。”這是我所學到的第四課。 前幾年我們都說:互聯網是開放透明的,所以大家都可以來創業。後來證明這是假象。
大多數流量的走向是封閉的,大多數產品的背後是少數人控制的,表面上最鬧騰的一圈人,所分的就是10%不到的市場,基本就是大玩家的炮灰。
如果你做的事情所有人都能做,比如美少女直播自己吃飯,那麽請問你有什麽核心競爭力?沒有這一些,你賺的也就是辛苦錢和市場行情的錢而已。成就真正的事業,必須要握住一些稀缺資源,比如生產原料,比如配方,比如品牌等等。
創業者最不值錢的感動,就是把自己說得很辛苦,很久不陪家人,不會有人因為你很辛苦給你錢,只會因為你能給他帶來錢而給你錢。被你感動的投資人只存在軟文里。因為資本不相信眼淚。
永遠不要浪費時間
在追求核心價值的道路上,會經常冒出N多賺小錢的機會,和所謂的合作機會。如果選擇上鉤,你所耽誤的便是最不可再生的資源:時間。這便是我學到的第五課,永遠不要浪費時間。
這也是大量企業正在犯的錯誤,著急做流水,著急做點什麽證明自己。但做的都是一直在賺小錢,但也沒什麽大用的事情。比如一些融了幾千萬,但還在賣一些雜七雜八東西的機構,實在搞不懂他們為什麽要做這個,也不能跑出很多利潤,也不能為長久帶來發展,還要花很多人和資源。
以及,不要整天談一些虛空的合作。合來合去,你會發現,大家都想空手套白狼。真正有實力的,都是等人來合作的。
不浪費時間還包括了能花錢解決的專業問題,就不要求人情,人情只能用一次。
以及說話別廢話,做事別拖沓。
記住:將軍趕路,不追小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從創業之後,時間對於你的意義就會發生變化,以前,慢慢來的事情可能就變成必須得今天做完的事情。而深夜這樣的時間則變得格外的有存在感。過去,這個點都是在呼呼大睡,現在可能給你睡也睡不著。此刻你面臨的是心魔。創業歸根結底是在和自己作鬥爭。這是我學到的第六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勝喜,不為敗悲。
你悲,客戶也不會選擇你。你喜,上帝也不會眷顧你。而情緒往往是最消耗人精力的,別花這力氣。有太多其他重要的事情等著你。
從前,我以為自己是個孫悟空,什麽都可以。後來我覺得自己是一只豬八戒,為太多東西所困,其實,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或許,我們還是沙僧,一生都用來尋覓打碎的琉璃盞。
《人間世》(影視劇照/圖)
《人世間》的確感人,它為我們呈現了醫者仁心的形象,但如果我們想要尋求醫患矛盾的紓解之道,我們就不該在邏輯的半山腰上嚎啕大哭。
“知道”(nz_zhidao)告訴你,《人間世》背後,除了感動和煽情,被遮蔽的有什麽?
時下,聚焦醫療關系的紀錄片《人間世》很火,它在豆瓣上的評分達到了非常驚人的9.7分,《人間世》觸動人心的地方在哪里?
不少觀眾的第一反應是,感動。
《人間世》雖然直面醫患關系,但它首先要直面的是疾病和死亡。而一說到疾病和死亡,必然會涉及到親情。《人間世》里令人難忘的,是一張張病人親屬的面孔。他們的恐慌、痛苦、肝腸寸斷、緊張、不舍、無奈、期待、祈禱,令觀眾產生了強烈的代入感。觀眾無法想象,如果不幸降臨在自己的愛人、父母、小孩、手足、朋友身上,自己又該如何應對?就像古希臘悲劇的“崇高感”,在《人間世》的生離死別里,我們見證了自己的愛與怕。
當然,這部由上海衛計委策劃的紀錄片,著重想要探討的仍是醫患關系,誠如這部紀錄片的推介語所說的,“通過換位思考和善意的表達,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因此,《人間世》里為我們展現了一批盡心盡力無怨無悔的醫生。
他們起早摸黑加班熬夜,超強度的工作,極大的精神壓力,甚至為工作犧牲了家庭和個人生活;他們醫者仁心,比患者家屬還期望病人能夠好起來;他們並非冷漠,他們只是太明白醫學的局限性……就像是微博時不時出現的“醫生睡倒在手術室”,總能引起網絡上一時的轉發點贊潮,同樣地,《人間世》也讓許多網友“理解”醫生:“醫生太不容易了”“醫生太偉大了”“不要再為個別醫生而罵大部分無辜的醫生了”……
在這樣的氛圍下,得出請患者多理解醫生、多信任醫生的結論,似乎便是水到渠成了。在不少人看來,醫患關系緊張的主要病因在於醫患之間的不信任,因為醫患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患者就醫時常常會有一種“弱者心態”,擔心被醫生欺騙或者醫生不盡心、不盡責。《人間世》力圖澄清這一點:醫生很苦醫生很累醫生很盡心,並且醫學還不完美,也許永遠不會完美,請接受它有些時候的無能為力。
人們或許以為信任是一種可以習得的感性情感,但實際上,信任是一種制度的結果,它不是你口頭說說、寫文章呼籲一下或者煽情一下就能夠建立起來的,它是完善的機制與制度下,自然而然涵養出來的。
(新華社/圖)
比如令患者焦心的“看病難”。據南方周末報道,編導之一秦博在瑞金醫院蹲守了超過一年半。他從前也因看病排隊而焦慮,拍紀錄片,才知道了長隊另外一端的故事——秦博說,2016年7月4日到10日,瑞金醫院僅內分泌科4間診室就接診3692人——平均每個診室每天要接診131人,而每個診室上午和下午都只有一位醫生。
想想看,每個醫生每半天要接診65個人,平均分配給每個患者能有多少時間?五分鐘不到!而這背後還有多少人沒有排上隊的?醫生很累、患者很苦,雙方火氣都很大,稍不留神就擦槍走火。但信任丟失的責任卻不應該由他們雙方承擔,問題的癥結在於:醫療投入不足、醫療分配不均,在一種“哄搶有限資源”的語境下,信任是很難生根的。
數據顯示,中國醫療支出僅占GDP的5.6%,醫療分配不均,延續的也是城鄉二元結構,極少數的優質資源集中於大中城市三甲醫院,患者往大醫院擠,但大醫院資源有限、醫生有限,患者自然看病難。
再比如加劇醫患緊張的其他一些問題:像“看病貴”,醫生搞創收、收紅包,這與我們“以藥養醫”脫不了幹系,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曾說,“全世界醫生靠技術吃飯,而中國醫生靠賣藥、用設備、開檢查生存”。至於民營醫院靠不住,這不僅僅是資本的貪婪,事情的另一面是:雖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喊了二十多年,但民營醫院在牌照審批、融資、土地審批、職稱評定、處方權、設備引進等方面面臨太多政策壁壘,民營醫院在夾縫中艱難生存、走向歧途,並且,它們的放縱難道沒有監管失守的責任?
總而言之,並非患者不信任醫生,很可能是患者在就醫過程中遇到了太多苦頭;並非患者不明白醫學的局限性,而是多少看似悲情的犧牲,很可能是人事未盡;並非醫生貪婪、冷漠,而是因為他們也是凡人,他們也要生存,他們也會疲憊、也會偶爾地失去耐心。在醫患關系緊張這一難題上,醫患雙方都是受害者,他們不是問題的始作俑者,解鎖的鑰匙也不在他們身上。
《人世間》的確感人,它為我們呈現了醫者仁心的形象,但如果我們想要尋求醫患矛盾的紓解之道,我們就不該在邏輯的半山腰上嚎啕大哭。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知道ios版本
我所理解的創業是一個永不停息的人間戰場。
據說,每個創業者的案頭都擺著一本書《創業維艱》。
其中最著名也是引起創業者共鳴的是“在擔任CEO的8年多時間里,只有3天是順境,剩下的8年幾乎全是舉步維艱。”
盡管都是艱難,但每個創業者遇到的境遇不同,對創業的理解也不一樣,從創業中學到的也並不一樣。
一位創業者這樣寫道:
我所理解的創業是一個永不停息的人間戰場。它可以使你永遠痛並快樂著地沈浸在其中,無法自拔。
既然你要去觸摸蠟燭上最亮的光芒,那你就得受得了疼,別叫,沒人讓你去摸。
以下是他在幾年的創業中學到的幾個感悟:
一切皆有代價
我從創業中學到的第一課便是,一切皆有代價。一切。 你選擇快速大量融資,那可能會死於對企業失去掌控力,或者死在資本的扭曲中。你選擇精耕細作,可能死於上下同行的惡性擠壓。選擇低門檻進入的行業,那麽很快會發現那就是血海。
選擇所謂的藍海,99%基本上是前人全死了的死海。選擇吹牛逼,那麽就得吹下一個牛逼來圓上一個謊言。選擇實幹,那就得耐得住寂寞。選擇抱大腿,就可能站錯隊。選擇低價出貨,那就得承受被拖死的可能。 永遠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個萬般皆好的狀態和選擇,如果有,那就是做夢。
選擇任何的發展方向都需要付出代價。真正的戰略在於根據自己的資源和優勢,去選擇戰術和作戰目標。一切與自身情況不匹配的戰略,都是狗屎。
創業歸根結底是生意
我學到的第二課便是,創業歸根結底還是生意。 “創業”到底是什麽鬼?為什麽很多人說他不是生意,很多人看不起做生意。我也是一直沒有想通。
以前我是沒想過跑來“創業”的,我所想做的是“下海經商”,不知道為什麽這兩年做生意好像成為貶義詞,非得說成“創業”。
一切的創業,最終都是“生意”,無論你是想短期套現,做大了賣掉,或者自己一輩子搞下去。“生意”是底層的元邏輯,不可顛覆,不可忤逆。一個創業者必須直面生意的殘酷,理解生意的本質,尊重“生意”的鏈條和生態,才有機會往下走。想長期走下去,以及能走得下去,便是事業。 單點的生意,基於當下的價差,但價差會變動,所以往往難以形成事業。但有本事也可以把不停做各種單點生意變成你的事業,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當一個生意人選擇把一個倒買倒賣的事情變成了長線作戰的時候,他就向企業家走出了第一步,走向了事業,此刻便會發現,原來解決二維的事情就可以了,現在多了時間空間人事等更多複雜因素,一下子變成四維了。管理難度成幾何倍上升。
這就是為什麽很多人覺得,當年做點買賣挺好賺的,非得做事業,一做事業感覺都白賺的原因。
付出N倍的執著和堅忍
我學到的第三課,是想做事業是需要付出N倍執著和堅忍的力量。別動不動賺了點小錢就覺得自己很牛逼。其實差得很遠很遠。
企業發展的瓶頸和問題多到難以細數,也就是不存在一刻完美狀態。在大公司幹的時候,覺得有N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如今覺得有N+1可以改進的地方,但為什麽不做,無外乎資源,精力及回報的考慮和限制。
往往返回去看一家活了N年的公司的當年的產品,都是覺得像狗屎一樣。所以做事業不是做藝術家,不是作一幅完美的畫,而是做出持久的生命力,即使他一開始不怎麽完美。 所以從旁觀者而言,關註一家企業,必須關註5年以上,方知任何的戰略都有代價。任何的模式皆有瓶頸。任何的奇跡都是幻象。任何的存在皆為合理。不因一朝一夕之波動,而浮躁。不因一時之困境,而動搖。不因他人之流言,而百念生。方可撥開千絲萬縷,找到這家企業真正的成功之道。
今天的報道里說三星因為S7的銷量劇增,股價大漲,於是一片贊美。然而一年前無數評論員都在黑三星,正如今天被黑的小米一樣。
所以不懂節奏者,不可操大盤。
無核心壁壘沒法成大業 “無核心壁壘者,無以成大業。”這是我所學到的第四課。 前幾年我們都說:互聯網是開放透明的,所以大家都可以來創業。後來證明這是假象。
大多數流量的走向是封閉的,大多數產品的背後是少數人控制的,表面上最鬧騰的一圈人,所分的就是10%不到的市場,基本就是大玩家的炮灰。
如果你做的事情所有人都能做,比如美少女直播自己吃飯,那麽請問你有什麽核心競爭力?沒有這一些,你賺的也就是辛苦錢和市場行情的錢而已。成就真正的事業,必須要握住一些稀缺資源,比如生產原料,比如配方,比如品牌等等。
創業者最不值錢的感動,就是把自己說得很辛苦,很久不陪家人,不會有人因為你很辛苦給你錢,只會因為你能給他帶來錢而給你錢。被你感動的投資人只存在軟文里。因為資本不相信眼淚。
永遠不要浪費時間
在追求核心價值的道路上,會經常冒出N多賺小錢的機會,和所謂的合作機會。如果選擇上鉤,你所耽誤的便是最不可再生的資源:時間。這便是我學到的第五課,永遠不要浪費時間。
這也是大量企業正在犯的錯誤,著急做流水,著急做點什麽證明自己。但做的都是一直在賺小錢,但也沒什麽大用的事情。比如一些融了幾千萬,但還在賣一些雜七雜八東西的機構,實在搞不懂他們為什麽要做這個,也不能跑出很多利潤,也不能為長久帶來發展,還要花很多人和資源。
以及,不要整天談一些虛空的合作。合來合去,你會發現,大家都想空手套白狼。真正有實力的,都是等人來合作的。
不浪費時間還包括了能花錢解決的專業問題,就不要求人情,人情只能用一次。
以及說話別廢話,做事別拖沓。
記住:將軍趕路,不追小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從創業之後,時間對於你的意義就會發生變化,以前,慢慢來的事情可能就變成必須得今天做完的事情。而深夜這樣的時間則變得格外的有存在感。過去,這個點都是在呼呼大睡,現在可能給你睡也睡不著。此刻你面臨的是心魔。創業歸根結底是在和自己作鬥爭。這是我學到的第六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勝喜,不為敗悲。
你悲,客戶也不會選擇你。你喜,上帝也不會眷顧你。而情緒往往是最消耗人精力的,別花這力氣。有太多其他重要的事情等著你。
從前,我以為自己是個孫悟空,什麽都可以。後來我覺得自己是一只豬八戒,為太多東西所困,其實,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或許,我們還是沙僧,一生都用來尋覓打碎的琉璃盞。
本文作者沈帥波,中信出版社簽約作者,進步商學院創始人。原文載於微信公眾號“進擊波”(jinbu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