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流感肆虐 竟因接種疫苗人數不及格 防疫失守 H1N1患者塞爆醫院

2016-03-07  TWM

流感病毒大鬧全台灣大小醫院,成為繼二○○九年H1N1流感疫情以來,最嚴峻的一年;若從數字來看,接種疫苗人數嚴重偏低,是「病毒變異」之外,疫情快速惡化的重要原因。

疑似流感的病患做快篩,十個有九個都是陽性,真的很嚴重。」一位敏盛醫院的急診主治醫師這麼說。他坦言,平常醫院的急診室不會如此擁擠,但這回塞爆的場面卻是從過年前持續到現在。急診室內的病患家屬也抱怨:「要推床沒推床,要輪椅也沒輪椅,只能坐在地上。」這樣擁擠的場景非敏盛醫院所獨有,近來,全台灣只要稍具知名度的醫院,急診室幾乎都是塞爆狀態;攻陷各大醫院的凶手,是民眾再熟悉不過的「H1N1流感病毒」。

關鍵因素:

病毒變異加上氣候異常

它闖下多大的禍?據疾病管制署至三月一日統計,總計一一○九名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創近年同期重症人數新高,其中有八十四人死亡。

為何如此嚴重?林口長庚大學醫學系兒科特聘教授林奏延說,今年H1N1病毒變異,造成疫苗保護力減弱。除病毒變異之外,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指出,過去三、四年流感疫情都不嚴重,導致民眾抗體不足,當流感一來就擋不住;另方面,今年低溫來得比較晚,又碰到過年後開學和國際旅遊旺季,人來人往,增加病毒傳播機會。

病毒變異、氣候異常,這兩個讓H1N1流感病毒肆虐的關鍵因素,都不是人力可控;但,這意味台灣在面對疫情上只能「聽天由命」嗎?情況並非如此,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名譽理事黃富源說,「對抗流感,打疫苗是最好的方法。」而若從數字來看,台灣接種疫苗程度,遠遠不及格。

黃立民表示,根據研究在一個區域中,若要有效防止流行病疫情擴散,疫苗接種人數須達到境內全人口的三成;換言之,三成就是一個象徵六十分的及格門檻。

以台灣二三五○萬人口來計算,「及格」的接種疫苗人數約是七百萬人左右。然而,從今年公費及自費流感疫苗的使用量推算,國內目前大約三百五十萬人接種,僅是「及格水準」的一半。

積極作法:

放寬施打適用年齡族群

黃立民並指出,接種疫苗除了可減少重症的發生,也可減少病毒傳播的效率,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防疫方法。他進一步分析,流感疫苗由兩種A型病毒和一種B型病毒組成,世界衛生組織每年二月會針對可能流行的病毒,進行疫苗病毒株的組成調整,但不可能全部猜錯,而就算流感病毒突變,還是有保護力,也能降低傳染力,不會完全沒用。

這一輪讓全台醫院急診室爆滿、學校停課頻傳的流感疫情,帶給台灣最重要的一堂課,即必須拉高疫苗接種人數。有醫師建議,「尤其是在好一陣子沒有流行以後,民眾抗體不足,政府更要在流感季來臨前,推廣疫苗接種。」黃立民則說,「更積極的態度,是每年接種人數都要提高。」鑑於今年流感疫情嚴重,疾管署已研議自十月起,擴大公費流感疫苗適用對象,從現行六十五歲以上放寬到五十到六十四歲族群,預估接種疫苗人數可因此增加至五一二萬人。不過,這個人數距離「及格」水準仍有一段距離,政府還得多加把勁。

對抗流感照過來!

——流感疫苗Q&A

Q為什麼打了疫苗,還是會得到流感?

A流感疫苗是當年最可能流行的3種病毒型別,若當年流行的病毒型非疫苗所選的3種,或是病毒突變,民眾還是可能會得到流感。

Q哪些人不適合接種疫苗?

A

●已知對「蛋」之蛋白質有嚴重過敏者●已知對疫苗的成分有過敏者●過去注射曾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黃立民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310

大腸癌早期治療 存活率逾八成 患者新增數連八年奪冠 篩檢率卻未過半

2016-05-09  TWM

最新出爐的報告顯示,一三年大腸癌新增人數破一.五萬人,蟬聯新增癌症人數第一名。專家指出,癌症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非常好,呼籲民眾應定期篩檢。

國民健康署日前發布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二○一三年癌症新發生人數為九萬九一四三人,比一二年增加二四四九人,每五分十八秒就有一人罹癌,癌症時鐘又往前撥快了八秒。

其中,其中最令人矚目的要屬大腸癌,國內罹患大腸癌人數在一三年新增一萬五一四○人,八度奪下癌症新發生人數第一名。臨床診間也發現,越來越多年輕族群成為大腸癌的受害者。

大腸癌橫行台灣的原因為何?首先自然與飲食環境脫不了關係。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外科部副主任王輝明解釋,環境中的致癌物增加是主要殺手,舉例來說,夜市就是個「汙染環境」,因為超過一五○度油炸含有脂肪食物兩分鐘,就會有致癌物,夜市許多油一炸再炸,早就超過這個標準,尤其紅肉的影響更是嚴重。

嗜吃紅肉、燒烤風險高

世界衛生組織(WHO)肉品致癌風險評估報告,將香腸、火腿、熱狗等加工食品列為一級致癌物,紅肉則為2A等級的「極可能讓人類致癌物」。研究也發現,每天吃五十克加工肉品(不到兩條培根),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一八%,相當驚人。

這其實也對應到大家常說「吃紅肉不好」的說法,王輝明解釋,高等動物是食物鏈後端者,所以當環境汙染增加,其體內所累積的致癌物如戴奧辛、硝基氟喃等也增加。此外,他曾經訪談幾位三十歲以下年輕患者的飲食習慣,發現共通點都是喜歡吃燒烤肉食。

第二個主因則是因糞便潛血檢查的日益普及,某種程度而言,這個讓大腸癌罹患人數增加的原因,倒可用正面解讀,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黃約翰說,早期癌症並無症狀,篩檢在此時幫了大忙,近來第零期到第二期的早期患者增加二到三成。

黃約翰強調,早發現、早治療效果非常好,癌症已經不一定是絕症,第零到一期的五年存活率都高於八成,第二期則約七成,第三期則約六成,第四期就只剩下一二%。

國健署報告也顯示,癌症篩檢的病人中,有九四.二%是早期病變,治療後的效果非常好;不是經由癌篩而發現的患者中,只有四三.一%是早期,顯示癌篩的重要性。

吃素者發病機率較低

但偏偏從分析報告來看,國人似乎不愛做檢查,五十歲到七十四歲免費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率不到一半;而男性比女性更不愛篩檢,這其實錯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

許多人不篩檢是怕篩出來如果是癌症,人生就將變調。黃約翰說,並非如此,目前大腸癌手術方式有健保給付的內視鏡,和自費二十萬到二十五萬元的機器人手臂,兩者效果都不錯。整體而言,台大病患九五%可以不用裝人工肛門。

嘉義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黃文詩,則是使用獨創的單切口腹腔鏡微創手術,以往腹腔鏡要三到五個小切口,再開五到十公分的大切口來做手術,而此項技術傷口僅四到五公分,減少疼痛時間,肛門保留達九五%以上。

好的治療可以讓存活率變高,但根本的預防方式,還是得回到日常生活飲食。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顯示,與非素食者相比,素食者的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是○.七八倍,奶素者則是○.八二倍,偶爾會吃魚的素食者則是○.五七倍。簡單說,以上這些族群發生大腸癌的機率,都低於一般人。

這是否意味著吃素比較好?一生倡導素食的王輝明說,素食的優點是可多吃天然蔬果,如果吃素卻又是高油炸和加工食品,仍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蔬食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新鮮蔬果也可以增進腸道蠕動。

遠離大腸癌,其實不難,你做到了嗎?

撰文 / 林思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06

中國有1億糖尿病患者 城市管理能“降糖”嗎?

關於糖尿病的危害性和緊迫性,最形象的一個公認的表述是:“全球每7秒鐘就有一人死於該病,每年死亡人數460萬”。

中國正在切實地體驗這份數字的沈重——2015年12月1日,國際糖尿病聯盟公布,中國已成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約有1.1億人罹患這一疾病。

事實上,這個數字在快速城市化的中國,尤其顯得壓力沈重——倫敦大學學院(UCL)近期領導的國際研究結果顯示,在全球4億多糖尿病患者中,超過三分之二的患者居住在城市,城市化生活方式與糖尿病之間存在密切相關性。

基於此,從城市管理的角度管理城市“引發”的疾病,已經是包括丹麥的哥本哈根、墨西哥的墨西哥城以及中國的上海和天津等城市共同開始的全球試驗;而在天津,曾在基礎建設和投資服務領域被廣為應用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開始被首次深入應用到包括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綜合管理上。

天津“試驗”

天津正在成為全國糖尿病等慢性病控制的實驗性“樣本”。

“2016年,重點依托城市改變糖尿病國際合作項目,我們為基層醫療機構培養了300余名基層首席糖尿病醫師,並與30家培訓基地導師建立長期的合作互動和業務指導機制:依靠市專科醫院,開展基層‘兩病’分級診療專項實訓,提高城市整體高血壓和糖尿病的防控水平。”日前,天津市衛計委副主任張富霞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透露。

這是中國的直轄市天津采用PPP模式對糖尿病進行綜合管理的第二年——在過去的兩年間,這個1517萬人口(國家統計局2014年數據)的北方沿海城市進入了一場持久的全球健康管理同步“試驗”,以政府、企業和公眾為共同參與方,從最嚴峻的糖尿病那兒搶回患者和時間。

怎麽通過城市職能監管層和公眾、企業的結合,采用協作的形式管理全市1517萬人口的血糖高低,是張富霞和來自全球的多位城市管理者共同關心的問題。

張富霞告訴記者,在PPP政企合作項目中,政府的主導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政府在整個衛生規劃、資源配置、組織推進和監督上有它應有的優勢,但這絕非是一方就能做得好,必須是有方方面面的努力;也需要從企業的角度,分享國際上在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的理念和研究成果,形成學術交流上的互動、研發優勢;另外,信息和培訓也給天津這方面很好的幫助。

不僅如此,作為由政府參與的城市健康管理項目,進程中發現的問題能夠在第一時間得以理順,也是PPP相比傳統企業和社會項目最大的優勢。

“我們在項目合作過程中發現基層用藥的不方便,比如說,糖尿病病人下沈到社區了,我們建了醫療聯合體,病人也選擇家庭責任醫生簽約了,可是沒有藥,大醫院的藥沒有跟進。”張富霞回答《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

她告訴記者,經過專家論證和人社部門支持後,天津市已經在今年5月份向基層放開用藥。

全球參與

公開信息顯示,城市的發展是全球糖尿病挑戰背後的主要驅動力之一,而天津參與的“城市改變糖尿病”就是對城市糖尿病在全世界快速蔓延的一個響應。

“城市改變糖尿病”是一個跨國界、跨專業、跨部門、跨領域的政企合作平臺,該項目由倫敦大學學院、諾和諾德公司和Steno糖尿病中心於2014年發起,已經在天津、上海、哥本哈根、墨西哥城和美國休斯敦等首批五個城市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盡管各自發展程度不同,但全球各城市之間的“降糖”卻既有其個性又相互關聯。

“我們希望能夠和政府以及相關的合作夥伴一起探討,在特定的城市面臨的問題是什麽,我們可以有哪些解決方案。”諾和諾德公司大中國區、太平洋區和市場部執行副總裁雅克布·里斯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其實我們在不同的城市都首先要做一些基本的調查,然後再做出更多的建議,我們會跟這個城市的領導人一起來探討對這個特定的城市將有哪些重點關註的區域。”

“我們發現,對墨西哥城來講,改變糖尿病要提供幹凈的飲用水和確保街道良好的安全。因為墨西哥城的飲用水不適合飲用,人們會更願意到外面買含糖的飲料。”他表示,“另外我們提倡有更多的戶外運動,如果治安不好,大家是都不願意出門。所以說在墨西哥城的話,我們探討的結果,是城市領導人要更多地考慮到飲用水和社會治安的問題。”

而在丹麥的調查結果則並不相同:在丹麥哥本哈根比較容易患糖尿病的人群是那些獨居的男性老人,因為這些人往往不願意出去鍛煉,而且吃的也非常不健康,因此,政府開始啟動了一個新的項目,鼓勵政府的人員或者是鼓勵這些人能夠組織一些共同的活動,成立小的社團,從飲食和運動這兩項與糖尿病最相關的行為上進行改變和疾病控制。

但雅克布·里斯也坦陳,在所有的城市里也找到了很多的共性,第一是對糖尿病整體的認知水平要提高,還有就是給相關的人員提供更多的培訓,這一點其實對預防治療糖尿病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些共性的問題。

“我們現在覺得中國的糖尿病診治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現在公眾對於糖尿病的認知還是非常不足的。糖尿病是什麽樣的癥狀、什麽時候就應該去看醫生了,對很多人來講他們還並不是十分清楚。如果說糖尿病沒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話,很有可能等你發現的時候,已經發展到出現一些糖尿病並發癥了。”諾和諾德大中國區總裁柯米拉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談道。

“慢(性)病成為現在致病、致死、致殘的主要病因,也是21世紀面臨的主要挑戰,我想這點我們都應該有清醒的認識。”張富霞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政府在整個衛生規劃、資源配置、組織推進和監督上有其應有的優勢,因此由政府參與的PPP模式在城市健康管理上也具有更強的行動力和效率。

她向記者透露,由天津正在參與的全球“降糖”試驗將以PPP模式向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擴大,未來包括腫瘤等疾病也將納入城市“管理”和“改變”的範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76

怕孩子太宅的老爸×失意老闆×亞斯伯格症患者 席捲全球的精靈寶可夢 推手竟是三個中年大叔

2016-07-25  TWM

一個擔心孩子宅在家裡不出門的軟體設計師,一個失意許久、尋找出路的遊戲開發巨匠,一個從小愛抓昆蟲的亞斯伯格症患者,創造出史上最驚人的AR行動遊戲,他們如何寫下這個改變世界的奇蹟?

「皮卡丘,拜託你了!」這句話,跨越二十年的光陰,從一九九六年在電玩遊戲登場開始,透過卡通、周邊商品及動畫電影,讓這個在台灣被稱為「神奇寶貝」的「精靈寶可夢」,與故事裡萌樣無敵的看板怪獸皮卡丘,一路串起八○、九○、千禧世代族群的孩童回憶;如今,更是躍上手機螢幕,來到現實。

今年七月六、七日,日本遊戲大廠任天堂與美國手機遊戲開發商Niantic,分別在澳洲、紐西蘭、美國宣布推出「精靈寶可夢GO(Pokémon GO,以下簡稱寶可夢)」遊戲,很快地,瘋狂現象席捲全球。

暴紅,從澳洲蔓延警局、墓仔埔 都出現玩家足跡各國電視新聞、社群網站,密集報導各種怪象:玩家們集體拿著手機左顧右盼,甚至衝進警局、闖入墓地。大白天,一夥人在美國紐約中央公園集體狂奔,在夜裡,有人頂著不到十度的低溫站在戶外,只為能在現實世界中,透過手機螢幕找到一隻虛擬的「寶可夢怪獸」。

有玩家為此掉進池塘、有駕駛盯著手機而出車禍,澳洲警局大聲呼籲玩家「不要進警局抓穿山鼠(一種寶可夢怪獸)」、美國高速公路掛上了「開車不玩寶可夢」的警告牌。

這款由任天堂發表的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手機遊戲,沒有大舉宣傳、未經明星站台,卻在一夜之間獲得空前成功。隨著陸續開放各國上線,截至七月十二日,遊戲每日活躍用戶數突破二千一百萬人,超越熱門手機遊戲「Candy Crush」。

這是任天堂第一次用「內容」而非「硬體」,締造了新一輪的遊戲霸業。

這也是任天堂社長岩田聰在生命結束前的最後遺作。當成千上萬的群眾熱情交流「寶可夢」之際,任天堂合作夥伴Niantic亞太總監川島優志,低調地在部落格上傾訴:「岩田先生,我們終於走到這一步了。請您在天上看看,有多少人為了寶可夢走出戶外!」今年七月十一日是岩田聰逝世一周年。這天,任天堂再創巔峰,但人們有所不知的是,這款遊戲的誕生與成功,其實來自於三位想望著「返璞歸真」的中年大叔,在三年多前的一場碰撞。

一個父親的憂慮

要讓「宅」小孩走向戶外

故事的源頭,要從Niantic創辦人約翰.漢克(John Hanke)說起。

二○○四年,谷歌(Google)為了強化地圖功能,購併了由漢克創辦、以衛星地圖技術見長的Keyhole公司,漢克也自此加入谷歌團隊,主導谷歌地圖、谷歌地球、谷歌街景等超夯功能的開發。然而在一○年,漢克卻決定以「內部創業」的模式自立門戶,成立Niantic Labs。

他的大夢,就是「讓人重新走進真實世界」。

「我自己有三個小孩,常常費盡心力希望他們不要黏著螢幕太久。」漢克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在我認識的父母中,還沒看過誰能不為這個問題感到困擾,更不用提,我自己也常在『螢幕』與『戶外』之間掙扎。」結合自己研發的谷歌地圖與街景技術,漢克率領團隊全力打造以「現實地圖」為基礎的手機遊戲。一二年,第一款地圖實境多人連線遊戲「Ingress」誕生。

去年十一月,《今周刊》九八七期曾經報導Ingress遊戲的創意與效應,並且專訪Niantic元老級成員之一川島優志,他的印象非常清楚,在與漢克面談時,漢克說過兩句令他永生難忘的話:「要改變世界很簡單,讓大家走出家門就可以了。」「走出去,你就可以改變你的世界。」Ingress隨後在安卓(Android)及iOS平台推出,兩年吸引全球逾一千五百萬人次下載,激勵無數玩家走出家門,翻山越嶺地加入遊戲戰局,而在千萬玩家當中,也包括了遠在日本的石原恆和。他是任天堂持股三二%子公司精靈寶可夢(The Pokémon Company)的董事長,負責寶可夢的所有商品開發及授權。

當石原為這款全新概念的遊戲瘋狂時,他也很快感應到Ingress與寶可夢之間的那條完美連結──兩者都是鼓勵人們走向世界。

「石原是我們的牽線人。」漢克解釋,「他認為Ingress與寶可夢能完美結合,建議我們做寶可夢遊戲,並希望一同參與。這個合作案可說是一拍即合。」他更強調:「這款遊戲將回歸寶可夢系列的起源:關於一個孩子去探索世界、發掘寶可夢怪獸的故事。」

失意社長救任天堂

被手遊打趴,從中找契機翻身石原居中牽線,讓正在苦思手機遊戲計畫的母公司任天堂社長岩田聰,終於看見任天堂的曙光。這位才華洋溢的天才程式設計師,求學期間就喜歡用電腦編寫小遊戲讓同學玩,八○年代即開發出頗受歡迎的「氣球大戰」,九○年代也曾參與「寶可夢」遊戲開發。

作為任天堂第四任社長、也是第一位「非家族出身」的社長,岩田聰一上任就不負眾望,一手主導的任天堂NDS遊戲機及體感遊戲Wii,兩次成功的硬體開發,一度引領任天堂走向巔峰。然而,手機遊戲普及重創了任天堂的霸業,公司業績自○九年起一路下滑,即使岩田聰自願將薪水減半,仍難挽回任天堂的頹勢。

近年來,岩田聰苦思如何在手遊世界尋找任天堂的全新生命力,但對於公司營運和個人角色,他曾有感而發地表示:「在我的名片上,我是公司領導人;在我的思惟裡,我是遊戲開發者;但在我的心中,我,是一個玩家。」因此,當石原帶來攜手Niantic的計畫時,對岩田聰而言,宛若是一種遲來的救贖。這個「用一款遊戲拯救公司」的想像,完全貼合著這位失意社長當年進入遊戲產業的原始初衷,這也是他不顧眾人反對,堅持啟動對Niantic投資計畫、全力投入遊戲開發的原因之一。

精靈寶可夢公司是由任天堂、Game Freak和Creatures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因此,要談到「寶可夢」的熱潮,必須論及幕後功臣:Game Freak社長、「神奇寶貝之父」田尻智。

昆蟲迷的底蘊

享受蒐集、飼養、觀察的樂趣許多專家都說,「寶可夢」暴紅主因不在技術、不在硬體,是因為動人的IP(智慧財產),寶可夢、或說神奇寶貝故事裡,老少咸宜又具冒險性的情節,才是讓「寶可夢」獲得廣大回響的主因。

事實上,神奇寶貝故事主角「小智」就是以田尻智為名,小智的對手「小茂」則是任天堂現任董事宮本茂,又稱「瑪利歐之父」。當年,「小智」負責創作故事梗概、「小茂」負責設計角色,兩人從Game Boy遊戲出發,創造了從日本紅到世界、盛極二十年的神奇寶貝。

田尻智從小喜歡在戶外抓昆蟲,常跑到住家附近的遺跡或廢墟中玩耍,並在家裡建造昆蟲收藏館,享受蒐集、飼養、觀察昆蟲的樂趣。據說,田尻智患有亞斯伯格症,但同學們都稱他為「昆蟲博士」。

「童年時,我想要成為一名昆蟲學家,昆蟲太讓我著迷了!」田尻智說。「每當我發現新的昆蟲,都會非常興奮,所以我想要發現更多昆蟲。我成長的地方當時是個鄉下,有田、有河、有山,但在開發後,所有昆蟲都被趕走了。樹木年年被砍、昆蟲不停減少,變化非常劇烈。」因此,「在決定做遊戲時,我就感覺到了!打算以此為概念製作遊戲。」田尻智曾表示,「把我小時候做的事,全都結合在一起,就是寶可夢!」神奇寶貝就是田尻智年少時期各種興趣的融合,蒐集與交換昆蟲、玩遊戲、看動畫,一一化作神奇寶貝的底蘊,遊戲中的主角也被命名為「小智」,在戶外獵捕各種奇獸,田尻智說:「基本上,小智就是我的童年。」

谷歌在愚人節試水溫

一個玩笑,孵化殺手級遊戲一三年,漢克與岩田聰敲定「精靈寶可夢Go」計畫,以Ingress為基礎、以寶可夢的故事為設定,結合現實世界的地圖及AR技術,卻具備更易上手的玩法,以及活潑鮮明的遊戲IP。

雖然任天堂打造新遊戲的計畫已開始進行,但岩田聰對這個祕密武器態度低調、未曾公開。

一四年,谷歌倒是在愚人節當天推出《Google Maps: Pokémon Challenge》影片,向全世界「開玩笑」試水溫:「今天我們要宣布一個新職缺及挑戰:神奇寶貝大師!挑戰者必須在手機的iPhone或安卓系統上,使用谷歌地圖探勘各種地形,而且找到每一隻野生寶可夢!」一個玩笑影片,卻在網路上瘋傳、引發廣大回響,玩家們鼓勵谷歌研發這款遊戲。「谷歌地圖和寶可夢的結合,就像巧克力和花生醬一樣速配。」漢克說:「人們簡直愛死它了!」今年七月,遊戲推出,數據證明了一切:「寶可夢」遊戲上市一天內就登上安卓及iOS應用程式下載榜首,一周後突破千萬下載量,推升任天堂股價翻漲逾倍,市值躋身日本前二十大。

「過去這一周的經歷像是充滿腎上腺素!」漢克近日對媒體表示,「我們都有些疲憊,但又不可置信這一切如此美好,沒什麼可抱怨的。」雖然是免費遊戲,但專家指出,遊戲商城銷售、遊戲周邊商品、業外收入,以及專用穿戴藍牙裝置等營收,都可望為三家公司帶來強大的收益挹注。

商機從線上到線下

將開放在特定地點置入廣告漢克證實,「寶可夢」會陸續在全球兩百多個國家上市(但目前尚未在台上市),未來也將允許商家在特定地點置入廣告,增加廣告主在虛擬遊戲中的曝光機會,並提高真實世界的來客量,讓人們的消費行為從線上延伸至線下,帶動整體經濟。

一五年七月,岩田聰因癌症與世長辭,他沒能看見自己賭上名聲的最後一搏,人們不知道他其實從三年前就開始布局,還全力促成任天堂對Niantic的注資。在他去世一個月後,Niantic自谷歌獨立,隨後任天堂與Game Freak合資二千萬美元投資Niantic。

一年後的這天,川島在對岩田聰的紀念文上這麼寫道:「希望『寶可夢』能成為讓玩家發現世界美好的契機,與現實世界建立新的關係。」這段話,為這遊戲的背後意義寫下注解。

對漢克而言,他終於看見每個人都走進真實世界;對岩田聰來說,「寶可夢」是這位天才遊戲設計師的完美遺作,無論生前遭受多大的責難,「任天堂史上首度不靠硬體開發就讓股價狂飆」的印記,對他更別具意義。

而對田尻智來說,雖然傷感都市化之後,人們不再有戶外獵奇的機會,但這款遊戲卻讓神奇寶貝在真實世界栩栩如生,帶著世人重啟探索世界的熱情,如今看來,初衷已成。

三位中年大叔返璞歸真的想望,加上萌樣無敵的寶可夢,交織出一個驚天動地的遊戲奇蹟。內容為王、硬體退位、擴增實境商機可期……,在這些產業面的解讀之外,更大的啟示,或許還是科技必須回歸人性。

寫奇蹟!全球宅宅瘋寶可夢上架第一天,即登上App下載冠軍;推出2天,美國安卓平台的覆蓋率達5.16%,安裝數超越交友軟體Tinder。

玩家每天在遊戲上花費的時間長達43分23秒,超越社交通訊霸主what's App。

上市一周,下載量即超過1500萬次。

任天堂7月19日的股票成交量破7000億日圓,創下日本東證股市最高紀錄。

從7月6日發行至7月19日止,任天堂股價漲幅高達120%,市值來到4.5兆日圓(約1.3兆新台幣)。

怪象多!總統、搶匪也參一咖7/6 寶可夢遊戲在澳洲、紐西蘭開放7/7 澳洲達爾文警局發出聲明,請玩家不要到警局內抓寶可夢,並注意交通安全7/8 美國一女性在河邊尋找寶可夢時,意外發現無名浮屍7/9 伺服器癱瘓,Niantic宣布延後寶可夢開放其他國家7/11 美國密蘇里州發生搶匪利用寶可夢,吸引玩家到偏僻處後搶劫7/14 以色列總統里夫林在臉書分享遊戲截圖,總統府辦公室中出現寶可夢「喵喵」;以色列國防部警告軍人不要在軍營玩寶可夢美國加州兩位玩家玩遊戲時,跌落懸崖;紐約州有玩家開車時玩遊戲,因而發生車禍7/15 科威特內政部官員聲明,嚴禁玩家用寶可夢接近政府和軍事重地7/16 大量韓國玩家湧入南北韓邊界束草市,收服寶可夢

怎麼玩?一支手機就搞定

「精靈寶可夢(Pokémon GO)」利用手機定位及AR技術,以現實世界為舞台,收服出現在各地的寶可夢怪獸。

玩家必須外出找尋,還可與其他玩家切磋交流。遊戲目的,大致可分為「收服」、「升級」、「戰鬥」三大類。

「收服」

按照手機中的地圖於指定定點尋找寶可夢(定點通常是地標、商店或觀光景點)。

若有寶可夢出現,手機會發出震動提醒,這時按著螢幕中的寶貝球,朝寶可夢方向滑動,即可捕獲。

「升級」

可利用道具讓你的寶可夢升級,以增加戰鬥力和體力。

玩家等級會因為遊戲進行而提升。

「戰鬥」

對戰不是隨時都能進行,必須走到地圖中的「GYM」(競技場)才能戰鬥。

玩家要先從紅、藍、黃三隊中擇一加入,每個「GYM」也都會由不同顏色的隊伍占領。

玩家可與不同隊伍進行挑戰,也可與隊友切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518

手機搜索就能泄露患者信息 民營醫院推廣又出新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用手機瀏覽器搜索疾病、了解病情的情況,不過這樣做的朋友們可要小心了,因為一不小心,你的電話、微信連同自己正在關心的疾病都一起被泄露了那些對你的隱私感興趣的民營醫院。

搜索疾病 醫生竟然找上門

25歲的李麗(化名)在醫院看完醫生後隨手用自己的蘋果手機查閱了自己所得的疾病,兩個小時後,她看到了一通未接電話以及一則奇怪的短信:您好,我是某某醫院的周醫生,如果您不方便接聽電話可加微信****,方便為您更好地解答。

一開始,李小姐以為是醫院泄露了自己的信息,因為在瀏覽網頁時李小姐只是隨意翻閱了幾個網站,並沒有留下和自己相關的任何信息,更不會留下電話了。

“而且他怎麽會知道我剛看完病,要找醫生呢?”李小姐說,發信息的醫院與下午自己看的疾病正好對口,怎麽會這樣巧合,剛確診別的醫院就知道了?

但第二天早晨,李小姐的微信中彈出了一條朋友申請,醫生頭像,打招呼間接寫著:點擊添加,了解**疾病各種信息。

抱著懷疑的態度李小姐添加了這位醫生:“您好,請問您是想了解**疾病的什麽問題,請盡可能詳細描述,我可以幫你分析解答。”這位醫生說。

周醫生所述的**疾病與李小姐前一日去醫院就診的疾病完全吻合,他是怎麽知道自己得了這個病,並且對應出手機和微信號碼的呢?抱著懷疑的態度,李小姐問出了自己的疑問,沒想到答案大出所料:李小姐的信息竟然是之前自己在手機上瀏覽該醫院時泄露出去的。

“可是我只是在手機上搜索了這個疾病,就算點進這個醫院也僅僅是短短數秒,根本沒有輸入過我的手機號碼,根據一個瀏覽記錄,民營醫院就找上門了,也太恐怖了吧!”李小姐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了解發現,與李麗有著類似經歷的人不在少數,幾乎都是在手機搜索後接到了民營醫院的推廣電話。而這樣的手機信息獲取則是來自於“獲取瀏覽網站用戶手機號”的灰色技術。

那麽這種灰色技術是如何泄露你的個人信息的呢?

民營醫院“推廣”新武器

在百度競價排名之後,民營醫院通過這種灰色技術似乎找到了新的更有效的推廣渠道。

獵豹移動安全專家李鐵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之所以會發生李麗這樣的情況,一種可能是部分機型的安全漏洞,可以直接拿到手機號,不過以往這些都是比較老舊的安卓手機;此外還有一種可能是利用了運營商的一些手機查詢接口(漏洞),來動態獲取手戶手機號的。

“漏洞與運營商的某些服務接口有關,可以說防不了。只要有這種業務接口,漏洞就存在。”李鐵軍說。

醫院頁面中的獲取用戶手機的接口代碼

第一財經記者在網絡搜索關鍵字“獲取手機號碼 網頁廣告”,發現提供這一服務的公司並不在少數。

記者打開其中一家名為睿舟科技的網頁顯示,(http://www.laiyixia.cn/mobile/weixin/ ),該公司介紹旗下專門用於移動網站訪客手機號碼抓取的訪客統計助手,稱使用只需要在移動網站上安裝一段簡單的代碼,當訪客在手機上瀏覽您的網頁時,就能抓取,抓取到手機號碼後登陸軟件在線後臺,就能清楚地看到訪客的信息,包括手機號碼、網站標題、來源關鍵詞、來源url、地區、ip等,並稱可以批量通過Excel導出,方便管理。

在產品介紹中,軟件稱不僅抓取訪客手機號碼,獲取二次營銷的機會,提高企業銷售額,還可以防競價推廣惡意點擊和建立企業數據庫,讓你的客戶不斷買單。

“普通客戶每天抓取100個電話號碼,一月就是3000個電話號碼(請註意:這些都是有意向的高質量的名單),一年就是36000個客戶電話,這是一個龐大的數據庫,長時間下去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幫助企業快速成長。”該公司聲稱。

而在這家公司的客戶案例上,第一財經記者就看到了不少民營醫院。百度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類似使用這樣黑色服務的機構已經超過數萬。

“每次賬號泄露都會有數據在黑市上賣。”一位百度數據部門的研究員告訴記者,“用戶在瀏覽網頁的時候硬件設備、手機信息可以被讀取,這些信息可以跟黑市上的數據庫匹配,如果不走運不僅僅是手機號碼,包括郵、銀行卡賬號都可以被匹配出來。”

盡管“灰色技術”無處不在,不過以上專家還是給用戶支了招,如何提防這些無孔不入的“推廣分子”:

第一,只有當用戶的流量走的是手機網絡時,這類獲取號碼的方式才會成功。用Wifi或PC,都不會中招。因此搜索此類關鍵信息時,若怕手機號泄漏,可停用手機網絡,使用Wifi網絡,或改用PC端查詢。

第二,這種方式並不是通過病毒或木馬來獲取用戶手機號,而是因為對方在網站植入了查詢代碼,以獲取更多的隱私資料。民營醫院(或其它有同類營銷需求的機構),先在搜索引擎上做推廣,再配合這種手機號統計服務,可以獲取到瀏覽了他們頁面移動端用戶的手機號。因此用戶搜索醫療、支付等有關個人關鍵信息時,需要小心謹慎,分清楚推廣鏈接與普通鏈接,分清楚正規醫院網站與口碑不好的民營醫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875

每年新增胃癌患者40萬 無痛胃鏡誰來買單

像劉婷婷(化名)一樣,明知自己胃不好,卻又遲疑著不敢去醫院做一次胃鏡檢查的人不在少數。的確,惡心和疼痛讓大多數做過一次胃鏡檢查的人做夢都怕再做第二次。

但是前兩天,劉婷婷和她的閨蜜一起嘗試了一種新的胃鏡方式,只需要吞服下一顆白色膠囊,就可以毫無痛感地完成一次胃部檢查體檢,通過安裝在膠囊內的攝像機可以360度的旋轉拍攝胃部情況,檢查完畢後這顆膠囊會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

這是一個由辭職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創立的機器人項目,聽起來似乎很神奇,不過,這種新的胃鏡方式,靠譜嗎?

3760元做一次,要不要嘗試?

劉婷婷在當天就拿到了自己和閨蜜的胃鏡報告單,兩人均顯示有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但是婷婷還檢查出了胃底息肉,體檢大夫對此作出的診斷是,她可能需要進一步複查胃鏡,看是否有必要在胃鏡下進行息肉摘除。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完成了接近1000例像這樣的膠囊胃鏡檢測,因為完全無痛苦,所以特別適合懼怕做胃鏡的患者來做前期篩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上海市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廖專用“極高”二字來形容患者對這種新檢查方式的接受度。

哪怕,相比較普通胃鏡,膠囊胃鏡的價格貴出了10倍:在上海,膠囊胃鏡做一次的價格為3760元,其中等同於傳統胃鏡的250元可以通過醫保支付。

上海區域將膠囊胃鏡納入醫保範圍是有目的:他們希望借由這一項目提高上海市民胃部疾病的早篩率。

作為胃病大國,胃部息肉的發病率在我國正在升高。“上海有3000萬左右的人口,按照比率來算,這其中有300萬人都需要去做胃鏡下的治療,但因為做胃鏡太痛苦了,很多人不敢去做這樣的檢查,從而不能及時發現自己的疾病。”廖專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了這樣一組數據,目前醫院中查出的胃癌患者,90%都已經是中晚期,而如果是早期胃癌,90%的病人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如果到了晚期,3年花費20萬元治療疾病是很正常的事情,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這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廖專透露。

在國家層面,這一開支更是讓人印象深刻,目前中國的胃癌病人占了全世界總量的42%,每年新增的胃癌患者超過40萬,而國家每年在此一項上花出的醫保費用超過1500億。

在去年,長海醫院消化內科曾經做過一組比對試驗,讓一組檢查胃鏡的患者先嘗試膠囊胃鏡檢查,再做普通胃鏡確診。結果顯示,前者的準確度達到了94%,100%的參與者表示,今後胃鏡一定會選擇這種新的“膠囊”。

不過,這6%的差別還是讓一些醫生在針對已經確認患有嚴重胃病的患者時,不會將膠囊胃鏡作為首要推薦方式,“膠囊胃鏡目前還是最適合早期篩查,因為體檢醫生操作手段的差異,目前還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精確。”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對此表示。

舉例來說,劉婷婷的閨蜜因為僅查出了慢性胃炎,這種疾病在中國有大約80%的正常人都會患有,只需要正常調理飲食即可恢複,但劉婷婷的胃部息肉癥狀卻需要進一步在醫院做診斷,在目前,超聲胃鏡會是更好的方式,盡管會有惡心疼痛,但可以更精確地診斷出息肉的大小以及良性還是惡性的屬性。

4個多億,3位華人博士共同研發

作為清華同方的創始人之一,安翰膠囊胃鏡的創始人——清華大學物理系原教授吉松鵬自從辭職以來前後參與了17個項目的培育和發展,其中8個已經實現了融資上市,而膠囊胃鏡是他從1999年開始參與培育的重點項目,也是他眼中下一個會在創業板實現上市的標的。

“目前該產品的銷售額每年已達20億,其中四分之一來自設備銷售,四分之三來自膠囊銷售的收入。”安翰醫療董事長吉松鵬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目前,這一膠囊胃鏡機器人已經走進了全國400多個醫療機構,其中三分之一為三甲醫院,三分之二為體檢機構。

“消化道的檢查是最痛苦的,在目前,全球已經有4家企業可以實現膠囊小腸鏡的生產,其中三家在海外,一家是國內企業。而膠囊胃鏡,全球只有我們可以做到。”吉松鵬透露,“這其中有很多的技術難點,包括通過磁鐵控制膠囊拍攝的角度,重量需要達到航天要求的指標,而且為了保證檢查的完整性還需要低功耗等等。”在安翰的團隊中,很多是來自航天系統的精密儀器專家,而膠囊胃鏡的研發前後花費了8年,斥資4個多億,由三位華人科學家主要參與。

“國產醫療企業要打開市場並不容易,何況是一個之前大家都沒有接觸過的新技術。”吉松鵬說,在產品推向市場的第一年,他們和眾多的國產醫療器械廠商一樣,不得不在醫療市場“拿錢做實驗”,“我們選了全國最頂級的中山醫院、長海醫院、301醫院等,給他們免費做了一年的患者實驗,我們先做,再比對傳統胃鏡,看結果以及患者體驗,最終拿到了學術認可。”吉松鵬說,按照他的規劃,在未來隨著胃癌早篩市場以及情感關愛市場的到來,這一國產的醫療器械市場空間將會被進一步打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257

每年新增胃癌患者40萬 膠囊胃鏡誰來買單

像劉婷婷(化名)一樣,明知自己胃不好,卻又遲疑著不敢去醫院做一次胃鏡檢查的人不在少數。的確,惡心和疼痛讓大多數做過一次胃鏡檢查的人做夢都怕再做第二次。

但是前兩天,劉婷婷和她的閨蜜一起嘗試了一種新的胃鏡方式,只需要吞服下一顆白色膠囊,就可以毫無痛感地完成一次胃部檢查體檢,通過安裝在膠囊內的攝像機可以360度的旋轉拍攝胃部情況,檢查完畢後這顆膠囊會隨糞便一起排出體外。

這是一個由辭職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創立的機器人項目,聽起來似乎很神奇,不過,這種新的胃鏡方式,靠譜嗎?

3760元做一次,要不要嘗試?

劉婷婷在當天就拿到了自己和閨蜜的胃鏡報告單,兩人均顯示有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但是婷婷還檢查出了胃底息肉,體檢大夫對此作出的診斷是,她可能需要進一步複查胃鏡,看是否有必要在胃鏡下進行息肉摘除。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完成了接近1000例像這樣的膠囊胃鏡檢測,因為完全無痛苦,所以特別適合懼怕做胃鏡的患者來做前期篩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上海市長海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廖專用“極高”二字來形容患者對這種新檢查方式的接受度。

哪怕,相比較普通胃鏡,膠囊胃鏡的價格貴出了10倍:在上海,膠囊胃鏡做一次的價格為3760元,其中等同於傳統胃鏡的250元可以通過醫保支付。

上海區域將膠囊胃鏡納入醫保範圍是有目的:他們希望借由這一項目提高上海市民胃部疾病的早篩率。

作為胃病大國,胃部息肉的發病率在我國正在升高。“上海有3000萬左右的人口,按照比率來算,這其中有300萬人都需要去做胃鏡下的治療,但因為做胃鏡太痛苦了,很多人不敢去做這樣的檢查,從而不能及時發現自己的疾病。”廖專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了這樣一組數據,目前醫院中查出的胃癌患者,90%都已經是中晚期,而如果是早期胃癌,90%的病人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如果到了晚期,3年花費20萬元治療疾病是很正常的事情,對於很多家庭來說,這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廖專透露。

在國家層面,這一開支更是讓人印象深刻,目前中國的胃癌病人占了全世界總量的42%,每年新增的胃癌患者超過40萬,而國家每年在此一項上花出的醫保費用超過1500億。

在去年,長海醫院消化內科曾經做過一組比對試驗,讓一組檢查胃鏡的患者先嘗試膠囊胃鏡檢查,再做普通胃鏡確診。結果顯示,前者的準確度達到了94%,100%的參與者表示,今後胃鏡一定會選擇這種新的“膠囊”。

不過,這6%的差別還是讓一些醫生在針對已經確認患有嚴重胃病的患者時,不會將膠囊胃鏡作為首要推薦方式,“膠囊胃鏡目前還是最適合早期篩查,因為體檢醫生操作手段的差異,目前還沒有辦法做到完全精確。”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對此表示。

舉例來說,劉婷婷的閨蜜因為僅查出了慢性胃炎,這種疾病在中國有大約80%的正常人都會患有,只需要正常調理飲食即可恢複,但劉婷婷的胃部息肉癥狀卻需要進一步在醫院做診斷,在目前,超聲胃鏡會是更好的方式,盡管會有惡心疼痛,但可以更精確地診斷出息肉的大小以及良性還是惡性的屬性。

4個多億,3位華人博士共同研發

作為清華同方的創始人之一,安翰膠囊胃鏡的創始人——清華大學物理系原教授吉朋松自從辭職以來前後參與了17個項目的培育和發展,其中8個已經實現了融資上市,而膠囊胃鏡是他從1999年開始參與培育的重點項目,也是他眼中下一個會在創業板實現上市的標的。

“目前該產品的銷售額每年已達20億,其中四分之一來自設備銷售,四分之三來自膠囊銷售的收入。”安翰醫療董事長吉朋松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目前,這一膠囊胃鏡機器人已經走進了全國400多個醫療機構,其中三分之一為三甲醫院,三分之二為體檢機構。

“消化道的檢查是最痛苦的,在目前,全球已經有4家企業可以實現膠囊小腸鏡的生產,其中三家在海外,一家是國內企業。而膠囊胃鏡,全球只有我們可以做到。”吉朋松透露,“這其中有很多的技術難點,包括通過磁鐵控制膠囊拍攝的角度,重量需要達到航天要求的指標,而且為了保證檢查的完整性還需要低功耗等等。”在安翰的團隊中,很多是來自航天系統的精密儀器專家,而膠囊胃鏡的研發前後花費了8年,斥資4個多億,由三位華人科學家主要參與。

“國產醫療企業要打開市場並不容易,何況是一個之前大家都沒有接觸過的新技術。”吉朋松說,在產品推向市場的第一年,他們和眾多的國產醫療器械廠商一樣,不得不在醫療市場“拿錢做實驗”,“我們選了全國最頂級的中山醫院、長海醫院、301醫院等,給他們免費做了一年的患者實驗,我們先做,再比對傳統胃鏡,看結果以及患者體驗,最終拿到了學術認可。”吉朋松說,按照他的規劃,在未來隨著胃癌早篩市場以及情感關愛市場的到來,這一國產的醫療器械市場空間將會被進一步打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53

河南確認1例中國籍旅客感染寨卡病毒 患者已被隔離

15日據新華社消息,日前從河南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獲悉,9月8日從首爾至鄭州航班上發現一名中國籍旅客發熱,經中國疾病控制中心反饋複核,其寨卡病毒檢測陽性。

據介紹,這名中國籍旅客此前曾在國外旅行,在河南鄭州入境時,在鄭州機場被公安邊防總隊、機場檢驗檢疫部門檢驗過程中發現問題。

據中新網報道,該旅客曾在危地馬拉工作兩個多月,9月4日出現發熱、頭痛癥狀,測量體溫最高達38.5℃。9月5日開始出現皮疹,逐漸擴散至全身,曾在當地醫院就診,期間做寨卡、登革熱、基孔肯雅熱等病原體實驗室檢測均為陰性,並口服退熱、抗過敏藥物治療。

9月6日該旅客前往美國,9月7日轉機至韓國首爾,9月8日乘坐首爾至鄭州航班入境。該旅客否認兩周內蚊蟲叮咬史,否認有性接觸和輸血史。自述未接觸過寨卡病毒病患者,其周邊關系密切人員未出現相關癥狀。

該病例是我國內地第23例寨卡病毒病病例,也是河南省首例輸入性病例。

目前,該名旅客已被隔離觀察。同時,河南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登記其接觸者信息,加強對同航班入境人員的排查,截至目前,未發現其他有癥狀者。

專家提醒,來自寨卡病毒病流行或有病例報告的國家和地區回國的人員,在兩周內出現發熱(多為中低度發熱)、皮疹(多為斑丘疹)、關節痛、肌肉痛、結膜炎等癥狀時,應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主動說明上述旅行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087

異種器官移植再掀風暴 400萬眼角盲患者有望受益豬角膜

“豬的角膜剛剛研制成功了,國內已經有幾十例移植於人體的案例了。” 近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首席科學家蔡誌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由於人體移植器官嚴重短缺,而豬的器官大小和功能與人類似,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成為能移植到人的異種器官。但是,異種間存在跨物種病毒感染的隱患等問題,也使得異種器官移植長期停步不前。

不過,隨著去年來一些關鍵技術的突破,異種器官移植正在掀起新的風暴。陜西艾爾膚企業集團是我國最早一批專業從事研發異種供體材料的企業,並從2002年起定位於以豬為供體。目前正聯合國內一些三甲醫院,推廣豬角膜。該公司副總裁張光晟說,“賣的很火”。

90%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死去

在9月22日深圳發改委舉辦的“異種器官移植”研討會上,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研究員牟麗莎介紹,對晚期疾病,比如說器官功能衰竭以及癌癥來說,更換器官是上上之選,但是目前器官非常短缺。

她引用了一組數據:對於腎臟來說,國內每年需求有30萬人,但是實際獲得移植的人不過5500人。肝臟實際需求達30萬人,移植的只有2000人。90%的病人在等待中死亡。

從2015年1月1日起,中國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供體來源更加緊張,異種器官移植因而更為行業關註。

由於豬與人的器官非常相近,並且與人類有90%的相同基因,且豬的飼料成本低,基因改造比較容易,因而成為器官移植的優質供體來源。

在國內,豬的器官在臨床上的應用已經有非常久的歷史,比如說豬的心臟瓣膜應用於風濕性心臟病已經幾十年了。

不過,供體安全性問題一直為外界擔憂。上世紀90年代,豬器官移植項目一度在全球受到追捧,但是後來發現豬的基因組里面有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存在。最終,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政府明令,在找到解決辦法之前,停止一切異種器官移植的臨床試驗。

豬角膜應用前景廣闊

不過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對對豬進行基因修飾和生產質量的控制等,提高了安全性,政策導向也越來越傾向於用動物作為器官的來源。牟麗莎介紹,日本開始允許向人體移植動物的臟器和細胞,美國最近也解除了自主人獸混合胚胎的禁令。

蔡誌明曾經組織完成了國內首例異種動脈瓣移植手術。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豬角膜研制成功後,應用前景將十分廣闊。

角膜病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就拿我國來說,角膜盲患者約有400萬名,每年新增需要角膜移植的患者超過10萬,但是能夠得到移植的不到3000人。

技術難題解決後,企業也迎來了市場拓展的春天。陜西艾爾膚企業集團是我國最早一批專業從事研發異種供體材料的企業,並從2002年起,定位於以豬作為供體。該公司副總裁張光晟在當天的研討會上介紹,他們研發的人工角膜具有與正常角膜相似的拉伸強度、屈光度,植入患處後可阻止病變發展及角膜溶解,並於去年4月獲得了國家的註冊證。“我們已經建立了第一株人類角膜緣細胞株,和人捐獻的角膜基本無異了。”

現在,張光晟正聯合國內一些三甲醫院,推廣豬角膜。他說:“賣的很火”。

仍有技術難題有待破解

除了豬角膜,豬的其他器官移植研究也將邁上新臺階。2015年,據英國在線雜誌官網報道,29歲的中國女留學生楊璐菡作為異種器官移植課題帶頭人,在哈佛和eGenesis利用CRISPR-Cas9的“基因剪刀”技術,剔除了豬基因組中可能有害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基因,從而攻克了豬器官用於人體移植的重大難關。

受益的顯然不僅僅是某一個器官的移植。美國匹茲堡大學Starzl器官移植研究所副教授戴一凡說:“豬全身都是寶,豬的皮膚、骨骼等處理後都可以使用,在整個醫療界很多東西已經用在臨床上。如果能做到免疫反應很低,移植後的器官壽命持續時間會更長。”

以豬的瓣膜為例,戴一凡說,移植後使用壽命一般是7-10年,年紀越輕的人心臟瓣膜的壽命越短,一般在7年後就鈣化了,而60歲以上的人可以維持10年以上。

他解釋道:“因為年輕人免疫系統比較強,對瓣膜有排斥反應,導致鈣化。所以,如果用豬的心臟瓣膜,又能控制好免疫反應的話,就會大大延長人的壽命,這也是研究的一個新思路。”

蔡誌明告訴記者,除了移植之後器官的排異和使用壽命問題,仍有一些技術難題有待破解,比如說器官質量如何保證。

“目前,胰島、腎臟和肝臟的器官移植還在研究中,還需要時間。”胰島是蔡誌明和他所在的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異種器官移植團隊主要研究的方向。他們的團隊目前已經開展了國內首例豬-猴動脈瓣移植,並建立了胰島分離技術平臺,以及豬的胰島移植到老鼠的平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270

晨悅生活 | 醫生最希望患者問什麽?

提問是門藝術,在就診過程中更是如此。日前,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教授泰德·艾柏利表示,患者和醫生交流時,應積極扮演好“提問者”的角色。若提問恰當,醫生一般都會答疑解惑,利於疾病的緩解和治愈。在此,我們特邀權威專家,總結出醫生最希望患者問的七個問題,教您做個聰明的病人。

治療方案有哪些

眾所周知,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救就是和時間賽跑,晚一點都可能“回天無力”。北京同仁醫院心血管疾病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師馬誌敏告訴記者,有一次,他們搶救病人後建議其住院,以便後續檢查,必要時可能需要手術,但家屬就是不理解,執意出院,後來患者出現大面積心梗,失去治療時機。

“工作中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馬誌敏說,患者或家屬對治療方法有這樣或那樣的看法和顧慮很正常,遇到緊急情況,希望他們能相信醫生,坦誠以對。實在對當前治療方案不滿,也可以多問一問是否有其他的治療方法,而不是擅自做主。“臨床經驗告訴我們,積極主動地與醫生溝通治療方案,往往能得到最大化的治療效果。”

治療的結果是什麽

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表示,人們一旦得知自己生病,第一反應就是能治好嗎。事實上,治愈疾病是患者和醫生的共同心願,然而,醫學是有局限性的,對於某些危重疾病來說,無論手術還是藥物治療,都只能緩解病痛、改善癥狀而已,無法根治。但這點對患者來說大多難以接受。即便這樣,還是建議患者就醫時向醫生問清治療效果,和心理預期做個對比,一來不會造成太大的心理落差,二來還可以重新決定是否進行治療。

治療有什麽副作用

“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馬誌敏表示,幾乎所有藥品說明書上都有服用藥物的副作用說明,常見的有頭痛、嗜睡、便秘、潰瘍等。手術和儀器治療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所以,在服藥和治療前,患者應咨詢醫生,對這些情況有所了解,明明白白地接受治療。

治療費用是多少

支修益說,我國醫保覆蓋面還不是很廣,一些檢查、藥物、治療都是自費的,這對中低收入家庭來說是筆不小的開銷,也是他們非常關心的。臨床工作中,醫生不時看到因用不起藥而中途放棄治療的病人。患者在最初就診時,如能請醫生對治療花費做出預估,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經濟負擔。因為醫生在了解患者經濟情況後,會幫其制定“既能治病,又不會過度增加負擔”的治療方案。

治療期間我能做什麽

馬誌敏表示,幾乎所有慢性病都與不良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有關,可人們大多重治療、輕預防,忽略了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支修益甚至將消化道腫瘤、肝癌、肺癌等疾病形容成是“吃出來的病”、“喝出來的病”和“氣出來的病”。兩位專家表示,從臨床上看,通過調整生活方式達到控制病情的患者不在少數,生活方式的轉變配合治療,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治療期間,從醫生那里得知適合自己的生活保健方式,對緩解病情非常重要。

為什麽你的說法和別的醫生不一樣

支修益告訴記者,有一次,他遇到一位癌癥病人,此前,患者看了三個醫生,治療方案也有三種:去放射科,醫生建議他放療;去內科,建議他化療;到了外科,建議他手術。一圈看下來,病人疲憊不堪,無所適從。類似患者不在少數,看了幾個醫生,每個人的治療方案都不一樣,真不知道到底該聽誰的。

支修益表示,由於醫生專業領域不同,他們會首先站在自己的學科角度考慮問題,對病癥及治療方法有不同觀點很正常。由於這種現象存在,對重大疾病或疑難雜癥患者,醫院的通常做法是多科室會診,以便制定更利於患者的治療方案。對普通疾病,雖然做不到這點,但如果患者遇到診斷決定不一時,建議多看幾家醫院,挑知名醫院或專科知名醫生就診,並提出此前專家的診療建議,請專家幫忙分析利弊。“貨比三家”不失為一種謹慎、有效的做法。

手術安全性高嗎

支修益表示,隨著網絡的普及,不少患者在就診前都會做足功課,從網上大致了解疾病的相關治療方法。比如,很多腫瘤患者就診時不會再問一些常識性的問題,而是開門見山地提出手術安全性、成功系數、術後是否複發等問題。其實,這點也是醫生最關心的。“我們歡迎患者把顧慮說出來,這樣在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時,就能更好地考量、規避一些風險,利於更好地展開後續治療。”

最後,兩位專家共同呼籲,聰明的患者應充分利用和醫生交流的時間,清楚自己重點要解決的問題,主動表達自己的疑問和訴求。建議患者在就診前列個問題清單,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詢問醫生。另外,就診是醫患雙方的共同行為,要學會相互理解。一方面,病人要相信醫生,也要體諒醫生的不易;另一方面,醫生在診療過程中也要多一點耐心,適當騰出時間和精力給予病人安慰和指導。如果醫患雙方都多一些換位思考,“醫患一家親”也許並不會太遠。

(受訪專家: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宣武醫院胸外科主任支修益、北京同仁醫院心血管疾病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師馬誌敏)

晨悅生活欄目的互動時間為每周一至周四早上8:00~9:00,歡迎親們在留言區暢所欲言,有更多問題也可以在第一財經客戶端參與提問區的互動,您可以到App Store、各大安卓市場搜索“第一財經”或掃描下方二維碼下載第一財經客戶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2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