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丟掉夕陽思維 華擎翻身全球第三


2012-2-6  TCW




當個人電腦失去魅力,由平板電腦 取代,受到最大衝擊的科技產業之一,就是個人電腦裡最重要的關鍵零組件:主機板。

國內四大主機板業者,除了華碩成功由筆記型電腦轉型為系統業者之外,技嘉、微星、精英都面臨轉型選擇題,但卻有一家二線主機板公司固守本業,只以二百零五 位員工,就演出一場主機板業的以小搏大的戲碼。

這家公司就是華擎科技,去年每股盈餘(EPS)估為十一元,創下過去四年以來新高,更以二線低階主機板業者之姿,在組裝通路市占率一舉超越營收規模大上近 六倍的微星,攻上全球第三大。

這樣的成績,就連目前主機板二哥—— 技嘉科技副總裁馬孟明都說:「華擎是做得不錯,市場有競爭是好事。」

轉型做不起來難追品牌差距,賠錢出場

過去五年來,主機板業者面臨產業夕陽化,近四年平均售價下滑近七%,逼得所有主機板業者都在進行多角化策略,朝筆記型電腦等異業轉型。華擎卻能專注本業, 異軍突起,第一課,是認清自己的弱點。

其實華擎也曾經受到筆記型電腦的誘惑,甚至想在品牌建立後,成為母公司和碩未來代工產能的出海口。○八年,華擎推出筆電產品,不僅採購規模比不上其他筆電 品牌大廠,加上全球售後維修的成本都超乎華擎想像。一年後,華擎認清現實,小賠出場。

華擎當時員工不到兩百人,要從主機板品牌延伸到筆電市場,這中間的品牌差距不知得花多少錢才能補上,「沒錢,開發成本又高,」前半年賺的錢,後半年全都賠 上了,還倒貼,這讓○八年從總經理吳載灯手中,接下公司管理大權的華擎營運長許隆倫體悟到,要「做我們有優勢的。」

當同業忙轉型,華擎卻回頭顧本業,成為主機板業一個異數。「○九年華擎回頭從低階往上慢慢把高階打通,你去看它的產品種類,高、中、低階的主機板型號只有 別人的一半,既符合大部分使用者的需求,研發費用又降低,華擎的精品策略,夠聚焦,對手腳步亂了,就會有機會,」一位研究機構個人電腦產業分析師指出。

「重新聚焦」自己擅長的事情,說來容易,但,要從低階往高階市場走,又是另一場腦袋革命。

衝刺本業沒換腦袋市場不買帳,高價賣不動

華擎過去只是主機板二線球員,○五年曾創下史上出貨高峰一千萬片,在均價五十美元以下的低階板卡市場,稱霸二線廠。但,低階市場很快就遇到新興市場當地品 牌的殺價競爭,為了要活下去,華擎決定往利潤更高的高階市場前進。

過去低階主機板的新規格,都是吳載灯一個人說了算,許隆倫延續中央集權式的領導風格,沒想到,卻被市場打了一巴掌!

從低階轉到高階,最直覺式的做法,就是把主機板換上最新的晶片組,再把周邊規格同步升級。但,華擎試了半年,發現高階產品賣不動,低階又面臨殺價競爭,加 上金融海嘯的衝擊,讓華擎○八年出貨量掉到四百萬片,連高峰期出貨量的一半都不到。

一顆頭腦變兩百顆激盪員工發想,成功升級

過去做低階產品,只要考慮價格競爭力,但做高階,得了解組裝電腦的重度使用者的需求,從「價格」轉向「使用者」考量,是完全不同的。

「過去的想法全都不能用!」許隆倫說,「那個時候真的很痛苦,自己要改頭換面,把腦袋清空,idea(想法)不會從一個人出來。」在每週一上午例行的主管 會議中,許隆倫改變過去由上而下的單向指示動作,開始一個一個問大家的意見。

行銷、業務蒐集到的市場需求,會和內部研發人員的創意發想互相激盪,討論層級從主管到基層,越來越熱絡。因為「大家知道,每個人的意見有可能改變產品時, 發言是有意義的,全都會幫忙去想(新功能),」華擎資深員工、行銷經理李正揚說出他看到的轉變。

華擎也從過去一人腦袋的公司,變成兩百多個腦袋的公司。而砍掉筆電,華擎選擇聚焦自己的優勢、專注升級自己腦袋時,市場上另一個明顯對比,正是原本主機板 第三大業者微星。

眼看華碩成功變身為筆電品牌廠,技嘉、微星、精英陸續跟進,其中,微星最為積極,○九年喊出要成為全球十大筆電品牌,重心大幅轉向。微星轉型筆電品牌業者 面臨瓶頸,尤其是過去三年,動輒出現單季虧損,EPS都在○‧五元以下低檔徘徊,獲利能力大不如前。

反觀華擎,從低階往高階轉型,平均售價過去四年來一路走高,毛利率還長期領先微星、技嘉。而對手的失策,更讓華擎找到機會,一舉擠進全球主機板組裝通路前 三名。

華擎的故事,顯示沒有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思維。

因為,每一次,英特爾(Intel)晶片組規格升級,就是主機板市場市占率重新洗牌的機會,「(新規格出來)你看到別人沒看到(主機板新功能設計),你就 贏了,」許隆倫說。即便市場很成熟,景氣低迷,華擎沒有忘記升級自己的腦袋,才能為每一次的機會做好準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73

晉商思維:創業初,現金流

http://xueyuan.cyzone.cn/caiwu-caiwuguanli/223479.html

創業是很多人的夢想,但創業如何出發直接決定了創業之路的未來。研究晉商創富我們發現,創業之初的選擇現金流暢的項目是他們成功的基礎,也是很多有成就的商人的選擇。

創業首選現金流。我常常說,時下的財富故事誤導了很多年輕人,其中也包括學生時代的我。通過這些年的工作實踐,尤其是通過近些年對晉商的研究和學習,讓我對創業首選有很深刻的感受:那就是,一定要選當天就有現金流的項目。

晉商走西口的早期,在外面沒有人接應的時候,最常見的,就是擔個貨物擔子,一邊賣貨一邊走。例如「大盛魁的創始人,即清初山西太谷的王相卿和祁縣的 張傑、史大學三人。他們初為肩挑貨郎,販運雜貨於蒙邊地區,經營小本生意。康熙中葉,清軍駐防殺虎口,王相卿等三人充當了該部的伙伕、雜役,經常往來于歸 化城,為部隊來買食用的牛羊等貨物。」他們初期所做的是每天都能夠見到現金流動的生意。

正是因為有了前期這些現金流的支持,才使得他們的生意能夠有機會流動起來,這也為他們後來發展更大的生意奠定了基礎。

今天談創業,很多人一說就是要如何大的項目如何好聽的項目,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你的項目是否有現金流,說得更直接一點,你的創業項目是否能夠從第一天就產生現金流,否則,也許,你會在現金流入的前一天支撐不下去而創業失敗的。

創業要選收費口項目記得有一天看電視上一位投資專家講股票的選擇說其中之一就是要選收費口行業,其實,創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因為,只有收費口的項目才可以帶來現金流,而我們都知道暢通的現金流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有多少也是不夠的,或者說,因為產出日期不可確定,因此,投入也就無法預計多少,從而對項目的發展形成隱患而導致可能的失敗。

晉商從販賣茶葉等發展到販運銀子做票號,原因就是後者是更直接的收費項目。之前的茶葉等在手上的時候還需要貨物與銀子的置換,而票號則是乾脆是銀子與銀子的置換,而且,是顧客一上門就有的銀子收,那是何等舒服的買賣啊。

因此,創業做生意,把握現金流,是創業之初的首要選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28

投資者需要辯證思維 聽風__春華秋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3b76a10102e3zm.html

資本市場從成立的第一天起,市場上一根筋的投資者就很多。何謂一根筋呢?具體來說,就是單向思維,要麼一味看多,要麼一味看空,不管客觀事實,認死理。

不管你是技術分析,還是基本面分析,如果是一根筋思維,就很難長期在市場生存。市場的基本規律是漲多了必跌,跌多了必漲,即使如美國過去幾十年的大牛市,也是螺旋式上升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企業成長的規律更是盛極而衰,因為樹長不上天。

長期投資者,並不代表一定要像巴菲特一起,數十年持有一家企業,因為這種持續幾十年增長的企業幾乎是鳳毛麟角,而99%的企業都是走向衰亡,所以一旦投資失敗,幾乎就是賭命。再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巴菲特,這意味著你幾乎永遠成不了巴菲特。所有長期投資時限是有一個度的,是以企業成長週期為前提的,是以合理的時間去賺取合理的利潤;既不是暴利,也不是隨便就可以買進就可以躺著睡大覺。

對任何一個在資本市場的投資者,辯證思維是確保長期生存的必要條件,而一根筋式的單向思維從長期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單向的看多或看空,總會有一個巨大的錯誤在前面等著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39

投資札記【55】將簡單思維堅持到底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0l9hb.html

今天你簡易了麼

我每天都這麼問自己

因為自己頭腦不聰明而且能力欠缺

因此只能化繁為簡地處理任何事

當然主要是投資

要不我提出了

易順天承的理論

就是做最簡單的

最順理的事情吧

其他的就讓老天爺去承擔吧

或解釋為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只要順應道理順應趨勢順應心法了

天理會將成功推向你這邊

 

今天我簡易了嗎

每天我都檢查自己幾次

不要犯錯誤

其實股市或者人生

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複雜

只是你用自己以為的聰明

去抗衡客觀規律的結果

你遭受的應得的99%概率的碰壁

不要羨慕那些大師的成功

其實他們一開始

也是很複雜

後來變得精簡

並且堅持到底

他們便成功了

就這麼簡單

 

將簡單思維堅持到底

對於投資

目前看我只會做證券市場

包括股票債券基金等等流動性好的品種

而且我相信只會做這些

就足以能夠成就自己後半生

所認為的偉業宏圖了

 

除此之外的投資

我是門外漢

不會輕易染指其他投資

 

寫完這篇我還要問自己

今天我為了簡單

努力了麼

只要努力簡單化

每晚

我都會睡得很香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115

北極光7年深耕中國概念:「咖啡+豆漿」式投資思維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8430/

●投資策略:早期和成長期初期,「中國概念」。管理6只基金,資產總額10億美元。

●清潔技術佔整個投資比例的1/3,目前已投15家企業,污水污泥的處理是亮點。

●北極光團隊判斷:能夠打開云計算數據堵塞管道的模式就是機會。

●尋找案源最常用的方法除了紮根產業鏈,還有一種思路就是瓶頸分析法。

北極光北京辦公室位於投資機構集中的華貿中心,1200平方米的辦公室,前台盛開的百合花,頗為雅緻。而中間一條走廊,將辦公室隔成了一間間的辦公室和會議室。

在約定的時間裡,鄧鋒拉著行李箱風塵僕僕趕到了辦公室。他笑著對南都記者稱,北京的交通堵塞,辦公到太晚時,有時就把樓下的酒店當成了家。眼前這位笑起來有點靦腆的投資人,曾贏得「硅谷最成功的5位華人企業家」之一的美譽。

在中國唸完大學後,又去了美國進修和創業,鄧鋒的思維方式中西合璧,熟悉結合硅谷發展,又深諳中國國情,正如每天早上的習慣是,一杯咖啡配上一杯豆漿。

硅谷式投資思維

2005年,在美國硅谷摸爬打滾多年的鄧鋒決定回國創業,投身風險投資界。彼時,硅谷已經在鄧鋒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硅谷是鄧鋒的福地。歷經校園創業、出國求學、任職英特爾等階段,他的人生在硅谷得到昇華。與兩位好友聯手創辦的網絡安全技術公司N etScreen在 2003年以42億美金的巨資出售給Juniper網絡,鄧鋒也為此贏得了「硅谷最成功的5位華人企業家」之一的美譽。

從創業者轉身投資人,鄧鋒的眼光緊追硅谷風投的成功軌跡。自創的N etScreen獲得美國天使投資人和紅杉資本等風險投資之後,讓鄧鋒對風投有了更多的思考。他 意識到,第一梯度品牌的風投,無一不是在早期項目上有過人之處;而整個風險投資的發展,則是跟著科技革命的浪潮而變化,從英特爾、AMD等芯片公司,到微 軟、蘋果等PC公司,再到雅虎、facebook等互聯網公司,每一次新的科技浪潮到來的時候,硅谷總是跑在前面。

鄧鋒為新創建的北極光定下了兩個投資關鍵詞,一是早期項目,二是科技項目。這兩條投資主線,在今天回頭看來,正貫穿了北極光投資的眾多項目,形成非常明顯的趨勢。

早期項目,以鄧鋒的話來說,就是「在別人看不清楚的時候,依靠專業知識看清楚;而你比別人早半年進入,你的價格就比別人好。」

值得注意的是,投資早期項目如今看來是大趨勢,但在北極光創建的當年,中國的風險投資還處於起步的階段,不少成熟的美元基金還把焦點放在Pre-ipo項目,新創立的北極光從一開始就重視早期項目,不能不說眼光獨到。

投資早期,最重要的是提前看到趨勢。借助硅谷,鄧鋒對科技浪潮的走向頗有心得;而回到中國,通過把握國情和政策走向,看到中國更多的機會。

比如城鎮化。鄧鋒認為中國一個非常大的戰略發展在於城鎮化,將帶來行業以及消費模式的改變,尤其是在中小城市,一些新興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理念的公司會因而產生。而隨著消費意識的增加,以及80、90後的消費習慣的不同,消費升級也將衍生新的商業模式。

名詞解釋

「中國概念」

北極光專注於尋找早期和成長期初期的技術驅動型或商業模式創新型的「中國概念」企業。其定義的「中國概念」指利用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產要素,或中國自主研發的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技術,或以中國為主要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55

中國式危機管理的思維路徑

http://xueyuan.cyzone.cn/yingxiao-gongguan/230816.html

任何一場重大的危機發生背後必然集結著利益謀取、媒體監督/攻擊、輿論譴責、情緒對抗等等衝突因子,如何對這些衝突進行有效梳理、如何找到危機的核心所在,這是決定中國式危機管理能否成功的關鍵。

2007年6月19日,甘肅省金塔縣一名電焊工正在作業時,揣在上衣口袋的摩托羅拉手機突然爆炸,導致該工人肋骨斷裂並刺破心臟而死亡——震驚全國的第一樁手機爆炸致死案就此發生。

儘管事故的發生原因很快被證明是死者使用的手機電池不是原裝,且在高溫環境下使用,但是這起嚴重的事故還是將摩托羅拉拖入了危機的深淵之中——在此 後的一二周時間中,幾乎全國所有媒體都在報導、追蹤此事的發生、發展情況,而在各大門戶網站、BBS、博客上,更是掀起陣陣討伐摩托羅拉手機的輿論狂潮。

從企業危機等級劃分來看,沒有什麼比置人於死地的產品質量事故更為嚴重了。在經歷市場地位被三星手機超越、銷售業績下滑、全球大裁員等等不利消息之後,「爆炸門」的發生又一次將摩托羅拉拖入危機的重重深淵之中。

任何危機的發生、發展、演變都有其特定的社會背景,作為一起具有典型意義的企業危機事件,MOTO手機的爆炸案既反映出跨國企業在處理中國式危機管 理中的得與失,也深刻折射了中國媒體的輿論傳播特性、民眾的關注焦點等等。而通過對此危機事件的深入分析,我們將可以對中國式危機管理形成更為深入的認識 與把握,從中分析中國式危機管理的思維路徑何在。

中國式危機管理一:如何將典型事件轉化為非典型事件

危機事件的發生對企業造成的嚴重性以及衝擊性程度取決於兩方面:一是事故本身的性質;二則是媒體對事件的關注程度以及輿論關注的焦點。

MOTO手機事件之所以對摩托羅拉形成嚴重的危機壓力。首先毫無疑問是因為事故置人於死命,屬於最高等級的危機事件;其次則是因為諸多媒體對此事件 的強烈關注興趣——國內首例手機爆炸致死案,所以媒體都在圍繞著這一核心進行報導、挖掘甚至是猜測:摩托羅拉如何處理此危機事件,此危機事件對摩托羅拉將 產生什麼樣的衝擊?

這就是企業危機的核心要點之一——典型的危機事件比非典型的危機事件更吸引媒體的關注、更能引起媒體的報導熱情,而且網絡輿論對企業的攻擊力度會更強大。

在我們討論典型危機事件的影響力之前,讓我們回歸到事件本身去分析,手機爆炸事件有多大的輿論關注力?摩托羅拉手機爆炸真是那麼駭人聽聞的事件嗎?

如果我們在搜索引擎中輸入「手機爆炸+諾基亞」,得到的搜索結果是62萬篇報導;輸入「手機爆炸+索愛」,得到的搜索結果是18萬篇報導;輸入「手 機爆炸+三星」,得到的搜索結果6.8萬篇報導——這說明每一個著名品牌都曾發生過手機爆炸事件,而且負面新聞報導少則幾萬條,多則幾十萬條!所以,手機 爆炸對於手機行業來說,並非是聞所未聞之奇事。不幸的是,摩托羅拉手機不僅僅是爆炸,而更嚴重的是國內第一件置人於死命地手機爆炸案,這就使得事件具有了 唯一性,也就是說此危機事件屬於典型性的危機事件。

中國媒體對事件關注的程度取決於五個方面:典型性、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由於摩托羅拉手機爆炸是第一件國內致死案,所以具備了典型性意 義,在媒體對其瘋狂追蹤報導、多角度剖析、長時間聚焦下,摩托羅拉的危機管理變得更加困難重重——如何將典型性事件轉變為非典型事件,化解媒體報導的過度 聚焦則是摩托羅拉進行危機管理的要點之一。

危機事件發生之後,摩托羅拉可謂反應迅速,派出公關總監楊伯寧奔赴事故發生地調查瞭解。但在接下來的危機處理中,摩托羅拉的做法卻明顯失誤——摩托 羅拉先是否認爆炸手機是摩托羅拉品牌,接著又稱是非原裝電池之禍,責任不在手機。接著,在廣州市場的抽檢中,MOTO四款手機電池均不合格,摩托羅拉即刻 發佈澄清聲明,稱所有抽檢的電池均是假冒產品,並稱摩托羅拉產品製造線質量是可靠的,不會存在質量缺陷。

當下摩托羅拉進行危機處理的邏輯思路大致如下:手機爆炸——否認——稱是電池之禍——電池不合格——否認/澄清——宣稱產品質量可靠。這種邏輯思路 明顯使媒體及公眾的關注視角始終集中於摩托羅拉身上,使企業對危機事件的處理變成一場有罪/無罪的辯解博弈,事件的典型示範性有增無減,媒體的關注熱情隨 著摩托羅拉的每一次辯解而延長,危機負面影響日益增強。

而成功危機管理的要點之一就是要化解媒體對危機事件典型性的過分關注,並逐漸將媒體視線引向其他方面,使負面報導慢慢平息,或者是創造新的關注焦點使媒體輿論轉向。

在2005年蘇丹紅危機事件中,當亨氏在危機的泥潭中苦苦掙扎時,肯德基卻主動引火上身,向媒體坦承自己的兩款產品中含有蘇丹紅。在真誠向消費者道 歉的同時,肯德基更重要的舉措是向外公佈導致自己產品含有蘇丹紅的源頭——其配料供應商田洋公司身上,於是所有的輿論關注焦點立即聚焦到這家並不知名的 「蘇丹紅元兇」公司身上,肯德基的負面報導轉瞬即過。一場極具爆炸性的典型危機事件,在肯德基的巧妙處理下,變成了非典型性的危機事件——危機責任的分野 使得肯德基避開了媒體的長時間炮轟。

同樣,在處理手機爆炸案危機事件中,摩托羅拉最重要的一點是弄清典型事件與非典型事件的分界線,將事件從受媒體長時間聚焦批評的典型事件轉化為媒體關注力較弱或分散的非典型事件。

所以,摩托羅拉的危機管理邏輯思路應該如下:誠懇表明態度——確認是假冒電池之禍——承認電池流通渠道管理失誤——強烈指責假冒電池之害——堅定決心嚴管渠道維護消費者權益。

當企業發生危機事件時,在確認危機發生確實是企業存在責任之時,企業一方面要坦誠道歉,贏得民眾的理解,其次是巧妙地避重就輕,從諸多指責中,主動 承認責任較輕的部分,從而有效引開媒體的關注焦點。從這個角度分析,摩托羅拉手機爆炸危機管理的邏輯終點應該是渠道管理失誤,而渠道管理失誤引發的危機事 件屬於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既有政府市場監管失誤的原因、渠道商的貪圖利益的原因、也有不法電池製造商以次充好的原因、消費者貪便宜錯誤選擇的原因。從這 個角度看,媒體對摩托羅拉手機爆炸事件的關注很快就會超出摩托羅拉本身,而上升至對政府、渠道商、假冒電池製造商、消費者的消費選擇等多角度的思考,輿論 關注的分散性則有助於摩托羅拉迅速降低長時間危機報導的負面影響。

把握輿論的關注焦點,弄清危機典型事件與非典型事件的分野線,巧妙引導媒體注意力,這是進行處理中國式危機事件關鍵要點之一。

中國式危機管理二:面對媒體攻擊如何啟動反傳播策略

「我們關注被劣質產品及其配件剝奪的生命,我們也關注逝者親屬的悲傷,我們更關注幾十億手機用戶和潛在用戶的生命權利……我們試圖剖析摩托羅拉,這 一昔日業界翹楚為何近期窘狀畢露,事故連連……一個人上了天堂,就再也不會回到地上。而一個摩托羅拉消失了,替代它的還有諾基亞、索愛、三星,甚至還有我 們的國產品牌波導、聯想、夏新。」

這段煽情、攻擊性極強的文字是國內某著名門戶網站的專題《摩托羅拉之殤》的刊首語——在MOTO手機爆炸案發生三天之後,該網站製作了一個內容非常 詳盡的專題,分為「屋漏偏逢連夜雨」、「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病入膏肓」等幾大板塊,非常詳盡地將MOTO幾十年來的危機事件做了全部的回顧,專題 中其攻擊性言辭之明顯令人吃驚。

正如中國市場環境不斷在發生變化一樣,中國的媒體環境也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媒體傳播方式的改變、媒體之間的競爭、媒體市場化的運營都對媒體的社 會輿論監督職能提出新挑戰——公正、客觀、真實的新聞報導立場往往在利益的慫恿下發生偏移,一些媒體帶有極強偏向性、主觀性地對企業危機事件進行報導,某 些時候甚至主動蒐羅假新聞、編造負面消息對企業進行要挾。所以,研究中國媒體的傳播特性、應對來自媒體的攻擊,已經成為企業在中國市場進行危機管理的重要 環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797

投資實踐與數學思維 fastisslow

http://xueqiu.com/1700284403/22101959
一個現實問題擺在面前:「大多數投資家和成功投資人士沒上過大學,沒有特別金融和經濟教育背景,甚至學歷只是大專、高中或初中,但投資業績卻超過經濟學專業的碩士生和博士生,這種現象怎麼解釋?」

舉例:

價值投資的成功複製者 - 林園 1984年畢業於西安某衛生技術學校,從事臨床醫學,而且早期就職於博物館;

巴菲特的成功複製者 - 但斌 1990年畢業於河南體育學院,從事體育理論,而早期留校任教和化肥廠鉗工

巴菲特索羅斯的結合體 - 李馳 1989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從事流體力學,而早期招商局和中國寶安集團工作

價值投資的化身 - 段永平 步步高的創始人,巴菲特午餐的競拍第一人,2001年才開始接觸投資

價值投資理論的傳承者 - 李劍,學歷與投資無關,遭遇慘痛回歸價值投資,2001開始建立價值投資體系

價值投資的繼任者 - 李路,學潮領導者之一(通緝犯),1997年皈依於價值投資,現就職於伯克希爾公司

。。。。。。。。。。

其實還有很多值得尊敬的投資人,像趙丹陽、裘國根、蒼蠅拍、陳理、葉資本、一隻花蛤和阿童木等等

答案只有一個:這些人有常識性的數學思維。

以 上這些國內外在投資領域成功的人們或許沒學過股票投資或經濟學知識,但是他們會嚴格按數學思維做事和做投資,後者才是投資的關鍵。「數學思維」包括以下兩 個關鍵要素:第一,不干不可逆的事情,如果輸了沒機會翻本的生意或投資那就絕對不干;第二,常識性地知道有些表面看財務風險很大的事只要有足夠的風險補 償,而資金安排上又穩健的話就值得做,而且極有可能大贏,比如在2001-2005年大量買入各類低估的股票和2008年大膽買各類股票和土地的投資者 們,顯然深諳此道。

不管成功的投資者是否具備高等數學的知識,他們的行為其實符合概率論和數理統計中關於期望值計算的公式。根據這個「太重要」的公式,投資標的被分成了四大類型(借鑑重陽投資的研究體系):

第一類,成功概率很高、成功後收益率中等,失敗概率很低、失敗後虧損率很低的投資標的。

第二類,成功概率很低、成功後收益率很高,失敗概率很高、失敗後虧損率很高的投資標的。

第三類,成功概率中等、成功後收益率很高,失敗概率中等、失敗後虧損率很低的投資標的。

第四類,成功概率很高、成功後收益率很高,失敗概率很低、失敗後虧損率很低的投資標的。

對 於很多投資者來說,第一類投資標的,往往很少參與。而第二類的投機標的往往因為其表面的高收益而大受歡迎。但其實第二類通常是投資虧損的真正來源,投資收 益期望值是收益率和概率的乘積,小概率的事件長期看很難成功,高盈利往往只是虛妄。進入組合的股票肯定是第一、第三、第四類的機會,如果發現了第四類機 會,那就要重倉出擊,兩個腳往上站。投資的首要關鍵是避開投資虧損的陷阱,而樸素的數學思維最能幫助人做到這點。

理性投資有三個層次:概 率思維、算期望值和防黑天鵝。概率思維是理性投資中最初級的層次。長期看,較高的投資期望值源自於「知行合一的數學思維」和「良好的基本面判斷能力」的合 成。而最高一個層次防黑天鵝則依賴天分和勤勉而產生的靈感,但靈感是忽隱忽現的,所以黑天鵝總是防不勝防。黑天鵝事件的發生概率雖然是萬分之一甚至更小, 但鑑於其發生後果的嚴重性,從全概率的角度考慮也應該給予高度重視,儘管理論上黑天鵝事件無法系統性地預防。

林園看中「與嘴有關的行業和公司」,更簡單解釋為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特別是吃和喝,還有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公用事業、旅遊和金融服務,投資聚焦他的一畝三分地:白酒、快速休閒食品、銀行和保險。兩個字可以概括他的投資理論:壟斷。

李 劍總結巴菲特價值投資理論,嚴格投資於具備「消費壟斷特許權」的行業和公司,意思與林園大同小異,萬變不離其宗。段永平將價值投資的範圍和能力圈沒有具體 限定,只要價格嚴重低於企業價值(在企業未來存在的生命週期內可自由變現的現金流折現),行業和公司具備成長性,就可以投資,而且是集中投資。他可能是理 性投資的「算期望值」中知行合一和基本面判斷最好的投資家,網易、松下和GE通用的成功案例就是證明。

價值投資在當今投資世界裡,有兩大 代表性流派,一是鼻祖巴菲特,一是耶魯學派。前者相當程度上仰仗巴菲特本人的個人天分,超強的基本面判斷能力,投資遠見以及成功的商業模式(保險公司的資 金來源長期穩定)。而後者則依靠耶魯背景下全面的精英團隊,相對來說投資更多元化,什麼樣的錢都能賺,更能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在當今中國,身處轉型 時代,有太多太多的新生事物,所以耶魯模式對中國資產管理公司的借鑑意義更大。

在投資中,時刻關注「安全」、「常識」、「成長」、「流動 性」和「堅持」,也是投資組合防範系統性風險和獲取低風險超額收益的幾個基本要素,這些也是成功投資人們的共識。未來A股市場的投資選擇將會呈現出一種結 構性變化的趨勢,投資機會可能經歷從「面」(全市場)到「線」(行業、主題)再到「點」(個股)的過程。中國經濟結構都將發生變化,比如企業利潤在GDP 中的比率會下降,勞動者報酬佔比會上升,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將面臨微利虧損的局面;消費較之投資和淨出口的貢獻會上升。從生產法看,製造業的比重會下降,服 務業的比重會上升。」

考慮到目前A股市場上市的這些企業大部分仍和被轉型行業緊密相關,而且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只是極少數。因此未來相當多的公司會面臨相對和絕對盈利能力下降的現實,這肯定會導致市場投資機會不斷收窄。

就 經濟增長和通脹角度來說,儘管經濟增長率還能維持較高的水平,但通脹率很難再回到以前的低水平,因為無論是勞動力、資金還是原材料的價格,包括環保成本 等,所有這些要素的價格都會上漲,這也會令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的經營環境面臨巨大考驗。而要應對這種環境惡化的挑戰,行業內部的激烈競爭和整合不可避 免。

未來的市場機會可以從兩個方面去考察。一個是內需,尤其是居民消費和消費性投資。這方面認為要全面深刻地理解內需,而不止於簡單的 「食品飲料和醫藥」。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現在談得比較多的七大新興戰略產業,即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 車等等,認為這些行業更多的是給出了需要高度關注的範圍,真正高成長的公司需要仔細鑑別。

選擇企業的標準方面,無論是內需還是戰略新興產 業,投資的重點一直都是聚焦那些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不同的領域的企業有不同的核心競爭力,對於製造業來說技術領先很重要,對於消費品來說是一個強勢品牌 很重要,對於金融行業來說風控和創新能力和品牌一樣重要,對於新興產業更要關注其商業模式,很多對營銷有嚴重依賴的行業要看其渠道模式有無優勢。另外絕大 部分值得投資的公司都要有一個強大的團隊、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這些都需要我們去認真篩選,做足功課。

投資不輕言成功,守業比創業更難,沒有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敢說他在未來的投資道路上將始終保持「青春」和「常勝」,最重要的是堅守自己的理念、方法和能力圈,依靠獨立思考、領悟總結、勤奮學習和堅持守寡才能不斷地「大概率」成功的走下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22

不要死理性:跳出書呆子思維的Roy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lingdaoli/231144.html
美國男孩Roy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年輕人。他僅花了3年的時間就拿到了芝加哥大學的本科學位。雖然沒有任何實際工作經驗,但緊接著,當時年僅22歲他又以優 秀的成績在2年的時間內取得了芝加哥大學的MBA文憑。不過,他顯然受困於自己封閉的「書呆子」思維方式,讓我們來看看他的職業故事。

22歲的MBA

Roy在讀MBA時,班上95%的同學都比他更有工作經驗。這些同學通常都有5年左右的工作經歷,從第一學期開始,他們的一些優勢就顯現了。相反, 因為Roy一點工作經歷也沒有,本科也沒有讀滿4年,他總是覺得在一些有關組織行為實務的課程上感到很困惑,他對員工激勵或衝突管理都無法有形象的理解, 因為他從沒有管理過團隊。然而,Roy在MBA的課程裡有一個特別擅長的領域,那就是經濟學、數理統計和線性代數。大多數MBA學生都特別注重定量分析能 力以及芝加哥大學享有盛譽的這些數理經濟學科。

Roy發現自己很難掌握一些與人文關懷有關的知識概念,無法將實際問題與所學理論聯繫在一起,這一方面是由於他封閉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也因為他根 本就沒有處理相關實務的工作經歷。比如在課堂裡,有人提到「員工總是缺乏激勵」,Roy不大能理解,他會想「給予員工需求曲線要求的工資,不就是激勵了 嗎?」對於Roy來說,情感因素從來都不重要,因為他看到的世界不是「黑色」就是「白色」,沒有「灰色地帶」,他覺得別人的世界也是一樣。他想的是,如果 你被僱傭來做一份你對工資和已知條件都滿意的工作,你當然應該會高興地去做,怎麼會慢慢感到缺乏激勵呢?

「新秀牆」時期

完成MBA的學習之後,Roy很輕鬆地找到了工作。他對醫療保健行業很有熱情,很快被一家醫院聘請擔任一個部門的經理。在歐美國家,醫院的管理者不 一定是醫生,所以醫院常常會公開招聘一些優秀的MBA畢業生來擔任管理崗位。最初,Roy要管理100多位僱員,那時他才只有22歲。「我喜歡我工作中技 術的部分,但也不得不學著慢慢從一些小挫敗中學會如何管理人。但我想我是芝加哥大學的MBA,這對我的職業很重要,所以不會有問題的……」

4年以後,Roy要管理300位員工,並在管理崗位獲得了晉陞。他意識到,要想做到更高的職位,自己還缺少一些東西,需要後退一步,讓自己的職業生 涯更系統化。他決定離開醫院的管理崗位,先去做一個諮詢顧問。此後他用了許多時間來思考戰略和其他與醫療保健有關的柔性問題。5年之後,他最初待過的醫院 越做越大,前老闆CEO邀請他回去擔任戰略規劃部門的總監。Roy又回到醫院工作了。

他回想起他幾年前剛加入時的情況:「想想那時,10%的工作是在處理數據,這是我喜歡的;但90%是在和人打交道。我不得不去說服別人,這是我不習 慣的方面。我要去激勵他們,但最糟糕的是,我也不得不去瞭解他們對團隊是不是滿意,到底有沒有在認真工作、有沒有業績欺騙等其他的瑣事!」當然也有好的方 面,Roy思考著:「在那些日子裡,我的思維方式從非常『死理性派』轉變為慢慢理解人情世故了。我一直自認為能很好地處理經濟模型,但那段日子證明我的思 維模式在阻礙我成為一個好管理者。不是我的定量分析能力拖了我的後腿,而是我缺少理解工作中定性層面問題的能力,員工的道德或者情感是極為複雜的事情,這 些東西都是開放式的討論,不像經濟學建模那樣做好了所有的閉環和假設。我覺得用圖表數據可以更好地診療,那麼當然也可以更好地管理人。我把管理看作是一種 科學,而不是藝術。」

最糟糕的經歷

Roy回到了醫院。最糟糕的經歷在2個月後發生了。

擔任總監的Roy有四個部門領導向他匯報工作,他沒有想到其中一個在謀劃造假薪酬統計,欺詐公司資金。一段時間裡,這個部門領導都缺席會議,他還和 另一個財務的同事發生了不正當關係,兩人一起捏造了薪酬統計單。Roy的部門裡還有幾個人知道這件事,但他們什麼也沒透露,因為不想惹麻煩,也因為他們看 不慣Roy剛來就和CEO走得很近。而且他們料定Roy這麼古板,一定很難發現其中的貓膩。

是的,Roy的確太書呆子了,他的注意力侷限在生產率或財務報告這些封閉領域。他每兩週會和部門領導開會,而在會上這些數字看起來都挺好的。那些人猜得對,Roy從不會想像到會有員工在醫院這個工作環境中欺騙,也更沒想過假設有人這麼做,他該如何識別和處理。

直到一天,有兩個員工似乎再也沒法默默忍受下去了,他們走到Roy的辦公室告訴他發生了什麼…… Roy一聽到這個故事,就意識到他應該馬上開除那個傢伙!他很想揍那個傢伙!但很顯然Roy的思維方式不足以令他處理好這件事。「沒有人在MBA課程裡教 你這些事。如果他們教過的話,我是不會不懂得分析的。也許我太年輕了,總是戴著知識的眼罩。」Roy默默地自言自語。

老謀深算的CEO

幸運的是,Roy至少還記得首先要把這事匯報給他的老闆。CEO讓Roy冷靜下來並教他如何來處理這種狀況。「開始收集證據並且馬上立案」,CEO下令,「當我們一切備妥的時候再開始行動。」

這些指令就直接成為了Roy給直線經理的指導。因為他自己始終沒有準備好如何處理辦公室政治和人際爭端。好在Roy的老闆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他僱 用了包括Roy在內的10個初級總監,他早就知道只有兩個會生存下來。他在旁觀察,想看他們互動的情況以及如何來管理自己的團隊。他很快也意識到,Roy 在分析能力上很優秀,但在高層會議的開放討論及政治鬥爭方面不堪一擊。每當他們評估醫院戰略層面上一些開放的可選方案時,Roy幾乎天真到無可救藥的地 步。

「每個人都從我的分析能力上獲利,但是我卻受此拖累而跌落馬。作為一個死理性派,你因為優秀技能而得到認可,但卻無法在更大範疇中有所表現。我幾乎 以為自己難以承受這樣的錯誤……」Roy有些痛苦地訴說著,但很快又像個不苟言笑的「死理性派」那樣收斂了自己的情緒,「但我明白了思考過程需要更複雜。 你需要知道何時閉嘴,何時傾聽。」

Roy的轉變

在這件事之後,Roy離開了公司。但他還算是幸運的,因為有一個能全盤考慮並願意教他的老闆。他仍然將自己的定量分析能力看得高於一切,並自信他最終會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但就像他說的,前提是要先「反學習(unlearning)」過去5年的學術思維訓練。

在Roy後來的工作和生活中,他越來越理解管理和醫學一樣,都涉及傾聽和分析人們講的故事,而不是記錄關於人的數據。今天,Roy是一個非常不一般 的管理者。他意識到人性中道德和行為的不可控性對工作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在此以前,他很天真,總是以自己的濾鏡來看世界。如今他明白了世界的色彩很 豐富,你需要理解為什麼呈現出這樣豐富的色彩?又是如何變成這樣的?執著於探索這些,管理者才能夠很好地判斷和理解員工。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活中Roy仍是一個「死理性派」。一個人如何可以在生活和職業中都成為佼佼者?我想也許需要讓這兩者中的一個變得穩定以給另一部 分以支撐?你不需要改變你生活中「封閉思維」的一面,但你需要嘗試改變職場中的思維方式。這也許就是平衡的生活與工作所要求的一切吧,Roy感到自己變得 更好了。

延伸的思考

今天的醫學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死理性」。醫學正在成為一種信息型商業,一種數據型商業,不再像過去一樣是一種客戶服務型商業,它變得非常依賴 電子醫療記錄或基因學分析。這造成了一種廣泛的誤解,認為如果你能收集到病人所有的信息,比如你去看過幾次醫生,體重是多少,鍛鍊的頻率等,醫生就可以更 好地診斷你。這個觀點被病患和醫院推崇。

Roy無疑也有這樣的心態。在過往MBA的學術訓練中,他被教育成一個「封閉思維」的人,不善於考慮商業中的定性問題,而善於在封閉的模型或定量分 析中判斷。這就像是醫院現在的做法一樣,有些捨近求遠。在我看來,Roy的思維弊端就和今天美國和歐洲醫療行業呈現的兩個主要問題很相似:

1. 現在似乎醫學成了數據的集合。但這難道是「流程自動化」嗎?把診療看做是一種自動化流程,下處方就像是一種機械生產。Roy的思維方式也有同樣的問題,他感到管理是一個機械化的流程,在封閉模型中精密計算就可以「產出」精巧的商業,是這樣嗎?

2. 就像管理學一樣,醫學是一種處理方法,而不是封閉的定量分析。在管理學中,你也可以參考「最佳實踐」,但最終,管理取決於管理者的判斷。彼得·德魯克這樣 說過:管理被人們稱之為是一門綜合藝術,「綜合」是因為管理涉及基本原理、自我認知、智慧和領導力;「藝術」是因為管理是實踐和應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39

投資札記【406】股票可以老,投資人的思維不能老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8o.html

據華爾街日報中文網消息,《財智月刊》統計了過去20年裡表現最好的10只股票,它們分別是:Kansas City  Southern(鐵路運輸,190倍)、Middleby(廚房用具,143倍)、II-VI(工業部件,104倍)、EMC公司(數據存儲,96倍)、高通公司(信息技術92倍)、Oracle(數據庫軟件86倍)、Diodes(半導體設備76倍)、Biogen  Idec(生物製藥,63倍)、Celgene Corporation(生物製藥,62倍)、 Astronics(航天設備,60倍)。(請參見ICE的轉貼:《外媒盤點美股20年表現最好的10個股票》)。

這個金榜名單裡,可以說涵蓋了美國20年來企業界價值創造最典型的信息。名單裡有因業務重組而改變原經營業務的公司(Diodes和Kansas City  Southern),但主要還都是長期專注於主業的公司,且即使改變了原主業的公司後來的主業也擁有業內獨一無二地位。可以看到,工業設備、 器件和相關服務等公司佔據了主要位置——它們都是那些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偉大新產品類公司,在給社會創造了巨大價值的同時,也給投資人帶來巨額回報;醫藥、 生活消費類股依然榜上有名,但卻不是那些幾十年不變的傳統產品行業的公司;還有令人驚奇的是,一家看似普通的鐵路運營服務商竟然佔據了第一名的位置。

這10家公司近20年來給投資人創造了多少價值呢?如果20年前平均買入上述10只股票,20年後的收益率約為98倍,年均複利約25%!20年25%的 年均複利,也基本上就是一個第一流的偉大公司長期經營的平均收益率!因此,長期看市場非常有效,沒有其他任何因素能干擾,即使存在牛熊循環、市場先生變幻 莫測的脾氣以及所謂股票市場的「制度」問題等等。

可以說,20年前絕不會有人能猜中這10家公司並長期持有至今。但我相信,一定有投資人能取得20年年均25%回報的投資業績。因此,單靠選「好公司」並 長期持有並不能取得這樣的投資業績。看一下其中的很多公司,比如,高通公司和甲骨文,它們的股票市值其實早在2000年時就「見頂」,這12年來總收益率 是負的,即使它們的公司經營收益能創出比2000年還高的記錄。這一現象是發人深省的。

作為實業投資,其經營的主要績效標準就是會計賬面值。從這個角度看,不能說高通等公司在2000年時經營「見頂」,其股東們更不會同意當時就去清算解散公 司;但作為股票投資人,其業績標準是市值,而市值是以對公司未來經營判斷的結果,就是估值問題。其核心對公司經營階段的判斷。當投資人認為公司的經營已經 過了最輝煌期後,其股票的溢價就將不斷被降低,使投資人享有不到公司後續經營的成果。因此,精明的投資人應該在之前將其股票變現掉。過了最輝煌期後的公 司,也許就成了所謂的人所共知的「藍籌公司」——它們享有最高的市場知名度,但實際上就像一個進入風燭殘年的名人,儘管其歷史輝煌,享有最高的社會聲譽和 尊崇地位,但實際卻是一個幾乎不能靠自身再給社會貢獻力量的老人。

一些投資人往往執著於那些所謂「好公司」(一個流行的說法是「要選那些不會死的公司」),而忘了任何公司,雖然沒有死,但就如同人一樣會變老,不管它曾經多麼優秀和輝煌。

挑選優秀公司——這只是投資的第一課。會估值——這是股票投資人真正的獨有的功夫和水平所在,也是投資人在整個證券市場裡的價值所在。「估值」在我看來其 實就是對企業「價值年齡」的定位。「高估值」是經常發生的,不過很多時候股票的「高估值」並不可怕,例如那些競爭優勢處於成長初期的高估值幾乎是市場經常 性的現象,這些公司往往沒什麼知名度或亮點,但事實證明這類高估值並不會對投資人產生多大傷害。而應避免的應是那些「致命」的高估值,它們往往發生在公司 經營的優勢期進入中後階段,又恰逢牛市時期,這時期的公司往往成為市場上知名度最高類的明星,也最易被大眾理解認識並達成共識。

這個名單裡也表明了這一點:前10名中基本上沒有我們平時如雷貫耳的美國「最著名」的大牌公司,如微軟、IBM、英特爾、沃爾瑪、通用、思科,甚至蘋果。它們無論是公司還是股票,都曾是歷史上「偉大」的代名詞。但時代在發展,企業會變老,但是,投資人的思維不能變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225

投資札記【431】投資中的簡單思維 佐羅股飛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4cdd300102e5mh.html
投資中的簡單思維

 【原創】

一些雜感,是關於投資中的簡單思維:

1、【價值就是撿便宜的好貨】我們在慢慢揀貨或是潛心學習,時間不等人,漲跌瞬間過,無暇顧及其它,成敗是一個人的事情,切不可怨天尤人,到頭來一場空,只留悲慼。

 

2、【要珍惜「市場的恐慌」】這樣的多重危機打擊下國內證券市場,在你有生之年會出現幾回?記住這兩句投資警言,其實一生的投資選擇不過就那麼簡單的幾次,一輩子的財富差距也許就由此拉開。

 

3、【必須反向思維】為什麼綿綿下跌?關鍵是能夠不斷下跌,就有足夠下跌的理由,就有足夠讓人斷臂割腕的恐慌,亙古不變,能泰然的是少數人。巴菲特認為,投資者買入股票的價格必須合理,買入價格過高是老天爺也不同意的事。只有買入價格合理,才能談得上確保獲利回報。無疑,股市越是下跌,這時候的股票價格就越便宜,投資風險就越小。

 

4、【跟從簡單需要修煉】讓投資的好習慣、好理念深深紮根,就需要不停地思考學習和念投資經,將腦中的人性弱點一點點洗去,最後讓投資賺錢變得像回家不需要找樓門數樓層一樣簡單自然,形成條件反射一樣的習慣。@悟演法師 :什麼是修行人呢?就是一輩子在找自己的人,管理自己、檢查自己的人、即時時在省心中覺悟快樂生活的人!--投資修行該做的和修行人的一樣,樂趣即在於此,而並不在數錢的一瞬。

 

5、【簡單的邏輯】雖然道理如此簡單,理所當然的是,沒有人會在股市低谷時買進。結論是,儘管「有些提心吊膽」,在恐慌中持股甚至買進是致勝的策略。還是那個美國老頭的碎碎念吧:1、習慣的鏈條在重到斷裂之前,總是輕到難以察覺! 2、如果我們最重要的路線是從北京去深圳,我們沒有必要在南昌下車並進行附帶的旅行。3、如果發生了核戰爭,請忽略這一事件(做完投資計劃後寫下這句話)。4、我喜歡簡單的東西。(微博上摘錄)

 

6、【簡單是否有效?靠實踐檢驗】投資:往回看總是覺得簡單,往後看總是覺得飄渺。為此我們才投入價值投資的懷抱,借一雙慧眼,讓買入變得更踏實、靠譜、簡單一些,讓投資變得更客觀現實一些。參考之前的文章:空間、尺度和心性(札記345-351)。跟從簡單,老生常談,有用沒用?別老聽我廣告,只有自己多次實踐後才能有醍醐灌頂的大悟,只有大悟後,知行合一地堅持下去才能使簡單的策略發揮最大功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1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